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有关自律克己的古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有关自律克己的古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有关自律克己的古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有关自律克己的古诗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关于读书自律的古诗词
在日复一日的学*、工作或生活中,说到古诗,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狭义的古诗,是指产生于唐代以前并和唐代新出现的*体诗(又名今体诗)相对的一种诗歌体裁。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读书自律的古诗词,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1、读书贫里乐,搜句静中忙。——裴说《句》
2、读书能养气,乃为善读书。——汪莹《示儿》
3、人学始知道,不学非自然。——孟郊《劝学》
4、但使书种多,会有岁稔时。——刘过《书院》
5、有书堆数仞,不如读盈寸。——刘岩《杂诗》
6、人读等身书,如将兵十万。——彭兆荪《读书》
7、传屐朝寻药,分灯夜读书。——于鹄《题邻居》
8、书多笔渐重,睡少枕长新。——姚合《别贾岛》
9、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刘昚虚《阙题》
10、盛年不再来,一日难再晨。——陶渊明《杂诗》
11、读书如树木,不可求骤长。——法式善《读书》
12、常日好读书,晚年学垂纶。——高適《答侯少府》
13、书味在胸中,甘于饮陈酒。——袁枚《遣怀杂诗》
14、宅从栽竹贵,家为买书贫。——许浑《寄殷尧藩》
15、当怒读则喜,当病读则痊。——杨循吉《题书橱》
16、读书三十年,腰间无尺组。——王维《偶然作六首》
17、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陶渊明《读山海经》
18、幼敏悟过人,读书辄成诵。——欧阳修《画地学书》
19、诗书勤乃有,不勤腹空虚。——韩愈《符读书城南》
20、读书谓已多,抚事知不足。——王安石《寄吴冲卿》
21、寂历弹琴地,幽流读书堂。——刘希夷《蜀城怀古》
22、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于谦《观书》
23、归志宁无五亩园,读书本意在元元。——陆游《读书》
24、献赋今未售,读书凡几秋。——岑参《送薛弁归河东》
25、寒夜读书忘却眠,锦衾香烬炉无烟。——袁枚《寒夜》
26、读书复骑谢,带剑游淮阴。——王维《送从弟蕃游淮南》
27、一日不读书,胸臆无佳想。——萧抡谓《读书有所见作》
28、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陆九渊《读书》
29、奚童悄向舆夫语,莫典春衣又买书?——潘际云《厂桥》
30、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王禹偁《清明》
31、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朱熹《劝学诗》
32、一月不读书,耳目失精爽。——萧抡谓《读书有所见作》
33、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元来不读书。——章碣《焚书坑》
34、又是今年忆去年。——吕本中《减字木兰花·去年今夜》
35、读律看书四十年,乌纱头上有青天。——杨继盛《言志诗》
36、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劝学诗》
37、因依老宿发心初,半学修心半读书。——王建《寄旧山僧》
38、驿亭幽绝堪垂钓,岩石虚明可读书。——欧阳修《咏零陵》
39、儿大诗书女丝麻,公但读书煮春茶。——黄庭坚《送王郎》
40、草堂栖在灵山谷,勤读诗书向灯烛。——薛令之《草堂吟》
41、一个浑身有几何,学书不就学兵戈。——宋应星《怜思诗》
42、谤书盈箧不复辩,脱身来看江南山。——谢逸《送董元达》
43、读书不作儒生酸,跃马西入金城关。——谢逸《送董元达》
44、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观书有感》
45、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颜真卿《劝学诗》
46、卖却屋边三亩地,添成窗下一床书。——杜荀鹤《书斋即事》
47、富贵必从勤苦得,男儿须读五车书。——杜甫《柏学士茅屋》
48、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苏轼《和董传留别》
49、嗜书如嗜酒,知味乃笃好。——范成大《寄题王仲显读书楼》
克己复礼的内涵
克己复礼,汉语成语,意思是克制自己的私欲,并改掉*性上的缺点,从而做回内心有敬、外在有让的自己。出自《论语·颜渊》。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克己复礼的内涵,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作为儒家创始人,孔子的思想体系中有三个主要支撑点:复礼,为仁,君子。孔子对周礼的信心,源于对夏礼、商礼的了解;周礼权威的重新树立,始于日常琐事之间,更在于对“礼之本”的自觉。“为仁”是对礼的补充与深入,涉及为仁的基础、为仁的方法、为仁的作用。“君子”人格涉及好德、重义、谦让、博学、笃实等诸多方面,既为儒者提供了修身目标与路径,也使复礼、为仁落到了实处。
关键词:孔子;复礼;为仁;君子。
作者简介:周山,上海社会科学院终身研究员、周易研究中心主任。
一、克己复礼:社会稳定的迫切需要
礼,在老聃的思想体系中列在末位,即“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礼,仅仅处于“乱”的前沿;从某种意义上说,礼是乱的开始。
礼,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列在最前沿,因此而构成以“礼义”亦即“仁义”为核心的理论体系,成为儒家的旗帜、儒学的灵魂。
春秋末期,礼的产生与发展,已经有了相当长的时间。有史可查的夏、商两朝,礼似乎还处于祭神时的器物与程序仪式的规定阶段;到了周代,除了从祭神的仪式规定转入人世间的人际关系的规范及其以规范治理国家社会;祭神的仪式,也便从礼之中剥离开来,成为一项专业内容。礼的作用,也便从祭神转变为“序民”、“整民”,即成为治理国家的一种工具。在鲁国学者左丘明主编的《左传》中,明确表达了这一个思想:“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夫礼,所以整民也。” 经国家,定社稷,主要是整治统治阶级内部秩序;序民、整民,便是对人民的统治。礼的工具性作用,说得明明白白。礼节的繁琐,也到了极致。周朝制礼的代表人物,是封地于鲁的周公旦。然而到了春秋末期、孔子生活的时代,周礼已经崩溃。破坏周礼的人,首先来自贵族统治阶级内部,表现为诸侯对懦弱无力的周天子的不敬,表现为诸侯国中权臣的越位乃至于权力争斗引发的权臣杀君等等。鲁国是诸侯中向礼的基础最好的国家,此时也已难免违礼之事的频频发生。例如,按周礼,贵族娱乐时的舞列(佾)有等级规定,天子八佾、诸侯六佾、大夫四佾、士二佾。鲁国大夫季孙氏,却“八佾舞于庭”,严重违反了周礼,所以孔子表示愤慨:“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意思是,季孙氏连僭用天子之乐的事情都能忍心去做,那么他还有什么违礼之事不忍心去做呢?
鲁国还发生一件严重违礼的事情,也引起了孔子的严重不安: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三个家族,祭祀祖先完毕之后,用天子的礼节唱着《雍》诗撤去祭品。孔子评论道:“‘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意思说,唱着“助祭的诸侯,庄严肃穆的天子”的诗句撤去祭品,这样的仪式,怎么可以用在三位大夫的家庙里呢?
以上两件违礼之事,仅仅是鲁国大夫所为。违礼的严重性,更及于鲁君。按周礼,不娶同姓;鲁、吴两国贵族都姓姬,然而鲁昭公却娶吴女为妻。孔子游学陈国时,陈国的司寇问孔子,昭公是否知礼?孔子答:“知礼。”孔子走后,陈司寇问孔子的学生巫马期:“吾闻君子不党,君子亦党乎?君取于吴为同姓,谓之吴孟子。君而知礼,孰不知礼?”意思是,孔子这样的君子,居然也帮助别人隐匿错误。如果娶同姓的人也算懂礼,那么天下还有谁不懂礼?其实,孔子也知道昭公娶吴女是一件违礼之事,然而昭公乃鲁国君主,孔子按周礼是不能言自己君主之过的,他只能回答“知礼”。所以,当孔子知道陈司寇背后批评他的话时,当即表示“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
而发生在鲁国以外的违礼之事,还要普遍、严重得多。面对周礼全面崩溃、社会越来越动荡不安的局面,孔子关于“克己复礼”的呼声,也便应时而起。
《左传昭公十二年》记载了孔子的一段话:“仲尼曰:‘古也有志,克己复礼,仁也。’”意思是:“克己复礼”是古书上记载传下来的话,不是他的发明。《论语颜渊》篇也记载了孔子向颜渊讲“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的话。可见“克己复礼”是孔子承袭前人之言而又经常讲的一句话。孔子要“复”的礼,不是夏、商、周三代所有的礼,而只是周礼。他认为,周礼是借鉴二代之礼的基础上制订的礼。他曾经跟学生子张分析社会发展趋势时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损是减少,益是增加;殷商的礼,是在夏礼基础上减少一些和增加一些;周礼又在商礼的基础上减少和增加一些。“损益”的原因,自然是社会变迁的缘故。根据上古三代的因、革规律,完全可以推知以后的社会变迁方向。孔子所处的时代,还是周天子的时代,因此,他所说的“克己复礼”,是要恢复周礼:“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恢复周礼的理由十分充足:周礼是在二代之礼基础上损益而成,是三代之礼中最完备的礼。
孔子对周礼的自信,来源于他对夏、商之礼的了解:“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徵之矣。”他自称可以解说夏、商二朝的礼,并且指出夏朝后裔杞国现在所保持的礼已经不足以反映本来的夏礼;殷商的后裔宋国现在所保持的殷礼也已经不足以反映当初的殷礼。不仅夏、商二代的礼随着时间的流逝已经失传,即是当时的周礼,也已经与原本的周礼日离日远。齐、鲁之地,齐为姜太公之封地,鲁为周公旦之封地,都是周朝的文化重镇。然而时至春秋末期,周礼在齐鲁也已发生很大改变。其中齐国虽然比鲁国强大,周礼的变异却更大。原因是齐国自桓公称霸,急功*利,周礼已成霸政之余*;鲁国虽弱,先王之遗风尚在,周公之法制犹存。齐国已经在观念上发生变更,鲁国则仅仅是对周礼的淡化。孔子认为:“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意思是,齐国的政治作一下整顿变革,只能达到鲁国现在的水*;鲁国的政治作一下整顿变革,就可以回到礼治的轨道。言下之意,孔子把“复礼”的希望,寄托于鲁国;他要把鲁国作为“复礼”的基地。
孔子虽然能说清楚夏、商、周三代的礼,但是要别人相信他说的礼就是上古三代之礼,仅凭他空口宣传是不够的,还需要他拿出证据来。而夏、商二代的礼,杞、宋两国“不足徵”,“文献不足故也。”鲁国虽然遗风犹存,真要“一变至道”,不免总有遗漏处。大概正是由于这个原因,鲁昭公才出资让已经授徒讲学的孔子带着一位贵族弟子“适周”向老聃学礼。学成归来之后,孔子讲礼,便将老聃关于礼的言、行,作为周礼的权威证据。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孔子与曾子、子张讲丧礼时言必称“老聃”的记载中感觉得到。
在孔子看来,能否“复礼”亦即回归周礼的关键,是能否克服人的私欲。诸侯间的兼并战争,是诸侯有私欲所造成。大国、强国,以大欺小,以强凌弱,于是便有了不顾礼义的侵吞兼并。在此基础上,便有挟天子以令诸侯,或拒绝向周王室依礼进贡。有一位周天子,就是因为讨伐拒不进贡的楚国,才失足落水溺死于长江之中。诸侯国内部,权臣势大,便要犯上作乱,赶走甚至杀掉君主,篡权夺位。家庭内部,同样因为个人私念的缘故,父子成仇、夫妻反目、兄弟相残。所以,只有克制住私欲,才能回归周礼。“克己”是“复礼”的必要条件。
礼无处不在,大至国家庙堂之上,小及家庭琐事、饮食男女。“子入大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大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孔子初仕,入周公庙助祭,每遇一事,总要问主祭者。知礼而仍问,这是助祭对主祭的尊重,是一种礼。旁人以为孔子不知礼而问,才是不知礼的表现。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也都有礼的规定。“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伯牛是孔子的得意弟子,病危之际,孔子前往看视。按周礼,病人之床置北窗下,若有君王来看视,当移至南窗下,使君王得以南面视己。伯牛家人礼尊孔子,也将伯牛移居南窗下。孔子以自己不当受此重礼,所以未进入伯牛之室,而是站在南窗外,伸臂入内,与爱徒握手永诀。孔子此举,不仅是谦礼,也是以身作则,给弟子们做榜样。
颜渊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将孔子当作父亲一样看待,孔子也将颜渊当作儿子一样看待。颜渊英年早逝,孔子极度悲痛,连呼“天丧予!天丧予!”还说:“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意思是:我不为他悲痛,还为谁悲痛!但是,涉及丧礼,孔子绝不徇情。颜渊的父亲颜路请求孔子卖掉车子给颜渊买个外椁,孔子说:“才不才,亦各言其子也。鲤也死,有棺而无椁。吾不徒行以为之椁,以吾从大夫之后,不可徒行也。”孔子的儿子孔鲤死的时候,孔子没有卖掉车子买个外椁,原因是孔子曾做过鲁国的大夫,按照周礼,大夫出行,必须乘车,不能徒步。颜渊虽然很有才华,也不能破这个礼。
据孔子弟子们的记载,孔子大至上庙堂、入公门,小至穿衣、饮食,处处注重礼的规范。“入公门,鞠躬如也,如不容。立不中门,行不履阈。过往,色勃如也,足躩如也,其言似不足者。摄齐升堂,鞠躬如也。”这一节文字,还仅仅是关于孔子在朝堂之上的守礼形状。日常饮食方面的回归周礼之举,也十分繁琐,如:“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未到时令的果实,不吃。肉割得不方正,也不吃。看来,孔子讲“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若当真循礼而食、循礼而眠,也不是一件简单*常的事情。
孔子如此坚持礼的原则,如此拘于琐碎小节,他是不是太迂腐、太死搬硬套呢?从另一些史料记载来看,孔子的回归周礼,其实也有应时制宜、通达权变的一面。《论语子罕》篇记载了孔子这样一段话:“麻冕,礼也;今也纯,俭。吾从众。拜下,礼也;今拜乎上,泰也。虽违众,吾从下。”礼帽用麻料制作,这是合乎礼法的;现在大家都用丝线制作,这样更省俭一些。孔子赞成大家的做法。臣与君行礼,先在堂下磕头,升堂之后再磕头,这是合乎礼法的;现在大家直接到堂上磕头,这是骄慢的表现。虽然违反大家的做法,孔子还是赞成原来先在堂下磕头、上堂再磕头的礼法。这是一组对比的例子,反映了孔子关于礼的权变,比较注重实际,既不僵死守礼,也不盲目从众。
《论语先进》篇中,还有关于如何评判学礼之人的一段话:“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如用之,则吾从先进。”先学好礼乐再谋求仕途发展的人,因为生活在乡村中而被人们视为野蛮人;入仕做官之后再学*礼乐的人,反而成为人们所敬重的君子。孔子明确表示,如果选用人才,他一定会选择先学好礼乐再谋求入仕的那种人。这段话,涉及到如何运用周礼的标准选拔和评判人才的问题,涉及到礼法中的名、实问题。先学好礼乐,未必一定入仕做官;但是要想入仕做官,必先学好礼乐。否则,不知周礼,如何做这周官?从名、实观点而言,学了礼乐再做官,便是名、实相称的官;未学礼乐便做官,便是有名无实不称职的官。春秋末期的周官,多有先入仕做了官,再去拜师学礼乐,反而博得一个好学的贤名。这些未学礼乐先入仕途的人,往往就是礼崩乐坏的根源。孔子的这段话,是对春秋末期诸侯用人制度的不满和批判。
孔子虽然一举一动都讲究礼,很注重礼的形式,甚至于坐一张板凳、吃一块肉、挟一筷菜都要讲究礼,就象他对颜渊讲的那样:“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在视、听、言、动等四个方面遵守礼的规范。但是,他更看重礼的实质。一位名叫林放的鲁国人问“礼之本”时,孔子十分赞赏这一提问:“大哉问!”认为大家都在追逐礼的细枝末节时,林放能着眼于这样一个意义重大的问题,十分难得。他告诉林放:“礼,与其奢也,宁俭;与其易也,宁戚。”他用祭礼、丧礼为例子,说明礼的“本”之所在:祭祀时,与其敬不足而礼有余,不如礼不足而敬有余;治丧时,与其丧礼熟练周到少哀悼,不如发自内心的悲戚。孔子对“礼之本”的这种认识,有其源头。《周易升》九二爻辞:“孚乃利用禴,无咎。”意思是,只要心诚,简单的祭祀也能获得神的赐恩,无灾难。《周易既济》九五爻辞:“东邻杀牛,不如西邻之禴祭,实受其福。”意思是,东邻杀牛厚祭,还不如西邻心诚薄祭,更能得到神的福佑。孔子晚年喜易以致“韦编三绝”,《周易》讲祭礼注重“心诚”的观点,深入孔子之心,所以他要发出“五十以学易,则无大过矣”的感叹。
心诚为礼之本,贯穿于孔子一生。礼是衡量人的行为举止的一把尺子,也是衡量国家政治秩序的一把尺子。礼的回归,既是规范人的需要,也是规范国家秩序的需要。孔子的“克己复礼”的'目的,是通过对人的规范,最终达到社会秩序的稳定。因此,他在提出“克己复礼”的同时,还有一个配套的理论,这就是他的“正名”理论。孔子在卫国的时候,他的学生子路,曾经问孔子:卫国的国君正等待着先生去治理政事,先生打算先做什么事?孔子回答说:“必也正名乎!”子路不理解,认为孔子太迂腐,怎么会先做正名这样的事?孔子告诉他:“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无所措手足。”为什么要把“正名”列为头等大事,因为事关“礼乐”能否兴起,而“礼乐”的能否兴起,最终关系到社会的能否安定。倘若老百姓“无所措手足”,社会势必要乱。
社会一旦动乱,最大的受损者也就是原来的最大受益者,这是任何一个统治者都不愿意看到的。因此,“正名”的好处,统治者也心知肚明:“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在这里,正名,就是用礼这一把尺子衡量人际关系,要人们位其所位。位其所位,社会就稳定,既得利益者仍然得利。这是孔子要把“正名”作为头等大事去抓的主要原因。但是,社会稳定对老百姓来说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尤其是在长期遭受社会动乱之苦的情况下,社会稳定也是老百姓的普遍祈盼。
二、为仁:礼的补充
如果说,“礼”是孔子继前人之说,“仁”则是对“礼”的补充和深入,是孔子对周礼的一种“损益”即发展。
礼是关于人的行为规范的一系列准则,是可以看得清说得明的规章制度,用现代语言表述,是一种形式。所以,礼如同一把尺子,可以度量人的行为是否与之相符。仁则是人的一种内在品性,一种特殊的内涵;相对于礼,仁是一种内容。说仁是人的一种特殊内涵,因为它是人经过努力之后达到最高境界的道德品性。所以,仁存在于人,虽然可以通过他的言行举止得以体现,却不同于礼之于人那样可以直截了当地确认和表达。《论语公冶长》记述了这样一件事:“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问。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不知其仁也。’‘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子路、冉求、公孙西三人,是孔子最亲*的学生,孔子对这三个人的才能,了如指掌:子路善治军,冉求善治政,公孙西善交际。然而,孔子却不能确认这三位学生的道德品性是否达到了仁这一境界。由此可见,对于一个人的仁的认定,是极其困难的。
因此,孔子生*关于仁的话题虽然讲得最多,却从未肯定过现实生活中的人是否仁人。在他的心目中,有三个人可以称为仁人,一是微子,二是箕子,三是比干。这三个人都是早已作古的殷代人:“孔子曰:‘殷有三仁焉’。”
孔子讲仁,是讲“为仁”,主要在三个方面:一是人的“为仁”基础,二是“为仁”的方法,三是“为仁”的作用。
1、“为仁”的基础。
“为仁”的基础,在人的品质。根据人的品质差异,大致分为“*仁”与“鲜仁”两种类型。*仁,亦即与仁的距离*,这是“为仁”的基础,是通过“为仁”最终成仁的必要条件。“*仁”的品质,未必一定能“成仁”,但是若无“*仁”的品性,就一定不会“为仁”而至“成仁”。什么样的品质属于“*仁”类型呢?孔子认为:“刚毅、木讷、*仁。”意思是,具有刚强、果断、质朴、谨慎这四种品质的人,接*于仁。讷的本义是出言迟钝,这里可引申为出言谨慎。
正直,“*仁”的另一品德。鲁国有一位名叫微生高的人,素有正直之名。“或乞醯焉,乞诸其邻而与之。”意思是,有人向他讨醋,他家里没有,就向邻居家里讨了醋转给那人。孔子认为,微生高这个人并不真实。
2、“为仁”的方法。
孔子谈“仁”,最多的是关于“为仁”的方法。“能*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譬式推理,即由已知类推未知的方法,是夏华思维的主要方法。“为仁”,也理所当然要采用“譬”式方法;取譬的材料,是从最*处着手;最*处是什么?是自己:“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自己想立的业,也帮助别人立;自己想达到的目标,也帮助别人达到。这种推己及人的胸怀,便是仁人的胸怀。按照这一胸怀去行事,就是“为仁”。当然,这种以己所欲推及他人所欲,并帮助他人实现所欲的“为仁”,会受到个人能力的局限,亦即一个人的“为仁”能力,总是有限的。子贡曾问孔子:“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意思是,如果能够广泛地周济民众,是否就是仁人?孔子告诉他:“尧舜其犹病诸!”广泛周济民众的事情,连尧、舜这样的圣人都做不到。原因就在于任何一个人的能力总是有限的;“为仁”之事,只能由*及远,一个一个地去做,能做多少算多少。
帮助他人为仁,不强加于人也是为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孔子经常向学生讲的一句话:“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孔子这一番话的核心,就是要仲弓尊重别人。自己不想得到的,不要强加给别人。如果说“如见大宾”、“如承大祭”还是表现形式,那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便是实实在在的内容。“无怨”,就是“为仁”的结果。子贡问老师,有没有一句话可以终生奉行的?孔子便告诉他:“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次,孔子不仅讲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而且将这一句话的意思进一步作了概括,提炼为一个字:“恕”。能够推己及人,必有宽佑他人之心,这是一种高尚的境界即“仁”的境界。如果终身奉行“恕”,自然就是一位仁人。
但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境界既不是人人都能达到,也不是一个人未经磨砺就能达到。大概是在子贡拜师的早期,也曾向老师谈论过这个问题:“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孔子则告诉他:“赐也,非尔所及也。”意思是,这种“仁”的境界,你还没有能力达到。
所以,由*及远的“为仁”方法,包括向身边的人学*,从切*的事情中磨砺自己。“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便是孔子的一个形象譬喻。向谁学*、如何磨砺呢?孔子向问“为仁”之方的子贡细说道:“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事奉大夫中的贤者,与士中的仁人交朋友,自觉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条件,目的在“善其事”,这个“事”,就是“为仁”。
有了“为仁”的方法,便要实践“为仁”的内容。孔子曾告诉学生子张,怎样才能达到“仁”的境界:“恭、宽、信、敏、惠。”恭敬,不会招致耻辱;宽厚,便能获得众人拥护;诚实,便能获得别人的信任;敏捷,做事便能成功;慈惠,便能获得别人的鼎立相助。子张是一位勇武之人,孔子针对他的具体情况,因材施教,希望他从五个方面作“为仁”的实践:“能行五者于天下”,成为一个仁人。
从切*处着手的“为仁”方法和“为仁”内容,上升到“礼”的高度,便是“克己复礼”。“克己”的“克”,不是压抑,而是去除;“克己”的“己”,不是自己的所有欲念,而是“非礼”即不符合礼的欲念。所以,孔子在颜渊追问“为仁”的要目时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联系孔子肯定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的合理性,可以看到他是把人的欲念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不违礼的合情合理的欲念,这种欲念不但不能“克”,而且要如实表达出来;不表达这种真情,反而远离了“仁”。另一部分是“非礼”的欲念,这类欲念必须“克”;只有“克”掉这些欲念,才能成为仁人。去除“非礼”之欲的过程,也就是“为仁”的过程。所以,当学生原宪(子思)问“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为仁矣?”,孔子告诉他:“可以为难矣,仁则吾不知也。”意思是,能克制住好胜、自矜、忿恨、贪欲,使之不表现出来,已经很难能可贵;这是否算达到了仁,就不知道了。孔子为什么“不知”,原因就在“不行”与“克”有区别,“不行”是制住不让表现,“克”则是去除。只有去除,才能真正“为仁”,才能“天下归仁”,被人们认可。
3、“为仁”的作用。
孔子是一位入世意识很强的学者。他强调“为仁”,自然要说明其实际作用。“为仁”的作用,首先是有益于社会的稳定。社会能否稳定,取决于能否“复礼”。面对一个不想“为仁”的人,跟他讲礼乐已经没有什么实际意义,礼乐对于这种人也失去了任何约束力:“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为仁”的第二作用,是能够爱人。“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这是孔子讲“仁”的话语中最简明扼要的一次。爱人,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情感,是一种表里一致的行为,仁者爱人,爱谁?孔子要求学生“泛爱众”,即广泛爱大众,而这“泛爱众”的仁心,首先要落实在自己的亲人和自己周围的人身上。例如对父母的爱,不仅是要落实在奉养他们,而且要始终对他们和颜悦色,让他们真正能感觉到儿子对父母关爱的温暖。父母死后,子女要守孝三年,以回报他们的养育之恩。学生宰我(宰予)认为守孝时间太长,应改为一年,并列出一大堆理由:“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鑽燧改火,期可已矣。”听了宰我这一番话,孔子很愤慨:“予之不仁也!”不仁的原因,是宰我没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除了爱父母,仁人还能关爱周围的其他人。有一件事,反映了孔子仁者爱人的胸怀:“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他并非不爱马,而是更爱人。
孔子的仁者爱人,虽有“泛爱众”之说,但也不是无原则的爱人,更不是爱所有的人。他的爱人是有原则的爱,如同他的恨人,也是有原则的恨。所以,“为仁”的另一个作用,是能够以正确的态度去爱人和恨人。而且在孔子看来,“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以正确的态度喜欢一个人或厌恶一个人,只有仁者才能真正做到。
1,生活不如意总比如意多,而对此的恪守,热情恰恰也源于自身的坚韧。时刻提醒自己,要自律,要保持份内在的从容与安静。
2,不论什么年龄段,要想拥有良好的状态,一定不能放弃对自我的要求,时刻提醒自己,保持自制力。相信自律会让我们变得越来越好!
3,现在早起都会看一会书不会再睡回笼觉了,给自己一个小小的目标时刻提醒自己要自律,以前犯过的错误一定接受并改正,不谈感情只想多努力一点,成为有价值积极而乐观的人。
4,从来都不是个自律的人,要时常叮嘱自己,提醒自己。要培养一个爱好。人生时间太少了。你不能除了工作,就什么都说不出个所以然来。
5,思考,行动,坚持,自律,牢记这四点,让你成为你想要的自己。
6,开通一个早起小软件,提醒自己要更多的自律。*惯的养成非一朝一夕,生活充满了懒惰的诱惑。
7,及时提醒自己要自律,努力奋斗,尽力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要活出自己最好的样子,不要该努力的年纪只顾潇洒。
8,当要懈怠松散时,提醒下自己:自律的代价总是要比后悔低。
9,每天提醒自己:不要驼背。不要生气。不要因为*视就眯眼睛。要笑要争气要早睡早起。未来的日子里,希望能自律,做任何事情都对得起自己。
10,时刻自律、高要求、高标准对待自己啊,因为你是你人生唯一的主人,只可以更好。
11,花花世界,静守己心。环境越是糟糕越要提醒自己不忘自省,自律。
12,总在提醒自己要自律,昨晚又被电视剧迷的放不下手机,拿着手里看到凌晨五点,这下好了,五点了还怎么睡得着,真的对自己很失望和生气。
13,自律的人生才会朝着想象的样子发展,时间安排、情绪管控、逆境突围等,都要时刻提醒自己不忘自律。
14,人生不能懒惰,更不能懒于梳理那些堆积的负面情绪,要常常提醒自己、警示自己,人生不只需要自律,还需要自尊、自立。
古代清官自律诗九首欣赏
据说,晋代吴隐之受任广州刺吏时路过石门,闻听此处有一“贪泉”,相当灵验。接下来小编为你带来古代清官自律诗九首欣赏,希望对你有帮助。
当地人说无论怎么清廉的人,只要饮了此水,就会变作贪得无厌之徒了,吴违众劝,亲临泉边酌水而饮,后写诗道:
古人云此水,一饮怀千金。
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
初心不改
宋朝张之才在担任河南阳城知县期间,清廉爱民,很有政绩,特别是两袖清风,一尘不染,从不利用职权谋私利。他离任时写过这样一首诗:
一官来此四经春,不愧苍天不愧民。
神道有灵应信我,去时犹似到时贫。
人生惟有廉洁重,世界须凭气骨撑
明代刘应麟,字芝阳,江西鄱阳(今波阳)人。官江苏巡抚,致仕返乡。他为官清廉,体恤百姓,临行,在巡抚衙门墙壁上写诗—首:
来时行李旧时装,午夜青天一柱香。
描得海图留幕府,不将山水带还乡。
度是春风常长物,心如清心不染尘
明朝永乐年间,吴讷巡按贵州,返京途中,贵州三司派人追送黄金百两。吴纳挥毫在礼盒子上题诗回绝!
萧萧行李向东还,要过前途最险滩。
若有赃私与土物,任教沉在碧波间。
一身正气两袖清风
明朝于谦在地方为官时,每次议事京城,便有人劝他带点丝帕,线香和蘑菇之类的土特产。于讦举起双袖哈哈大笑说:“带有清风。”并作打油诗云:
手帕蘑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
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
廉生勤,廉生明,廉生威。
明孝宗即位,依例颁诏外国,刘戬以侍讲身份出使交南。时当地正值动乱,他轻装简从,携二仆由南宁直抵其境,交南人惊为天人。到达之日即颁布诏书,次日宴毕就告辞返回。交南王馈赠金珠珍玩、犀角象牙甚多,刘一无所顾;交南王复令接待的大臣于路上拦截,强行赠送。刘戬拿出他初入关时写的诗,诗曰:
咫尺天威誓肃将,寸心端不愧苍苍。
归装若有关南物,一任关神降百殃。
清以自修,诚以自勉,敬而不怠,满而不溢。
明人李汰到福建主持科举考试,有个人送给他黄金,以求考取。李汰愤然拒纳,写诗一首斥之:
义利源头识颇真,黄金难换腐儒贫。
莫言暮夜无知者,怕塞乾坤有鬼神。
清朝有个叫叶存仁的人,为官三十余载,两袖清风,一尘不染,一次离任时,其僚属在月夜里偷偷划船为他送来离别赠礼。对此,他作了一首诗作答:
明月清风夜半时,扁舟相送故迟迟。
感君情重还君赠,不畏人知畏己知。
随将赠物原封不动退了回去。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在宋·洪迈《夷坚志》中,记载着这样一个故事:有位官员在一个名叫三鸦的贫苦地方任职,那里百姓以藕为食。于是,这位官员也以藕作粮。在离任时,他写了一首小诗:
二年憔悴在三鸦,无米无粮怎养家。
一日二餐唯是藕,看看口里吐莲花。
这位官员官职卑微,只管辖了一个镇。但却能以苦为乐,与民同苦,以写诗打趣,这种胸襟,值得人们称赞。
给人民做牛马的,人民永远记住他
胸有锦绣中华,放眼四海天下。
古诗特点
古体诗是与*体诗相对而言的诗体。*体诗形成前,各种汉族诗歌体裁。也称古诗、古风,有“歌”、“行”、“吟”三种载体。
四言诗,在*体诗中已经不存在了,虽不加“古”字,但不言而喻,就知道是古体诗。《诗经》中收集的上古诗歌以四言诗为主。两汉、魏、晋仍有人写四言诗,曹操的《观沧海》、陶渊明的《停云》都是四言诗的典型例子。
五言和七言古体诗作较多,简称五古、七古。
五古最早产生于汉代。《古诗十九首》都是五言古诗。汉代以后,写五言古诗的人很多。南北朝时的诗大都是五言的,唐代及其以后的古体诗中五言的也较多。而七古的产生可能早于五古。但在唐代以前不如五古多见。到了唐代,七古大量地出现,唐人又称七古为长句。
杂言诗也是古体诗所独有的。诗句长短不齐,有一字至十字以上,一般为三、四、五、七言相杂,而以七言为主,故*惯上归入七古一类。《诗经》和汉乐府民歌中杂言诗较多。
汉魏以来乐府诗配合音乐,有歌、行、曲、辞等。唐人乐府诗多不合乐。唐宋时代的杂言诗形式多种多样:有七言中杂五言的,如李白的《行路难》;有七言中杂三言的,如张耒的《牧牛儿》;有七言中杂三、五言的',如李白的《将进酒》;有七言中杂二、三、四五言至十言以上的,如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有以四、六、八言为主杂以五、七言的,如李白的《蜀道难》。
此外,古绝句在唐时也有作者;都属古体诗范围。古体诗在发展过程中与*体诗有交互关系,南北朝后期出现了讲求声律、对偶,但尚未形成完整的格律,介乎古体、*体之间的新体诗。唐代一部分古诗有律化倾向,乃至古体作品中常融入*体句式。但也有些古诗作者有意识与*体相区别,多用拗句,间或散文来避律。
古代清官自律诗九首欣赏
据说,晋代吴隐之受任广州刺吏时路过石门,闻听此处有一“贪泉”,相当灵验。接下来小编为你带来古代清官自律诗九首欣赏,希望对你有帮助。
当地人说无论怎么清廉的人,只要饮了此水,就会变作贪得无厌之徒了,吴违众劝,亲临泉边酌水而饮,后写诗道:
古人云此水,一饮怀千金。
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
初心不改
宋朝张之才在担任河南阳城知县期间,清廉爱民,很有政绩,特别是两袖清风,一尘不染,从不利用职权谋私利。他离任时写过这样一首诗:
一官来此四经春,不愧苍天不愧民。
神道有灵应信我,去时犹似到时贫。
人生惟有廉洁重,世界须凭气骨撑
明代刘应麟,字芝阳,江西鄱阳(今波阳)人。官江苏巡抚,致仕返乡。他为官清廉,体恤百姓,临行,在巡抚衙门墙壁上写诗—首:
来时行李旧时装,午夜青天一柱香。
描得海图留幕府,不将山水带还乡。
度是春风常长物,心如清心不染尘
明朝永乐年间,吴讷巡按贵州,返京途中,贵州三司派人追送黄金百两。吴纳挥毫在礼盒子上题诗回绝!
萧萧行李向东还,要过前途最险滩。
若有赃私与土物,任教沉在碧波间。
一身正气两袖清风
明朝于谦在地方为官时,每次议事京城,便有人劝他带点丝帕,线香和蘑菇之类的土特产。于讦举起双袖哈哈大笑说:“带有清风。”并作打油诗云:
手帕蘑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
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
廉生勤,廉生明,廉生威。
明孝宗即位,依例颁诏外国,刘戬以侍讲身份出使交南。时当地正值动乱,他轻装简从,携二仆由南宁直抵其境,交南人惊为天人。到达之日即颁布诏书,次日宴毕就告辞返回。交南王馈赠金珠珍玩、犀角象牙甚多,刘一无所顾;交南王复令接待的大臣于路上拦截,强行赠送。刘戬拿出他初入关时写的诗,诗曰:
咫尺天威誓肃将,寸心端不愧苍苍。
归装若有关南物,一任关神降百殃。
清以自修,诚以自勉,敬而不怠,满而不溢。
明人李汰到福建主持科举考试,有个人送给他黄金,以求考取。李汰愤然拒纳,写诗一首斥之:
义利源头识颇真,黄金难换腐儒贫。
莫言暮夜无知者,怕塞乾坤有鬼神。
清朝有个叫叶存仁的人,为官三十余载,两袖清风,一尘不染,一次离任时,其僚属在月夜里偷偷划船为他送来离别赠礼。对此,他作了一首诗作答:
明月清风夜半时,扁舟相送故迟迟。
感君情重还君赠,不畏人知畏己知。
随将赠物原封不动退了回去。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在宋·洪迈《夷坚志》中,记载着这样一个故事:有位官员在一个名叫三鸦的贫苦地方任职,那里百姓以藕为食。于是,这位官员也以藕作粮。在离任时,他写了一首小诗:
二年憔悴在三鸦,无米无粮怎养家。
一日二餐唯是藕,看看口里吐莲花。
这位官员官职卑微,只管辖了一个镇。但却能以苦为乐,与民同苦,以写诗打趣,这种胸襟,值得人们称赞。
给人民做牛马的,人民永远记住他
胸有锦绣中华,放眼四海天下。
古诗特点
古体诗是与*体诗相对而言的诗体。*体诗形成前,各种汉族诗歌体裁。也称古诗、古风,有“歌”、“行”、“吟”三种载体。
四言诗,在*体诗中已经不存在了,虽不加“古”字,但不言而喻,就知道是古体诗。《诗经》中收集的上古诗歌以四言诗为主。两汉、魏、晋仍有人写四言诗,曹操的《观沧海》、陶渊明的《停云》都是四言诗的典型例子。
五言和七言古体诗作较多,简称五古、七古。
五古最早产生于汉代。《古诗十九首》都是五言古诗。汉代以后,写五言古诗的人很多。南北朝时的诗大都是五言的,唐代及其以后的古体诗中五言的也较多。而七古的产生可能早于五古。但在唐代以前不如五古多见。到了唐代,七古大量地出现,唐人又称七古为长句。
杂言诗也是古体诗所独有的。诗句长短不齐,有一字至十字以上,一般为三、四、五、七言相杂,而以七言为主,故*惯上归入七古一类。《诗经》和汉乐府民歌中杂言诗较多。
汉魏以来乐府诗配合音乐,有歌、行、曲、辞等。唐人乐府诗多不合乐。唐宋时代的杂言诗形式多种多样:有七言中杂五言的,如李白的《行路难》;有七言中杂三言的,如张耒的《牧牛儿》;有七言中杂三、五言的',如李白的《将进酒》;有七言中杂二、三、四五言至十言以上的,如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有以四、六、八言为主杂以五、七言的,如李白的《蜀道难》。
此外,古绝句在唐时也有作者;都属古体诗范围。古体诗在发展过程中与*体诗有交互关系,南北朝后期出现了讲求声律、对偶,但尚未形成完整的格律,介乎古体、*体之间的新体诗。唐代一部分古诗有律化倾向,乃至古体作品中常融入*体句式。但也有些古诗作者有意识与*体相区别,多用拗句,间或散文来避律。
自律的励志话(精选345句)
美好是属于自信者的,机会是属于开拓者的,奇迹是属于执著者的! 你若不想做,总会找到借口; 你若想做,总会找到方法。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自律的励志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每一个令你难堪的现在,都有一个你不努力的以往。
2、努力很苦吗?可眉毛上的汗水和眉毛下的泪水,你总得选一样啊。
3、自己不努力,遇见谁都没用。
4、走好已选择的路,别选择好走的路,仅有坚持才能获得最终的成功。
5、人生仅有走出来的美丽,没有等出来的辉煌。最幸福的事情,不是活得像别人,而是在努力之后,活得更像自我。
6、人之所以烦恼,在于记忆;人之所以心累,在于徘徊;人之所以前行,在于感恩;人之所以欢乐,在于豁达;人之所以成熟,在于看透;人之所以放下,在于选择;人之所以宽容,在于理解;人之所以为人,在于感情;人之所以充实,在于过程;人之所以成功,在于勤奋;人之所以幸福,在于知足。
7、一个今日胜过两个明天。
8、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活百岁。
9、别放下你的梦想,迟早有一天它会在你手里发光。
10、你不能决定太阳几点升起,但能够决定自我几点起床。你不能控制生命的长度,但能够增加生命的宽度。
11、不自律的人生是一种怎样样的体验被命运反复羞辱,却毫无还手之力。
12、别抱怨,当目标成了遗憾,命运才给你改变自我的机会。往事既已过去,就应当学着笑对眼前。人生一世,如浮云流水,过往是覆水难收的,我们有的只是此刻。
13、打死也不能放下,穷死也不能叹气,要让笑话你的人成为笑话!
14、先努力让自我发光,对的人才能迎着光而来。
15、努力工作,欢乐生活,珍惜亲情爱情友情,承受一切该承受的,欢乐一切能够欢乐的。生命原本就是一个追寻的过程,学会担当,学会原谅,学会扛起职责和义务,哼一支小曲,悠然前行。
16、强者之争终有停息,弱者之战,永无休止,因为弱者从来不认可自我是弱者。
17、不必太纠结于当下,也不必太忧虑未来,当你经历过一些事情的时候,眼前的风景已经和从前不一样了。有些人成功,是因为他们命中注定要成功;但绝大部分人成功,是因为他们下定决心要成功!
18、钱没了,能够再挣,朋友没了,能够再交。爱情没了,能够再找。记住,你什么都不缺,你缺的是一份重新开始的勇气。
19、别总是抱怨生活不够幸运,是你欠了生活一份努力。未来美不美,取决于你此刻拼不拼。
20、仅有经过地狱般的磨练,才能拥有创造天堂的力量;仅有流过血的手指才能弹出世间的绝唱。
21、石看纹理山看脉,人看志气树看材。
22、美丽,是一种态度,不管在哪个年纪,愿你活成最好的模样,温柔了岁月,惊艳了时光!
23、觉得自我做的到和做不到,其实只在一念之间。
24、你永远猜不到生活会在哪个路口给你一个坎儿,也料不到它会在哪个阶段给你一份爱。至于未来会怎样,要用力走下去才知道,先变成更喜欢的自我,路还长,天总会亮!
25、生气──最受伤害的是自我,原谅别人,才能释放自我。
26、人生从来没有真正的绝境。无论遭受多少艰辛,无论经历多少苦难,只要一个人的心中还怀着一粒信念的种子,那么总有一天,他就能走出困境,让生命重新开花结果。
27、过去不等于未来;没有失败,仅有暂时停止成功;采取更很多的行动。
28、很少看到一个早起,勤奋,用心,努力,诚实的人,抱怨命运的不好!
29、与其指望每次失落时会有正能量的人出现温暖你,不如指望自我变成一个满满正能量的人!
30、机会是留给努力奋斗的人的,有谁的幸运,凭空而来,仅有当你足够努力,你才会足够幸运。这世界不会辜负每一份努力和坚持。时光不会怠慢执着而勇敢的每一个人。
1、我不断记录着,因为生活值得。
2、枪和玫瑰都随时为自己待命。
3、努力、积累、重复、坚持、自律,那些所谓的迷茫就是提醒你该自律了!
4、這些天的日常
5、每天都要好好吃饭
6、晚风沦陷于赤诚的爱。
7、房子是租的,但生活不是
8、甘苦与共,是浮生茶,也是人生路。
9、路虽远,行则将至;书虽难,学则必成。
10、主动一次未必是输,你还未必拼尽全力,怎知输赢怎可放弃。
11、吃得饱想的少,天天开心,没烦恼
12、别担心,你是绽放的,明亮的,可爱的,比任何人都生机勃勃。
13、不要暴躁要温柔
14、每一个想要学*的瞬间,都可能是未来的你在向你求救
15、再忙也要捕捉快乐呀
16、*期生活碎片已发送
17、愿所有的不安,都是虚惊一场。
18、影子向玫瑰献忱,落日与夕阳亲抚迟暮。
19、我们都各自发光,不必去吹灭别人的灯。
自律的名言(精选170句)
在生活、工作和学*中,大家对名言都再熟悉不过了吧,名言主要是指人们普遍熟悉的成语、俗语、谚语、格言、诗词等。你知道什么样的名言才能称之为经典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自律的名言,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1、为政之要,惟在得人,用非其才,必难致治。今所任用,必须以德行学识为本。吴兢
2、在今天和明天之间,有一段很长的时期;趁你还有精神的时候,学*迅速地办事。德**德
3、坦白是诚实和勇敢的产物。美马克吐温
4、闪光的东西,并不都是金子;动听的语言,并不都是好话。英莎士比亚
5、财能使人贪,色能使人嗜,名能使人矜,势能使人倚。四患既都去,岂在尘埃里?邵雍
6、廉者民之表也,贪者民之贼也。包拯
7、莫羡牡丹称富贵,却输梨橘有余甘。齐白石
8、对别人的意见要表示尊重。千万别说:你错了。卡耐基
9、信用既是无形的力量,也是无形的财富。日松下幸之助
10、自我控制是最强者的本能。萧伯纳
11、真懂的人不需大声叫。达。芬奇
12、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正是我们革命者能够战胜许多困难的地方。
13、人有两耳双目,只有一舌,因此应多听多看少说。苏格拉底
14、不患人之不能,而患己之不勉。北宋王安石
15、弱者等待时机,强者制造时机。居礼夫人
16、失言就是一不小心说了实话。于丹
17、为官当自律,甘心清贫,不触高压线。
18、名为锢身锁,利是焚身火。自居易
19、人啊,拯救你自己吧!贝多芬
20、青年人应有老年人的沉着,老年人应有青年人的精神。海明威
21、临官莫如*,临财莫如廉。白居易
22、一个人严守诺言,比守卫他的财产更重要。法莫里哀
23、一个人一旦明白事理,首先就要做到诚实而有节制。法国德拉克罗瓦
24、信用难得易失。费10年功夫积累的信用往往会由于一时的言行而失掉。日池田大作
25、人际关系最重要的,莫过于真诚,而且要出自内心的真诚。真诚在社会上是无往不利的一把剑,走到哪里都应该带着它。中三毛
26、能吏寻常见,公廉第一难。元好问
27、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三国刘备
28、治官事则不营私家,在公家则不言利。刘向
29、俭朴的生活,不但可使精神愉快,而且可以培养革命品质。徐特立
30、愤怒以愚蠢开始,以后悔告终。毕达哥拉斯
31、能命令自己的人就很快能命令别人。希翰
32、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周敦颐
33、登峰造极的成就源于自律。松下幸之助
34、欲虽不可去,求可节也。荀子
35、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矣。岳飞
36、对人以诚信,人不欺我;对事以诚信,事无不成。中冯玉祥
37、失掉信用的人,在这个世界上已经死了。英哈伯特
38、遵守诺言就象保卫你的荣誉一样。法巴尔扎克
39、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苏轼
40、一个年轻人,心情冷下来时,头脑会变得健全。巴尔扎克
1、立志言为本,修身行乃先——唐 吴叔达
2、一个知识不全的人可以用道德去弥补,而一个道德不全的人却难以用知识去弥补——意大利 但丁
3、自制是一种秩序,一种对于快乐与欲望的控制——古希腊 柏拉图
4、品行是一个人的内在,名誉是一个人的外貌——英国 莎士比亚
5、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三国 刘备
6、不患人之不能,而患己之不勉——北宋 王安石
7、一个人一旦明白事理,首先就要做到诚实而有节制——法国 德拉克罗瓦
8、不奋发,则心日颓靡;不检束,则心日恣肆——北宋 朱熹
9、征服自己的一切弱点,正是一个人伟大的起始——沈从文
罗斯福曾说:
“有种品质可以让人在碌碌无为之辈中脱颖而出,不是天资,不是教养,而是自律。”
生活中,自律的人,说话知深浅,欲望有节制,处事只求刚刚好。
话不言尽,虑不过多,欲不过纵,便是一个人最顶级的自律。
话不言尽
《论语·公冶长》记载了一段对话:
或曰:“雍也仁而不佞。”
子曰:“焉用佞?御人以口给,屡憎于人。不知其仁,焉用佞?”
意思是说,有人说冉雍这个人有仁德,但是不善言辩。
孔子回复“御人以口给,屡憎于人”,是说伶牙俐齿、咄咄逼人常会被人讨厌。
看过一个故事。
诗人苏东坡,有一次去拜访王安石,他来到相府时,王安石正在睡觉,管家就将他带到书房用茶。
苏东坡发现书桌上放着写了一半的《咏菊》诗,他不禁暗笑:
老师一向下笔千言,而这首诗才写两句,不曾终韵,看来老师已是江郎才尽。
读完“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这两句诗后,苏东坡一时间内心澎湃,不吐不快,于是挥笔续写两句:
“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写完,便离开了。
王安石醒来之后,看到苏轼的字迹,笑道:
“他既然不晓得黄州菊花落瓣,且让他去看看。”
于是,王安石借故把苏东坡贬到黄州。
一年后,适逢重阳节,苏东坡邀好友一道赏菊,待看到菊花架下满地铺金时,惊得目瞪口呆,半晌无语。
苏东坡认识到自己的肤浅,之后,为乱改菊花诗的事,专门向王安石道歉。
图片来源:全景视觉
很多时侯,你以为自己见多识广,就随意评论他人,殊不知,你不过是略知一二。
话不说尽,是对未知保持敬畏,是对生活保持谦逊,说话留余地,是一种修养。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孔子认为,君子行事要果断敏捷,而言语,则务必要谨慎小心。
所谓人情世故,一半都与说话有关,在话语中逞威风,最易惹出是非。
话不言尽,留三分不点透,才能给他人留颜面,给自己留后路。
虑不过多
作家檀金在《你就是想得太多》一书中写道:
“所有的不堪和烦恼,只是自己杯弓蛇影的自恋和自虐而已,所有的担心和疑虑,全是自己的原因。”
网友小雅吐槽了一件事。
小雅的朋友小钟要换新车,不想分期付款,希望小雅能借给她几万块钱。
小雅很纠结,她和小钟那么好的关系,不借,可能伤了友情,借的话,她自己又有买第二套房的打算。
考虑再三,小雅跟小钟说,她只能表示一下,借不了太多。
小钟觉得借得不多,拿到钱后,一没打欠条,二没说什么时候还。
过后,小雅很想问一下小钟,可是左想右想就是张不了嘴。
快要办买房的手续了,小雅真想问问对方什么时候还钱,可还是开不了口。
一来怕对方会想,才借几天啊就要还,这么小气。
二来怕对方觉得,你不是说家里钱不多吗,怎么立马就要买房了呢?
小雅为这事翻来覆去地想,整个人都魔怔了。
她说,她连续好几天晚上做梦都是这件事情,一想起来,就觉得有团阴云笼罩着自己。
既后悔自己当初为什么要把钱借出去,又琢磨着怎么开口要钱才不会得罪人。
很多时侯,我们的烦恼都来自于过多的想象,可想得再多,也没有办法改变过去,只会让自己变得更加焦虑。
纠结的时侯,最好的办法,就是听从自己内心真实的声音,做出果断的决定。
图片来源:全景视觉
冯唐在《万物生长》中有这样一句话:
“我不多想了,就幸福了。换言之,幸福就是不多想。”
一个人最大的内耗,就是跟自己过不去,为一些微不足道的事情反复琢磨。
勤思固然能让人自省,让人明理,但过度考虑,只会让人陷入自我否定的深渊。
卸下那些不必要的负担和纠缠,挣脱心灵的羁绊,才能以洒脱的心态,向前奔赴。
欲不过纵
告诫自己自律的人生格言推荐
导语:咖啡苦与甜,不在于怎么搅拌,而在于是否放糖;一段伤痛,不在于怎么忘记,而在于是否有勇气重新开始。下面365句子网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告诫自己自律的人生格言,欢迎阅读。
1. 当要懈怠松散时提醒下自己:自律的代价总是要比后悔低。
2. 头可断,肢可折,革命精神不可灭,志士头颅为党落,好汉身躯为群裂。
3. 不要说谎,不要害怕真理。
4. 最大的心安,是自律温柔和爱自己
5. 人啊,拯救你自己吧!——贝多芬
6. 我成功因为我志在成功。
7. 人人廉政,腐败必亡;人人自律,党风自强。
8. 治官事则不营私家,在公家则不言利。——刘向
9. 多行不义必自毖。《左传》
10. 任何困难都犟不过一个认真自律的人。
11. 你有多自律就有多自由。
12. 经营好自己,给对方一个优质的爱人。
13. 走正直诚实的生活道路,必定会有一个问心无愧的归宿。
14. 自私与贪婪相结合,会孵出许多损害别人的毒蛇。
15. 甘守清廉报国家,不为贪赃羞儿孙。
16. 你要控制自己的情绪,否则你的情绪便控制了你。
17. 家庭应该是廉政的港湾,而不应该成为腐败的漩涡。
18. 勤而自律,心似明镜。
19. 其实都是水到渠成
20. 失言就是一不小心说了实话。——于丹
21. 真懂的人不需大声叫。——达。芬奇
22. 清醒自律知进退,爱自己是毕生大事
23. 进则安居以行其志,退则安居以修其所未能,则进亦有为,退亦有为也。
24. 有一天,你累了,你疲倦了,当被卷入很多人做的事情中时,你开始失去判断是否有意义的能力,你的心变得机械化,你变老了很多,原因是不知道自己为了什么而在生活。
25. 为政之要,惟在得人,用非其才,必难致治。今所任用,必须以德行学识为本。——吴兢
26. 在无法预知未来要遇见的人是什么样时
27. 不要羡慕那些比你好的人,别人只是每一分钟都在做你不敢做的事情,吃了你不想吃的苦,说了你不好意思说的话,认识了你没有勇气认识的人,坚持了你放弃的事情。
28. 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正是我们革命者能够战胜许多困难的地方。
29. 为官当自律,甘心清贫,不触“高压线”。
30. 能约束自己的人,最有威信。塞涅卡
31. 百代兴盛依清正,千秋基业仗民心。
32. 廉洁自律装在心中,幸福家园乐在其中。
33. 如果我用你待我的方式来待你,恐怕你早已离去,凡事换个角度,假如你是我,你未必有我大度!
34. 你给社会一个什么姿态,社会将还你一个什么样的人生,每一种选择都有不同的结局,就像走不同的路就会有不同的风景,不怕别人比你强,就怕比你强的人比你还努力。
35. 每个人都是自己命运的建筑师。
36. 要努力啊 为了脱离你不喜欢的群体
37. 自制是一种秩序,一种对于快乐与欲望的控制。
38. 我知道还有一些别的出路做微商什么的可是你努力了之后也可以走这条路啊为什么不努力就想着放弃呢
39. 临官莫如*,临财莫如廉。——白居易
40. *惯的养成非一朝一夕生活充满了懒惰的诱惑
有关自律克己的古诗
自律克己诗词名言
关于自律克制的古诗
表示克己的古诗
改变自己自律的古诗
克己之怒名言
朱熹写的古诗克己
关于克己的古诗词
克己慎独的古诗句
表示克己的古诗文
有关克己的古诗名言
关于克己奉公的古诗
提醒自己自律的古诗词
克己复礼的句子
提醒自己自律的古诗文
形容克己复礼的古诗
提醒自己自律的句子
激励自己自律的句子
克己奉公的诗句
形容要自己自律的句子
自律自强的古诗
提醒自己要自律的句子
自信自律的古诗
有关自律的古诗
自律的诗词
自律的诗句
自律进取的古诗
表达自律的古诗
小孩自律的古诗
自律与奋斗的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