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关于湘江夜的古诗词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关于湘江夜的古诗词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关于湘江夜的古诗词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关于湘江夜的古诗词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沁园春·长沙》
洞房昨夜春风起,故人尚隔湘江水。——岑参《春梦》
洞庭湖西秋月辉,潇湘江北早鸿飞。 ——李白《陪族叔刑部侍郎晔及中书贾舍人至游洞庭五首》
最爱此君秋一片,湘江烟火晓初晴。——仇远《花竹图》
不如黄鹤楼前换酒听吹笛,与君醉杀湘江春。——王叔承《铁笛歌》
梨云化作阳台梦,家书望绝湘江鲤。——汪广洋《哀蛩吟》
强把心情付浊醪。读《离骚》。愁似湘江日夜潮。——纳兰容若《忆王孙·西风一夜剪芭蕉》
还留取,冷香半缕,第一湘江雨。——纳兰容若《点绛唇·咏风兰》
哀筝一弄湘江曲,声声写尽湘波绿。——晏几道《菩萨蛮·哀筝一弄湘江曲》
湘江汉江,山川第一,景物无双。——乔吉《中吕·满庭芳·铁马儿虚檐》
一朝负谴辞丹阙,五年待罪湘江源。——戎昱《赠别张驸马》
湘江沈忠臣,越江沈孝子。——林景熙《端午次韵怀古或疑屈原曹娥死非正命是不知杀》
不须辨直致湘江,便觉满窗凉意透。——秦观《墨竹》
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杜审言《渡湘江》
今宵更有湘江月,照出菲菲满碗花。——刘禹锡《尝茶》
相思湘江曲,泪竹生斑花。——何景明《瑶瑟怨》
湘江曾闻有浯溪,片帆今挂湘东西。——杨万里《浯溪摩崖怀古》
无由招得女英魂,万古湘江同逝水。——成鹫《孝女挽诗》
红亭枕湘江,蒸水会其左。——韩愈《合江亭》
寒映秋芳数枝玉,冰绡宛是湘江曲。——王醇《题马姬湘兰所画兰竹卷》
灵妃鼓瑟湘江头,神女弄珠汉水曲。——屠隆《长安明月篇》
耒水波文细,湘江竹叶轻。——元稹《哭吕衡州六首》
芦荻湘江水,萧萧万里秋。——司空曙《送魏季羔游长沙觐兄》
再谒湘江犹是幸,两还宣室竟何缘。——徐铉《奉和宫傅相公怀旧见寄四十韵》
愚溪之口湘江左,茅斋不小亦不大。——杨万里《题潘彦政叔侄濯缨斋》
请君先问湘江水,然我此恨乃可论。——李益《从军夜次六胡北饮马磨剑石为祝殇辞》
一言偶未合尧聪,贾生须看湘江水。——贯休《送张拾遗赴施州司户》
女娲罗裙长百尺,搭在湘江作山色。——秦韬玉《句》
裙拖六幅湘江水,鬓耸巫山一段云。——李群玉《同郑相并歌姬小饮戏赠》
归路从此迷,涕尽湘江岸。——杜甫《逃难》
蜀道秋深云满林,湘江半夜龙惊起。——李贺《龙夜吟》
万里初怀印绶归,湘江过尽岭花飞。——韩翃《别李明府》
青玻瓈盆插千岑,湘江水清无古今。——黄庭坚《太*寺慈氏阁》
湘江流经长沙一段又叫青枫江,*有很多古老的枫树。
有一时期,来潇湘一游的文人墨客却比比皆是,他们也留下了很多描写湘江的诗句。
1、《再上湘江》唐,柳宗元。
好在湘江水,今朝又上来。
不知从此去,更遣几年回。
2、《渡湘江》唐,杜审言。
迟日园林悲昔游,今春花鸟作边愁。
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
3、《秋宿湘江遇雨》唐,谭用之。
江上阴云锁梦魂,江边深夜舞刘琨。
秋风万里芙蓉国,暮雨千家薜荔村。
乡思不堪悲橘柚,旅游谁肯重王孙。
渔人相见不相问,长笛一声归岛门。
4、《晚泊湘江》唐,宋之问。
五岭恓惶客,三湘憔悴颜。
况复秋雨霁,表里见衡山。
路逐鹏南转,心依雁北还。
唯馀望乡泪,更染竹成斑。
5、《湘江曲》唐,张藉。
湘水无潮秋水阔,湘中月落行人发。
送人发,送人归,白苹茫茫鹧鸪飞。
6、*描写湖南长沙湘江边秋天景色的词句,《沁园春·长沙》。
独立寒秋, 湘江北去, 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万物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 问苍茫大地, 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 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 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 到中流击水, 浪遏飞舟
1. 可惜湘江春夜月,落花时节照离觞。
2. 婵娟湘江月,千载空蛾眉。
3. 潇湘江头三月春,柳条弄日摇黄金。
4. 青玻瓈盆插千岑,湘江水清无古今。
5. 停舟一对湘江哭,哭罢无言君自知。
6. 雁入湘江食,人侵晓色锄。
7. 远忆湘江上,渔歌对月听。
8. 湘江见游女,寄摘一枝莲。
9. 展眼吊斜辉,湘江水逝楚云飞。
10. 湘江千岁未为陵,水底鱼龙应识字。
11. 湘上阴云锁梦魂,江边深夜舞刘琨。
12. 好在湘江水,今朝又上来。
13. 湘水无潮秋水阔,湘中月落行人发。
14. 九月湘江水漫流,沙边唯览月华秋。
15. 湘江含碧虚,衡岭浮翠晶。
16. 湘江烟水深,沙岸隔枫林。
17. 携去湘江闻鼓瑟,袖来缑岭伴吹笙。
18. 湘江水阔苍梧远,何处相思弄舜琴
19. 湘江舞罢忽成悲,便脱蛮靴出绛帷。
20. 离花影度湘江月,遗佩香生洛浦风。
1.《渡湘江》唐朝
杜审言
迟日园林悲昔游,今春花鸟作边愁。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
2.《再上湘江》唐朝
柳宗元
好在湘江水,今朝又上来。不知从此去,更遣几年回。
3.《秋宿湘江遇雨》唐朝
谭用之
江上阴云锁梦魂,江边深夜舞刘琨。秋风万里芙蓉国,暮雨千家薜荔村。乡思不堪悲橘柚,旅游谁肯重王孙。渔人相见不相问,长笛一声归岛门。
4.《湘中四咏·湘江*无茅宇》明朝
杨基
湘江*无茅宇,湘竹阴阴覆江渚。春来未听一声莺,只有鹧鸪啼暮雨。怜渠亦是他乡客,苦向人啼行不得。纵教行得也消魂,那个行人不头白。¤
5.《菩萨蛮·哀筝一弄湘江曲》宋朝
晏几道
哀筝一弄湘江曲,声声写尽湘波绿。纤指十三弦,细将幽恨传。 当筵秋水慢,玉柱斜飞雁。弹到断肠时,春山眉黛低。
6.《送刘仲鼎浏阳教四首·□□湘江洁》元朝
方回
□□湘江洁,名应岳麓齐。扁舟先浙左,匹马次江西。眼可□今大,诗须到处题。世人无陆学,一笑过金溪。
7.《甲子春过浙和周去华韵五绝·迟回独立湘江头》宋朝
史尧弼
迟回独立湘江头,湘江无情空自流。拟呼妃子弄云瑟,一泻胸中千斛愁。
8.《湘江宴饯裴二端公赴道州》唐朝
杜甫
白日照舟师,朱旗散广川。群公饯南伯,肃肃秩初筵。 鄙人奉末眷,佩服自早年。义均骨肉地,怀抱罄所宣。 盛名富事业,无取愧高贤。不以丧乱婴,保爱金石坚。 计…
9.《夜泊湘江》唐朝
郎士元
湘山木落洞庭波,湘水连云秋雁多。 寂寞舟中谁借问,月明只自听渔歌。
10.《长沙竹枝歌(十首)·湘江水深天下清》明朝
李东阳
湘江水深天下清,何如陇头秋月明。离人到此不得醉,况是高楼吹笛声。
11.《湘江》唐朝
许彬
孤舟方此去,嘉景称于闻。烟尽九峰雪,雨生诸派云。沙寒鸿鹄聚,底极龟鱼分。异日谁为侣,逍遥耕钓群。 …
12.《渡湘江》宋朝
张祁
春过潇湘渡,真观八景图。云藏岳麓寺,江入洞庭湖。晴日花争发,丰年酒易沽。长沙十万户,游女似京都。
13.《湘江杂诗二首·水际朱陵驿》明朝
王跂
水际朱陵驿,山颠磴道悬。连峰绿岸外,断雨白鸥前。岩筿垂还起,江云湿亦鲜。可知帆*重,那怪路迁延。
14.《湘江夜泛》唐朝
熊孺登
江流如箭月如弓,行尽三湘数夜中。无那子规知向蜀,一声声似怨春风。
15.《浪淘沙·题蒋仲蓠湘江幽怨图》清朝
姚燮
诗梦抱兰衾。水气沉沉。蛾眉月小挂篁阴。淡沱香痕秋一剪,人语烟心。画桨几时寻。极浦天深。宓妃含睐弄幽禽。唱到水云绵渺曲,玉籁吹琴。
16.《送胡休处士归湘江》唐朝
李频
见说湘江切,长愁有去时。江湖秋涉远,雷雨夜眠迟。 旧业多归兴,空山尽老期。天寒一瓢酒,落日醉留谁。
17.《泊湘江鱼口滩》宋朝
范成大
知时社燕语樯竿,游子奔波自鲜欢。趁客卖鱼双浆急,隔林沽酒小旗寒。潇湘浑似日南落,岳麓已从天外看。薄暮滩前收百丈,卧闻三老报*安。
曲江古诗词
在我们*凡的日常里,大家都接触过很多优秀的古诗吧,古诗泛指*古代诗歌。你还在找寻优秀经典的古诗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曲江古诗词,欢迎大家分享。
古诗原文
望断*时翠辇过,空闻子夜鬼悲歌。
金舆不返倾城色,玉殿犹分下苑波。
死忆华亭闻唳鹤,老忧王室泣铜驼。
天荒地变心虽折,若比伤春意未多。
译文翻译
望不见*时帝王的翠辇经过,只能在夜半聆听冤鬼的悲歌。
宫妃金舆不返难见到倾城色,只有曲江的流水被玉殿分波。
临死时才想念在华亭听鹤唳,老臣忧念王室命运悲泣铜驼。
经过天荒地变虽使人心摧折,若比伤春的哀恸此意不算多。
注释解释
曲江:即曲江池。在今陕西省西安市东南。秦为宜春苑,汉为乐游原,有河水水流曲折,故称。隋文帝以曲名不正,更名芙蓉园。唐复名曲江。开元中更加疏凿,为都人中和、上巳等盛节游赏胜地。《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临曲江之隑州兮,望南山之参差。”
望断:向远处望直至看不见。翠辇:饰有翠羽的帝王车驾。
子夜:夜半子时,半夜。又是乐府《吴声歌曲》名。悲歌:悲壮地歌唱。
金舆:帝王乘坐的车轿。倾城色:旧以形容女子极其美丽。此指嫔妃们。
玉殿:宫殿的美称。下苑:本指汉代的宜春下苑。唐时称曲江池。
华亭闻唳鹤:感慨生*,悔入仕途之典。
铜驼:铜铸的骆驼。多置于宫门寝殿之前。
天荒地变:影响巨大而深远的巨变。指国家的沦亡。折:摧折。
伤春:为春天的逝去而悲伤。一作“阳春”。“伤春”一词,在李商隐的诗歌语汇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曾被他用来概括自己诗歌创作的基本主题,这里特指伤时感乱,为国家的衰颓命运而忧伤。
创作背景
曲江是唐代长安最大的名胜风景区,安史之乱后荒废。唐文宗颇想恢复升*故事,于大和九年(835)二月派神策军修治曲江。十月,赐百官宴于曲江。甘露之变发生后不久,下令罢修。李商隐这首诗,就作于事变后的第二年春天。
诗文赏析
曲江的兴废,和唐王朝的盛衰密切相关。杜甫在《哀江头》中曾借曲江今昔抒写国家残破的伤痛。面对经历了另一场“天荒地变”──甘露之变后荒凉满目的曲江,李商隐心中自不免产生和杜甫类似的感慨。杜甫的《哀江头》,可能对他这首诗的构思有过启发,只是他的感慨已经寓有特定的现实内容,带上了更浓重的悲凉的时代色彩。
一开始就着意渲染曲江的荒凉景象。这里所蕴含的并不是吊古伤今的历史感慨,而是深沉的现实政治感喟。“*时翠辇过”,指的是事变前文宗车驾出游曲江的情景:“子夜鬼悲歌”,则是事变后曲江的景象,这景象,荒凉中显出凄厉,正暗示出刚过去不久的那场“流血千门,僵尸万计”的残酷事变。在诗人的感受中,这场大事变仿佛划分了两个时代:“*时翠辇过”的景象已经成为极望而不可再见的遥远的过去,眼前面对的就是这样一幅黑暗、萧森而带有恐怖气氛的现实图景。“望断”、“空闻”,从正反两个方面暗寓了一场“天荒地变”。
三、四承“望断”句,说先前乘金舆陪同皇帝游赏的美丽宫妃已不再来,只有曲江流水依然在寂静中流向玉殿旁的御沟(曲江与御沟相通)。“不返”、“犹分”的鲜明对照中,显现出一幅荒凉冷寂的曲江图景,蕴含着无限沧桑今昔之感。文宗修缮曲江亭馆,游赏下苑胜景,本想恢复升*故事。甘露事变一起,受制家奴,形同幽囚,翠辇金舆,遂绝迹于曲江。这里,正寓有升*不返的深沉感慨。下两联的“荆棘铜驼”之悲和“伤春”之感都从此生出。
第五句承“空闻”句。这里用西晋陆机“华亭鹤唳”典故,用以暗示甘露事变期间大批朝臣惨遭宦官杀戮的情事,回应次句“鬼悲歌”。第六句承“望断”句与颔联。这里用西晋索靖“泣铜驼”典故,借以抒写对唐王朝国运将倾的忧虑。这两个典故都用得非常精切,不仅使不便明言的情事得到既微而显的表达,而且加强了全诗的悲剧气氛。两句似断实连,隐含着因果联系。
末联是全篇结穴。在诗人看来,“流血千门,僵尸万计”的这场天荒地变──甘露之变尽管令人心摧,但更令人伤痛的却是国家所面临的衰颓没落的命运。痛定思痛之际,诗人没有把目光局限在甘露之变这一事件本身,而是更深入地去思索事件的前因后果,敏锐的觉察到这一历史的链条所显示的历史趋势。这正是此篇思想内容比一般的单纯抒写时事的诗深刻的地方,也是它的风格特别深沉凝重的原因。
这首诗在构思方面有一个显著的特点:既借曲江今昔暗寓时事,又通过对时事的感受抒写“伤春”之情。就全篇来说,“天荒地变”之悲并非主体,“伤春”才是真正的中心。尽管诗中正面写“伤春”的只有两句(六、八两句),但实际上前面的所有描写都直接间接地围绕着这个中心,都透露出一种浓重的“伤春”气氛,所以末句点明题旨,仍显得水到渠成。
【其一】
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
且看欲尽花经眼,莫厌伤多酒入唇。
江上小堂巢翡翠,苑边高冢卧麒麟。
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名绊此身。
【其二】
朝回日日典春衣,每日江头尽醉归。
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
传语风光共流转,暂时相赏莫相违。
赏析:
曲江又名曲江池,故址在今西安城南五公里处,原为汉武帝所造。唐玄宗开元年间大加整修,池水澄明,花卉环列。其南有紫云楼、芙蓉苑;西有杏园、慈恩寺。是著名游览胜地。
第一首写他在曲江看花吃酒,布局出神入化,抒情感慨淋漓。
在曲江看花吃酒,正遇“良辰美景”,可称“赏心乐事”了,但作者却别有怀抱,一上来就表现出无可奈何的惜春情绪,产生出惊心动魄的艺术效果。他一没有写已经来到曲江,二没有写来到曲江时的节令,三没有写曲江周围花木繁饶,而只用“风飘万点”四字,就概括了这一切。“风飘万点”,不止是客观地写景,缀上“正愁人”三字,重点就落在见景生情、托物言志上了。“风飘万点”,这对于春风得意的人来说,会煞是好看,该不会又“正愁人”。但是作者面对的是“风飘万点”,那“愁”却早已萌生于前此的“一片花飞”,因而用跌笔开头:“一片花飞减却春!”历尽漫长的严冬,好容易盼到春天来了,花儿开了。这春天,这花儿,是很值得人们珍惜的。然而“一片花飞”,又透露了春天消逝的消息。敏感的、特别珍惜春天的诗人就不能不“愁”。“一片”,是指一朵花儿上的一个花瓣。因一瓣花儿被风吹落就感到春色已减,暗暗发愁,可如今,面对着的分明是“风飘万点”的严酷现实啊!因此“正愁人”三字,非但没有概念化的毛病,简直力透纸背。
“风飘万点”已成现实,那尚未被风飘走的花儿就更值得爱惜。然而那风还在吹。剩下的,又一片、一片地飘走,眼看即将飘尽了。第三句就写这番情景:“且看欲尽花经眼。”“经眼”之花“欲尽”,只能“且看”。“且”,是暂且、姑且之意。而当眼睁睁地看着枝头残花一片、一片地被风飘走,加入那“万点”的行列,心中滋味就不怎么样了。于是来了第四句:“莫厌伤多酒入唇。”吃酒为了消愁。一片花飞已愁;风飘万点更愁;枝上残花继续飘落,即将告尽,愁上添愁。因而“酒”已“伤多”,却禁不住继续“入唇”啊!
蒋弱六云:“只一落花,连写三句,极反复层折之妙。接入第四句,魂消欲绝。”这是颇有见地的。然而作者没有说明要如此“反复层折”地写落花,以致魂消欲绝的原因,究竟是仅仅叹春光易逝,还是有慨于难于直陈的人事问题。
第三联“江上小堂巢翡翠,苑边高冢卧麒麟。”就写到了人事。或谓此联“更发奇想惊人”,乍看确乎“奇”得出人意外,细想却恰恰在人意中。诗人“且看欲尽花经眼”,目光随着那“风飘万点”在移动:落到江上,就看见原来住人的小堂如今却巢着翡翠──翡翠鸟筑起了窝,何等荒凉;落到苑边,就看见原来雄踞高冢之前的石雕墓饰麒麟倒卧在地,不胜寂寞。经过安史之乱,曲江往日的盛况远没有恢复;可是,好容易盼来的春天,眼看和万点落花一起,就要被风葬送了!这并不是什么“惊人”的“奇想”,而是触景伤情。面对这残败景象的办法,仍不外是“莫厌伤多酒入唇”,只不过换了一种漂亮的说法,就是“行乐”:
“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荣绊此身?”
这两句意思是:难道“物理”就是这样的吗?如果只能如此,无法改变,那就只须行乐,何必让浮荣绊住此身,失掉自由呢?
联系全篇来看,所谓“行乐”,不过是他自己所说的“沉饮聊自遣”、或李白所说的“举怀消愁愁更愁”而已,“乐”云乎哉!
关于湘江的诗句有哪些
在学*、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诗句了吧,诗句饱含丰富的感情和想象。诗句的类型有很多,你都知道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湘江的诗句有哪些,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1、可惜湘江春夜月,落花时节照离觞。
2、婵娟湘江月,千载空蛾眉。
3、潇湘江头三月春,柳条弄日摇黄金。
4、青玻瓈盆插千岑,湘江水清无古今。
5、停舟一对湘江哭,哭罢无言君自知。
6、雁入湘江食,人侵晓色锄。
7、远忆湘江上,渔歌对月听。
8、湘江见游女,寄摘一枝莲。
9、展眼吊斜辉,湘江水逝楚云飞。
10、湘江千岁未为陵,水底鱼龙应识字。
11、湘上阴云锁梦魂,江边深夜舞刘琨。
12、好在湘江水,今朝又上来。
13、湘水无潮秋水阔,湘中月落行人发。
14、九月湘江水漫流,沙边唯览月华秋。
15、湘江含碧虚,衡岭浮翠晶。
16、湘江烟水深,沙岸隔枫林。
17、携去湘江闻鼓瑟,袖来缑岭伴吹笙。
18、湘江水阔苍梧远,何处相思弄舜琴?
19、湘江舞罢忽成悲,便脱蛮靴出绛帷。
20、离花影度湘江月,遗珮香生洛浦风。
21、美人别来无处所,巫山月明湘江雨。
22、迟回独立湘江头,湘江无情空自流。
23、湘江东西中浯溪,云埋雨洗三吾碑。
24、魏国节操成令女,湘江竹泪泣娥英。
25、再谒湘江犹是幸,两还宣室竟何缘。
26、岳麓穿因鼠,湘江绽为蛩。
27、若向湘江见,湘江彻底空。
28、湘江*枝,锦翅鹧鸪飞。
29、旗飘岘首岚光重,酒奠湘江杜魄哀。
30、夜醉长沙酒,晓行湘水春。
31、泽国云千片,湘江竹一竿。
32、却望苍梧量泪雨,湘江何似五湖深。
33、何人知得心中恨,空有湘江竹万竿
34、若是不留千古恨,湘江何事竹犹斑。
35、湘江日暮声凄切,愁杀行人归去船。
36、繁弦响绝楚魂遥,湘江水碧湘山绿。
37、今宵更有湘江月,照出菲菲满碗花。
38、凭君试问湘江竹,班是阿谁旧染成。
39、湘江二月春水*,满月和风宜夜行。
40、蜀道秋深云满林,湘江半夜龙惊起。
41、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
42、彩线难收面上珠,湘江旧迹已模糊。
43、哀筝一弄湘江曲,声声写尽湘波绿。
44、湘江竹上痕无限,岘首碑前洒几多。
45、从今洗眼湘江上,看取功成鬓未斑。
46、手选千株高下种,似行庾岭泛湘江。
47、岚收楚岫和空碧,秋染湘江到底清。
48、女娲罗裙长百尺,搭在湘江作山色。
49、又渡湘江去,湘江水复春。
《潇湘神·*枝》古诗词鉴赏
《潇湘神·*枝》
唐代:刘禹锡
*枝,*枝,泪痕点点寄相思。楚客欲听瑶瑟怨,潇湘深夜月明时。
《潇湘神·*枝》译文
*枝啊*枝,泪痕点点寄托着相思。楚地的游子啊若想听听瑶瑟的幽怨,在这潇水湘江之上当着夜深月明之时。
《潇湘神·*枝》注释
潇湘神:词牌名,一名《潇湘曲》。此词作于朗州(今湖南省常德市)时期,诗中所及山水和故事皆在湘沅间。潇湘:湖南西南部潇水、湘水。
*:即湘妃竹。相传舜崩苍梧,娥皇、女英二妃追至,哭啼极哀,泪染于竹,斑斑如泪痕,故谓“*”。
泪痕点点寄相思:《述异记》载,“舜南巡,葬于苍梧。尧二女娥皇、女英泪下沾竹,文悉为之斑。”
楚客:本指屈原,此处为作者自况。作此词时刘禹锡正值贬官朗州(治所在今湖南常德)。
瑶瑟:以美玉妆饰成的瑟。古代之管弦乐器。
潇湘:潇水在今湖南零陵县西北合于湘水,称潇湘。
《潇湘神·*枝》赏析
《潇湘神》,一名《潇湘曲》。刘禹锡贬官朗州(今潮南常德)后,依当地的迎神曲之声制词,写了二首,创此词调,此为其中的第二首。潇湘,潇水流至湖南零陵县西与湘水合流,世称“潇湘”。潇湘神,即湘妃。指舜帝的两个妃子娥皇、女英。《博物志》记载,舜帝南巡,死于苍梧,葬于九嶷,他的爱妃娥皇、女英闻讯后赶至湘水边,哭泣悲甚,其泪挥洒在湘竹上,留下斑斑泪痕,遂成*,她们也就自投于湘水,成为湘水女神,亦称“湘灵”。刘禹锡这首词,便是题咏湘妃故事的。
“*枝,*枝,泪痕点点寄相思。”开头两个叠句,一方面是利用两组相同的音调组成滚珠流水般的节奏,以加强哀怨的气氛;一方面是反复强调*枝这一具体事物,以唤起并加深人们对有关传统故事的印象。词人在这重叠深沉的哀叹中,实际上也融进了自己被贬谪的怨愤痛苦之情,从竹上的斑点,写到人物的泪痕,又从人物的泪痕写到两地相思,层层深入,一气流贯。在词人的笔下,*成为多情相思的象征,是一种隽永幽雅的意象,而不再是普通的自然景物。
“楚客欲听瑶瑟怨,潇湘深夜月明时。”楚客,本指屈原。刘禹锡当时正贬官在朗州,与屈原流放湘西相似,所以这里的“楚客”实是作者以屈原自喻,将湘妃、屈原和自己的哀怨,联系在一起。这里的“瑶瑟”,乃瑟的美称,在作者的想象中,湘灵鼓瑟必然极为哀怨,所以说“瑶瑟怨”。当夜深人静、明月高照之时,楚客徘徊于潇湘之滨,在伴和着潺潺湘水的悠扬琴韵中,细细领略其中滋味,此之谓以环境烘托心情。词中创造了一个凄清空漾的境界,更适于传达出词人哀怨深婉的情思,作者和湘灵的怨愤之情融合了,历史传说与现实生活融合了,作者的.主观感情与客观景物也融合了,情致悠然不尽,辞止而意无穷。
全词虽为祭祀潇湘神而作,但却借古代神话湘妃的故事,抒发自己政治受挫和无辜被贬谪的怨愤。作者运用比兴的艺术手法,描绘了一个真实与虚幻结合的艺术境界,将远古的传说、战国时代逐臣的哀怨和自己被贬湘地的情思交织起来,融化为一体,赋予这首小词以深邃的政治内涵,显示出真与幻的交织和结合,以环境烘托其哀怨之情,虽似随口吟成,而意境幽远,语言流丽,留给读者无穷回味和遐想的余地。
《潇湘神·*枝》创作背景
这首词是作者贬官朗州期间(朗州治所在今湖南常德)所作,通过咏湘妃的哀怨而抒发了自己被贬的内心的凄苦。
《潇湘神·*枝》作者介绍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今湖南常德)。据湖南常德历史学家、收藏家周新国先生考证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其间写了著名的“汉寿城春望”。
赞美长江的古诗词
无论在学*、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都知道一些经典的古诗吧,古诗的篇幅可长可短,押韵比较自由灵活,不必拘守对仗、声律。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大家都称赞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赞美长江的古诗词,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1、《过长江伤贾岛》
唐·李频
忽从一宦远流离,无罪无人子细知。
到得长江闻杜宇,想君魂魄也相随。
2、《卜算子》
宋·李之仪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
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
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3、《临江仙》
明代·杨慎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4、《渡荆门送别》
唐·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5、《沁园春·寿贾丞相》
宋·姚勉
章武中兴,淮蔡欲*,晋公已生。
信天生英杰,正为国计,擎天著柱,要自支撑。
万里长江,古称天险,去岁里风涛忽震惊。
公谈笑,把云腥霓翳,一日都清。
归来奠枕于京。有辉焕明堂前一星。
称衮衣廊庙,枫宸眷宠,彩衣公府,萱砌春荣。
著片公心,辨双明眼,长与群贤扶太*。
无它愿,植万年宗社,万古功名。
6、《赠升州王使君忠臣》
唐·李白
六代帝王国,三吴佳丽城。贤人当重寄,天子借高名。
巨海一边静,长江万里清。应须救赵策,未肯弃侯嬴。
7、《送储邕之武昌》
唐·李白
黄鹤西楼月,长江万里情。春风三十度,空忆武昌城。
送尔难为别,衔杯惜未倾。湖连张乐地,山逐泛舟行。
诺为楚人重,诗传谢脁清。沧浪吾有曲,寄入棹歌声。
8、《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9、《得行简书闻欲下峡先以此寄》
唐·白居易
1、《梅雨》 【唐】杜甫 南京犀浦道,四月熟黄梅。 湛湛长江去,冥冥细雨来。 茅茨疏易湿,云雾密难开。 竟日蛟龙喜,盘涡与岸回。
2、《咏怀》 【魏晋】阮籍 湛湛长江水,上有枫树林。 皋兰被径路,青骊逝骎骎。 远望令人悲,春气感我心。 三楚多秀士,朝云进荒淫。 朱华振芬芳,高蔡相追寻。 一为黄雀哀,泪下谁能禁。
3、《得行简书闻欲下峡先以此寄》 【唐】白居易 朝来又得东川信,欲取春初发梓州。 书报九江闻暂喜,路经三峡想还愁。 潇湘瘴雾加餐饭,滟预惊波稳泊舟。 欲寄两行迎尔泪,长江不肯向西流。
4、《晴江秋望》 【唐】崔季卿 八月长江万里晴,千帆一道带风轻。 尽日不分天水色,洞庭南是岳阳城。
5、《放鱼》 【唐】窦巩 金钱赎得免刀痕,闻道禽鱼亦感恩。 好去长江千万里,不须辛苦上龙门。
6、《白沙渡》 【唐】杜甫 畏途随长江,渡口下绝岸。 差池上舟楫,杳窕入云汉。 天寒荒野外,日暮中流半。 我马向北嘶,山猿饮相唤。 水清石礧礧,沙白滩漫漫。 迥然洗愁辛,多病一疏散。 高壁抵嵚崟,洪涛越凌乱。 临风独回首,揽辔复三叹。
7、《送柳八员外赴江西》 【唐】皇甫冉 岐路穷无极,长江九派分。 行人随旅雁,楚树入湘云。 久在征南役,何殊蓟北勋。 离心不可问,岁暮雪纷纷。
8、《江上阻风》 【清】宋琬 睡起无聊倚舵楼,瞿塘西望路悠悠。 长江巨浪征人泪,一夜西风共白头。
9、《至鸭栏驿上白马矶赠裴侍御》 【唐】李白 侧叠万古石,横为白马矶。 乱流若电转,举掉扬珠辉。 临驿卷缇幕,升堂接绣衣。 情亲不避马,为我解霜威。
10、《春别曲》 【唐】张籍 长江春水绿堪染,莲叶出水大如钱。 江头橘树君自种,那不长系木兰船。
11、《卜算子·我住长江头》 【宋】李之仪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 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 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12、《宿甘露寺僧舍》 【宋】曾公亮 枕中云气千峰*,床底松声万壑哀。 要看银山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
13、《喜迁莺·晋师胜淝上》 【宋】李纲 长江千里。限南北、雪浪云涛无际。 天险难逾,人谋克庄,索虏岂能吞噬。 阿坚百万南牧,倏忽长驱吾地。 破强敌,在谢公处画,从容颐指。 奇伟。淝水上,八千戈甲,结阵当蛇豕。 鞭弭周旋,旌旗麾动,坐却北军风靡。 夜闻数声鸣鹤,尽道王师将至。 延晋祚,庇烝民,周雅何曾专美。
14、《临江仙》 【明】杨慎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15、《水调歌头·金山观月》 【宋】张孝祥 江山自雄丽,风露与高寒。寄声月姊,借我玉鉴此中看。 幽壑鱼龙悲啸,倒影星辰摇动,海气夜漫漫。涌起白银阙,危驻紫金山。 表独立,飞霞佩,切云冠。漱冰濯雪,眇视万里一毫端。 回首三山何处,闻道群仙笑我,要我欲俱还。挥手从此去,翳凤更骖鸾。
16、《六么令·次韵和贺方回金陵怀古鄱阳*上作》 【宋】李纲 长江千里,烟淡水云阔。歌沉玉树,古寺空有疏钟发。 六代兴亡如梦,苒苒惊时月。兵戈凌灭。豪华销尽,几见银蟾自圆缺。 潮落潮生波渺,江树森如发。谁念迁客归来,老大伤名节。 纵使岁寒途远,此志应难夺。高楼谁设。倚阑凝望,独立渔翁满江雪。
涉江采芙蓉古诗词
在日常学*、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古诗了吧,汉魏以后的古诗一般以五七言为基调,押韵、转韵有一定法式。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大家都称赞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涉江采芙蓉古诗词,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本文背景:
这是反映游子思妇的相思之诗,是《古诗十九首》之一。两汉时期,经学成为士人跻身朝堂、谋求功名的重要资本。于是千千万万的学子离乡游学求宦。但是对于如此众多的士人而言,官僚机构的容纳能力实在太有限了,这必然形成一种得机幸进者少、失意向隅者多的局面。于是一个坎凛失意的文人群体便产生了,这就是《古诗十九首》中的“游子”和“荡子”。这些宦途失意的游学的士子在宦途无望、朋友道绝的孤单失意中,自然会苦苦地怀念故乡和亲人。此诗即是《古诗十九首》中描写怀乡思亲的代表作。《古诗十九首》大约是东汉后期作品,当作于汉献帝建安之前的几十年间。
原文:
涉江采芙蓉佚名 〔两汉〕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注释:
芙蓉:荷花的别名。
兰泽:生有兰草的沼泽地。
遗(wèi):赠。
远道:犹言“远方”。
还顾:回顾,回头看。
旧乡:故乡。
漫浩浩:犹“漫漫浩浩”,形容路途的遥远无尽头。形容无边无际。
同心:古代*用的成语,多用于男女之间的爱情或夫妇感情融洽指感情深厚。
终老:度过晚年直至去世。
诗意:
我踏过江水去采荷花,生有兰草的水泽中长满了香草。
采了荷花要送给谁呢?我想要送给远方的爱人。
回头看那一起生活过的故乡,长路漫漫遥望无边无际。
两心相爱却要分隔两地不能在一起,愁苦忧伤以至终老异乡。
鉴赏:
《涉江采芙蓉》是一首写别的情诗。在古代封建社会里,生活是很简单的,最密切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夫妻朋友关系,由于战争、徭役和仕宦,这种亲密关系往往长期被截断。更由于当时交通不便,书信无法往来,相隔两地音信全无,就成为许多人私生活中最伤心的事。因此中国古典诗词有很大一部分都是表达别离情绪的,就主题来说,这首诗是很典型的。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芙蓉:荷花的别名。兰泽:生有兰草的沼泽。这两句是说,划船到江中去采集荷花,又来到沼泽地摘取芬芳的兰草。夏秋时节,江南水乡,日暖花香,荷花盛开,女主人公在江中泽畔采集了鲜艳的荷花,又摘取了芬芳的兰草。诗歌就这样在愉快欢乐的气氛中起笔,芙蓉、兰泽、芳草等语,将画面装饰的绚丽灿烂,让人顿感主人公形象雅洁,心情愉快美好。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遗:赠送,远道:远方。这两句是说,采了花要送给谁呢?我朝思暮想的心上人远在天边。这两句自问自答,感情陡然一转,由欢乐转为悲哀,一腔热忱,遭到兜头一盆冷水泼来,一霎时天地为之变色,草木为之含悲,心中无限的凄凉寂寞,伤心失望。这是一句深沉的疑问,一声无奈的叹息。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还顾:回顾,回转头看。漫浩浩:犹漫漫浩浩,形容路途遥远没有尽头。这两句是说,回头遥望我的故乡,长路漫漫看不到尽头。这两句承“远道”、“所思”而来,将读者的视线引向遥远的远方,读者似乎看到男主人公孤单、忧愁、怅惘地伫立在路边,徒劳地向故乡方向张望,他看到的道路漫漫浩浩,绵延不尽。故乡在哪儿?所思的人在哪儿?诗中的另一主人公,一个漂泊异乡的游子感情痛苦到极点。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同心:指夫妻。古代婚礼的一种仪式,新郎新娘用彩缎结同心,并相挽而行。终老:终生。这两句是说,两个心心相印的人啊,永远异地相思,只有忧伤陪伴他们终老。这两句诗是写一对长久分别得有情人,从眼前想到此后的生涯,更深的担忧涌上心头。
此诗借助他乡游子和家乡思妇采集芙蓉来表达相互之间的思念之情,深刻地反映了游子思妇的现实生活与精神生活的痛苦。全诗运用借景抒情及白描手法抒写漂泊异地失意者的离别相思之情;从游子和思妇两个角度交错叙写,表现游子思妇的强烈情感;运用悬想手法,在虚实结合中强化了夫妻之爱以及妻子对丈夫的深情。
涉江采芙蓉
两汉·佚名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两汉古诗词《涉江采芙蓉》译文
我踏过江水去采荷花,生有兰草的水泽中长满了香草。
可是我采了荷花要送给谁呢?我想要送给远方的爱人。
回头看那一起生活过的故乡,路途显得那么无边无际。
两心相爱却不能在一起。于是我们要各在一方,愁苦忧伤以至终老异乡。
赏析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涉江采芙蓉》初读时十分单纯,而这”单纯“其实寓于颇微妙的婉曲表现中。初看起来,似乎无须多加解说,即可明白它的旨意,乃在表现远方游子的思乡之情。诗中的“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正把游子对“旧乡”的望而难归之思,抒写得极为凄惋。那么,开篇之“涉江采芙蓉”者,也当是离乡游子了。不过,游子之求宦京师,是在洛阳一带,是不可能去“涉”南方之“江”采摘芙蓉的,而且按江南民歌所常用的谐音双关手法,“芙蓉”(荷花)往往以暗关着“夫容”,明是女子思夫口吻,当不可径指其为“游子”。连主人公的身分都在两可之间,可见此诗并不单纯。不妨先从女子口吻,体味一下它的妙处。
夏秋之交,正是荷花盛开的美好季节。在风和日丽中,荡一叶小舟,穿行在“莲叶何田田”、“莲花过人头”的湖泽之上,开始一年一度的采莲活动,可是江南农家女子的乐事。采莲之际,摘几枝红莹可爱的莲花,归去送给各自的心上人,难说就不是妻子、姑娘们真挚情意的表露。何况在湖岸泽畔,还有着数不清的兰、蕙芳草,一并摘置袖中、插上发际、幽香袭人,更教人心醉。——这就是“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两句吟叹,所展示的如画之境。倘若倾耳细听,读者想必还能听到湖面上、“兰泽”间传来的阵阵戏谑、欢笑之声。
《渡湘江》是唐初诗人杜审言创作的一首七绝,全诗诗人是如何描写自己的情感呢?下面一起来看看!
渡湘江迟日园林悲昔游,今春花鸟作边愁。
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
【注释】
①迟日:春日。语出《·国风·豳风·七月》:“春日迟迟,采繁祁祁。”悲昔游:作者旧游之地,因放逐再次经过感到悲伤。昔游:往日的游赏活动。
②边愁:流放边远地区产生的愁绪。
③京国人:京城长安的人。南窜:指流放峰州。
④湘江:水名。源出广西省,流入湖南省,为湖南省最大的河流。
【白话译文】
春日迟迟园林如绣伤悲往昔的遨游,今春花开鸟鸣成了远去边陲的哀愁。
最可怜的是京城的人被流放到南方,而不能像湘江中的水那样向北奔流。
【创作背景】
此诗当作于唐中宗神龙元年(705),当时杜审言被贬到南方极为偏远的峰州。他在流放途中,渡湘江南下时,正值春临大地,花鸟迎人,看到江水滔滔,朝着与他行进相反的方向流去,诗人触景生情,不禁对照自己的遭遇,悲从心来,写下了这首诗。
【赏析】
诗的首句“迟日园林悲昔游”,是因眼前的春光回忆起往昔的春游。当年,春日迟迟,园林如绣,游目骋怀,该是心旷神怡的。而这里追叙“昔游”时却用了一个“悲”字。这个悲,是今天的悲,是从今天的悲追溯昔日的乐;而反过来,也可以说,正因为想起当时的游乐,就更觉得当前处境之可悲。今非昔比,重来此地,自己的处境已经是一落千丈,今昔对比,使诗人本来就悲伤的心情,更添一层愁绪。这一句诗是用此刻的情移过去的境,为昔日的欢乐景物注入了此时的悲伤心情。“迟日园林”与“昔游”之间加一“悲”字,使句意曲折而丰富,语势跌宕而劲健。
诗的第二句“今春花鸟作边愁”,是从昔游的回忆写到今春的边愁。“今春”指出渡江的时间。“花鸟”概括春景,虽没有直接描绘声色,而鸟语花香的境界已在眼前。“作边愁”,是说今春的花和鸟不同往年,它们也含愁带恨。这里用了移情入景的手法,以比兴表达诗人的愁思。一个“作”字,语意双关。既象说花鸟,又是说人,亦可理解为人与花鸟同说,婉曲而有机趣。一般说来,鸟语花香是令人欢乐的景物;可是,这些景物却使诗人更想起自己正在流放去边疆的途中。鸟语也好,花香也好,在诗人心目中只构成了远去边疆的哀愁。这一句诗是以心中的情移眼前的境。诗人缘情写景,因而景随情迁。如果就艺术手法来说,以“花鸟”与“边愁”形成对比,是从反面来衬托边愁。司马光的《续诗话》评这一联诗说:“花鸟*时可娱之物,见之而泣,闻之而悲,则时可知矣。”这里,以花鸟可娱之物来写“感时”、“恨别”之情,采用的也是反衬法。
诗的第三句“独怜京国人南窜”,是整首诗的中心,起承上启下作用。上两句,忆昔游而悲,见花鸟成愁,以及下一句为江水北流而感叹,都因为诗人远离京国,正在南窜途中。上下三句都是围绕着这一句,从这一句生发的。前两句的忆春、伤春转入叙事抒情,感慨自己从京都流贬到荒僻的南地。“独”字下得有力,使全句生神,激活全篇。但这一句还没有点到《渡湘江》这个题目。
最后一句“不似湘江水北流”,才提到湘江,点破诗题,而以“水北流”来烘托“人南窜”,进一步烘托了诗人哀苦的心情,表达了诗人对长安的思念之情。诗人绵绵的愁绪就像是湘江水一样源源不断而来。结尾意蕴悠远,耐人寻味。此句紧承第三句点题作结,出语自然。管世铭曾说:“初唐七绝,味在酸咸之外。”并以此诗为例。所谓“味在酸咸之外”,即指诗中蕴含的情感复杂丰富余味无穷。这些的妙处,不仅在于融情于景,而且还通过时间、空间、景物的不同对比,形成一种杳邈迷茫的意境,仿佛有万般的游丝争惹人的离愁,很有感染力。“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初读似常语,并无警策之处,仔细品味,就可看到诗人怅惘的形象。他独立舟头,思悠悠,无限离愁,正如一江春水向北流。
这首诗色彩清淡,情意浓挚,成功地运用反衬和对比的手法:诗的前两句是今与昔的衬比,哀与乐的衬比,以昔日对照今春,以园游对照边愁;诗的后两句是人与物的衬比,南与北的衬比,以京国逐客对照湘江逝水,以斯人南窜对照江水北流。通过层层对比反衬,把诗人内心的愁苦表达得真切生动,具有极强的感染力。杜审言性格爽朗轩豁,喜直抒胸臆,这自是其诗的特色之一。该诗以押韵对起,又以对作结,俱有整齐美、和谐美以及反复咏叹的韵味。这在七言绝句刚刚定型、开始成熟的初唐时期,尤其难能可贵。杜审言这首《渡湘江》在初唐是有相当影响的,说它“具有开启诗坛新风的作用”,也不为过誉。
关于湘江夜的古诗词
赞湘江的古诗词
写湘江的古诗词
写湘江的诗词
带湘江的古诗词句
关于湘江的诗词
描写望湘江的古诗词
湘江诗句
湘江的诗句
湘江的古诗及诗意
形容湘江的古诗
湘江的古诗文
湘江最深的古诗
血战湘江台词
湘江曲的古诗视频
古诗渡湘江的诗配画
古诗渡湘江的吟唱
古诗渡湘江的作者
赞美湘江的诗句
描写湘江的诗句
湘江北去台词
湘江大桥上的古诗
湘江曲古诗带拼音的
湘江北去的古诗
有关湘江战役的古诗
形容湘江的诗句
描写湘江美景的古诗
形容湘江的句子
渡湘江这首古诗的地点
描写湖南湘江的古诗
令人惊吓的古诗
中学最难背的的古诗
夫妻相濡以沫的全古诗
关于时间的古诗带诗名
有真龙字样的古诗文
古诗是唱出来的
嫦娥奔月是中秋节的古诗吗
节约粮食的古诗或儿歌
洋佳酱那些把老师气晕的古诗词
徐有贞的中秋月古诗
凤梧雅苑里的15首古诗
关于元宵节的四字成语和古诗
有点古诗寓意的足浴店名字
赞美草的24首经典古诗
工作做得不好的古诗词
300首古诗词里的画
谈谈古诗词中的意象的作用
关于元代的古诗
形容叹气的古诗
描述一桌子好菜的古诗词
写花的优美古诗大全
写天鹅路过的古诗
带同字结尾的古诗
与汉字相关的古诗
形容描写雪的古诗词
形容杨柳意象的古诗
感叹花谢的古诗
表现圣贤哲思的古诗
美丽的古诗词美文
叶夜宿山寺的古诗
有没有祖国的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