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传统生态文化的古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中国传统生态文化的古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中国传统生态文化的古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中国传统生态文化的古诗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中国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每一个传统节日,都承载着炎黄子孙共同的记忆。勤劳勇敢、祀祖敬长、和睦邻里、热爱生活……这些节日的文化内涵深入到生活中,直到今天,这些节日文化依然在沿续。
正月初一,就是元日。元日,还有元旦、岁日、岁旦、朔旦、正旦、正日、新年等多种称呼。
元日不仅是新年的第一天,还是新月的第一天,还是新日的第一天,此称为“三元之日”。
《元日》
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每每读到这句,总能感受到蕴藏在诗句背后的那股蓬勃向上的生命力。只有卸下昨日的包袱,才能挺直脊梁面对新的朝阳。
《元日》
南宋·辛弃疾
老病忘时节,空斋晓尚眠。
儿童唤翁起,今日是新年。
“儿童唤翁起,今日是新年”,元日有新年伊始的寓意。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
元宵节主要有赏花灯、吃汤圆、猜灯谜、放烟花等一系列传统民俗活动。
《正月十五夜》
唐·苏味道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游伎皆秾李,行歌尽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苏味道的这首诗,真实地再现了唐代正月十五夜热闹繁华的景象。
《青玉案·元夕》
宋·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宋代元宵节的繁华热闹不输唐代,且看辛弃疾这样写道:像东风吹散千树繁花一样,又吹得烟火纷纷,乱落如雨。豪华的马车满路芳香。悠扬的凤箫声四处回荡,玉壶般的明月渐渐西斜,一夜鱼龙灯飞舞笑语喧哗。
龙抬头(农历二月二),又称春耕节、农事节、青龙节、春龙节等,每到仲春卯月之初,“龙角星”就从东方地*线上升起,故称“龙抬头”。
“龙抬头”是中国古代农耕文化对于节令的反映,标示着阳气自地底而出,春雷乍动、雨水增多、气温回升,万物生机盎然,春耕由此开始。自古以来人们亦将龙抬头时节作为一个祈福纳祥转运的日子。
《二月二日》
唐·白居易
二月二日新雨晴,草芽菜甲一时生。
轻衫细马春年少,十字津头一字行。
二月二这天,雨后刚晴,青草和菜芽都借着雨水不停的生长着。游春的少年们骑着马,在渡口排成了行,可见出来游春的人真的很多。
《二月二日即事》
宋·方岳
春潮昨夜没*滩,一雨催花色半含。
雁唤元宵归塞北,燕衔新社到江南。
无欢不必游花树,有病何须置药篮。
只把公忠答天地,从教儿女闹冠簪。
二月二,春雨过后,花儿半开。元宵远去,社日新来,花树新开,燕子归来,何必要不开心呢。从此只好好报答天地赐予的美景,和儿女承欢膝下,就是最大的快乐了。
寒食,冬至后的第一百零五日,旧时在清明节前的一两日。
民间认为,寒食节来源于对介子推的纪念,其淡泊名利、宁死不屈、忠孝节义的传统美德受到推崇。
《寒食》
唐·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中国传统文化课后感学期的选修课就这样匆匆的告于段落了,我感慨。
我们生活在这个社会被中国传统文我们生活在这个社会被中国传统文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但我们仍有必要系统地学*我们的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中让我了解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在于修生养性,提高自身素质
格物致知,发展社会经济
而我在对传统文化的学*中我最感兴趣的就是关于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方面的知识,因为传承让我们更加理性的了解历史而发展会要我们更加理性的创造未来。
因为文化影响着后来者,后来者又传承、修正并补充着文化。
在历史进程中,文化在碰撞中*稳地发展与进步着,波澜不惊。
而现代的社会越来越多的人提起传统文化,成长于文化断层期的我们多数没有什么清晰的概念。
即使有所涉猎可能也会感叹地说: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也有人可能会说:在现今时代,传统文化已经过时了,太保守了。
传统文化究竟是不是过时了
对我们当前社会还有没有价值
我们通过下列的事实来证明她亘穿古今的强大生命力和日益凸显的社会利益,类历史上的四大文明古国,只有中国文化作为文化主体保留至今。
以传统文化为立国之基的中国在世界上存在了长达五千年,对比在历史上强盛一千多年的罗马帝国,却早已不复存在。
二战后的日本,在吸收西方先进技术的同时,继续在家庭、学校、公司、*部门保持固有中国人的传统文化,以兼收并蓄的方式得以在短时间内迅速崛起成为世界强国
。
。
当当网买,没就订购
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归纳为三点:1、天人合一与以人为本。
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中提出的一个重要思想。
这一思想认为,自然的发展与人类的发展是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的,人们应根据自然的变化来调整并规范自己的言行。
纵览中国的历史可知,天人合一思想不仅影响制约着政治,同时也影响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因而它是古代文化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主要内容之一。
人是世间一切事物的根本,天地之间人为先。
具体而言它包括“民为贵”、“君为轻”的基本政治理想;关注百姓现世的人伦生活;追求一种道德伦理的人本关怀三个层次。
中国传统文化在人与神之间,坚持以人为本位,重视现世的人伦生活,而将宗教和鬼神信仰置于其后。
可以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神本主义始终未居主导地位。
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本主义是一种具有浓重道德色彩的人本关怀,具有鲜明的道德伦理特征。
这种人本主义把人放在一定的伦理人际关系中来定位。
每一个人,从他诞生,便进入了一个五伦的社会关系之网中:政治上的君臣关系,家庭中的父子、夫妇、兄弟关系,社会上的朋友关系。
这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各有其行为典范与道德模式,这就是君仁臣忠,父慈子孝,夫教妇从,兄友弟恭,朋亲友信。
整个文化所关注和努力的,也就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而每个人则在这样一种人伦关系中寻找自己合适的位置,履行自己的责任。
它更重视个人对于群体的义务和责任,而不十分重视个体精神的自由与独立,也不大重视每一个体自身的权利。
2、刚健有为与自强不息。
中国传统文化里一直贯穿着刚柔、动静、有为与无为等一系列相互对立又相辅相承,有着深邃辩证精神的范畴。
就民族的进步和发展而言。
在民族兴旺发达,昂扬向上的昌盛时期,士子的情怀中总洋溢着一股建功立业的壮志豪情。
汉唐将士的积极戌边,在诗文中俯拾皆是。
“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英雄气概,“海县清一,寰宇大定”的宏伟抱负,“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的豪迈气势……在民族危亡、外族入侵的关口,刚健有为、自强不息也总是激励着人民顽强不屈地进行反侵略、反压迫的英勇斗争。
1.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劝学》
2.知耻*乎勇。——《礼记·中庸》
3.业精于勤,荒于嬉。——韩愈《进学解》
4.改过不吝。――《尚书·仲虺之诰》
5.百闻不如一见。——《后汉书》
6.惟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论语·里仁》
7.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
8.父慈而教。――《左传·昭公二十六年》
9.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顾宪成
10.视死如归。――《管子·小匡》
11.孝在于质实,不在于饰貌。――桓宽《盐铁论·孝养》
12.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
13.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周敦颐《爱莲说》
14.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
15.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司马迁《报任安书》
16.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
17.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周易·系辞上》
18.非其有而取之,非义也。——《孟子·尽心上》
19.事父母,能竭其力。――《论语·学而》
20.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游子吟》
21.一诺千金。——《史记·季布栾布列传》
22.孝在于质实,不在于饰貌。——桓宽《盐铁论·孝养》
23.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史记·陈涉世家》
24.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礼记·大学》
25.人告之以有过,则喜。——《孟子·公孙丑上》
26.率义之为勇。――《左传·哀公十六年》
27.人必自侮,然*侮之。――《孟子·离娄上》
28.知足不辱,知止不殆。――《老子》
29.见得思义。――《论语·季氏》
30.仁者寿。――《论语·雍也》
31.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管子》
32.兄弟敦和睦,朋友笃诚信。——陈子昂《座右铭》
33.乐以天下,忧以天下。——《孟子·梁惠王下》
34.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论语·宪问》
35.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劝学》
36.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秦伯》
37.贫而无谄,富而无骄。——《论语·学而》
38.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老子》
39.学而时*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
40.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三国志》
41.记己有耻。――《论语·子路》
42.君子以俭德辟难。――《周易·否》
4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七夕发源于中国,是传统民间重要的节日之一。也是东亚各国的传统节日,在农历七月初七庆祝(日本在明治维新后改为阳历7月7日),来自于牛郎与织女的传说。
年代:【唐】 作者:【杜牧】 体裁:【七绝】 类别:【】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街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年代:【宋】 作者:【杨朴】 体裁:【七绝】 类别:【】
未会牵牛意若何,须邀织女织金梭。
年年乞与人间巧,不道人间巧已多。
年代:【清】 作者:【吴绡】 体裁:【七律】 类别:【】
星光历历汉悠悠,怅望双星独倚楼。
莫谓人间多别恨,便疑天上有离愁。
梁清谪去谁相伴,子晋归来合公游。
惟有月娥应最妒,一轮风露不胜秋。
年代:【清】 作者:【朱彝尊】 体裁:【】 类别:【】
一水填却双星如约。
乞巧谁凭。
诉愁君莫,知道呆女痴牛,肯怜不。
悠悠岁月辞家者,孤眠且。
此夕何夕也。
碧梧小院风细,露槛同凭,昔年曾。
年代:【清】 作者:【朱彝尊】 体裁:【】 类别:【】
袖薄吹香过,发重萦鬟亸。
压众风流,倾城色笑,趁时梳裹。
惯新诗咏罢少人知,一篇篇教和。
别泪看频堕,密约何曾果。
七夕星河,中秋院落,上元灯火。
悔当时花月可怜宵,镇相逢闲坐。
年代:【唐】 作者:【林杰】 体裁:【七绝】 类别:【】
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年代:【宋】 作者:【仇远】 体裁:【】 类别:【】
河鼓天孙各老成,无愁可解任秋声。
痴儿笑月羞眉曲,稚女穿针斗眼明。
夜半且分瓜果供,天中岂识别离情。
未能免俗消光景,醉卧西风梦亦清。
年代:【唐】 作者:【】 体裁:【五古】 类别:【】
牵牛出河西,织女处其东。万古永相望,七夕谁见同。
神光意难候,此事终蒙胧。飒然精灵合,何必秋遂通。
亭亭新妆立,龙驾具曾空。世人亦为尔,祈请走儿童。
称家随丰俭,白屋达公宫。膳夫翊堂殿,鸣玉凄房栊。
曝衣遍天下,曳月扬微风。蛛丝小人态,曲缀瓜果中。
初筵裛重露,日出甘所终。嗟汝未嫁女,秉心郁忡忡。
防身动如律,竭力机杼中。虽无姑舅事,敢昧织作功。
明明君臣契,咫尺或未容。义无弃礼法,恩始夫妇恭。
小大有佳期,戒之在至公。方圆苟龃龉,丈夫多英雄。
年代:【宋】 作者:【范成大】 体裁:【词】 类别:【】
双星良夜,耕慵织懒,应被群仙相妒。娟娟月姊满眉颦,更无奈、风姨吹雨。相逢草草,争如休见,重搅别离心绪。新欢不抵旧愁多,倒添了、新愁归去。
中国传统节日的古诗
1、八月十五夜玩月
作者:栖白
寻常三五夜,不是不婵娟。
及至中秋满,还胜别夜圆。
清光凝有露,皓魄爽无烟。
自古人皆望,年来又一年。
2、十五夜观灯
作者:卢照邻
锦里开芳宴,兰缸艳早年。缛彩遥分地,繁光远缀天。
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别有千金笑,来映九枝前。
3、同州端午
作者:殷尧藩
鹤发垂肩尺许长,离家三十五端阳。
儿童见说深惊讶,却问何方是故乡。
4、除夜长安客舍
作者:欧阳詹
十上书仍寝,如流岁又迁。望家思献寿,算甲恨长年。
虚牖传寒柝,孤灯照绝编。谁应问穷辙,泣尽更潸然。
5、端午
作者:文秀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6、正月十五夜灯
作者:张祜
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地京。
三百内人连袖舞,一时天上著词声。
7、除夜太原寒甚
作者:于谦
寄语天涯客,轻寒底用愁。
春风来不远,只在屋东头。
8、清明日
作者:温庭筠
清娥画扇中,春树郁金红。出犯繁花露,归穿弱柳风。
马骄偏避幰,鸡骇乍开笼。柘弹何人发,黄鹂隔故宫。
9、清明
作者:王禹偁
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
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
10、京都元夕
作者:元好问
袨服华妆着处逢,六街灯火闹儿童。
长衫我亦何为者,也在游人笑语中。
11、拜年
作者:文征明
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
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
12、观灯乐行
作者:李商隐
月色灯山满帝都,香车宝盖隘通衢。
身闲不睹中兴盛,羞逐乡人赛紫姑。
*传统文化与生态文明心得体会1500字
我们心里有一些收获后,可用写心得体会的方式将其记录下来,这样我们就可以提高对思维的训练。但是心得体会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传统文化与生态文明心得体会1500字,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确切地说,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
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围绕着"和"这个核心,我们进一步明确了人际和谐的五伦关系: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妻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以及"仁、义、礼、智、信"的做人行为准则。另外就是对"孝"的理解,引申开来说,对家庭里的父母亲,为人子(女)一定要尽孝道,对国家的法律法规、单位的规章制度要尽忠,对自己的工作岗位要尽责尽能。说实话,到学*之前,虽然心中对传统文化有一定的认同,但是自认为自身做得还不错,经过两次学*,才逐步领会到*优秀传统文化对我们每个人的教育意义有多大,传统文化,尤其是《弟子规》的内容能够指导我们的言行举止、衣食住行,帮我们养成良好*惯,成为一个有素质有涵养的*人。
国学博大精深、历史悠久,几千年来一直是*人安居乐业,安身立命之文化根基,也一直是中华文化的精神脊梁。*之所以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文化延绵五千年而没有中断的国家,正是因为有如此深厚的国学文化作为支柱,这种文化一直贯穿于我们每个人的成长历程。在当今社会,物欲横流,人们急功*利,道德和良心的缺失在年轻一代中尤为突出,所以学*中华传统文化,发扬传统美德,让仁爱、孝悌重回到我们心中,让忠诚、守信应用于工作和生活中,使我们的社会安定和谐,国家兴旺发达。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是《弟子规》的总纲领,只要我们认真去学*、去思考、去感悟,就会明白其中的许多道理。在为人处世就知道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就有了做人的准则,在生活、工作中,就会有正确的'判断和及时纠正自己错误的言行。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说话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就是指凡事说出去的话,首先要讲信用,不可以欺诈别人或者胡言乱语,话说得多,不如说得少,说话只要恰当,切题就行,不要花言巧语。尤其是作为职场中的我们。
做人要懂得感恩。对一个人而言,应该报答的最大恩情是父母的养育之恩,所以《弟子规》第一章就是《入则孝》感恩之心体现在一个"孝"字上,"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想一想这些都是我们做儿女的孝顺父母的基本要求,但我却有很多没有做到:经常会把工作中的不良情绪带回家,面对父母的唠叨,觉得很烦;有时对父母的牢骚,不能很好的给予劝慰,置之不理……想想自己*日对父母的关心太少了。
从校园已经走出来一段日子了,刚开始的时候,总是怀念象牙塔里的单纯的美好,怀念坐在课堂上听老师讲课的那种如沐春风的感受,怀念着以前的一切,总是不想告诉自己要向前看,总是把自己蒙蔽在过去的生活中,不去想迎接新的生活;总是抱怨周边的环境太过复杂,抱怨这个社会是多么的世俗,忘了继续追寻生活的美好。生活在回忆里,痛苦在现实中。在不遇到问题的时候,充满自信的对待一切,而在遇到真正挑战的时候,既没有小隐于野的气魄,更没有大隐于市的心境,也只不过是俗人一个。所以非常感谢领导们在我彷徨的时候给了我机会参加传统文化的学*,提醒自己应该如何继续以后的人生。
自从我自己学*传统文化以后,就越来越感觉到这条路越走越宽广,也希望有更多人受益。并介绍自己周围的朋友和一些素不相识的有缘人来到国学班学*,学*的道路还很漫长,希望大家都能够践行圣。
我有幸参加了居美馨为期五天的传统文化学*,老实说,前两天我没有进入状态,认为“健康饮食”就是让我们吃素,心里有抵触情绪。渐渐的,老师们的精彩课程吸引我走进一个新的学*领域,让我越来越自惭形秽:原来我们这些所谓学*优秀的大学生,其实早就忘本,失去了孝道,丧失了礼数,有的几乎让祖宗蒙羞了。几天的课程终于触疼我心灵深处最柔软的地方,老祖宗对我们太仁慈了。
因为母亲一直坚持学*传统文化,还在她所在的学校推行《弟子规》的学*,所以她经常推荐我看一些书籍和碟片,如:蔡礼旭老师的《如何经营幸福人生》、《了凡四训》以及陈静瑜老师的《涵养女德学*之报告》等,从这些圣贤教诲中,我逐渐明白些许正确的做人道理,从中汲取有益自己成长的精神营养,也日渐对传统文化产生兴趣。
今年元月,我又参加了马鞍山市首届大学生“幸福人生”交流会,进一步修正了自己的一些观念,亲身体验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又一次震撼心灵。当我读到《孔子家语》中“子欲养而亲不待”这则故事时,被丘吾子深切的悲伤所感染,第一次留下惭愧的眼泪。试想:我们年轻的一代,真正孝顺父母的有几个呢?小时候都是父母呵护我们,好不容易盼到我们长大,我们又远去他乡读书。我在四川农大要待七年时间,只有寒暑假回家,回来的日子,大部分时间用来同学之间走动了,陪父母的时间很少;将来等到我毕业,要面临择业、成家,忙着经营自己的工作和家庭了,有多少时间能回家看望父母呢?然而父母却一年年衰老,一天天行动不便,想起来我真是不孝,不仅不能孝养父母的心,连孝养父母的身都没做到,枉为人子啊。
感恩居美馨能在暑假组织这次传统文化进修,我想利用这个难得的机会好好陪陪母亲,和母亲一起学*传统文化,一起修福培慧,尽量做到“亲所好,力为具”,尽一份孝心,让母亲开心,也以便将来为弘扬传统文化尽我自己的绵薄之力。祈愿贵中心能给予我和母亲学*的机会,末学将感恩于心。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绝句古诗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值得我们时时温*,“励志的句子”为您收集《中国传统节日古诗句》,整理经典的古诗绝句。
1、今宵楼上一尊同。辛弃疾《一剪梅中秋元月》
2、淡荡春光寒食天。李清照《浣溪沙淡荡春光寒食天》
3、殊方日落玄猿哭,旧国霜前白雁来。杜甫《九日五首其一》
4、孤兔凄凉照水,晓风起、银河西转。吴文英《玉漏迟瓜泾度中秋夕赋》
5、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李商隐《马嵬其二》
6、当年弄影婆娑舞。郭应祥《醉落魄丙寅中秋》
7、长衫我亦何为者,也在游人笑语中。元好问《京都元夕》
8、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秦观《鹊桥仙纤云弄巧》
9、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韩翃《寒食》
10、滴露和云,添花补柳,梳洗工夫。乔吉《折桂令七夕赠歌者》
11、叹雨濡露润,还思宰柏,风柔日媚,羞看飞花。谢枋得《沁园春寒食郓州道中》
12、八神奉命调金鼎,一气回春满降囊。瞿佑《屠苏酒》
13、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秦观《鹊桥仙纤云弄巧》
14、净洗绿杯牵露井,聊荐幽香。吴文英《浪淘沙九日从吴见山觅酒》
15、正是乱山深处、过重阳。吕本中《南歌子驿路侵斜月》
16、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辛弃疾《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17、三千粉黛,十二阑干,一片云头。仲殊《诉衷情寒食》
18、空樽夜泣,青山不语,残月当门。黄孝迈《湘春夜月*清明》
19、最愁人,啼鸟清明,叶底青圆。吴文英《高阳台落梅》
20、调露初迎绮春节,承云遽践苍霄驭。佚名《郊庙歌辞。五郊乐章。舒和》
21、阿房舞殿翻罗袖,金谷名园起玉楼,隋堤古柳缆龙舟。张可久《卖花声怀古》
22、野老不知尧舜力,酣歌一曲太*人。宋之问《寒食还陆浑别业》
23、明朝寒食了,又是一年春。顾太清《临江仙清明前一日种海棠》
24、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欧阳修《生查子元夕》
25、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似霜。白居易《重阳*上赋白菊》
26、满堂惟有烛花红。辛弃疾《一剪梅中秋元月》
27、又说今夕天津,西畔重欢遇。吴文英《荔枝香*七夕》
28、上窗风动竹,月微明。吕渭老《小重山七夕病中》
29、安得诛云师,畴能补天漏。杜甫《九日寄岑参》
30、清明时节出郊原,寂寂山城柳映门。杨徽之《寒食寄郑起侍郎》
31、玉钩斜傍西南挂。晏几道《蝶恋花喜鹊桥成催凤驾》
32、初见雁,已闻砧。晏几道《鹧鸪天九日悲秋不到心》
33、恻恻轻寒翦翦风,小梅飘雪杏花红。韩偓《夜深》
34、群品欣欣增气色,太*依旧独闲身。赵时春《元宵饮陶总戎家二首》
35、残雨如何妨乐事,声淅淅,点斑斑。陈著《江城子中秋早雨晚晴》
36、一樽岁酒拜庭除,稚子牵衣慰屏居。钱谦益《丁卯元日》
37、玉纤暗数佳期*,已到也、忽生幽恨。顾贞观《步蟾宫闰六月七夕》
38、莫唱江南古调,怨抑难招,楚江沉魄。吴文英《澡兰香林钟羽淮安重午》
39、花落草齐生,莺飞蝶双戏。孟浩然《清明即事》
40、寂寂柴门村落里,也教插柳记年华。赵鼎《寒食》
41、燕归来,问彩绳纤手,如今何许。吴文英《西子妆慢湖上清明薄游》
42、葱蒨松犹嫩,清明月渐圆。欧阳詹《酬裴十二秀才孩子咏》
43、凭新凉半枕,又依稀、行云消息。张埜《夺锦标七夕》
44、已放笙歌池院静。张先《木兰花乙卯吴兴寒食》
45、南雁归时更寂寥。纳兰性德《采桑子九日》
46、忆得盈盈拾翠侣,共携赏、凤城寒食。李甲《帝台春芳草碧色》
47、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清明》
48、命随年欲尽,身与世俱忘。文天祥《除夜》
49、双星何事今宵会,遗我庭前月一钩。德容《七夕二首其一》
50、宫漏未央,当时钿钗遗恨。吴文英《惜秋华七夕》
1、旦别河桥杨柳风,夕卧伊川桃李月。——宋之问《寒食还陆浑别业》
2、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苏轼《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
3、佳时倍惜风光别,不为登高。只觉魂销。——纳兰性德《采桑子·九日》
4、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戴叔伦《除夜宿石头驿》
5、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杜牧《九日齐山登高》
6、出犯繁花露,归穿弱柳风。——温庭筠《清明日》
7、年年端午风兼雨,似为屈原陈昔冤。——赵蕃《端午三首》
8、北风吹雪四更初,嘉瑞天教及岁除。——陆游《除夜雪》
9、好风胧月清明夜,碧砌红轩刺史家。——白居易《清明夜》
10、幸回郎意且斯须,一年中别今始初。——王建《七夕曲》
11、夜深斜搭秋千索,楼阁朦胧烟雨中。——韩偓《夜深》
12、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苏味道《正月十五夜》
13、半盏屠苏犹未举,灯前小草写桃符。——陆游《除夜雪》
14、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林杰《乞巧》
15、帐底吹笙香吐麝,更无一点尘随马。——苏轼《蝶恋花·密州上元》
16、恐是仙家好别离,故教迢递作佳期。——李商隐《辛未七夕》
17、绿杨带雨垂垂重。五色新丝缠角粽。——欧阳修《渔家傲·五月榴花妖艳烘》
18、名字因农具,襟怀属钓蓑。——张镃《寒食》
19、想今宵、也对新月,过轻寒、何处小桥。——赵汝茪《恋绣衾·柳丝空有千万条》
20、鹤发垂肩尺许长,离家三十五端阳。——殷尧藩《同州端午》
21、一月可曾闲几日,百年难得闰中秋。——慧霖《闰中秋玩月》
22、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李商隐《马嵬·其二》
23、明年岂无年,心事恐蹉跎。——苏轼《守岁》
24、织女牵牛送夕阳,临看不觉鹊桥长。——德容《七夕二首·其二》
25、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似霜。——白居易《重阳*上赋白菊》
26、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九月九忆山东兄弟》
27、人间梦隔西风,算天上、年华一瞬。——吴文英《惜秋华·七夕》
28、五更钟动笙歌散,十里月明灯火稀。——贺铸《思越人·紫府东风放夜时》
29、老瓦盆边,田家翁媪,鬓发如丝。——卢挚《蟾宫曲·寒食新野道中》
30、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孟浩然《过故人庄》
31、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
32、满眼游丝兼落絮,红杏开时,一霎清明雨。——冯延巳《鹊踏枝·清明》
33、衣懒换,酒难赊。可怜此夕看梅花。——吴文英《思佳客·癸卯除夜》
34、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杜甫《九日五首·其一》
35、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孟浩然《田家元日》
36、儿女纷纷夸结束,新样钗符艾虎。——刘克庄《贺新郎·端午》
37、忆对中秋丹桂丛。花在杯中。月在杯中。——辛弃疾《一剪梅·中秋元月》
38、天与秋光,转转情伤,探金英知*重阳。——李清照《行香子·天与秋光》
39、教夜夜、人世十分圆,待拚却长年,醉了还醒。——向子諲《洞仙歌·中秋》
40、作县几时同志苦,投荒万里倍情真。——王逊《西夏重阳》
中国传统生态文化的古诗
古诗里的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的10在古诗
中国传统文化诗句
中国传统文化摘抄
中国传统文化句子
中国传统文化的句子
中国传统文化的诗句
中国传统文化的名言
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古诗
中国传统文化名言
形容中国传统文化的古诗
中国传统文化的古诗简单
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古诗
表达中国传统文化的古诗
围绕中国传统文化的古诗
包含中国传统文化的古诗
古诗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中国传统文化的古诗内容
谱写中国传统文化的古诗
古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
中国传统文化古诗的介绍
中国传统文化的古诗词
彰显中国传统文化的古诗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古诗
赞美中国传统文化的古诗
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的古诗
八句的古诗中国传统文化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古诗简单的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