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经典名句

关于中庸经典名句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中庸经典名句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中庸经典名句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中庸经典名句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21) 语录(7) 说说(51k+) 名言(5) 诗词(8) 祝福(16k+) 心语(165)

  • 《中庸》名言名句

  • 名言,名人,语录
  •   1、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译文】自然形成的禀赋叫做人性,遵循各自的人性叫做道,修明并推广这些道叫做教化。

      2、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译文】“中”是天下的大本源,“和”是天下的普遍规律。

      3、 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译文】君子的所作所为能符合中庸之道,小人的所作所为则违背中庸之道。(中庸:儒家的最高道德标准。“中”即折中,不偏不倚;“庸”即*常。)

      4、 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

      【译文】天下和国家是可以*定治理的,爵位和俸禄是可以推辞的,明晃晃的快刀是可以*的,但中庸之道却是很难做到的。

      5、 故君子和而不流。

      【译文】所以君子性格*和而不随波逐流。

      6、 君子遵道而行,半涂而废,吾弗能已矣。

      【译文】君子依据中庸之道行事,有的人却半途而废,可是我却不能中途中止。

      7、 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侥幸。

      【译文】对上不抱怨老天,对下不责怪别人。所以,君子处在安全的地位而等待天命,小人则冒险以期侥幸成功。

      8、 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

      【译文】有的人天生就知道这些道理,有的人通过后天学*知道了这些道理,有的人则是遇到困惑之后,经过磨难才知道了这些道理,无论是哪种情况,他们最终了解这些道理的结果是一样的。

      9、 好学*乎知,力行*乎仁,知耻*乎勇。

      【译文】好学不倦就接*明智了,努力行善就接*仁义了,懂得耻辱就接*勇敢了。

      10、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

      【译文】凡事预先做好准备就能成功,没有准备就会失败。

      11、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译文】要广博地学*,要审慎地询问,要谨慎地思虑,要明晰地辨析,要笃实地履行。

      12、愚而好自用,贱而好自专。

      【译文】愚蠢的人,喜欢凭主观意愿做事,自以为是;卑贱的人,喜欢独断专行。

    [阅读全文]...

2022-06-19 22:44:09
  • 中庸名句

  •   1、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於民。

      2、知者乐山,仁者乐水。

      3、道不同,不相为谋。

      4、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5、君子*之美,不*之恶。小人反是。

      6、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7、人无远虑,必有*忧。

      8、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

      9、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

      10、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11、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12、性相*也,*相远也。

      13、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14、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15、人有不为者,而后可以有为。

      16、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

      17、射有似乎君子;失诸正皓,反求诸其身。

      18、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19、诚则明矣,明则诚矣。

      20、子曰:“吾十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愈短。”

      21、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22、人莫知其子之恶。

      23、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

      24、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曰:修身也,尊贤也,亲亲也,敬大臣也,体群臣也,子庶民也,来百工也,柔远人也,怀诸侯也。

      25、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26、好学*乎知,力行*乎仁,知耻*乎勇。

      27、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28、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

      29、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30、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31、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32、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33、日月逝矣,岁不我与。

      34、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言前定则不跲,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

      35、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

    [阅读全文]...

2022-06-27 02:35:25
  • 中庸名句

  • 经典
  • 1、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

    2、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

    3、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

    4、天之生物必因其材而笃焉。故栽者培之,倾者覆之。

    5、上天之载,无声无臭。

    6、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7、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

    8、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9、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

    10、今夫山,一卷石之多,及其广大,草木生之,禽兽居之,宝藏兴焉。

    11、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

    12、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下地位焉,万物育焉。

    13、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

    14、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其为物不贰,则其生物不测。

    15、言顾行,行顾言,君子胡不尔!

    16、庸德之行,庸言之谨,有所不足,不敢不勉。

    17、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18、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19、至诚之道可以前知。国家将兴,必有祯祥;国家将亡,必有妖孽。

    20、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

    21、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

    22、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

    23、书者,述也,以载道,以寄情,以解惑,以明智。

    24、故君子不动而敬,不言而信。

    25、君子之道,淡而不厌,简而文,温而理。知远之*,知风之自,知微之显,可与入德矣。

    26、苟不至德,至道不凝焉。

    27、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

    28、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

    29、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

    30、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

    31、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32、辟如天地之无不持载,无不覆帱。辟如四时之错行,如日月之代明。

    33、君子动而世为天下道,行而世为天下法,言而世为天下则。

    34、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徼幸。

    35、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

    36、宽柔以教,不报无道,南方之强也。君子居之。

    37、祸福将至,善必先知之;不善,必先知之。故至诚如神。

    38、君子,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

    39、唯天下至圣,为能聪明睿知,足以有临也;宽裕温柔,足以有容也;发强刚毅,足以有执也;齐庄中正,足以有敬也;文理密察,足以有别也。

    40、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

    41、故至诚无息,不息则久,久则征,征则悠远,悠远则博厚,博厚则高明。博厚,所以载物也;高明,所以覆物也;悠久,所以成物也。博厚配地,高明配天,悠久无疆。

    42、君子之道:淡而不厌,简而文,温而理,知远之*,知风之自,知微之显。

    43、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

    44、是故君子动而世为天下道,行而世为天下法,言而世为天下则。

    45、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46、心之虚灵知觉,一而已矣。而以为有人心道心之异者,则以其或生于形气之私,或原于性命之正,而所以为知觉者不同;是以或危殆而不安,或微妙而难见耳。

    47、君子遵道而行,半涂而废,吾弗能已矣。

    48、天地之大也,人犹有所憾。故君子语大,天下莫能载焉,语小,天下莫能破焉。

    49、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50、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51、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阅读全文]...

2022-06-06 00:48:45
  • 中庸名句经典语录

  • 1、君子遵道而行,半涂而废,吾弗能已矣。

    2、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

    3、故君子内省不疚,无恶于志。君子之所不可及者,其唯人之所不见乎!

    4、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5、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其为物不贰,则其生物不测。

    6、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

    7、君子遵道而行,半涂而废,吾弗能已矣。君子依乎中庸,遁世不见知而不悔,唯圣者能之。

    8、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

    9、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

    10、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

    11、博厚,所以载物也;高明,所以覆物也;悠久,所以成物也。

    12、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

    13、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

    14、愚而好自用,贱而好自专。

    15、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

    16、君子,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

    17、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

    18、日月得天而能久照,四时变化而能久成。圣人久于其道而天下化成。观其所恒,而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

    19、上天之载,无声无臭。

    20、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21、愚而好自用,贱而好自专,生乎今之世,反古之道。如此者,灾及其身者也。

    22、好人之所恶,恶人之所好,是谓拂人之性,灾必逮夫身。

    23、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

    24、君子之道,淡而不厌,简而文,温而理。知远之*,知风之自,知微之显,可与入德矣。

    25、君子不动而敬,不言而信。

    26、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27、唯天下至圣,为能聪明睿知,足以有临也;宽裕温柔,足以有容也;发强刚毅,足以有执也;齐庄中正,足以有敬也;文理密察,足以有别也。

    28、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29、宽柔以教,不报无道,南方之强也。君子居之。

    30、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

    31、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

    32、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

    33、凡有血气者,莫不尊亲,故曰配天。

    34、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及其至也,察乎天地。

    35、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是故君子诚之为贵。

    36、成己,仁也;成物,知也。

    37、君子之道,暗然而日章;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

    38、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

    39、君子内省不疚,无恶于志。君子之所不可及者,其唯人之所不见乎。

    40、至诚之道,可以前知。

    41、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是故君子必诚其意。

    42、君子之道:淡而不厌,简而文,温而理,知远之*,知风之自,知微之显。

    43、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44、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

    45、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

    46、吾说夏礼,杞不足征也;吾学殷礼,有宋存焉;吾学周礼,今用之,吾从周。

    47、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48、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49、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中庸之三窍。

    50、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51、天地之大也,人犹有所憾。故君子语大,天下莫能载焉,语小,天下莫能破焉。

    [阅读全文]...

2022-06-12 06:54:44
  • 中庸短句

  • 经典
  • 1、故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

    2、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

    3、诚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

    4、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5、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

    6、国家将兴,必有祯祥;国家将亡,必有妖孽。

    7、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是故君子诚之为贵。

    8、书者,述也,以载道,以寄情,以解惑,以明智。

    9、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10、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

    11、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

    12、君子,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

    13、苟不至德,至道不凝焉。

    14、天之生物必因其材而笃焉。故栽者培之,倾者覆之。

    15、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

    16、君子遵道而行,半涂而废,吾弗能已矣。

    17、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18、好人之所恶,恶人之所好,是谓拂人之性,灾必逮夫身。

    19、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

    20、上天之载,无声无臭。

    21、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

    22、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

    23、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

    24、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是故君子必诚其意。

    25、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

    26、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27、君子之道,暗然而日章;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

    28、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

    29、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

    30、成己,仁也;成物,知也。

    31、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

    32、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

    33、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34、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

    35、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

    36、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

    37、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徼幸。

    38、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

    39、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出处。

    40、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

    41、言顾行,行顾言,君子胡不尔!

    42、君子语大,天下莫能载焉;语小,天下莫能破焉。

    43、言顾行,行顾言,君子胡不慥慥尔!

    44、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及其至也,察乎天地。

    45、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46、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

    47、上不怨天,下不尤人。

    48、君子不动而敬,不言而信。

    49、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

    50、祸福将至:善,必先知之;不善,必先知之。故至诚如神。

    51、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

    [阅读全文]...

2022-03-31 14:31:22
  • 中庸励志名句经典

  • 励志,经典
  • 1、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2、好学*乎知,力行*乎仁,知耻*乎勇。

    3、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4、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5、人无远虑,必有*忧。

    6、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

    7、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8、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9、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10、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阅读全文]...

2021-11-25 08:52:32
  • 古诗征人怨柳中庸带拼音版鉴赏

  • 文学
  • 古诗征人怨柳中庸带拼音版鉴赏

      在日常学*、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都知道一些经典的古诗吧,古诗有固定的诗行,也会有固定的体式。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经典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古诗征人怨柳中庸带拼音版鉴赏,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原文

      zhēng rén yuàn

      征人怨

      liǔ zhōng yōng

      柳中庸

      suì suì jīn hé fù yù guān

      岁岁金河复玉关,

      zhāo zhāo mǎ cè yǔ dāo huán

      朝朝马策与刀环。

      sān chūn bái xuě guī qīng zhǒng

      三春白雪归青冢,

      wàn lǐ huáng hé rào hēi shān

      万里黄河绕黑山。

      注释

      ①金河:即黑河,在今呼和浩特市城南。玉关:玉门关的简称。岁岁:指年年月月,下文的“朝朝”同义。

      ②马策:马鞭。刀环:刀柄上的铜环,喻征战事。

      ③三春:春季的三个月或暮春,此处为暮春。青冢:汉王昭君墓,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之南。

      ④黑山:一名杀虎山,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东南。

      译文

      去年驻金河今年来守玉门关,天天只有马鞭和大刀与我作伴。

      白雪还在昭君墓地,我走过万里黄河又绕过了黑山。

      赏析

      这是一首传诵极广的边塞诗。诗中写到的金河、青冢、黑山,都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境内,唐时属单于都护府。由此可以推断,这首诗写的是一个隶属于单于都护府的征人的怨情。全诗四句,一句一景,表面上似乎不相连属,实际上却统一于“征人”的`形象,都紧紧围绕着一个“怨”字铺开。

      前两句就时记事,说的是:年复一年,东西奔波,往来边城;日复一日,跃马横刀,征战不休。这两句“岁岁”“朝朝”相对,“金河”“玉关”“马策”“刀环”并举,又加以“复”字、“与”字,给人以单调困苦、无尽无穷之感,怨情自然透出。

      前两句从“岁岁”说到“朝朝”,似乎已经把话说尽。然而,对于满怀怨情的征人来说,这只是说着了一面。他不仅从那无休止的时间中感到怨苦之无时不在,而且从即目所见的景象中感到怨苦之无处不有,于是又有三、四句之作。

      三句写时届暮春,在苦寒的塞外却“春色未曾看”,所见者惟有白雪落向青冢而已。肃杀如此,令人凄绝。末句写边塞的山川形势:滔滔黄河,绕过沉沉黑山,复又奔腾向前。这两句写景,似乎与诗题无关,其实都是征人常见之景,常履之地,因而从白雪青冢与黄河黑山这两幅图画里,读者不仅看到征戍之地的苦寒与荒凉,也可以感受到征人转战跋涉的辛苦。诗虽然不直接发出怨语,而蕴蓄于其中的怨恨之情足以使人回肠荡气。

      通篇不着一个“怨”字,却又处处弥漫着怨情。诗人抓住产生怨情的缘由,从时间和空间两方面落笔,让“岁岁”“朝朝”的戎马生涯以及“三春雪”与“黄河”“黑山”的自然景象去现身说法,收到了“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司空图《二十四诗品》)的艺术效果,可谓妙绝。全诗对仗精工,巧于炼字,别具情韵。

    [阅读全文]...

2022-02-14 21:13:33
  • 《朱子语类》卷六十四 中庸三

  • 朱子
  • 《朱子语类》卷六十四 中庸三

      《中庸》是一篇论述儒家人性修养的散文,原是《礼记》第三十一篇,相传为子思所作,是儒家学说经典论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朱子语类》卷六十四中庸三,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第二十章

      "'修道以仁。'修道,便是说上文修身之道,自'为政在人'转说将来。'修道以仁',仁是筑底处,试商量如何?"伯丰言:"克去己私,复此天理,然后得其修。"曰:"固是。然圣贤言'仁'字处,便有个温厚慈祥之意,带个爱底道理。下文便言'亲亲为大'。"〔〈螢,中"虫改田"〉〕

      问:"'修道以仁',继之以'仁者人也',何为下面又添说义礼?"曰:"仁便有义,如阳便有阴。亲亲尊贤,皆仁之事。亲之尊之,其中自有个差等,这便是义与礼。亲亲,在父子如此,在宗族如彼,所谓'杀'也,尊贤;有当事之者,有当友之者,所谓'等'也。"〔僩〕

      问:"仁亦是道,如何却说'修道以仁'?"曰:"道是汎说,"汎"字,疑是"统"字。仁是切要底。"又问:"如此,则这'仁'字是偏言底?"曰:"'仁者人也,亲亲为大。'如此说,则此是偏言。"〔节〕

      问:"思修身,不可不事亲;思事亲,不可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不知天。"曰:"此处却是倒看,根本在修身。然修身得力处,却是知天。知天,是知至、物格,知得个自然道理。学若不知天,便记得此,又忘彼;得其一,失其二。未知天,见事头绪多。既知天了,这里便都定,这事也定,那事也定。"〔淳〕

      "思事亲不可不知人。"知人,只如"知人则哲"之"知",不是思欲事亲,先要知人。只是思欲事亲,更要知人。若不好底人与它处,岂不为亲之累?知天,是知天道。

      知天是起头处。能知天,则知人、事亲、修身,皆得其理矣。闻见之知与德性之知,皆知也。只是要知得到,信得及。如君之仁,子之孝之类,人所共知而多不能尽者,非真知故也。〔谟〕

      问"知仁勇"。曰:"理会得底是知,行得底是仁,著力去做底是勇。"〔德明〕

      问"知仁勇"之分。曰:"大概知底属知,行底属仁,勇是勇於知,勇於行。"又云:"'生知安行',以知为主;'学知利行',以仁为主;'困知勉行',以勇为主。"〔焘〕

      问:"'生知安行'为知,'学知利行'为仁,'困知勉行'为勇,此岂以等级言耶?"曰:"固是。盖生知安行主於知而言。不知,如何行?安行者,只是安而行之,不用著力,然须是知得,方能行得也。故以生知安行为知。学知利行主於行而言。虽是学而知得,然须是著意去力行,则所学而知得者不为徒知也。"故以学知利行为仁。铢退思所谓三者,皆兼知行而言。大知固生知,非生知何以能安而行?至仁固力行,非学知何以能利而行?勇固是知行不可废。翌日再问。先生曰:"更须涵养。"〔铢〕

      问:"中庸以'生知安行'为知,'学知利行'为仁,何也?"曰:"论语说'仁者安仁',便是说得仁高了;'知者利仁',便是说得知低了。此处说知,便是仁在知中,说得知大了。盖既是生知,必能安行。若是学知,便是知得浅;须是力行,方始至仁处,此便是仁在知外。譬如这个桌子,论语说仁,便是此脚直处;说知,便是横处。中庸说仁,便是横处;说知,便是直处。而今且将诸说录出来看,看这一边了,又去看那一边,便自见得不相碍。"〔夔孙〕赐录云:"'问诸说皆以生知安行为仁,学知利行为知,先生独反是,何也?'曰:'论语说"仁者安仁,知者利仁"与中庸说"知仁勇",意思自别。生知安行,便是仁在知中。学知利行,便是仁在知外。既是生知,必能安行,所以谓仁在知中。若是学知,便是知得浅些了;须是力行,方始至仁处,所以谓仁在知外。'问'智仁勇'。曰'理会得底是知,行得底是仁,著力去做底是勇。'"

      仁则力行工夫多,知则致知工夫多。"好学*乎知,力行*乎仁",意自可见。〔道夫〕

      问:"'力行*乎仁',又似'勇者不惧'意思。"曰:"交互说都是。三知都是知,三行都是仁,三*都是勇。生知安行好学,又是知;学知利行力行,又是仁;困知勉行知耻,又是勇。"〔淳〕

      吕与叔"好学*仁"一段好。〔璘〕

      知耻,如"舜,人也,我亦人也。舜为法於天下,可传於后世,我犹未免为乡人也,是则可忧也"!既耻为乡人,进学安得不勇!

      为学自是要勇,方行得彻,不屈慑。若才行不彻,便是半涂而废。所以中庸说"知仁勇三者"。勇本是没紧要物事,然仁知了,不是勇,便行不到头。〔僩〕

      问:"'为天下有九经',若论天下之事,固不止此九件,此但举其可以常行而不易者否?"曰:"此亦大概如此说,然其大者亦不出此。"又问:"吕氏以'有此九者,皆德怀之事,而刑不与焉',岂以为此可以常行,而刑则期於无刑,所以不可常行而不及之欤?"曰:"也不消如此说。若说不及刑,则礼乐亦不及。此只是言其大者,而礼乐刑政固已行乎其间矣。"又问:"养士亦是一大者,不言何也?"曰:"此只是大概说。若如此穷,有甚了期?若论养士,如'忠信重禄','尊贤','子庶民',则教民之意固已具其中矣。"〔僩〕

      "柔远"解作"无忘宾旅"。孟子注:"宾客羁旅。"古者为之授节,如照身、凭子之类,*时度关皆给之。"因能授任以嘉其善",谓愿留於其国者也。〔德明〕

      问"来百工则财用足"。曰:"既有个国家,则百工所为皆少不得,都要用。若百工聚,则事事皆有,岂不足以足财用乎?"如织纴可以足布帛,工匠可以足器皿之类。〔焘〕

      问"饩廪"。曰:"饩,牲饩也。如今官员请受,有生羊肉。廪,即廪给,折送钱之类是也。"〔赐〕

      问:"'送往迎来',集注云:'授节以送其往。'"曰:"远人来,至去时,有节以授之,过所在为照。如汉之出入关者用繻,唐谓之'给过所'。"〔赐〕

      问:"'凡事豫则立'以下四句,只是泛举四事,或是包'达道、达德、九经'之属?"曰:"上文言'天下之达道五,所以行之者三;天下之达德三,所以行之者一。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所以行之者一。'遂言'凡事豫则立',则此'凡事'正指'达道、达德、九经'可知。'素定',是指先立乎诚可知。中间方言'所以行之者一',不应忽突出一语言'凡事'也。"〔铢〕

      豫,先知也,事未至而先知其理之谓豫。"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横渠曰:"事豫吾内,求利吾外也。"又曰:"精义入神者,豫而已。"皆一义也。〔僩〕

      或问"言前定则不踬"。曰:"句句著实,不脱空也。今人才有一句言语不实,便说不去。"〔贺孙〕

      "事前定则不困。"闲时不曾做得,临时自是做不彻,便至於困。"行前定则不疚。"若所行不前定,临时便易得屈折枉道以从人矣。"道前定则不穷。"这一句又包得大,连那上三句都包在里面,是有个妙用,千变万化而不穷之谓。事到面前,都理会得。它人处置不得底事,自家便处置得;它人理会不得底事,自家便理会得。〔僩〕

      问"反诸身不诚"。曰:"反诸身,是反求於心;不诚,是不曾实有此心。如事亲以孝,须是实有这孝之心。若外面假为孝之事,里面却无孝之心,便是不诚矣。"〔焘〕

      "诚者,天之道。"诚是实理,自然不假修为者也。"诚之者,人之道",是实其实理,则是勉而为之者也。孟子言"万物皆备於我",便是"诚";"反身而诚",便是"诚之"。反身,只是反求诸己。诚,只是万物具足,无所亏欠。〔端蒙〕

      问"诚者天之道,诚之者人之道"。曰:"诚是天理之实然,更无纤毫作为。圣人之生,其禀受浑然,气质清明纯粹,全是此理,更不待修为,而自然与天为一。若其馀,则须是'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如此不已,直待得仁义礼智与夫忠孝之道,日用本分事无非实理,然后为诚。有一毫见得与天理不相合,便於诚有一毫未至。如程先生说常人之畏虎,不如曾被虎伤者畏之出於诚实,盖实见得也。今於日用间若不实见得是天理之自然,则终是於诚为未至也。"〔大雅〕

      问:"'诚者,真实无妄之谓,天之道也。'此言天理至实而无妄,指理而言也。'诚之者,未能真实无妄,而欲其真实无妄之谓,人之道也。'此言在人当有真实无妄之知行,乃能实此理之无妄,指人事而言也。盖在天固有真实之理,在人当有真实之功。圣人不思不勉,而从容中道,无非实理之流行,则圣人与天如一,即天之道也。未至於圣人,必择善,然后能实明是善;必固执,然后实得是善,此人事当然,即人之道也。程子所谓'实理'者,指理而言也;所谓'实见得是,实见得非'者,指见而言也。此有两节意。"曰:"如此见得甚善。"〔铢

      中庸言天道处,皆自然无节次;不思不勉之类。言人道处,皆有下功夫节次。择善与固执是二节。言天道,如至诚之类,皆有"至"字。"其次致曲",却是人事。"久则徵",是外人信之。古注说好。〔璘〕

      或问:"明善、择善,何者为先?"曰:"譬如十个物事,五个善,五个恶。须拣此是善,此是恶,方分明。"〔从周〕

      圣贤所说工夫,都只一般,只是一个"择善固执"。论语则说"学而时*之",孟子则说"明善诚身"。只是随他地头所说不同,下得字来各自精细,真实工夫只是一般。须是尽知其所以不同,方知其所以同也。

      "博学",谓天地万物之理,修己治人之方,皆所当学。然亦各有次序,当以其大而急者为先,不可杂而无统也。

      先生屡说"慎思之"一句。言:"思之不慎,便有枉用工夫处。"〔人杰〕

      中庸言"慎思之"。思之粗浅不及,固是不慎;到思之过时,亦是不慎。所以他圣人不说深思,不说别样思,却说个"慎思"。〔道夫〕

      或问:"'笃行'是有急切之意否?"曰:"笃厚也是心之恳恻。"〔履孙〕

      "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问而弗知,弗可让下。须当研穷到底,使答者词穷理尽,始得。〔砥〕

      问:"'博学之'至'明辨之',是致知之事,'笃行'则力行之事否?"曰:"然。"又问:"'有弗学'至'行之弗笃弗措也',皆是勇之事否?"曰:"此一段却只是虚说,只是应上面'博学之'五句反说起。如云不学则已,学之而有弗能,定不休。如云'有不战,战必胜矣'之类也。'弗措'也未是勇事。到得后面说'人一己百,人十己千',方正是说勇处。'虽愚必明',是致知之效;'虽柔必强',是力行之效。"〔僩〕

      或问"人一己百,人十己千"。曰:"此是言下工夫,人做得一分,自己做百分。"〔节〕

      吕氏说"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一段煞好,皆是他*日做工夫底。〔淳〕

      汉卿问"哀公问政"章。曰:"旧时只零碎解。某自初读时,只觉首段尾与次段首意相接。如云'政也者,蒲卢也。故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便说'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都接续说去,遂作一段看,始觉贯穿。后因看家语,乃知是本来只一段也。中庸三十三章,其次第甚密,古人著述便是不可及。此只将别人语言斗凑成篇,本末次第终始总合,如此缜密!"〔贺孙〕广录意同,别出。

      问:"中庸第二十章,初看时觉得涣散,收拾不得。熟读先生章句,方始见血脉贯通处。"曰:"前辈多是逐段解去。某初读时但见'思修身'段后,便继以'天下之达道五';'知此三者'段后,便继以'为天下国家有九经',似乎相接续。自此推去,疑只是一章。后又读家语,方知是孔子一时间所说。"广云:"岂独此章?今次读章句,乃知一篇首尾相贯,只是说一个中庸底道理。"曰:"固是。它古人解做得这样物事,四散收拾将来。及并合众,则便有个次序如此,其次序又直如此缜密!"〔广〕

      问:"或问引'大学论小人之阴恶阳善,而以诚於中者目之',且有'为善也诚虚,为恶也何实如之'之语,何也?"曰:"'小人閒居为不善',是诚心为不善也。'掩其不善,而著其善',是为善不诚。"因举往年胡文定尝说:"朱子发虽修谨,皆是伪为。"是时范济美天资豪杰,应云:"子发诚是伪为,如公辈却是至诚。"文定逊谢曰:"某何敢当'至诚'二字?"济美却戏云:"子发是伪於为善,公却是至诚为恶也。"乃是此意。〔德明〕

      第二十一章

      "自诚明,谓之性",此"性"字便是"性之"也。"自明诚,谓之教",此"教"字是学之也。此二字却是转一转说,与首章"天命之谓性,修道之谓教"二字义不同。〔〈螢,中"虫改田"〉〕

      "自诚明",性之也;"自明诚",充之也,转一转说。"天命之谓性"以下,举体统说。〔人杰〕

      "自诚明,谓之性。"诚,实然之理,此尧舜以上事。学者则"自明诚,谓之教",明此性而求实然之理。经礼三百,曲礼三千,无非使人明此理。此心当提撕唤起,常自念性如何善?因甚不善?人皆可为尧舜,我因甚做不得?立得此后,观书亦见理,*亦见理,森然於耳目之前!〔可学〕

      以诚而论明,则诚明合而为一;以明而论诚,则诚明分而为二。〔寿昌〕

      第二十二章

    [阅读全文]...

2022-06-30 03:22:23
  • 谈中庸与中道之比较论文

  • 谈中庸与中道之比较论文

      在学*和工作的日常里,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论文吧,通过论文写作可以培养我们独立思考和创新的能力。你知道论文怎样才能写的好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谈中庸与中道之比较论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摘 要: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和*的孔子在相似的历史时期不约而同的提出了中道和中庸的思想,分别在中西方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本文通过对中道和中庸思想的历史背景进行分析,对两者的主要内容做了简要的论述,比较了他们共同点和差异,有助于我们更好的把握两者的思想实质。

      关键词:中道;中庸;亚里士多德;孔子

      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作为一位伟大的思想家,他在许多领域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中道思想就是其伦理学的重要内容,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孔子是*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最早提出了中庸这个概念,对我国的传统伦理思想和道德文化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对他们的思想进行比较,有助于我们认识中西不同文化背景下产生的思想观,也有助于我们更好的把握中庸和中道思想的实质。

      1、中道与中庸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

      亚里士多德的时代正处于古希腊在政治、军事上逐渐走向衰败的时期,面对内忧外患与复杂的社会状况,广大人民迫切需要稳定的社会秩序与和谐的家庭生活。如何缓和各城邦之间及城邦内部的矛盾,是当时的重要问题。这样,亚里士多德在对各种社会生活的思考中逐渐形成了反对极端、求其中道的思想。

      孔子生活的时代是春秋末年,他对当时“礼崩乐坏”的时代有着深刻的感受。奴隶制的生产关系逐渐向封建社会的生产关系转变,新势力的突起使旧的*的控制力逐步的衰弱,老百姓处在水生火热的政治交锋之中,社会 动荡不安,民不聊生。在当时在这种社会状况下,孔子提出了“中庸”的概念,同时力图以“中庸之道”来调和阶级矛盾,挽救奴隶制危机,实现他“克己复礼”的主张。

      2、中道与中庸思想的基本内容

      2.1亚里士多德的中道思想

      中道思想是亚里士多德伦理学的核心概念,《尼各马可伦理学》一书中对其进行了详细的论述。所谓中道就是指适度、适中的意思,也就是“无过无不及”的中间状态,亚里士多德还详尽的说明了这种适度的意义:第一,他是两种恶即过度与不及的中间;第二,它以选取感情与实践中的那个适度为目的。

      亚里士多德指出“过度和不及是恶的特点,而适度则是德性的特点”“美德乃是一种中庸之道,”“人的行为都有过度、不及和适度三种状态,过度和不及,均足以败坏德行,”因此,要想具备良好的德性就必须做到适度。他举了许多现实生活中的例子来论证他的观点,如食物的多少,他认为如果10磅的食物太多,2磅的食物太少,并不能推定教练将指定6磅的食物,因为对于有的人来说6磅有可能太多也可能太少。“如果德性也同自然一样,比任何技艺都更准确、更好,那么德性就必定是以求取适度为目的的。”他又把中道分为绝对的中道和相对的中道。绝对的中道指两端的距离绝对相等的中间状态:如果10是多,2是少,6就是就事物自身而言的中间,因为6-2=10-6,这是一个算数的比例。但是相对于人而言,我们的中间是不能以这种算数的方式确定的,它要因人而异,因此是一种相对的中道,即适度、适量。总而言之,所谓“中道”就是“适度、适中”的意思,也就是“无过无不及”的中间状态。亚里士多德的中道作为一种善良德性,它是最高意义上的善。

      2.2孔子的中庸思想

      孔子的“中庸”思想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内在哲理,是*传统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孔子对中庸之道极为推崇。他在《论语雍也》中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在此第一次把“中”与“庸”连结起来,提出了“中庸”这一概念,但是未对其给出直接的定义。孔子把中庸视为重要的道德准则和哲学范畴。孔子的中庸思想在《中庸》一书中得到了详尽的论述,其中说道:“喜怒哀乐之未发,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这就是教导人们约束自己的感情欲望和言行举止,将其控制在道德的范围之内,达到中和的'境界。这样,事物才会按照正常且正确的方向发展。

      孔子的中庸之道强调过犹不及,即“适度为中”,孔子提出了“度”这一概念,相对于恰到好处的正中之点,过度和不及效果都是一样的。过犹不及、适度为中体现的正是一种辩证的思维方式。孔子坚持适度为中,这个“中”指的是调和可以调和的东西,将所有德性相互制约同意的部分作为恰好的度,尽量避免过与不及。

      “中庸之为德”是孔子确立的修身养性、主中致和的德行之道,孔子认为中庸之德是天下最好的德性。这种中庸之道在个人身上的具体体现即是要达到“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中庸》首先提出了中和的概念,把宇宙看成和谐整体,孔子认为要包容他人,协和对方,要想达到中庸最主要的方法就是“致中和”。

      3、中道与中庸思想的比较

      3.1中道与中庸思想的区别

      第一,两种思想在国家治理方面的差异。亚里士多德强调人性恶欲的根深蒂固,认为法律是遏制人性恶欲的唯一解决办法。法律是德性的象征,因此也是中道的标准,所以他推崇法治而摒弃人治。孔子则恰恰相反,他把亲情看成是维护社会的核心力量,他把中庸视为伦理之“礼”的同时,更强调中庸“仁”的道德性,《为政》中讲:“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所以他强调人的行为是一种有意识的利人的道德行为,而非法律行为。

      第二,两种思想的实现途径不同。在亚里士多德那里,中道是在后天的学*和行为中逐渐取得的,而不是先天就可以获得的德性,人们必须在实践活动中不断的学*和汲取经验教训,才能获得这些德性。而孔子的中庸思想从天人合一的观念出发,认为“中”是人生而有之的天赋德性,将这种潜在的德性转化为现实的德性仅仅是一个向内用心的过程。每个人都具备“中”这种禀赋,后天的实践活动对这种德性的形成起不到任何有力的作用。所以孔子还提出了“内省”的方法,强调个人的修身养性,独善其身,这就是要求人们不断的审查自己的言行举止,做到“从心所欲而不逾矩”。

      3.2中道与中庸思想的相同点

      第一,两种思想都产生于复杂的社会环境。亚里士多德和孔子均生活在社会剧烈动荡的大变革时期。具体说来,亚里士多德生活的古希腊末期,城邦制度逐步走向落寞,最终被马其顿所取代,而孔子生活的时期,社会处于巨大的变革之中,旧的体制和文化观念正在解体,社会制度也在有奴隶制向封建制度转化,社会格局混乱。阶级矛盾、社会矛盾的错综复杂,使他们的思维方式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为了缓和新旧矛盾,中庸和中道思想便应运而生。

      第二,两种思想都反对折衷主义。折衷主义是指没有自己独立的观点,只把各种不同的思想无原则地机械地拼凑在一起以实现表面的和谐或一致的哲学观点。事实上,无论是孔子还是亚里士多德都是十分厌恶折衷主义的,中庸强调“允执厥中”,中道强调居二恶之中点,都是指要把握好事物矛盾的度,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而绝不是指将不能统一在一起的相互矛盾的东西无原则地加以调和,更不是教人圆滑处世之道。

      总之,比较中道和中庸思想的异同,现代社会运用这种处事方法可以使人理性的把自己的感情、欲望、行为控制在适度的范围之内,做到“无过也无不及”,有助于我们改变传统的思维方式,理性的分析和对待复杂的事情,从而提高我们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努力建设美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对于生态文明建设,人们既不能对资源进行肆意的开发利用,也不能不利用资源来发展国家的经济,而是要合理的加以利用,寻求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的适度,这样才能使社会处于一种和谐的状态。做到了这个原则就能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关系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廖申白译.尼各马可伦理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2]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1.

      [3]周辅成.西方伦理学名著选辑[C].北京:商务印书馆,19 64.

      [4]李蓓英.论亚里士多德的中道思想[J].贵阳师专学报,2001(04).

      [5]周莉.“中庸”与“中道”思想之比较[J].池州师专学报,2002(02).

    [阅读全文]...

2022-05-23 10:51:27
  • 柳中庸:征人怨

  •   《征人怨》

      作者: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注释:

      1、金河:现内蒙古自治区内。

      2、三春:春季。

      3、青冢:汉代王昭君的坟墓,在内蒙古自治区。

      4、黑山:在内蒙古自治区。

      译文:

      去年去驻金河今年来守玉门关,

      天天只有马鞭和大刀与我作伴。

      阳春三月下白雪回到昭君墓地,

      我走过万里黄河又绕过了黑山。

      赏析:

      这首诗意在写征夫长期守边,东西辗转不能还乡的怨情。诗的首句写守边时间延续,地点转换;二句写天天战争不息,生活单调凄苦;三句写边塞气候恶劣,暗隐生还无望(归青冢);四句写边塞形胜,点明生涯之不定。以怨为题,却无一“怨”字,用叠字和名词,浑成对偶反复,回肠荡气,虽无“怨”字,怨情自生。

    [阅读全文]...

2022-05-18 13:14:01
当前热门
中庸经典名句 - 句子
中庸经典名句 - 语录
中庸经典名句 - 说说
中庸经典名句 - 名言
中庸经典名句 - 诗词
中庸经典名句 - 祝福
中庸经典名句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