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王的诗词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王的诗词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王的诗词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王的诗词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关于王勃的诗词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中,许多人对一些广为流传的古诗都不陌生吧,古诗有固定的诗行,也会有固定的体式。你知道什么样的古诗才能算得上是好的古诗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王勃的诗词,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年代:唐
作者: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注解
1、城阙:指唐代都城长安。
2、辅:护卫。
3、三秦:现在陕西省一带;辅三秦即以三秦为辅。
4、五津:四川境内长江的五个渡口。
译文
古代三秦之地,拱护长安城垣宫阙。
风烟滚滚,望不到蜀州岷江的五津。
与你握手作别时,彼此间心心相印;
你我都是远离故乡,出外做官之人。
四海之内只要有了你,知己啊知己,
不管远隔在天涯海角,都象在一起。
请别在分手的岐路上,伤心地痛哭;
象多情的少年男女,彼此泪落沾衣。
赏析
此诗是送别的名作。诗意慰勉勿在离别之时悲哀。起句严整对仗,三、四句以散调承之,以实转虚,文情跌宕。第三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奇峰突起,高度地概括了“友情深厚,江山难阻”的情景,伟词自铸,传之千古,有口皆碑。尾联点出“送”的主题。
全诗开合顿挫,气脉流通,意境旷达。一洗古送别诗中的悲凉凄怆之气,音调爽朗,清新高远,独树碑石。
《乐府杂曲·鼓吹曲辞·临高台》
年代:唐
作者:王勃
临高台,高台迢递绝浮埃。瑶轩绮构何崔嵬,
鸾歌凤吹清且哀。俯瞰长安道,萋萋御沟草。
斜对甘泉路,苍苍茂陵树。高台四望同,
帝乡佳气郁葱葱。紫阁丹楼纷照耀,璧房锦殿相玲珑。
东弥长乐观,西指未央宫。赤城映朝日,绿树摇春风。
旗亭百隧开新市,甲第千甍分戚里。朱轮翠盖不胜春,
叠榭层楹相对起。复有青楼大道中,绣户文窗雕绮栊。
锦衾夜不襞,罗帷昼未空。歌屏朝掩翠,妆镜晚窥红。
为君安宝髻,蛾眉罢花丛。尘间狭路黯将暮,
云间月色明如素。鸳鸯池上两两飞,凤凰楼下双双度。
物色正如此,佳期那不顾。银鞍绣毂盛繁华,
可怜今夜宿娼家。娼家少妇不须颦,东园桃李片时春。
君看旧日高台处,柏梁铜雀生黄尘。
作品简析
此诗载于《全唐诗》卷三十二。《临高台》原为汉乐府鼓吹铙歌曲之一,后成为诗题。清代学者李调元在《雨村诗话》中说:“《临高台》,军中铙歌题也。作者胸中民胞物与,慨然有皋、夔、稷、契之思,故借题以展其宿抱。”此诗第二联受人称道,是成语“浮光掠影”的词源,当然在此诗里主要用以感叹时光流逝,并无后人用的那种意思。最后一联也极有妙处,让人感受到有种穿越时空的悲凉。
《相和歌辞·采莲归》
年代:唐
作者:王勃
采莲归,绿水芙蓉衣,秋风起浪凫雁飞。
桂棹兰桡下长浦,罗裙玉腕摇轻橹。叶屿花潭极望*,
江讴越吹相思苦。相思苦,佳期不可驻。
塞外征夫犹未还,江南采莲今已暮。今已暮,摘莲花,
1、《蝶恋花》
谁道人间秋已尽,衰柳毵毵,尚弄鹅黄影。
落日疎林光炯炯,不辞立尽西楼暝。
万点栖鸦浑未定,潋滟金波,又幂青松顶。
何处江南无此景,只愁没个闲人领。
2、《鹧鸪天》
列炬归来酒未醒,六街人静马蹄轻。
月中薄雾慢慢白,桥外渔灯点点青。
从醉里,忆*生,可怜心事太峥嵘。
更看此夜西楼梦,摘得星辰满袖行。
3、《点绛唇》
万顷蓬壶,梦中昨夜扁舟去。
萦回岛屿,中有舟行路。
波上楼台,波底层层俯。
何人在?断崖如锯,不见停桡处。
4、《点绛唇》
高峡流云,人随飞鸟穿云去。
数峰着雨,相对青无语。
岭上金光,岭下苍烟冱。
人间曙,疎林*楚,历历来时路。
5、《踏莎行》
绝顶无云,昨宵春雨,我来此地闻天语。
疏钟暝直乱峰回,孤僧晓度寒溪去。
是处青山,前生俦侣,招邀尽人间庭户。
朝朝含笑复含颦,人间相媚争如许。
6、《好事*》
愁展翠罗衾,半是余温半泪。
不辨坠欢新恨,是人间滋味。
几年相守郁金堂,草草浑闲事。
独向西风林下,望红尘一骑。
7、《采桑子》
高城鼓动兰釭炧,睡也还醒,
醉也还醒,忽听孤鸿三两声。
人生只似风前絮,欢也零星,
悲也零星,都作连江点点萍。
8、《西河》
垂柳里,兰舟当日曾系。
千帆过尽,只伊人不随书至。
怪管道着我侬心,一般思妇游子。
昨宵梦,分明记:几回飞度烟水。
西风水断伴灯花,摇摇欲坠。
宵深待到凤凰山,声声啼鴂催起。
锦书宛在怀袖底。
人迢迢、紫塞千里,算是不曾相忆。
倘有情、早合归来,休寄一纸无聊相思字!
9、《摸鱼儿》
问断肠江南江北,年时如许春色。
碧阑干外无边柳,无落迟迟红日。
长堤直,又道是、连朝塞雨送行客,烟笼数驿。
剩今日天涯,衰条折尽,月罗晓风急。
金城路,多少人间行役?
关于王勃的诗词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中,许多人对一些广为流传的古诗都不陌生吧,古诗有固定的诗行,也会有固定的体式。你知道什么样的古诗才能算得上是好的古诗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王勃的诗词,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年代:唐
作者: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注解
1、城阙:指唐代都城长安。
2、辅:护卫。
3、三秦:现在陕西省一带;辅三秦即以三秦为辅。
4、五津:四川境内长江的五个渡口。
译文
古代三秦之地,拱护长安城垣宫阙。
风烟滚滚,望不到蜀州岷江的五津。
与你握手作别时,彼此间心心相印;
你我都是远离故乡,出外做官之人。
四海之内只要有了你,知己啊知己,
不管远隔在天涯海角,都象在一起。
请别在分手的岐路上,伤心地痛哭;
象多情的少年男女,彼此泪落沾衣。
赏析
此诗是送别的名作。诗意慰勉勿在离别之时悲哀。起句严整对仗,三、四句以散调承之,以实转虚,文情跌宕。第三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奇峰突起,高度地概括了“友情深厚,江山难阻”的情景,伟词自铸,传之千古,有口皆碑。尾联点出“送”的主题。
全诗开合顿挫,气脉流通,意境旷达。一洗古送别诗中的悲凉凄怆之气,音调爽朗,清新高远,独树碑石。
《乐府杂曲·鼓吹曲辞·临高台》
年代:唐
作者:王勃
临高台,高台迢递绝浮埃。瑶轩绮构何崔嵬,
鸾歌凤吹清且哀。俯瞰长安道,萋萋御沟草。
斜对甘泉路,苍苍茂陵树。高台四望同,
帝乡佳气郁葱葱。紫阁丹楼纷照耀,璧房锦殿相玲珑。
东弥长乐观,西指未央宫。赤城映朝日,绿树摇春风。
旗亭百隧开新市,甲第千甍分戚里。朱轮翠盖不胜春,
叠榭层楹相对起。复有青楼大道中,绣户文窗雕绮栊。
锦衾夜不襞,罗帷昼未空。歌屏朝掩翠,妆镜晚窥红。
为君安宝髻,蛾眉罢花丛。尘间狭路黯将暮,
云间月色明如素。鸳鸯池上两两飞,凤凰楼下双双度。
物色正如此,佳期那不顾。银鞍绣毂盛繁华,
可怜今夜宿娼家。娼家少妇不须颦,东园桃李片时春。
君看旧日高台处,柏梁铜雀生黄尘。
作品简析
此诗载于《全唐诗》卷三十二。《临高台》原为汉乐府鼓吹铙歌曲之一,后成为诗题。清代学者李调元在《雨村诗话》中说:“《临高台》,军中铙歌题也。作者胸中民胞物与,慨然有皋、夔、稷、契之思,故借题以展其宿抱。”此诗第二联受人称道,是成语“浮光掠影”的词源,当然在此诗里主要用以感叹时光流逝,并无*用的那种意思。最后一联也极有妙处,让人感受到有种穿越时空的悲凉。
《相和歌辞·采莲归》
年代:唐
作者:王勃
采莲归,绿水芙蓉衣,秋风起浪凫雁飞。
桂棹兰桡下长浦,罗裙玉腕摇轻橹。叶屿花潭极望*,
江讴越吹相思苦。相思苦,佳期不可驻。
塞外征夫犹未还,江南采莲今已暮。今已暮,摘莲花,
王维的诗词全集
王维是唐代非常著名的诗人,画家,亦创造了水墨山水画派。接下来是小编为你带来收集整理的王维的诗词全集,欢迎阅读!
鹿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杂诗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
送别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
红豆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鹿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竹里馆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送别
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
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
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少年行
一身能擘两雕弧,虏骑千重只似无。
偏坐金鞍调白羽,纷纷射杀五单于。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附加阅读:《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赏析
王维这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载于《全唐诗》卷一百二十八。下面是唐代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刘学锴先生对此诗的赏析。
王维是一位早熟的作家,少年时期就创作了不少优秀的诗篇。这首诗就是他十七岁时的作品。和他后来那些富于画意、构图设色非常讲究的山水诗不同,这首抒情小诗写得非常朴素。但千百年来,人们在作客他乡的情况下读这首诗,却都强烈地感受到了它的力量。这种力量,首先来自它的朴质、深厚和高度的概括。
诗因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作。王维家居蒲州,在华山之东,所以题称“忆山东兄弟”。写这首诗时他大概正在长安谋取功名。繁华的帝都对当时热中仕进的'年轻士子虽有很大吸引力,但对一个少年游子来说,毕竟是举目无亲的“异乡”;而且越是繁华热闹,在茫茫人海中的游子就越显得孤孑无亲。第一句用了一个“独”字,两个“异”字,在分量下得很足。而对亲人的思念,对自己孤孑处境的感受,都凝聚在这个“独”字里面。“异乡为异客”,不过说他乡作客,但两个“异”字所造成的艺术效果,却比一般地叙说他乡作客要强烈得多。在自然经济占主要地位的封建时代,而不同地域之间的风土、人情、语言、生活*惯差别很大,离开多年生活的故乡到异地去,会感到一切都陌生、不*惯,感到自己是漂浮在异地生活中的一叶浮萍。“异乡”“异客”,正是朴质而真切地道出了这种感受。作客他乡者的思乡怀亲之情,在*日自然也是存在的,而不过有时不一定是显露的,但一旦遇到某种触媒——最常见的是“佳节”——就很容易爆发出来,甚至一发而不可抑止。这就是所谓“每逢佳节倍思亲”。佳节,往往是家人团聚的日子,而且往往和对家乡风物的许多美好记忆联结在一起,所以“每逢佳节倍思亲”就是十分自然的了。这种体验,可以说人人都有,但在王维之前,却没有任何诗人用这样朴素无华而又高度概括的诗句成功地表现过。而一经诗人道出,它就成了最能表现客中思乡感情的格言式的警句。
前两句,可以说是艺术创作的“直接法”。几乎不经任何迂回,而是直插核心,亦迅即形成高潮,出现警句。但这种写法往往使后两句难以为继,造成后劲不足。这首诗的后两句,如果顺着“佳节倍思亲”作直线式的延伸,就不免蛇足;转出新意而再形成新的高潮,也很难办到。作者采取另一种方式:紧接着感情的激流,出现一泓微波荡漾的湖面,看似*静,实则更加深沉。
重阳节有登高的风俗,登高时佩带茱萸囊,据说可以避灾。茱萸,又名越椒,是一种有香气的植物。三四两句,如果只是一般化地遥想兄弟如何在重阳日登高,佩带茱萸,而自己独在异乡,不能参与,虽然写出了佳节思亲之情,但会显得*直,缺乏新意与深情。诗人遥想的却是:“遍插茱萸少一人。”意思是说,远在故乡的兄弟们今天登高时身上都佩上了茱萸,却发现少了一位兄弟——自己不在内。好像遗憾的不是自己未能和故乡的兄弟共度佳节,反倒是兄弟们佳节未能完全团聚;似乎自己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处境并不值得诉说,反倒是兄弟们的缺憾更须体贴。这就曲折有致,出乎常情。而这种出乎常情之处,正是它的深厚处、新警处。杜甫的《月夜》:“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和这两句异曲同工,而王诗似乎更不着力。
此心安处是吾乡。——苏轼《少年游·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杜甫《前出塞九首·其六》
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苏轼《正月二十日与潘郭二生出郊寻春忽记去年是日同至女王城作诗乃和前韵》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刘禹锡《乌衣巷》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送别|友情|感怀《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吴王好剑客,百姓多创瘢;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资治通鉴·汉纪·汉纪三十八》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王维《送别 / 山中送别 / 送友》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王勃《滕王阁序》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白居易《放言五首·其三》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苏轼《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
常羡人间琢玉郎,天应乞与点酥娘。——苏轼《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
青枫江上秋帆远,白帝城边古木疏。——高适《送李少府贬峡中王少府贬长沙》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史记·陈涉世家》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王维《山居秋暝》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王勃《滕王阁序》
万里归来颜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苏轼《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
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王勃《滕王阁序》
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白居易《长恨歌》
笑杀陶渊明,不饮杯中酒。——李白《嘲王历阳不肯饮酒》
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李白《清*调·名花倾国两相欢》
同欲者相憎,同忧者相亲。——《战国策·中山·犀首立五王》
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孟子·梁惠王章句上·第八节》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章句上·第八节》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安得倚天剑,跨海斩长鲸。——李白《临江王节士歌》
晚食以当肉,安步以当车——《战国策·齐四·齐宣王见颜斶》
欲黄昏。雨打梨花深闭门。——李重元《忆王孙·春词》
秦王扫*,虎视何雄哉!——李白《古风·秦王扫*》
轻则寡谋,骄则无礼。——《国语·周语·王孙满观秦师》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王安石《叠题乌江亭》
岁月骛过,山陵浸远——《后汉书·列传·光武十王列传》
范增一去无谋主,韩信原来是逐臣。——严遂成《乌江项王庙》
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刘禹锡《西塞山怀古》
心以启智,智以启财,财以启众,众以启贤,贤之有启,以王天下。——《六韬·武韬·三疑》
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曹植《赠白马王彪·并序》
此身如传舍,何处是吾乡。——苏轼《临江仙·送王缄》
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荀子《劝学》
黄金白璧买歌笑,一醉累月轻王侯。——李白《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
碧水浩浩云茫茫,美人不来空断肠。——李白《早春寄王汉阳》
林花扫更落,径草踏还生。——孟浩然《春中喜王九相寻 / 晚春》
世有无妄之福,又有无妄之祸。——《战国策·楚四·楚考烈王无子》
愿随夫子天坛上,闲与仙人扫落花。——李白《寄王屋山人孟大融》
同恶相助,同好相留,同情相成,同欲相趋,同利相死。——《史记七十列传·吴王濞列传》
量入以为出——《礼记·王制》
王维的诗词名句
王维(701年-761年),字摩诘,汉族,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外号“诗佛”。今存诗400余首。王维精通佛学,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维摩诘向弟子们讲学的书,王维很钦佩维摩诘,所以自己名为维,字摩诘。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受禅宗影响很大。王维生前,人们就认为他是“当代诗匠,又精禅上理。”(苑咸《酬王维序》),死后更是得到了“诗佛”的'称号。王维出生在一个虔诚的佛教徒的家庭里,根据王维写的《请施庄为寺表》云:“亡母故博陵县君崔氏,师事大照禅师三十余年,褐衣蔬食,持戒安禅,乐住山林,志求寂静。”王维从小就受到了母亲的熏陶,同时,根据《王右丞集注》卷二五,有一篇《大荐福寺大德道光禅师塔铭》,文中述及了诗人同当代名僧道光禅师的关系是说:“维十年座下,俯伏受教,欲以毫末度量虚空,无有是处,志其舍利所在而已。”可见王维确实也佛家姻缘不浅,其晚年更是过着僧侣般的生活。据《旧唐书》记载:“在京师,长斋,不衣文采,日饭十数名僧,以玄谈为乐,斋中无所有,惟茶铛药臼,经案绳床而已。退朝之后,焚香独坐,以禅颂为事。”此时的王维俨然是一僧侣了。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官至尚书右丞,原籍祁(今山西祁县),迁至蒲州(今山西永济),崇信佛教,晚年居于蓝田辋川别墅。他是唐代山水田园派的代表。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搜集的王维的诗词名句,一起来看看吧。
1、洛阳女儿对门居,才可容颜十五余。《洛阳女儿行》
2、谁怜越女颜如玉,贫贱江头自浣纱。《洛阳女儿行》
3、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4、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山居秋暝》
5、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相思》
6、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鹿柴》
7、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竹里馆》
8、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鸟鸣涧》
9、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观猎》
10、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山居秋暝》
11、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山中》
12、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送元二使安西》
13、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观猎》
14、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杂诗三首》
15、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16、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送元二使安西》
17、明年春草绿, 王孙归不归?《山中送别》
18、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送别》
19、涧户寂无人,纷纷开自落。《辛夷坞》
20、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渭川田家》
21、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终南别业》
22、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杂诗·君自故乡来》
23、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送别》
24、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使至塞上》
25、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积雨辋川庄作》
26、春窗曙灭九微火,九微片片飞花琐。《洛阳女儿行》
27、城中相识尽繁华,日夜经过赵李家。《洛阳女儿行》
28、请留磐石上,垂钓将已矣。《青溪》
29、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桃源行》
30、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31、朝为越溪女,暮作吴宫妃。《西施咏》
32、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终南山》
33、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终南山》
34、归燕识故巢,旧人看新历。《春中田园》
35、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汉江临眺》
王昌龄的闺怨诗词
诗人王昌龄除边塞诗外,诗人还创作了一些脍炙人口的闺怨诗,呈现出绮丽哀婉、含蓄蕴藉的艺术特色。
盛唐是诗歌艺术高度繁荣的时代,也是个诸教杂糅、开明兼容的时代。儒释道三家思想高度发展、交融互补,对广大士人的政治理想、生活态度乃至个人心性都产生了重大影响。王昌龄是盛唐诗歌的代表作家,其思想以儒为主,释道兼修,其早年多受儒家思想影响,屡遭贬黜之后,又受到释、道两家的浸染。但纵观诗人一生,儒家思想则是其思想的主体。诗人素有“诗家夫子”、“七绝圣手”之称,其诗独具风采,不仅称雄当时,而且还享誉后世。王世贞曰:“七言绝句,少伯与太白争胜毫厘,俱是神品。”,“唐……七言绝,如太白、龙标,皆千秋绝技。”②可见诗人之七言绝句与李白并称翘楚。其诗歌比较集中的两类主题分别是描写边塞征戍生活及表现女性的命运和心灵。闺怨诗在王昌龄所有诗作里所占比例较小,但这几首闺怨诗都是以诗人最为擅长的七绝入手,有着很高的艺术造诣。
一
闺怨是*爱情诗歌中较古老主题,也是常见的题材。最早可以追溯到《诗经》中的'《伯兮》、《卷耳》等篇,多以思妇为主要描写对象,表现在特定时代环境、社会条件和生活境遇下女性复杂矛盾的心理状态。在唐代这个诗歌全盛的国度,亦有不少诗人以此为题材,创作了大量闺怨诗,反映当时普遍深刻的社会内容,思妇曲折丰富的心理。如李端《闺情》:月落星稀天欲明,孤灯未灭梦难成。披衣更向门前望,不忿朝来喜鹊声。诗人以朴实的语言,把一个闺中少妇急盼丈夫归来的情景,描写得细腻动人。长夜漫漫,独对孤灯,离愁怨恨令人思绪万千、肝肠寸断,孤苦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折磨着她。此诗充满了对命运无望的哀叹,在唐代闺怨诗里,绝大部分都渗透着这种凄凉寂寥之感。
二
而王昌龄以闺怨为主题的诗歌中,这种情绪则少有表露。如名篇《闺怨》: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这位闺阁少妇,初为人妻,尚不知忧愁。她于春日涂脂抹粉,走上翠楼。翠楼即青楼,指“美人所居之楼,古代显贵之家楼房多饰以青色,故称为青楼”③可见她是贵族女子,未经历过磨难,尚难体会夫妻离别之苦,闲来无事,独上翠楼去领略春日景致。第三句“忽见”二字陡然一转,全诗的情调也随之改变。微风徐徐,杨柳依依,春色恼人,眼前之景触动了少妇心弦,心爱之人远隔千山万水,撩人春色无人共赏。此刻,少妇先前愉快的心情荡然无存,悔恨之情涌上心头,后悔叫夫婿去“觅封侯”,反而不能相知相守。首句虽说“不知愁”,但对远在戍边的夫婿,久别不见的愁思却一直根植在少妇心中,只不过在少女心性之下未表现出来。而春日“陌头杨柳色”是少妇情感迸发的导火索,成为她感情陡转直下的契机,使少妇在情感与理智中纠结。再如《青楼怨》:
“香帏风动花入楼,高调鸣筝缓夜愁。
肠断关山不解说,依依残月下帘钩。”
长夜漫漫,这位贵族少妇因思念夫婿而肠断关山。何以解忧?只有高奏古筝来排遣幽怨苦闷。而筝声似乎能化解忧思,使这种怨愁略微淡缓。这两首虽是闺怨诗,但读来却不会让人觉得沉闷压抑,诗歌体现出“哀而不怨”、“怨而不怒”的艺术特色,而这正是儒家诗歌的创作原则,也是评诗的圭臬。孔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所以儒家认为诗教可以使人温柔敦厚。王昌龄尊奉儒家诗教思想,使其诗歌创作呈现出“哀而不怨”、“怨而不怒”的思想倾向。
诗人有着建功立业的胸怀大志,素以边塞诗著称于世,曾高歌:“封侯取一战,岂复念闺阁。”(《变行路难》)还写出“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从军行》其四)吐露杀敌报国的豪情壮志,成为盛唐诗歌中雄浑壮美的名篇。然而这与诗人闺怨诗中所表露的思想是否相矛盾呢?其实不然,这些诗歌都体现了儒家思想对诗人的深刻影响。盛唐气象积极向上,豪迈恢宏,尚武是当时社会的风尚。而王昌龄又是个仁义有情之人,所以他的诗一方面歌颂边关将士的壮志豪情,另一方面即说征战的苦又说思妇的愁。前者充满了诗人对于功名理想的热衷追求,体现了建功立业的儒家思想。后者体现了诗人的儒家之“仁”,关怀天下苍生,体察民间疾苦,富有人道主义精神。因此,诗人方写出了如此具有感发力量的好诗。
三
在王昌龄的闺怨诗中,少有同时代闺怨诗中那种浓厚的哀伤。《闺怨》中,一个“教”字体现了少妇的积极心态,她支持夫婿戍边卫国,希望夫婿立功封侯,从而夫贵妻荣。尽管少妇“忽见杨柳色”后略有悔意,但已于事无补,毕竟丈夫远在边疆征战,不能轻易归还,而少妇还是期望丈夫立功封侯的,那么这“悔”,也只是为春情所触发的一时之悔。这位显然是出身贵族的大家闺秀,识得大体,舍得儿女私情,忍却当下心头的思念愁绪,求得以后生活的富贵荣耀。且看《青楼曲二首》:
其一
白马金鞍随武皇,旌旗十万宿长杨。
楼头小妇鸣筝坐,遥见飞尘入建章。
其二
驰道杨花满御沟,红妆漫绾上青楼。
金章紫绶千余骑,夫婿朝回初拜侯。
这两首诗里没有任何“怨”,可谓是闺怨诗之奇葩,写出了贵族少妇夫贵妻荣、自矜得意的形象。一位跨坐在着金鞍白马上的将军,带领十万大军行进在长安大街上。道旁高楼上,少妇悠闲弹筝,注目这支威武之师。这两个场景之间有何联系呢?第二首则给出了答案,原来这是一支凯旋之师,而意气风发的白马将军正是这位少妇的夫婿,且已封侯。楼头少妇看似悠闲无事,实则心中波澜荡漾,似乎从筝声中即可体会出少妇的欢快之情。
如将上述四首诗串联起来,诗人便写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位贵族女子嫁给了官宦子弟,希望夫婿可以征战沙场,立功封侯以求封妻荫子,其夫婿也有宏图大志,听得少妇的一番劝告便积极上进,主动征战边戍,以求立威扬名、建功立业。滞家少妇趁春意萌动登上青楼观景,却为此风中杨柳触发思念之情,略有悔意,夜间“高调鸣筝缓夜愁”,用希冀夫婿封侯的愿望来压制万千愁思。而后夫婿征战归来功成名就。这时少妇又坐于青楼之上,鸣奏起古筝。虽皆弹筝,却与那个思念的夜晚之心境迥然有别,自己素来的辛苦等待未白费,这时少妇充满了对丈夫立功凯旋的满腔喜悦。可以说这四首诗虽是闺怨诗却仍体现了诗人立志报国,建功立业从而封妻荫子的传统儒家思想。
综上所述,王昌龄信奉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天下”的思想,在实现致君尧舜、建功立业方面持儒家积极入世的进取精神。即使在闺怨诗中也体现出了这种倾向,可见报国之志在他的思想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1、《燕》处处定知秋后别,年年长向社前逢。行藏自欲追时节,岂是人间不见容。
2、《忆江南》城南城北万株花,池面冰消水见沙。回首江南春更好,梦为蝴蝶亦还家。
3、《与微之同赋梅花得香字三首》其一汉宫娇额半涂黄,粉色凌寒透薄妆。好借月魂来映烛,恐随春梦去飞扬。风亭把盏酬孤艳,雪径回舆认暗香。不为调羹应结子,直须留此占年芳。其二结子非贪鼎鼐尝,偶先红杏占年芳。从教腊雪埋藏得,却怕春风漏泄香。不御铅华知国色,只裁云缕想仙装。少陵为尔牵诗兴,可是无心赋海棠。其三浅浅池塘短短墙,年年为尔惜流芳。向人自有无言意,倾国天教抵死香。须袅黄金危欲堕,蒂团红蜡巧能装。婵娟一种如冰雪,依倚春风笑野棠。
4、《商鞅》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
5、《棋》莫将戏事扰真情,且可随缘道我赢。战罢两奁分白黑,一枰何处有亏成。
6、《垂虹亭》其一三江五湖口,地与天不隔。日月所蔽亏,东西渺然白。漫漫浸北斗,浩浩浮南极。谁投此虹蜺,欲济两间厄。中流杂蜃气,栏楯相承翼。初疑神所为,灭没在顷刻。晨兴坐其上,傲兀至中昃。犹怜变化功,不谓因人役。今君持酒浆,谈笑顾宾客。颇夸九州物,壮丽此无敌。荧煌丹砂柱,璀璨黄金壁。中家不虑始,助我皆豪殖。喟予独感此,剥烂有终极。改作不可无,还当采民力。其二坐觉尘襟一夕空,人间似得羽翰通。暮天窈窈山衔日,爽气骎骎客御风。草木韵沉高下外,星河影落有无中。飘然更待乘桴伴,一到扶桑兴未穷。
7、《春寒》春风满地月如霜,拂晓钟声到景阳。花底夹衣朝宿卫,柳边新火起严妆。冰残玉甃泉初动,水涩铜壶漏更长。从此暄妍知几日,便应鶗鴂损年芳。
8、《春日即事》池北池南春水生,桃花深处好闲行。细思扰扰梦中事,何用悠悠身后名。
9、《凤凰山》其一欢乐欲与少年期,人生百年常苦迟。白头富贵何所用,气力但为忧勤衰。愿为五陵轻薄儿,生在贞观开元时。斗鸡走犬过一生,天地安危两不知。其二驱马信所适,落日望九州。青山满天地,何往为吾丘。贫贱身秖辱,富贵道足羞。涉句谅如此,惜哉去无由。
10、《感事》贱子昔在野,心哀此黔首。丰年不饱食,水旱尚何有。虽无剽盗起,万一且不久。特愁吏之为,十室灾八九。原田败粟麦,欲诉嗟无赇。间关幸见省,笞扑随其后。况是交冬春,老弱就僵仆。州家闭仓庾,县吏鞭租负。乡邻铢两征,坐逮空南亩。取赀官一毫,奸桀已云富。彼昏方怡然,自谓民父母。朅来佐荒郡,檩檩常惭疚。昔之心所哀,今也执其咎。乘田圣所勉,况乃余之陋。内讼敢不勤,同忧在僚友。
11、《和耿天骘以竹冠见赠四首》竹根殊胜竹皮冠,欲着先须短发干。要使山林人共见,不持方帽御风寒。
12、《红梅》春半花才发,多应不奈寒。北人初未识,浑作杏花看。
13、《金山寺》重经高处寺,一与白云亲。树木有春意,江山如故人。幽轩含气象,偏影落风尘。日暮临归去,徘徊欲损神。
14、《金山寺》招提凭高冈,四面断行旅。胜地犹在险,浮梁袅相拄。大江当我前,飐滟翠绡舞。通流与厨会,甘美胜牛乳。扣栏出鼋鼍,幽姿可时睹。夜深殿突兀,太微凝帝宇。壁立两崖对,迢迢隔云雨。天多剩得月,月落闻津鼓。夜风一何暄,大舶夹双橹。颠沉在须臾,我自檝迎汝。始知像教力,但度无所苦。忆昨狼狈初,只见石与土。荣华一朝尽,土梗空俯偻。人事随转烛,苍茫竟谁主。咄嗟檀施开,绣楹盘万础。高阁切星辰,新秋照牛女。汤休起我病,转上青天去。摄身凌苍霞,同凭朱栏语。我歌尔其聆,幽愤得一吐。谁言张处士,雄笔映千古。
15、《南浦》南浦随花去,回舟路已迷。暗香无觅处,日落画桥西。
16、《偶书》其一惠施说万物,盘特忘一句。寄语读书人,呶呶非胜处。其二雄也营身足,聃兮悮汝多。捐书知圣已,绝学奈禽何。其三穣侯老擅关中事,长恐诸侯客子来。我亦暮年专一壑,每逢车马便惊猜。
17、《秋日》莫言草木未知秋,今日风云已自愁。独傍黄尘骑一马,行看萧索听飕飕。
18、《仁宗皇帝挽辞四首》其一去序三朝圣,行崩万国天。忧勤无旷古,治洽最长年。仁育齐高厚,哀思罄幅员。欲知千载美,道德冠遗编。其二凭几微言绝,群臣涕泗挥。哀号*陛,缟素九重围。天上仙游远,宫中御座非。最悲帷幄侍,不复未明衣。其三厌代人间世,收神天上游。遽然虚玉座,不复望珠旒。待旦移巾帻,饔人改膳羞。寻常飞白几,寂寞暗尘浮。其四同执群方至,因山十月催。永违天日表,空有肺肝摧。帐殿流苏卷,铃歌薤露哀。宫中垂晓轫,西去不更回。
18、《杏花》其一石梁度空旷,茅屋临清炯。俯窥娇饶杏,未觉身胜影。嫣如景阳妃,含笑堕宫井。怊怅有微波,残妆坏难整。其二垂杨一径紫苔封,人语萧萧院落中。独有杏花如唤客,倚墙斜日数枝红。
19、《雁》北去还为客,南来岂是归。倦投空渚泊,饥帖冷云飞。垣栅鸡长暖,沟池鹜自肥。怜渠不如此,更堕野人机。
20、《扬雄二首》其一子云游天禄,华藻锐初学。覃思晚有得,晦显无适莫。寥寥邹鲁后,于此归先觉。岂尝知符府,何苦自投阁。长安诸愚儒,操行自为薄。谤嘲出异己,传载因疏略。孟轲劝伐燕,伊尹干说亳。叩马触兵锋,食牛要禄爵。少知羞不为,况彼皆卓荦。史官蔽多闻,自古喜穿凿。其二子云*生人莫知,知者乃独称其辞。今尊子云者皆是,得子云心亦无几。圣贤树立自有师,人知不知无以为。俗人贱今常贵古,子云今存谁女数。
21、《与僧道升二首》其一升也初见我,肤腴仍洁白。今何苦而老,手脚皴以黑。闻有道人者,于今号禅伯。
横吹曲王维的诗词
长安少年游侠客,夜上戍楼看太白。
陇头明月迥临关,陇上行人夜吹笛。
关西老将不胜愁,驻马听之双泪流。
身经大小百余战,麾下偏裨万户侯。
苏武才为典属国,节旄落尽海西头。
【注释】:
〔乐府诗集收此于汉横吹曲。注云陇头水〕
长安少年游侠客:一作“长城少年游侠客”。
节旄落尽(一作空尽。一作零落)海西(一作南)头。
这是王维用乐府旧题写的一首边塞诗,题目一作《边情》。
一、二两句,先写一位充满游侠豪气的长安少年夜登戍楼观察“太白”(金星)的星象,表现了他渴望建立边功、跃跃欲试的壮志豪情。起句很有气势。然而,底上突然笔锋一转,顺着长安少年的思绪,三、四句紧接着出现了月照陇山的远景:凄清的月夜,荒凉的边塞,在这里服役的“陇上行人”正在用呜咽的笛声寄托自己的愁思。如果说,长安少年头脑里装的是幻想;那么,陇上行人亲自经受的便是现实:两者的差别何等悬殊!写到这里,作者的`笔锋又一转:由吹笛的陇上行人,引出了听笛的关西老将。承转也颇顿挫有力。这位关西老将“身经大小百余战”,曾建立过累累军功,这不正是长安少年所追求的目标吗?然而老将立功之后又如何呢?部下的偏裨副将,有的已成了万户侯,而他却沉沦边塞!关西老将闻笛驻马而不禁泪流,这当中包含了多少辛酸苦辣!这四句,是全诗的重点,写得悲怆郁愤。关西老将为什么会有如此遭遇呢?诗中虽未明言,但最后引用了苏武的典故,是颇含深意的。苏武出使匈奴被留,在北海边上持节牧羊十九年,以致符节上的旄繐都落尽了,如此尽忠于朝廷,报效于国家,回来以后,也不过只做了个典属国那样的小官。表面看来,这似乎是安慰关西老将的话,但实际上,引苏武与关西老将类比,恰恰说明了关西老将的遭遇不是偶然的、个别的。功大赏小,功小赏大,朝廷不公,古来如此。这就深化了诗的主题,赋予了它更广泛的社会意义。
清人方东树推崇这首诗说:“起势翩然,关西句转收,浑脱沈转,有远势,有厚气,此短篇之极则。”(《昭昧詹言》)在十句诗中,作者把长安少年、陇上行人、关西老将这三种类型的人物,戍楼看星、月夜吹笛、驻马流泪这三个不同的生活场景,巧妙地集中在一起,自然而然地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这就很容易使人联想到:今日的长安少年,安知不是明日的陇上行人,后日的关西老将?而今日的关西老将,又安知不是昨日的陇上行人,前日的长安少年?诗的主旨是发人深省的。
骆宾王《咏鹅》诗词简析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意思] 雪白的羽毛浮现在碧绿的水面,鲜红的脚掌划动着清澈的水波。
[出自] 骆宾王《咏鹅》
咏鹅
[唐]骆宾王
鹅,鹅,鹅,
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
红掌拨清波。
[注释]
1. 咏:用诗、词来叙述或描写某一事物。《咏鹅》是骆宾王七岁时写的诗。
2. 项:颈的后部。
3. 掌:诗中指鹅的脚掌。
大意
鹅呀,弯曲着脖子对天高歌。一身雪白的羽毛浮于绿水之上,红色的脚掌拨动着清澈的水波。
[简析]
这首诗从一个七岁儿童的眼光看鹅游水嬉戏的神态,写得极为生动活泼。
《咏鹅》相传是骆宾王在七岁时写的一首诗,这是一首咏物诗。这首千古流传的诗歌,没有什么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哲理,而是以清新欢快的语言,抓住事物(鹅)的突出特征来进行描写。写得自然、真切、传神。
开头的“鹅、鹅、鹅”不只是模拟鹅的叫声,而且把思维的.那种跃动表现出来,融为一体。小诗人用三个“鹅”字道出鹅由远至*的欢叫声,让人渐渐看清它“曲项”的外形和“向天歌”的得意神态,再写鹅在水中嬉戏时有声有色的情景。表现小诗人细微入神的观察力。
小作者通过白描的手法,简单的略加勾勒,鹅的鲜明形象就脱颖而出。“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一幅可爱的动态的形象。
首句连用三个“鹅”字,表达了诗人对鹅十分喜爱之情。这三个“鹅”字,可以理解为孩子听到鹅叫了三声,也可以理解为孩子看到鹅在水中嬉戏,十分欣喜,高兴地连呼三声“鹅、鹅、鹅”。
次句“曲项向天歌”,描写鹅鸣叫的神态。“曲项”二字形容鹅向天高歌之态,十分确切。鹅的高歌与鸡鸣不同,鸡是引颈长鸣,鹅是曲项高歌。
三、四句写鹅游水嬉戏的情景:“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浮”“拨”两个动词生动地表现了鹅游水嬉戏的姿态。“白毛”“红掌”“绿水”等几个色彩鲜艳的词组给人以鲜明的视觉形象。鹅白毛红掌,浮在清水绿波之上,两下互相映衬,构成一幅美丽的“白鹅嬉水图”,表现出儿童时代的骆宾王善于观察事物的能力。
骆宾王与王勃、杨炯、卢照邻齐名,被称为“初唐四杰”。徐敬业起兵讨伐武则天时,骆宾王代他写《讨武檄》。檄文罗列了武后的罪状,写得极感人。当武后读到“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何安”两句时,心为之触动,责问宰相为何不早重用此人。徐敬业兵败后,骆宾王下落不明,有被杀、自杀、逃匿不知所终等传说。
王的诗词
王勃的诗词
带王的诗词
王观的诗词
王维的诗词
王羲之的诗词
帝王的诗词
王沂孙的诗词
王之涣的诗词
王贵育的诗词
王健的诗词
含有王字的诗词
王的古诗词
帝王写的诗词
王莲的古诗词
王国维的诗词
王为的古诗词
王安石的诗词
王字开头的诗词
王泊之的古诗词
唐王之涣的诗词
灶王节的古诗词
王维的古诗词
王守仁的古诗词
霸王别姬的诗词
帝王气势的诗词
形容帝王的诗词
带王聿的古诗词
王庭坚的古诗词
写王莲的古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