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山东东阿的古诗

关于描写山东东阿的古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描写山东东阿的古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描写山东东阿的古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描写山东东阿的古诗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381) 语录(17) 说说(17) 名言(8) 诗词(724) 祝福(1k+) 心语(56)

  •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古诗

  • 兄弟,九月,写作
  •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古诗

      在*日的学*、工作和生活里,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古诗吧,古诗的格律限制较少。还在苦苦寻找优秀经典的古诗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古诗相关内容,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作者:王维【唐代】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赏析

      诗的第一句用了“独”、“异”两个字,分量下得很足。诗人对亲人的思念,对他自己孤孑处境的感受,都凝聚在这个“独”字里面。“异乡为异客”,不过是说在他乡作客,但两个“异”字所造成的艺术效果,却比一般地叙说他乡作客要强烈得多。在自然经济占主要地位的封建时代,不同地域之间的风土、人情、语言、生活*惯差别很大,诗人离开多年生活的故乡到异地去,会感到一切都陌生、不*惯,感到他自己是漂浮在异地生活中的一叶浮萍。“异乡”、“异客”,正是朴质而真切地道出了这种感受。作客他乡者的思乡怀亲之情,在*日也是存在的,不过有时不一定是显露的,但一旦遇到某种触媒——最常见的是“佳节”——就很容易爆发出来,甚至一发而不可抑止。这就是所谓“每逢佳节倍思亲”。佳节,往往是家人团聚的日子,而且往往和对家乡风物的许多美好记忆联结在一起,所以“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描写就显得十分自然。这种体验人人都有,但在王维之前,却没有任何诗人用这样朴素无华而又高度概括的诗句成功地表现过。而一经诗人道出,它就成了最能表现客中思乡感情的格言式的警句。

      前两句用的是艺术创作的“直接法”,几乎不经任何迂回,而是直插核心,迅即形成高潮,出现警句。但这种写法往往使后两句难以为继,造成后劲不足。这首诗的后两句,如果顺着“佳节倍思亲”作直线式的延伸,就会显得蛇足;转出新意而再形成新的高潮,也很难办到。诗人采取另一种方式:紧接着感情的激流,出现一泓微波荡漾的湖面,看似*静,实则更加深沉。

      三四两句,如果只是一般化地遥想兄弟如何在重阳日登高,佩带茱萸,而诗人自己独在异乡,不能参与,虽然也写出了佳节思亲之情,就会显得*直,缺乏新意与深情。诗人遥想的却是:“遍插茱萸少一人。”意思是说,远在故乡的兄弟们重阳节登高时身上都佩上了茱萸,却发现少了一位兄弟——他自己不在内。好像遗憾的不是他未能和故乡的兄弟共度佳节,反倒是兄弟们佳节未能完全团聚;似乎他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处境并不值得诉说,反倒是兄弟们的缺憾更须体贴。这就曲折有致,出乎常情。而这种出乎常情之处,正是它的深厚处、新警处。杜甫的《月夜》中有“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的句子,和这两句异曲同工,而王维的诗似乎更不着力。

      这首诗中,“独在异乡”,暗写了孤独寂寞的环境,对于初次离家的少年来说,对这种环境特别敏感。“异客”则更强调了游子在异乡举目无亲的生疏清冷的感受。用“独”和两个“异”字组在一句诗里,大大加深了主观感受的程度。第二句“每逢佳节倍思亲”是前面情绪的合理发展,说明*常已有思亲之苦,而到节日,这思念就愈加转深和增强了。“倍”字用得极妙,是联系上下两句情绪之间的关键。这两句构成全诗的一个层次,是从抒情主人公自我的主观感受来表现思亲之情的。

    [阅读全文]...

2021-12-16 17:55:05
  • 山东东营2016年中考英语试题及答案

  • 中考
  • 山东东营2016年中考英语试题及答案

      为帮助考生们更方便地查看2016年中考试题与答案,下面是YJBYS小编搜索整理的关于山东东营2016年中考英语试题及答案,感兴趣的同学们赶紧来练一练!

      一、语法选择 (共15小题,每题1分,满分15分)

      Students at a primary school in Fuzhou, Fujian Province were required to clean the school toilets to help them develop good habits. But some parents are 1 against the idea. They can’t see the advantages of students doing such chores(杂事). They think that the school 2 students with a proper education, not the chance to be school 3 .

      In fact, parents, schools and society all play 4 important role in 5 the character of students. It is good 6 schools to give students such tasks, because only 7 students will do them at home. Their parents want 8 to do homework 9 can help them get good marks.

      In recent years, some parents will make mountains out of molehills(小题大做) when students 10 to do some chores in schools. If their kids get hurt in schools, some 11 about the teachers. Some may even challenge the schools’ teaching methods and management. As a result, many primary schools, especially those in big cities, do not let students 12 outdoor activities during breaks because they fear that the students might get hurt. This is bad for the 13 development.

      What the primary school in Fuzhou is doing is worth praising. Doing chores can put a sense of responsibility into students’ minds. It teaches them the spirit of rules and teamwork 14 . Besides, students’ experiences can become 15 than only studying in schools.

      ( )1.A. strong B. stronger C. strongly D. more strongly

      ( )2.A. to provide B. provide C. provides D. provided

      ( )3.A. clean B. cleaning  C. cleaner D. cleaners

      ( )4.A. a B. an C. the D. /

      ( )5.A. develop B. to develop C. developing D. developed

      ( )6. A. for B. of C. to D. as

      ( )7. A. little B. a little C. few D. a few

      ( )8. A. they B. their C. theirs D. them

      ( )9. A. who B. which C. what D. when

      ( )10.A. are asking B. asked C. are asked D. were asked

      ( )11.A. complains B. complained C. is complaining D. will complain

      ( )12.A. join B. to join C. take part in D. to take part in

      ( )13.A. students B. student’s C. students D. students’

      ( )14. A. also B. as well C. either D. neither

      ( )15. A. meaningful B. more meaningful C. most meaningful D. meaningfully

      二、完形填空 (共10小题,每题1.5分,满分15分)

      Two old beggars were sitting on a busy street corner of a big city. They watched 16 as a lot of people walked by without looking at them. Sometimes, a kind-hearted woman or a small child would drop a few coins in the 17 in front of them.

      As it was getting dark, they started to 18 their things. Just as they were getting ready to leave, they notice a man walking towards them. The man 19 , reached into his pocket and took something out. What looked like a piece of hard candy, wrapped (包裹) in white paper, hit each of their waiting hats. The rich man continued his way.

      “Why couldn’t he leave us a few 20 or a bill instead of the rock candy?” said the first beggar. With these words, he picked up the thing and 21 . Then he collected his things and left.

      The second beggar wanted to do the same, but a second thought made him change his 22 . “I haven’t had anything like this for ages.” he thought. “How 23 of that man to offer me something so sweet!” With that, he opened the white paper. To his 24 , there was no hard rock candy inside. 25 , a shiny white pearl (珍珠) worth thousands of dollars fell into his hand.

      ( )16. A. helplessly B. happily C. uselessly D. quickly

      ( )17.A. bags B. boxes C. hats D. pockets

      ( )18.A. sell B. hide C. place D. pack

      ( )19.A.stopped B. ran C. went D. talked

      ( )20.A. books B. coins C. sweets D. flowers

      ( )21.A. carried it away B. ate it up C. opened it up D. threw it away

      ( )22.A. habit B. way C. mind D. rule

      ( )23.A.nice B. funny C. clever D. strange

      ( )24.A. interest B. sadness C. surprise D. pity

      ( )25.A. Besides B. Instead C. Though D. Again

      三、阅读(共两节,满分45分)

      第一节:阅读理解。(共20小题,每题2分,满分40分)

      ( A )

      Most of us have ever imagined the life on a desert island. We sometimes imagine a desert island to be a sort of paradise(天堂) where the sun always shines. Life there is simple and good. Ripe fruit falls from the trees and you are free to sit around without any work. This is really a beautiful picture, isn’t it? However, the other side of the picture is quite the opposite. Life on a desert island is awful. You either starve to death or live like Robinson Crusoe, waiting for a boat which never comes.

      Perhaps there is some truth in both these pictures, but few us have had the chance to find out. We can only experience it in the story like the following.

      Many years ago, two men spent five days on a coral island and they wished that they could stay there longer. They were driving a badly damaged boat from the Virgin Islands to Miami to have it repaired. During the journey, their boat began to sink(下沉). They quickly put food, matches, and cans of beer into a rubber dinghy(救生筏) and rowed for a few miles across the Caribbean until they arrived at a tiny coral island.

      There were hardly any trees on the island and there was no water, but this did not seem to be a problem. The men collected rainwater in the rubber dinghy. As they had brought a gun with them, they had plenty to eat. They caught lobster and fish every day, and they thought they lived just like a king. Five days later, a tank passed by and saved them. However, they felt sorry that they had to leave.

      ( ) 26. What kind of life on the island was Not mentioned according to Paragraph 1?

      A. A simple and good life. B. A sort of paradise life.

      C. A terrible life. D. A common life.

      ( ) 27. What did the two men put into the small rubber dinghy?

      A. Food, medicine and cans. B. Food, matches and medicine.

      C. Food, beer and matches. D. Food, fish and cans.

      ( ) 28. In what order did the following events take place?

    [阅读全文]...

2022-06-02 11:14:06
  • 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故事)

  • 兄弟,九月,故事
  •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遍插茱萸少一人”的“人”指的是谁?这是蚂蚁庄园10月14号今日庄园小课堂的问题,下面为大家详细介绍10月14日今天蚂蚁庄园课堂小鸡饲料答案。

      蚂蚁庄园非常好玩,养鸡的同时还能做慈善,增进知识的同时还可以免费领取小鸡饲料。

      今天的问题是: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遍插茱萸少一人”的“人”指的是?

      王维

      李白

      答案:王维

      解析:“遍插茱萸少一人”这句出自王维的名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其中的“少一人”指的就是作者自己,也就是王维。此诗是王维十七岁时写下。王维当时独自一人漂泊在洛阳与长安之间,他是蒲州(今山西永济)人,蒲州在华山东面,所以称故乡的兄弟为山东兄弟。

      以上就是10月14日蚂蚁庄园小课堂的问题答案。

    [阅读全文]...

2022-02-18 23:55:39
  • 描写山东的诗句

  • 描写山东的诗句

      五律·山东名胜

      曲阜瞻三孔,梁山好汉多。

      微山湖伴唱,长岛蜃楼歌。

      东岳观沧海,蓬莱看碧波。

      泉城趵突跃,水月太清和。

      泓映绮疏;

      遥看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

      七律·泰山东御座

      沉香狮子温凉玉,御用行宫驻跸亭。

      白鹤云巢东岳殿,紫檀古木石花屏。

      元清皇帝祭天处,秦汉诗碑记史铭。

      郭老南环多赞咏,岱宗高耸镇安宁。

      注:位于岱庙东华门内,创建于元代,清乾隆拓建为驻跸亭。由垂花门、仪门、大门、正殿和配殿组成。正殿内陈列有“泰山三宝”(沉香狮子、温凉玉、黄蓝釉瓷葫芦瓶)及紫檀古木家具和各种大理石花饰挂屏。乾隆曾10次登岱,留下了不少著名的驻跸之所,如白鹤泉行宫、云巢行宫、爱山楼行宫、环咏亭、东御座等,现存只有东御座。院内保存有秦《泰山刻石》,元朝郝经赞道:“拳如钗股直如筋,屈铁碾玉秀且奇,千年瘦劲益飞动,回视诸家肥更痴。”鲁迅称其:“质而能状,实汉晋碑铭从出也”。南环廊内遍刻郭沫若登岱吟咏。

      杜甫《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分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陵绝顶,一览众山小。

    [阅读全文]...

2022-01-10 17:02:46
  • 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赏析

  • 兄弟,九月,写作
  • 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赏析

      导语:重阳节,诗人在外感到遗憾的不是自己未能和故乡的兄弟共度佳节,反倒是遗憾兄弟们佳节未能完全团聚。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赏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注释】

      九月九日:指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

      忆:想念。

      山东:指华山以东作者家乡蒲州。

      异乡:他乡、外乡。

      为异客:作他乡的客人。

      逢:遇。

      倍:格外。

      登高:古有重阳节登高的风俗。

      茱萸(zhū yú):一种香草。古时重阳节人们插戴茱萸,据说可以避邪。

      【写作背景】

      诗因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作。王维家居蒲州(今山西永济),在华山之东,所以题称“忆山东兄弟”。写这首诗时他大概正在长安谋取功名。繁华的帝都对当时热中仕进的年轻士子虽有很大吸引力,但对一个少年游子来说,毕竟是举目无亲的“异乡”;而且越是繁华热闹,在茫茫人海中的游子就越显得孤孑无亲。

      【翻译】

      独自流落他乡,长做异地之客,每逢佳节良辰,越发思念眷亲。遥想今日重阳,兄弟又在登高,他们佩带茱萸,发觉少我一人。

      【作者简介】

      王维(698—759,一作701—761)〔唐〕字摩诘,原籍祁(今山西祁县),其父迁居蒲州(今山西永济西),遂为河东人。玄宗开元五年(717)进士,与弟缙并以词学知名。

      天宝十五年(756)官给事中,乾元中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

      晚年归隐蓝田辋川,尝于清源寺壁上画《辋川图》,笔力雄壮,山谷郁盘,云水飞动,意出尘外。善写破墨山水,笔迹劲爽,气势深重,一变线条钩勒和重色青绿画法,创以水渗透墨彩之新技法。画山水松石,似吴道子而风致标格特出,尤工*远之景,云峰石色,绝迹天机。

      得兴处不问四时,如画花,往往以桃杏、芙蓉、莲花同作一景;画《袁安卧雪图》,有雪里芭蕉,此乃造理入神,迥得真趣。荆浩《画山水录》说:“王右丞笔墨宛丽,气韵高清,巧写象成,亦动真思。”苏东坡称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明代董其昌推崇他为“南宗之祖”,认为“文人之画,自王右丞始”。亦善诗,前期诗作以边塞为题材,风格雄浑;山水诗追慕恬静和禅理生活,体物精细,状写传神,成就独特。画迹有《青枫树图》、《孟浩然马上吟诗图》等。《太上像》《山庄图》《雪山图》等126件,著录于《宣和画谱》。传世作品有《雪溪图》(传),绢本,墨笔画,图录于《*绘画史图录》上册;《伏生授经图》卷,绢本设色,绘汉伏生像,形象清癯苍老,笔法清劲,无款,南宋高宗题“王维写济南伏生”,现藏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著有《王右丞集》。

      【赏析】

      王维是一位早熟的.作家,少年时期就创作了不少优秀的诗篇。这首诗就是他十七岁时的作品。和他后来那些富于画意、构图设色非常讲究的山水诗不同,这首抒情小诗写得非常朴素。但千百年来,人们在作客他乡的情况下读这首诗,却都强烈地感受到了它的艺术力量。这种艺术力量,首先来自它的朴质、深厚和高度的艺术概括。

      诗因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作,王维家居蒲州(今山西永济),在华山之东,所以题称“忆山东兄弟”。写这首诗的时候他大概正在长安谋取功名。繁华的帝都对当时热中仕进的年轻士子虽有很大吸引力,但对一个少年游子来说,毕竟是举目无亲的“异乡”;且越是繁华热闹,在茫茫人海中的游子就越显得孤孑无亲。第一句用了一个“独”字,两个“异”字,分量下得很足。对亲人的思念,对自己孤孑处境的感受,都凝聚在这个“独”字里面。“异乡为异客”,不过说他乡作客,但两个“异”字所造成的艺术效果,却比一般地叙说他乡作客要强烈得多。在自然经济占主要地位的封建时代,不同地域之间的风土、人情、语言、生活*惯差别很大,离开多年生活的故乡到异地去,会感到一切都陌生、不*惯,感到自己是漂浮在异地生活中的一叶浮萍。“异乡”、“异客”,正是朴质而真切地道出了这种感受。作客他乡者的思乡怀亲之情,在*日自然也是存在的,不过有时不一定是显露的,但一旦遇到某种触媒──最常见的是“佳节”──就很容易爆发出来,甚至一发而不可抑止。这就是所谓“每逢佳节倍思亲”。佳节,往往是家人团聚的日子,而且往往和对家乡风物的许多美好记忆联结在一起,所以“每逢佳节倍思亲”就是十分自然的了。这种体验,可以说人人都有,但在王维之前,却没有任何诗人用这样朴素无华而又高度概括的诗句成功地表现过。而一经诗人道出,它就成了最能表现客中思乡感情的格言式的警句。

      前两句,可以说是艺术创作的“直接法”。几乎不经任何迂回,而是直插核心,迅即形成高潮,出现警句。但这种写法往往使后两句难以为继,造成后劲不足。这首诗的后两句,如果顺着“佳节倍思亲”作直线式的延伸,就不免蛇足;转出新意而再形成新的高潮,也很难办到。作者采取另一种方式:紧接着感情的激流,出现一泓微波荡漾的湖面,看似*静,实则更加深沉。

      重阳节有登高的风俗,登高时佩带茱萸囊,据说可以避灾。茱萸,一名越椒,一种有香气的植物。三四两句,如果只是一般化地遥想兄弟如何在重阳日登高,佩带茱萸,而自己独在异乡,不能参与,虽然也写出了佳节思亲之情,就会显得*直,缺乏新意与深情。

      诗人遥想的却是:“遍插茱萸少一人。”意思是说,远在故乡的兄弟们今天登高时身上都佩上了茱萸,却发现少了一位兄弟──自己不在内。好象遗憾的不是自己未能和故乡的兄弟共度佳节,反倒是兄弟们佳节未能完全团聚;似乎自己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处境并不值得诉说,反倒是兄弟们的缺憾更须体贴。这就曲折有致,出乎常情。而这种出乎常情之处,正是它的深厚处、新警处。杜甫的《月夜》:“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和这两句异曲同工,而王诗似乎更不着力。

    [阅读全文]...

2022-06-27 11:52:31
  •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古诗拼音版

  • 兄弟,九月,阅读
  •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古诗拼音版

      这首诗是王维十七岁那年在长安过重阳节的时候做的,是一篇思乡怀亲的名作。诗的前两句直接说自己思念家乡的亲人。首句由一个“独”字领起,接着又连两个“异”字,写出了自己的处境,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古诗拼音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jiǔ yuè jiǔ rì yì shān dōng xiōng dì

      九 月 九 日 忆 山 东 兄 弟

      dú zài yì xiāng wéi yì kè

      独 在 异 乡 为 异 客,

      měi féng jiā jié bèi sī qīn

      每 逢 佳 节 倍 思 亲。

      yáo zhī xiōng dì dēng gāo chù

      遥 知 兄 弟 登 高 处,

      biàn chā zhū yú shǎo yī rén

      遍 插 茱 萸 少 一 人。

      译文

      独自远离家乡难免总有一点凄凉,每到重阳佳节倍加思念远方的亲人。

      远远想到兄弟们身佩茱萸登上高处,也会因为少我一人而生遗憾之情。

      注释

      ⑴九月九日:即重阳节。古以九为阳数,故曰重阳。忆:想念。山东:王维迁居于蒲县(今山西永济县),在函谷关与华山以东,所以称山东。

      ⑵异乡:他乡、外乡。 为异客:作他乡的客人。

      ⑶佳节:美好的节日。

      ⑷登高:古有重阳节登高的风俗。

      ⑸茱萸(zhūyú):一种香草,即草决明。古时人们认为重阳节插戴茱萸可以避灾克邪。

      赏析

      王维这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载于《全唐诗》卷一百二十八。下面是唐代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刘学锴先生对此诗的赏析。

      王维是一位早熟的作家,少年时期就创作了不少优秀的诗篇。这首诗就是他十七岁时的作品。和他后来那些富于画意、构图设色非常讲究的山水诗不同,这首抒情小诗写得非常朴素。但千百年来,人们在作客他乡的情况下读这首诗,却都强烈地感受到了它的.力量。这种力量,首先来自它的朴质、深厚和高度的概括。

      诗因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作。王维家居蒲州,在华山之东,所以题称“忆山东兄弟”。写这首诗时他大概正在长安谋取功名。繁华的帝都对当时热中仕进的年轻士子虽有很大吸引力,但对一个少年游子来说,毕竟是举目无亲的“异乡”;而且越是繁华热闹,在茫茫人海中的游子就越显得孤孑无亲。第一句用了一个“独”字,两个“异”字,分量下得很足。对亲人的思念,对自己孤孑处境的感受,都凝聚在这个“独”字里面。“异乡为异客”,不过说他乡作客,但两个“异”字所造成的艺术效果,却比一般地叙说他乡作客要强烈得多。在自然经济占主要地位的封建时代,不同地域之间的风土、人情、语言、生活*惯差别很大,离开多年生活的故乡到异地去,会感到一切都陌生、不*惯,感到自己是漂浮在异地生活中的一叶浮萍。“异乡”“异客”,正是朴质而真切地道出了这种感受。作客他乡者的思乡怀亲之情,在*日自然也是存在的,不过有时不一定是显露的,但一旦遇到某种触媒──最常见的是“佳节”──就很容易爆发出来,甚至一发而不可抑止。这就是所谓“每逢佳节倍思亲”。佳节,往往是家人团聚的日子,而且往往和对家乡风物的许多美好记忆联结在一起,所以“每逢佳节倍思亲”就是十分自然的了。这种体验,可以说人人都有,但在王维之前,却没有任何诗人用这样朴素无华而又高度概括的诗句成功地表现过。而一经诗人道出,它就成了最能表现客中思乡感情的格言式的警句。

      前两句,可以说是艺术创作的“直接法”。几乎不经任何迂回,而是直插核心,迅即形成高潮,出现警句。但这种写法往往使后两句难以为继,造成后劲不足。这首诗的后两句,如果顺着“佳节倍思亲”作直线式的延伸,就不免蛇足;转出新意而再形成新的高潮,也很难办到。作者采取另一种方式:紧接着感情的激流,出现一泓微波荡漾的湖面,看似*静,实则更加深沉。

      重阳节有登高的风俗,登高时佩带茱萸囊,据说可以避灾。茱萸,又名越椒,一种有香气的植物。三四两句,如果只是一般化地遥想兄弟如何在重阳日登高,佩带茱萸,而自己独在异乡,不能参与,虽然写出了佳节思亲之情,但会显得*直,缺乏新意与深情。诗人遥想的却是:“遍插茱萸少一人。”意思是说,远在故乡的兄弟们今天登高时身上都佩上了茱萸,却发现少了一位兄弟──自己不在内。好像遗憾的不是自己未能和故乡的兄弟共度佳节,反倒是兄弟们佳节未能完全团聚;似乎自己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处境并不值得诉说,反倒是兄弟们的缺憾更须体贴。这就曲折有致,出乎常情。而这种出乎常情之处,正是它的深厚处、新警处。杜甫的《月夜》:“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和这两句异曲同工,而王诗似乎更不着力。

      创作背景

      此诗原注:“时年十七。”说明这是王维十七时的作品。王维当时独自一人漂泊在洛阳与长安之间,他是蒲州(今山西永济)人,蒲州在华山东面,所以称故乡的兄弟为山东兄弟。九月九日是重阳节,*有些地方有登高的*俗。《太*御览》卷三十二引《风土记》云:“俗于此日,以茱萸气烈成熟,尚此日,折萸房以插头,言辟热气而御初寒。”

      【翻译】

      我在异乡做客人的时候,每遇到佳节良辰时总会思念起家乡。

      虽然我人在他乡,但早就想到今天是重阳节,故乡的兄弟们要登高望远,我想当他们在佩戴茱萸时,会发现只少了我一人不在。

      【作者介绍】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任太乐丞。王维是盛唐诗人的代表,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王维精通佛学,受禅宗影响很大。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王维名和字的由来。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阅读全文]...

2021-12-24 13:09:13
  • 山东春节的*俗

  • 春节,放假
  • 山东春节的*俗

      *俗就是*惯,风俗;个人或集体的传统、传承的风尚、礼节、*性。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山东春节的*俗,欢迎阅读与收藏。

      山东春节*俗

      孔府年节:孔府年节有一些和民间不同的地方。

      腊八。腊八的一切活动都是围绕腊八粥进行的。熬粥要安排很多人,“户人”中的烧火户在这天专来烧火。支起大锅,熬出的粥分盛在很多缸里。腊八粥分两种:一种是粗的,给当差的喝,粥里放大米、肉片、白菜、豆腐之类,喝粥时,一个还给一斤馍馍;另一种是细的,用薏米仁、桂元、莲子、百合、栗子、红枣、红豇豆、江米等熬成,粥面再放上用山楂雕刻的“粥果”。这样的粥是供内宅,本族以及上供用的。孔府在外面有很多香火院,都在腊八这天派尼姑来要粥,要“盆头米”。

      临*三十,孔府忙年活动中最热闹的场面“蒸壮”就出现了,“蒸壮”就是为过年蒸各种馒头、饺子、糕饼。这时“烧火户”又来烧火,蒸各式各样的馒头。

      大年三十整夜包饺子。府内到处燃灯、燃檀香末、铺地毯、院子里搭彩棚、拉彩带。午后去报本堂行礼,晚饭后去祖庙辞岁。大人给孩子送“压岁钱”,装在红纸袋里,上面写有“长命百岁”的字样,放在小孩子的枕边,每人准备一个景泰蓝食盒,其中放粘米面做的如意、小柿子、桔子等物。

      除夕夜晚衍圣公还要亲自到安怀堂摆供,祭拜白胡子老神仙,据说孔府中所有的精灵鬼怪都归这个白胡子老神仙管。

      午夜过后所有的人起来拜天地神。在前上房院子里用*子搭起“天地楼”。朝各个方向,东、西、南、北、东北、西南、西北,各摆一张桌子,桌子上摆放神的牌位,正中一张桌子上摆天地神牌位。“天地楼”旁,立“朝天竿”,点“天灯”,日夜不熄,一直要点半个月之久。

      元旦早晨醒来,先不说话,用手摸摸食盒里的东西和压岁钱。起床后拜庙、拜祠堂、接受仆人拜年。本家来孔府拜年。下午当地“龙灯会”的狮子舞等进孔府表演,孔府的当差和“花炮户”燃放焰火,庆祝新年。

      宁阳春节*俗

      宁阳县元旦吃馄饨,称为“填仓“,黄县、蓬莱一带,元旦早起要照虚耗。由女主人手持红烛,把家中各个角落照一遍,意思是以光明驱逐黑暗,然后将年前以面粉做成的各种窗花放在窗台上。小孩子起床后,要攀着门拴打三个秋千,据说可以长得快。有些地区煮饺子时要用芝麻秸烧火,意味新的一年像芝麻开花一样,节节高升,饭后在锅内要放上馒头,意味有“余头“。胶东的新媳妇第一年要到丈夫的外祖家拜年,称为“札根“。据说到了外祖家,就可以把根札下,不会有离婚和早年丧偶之事。旧时还有初五“送穷“的*俗。当天祭拜年,要放鞭炮以示“赶五穷“。曲阜则在初五办“文曲星会“,初五晚上,学生要到老师家,向孔子神像拈香祭拜。再由老师出题做一篇文章,完成后由老师它焚掉,叫做“文曲星会“。

      崂山春节*俗

      期间,崂山村村镇镇扭秧歌、跑旱船、舞龙灯、踩高跷……热闹非凡。元宵节是*民间传统的灯节。崂山沿海的渔村里,鞭炮齐鸣,渔民在船老大的带领下来到各自的渔船上送灯,预祝新的一年渔业丰收。

      农历清明节到谷雨期间,是崂山渔民祭海的时节。祭海时,渔民们在海滩上摆设猪、鸡、鱼三牲供品,大面馍和糖果,点燃香烛鞭炮,举行传统的祭海仪式。祭海的日子里,纯朴豪爽的渔家人用好酒好菜热情地招待前来观看祭海的亲朋好友,大家一起开怀畅饮。

      春节旧俗

      旧俗春节从初一零点开始,山东各地一般由家长首先起来“发纸”,开门前先放一挂火鞭,然后才能说话。男人在家长的带领下祭拜天地神灵。春节的第一顿饭都是吃饺子。煮饺子时,要鸣放鞭炮。为驱邪恶、求吉利,有的地区烧火煮饺子要用芝麻秸,意味着新一年象芝麻开花节节高,日子越过越好。饺子要煮得多,必须有余,饭后锅内要放上馒头,意在有余头。水饺煮好后,先盛一碗敬天地,再盛一碗敬灶君。就餐时,除每人一碗外,还要多盛一到二碗,意在希望人丁兴旺。吃饺子充满了节日的欢乐气氛。春节的饺子里多包有钱、枣、栗子等,吃到红枣,意味着新一年能起早干活,勤劳致富;吃到栗子,意味着新的一年能出大力,流大汗;吃到花生米,就能长命百岁;吃到钱,就能发财。不管谁吃到其中的哪一种,大家都衷心地祝贺。如果小孩吃到了钱,家长更十分高兴,认为孩子有出息,除了鼓励以外,还要赏钱,以示祝贺。许多地方初一吃素馅饺子,取“素静一年”之意。临清地方初一早饭吃各种馍馍、枣糕、粘窝窝等,又佐以各种丸子、粉条、白菜熬成的“全菜”,名为“吃全年的饭菜”。

      拜年

      春节拜年的*俗由来已久,至今不衰。首先进行家拜,一家人中,晚辈给长辈拜年,*辈之间互相拜年;尔后进行*拜,就是给没出五服的长辈拜年;最后是远拜,给出了五服的长辈和亲朋好友拜年。旧时拜年要磕头,现在一般只是问好。商人拜年,除了问好外,还要互道恭喜发财。晚辈向长辈拜年时,长辈要给压岁钱。临清初一拜年,男子与已婚妇女参加,男女分开,拜过自家长辈,再拜族内各长辈,此谓“合族拜年”,之后,由族长率领到各庙宇、异姓祠堂内敬拜神位,此谓“拜庄乡年”,最后,村长指挥全村人于村中十字路口互拜,以解往年纠纷怨气,此则谓“拜团结年”。郓城等地有“春节五更乞长”的*俗。儿童起床后一声不响,先去紧紧抱住椿树,同时唱“椿树椿树王,你长粗来我长长,你长粗了做材料,俺长长了穿衣裳”。邹城则有捣鼠洞的特殊*俗,初一早晨,用面杖捣鼠洞,边捣边说“戳打戳,戳打戳,十个老鼠九个瞎,还有一个不瞎的,也要叫我戳煞它”,意在保证粮食安全。

      初一忌讳

      初一忌讳很多,各地大同小异。莒南忌推磨(年前封磨,直到初五才准用磨),忌挑水,忌扫地,忌打人骂人。临沂则忌动针钱,忌包饺子,忌吃荤,忌捣蒜。沂源初一晚上忌点灯,据说点了灯,老鼠就会泛滥成灾。胶东各地最忌初一打破东西,万一打破东西,要手持碎片,不回头,不说话,直走到井边,将碎片抛掷井中,否则“主凶”。也有的地方在打破器物之后,念吉语“岁岁(碎碎)*安”来破解。初一煮饺子,破了不可说“破了”,要改说“挣(赚)了”。商店过年吃饺子同时吃蒜时,因“蒜”与“散”音同,改称蒜为“义和菜”。

      地区俗规

      鲁西南地区俗规,初一早上不能把鸡、鸭、鹅等放出来,有的圈一天,至少也要圈半天,怕搅乱了年(因为鞭炮齐鸣,会把家禽惊得到处乱飞),其它如牛、马、狗、猫等家饲动物,都得到优待,有的吃饺子,有的啃肉骨头。有的人家用五谷杂粮喂牲口,牲口吃饱以后,再用扫帚从牲畜头上往下扫,扫出什么粮食来,就意味着这种粮食丰收。即墨初一早晨用隔年饭喂鸡,据说鸡吃一粒米,就能下一个蛋,把各种食品端给狗吃,据说狗先吃的东西,必定丰收。

      胶东龙口、蓬莱一带,初一早晨还有些特殊活动。一是照虚耗,女主人一起床,就手持红烛,掀起炕*照照,然后再把各个角落照一遍,意思是用光明驱逐黑暗,把邪气恶息统统赶出去。二是压窗台,把年前用面粉做好的各种各样的面花于初一早晨放到窗台上,十分美观。三是“打秋千”,小孩一起床,就遵照父母年前的嘱咐,攀着门栓打三个“秋千”,据说这样能长得快。四是放压缸钱,把一些硬币扔进水缸,据说放了压缸钱,一年不会干旱,五谷丰登有余钱。五是丢盛虫(蟠龙),初一早晨,女主人先要把年前用面蒸的盛虫放进粮囤和面缸之中。盛是剩的谐音,丢盛虫取“剩余”之意。地当京杭大运河的微山县南阳镇,年初一由儿童擎灯笼上街,跳跃欢呼唱吉利歌谣,俗称“喊发”。儿童所唱吉利歌谣有多种:“发财!发福!买地!盖屋!”,“今年好子(个)年!明年排大船!装红枣,下江南,装一个,卸一万,扫仓扫个八百担!”,“发来!圆来!元宝轱辘家里来!”

      莱芜等地有初一送家堂的*俗。人们上坟、烧纸、鸣炮、叩头,将祖宗送回坟茔。回家以后,把家谱收起来,春节祭祖仪式遂告结束。但是,有的地区是初二送家堂,还有的地区是在初三送家堂,各地不一。

      串亲

      串亲是春节的一项重要活动。串亲拜年的顺序各地不一,临清是:初二日,姑祖母、姑家,出嫁不久的姐家、妹家,外孙至外祖母家;初三日,拜岳父,俗称“走丈人家”;初四日,姨家及较远的亲戚家。胶东东部和莱芜等地于初二到岳父家串亲,未婚的男女青年可代替父母去看望外祖父和外祖母。春节串亲,都要带一些礼物。新婚女婿给岳父的礼物十分讲究,莱芜一般是四色、六色、有的甚至八色、十色。四色就是酒、肉、糕点、馍馍。鸡、鱼、香肠、罐头、挂面、油条各算一色。此外,香烟、糖块必不可少,但不算一色。鸡要带两只,鱼要带两条,各色礼物,均要双数,切忌单数。即墨于初三或初四给岳父母拜年,但初五不能去。俗话说:“拜四不拜五,拜五死丈母。”莱西串亲的顺序是“先看姑,后看舅,岳父岳母在后头”。岳家对姑爷,特别是新婚姑爷要盛情接待。莱芜等地的酒*上,除了鸡、鱼、肉、蛋外,一般都要摆“四顶四”,就是四个果碟,四个炒碟,四个小碗,四个大碗和四个大盘。陪客的人要轮流给姑爷敬酒。岳家给姑爷的回礼是10斤左右的大馍馍和大糕各一个。胶东的新媳妇第一年要到丈夫的外祖家串亲,叫做“扎根”,据说到了外祖家就可以把根扎下,不会有离婚和早年丧偶之事。扎根时,外祖父、舅舅、姨妈等都要送给新娘压岁钱,鲁西南的新婚夫妇串亲一般都在双日,意为成双成对,大吉大利。旧时,临清在正月十五以前一般不串亲,过了十五之后才能串亲。

      年三十是旧年的最后一天,所谓“年穷岁尽”,也是新年的`前夕,是除旧迎新的重要界点。大年夜灯火通明,全家人围炉夜话,通宵不眠,名为“守岁”。晋朝已有守岁之俗,周处《风土记》说蜀人“至除夕达旦不眠,谓之守岁”。顾名思义是守候新岁。

      临清:早饭多数人家吃全菜(杂烩),把藕盒、炸肉、炸丸子、粉条、猪肉、牛肉、鹅肉、黄花菜、大白菜加豆腐(豆腐必不可少,寓意“都有福”)一起煮好,主食是发糕和枣卷。

      莱芜:把除夕夜守岁叫做“熬五更”,一般是老人找老人,青年找青年,妇女找妇女,大家凑酒钱,一边饮酒,一边谈笑,但不能喝醉,有的是一家子喝五更酒。

      即墨:年夜饭要吃豆腐和鱼,叫做“福有余”,要吃芋头,叫做“粘合”(意思是团结和睦),要吃黍糕,叫做“年年登高”。

      胶东:上坟请祖先回家过年。家家制作供品,有鸡(吉祥)、鱼(年年有余)、圣虫(蟠龙,面食,一般在腊月二十八蒸好,年三十半夜供上,过了正月十五撤下,至二月二龙抬头的日子吃掉)、团圆饼(用面做成太阳的形状,分层蒸熟,染色,忌日供上,初一中午全家分食)、小米枣饭、水果、蜡烛、香纸等。有吃年夜饭的风俗,除夕半夜吃饺子、吃面鱼(鱼形馒头),此时人们没有食欲,但非吃不可,一般都吃一块“鱼头”或“鱼尾”,寓意“头尾都有余”。

      德州:在各个角落里放灯碗、彩灯、玻璃灯等,意味着驱逐黑暗迎来光明。男女老幼于除夕穿上新衣准备过年,尤其是妇女儿童,不仅衣着漂亮,而且还要戴花,老太太戴石榴花,媳妇戴梅花,姑娘戴牡丹花,男孩子胸前戴上钱排子(用红线穿钱编制而成)以示红火。

      临朐:上午清扫卫生,叫做“除尘”、除厄运,从里向外扫,取意“除旧布新”。用一根木杆挑起灯笼,竖在天井里,民间叫做“竖灯笼杆子”。

      蓬莱:年三十午饭有三样必不可少,一是米饭,二是肉,三是龙须菜。米饭主要是大米和小米,吃剩的称为“陈饭”,叫做家存“陈粮”。龙须菜又叫三须菜,就是把海带、白菜切成细丝,加上粉条一起煮好,俗话说:“吃了龙须菜,一年又顺又发财。”

      山东各地春节正月初一的*俗

      农历正月初一,古代有元旦、元日、元正、元辰、元朔、三元、三正、正旦、正朔等三十多种名称。辛亥革命后,改行公历,这天被定为春节,以区别公历年新年的元旦,但一般人们仍*惯把它看作年节,俗称“过年”“阴历年”,是一年之中最隆重的节日。

      鲁西南地区:早上不能把鸡、鸭、鹅放出来,有的圈一天,至少也要圈半天,怕搅乱了年,其他如牛、马、狗、猫等家饲动物,都得到优待,有的人家用五谷杂粮喂牲口,牲口吃饱后,再用扫帚从牲口头上往下扫,扫出什么粮食来,就意味着这种粮食丰收。

      临清:初一拜年时,由男子和已婚妇女参加,男女分开,拜过自家长辈,再拜族内各长辈,此谓“合族拜年”;之后,由族长率领到各庙宇、异姓祠堂内敬拜神位,此谓“拜庄乡年”;最后,村长指挥全村人于村中十字路口互拜,以解往年纠纷怨气,此谓“拜团结年”。

      龙口、蓬莱一带:初一早晨有些特殊活动:一是照虚耗,女主人一起床,就手持红烛,掀起炕*照照,然后把各个角落照一遍,意思是用光明驱除黑暗,把邪气统统赶出去;二是压窗台,把用面粉做好的各种面花于初一早晨放到窗台,十分美观。三是打秋千,小孩一起床,就遵照父母年前的嘱咐,攀着门栓打三个“秋千”,据说这样长得快。四是放压缸钱,把一些硬币扔进水缸。据说放了压缸钱,一年不会干旱,五谷丰登有余钱。五是丢圣虫(蟠龙),初一早晨,女主人先把年前用面蒸的圣虫放进粮囤和面缸之中。“圣”是“剩”的谐音,丢圣虫取“剩余”之意。

      邹城:有捣老鼠洞的风俗,初一早晨,用擀面杖捣鼠洞,边捣边说:“戳打戳,戳打戳,十个老鼠九个瞎,还有一个不瞎的,也要叫我戳煞它。”意在保证粮食安全。

      莱芜:有初一送家堂的*俗,人们上坟、烧纸、鸣炮、叩头,将祖宗送回坟茔,回家以后把家谱收起来,春节祭祖仪式遂告结束。

      即墨:初一早晨用隔年饭喂鸡,据说鸡吃一粒米,就能下一个蛋,把各种食品端给狗吃,据说狗先吃的东西,必定丰收。

      郓城:有“春节五更乞长”的*俗。大年初一早晨,儿童起床后一声不响,先去紧紧抱住椿树,同时唱“椿树王椿树王,你长粗来我长长,你长粗来做材料,俺长长了穿衣裳”。

      临沂、邹城:妇女这天不出门、不梳头、不动针线,据说动了针线就会招蝎子、蚰蜒。

      沂南:撤家堂轴子,吃炸糕,扫院子。据说这天扫院子不招蚂蚁。

      龙口:称这天为“路头日”,初五开门营业为开市大吉。人们鸣放鞭炮、祭祀财神,吃象征元宝的水饺,希望生意兴隆,财源茂盛。这天煮水饺要故意下破几个,掌柜的在厨房外高声问:“伙计,元宝挣了没有?”伙计则高声回答:“挣了。”以此来图个吉利。

      临清:以家族为单位举行送家堂的仪式,天还未亮,人们就煮好饺子,上供,烧纸,叩头,接着把神主牌位收存起来,只等三声炮响,全族男人带着香纸鞭炮集合起来,排着队伍前去上坟,叫做“送老祖宗回家”。

      茌*:称这天为“五穷”,放鞭炮谓之“赶五穷”。

      XX县:这天通行送财神,为了消除病患,家家户户都有人到村头或十字路口送瘟神,一大早就焚香烧纸,祈求瘟神远走高飞,让一家人康泰*安。

      山东各地春节正月初七的*俗

    [阅读全文]...

2022-01-15 00:07:40
  •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古诗原文及赏析

  • 九月,兄弟
  •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古诗原文及赏析

      在*日的学*、工作和生活里,大家一定都接触过一些使用较为普遍的古诗吧,汉魏以后的古诗一般以五七言为基调,押韵、转韵有一定法式。那么你有真正了解过古诗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古诗原文及赏析,欢迎大家分享。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朝代:唐代

      作者:王维

      原文: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译文

      我独自一人在异乡漫游,每到佳节就加倍思念亲人。我知道在那遥远的家乡,兄弟们一定在登高望远;他们都插着茱萸,就为少了我而感到遗憾伤心。

      注释

      九月九日:指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又叫老人节。

      忆:想念。

      山东:指华山以东(今山西),作者的家乡山西祁县就在这一带。

      异乡:他乡、外乡。

      为异客:作他乡的客人。

      登高:古有重阳节登高的风俗。

      茱萸(zhū yú):一种香草。古时重阳节人们插戴茱萸,据说可以避邪。

      山东兄弟:山东指华山以东。王维是蒲州(今山西永济)人,蒲州在华山东面,而王维当时在华山西面的长安,所以称故乡的兄弟为山东兄弟。九月九日是重阳节,*有些地方有登高的*俗。《太*御览》卷三十二引《风土记》云:“俗于此日,以茱萸气烈成熟,尚此日,折茱萸房以插头,言辟热气而御初寒。”

      创作背景

      此诗是王维十七岁时写下。王维当时独自一人漂泊在洛阳与长安之间,他是蒲州(今山西永济)人,蒲州在华山东面,所以称故乡的'兄弟为山东兄弟。

      赏析

      王维是一位早熟的作家,少年时期就创作了不少优秀的诗篇。这首诗就是他十七岁时的作品。和他后来那些富于画意、构图设色非常讲究的山水诗不同,这首抒情小诗写得非常朴素。

      此诗写出了游子的思乡怀亲之情。诗一开头便紧切题目,写异乡异土生活的孤独凄然,因而时时怀乡思人,遇到佳节良辰,思念倍加。接着诗一跃而写远在家乡的兄弟,按照重阳节的风俗而登高时,也在怀念自己。诗意反复跳跃,含蓄深沉,既朴素自然,又曲折有致。其中“每逢佳节倍思亲”更是千古名句。

      “独在异乡为异客”,开篇一句写出了诗人在异乡的孤独之感。诗人在这短短的一句话中用了一个“独”、两个“异”字,可见诗人在外强烈的异地作客之感,在外越是孤独,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就越强烈。在当时封建社会里,交通闭塞,人们都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地域之间的往来较少,所以不同地方的人们在风土人情、生活*惯、语言等方面有很大的差异,所以,诗人离开生活多年的家乡到异地生活,自然感到陌生而孤单。诗人*淡地叙述自己身在异乡,但是其中却包含着诗人质朴的思想感情。

      如果说*日里思乡之情可能不是感到那么强烈,那么,诗人“每逢佳节倍思亲”。“佳节”是亲人们团聚的日子,大家在一起畅谈欢笑,而现在呢,诗人只身客居异地,在代表团圆的节日里不禁想到了家乡里的人和事、山和水等诗人在家乡时的美好回忆,种种回忆触发诗人无限的思乡之情,并且越想越思念,以致于一发不可收拾。这句写得自然质朴,如娓娓道来,也写出了许多在外漂泊游子的真切感受,很具有代表性。

      前两句,可以说是艺术创作的“直接法”。几乎不经任何迂回,而是直插核心,迅即形成高潮,出现警句。但这种写法往往使后两句难以为继,造成后劲不足。这首诗的后两句,如果顺着“佳节倍思亲”作直线式的延伸,就不免蛇足;转出新意而再形成新的高潮,也很难办到。作者采取另一种方式:紧接着感情的激流,出现一泓微波荡漾的湖面,看似*静,实则更加深沉。

      “遥知兄弟登高处”,诗人从直抒胸臆,转笔写到自己对亲人团聚的联想,遥想兄弟们在重阳佳节登上高山,身上插着茱萸,该是多么的快乐。如果诗人单单是想到亲人们的欢乐,倒可以缓解诗人的思乡之情,但是,诗人在最后写到“遍插茱萸少一人”,原来诗人想到的不是欢乐,而是自己没有在家乡和亲人们欢度佳节,所以亲人在插茱萸时也会发现少了一个人,这样亲人们肯定会思念我的。这就曲折有致,出乎常情。而这种出乎常情之处,正是它的深厚处、新警处。杜甫的《月夜》:“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和这两句异曲同工,而王诗似乎更不着力。

      作者介绍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号摩诘居士。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任太乐丞。王维是盛唐诗人的代表,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王维精通佛学,受禅宗影响很大。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王维名和字的由来。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阅读全文]...

2022-05-04 21:08:33
  • 山东快板台词

  • 台词,语文
  • 山东快板台词(通用6篇)

      快板是我国传统的民间艺术形式之一,山东快板更是其中的代表,下面就是小编为您收集整理的山东快板台词的相关文章,希望可以帮到您,如果你觉得不错的话可以分享给更多小伙伴哦!

      浪里格朗,浪里格朗,闲言碎语不要讲,先表表咱好汉晋文郎。

      浪里格朗,浪里格朗,话说晋文郎,是这天回家乡。浪里格朗,荣归故里是好事,回乡先拜众亲堂。浪里格朗!

      进门一看皆亲人,先拜有恩的二舅郎。此二舅郎的妹妹就是进文的好亲娘!浪里格朗!

      ----“嗯”,你就是李玉么先生么!

      “咣”!晋文郎脸上扎扎实实的挨了一耳光!打耳光的正是晋文的二舅郎!他二舅郎气的起了高腔:“打你这个六亲不认的白眼狼!见了亲人你不叫还胡拿腔!”“硕士就了不起了?别忘了,这是生你养你的好地方,你娘和我是一个娘!

      (嗨嗨,这话还真拗口呀!)

      浪里格朗!

      (嗨嗨,各位听众和观众,要是我是他二舅,不光要扇糊他的嘴,还要打断他狗腿!浪里格朗!)

      “咣”!咋了?怎么又”咣”!难道是晋文又挨一耳光?浪里格朗,原来是,晋文郎恼羞成怒摔得杯子响!

      (嗨嗨,各位听众和观众,要是我是晋文郎,绝不摔得杯子响,而是在心里骂他娘!当然了,他娘就是晋文郎的亲姥娘!浪里格朗!)

      “唔”---晋文郎说话有点像在哭:“你的儿为啥扒了俺娘的儿的娘的屋!”

      (嗨嗨,这拗口的又来了!)

      “我呸”,这二舅郎气的有点发狂:“是你娘的儿的娘叫俺儿扒了你娘的屋!嫩娘是俺儿他亲姑!”

      浪里格朗!这爷俩不像是爷俩,倒像是一对大冤家!

      这二舅的腔是越来越强:“亲侄和亲姑,没签那黄皮书,才弄的俺儿现在直想哭!”(嗨嗨,第一次听说有黄皮书!)。倒是白眼狼的你现在赚的是出名又等着享清福!“

      一看场面有点乱,晋文心里直发颤,脸上直接无颜面!浪里格朗!不怕大伙看笑话,就怕身后他带来的大央台的两个摄影汉!此事要是被播出,还不如找个地缝往里钻!气的晋文郎心里直叫唤!

      浪里格朗!这事咋办?

      “当当当”,这又是啥动静!哈哈,是晋文郎和二舅郎分别在报案!

      ---“嗯,是110么,我在这里挨打了,快来抓住嫌疑犯!”

      ---“嗯,是110么,我的东西被摔了,快来处理这坏蛋!”

      浪里格朗!晋文郎本想回家找脸面,却不想,脸掉到地上无法捡!更不想,没进到厅堂,却先入警房!浪里格朗!

      浪里格朗!浪里格朗!要知后事将如何,且听我下回跟你说!

      当哩个当,当哩个当,

      当哩个当哩个当哩个当!

      闲言碎语不要讲,表一表好汉武二郎。

      那武松学拳到过少林寺,功夫练到八年上。

      回家去时大闹了东岳庙,李家的五个恶霸被他伤。

      在家打死李家五虎那恶霸,

      好汉武松难打官司奔了外乡。

      在外流浪一年整,一心想回家去探望。

      手里拿着一条哨棒,包袱背到肩膀上。

      顺着大道往前走,眼前来到一村庄。

      嚯,村头上有一个小酒馆,风刮酒幌乱晃荡。

      这边写着三家醉,那边写着拆坛香。

      这边看立着个大牌子,

      上写着:“三碗不过冈”!

      “啊?!什么叫“三碗不过冈”

      噢,小小的`酒家说话狂。

      我武松生来爱喝酒,

      我到里边把这好酒尝。”

      好汉武松往里走,

      照着里边一打量:

      有张桌子窗前放,

      两把椅子列两旁。

      照着那边留神看,

      一拉溜的净酒缸。

      这武松,把包袱放到桌子上,

      又把哨棒立靠墙:

      “酒家,拿酒来。酒家,拿酒来。酒家,拿酒来。”

    [阅读全文]...

2022-06-18 10:05:16
  •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古诗的意思 关于重阳节的古诗分享

  • 重阳节,兄弟,九月
  •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是谁写的呢?描写的是哪一个节日呢?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呢?下面是说说网分享给大家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的相关内容,希望你能喜欢~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作者: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译文:

      独自流落他乡,长做异地之客,

      每逢佳节良辰,越发思念眷亲。

      遥想今日重阳,兄弟又在登高,

      他们佩带茱萸,发觉少我一人。

      赏析:

      这首诗写游子思乡怀亲。在开头便紧急切题,描写异乡异土生活的孤独和凄然,因此时时怀乡思人,而恰逢重阳佳节,思念之情倍加。

      接着诗一跃而写远在家乡的兄弟,按照重阳的风俗而登高时,也在怀念自己。诗意反复跳跃,含蓄深沉,既朴素自然,又曲折有致。

      “每逢佳节倍思亲”千百年来,成为游子思念的名言,打动多少游子离人之心。不管是在什么样的节日,思念、思乡总是少不了的,这样含蓄深沉的表达更让许多游子感同身受。

      除了王维的这首古诗,你还知道哪几首关于重阳节的古诗呢?

      秋登万山寄张五

      孟浩然 〔唐代〕

      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

      相望试登高,心随雁飞灭。(试 一作 始)

      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

      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沙行 一作:沙*)

      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

      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九日登清水营城

      齐之鸾 〔明代〕

      朔方三度重阳节,河曲干旌岁岁忙。

      鬓发已甘尘路白,菊花犹送塞垣黄。

      中丞疏有回天力,太宰功兼蹜地方。

      云外好呼南去雁,系书先为报江乡。

      九日

      王勃 〔唐代〕

      九日重阳节,开门有菊花。

      不知来送酒,若个是陶家。

      重九夜偶成

      黄仲则 〔清代〕

      悲秋容易到重阳,节物相催黯自伤。

      有酒有花翻寂寞,不风不雨倍凄凉。

      依依水郭人如雁,恋恋寒衣月似霜。

      差喜衰亲话真切,一灯滋味异他乡。

      以上就是关于重阳节的一些古诗,登上高山遥望远方,心情早就随着鸿雁远去高飞,变插茱萸,愁绪每每是薄暮引发的情绪,今年的重阳节你回家了吗?

    [阅读全文]...

2022-02-23 08:25:26
描写山东东阿的古诗 - 句子
描写山东东阿的古诗 - 语录
描写山东东阿的古诗 - 说说
描写山东东阿的古诗 - 名言
描写山东东阿的古诗 - 诗词
描写山东东阿的古诗 - 祝福
描写山东东阿的古诗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