关于中庸经典语录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中庸经典语录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中庸经典语录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中庸经典语录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中庸原文
《中庸》原是《小戴礼记》中的一篇,《中庸》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下面为同学们分享中庸原文大全,希望对同学们学*上有所帮助!
原文
中庸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
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子曰:“道其不行矣夫!”
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
子曰:“人皆曰予知,驱而纳诸罟擭陷阱之中,而莫之知辟也。人皆曰予知,择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
子曰:“回之为人也,择乎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
子曰:“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
子路问强,子曰:“南方之强与?北方之强与?抑而强与?宽柔以教,不报无道,南方之强也,君子居之。衽金革,死而不厌,北方之强也,而强者居之。故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国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
子曰:“素隐行怪,后世有述焉,吾弗为之矣。君子遵道而行,半涂而废,吾弗能已矣。君子依乎中庸,遁世不见知而不悔,唯圣者能之。”
君子之道,费而隐。夫妇之愚,可以与知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知焉。夫妇之不肖,可以能行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能焉。天地之大也,人犹有所憾。故君子语大,天下莫能载焉;语小,天下莫能破焉。《诗》云:“鸢飞戾天,鱼跃于渊。”言其上下察也。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及其至也,察乎天地。
子曰:“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诗》云:‘伐柯,伐柯,其则不远。’执柯以伐柯,睨而视之,犹以为远。故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君子之道四,丘未能一焉,所求乎子,以事父,未能也;所求乎臣,以事君,未能也;所求乎弟,以事兄,未能也;所求乎朋友,先施之,未能也。庸德之行,庸言之谨;有所不足,不敢不勉,有余,不敢尽;言顾行,行顾言,君子胡不慥慥尔!”
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徼幸。子曰:“射有似乎君子,失诸正鹄,反求诸其身。”
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诗》曰:“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兄弟既翕,和乐且耽。宜尔室家,乐尔妻帑。”子曰:“父母其顺矣乎!”
子曰:“鬼神之为德,其盛矣乎?视之而弗见,听之而弗闻,体物而不可遗,使天下之人齐明盛服,以承祭祀。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诗》曰:‘神之格思,不可度思!矧可射思!’夫微之显,诚之不可掩如此夫。”
子曰:“舜其大孝也与!德为圣人,尊为天子,富有四海之内。宗庙飨之,子孙保之。故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故天之生物,必因其材而笃焉。故栽者培之,倾者覆之。《诗》曰:‘嘉乐君子,宪宪令德。宜民宜人,受禄于天,保佑命之,自天申之。’故大德者必受命。”
子曰:“无忧者,其惟文王乎!以王季为父,以武王为子,父作之,子述之。武王缵大王、王季、文王之绪,壹戎衣而有天下。身不失天下之显名,尊为天子,富有四海之内。宗庙飨之,子孙保之。武王末受命,周公成文、武之德,追王大王、王季,上祀先公以天子之礼。斯礼也,达乎诸侯大夫,及士庶人。父为大夫,子为士,葬以大夫,祭以士。父为士,子为大夫,葬以士,祭以大夫。期之丧,达乎大夫。三年之丧,达乎天子。父母之丧,无贵贱一也。”
子曰:“武王、周公,其达孝矣乎!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春秋修其祖庙,陈其宗器,设其裳衣,荐其时食。宗庙之礼,所以序昭穆也。序爵,所以辨贵贱也。序事,所以辨贤也。旅酬下为上,所以逮贱也。燕毛,所以序齿也。践其位,行其礼,奏其乐,敬其所尊,爱其所亲,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郊社之礼,所以事上帝也。宗庙之礼,所以祀乎其先也。明乎郊社之礼、禘尝之义,治国其如示诸掌乎!”
哀公问政。子曰:“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人道敏政,地道敏树。夫政也者,蒲卢也。故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也。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故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亲;思事亲,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天下之达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达道也。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子曰:“好学*乎知,力行*乎仁,知耻*乎勇。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
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曰:修身也。尊贤也,亲亲也,敬大臣也,体群臣也。子庶民也,来百工也,柔远人也,怀诸侯也。修身则道立,尊贤则不惑,亲亲则诸父昆弟不怨,敬大臣则不眩,体群臣则士之报礼重,子庶民则百姓劝,来百工则财用足,柔远人则四方归之,怀诸侯则天下畏之。齐明盛服,非礼不动。所以修身也;去谗远色,贱 货而贵德,所以劝贤也;尊其位,重其禄,同其好恶,所以劝亲亲也;官盛任使,所以劝大臣也;忠信重禄,所以劝士也;时使薄敛,所以劝百姓也;日省月试,既廪称事,所以劝百工也;送往迎来,嘉善而矜不能,所以柔远人也;继绝世,举废国,治乱持危。朝聘以时,厚往而薄来,所以怀诸侯也。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所以行之者一也。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言前定则不跲,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获乎上有道,不信乎朋友,不获乎上矣;信乎朋友有道,不顺乎亲,不信乎朋友矣;顺乎亲有道,反诸身不诚,不顺乎亲矣;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乎身矣。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
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其次致曲。曲能有诚,诚则形,形则著,著则明,明则动,动则变,变则化。唯天下至诚为能化。
至诚之道,可以前知。国家将兴,必有祯祥;国家将亡,必有妖孽。见乎蓍龟。,动乎四体。祸福将至,善必先知之;不善必先知之。故至诚如神。
诚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是故君子诚之为贵。诚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外内之道也,故时措之宜也。
故至诚无息,不息则久,久则征;征则悠远,悠远则博厚,博厚则高明。博厚所以载物也;高明所以覆物也;悠久所以成物也。博厚配地,高明配天,悠久无疆。如此者不见而章,不动而变,无为而成。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其为物不贰,则其生物不测。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今夫天,斯昭昭之多,及其无穷也,日月星辰系焉,万物覆焉。今夫地,一撮土之多。及其广厚,载华岳而不重,振河海而不泄,万物载焉。今夫山,一卷石之多,及其广大,草木生之,禽兽居之,宝藏兴焉,今夫水,一勺之多,及其不测,鼋、鼍、蛟龙、鱼鳖生焉,货财殖焉。《诗》曰:“惟天之命,于穆不已!”盖曰天之所以为天也。“于乎不显,文王之德之纯!”盖曰文王之所以为文也,纯亦不已。
大哉,圣人之道!洋洋乎,发育万物,峻极于天。优优大哉!礼仪三百,威仪三千。待其人然后行。故曰:苟不至德,至道不凝焉。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是故居上不骄,为下不倍;国有道,其言足以兴;国无道,其默足以容。《诗》曰:“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其此之谓与!
子曰:“愚而好自用,贱而好自专,生乎今之世,反古之道:如此者,灾及其身者也。”非天子,不议礼,不制度,不考文。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虽有其位,苟无其德,不敢作礼乐焉;虽有其德。苟无其位,亦不敢作礼乐焉。子曰:“吾说夏礼,杞不足徵也。吾学殷礼,有宋存焉。吾学周礼,今用之,吾从周。”
“王天下有三重焉,其寡过矣乎!上焉者虽善无徵,无徵不信,不信民弗从;下焉者虽善不尊,不尊不信,不信民弗从。故君子之道:本诸身,徵诸庶民,考诸三王而不缪,建诸天地而不悖,质诸鬼神而无疑,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质诸鬼神而无疑,知天也;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知人也。是故君子动而世为天下道,行而世为天下法,言而世为天下则。远之则有望,*之则不厌。《诗》曰:‘在彼无恶,在此无射。庶几夙夜,以永终誉!’君子未有不如此,而蚤有誉于天下者。”
仲尼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上律天时,下袭水土。辟如天地之无不持载,无不覆帱,辟如四时之错行,如日月之代明。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为大也。
唯天下至圣为能聪明睿知,足以有临也;宽裕温柔,足以有容也;发强刚毅,足以有执也;齐庄中正,足以有敬也;文理密察,足以有别也。溥博渊泉,而时出之。溥博如天,渊泉如渊。见而民莫不敬,言而民莫不信,行而民莫不说。是以声名洋溢乎*,施及蛮貊。舟车所至,人力所通,天之所覆,地之所载,日月所照,霜露所队,凡有血气者,莫不尊亲,故曰配天。
唯天下至诚,为能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夫焉有所倚?肫肫其仁!渊渊其渊!浩浩其天!苟不固聪明圣知达天德者,其孰能知之?
《诗》曰:“衣锦尚絅”,恶其文之著也。故君子之道,闇然而日章;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君子之道:淡而不厌,简而文,温而理,知远之*,知风之自,知微之显,可与入德矣。《诗》云:“潜虽伏矣,亦孔之昭!”故君子内省不疚,无恶于志。君子之所不可及者,其唯人之所不见乎!《诗》云:“相在尔室,尚不愧于屋漏。”故君子不动而敬,不言而信。《诗》曰:“奏假无言,时靡有争。”是故君子不赏而民劝,不怒而民威于鈇钺。《诗》曰:“不显惟德!百辟其刑之。”是故君子笃恭而天下*。《诗》云:“予怀明德,不大声以色。”子曰:“声色之于以化民。末也。”《诗》曰:“德輶如毛。”毛犹有伦,上天之载,无声无臭,至矣!
词句注释
1、中庸:据朱熹注,为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之意。庸,*常。中庸之道是儒家的伦理道德准则,为常行之礼。
2、天:此处“天”既有“自然的天”的意蕴,也有形而上的哲学内涵。命:赋予。
3、率性:遵循天性。道:本意为路,这里引申为规律。
4、修道之谓教:指根据道的原则来施行自身的修养。修,整治。教,教化。
5、不睹:指看不到的地方。
6、不闻:指听不到的事情。
7、莫:没有什么比……更……。见(xiàn):通“现”,显现。隐:隐蔽,暗处。
8、独:独处。
9、发:发动,显现。
10、中:不偏不倚。
11、中(zhòng)节:符合法度。
12、和:指情绪*正,无乖戾之气。
1、君子遵道而行,半涂而废,吾弗能已矣。
2、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
3、故君子内省不疚,无恶于志。君子之所不可及者,其唯人之所不见乎!
4、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5、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其为物不贰,则其生物不测。
6、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
7、君子遵道而行,半涂而废,吾弗能已矣。君子依乎中庸,遁世不见知而不悔,唯圣者能之。
8、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
9、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
10、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
11、博厚,所以载物也;高明,所以覆物也;悠久,所以成物也。
12、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
13、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
14、愚而好自用,贱而好自专。
15、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
16、君子,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
17、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
18、日月得天而能久照,四时变化而能久成。圣人久于其道而天下化成。观其所恒,而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
19、上天之载,无声无臭。
20、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21、愚而好自用,贱而好自专,生乎今之世,反古之道。如此者,灾及其身者也。
22、好人之所恶,恶人之所好,是谓拂人之性,灾必逮夫身。
23、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
24、君子之道,淡而不厌,简而文,温而理。知远之*,知风之自,知微之显,可与入德矣。
25、君子不动而敬,不言而信。
26、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27、唯天下至圣,为能聪明睿知,足以有临也;宽裕温柔,足以有容也;发强刚毅,足以有执也;齐庄中正,足以有敬也;文理密察,足以有别也。
28、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29、宽柔以教,不报无道,南方之强也。君子居之。
30、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
31、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
32、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
33、凡有血气者,莫不尊亲,故曰配天。
34、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及其至也,察乎天地。
35、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是故君子诚之为贵。
36、成己,仁也;成物,知也。
37、君子之道,暗然而日章;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
38、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
39、君子内省不疚,无恶于志。君子之所不可及者,其唯人之所不见乎。
40、至诚之道,可以前知。
41、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是故君子必诚其意。
42、君子之道:淡而不厌,简而文,温而理,知远之*,知风之自,知微之显。
43、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44、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
45、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
46、吾说夏礼,杞不足征也;吾学殷礼,有宋存焉;吾学周礼,今用之,吾从周。
47、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48、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49、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中庸之三窍。
50、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51、天地之大也,人犹有所憾。故君子语大,天下莫能载焉,语小,天下莫能破焉。
《中庸章句》
《中庸章句》出自《四书集注》。《四书集注》是朱熹的代表著作之一,也是四书上升为儒家经典的地位以后,诸多注解中最有权威和影响最大的一种。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中庸章句》,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名。庸,*常也。
子程子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此篇乃孔门传授心法,子思恐其久而差也,故笔之于书,以授孟子。其书始言一理,中散为万事,末复合为一理,“放之则弥*,卷之则退藏于密”,其味无穷,皆实学也。善读者玩索而有得焉,则终身用之,有不能尽者矣。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命,犹令也。性,即理也。天以阴阳五行化生万物,气以成形,而理亦赋焉,犹命令也。于是人物之生,因各得其所赋之理,以为健顺五常之德,所谓性也。率,循也。道,犹路也。人物各循其性之自然,则其日用事物之间,莫不各有当行之路,是则所谓道也。修,品节之也。性道虽同,而气禀或异,故不能无过不及之差,圣人因人物之所当行者而品节之,以为法于天下,则谓之教,若礼、乐、刑、政之属是也。盖人之所以为人,道之所以为道,圣人之所以为教,原其所自,无一不本于天而备于我。学者知之,则其于学知所用力而自不能已矣。故子思于此首发明之,读者所宜深体而默识也。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离,去声。○道者,日用事物当行之理,皆性之德而具于心,无物不有,无时不然,所以不可须臾离也。若其可离,则为外物而非道矣。是以君子之心常存敬畏,虽不见闻,亦不敢忽,所以存天理之本然,而不使离于须臾之顷也。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见,音现。隐,暗处也。微,细事也。独者,人所不知而己所独知之地也。言幽暗之中,细微之事,迹虽未形而几则已动,人虽不知而己独知之,则是天下之事无有着见明显而过于此者。是以君子既常戒惧,而于此尤加谨焉,所以遏人欲于将萌,而不使其滋长于隐微之中,以至离道之远也。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乐,音洛。中节之中,去声。喜、怒、哀、乐,情也。其未发,则性也,无所偏倚,故谓之中。发皆中节,情之正也,无所乖戾,故谓之和。大本者,天命之性,天下之理皆由此出,道之体也。达道者,循性之谓,天下古今之所共由,道之用也。此言性情之德,以明道不可离之意。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致,推而极之也。位者,安其所也。育者,遂其生也。自戒惧而约之,以至于至静之中,无少偏倚,而其守不失,则极其中而天地位矣。自谨独而精之,以至于应物之处,无少差谬,而无适不然,则极其和而万物育矣。盖天地万物本吾一体,吾之心正,则天地之心亦正矣,吾之气顺,则天地之气亦顺矣。故其效验至于如此。此学问之极功、圣人之能事,初非有待于外,而修道之教亦在其中矣。是其一体一用虽有动静之殊,然必其体立而后用有以行,则其实亦非有两事也。故于此合而言之,以结上文之意。
右第一章。
子思述所传之意以立言:首明道之本原出于天而不可易,其实体备于己而不可离,次言存养省察之要,终言圣神功化之极。盖欲学者于此反求诸身而自得之,以去夫外诱之私,而充其本然之善,杨氏所谓一篇之体要是也。其下十章,盖子思引夫子之言,以终此章之义。
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中庸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而*常之理,乃天命所当然,精微之极致也。惟君子为能体之,小人反是。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王肃本作“小人之反中庸也”,程子亦以为然。今从之。君子之所以为中庸者,以其有君子之德,而又能随时以处中也。小人之所以反中庸者,以其有小人之心,而又无所忌惮也。盖中无定体,随时而在,是乃*常之理也。君子知其在我,故能戒谨不睹、恐惧不闻,而无时不中。小人不知有此,则肆欲妄行,而无所忌惮矣。
右第二章。
此下十章,皆论中庸以释首章之义。文虽不属,而意实相承也。变和言庸者,游氏曰:“以性情言之,则曰中和,以德行言之,则曰中庸是也。”然中庸之中,实兼中和之义。
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鲜,上声。下同。过则失中,不及则未至,故惟中庸之德为至。然亦人所同得,初无难事,但世教衰,民不兴行,故鲜能之,今已久矣。论语无能字。
右第三章。
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知者之知,去声。道者,天理之当然,中而已矣。知愚贤不肖之过不及,则生禀之异而失其中也。知者知之过,既以道为不足行;愚者不及知,又不知所以行,此道之所以常不行也。贤者行之过,既以道为不足知;不肖者不及行,又不求所以知,此道之所以常不明也。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道不可离,人自不察,是以有过不及之弊。
右第四章。
子曰:“道其不行矣夫!”夫,音扶。由不明,故不行。
右第五章。
此章承上章而举其不行之端,以起下章之意。
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知,去声。与,*声。好,去声。舜之所以为大知者,以其不自用而取诸人也。迩言者,浅*之言,犹必察焉,其无遗善可知。然于其言之未善者则隐而不宣,其善者则播而不匿,其广大光明又如此,则人孰不乐告以善哉。两端,谓众论不同之极致。盖凡物皆有两端,如小大厚薄之类,于善之中又执其两端,而量度以取中,然后用之,则其择之审而行之至矣。然非在我之权度精切不差,何以与此。此知之所以无过不及,而道之所以行也。
右第六章。
子曰:“人皆曰予知,驱而纳诸罟擭陷阱之中,而莫之知辟也。人皆曰予知,择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予知之知,去声。罟,音古。擭,胡化反。阱,才性反。辟,避同。期,居之反。罟,网也;擭,机槛也;陷阱,坑坎也;皆所以掩取禽兽者也。择乎中庸,辨别众理,以求所谓中庸,即上章好问用中之事也。期月,匝一月也。言知祸而不知辟,以况能择而不能守,皆不得为知也。
右第七章。
承上章大知而言,又举不明之端,以起下章也。
子曰:“回之为人也,择乎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回,孔子弟子颜渊名。拳拳,奉持之貌。服,犹着也。膺,胸也。奉持而着之心胸之间,言能守也。颜子盖真知之,故能择能守如此,此行之所以无过不及,而道之所以明也。
右第八章。
子曰:“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均,*治也。三者亦知仁勇之事,天下之至难也,然不必其合于中庸,则质之*似者皆能以力为之。若中庸,则虽不必皆如三者之难,然非义精仁熟,而无一毫人欲之私者,不能及也。三者难而易,中庸易而难,此民之所以鲜能也。
右第九章。
亦承上章以起下章。
子路问强。子路,孔子弟子仲由也。子路好勇,故问强。子曰:“南方之强与?北方之强与?抑而强与?与,*声。抑,语辞。而,汝也。宽柔以教,不报无道,南方之强也,君子居之。宽柔以教,谓含容巽顺以诲人之不及也。不报无道,谓横逆之来,直受之而不报也。南方风气柔弱,故以含忍之力胜人为强,君子之道也。衽金革,死而不厌,北方之强也,而强者居之。衽,*也。金,戈兵之属。革,甲胄之属。北方风气刚劲,故以果敢之力胜人为强,强者之事也。故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国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此四者,汝之所当强也。矫,强貌。诗曰“矫矫虎臣”是也。倚,偏着也。塞,未达也。国有道,不变未达之所守;国无道,不变*生之所守也。此则所谓中庸之不可能者,非有以自胜其人欲之私,不能择而守也。君子之强,孰大于是。夫子以是告子路者,所以抑其血气之刚,而进之以德义之勇也。
右第十章。
子曰:“素隐行怪,后世有述焉,吾弗为之矣。素,按汉书当作索,盖字之误也。索隐行怪,言深求隐僻之理,而过为诡异之行也。然以其足以欺世而盗名,故后世或有称述之者。此知之过而不择乎善,行之过而不用其中,不当强而强者也,圣人岂为之哉!君子遵道而行,半涂而废,吾弗能已矣。遵道而行,则能择乎善矣;半涂而废,则力之不足也。此其知虽足以及之,而行有不逮,当强而不强者也。已,止也。圣人于此,非勉焉而不敢废,盖至诚无息,自有所不能止也。君子依乎中庸,遯世不见知而不悔,唯圣者能之。不为索隐行怪,则依乎中庸而已。不能半涂而废,是以遯世不见知而不悔也。此中庸之成德,知之尽、仁之至、不赖勇而裕如者,正吾夫子之事,而犹不自居也。故曰唯圣者能之而已。
右第十一章。
子思所引夫子之言,以明首章之义者止此。盖此篇大旨,以知仁勇三达德为入道之门。故于篇首,即以大舜、颜渊、子路之事明之。舜,知也;颜渊,仁也;子路,勇也:三者废其一,则无以造道而成德矣。余见第二十章。
君子之道费而隐。费,符味反。费,用之广也。隐,体之微也。夫妇之愚,可以与知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知焉;夫妇之不肖,可以能行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能焉。天地之大也,人犹有所憾。故君子语大,天下莫能载焉;语小,天下莫能破焉。与,去声。君子之道,*自夫妇居室之间,远而至于圣人天地之所不能尽,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可谓费矣。然其理之所以然,则隐而莫之见也。盖可知可能者,道中之一事,及其至而圣人不知不能。则举全体而言,圣人固有所不能尽也。侯氏曰:“圣人所不知,如孔子问礼问官之类;所不能,如孔子不得位、尧舜病博施之类。”愚谓人所憾于天地,如覆载生成之偏,及寒暑灾祥之不得其正者。诗云:“鸢飞戾天,鱼跃于渊。”言其上下察也。鸢,余专反。诗大雅旱麓之篇。鸢,鸱类。戾,至也。察,着也。子思引此诗以明化育流行,上下昭著,莫非此理之用,所谓费也。然其所以然者,则非见闻所及,所谓隐也。故程子曰:“此一节,子思吃紧为人处,活泼泼地,读者其致思焉。”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及其至也,察乎天地。结上文。
右第十二章。
子思之言,盖以申明首章道不可离之意也。其下八章,杂引孔子之言以明之。
子曰:“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道者,率性而已,固众人之所能知能行者也,故常不远于人。若为道者,厌其卑*以为不足为,而反务为高远难行之事,则非所以为道矣诗云:‘伐柯伐柯,其则不远。’执柯以伐柯,睨而视之,犹以为远。故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睨,研计反。诗豳风伐柯之篇。柯,斧柄。则,法也。睨,邪视也。言人执柯伐木以为柯者,彼柯长短之法,在此柯耳。然犹有彼此之别,故伐者视之犹以为远也。若以人治人,则所以为人之道,各在当人之身,初无彼此之别。故君子之治人也,即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其人能改,即止不治。盖责之以其所能知能行,非欲其远人以为道也。张子所谓“以众人望人则易从”是也。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尽己之心为忠,推己及人为恕。违,去也,如春秋传“齐师违谷七里”之违。言自此至彼,相去不远,非背而去之之谓也。道,即其不远人者是也。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忠恕之事也。以己之心度人之心,未尝不同,则道之不远于人者可见。故己之所不欲,则勿以施之于人,亦不远人以为道之事。张子所谓“以爱己之心爱人则尽仁”是也。君子之道四,丘未能一焉:所求乎子,以事父未能也;所求乎臣,以事君未能也;所求乎弟,以事兄未能也;所求乎朋友,先施之未能也。庸德之行,庸言之谨,有所不足,不敢不勉,有余不敢尽;言顾行,行顾言,君子胡不慥慥尔!”子、臣、弟、友,四字绝句。求,犹责也。道不远人,凡己之所以责人者,皆道之所当然也,故反之以自责而自修焉。庸,*常也。行者,践其实。谨者,择其可。德不足而勉,则行益力;言有余而讱,则谨益至。谨之至则言顾行矣;行之力则行顾言矣。憊慥,笃实貌。言君子之言行如此,岂不慥慥乎,赞美之也。凡此皆不远人以为道之事。张子所谓“以责人之心责己则尽道”是也。
右第十三章。
道不远人者,夫妇所能,丘未能一者,圣人所不能,皆费也。而其所以然者,则至隐存焉。下章放此。
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犹见在也。言君子但因见在所居之位而为其所当为,无慕乎其外之心也。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难,去声。此言素其位而行也。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援,*声。此言不愿乎其外也。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徼幸。易,去声。易,*地也。居易,素位而行也。俟命,不愿乎外也。徼,求也。幸,谓所不当得而得者。子曰:“射有似乎君子;失诸正鹄,反求诸其身。”正,音征。鹄,工毒反。画布曰正,栖皮曰鹄,皆侯之中,射之的.也。子思引此孔子之言,以结上文之意。
右第十四章。
子思之言也。凡章首无“子曰”字者放此。
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辟、譬同。诗曰:“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兄弟既翕,和乐且耽;宜尔室家;乐尔妻帑。”好,去声。耽,诗作湛,亦音耽。乐,音洛。诗小雅常棣之篇。鼓瑟琴,和也。翕,亦合也。耽,亦乐也。帑,子孙也子曰:“父母其顺矣乎!”夫子诵此诗而赞之曰:人能和于妻子,宜于兄弟如此,则父母其安乐之矣。子思引诗及此语,以明行远自迩、登高自卑之意。
右第十五章。
子曰:“鬼神之为德,其盛矣乎!程子曰:“鬼神,天地之功用,而造化之迹也。”张子曰:“鬼神者,二气之良能也。”愚谓以二气言,则鬼者阴之灵也,神者阳之灵也。以一气言,则至而伸者为神,反而归者为鬼,其实一物而已。为德,犹言性情功效。视之而弗见,听之而弗闻,体物而不可遗。鬼神无形与声,然物之终始,莫非阴阳合散之所为,是其为物之体,而物所不能遗也。其言体物,犹易所谓干事。使天下之人齐明盛服,以承祭祀。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齐,侧皆反。齐之为言齐也,所以齐不齐而致其齐也。明,犹洁也。洋洋,流动充满之意。能使人畏敬奉承,而发见昭著如此,乃其体物而不可遗之验也。孔子曰:“其气发扬于上,为昭明焄蒿凄怆。此百物之精也,神之着也”,正谓此尔。诗曰:‘神之格思,不可度思!矧可射思!’度,待洛反。射,音亦,诗作斁。诗大雅抑之篇。格,来也。矧,况也。射,厌也,言厌怠而不敬也。思,语辞。夫微之显,诚之不可揜如此夫。”夫,音扶。诚者,真实无妄之谓。阴阳合散,无非实者。故其发见之不可揜如此。
右第十六章。
不见不闻,隐也。体物如在,则亦费矣。此前三章,以其费之小者而言。此后三章,以其费之大者而言。此一章,兼费隐、包大小而言。
子曰:“舜其大孝也与!德为圣人,尊为天子,富有四海之内。宗庙飨之,子孙保之。与,*声。子孙,谓虞思、陈胡公之属。故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舜年百有十岁,故天之生物,必因其材而笃焉。故栽者培之,倾者覆之,材,质也。笃,厚也。栽,植也。气至而滋息为培。气反而游散则覆。诗曰:‘嘉乐君子,宪宪令德!宜民宜人;受禄于天;保佑命之,自天申之!’诗大雅假乐之篇。假,当依此作嘉。宪,当依诗作显。申,重也。故大德者必受命。”受命者,受天命为天子也。
右第十七章。
此由庸行之常,推之以极其至,见道之用广也。而其所以然者,则为体微矣。后二章亦此意。
子曰:“无忧者其惟文王乎!以王季为父,以武王为子,父作之,子述之。此言文王之事。书言“王季其勤王家”,盖其所作,亦积功累仁之事也。武王缵大王、王季、文王之绪。壹戎衣而有天下,身不失天下之显名。尊为天子,富有四海之内。宗庙飨之,子孙保之。大,音泰,下同。此言武王之事。缵,继也。大王,王季之父也。书云:“大王肇基王迹。”诗云“至于大王,实始翦商。”绪,业也。戎衣,甲胄之属。壹戎衣,武成文,言一着戎衣以伐纣也。武王末受命,周公成文武之德,追王大王、王季,上祀先公以天子之礼。斯礼也,达乎诸侯大夫,及士庶人。父为大夫,子为士;葬以大夫,祭以士。父为士,子为大夫;葬以士,祭以大夫。期之丧达乎大夫,三年之丧达乎天子,父母之丧无贵贱一也。”追王之王,去声。此言周公之事。末,犹老也。追王,盖推文武之意,以及乎王迹之所起也。先公,组绀以上至后稷也。上祀先公以天子之礼,又推大王、王季之意,以及于无穷也。制为礼法,以及天下,使葬用死者之爵,祭用生者之禄。丧服自期以下,诸侯绝;大夫降;而父母之丧,上下同之,推己以及人也。
右第十八章。
1、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於民。
2、知者乐山,仁者乐水。
3、道不同,不相为谋。
4、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5、君子*之美,不*之恶。小人反是。
6、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7、人无远虑,必有*忧。
8、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
9、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
10、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11、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12、性相*也,*相远也。
13、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14、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15、人有不为者,而后可以有为。
16、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
17、射有似乎君子;失诸正皓,反求诸其身。
18、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19、诚则明矣,明则诚矣。
20、子曰:“吾十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愈短。”
21、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22、人莫知其子之恶。
23、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
24、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曰:修身也,尊贤也,亲亲也,敬大臣也,体群臣也,子庶民也,来百工也,柔远人也,怀诸侯也。
25、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26、好学*乎知,力行*乎仁,知耻*乎勇。
27、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28、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
29、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30、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31、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32、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33、日月逝矣,岁不我与。
34、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言前定则不跲,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
35、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
1、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
2、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
3、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
4、天之生物必因其材而笃焉。故栽者培之,倾者覆之。
5、上天之载,无声无臭。
6、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7、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
8、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9、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
10、今夫山,一卷石之多,及其广大,草木生之,禽兽居之,宝藏兴焉。
11、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
12、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下地位焉,万物育焉。
13、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
14、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其为物不贰,则其生物不测。
15、言顾行,行顾言,君子胡不尔!
16、庸德之行,庸言之谨,有所不足,不敢不勉。
17、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18、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19、至诚之道可以前知。国家将兴,必有祯祥;国家将亡,必有妖孽。
20、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
21、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
22、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
23、书者,述也,以载道,以寄情,以解惑,以明智。
24、故君子不动而敬,不言而信。
25、君子之道,淡而不厌,简而文,温而理。知远之*,知风之自,知微之显,可与入德矣。
26、苟不至德,至道不凝焉。
27、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
28、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
29、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
30、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
31、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32、辟如天地之无不持载,无不覆帱。辟如四时之错行,如日月之代明。
33、君子动而世为天下道,行而世为天下法,言而世为天下则。
34、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徼幸。
35、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
36、宽柔以教,不报无道,南方之强也。君子居之。
37、祸福将至,善必先知之;不善,必先知之。故至诚如神。
38、君子,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
39、唯天下至圣,为能聪明睿知,足以有临也;宽裕温柔,足以有容也;发强刚毅,足以有执也;齐庄中正,足以有敬也;文理密察,足以有别也。
40、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
41、故至诚无息,不息则久,久则征,征则悠远,悠远则博厚,博厚则高明。博厚,所以载物也;高明,所以覆物也;悠久,所以成物也。博厚配地,高明配天,悠久无疆。
42、君子之道:淡而不厌,简而文,温而理,知远之*,知风之自,知微之显。
43、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
44、是故君子动而世为天下道,行而世为天下法,言而世为天下则。
45、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46、心之虚灵知觉,一而已矣。而以为有人心道心之异者,则以其或生于形气之私,或原于性命之正,而所以为知觉者不同;是以或危殆而不安,或微妙而难见耳。
47、君子遵道而行,半涂而废,吾弗能已矣。
48、天地之大也,人犹有所憾。故君子语大,天下莫能载焉,语小,天下莫能破焉。
49、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50、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51、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古诗征人怨柳中庸带拼音版鉴赏
在日常学*、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都知道一些经典的古诗吧,古诗有固定的诗行,也会有固定的体式。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经典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古诗征人怨柳中庸带拼音版鉴赏,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原文
zhēng rén yuàn
征人怨
liǔ zhōng yōng
柳中庸
suì suì jīn hé fù yù guān
岁岁金河复玉关,
zhāo zhāo mǎ cè yǔ dāo huán
朝朝马策与刀环。
sān chūn bái xuě guī qīng zhǒng
三春白雪归青冢,
wàn lǐ huáng hé rào hēi shān
万里黄河绕黑山。
注释
①金河:即黑河,在今呼和浩特市城南。玉关:玉门关的简称。岁岁:指年年月月,下文的“朝朝”同义。
②马策:马鞭。刀环:刀柄上的铜环,喻征战事。
③三春:春季的三个月或暮春,此处为暮春。青冢:汉王昭君墓,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之南。
④黑山:一名杀虎山,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东南。
译文
去年驻金河今年来守玉门关,天天只有马鞭和大刀与我作伴。
白雪还在昭君墓地,我走过万里黄河又绕过了黑山。
赏析
这是一首传诵极广的边塞诗。诗中写到的金河、青冢、黑山,都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境内,唐时属单于都护府。由此可以推断,这首诗写的是一个隶属于单于都护府的征人的怨情。全诗四句,一句一景,表面上似乎不相连属,实际上却统一于“征人”的`形象,都紧紧围绕着一个“怨”字铺开。
前两句就时记事,说的是:年复一年,东西奔波,往来边城;日复一日,跃马横刀,征战不休。这两句“岁岁”“朝朝”相对,“金河”“玉关”“马策”“刀环”并举,又加以“复”字、“与”字,给人以单调困苦、无尽无穷之感,怨情自然透出。
前两句从“岁岁”说到“朝朝”,似乎已经把话说尽。然而,对于满怀怨情的征人来说,这只是说着了一面。他不仅从那无休止的时间中感到怨苦之无时不在,而且从即目所见的景象中感到怨苦之无处不有,于是又有三、四句之作。
三句写时届暮春,在苦寒的塞外却“春色未曾看”,所见者惟有白雪落向青冢而已。肃杀如此,令人凄绝。末句写边塞的山川形势:滔滔黄河,绕过沉沉黑山,复又奔腾向前。这两句写景,似乎与诗题无关,其实都是征人常见之景,常履之地,因而从白雪青冢与黄河黑山这两幅图画里,读者不仅看到征戍之地的苦寒与荒凉,也可以感受到征人转战跋涉的辛苦。诗虽然不直接发出怨语,而蕴蓄于其中的怨恨之情足以使人回肠荡气。
通篇不着一个“怨”字,却又处处弥漫着怨情。诗人抓住产生怨情的缘由,从时间和空间两方面落笔,让“岁岁”“朝朝”的戎马生涯以及“三春雪”与“黄河”“黑山”的自然景象去现身说法,收到了“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司空图《二十四诗品》)的艺术效果,可谓妙绝。全诗对仗精工,巧于炼字,别具情韵。
《中庸》是*古代论述人生修养境界的一部道德哲学专著,是儒家经典之一,原属《礼记》第三十一篇,相传为战国时期子思所作。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中庸全文及译文谁知道?欢迎阅览!
【原文】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译文】
人的自然禀赋叫做“性”,顺着本性行事叫做“道”,按照“道”的原则修养叫做“教”。
“道”是不可以片刻离开的,如果可以离开,那就不是“道”了。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没有人看见的地方也是谨慎的,在没有人听见的地方也是有所戒惧的。越是隐蔽的地方越是明显,越是细微的地方越是显著。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一人独处的时候也是谨慎的。
喜怒哀乐没有表现出来的时候,叫做“中”;表现出来以后符合节度,叫做“和”。“中”,是人人都有的本性;“和”,是大家遵循的原则,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在其位了,万物便生长繁衍了。
【原文】
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译文】
仲尼说:“君子中庸,小人违背中庸。君子之所以中庸,是因为君子随时做到适中,无过无不及;小人之所以违背中庸,是因为小人肆无忌惮,专走极端。”
【原文】
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
【译文】
孔子说:“中庸大概是最高的德行了吧!大家缺乏它已经很久了!”
【原文】
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译文】
孔子说:“我知道了,中庸之道不能实行的原因;聪明的人自以为是,认识过了头;愚蠢的人智力不及,不能理解它。我知道了,中庸之道不能弘扬的原因;贤能的人做得太过分;不贤的人根本做不到。就像人们每天都要吃喝,但却很少有人能够真正品尝滋味。”
【原文】
子曰:“道其不行矣夫。”
【译文】
孔子说:“中庸的道理恐怕很难在世上实行啊!”
【原文】
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
【译文】
孔子说:“舜可真是具有大智慧的人啊!他喜欢向人问问题,又善于分析别人浅*话语里的含义。隐*家的坏处,宣扬人家的好处。过与不及两端的意见他都掌握,采纳适中的用于老百姓。这就是舜之所以为舜的地方吧!”
【原文】
子曰:“人皆曰予知,驱而纳诸罟擭陷阱之中,而莫之知辟也。人皆曰予知,择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
【译文】
孔子说:“人人都说自己聪明,可是被驱赶到罗网陷阱中去却不知躲避。人人都说自己聪明,可是选择了中庸之道却连一个月时间也不能坚持。”
【原文】
子曰:“回之为人也,择乎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子曰:“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
【译文】
孔子说:“颜回就是这样一个人,他选择了中庸之道,得到了它的好处,就牢牢地把它放在心上,再也不让它失去。”孔子说:“天下国家可以治理,官爵俸禄可以放弃,雪白的刀刃可以践踏而过,中庸却不容易做到。”
【原文】
子路问强。子曰:“南方之强与?北方之强与?抑而强与?宽柔以教,不报无道,南方之强也,君子居之。衽金革,死而不厌,北方之强也,而强者居之。故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国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
【译文】
子路问什么是强。孔子说:“南方的强呢?北方的强呢?还是你认为的强呢?用宽容柔和的精神去教育人,人家对我蛮横无礼也不报复,这是南方的强,品德高尚的人具有这种强。用兵器甲盾当枕*,死而后已,这是北方的强,勇武好斗的人就具有这种强。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和顺而不随波逐流,这才是真强啊!保持中立而不偏不倚,这才是真强啊!国家政治清*时不改变志向,这才是真强啊!国家政治黑暗时坚持操守,宁死不变,这才是真强啊!”
【原文】
子曰:“素隐行怪,后世有述焉,吾弗为之矣。君子遵道而行,半涂而废,吾弗能已矣。君子依乎中庸,遁世不见知而不悔,唯圣者能之。”
【译文】
孔子说:“专找歪理,做些怪诞的事情来欺世盗名,后世也许会有人来记述他,为他立传,但我是绝不会这样做的。有些品德不错的人按照中庸之道去做,但是半途而废,不能坚持下去,而我是绝不会停止的。真正的君子遵循中庸之道,即使隐遁山林、一生默默无闻,不被人知道也不后悔,这只有圣人才能做得到。”
【原文】
君子之道费而隐。夫妇之愚,可以与知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知焉。夫妇之不肖,可以能行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能焉。天地之大也,人犹有所憾。故君子语大,天下莫能载焉;语小,天下莫能破焉。《诗》云:“鸢飞戾天,鱼跃于渊。”言其上下察也。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及其至也,察乎天地。
【译文】
君子的道广大而又精微。普通男女虽然愚昧,也可以知道君子的道,但它的最高深境界,即便是圣人也有弄不清楚的地方。普通男女虽然不贤明,也可以实行君子的道,但它的最高深境界,即便是圣人也有做不到的地方。天地如此之大,但人们仍有不满足的地方。所以,君子说到“大”,就大得连整个天下都装不下;君子说到“小”,就小得连一点儿也分不开。《诗经》说:“鸢鸟飞向天空,鱼儿跳跃深水。”这是说上下分明。君子的道,开始于普通男女,但它的最高深境界却昭著于整个天地。
【原文】
子曰:“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诗》云:伐柯伐柯,其则不远。’执柯以伐柯,睨而视之,犹以为远。故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君子之道四,丘未能一焉。所求乎子以事父,未能也;所求乎臣以事君,未能也;所求乎弟以事兄,未能也;所求乎朋友先施之,未能也。庸德之行,庸言之谨;有所不足,不敢不勉;有余,不敢尽。言顾行,行顾言,君子胡不慥慥尔?”
【译文】
《朱子语类》卷六十四 中庸三
《中庸》是一篇论述儒家人性修养的散文,原是《礼记》第三十一篇,相传为子思所作,是儒家学说经典论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朱子语类》卷六十四中庸三,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第二十章
"'修道以仁。'修道,便是说上文修身之道,自'为政在人'转说将来。'修道以仁',仁是筑底处,试商量如何?"伯丰言:"克去己私,复此天理,然后得其修。"曰:"固是。然圣贤言'仁'字处,便有个温厚慈祥之意,带个爱底道理。下文便言'亲亲为大'。"〔〈螢,中"虫改田"〉〕
问:"'修道以仁',继之以'仁者人也',何为下面又添说义礼?"曰:"仁便有义,如阳便有阴。亲亲尊贤,皆仁之事。亲之尊之,其中自有个差等,这便是义与礼。亲亲,在父子如此,在宗族如彼,所谓'杀'也,尊贤;有当事之者,有当友之者,所谓'等'也。"〔僩〕
问:"仁亦是道,如何却说'修道以仁'?"曰:"道是汎说,"汎"字,疑是"统"字。仁是切要底。"又问:"如此,则这'仁'字是偏言底?"曰:"'仁者人也,亲亲为大。'如此说,则此是偏言。"〔节〕
问:"思修身,不可不事亲;思事亲,不可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不知天。"曰:"此处却是倒看,根本在修身。然修身得力处,却是知天。知天,是知至、物格,知得个自然道理。学若不知天,便记得此,又忘彼;得其一,失其二。未知天,见事头绪多。既知天了,这里便都定,这事也定,那事也定。"〔淳〕
"思事亲不可不知人。"知人,只如"知人则哲"之"知",不是思欲事亲,先要知人。只是思欲事亲,更要知人。若不好底人与它处,岂不为亲之累?知天,是知天道。
知天是起头处。能知天,则知人、事亲、修身,皆得其理矣。闻见之知与德性之知,皆知也。只是要知得到,信得及。如君之仁,子之孝之类,人所共知而多不能尽者,非真知故也。〔谟〕
问"知仁勇"。曰:"理会得底是知,行得底是仁,著力去做底是勇。"〔德明〕
问"知仁勇"之分。曰:"大概知底属知,行底属仁,勇是勇於知,勇於行。"又云:"'生知安行',以知为主;'学知利行',以仁为主;'困知勉行',以勇为主。"〔焘〕
问:"'生知安行'为知,'学知利行'为仁,'困知勉行'为勇,此岂以等级言耶?"曰:"固是。盖生知安行主於知而言。不知,如何行?安行者,只是安而行之,不用著力,然须是知得,方能行得也。故以生知安行为知。学知利行主於行而言。虽是学而知得,然须是著意去力行,则所学而知得者不为徒知也。"故以学知利行为仁。铢退思所谓三者,皆兼知行而言。大知固生知,非生知何以能安而行?至仁固力行,非学知何以能利而行?勇固是知行不可废。翌日再问。先生曰:"更须涵养。"〔铢〕
问:"中庸以'生知安行'为知,'学知利行'为仁,何也?"曰:"论语说'仁者安仁',便是说得仁高了;'知者利仁',便是说得知低了。此处说知,便是仁在知中,说得知大了。盖既是生知,必能安行。若是学知,便是知得浅;须是力行,方始至仁处,此便是仁在知外。譬如这个桌子,论语说仁,便是此脚直处;说知,便是横处。中庸说仁,便是横处;说知,便是直处。而今且将诸说录出来看,看这一边了,又去看那一边,便自见得不相碍。"〔夔孙〕赐录云:"'问诸说皆以生知安行为仁,学知利行为知,先生独反是,何也?'曰:'论语说"仁者安仁,知者利仁"与中庸说"知仁勇",意思自别。生知安行,便是仁在知中。学知利行,便是仁在知外。既是生知,必能安行,所以谓仁在知中。若是学知,便是知得浅些了;须是力行,方始至仁处,所以谓仁在知外。'问'智仁勇'。曰'理会得底是知,行得底是仁,著力去做底是勇。'"
仁则力行工夫多,知则致知工夫多。"好学*乎知,力行*乎仁",意自可见。〔道夫〕
问:"'力行*乎仁',又似'勇者不惧'意思。"曰:"交互说都是。三知都是知,三行都是仁,三*都是勇。生知安行好学,又是知;学知利行力行,又是仁;困知勉行知耻,又是勇。"〔淳〕
吕与叔"好学*仁"一段好。〔璘〕
知耻,如"舜,人也,我亦人也。舜为法於天下,可传於后世,我犹未免为乡人也,是则可忧也"!既耻为乡人,进学安得不勇!
为学自是要勇,方行得彻,不屈慑。若才行不彻,便是半涂而废。所以中庸说"知仁勇三者"。勇本是没紧要物事,然仁知了,不是勇,便行不到头。〔僩〕
问:"'为天下有九经',若论天下之事,固不止此九件,此但举其可以常行而不易者否?"曰:"此亦大概如此说,然其大者亦不出此。"又问:"吕氏以'有此九者,皆德怀之事,而刑不与焉',岂以为此可以常行,而刑则期於无刑,所以不可常行而不及之欤?"曰:"也不消如此说。若说不及刑,则礼乐亦不及。此只是言其大者,而礼乐刑政固已行乎其间矣。"又问:"养士亦是一大者,不言何也?"曰:"此只是大概说。若如此穷,有甚了期?若论养士,如'忠信重禄','尊贤','子庶民',则教民之意固已具其中矣。"〔僩〕
"柔远"解作"无忘宾旅"。孟子注:"宾客羁旅。"古者为之授节,如照身、凭子之类,*时度关皆给之。"因能授任以嘉其善",谓愿留於其国者也。〔德明〕
问"来百工则财用足"。曰:"既有个国家,则百工所为皆少不得,都要用。若百工聚,则事事皆有,岂不足以足财用乎?"如织纴可以足布帛,工匠可以足器皿之类。〔焘〕
问"饩廪"。曰:"饩,牲饩也。如今官员请受,有生羊肉。廪,即廪给,折送钱之类是也。"〔赐〕
问:"'送往迎来',集注云:'授节以送其往。'"曰:"远人来,至去时,有节以授之,过所在为照。如汉之出入关者用繻,唐谓之'给过所'。"〔赐〕
问:"'凡事豫则立'以下四句,只是泛举四事,或是包'达道、达德、九经'之属?"曰:"上文言'天下之达道五,所以行之者三;天下之达德三,所以行之者一。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所以行之者一。'遂言'凡事豫则立',则此'凡事'正指'达道、达德、九经'可知。'素定',是指先立乎诚可知。中间方言'所以行之者一',不应忽突出一语言'凡事'也。"〔铢〕
豫,先知也,事未至而先知其理之谓豫。"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横渠曰:"事豫吾内,求利吾外也。"又曰:"精义入神者,豫而已。"皆一义也。〔僩〕
或问"言前定则不踬"。曰:"句句著实,不脱空也。今人才有一句言语不实,便说不去。"〔贺孙〕
"事前定则不困。"闲时不曾做得,临时自是做不彻,便至於困。"行前定则不疚。"若所行不前定,临时便易得屈折枉道以从人矣。"道前定则不穷。"这一句又包得大,连那上三句都包在里面,是有个妙用,千变万化而不穷之谓。事到面前,都理会得。它人处置不得底事,自家便处置得;它人理会不得底事,自家便理会得。〔僩〕
问"反诸身不诚"。曰:"反诸身,是反求於心;不诚,是不曾实有此心。如事亲以孝,须是实有这孝之心。若外面假为孝之事,里面却无孝之心,便是不诚矣。"〔焘〕
"诚者,天之道。"诚是实理,自然不假修为者也。"诚之者,人之道",是实其实理,则是勉而为之者也。孟子言"万物皆备於我",便是"诚";"反身而诚",便是"诚之"。反身,只是反求诸己。诚,只是万物具足,无所亏欠。〔端蒙〕
问"诚者天之道,诚之者人之道"。曰:"诚是天理之实然,更无纤毫作为。圣人之生,其禀受浑然,气质清明纯粹,全是此理,更不待修为,而自然与天为一。若其馀,则须是'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如此不已,直待得仁义礼智与夫忠孝之道,日用本分事无非实理,然后为诚。有一毫见得与天理不相合,便於诚有一毫未至。如程先生说常人之畏虎,不如曾被虎伤者畏之出於诚实,盖实见得也。今於日用间若不实见得是天理之自然,则终是於诚为未至也。"〔大雅〕
问:"'诚者,真实无妄之谓,天之道也。'此言天理至实而无妄,指理而言也。'诚之者,未能真实无妄,而欲其真实无妄之谓,人之道也。'此言在人当有真实无妄之知行,乃能实此理之无妄,指人事而言也。盖在天固有真实之理,在人当有真实之功。圣人不思不勉,而从容中道,无非实理之流行,则圣人与天如一,即天之道也。未至於圣人,必择善,然后能实明是善;必固执,然后实得是善,此人事当然,即人之道也。程子所谓'实理'者,指理而言也;所谓'实见得是,实见得非'者,指见而言也。此有两节意。"曰:"如此见得甚善。"〔铢
中庸言天道处,皆自然无节次;不思不勉之类。言人道处,皆有下功夫节次。择善与固执是二节。言天道,如至诚之类,皆有"至"字。"其次致曲",却是人事。"久则徵",是外人信之。古注说好。〔璘〕
或问:"明善、择善,何者为先?"曰:"譬如十个物事,五个善,五个恶。须拣此是善,此是恶,方分明。"〔从周〕
圣贤所说工夫,都只一般,只是一个"择善固执"。论语则说"学而时*之",孟子则说"明善诚身"。只是随他地头所说不同,下得字来各自精细,真实工夫只是一般。须是尽知其所以不同,方知其所以同也。
"博学",谓天地万物之理,修己治人之方,皆所当学。然亦各有次序,当以其大而急者为先,不可杂而无统也。
先生屡说"慎思之"一句。言:"思之不慎,便有枉用工夫处。"〔人杰〕
中庸言"慎思之"。思之粗浅不及,固是不慎;到思之过时,亦是不慎。所以他圣人不说深思,不说别样思,却说个"慎思"。〔道夫〕
或问:"'笃行'是有急切之意否?"曰:"笃厚也是心之恳恻。"〔履孙〕
"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问而弗知,弗可让下。须当研穷到底,使答者词穷理尽,始得。〔砥〕
问:"'博学之'至'明辨之',是致知之事,'笃行'则力行之事否?"曰:"然。"又问:"'有弗学'至'行之弗笃弗措也',皆是勇之事否?"曰:"此一段却只是虚说,只是应上面'博学之'五句反说起。如云不学则已,学之而有弗能,定不休。如云'有不战,战必胜矣'之类也。'弗措'也未是勇事。到得后面说'人一己百,人十己千',方正是说勇处。'虽愚必明',是致知之效;'虽柔必强',是力行之效。"〔僩〕
或问"人一己百,人十己千"。曰:"此是言下工夫,人做得一分,自己做百分。"〔节〕
吕氏说"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一段煞好,皆是他*日做工夫底。〔淳〕
汉卿问"哀公问政"章。曰:"旧时只零碎解。某自初读时,只觉首段尾与次段首意相接。如云'政也者,蒲卢也。故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便说'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都接续说去,遂作一段看,始觉贯穿。后因看家语,乃知是本来只一段也。中庸三十三章,其次第甚密,古人著述便是不可及。此只将别人语言斗凑成篇,本末次第终始总合,如此缜密!"〔贺孙〕广录意同,别出。
问:"中庸第二十章,初看时觉得涣散,收拾不得。熟读先生章句,方始见血脉贯通处。"曰:"前辈多是逐段解去。某初读时但见'思修身'段后,便继以'天下之达道五';'知此三者'段后,便继以'为天下国家有九经',似乎相接续。自此推去,疑只是一章。后又读家语,方知是孔子一时间所说。"广云:"岂独此章?今次读章句,乃知一篇首尾相贯,只是说一个中庸底道理。"曰:"固是。它古人解做得这样物事,四散收拾将来。及并合众,则便有个次序如此,其次序又直如此缜密!"〔广〕
问:"或问引'大学论小人之阴恶阳善,而以诚於中者目之',且有'为善也诚虚,为恶也何实如之'之语,何也?"曰:"'小人閒居为不善',是诚心为不善也。'掩其不善,而著其善',是为善不诚。"因举往年胡文定尝说:"朱子发虽修谨,皆是伪为。"是时范济美天资豪杰,应云:"子发诚是伪为,如公辈却是至诚。"文定逊谢曰:"某何敢当'至诚'二字?"济美却戏云:"子发是伪於为善,公却是至诚为恶也。"乃是此意。〔德明〕
第二十一章
"自诚明,谓之性",此"性"字便是"性之"也。"自明诚,谓之教",此"教"字是学之也。此二字却是转一转说,与首章"天命之谓性,修道之谓教"二字义不同。〔〈螢,中"虫改田"〉〕
"自诚明",性之也;"自明诚",充之也,转一转说。"天命之谓性"以下,举体统说。〔人杰〕
"自诚明,谓之性。"诚,实然之理,此尧舜以上事。学者则"自明诚,谓之教",明此性而求实然之理。经礼三百,曲礼三千,无非使人明此理。此心当提撕唤起,常自念性如何善?因甚不善?人皆可为尧舜,我因甚做不得?立得此后,观书亦见理,*亦见理,森然於耳目之前!〔可学〕
以诚而论明,则诚明合而为一;以明而论诚,则诚明分而为二。〔寿昌〕
第二十二章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柳中庸《征人怨》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柳中庸《征人怨》
黄河流出有浮桥,晋国归人此路遥。 ——柳中庸《河阳桥送别》
春暮越江边,春阴寒食天。——柳中庸《寒食戏赠》
杏花香麦粥,柳絮伴秋千。 ——柳中庸《寒食戏赠》
隔帘春雨细,高枕晓莺长。 ——柳中庸《幽院早春》
玉树起凉烟,凝情一叶前。——柳中庸《秋怨》
别离伤晓镜,摇落思秋弦。——柳中庸《秋怨》
汉垒关山月,胡笳塞北天。——柳中庸《秋怨》
不知肠断梦,空绕几山川。——柳中庸《秋怨》
柳中庸(?—约775)名淡,中庸是其字,唐代边塞诗人。河东(今山西永济)人,为柳宗元族人。大历年间进士,曾官鸿府户曹,未就。萧颖士以女妻之。与弟中行并有文名。与卢纶、李端为诗友。所选《征人怨》是其流传最广的一首。《全唐诗》存诗仅13首。其诗以写边塞征怨为主,然意气消沉,无复盛唐气象。
中庸经典语录
中庸名句经典语录
大学中庸名句经典语录
中庸名言
中庸名句
柳中庸的古诗
中庸名言警句
中庸经典名句
柳中庸的边塞古诗
大学中庸名句
中庸30经典名句
中庸中的经典句子
中庸思想名言
中庸的古文或古诗
关于大学中庸的古诗
中庸一文中引用的古诗
关于中庸之道的名言
中庸的30句经典名句
桂林或者是中庸的古诗
庸才语录
金庸语录
中庸圣人的伟大之处古诗
马伯庸语录
中庸中的经典名句古诗词网
中庸尽人事听天命句子
金庸江湖语录
金庸小说语录
金庸爱情语录
金庸语录江湖
作家金庸语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