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针灸的诗句

关于描写针灸的诗句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描写针灸的诗句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描写针灸的诗句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描写针灸的诗句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11) 语录(1k+) 说说(3k+) 名言(109) 诗词(2) 祝福(1k+) 心语(39)

  • 形容针灸句子

  • 形容针灸的句子解答可以写句子如下:针灸是我国历史悠久的治疗疾病的有效手段。

    请给我几句赞美针灸的好句子

     

    如:传承针灸精神,弘扬中医文化

    感受针灸推拿,了解国粹中医 针灸大成 国医上乘 针经灸穴治百病 正骨拿筋显神通

    可以写句子如下: 针灸是我国历史悠久的治疗疾病的有效手段。

    1. 中医文化历久,独具特色。

    一汤,一根银针,常常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因而,中医一直被认为是世界上最神秘的医学之一。

    ”中医药能生生不息数千年,至今还能够存在并不断发展,其最重要的原因是临床有效。

    中医药能受到广大患者欢迎,也是因为其临床有效。

    2. 外国人对*的“食文化”赞叹不已,惊叹*人精湛的厨房十八般武艺,却不可浪费时间学*。

    对于中医学,老外瞪大眼睛,翘起大拇指:中医三指在手腕上一搭,病情枝枝蔓蔓一清二楚;细细银针轻轻一扎,腰酸背痛无影无踪;司空见惯的茎叶花果,妙手熬出一碗本酽酽药汁,悠悠苦香中痼疾即去。

    3. 中医学的经验,除了拜师以外,认真研究《伤寒论》《金匮要略》等古典著作,也是十分重要的。

    这些古典,本是在师徒相授时的教材,最适合于在临床上讲和学。

    因为,很多讲的是“所当然”,讲的是“是什么”,所以,在临床上抓实例,识证认方,尤为适宜。

    经验性强,也使中医学变得内容十分丰富。

    各家的学说,各家的经验,有的用药峻重,有的处方*正,有的擅用寒凉,有的则擅用温热。

    这无疑给中医学*添了几分魅力。

    4. 在追溯中药学的历史可知,“世间百草皆入药”,是人类逐步认识自然和总结实践经验的产物。

    这在《史记》中可以找到证明:“神农氏尝百草,始有医药。

    ”神农氏生活的时代大约是*原始社会的农耕时代,虽然神农氏究竟是为了寻食还是寻药而尝百草这一点仍有疑问,但它都生动地说明*传统医学是建立在对自然的认识基础上的。

    因此炎帝神农氏与黄帝、伏羲被后世共尊为中华医药始祖。

    5. *几十年来,中医在海外尤其是在西方发展迅猛。

    从某种角度看,这显示了传统医学与占主流的西方医学的一次互补,也是中医的魅力所在。

    实际上,中医与西医在海外的相遇已有几百年了;奇妙的是,我们这一历史中,始终可以感觉到隐含在中医里的那种柔和似水的力量。

    6. 传统文化里面还有一家,那就是医家。

    医家不仅是一种医疗技术,也是一种文化哲学。

    中医是崇尚阴还是崇尚阳呢

    其实中医是讲阴阳*和、阴阳不偏的。

    可以说中医是阴阳哲学的最佳体现。

    中医说一个人有病了,那是阴阳不和。

    怎么治病

    就是调和阴阳。

    病治好了就是阴阳调和了

    有人攻击中医就说一个阴阳太简单了

    其实越简单的东西越接*事物的本质。

    中医是一种阴阳中和的文化

    应该在我们中华文化史上占有一*之地。

    7. 中医看病,望、闻、问、切,其沉静、智慧的目光,纯净入定,全神贯注,病人宛如接受长者的爱抚,药理与哲理潜移而至,心灵欣然感应。

    药物可以驱邪祛病,哲理可以神爽疗心。

    中医将哲理药理融汇贯通,既医形体更疗精神,可谓标本同治。

    8. 据最新的一次调研表明,中医药在德国发展很快,54%的德国人在某种程度上曾用过草药,95%的德国人听说过草药,50%年龄在20—30岁的人曾受其医生推荐而使用过草药。

    10年前英国各地的中医诊所还在800家左右,今天这一数字至少达到2000家。

    美国的哈佛大学、英国的剑桥大学都设立了一个专门从事中医研究的机构。

    从以上不难看出西方越来越多的医生开始认识到中医的疗效,在西医占据主流的发达国家,神奇的中医必将带来医学新的一场革命。

    9. 据美国《侨报》报道,*传统医术针灸正逐步受到美国军方的重视。

    美国陆军医疗司令部高薪招聘中医针灸师为官兵解除病痛,同时针灸也被纳入了陆军跨学科疼痛研究的范畴。

    此次招聘的针灸师共有4名,被录用的针灸师将在美军基地为官兵提供针灸治疗服务,同时参与军方有关跨学科疼痛治疗的研究工作。

    军方公开招聘中医师进*邦公务员体系尚属首次。

    这则招聘启事刊出后,一时间引起了华人世界的极大关注。

    10. 中医博大淳厚的情义常常令人感动。

    孙思邈的《大医精诚》篇,开宗明义提倡为医者必须要有医德,要发扬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

    [阅读全文]...

2022-01-06 07:35:25
  • 针灸大成原文及翻译

  • 古诗文
  • 针灸大成原文及翻译

      《针灸大成》记述历代名家针灸医案,为对明以前针灸学术的又一总结,是学*研究针灸的重要参考著作。以下是小编收集的针灸大成原文及翻译,欢迎查看!

      (一) 诸家得失策

      【原文】 问:人之一身,犹之天地。天地之气,不能以恒顺,而必待于范围之功【2】;人身之气,不能以恒*,而必待于调摄之技【3】故其致病也,既有不同;而其治之,亦不容一律【4】。故药与针灸,不可缺一者也。然针灸之技,昔之专门者,固各有方书【5】,若《素问》、《针灸图》【6】、《千金方》、《外台秘要》,与夫补泻、灸刺诸法,以示来世矣【7】。其果何者而为之原欤?亦岂无得失去取于其间欤【8】?诸生以是名家者,请详言之【9】!

      【语译】 问题:人的全身就好象那天地。天地间的“气”不可能经常顺利,必须有赖于人们的制约作用;人身的“气”也不可能经常*和,必须有赖于调养的方法。因为人们的生病既然各有不同,治疗的方法也就不可能是一个样,所以药和针灸都是一样也不可缺少的呵!可是针灸的技术,过去的专门家早已有各种医学著作,如《素问》、《针灸图》、《千金方》、《外台秘要》,以及那补泻、灸刺等多种方法传给后人的了,到底那些是它的本源呢?这中间是否也有得失、去取可谈呢?各位生员是这方面的名家(是以这方面著称的),请详细谈谈这方面的情况吧!

      【原文】 对曰:天地之道,阴阳而已矣;夫人之身,亦阴阳而已矣【1】。阴阳者,造化之枢纽,人类之根柢也【2】。惟阴阳得其理,则气和,气和则形亦以之和矣【3】。如其拂而戾焉,则赞助、调摄之功,自不容已矣【4】。否则,在造化不能为天地立心,而化工以之而息;在夫人不能为生民立命,而何以臻寿考无疆之休哉【5】?此固圣人赞化育之一端也,而可以医家者流而小之耶【6】?

      【语译】 答卷:天地间的原理不过阴阳而已;人们的一身也是阴阳而已。阴阳是天地创造和变化的关键、纽带,是人类的根本。只有阴阳协调了“气”才能和,“气”和了“形”也跟着就和了。假如是违反了规律而出现逆乱情况,那末人们的协助和调理的工作,自然就成为不可缺少的了。如果不是这样,对于自然界就不能给天地建立思维——弄清它的运行规律,那末运行变化的作用会因此出现障碍;对于人类也就不能给百姓建立命运——掌握自身的变化规律,那怎么能达到长寿无比的好境界呢?这本该就是圣人参赞天地、化育万物工作的一个方面,岂可以因为是医家一些人的事而小看它吗?

      【原文】 愚尝观之《易》曰:“大哉乾元!万物资始”;“至哉坤元!万物资生”【1】。是一元之气流行于天地之间,一阖一辟,往来不穷【2】。行而为阴阳,布而为五行,流而为四时,而万物由之以化生【3】。此则天地显仁、藏用之常,固无庸以赞助为也【4】。然阴阳之理也,不能以无愆,而雨旸、寒暑,不能以时若,则范围之功,不能无待于圣人也【5】。故《易》曰:“后以裁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以左右民【6】。”此其所以人无夭札、物无疵厉,而以之收立命之功矣【7】。

      【语译】我曾经看了《易经》上说的:“伟大呵乾这一卦,万物由这而开始”;“好极呵坤这一卦,万物由此而产生。”这是由于元气运行在宇宙中间,或闭或开,循环不止。分开来成为阴阳,排列成为五行,周转成为四时,所有生物都由此而变化、生长,这就是天地表现出恩施、备用的正常作用,固然是不必依靠人们的协助而做到的。可是阴阳的运转规律不可能没有差错,那天晴、下雨、寒暑变换,不可能经常顺当,因此制约的工作就不能不依靠圣人来做呀。所以《易经》上说的:“国君用以制约和顺从(成全)自然界的发展规律,配合(适应)自然界的相宜情况,指挥、引导人民。”这样才能使人民没有夭伤,物类没有疾病,因而收到掌握命运的功效了。

      【原文】 然而吾人,同得天地之理以为理,同得天地之气以为气【1】。则其元气流行于一身之间,无异于一元之气流行于天地之间也。夫何喜怒哀乐、心思嗜欲之汩于中,寒暑风雨、温凉燥湿之侵于外【2】。于是有疾在腠理者焉,有疾在血脉者焉,有疾在肠胃者焉【3】。然而疾在肠胃,非药饵不能以济;在血脉,非针刺不能以及;在腠理,非熨焫不能以达【4】。是针、灸、药者、医家之不可缺一者也。夫何诸家之术惟以药,而于针、灸则併而弃之,斯何以保其元气,以收圣人寿民之仁心哉【5】?

      【语译】可是我们人类同样是以天地之理为理,以天地之气为气。因其如此,那元气的运行在一身之中,无异于是元气运行在天地之中啊。但无奈何喜怒哀乐、心思嗜欲从内部扰乱,寒暑风雨、温凉燥湿从外部侵犯,这样就有发生在腠理的病,有发生在血脉的病,有发生在肠胃的病。那些在肠胃方面的病,不用药物就不能有所补益;在血脉方面的病,不用针刺就不能触及;在腠理方面的病,不用热熨、艾灸就不能通达。因此,针、灸、药三种治法,医家是一样也不可缺少的呀。那怎么各家的治法光是用药,把那针和灸却一起抛弃掉,这将靠什么来保全元气以实现古代医家使人民长寿的一片好心呢?

      【原文】然是针与灸也,亦永易言也【1】。孟子曰:“离娄之明,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师旷之聪,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2】。”若古之方书,固离娄之规矩、师旷之六律也【3】。故不溯其源,则无以得古人立法之意;不穷其流,则何以知后世变法之弊【4】?今以古之方书言之,有《素问》、《难经》焉,有《灵枢》、《铜人图》焉,有《千金方》、有《外台秘要》焉,有《金兰循经》、有《针灸杂集》焉【5】。然《灵枢》之图,或议其太繁而杂;于《金兰循经》,或嫌其太简而略;于《千金方》,或诋其不尽伤寒之数;于《外台秘要》,或议其为医之蔽;于《针灸杂集》,或论其未尽针灸之妙【6】。溯而言之,则惟《素》、《难》为最要。盖《素》、《难》者,医家之鼻祖,济生之心法,垂之万世而无弊者也【7】。

      【语译】可是针和灸也不是容易谈的呀。孟子说过,“像离娄那样好的视力,不用圆规、角尺,不可能画成正方正圆;像师旷那样好的听觉,不用“六律”,不可能校正标准的五音。像古代传下的医书,当然就好比离娄所用的“规”“矩”、师旷所用的“六律”一样重要。所以不追溯它的本源,就无从了解古代医家立法的用意;不穷尽它的末流,那怎能知道后世变法的弊病。现在就从古代的医书来谈,有《素问》、《难经》呀,有《灵枢》、《铜人图》呀,有《千金方》、有《外台秘要》呀,有《金兰循经》、有《针灸杂说》呀。可是《灵枢》的图,有人说它太繁而杂乱;对《金兰循经》,又有嫌它太简略;对于《千金方》,有人诋毁它没有完整记载《伤寒论》的条文;对于《外台秘要》,有人议论它医理隐蔽不清;对于《针灸杂说》,有人说它没有说完针灸的精妙。追溯其本源来说,那只有《素问》、《难经》最为重要。因为《素问》、《难经》是医学著作的始祖,济助人民的心得、妙法,一直传到万代也是没有弊病的呀!

      【原文】夫既由《素》、《难》以溯其源,又由诸家以穷其流。探脉络,索荣卫,诊表里;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热则凉之,寒则温之【1】。或通其气血,或维其真元【2】。以律天时,则春夏刺浅、秋冬刺深也;以袭水土,则湿致高原、热处风凉也【3】。以取诸人,肥则刺深、瘠则刺浅也【4】。又由是而施之以动、摇、进、退、搓、弹、摄、按之法,示之以喜、怒、忧、惧、思、劳、醉、饱之忌,穷之以井、荥、俞、经、合之源,究之以主客、标本之道,迎随、开阖之机【5】。夫然后,阴阳和、五气顺、荣卫固、脉络绥,而无壅滞痿痹之患矣【6】。不犹圣人之裁成、辅相,而一元之气周流于天地之间乎?

      【语译】 这样既从《素问》、《难经》以追溯它的本源,又从各家的著述以了解它的支流。探讨经络,辨析营卫,分清表里,虚证用补法,实证用泻法,热证用凉法,寒证用温法。或是通调它的气血,或是维护它的元气。效法天时,例如春夏时气血浮浅,针刺要浅一些,秋冬时气血深沉,针刺要深一些;顺应地理,例如对属寒湿的病证,安置到高地,燥热的病证则安置到风凉处。根据人的不同情况,则肥人要刺得深些,瘦人要刺得浅些。进而又给施行动、摇、进、退、搓、弹、摄、按等手法,并指出喜、怒、忧、惧、思、劳、醉、饱等禁忌,穷尽井、荥、输、经、合的本源,探究主客、标本的道理,迎随、开合的补泻法。经过这样之后,阴阳协调,五脏之气顺理,营卫坚固,经络安和,那就没有阻滞、痿痹的疾患了。不是就象圣人对天地的调节、配合作用一样,让元气能周流于天地之间的情况么?

      【原文】 先儒曰:“吾之心正,则天地之心亦正;吾之气顺,则天地之气亦顺【1】。”此固赞化育之极功也。而愚于医之灸刺也,亦云【2】。

      【语译】 先前的儒家有说过:“我的心正,天地之心也就正;我的气顺,天地之气也就顺。”这当然是圣人赞助天地化育万物的最大功劳,而我对于医学中的灸刺方法也是这么说——也是同样看待。

      (二)头不多灸策

      【原文】 问:灸穴须按经取穴,其气易连而其病易除。然人身三百六十五络,皆归于头,头可多灸欤?灸良已【1】,间有不发者【2】,当用何法发之?

      【语译】 问题:灸法应当按经取穴,这样使气容易贯通,疾病也容易祛除。可是人的全身有三百六十五络,都是汇聚到头部,头部可以多灸的么?又有灸的方法很对,但有的没有透发成灸疮,这应当用什么方法促使它透发呢?

      【原文】 尝谓穴之在人身也,有不一之名;而灸之在吾人也,有至一之会。盖不知其名,则昏谬无措【1】,无以得其周身之理;不观其会,则散漫靡要【2】,何以达其贯通之原。故名也者,所以尽乎周身之穴也,固不失之太繁;会也者,所以贯乎周身之穴也,亦不失之太简。人而知乎此焉,则执简可以御繁,观会可以得要,而按经治疾之余,尚何疾之有不愈,而不足以仁寿斯民也哉【3】?

      【语译】 *时曾经说过,人身上的穴位有许多名称,而我们应用灸法却要知道它统一的会聚所在。因为不了解其名称,那就杂乱得无法掌握,没法知道全身的机理;不看到其会聚所在,那就散漫得没有纲要,靠什么来达到相互贯通的本源呢?所以名称这东西,是用来搞清楚全身的穴位,当然不能失之于太繁(不是越多越好);会聚这概念,是用来贯通全身的穴位,也不能失之于太简。人们懂得这个道理,那就执简可以驭繁,看到会聚所在,就能掌握其要领。这样在按经取穴的基础上,还有什么疾病治不好,而不足以使人民达到长寿呢?

      【原文】 执事发策【1】,而以求穴在乎按经,首阳不可多灸及所以发灸之术【2】,下询承学【3】,是诚究心于民瘼者【4】。愚虽不敏【5】,敢不掇述所闻以对【6】。尝观吾人一身之气,周流于百骸之间,而统之则有其宗;犹化工一元之气【7】,磅礴于乾坤之内【8】,而会之则有其要。故仰观于天,其星辰之奠丽【9】,不知其几也,而求其要,则惟以七宿为经【10】,二十四曜为纬【11】;俯察于地,其山川之流峙,不知其几也,而求其要,则惟以五岳为宗【12】,四渎为委【13】,而其他咸弗之求也【14】。天地且然,而况人之一身?内而五脏六腑,外而四体百形,表里相应,脉络相通,其所以生息不穷,而肖形于天地者【15】,宁无所纲维统纪于其间耶【16】!故三百六十五络,所以言其烦也,而非要也;十二经穴,所以言其法也,而非会也。总而会之,则人身之气有阴阳,而阴阳之运有经络,循其经而按之,则气有连属,而穴无不正,疾无不除。譬之庖丁解牛【17】,会则其凑【18】,通则其虚【19】无假斤斫之劳【20】,而顷刻无全牛焉。何也?彼固得其要也。故不得其要,虽取穴之多,亦无以济人;苟得其要,则虽会通之简,亦足以成功,惟在善灸者加之意焉耳。

      【语译】 执事先生出试题,拿取穴要按照经络,头部不可多灸以及用来促使灸疮透发的方法下问学生,这的确是关切人民的病痛的。我虽然很愚笨,岂敢不收集转达所听到的(知识)来回答。*时观察我们全身之气运行于四肢百节之间,统率这气的是有它的总领;象宇宙中一元之气充满于天地之间,而会合这气的有它的总领一样。所以仰起头看天,那星象的分布不知多多少少,如果掌握了它的要领,那只有北斗七星是它的“经”,其余星宿是它的“纬”;低下头看地,那山川的高耸和流衍不知多多少少,如果掌握了它的要领,那只有“五岳”是最高的山,而“四渎”则是最大的水,对别的山川都可不必去过分追究。天地是这样,何况人的一身,内部有五脏六腑,外部有四肢百节,表里相合,脉络相通,它所以能代谢不止,象天地间的万物一样的,难道没有一个作为总领的统率在它们中间的吗?所说的三百六十五络,这是属于细节方面,而不是总领。作为总领的,那就是人身之气分为阴阳,而阴阳气血的运行有赖于经络。沿着经络来考察,那就气血有所归属,取穴就没有不正确,疾病没有不去除。譬如厨师的杀牛,刀的会合看准它的肌肉间隙,用刀通导也看准它的空虚部位,不须借助斧劈的劳累,不多久就把牛全部解体了。这是什么道理呢?就是在于他掌握了那要领啊!所以不掌握那要领,虽然取穴很多,对病人也没有帮助;假如掌握了要领,虽然会合、通导的部位很简单,也能收到好效果。这道理只有在善于灸治的人加以用心罢了。

      【原文】 自今观之,如灸风而取诸风池【1】、百会,灸劳而取诸膏肓、百劳【2】;灸气而取诸气海,灸水而取诸水分;欲去腹中之病,则灸三里,欲治头目之疾,则灸合谷;欲愈腰腿,则取环跳、风市;欲拯手臂,则取肩髃、曲池。其他病以人殊,治以疾异,所以得之心而应之手者,罔不昭然有经络在焉【3】。而得之则为良医,失之则为粗工,凡以辨诸此也【4】。

      【语译】 从临床实际来看,象灸治风病取用风池、百会,灸治虚劳取用膏盲、百劳,灸气症则取用气海,灸水肿则取用水分;要治腹部疾病则灸足三里,要治头目病症则灸合谷,要治腰腿病则取环跳、风市,要治手臂部病则取肩髃、曲池等。其他,病症因人而异,治法又因病症而异,临床所以能做到得心应手的,无非是有明白无误的经络理论在指导。能够掌握这个的就成为良医,否则就成为粗工,用以区分的就在于此呀!

      【原文】至于首为诸阳之会、百脉之宗,人之受病固多,而吾之施灸宜别。若不察其机而多灸之,其能免夫头目旋眩【1】、还视不明之咎乎【2】?不审其地而并灸之,其能免夫气血滞绝、肌肉单薄之忌乎?是百脉之皆归于头,而头之不可多灸,尤按经取穴者之所当究心也。

      【语译】至于头部是诸阳经所会集,各经络的总领,人们患头病的固然多,而我们应用灸法则应当区别。假如不诊察机理而加以多灸,怎能避免那头晕目眩、视力模糊的病症呢?不看部位而随便施灸,怎能避免那气血瘀滞不通,犯了肌肉单薄的禁忌呢?这说明各经络都会集到头,头部的不可多灸,尤其是按经取穴的人所应当注意的。

      【原文】 若夫灸之宜发,或发之有速而有迟,固虽系于人之强弱不同,而吾所以治之者、可不为之所耶【1】?观东垣灸三里七壮不发【2】,而复灸以五壮即发,秋夫灸中脘九壮不发【3】,而渍以露水,熨以热履,熯以赤葱,即万无不发之理,此其见之《图经》、《玉枢》诸书【4】,盖班班具载可考而知者。吾能按经以求其原,而又多方以致其发,自无患乎气之不连,疾之不疗,而于灼艾之理,斯过半矣。

      【语译】 象那灸治之后应当发为灸疮,发的时间虽然有早晚,这固然与病人的体质强弱有关,而我们作为治疗的人可以不为他们想方设法的吗?过去李东垣灸足三里七壮不发,后再加灸五壮就发了;徐秋夫灸中脘九壮不发,后来用露水搽,用热鞋底熨(此法不可取),用赤皮葱敷,那就没有不发之理。这是从《图经》、《玉枢》等书中看到的,可说是斑斑具载,可通过考证而知道的。我们能按照经络以追究其原理,又多方设法以促使其透发,自然不要担心气的不通贯,疾病的不能治愈。这对于灸法的道理可说是已掌握一大半了。

      【原文】 抑愚又有说焉,按经者法也,而所以神明之者心也。苏子有言【1】:一人饮食起居,无异于常人,而愀然不乐【2】,问其所苦,且不能自言,此庸医之所谓无足忧,而扁鹊、仓公之所望而惊焉者。彼惊之者何也?病无显情,而心有默识,诚非常人思虑所能测者。今之人徒曰:吾能按经,吾能取穴,而不于心焉求之,譬诸刻舟而求剑【3】,胶柱而鼓瑟【4】,其疗人之所不能疗者,吾见亦罕矣。然则善灸者奈何?静养以虚此心,观变以运此心,旁求博采以扩此心,使吾心与造化相通,而于病之隐显,昭然无遁情焉【5】。则由是而求孔穴之开合,由是而察气候之疾徐【6】,由是而明呼吸补泻之宜,由是而达迎随出入之机,由是而酌从卫取气、从荣置气之要,不将从手应心,得鱼兔而忘筌蹄也哉【7】?此又岐黄之秘术,所谓百尺竿头进一步者,不识执事以为何如?

      【语译】 而且我还另有说法,按经治病是基本大法,而将它运用得神妙还得靠心思。苏东坡曾经说过:有一人饮食活动同正常人一样,可是总表现得闷闷不乐。问他有什么不舒服,连自己也说不清。这种情况,庸医认为是不必忧虑的,而象扁鹊、仓公那样的高明医生看到却会吃惊。他们为什么会吃惊呢?因为疾病虽然无明显症象,而病人心中却有感觉,这的确不是一般人的思虑所能想到的。现在一些医家光是说:我能按照经络,我能取准穴位,而没有用心思去研究。这好比“刻舟求剑”、“胶柱鼓瑟”般执着固定,没有随着情况的变化而变化,那样能治疗别人所不能治的病,我看也是少有的了。那末善于灸治的人应当怎样呢?静心修养以达到虚心,多方观察疾病变化以运用这心思,广泛汲取知识以扩展这心思使自己的心思与自然界各方面相通。这样对于病情的或隐或显,明明白白地没有能逃过眼目。由此进一步研究穴位的开合,由此而观察气行的快慢,由此而明了呼吸补泻的适应,由此而通晓迎随出入的机理,由此而斟酌补法“从卫取气”、泻法“从营置气”的要领,不将是从手应心——从具体的运用归结到理论的认识,就象捕捉到了鱼兔可以弃掉捕捉的工具了吗?这个又是医家的秘诀,所谓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达到更高的境界,不知执事先生认为怎么样?

      (三)穴有奇正策

      【原文】 问:九针之法,始于岐伯【1】,其数必有取矣【2】,而灸法独无数焉。乃至定穴,均一审慎【3】,所谓奇穴,又皆不可不知也,试言以考术业之专工【4】。

      【语译】问题:九针的用法,最早见于《内经》,它的“九”数一定是有道理的吧,而灸法单独没有数字。至于定穴、针法和灸法都同样的要仔细考究。所讲的奇穴,又都是不可以不知道的。试谈谈这方面的问题,藉以考查一下你们学业的专工程度。

      【原文】尝谓针灸之疗疾也,有数有法,而惟精于数法之原者,斯足以窥先圣之心【1】。圣人之定穴也,有奇有正,而惟通于奇正之外者,斯足以神济世之术【2】,何也?法者,针灸所立之规,而数也者,所以纪其法【3】,以运用于不穷者也。穴者,针灸所定之方,而奇也者,所以翊夫正以旁通于不测者也【4】。数法肇于圣人【5】,固精蕴之所寓【6】;而定穴兼夫奇正,尤智巧之所存。善业医者【7】,果能因法以详其数【8】,缘正以通其奇【9】,而于圣神心学之要【10】,所以默蕴于数法奇正之中者,又皆神而明之焉【11】,尚何术之有不精,而不足以康济斯民也哉?

      【语译】*时曾经谈论过,针灸的治病呵,有“数”有“法”,而只有精通“数”“法”原理的人,才能够了解古代医家的思想方法;古代医家的取穴,有奇穴,有正穴,而只有通晓奇穴、正穴以外道理的人,才能够精通医疗技术。为什么呢?因为“法”是针灸所立的规矩,准则;而“数”是用来归纳概括这“法”,以便于不断运用的。穴,是针灸所定的方位,而奇穴是用来辅助正穴以备不时之需的。“数”和“法”都创始于古代医家,固然包含有“精”义,而取穴兼用正穴和奇穴,即是智慧和技巧的基础。善于针灸的人,如果真能在“法”的基础上又考究那“数”的道理,遵循正穴之外又通晓奇穴,对于深奥的医理的核心思想,蕴藏在数法奇正之中的,又都能领会明白,达到融会贯通,还有什么医术不能精通,而不能救济当今的人民呢?

      【原文】执事发策,而以针灸之数法奇穴,下询承学,盖以术业之专工者望诸生也【1】。而愚岂其人哉?虽然,一介之士【2】,苟存心于爱物【3】,于人必有所济,愚固非工于医业者,而一念济物之心,特惓惓焉【4】。矧以明问所及【5】,敢无一言以对。

      【语译】执事先生发出考题,用针灸的数法、奇穴等问题来下问学生,这是以学业的专工来期望我们考生啊,可是我怎么能算得上那样的人呢?虽然这样,作为一个普通的医生,如果能有心爱护人民,对人们是一定会有所帮助的。我当然不能算是擅长医术的人,只是一颗想助人的心特别恳切。况且因为有了执事先生的发问,岂敢没有一句话来回答。

      【原文】夫针灸之法,果何所昉乎【1】?粤稽上古之民【2】,太朴未散【3】,元醇未漓【4】,与草木蓁蓁然【5】,与鹿豕狉狉然【6】,方将相忘于浑噩之天【7】,而何有于疾,又何有于针灸之施也。自羲农以还【8】,人渐流于不古【9】,而朴者散、醇者漓,内焉伤于七情之动,外焉感于六气之侵,而众疾胥此乎交作矣【10】。岐伯氏有忧之,于是量其虚实,视其寒温,酌其补泻,而制之以针刺之法焉,继之以灸火之方焉。至于定穴,则自正穴之外又益之以奇穴焉【11】。非故为此纷纷也【12】,民之受疾不同,故所施之术或异。而要之非得已也【13】,势也。势之所趋,虽圣人亦不能不为之所也已。

      【语译】 那针灸的方法,究竟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据考证,上古时候的人们,淳朴的本质还没有涣散,象醇酒没有被稀释,同各种草木一起,生长得很茂盛,同各种走兽一起,生活得很强健。正将忘怀在大自然,还有什么疾病可生,又有什么需要用针灸的呢?自从伏羲、神农以来,人们渐渐不同于上古时候了,朴实的本质涣散了,淳厚的质地淡薄了,内部由于七情的变动而受损,外部由于六气的侵袭而受害,这样各种疾病都交相发作起来了。岐伯他们忧虑这些情况,因此衡量人体的虚实、观察疾病的寒温,斟酌治疗的补泻,制服疾病用针刺的方法,接着又应用灸火的方法,至于定穴,则在正穴之外又增加了奇穴,不是故意把这些方法搞得复杂繁多啊,因为人们所患的疾病不同,所以施用的医术也要有所不同。总之,这是不得不如此,是出于事物发展的趋势。事物向前发展的趋势,即使是高明的人也不能不顺其规律来安排的了。

      【原文】 然针固有法矣【1】,而数必取于九者,何也?盖天地之数,阳主生,阴主杀【2】,而九为老阳之数,则期以生人【3】而不至于**者,固圣人取数之意也。今以九针言之:燥热侵头身,则法乎天,以为镵针,头大而末锐焉。气满于肉分,则法乎地,以为圆针,身圆而末锐焉。锋如黍米之锐者为鍉针,主按脉取气,法乎人也。刃有三隅之象者为锋针,主泻导痈血,法四时也。{}针以法音【4】,而末如剑锋者,非所以破痈脓乎?利针以法律【5】,而支似毫毛者【6】,非所以调阴阳乎【7】?法乎星则为毫针,尖如蚊虻,可以和经络、却诸疾也。法乎风则为长针,形体锋利,可以去深邪、疗痹痿也。至于燔针之刺【8】,则其尖如梃【9】而所以主取大气不出关节者【10】,要亦取法于野而已矣【11】。所谓九针之数,此非其可考者耶?

      【语译】 可是,针总是有它的取法的,它的数字一定取九数是什么意义呢?这是因为,天地的数,阳数主生,阴数主杀,而九是老阳之数,即最大的阳数,那是希望使人生而不至于使人死,这就是圣人采用九数的意义呀!现在就九针分别来说:燥热侵袭于头身部的病症,则效法于“天”,制造鑱针,头大而末端锐利(用于浅刺);气满于肉分的病症,则效法于“地”,制造圆针,针身和末端圆浑(用于摩檫);锋象黍米样尖锐的是鍉针,主要用于按脉取气,这是取法于“人”;针刃有三棱的是锋针,主要用于泻导痈血,是取法于“四时”。铍针,取法于“五音”,它的末端象剑锋,不是用来破痈脓的吗?圆利针,取法于“六律”,它的针身象牛尾,不是用来调阴阳的吗?取法于“七星”的是毫针,尖端象蚊虻,可以用来调和经络,祛除各种疾患。取法于“八风”的是长针,形体锋利,可以用来祛除深部病邪,治疗痹症痿症。至于大针的应用,它的尖端象竹棒,主要用来治疗深重邪气留止于关节的,其数字主要是取法于“九州 ”罢了。所讲的九针的数字,这不是可以考证的么!

      【原文】 然灸亦有法矣,而独不详其数者,何也?盖人之肌肤,有厚薄、有深浅,而火不可以概施,则随时变化而不泥于成数者,固圣人望人之心也。今以灸法言之,有手太阴之少商焉,灸不可过多,多则不免有肌肉单薄之忌。有足厥阴之章门焉,灸不可不及,不及则不免有气血壅滞之嫌。至于任之承浆也,督之脊中也,手之少冲、足之涌泉也,是皆犹之少商焉,而灸之过多,则致伤矣。脊背之膏肓也,腹中之中脘也,足之三里、手之曲池也,是皆犹之章门焉,而灸之愈多则愈善矣。所谓灸法之数,此非其仿佛者耶【1】?

      【语译】然而灸也是有取法的,为什么单单不详记它的数字呢?因为人的肌肉皮肤有厚有薄、有深有浅,灸法不可以一概使用,那就得随时变化而不可拘泥于规定的数字,这正是圣人所期望于人们的心意啊!现在就灸的方法来说,有手太阴经的少商穴,灸不可以太多,多了则不免犯肌肉单薄的禁忌;有足厥阴经的.章门穴;灸不可以不足,不足则不免有气血壅滞的忧虑。至于任脉的承浆穴、督脉的脊中穴、手上的少冲穴、足下的涌泉穴,这些都象少商穴一样,灸得太多,就会导致损伤;脊背的膏肓穴、腹中的中脘穴、腿上的三里穴、手上的曲池穴,这些都象章门穴一样,灸得越多,效果越好。所讲的灸法的数,这不就是它的大概情况吗(这也可以说是它的*似情况吧)?

      【原文】 夫有针灸,则必有会数法之全【1】,有数法,则必有所定之穴;而奇穴者,则又旁通于正穴之外,是随时疗症者也。而其数维何【2】?吾尝考之图经,而知其七十有九焉。以鼻孔则有迎香【3】,以鼻柱则有鼻准【4】,以耳上则有耳尖,以舌下则有金津、玉液,以眉间则有鱼腰,以眉后则有太阳,以手大指则有骨空【5】,以手中指则有中魁【6】。至于八邪、八风之穴,十宣、五虎之处【7】,二白、肘尖、独阴、囊底、鬼眼、髋骨、四缝、中泉、四关【8】,凡此皆奇穴之所在。而九针之所刺者,刺以此也;灸法之所施者,施以此也。苟能即此以审慎之,而临症定穴之余【9】,有不各得其当者乎?

      【语译】凡是要掌握针灸,那就必须汇集数和法的全部内容,掌握了数和法,还必须掌握所规定的穴位,——其中的经外奇穴又是在正穴之外作了扩充,以备随时应变而治疗各种病症的。它的数字是多少呢?我曾经考证了针灸图书,了解到它有七十九个。如鼻孔内有内迎香穴,鼻柱上有鼻准穴,耳上有耳尖穴,舌下有金津、玉液穴,眉中有鱼腰穴,眉后有太阳穴,手大指有大骨空穴,手中指有中魁穴,至于八邪、八风穴、十宣、五虎穴、二白、肘尖、独阴、囊底、鬼眼、髋骨、四缝、中泉、四关穴——凡是这些都是奇穴所在。九针所刺的,刺在这些部位,灸法施行的,也施行在这些部位。如果能够就在这些方面谨慎仔细地研究,那末临症定穴之后,还有什么不得当的地方呢?

      【原文】 虽然,此皆迹也【1】,而非所以论于数法奇正之外也。圣人之情,因数以示,而非数之所能拘;因法以显,而非法之所能泥;用定穴以垂教【2】,而非奇正之所能尽。神而明之,亦存乎其人焉耳。故善业医者,苟能旁通其数法之原,冥会其奇正之奥【3】,时可以针而针,时可以灸而灸,时可以补而补,时可以泻而泻,或针灸可并举则并举之,或补泻可并行则并行之。治法因乎人,不因乎数;变通随乎症,不随乎法;定穴主乎心,不主乎奇正之陈迹。譬如老将用兵,运筹攻守【4】,坐作进退【5】,皆运一心之神以为之。而凡鸟占云鋟、金版六韬之书【6】,其所具载,方略咸有所不拘焉【7】。则兵惟不动,动必克敌;医惟不施,施必疗疾。如是虽谓之无法可也,无数可也,无奇、无正亦可也,而有不足以称神医于天下也哉!管见如斯【8】,惟执事进而教之【9】。

      【语译】虽然这样,这些都不过是具体的规定,而不是用来阐明数法奇正之外的理论。古代医家的意思,借数来表示,而不是数所能限制;借法来显现,而不是法所能拘泥;用定穴来传教,而不是正穴奇穴所能全部包括。精通明了这些,只是在于人们自己罢了。所以,善于行医的人,如果能够互相贯通那数法的本原,领会奇穴正穴的奥秘,可以针的时候针,可以灸的时候灸,可以补的时候补,可以泻的时候泻,可以针灸同用的时候同用,可以补泻并行的时候并行。治法根据病人来定,不是根据数来定;变通随症而异,不是随法而异;定穴按照辨证思考的结果,而不是按照奇穴正穴的陈规。譬如老将用兵,筹划攻守、动静、进退,都是运用全部心思来进行的。凡是鸟占云鋟,金版六韬一类兵书,那上面所具体记载的,策略方法都有不必拘泥的。因而兵马不发动就罢,发动了必能战胜敌人;医药不施行就罢,施行了必能治疗疾患。象这样,虽然说它无法也可以,无数也可以,无奇无正也可以,还有不足以称为天下的神医的么!这些是我片面的、浅薄的见解,希望执事先生进一步给予教导。

      (四)针有深浅策

      【原文】 问:病有先寒后热者,先热后寒者,然病固有不同,而针刺之法其亦有异乎?请试言之!

    [阅读全文]...

2022-01-08 15:37:49
  • 中医针灸必背口诀

  • 中医针灸必背口诀

      口诀的意思是指根据事物的`内容要点编成的便于记诵的语句。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中医针灸必背口诀,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面口针合谷,眩晕配太冲;

      风池清头目,颞痛太阳攻。

      鼻塞迎香穴,印堂眉额中;

      目疾睛明取,承泣球后同。

      牙关面颊症,下关与翳风;

      口眼歪斜疾,颊车地仓从。

      阳白羽四白,面痛治亦同;

      牙痛咽喉痛,合谷透劳宫。

      落枕成斜颈,外关或悬钟;

      急性项背强,均可取人中。

      耳聋取耳穴,耳门透听宫;

      中渚外关配,哑门与翳风。

      廉泉主喉舌,治哑先治聋;

      新穴供选用,听会及聋中。

      心胸内关取,肚腹三里求;

      胃痛刺中脘,天枢治脐周。

      下腹三阴交,关元气海由;

      中极阴陵伍,能导尿潴留。

      泌尿生殖症,上穴一般优;

      胁痛刺夹脊,阳陵与支沟。

      腹痛背俞穴,夹脊相应投;

      若遇阑尾炎,阑尾穴针留。

      急性腰脊痛,下可取殷门;

      夹脊按部取,腰穴适当深。

      下腰大肠俞,上腰肾俞存;

      胸背须谨慎,胁肋不可深。

      上肢取曲池,肩髃合谷分;

      下肢阳陵泉,环跳绝骨扪。

      痛取局部穴,阿是亦可针。

      昏迷人中主,足心取涌泉;

      有热刺出血,十宣十指端。

      曲池降血压,退热亦可兼;

      疟疾取大椎,至阳间使连。

      三里调肠胃,内关利胸间;

      宁心止呕吐,并可治失眠。

      神门三阴交,安神疗效传;

      哑门治癔病,人中内关捻。

      癫痫长强穴,百会大椎延;

      风池及太冲,头昏眩晕旋。

      喘发定喘穴,胸闷配膻中;

      天突能止咳,痰多加丰隆。

      肝炎肝胆俞,至阳及太冲;

      阳陵足三里,大椎作用洪。

      天枢足三里,止泻有奇功;

      脱肛承山穴,长强百会中。

      一、治感冒病歌诀

    [阅读全文]...

2022-02-06 15:25:33
  • 中医综合考研针灸学有哪些重点知识

  • 知识,教育
  • 中医综合考研针灸学有哪些重点知识

      考生在面临中医综合考研的时候,要把针灸学的重点知识复*好。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了中医综合考研针灸学知识重点,欢迎大家前来阅读。

      中医综合考研针灸学耳聋耳鸣知识点

      (1)实证

      治法 清肝泻火,疏通耳窍。以足少阳、手少阳经穴为主。

      主穴 翳风 听会 侠溪 中渚

      配穴 肝胆火盛者,加太冲、丘墟;

      外感风邪者,加外关、合谷;

      方义 手、足少阳两经经脉均入于耳中,因此取手少阳之中渚、翳风,足少阳之听会、侠溪,疏通少阳经络,清肝泻火。

      四穴参合,为治疗本病之主方。

      (2)虚证

      治法 益肾养窍;以足少阴、手太阳经穴为主。

      主穴 太溪 照海 听宫

      配穴 肾气不足者,加肾俞、气海;

      肝肾亏虚者,加肾俞、肝俞。

      方义 肾开窍于耳,肾气和肾精的充足是耳之听聪的基础,耳鸣、耳聋之虚证责之于肾。

      太溪、照海可补益肾精、肾气。

      听宫为局部选穴,可疏通耳部经络气血。

      中医综合考研针灸学重点小结:高热

      主穴 大椎 十二井 十宣 曲池 合谷

      配穴 风热者,加鱼际、外关;

      肺热者,加少商、尺泽;

      气分热盛者,加内庭、厉兑;

      热入营血者,加中冲、内关、血海;

      抽搐者,加太冲;

      神昏者,加水沟、内关医学。

      操作 毫针泻法。大椎刺络拔罐放血,十宣、井穴点穴出血。

      方义 大椎属督脉,为诸阳之会,总督一身之阳。

      十二井、十宣穴皆在四末,为阴阳经交接之处,三穴点刺,具有明显的退热作用。

      合谷、曲池清泻肺热。

      中医综合考研针灸虚脱知识点

      主穴 素髎 水沟 内关

      配穴 神志昏迷者,加中冲、涌泉;

      肢冷脉微者,加灸关元、神阙、百会。

      操作 素髎、水沟用泻法;内关用补法。

      方义 素髎属督脉穴,有升阳救逆,开窍清热之功,急刺可使血压回升。

      水沟为苏厥救逆之要穴。

      内关属心包经穴,可调补心气,助气血之运行以养神窍。

      三穴合用,回阳固脱。

      中医综合考研高效记忆方法推荐

      公式记忆

      有同学反映中医难学,太灵活,无规律可寻,无公式可用。在辨证的教学中我们尽量将教学内容归纳为公式:如表证=肌表证+肺系证,阳虚=气虚+虚寒,阴虚=血虚+虚热。卫分证=初期+表热,气分证=二期+热盛,营分证=三期+神昏,血分证=晚期+动血+动风。白喉辨证风热疫毒证=风热+点状假膜,阴虚燥热=嘶吠+条状假膜,疫毒攻喉=嘶吠+梗阻。这样大家有规律可寻,有公式可用,可以纲举目张,从而大大提高记忆效率。

      浓缩记忆符号

      把学*内容浓缩为几个字,是一种读书由厚到薄的高层次的学*方法,既加深了对学*内容的.深刻理解,又对这些浓缩了的、较生动的记忆符号有兴趣、印象深。例如表证辨证中的肌表证的内容用4个字可概括,寒(恶寒恶风)热(发热)痛(头痛,全身酸痛)浮(脉浮)。十二正经的子午流注次序内容多,可概括为12个字来记,肺大胃脾(比)心小(少)、膀肾(心)包(三)焦胆肝,1~2分钟内可记下来。又如手足太阴经阳明经行走于四肢的前线,把这浓缩为3个字为太阳前。这样记,字又少,又生动。四逆散组成为柴胡、白芍枳、实、甘草4个字。归纳小儿丹痧诊断抓住4大主证为热、舌、疹、脱(高热、杨梅舌、猩红皮疹、脱皮)。

      对称记忆

      大脑思维时对事物关联的对称面很关注,记忆效率高。如营气是来源于水谷精微行走于脉中的具有营养作用之气,卫气是来源于水谷精微行走于脉外的具有保护作用之气。任脉行走于前正中线、由下向上,督脉行走于后正中线、由下向上。腧穴定位找到了内关,手的外侧对称点为外关,大陵与阳池对称,曲泽与尺泽,昆仑与太溪对称,照海与申脉,三阴交与悬钟,阴陵泉与阳陵泉,中脘与中极对称等。

      对比记忆

      两者之间多数内容相同,记下一方面以及二者之间差异,就可记下另一方面,并且可以互相促进记忆。例如四君子汤组成为参术(茯)苓草,而理中丸组成为参术(干)姜草,一字之差。气血关系与气津关系文字结构相同,气能行血(津)、气能摄血(津)、血(津)能载气。

      歌诀记忆

      歌诀记忆方法是行之有效的方法,特别是中医药学*更是如此。如病脉主病中的弦(脉)主肝胆痰饮痛等,舌苔主病的白苔主表又主寒等,六淫风邪的致病特性内容多,把这编成:风轻开泄袭阳位,善行变动百病长。概括小儿疫毒痢重点为:热惊昏休疫毒痢,毒邪内闭与外脱,黄连解毒(汤)清开灵,参附龙牡来固脱。

      谐音记忆

    [阅读全文]...

2022-06-28 07:16:20
  • 杨继洲是哪个朝代的针灸大师

  • 语文
  • 杨继洲是哪个朝代的针灸大师

      杨继洲不仅博极群书,还善于实践,注重针、药并重,尤其精擅针灸技法,他一生行医46年,历经嘉靖、隆庆、万历三朝,历任楚王府良医和太医院御医,治好了许多疑难杂症,医术可谓高超。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看是哪个朝代的吧!

      杨继洲是哪个朝代的针灸大师

      明朝

      医学世家博览群书

      杨继洲,名济时,字以行,三衢人(浙江衢州廿里镇六都杨人),生于明世宗嘉靖元年(公元1522年),卒于明光宗泰昌元年(公元1620年)。在六都杨的《杨氏宗谱》中,杨继洲是唐信安侯杨向后裔。其出身世医家庭,家学渊源,其祖父杨益曾任太医院御医,声望很高,著有《集验医方》刊行于世。父亲也是医生,但他却希望儿子走科举仕途。但杨继洲对当官并不感兴趣,自幼酷爱读书,寒暑不辍。

      由于杨氏家中珍藏有各种古医家抄本,以及丰富的秘方、验方与医学典籍,这些家藏医学“宝典”,使杨继洲得以博览群书,通晓各家学说,博学绩文,奠定了他坚实的医学基础。因其祖辈丰富的从医经历,加上杨继洲善于躬身实践,总结临证经验,在进入太医院供职之时,已经功绩卓著,声名籍甚。

      医术高超名扬朝野

      他用针灸给人们治病有据可查的事例最早是在1555年。那时他来到福建建宁,见一位大娘得了一种怪病,抬不起手,又困倦怕冷,即使在盛夏也喜欢穿着大棉袄,很多医生没办法。杨继洲帮她做了针灸治疗,当天就身轻手举不怕冷了。

      他曾为尚书王西翁的女儿治好了颈核肿痛病; 只用几针就把锦衣卫张少泉的夫人患了二十多年癫痫病治愈了; 有位文官叫李渐庵,他的夫人产后出血,两脚肿得像大腿,昏迷不省,十分危急,杨继洲在他足三阴经的穴位上扎了针,只一顿饭工夫,李夫人就苏醒了,肿痛也消了;有位员外熊可山,患了痢疾,咳嗽发烧,吐血不止,生命垂危,众医生都说不能治了,杨继洲发现病人虽然奄奄一息,但胸部尚有余温,只是脐中有一块拳头大的肿块,就为他针了气海穴,又用灸法,灸了五十壮之后,病人苏醒过来,脐中的隆块也散开了,疼痛随即止住,接着,又替他治好了痢疾和咯血,经过一段时间调理,熊员外终于恢复了健康。

      杨继洲因“巡按山西御史赵文炳得痿痹之症,身体疼痛,四肢屈伸不便,变形萎缩,百医不治,继洲三针而愈”,便名扬朝野。

      医风严谨辩证治疗

      尽管杨继洲医术高超,名扬朝野,但他的医疗作风却相当严谨认真。在碰到一些特殊穴位时,更是小心翼翼。比如,为了拔除白内障针扎病人睛中穴前,他除了拿羊眼来做试验外,还要选择无风无雨的天气,清戒三天,安心定志后方才进行。他说:“凡学针人眼者,先试针内障羊眼,能针内障羊眼复明,方针人眼,不可造次。”他对那些漫不经心地为病人一边扎针一边谈笑的医生相当不满,经常予以批评。

      杨继洲非常重视医学基础理论,运用选经与得气的观点,在临床治疗时首先进行辩证,然后根据辩证选取有关经络,最后才循经取穴。“宁失其次,勿失其经,宁失其时,勿失其气,取穴少而精。”

      他还倡导天、人相互协调这一*古代哲学的最高理想,阐发对宇宙间生死、寿夭、永暂、阴阳等对立统一的朴素辩证观点。

      医学成果造福后世

      经过长期实践,杨继洲积累了丰富的治疗经验,他将祖传秘方与自己的经验结合起来,编成了三卷《卫生针灸玄机秘要》,希望为更多的人解除病痛,但未能刻版发行。

      后来,他以《卫生针灸玄机秘要》为基础,以《素问》《难经》为宗主,汇集了《神应经》《古今医统》《医学入门》《针灸节要》等针灸论著,又搜集了民间流传的疗法,编成了10卷20余万字的《针灸大成》,由赵文炳作序,公元1601年,该书正式刊行。

      该书自刊行以来,*均不到十年就出现一种版本,至今已有日、法、德、拉丁等7种文字、46种版本,传播到14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流传之广、影响之大、声誉之著,在针灸著作中独一无二。《针灸大成》 收入《四库全书总目》,被历代医家尊为针灸经典。

      《针灸大成》 是一部内容丰富、方便实用的集大成的著作,在临床上有极高的`价值。书中介绍了359个穴位(单穴51、双穴308)及所治的相关疾病,周身经穴及制针法、补泻手法、治症总要等,还引有历代医家编的针灸歌赋,以及自己的医学案例。书中绘制有“阳掌八卦图”和“阴掌八卦图”,作者将掌心、手背按八卦易理分成“九宫八卦图”与人体五脏六腑相联系,是诊治病疼的很有价值的参考图例。

      他还将针法的基本操作步骤总结为“十二针法”并编成口诀:“针法玄机口诀多,手法虽多亦不过:切穴持针温口内,进针循摄退针搓,指捻泻气针留豆,摇令穴大拔如梭。”同时又把进针时的一些基本操作归纳为“下手八法”,即:揣、爪、搓、弹、摇、扪、循、捻八种。

      值得一提的还有第十卷所附的“四明陈氏小儿按摩经”,里面专门介绍了用于防治小儿病症的特定推拿手法,为针灸医籍中所罕见。

      中华神针非遗传承

      杨继洲针灸疗法具有广泛的适应症,疗效迅速显著,操作方法简便易行,医疗费用经济,极少副作用,对人类的健康、医疗事业的发展具有极高的价值和贡献。

      “衢州杨继洲针灸”项目于2009年6月列入第三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衢州市首个传统医药类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2013年,衢江区在廿里镇六都杨二村建成杨继洲针灸文化馆。

      2013年11月,世界著名中医针灸专家、*工程院院士、被称为“中华第一针”的石学敏和*针灸学会副会长、浙江中医药大学副校长方剑乔等一行来衢江区考察,寻圣迹访“针”迹,为杨继洲针灸事业发展把脉,在廿里镇六都杨村,石学敏院士为杨继洲针灸文化馆题词并写下了“中华第一神针”。

      2014年12月3日,《*关于公布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通知》(国发[2014]59号)中,“杨继洲针灸”名列其中。由此,“杨继洲针灸”创造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医药类唯一针灸项目,成为衢州地区首个传统医药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2014年10月,衢江区启动了国内首部以国家非遗项目杨继洲针灸为题材的微电影《神针》的拍摄,并于2015年1月完成制作。

      目前,已确定的“杨继洲针灸”代表性传承人有:金瑛、张玉恢。

      为纪念杨继洲这位贡献卓著的一代“针灸大师”,在衢州市宁绍巷的神农殿里,塑有杨继洲的半身像。位于衢州城区的杨家巷就是以杨氏命名,一直沿用至今。

      位于廿里镇的杨继洲公园,占地22亩,于2015年6月开工建设,并于年底完工向社会开放,杨继洲雕像、针灸文化长廊等全面展示了“杨继洲针灸”这一人类文化瑰宝。

    [阅读全文]...

2021-12-23 07:03:03
  • 针灸大师杨继洲是哪个朝代的人

  • 知识,学*,文学
  • 针灸大师杨继洲是哪个朝代的人

      文学常识广义指涵盖文化的各种问题。包括作家,年代,作品,文学中的地理,历史各种典故,故事,也包括一般的人们众所周知的文学*惯。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针灸大师杨继洲是哪个朝代的人,希望有所帮助!

      杨继洲是哪个朝代的针灸大师?

      答:明代。

      【人物简介】

      杨继洲(约公元1522~1620年),字济时,明代三衢(今浙江省衢州市六都杨村)人,是明代著名针灸医家。主要作品有《针灸大成》。

      【人物生*】

      据《*医籍考》卷二十二载,杨继洲家学渊源,其祖父杨益曾任太医院太医,声望很高。杨氏家中珍藏有各种古医家抄本,所以杨继洲得以博览群书,通晓各家学说。他年幼时专心读书,博学绩文,热衷科举考试。后来又弃儒学医。杨继洲一生行医40多年,临床经验丰富,尤其对针灸精通,治病时常常针药并重。

      有一次,山西监察御史赵文炳患了痿痹之疾,多方诊治,屡治不愈,邀杨继洲去山西诊治而愈,杨继洲仅仅针刺了三针就痊愈了。他在早年就曾编撰《卫生针灸玄机秘要》三卷,但一直未能刊刻问世。正是这个时候,赵文炳看到了《卫生针灸玄机秘要》这本书。他为了答谢杨继洲,决定帮助杨继洲将这本书付梓出版,并委托晋阳人靳贤进行选集校正。此时,杨继洲又博览群书,将其中有关针灸的内容都一一摘录下来。最后《针灸大成》的内容除了《卫生针灸玄机秘要》外,又辑录了《神应经》、《古今医统》、《针灸节要》等著作中的针灸内容,凡是明代以前的重要针灸论著,《针灸大成》都或多或少进行了辑录和引用。

      【主要成就】

      《针灸大成》是我国针灸学的又一次重要总结,也是明以来三百年间流传最广的针灸学著作,是一部蜚声针坛的历史名著。自明万历年间刊行以来,*均不到十年就出现一种版本,该书翻刻次数之多,流传之广,影响之大,声誉之著,实属罕见,故可认为是目前最受欢迎、知名度最高的针灸专著之一。此书被刊行以后,不只受到国内学术界的'重视,在国外影响很大,至今已有五十种左右的版本,并有日、法、德等多种译本。

      该书的主要贡献为:总结了明以前我国针灸的主要学术经验,特别是收载了众多的针灸歌赋;重新考定了穴位的名称和位置,并附以全身图和局部图;阐述了历代针灸的操作手法,加以整理归纳,如“杨氏补泻十二法”等;记载了各种病证的配穴处方和治疗验案。

      本书内容丰富,有系统完整的针灸学理论,并有相当丰富的临床经验。杨氏对针灸学造诣精深,理论精辟,能广收百家之长,充实自己的学术研究。他对针刺得气、手法、透针刺、疗程、晕针等具体问题有一定的发挥。

      《针灸大成》对于针法、灸法理论是相提并论的。杨氏对于刺法理论的一个最大贡献是将针刺补泻分为大小两类,他认为“刺有大小”,一是手法较轻(*和)的“*补”、“*泻”;另一是手法较重的“大补”、“大泻”。他将针刺补泻进行大、小分类,实质是对刺激量的定性分类,开启了针刺补泻分强弱的先河,对后世,特别是现代有关针刺手法刺激量的研究有较大的影响。

      总之,杨继洲是明代一位针灸学之集大成者,他总结了明末以前针灸学的重要成果,是继《针灸甲乙经》以后,对针灸学的又一次重要总结。《针灸大成》的问世,标志着*古代针灸学已经发展到了相当成熟的地步,后人在论述针灸学时,大多将《针灸大成》作为最重要的参考书,这与该书的学术成就、所处的历史地位以及其对针灸学发展所作出的巨大贡献是分不开的。

    [阅读全文]...

2022-06-16 05:08:12
  • 关于针线的诗句

  • 春衫犹是,小蛮针线,曾湿西湖雨。——苏轼《青玉案·和贺方回韵送伯固归吴中故居》

    衣裳已施行看尽,针线犹存未忍开。——元稹《遣悲怀三首》

    别后书辞,别时针线,离魂暗逐郎行远。——姜夔《踏莎行·自沔东来》

    熏炉重熨,便放慢、春衫针线。——史达祖《东风第一枝·咏春雪》

    石女停机,金针线穿。——宋无名氏《斗鹌鹑·木马嘶风》

    有恨抛针线。——李玉照《醉公子·忆梦中美人》

    女儿针线尽,偷学五辛丛。——元稹《生春二十首》

    移却案山,重添针线,千年田,八百主,直下承当还莽齿。——释道昌《颂古五十七首·来机深辨》

    启贴理针线,非独学裁缝。——孟郊《古意》

    美人细意熨帖*,裁缝灭尽针线迹。——杜甫《白丝行》

    巧画蛾眉拙针线,空自纖纖长十指。——方回《木绵怨》

    焉得闺人呵手缝,可向谁家借针线。——方回《留丹阳三日苦寒戏为短歌》

    欲绣鸳鸯嫌未似,且抛针线理琵琶。——舒岳祥《闺怨·回廊曲径入荷花》

    欲纫衣苦无针线,每煮羹难得菜葱。——方回《戏书旅况》

    黄昏寂寞守长门,花落无心理针线。——萨都剌《征妇怨》

    [阅读全文]...

2022-03-16 18:02:01
描写针灸的诗句 - 句子
描写针灸的诗句 - 语录
描写针灸的诗句 - 说说
描写针灸的诗句 - 名言
描写针灸的诗句 - 诗词
描写针灸的诗句 - 祝福
描写针灸的诗句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