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洵的名言

关于苏洵的名言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苏洵的名言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苏洵的名言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苏洵的名言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15) 语录(33) 说说(3) 名言(88) 诗词(25) 祝福(629) 心语(144)

  • 苏洵的诗句-

  • 苏洵的诗句-

      1、欧阳永叔白兔苏洵

      飞鹰搏*原,禽兽乱衰草。苍茫就擒执,颠倒莫能保。

      白兔不忍杀,叹息爱其老。独生遂长拘,野性始惊矫。

      贵人识筠笼,驯扰渐可抱。谁知山林宽,穴处颇自好。

      高飚动槁叶,群窜迹如扫。异质不自藏,照野明暠暠。

      猎夫指之笑,自匿苦不早。何当骑蟾蜍,灵杵手自捣。

      2、送李才元学士知邛州苏洵

      贫贱羞妻子,富贵乐乡关。不见李夫子,得意今西还。

      白马渡浐水,红旗照蜀山。归来未解带,故旧已满门。

      *生浪游处,何者哀王孙。壮士勿龌龊,千金报一餐。

      3、送吴待制中复知潭州苏洵

      十年曾作犍为令,四脉尝闻愍俗诗。共叹才高堪御史,果能忠谏致戎麾。

      会稽特欲荣翁子,冯翊犹将试望之。船系河堤无几日,南公应已怪来迟。

      台省留身凡几岁,江湖得郡喜今行。卧听晓鼓朝眠稳,行入淮流乡味生。

      细雨满村莼菜长,高风吹旆彩船狞。到家应有壶觞劳,倚赖比邻不畏卿。

      4、香苏洵

      捣麝筛檀入范模,润分薇露合鸡苏。一丝吐出青烟细,半炷烧成玉筋粗。

      道士每占经次第,佳人惟验绣工夫。轩窗几*随宜用,不待高擎鹊尾炉。

      5、送王吏部知徐州苏洵

      东徐三齐之南邻,夫子岂是三齐人。辞嚣乞静得此守,走兔入薮鱼投津。

      徐州胜绝不须问,请问项籍何去秦?江山雄豪不相下,衣锦游戏欲及晨。

      霸王事业今已矣,但有太守朱两轮。还乡据势与古并,岂有汉戟窥城闉。论安较利乃公胜,行矣正及汴水匀。

    [阅读全文]...

2022-04-12 10:58:14
  • 苏洵名言

  • 名言,名人名言
  • 1.君子不待囊而劝,不待贬而惩。

    2.未战养其财,将战养其力,既战养其气,既胜养其心。

    3.功之成,非成于成之日,盖必有所由起。

    4.用心于正,一振而群纲举;用心于诈,百补而千穴败。

    5.天下*忧必有外惧。

    6.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

    7.兵良而食足,将贤而士勇。

    8.善用兵者以形固。

    9.知理而后可以兵举兵,知势而可以加兵,知节而后可以用兵。

    10.为将之道,当先冶心。

    11.事垂立而辄废,功未成而旋去。

    12.君子慎始而无后忧。

    13.思焉而得,故其言深;感焉而得,故其言切;触焉而得,故其言易。

    14.天子者,养尊而处优,树恩而收名。

    15.百人誉之不加密,百人毁之不加疏。

    16.夫功之成也,非成于成之日,必有所由也。

    17.教化之本,出于学校。

    18.贤者不悲其身之死,而忧其国之衰。

    19.忧在内者,本也;忧在外者,末也。

    20.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21.声不绝于耳,色不绝于目。

    22.贫民耕而不免于饥,富民坐而饱以嬉。

    23.明于大而暗于小。

    24.敌国相观,不观于其山川之崄、士马之众,相观于人而已。

    25.择之以才,待之以礼。

    26.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27.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28.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29.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30.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3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月晕而风,础润而雨。

    32.一忍可以制百勇,一静可以制百动。

    [阅读全文]...

2021-12-16 05:48:07
  • 苏洵名言

  • 名言,名人名言
  • 苏洵名言

    1、内外同心,家宝以宁——苏洵

    2、贤者不悲其身之死,而忧其国之衰。——苏洵

    3、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苏洵

    4、教化之本,出于学校——苏洵

    [阅读全文]...

2022-03-08 17:29:51
  • 苏洵《六国论》原文和译文

  • 苏洵《六国论》原文和译文

      苏洵擅长于散文,尤其擅长政论,议论明畅,笔势雄健,著有《六国论》等,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苏洵《六国论》原文和译文,希望大家喜欢!

      一、原文: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

      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二、译文:

      六国的灭亡,并不是(因为他们的)武器不锋利,仗打不好,弊病在于拿土地贿赂秦国。拿土地贿赂秦国亏损了自己的力量,(这就)是灭亡的原因。有人会问:“六国接连灭亡,都是因为有贿赂秦国的吗?”(回答)说:“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因为有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原因是不贿赂秦国失掉了强有力的外援,不能单独地保全。所以说:‘弊病在于贿赂秦国’。”

      秦国在用战争夺取土地以外(还受到诸侯的贿赂),小的就获得邑镇,大的就获得城市。比较秦国受 贿赂所得到的土地,实际多到百倍。六国诸侯(贿赂秦国)所丧失的土地,比战败所丧失的土地,实际也要多到百倍,那么秦国最大的欲望,六国诸侯最大的祸患,当然不在于战争。想到他们的祖辈父辈,冒着寒霜雨露,披荆斩棘,才有了很少的一点土地。子孙对那些土地却不很爱惜,全把他送给别人,好像抛弃(不值钱的)小草一样。今天割去五座城,明天割去十座城,这才能睡一夜安稳觉。(可是第二天)起床向四境一看,秦国的军队又来了。既然这样,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强 暴的秦国的贪心永远没有满足,(诸侯)送给秦国的土地越多,秦国对诸侯的侵略也越急。所以用不着战争,谁强谁弱,谁胜谁负就已经分得清清楚楚了。终于落到全部覆亡,是理所当然的事。古人说:“用土地侍奉秦国,就好像抱柴救火,柴不烧完,火就不会灭。”这话说对了。

      齐国并没有贿赂秦国,(可是)终于也随着五国灭亡了,为什么呢?(是因为齐国)跟秦国交好而不帮助其他五国。五国已经灭亡了,齐国也就没法避免了。燕国和赵国的国君,起初有长远的打算,能够守住*土,坚持正义,不贿赂秦国。所以燕虽然是个小国,却最后灭亡,这就是用兵抗秦的效果。等到后来燕太子丹用派遣荆轲刺杀秦王作对付秦国的计策,这才招致了(灭亡的)祸患。赵国曾经对秦国五次作战。打了两次败仗,三次胜仗。后来秦国两次攻打赵国。(赵国大将)李牧接连打退秦国的进攻。等到李牧因受诬陷而被杀死,(赵国都城)邯郸变成(秦国的一个)郡,可惜赵国用武力抗秦而没能坚持到底。而且燕赵两国正处在秦国把其他国家快要消灭干净的时候,可以说(他们的)智谋和力量都很单薄,战败了而亡国,确实是不得已的事。假使韩、魏、楚三国都爱护他们的国土,齐国不依附秦国。(燕国的)刺客不去(刺秦王)(赵国的)良将李牧还活着,那么胜败的命运,存亡的道理,假若与秦国相比较,也许还不容易判断(出高低来)呢。唉!(如果六国诸侯)用贿赂秦国的土地来封给天下的谋臣,用侍奉秦国的心来礼遇天下的奇才,齐心合力地向西(对付秦国),那么,我恐怕秦国人吃了却咽不下咽喉的。真可悲叹啊!有这样的有利形势,却被秦国积久的威势所胁迫,天天割地,月月割地,以至于走向灭亡。治理国家的人不要被积久的威势所胁迫啊!

      六国和秦国都是诸侯之国。六国的势力虽然比秦国弱,可是还有可以用不赂秦的手段战胜秦国的形势。假如我们凭仗着这样大的国家,而重蹈六国灭亡的老路,这就是又在六国之下了。

      三、赏析:

      本文的历史背景应从两个角度着眼:一是作者论述的六国灭亡那个历史时期的情况,借以了解作者立论的根据;二是作者所处的北宋时代的历史状况,借以明确作者撰写此文的针砭现实的意义及其写作上的特点。

      苏洵写这篇文章并不是单纯地评论古代的历史事件,而是借古讽今,警告北宋统治者不要采取妥协苟安的外交政策。

      四、创作背景:

      《六国论》的历史背景应从两个角度着眼:一是苏洵论述的六国灭亡那个历史时期的情况,借以了解苏洵立论的根据;二是苏洵所处的北宋时代的历史状况,借以明确苏洵撰写《六国论》的针砭现实的意义及其写作上的特点。

      北宋建国以后,鉴于唐末藩镇割据,五代军人乱政,因而实行中央集权制度,解除节度使的权力,派遣文臣做地方官,派官员到地方管理财政,由皇帝直接控制禁军,将地方的*、财权、军权都收归中央。为了防范武将军权过重,严令将帅不得专兵,甚至外出作战,也必须按皇帝颁发的阵图行事。将官经常轮换,兵不识将,将不识兵,致使军队没有战斗力。这样的措施虽然杜绝了军阀拥兵作乱,但是也造成军事上的衰颓。北宋建国后一百年间,北宋军队与辽、西夏军队大小六十余战,败多胜少。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导致官僚机构膨胀和军队不断扩充。到北宋中期,官俸和军费开支浩大,财政入不敷出。北宋*实不限制兼并的政策,土地集中现象严重,贵族占有大量土地,社会矛盾尖锐。政治上的专制腐败,军事上的骄惰无能,带来外交上的极端软弱。到苏洵生活的.年代,北宋每年要向辽和西夏上贡大量银两以及商品。这样贿赂的结果,助长了辽、西夏的气焰,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极大地损伤了国力,带来了无穷的祸患。也就是说当时的北宋四周环伺,政策上求和,积贫积弱,而苏洵正是针对这样的现实撰写《六国论》的。

      五、艺术特点

      1.借古讽今,切中时弊

      战国时代,七雄争霸。为了独占天下,各国之间不断进行战争。最后六国被秦国逐个击破而灭亡了。六国灭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根本原因是秦国经过商秧变法的彻底改革,确立了先进的生产关系,经济得到较快的发展,军事实力超过了六国。同时,秦灭六国,顺应了当时历史发展走向统一的大势,有其历史的必然性。本文属于史论,但并不是进行史学的分析,也不是就历史谈历史,而是借史立论,以古鉴今,选择一个角度,抓住一个问题,持之有故、言之成理地确立自己的论点,进行深入论证,以阐明自己对现实政治的主张。因此我们分析这篇文章,不是看它是否准确、全面地评价了历史事实,而应着眼于其强烈的现实针对性。本文从历史与现实结合的角度,依据史实,抓住六国破灭“弊在赂秦”这一点来立论,针砭时弊,切中要害,表明了作者明达而深湛的政治见解。文末巧妙地联系北宋现实,点出全文的主旨,语意深切,发人深省。

      2.论点鲜明,论证严密

      本文为论说文,其结构完美地体现了论证的一般方法和规则,堪称古代论说文的典范。文章开篇即提出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的论点;然后以史实为据,分别就“赂秦”与“未尝赂秦”两类国家从正面加以论证;又以假设进一步申说,如果不赂秦则六国不至于灭亡,从反面加以论证;从而得出“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的论断;最后借古论今,讽谏北宋统治者切勿“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文章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论证,既深入又充分,逻辑严密,无懈可击。全文纲目分明,脉胳清晰,结构严整。不仅句与句、段与段之间有紧密的逻辑联系,而且首尾照应,古今相映。文中运用例证、引证、假设,特别是对比的论证方法。如“赂者”与“不赂者”对比;秦与诸侯双方土地得失对比,既以秦受赂所得与战胜所得对比,又以诸侯行赂所亡与战败所亡对比;赂秦之频与“一夕安寝”对比;以六国与北宋对比。通过对比增强了“弊在赂秦”这一论点的鲜明性、深刻性。

      3.语言生动,气势充沛

      在语言方面,本文除了具有一般论说文用词准确、言简意赅的特点之外,还有语言生动形象的特点。在论证中穿插“思厥先祖父······而秦兵又至矣”的描述,引古人之言来形象地说明道理,用“食之不得下咽”形容“秦人”的惶恐不安,大大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文章的字里行间饱含着作者的感情。不仅有“呜呼”“悲夫”等感情强烈的嗟叹,就是在夹叙夹议的文字中,也流溢着作者的情感,如对以地事秦的憎恶,对“义不赂秦”的赞赏,对“用武而不终”的惋惜,对为国者“为积威之所劫”痛惜、激愤,都溢于言表,有着强烈的感染力,使文章不仅以理服人,而且以情感人。再加上对偶、对比、比喻、引用、设问等修辞方式的运用,使文章“博辨以昭”(欧阳修语),不仅章法严谨,而且富于变化,承转灵活,纵横恣肆,起伏跌宕,雄奇遒劲,具有雄辩的力量和充沛的气势。

    [阅读全文]...

2022-05-18 08:50:21
  • 苏童名言

  • 名言,名人名言
  • 1.小说就是这么奇妙,有时候来自于生活当中一个虚幻的记忆,这个记忆本身是错误的、是站不住脚的,但是形成了一部小说,原形也是这样,所谓生活当中的原形不原形,有时候给你提供了一个艺术源泉冲动,本身是怎么样不重要。

    2.写作是一种给予,给予自己,也给予别人。

    3.名气就像路上拾到了一只钱包,拾到了当然好,但是你总不能因为这个意外之财不走路吧?

    4.电影可以说是一种甜蜜的诱惑,我一直用一个比喻,我是电影的远房亲戚,走动正常,但不走动更正常。

    5.米兰·昆德拉说,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但人类不思考,上帝就笑得更厉害了。那还不如把人类变成一片原始森林,改善地球环境。思考不一定带来幸福,可能带来的是怀疑和痛苦,但是怀疑过后才又确定,痛苦过后才可能获得*。

    6.一个人幸运的前提,其实是他有能力改变自己。

    7.人允许一个陌生人的发迹,却不能容忍一个身边人的晋升。因为同一层次的人之间存在着对比、利益的冲突,而与陌生人不存在这方面的问题。

    8.不红不紫是一个作家最好的状态。

    9.箫有七孔,一个孔是一份情调,缀起来就特别优美,也特别感伤,吹箫人就需要这两种感情。

    10.女人是多么奇怪啊,女人能把别人琢磨透了,就是琢磨不透她自己。

    11.做戏做得好能骗别人,做得不好只能骗骗自己。

    12.学*要加,骄傲要减,机会要乘,懒惰要除。

    13.童年的无知可爱;少年的无知可笑;青年的无知可怜;中年的无知可叹;老年的无知可悲。

    14.下雪了,世界就剩下一半了;另外一半看不见了,它被静静地抹去,也许这就是一场不彻底的死亡。

    15.人的成长要接受四个方面的教育:父母、老师、书籍、社会。有趣的是,后者似乎总是与前面三种背道而驰。

    [阅读全文]...

2022-05-12 15:20:20
  • 有关于苏洵的诗句

  • 有关于苏洵的诗句

      1、欧阳永叔白兔——苏洵

      飞鹰搏*原,禽兽乱衰草。苍茫就擒执,颠倒莫能保。

      白兔不忍杀,叹息爱其老。独生遂长拘,野性始惊矫。

      贵人识筠笼,驯扰渐可抱。谁知山林宽,穴处颇自好。

      高飚动槁叶,群窜迹如扫。异质不自藏,照野明暠暠。

      猎夫指之笑,自匿苦不早。何当骑蟾蜍,灵杵手自捣。

      2、送李才元学士知邛州——苏洵

      贫贱羞妻子,富贵乐乡关。不见李夫子,得意今西还。

      白马渡浐水,红旗照蜀山。归来未解带,故旧已满门。

      *生浪游处,何者哀王孙。壮士勿龌龊,千金报一餐。

      3、送吴待制中复知潭州——苏洵

      十年曾作犍为令,四脉尝闻愍俗诗。共叹才高堪御史,果能忠谏致戎麾。

      会稽特欲荣翁子,冯翊犹将试望之。船系河堤无几日,南公应已怪来迟。

      台省留身凡几岁,江湖得郡喜今行。卧听晓鼓朝眠稳,行入淮流乡味生。

      细雨满村莼菜长,高风吹旆彩船狞。到家应有壶觞劳,倚赖比邻不畏卿。

      4、香——苏洵

      捣麝筛檀入范模,润分薇露合鸡苏。一丝吐出青烟细,半炷烧成玉筋粗。

      道士每占经次第,佳人惟验绣工夫。轩窗几*随宜用,不待高擎鹊尾炉。

      5、送王吏部知徐州——苏洵

      东徐三齐之南邻,夫子岂是三齐人。辞嚣乞静得此守,走兔入薮鱼投津。

      徐州胜绝不须问,请问项籍何去秦?江山雄豪不相下,衣锦游戏欲及晨。

      霸王事业今已矣,但有太守朱两轮。还乡据势与古并,岂有汉戟窥城闉。论安较利乃公胜,行矣正及汴水匀。

    [阅读全文]...

2022-03-08 07:48:47
  • 苏轼名言名句

  • 苏轼,名言
  •   苏轼名言名句

      1、易以理服,难以力胜。

      2、目有昧刚视白为黑,心有蔽则以薄为厚。

      3、文章如精金美玉,市有定价,非人所能以口舌定贵也。

      4、菰蒲无边水茫茫,荷花夜开风露香。

      5、论事易,作事难;作事易,成事难。

      6、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7、游人脚底一声雷,满座顽云拨不开。

      8、试登绝顶望乡国,江南江北青山多。

      9、善养身者使之能逸而能劳。

      10、有意而言,意尽而言止者,天下之至言也。

      11、临大事而不乱。

      12、辞至于能达,则文不可胜用矣。

      13、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

      14、水到渠成,不须预虑。

      15、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

      16、杳杳天低鹘没处,青山一发是中原。

      17、合则留,不合则去。

      18、察消长之往来,辨利害于疑似。

      19、穷不忘道,老而能学。

      20、石榴半吐红巾蹙,待浮花浪蕊都尽,伴君幽独。

      21、呼之则来,挥之则散。

      22、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

      23、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24、善养生者慎起居,节饮食,导引关节,吐故纳新。

      25、举大体而不论小事,务实效而不为虚名。

      26、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

      27、心欲言而口不逮。

      28、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

      29、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30、事不素讲,难以应猝。

      31、有名而无实,则其名不行;有实而无名,则其实不长。

      32、弄风骄马跑空立,趁兔苍鹰掠地飞。

      33、能前知其当然,事至不惧,而徐为之图。

      34、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

      35、人不可以苟富贵,亦不可以徒贫贱。

      36、博现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37、改过不吝,从善如流。

      38、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39、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

      40、人无所不至,惟天不容伪。

      41、其择人宜精,其任人宜久。

      42、善用兵者先服其心,次屈其力,则兵易解而功易成。

      43、丰凶相济,农末皆利。

      44、名重则于实难副,论高则与世常疏。

      45、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46、争开不待叶,密缀欲无条。

      47、所种者谷,虽瘠土惰农,不生稗也;所种者稗,虽美田疾耕,不生谷也。

      48、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49、龙卷鱼虾并雨落,人随鸡犬上墙眠。

      50、速则济,缓则不及,此圣贤所以贵机会也。

    [阅读全文]...

2021-12-26 08:16:43
  • 唐宋八大家苏洵简介

  • 诗人
  • 唐宋八大家苏洵简介

      苏洵是北宋文学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并以文学著称于世,世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了唐宋八大家苏洵简介,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苏洵生活于佛、道发展兴盛的北宋前期,受时代潮流及出生环境的影响,苏洵也有一些佛、道观念。苏洵信奉佛道,其外在表现是游道观佛寺,交道士僧人,舍心爱之物为死去的亲人祈冥福等;其内在表现则体现了其文学艺术和政治思想之中,苏洵的文学创作过程论受启于《庄子》,他的文学作品涉及到道教的仙话传奇,灵验故事,宫观胜境等,其政治思想从渊源、重要观点到语言文字无不留下道家的痕迹。苏洵的文学作品和政治思想中涉及佛教的比较少见,受道家道教的影响却十分明显。

      苏轼在《子由生日,以檀香观音像及新合印香银篆盘为寿》一诗中写道:君少与我师皇坟,旁资老聘释迦文。说的是苏轼苏辙兄弟庆历年间在家以父为师时的'事情,可见苏洵对道释经籍是有所研读的,不仅如此,还让儿子也一起读。苏轼曾提到双亲笃信佛教:昔予先君文安主薄赠中大夫讳洵,先夫人武昌太君程氏,皆性仁行廉,崇信三宝。捐馆之日,追述遗意,舍所爱作佛事,虽力有所此,而志则无尽。至于对道教的信仰,苏洵自己有记载:洵尝于天圣庚午(即1030年)重九日玉局观无碍子肆中见一画像,笔法清奇。云乃张仙也,有祷必应。因解玉环易之。苏洵十九岁娶眉山大户程氏之女为妻,到二十三岁(即天圣庚午)还未有子嗣,因此在游成都玉局观见到被称为以祈嗣的张仙画像,就购置回家。祈曰:某等不德所召,艰于嗣息,堇皈遗教,瞻奉尊彦。夫妇行四拜礼,诣香案上香,献酒。读祝再四拜。苏洵的佛道信奉主要体现在游览佛道的名胜古迹,接交道士、僧人。

      苏洵少不喜学,由于父亲健在,没有养家之累,故他在青少年时代有点象李白和杜甫的任侠与壮游,走了不少地方。后来又陪同儿子两次进京,一次经水路,一次经陆路,遍游了沿途的名胜古迹。

      苏洵游过的道释名胜古迹大致有青城山和峨眉山、成都的玉局观、庐山的东林寺和西林寺、虔州的天竺寺、丰都的仙都观等。

      苏洵游峨眉山和青城山是在青少年时期,其《忆山送人五言七十八韵》诗中云:

      少年喜奇迹,落拓鞍马间。纵目视天下,爱此宇宙宽。岷峨最先见,晴光压西川。

      曾枣庄先生认为此岷、峨即是青城山和峨眉山,还说苏洵游青城、峨眉可能不止一次。青城山和峨眉山分别是道教和佛教的胜地,苏洵前去游历,除了自然风景外,一定还拜访了山中的寺、观和道士、僧人。

      庆历年间,苏洵进京参加制举考试,不中,便南游嵩洛庐山,在庐山他游历了东林寺和西林寺,并同这里的两位高僧讷禅师和景福顺长老交游月余。《忆山送人》诗中详细记载了这次游历的情形:次入二林寺,遂获高僧言。问以绝胜境,导我同跻攀。逾月不厌倦,岩谷行欲殚。苏洵在庐山同二僧共游居一个多月,并获高僧言这件事,苏轼、苏辙都有记载。苏辙云:辙幼侍先君,闻尝游庐山,过圆通(寺),见讷禅师,留连久之。元丰五年,以谪居高安,景福顺公不远百里,惠然来访。自言昔从纳于圆通,逮与先君游。岁月迁谢,今三十六年矣。二公皆吾里人,讷之经去已十一年。从庐山下来,苏洵又南游虔州(今江西赣州),在虔州,苏洵结识了当地隐士钟子翼兄弟,在他们的陪同下游览了马祖岩和天竺寺。大概在皇初年,苏洵到岷山白云溪拜访了隐士张俞,苏轼在《张白云诗跋》中说:张俞,少愚,西蜀隐君子也。与予先君游居岷山下张俞的事迹在王称的《东都事略》中有传,张俞,字少愚,少嗜书,好为诗,俞为人不妄忧喜,性淳情澹,有超然远俗之志。朝廷曾六次下诏要其出仕,卒不起,遂隐居青城山之白云溪。按青城山白云溪是著名道教学者杜光廷晚年所居之地,文彦博治蜀时安排张俞居住白云溪,显然是张俞对道教有特别兴趣的原因,苏洵与他交游,道家道教大概是其交谈内容之一。嘉祐初,苏洵带二子进京应试,在京期间,认识了保聪禅师,予在京师,彭州僧保聪来求识予甚勤,及至蜀,闻其自京师归,布衣蔬食以为其徒先,凡若干年,而所居圆觉院大治。

      嘉祐四年苏洵带领全家乘船沿岷江而下,东出三峡,走水路进京,在丰都参观了仙都观,传说这是阴长生升仙的地方,写有《题仙都观》诗凭吊这个仙人。

      苏洵与道士、僧人、隐士的交往,游历的道观佛寺,就其文集及儿子文集中有记载的,大致就是这样了。

    [阅读全文]...

2022-03-08 20:32:06
  • 苏轼名言名句

  • 名言,苏轼,语录
  • 关于苏轼的名言警句

    答:苏轼言 1、易以理服,难以力胜。

    2、目有昧刚,心有蔽则以薄为厚。

    3、文章如精玉,市有定价,非人所能以口舌定贵也。

    4、菰蒲无边水茫茫,荷花夜开风露香。

    5、论事易,作事难;作事易,成事难。

    6、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7、游人脚底一声雷,满座顽云拨不开。

    8、试登绝顶望乡国,江南江北青山多。

    9、善养身者使之能逸而能劳。

    10、有意而言,意尽而言止者,天下之至言也。

    11、临大事而不乱。

    12、辞至于能达,则文不可胜用矣。

    13、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

    14、水到渠成,不须预虑。

    15、云散月明谁点缀

    天容海色本澄清。

    16、杳杳天低鹘没处,青山一发是中原。

    17、合则留,不合则去。

    18、察消长之往来,辨利害于疑似。

    19、穷不忘道,老而能学。

    20、石榴半吐红巾蹙,待浮花浪蕊都尽,伴君幽独。

    1、易以理服,难以力胜。

      2、目有昧刚视白为黑,心有蔽则以薄为厚。

      3、文章如精金美玉,市有定价,非人所能以口舌定贵也。

      4、菰蒲无边水茫茫,荷花夜开风露香。

      5、论事易,作事难;作事易,成事难。

      6、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7、游人脚底一声雷,满座顽云拨不开。

      8、试登绝顶望乡国,江南江北青山多。

      9、善养身者使之能逸而能劳。

      10、有意而言,意尽而言止者,天下之至言也。

      11、临大事而不乱。

      12、辞至于能达,则文不可胜用矣。

      13、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

      14、水到渠成,不须预虑。

      15、云散月明谁点缀

    天容海色本澄清。

      16、杳杳天低鹘没处,青山一发是中原。

      17、合则留,不合则去。

      18、察消长之往来,辨利害于疑似。

      19、穷不忘道,老而能学。

      20、石榴半吐红巾蹙,待浮花浪蕊都尽,伴君幽独。

      21、呼之则来,挥之则散。

      22、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

      23、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24、善养生者慎起居,节饮食,导引关节,吐故纳新。

      25、举大体而不论小事,务实效而不为虚名。

      26、燕子楼空,佳人何在

    空锁楼中燕。

      27、心欲言而口不逮。

      28、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

    [阅读全文]...

2022-05-09 16:07:03
  • 苏洵《管仲论》原文翻译及赏析

  •   原文:

      管仲相桓公,霸诸侯,攘夷狄,终其身齐国富强,诸侯不敢叛。管仲死,竖刁、易牙、开方用,威公薨于乱,五公子争立,其祸蔓延,讫简公,齐无宁岁。夫功之成,非成于成之日,盖必有所由起;祸之作,不作于作之日,亦必有所由兆。故齐之治也,吾不曰管仲,而曰鲍叔。及其乱也,吾不曰竖刁、易牙、开方,而曰管仲。何则?竖刁、易牙、开方三子,彼固乱人国者,顾其用之者,威公也。夫有舜而后知放四凶,有仲尼而后知去少正卯。彼威公何人也?顾其使威公得用三子者,管仲也。仲之疾也,公问之相。当是时也,吾意以仲且举天下之贤者以对。而其言乃不过曰:竖刁、易牙、开方三子,非人情,不可*而已。

      呜呼!仲以为威公果能不用三子矣乎?仲与威公处几年矣,亦知威公之为人矣乎?威公声不绝于耳,色不绝于目,而非三子者则无以遂其欲。彼其初之所以不用者,徒以有仲焉耳。一日无仲,则三子者可以弹冠而相庆矣。仲以为将死之言可以絷威公之手足耶?夫齐国不患有三子,而患无仲。有仲,则三子者,三匹夫耳。不然,天下岂少三子之徒哉?虽威公幸而听仲,诛此三人,而其余者,仲能悉数而去之耶?呜呼!仲可谓不知本者矣。因威公之问,举天下之贤者以自代,则仲虽死,而齐国未为无仲也。夫何患三子者?不言可也。五伯莫盛于威、文,文公之才,不过威公,其臣又皆不及仲;灵公之虐,不如孝公之宽厚。文公死,诸侯不敢叛晋,晋*文公之余威,犹得为诸侯之盟主百余年。何者?其君虽不肖,而尚有老*焉。威公之薨也,一乱涂地,无惑也,彼独恃一管仲,而仲则死矣。

      夫天下未尝无贤者,盖有有臣而无君者矣。威公在焉,而曰天下不复有管仲者,吾不信也。仲之书,有记其将死论鲍叔、宾胥无之为人,且各疏其短。是其心以为数子者皆不足以托国。而又逆知其将死,则其书诞谩不足信也。吾观史鰌,以不能进蘧伯玉,而退弥子瑕,故有身后之谏。萧何且死,举曹参以自代。大臣之用心,固宜如此也。夫国以一人兴,以一人亡。贤者不悲其身之死,而忧其国之衰,故必复有贤者,而后可以死。彼管仲者,何以死哉?

      译文

      管仲作丞相辅佐桓公,称霸于诸侯,排斥打击夷、狄等异族,终其一生都使齐国富强,诸侯不敢背叛。管仲死后,竖刁、易牙、开方被重用。桓公死于宫廷内乱,五位公子争抢君位,此祸蔓延,直到齐简公,齐国无一年安宁。

      功业的完成,不是完成在成功之日,必然由一定的因素而引起;祸乱的发生,不是发作于作乱之时,也必有其根源而预兆。因此,齐国的安定强盛,我不说是由于管仲,而说是由于鲍叔。至于齐国的祸乱,我不说是由于竖刁、易牙、开方,而说是由于管仲。为什么呢?竖刁、易牙、开方三人本就是乱国者,但重用他们的是齐桓公。有了舜才知道流放四凶,有了仲尼然后才知道杀掉少正卯,那桓公是什么人,回头看来,使桓公重用这三个人的是管仲啊!管仲病危时,桓公询问丞相的人选。此时,我想管仲将推荐天下最贤能的人来作答,但他的话不过是“竖刁、易牙、开方三个人,不讲人情,不能亲*”罢了。

      唉,管仲以为桓公果然能够不用这三个人吗?管仲和桓公相处多年了,该知道他的为人了吧。桓公是个音乐不停歇于耳,美色不离开眼的人。如无此三人,就无法满足他的欲望。他开始不重用他们,只是由于管仲在,一旦管仲没了,这三人就弹冠相庆了。管仲以为自己的遗言就可束缚桓公吗?齐国不怕有这三人,而是怕没有管仲。有管仲在,那这三人只是普通人罢了。若不是这样,天下难道缺跟这三人一样的人吗?即使桓公侥幸而听了管仲的话,杀了这三个人,但其余的这类人,管仲能一个也不剩地除掉他们吗?唉!管仲是不懂得从根本上着眼的人啊!如果他乘着齐桓公询问时,推荐天下贤人来代替自己,那么管仲虽死,齐国也不算是失去了管仲。这三人又有什么可怕的,就是不提他们也可以啊!

      五霸中没有比齐桓公、晋文公再强的了。晋文公的才能比不上齐桓公,他的大臣也都赶不上管仲。晋灵公暴虐,不如齐孝公宽厚。可晋文公死后,诸侯不敢背叛晋国。晋国承袭文公的余威,还能在一百年里充当盟主。为什么呢?因为它的君主虽不贤明,但是还有老成练达的大臣存在。桓公死后,齐国一败涂地,这没有什么疑问奇啊!他仅依靠一个管仲,管仲却死了。

      天下并非无贤人,确实是有贤臣而没有明君。桓公在世时,就说天下再没有管仲这样的人才。我不相信。管仲的书里有记载他将死时论及鲍叔牙、宾胥无的为人,并列出他们各自的短处。这是他心中认为这几个人都不能托以国家重任。而且预料自己将死。这部书实在是荒诞,不值得相信。我看史鳅,因为活着不能荐用蘧伯玉和斥退弥子瑕,为此有身后劝谏之事。萧何临死,推荐曹参代替自己。大臣的用心,本来应该如此啊!国家因一个人而兴盛,一个人而灭亡。贤人不悲痛自己的死亡,而忧虑国家的衰败。因此必须再推选出贤明的人来,然后才可以放心死去。那管仲,凭什么可以死掉呢?

      评析

      管仲是历史上的名相之一。他辅佐齐桓公尊周室,攘夷狄,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他的功绩一向为人称道,连孔子对他都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对于这样一个典范人物,作者独能从其不能推荐贤人这一要害之处进行评说,其立论新奇,合乎情理。在封建社会中,一个有作为的政治家的去世往往会给国家带来消极的甚至是灾难性的影响,这种例子在历史上是不罕见的。因此,作者的见解是正确的。

      本文文笔犀利,逻辑严密,令人无懈可击,正如清人吴楚材所说:“立论一层深一层,引证一段系一段,似此卓识雄文,方能令古人心服。”例如,为了说明管仲提出的竖刁等三人“非人情不可*”只是一句毫无意义的空话,他把齐桓公和舜、孔子进行比较,说明齐桓公不可能除掉这三个人。退一步说,即使是除掉了这三个人,“天下岂少三子之徒哉”。又如,在谈到管仲在临死时没有向桓公举荐贤人是一重大失误时,作者又用史?、萧何的事迹进行对比,得出了“大臣之用心,固宜如此也”的结论,可以说是丝丝入扣,令人拍案叫绝。

      本文批评了管仲在临死前未能荐贤自代,以致在他死后齐国发生了内乱。作者的观点颇为新奇,可以称为“翻案文章”。

    [阅读全文]...

2022-03-30 18:50:52
苏洵的名言 - 句子
苏洵的名言 - 语录
苏洵的名言 - 说说
苏洵的名言 - 名言
苏洵的名言 - 诗词
苏洵的名言 - 祝福
苏洵的名言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