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古诗知识的试卷

关于有关古诗知识的试卷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有关古诗知识的试卷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有关古诗知识的试卷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有关古诗知识的试卷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3k+) 语录(53) 说说(27) 名言(32) 诗词(158) 祝福(1) 心语(1)

  • *古诗词知识竞赛试题及答案

  • *古诗词知识竞赛试题及答案

      在日常学*和工作生活中,我们很多时候都不得不用到试题,借助试题可以对一个人进行全方位的考核。你所见过的试题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古诗词知识竞赛试题及答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1、子曰:“学而时*之,不亦说乎?有( )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A、朋 B、人 C、师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出自( )

      A、《论语》 B、《庄子》 C、《礼记》

      3、孟子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 )而小天下”。

      A、泰山 B、嵩山 C、黄山

      4、《礼记》中说“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 )。”

      A、足 B、乏 C、困

      5、“少壮不努力,老大徒( )”出自《汉乐府·长歌行》。

      A、悲伤 B、伤悲 C、忧伤

      6、“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的作者是( )

      A、李白 B、苏轼 C、李之仪

      7、晏殊的《浣溪沙》中“无可奈何花落去”的下句是( )

      A、似曾相识鸟归来 B、似曾相识雁归来 C、似曾相识燕归来

      8、“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 )”。

      A、慎于行 B、慎于思 C、慎于言

      9、“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出自( )

      A、《论语》 B、《孟子》 C、《庄子》

      10、管子曰:“仓廪实而知( )。”

      A、礼貌 B、礼节 C、礼仪

      11、“志士不饮盗泉之水,( )不受嗟来之食”。

      A、智者 B、廉者 C、仁者

      12、司马光在《训俭示康》中说:“众人皆以奢靡为荣,吾心独以( )为美。”

      A、朴素 B、俭朴 C、俭素

      13《七步诗》的作者是( )

      A、曹植 B、曹丕 C、曹操

      14、“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 )”

      A、阴山 B、边关 C、燕山

      15、杜甫的《春夜喜雨》中“晓看红湿处”的下句是( )

      A、“花重绵阳城 B、花重锦州城 C、花重锦官城

      16、“问君能有几多(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是李煜的词句。

      A、忧 B惆 C愁

      17、“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出自叶绍翁的( )

      A、《游园不值》 B、《春望》 C、《春夜喜雨》

      18、“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 ),( )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出自《老子》。

      A、辨 B、辫 C、辩

      19、“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句中“跬”读作( )

      A、kuǐ B、guī C、wā

      20、“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出自( )的文章。

      A、文天祥 B、辛弃疾 C、范仲淹

      21、“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是周敦颐称赞( )的名句。

      A、牡丹 B、菊花 C、莲花

      22、“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 )”是文天祥的诗句。

      A、汉青 B、汗青 C、汗清

      23、老子曰:“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这里“作”的意思是( )

      A、工作 B、开始、起步 C、做

      24、《礼记·大学篇》中说:“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 )。”

      A、修其身 B、正其心 C、诚其意

      25、韩愈《师说》中“师不必贤于弟子”的上句是( )。

    [阅读全文]...

2022-05-16 05:01:57
  • 防洪知识试卷含答案

  • 知识,试卷
  • 防洪知识试卷含答案

      防汛是指为防止和减轻洪水灾害,在洪水预报、防洪调度、防洪工程运用等方面进行的有关工作。汛的含义是指江河、湖泊等水域的季节性或周期性的涨水现象。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关于防洪知识试卷及答案。

      一、判断题:(每题2.5分,计50分)

      (√)1、铁路局(集团公司)防洪总体工作思路是以高速铁路和旅客列车运行安全为工作重点,全员防洪、全年防洪、科学防洪。

      (√)2、铁路局(集团公司)防洪工作执行的是“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整治” 的工作方针。

      (√)3、供电段的2015年防洪工作目标是实现汛期“不倒杆、不断线、不淹泵、消灭水害期间责任供电、供水事故”。

      (X )4、防洪警戒期,各车间要安排干部12小时值班,夜间和节假日各工区要保证有半数以上的人员留守。

      (√)5、汛期,普速铁路每月必须对管内所有设备进行1次防洪专项巡视检查,并严格落实“雨前、雨中、雨后”的三检巡查制度。

      (√)6、各车间、班组对铁路两侧危树进行全面检查、整治,对可能倾倒侵限影响供电安

      全的危树,要采取削顶、截枝、砍伐等措施进行处理。

      (√)7、当特大洪水发生,管内变配电所内外及电缆沟内排水不畅,导致地面水位迅猛增高,危及供电设备安全时,应立即报告电调、安调和主管领导或值班领导,并召集所内人员,开凿临时排水出口泻洪,以防变配电所被淹。

      (√)8、段各级检查组要结合各类专项检查活动加强对各车间、班组的防洪工作进行检查指导。

      (X )9、各铁路局防洪指挥部要根据有关规定对其管辖范围内的合资铁路和地方铁路的防洪工作进行设备整治。

      (X )10、建立防洪材料机具的日常检查制度,各车间根据实际情况,指定专人负责,每月检查不少于2次,确保机具状态良好。

      (√)11、做好日常值班工作。防洪警戒期,各车间要安排干部24小时值班。

      (X )12、夜间和节假日各工区要保证有2/3以上的人员留守。

      (√)13、供水部门要加强对水源及供水设施的防护,要制定应急措施,保证饮水卫生。

      (√)14、当降雨量达到“封锁警戒值”时,在区间运行的机车(轨道车)乘务员接到封锁警戒通知后要立即减速至20Km/h运行至前方站,发现险情立即停车;或根据车站值班员的通知以15Km/h的速度退回至后方站。

      (√)15、遇抢修时,可只进行制动机简略试验和GYK放风试验。

      (X )16、各级防洪办事机构与地方有关部门,应共同对沿线与铁路有关的水库、河道、江河堤坝、塘坝、贮木场及农田水利设施进行检查,发现问题,按照《铁路技术规程》的规定,及时向有关各级人民*汇报,合理解决。

      (X )17、根据上级指示及预计可能发生水害的处所,应在沿线准备紧急加固和抢修的料具。

      (X )18、防洪料具均应在雨季来临时备齐,并运至规定地点,未经有关防洪组织批准,不得挪用。

      (X )19、各级防洪指挥部汛前应对管内职工进行专业知识教育,使有关人员熟知防洪规章制度,并组织交流防洪抢险经验。

      (√)20、机车、列车乘务人员,应对沿线重点病害地段心中有数,要认真执行调度命令,严格按照规定速度运行,不间断t望,并与工务巡守人员以信号应答。运行中的列车,遇有前方情况不明时,可适当减速或停车,发现险情及时采取有效果断措施,并及时报告车站或调度所。

      (X )21、防洪抢险期间,保卫科应按照防洪指挥部的要求,加强安全保卫工作,防止抢险物资被盗和对铁路设施的破坏活动,维持抢险现场秩序。

      (√)22、铁路应根据沿线的风速、降雨量、降雪量、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地质条件以及线路环境、设计速度等情况,建立相应的自然灾害及异物侵限监测系统,对风雨雪、地震灾害和异物侵限等实时监测报警或预警。

      (√)23、铁路局(集团公司)应根据历年降雨、洪水规律和当年的气候趋势预测,发布防洪命令,制定防洪预案,汛期前进行防洪检查处理,完成防洪工程和预抢工程,储备足够的抢险材料及机具,组织抢修队伍并进行演练,发动沿线群众建立路地联防机制。

      (√)24、一旦发生灾害,积极组织抢修,尽快修复,争取不中断行车或减少中断行车时间。设备修复后,须达到规定标准。

      (√)25、遇雨量监测子系统提示雨量监测报警信息时,列车调度员根据报警提示向相关列车发布限速运行的调度命令。对来不及发布调度命令的列车,立即通知司机限速运行。司机接到调度命令或通知后,应立即采取措施。

      二、选择题:(每题2.5分,计50分)

      1、供电、水电部门及相关站段:负责接触网和供电线路的检修,对变、配电站(含分区所、开闭所、AT所等所、亭、室)和贯通电缆的(B)进行严格检查。

      A、技术参数;B、防雷设施;C、绝缘;

      2、铁路局(集团公司)防洪指挥部办公室职责:根据铁路总公司的要求部署当年的防洪工作,下达(C)的防洪工作通知和有关文件;修订防洪应急预案,报铁路总公司防洪指挥部办公室备案。

      A、5年;B、3年;C、当年;

      3、对防洪重点设备要加大巡查频次,严格落实( C )的三检巡查制度。必要时派人24小时看护。

      A.“雨前” B.“雨后” C.“雨前雨中雨后”

      4、各班组每月组织(C )次防洪实战演练,必须有车间干部全过程参与并填写抢修演练评价表,由车间主任签字认可后留存各工班备查。

      A.3 B.2 C.1

      5、铁路局(集团公司)湖南、广东境内防洪警戒期(简称汛期,下同)为(A),海南境内汛期为5月1日~10月15日。各单位应根据当地气候条件提前进入或延迟防洪警戒期。

      A、4月1日~9月30日;B、3月1日~8月30日;C、4月30日~10月10日;

      6、防洪期间车间需加强线路及设备的巡视工作,正常天气按( C )天为一个巡检周期,如遇恶劣天气,需加强巡视。

      A.3 B.2 C.10

      7、防洪材料机具的日常检查由各车间根据实际情况,指定专人负责,每月检查不少于(A )次,确保机具状态良好。

      A.1 B.2 C.3

      8、汛期临*既有线施工须经( A )批准后,方可施工。

      A集团防洪办 B建设单位 C 监理单位

      9、及时做好应急准备,有效处Z突发事件,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前提是( C )

      A 制度的落实B 施工组织的实施C早发现、早报告、早预警

      10、加强防洪抢险实战演*。各车间每( C )必须开展一次防洪演练,并将抢修演练评价表和相关图片报安调科。

      A、日 B、周 C、月

      11、对发生灾害险情和事故预兆,不采取防止事故的措施,又不及时报告应追究( B )的直接责任。

    [阅读全文]...

2022-03-18 04:44:39
  • *古诗词知识竞赛试题及答案

  • 考试
  • *古诗词知识竞赛试题及答案

      学*古诗文能陶冶人的情操,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在学诗的同时,还可以学到很多有关历史、地理及文化方面的各类知识能够终生收益无穷。以下是百分网小编搜索整理的*古诗词知识竞赛试题及答案,供参考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想了解更多相关信息请持续关注我们应届毕业生考试网!

      1.“少壮不努力,老大徒()”出自《汉乐府·长歌行》。(2)

      (1)悲伤(2)伤悲(3)忧伤

      2.晏殊的《浣溪沙》中“无可奈何花落去”的下句是()。(3)

      (1)似曾相识鸟归来(2)似曾相识雁归来

      (3)似曾相识燕归来

      3.《七步诗》的作者是(1)。

      (1)曹植(2)曹丕(3)曹操

      4.“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1)”。

      (1)阴山(2)边关(3)燕山

      5.杜甫的《春夜喜雨》中“晓看红湿处”的下句是(3)。

      (1)花重绵阳城(2)花重锦州城

      (3)花重锦官城

      6.“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出自叶绍翁的(1)。

      (1)《游园不值》(2)《春望》

      (3)《春夜喜雨》

      7.“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1)的诗句。

      (1)王勃(2)李白(3)白居易

      8.“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是文天祥的诗句。(1)

      (1)汉青(2)汗青(3)汗清

      9.“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中“坐”的意思是(1)。

      (1)因为(2)坐下(3)座位

      10?杜牧的《江南春》中“南朝四百八十寺”的下句是(3)。

      (1)多少楼台烟波中(2)多少楼台风雨中

      (3)多少楼台烟雨中

      11.“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是(1)的诗句。

      (1)王维(2)王之涣(3)王勃

      12.《天净沙·秋思》是一首小令,作者是元代的(2)。

      (1)张养浩(2)马致远(3)元好问

      13.“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句出自(1)。

      (1)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2)王昌龄《出塞》(3)杜牧《江南春》

      14.“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写的是(3)。

      (1)春色(2)梨花(3)雪景

      15.“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出自()的《无题》。(3)

      (1)李贺(2)李清照(3)李商隐

      16.“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出自杜甫的(2)。

      (1)《茅屋为秋风所破歌》(2)《登高》

      (3)《蜀相》

      17.“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是()的词句。(1)

      (1)岳飞(2)辛弃疾(3)陆游

      18.龚自珍《己亥杂诗》“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句中,“红”是指(2)。

      (1)红色(2)花(3)树叶

      19.“海上生明月,()共此时”是张九龄的`名句。(3)

      (1)天地(2)天下(3)天涯

      20.“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出自()的《别董大》。(1)

      (1)高适(2)岑参(3)王昌龄

      21.“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中的“君”是指(2)。

      (1)李延年(2)李龟年(3)崔九

      22.“别时容易见时难”“相见时难别亦难”分别是()的诗句。(3)

    [阅读全文]...

2022-02-11 04:23:04
  • 古诗文文体知识常识

  • 知识,古诗文,文学
  • 古诗文文体知识常识

      在我们*凡的日常里,许多人对一些广为流传的古诗都不陌生吧,汉魏以后的古诗一般以五七言为基调,押韵、转韵有一定法式。你知道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古诗文文体知识常识,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论说文

      议论、说明一类文章的总称。要求根据某一事物进行论述,以阐明自己的观点和态度。内容可包括论政、论史、论学等方面。最早以“论”名篇的文章为西汉贾谊的《过秦论》,东方朔《非有先生论》,至南朝梁萧统《文选》遂专列“论”为一门,收录西汉至南北朝间一些著名作者的论文。在写作上,以“论”名篇的论文大都按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结构层次进行安排,但每篇具体分析的写法各不相同。以“说”名篇的论文常用来阐述对某一事物或某一问题的看法,但有的重在记叙,如柳宗元的《捕蛇者说》,袁牧的《黄生借书说》,韩愈的《师说》《杂说》,周敦颐的《爱莲说》等。“论”与“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一般来说,“论”重在论理,“说”重在说明。

      记叙文

      是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一类文章的总称。为古文中运用最广泛的一种文体。内容广泛,形式多样。有记叙行踪描摹山水的,如柳宗元的《小石潭记》、姚鼐的《登泰山记》、欧阳修的《醉翁亭记》等;有通过描写山水来阐明深刻道理的,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苏轼的《石钟山记》、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等;有记叙人物动人事迹的,如崔铣的《记王忠肃公翱事》、全祖望的《梅花岭记》、张溥的《五人墓碑记》等;有记叙生活见闻及遭遇的,如方苞的《狱中杂记》、归有光的《项脊轩志》等;有记叙事物形态特点的,如沈括的《采草药》、李渔的《芙蕖》、魏学}f尹的《核舟记》等。总之,内容可包罗万象,形式可不拘一格,虽以记叙为主,但又兼以议论和抒情,写法很灵活。

      传记文

      或称为“传”,记载人物的生*事迹。最早的传体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史记》。“厥后世之学士大夫,或值忠孝才德之事,虑其淹没弗白,或事迹虽微而卓然可为法戒者,因为立传,以垂于世”(吴讷《文章辨体序说》)。列于史书的称“史传”,列于家谱的称“家传”,自叙生*者称“自传”(如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陆羽的《陆文学自传》,刘禹锡的《子刘子自传》),对本传记事补充者称“别传”。还有记叙生*事迹较史传、自传、别传简略的小传,如李商隐的《李长吉小传》。有一人一传者,如《史记·孟尝君列传》;有两人或数人合传者,如《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汉书·王商史丹傅喜传》。也有如《列女传》《高僧传》《唐才子传》等按人物性质编撰的类传。内容有记叙文臣武将的,也有记叙下层人民的,如柳宗元的《种树郭橐驼传》、侯方域的《李姬传》。还有如韩愈的《毛颖传》、马中锡的《中山狼传》等记叙寓言故事的。

      赋

      最早写作赋并以赋名篇的是战国荀况,今存荀况《礼赋》五篇。到战国末年宋玉进一步发展了赋体文学,其作《风赋》《神女赋》皆为赋中名篇。到了汉代,赋就形成了一种特定的体制,其基本特征是文采华丽、铺张扬厉,形式上可分为问答体与非问答体两种,大多篇幅较长,司马相如的《上林赋》、班固的《两都赋》是其中的代表。魏晋南北朝时,赋体有了新的发展,其特点是追求字句的工整对仗和音节的铿锵,讲求用典,篇幅较短,故又称“俳赋”或“骈赋”。唐宋时由于科举考试用赋,便产生了一种既讲究对偶又限定音韵的新赋体——律赋。律赋格式严谨,对仗工整,*仄和谐,并由考官出题限韵,字数一般不超过四百字。王勃的《滕王阁序》、杜牧的《阿房宫赋》都属于这一类赋体。中唐以后,由于受古文运动的影响,赋体又有了新的发展,出现了“文赋”。文赋一反俳赋、律赋在骈偶、用韵方面的限制,而趋向散文化。它句式参差,用韵自由,几与散文相接*,如苏轼的《前赤壁赋》《后赤壁赋》等。到了清代,因受八股文的影响,在赋中讲求股对、程式,赋与科举考试的八股文相似,从而走人了赋的末途。

      书表

      书为书信的总名。臣下向国君进言陈词,亲朋之间来往的信件,统称为“书”。战国时乐毅的《报燕惠王书》、李斯的《谏逐客书》,即为奏书的性质。因为是写给国君看的,所以后代将这类性质的文章通称为上书。亲朋间往复信札性质的书,内容则可包罗很广,或议论时政,或讨论学术,或评述人物,或传授学业,或抒写际遇,或劝喻亲友,大至*要事,小至日常生活,都可意到笔随,称心而言。如司马迁《报任安书》,吴均《报朱元思书》,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宗臣《报刘一丈书》等。

      表,则用于臣下向君主陈述意见。刘勰《文心雕龙·章表》说:“章以谢恩,表以按劾。”但汉代以后,其界限区别已不太严格。唐宋以后,诸如谢恩、劝进、辞免、庆贺、贡物等也用“表”体。表重在陈情,故在奏议文体中往往写得最为恳切感人,如诸葛亮的《出师表》、李密的《陈情表》。文章开端作“臣某言”,结尾作“拜表以闻”或“臣某顿首”,是表的一般程式。

      诗歌

      诗歌是文学的一大样式。古代称合乐者为诗,不合乐者为歌。后来“诗”“歌”互称,或合称“诗歌”。诗起源于劳动,是最早出现的文学样式。古诗多四言,东汉魏晋以后,各种诗体始趋于完备。古代诗歌按体裁可分为古体诗和*体诗两种。古体诗又称古诗或古风,形式比较自由,一般不受格律束缚,句式也有长有短,四、五、六、七言及七言以上的杂言都有,《诗经》《楚辞》与汉乐府及汉魏五言体是这类诗体的代表。*体诗对押韵、*仄、对仗都有严格的要求,一般只押*声,每篇必须对仗,*仄须符合一定的格式,字数也有严格的限制。*体诗分为律诗和绝句。律诗又分五言律、六言律、七言律、五言排律、七言排律以及三部律诗等,绝句则分五言绝句、六言绝句和七言绝句。

      (一)古体诗

      古体诗,是与唐以后出现的所谓*体诗相对而言。其体制特点是每首诗的字数没有严格的限定,押韵可押*声韵,也可押仄声韵。可以句句押,也可隔句押,可以一韵到底,也可中间换韵。诗的*仄完全自由,没有任何规定。不讲求对仗,诗中有时也出现对仗,这只是修辞上的需要。古体诗虽然不受格律上的束缚,但仍讲求音韵、音顿,讲求音节的和谐和句式的整齐。课本中的《饮酒》《观刈麦》《归园田居》《迢迢牵牛星》等都属于古体诗。唐代律诗盛行之后,古体诗为了表现与律诗的不同,尽可能多用“拗句”(*仄声调不合律诗规则的诗句),多运用“三*调”(诗句的末三字全用*声),力避对偶、声律,以显示出辞气的高古,表现气格的浑厚与超迈。另外在唐代还出现了一种“入律古风”,这类诗全用七言律句或基本用七言律句组成,而且大量运用对仗,经常换韵,往往*仄交替,全诗很像由多首七绝组成,如课本中的《琵琶行》及高适的《燕歌行》、王维的《桃源行》、白居易的《长恨歌》等。

      (二)乐府诗

      乐府,原为汉武帝设立的专管音乐的官署,其任务为制定乐谱、训练乐工和收集歌辞。这些收集的乐章和歌辞,统称为“乐府诗”,或简称为“乐府”。“乐府诗”除要求配合歌唱外,其形式和古体诗没有区别。东汉末年,以“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为代表首先袭用乐府旧题模仿两汉乐府歌辞的风格来写旧乐府体诗。这些作品,有的是根据两汉乐府的曲谱所作的歌辞,有的则是沿用乐府旧题模仿乐府思想和艺术风格所创作的不入乐的歌辞。隋唐以后,用乐府体写诗的风气十分盛行,李白、杜甫、王建、张籍等都是写乐府诗的能手。如李白的《行路难》《将进酒》《蜀道难》,王昌龄的《塞上曲》《塞下曲》,李贺的《雁门太守行》,崔颢的《长干行》等,这些诗歌虽为乐府诗,但已不能人乐歌唱。还有一些如杜甫的《兵车行》《丽人行》《哀江头》等即事名篇的自制新题的乐府诗,既不能人乐歌唱,又不沿袭乐府古题,称作“新乐府”。中唐以后,发展为白居易、元稹所领导的“新乐府运动”,主张不依旧谱,不用旧题,仅根据汉乐府“缘事而发”叙事写实的精神来进行创作,这是乐府诗的新发展。后代将魏晋至唐可以人乐的诗歌与袭用乐府旧题仿作的不入乐的诗歌统称为“乐府”。

      乐府诗,特别是汉乐府,多数出自社会下层人民之口,“感于哀乐,缘事而发”,因而反映社会现实广阔而深刻,语言朴素自然,通俗明快,在我国诗歌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

      (三)*体诗

      *体诗又称“今体诗”“律诗”,因格律严密得名。起源于南朝齐武帝永明时期的一种自觉讲求声律的新诗体——永明体,后经阴铿、何逊、庾信等诗歌的实践,得到进一步发展。入唐以后逐渐成熟,至宋之问、沈俭期,总结六朝以来诗人在形式格律上的实践经验,完成了律诗形式定型的最后任务。五、七言律诗每首八句,四韵,一、二两句称起联或首联,三、四两句称颔联,五、六两句称颈联,七、八两句称尾联或结联。每联上句称出句,下旬称对句。中间两联须对仗,首尾两联可对仗,也可不对仗。对仗的目的是帮助诗歌内容的表达,形成诗歌整齐的美。每首诗都有固定的*仄格式。

      另外律诗中还有一种叫“排律”。凡律诗中旬数超过八句者叫“排律”。排律的句数少则十几句,多则一二百句。除首联和尾联外,中间的句子不论多少,每联都必须对仗,其用韵、*仄、粘对等规则都与五律七律相同。排律分五言排律与七言排律两种,五言排律齐梁时代已有试作,七言排律到盛唐以后才出现。排律篇幅过长,又限于声律、对仗,束缚很大,不容易写好,杜甫、白居易、李商隐则是写排律的高手。

      (四)绝句

      绝句,又称“断句”“截句”,分为古绝与律绝两种。古绝为古体诗的一种,每首四句,每句五字或七字,不受律诗格律的限制,虽押韵而用韵较自由,押*声亦可,押仄声亦可。这类诗如王维的《鹿柴》《竹里馆》《杂诗》,裴迪的《送崔九》,李白的《静夜思》等。

      律绝分为五言绝与七言绝两种。每首两联,其要求一联之间两句*仄相对,两联之间*仄相粘,押*声,与律诗相同。至于对仗,或用于前两句或用于后两句,或两联皆用,或不用对仗,皆无不可。现在一般通行的看法,认为律绝是在隋唐以前五、七言四行小诗的基础上受到齐梁时代讲求声律的影响而逐渐形成的。

      对仗

      对仗,指诗歌中的词句对偶。晋以后在诗歌与骈文中已大量运用,后来则构成*体诗格律的要素之一。在律诗中,二、三两联要求对仗,但也有三联以至四联都运用对仗的,如杜甫的《登高》《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等。对仗要求严密工整,不仅要求词性相同(实词对实词,虚词对虚词),上下两句字词不重复,而且要求两句的意思不雷同,做到相互映衬,相互补充。如果两句意思相同,则称为“合掌”,这是律诗的大忌。对仗有利于诗歌内容的展开,可以形成诗歌形式的整齐美。对仗有工对、宽对、借对、流水对、当句对、扇面对等多种形式。工对要求做到名词、动词、形容词、代词、数量词、虚词以及联绵词都要相对,还必须做到同类相对。词性相同而门类不同的对仗叫宽对,如杜甫《天末怀李白》:“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以“江湖”对“鸿雁”,“秋水”对“几时”,就属于宽对。在唐诗的对仗中,大量出现的是宽对。借对则是用双类语来作对,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借音,即采用谐音的方法进行对仗。如张乔《月中桂》:“根非生下土,叶不坠秋风。”借“下”为“夏”,与下旬中的“秋”相对。另一种是借义,诗中用的是甲义,而借用乙义与另一词相对。如温庭筠《苏武庙》:“回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下句的“丁”是丁壮之丁,借为丙丁之丁以与上句的“甲”相对。当句对是指一句中自成对偶,然后又与他句相对。如柳中庸的《征人怨》:“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全诗不但一二句、三四句各相对,而且各句自对对仗,“金河”对“玉关”,“马策”对“刀环”,“白雪”对“青冢”,“黄河”对“黑山”。所谓“流水对”是指在一联中上下两句合起来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一气贯注如水顺流而下,如骆宾王《在狱咏蝉》“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王维《辋川闲居》“一从归白社,不复到青门”;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元稹《遣悲怀》“唯将终夜长开眼,报答*生未展眉”。流水对不仅具有整饬对称之美,而且能增强诗歌珠走泉流的音乐美。所谓“扇面对”就是隔句对,即一、三句相对,二、四句相对,也可以说是上联与下联相对。如杜甫《哭台州郑司户苏少监》“得罪台州去,时危弃硕儒。移官蓬阁后,谷贵没潜夫”;白居易《夜闻筝中弹潇湘送神曲》“缥缈巫山女,归来七八年。殷勤湘水曲,留在十三弦”。

      词曲

      词是伴随着新兴音乐而产生的一种新诗体。萌芽于南朝,形成于唐,盛行于宋。是一种新兴的音乐文学,与乐曲有着密切的血缘关系。词初期的功能是人乐歌唱,需要按乐谱填词,因此作词又称为“填词”、“倚声”、“依声”。在创作上则要求:一、每首词要选择一个词调。词调就是歌唱的乐曲。二、根据乐曲的段数,词分成二片、三片或四片。三、根据乐曲乐句的参差,词也为长短句。四、词必须讲求*仄声韵,以配合管弦,合于歌唱。总之,每一词调的片、句、字数及声韵、*仄都有一定的规定,这就是所谓“词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声”的词律。词,因由诗歌发展而来,故又称“诗余”(如《双溪诗余》);因其先有曲后有词,故又称“曲子词”(如《敦煌曲子词集》);因其句式长短不一,故又称“长短句”(如《稼轩长短句》);因其能合乐歌唱,故又称“乐府”(如《东坡乐府》)、“乐章”(如《苕溪乐章》)或“歌曲”(如《白石道人歌曲》)。还有称为“雅词”(如《紫微雅词》)、“琴曲”(如《静志斋琴曲》)等名的'。

      曲是韵文文学的一种。广义的曲泛指秦汉以来各种可以人乐的乐曲,如汉大曲、唐宋大曲、民间小曲等。通常则多指宋以来的“南曲”和“北曲”。“北曲”又称“元曲”,因产生于元代配合北乐故名。北曲包括“散曲”和“剧曲”两种性质不同的文体。“散曲”是一种配乐可歌的诗歌,“剧曲”是一种以曲词为主又有说白、人物及故事情节的戏剧,故又称“杂剧”。“南曲”产生于宋代,配合南方音乐。宋元南戏和明清传奇都以南曲为主。

      词的分类

      词有小令、中调、长调之分,十六字至五十八字以内的词称“小令”,五十九字至九十一字以内的词称“中调”,九十二字以上者称“长调”。词的这一分类始于明代中叶以后嘉靖年间(1522-1566)顾从敬刻《类编草堂诗余》四卷,此书将南宋何士信所编《草堂诗余》改为以小令、中调、长调三类编排重刻(原来分四季景物、天文地理等十二类),清代毛先舒在《填词名解》中,对小令、中调、长调三类词的字数又作了以上这一具体的规定。这种分类曾遭到一些人的批评,如清万树在《词律·发凡》中提出质疑:“所谓定例,有何所据?若以少一字为短,多一字为长,必无是理。如《七娘子》有五十八字者,有六十字者,将名之日小令乎?抑中调乎?如《雪狮儿》有八十九字者,有九十二字者,将名之日中调乎?抑长调乎?”这种分类确实无科学根据,但它以具体数字来划分词的类别,对读者还是有帮助的,因而被一直沿用下来。小令一般出现在唐与五代,到北宋初年,特别是在柳永以后,中调和长调才开始大量出现。

      词牌

      词牌是词调的名称。一个词牌就是一种词调格式,表示它特定的宫调(即律调)以及字数、句数、*仄、韵脚等。有的词牌除本名外还有别名,如“忆江南”又名“梦江南”“江南好”“谢秋娘”等,“念奴娇”又名“酹江月”“百字令”“壶中天”等;有的词牌牌名相同却非一调,如“西江月”与“西江月慢”。词在初起时,词牌与词的内容完全相合,宋黄开说:“唐词多缘题,所赋《临江仙》,则言仙事;《女冠子》,则述道情;《河渎神》,则咏祠庙,大概不失本题之意。尔后渐变,去题远矣。”(《唐宋诸贤绝妙词选》卷一)后来词人为了点明题旨,说明所写词的内容,就在词牌下标出词题,如“春思”“咏梅”“端午”等;有的还加上小序,如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姜夔的《扬州慢》等。有的为了标明词的宫调,就在词牌下注明仙吕宫、双调、歇指调等。词牌名称很多,来源也各不相同。有的来自乐府诗题,如《乌夜啼》《长相思》;有的来自唐代乐曲,如《菩萨蛮》《天仙子》;有的依据词的字数或句式,如《十六字令》《三字令》;有的根据人名或地名,如《虞美人》《梁州令》;有的采用别人的诗句或本词中的字句,如《满庭芳》《忆秦娥》等。

      小令

      小令为宋词体式名,又称“令曲…'歌令”“令章”。它的来源,一是大曲——摘取大曲的某一段;二是出自宴*间所行的酒令。唐人宴会时,常利用时令小调作酒令,词人根据乐调即*填词,元稹《何满子》诗“牙筹记令红螺盘”,“记令”就是“记曲”;有时或令歌女唱小曲以劝客饮酒,白居易《就花枝》诗“酒翻衫袖抛小令”,“抛小令”即唱小曲。后来,酒令发展成为词,这样的词一般字少调短,如《三字令》《十六字令》等。调长字多的大多出于大曲,如柳永《甘州令》(七十八字),《婆罗门令》(八十六字),《六么令》(九十六字),《胜州令》(二百一十五字)。

      散曲

      散曲是曲词的一种体式。是南宋以后民间歌曲和女真、蒙古等少数民族乐曲相互融合发展而逐渐形成的一种新的歌词形式。盛行于元明两代。和诗词一样,多用于抒情、写景、叙事,只供清唱,没有说白动作,有别于元杂剧中的剧曲。散曲有南曲和北曲之分,但不论南曲或北曲,都包括小令和散套两种主要形式。小令和词中的小令不同,通常以一支曲子为单位,如《朝天子》《天净沙》《山坡羊》等,没有双叠或三叠、四叠。同一曲牌的小令可以重复使用,从几首直至百首,组成组曲形式,歌咏同一故事或分咏各事,名为“重头小令”,但组曲中的各支曲子仍然完整独立,可以分押不同的韵。有的小令在乐律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带一支至三支其他曲子,称“带过令”,常见的如《雁儿落带过得胜令》《骂玉郎带过感皇恩·采茶歌》等,也属小令一体。散套又称“套数”“大令”,通常由一宫调的若干支曲子组成,押同一韵脚,一般都有“尾声”,曲调多少与长短皆不拘。小令或散套除本调规定的字数外,还可在句首或句中增添衬字,以便于更自由灵活地歌唱。

      古代文体知识

      古人喜欢在文题上表示出体裁。古代文体大致如下。

      一、论说类

      1、疏又称奏疏。臣子向君主陈述意见。分条陈述。畅于春秋,成于两汉。

      2、表又称奏疏、奏议。臣向君主陈述意见或有所请求的一种文体。重情。

      3、论直接阐明自己观点的一种文体。分史论(人物论、专题论)、文论(评论文章)、策论(起源于写在简册上以对答用,发展成策论)

      4、说用来阐述关于某一事物、问题的道理的文章。教材注解说,说,是一种文体,可以发表议论,也可以记事,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例如《师说》《捕蛇者说》

      5、原推究。对一种理论、制度、或社会*俗从根本上加以探索、考察。《原君》

      6、订评议。对某一人事物论定功过,品评优劣,常含力排众议而独抒新见之意。因而行文有力,慷慨激昂。订,论。《订鬼》

      7、序是用来评介作品内容的。有自序、他序。位置在一本书的开头或结尾。例如《指南录后序》唐宋以来,送别赠言也称序。例如《送东阳马生序》

      二、记叙类

      1、纪传体司马迁首创,以本纪、列传为人物传记中心。本纪记叙帝王事迹,世家记叙诸侯王和辅汉功臣的事迹,列传是名人事迹。

    [阅读全文]...

2021-12-14 19:04:51
  • 小学生古诗词知识竞赛测试题

  • 小学生,考试
  • 小学生古诗词知识竞赛测试题

      古诗词的表现手法很多,*最早流行,且至今常使用的传统表现手法有“赋、比、兴”。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小学生古诗词知识竞赛测试题,欢迎参考!

      一、我会对。(10分)

      1、生当作人杰 ,死亦为鬼雄。《夏日绝句》

      2、稻花香里说丰年, 听取蛙声一片 。《西江月》

      3、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浪淘沙》

      4、醉卧沙场君莫笑 ,古来征战几人回?《凉州词》

      5、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元日》

      二、我会选。(10分)

      1、诗人李白人称( A )。

      A、诗仙 B、诗圣 C、诗囚 D、诗鬼

      2、堪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诗人是( C )。

      A、高适 B、岑参 C、王维 D、孟郊

      3、“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的作者李清照是( A )人。

      A、宋代 B、唐代 C、清代 D、明代

      4、“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中的“龙城飞将”指的是( B )

      A、汉朝名将霍去病 B、汉朝名将李广 C、赵国名将廉颇 D、三国名将赵云

      5、“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出自一首构思巧妙的咏( A )诗。

      A、风 B、雨 C、雪 D、竹

      6、唐贾岛在“鸟宿池边树,僧(B )月下门” 这句诗中最终是选了

      A.推 B.敲 C.扣 D、拉

      7、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这两句词描写的是( C )

      A、春夜景色 B、夏夜景色 C、秋夜景色 D、冬夜景色

      8、“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出自孟郊《游子吟》,是一首赞美( B )的诗。

      A、父爱 B、母爱 C、师爱 D、友情

      9、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出自( A )的《小池》。

      A、杨万里 B、苏轼 C、贺知章 D、陆游

      10、以下哪一句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忆江南》中的名句。( F )

      A、春风送暖入屠苏 B、春风不度玉门关 C、春江水暖鸭先知

      D、春潮带雨晚来急 E、春风又绿江南岸 F、春来江水绿如蓝

      三、我会判。(10分)

      1、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中“乃翁”指的是北宋诗人陆游(陆游的父亲)

      2、“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写的是深秋时节的景色。( )

      3、《敕勒歌》是一首汉乐府民歌,“风吹草低见牛羊”是其中的名句之一。( 北朝民歌 )

      4、“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出自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中的“佳节”是指春节。 ( 中秋 )

      5、唐白居易《池上》中“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中的“不解”的意思是不能解决。 ( 不懂得 )

      四、我会连。(10分)

      诗 句 诗题 作者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江畔独步寻花》 朱熹

      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 《石灰吟》 王安石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观书有感》 杜甫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书湖阴先生壁》 于谦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望洞庭》 刘禹锡

      五、我会填。(27分)

      (一)按提示填。(10分)

      1、( 碧 )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 绿 )丝绦。(填颜色)

      2、春种( 一 )粒粟,秋收( 万 )颗子。(填数词)

      3、天( 苍苍 ),野( 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填叠词)

      4、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 桑 )阴学种( 瓜 )。(填植物)

      5、泥融飞( 燕子 ),沙暖睡( 鸳鸯 )。(填动物)

      (二)按诗意填。(17分=1+2+3+3.5+7.5)

    [阅读全文]...

2022-03-29 17:50:17
  • 有关春晓古诗知识

  • 知识
  • 有关春晓古诗知识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一些耳熟能详的古诗吧,古诗的篇幅可长可短,押韵比较自由灵活,不必拘守对仗、声律。其实很多朋友都不太清楚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有关春晓古诗知识,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春晓》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前言】

      《春晓》是唐代诗人孟浩然隐居在鹿门山时所作,诗人抓住春天的早晨刚刚醒来时的一瞬间展开联想,描绘了一幅春天早晨绚丽的图景,抒发了诗人热爱春天、珍惜春光的美好心情。首句破题,写春睡的香甜;也流露着对朝阳明媚的喜爱;次句即景,写悦耳的春声,也交代了醒来的原因;三句转为写回忆,末句又回到眼前,由喜春翻为惜春。全诗语言*易浅*,自然天成,言浅意浓,景真情真,深得大自然的真趣。

      【注释】

      ⑴晓:早晨,天明,天刚亮的时候。

      ⑵闻:听见。啼鸟:鸟啼,鸟的啼叫声。

      ⑶夜来:昨夜。

      ⑷知多少:不知有多少。知:不知,表示推想。

      【翻译】

      春夜酣睡天亮了也不知道,醒来只听到到处有鸟儿啼叫。想起昨夜里风声紧雨声潇潇,花儿不知道被打落了多少。

      【赏析】

      《春晓》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作品。孟浩然早年隐居鹿门山,*长安谋求官职,考进士不中,还归故乡。《春晓》即是他隐居鹿门山时所作。

      《春晓》这首小诗,初读似觉*淡无奇,反复读之,便觉诗中别有天地。它的艺术魅力不在于华丽的辞藻,不在于奇绝的艺术手法,而在于它的韵味。整首诗的风格就像行云流水一样*易自然,然而悠远深厚,独臻妙境。千百年来,人们传诵它,探讨它,仿佛在这短短的四行诗里,蕴涵着开掘不完的艺术宝藏。

      自然而无韵致,则流于浅薄;若无起伏,便失之*直。《春晓》既有悠美的韵致,行文又起伏跌宕,所以诗味醇永。诗人要表现他喜爱春天的感情,却又不说尽,不说透,“迎风户半开”,让读者去捉摸、去猜想,处处表现得隐秀曲折。

      “情在词外曰隐,状溢目前曰秀。”(张戒《岁寒堂诗话》引)写情,诗人选取了清晨睡起时刹那间的感情片段进行描写。这片段,正是诗人思想活动的启始阶段、萌芽阶段,是能够让人想象他感情发展的最富于生发性的顷刻。诗人抓住了这一刹那,却又并不铺展开去,他只是向读者透露出他的心迹,把读者引向他感情的轨道,就撒手不管了,剩下的,该由读者沿着诗人思维的方向去丰富和补充了。写景,他又只选取了春天的一个侧面。春天,有迷人的色彩,有醉人的芬芳,诗人都不去写。他只是从听觉角度着笔,写春之声:那处处啼鸟,那潇潇风雨。鸟声婉转,悦耳动听,是美的。

      加上“处处”二字,啁啾起落,远*应和,就更使人有置身山*上,应接不暇之感。春风春雨,纷纷洒洒,但在静谧的春夜,这沙沙声响却也让人想见那如烟似梦般的凄迷意境,和微雨后的众卉新姿。这些都只是诗人在室内的耳闻,然而这阵阵春声却逗露了无边春色,把读者引向了广阔的大自然,使读者自己去想象、去体味那莺啭花香的烂熳春光,这是用春声来渲染户外春意闹的美好景象。这些景物是活泼跳跃的,生机勃勃的。它写出了诗人的'感受,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喜悦和对大自然的热爱。

      宋人叶绍翁《游园不值》诗中的“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是古今传诵的名句。其实,在写法上是与《春晓》有共同之处的。叶诗是通过视觉形象,由伸出墙外的一枝红杏,把人引入墙内、让人想象墙内;孟诗则是通过听觉形象,由阵阵春声把人引出屋外、让人想象屋外。只用淡淡的几笔,就写出了晴方好、雨亦奇的繁盛春意。两诗都表明,那盎然的春意,自是阻挡不住的,你看,它不是冲破了围墙屋壁,展现在你的眼前、萦回在你的耳际了吗?

    [阅读全文]...

2022-04-17 20:19:56
  • 望洞庭的古诗赏析知识点

  • 望洞庭的古诗赏析知识点

      在生活、工作和学*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一些耳熟能详的古诗吧,古诗包括唐律形成以前所有体式的诗,也包括唐朝及唐以后仍按古式创作的诗。古诗的类型有很多,你都知道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望洞庭的古诗赏析,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望洞庭》

      作者: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注释:

      洞庭:湖名,在今湖南省北部。

      湖光:湖面的波光。

      两:指湖光和秋月。

      和:和谐。指水色与月光互相辉映。

      潭面:指湖面。

      镜未磨:古人的镜子用铜制作、磨成。这里一说是湖面无风,水*如镜;一说是远望湖中的景物,隐约不清,如同镜面没打磨时照物模糊。

      山水翠:也作山水色。山:指洞庭湖中的君山。

      白银盘:形容*静而又清的洞庭湖面。白银:一作白云。青螺:这里用来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

      意思:洞庭湖的湖光秋月相互辉映,湖面*静好像铜镜没有打磨。远望洞庭湖的君山和湖水,好似白银盘中托着一青螺。

      译文:

      洞庭湖上月光和水色交相融和,湖面风*浪静如同未磨拭的铜镜。远远眺望洞庭湖山水苍翠如墨,好似洁白银盘里托着青青的螺。

      简析

      这是诗人遥望洞庭湖而写的风景诗。

      秋夜皎皎明月下的洞庭湖水是澄彻空明的。与素月的`清光交相辉映,俨如琼田玉鉴,是一派空灵、缥缈、宁静、和谐的境界。这就是湖光秋月两相和一句所包蕴的诗意。和字下得工炼,表现出了水天一色、玉宇无尘的融和的画境。而且,似乎还把一种水国之夜的节奏——荡漾的月光与湖水吞吐的韵律,传达给读者了。接下来描绘湖上无风,迷迷蒙蒙的湖面宛如未经磨拭的铜镜。镜未磨三字十分形象贴切地表现了千里洞庭风*浪静的安宁温柔的景象,在月光下别具一种朦胧美。潭面无风镜未磨以生动形象的比喻补足了湖光秋月两相和的诗意。因为只有潭面无风,波澜不惊,湖光和秋月才能两相协调。否则,湖面狂风怒号,浊浪排空,湖光和秋月便无法辉映成趣,也就无有两相和可言了。

      三四两句诗想象丰富,比喻恰当,色调淡雅,银盘与青螺互相映衬,相得益彰。诗人笔下的秋月之中的洞庭山水变成了一件精美绝伦的工艺美术珍品,给人以莫大的艺术享受。白银盘里一青螺,真是匪夷所思的妙句。然而,它的擅胜之处,不止表现在设譬的精警上,尤其可贵的是它所表现的壮阔不凡的气度和它所寄托的高卓清奇的情致。在诗人眼里,千里洞庭不过是妆楼奁镜、案上杯盘而已。举重若轻,自然凑泊,毫无矜气作色之态,这是十分难得的。把人与自然的关系表现得这样亲切,把湖山的景物描写得这样高旷清超,这正是作者性格、情操和美学趣味的反映。没有荡思八极、纳须弥于芥子的气魄,没有振衣千仞、涅而不缁的襟抱,是难以措笔的。一首山水小诗,见出诗人富有浪漫色彩的奇思壮采,这是很难得的。只有真心观察,才能读出这首诗的情意。

      作者简介

      刘禹锡(772年~842年),字梦得,籍贯河南洛阳,生于河南郑州荥阳,自述“家本荥上,籍占洛阳” ,其先祖为中山靖王刘胜(一说是匈奴后裔)。唐朝时期大臣、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

      刘禹锡于贞元九年(793年)进士及第,初任太子校书,迁淮南记室参军,**节度使杜佑幕府,深得杜佑的信任与器重。杜佑入朝为相,刘禹锡亦迁监察御史。贞元末年,加入以太子侍读王叔文为首的“二王八司马”政治集团。唐顺宗即位后,刘禹锡参与“永贞革新”。革新失败后,屡遭贬谪。会昌二年(842年),迁太子宾客,卒于洛阳,享年七十一,追赠户部尚书,葬于荥阳。

      刘禹锡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并与白居易合称“刘白”,留下《陋室铭》《竹枝词》《杨柳枝词》《乌衣巷》等名篇。刘禹锡的哲学著作《天论》三篇,论述天的物质性,分析“天命论”产生的根源,具有唯物主义思想。著有《刘梦得文集》《刘宾客集》。

    [阅读全文]...

2022-04-04 08:35:58
  • 英语b级试卷试卷答案

  • 试卷,英语,教育
  • 英语b级试卷试卷答案

      好的成绩,一定要多做题。下面是小编为您整理的关于英语b级试卷试卷答案的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词汇选项

      1.I have been trying to quit smoking.

      A.give up

      B.pick up

      C.build up

      D.take up

      2.Relief workers were shocked by what they saw.

      A.moved

      B.touched

      C.surprised

      D.worried

      3.The weather is a constant subject of conversation in Britain.

      A.question

      B.problem

      C.title

      D.topic

      4.This is not typical of English,but is a feature of the Chinese language.

      A.particular

      B.characteristic

      C.remarkable

      D.idiomatic

      5.It is virtually impossible to persuade him to ap* for the jo

      B.

      A.sim*

      B.almost

      C.totally

      D.completely

      6.These are defensive behavior patterns which derive from our fears.

      A.stem

      B.rely

      C.develop

      D.grow

      7.Only a small minority of the mentally ill are liable to harm themselves or others.

      A.easy

      B.possible

      C.likely

      D.difficult

      8.They have the capability to destroy the enemy in a few days.

      A.possibility

      B.necessity

      C.ability

      D.probability

      9.We have never seen such gorgeous hills.

      A.beautiful

      B.stretching

      C.spreading

      D.rolling

      10.The leaves have been swept into huge heaps.

      A.loads

    [阅读全文]...

2022-01-16 17:42:40
  • 含有丰富物候知识的古诗词

  • 知识,文学
  • 含有丰富物候知识的古诗词

      在日常学*、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一些耳熟能详的古诗吧,古诗有固定的诗行,也会有固定的体式。还在苦苦寻找优秀经典的古诗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含有丰富物候知识的古诗词,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1.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夏天的西湖,忽而阴,忽而晴,忽而风,忽而雨,千姿百态,分外迷人。这首小诗就是描写乍雨还晴、风云变幻的西湖景象的。

      前两句写云、雨:墨汁一般的浓云黑压压汹涌翻腾而来,还没来得及遮住湖边的山峦,就在湖上落下白花花的大雨,雨脚敲打着湖面,水花飞溅,宛如无数颗晶莹的珍珠,乱纷纷跳进游入的船舱。“黑云翻墨”和“白雨跳珠”,两个形象的比喻,既写出天气骤然变化时的紧张气氛,也烘托了诗人舟中赏雨的喜悦一洲青。

      第三句写风:猛然间,狂风*卷大地,吹得湖面上刹时雨散云飞。“忽”字用得十分轻巧,却突出天色变化之快,显示了风的巨大威力。最后一句写天和水:雨过天晴,风*浪息,诗人舍船登楼,凭栏而望,只见湖面上无入水,水映天,水色和天光一样的明净,一色的蔚蓝。风呢?云呢?统统不知哪儿去了,方才的一切好像全都不曾发生似的。

      诗人先在船中,后在楼头,迅速捕捉住湖上急剧变化的自然景物:云翻、雨泻、风卷、天晴,写得有远有*,有动有静,有声有色,有景有情。读起来,你会油然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仿佛自己也在湖心经历了一场突然来去的阵雨,又来到望湖楼头观赏那水天一色的美丽风光。

      2.“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

      这是王维的《送梓州李使君》中的诗句。诗人展现了一幅绝妙的奇景:一夜透雨过后,山间飞泉百道,远远望去,好似悬挂在树梢上一般,充分表现出山势的高峻突兀和山泉的雄奇秀美。

      3.“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这是赵师秀《约客》中的句子。交代了当时的环境和时令。“黄梅”、“雨”、“池塘”、“蛙声”,写出了江南梅雨季节的夏夜之景:雨声不断,蛙声一片。读来使人如身临其境,仿佛细雨就在身边飘,蛙声就在身边叫。这看似表现得很“热闹”的环境,实际上诗人要反衬出它的“寂静”。

      4.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作者在《游大林寺序》中,描绘大林寺的风景,曾说:“山高地深,时节绝晚,于是孟夏,如正、二月天。山桃始华,涧草犹短,人物风候,与*地聚落(村落)不同。初到,恍然若别造一世界者。”这首小诗即是通过荒野小寺中,桃树开花时节的异常来显示此地春天的'姗姗来迟。人们总是喜爱春天的。春天万物复苏,百花争艳,给人以美的遐想。可是春光毕竟不能长驻,到四月份时花草都已凋零。这对喜爱春光的诗人来说,不能不说是极其遗憾的事。所以他“长恨春归无觅处”。然而在这大林寺中,诗人竞意外地见到“山寺桃花始盛开”,不仅大喜过望,以为又找到了春天。“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表达了诗人重新发现春光时的欢欣,传达出诗人重新发现美时的喜悦。小诗与游记浑然一体,风格隽永,耐人寻味。

      5.边词

      张敬忠

      五原春色旧来迟,二月垂杨未挂丝。即今河畔冰开日,正是长安花落时。

      首句中的“五原”,就是现在内蒙古自治区的五原县。张仁愿一壬朔方总管时为防御突厥而修筑的著名的三受降城之一——西受降城,就在五原西北。这一带地处塞漠,北临大碛,气候严寒,风物荒凉,春色姗姗来迟,所以说“五原春色旧来迟”。着“旧来”二字,不但见此地的荒寒自古迄今如斯,而且表明诗人对此早有所闻。这一句是全篇总冒,以下三句即对春色之来迟进行具体描绘。“二月垂杨未挂丝。”仲春二月,内地已经是桃红柳绿,春光烂漫,这里却连垂杨尚未吐叶挂丝。柳色向来是春天的标志,诗人们总是首先在柳色中发现春意,发现春天的脚步、声音和身影。抓住“垂杨未挂丝”这个典型事物,便非常简括地写出边地春迟的特点,令人宛见在无边荒漠中,几株垂柳在凛烈的寒风中摇曳着光秃秃的空枝,看不到一点绿色的荒寒景象。三四两句仍紧扣“春迟”写边地风物,却又另换一副笔墨。通过五原与长安不同景物的对照,来突出强调北边的春迟。第二句与三四两句之间,包含着一个时间的差距。河畔冰开,长安花落,暗示时令已值暮春。在荒寒的北边,到这时河冰刚刚解冻,春天的脚步声虽已隐约可闻,春天的身影、春天的色彩却仍然未能望见,而皇都长安,这时早已姹紫嫣红开过,春事阑珊了。这个对照,不仅进一步突出了边地春迟,而且寓含了戍守荒寒北边的将士对帝京长安的怀念。

      简单些说,物候就是植物的萌发、开花、结果、凋谢和某些动物的迁徙、冬眠等活动,反映了气候和节令的变化。从这个角度讲,我国古诗歌中包容着极其丰富的物候知识。

      比如“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题惠崇《春江晚景》)早春天气,鸭子最先感知春江水暖,嬉戏水中。 “天寒水鸟自相依,十百为群戏落晖。过尽行人都不起,忽闻冰响一齐飞。”(秦观《还自广陵》)晚冬时节,水鸟相依,一声冰响,群鸟惊飞。鸭子与小鸟同是春天的使者。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赵师秀《水槛遣心》)诗中出现的三种物象,表明了春末夏初梅子黄熟时的节令特点。 黄巢《题菊花》说:“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菊花凋零,蝴蝶敛迹,虽不着一“秋”字,秋令的阵阵凉意却扑面而来。 至于李白的《塞下曲》,则把读者引向另一个世界:“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五月正值仲夏,在内地早已是百花凋谢之日,而地处西北边塞的天山(祁连山)仍旧积雪覆盖,无杨柳与花草,表明在黄河流域海拔超过四千多米的地方,既无夏季又无春秋的特点。 由此不难看出内地跟塞外气候的差异之大。 涉笔物候的古诗中往往会看到前人的农事和军事活动。如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蝴蝶双双入菜花,日长无客到田家。”这两句写江南晚春乡村的诗,藉蝴蝶入菜花的描述衬托农夫农妇农事忙碌。 再看文同的《早晴至报恩山寺》:“烟开远水双鸥落,日照高林一雉飞。大麦未收治圃晚,小蚕独卧斫桑稀。”上联描绘了一幅远山高林、野鸟飞翔的生动画图;下联写了春夏农夫农妇收麦、整菜、采桑、喂蚕,忙碌不堪的情景,亲切动人。而卢纶的“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塞下曲》其三)则是写行军打仗:敌人夜逃,雁群惊飞,由此引起我军大将的警惕,遂率领士兵追赶敌骑,充分表现了中华儿女的英雄气概。

      竹枝

      年代:【唐】 作者:【刘禹锡】 体裁:【七绝】 类别:【】

      杨柳青青江水*,

      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

      道是无晴却有晴。

      如梦令

      年代:【清】 作者:【纳兰性德】 体裁:【词】 类别:【】

      木叶纷纷归路,

      残月晓风何处。

      消息半浮沉,

      今夜相思几许。

      秋雨,

      秋雨,

      一半西风吹去。

      秋雨叹

      年代:【唐】 作者:【杜甫】 体裁:【七古】 类别:【】

      长安布衣谁比数,反锁衡门守环堵。

      老夫不出长蓬蒿,稚子无忧走风雨。

      雨声飕飕催早寒,胡雁翅湿高飞难。

      秋来未曾见白日,泥污后土何时干。

      春雷

      年代:【现代】 作者:【郭沫若】 体裁:【七律】 类别:【】

      春雷动地布昭苏,沧海群龙竞吐珠。

      肯定秦皇功百代,判宣孔二有余辜。

      十批大错明如火,柳论高瞻灿若朱。

      愿与工农齐步伐,涤除污浊绘新图。

      1宋代诗人欧阳修《鸟啼》:穷山候到阳气生,百物如与时节争。花深叶暗耀明日,日暖众鸟皆嘤鸣。(幻灯片投影)

    [阅读全文]...

2022-01-17 01:01:00
  • 饮酒古诗知识点归纳

  •   饮酒 晋/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知识点归纳:

      1、一诗中表现诗人恬静闲适的生活方式和淡泊名利的高尚情怀的;反映诗人陶渊明的生活志向,其中表现他自由自在的隐居生活的;形容超然物外的思想感情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2、形容事物有真意妙趣,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诗句: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3、表明人决意摆脱尘世的干扰,过闲适恬静的生活的诗句是: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4、蕴含着这样的哲理:只要有高尚的精神境界,即使身居喧嚣人境也无”喧嚣“之感的诗句:“心远地自偏”。

      练*题:

      1、有人说“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一句写出了门庭冷落的景象,表现出诗人的孤独与寂寞。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谈谈你的看法。

      2、“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几句诗描写了一种怎样的生活状态?

      3、诗中描绘傍晚时分山中美丽景色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

      4、诗歌写出了诗人内心的宁静脱俗,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 ”。

      5、“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中的“真意”指的是什么?

      6、请从炼字角度说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妙在何处。

      参考答案:

      1、不同意。这一句是写诗人虽身居闹,却远离俗世,不受世俗烦扰,表达了诗人陶醉于自然,恬淡愉悦的心情。(言之成理即可)

      2、悠然自得,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状态。

      3、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4、心远地自偏

      5、自然之趣和人生真谛。

      6、示例一:“悠然”形象地写出了诗人隐居时的安逸闲适的心境。

      示例二:妙在美景不是有意去“望”,而是无意所“见”,充分表现了诗人悠然恬静的心境。

    [饮酒知识点归纳]

    [阅读全文]...

2021-12-25 14:40:36
有关古诗知识的试卷 - 句子
有关古诗知识的试卷 - 语录
有关古诗知识的试卷 - 说说
有关古诗知识的试卷 - 名言
有关古诗知识的试卷 - 诗词
有关古诗知识的试卷 - 祝福
有关古诗知识的试卷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