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道语录

关于修道语录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修道语录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修道语录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修道语录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3) 语录(1) 说说(20k+) 名言(4k+) 诗词(1) 祝福(210k+) 心语(21k+)

  • 半缘修道半缘君全诗

  • 半缘修道半缘君全诗

      赏析是欣赏并分析(诗文等),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下面为大家带来了半缘修道半缘君全诗,欢迎大家参考。

      半缘修道半缘君全诗

      《离思》

      作者:

      元稹

      原文: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注释:

      1、曾经:曾经到临。经:经临,经过。

      2、难为:这里指“不足为顾”“不值得一观”的意思。

      3、除却:除了,离开。这句意思为:相形之下,除了巫山,别处的云便不称其为云。此句与前句均暗喻自己曾经接触过的一段恋情。

      4、取次:草草,仓促,随意。这里是“匆匆经过”“仓促经过”或“漫不经心地路过”的样子。不应解释为“按次序走过”。例:宋陆游《秋暑夜兴》诗:“呼童持烛开藤纸,一首清诗取次成。”元朱庭玉《青杏子·送别》曲:“肠断处,取次作别离。”

      5、花丛:这里并非指自然界的花丛,乃借喻美貌女子众多的地方,暗指青楼妓馆。

      6、半缘:此指“一半是因为……”。

      7、修道:指修炼道家之术。此处阐明的'是修道之人讲究清心寡欲。

      8、君:此指曾经心仪的恋人。

      诗意:

      曾经领略过苍茫的大海,就觉得别处的水相形见绌;曾经领略过巫山的云霭,就觉得别处的云黯然失色。即使身处万花丛中,我也懒于回头一望,这也许是因为修道,也许是因为你的缘故吧。

      赏析:

      首二句“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是从《孟子·尽心》篇“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变化而来的。两处用比相*,但《孟子》是明喻,以“观于海”比喻“游于圣人之门”,喻意显明;而这两句则是暗喻,喻意并不明显。沧海无比深广,因而使别处的水相形见绌。巫山有朝云峰,下临长江,云蒸霞蔚。据宋玉《高唐赋序》说,其云为神女所化,上属于天,下入于渊,茂如松榯,美若娇姬。因而,相形之下,别处的云就黯然失色了。“沧海”、“巫山”,是世间至大至美的形象,诗人引以为喻,从字面上看是说经历过“沧海”、“巫山”,对别处的水和云就难以看上眼了,实则是用来隐喻他们夫妻之间的感情有如沧海之水和巫山之云,其深广和美好是世间无与伦比的,因而除爱妻之外,再没有能使自己动情的女子了。

      “难为水”、“不是云”,情语也。这固然是元稹对妻子的偏爱之词,但像他们那样的夫妻感情,也确乎是很少有的。元稹在《遣悲怀》诗中有生动描述。因而第三句说自己信步经过“花丛”,懒于顾视,表示他对女色绝无眷恋之心了。

      第四句即承上说明“懒回顾”的原因。既然对亡妻如此情深,这里为什么却说“半缘修道半缘君”呢?元稹生*“身委《逍遥篇》,心付《头陀经》”(白居易《和答诗十首》赞元稹语),是尊佛奉道的。另外,这里的“修道”,也可以理解为专心于品德学问的修养。然而,尊佛奉道也好,修身治学也好,对元稹来说,都不过是心失所爱、悲伤无法解脱的一种感情上的寄托。“半缘修道”和“半缘君”所表达的忧思之情是一致的,而且,说“半缘修道”更觉含意深沉。清代秦朝釪《消寒诗话》以为,悼亡而曰“半缘君”,是薄情的表现,未免太不了解诗人的苦衷了。

      元稹这首绝句,不但取譬极高,抒情强烈,而且用笔极妙。前两句以极至的比喻写怀旧悼亡之情,“沧海”、“巫山”,词意豪壮,有悲歌传响、江河奔腾之势。后面,“懒回顾”、“半缘君”,顿使语势舒缓下来,转为曲婉深沉的抒情。张弛自如,变化有致,形成一种跌宕起伏的旋律。而就全诗情调而言,它言情而不庸俗,瑰丽而不浮艳,悲壮而不低沉,创造了唐人悼亡绝句中的绝胜境界。“曾经沧海”二句尤其为人称诵。

    [阅读全文]...

2022-01-05 02:50:09
  • 易经讲解:女性修道的秘诀

  • 女性
  • 易经讲解:女性修道的秘诀

      易经,是阐述天地世间万象变化的古老经典,是博大精深的辩证法哲学书。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易经讲解:女性修道的秘诀,希望能够帮助到有需要的人。

      上一节讲了我们本身生命的法则,与地球上自然界法则——天地、气候法则是一样的,所以道家把人身当做小天地。这个人身肉体的小天地,也有一年四季变化的不同。所以我们自己的情绪有时候好一点、有时候坏一点,有时候心理上烦一点,或者心情*静一些,普通一般人不大注意到这一点。至于生命上气化的作用,*常各位同学提到炼气功呀做什么的,大家要注意,所谓气化不是呼吸的气啊!也不是炼气功那个气啊!那是炁化的炁,是我们身体的一种生命能。刚才我们讲的是女性。这有两个法则,但不要一定看成圆圈,由复卦到乾卦,陽能是这样上升的。拿身体来讲,是由下到上,身体精神是很健旺的。假设你懂了这个法则,你可以体会一下,尤其女性经期到了最高潮的时候(每个月的排卵期前后),接着便要下降。循右边这个法则下降,情绪身体都会有变化。有些人说不定上半个月精神好一点,大部分这个法则是呆板的。不过,也有些人特殊。由于她自己的感受与观点不同,认为自己下半个月——就是月经要来以前,精神会特别好。一般来说,这个法则是呆板的。

      有些女性修道,尤其是出家的女性,常常觉得经期延后了,便心里不安,其实一点关系都没有。假使还没有到更年期以前,你三个月、四个月月经不来,就非恭喜你不可。不过有时候是病啊。这种病在中医叫停经,或者叫滞,那是病态。如果身体状况是好的,气脉是对的,那你一个月两个月三个月不来经,在一二十岁、二三十岁,因为学打坐功夫使经绝不来,这个在道家而言,叫做斩赤龙。女性修道,拼命修这种功夫,年轻的时候就把赤龙斩断,便有了初步的成就了。所谓“斩赤龙”是道家的术语,*没有。

      我在西陲时,常跟*的大师们谈论这个问题,彼此交 换意见。一般人对*大师都很恭敬。有时候我们单独相处在一起,大家都很随便。我说你们*主要的方法,是道家过来的啊!我的看法如此。道家修行的方法,可能在秦始皇以前从印度来,便和*文化混合了。也就是说,*早就有这一套了。因为秦始皇的时候,印度已经有一批修道的人来*。从历史上我们知道,印度过来的这一批人中,有两三位会神通的。秦始皇知道以后,便把他们关了起来,但是秦始皇关不住他们,他们自然就出来了。从这个地方可以知道,当时印度有关生命修炼的方法,已经与中华文化交 流了。*对女性斩赤龙的修法并不知道。

      有一位活佛告诉我,有一本古代佛教的经典上有这项记载,但是方法不懂。我说我知道。活佛说:那请你教我。我说不行,我们要交 换!你们最宝贵、最秘密的方法是什么?拿来我们彼此交 换谈谈……女性修道月经停止时,不要搞错了,有时候是停经的现象。究竟是停经或者修持的功夫到了,要你从脸的气色、身体精神的状况去区别哪是病态,哪是功夫。如果真的功夫达到了,她便变得年轻,经期停止了,那是必然的!换句话说,这个女性一定返老还童,回复自己青春时期。这个身体生命的作用,已经回到十三岁月经还没来以前的状况,一样的作用。这个时候一定是乳房收缩,恢复到十二三岁,男女无分别那个境界。那决不是说乳房生了癌症、干瘪了。有些人自己却在冤枉担心了。

      我也发现一些女性,并不是她功夫好或修道修得好,而是瞎猫碰到死老鼠,撞上啦,月经停了。结果她几乎被吓死,赶紧找医生看,吃通经的药,她以为打两针就通经啦。因为不懂这个原理,所以受冤枉,也没有办法。一般男性修道更糊涂!因为男人身体一般的征候不显著,你更难拿捏得住。其实都是一样,如真做到任督二脉通了,跟女性斩赤龙的功夫也差不多了。任督二脉这个道理,就是这个圆图的道理。从复卦倒起来到姤卦到坤卦,一升一降,这个中间气的升降,就很困难了。它有一定的方法与次第。

      我常常告诉大家,你们要知道修道是个科学的,不是宗教的迷信,同宗教没有关系。你信你的上帝也可以,你信你的菩萨也可以,你信你的太上老君也可以,甚至你信你的哈不楞登也无所谓。反正上帝、菩萨……是个代号,而我们生命的法则是个科学。如果你懂得了这个法则,自己会非常明显地觉察到自己生理的状况,及生理上起的变化。有时很沉闷、有时很松快,在修持上也是一步一步、一个一个的征候,会很明显。有时候有进步,有时候像是病态,觉得五脏六腑哪部分像有病了一样的.痛苦。其实是卦位上的一个变化,也就是《易经》所谓的爻变,一爻、一爻的变化。因为爻变是必然的。你懂了这个法则,先把生命的法则把握清楚了以后,再观察宇宙的法则、地球物理的法则,一概都是一样,很清楚。这是讲圆图方面。

      刚才我们提到了一个问题,没有解释清楚。复卦这个地方道家又叫活子时,所以修道的人打坐,要想修到气脉通了,必须懂得复卦的作用。复就是生命的恢复。不过我们普通人,因为有了夫妇的关系、有了家庭子女的关系,等到那个生理的能力恢复了以后,生理的欲望 就来了。来了以后,你要用“善守”的要诀,在那个中间能够把握得住。这个时候拿准了,人的生命就可以自己把握了。至少在学理上是如此。这也只有在*《易经》文化中是特有的。

      这种把握生命的法则,甚至生死也可以自己控制的,全世界文化都没有,只有我们*文化懂。因为我们知道我们自身都有这个工具,这个法则是我们身体上的变化。十二经脉的变化,同十二辟卦的变化,五脏六腑的变化,及里边方图的变化,理论都是一样。这个法则等于一个公式,科学、化学、物理的公式,像国家法令的规定一样,是没有办法违反的。同样地,这个太陽的行度——春夏秋冬,也是没有办法违反、没有办法脱离这个大法则的。等到身心两方面修成功了,就可以跳出这个法则了。跳出宇宙这个法则,便成了超人,就是有超宇宙的力量了。

      所以道家修长生不老的敢说这个话,就是因为掌握了这个法则之故。

      易经中的话

      1、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2、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3、潜龙勿用

      4、飞龙在天,利见大人

      5、君子体仁足以长人,嘉会足以合礼,利物足以和义,贞固足以干事

      6、不易乎世,不成乎名

      7、遁世无闷,不见是而无闷

      8、乐则行之,忧则违之

      9、居上位而不骄,在下位而不忧

      10、庸言之信,庸行之谨,闲邪存其诚,善世而不伐

      11、同声相应,同气相求

      12、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

      13、与天地合其德,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

      14、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

      15、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16、君子敬以直内,义以方外

      17、天地闭,贤人隐

      18、蒙以养正,圣功也

      19、君子以果行育德

      20、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初筮告,再三渎,渎则不告

      21、君子以作事谋始

      22、君子以容民畜众

      23、君子道长,小人道消

      24、君子以俭德辟难,不可荣以禄

      25、君子以类族辨物

      26、君子以遏恶扬善,顺天休命

      27、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

      28、君子以裒多益寡,称物*施

      29、谦谦君子,卑以自牧也

      30、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矣

    [阅读全文]...

2022-03-18 14:39:50
  • 半缘修道半缘君全诗

  •   《离思》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1、曾经:曾经到临。经:经临,经过。

      2、难为:这里指“不足为顾”“不值得一观”的意思。

      3、除却:除了,离开。这句意思为:相形之下,除了巫山,别处的云便不称其为云。此句与前句均暗喻自己曾经接触过的一段恋情。

      4、取次:草草,仓促,随意。这里是“匆匆经过”“仓促经过”或“漫不经心地路过”的样子。不应解释为“按次序走过”。例:宋陆游《秋暑夜兴》诗:“呼童持烛开藤纸,一首清诗取次成。”元朱庭玉《青杏子·送别》曲:“肠断处,取次作别离。”

      5、花丛:这里并非指自然界的花丛,乃借喻美貌女子众多的地方,暗指青楼妓馆。

      6、半缘:此指“一半是因为……”。

      7、修道:指修炼道家之术。此处阐明的是修道之人讲究清心寡欲。

      8、君:此指曾经心仪的恋人。

      曾经领略过苍茫的大海,就觉得别处的水相形见绌;曾经领略过巫山的云霭,就觉得别处的云黯然失色。即使身处万花丛中,我也懒于回头一望,这也许是因为修道,也许是因为你的缘故吧。

      首二句“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是从《孟子·尽心》篇“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变化而来的。两处用比相*,但《孟子》是明喻,以“观于海”比喻“游于圣人之门”,喻意显明;而这两句则是暗喻,喻意并不明显。沧海无比深广,因而使别处的水相形见绌。巫山有朝云峰,下临长江,云蒸霞蔚。据宋玉《高唐赋序》说,其云为神女所化,上属于天,下入于渊,茂如松榯,美若娇姬。因而,相形之下,别处的云就黯然失色了。“沧海”、“巫山”,是世间至大至美的形象,诗人引以为喻,从字面上看是说经历过“沧海”、“巫山”,对别处的水和云就难以看上眼了,实则是用来隐喻他们夫妻之间的感情有如沧海之水和巫山之云,其深广和美好是世间无与伦比的,因而除爱妻之外,再没有能使自己动情的女子了。

      “难为水”、“不是云”,情语也。这固然是元稹对妻子的偏爱之词,但像他们那样的夫妻感情,也确乎是很少有的。元稹在《遣悲怀》诗中有生动描述。因而第三句说自己信步经过“花丛”,懒于顾视,表示他对女色绝无眷恋之心了。

      第四句即承上说明“懒回顾”的原因。既然对亡妻如此情深,这里为什么却说“半缘修道半缘君”呢?元稹生*“身委《逍遥篇》,心付《头陀经》”(白居易《和答诗十首》赞元稹语),是尊佛奉道的。另外,这里的“修道”,也可以理解为专心于品德学问的修养。然而,尊佛奉道也好,修身治学也好,对元稹来说,都不过是心失所爱、悲伤无法解脱的一种感情上的寄托。“半缘修道”和“半缘君”所表达的忧思之情是一致的,而且,说“半缘修道”更觉含意深沉。清代秦朝釪《消寒诗话》以为,悼亡而曰“半缘君”,是薄情的表现,未免太不了解诗人的苦衷了。

      元稹这首绝句,不但取譬极高,抒情强烈,而且用笔极妙(m.ju.51tietu.net)。前两句以极至的比喻写怀旧悼亡之情,“沧海”、“巫山”,词意豪壮,有悲歌传响、江河奔腾之势。后面,“懒回顾”、“半缘君”,顿使语势舒缓下来,转为曲婉深沉的抒情。张弛自如,变化有致,形成一种跌宕起伏的旋律。而就全诗情调而言,它言情而不庸俗,瑰丽而不浮艳,悲壮而不低沉,创造了唐人悼亡绝句中的绝胜境界。“曾经沧海”二句尤其为人称诵。

    [阅读全文]...

2022-02-18 18:50:36
  • 关于道德名言大全(道德修养的经典语录)

  • 道德,名言
  • 1.少则得,多则惑。 ——春秋时期老子《道德经·第二十二章》

    学到的知识少,反而能够有所收获,学到的多,反而会使人产生迷惑。这句话是指学*,应当能够专一,而不应当繁杂。

    2.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道德经·第八十一章》

    品行良好的人不巧辩,巧辩的人不善良。知识渊博的人不卖弄,卖弄的人没有多少学识。

    3.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道德经·第四十一章》

    最方正的东西,是没有菱角的,最宝贵的器物,是在最后制成的。至大的声音听起来却似没有声音,最大的形体,却反而没有形状。

    4.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道德经·第八章》

    居住在顺风顺水之地,内心深沉澄净,处世仁慈,说话诚信,办事公正,因势利导,适时而动。

    5.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道德经·第二十三章》

    大风不会持续刮一个早晨,暴雨也不会下一整天。这句话是指很迅猛、很大的事物,持续时间是很短的。

    6.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道德经·八章》

    上善,最善的人。最善的人就像水一样,水滋养万物,但却不与万物相争。

    7.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道德经·第四十二章》

    唯一的道包含阴阳二气,阴阳二气相交而形成新的状态,从而产生了万物。万物背阴而向阳,在阴阳二气的相互激荡下形成新的和谐。

    [阅读全文]...

2022-01-15 08:05:02
修道语录 - 句子
修道语录 - 语录
修道语录 - 说说
修道语录 - 名言
修道语录 - 诗词
修道语录 - 祝福
修道语录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