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克己之怒名言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克己之怒名言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克己之怒名言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克己之怒名言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克己复礼的内涵
克己复礼,汉语成语,意思是克制自己的私欲,并改掉*性上的缺点,从而做回内心有敬、外在有让的自己。出自《论语·颜渊》。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克己复礼的内涵,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作为儒家创始人,孔子的思想体系中有三个主要支撑点:复礼,为仁,君子。孔子对周礼的信心,源于对夏礼、商礼的了解;周礼权威的重新树立,始于日常琐事之间,更在于对“礼之本”的自觉。“为仁”是对礼的补充与深入,涉及为仁的基础、为仁的方法、为仁的作用。“君子”人格涉及好德、重义、谦让、博学、笃实等诸多方面,既为儒者提供了修身目标与路径,也使复礼、为仁落到了实处。
关键词:孔子;复礼;为仁;君子。
作者简介:周山,上海社会科学院终身研究员、周易研究中心主任。
一、克己复礼:社会稳定的迫切需要
礼,在老聃的思想体系中列在末位,即“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礼,仅仅处于“乱”的前沿;从某种意义上说,礼是乱的开始。
礼,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列在最前沿,因此而构成以“礼义”亦即“仁义”为核心的理论体系,成为儒家的旗帜、儒学的灵魂。
春秋末期,礼的产生与发展,已经有了相当长的时间。有史可查的夏、商两朝,礼似乎还处于祭神时的器物与程序仪式的规定阶段;到了周代,除了从祭神的仪式规定转入人世间的人际关系的规范及其以规范治理国家社会;祭神的仪式,也便从礼之中剥离开来,成为一项专业内容。礼的作用,也便从祭神转变为“序民”、“整民”,即成为治理国家的一种工具。在鲁国学者左丘明主编的《左传》中,明确表达了这一个思想:“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夫礼,所以整民也。” 经国家,定社稷,主要是整治统治阶级内部秩序;序民、整民,便是对人民的统治。礼的工具性作用,说得明明白白。礼节的繁琐,也到了极致。周朝制礼的代表人物,是封地于鲁的周公旦。然而到了春秋末期、孔子生活的时代,周礼已经崩溃。破坏周礼的人,首先来自贵族统治阶级内部,表现为诸侯对懦弱无力的周天子的不敬,表现为诸侯国中权臣的越位乃至于权力争斗引发的权臣杀君等等。鲁国是诸侯中向礼的基础最好的国家,此时也已难免违礼之事的频频发生。例如,按周礼,贵族娱乐时的舞列(佾)有等级规定,天子八佾、诸侯六佾、大夫四佾、士二佾。鲁国大夫季孙氏,却“八佾舞于庭”,严重违反了周礼,所以孔子表示愤慨:“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意思是,季孙氏连僭用天子之乐的事情都能忍心去做,那么他还有什么违礼之事不忍心去做呢?
鲁国还发生一件严重违礼的事情,也引起了孔子的严重不安: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三个家族,祭祀祖先完毕之后,用天子的礼节唱着《雍》诗撤去祭品。孔子评论道:“‘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意思说,唱着“助祭的诸侯,庄严肃穆的天子”的诗句撤去祭品,这样的仪式,怎么可以用在三位大夫的家庙里呢?
以上两件违礼之事,仅仅是鲁国大夫所为。违礼的严重性,更及于鲁君。按周礼,不娶同姓;鲁、吴两国贵族都姓姬,然而鲁昭公却娶吴女为妻。孔子游学陈国时,陈国的司寇问孔子,昭公是否知礼?孔子答:“知礼。”孔子走后,陈司寇问孔子的学生巫马期:“吾闻君子不党,君子亦党乎?君取于吴为同姓,谓之吴孟子。君而知礼,孰不知礼?”意思是,孔子这样的君子,居然也帮助别人隐匿错误。如果娶同姓的人也算懂礼,那么天下还有谁不懂礼?其实,孔子也知道昭公娶吴女是一件违礼之事,然而昭公乃鲁国君主,孔子按周礼是不能言自己君主之过的,他只能回答“知礼”。所以,当孔子知道陈司寇背后批评他的话时,当即表示“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
而发生在鲁国以外的违礼之事,还要普遍、严重得多。面对周礼全面崩溃、社会越来越动荡不安的局面,孔子关于“克己复礼”的呼声,也便应时而起。
《左传昭公十二年》记载了孔子的一段话:“仲尼曰:‘古也有志,克己复礼,仁也。’”意思是:“克己复礼”是古书上记载传下来的话,不是他的发明。《论语颜渊》篇也记载了孔子向颜渊讲“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的话。可见“克己复礼”是孔子承袭前人之言而又经常讲的一句话。孔子要“复”的礼,不是夏、商、周三代所有的礼,而只是周礼。他认为,周礼是借鉴二代之礼的基础上制订的礼。他曾经跟学生子张分析社会发展趋势时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损是减少,益是增加;殷商的礼,是在夏礼基础上减少一些和增加一些;周礼又在商礼的基础上减少和增加一些。“损益”的原因,自然是社会变迁的缘故。根据上古三代的因、革规律,完全可以推知以后的社会变迁方向。孔子所处的时代,还是周天子的时代,因此,他所说的“克己复礼”,是要恢复周礼:“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恢复周礼的理由十分充足:周礼是在二代之礼基础上损益而成,是三代之礼中最完备的礼。
孔子对周礼的自信,来源于他对夏、商之礼的了解:“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徵之矣。”他自称可以解说夏、商二朝的礼,并且指出夏朝后裔杞国现在所保持的礼已经不足以反映本来的夏礼;殷商的后裔宋国现在所保持的殷礼也已经不足以反映当初的殷礼。不仅夏、商二代的礼随着时间的流逝已经失传,即是当时的周礼,也已经与原本的周礼日离日远。齐、鲁之地,齐为姜太公之封地,鲁为周公旦之封地,都是周朝的文化重镇。然而时至春秋末期,周礼在齐鲁也已发生很大改变。其中齐国虽然比鲁国强大,周礼的变异却更大。原因是齐国自桓公称霸,急功*利,周礼已成霸政之余*;鲁国虽弱,先王之遗风尚在,周公之法制犹存。齐国已经在观念上发生变更,鲁国则仅仅是对周礼的淡化。孔子认为:“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意思是,齐国的政治作一下整顿变革,只能达到鲁国现在的水*;鲁国的政治作一下整顿变革,就可以回到礼治的轨道。言下之意,孔子把“复礼”的希望,寄托于鲁国;他要把鲁国作为“复礼”的基地。
孔子虽然能说清楚夏、商、周三代的礼,但是要别人相信他说的礼就是上古三代之礼,仅凭他空口宣传是不够的,还需要他拿出证据来。而夏、商二代的礼,杞、宋两国“不足徵”,“文献不足故也。”鲁国虽然遗风犹存,真要“一变至道”,不免总有遗漏处。大概正是由于这个原因,鲁昭公才出资让已经授徒讲学的孔子带着一位贵族弟子“适周”向老聃学礼。学成归来之后,孔子讲礼,便将老聃关于礼的言、行,作为周礼的权威证据。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孔子与曾子、子张讲丧礼时言必称“老聃”的记载中感觉得到。
在孔子看来,能否“复礼”亦即回归周礼的关键,是能否克服人的私欲。诸侯间的兼并战争,是诸侯有私欲所造成。大国、强国,以大欺小,以强凌弱,于是便有了不顾礼义的侵吞兼并。在此基础上,便有挟天子以令诸侯,或拒绝向周王室依礼进贡。有一位周天子,就是因为讨伐拒不进贡的楚国,才失足落水溺死于长江之中。诸侯国内部,权臣势大,便要犯上作乱,赶走甚至杀掉君主,篡权夺位。家庭内部,同样因为个人私念的缘故,父子成仇、夫妻反目、兄弟相残。所以,只有克制住私欲,才能回归周礼。“克己”是“复礼”的必要条件。
礼无处不在,大至国家庙堂之上,小及家庭琐事、饮食男女。“子入大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大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孔子初仕,入周公庙助祭,每遇一事,总要问主祭者。知礼而仍问,这是助祭对主祭的尊重,是一种礼。旁人以为孔子不知礼而问,才是不知礼的表现。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也都有礼的规定。“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伯牛是孔子的得意弟子,病危之际,孔子前往看视。按周礼,病人之床置北窗下,若有君王来看视,当移至南窗下,使君王得以南面视己。伯牛家人礼尊孔子,也将伯牛移居南窗下。孔子以自己不当受此重礼,所以未进入伯牛之室,而是站在南窗外,伸臂入内,与爱徒握手永诀。孔子此举,不仅是谦礼,也是以身作则,给弟子们做榜样。
颜渊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将孔子当作父亲一样看待,孔子也将颜渊当作儿子一样看待。颜渊英年早逝,孔子极度悲痛,连呼“天丧予!天丧予!”还说:“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意思是:我不为他悲痛,还为谁悲痛!但是,涉及丧礼,孔子绝不徇情。颜渊的父亲颜路请求孔子卖掉车子给颜渊买个外椁,孔子说:“才不才,亦各言其子也。鲤也死,有棺而无椁。吾不徒行以为之椁,以吾从大夫之后,不可徒行也。”孔子的儿子孔鲤死的时候,孔子没有卖掉车子买个外椁,原因是孔子曾做过鲁国的大夫,按照周礼,大夫出行,必须乘车,不能徒步。颜渊虽然很有才华,也不能破这个礼。
据孔子弟子们的记载,孔子大至上庙堂、入公门,小至穿衣、饮食,处处注重礼的规范。“入公门,鞠躬如也,如不容。立不中门,行不履阈。过往,色勃如也,足躩如也,其言似不足者。摄齐升堂,鞠躬如也。”这一节文字,还仅仅是关于孔子在朝堂之上的守礼形状。日常饮食方面的回归周礼之举,也十分繁琐,如:“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未到时令的果实,不吃。肉割得不方正,也不吃。看来,孔子讲“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若当真循礼而食、循礼而眠,也不是一件简单*常的事情。
孔子如此坚持礼的原则,如此拘于琐碎小节,他是不是太迂腐、太死搬硬套呢?从另一些史料记载来看,孔子的回归周礼,其实也有应时制宜、通达权变的一面。《论语子罕》篇记载了孔子这样一段话:“麻冕,礼也;今也纯,俭。吾从众。拜下,礼也;今拜乎上,泰也。虽违众,吾从下。”礼帽用麻料制作,这是合乎礼法的;现在大家都用丝线制作,这样更省俭一些。孔子赞成大家的做法。臣与君行礼,先在堂下磕头,升堂之后再磕头,这是合乎礼法的;现在大家直接到堂上磕头,这是骄慢的表现。虽然违反大家的做法,孔子还是赞成原来先在堂下磕头、上堂再磕头的礼法。这是一组对比的例子,反映了孔子关于礼的权变,比较注重实际,既不僵死守礼,也不盲目从众。
《论语先进》篇中,还有关于如何评判学礼之人的一段话:“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如用之,则吾从先进。”先学好礼乐再谋求仕途发展的人,因为生活在乡村中而被人们视为野蛮人;入仕做官之后再学*礼乐的人,反而成为人们所敬重的君子。孔子明确表示,如果选用人才,他一定会选择先学好礼乐再谋求入仕的那种人。这段话,涉及到如何运用周礼的标准选拔和评判人才的问题,涉及到礼法中的名、实问题。先学好礼乐,未必一定入仕做官;但是要想入仕做官,必先学好礼乐。否则,不知周礼,如何做这周官?从名、实观点而言,学了礼乐再做官,便是名、实相称的官;未学礼乐便做官,便是有名无实不称职的官。春秋末期的周官,多有先入仕做了官,再去拜师学礼乐,反而博得一个好学的贤名。这些未学礼乐先入仕途的人,往往就是礼崩乐坏的根源。孔子的这段话,是对春秋末期诸侯用人制度的不满和批判。
孔子虽然一举一动都讲究礼,很注重礼的形式,甚至于坐一张板凳、吃一块肉、挟一筷菜都要讲究礼,就象他对颜渊讲的那样:“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在视、听、言、动等四个方面遵守礼的规范。但是,他更看重礼的实质。一位名叫林放的鲁国人问“礼之本”时,孔子十分赞赏这一提问:“大哉问!”认为大家都在追逐礼的细枝末节时,林放能着眼于这样一个意义重大的问题,十分难得。他告诉林放:“礼,与其奢也,宁俭;与其易也,宁戚。”他用祭礼、丧礼为例子,说明礼的“本”之所在:祭祀时,与其敬不足而礼有余,不如礼不足而敬有余;治丧时,与其丧礼熟练周到少哀悼,不如发自内心的悲戚。孔子对“礼之本”的这种认识,有其源头。《周易升》九二爻辞:“孚乃利用禴,无咎。”意思是,只要心诚,简单的祭祀也能获得神的赐恩,无灾难。《周易既济》九五爻辞:“东邻杀牛,不如西邻之禴祭,实受其福。”意思是,东邻杀牛厚祭,还不如西邻心诚薄祭,更能得到神的福佑。孔子晚年喜易以致“韦编三绝”,《周易》讲祭礼注重“心诚”的观点,深入孔子之心,所以他要发出“五十以学易,则无大过矣”的感叹。
心诚为礼之本,贯穿于孔子一生。礼是衡量人的行为举止的一把尺子,也是衡量国家政治秩序的一把尺子。礼的回归,既是规范人的需要,也是规范国家秩序的需要。孔子的“克己复礼”的'目的,是通过对人的规范,最终达到社会秩序的稳定。因此,他在提出“克己复礼”的同时,还有一个配套的理论,这就是他的“正名”理论。孔子在卫国的时候,他的学生子路,曾经问孔子:卫国的国君正等待着先生去治理政事,先生打算先做什么事?孔子回答说:“必也正名乎!”子路不理解,认为孔子太迂腐,怎么会先做正名这样的事?孔子告诉他:“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无所措手足。”为什么要把“正名”列为头等大事,因为事关“礼乐”能否兴起,而“礼乐”的能否兴起,最终关系到社会的能否安定。倘若老百姓“无所措手足”,社会势必要乱。
社会一旦动乱,最大的受损者也就是原来的最大受益者,这是任何一个统治者都不愿意看到的。因此,“正名”的好处,统治者也心知肚明:“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在这里,正名,就是用礼这一把尺子衡量人际关系,要人们位其所位。位其所位,社会就稳定,既得利益者仍然得利。这是孔子要把“正名”作为头等大事去抓的主要原因。但是,社会稳定对老百姓来说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尤其是在长期遭受社会动乱之苦的情况下,社会稳定也是老百姓的普遍祈盼。
二、为仁:礼的补充
如果说,“礼”是孔子继前人之说,“仁”则是对“礼”的补充和深入,是孔子对周礼的一种“损益”即发展。
礼是关于人的行为规范的一系列准则,是可以看得清说得明的规章制度,用现代语言表述,是一种形式。所以,礼如同一把尺子,可以度量人的行为是否与之相符。仁则是人的一种内在品性,一种特殊的内涵;相对于礼,仁是一种内容。说仁是人的一种特殊内涵,因为它是人经过努力之后达到最高境界的道德品性。所以,仁存在于人,虽然可以通过他的言行举止得以体现,却不同于礼之于人那样可以直截了当地确认和表达。《论语公冶长》记述了这样一件事:“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问。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不知其仁也。’‘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子路、冉求、公孙西三人,是孔子最亲*的学生,孔子对这三个人的才能,了如指掌:子路善治军,冉求善治政,公孙西善交际。然而,孔子却不能确认这三位学生的道德品性是否达到了仁这一境界。由此可见,对于一个人的仁的认定,是极其困难的。
因此,孔子生*关于仁的话题虽然讲得最多,却从未肯定过现实生活中的人是否仁人。在他的心目中,有三个人可以称为仁人,一是微子,二是箕子,三是比干。这三个人都是早已作古的殷代人:“孔子曰:‘殷有三仁焉’。”
孔子讲仁,是讲“为仁”,主要在三个方面:一是人的“为仁”基础,二是“为仁”的方法,三是“为仁”的作用。
1、“为仁”的基础。
“为仁”的基础,在人的品质。根据人的品质差异,大致分为“*仁”与“鲜仁”两种类型。*仁,亦即与仁的距离*,这是“为仁”的基础,是通过“为仁”最终成仁的必要条件。“*仁”的品质,未必一定能“成仁”,但是若无“*仁”的品性,就一定不会“为仁”而至“成仁”。什么样的品质属于“*仁”类型呢?孔子认为:“刚毅、木讷、*仁。”意思是,具有刚强、果断、质朴、谨慎这四种品质的人,接*于仁。讷的本义是出言迟钝,这里可引申为出言谨慎。
正直,“*仁”的另一品德。鲁国有一位名叫微生高的人,素有正直之名。“或乞醯焉,乞诸其邻而与之。”意思是,有人向他讨醋,他家里没有,就向邻居家里讨了醋转给那人。孔子认为,微生高这个人并不真实。
2、“为仁”的方法。
孔子谈“仁”,最多的是关于“为仁”的方法。“能*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譬式推理,即由已知类推未知的方法,是夏华思维的主要方法。“为仁”,也理所当然要采用“譬”式方法;取譬的材料,是从最*处着手;最*处是什么?是自己:“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自己想立的业,也帮助别人立;自己想达到的目标,也帮助别人达到。这种推己及人的胸怀,便是仁人的胸怀。按照这一胸怀去行事,就是“为仁”。当然,这种以己所欲推及他人所欲,并帮助他人实现所欲的“为仁”,会受到个人能力的局限,亦即一个人的“为仁”能力,总是有限的。子贡曾问孔子:“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意思是,如果能够广泛地周济民众,是否就是仁人?孔子告诉他:“尧舜其犹病诸!”广泛周济民众的事情,连尧、舜这样的圣人都做不到。原因就在于任何一个人的能力总是有限的;“为仁”之事,只能由*及远,一个一个地去做,能做多少算多少。
帮助他人为仁,不强加于人也是为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孔子经常向学生讲的一句话:“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孔子这一番话的核心,就是要仲弓尊重别人。自己不想得到的,不要强加给别人。如果说“如见大宾”、“如承大祭”还是表现形式,那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便是实实在在的内容。“无怨”,就是“为仁”的结果。子贡问老师,有没有一句话可以终生奉行的?孔子便告诉他:“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次,孔子不仅讲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而且将这一句话的意思进一步作了概括,提炼为一个字:“恕”。能够推己及人,必有宽佑他人之心,这是一种高尚的境界即“仁”的境界。如果终身奉行“恕”,自然就是一位仁人。
但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境界既不是人人都能达到,也不是一个人未经磨砺就能达到。大概是在子贡拜师的早期,也曾向老师谈论过这个问题:“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孔子则告诉他:“赐也,非尔所及也。”意思是,这种“仁”的境界,你还没有能力达到。
所以,由*及远的“为仁”方法,包括向身边的人学*,从切*的事情中磨砺自己。“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便是孔子的一个形象譬喻。向谁学*、如何磨砺呢?孔子向问“为仁”之方的子贡细说道:“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事奉大夫中的贤者,与士中的仁人交朋友,自觉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条件,目的在“善其事”,这个“事”,就是“为仁”。
有了“为仁”的方法,便要实践“为仁”的内容。孔子曾告诉学生子张,怎样才能达到“仁”的境界:“恭、宽、信、敏、惠。”恭敬,不会招致耻辱;宽厚,便能获得众人拥护;诚实,便能获得别人的信任;敏捷,做事便能成功;慈惠,便能获得别人的鼎立相助。子张是一位勇武之人,孔子针对他的具体情况,因材施教,希望他从五个方面作“为仁”的实践:“能行五者于天下”,成为一个仁人。
从切*处着手的“为仁”方法和“为仁”内容,上升到“礼”的高度,便是“克己复礼”。“克己”的“克”,不是压抑,而是去除;“克己”的“己”,不是自己的所有欲念,而是“非礼”即不符合礼的欲念。所以,孔子在颜渊追问“为仁”的要目时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联系孔子肯定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的合理性,可以看到他是把人的欲念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不违礼的合情合理的欲念,这种欲念不但不能“克”,而且要如实表达出来;不表达这种真情,反而远离了“仁”。另一部分是“非礼”的欲念,这类欲念必须“克”;只有“克”掉这些欲念,才能成为仁人。去除“非礼”之欲的过程,也就是“为仁”的过程。所以,当学生原宪(子思)问“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为仁矣?”,孔子告诉他:“可以为难矣,仁则吾不知也。”意思是,能克制住好胜、自矜、忿恨、贪欲,使之不表现出来,已经很难能可贵;这是否算达到了仁,就不知道了。孔子为什么“不知”,原因就在“不行”与“克”有区别,“不行”是制住不让表现,“克”则是去除。只有去除,才能真正“为仁”,才能“天下归仁”,被人们认可。
3、“为仁”的作用。
孔子是一位入世意识很强的学者。他强调“为仁”,自然要说明其实际作用。“为仁”的作用,首先是有益于社会的稳定。社会能否稳定,取决于能否“复礼”。面对一个不想“为仁”的人,跟他讲礼乐已经没有什么实际意义,礼乐对于这种人也失去了任何约束力:“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为仁”的第二作用,是能够爱人。“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这是孔子讲“仁”的话语中最简明扼要的一次。爱人,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情感,是一种表里一致的行为,仁者爱人,爱谁?孔子要求学生“泛爱众”,即广泛爱大众,而这“泛爱众”的仁心,首先要落实在自己的亲人和自己周围的人身上。例如对父母的爱,不仅是要落实在奉养他们,而且要始终对他们和颜悦色,让他们真正能感觉到儿子对父母关爱的温暖。父母死后,子女要守孝三年,以回报他们的养育之恩。学生宰我(宰予)认为守孝时间太长,应改为一年,并列出一大堆理由:“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鑽燧改火,期可已矣。”听了宰我这一番话,孔子很愤慨:“予之不仁也!”不仁的原因,是宰我没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除了爱父母,仁人还能关爱周围的其他人。有一件事,反映了孔子仁者爱人的胸怀:“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他并非不爱马,而是更爱人。
孔子的仁者爱人,虽有“泛爱众”之说,但也不是无原则的爱人,更不是爱所有的人。他的爱人是有原则的爱,如同他的恨人,也是有原则的恨。所以,“为仁”的另一个作用,是能够以正确的态度去爱人和恨人。而且在孔子看来,“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以正确的态度喜欢一个人或厌恶一个人,只有仁者才能真正做到。
克己复礼的文言文翻译
在我们的学*时代,大家都背过文言文,肯定对文言文很熟悉吧?文言文作为一种定型化的书面语言,沿用了两三千年,从先秦诸子到明清八股,都属于文言文。文言文的类型有哪些,你见过的文言文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克己复礼的文言文翻译,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原文】
121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1)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2)。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3)。”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4)斯语矣。”
【注释】
(1)克己复礼:克己,克制自己。复礼,使自己的言行符合于礼的要求。
(2)归仁:归,归顺。仁,即仁道。
(3)目:具体的条目。目和纲相对。
(4)事:从事,照着去做。
【译文】
颜渊问怎样做才是仁。孔子说:“克制自己,一切都照着礼的要求去做,这就是仁。一旦这样做了,天下的一切就都归于仁了。实行仁德,完全在于自己,难道还在于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实行仁的条目。”孔子说:“不合于礼的不要看,不合于礼的不要听,不合于礼的不要说,不合于礼的不要做。”颜渊说:“我虽然愚笨,也要照您的这些话去做。”
【评析】
“克己复礼为仁”,这是孔子关于什么是仁的主要解释。在这里,孔子以礼来规定仁,依礼而行就是仁的根本要求。所以,礼以仁为基础,以仁来维护。仁是内在的,礼是外在的,二者紧密结合。这里实际上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克己,二是复礼。克己复礼就是通过人们的道德修养自觉地遵守礼的规定。这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内容,贯穿于《论语》一书的始终。
孔子仁道
这是孔子学说的一个重要概念,出自《论语·颜渊》一章:“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有一次孔子的弟子颜回请教如何才能达到仁的境界,孔子回答说:努力约束自己,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如果能够真正做到这一点,就可以达到理想的境界了,这是要靠自己去努力的。颜回又问:那么具体应当如何去做呢?孔子答道:不符合礼的事,就不要去看、不要去听、不要去说、不要去做。颜回听后向老师说:我虽然不够聪明,但决心按照先生的话去做。
由此看来,“克己复礼”是达到仁的境界的方法。历代学者都认为,这是孔门传授的“切要之言”,是一种紧要的、切实的修养方法,然而对于“克己复礼”的含义却有不同的阐释——这里的“克”字,在古代汉语中有“克制”的意思,也有“战胜”的意思。宋代学者朱熹认为:“克己”的真正含义就是战胜自我的私欲,在这里,“礼”不仅仅是具体的礼节,而是泛指天理,“复礼”就是应当遵循天理,这就把“克己复礼”的内涵大大扩展了。朱熹指出,“仁”就是人内心的完美道德境界,其实也无非天理,所以能战胜自己的私欲而复归于天理,自然就达到了仁的境界。
圣人修养
朱熹以及其他理学家的阐释,把“克己复礼”上升为某种普遍的哲理。然而从《论语》中的记载看来,孔子说的“克己复礼”只是在说一种具体的学*和修养方法;这里说的“礼”,就是指当时社会生活中实行的`各种礼仪规范,而学*各种礼仪,正是孔子教学的重要内容。值得注意的是,孔子在这里强调的,不是应当按礼仪规范去待人接物,而是不符合礼的事就不要去做。也就是说,学*礼,不仅仅是要依礼而行,更重要的,是要随时警惕自己不要去做失礼的事——“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要做到这“四勿”,就必须“克己”,也就是要随时注意约束自己,克服种种不良*性和私心,这其实也正是今天我们常说的“战胜自我”。
当然,孔子强调随时注意不失礼,不是希望弟子都变得循规蹈矩、谨小慎微。孔子认为:礼的本质是仁爱。如果人们都能够依礼行事、非礼不行,那么他们就会在不知不觉之间提升自己的人格而成为一个“仁者”。也就是说,克己复礼是“为仁”。这其实并不是什么高深的理论,而只有在实践中才能真正体会和领悟,所以颜回对孔子说:我虽然不大聪明,但会依照先生说的去做。
孔子能够在晚年走出一生所追求恢复周礼的主张,是因为孔子心中的仁道不依附于周礼而存在。孔子解释自己推行周礼是因为人们在使用这样的礼仪,仅仅是这样。而不是把周礼搁置在所有行为规范之上。孔子自己的解释是:“吾学周礼,今用之,吾从周。”孔子说明自己不学夏礼,也不学殷商之礼,而单单学周礼,是因为如今人使用。
孔子以遵循社会行为准则为人生目标,对形成*人特有的人生观、价值观起到了重要作用。那种以献身社会放弃自我为荣的信念,使很多传统的*人在为家庭、亲友和社会献出自己的劳动、财富甚至生命的时候,不是体会到了痛苦,而是感到了自豪。从这方面讲,这种人生观、价值观对传统*人在困境中保持心身*衡有着积极的意义。另一方面,当这些传统的*人不能实现这种人生理想时,就经常把问题归结于自身,或陷入深深自责之中,从而引发了*人特有的心身疾病倾向。这一点,则是研究*人心身疾病所不能遗漏的,这就是“忠恕之道”。
满江红段克己阅读答案
1.不管怎么说,宇宙是收缩的。这一点,无论对谁都一样。如果你用电吹风去吹一个老妇人的脸,你会发现,她的脸呈波浪状——不过那是蓝藻淤积的内陆湖里的波浪。你再去吹一吹一个年轻女孩的脸,你会发现,那才是大海。
2.不受香气影响的体形/弄得西红柿很不安、很红/它那么软,不能碰/在地里,生出根,像忧郁/像性骚扰。不能不忘掉/昨天体形的变化和今天的绝望。お
3.动物园里跑了一只豹子/许多人在找它/他们跑到我的屋子里/翻箱倒柜/他们说我藏了它/我说:我只是一名医生/我怕动物/他们说:正是因为你是医生/你怕动物。周围一切都是红的/他觉得这样挺好/下一秒钟/肯定也是红的/红色变成紫色,吵死了/紫色变成黑色,你瞎操心。
4.我一生都在反对一个水泡/*,阉人,音乐家/良医,情侣/鲜花贩子/我一生都在反对/水泡冒出水面。
5.仙人掌开花,开出的是骨头。对于他,房间太大,写作是一件,露骨的事。水管漏水一星期。蜘蛛悬浮一夜。被子单薄,冷得需要,不停地说话。需要一块口头上的抹布,和一串无所不能的省略号。接受两个房间,并在一起的现实。
6.你在干什么/我在守卫疯人院/你在干什么/我在守卫疯人院/你在干什么/我在守卫疯人院/我写诗,拔草,焚尸/数星星,化装,流泪。
7.钟敲十二下,当,当/我在蚊帐里捕捉一只苍蝇/我不用双手/过程简单极了/我用理解和一声咒骂/我说:苍蝇,我说:血/我说:十二点三十分
8.我取消你/然后我像一滴药水/滴进睡眠/钟敲十三下,当/苍蝇的嗡鸣:一对大耳环/仍在我的耳朵上晃来荡去。
9.孤独时我不喜欢使用语言。一头熊和一只鹦鹉坐在,跷跷板的两头,跷跷板朝一头翘起。很多东西。没办法称量,我是熊你们是鹦鹉。我是这头熊我不使用,你们的语言。
10.我们总是带着冷静、怀疑、不解的眼光来打量周围的世界,不愿或者说懒得去‘解’(解读、理解、理会)世界及其意义。
11.“与诗人保持距离”是指在写作上与他们拉开距离,并不是指人际交往。对于写作者,这种自觉意识是十分重要的,在此基础上才谈得上作品的成熟、优秀、伟大。
12.诗歌需要读者,但读者也必须接受诗歌的甄别。所谓“大众”的说法是笼统的。如果有“大众”,则这个“大众”必是诗歌及一切艺术的诋毁者,看看对国人读书的调查我们就知道,13亿人有多少人常年不读一本书?
13.为什么我们的写作要听命于那些规则和模式,将他人的认知和经验窃取为自己的认知和经验?这样的写作侮辱了这个世界。
14.中国诗歌界,100个诗歌作者中,有60个人在“面朝大海”,朗诵和海子杂交的抒情诗,30个人在不假思索地口吐口语诗,8个人在有板有眼地“叙事”,剩下两个人,一个将纸笔扔了,不愿再提诗歌,一个在考虑今后该干什么。
15.任何时代都是*庸的,只不过*庸的表现形式各有不同。
16.“先锋”是创新的同义词,它是每一个写作者都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先锋”不是好诗的标准,也不是差诗的借口。
17.走在路上,突然想吃煎饼。跑遍了大街小巷,找煎饼。没有找到。我给朋友发短信:“我想吃煎饼。”朋友回复:“干吗告诉我这个?干吗非吃它不可?”“我想证明:我还在这个世界上,有朋友,有悲伤,还会装傻,爱惜自己,不那么虚无飘渺。”
18.诗歌无疑是我生活的一部分,如果没有它,我的生活会失去一大乐趣。
19.每一个称得上诗歌流派的组织里都应有几个突出的个人,如果没有,那么这个诗歌流派也是没有意义的,存之不远的。
20.从文明进程来说,文学(诗歌)又是不可或缺的。正是文学、哲学等“无用之学”的发展,促进了天文学、医学、建筑学等“有用之学”的发展,它的潜移默化的精神力量不可低估。
21.我可能是汉语诗歌中第一个将错觉视为重要的审美概念的诗人,我将错觉看作是人认识这个世界的一个途径。
22.朋友的褒扬使我感到的是温暖,但并不能使我的骄傲增加一分。
23.语言是奇妙的,它既包含历史、文化、*俗等理性方面的因素,又有着错觉、歧想等方面的因素,就像一个关于历史和现实的万花筒。
福克纳名言
1、只有写人的内心冲突,才能出好的作品,因为只有内心冲突值得写,值得作家为之悲愤,为之流汗。
2、明明知道不可能永远呆在里面。
3、成功的先决条件是“信心”。
4、我现在不存在,我过去存在。
5、在悲痛与虚无之间,我愿意选择悲痛。
6、没有人能够告诉你,事先警示你,为了继续活下去该怎么对付。你明白吗,这就是孤独。你必须独自对付,孤独就像电荷一样,你能承受一定数量而不致失去
7、她不在了,一半的记忆也已经不在;如果我不在了,那么所有的记忆也将不在了。
8、诗人的声音不应只是人类的记录,而应是使人类永存并得到胜利的支柱和栋梁。
9、只要你坚持的时间足够长,在恐惧之中的某一时刻来到之后,恐惧就根本不再是极端的痛苦,而不过是一种十分讨厌、令人恼火的刺激。
克己之怒名言
自律克己诗词名言
有关克己的古诗名言
克制愤怒的名言
克己复礼的句子
表示克己的古诗
朱熹写的古诗克己
克己奉公的诗句
有关自律克己的古诗
关于克己的古诗词
克己慎独的古诗句
表示克己的古诗文
关于克己奉公的古诗
形容克己复礼的古诗
关于克制自己的名言
止怒的名言
愤怒的名言
雷克罗克名言
关于愤怒的名言
阿克顿名言
耐克名言
恩克思名言
克苏鲁名言
洛克名言
戒怒的名言警句
有关愤怒的名言
格丽克名言
祁克果的名言
库克名言
齐泽克名言
关于中秋的古诗歌
有关水的后代古诗词
王维描写秋天的古诗大全
人生要拼搏的古诗词
腊八节时的古诗
中秋之月的古诗
描写天高云淡的古诗
奋发向上的古诗五言
渔鱼的古诗词
关于吧比喻写雪的古诗词
带有水的古诗文
秋天瓜果飘香的古诗
重阳节的内容古诗词
关于金发草的古诗
带幻世二字的古诗词
很美的古诗很长的
关于庐山云雾的古诗有
描写家庭美好的古诗
关于黄明昊的古诗
含有花草数字的古诗
国防主题的书法作品古诗
表达爱人想念的古诗词
形容小镇夜景的古诗词
有没有关于季节的古诗
带有珏字的古诗词
古诗词中的蒙山沂水
思秋的古诗作者和时代背景
古诗中描写鹤的
杜牧的古诗秋日
飞花令带雪的古诗词
古诗中的意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