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唐代咏怀古诗的特点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唐代咏怀古诗的特点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唐代咏怀古诗的特点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唐代咏怀古诗的特点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山村咏怀古诗
在学*、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一些使用较为普遍的古诗吧,古诗的格律限制较少。你知道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山村咏怀古诗,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山村咏怀》
朝代:唐 作者:邵康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山村咏怀》大意:
一个小孩,牵着妈妈的衣襟去姥姥家。一口气走出二三里;眼前要路过一个小村子,只有四五户人家,正在做午饭,家家冒炊烟。娘俩走累了,看见路边有六七座亭子,就走过去歇脚;亭子外边,花开的繁茂,小孩越看越喜爱,伸出指头点数,嘴里念叨着“八枝 ,九枝,十枝 ”。他想折下一枝来,戴在自己的身上。他刚要动手,他的妈妈便喝住他,说:“你折一枝,他折一枝,后边的人就不能看美丽的花儿了。”后来,这儿的花越来越多,数也数不过来,变成了一座大花园。
作者简介:
邵康节 (一O一一~一O七七)邵康节(康节为谥号)名雍,字尧夫。宋朝时代的著名卜士。北宋真宗大中祥符4年(公元1011年)12月25日(辛亥年辛丑月甲子日甲戌辰)生于范阳(今河北涿州大邵村)。幼年随父邵古迁衡漳(今河南林县康节村),又迁共城(今河南辉县),37岁时移居洛阳。
是*占卜界的主要代表人物。《梅花易数》是他的发明的占卜方法。可是这本书版本很多,估计已经是传伪了。先天易学是他的主要代表作。可是在他的著作中关于先天易学叙述的并不详细。朱熹的《周易本义》对于先天易学作了详细的介绍。
注释
去:指距离。
烟村:被烟雾笼罩的村庄。
亭台:泛指供人们游赏、休息的建筑物。
赏析
这首诗的具体创作时间不详。是诗人在阳春三月去共城(今河南辉县)游玩时,看到了乡间野外的'骀荡春光和迷人的乡村风物,为了表达诗人的闲适心绪和充分享受生活的积极人生态度,写下了这首诗。
创作背景
这首诗通过列锦的表现手法把烟村、人家、亭台、鲜花等景象排列在一起,构成一幅田园风光图,并创造出一种淡雅的意境,表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两句是一种线状的视觉印象,“一去”做水*运动,”二三“虚指数量多,炊烟袅袅呈垂直状态,“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两句变换为点状视觉印象:亭台座座,鲜花朵朵。
诗人在这首诗中的每句安排一个量词,即“里”、“家”、“座”、“枝”,新颖有变化,也在每句中安排两三个数字:“一”字打头,“二三”“四五”和“六七”嵌于句中,“八九十”又回归句首,把一到十表示数目的十个汉字按照自然数序同小路、烟、村、亭台、鲜花编织在一起,随着诗句和画面自然排列,只用了寥寥几笔就构成一幅自然朴实而又朦胧的山村风景画,自然地融于山村的意境之中。
每天一首古诗词,腹有诗书气自华。古诗词学*方法:读诗文、解诗题、明诗意、知诗人、悟诗情,这五个方法也是学*古诗词的5个阶段,层层递进。“读诗文”即要熟读诗词原文;“解诗题”即了解诗歌标题的意思,很多古诗从标题中就能知道作者要表达的情感;“明诗意”是要了解整首诗的意思;“知诗人”是要了解作者的,或作者创作这首诗的背景;“悟诗情”指领会诗歌所要表达的情感(思念、理想、社会现实、风景等)。
山 村 咏 怀
北宋 邵雍
一去二三里,
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
八九十枝花。
注 释
去:距离。
烟村:被烟雾笼罩的村庄。
亭台:泛指供人们游赏、休息的建筑物。
白话译文
一眼看去有二三里远,薄雾笼罩着四五户人家。
村庄旁有六七座凉亭,还有许多鲜花正在绽放。
作品赏析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两句是一种线状的视觉印象,“一去”做水*运动,”二三“虚指数量多,炊烟袅袅呈垂直状态,“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两句变换为点状视觉印象:亭台座座,鲜花朵朵。
诗人在这首诗中的每句安排一个量词,即“里”、“家”、“座”、“枝”,新颖有变化,也在每句中安排两三个数字:“一”字打头,“二三”“四五”和“六七”嵌于句中,“八九十”又回归句首,把一到十表示数目的十个汉字按照自然数序同小路、烟、村、亭台、鲜花编织在一起,随着诗句和画面自然排列,只用了寥寥几笔就构成一幅自然朴实而又朦胧的山村风景画,自然地融于山村的意境之中。
思 考:
1. 填空 。 去 里,烟村 家。亭台 座, 枝花。2. 画一画诗中出现的景物
山村咏怀
(宋)邵雍
一去二三里,
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
八九十枝花。
译文与解析
一眼看去有二三里远,轻雾笼罩着四五户人家。亭台的楼阁有六七座,八九十枝的鲜花在绽放。诗人前两句用了线状视觉,后两句用了点状视觉,全诗运用数字和景物的变化,构成一幅自然朴实而又朦胧的山村风景画。
古诗小故事(摘自网络)
一个小孩,牵着妈妈的衣襟去姥姥家。一口气走出二三里;眼前要路过一个小村子,只有四五户人家,正在做午饭,家家冒炊烟。娘儿俩走累了,看见路边有六七座亭子,就走过去歇脚;亭子外边,花开的繁茂,小孩越看越喜爱,伸出指头点数,嘴里念叨着“······八枝,九枝,十枝”。他想折下一枝来,戴在耳丫上,把自己打扮得像一个迎春小喜神儿。他刚要动手,妈妈喝住他,说:“你折一枝,他折一枝,后边歇脚的人就不能看景了。”小孩儿听了妈妈的话,就缩回了手。后来,花越开越多,数也数不过来,此地就变成了一座大花园·····
扩展知识点:
一、汉字一到十的认知与书写
①注意“横、竖、撇、捺”的笔画写法。
②八与入字的鉴别
八——撇捺要分开
入——捺在撇上住
二、几个需要注意的读音:
①三(san)四(si)是*舌,十(shi)是翘舌
②几个三拼音节的字:怀(h-u-ai)家(j-i-a)座(z-u-o)花(h-u-a)
实际上,汉语拼音中的三拼音节只有九个:i-a、 u-a、 u-o 、u-ai、 i-ao、 i-an、 i-ang、 u-ang、 i-ong
三、量词的理解与运用:
①什么是量词:通常用来表示人、 事物或 动作的数量单位的词,叫做量词。例如诗中的量词有家、座、枝。还有一种主要是度量衡单位,例如诗中的“里”。
②想一想,还有哪些量词?
四、试着讲述在上学途中都能看到哪些景物?
唐代马的特点艺术特征
唐马是唐代的社会生活的客观反映,也是唐代经济基础形象的一个侧面。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唐代马的特点艺术特征,欢迎阅读和参考,希望能帮到大家!
唐代马的特点
唐代的马俑是以饱满、健壮、安静的形象和动势特征见长,大量的唐代马俑姿势是一些等候主任的鞍马和等待货运的立马。这些彩陶与三彩的马和骆驼是描写来回跋涉运送珍贵的商品、丝绸和布匹的行脚,有的配有少数民族和外国的牵马者,这就很容易看出这些马是丝绸之路的常客。唐马雍容的姿态,不同于汉马的飞驰也有一些唐马佣刻有小猫小狗坐在马背上,反映出唐代生活安定。这些立马和游马雕塑的大量出现,是和唐代强盛和对外贸易蓬勃发展有密切关系的,反映唐代有许多西域人来往于长安的盛况,那些经由丝绸之路而来的少数民族和中东、西欧各国的商队、旅客和使节,都成了雕塑者的观察和雕刻的对象,这个贸易集散的大都市又是政治中心的长安,街头满是马厩,有着千千万万的各种良马。这些马住在马厩或伫立街头,都是雕塑家乐于取材的。唐马是唐代的社会生活的客观反映,也是唐代经济基础形象的一个侧面。金银壶上的“舞马”浮雕,构思别致,形式独特,是难得的艺术精品,它记载的唐代马戏风格,也反映出唐代的繁荣。造型艺术反映出一个社会的侧面,社会生活又左右艺术的内容、形象和风格。
《昭陵六骏》是唐太宗墓左右的六块骏马浮雕像。它在世界美术史上是占有地位的著名雕刻,昭陵六骏是唐太宗李世民打仗时骑过的六匹立过功的战马。
从浮雕的形式和层次的处理方式看,六骏和汉代的浅浮雕不同,前者立体感强,体积丰满,层次也较丰富,它以艺术处理来调整比例压缩的各层次之间的关系,既丰富了空间感,又使浮雕的深度成为有条理的简化层次,使之适合建筑*面与室外光线,这种处理方法,在第三空间——“深度”的表现力方面,比起浅浮雕优越,使六骏技法增加了刻画具体形象的艺术手段,更利于表现马的形象,成为具体和造型饱满的六骏,更由于浮雕各层转折明显有力,以及浮雕起位构成的轮廓线小于马的轮廓线。有些靠浮雕底板部分增加了往里转折的面和线,个别位置运用镂空,构成较深的颜色。骏马立体感和脱离浮雕底板的视觉效果,使六骏浮雕能充分的体现唐太宗需要“锲为真形”的艺术手法,从这个要求来看,正是汉代画像和浅浮雕锁不能实现的,六骏浮雕得到巨大的进展,成为肖像马浮雕的高峰。
但是汉代的浅浮雕在上述方面的不足,并不损害汉代画像马的水*,因为汉马画像砖石在反映奔马速度感觉方面,却胜过六骏,体现马援奏折中“行天莫如龙,行地莫如马”的飞速观念形态。雕塑的技术往往是观念的产物。
汉代马的特点
汉代的马雕像不同于秦代的写实和严谨,而是在形和神的结合程度上有了新的提高,《铜奔马》和《马踏匈奴》就是其中的代表作。
武威出土的《铜奔马》亦称《马超龙雀》(原名《马踏飞燕》),自从它重见天日以来,就在艺术界和考古界受到极大的重视。
这件雕塑 按168—172年间东汉出土的作品,武威出土,作为河西四郡之一的武威,在当年是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的,河西地区又是重要的牧马基地,从西汉到东汉数百年间,名马良种都在河西繁殖。传警骏马尤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因此在武威发现《铜奔马》这样的雕刻艺术正是东汉时期战争状态的生活反映。
《铜奔马》的艺术造型异常精巧。骏马腾跃之雄姿作凌空之势,后脚落在一只飞行的燕子身上,它栩栩如生的表现出了骏马的神速,甚至空中的.飞燕速度也落在神马的后面。“奔马塌飞燕”仅仅是一个情节,烘托马的神速,雕刻的主题思想是不断的飞速前进去执行战争的任务。这位汉代的无名雕刻师,以他奇妙的艺术构思和精湛的造型手法塑造了神速的骏马。把造化之形和心灵之意凝聚成艺术的精华。它是我国雕塑历史上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一尊艺术精品。
《铜奔马》的形象豪纵,它昂头竖耳,万里骁腾,“竹批双耳骏,风入四蹄轻”,“是何意态雄且杰,骏尾萧梢朔风起”,“莫嫌金甲重,再去捉飘风”,从上述的历史趣闻以及杜甫、李贺写的句子,仿佛就是《铜奔马》的形和神,而《铜奔马》正是这些神马记载和诗文的佐证。
《铜奔马》似马,但概括而夸张,它不完全似生活中的马,正如它的神速超越了生活中常见马匹一样,不同于凡马。*传统雕刻重视内容的真实,但更为注意提取表现主题的神和形,这些理论指导着*古代的雕刻艺术。
《马踏匈奴》和《铜奔马》都是汉代杰出的艺术遗产,他们都不是生活中某一匹具体的马,而是具有时代的特色。它的构思和雕塑情节的选择,全采用了出色的雕塑语言艺术,而且造型也有鲜明的风格。汉马轮廓有力,体积的转折明显,形象方头*腹,这种形象和造型符合战斗性格的意象。
《马踏匈奴》则以安详静止的姿态出现,《马踏匈奴》是几年霍去病将军出奇制胜以少胜多,深入敌后消灭侵略者的内容,描绘战胜至欢愉和继续警惕的神态。战胜奴隶主的战马既警惕又安详,既善良又含讽刺的神情,似乎在讥笑被他踏在下面的残暴的侵略者,仰卧马下挣扎的人是形象凶恶的武夫,露出一副绝望的表情,反衬出马的英雄形象,构成别具匠心的构图。在造型上特征明显,同属汉代的马,《铜奔马》的脚《马踏匈奴》的脚又各有不同的特色,奔马的脚细而刚健有力,既符合良马的形象,也有助于飞驰的意境,而《马踏匈奴》的马脚粗而坚实厚重,犹如四根巨大的石柱,与马身造型配合,使马构成永久性的柱石建筑感,加强了“侵略和永不翻身”的的意象。值得注意的是用马的形象代替霍去病大将军成为石雕群的主像,使它具有象征性,具备浪漫的特色,使观众联想的领域更加宽广,同时也可以看到马的形象在汉代的位置和马在传统艺术中的重要地位。马受到人们的尊重和崇敬。
马不是一般的动物和家禽,而是正义、善良、胜利、美好的象征,正如古诗描写的那样:“此马临阵久无敌,与人一心成打功。”征战连年的汉代,流下了许多雕刻的战马,生猛而响亮的汉马雕刻,动态强烈,感情含蓄,具有鲜明的艺术风格。
秦代马的特点
秦马雕刻已经具有很高的技术和艺术水*,以兵马俑为代表的秦马雕刻,创作出雕塑史的高峰。秦始皇统一了全国以后,六国的雕塑能工巧匠都成了秦始皇的工匠,秦国的雕塑成为宣扬秦国国威的工具,“把天下兵器铸造成十二金人”是一例。兵马俑雕塑向我们展示了秦时期写实雕塑技术的高超,当时的“陶马俑”塑造与制作的技术与艺术,无愧是古代第一流的艺术品。陕西临潼出土的秦始皇陵兵马俑显示那种“威仪樀樀”的阵容,与万千人马的形象,既显示出秦代统一天下的武装力量,也说明了艺术造诣的水*。这些看上去和真马等大的陶马,是生活中大型马匹的尺寸,但在未烧制前的陶马成品,更比真马的体型大过越百分之八十左右,这样庞然大物——马的陶塑,能刻画成为形体矫健,而且又都是具体的良种,说明了秦时雕塑马的卓越成就。这种重视良马形态的秦代雕塑,大都符合古时良马活千里马的要求,使人感到秦马俑是“兵强马壮”的壮马。是战斗力很强的军马。为了表现“马”力的雄伟,它以马形与造型强调形象的健壮,在造型上要求结实和有生气,它不同于东周洛阳铜马的浑厚和庄重,而突出表现良马的任性和结实重视奔马或力士马奔跑和运动时主要筋骨肌肉的塑造,强调这些部分造型的准确了力量,构成耐劳的特性而且在关节与蹄腕等能活动的部位,则雕塑出灵巧、结实的外形,雕刻家重视肌肉骨骼突出与隐去的形象与位置及其穿插关系,做到了“来去分明”,“交代清楚”。马的胸腔、骨盆、头颅的造型,各自成为坚固的整体,颈项与腰部等把主要体积相连接的部位,又塑造出了便于活动的外貌,加上马腿脚造型的恰当,比例适度构成了矫健耐奔跑的基本形。
秦马造型是根据生活中良马外贸的综合,但又重视具体特征,它不是柱体的几何物形,因而在观看秦代陶马之后感觉到动物的热量,而不是静物的质感或者静止的感觉。显示出有高度写实能力的秦马俑,是许多有特点的局部组成的,但这些局部并不跳跃,而是适宜的归于整体当中。曾经一位西方现代雕塑名家对兵马俑十分佩服,他赞颂兵马俑雕塑的整体感强,而且造型与材料的性能非常吻合,是杰出的雕塑艺术品。
秦始皇陵兵马俑中的陶马是表现待命战斗的战马,它并无疲乏的表情,立马成了充沛精神的待命,是内力含蓄的神态,这形神兼备的雕塑艺术的“神采”,是来自生活形象与造型的刻画之中,待命战斗的秦马,蕴藏有充沛的、动的能量。但雕塑所表现马的动作,是静态,是积蓄力量耐心待命、含蓄的静态雕塑艺术精品。秦岭兵马俑之技巧更为上乘之精品。
拓展:唐代时期马的特点
众所周知,盛唐一世,物华天宝,强盛的国力和繁荣的对外交流带来了*养马业的极大发展。我们甚至可以说,唐朝时期是*历史上马品种最丰富的时期。而大唐初期的马匹来源主要有四个渠道:外域贡马、战争俘获、隋宫厩马和互市买马。外域贡马主要来自于东西突厥以及其势力范围下的西域诸国,如焉耆、康 居(乌兹别克)、坚昆(柯尔克孜)等;战争俘获则是唐初在多次对突厥的战争中俘获的突厥战马,据《大唐创业起居注》载:大业二十年,李世民从李渊,会马邑 郡守王仁恭,大破突厥于马邑,“获其特勒以乘骏马”武德五年,“突厥颉利可汗率众来寇,李神符出兵与战于汾水东,虏其马两千匹。又战于沙河之北,获其乙利 达官并可汗所乘马及甲。”武德八年九月,“突厥入寇幽州,王君廓破其,获马五千匹。”贞观四年,李靖北击突厥,“虏驼马数十万计。“张宝相擒颉利并其所乘 千里马以献。通过战争,对唐帝国的马匹数量进行了大量补充。而在唐之前的隋朝,隋文帝隋炀帝父子 ,也曾多次接受外域所贡良马,充实宫廷马厩。如开皇十二年,突厥部落大人相率遣使贡马万匹;大业三年五月,突厥启民可汗献马三千及兵器新帐等。
隋亡后隋朝宫廷的御马被唐所接收,成为其马匹来源之一。再加上李渊、李世民时期与突厥的互市买马,使得唐朝的马源极大地丰富并发展。据统计,当时从各族与西 域各国引进的优良种马高达83种之多,如吐火罗马、骨利干马等。从以上四条渠道,我们可以看到,唐朝的马匹来源大都来自于北方突厥或突厥控制下的西域诸国。那么,究竟什么是突厥呢?
突厥是*古代民族。先世源出于丁灵、铁勒。西魏时首领土门击败铁勒,破柔然,建立*,东至大兴安岭,西抵西海(咸海),北越贝加尔湖,南接阿姆河南,建立了官制,有立法,有文字。隋初分裂为东西两部,唐太宗贞观四年(630)攻灭* 厥,在武则天时期,再度建立后*厥帝国。隋末唐初,西突厥势力强大,中亚和新疆地区都受其统治。突厥人长于养马,也善于与西域各国换马,更时常从其他民 族掠夺或勒索良马。《唐会要》卷七十二说:“突厥马技绝伦,筋骨合度,其能致远,田猎之用无比”。
唐朝时期突厥的涵盖面非常广,包括了现今内外蒙古、新疆等大片区域,而所覆盖的草场类型多达十余种。在这么宽广的区域内,所繁育的马匹种类必然也是不相同的,在气质、体质上都会有着比较大的差异。我们只能综合其特点,归纳为悍威强,体质干燥结实。*厥主要为粗糙型的草原马,而西突厥及西域各国则相对较为清秀细致。
从现存唐朝宫廷仕女骑马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唐马形象大多圆润丰满,弯颈圆腹,四肢则纤细直长,排除其 夸张得艺术手法,我们不难发现,这和*马的很多特征相吻合。因此,我们可以推断,唐朝宫廷里已经存在有*马或者其杂交品种。著名的昭陵六骏中的青 骓,也可以为我们的结论佐证。青骓马形上有明显的“双脊”特征,即马脊椎两侧上有两条肉脊,使人在马上骑起来非常舒服。双脊是*马的特征之一,也是乘骑马的优良特征。但其头部轻微凹陷,与典型的凹头有比较大的差别,所以应该是*马与突厥马系的杂交马
首句开门见山,点明“牛渚夜泊”。次句写牛渚夜景,大处落墨,展现出一片碧海青天、万里无云的境界。寥廓空明的天宇,和苍茫浩渺的西江,在夜色中融为一体,越显出境界的空阔渺远,而诗人置身其间时那种悠然神远的感受也就自然融合在里面了。
三、四句由牛渚“望月”过渡到“怀古”。谢尚牛渚乘月泛江遇见袁宏月下朗吟这一富于诗意的故事,和诗人眼前所在之地(牛渚西江)、所接之景(青天朗月)的巧合,固然是使诗人由“望月”而“怀古”的主要凭藉,但之所以如此,还由于这种空阔渺远的境界本身就很容易触发对于古今的联想。空间的无垠和时间的永恒之间,在人们的意念活动中往往可以相互引发和转化,陈子昂登幽州台,面对北国苍莽辽阔的大地而涌起“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登幽州台歌》)之感,便是显例。而今古长存的明月,更常常成为由今溯古的桥梁,“月下沉吟久不归,古来相接眼中稀”(《金陵城西月下吟》),正可说明这一点。因此,“望”、“忆”之间,虽有很大跳跃,读来却感到非常自然合理。“望”字当中就含有诗人由今及古的联想和没有明言的意念活动。“空忆”的“空”字,表现了诗人对过去的回忆,也暗示了这份回忆注定没有回应,暗逗下文。
如果所谓“怀古”,只是对几百年前发生在此地的“谢尚闻袁宏咏史”情事的泛泛追忆,诗意便不免*庸而落套。诗人别有会心,从这桩历史陈迹中发现了一种令人向往追慕的美好关系—贵贱的悬隔,丝毫没有妨碍心灵的相通;对文学的爱好和对才能的尊重,可以打破身份地位的壁障。而这,正是诗人在当时现实中求之而不可的得。诗人的思绪,由眼前的牛渚秋夜景色联想到往古,又由往古回到现实,情不自禁地发出“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的感慨。尽管自己也象当年的袁宏那样,富于文学才华,而象谢尚那样的人物却不可复遇了。“不可闻”回应“空忆”,寓含着世无知音的深沉感喟。
“明朝挂帆*,枫叶落纷纷。”末联宕开写景,想象明朝挂帆离去的情景。在飒飒秋风中,片帆高挂,客舟即将离开江渚;枫叶纷纷飘落,象是无言地送着寂寞离去的行舟。秋色秋声,进一步烘托出因不遇知音而引起的寂寞凄清情怀。
诗意明朗而单纯,并没有什么深刻复杂的内容,但却具有一种令人神远的韵味。这种神韵的形成,离不开具体的文字语言和特定的表现手法。这首诗,写景的疏朗有致,不主刻画,迹*写意;写情的含蓄不露,不道破说尽;用语的自然清新,虚涵概括,力避雕琢;以及寓情于景,以景结情的手法等等,都有助于造成一种悠然不尽的神韵。李白的五律,不以锤炼凝重见长,而以自然明丽为主要特色。此篇行云流水,纯任天然。这本身就构成一种萧散自然、风流自赏的意趣,适合表现抒情主人公那种飘逸不群的性格。诗的富于情韵,与这一点也不无关系。
整理:zln201707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这首诗是不是像儿歌,脍炙人口又朗朗上口,很多人都能背诵,但未必很多人都知道这首诗的作者和诗的名称。
这首诗的名称为《山村咏怀》,作者是北宋著名的诗人、哲学家、历史学家、易学数理学家邵雍。
邵雍(1012年1月21日-1077年7月27日),字尧夫,北宋著名理学家、数学家、道士、诗人,生于林县上杆庄(今河南林州市刘家街村邵康村,一说生于范阳,即今河北涿州,与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并称”北宋五子”。
邵雍一生著作非凡,其诗词现存就有1682首,这首《山村咏怀》成为诗词的经典之作,也成为一代代华夏子孙启蒙孩子的必读诗词。
全诗总共仅有20个字,其中10个数字,作者便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写意的山村画卷:
一行人去到郊外,看到了村庄里炊烟袅袅,亭台楼阁,鲜花朵朵,满园春色。
诗人只用了寥寥几笔,就勾勒了一幅自然朴实而又朦胧的田园风光。
既诙谐巧妙,又通俗易懂,而且便于诵读和传播。
还记得,那个坐在自行车前杠上的小女孩,父亲一边驮着她在沙子路上闲逛,父亲一边教她背诵这首《山村咏怀》。
几十年过去了,那个温馨而又应景的画面永远留在我的记忆里。
当年父亲用这首宋诗,教会了 我数数,还启蒙了我对诗词的热爱。
渐渐长大以后,发现了父亲抽屉里的《唐诗三百首》、《宋词浅析》,我便开始囫囵吞枣的背诵和揣摩。
从此我熟知了李白、杜甫、白居易,我也喜欢上了柳永、陆游、李清照,唐宋诗词伴随我长大、成熟,就像血液一样流进了我的生命。
这就是《山村咏怀》的魅力,它既能让孩子在游戏中学*数字,在孩子面前呈现一幅自然的画卷,还能激发孩子们对美的想象。
一千多年来,这首《山村咏怀》不知哺育启蒙了多少华夏儿女,
当我的孩子出生以后,我又用父亲启蒙我的方式,把《山村咏怀》当成儿歌和数数传给了我的孩子。
我想这首诗之所以能成为经典,能代代相传,能在孩子们心里扎根开花。
不仅仅是诗词的简单易记,更重要的是诗人的笔力深厚,以及蕴含在诗中的人生哲学。
大道至简,大象无形
诗人聊聊几笔,就描绘了世代百姓安居乐业,幸福祥和的理想未来。
如今我们的城市乡村,哪一处不是“亭台六七座、哪里不是“八九十枝花”
邵雍在一千多年就预言了中华美丽城市、美丽乡村的祥和基调
这正是他的人生处世哲学,也是他悟道的智慧体现。
其实邵雍不仅仅是一个诗人学者,更是一个深谙人性与自然的哲学家,他一生两度被举荐,均称疾不赴任,却热衷于著书立说。
邵臃的诗词既通俗易懂,又充满哲理,我们一起来欣赏这篇《心安吟》
心安身自安,身安室自宽
心与身俱安,何事能相干
谁谓一身小,其安若泰山
谁谓一室小,宽如天地间
唐代山水画的特点有哪些
在唐代艺术整体繁荣的局面下,山水画也步入成熟阶段,并且形成风格不同的两大主要流派。下面是百分网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唐代山水画的特点简介,希望能帮到大家!
唐代早期山水画中的神仙思想仍然存在,但随着社会的富庶、贵族生活的奢华,人们对物质生活的兴趣远远超过了魏晋时期的求仙访道、卧游山水,因而这一时期与之相联系的反映琼楼玉宇辉煌壮丽的工细山水画随之而兴,并呈后来居上之势。盛唐以后,虽社会经济仍然繁荣,但随着*封建社会的渐呈下坡之势,社会矛盾日益深刻,一些大夫向往投身自然山水之宁静生活,诗歌中也发展了田园山水诗派,表现在绘画上,是山水画中涌现了大批表现隐逸生活和清幽景像的田园山水及起比德作用的表现士人品格的松石图障,技法上也出现了笔意渲淡的水墨写意画风,山水画的审美内涵在不断地发展和扩大。
应当说,山水画在绘画技艺上经过初唐的探索和创造,至盛唐时已经有了极大提高,完全摆脱了早期的稚拙状态。如张彦远《历代名画记》所述“山水之变,始于吴,成于二李”,说明山水画至大小李,已经发展较为完备。其间出现了许多杰出的山水画家,如李思训父子、吴道子、王维、张璪、毕宏、郑虔、王默、王宰、项容、刘商、朱审等等。具体而言,在表现形式上,唐代山水画主要有二类体格:
一、李思训父子画风
李思训(651-718年),字建,唐朝宗室。开元初封左武卫大将军,故画史上有“大李将军”之称,他的山水画极为时人所重,唐人推崇他的作品为“国朝山水第一”,一家五人并善丹青,其子李昭道,官至太子中舍,人称“小李将军”。在*山水画发展史上,李思训及其子李昭道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历代名画记》中张彦远赞其“画山水树石,笔格遒劲,湍濑潺湲,云霞缥缈,时睹神仙之事,(窑)然岩岭之幽”。《唐朝名画录》亦说李思训:“与子昭道中舍俱得山水之妙,时人号大李、小李。思训格品高奇,山水绝妙”。《唐朝名画录》和《太*广记》等都记载了李思训和吴道子画嘉陵江三百里的故事,明皇云:“李思训数月之功,吴道子一月之迹,皆极其妙也。”可见李思训和吴道子虽画风不同,但异曲同工,成就皆不凡。
李思训在山水画上的成就是发展了青绿山水精妙臻密、繁华富丽的画风,自成一家。李思训的山水画在题材及艺术风格上都带有明显的贵族色彩,在造景立意上尚未摆脱神仙思想,画中时有神仙故事,依然是“云霞缥缈”。在技法上,多以“勾勒成山”,用大青绿著色,并用螺青苦绿复染,所画树叶多用夹笔,以石绿填缀。在描绘山水形象上,打破了单纯的勾描填色,而以遒劲带有变化的勾勒,表现山石结构,再填以浓厚的青绿重彩,设色富丽堂皇,显示了盛唐艺术“焕烂以求备”的辉煌气象,形成金碧辉映的艺术特色。其笔下青绿山水,虽仍带有较强的装饰性,但较之隋及初唐山水则显得更为自然成熟。李思训作品的艺术特色,可以从保存下来的属于他的流派的作品中见到。如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有三幅《宫苑图》,与记载中的李画特点相一致。从传为其作的《江帆楼阁图》中,也可以明显看出这种从隋到唐的山水画的发展。也明显可以看出山水画技法到李思训时,确已达到了一种成熟的地步。
李昭道,人称“小李将军”,克承家学,并稍有发展。张彦远评其“变父之势,妙又过之”。然而朱景玄《唐朝名画录》说其笔力“不及思训”。《太*广记》、《图绘宝鉴》等典籍也多有此论。但李昭道的山水技法上在李思训基础上确实有所发展,传为李昭道《明皇幸蜀图》现藏台北,画中崇山峻岭,山径迂回。该图本是描绘帝王蒙尘,而画家却巧妙地避讳了这一点,只于画幅前端画诸骑“出飞天岭下,初见*陆,马若皆惊,而帝见小桥,作徘徊不进状”。这个微妙的描绘既出其心境,又不损帝王的威严,可见作画时的独具匠心。全画细笔勾描,无皴法,用石青、石绿、丹粉施以重彩,显得富丽堂皇、描绘精微。这幅画可帮助我们很形象地了解李昭道“变父之势、妙又过之”的艺术特色。
“二李”的这种富丽非凡的勾金染碧的装饰性绘画,后来被当作山水画一种固定图式,不断为后人仿效。如现存题为唐人之作的《宫苑图》、《采莲图》等皆是此类作品。
二、王维与水墨渲淡画风
唐代绘画的另一体格是水墨渲淡的写意画风。在人物和花鸟画中难得一见,而在山水中却表现得淋漓尽致。这一画风的代表画家以王维最为著名,此外,还有张璪、郑虔、毕宏、王默、刘商、韦偃等人,直至五代的山水画家卫贤、董源、巨然、荆浩、关仝等人仍然都是属于水墨渲淡一路。
和李思训父子山水画风面貌不同,王维作品充分体现了水墨绘画在唐代的萌芽和发展,代表了唐代山水画的另一种风格。
王维(701-761年),字摩诘,太原(今山西祁县)人,是开元、天宝年间久负盛名的诗人,在音乐上造诣亦颇高。同时又是才华横溢的画家。王维于开元九年中进士,后因“安史之乱”被迫接受伪职而遭降官,渐渐无心仕途,晚年隐居陕西“蓝田别墅”,以弹琴、赋诗、奉佛为事。王维是盛唐之际“王孟”诗派的领袖,其山水田园诗,恬淡宁静,清新自然,善于用凝练的诗句写出色彩明丽、情景交融的动人境界,具有清鲜而又含蓄的效果。王维曾深依禅宗,有时“谈玄终日以为乐”,因而他的艺术作品中,也就渗透着一定的佛学思想。如他的诗“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等等,都包含了一定的禅机,有一种禅定的境界。更主要的是他不仅能诗善画,而且能够把艺术中的诗与画,通过他的创作给以相互交融,诗画相互渗透,把诗一般的意境鲜明凝炼地收入画面,使画面具有深邃静谧的诗境。故苏东坡对他推崇备至,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东坡题跋》卷四)
王维工草隶,善山水人物,尤以山水出色。《图绘宝鉴》载其“善画,尤精山水”。《唐国史补》亦有“王维画品妙绝,于山水*远尤工”。朱景玄《唐朝名画录》云其“笔踪措思,参于造化”、“如山水*远,云峰石色,绝迹天机,非绘者之所及也”。他的山水能集众家之妙,“体涉古今”,既有接*李思训青绿山水的一种“笔墨婉丽”、石用小斧辟皴、设色“重深”的作品,亦有“踪似吴生,而风致标格特出”的作品,还有“笔意清润”或笔力劲爽的“破墨山水”。他最为后人称道的便是这一种“破墨山水”。通过单纯的墨色变化表达朴素*淡的景色和心境。以董其昌为代表的一些文人画家更是抓住王维“笔意清润”的特点,说他“一变勾斫之法”而专长“水墨渲淡”,追其为“南宗画之祖”。史载王维作画不拘泥具体物象,画物不问四时,曾把芭蕉画在雪景中,“画花往往以桃杏芙蓉莲花同画一景”。宋沈括《梦溪笔谈》中谓之“此乃得心应手,意到便成,故造理入神,迥得天意”。这其实是一种浪漫主义倾向在绘画创作中的体现。
王维真迹在唐代就已不多见,张佑在《题王右丞山水障子》中曾经慨叹“右丞今已殁,遗画世间稀”。《宣和画谱》虽载北宋御府藏其作一百二十六幅,除佛像外大多为山庄渔市及雪景山水,但看来真迹亦不会多,能遗传至今的大都不可信。如今有《辋川图》、《江山雪霁图》、《雪溪图》、《江山雪意图》等存世,多为后人摹品或托名之作。《雪溪图》传为王维所作,有宋徽宗题签,可知在宋代曾入藏内府并定为真迹。画面表现为江边雪景,*处有小桥竹篱亭舍,途中有村童赶猎,寒江中有舟船行驶,颇有情致,王维向以雪景山水著称,宋代人多以江南人所画雪意图,只要用笔清秀者便托为王维所作,但此幅《雪溪图》,浑厚古雅,应是一幅早期山水画的佳作,即使不是王维所作,也应当*其画风,可作为研究画史的参考。
而各种风格山水画的建立,标志着唐代山水画的发展已翻开了新篇章。多描写自身生活的环境,表现了恬淡闲居的生活理想,被苏东坡称为“画中有诗,诗中有画”。
这个时期,善于水墨画的画家,尚有韦偃、陈恪、卢鸿家。王维于开元九年中进物中二李,说明山水画至大小、祁岳、朱审、张志和、顾况、项信、陈式等。另外还有各的洒脱和豪放之气在李思训山水物博,他的画发展到他的学生王默种画风的山水画家也名家辈出,山水画风格各派画家,他往往秃笔抹写物谓之此乃得心应手,异彩纷呈。如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中所记“又若王右丞之能遗传至今的大都不可信。如今物华重视墨法技巧甚至大泼墨重深,杨仆射之奇赡,朱审之浓秀,王宰之巧墨,抵于绢素”。他早年曾随郑中有了极大提高,完全摆密,刘商之取象,其余作者非一,皆不过之,对于*画的发展起着物博项都是善于用墨的大师,这种百花齐放形势的出现,标志着山水画在唐代已翻开新的一页。
唐代山水画的风格演变
作为*画的一个重要门类,山水画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已经萌芽。这个时期已经形成了专门的理论著作,如第一篇*山水画理论《山水画序》。在这篇理论著述中宗炳明确提出了“圣人含道应物,贤者澄杯味象”、“万物趣融其神思”等理论,形成了山水画理论体系并一直影响至今。在《叙画》中,王维也提出了关于山水画的理论:要使山水画与地图的功能不一样,就需突破“目有所及,固见不周”的生理局限。发展到隋唐时期,国家的统一和经济的繁荣发展进一步推动了山水画的发展。山水画题材较之以前有了很大的进步,技法和理论在这一时期交相辉映,互相影响。此时山水画在唐代虽然还未处于主体地位,不过晚明唐志契却认为:“画中惟山水最高。虽人物花鸟草虫,未始不可称绝,然终不及山水之气味风流潇洒。”可以看出,此时山水画已经受相当多的重视、评价之高。
在唐代特别是唐中期以前,政治家们励精图治,经济与文化得到空前发展,社会稳定,在这种大时代背景下,山水画获得长足发展。山水画作为背景在唐初多应用在亭台楼阁之上,起装饰作用。唐代初期受前朝遗韵的影响,道家思想特别是隐逸风尚的盛行,对唐代山水画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科举制度的进一步完善,改变了以往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许多中下层的读书人有了进入仕途的机会,这样一来,社会尚学之风浓厚。这一时期的唐代文化达到鼎盛,特别是诗歌、书法对绘画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社会各阶层,宫廷画、士大夫画、民间画各成体系,又相互影响。唐中后期,安史之乱后,国势衰微,画风渐转变为以隐逸为主,各种专才全面发展,并且此时社会上鉴藏风气正盛,这一系列的影响促成了山水画在唐代的发展与变革,画风也由延续前人的青绿山水向水墨山水转变,用线方面也由细劲的春蚕吐丝似的线条发展成为气势潇洒、笔迹爽利的带有主观情感的线条。另外审美趣味爱好从精工灿烂、雍容华贵至清简疏远、恬淡放逸的转变也促成了山水画风格的演变。
山水画的起源
山水画,简称“山水”。*画的一种。描写山川自然景色为主体的 绘画。在魏晋、南北朝已逐渐发展,但仍附属于人物画,作为背景的居多;隋唐始独立,如展子虔的设色山水,李思训的金碧山水,王维的水墨山水,王洽的泼墨山水等;五代、北宋山水画大兴,作者纷起,如荆浩、关仝、李成、董源、巨然、范宽、许道宁、燕*、宋迪、王诜、米芾、米友仁的'水墨山水,王希孟、赵伯驹、赵伯骕的青绿山水,南北竞辉,达到高峰。从此成为*画中的一大画科;元代山水画趋向写意,以虚带实,侧重笔墨神韵,开创新风;明清及*代,续有发展,亦出新貌。表现上讲究经营位置和表达意境。传统分法有水墨、青绿、金碧、没骨、浅绛、淡彩等形式。
山水画:系*画,特有的画种之一。在魏晋南北朝时已逐渐从人物画中分离出来,形成独立的画料,到唐代已完全成熟。
山水画,是禀爱自然的精华,天地的秀气,所以阴阳、晦冥、晴雨、寒暑、朝昏、昼夜有无穷的妙趣。从六朝到唐山水画家虽然很多,但他们的笔法,位置却很古拙。
在经历了几百年的分裂和动荡之后,*再次统一于隋朝(581-618)。
在这短暂的时期内建立的*机构和政治制度,为下一个唐朝的发展和繁荣奠定了基础。
太原留守李渊起兵,灭掉隋朝,建立了唐朝(618-907),唐帝国疆域辽阔,东至安东,西迄安西,北起单于府,南止日南。
王维(传)《江干雪霁图卷》局部之一
唐太宗继位后,社会安定,经济繁荣,出现了“贞观之治”的兴旺局面。
到唐玄宗开元时,国内一片繁荣发达景象,中外文化交流得到空前发展,这个时期被誉为“开元盛世”。
以强大而仁慈的统治、成功的外交关系、经济扩张和世界主义风格的文化开放为标志,唐代*成为当时世界上最伟大的帝国。
在中世纪的世界里,来自印度、波斯、*、叙利亚、朝鲜和日本的商人、神职人员和使节聚集在首都长安的街道上,外语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部分。
李思训,唐代《唐宫图》
在唐朝最初的几十年里,特别是在唐太宗(626-49年)的统治下,*征服了来自北方和西北的游牧邻国,确保了通往叙利亚和罗马的陆上贸易路线的和*与安全。
七世纪是一个重大的社会变革时期,官方考试制度使没有家庭关系的受过教育的人能够担任*官员。
这些新的社会精英逐渐取代了旧的贵族,从南方招募绅士促进了早在6世纪就开始的文化融合。
李思训,唐代《唐宫图》之后人题字
公元8世纪是唐朝历史上第二个重要的纪元,主要是在唐玄宗(712-56年)统治期间取得的,他是才华横溢、思想开明的君主,被称为明皇。
唐朝,它被当之无愧地列为*文艺的古典时期,因为它为后世文人墨客树立了很高的标准。
唐朝是我国古典诗歌的极盛时期,唐诗在文学之林中一枝独秀。
明朝《仿阎立本锁谏图卷》局部
李白(701年至762年)和杜甫(712年至770年)的诗歌中所包含的表情和意象反映了宫廷浮华的生活和军事行动所产生的相互冲突的情绪。
唐代的雕塑、书法和绘画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山水画对后世影响很大。
唐代绘画名家辈出,涌现出众多的优秀作品。
阎立本,工笔画《步辇图》
初唐最负盛名的是官至宰相的阎立本,他擅长人物故事画,他画的《步辇图》笔力刚健,生动地描绘了唐太宗接见松赞干布派来的求婚使者的情景。
宫廷画家吴道子(6*-755年),他是盛唐杰出的艺术家,他的画笔力雄浑,他对山水画和人物画都有高深的造诣,人称“画圣”。
吴道子,国画《明皇观马图》局部
吴道子娴熟地运用晕染法作画,他在焦墨痕中施加彩色,使画显深浅,富有立体感。
他画的人物衣带飘飘若飞,被人们赞为“吴带当风”。
一【原文】
一去¹二三里²,烟村³四五家。
仄仄(仄)*仄,**仄仄*。
yī qù èr sān lǐ,yān cūn sì wǔ jiā。
亭台⁴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仄)仄仄,仄仄仄**。
tíng tái liù qī zuò,bā jiǔ shí zhī huā。
二【注释】
1.去:从所在的地方到远处,这里是指目光从站的地方看去远方。
2.里:古长度单位,一里500米,1公里=2里。
3.烟村:被炊烟或雾蔼笼罩的乡村。
4.亭台:古建筑样式,这里泛指供人休息的建筑物。
三【译文】
一眼看去有二三里远,薄雾(炊烟)笼罩着四五户人家。
村庄旁有六七座歇脚的凉亭,边上盛开着绽放的花朵。
四【诗中有画】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两句是一种线状的视觉印象,“一去”放眼望去,“二三里”指目光远,先把景象放大,接着一些具体的景象映入眼帘了,袅袅炊烟、村庄的人家、村边的亭台、山野的香花,交织出一份动静结合的画面,在静静的原野和乡村中,摇曳而上的炊烟让静的画面动了起来。
五【诗以言志】
这首诗通过列锦的表现手法把烟村、人家、亭台、鲜花等景象排列在一起,构成一幅田园风光图,并创造出一种淡雅的意境,表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一【写作背景】
写于诗人从涿州迁来辉县但开始游历之间,诗人在阳春三月去共城(今河南辉县)游玩时,看到了乡间野外的骀荡春光和迷人的乡村风物,为了表达诗人的闲适心绪和充分享受生活的积极人生态度,所以写下这首诗。
二【作者生*】
邵雍(1011年—1077年),字尧夫,自号安乐先生,北宋易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其先范阳(今河北涿州)人,故里在涿州西北10余里处的邵村,幼随父徙居共城(今河南辉县)。
30岁后游河南,隐居苏门山,人称百源先生,死后谥康节,又称康节先生。著作有《皇极经世》、《伊川击壤集》等。他的先天学学说被*发展为预测学。
三【格律初识】
韵:六麻
格律:仄起首句不入韵
注:亭台六七座,六拗。
咏怀古迹·其三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注解
1、明妃:即王嫱、王昭君,汉元帝宫人,晋时因避司马昭讳改称明君,*又称明妃。昭君村在归州(今湖北秭归县)东北四十里,与夔州相*。
2、尚有村:还留下生长她的村庄,即古迹之意。
3、一去句:昭君离开汉宫,远嫁匈奴后,从此不再回来,永远和朔漠连在一起了。紫台:犹紫禁,帝王所居。江淹《恨赋》:“明妃去时,仰天太息。紫台稍远,关山无极。”朔漠:北方沙漠,指匈奴所居之地。
4、画图句:意谓元帝对着画图岂能看清她的美丽容颜。
5、环佩句:意谓昭君既死在匈奴不得归,只有她的魂能月夜归来,故曰“空归”。应上“向黄昏”。环佩:妇女装饰品,指昭君。
6、千载两句:琵琶本西域胡人乐器,相传汉武帝以公主(实为江都王女)嫁西域乌孙,公主悲伤,胡人乃于马上弹琵琶以娱之。因昭君事与乌孙公主远嫁有类似处,故推想如此。又《琴操》也记昭君在外,曾作怨思之歌,*名为《昭君怨》。作胡语:琵琶中的胡音。曲中论:曲中的怨诉。
译文
千山万壑逶迤不断奔赴荆门;
此地还遗留生长明妃的山村。
一别汉宫她嫁到北方的荒漠;
只留下青冢一座面向着黄昏。
凭看图汉元帝岂识月貌花容?
昭君佩带玉饰徒然月夜归魂。
千载流传她作的胡音琵琶曲;
曲中倾诉的分明是满腔悲愤。
赏析
这是杜甫经过昭君村时所作的咏史诗。想到昭君生于名邦,殁于塞外,去国之怨,难以言表。因此,主题落在“怨恨”二字,“一去”二字,是怨的开始,“独留”两字,是怨的终结。作者既同情昭君,也感慨自身。沈德潜说:“咏昭君诗此为绝唱。”信然。
《咏怀古迹·其二》
作者:杜甫
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
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
江山故宅空文藻,云雨荒台岂梦思。
最是楚宫俱泯灭,舟人指点到今疑。
注释:
1、风流儒雅:指宋玉的文采和学问。
2、萧条句:意谓自己虽与宋玉隔开几代,萧条之感却是相同。
3、云雨句:宋玉曾作《高唐赋》,述楚王游高唐(楚台观名),梦见一妇人,自称巫山之女,王因幸之,去而辞曰:“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旦为行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阳台:山名,在四川巫山县。岂梦思:意谓宋玉作《高唐赋》,难道只是说梦,并无讽谏之意?
4、最是两句:意谓最感慨的是,楚宫今已泯灭,因后世一直流传这个故事,至今船只经过时,舟人还带疑似的口吻指点着这些古迹。
译文:
默诵草木摇落深知宋玉为何悲秋;
他学问渊博文辞精采算是我老师。
相隔千秋追怀怅望叫人不免流涕;
索寞萧条我和他相似却生非同时。
江山犹在故宅仍存只有文采空留;
他的云雨楼台岂是说梦而无讽意?
最可感慨的是当年楚宫早已泯灭;
至今船夫还带疑地指点这些古迹。
赏析:
这是推崇宋玉的诗。诗的前半感慨宋玉生前怀才不遇,后半则为其身后索寞鸣不*。诗是作者亲临实地凭吊后写成的,因而体会深切,议论精辟,发人深省。诗中的草木摇落,景物萧条,江山云雨,故宅荒台,舟人指点的情景,都是诗人触景生情,所抒发出来的感慨。它把历史陈迹和诗人哀伤交融在一起,深刻地表现了主题。全诗铸词溶典,精警切实。有人认为,杜甫之“怀宋玉,所以悼屈原;悼屈原者,所以自悼也。”这种说法自有见地。
唐代咏怀古诗的特点
咏怀诗怀古诗的特点
杜牧的咏怀古诗特点
咏怀古诗的基本特点
咏怀古诗数字的特点
咏怀古诗的内容特点是啥
唐代咏怀古诗的代表作家是
杜牧咏怀古诗的艺术特点
唐朝咏史怀古诗的特点
唐代咏史怀古诗的特征
唐代五言古诗的特点
咏史怀古诗的特点ppt
简析咏史怀古诗的特点
在唐代的咏史怀古诗中
咏史怀古诗的特点风格
咏史怀古诗的意象特点
竹里馆是咏史怀古诗的特点
咏史怀古诗的形式特点
论述唐代的咏史怀古诗
分析唐代的咏史怀古诗
唐代的怀古诗
怀古诗景的特点
唐代怀古诗的审美特质
怀古诗集的特点
唐代之前的怀古诗
唐代咏史怀古诗中的明妃情怀
著名的唐代怀古诗
杜牧的咏史怀古诗的艺术特点
唐代以前的怀古诗
咏史怀古诗内容的基本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