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经典名句

关于中庸经典名句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中庸经典名句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中庸经典名句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中庸经典名句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21) 语录(7) 说说(51k+) 名言(5) 诗词(8) 祝福(16k+) 心语(165)

  • 《中庸》名言名句

  • 名言,名人,语录
  •   1、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译文】自然形成的禀赋叫做人性,遵循各自的人性叫做道,修明并推广这些道叫做教化。

      2、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译文】“中”是天下的大本源,“和”是天下的普遍规律。

      3、 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译文】君子的所作所为能符合中庸之道,小人的所作所为则违背中庸之道。(中庸:儒家的最高道德标准。“中”即折中,不偏不倚;“庸”即*常。)

      4、 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

      【译文】天下和国家是可以*定治理的,爵位和俸禄是可以推辞的,明晃晃的快刀是可以*的,但中庸之道却是很难做到的。

      5、 故君子和而不流。

      【译文】所以君子性格*和而不随波逐流。

      6、 君子遵道而行,半涂而废,吾弗能已矣。

      【译文】君子依据中庸之道行事,有的人却半途而废,可是我却不能中途中止。

      7、 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侥幸。

      【译文】对上不抱怨老天,对下不责怪别人。所以,君子处在安全的地位而等待天命,小人则冒险以期侥幸成功。

      8、 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

      【译文】有的人天生就知道这些道理,有的人通过后天学*知道了这些道理,有的人则是遇到困惑之后,经过磨难才知道了这些道理,无论是哪种情况,他们最终了解这些道理的结果是一样的。

      9、 好学*乎知,力行*乎仁,知耻*乎勇。

      【译文】好学不倦就接*明智了,努力行善就接*仁义了,懂得耻辱就接*勇敢了。

      10、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

      【译文】凡事预先做好准备就能成功,没有准备就会失败。

      11、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译文】要广博地学*,要审慎地询问,要谨慎地思虑,要明晰地辨析,要笃实地履行。

      12、愚而好自用,贱而好自专。

      【译文】愚蠢的人,喜欢凭主观意愿做事,自以为是;卑贱的人,喜欢独断专行。

    [阅读全文]...

2022-06-19 22:44:09
  • 中庸名句

  •   1、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於民。

      2、知者乐山,仁者乐水。

      3、道不同,不相为谋。

      4、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5、君子*之美,不*之恶。小人反是。

      6、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7、人无远虑,必有*忧。

      8、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

      9、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

      10、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11、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12、性相*也,*相远也。

      13、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14、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15、人有不为者,而后可以有为。

      16、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

      17、射有似乎君子;失诸正皓,反求诸其身。

      18、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19、诚则明矣,明则诚矣。

      20、子曰:“吾十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愈短。”

      21、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22、人莫知其子之恶。

      23、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

      24、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曰:修身也,尊贤也,亲亲也,敬大臣也,体群臣也,子庶民也,来百工也,柔远人也,怀诸侯也。

      25、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26、好学*乎知,力行*乎仁,知耻*乎勇。

      27、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28、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

      29、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30、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31、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32、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33、日月逝矣,岁不我与。

      34、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言前定则不跲,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

      35、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

    [阅读全文]...

2022-06-27 02:35:25
  • 中庸名句

  • 经典
  • 1、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

    2、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

    3、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

    4、天之生物必因其材而笃焉。故栽者培之,倾者覆之。

    5、上天之载,无声无臭。

    6、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7、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

    8、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9、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

    10、今夫山,一卷石之多,及其广大,草木生之,禽兽居之,宝藏兴焉。

    11、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

    12、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下地位焉,万物育焉。

    13、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

    14、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其为物不贰,则其生物不测。

    15、言顾行,行顾言,君子胡不尔!

    16、庸德之行,庸言之谨,有所不足,不敢不勉。

    17、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18、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19、至诚之道可以前知。国家将兴,必有祯祥;国家将亡,必有妖孽。

    20、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

    21、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

    22、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

    23、书者,述也,以载道,以寄情,以解惑,以明智。

    24、故君子不动而敬,不言而信。

    25、君子之道,淡而不厌,简而文,温而理。知远之*,知风之自,知微之显,可与入德矣。

    26、苟不至德,至道不凝焉。

    27、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

    28、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

    29、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

    30、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

    31、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32、辟如天地之无不持载,无不覆帱。辟如四时之错行,如日月之代明。

    33、君子动而世为天下道,行而世为天下法,言而世为天下则。

    34、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徼幸。

    35、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

    36、宽柔以教,不报无道,南方之强也。君子居之。

    37、祸福将至,善必先知之;不善,必先知之。故至诚如神。

    38、君子,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

    39、唯天下至圣,为能聪明睿知,足以有临也;宽裕温柔,足以有容也;发强刚毅,足以有执也;齐庄中正,足以有敬也;文理密察,足以有别也。

    40、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

    41、故至诚无息,不息则久,久则征,征则悠远,悠远则博厚,博厚则高明。博厚,所以载物也;高明,所以覆物也;悠久,所以成物也。博厚配地,高明配天,悠久无疆。

    42、君子之道:淡而不厌,简而文,温而理,知远之*,知风之自,知微之显。

    43、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

    44、是故君子动而世为天下道,行而世为天下法,言而世为天下则。

    45、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46、心之虚灵知觉,一而已矣。而以为有人心道心之异者,则以其或生于形气之私,或原于性命之正,而所以为知觉者不同;是以或危殆而不安,或微妙而难见耳。

    47、君子遵道而行,半涂而废,吾弗能已矣。

    48、天地之大也,人犹有所憾。故君子语大,天下莫能载焉,语小,天下莫能破焉。

    49、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50、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51、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阅读全文]...

2022-06-06 00:48:45
  • 《中庸章句》

  • 《中庸章句》

      《中庸章句》出自《四书集注》。《四书集注》是朱熹的代表著作之一,也是四书上升为儒家经典的地位以后,诸多注解中最有权威和影响最大的一种。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中庸章句》,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名。庸,*常也。

      子程子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此篇乃孔门传授心法,子思恐其久而差也,故笔之于书,以授孟子。其书始言一理,中散为万事,末复合为一理,“放之则弥*,卷之则退藏于密”,其味无穷,皆实学也。善读者玩索而有得焉,则终身用之,有不能尽者矣。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命,犹令也。性,即理也。天以阴阳五行化生万物,气以成形,而理亦赋焉,犹命令也。于是人物之生,因各得其所赋之理,以为健顺五常之德,所谓性也。率,循也。道,犹路也。人物各循其性之自然,则其日用事物之间,莫不各有当行之路,是则所谓道也。修,品节之也。性道虽同,而气禀或异,故不能无过不及之差,圣人因人物之所当行者而品节之,以为法于天下,则谓之教,若礼、乐、刑、政之属是也。盖人之所以为人,道之所以为道,圣人之所以为教,原其所自,无一不本于天而备于我。学者知之,则其于学知所用力而自不能已矣。故子思于此首发明之,读者所宜深体而默识也。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离,去声。○道者,日用事物当行之理,皆性之德而具于心,无物不有,无时不然,所以不可须臾离也。若其可离,则为外物而非道矣。是以君子之心常存敬畏,虽不见闻,亦不敢忽,所以存天理之本然,而不使离于须臾之顷也。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见,音现。隐,暗处也。微,细事也。独者,人所不知而己所独知之地也。言幽暗之中,细微之事,迹虽未形而几则已动,人虽不知而己独知之,则是天下之事无有着见明显而过于此者。是以君子既常戒惧,而于此尤加谨焉,所以遏人欲于将萌,而不使其滋长于隐微之中,以至离道之远也。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乐,音洛。中节之中,去声。喜、怒、哀、乐,情也。其未发,则性也,无所偏倚,故谓之中。发皆中节,情之正也,无所乖戾,故谓之和。大本者,天命之性,天下之理皆由此出,道之体也。达道者,循性之谓,天下古今之所共由,道之用也。此言性情之德,以明道不可离之意。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致,推而极之也。位者,安其所也。育者,遂其生也。自戒惧而约之,以至于至静之中,无少偏倚,而其守不失,则极其中而天地位矣。自谨独而精之,以至于应物之处,无少差谬,而无适不然,则极其和而万物育矣。盖天地万物本吾一体,吾之心正,则天地之心亦正矣,吾之气顺,则天地之气亦顺矣。故其效验至于如此。此学问之极功、圣人之能事,初非有待于外,而修道之教亦在其中矣。是其一体一用虽有动静之殊,然必其体立而后用有以行,则其实亦非有两事也。故于此合而言之,以结上文之意。

      右第一章

      子思述所传之意以立言:首明道之本原出于天而不可易,其实体备于己而不可离,次言存养省察之要,终言圣神功化之极。盖欲学者于此反求诸身而自得之,以去夫外诱之私,而充其本然之善,杨氏所谓一篇之体要是也。其下十章,盖子思引夫子之言,以终此章之义。

      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中庸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而*常之理,乃天命所当然,精微之极致也。惟君子为能体之,小人反是。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王肃本作“小人之反中庸也”,程子亦以为然。今从之。君子之所以为中庸者,以其有君子之德,而又能随时以处中也。小人之所以反中庸者,以其有小人之心,而又无所忌惮也。盖中无定体,随时而在,是乃*常之理也。君子知其在我,故能戒谨不睹、恐惧不闻,而无时不中。小人不知有此,则肆欲妄行,而无所忌惮矣。

      右第二章

      此下十章,皆论中庸以释首章之义。文虽不属,而意实相承也。变和言庸者,游氏曰:“以性情言之,则曰中和,以德行言之,则曰中庸是也。”然中庸之中,实兼中和之义。

      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鲜,上声。下同。过则失中,不及则未至,故惟中庸之德为至。然亦人所同得,初无难事,但世教衰,民不兴行,故鲜能之,今已久矣。论语无能字。

      右第三章

      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知者之知,去声。道者,天理之当然,中而已矣。知愚贤不肖之过不及,则生禀之异而失其中也。知者知之过,既以道为不足行;愚者不及知,又不知所以行,此道之所以常不行也。贤者行之过,既以道为不足知;不肖者不及行,又不求所以知,此道之所以常不明也。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道不可离,人自不察,是以有过不及之弊。

      右第四章

      子曰:“道其不行矣夫!”夫,音扶。由不明,故不行。

      右第五章。

      此章承上章而举其不行之端,以起下章之意。

      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知,去声。与,*声。好,去声。舜之所以为大知者,以其不自用而取诸人也。迩言者,浅*之言,犹必察焉,其无遗善可知。然于其言之未善者则隐而不宣,其善者则播而不匿,其广大光明又如此,则人孰不乐告以善哉。两端,谓众论不同之极致。盖凡物皆有两端,如小大厚薄之类,于善之中又执其两端,而量度以取中,然后用之,则其择之审而行之至矣。然非在我之权度精切不差,何以与此。此知之所以无过不及,而道之所以行也。

      右第六章

      子曰:“人皆曰予知,驱而纳诸罟擭陷阱之中,而莫之知辟也。人皆曰予知,择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予知之知,去声。罟,音古。擭,胡化反。阱,才性反。辟,避同。期,居之反。罟,网也;擭,机槛也;陷阱,坑坎也;皆所以掩取禽兽者也。择乎中庸,辨别众理,以求所谓中庸,即上章好问用中之事也。期月,匝一月也。言知祸而不知辟,以况能择而不能守,皆不得为知也。

      右第七章

      承上章大知而言,又举不明之端,以起下章也。

      子曰:“回之为人也,择乎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回,孔子弟子颜渊名。拳拳,奉持之貌。服,犹着也。膺,胸也。奉持而着之心胸之间,言能守也。颜子盖真知之,故能择能守如此,此行之所以无过不及,而道之所以明也。

      右第八章

      子曰:“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均,*治也。三者亦知仁勇之事,天下之至难也,然不必其合于中庸,则质之*似者皆能以力为之。若中庸,则虽不必皆如三者之难,然非义精仁熟,而无一毫人欲之私者,不能及也。三者难而易,中庸易而难,此民之所以鲜能也。

      右第九章

      亦承上章以起下章。

      子路问强。子路,孔子弟子仲由也。子路好勇,故问强。子曰:“南方之强与?北方之强与?抑而强与?与,*声。抑,语辞。而,汝也。宽柔以教,不报无道,南方之强也,君子居之。宽柔以教,谓含容巽顺以诲人之不及也。不报无道,谓横逆之来,直受之而不报也。南方风气柔弱,故以含忍之力胜人为强,君子之道也。衽金革,死而不厌,北方之强也,而强者居之。衽,*也。金,戈兵之属。革,甲胄之属。北方风气刚劲,故以果敢之力胜人为强,强者之事也。故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国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此四者,汝之所当强也。矫,强貌。诗曰“矫矫虎臣”是也。倚,偏着也。塞,未达也。国有道,不变未达之所守;国无道,不变*生之所守也。此则所谓中庸之不可能者,非有以自胜其人欲之私,不能择而守也。君子之强,孰大于是。夫子以是告子路者,所以抑其血气之刚,而进之以德义之勇也。

      右第十章

      子曰:“素隐行怪,后世有述焉,吾弗为之矣。素,按汉书当作索,盖字之误也。索隐行怪,言深求隐僻之理,而过为诡异之行也。然以其足以欺世而盗名,故后世或有称述之者。此知之过而不择乎善,行之过而不用其中,不当强而强者也,圣人岂为之哉!君子遵道而行,半涂而废,吾弗能已矣。遵道而行,则能择乎善矣;半涂而废,则力之不足也。此其知虽足以及之,而行有不逮,当强而不强者也。已,止也。圣人于此,非勉焉而不敢废,盖至诚无息,自有所不能止也。君子依乎中庸,遯世不见知而不悔,唯圣者能之。不为索隐行怪,则依乎中庸而已。不能半涂而废,是以遯世不见知而不悔也。此中庸之成德,知之尽、仁之至、不赖勇而裕如者,正吾夫子之事,而犹不自居也。故曰唯圣者能之而已。

      右第十一章

      子思所引夫子之言,以明首章之义者止此。盖此篇大旨,以知仁勇三达德为入道之门。故于篇首,即以大舜、颜渊、子路之事明之。舜,知也;颜渊,仁也;子路,勇也:三者废其一,则无以造道而成德矣。余见第二十章。

      君子之道费而隐。费,符味反。费,用之广也。隐,体之微也。夫妇之愚,可以与知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知焉;夫妇之不肖,可以能行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能焉。天地之大也,人犹有所憾。故君子语大,天下莫能载焉;语小,天下莫能破焉。与,去声。君子之道,*自夫妇居室之间,远而至于圣人天地之所不能尽,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可谓费矣。然其理之所以然,则隐而莫之见也。盖可知可能者,道中之一事,及其至而圣人不知不能。则举全体而言,圣人固有所不能尽也。侯氏曰:“圣人所不知,如孔子问礼问官之类;所不能,如孔子不得位、尧舜病博施之类。”愚谓人所憾于天地,如覆载生成之偏,及寒暑灾祥之不得其正者。诗云:“鸢飞戾天,鱼跃于渊。”言其上下察也。鸢,余专反。诗大雅旱麓之篇。鸢,鸱类。戾,至也。察,着也。子思引此诗以明化育流行,上下昭著,莫非此理之用,所谓费也。然其所以然者,则非见闻所及,所谓隐也。故程子曰:“此一节,子思吃紧为人处,活泼泼地,读者其致思焉。”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及其至也,察乎天地。结上文。

      右第十二章

      子思之言,盖以申明首章道不可离之意也。其下八章,杂引孔子之言以明之。

      子曰:“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道者,率性而已,固众人之所能知能行者也,故常不远于人。若为道者,厌其卑*以为不足为,而反务为高远难行之事,则非所以为道矣诗云:‘伐柯伐柯,其则不远。’执柯以伐柯,睨而视之,犹以为远。故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睨,研计反。诗豳风伐柯之篇。柯,斧柄。则,法也。睨,邪视也。言人执柯伐木以为柯者,彼柯长短之法,在此柯耳。然犹有彼此之别,故伐者视之犹以为远也。若以人治人,则所以为人之道,各在当人之身,初无彼此之别。故君子之治人也,即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其人能改,即止不治。盖责之以其所能知能行,非欲其远人以为道也。张子所谓“以众人望人则易从”是也。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尽己之心为忠,推己及人为恕。违,去也,如春秋传“齐师违谷七里”之违。言自此至彼,相去不远,非背而去之之谓也。道,即其不远人者是也。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忠恕之事也。以己之心度人之心,未尝不同,则道之不远于人者可见。故己之所不欲,则勿以施之于人,亦不远人以为道之事。张子所谓“以爱己之心爱人则尽仁”是也。君子之道四,丘未能一焉:所求乎子,以事父未能也;所求乎臣,以事君未能也;所求乎弟,以事兄未能也;所求乎朋友,先施之未能也。庸德之行,庸言之谨,有所不足,不敢不勉,有余不敢尽;言顾行,行顾言,君子胡不慥慥尔!”子、臣、弟、友,四字绝句。求,犹责也。道不远人,凡己之所以责人者,皆道之所当然也,故反之以自责而自修焉。庸,*常也。行者,践其实。谨者,择其可。德不足而勉,则行益力;言有余而讱,则谨益至。谨之至则言顾行矣;行之力则行顾言矣。憊慥,笃实貌。言君子之言行如此,岂不慥慥乎,赞美之也。凡此皆不远人以为道之事。张子所谓“以责人之心责己则尽道”是也。

      右第十三章

      道不远人者,夫妇所能,丘未能一者,圣人所不能,皆费也。而其所以然者,则至隐存焉。下章放此。

      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犹见在也。言君子但因见在所居之位而为其所当为,无慕乎其外之心也。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难,去声。此言素其位而行也。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援,*声。此言不愿乎其外也。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徼幸。易,去声。易,*地也。居易,素位而行也。俟命,不愿乎外也。徼,求也。幸,谓所不当得而得者。子曰:“射有似乎君子;失诸正鹄,反求诸其身。”正,音征。鹄,工毒反。画布曰正,栖皮曰鹄,皆侯之中,射之的.也。子思引此孔子之言,以结上文之意。

      右第十四章

      子思之言也。凡章首无“子曰”字者放此。

      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辟、譬同。诗曰:“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兄弟既翕,和乐且耽;宜尔室家;乐尔妻帑。”好,去声。耽,诗作湛,亦音耽。乐,音洛。诗小雅常棣之篇。鼓瑟琴,和也。翕,亦合也。耽,亦乐也。帑,子孙也子曰:“父母其顺矣乎!”夫子诵此诗而赞之曰:人能和于妻子,宜于兄弟如此,则父母其安乐之矣。子思引诗及此语,以明行远自迩、登高自卑之意。

      右第十五章

      子曰:“鬼神之为德,其盛矣乎!程子曰:“鬼神,天地之功用,而造化之迹也。”张子曰:“鬼神者,二气之良能也。”愚谓以二气言,则鬼者阴之灵也,神者阳之灵也。以一气言,则至而伸者为神,反而归者为鬼,其实一物而已。为德,犹言性情功效。视之而弗见,听之而弗闻,体物而不可遗。鬼神无形与声,然物之终始,莫非阴阳合散之所为,是其为物之体,而物所不能遗也。其言体物,犹易所谓干事。使天下之人齐明盛服,以承祭祀。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齐,侧皆反。齐之为言齐也,所以齐不齐而致其齐也。明,犹洁也。洋洋,流动充满之意。能使人畏敬奉承,而发见昭著如此,乃其体物而不可遗之验也。孔子曰:“其气发扬于上,为昭明焄蒿凄怆。此百物之精也,神之着也”,正谓此尔。诗曰:‘神之格思,不可度思!矧可射思!’度,待洛反。射,音亦,诗作斁。诗大雅抑之篇。格,来也。矧,况也。射,厌也,言厌怠而不敬也。思,语辞。夫微之显,诚之不可揜如此夫。”夫,音扶。诚者,真实无妄之谓。阴阳合散,无非实者。故其发见之不可揜如此。

      右第十六章

      不见不闻,隐也。体物如在,则亦费矣。此前三章,以其费之小者而言。此后三章,以其费之大者而言。此一章,兼费隐、包大小而言。

      子曰:“舜其大孝也与!德为圣人,尊为天子,富有四海之内。宗庙飨之,子孙保之。与,*声。子孙,谓虞思、陈胡公之属。故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舜年百有十岁,故天之生物,必因其材而笃焉。故栽者培之,倾者覆之,材,质也。笃,厚也。栽,植也。气至而滋息为培。气反而游散则覆。诗曰:‘嘉乐君子,宪宪令德!宜民宜人;受禄于天;保佑命之,自天申之!’诗大雅假乐之篇。假,当依此作嘉。宪,当依诗作显。申,重也。故大德者必受命。”受命者,受天命为天子也。

      右第十七章

      此由庸行之常,推之以极其至,见道之用广也。而其所以然者,则为体微矣。后二章亦此意。

      子曰:“无忧者其惟文王乎!以王季为父,以武王为子,父作之,子述之。此言文王之事。书言“王季其勤王家”,盖其所作,亦积功累仁之事也。武王缵大王、王季、文王之绪。壹戎衣而有天下,身不失天下之显名。尊为天子,富有四海之内。宗庙飨之,子孙保之。大,音泰,下同。此言武王之事。缵,继也。大王,王季之父也。书云:“大王肇基王迹。”诗云“至于大王,实始翦商。”绪,业也。戎衣,甲胄之属。壹戎衣,武成文,言一着戎衣以伐纣也。武王末受命,周公成文武之德,追王大王、王季,上祀先公以天子之礼。斯礼也,达乎诸侯大夫,及士庶人。父为大夫,子为士;葬以大夫,祭以士。父为士,子为大夫;葬以士,祭以大夫。期之丧达乎大夫,三年之丧达乎天子,父母之丧无贵贱一也。”追王之王,去声。此言周公之事。末,犹老也。追王,盖推文武之意,以及乎王迹之所起也。先公,组绀以上至后稷也。上祀先公以天子之礼,又推大王、王季之意,以及于无穷也。制为礼法,以及天下,使葬用死者之爵,祭用生者之禄。丧服自期以下,诸侯绝;大夫降;而父母之丧,上下同之,推己以及人也。

      右第十八章

    [阅读全文]...

2022-03-17 09:32:48
  • 柳中庸的著名诗句名言名句

  • 著名,名言
  •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柳中庸《征人怨》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柳中庸《征人怨》

    黄河流出有浮桥,晋国归人此路遥。 ——柳中庸《河阳桥送别》

    春暮越江边,春阴寒食天。——柳中庸《寒食戏赠》

    杏花香麦粥,柳絮伴秋千。 ——柳中庸《寒食戏赠》

    隔帘春雨细,高枕晓莺长。 ——柳中庸《幽院早春》

    玉树起凉烟,凝情一叶前。——柳中庸《秋怨》

    别离伤晓镜,摇落思秋弦。——柳中庸《秋怨》

    汉垒关山月,胡笳塞北天。——柳中庸《秋怨》

    不知肠断梦,空绕几山川。——柳中庸《秋怨》

    柳中庸(?—约775)名淡,中庸是其字,唐代边塞诗人。河东(今山西永济)人,为柳宗元族人。大历年间进士,曾官鸿府户曹,未就。萧颖士以女妻之。与弟中行并有文名。与卢纶、李端为诗友。所选《征人怨》是其流传最广的一首。《全唐诗》存诗仅13首。其诗以写边塞征怨为主,然意气消沉,无复盛唐气象。

    [阅读全文]...

2022-03-08 22:51:31
  • 中庸名句经典语录

  • 1、君子遵道而行,半涂而废,吾弗能已矣。

    2、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

    3、故君子内省不疚,无恶于志。君子之所不可及者,其唯人之所不见乎!

    4、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5、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其为物不贰,则其生物不测。

    6、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

    7、君子遵道而行,半涂而废,吾弗能已矣。君子依乎中庸,遁世不见知而不悔,唯圣者能之。

    8、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

    9、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

    10、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

    11、博厚,所以载物也;高明,所以覆物也;悠久,所以成物也。

    12、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

    13、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

    14、愚而好自用,贱而好自专。

    15、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

    16、君子,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

    17、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

    18、日月得天而能久照,四时变化而能久成。圣人久于其道而天下化成。观其所恒,而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

    19、上天之载,无声无臭。

    20、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21、愚而好自用,贱而好自专,生乎今之世,反古之道。如此者,灾及其身者也。

    22、好人之所恶,恶人之所好,是谓拂人之性,灾必逮夫身。

    23、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

    24、君子之道,淡而不厌,简而文,温而理。知远之*,知风之自,知微之显,可与入德矣。

    25、君子不动而敬,不言而信。

    26、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27、唯天下至圣,为能聪明睿知,足以有临也;宽裕温柔,足以有容也;发强刚毅,足以有执也;齐庄中正,足以有敬也;文理密察,足以有别也。

    28、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29、宽柔以教,不报无道,南方之强也。君子居之。

    30、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

    31、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

    32、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

    33、凡有血气者,莫不尊亲,故曰配天。

    34、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及其至也,察乎天地。

    35、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是故君子诚之为贵。

    36、成己,仁也;成物,知也。

    37、君子之道,暗然而日章;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

    38、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

    39、君子内省不疚,无恶于志。君子之所不可及者,其唯人之所不见乎。

    40、至诚之道,可以前知。

    41、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是故君子必诚其意。

    42、君子之道:淡而不厌,简而文,温而理,知远之*,知风之自,知微之显。

    43、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44、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

    45、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

    46、吾说夏礼,杞不足征也;吾学殷礼,有宋存焉;吾学周礼,今用之,吾从周。

    47、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48、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49、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中庸之三窍。

    50、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51、天地之大也,人犹有所憾。故君子语大,天下莫能载焉,语小,天下莫能破焉。

    [阅读全文]...

2022-06-12 06:54:44
  • 中庸全文及译文谁知道?

  •   《中庸》是*古代论述人生修养境界的一部道德哲学专著,是儒家经典之一,原属《礼记》第三十一篇,相传为战国时期子思所作。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中庸全文及译文谁知道?欢迎阅览!

      【原文】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译文】

      人的自然禀赋叫做“性”,顺着本性行事叫做“道”,按照“道”的原则修养叫做“教”。

      “道”是不可以片刻离开的,如果可以离开,那就不是“道”了。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没有人看见的地方也是谨慎的,在没有人听见的地方也是有所戒惧的。越是隐蔽的地方越是明显,越是细微的地方越是显著。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一人独处的时候也是谨慎的。

      喜怒哀乐没有表现出来的时候,叫做“中”;表现出来以后符合节度,叫做“和”。“中”,是人人都有的本性;“和”,是大家遵循的原则,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在其位了,万物便生长繁衍了。

      【原文】

      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译文】

      仲尼说:“君子中庸,小人违背中庸。君子之所以中庸,是因为君子随时做到适中,无过无不及;小人之所以违背中庸,是因为小人肆无忌惮,专走极端。”

      【原文】

      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

      【译文】

      孔子说:“中庸大概是最高的德行了吧!大家缺乏它已经很久了!”

      【原文】

      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译文】

      孔子说:“我知道了,中庸之道不能实行的原因;聪明的人自以为是,认识过了头;愚蠢的人智力不及,不能理解它。我知道了,中庸之道不能弘扬的原因;贤能的人做得太过分;不贤的人根本做不到。就像人们每天都要吃喝,但却很少有人能够真正品尝滋味。”

      【原文】

      子曰:“道其不行矣夫。”

      【译文】

      孔子说:“中庸的道理恐怕很难在世上实行啊!”

      【原文】

      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

      【译文】

      孔子说:“舜可真是具有大智慧的人啊!他喜欢向人问问题,又善于分析别人浅*话语里的含义。隐*家的坏处,宣扬人家的好处。过与不及两端的意见他都掌握,采纳适中的用于老百姓。这就是舜之所以为舜的地方吧!”

      【原文】

      子曰:“人皆曰予知,驱而纳诸罟擭陷阱之中,而莫之知辟也。人皆曰予知,择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

      【译文】

      孔子说:“人人都说自己聪明,可是被驱赶到罗网陷阱中去却不知躲避。人人都说自己聪明,可是选择了中庸之道却连一个月时间也不能坚持。”

      【原文】

      子曰:“回之为人也,择乎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子曰:“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

      【译文】

      孔子说:“颜回就是这样一个人,他选择了中庸之道,得到了它的好处,就牢牢地把它放在心上,再也不让它失去。”孔子说:“天下国家可以治理,官爵俸禄可以放弃,雪白的刀刃可以践踏而过,中庸却不容易做到。”

      【原文】

      子路问强。子曰:“南方之强与?北方之强与?抑而强与?宽柔以教,不报无道,南方之强也,君子居之。衽金革,死而不厌,北方之强也,而强者居之。故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国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

      【译文】

      子路问什么是强。孔子说:“南方的强呢?北方的强呢?还是你认为的强呢?用宽容柔和的精神去教育人,人家对我蛮横无礼也不报复,这是南方的强,品德高尚的人具有这种强。用兵器甲盾当枕*,死而后已,这是北方的强,勇武好斗的人就具有这种强。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和顺而不随波逐流,这才是真强啊!保持中立而不偏不倚,这才是真强啊!国家政治清*时不改变志向,这才是真强啊!国家政治黑暗时坚持操守,宁死不变,这才是真强啊!”

      【原文】

      子曰:“素隐行怪,后世有述焉,吾弗为之矣。君子遵道而行,半涂而废,吾弗能已矣。君子依乎中庸,遁世不见知而不悔,唯圣者能之。”

      【译文】

      孔子说:“专找歪理,做些怪诞的事情来欺世盗名,后世也许会有人来记述他,为他立传,但我是绝不会这样做的。有些品德不错的人按照中庸之道去做,但是半途而废,不能坚持下去,而我是绝不会停止的。真正的君子遵循中庸之道,即使隐遁山林、一生默默无闻,不被人知道也不后悔,这只有圣人才能做得到。”

      【原文】

      君子之道费而隐。夫妇之愚,可以与知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知焉。夫妇之不肖,可以能行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能焉。天地之大也,人犹有所憾。故君子语大,天下莫能载焉;语小,天下莫能破焉。《诗》云:“鸢飞戾天,鱼跃于渊。”言其上下察也。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及其至也,察乎天地。

      【译文】

      君子的道广大而又精微。普通男女虽然愚昧,也可以知道君子的道,但它的最高深境界,即便是圣人也有弄不清楚的地方。普通男女虽然不贤明,也可以实行君子的道,但它的最高深境界,即便是圣人也有做不到的地方。天地如此之大,但人们仍有不满足的地方。所以,君子说到“大”,就大得连整个天下都装不下;君子说到“小”,就小得连一点儿也分不开。《诗经》说:“鸢鸟飞向天空,鱼儿跳跃深水。”这是说上下分明。君子的道,开始于普通男女,但它的最高深境界却昭著于整个天地。

      【原文】

      子曰:“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诗》云:伐柯伐柯,其则不远。’执柯以伐柯,睨而视之,犹以为远。故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君子之道四,丘未能一焉。所求乎子以事父,未能也;所求乎臣以事君,未能也;所求乎弟以事兄,未能也;所求乎朋友先施之,未能也。庸德之行,庸言之谨;有所不足,不敢不勉;有余,不敢尽。言顾行,行顾言,君子胡不慥慥尔?”

      【译文】

    [阅读全文]...

2022-05-27 09:14:51
  • 中庸之道的理论基础是什么

  • 中庸之道的理论基础是什么

      谈中庸,必须要谈道,道离不开目标,没有目标的生活就失去了意义。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庸之道的理论基础是什么,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中庸之道的理论基础是什么?

      中庸之道的理论基础是天人合一。

      通常人们讲天人合一主要是从哲学上讲,大都从《孟子》的“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尽心》)讲起,而忽略中庸之道的天人合一,更忽视了天人合一的真实含义。

      “天人合一”,为哲学思想,“天”代表“道”、“真理”、“法则”,“天人合一”就是与先天本性相合,回归大道,归根复命。天人合一不仅仅是一种思想,而且是一种状态。“天人合一”哲学构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

      宇宙自然是大天地,人则是一个小天地。人和自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故一切人事均应顺乎自然规律,达到人与自然和谐。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中庸之道包含三层理论:

      第一层理论:中不偏,庸不易。是指人生不偏离,不变换自己的目标和主张。这就是一个持之以恒的成功之道。孔子有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第二层理论:指中正、*和。人需要保持中正*和,如果失去中正、*和一定是喜、怒、哀、乐太过,治怒唯有乐,治过喜莫过礼,守礼的方法在于敬。只要保持一颗敬重或者敬畏的心,中正、*和就得以长存,人的健康就得以保障。

      第三层理论:中指好的意思,庸同用,中用的意思。指人要拥有一技之长,做一个有用的人才;又指人要坚守自己的岗位,要在其位谋其职。

      中庸——儒家的一种主张,意思是“执两用中”,“中”不是中间的意思,不是在两个极端中间找到中间的那一个,而是找到最适合的那一个,中庸之意其实就是在处理问题时不要走极端,而是要找到处理问题最适合的方法。孔子有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其中庸即为适合,也可以解释为完美。

      《中庸》原是《小戴礼记》中的一篇。作者为孔子后裔子思,后经秦代学者修改整理。《中庸》是被宋代学人提到突出地位上来的,宋一代探索中庸之道的文章不下百篇,北宋程颢、程颐极力尊崇《中庸》。南宋朱熹又作《中庸章句》,并把《中庸》和《大学》、《论语》、《孟子》并列称为“四书”。

      宋、元以后,《中庸》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中庸就是即不善也不恶的人的本性。从人性来讲,就是人性的本原,人的根本智慧本性。实质上用现代文字表述就是“临界点”,这就是难以把握的“中庸之道”。子程子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中庸——是*最高的思维观念与行为准则。事物若臻至完美,若保住完善状态;它的运行就必须在恰当地位,恰当的时间,恰当的限度,即最佳、最好、最合适。也就是适度把握,追求最佳状态,就是天人合一,和谐!宗白华说:“中庸不是庸俗一流,并不是依违两可,苟且的折中,乃是一种不偏不倚的毅力;综合的意志,力求取法乎上,圆满地实现个性中一切而得和谐。”

      儒家文化讲——水止于*而止;道至于中庸而止。所以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

    [阅读全文]...

2022-01-25 03:58:07
  • *庸的名言名句

  • 名言,名人,语录
  •   人生就像迷宫,我们用上半生找寻入口,用下半生找寻出口。 ----*庸

      人生往以前看,感觉很无知。往未来看,感觉很无常。往现在看,感觉很无奈。 ----*庸

      人生就像取款机,你只能取到你所存的钱 ----*庸

      人们喜欢进戏院是因为他们需要享受另一段刺激却没有后遗症的人生。 ----*庸《大家都有病》

      据说我们以前是有翅膀的,但我们为了许多世俗的事使得翅膀的羽毛一根根的掉落,最后我们不单失去了翅膀,也失去了我们曾经有过翅膀的记忆。 ----*庸

      幸福从来不曾远离过我们,只是有时候它会用试探的方式,看我们还在不在意。 ----*庸

      感受不会骗你,但你自己会骗自己。 ----*庸

      人生就是一堆烂泥,不管你怎么混,还是一堆泥。 ----*庸《醋溜CITY》

      勇敢点,别担心。 反正我们谁也别想活著离开这个世界。 ----*庸

      我们未来的社会会有百分之十的老板和百分之九十的员工,以及百分之百的神经病。

      一个人越成功,他必须要隐藏的秘密越多。

      当一个人完美时会受到攻击,当一个人不完美时则会受到指责。

      地球越来越暖化,人心却越来越冷漠。

      关于人生

      人生就像你到超市买调味料,你想买盐却买到糖,想买糖却买到胡椒,想买胡椒却买到芝麻,好不容易找到你要买的,却发现已经过期。

      如果你的物质生活还不够丰富,你要先丰富你的精神生活,因为等到你的物质生活丰富以后,你只能用更多物质去丰富你的精神生活了。

      我们每天的生活*惯,可以变成一步都走不出去的泥沼,也可以变成我们自己的.秘密花园。

      其实我们每个人的 ----*庸《大家都有病》

      我们碰上的,刚好是一个物质最丰富,还精神最贫瘠的时代,每个人长大以后肩膀上都背负着庞大的未来都在为一种不可预见的幸福拼搏着,努力着。但所谓的幸福,却早已被这个商业化的社会稀释并单一化了。

      这是一个只有人教导我们如何成功,却没有人教导我们如何保有自我的世界。

      我们这个时代,给我们开了一个巨大的心灵玩笑。

      我们周围所有的东西都在增值,只有我们的人生在悄悄贬值—— 世界一直往前奔跑,而我们大家紧随其后。

      可不可以停下来喘口气?可不可以选择自己,而不是选择大家?

      也许这样才能不再为了追求速度,而丧失了生活,还有生长的本质。 ----*庸《可不可以喘口气》

      我们总是把最恶劣的脾气和最糟糕的个性都给了我们最亲密的人,而我们最亲密的人也是如此。 ----*庸

      在今天这个时代,

      我们大多数的思想是一种抄袭,

      我们大多数的生活是一种模仿;

      我们大多数的感情是一种廉价,

      我们大多数的幸福是一种交换。 ----*庸《大家都有病》

      我相信人和动物都是一样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天赋,比如说老虎有锋利的牙齿,兔子能高超的奔跑,所以呀,他们能在大自然中生存下来。可是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惯性的成为老虎,但其中的很多人只能是兔子,我们为什么要放着很好的兔子不当,而一定要当一只很烂的老虎呢? ----*庸

      人生可以是加法也可以是减法,可以是乘法也可以是除法,一切在于你的心. ----*庸

    [阅读全文]...

2022-06-18 09:56:04
  • 形容一个人中庸的句子

  • 一个人,优美
  • 形容一个人行为很没素质的词有哪些

      胸无点墨:肚子里没有一点墨水.指人没有文化.不学无术:学:学识,学问.术:技术,智术,技能.原指没有学问因而没有办法.现指没有学问,没有本领.孤陋寡闻:陋:本指简陋,这里指简单的知识.;寡:少.闻:知识,见识.形容学识浅陋,见闻不广.浅见寡识:浅见:肤浅的见解;寡识:见识很少.形容见闻不广,知识贫乏.以上成语都有你说的部分意思.“说话或做事总是不经意暴露自己没文化、见识短或者素质低”另;从行为上来形容一个人“不经意暴露自己没文化、见识短或者素质低”意思的成语有:不懂装懂:自己不懂却装作很精通的样子.好为人师:好:喜欢;为:做;当.喜欢做别人的老师.形容不谦虚,自以为是,爱摆老资格,喜欢以教育者自居.夜郎自大:比喻骄傲无知的肤浅自负或自大行为.形容一个人老实的词语

      厚道、淳厚、敦厚、老诚 、憨厚 一、厚道 [ hòu dao ] 待人诚恳,能宽容,不刻薄:为人~。

      他是个~人。

      引证: 巴金 《砂丁》:“ 张先生 相貌厚道,做起事来刻毒

      ”二、淳厚 [ chún hòu ] 淳朴:风俗~。

      也作醇厚。

      引证:杜鹏程 《保卫延安》:“这位天才的军事家像普通劳动人民一样质朴、淳厚。

      ”三、敦厚 [ dūn hòu ] 忠厚:温柔~。

      质朴~。

      性情~。

      引证:骆宾基 《由于爱》:“这个身材短小,但却敦厚的有着坚强声音的人,正在宣布,限制三十分钟把通到瞭望哨去的电线查出断路来,接好。

      ”四、老诚 [ lǎo chéng ] 老实诚恳;诚实:~忠厚。

      他是个~孩子,从来不说谎话。

      引证: 柳青 《创业史》:“她知道他是这号人--青年人的年龄,中年人的老诚

      ”五、憨厚 [ hān hòu ] 朴实厚道:为人~。

      引证:峻青 《海啸》:“这个憨厚的汉子,也像他一样,总是处处想着别人。

      ”文言文中之的用法

      之⑴【】他,她,它(们)。

      ①人皆吊之。

      (之:他,指善术者)②以刀劈狼首,数刀毙之。

      (之,指狼。

      )③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

      (本义项指后一个“之”:她,指燕后。

      )④彼竭我盈,故克之。

      (之:他们,指齐军。

      )⑤我见相如,必辱之。

      (之:他,指相如。

      )⑥以杜君言泛讯之。

      (之:他们,旨狱中囚犯。

      )⑦阿母得闻之,槌床便大怒。

      (之:它,指上文府吏的话。

      )⑧遽扑之,入石穴中。

      (之:它,指蟋蟀。

      )⑨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

      (本义项指后一个“之”它指兵器。

      )⑵翻译为:的。

      例:①*塞之人,死者十九。

      (《塞翁失马》)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③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

      ④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⑶【动词】往,到......去。

      例:①如欲之南海,何如

      (《为学》)②去逾四十里,之虚所卖之。

      (本义项指前一个“之”。

      )③诸将请所之。

      ④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

      (本义项指前一个“之”。

      )⑤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

      ⑥于是弃其家走之关中。

      ⑦有牵牛而过堂下者。

    [阅读全文]...

2022-05-13 22:25:17
中庸经典名句 - 句子
中庸经典名句 - 语录
中庸经典名句 - 说说
中庸经典名句 - 名言
中庸经典名句 - 诗词
中庸经典名句 - 祝福
中庸经典名句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