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传统生态文化的古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中国传统生态文化的古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中国传统生态文化的古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中国传统生态文化的古诗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中国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每一个传统节日,都承载着炎黄子孙共同的记忆。勤劳勇敢、祀祖敬长、和睦邻里、热爱生活……这些节日的文化内涵深入到生活中,直到今天,这些节日文化依然在沿续。
正月初一,就是元日。元日,还有元旦、岁日、岁旦、朔旦、正旦、正日、新年等多种称呼。
元日不仅是新年的第一天,还是新月的第一天,还是新日的第一天,此称为“三元之日”。
《元日》
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每每读到这句,总能感受到蕴藏在诗句背后的那股蓬勃向上的生命力。只有卸下昨日的包袱,才能挺直脊梁面对新的朝阳。
《元日》
南宋·辛弃疾
老病忘时节,空斋晓尚眠。
儿童唤翁起,今日是新年。
“儿童唤翁起,今日是新年”,元日有新年伊始的寓意。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
元宵节主要有赏花灯、吃汤圆、猜灯谜、放烟花等一系列传统民俗活动。
《正月十五夜》
唐·苏味道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游伎皆秾李,行歌尽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苏味道的这首诗,真实地再现了唐代正月十五夜热闹繁华的景象。
《青玉案·元夕》
宋·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宋代元宵节的繁华热闹不输唐代,且看辛弃疾这样写道:像东风吹散千树繁花一样,又吹得烟火纷纷,乱落如雨。豪华的马车满路芳香。悠扬的凤箫声四处回荡,玉壶般的明月渐渐西斜,一夜鱼龙灯飞舞笑语喧哗。
龙抬头(农历二月二),又称春耕节、农事节、青龙节、春龙节等,每到仲春卯月之初,“龙角星”就从东方地*线上升起,故称“龙抬头”。
“龙抬头”是中国古代农耕文化对于节令的反映,标示着阳气自地底而出,春雷乍动、雨水增多、气温回升,万物生机盎然,春耕由此开始。自古以来人们亦将龙抬头时节作为一个祈福纳祥转运的日子。
《二月二日》
唐·白居易
二月二日新雨晴,草芽菜甲一时生。
轻衫细马春年少,十字津头一字行。
二月二这天,雨后刚晴,青草和菜芽都借着雨水不停的生长着。游春的少年们骑着马,在渡口排成了行,可见出来游春的人真的很多。
《二月二日即事》
宋·方岳
春潮昨夜没*滩,一雨催花色半含。
雁唤元宵归塞北,燕衔新社到江南。
无欢不必游花树,有病何须置药篮。
只把公忠答天地,从教儿女闹冠簪。
二月二,春雨过后,花儿半开。元宵远去,社日新来,花树新开,燕子归来,何必要不开心呢。从此只好好报答天地赐予的美景,和儿女承欢膝下,就是最大的快乐了。
寒食,冬至后的第一百零五日,旧时在清明节前的一两日。
民间认为,寒食节来源于对介子推的纪念,其淡泊名利、宁死不屈、忠孝节义的传统美德受到推崇。
《寒食》
唐·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中国传统文化课后感学期的选修课就这样匆匆的告于段落了,我感慨。
我们生活在这个社会被中国传统文我们生活在这个社会被中国传统文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但我们仍有必要系统地学*我们的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中让我了解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在于修生养性,提高自身素质
格物致知,发展社会经济
而我在对传统文化的学*中我最感兴趣的就是关于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方面的知识,因为传承让我们更加理性的了解历史而发展会要我们更加理性的创造未来。
因为文化影响着后来者,后来者又传承、修正并补充着文化。
在历史进程中,文化在碰撞中*稳地发展与进步着,波澜不惊。
而现代的社会越来越多的人提起传统文化,成长于文化断层期的我们多数没有什么清晰的概念。
即使有所涉猎可能也会感叹地说: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也有人可能会说:在现今时代,传统文化已经过时了,太保守了。
传统文化究竟是不是过时了
对我们当前社会还有没有价值
我们通过下列的事实来证明她亘穿古今的强大生命力和日益凸显的社会利益,类历史上的四大文明古国,只有中国文化作为文化主体保留至今。
以传统文化为立国之基的中国在世界上存在了长达五千年,对比在历史上强盛一千多年的罗马帝国,却早已不复存在。
二战后的日本,在吸收西方先进技术的同时,继续在家庭、学校、公司、*部门保持固有中国人的传统文化,以兼收并蓄的方式得以在短时间内迅速崛起成为世界强国
。
。
当当网买,没就订购
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归纳为三点:1、天人合一与以人为本。
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中提出的一个重要思想。
这一思想认为,自然的发展与人类的发展是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的,人们应根据自然的变化来调整并规范自己的言行。
纵览中国的历史可知,天人合一思想不仅影响制约着政治,同时也影响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因而它是古代文化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主要内容之一。
人是世间一切事物的根本,天地之间人为先。
具体而言它包括“民为贵”、“君为轻”的基本政治理想;关注百姓现世的人伦生活;追求一种道德伦理的人本关怀三个层次。
中国传统文化在人与神之间,坚持以人为本位,重视现世的人伦生活,而将宗教和鬼神信仰置于其后。
可以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神本主义始终未居主导地位。
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本主义是一种具有浓重道德色彩的人本关怀,具有鲜明的道德伦理特征。
这种人本主义把人放在一定的伦理人际关系中来定位。
每一个人,从他诞生,便进入了一个五伦的社会关系之网中:政治上的君臣关系,家庭中的父子、夫妇、兄弟关系,社会上的朋友关系。
这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各有其行为典范与道德模式,这就是君仁臣忠,父慈子孝,夫教妇从,兄友弟恭,朋亲友信。
整个文化所关注和努力的,也就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而每个人则在这样一种人伦关系中寻找自己合适的位置,履行自己的责任。
它更重视个人对于群体的义务和责任,而不十分重视个体精神的自由与独立,也不大重视每一个体自身的权利。
2、刚健有为与自强不息。
中国传统文化里一直贯穿着刚柔、动静、有为与无为等一系列相互对立又相辅相承,有着深邃辩证精神的范畴。
就民族的进步和发展而言。
在民族兴旺发达,昂扬向上的昌盛时期,士子的情怀中总洋溢着一股建功立业的壮志豪情。
汉唐将士的积极戌边,在诗文中俯拾皆是。
“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英雄气概,“海县清一,寰宇大定”的宏伟抱负,“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的豪迈气势……在民族危亡、外族入侵的关口,刚健有为、自强不息也总是激励着人民顽强不屈地进行反侵略、反压迫的英勇斗争。
1.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劝学》
2.知耻*乎勇。——《礼记·中庸》
3.业精于勤,荒于嬉。——韩愈《进学解》
4.改过不吝。――《尚书·仲虺之诰》
5.百闻不如一见。——《后汉书》
6.惟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论语·里仁》
7.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
8.父慈而教。――《左传·昭公二十六年》
9.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顾宪成
10.视死如归。――《管子·小匡》
11.孝在于质实,不在于饰貌。――桓宽《盐铁论·孝养》
12.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
13.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周敦颐《爱莲说》
14.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
15.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司马迁《报任安书》
16.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
17.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周易·系辞上》
18.非其有而取之,非义也。——《孟子·尽心上》
19.事父母,能竭其力。――《论语·学而》
20.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游子吟》
21.一诺千金。——《史记·季布栾布列传》
22.孝在于质实,不在于饰貌。——桓宽《盐铁论·孝养》
23.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史记·陈涉世家》
24.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礼记·大学》
25.人告之以有过,则喜。——《孟子·公孙丑上》
26.率义之为勇。――《左传·哀公十六年》
27.人必自侮,然*侮之。――《孟子·离娄上》
28.知足不辱,知止不殆。――《老子》
29.见得思义。――《论语·季氏》
30.仁者寿。――《论语·雍也》
31.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管子》
32.兄弟敦和睦,朋友笃诚信。——陈子昂《座右铭》
33.乐以天下,忧以天下。——《孟子·梁惠王下》
34.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论语·宪问》
35.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劝学》
36.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秦伯》
37.贫而无谄,富而无骄。——《论语·学而》
38.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老子》
39.学而时*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
40.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三国志》
41.记己有耻。――《论语·子路》
42.君子以俭德辟难。――《周易·否》
4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七夕发源于中国,是传统民间重要的节日之一。也是东亚各国的传统节日,在农历七月初七庆祝(日本在明治维新后改为阳历7月7日),来自于牛郎与织女的传说。
年代:【唐】 作者:【杜牧】 体裁:【七绝】 类别:【】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街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年代:【宋】 作者:【杨朴】 体裁:【七绝】 类别:【】
未会牵牛意若何,须邀织女织金梭。
年年乞与人间巧,不道人间巧已多。
年代:【清】 作者:【吴绡】 体裁:【七律】 类别:【】
星光历历汉悠悠,怅望双星独倚楼。
莫谓人间多别恨,便疑天上有离愁。
梁清谪去谁相伴,子晋归来合公游。
惟有月娥应最妒,一轮风露不胜秋。
年代:【清】 作者:【朱彝尊】 体裁:【】 类别:【】
一水填却双星如约。
乞巧谁凭。
诉愁君莫,知道呆女痴牛,肯怜不。
悠悠岁月辞家者,孤眠且。
此夕何夕也。
碧梧小院风细,露槛同凭,昔年曾。
年代:【清】 作者:【朱彝尊】 体裁:【】 类别:【】
袖薄吹香过,发重萦鬟亸。
压众风流,倾城色笑,趁时梳裹。
惯新诗咏罢少人知,一篇篇教和。
别泪看频堕,密约何曾果。
七夕星河,中秋院落,上元灯火。
悔当时花月可怜宵,镇相逢闲坐。
年代:【唐】 作者:【林杰】 体裁:【七绝】 类别:【】
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年代:【宋】 作者:【仇远】 体裁:【】 类别:【】
河鼓天孙各老成,无愁可解任秋声。
痴儿笑月羞眉曲,稚女穿针斗眼明。
夜半且分瓜果供,天中岂识别离情。
未能免俗消光景,醉卧西风梦亦清。
年代:【唐】 作者:【】 体裁:【五古】 类别:【】
牵牛出河西,织女处其东。万古永相望,七夕谁见同。
神光意难候,此事终蒙胧。飒然精灵合,何必秋遂通。
亭亭新妆立,龙驾具曾空。世人亦为尔,祈请走儿童。
称家随丰俭,白屋达公宫。膳夫翊堂殿,鸣玉凄房栊。
曝衣遍天下,曳月扬微风。蛛丝小人态,曲缀瓜果中。
初筵裛重露,日出甘所终。嗟汝未嫁女,秉心郁忡忡。
防身动如律,竭力机杼中。虽无姑舅事,敢昧织作功。
明明君臣契,咫尺或未容。义无弃礼法,恩始夫妇恭。
小大有佳期,戒之在至公。方圆苟龃龉,丈夫多英雄。
年代:【宋】 作者:【范成大】 体裁:【词】 类别:【】
双星良夜,耕慵织懒,应被群仙相妒。娟娟月姊满眉颦,更无奈、风姨吹雨。相逢草草,争如休见,重搅别离心绪。新欢不抵旧愁多,倒添了、新愁归去。
中国传统节日的古诗
1、八月十五夜玩月
作者:栖白
寻常三五夜,不是不婵娟。
及至中秋满,还胜别夜圆。
清光凝有露,皓魄爽无烟。
自古人皆望,年来又一年。
2、十五夜观灯
作者:卢照邻
锦里开芳宴,兰缸艳早年。缛彩遥分地,繁光远缀天。
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别有千金笑,来映九枝前。
3、同州端午
作者:殷尧藩
鹤发垂肩尺许长,离家三十五端阳。
儿童见说深惊讶,却问何方是故乡。
4、除夜长安客舍
作者:欧阳詹
十上书仍寝,如流岁又迁。望家思献寿,算甲恨长年。
虚牖传寒柝,孤灯照绝编。谁应问穷辙,泣尽更潸然。
5、端午
作者:文秀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6、正月十五夜灯
作者:张祜
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地京。
三百内人连袖舞,一时天上著词声。
7、除夜太原寒甚
作者:于谦
寄语天涯客,轻寒底用愁。
春风来不远,只在屋东头。
8、清明日
作者:温庭筠
清娥画扇中,春树郁金红。出犯繁花露,归穿弱柳风。
马骄偏避幰,鸡骇乍开笼。柘弹何人发,黄鹂隔故宫。
9、清明
作者:王禹偁
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
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
10、京都元夕
作者:元好问
袨服华妆着处逢,六街灯火闹儿童。
长衫我亦何为者,也在游人笑语中。
11、拜年
作者:文征明
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
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
12、观灯乐行
作者:李商隐
月色灯山满帝都,香车宝盖隘通衢。
身闲不睹中兴盛,羞逐乡人赛紫姑。
1.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
2.以我文明新貌,共庆新春佳节。
3.惊喜换购,实惠你我。
4.做好老龄工作,发展老龄事业,促进社会稳定。
5.老龄工作要以老年人为本,面向社区,面向基层。
6.春满人间民泰安。
7.加强老龄工作,发展老龄事业。
8.只有像关爱自己的父母一样关爱公婆,才可能使自己的父母得到同样的关爱。
9.万水千山“粽”是情,“粽”意我的欧洲杯。
10.快乐赛龙舟,赛出你的精彩。
11.民族节日,普天同庆。
12.努力提高老年人的生活和生命质量。
13.喜迎国庆,欢度中秋。
14.莫忘读天问和离骚。
15.削*山岭铺大道。
16.祝全市人民:新春快乐,*安吉祥,阖家幸福,万事如意。
17.给老年人温暖和亲情。
18.华人欢度万荣春。
19.情满月圆,举国同庆。
20.做文明观众,树赛场新风。
21.情系端午,礼表爱意。
22.尊老,敬老,养老,爱老,助老。
23.迎端午,赛龙舟,人人当好东道主。
24.鹊向龙年报好音。
25.十五团圆合家欢,中秋月饼话神仙!
26.荟萃八方精品,奉献一片爱心。
27.举家团圆,唯有中秋。
28.尊重老年人就是尊重自己。
29.营造健康老龄化的社会环境。
30.双节连壁、喜庆回馈——共和国生日烛光里的中秋浓情。
31.月圆年年相似,你我岁岁相盼。那满天的清辉,遍地水银,便是我们互倾的思念。
32.欢度春节,祝福万家。
33.张灯结彩欢度佳节,**协力共创伟业。
34.大力弘扬中华民族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
35.新年伊始,向各行各业的建设者致敬。
36.祝全体职工过个快乐的*安的端午节。
37.庆中秋、迎国庆、送大礼。
38.顾客至上,*价第一。
39.春江潮水连海*,海上明月共潮生,花好月圆人团聚,祝福声声伴你行。朋友:中秋快乐!
40.一点公心秋月明。
41.关心老年人生活,发挥老年人作用。
42.中秋恒久远,月圆永留传!
43.用浪漫做皮;用温馨做馅;幸福做蛋王;懂得品味的人不需要多,最好只有你一个!
44.超时代的消费,超时代的享受。
45.龙萦华表冲霄汉。
46.欢欢喜喜过节**安安过节。
47.喜迎中秋节,共圆合家梦。
48.端午节祝全体员工节日快乐。
49.庆佳节,创新业,夺取全市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胜利。
50.关心老人关爱老人关怀老人。
51.礼情款款,欢度佳节。
节日是值得纪念的重要日子,有什么关于传统节日的诗句?以下是小编为你整理的关于节日的古诗名句,希望能帮到你。
1、白衫眠古巷,红索搭高枝。——王建《寒食》
2、日斜无计更留连,归路草和烟。——薛昭蕴《喜迁莺·清明节》
3、奈南墙冷落,竹烟槐雨。——吴文英《惜秋华·七夕前一日送人归盐官》
4、秋色雁声愁几许,都在斜阳。——吴文英《浪淘沙·九日从吴见山觅酒》
5、肠漫回,隔花时见,背面楚腰身。——吴文英《渡江云三犯·西湖清明》
6、流阴稍已多,馀光亦难取。——柳恽《七夕穿针》
7、一月可曾闲几日,百年难得闰中秋。——慧霖《闰中秋玩月》
8、高咏楚词酬午日,天涯节序匆匆。——陈与义《临江仙·高咏楚词酬午日》
9、杜草开三径,文章忆二贤。——贾岛《清明日园林寄友人》
10、梦入蓝桥,几点疏星映朱户。——吴文英《荔枝香*·七夕》
11、被白发、欺人奈何。——辛弃疾《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12、问别来、解相思否。——吴文英《惜秋华·七夕前一日送人归盐官》
13、清晓妆成寒食天,柳球斜袅间花钿,卷帘直出画堂前。——韦庄《浣溪沙·清晓妆成寒食天》
14、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高翥《清明日对酒》
15、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程颢《郊行即事》
励志的句子、唯美的句子、伤感的句子、优美的句子,这些短句语录都是意蕴深长,适宜于在朋友圈,QQ空间传播。希望这些经典语录能让您的人生更加美满。励志的句子网向您推荐与中国传统节日有关的诗句!
1、况屈指中秋,十分好月,不照人圆。辛弃疾《木兰花慢滁州送范倅》
2、车声上路合,柳色东城翠。孟浩然《清明即事》
3、出犯繁花露,归穿弱柳风。温庭筠《清明日》
4、听风听雨过清明。吴文英《风入松听风听雨过清明》
5、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黄庭坚《清明》
6、清明时节雨声哗。张炎《朝中措清明时节》
7、葱蒨松犹嫩,清明月渐圆。欧阳詹《酬裴十二秀才孩子咏》
8、声直上,蟾蜍窟。史达祖《满江红中秋夜潮》
9、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10、常恨世人新意少,爱说南朝狂客。刘克庄《贺新郎九日》
11、燕归来,问彩绳纤手,如今何许。吴文英《西子妆慢湖上清明薄游》
12、忍记穿针亭榭,金鸭香寒,玉徽尘积。张埜《夺锦标七夕》
13、骤卷风埃,半掩长蛾翠妩。吴文英《扫花游西湖寒食》
14、笑摘双杏子,连枝戴。晁冲之《感皇恩寒食不多时》
15、琅玕碧,花影弄蜻蜓。吕渭老《小重山七夕病中》
16、每圆处即良宵,甚此夕偏饶,对歌临怨。吴文英《玉漏迟瓜泾度中秋夕赋》
17、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高翥《清明日对酒》
18、阿房舞殿翻罗袖,金谷名园起玉楼,隋堤古柳缆龙舟。张可久《卖花声怀古》
19、何期今日酒,忽对故园花。文森《九日》
20、清明又*也,却天涯为客。曹组《忆少年年时酒伴》
21、日月常悬忠烈胆,风尘障却奸邪目。宋江《满江红喜遇重阳》
22、人道是、清光更多。辛弃疾《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23、重阳过后,西风渐紧,庭树叶纷纷。晏殊《少年游重阳过后》
24、双星何事今宵会,遗我庭前月一钩。德容《七夕二首其一》
25、暗柳啼鸦,单衣伫立,小帘朱户。周邦彦《琐窗寒寒食》
26、梨花榆火催寒食。周邦彦《兰陵王柳》
27、喜鹊桥成催凤驾。晏几道《蝶恋花喜鹊桥成催凤驾》
28、凭新凉半枕,又依稀、行云消息。张埜《夺锦标七夕》
29、玉露泠泠,洗秋空银汉无波,比常夜清光更多,尽无碍桂影婆娑。张养浩《折桂令中秋》
30、今日桓公座,多愧孟嘉才。阴行先《和张燕公湘中九日登高》
31、三年遇寒食,尽在洛阳城。白居易《洛桥寒食日作十韵》
32、中秋作本名小秦王,入腔即阳关曲暮云收尽溢清寒。苏轼《阳关曲》
33、冷空淡碧,带翳柳轻云,护花深雾。吴文英《扫花游西湖寒食》
34、病眼少眠非守岁,老心多感又临春。白居易《除夜》
35、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杜牧《九日齐山登高》
36、画眉烦女伴,央及流莺唤。纳兰性德《菩萨蛮阑风伏雨催寒食》
37、内官初赐清明火,上相闲分白打钱。韦庄《长安清明》
38、待把酒送君,恰又清明后。何梦桂《摸鱼儿记年时人人何处》
39、一月可曾闲几日,百年难得闰中秋。慧霖《闰中秋玩月》
40、成阴结子后,记取种花人。顾太清《临江仙清明前一日种海棠》
41、净洗绿杯牵露井,聊荐幽香。吴文英《浪淘沙九日从吴见山觅酒》
42、恨人间、会少离多,万古千秋今夕。张埜《夺锦标七夕》
43、缑山仙子,高情云渺,不学痴牛騃女。苏轼《鹊桥仙七夕送陈令举》
44、被白发、欺人奈何。辛弃疾《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45、可怜江浦望,不见洛阳人。宋之问《途中寒食题黄梅临江驿寄崔融》
46、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韩翃《寒食》
47、美人慵翦上元灯,弹泪倚瑶瑟。朱敦儒《好事*春雨细如尘》
48、普天皆灭焰,匝地尽藏烟。沈佺期《寒食》
49、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高翥《清明日对酒》
50、自摘霜葱宜荐俎。吴文英《蝶恋花九日和吴见山韵》
中国传统诗词的美学价值散文
我国传统诗词如果缺失诗歌的本质特点——先锋性和时代性,就不能反映社会和民众的真实生活,写不出代表时代的最鲜活、最强烈的声音,就不能听吟唱人性、普世和向善的调子和音符。美学价值失去社会意义,更不能高估可能是不能否定的事实。因为,不认同社会的价值核心,仅从自我来定位诗词的价值与艺术取向,“为诗而诗,高高在上,孤芳自赏”肯定不会被社会认同,其艺术美的展现能力必萎縮,呈现一种耗散作用而偏离社会主流,走向社会边缘也是可能。缺少社会意义这种诗,在当今的田园诗、山水诗、咏物诗、酬答诗、节庆诗、旅游诗、探亲访友诗、退休生活诗中确实不少,但和时代特性几乎无关。仅从自我价值来定位古诗词的艺术,只能趋向自我吟唱、孤芳自赏,走向社会很难!
其实个性化抒情并不排斥诗人切入社会和人生的群体意识倾向,以强烈深厚个人情感的诗性抒发,表现出对社会和人生感受的普遍经验与凝聚与引导力,才能有诗词美的价值与魅力。古诗词中这种生动的范例,就是具体的说明。例如:
辛弃疾《水龙吟》中的“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三句一协,而且每句都用仄收,就显得格外挺劲,无复婉曲情致。接着:“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也是三句一协,因为第一句用了*收,也就略为和婉。接着:“把吴钩看了,阑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和下半阕的结尾:“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虽然前者四句一协,后者三句一协,句法上也有些变化,但每句都用仄收,就构成整体的清壮拗峭、感情起伏难收,无形中表达了一种胸怀豪爽激荡的音韵非线性美。这种创作的基本思想与思路是值得我们借鉴与发扬。
再以古诗词歌曲为例:它大部分属于中国古代的文人音乐,尤其是唐、宋时期及其以后的古诗词歌曲。其歌词精辞妙句,大多咏史叹世,直抒胸臆,寄情山林田园,参破人间宠辱;而曲调又婉转迂回,韵味幽远,表现出一种忧而不伤,哀而不怨的旷达人文品质与美学价值。
现在人们整天忙忙碌碌,几乎没有心情和能力去欣赏、体验真正的美的价值了。也反映出我们要用鲜明的多变化、快节奏,才能反映与现代社会生活节拍关联的和谐美感,或从彷徨、徘徊、矛盾心理中衬托出坚韧探索的身影与献身精神,这种中华民族“趁骐骥以驰骋”与“家国有难生死以”的传统献身情怀是引人入胜的,因而我们有责任把现代古代诗歌的美学价值告诉社会,使他们感受并沉浸于其中鼓舞人志向的那种美感与愉悦。这和古诗词充满诗意的白话口语的炼字、炼句、语境、意象等艺术手法与美学价值无不相关。这种美学价值与汉语诗歌的字词组合及修辞方法所具有超越时间的延续性无不相关。当然实现古典诗词艺术向现代汉语诗歌转化的难度在于向社会大众内心的移情突入,以及对现代口语的诗性表现功能和审美趣味的开拓,也是不能忽视与应迫切解决的问题。
现代文学艺术美学价值的启示是文学艺术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是老百姓的爱好与追求。所以,对古诗词价值美包括音律美的欣赏、研究与探索的创作,应该是广义与开放式的,不应局限在封闭式的田园与闺阁的春花秋月之中。当然,文艺诗词的创作,由对社会、人生的咏叹到生命体验的诗性表达,向多元、个性化抒情与描述的变革与深入,是超越传统诗歌的一突出亮点与社会生活的需要,但21世纪的我国传统诗词的创作,并非简单地模仿与复古,应多少添进现代的奋进精神。个人性化的抒情并不排斥诗人切入社会和人生的群体意识的主动倾向。
诗人应自我强化融入社会的意识,不能改变对人民关怀与热爱的初衷,因而,穿透时空广漠深邃的生命世界时,仍会带有凝重的历史感和沧桑美感。这不能不是现古诗词美学价值的核心与关键,应引起我们对创作古诗词美学价值的深思。
中国传统生态文化的古诗
古诗里的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的10在古诗
中国传统文化诗句
中国传统文化摘抄
中国传统文化句子
中国传统文化的句子
中国传统文化的诗句
中国传统文化的名言
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古诗
中国传统文化名言
形容中国传统文化的古诗
中国传统文化的古诗简单
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古诗
表达中国传统文化的古诗
围绕中国传统文化的古诗
包含中国传统文化的古诗
古诗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中国传统文化的古诗内容
谱写中国传统文化的古诗
古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
中国传统文化古诗的介绍
中国传统文化的古诗词
彰显中国传统文化的古诗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古诗
赞美中国传统文化的古诗
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的古诗
八句的古诗中国传统文化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古诗简单的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