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唐代咏怀古诗的特点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唐代咏怀古诗的特点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唐代咏怀古诗的特点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唐代咏怀古诗的特点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山村咏怀古诗
在学*、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一些使用较为普遍的古诗吧,古诗的格律限制较少。你知道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山村咏怀古诗,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山村咏怀》
朝代:唐 作者:邵康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山村咏怀》大意:
一个小孩,牵着妈妈的衣襟去姥姥家。一口气走出二三里;眼前要路过一个小村子,只有四五户人家,正在做午饭,家家冒炊烟。娘俩走累了,看见路边有六七座亭子,就走过去歇脚;亭子外边,花开的繁茂,小孩越看越喜爱,伸出指头点数,嘴里念叨着“八枝 ,九枝,十枝 ”。他想折下一枝来,戴在自己的身上。他刚要动手,他的妈妈便喝住他,说:“你折一枝,他折一枝,后边的人就不能看美丽的花儿了。”后来,这儿的花越来越多,数也数不过来,变成了一座大花园。
作者简介:
邵康节 (一O一一~一O七七)邵康节(康节为谥号)名雍,字尧夫。宋朝时代的著名卜士。北宋真宗大中祥符4年(公元1011年)12月25日(辛亥年辛丑月甲子日甲戌辰)生于范阳(今河北涿州大邵村)。幼年随父邵古迁衡漳(今河南林县康节村),又迁共城(今河南辉县),37岁时移居洛阳。
是*占卜界的主要代表人物。《梅花易数》是他的发明的占卜方法。可是这本书版本很多,估计已经是传伪了。先天易学是他的主要代表作。可是在他的著作中关于先天易学叙述的并不详细。朱熹的《周易本义》对于先天易学作了详细的介绍。
注释
去:指距离。
烟村:被烟雾笼罩的村庄。
亭台:泛指供人们游赏、休息的建筑物。
赏析
这首诗的具体创作时间不详。是诗人在阳春三月去共城(今河南辉县)游玩时,看到了乡间野外的'骀荡春光和迷人的乡村风物,为了表达诗人的闲适心绪和充分享受生活的积极人生态度,写下了这首诗。
创作背景
这首诗通过列锦的表现手法把烟村、人家、亭台、鲜花等景象排列在一起,构成一幅田园风光图,并创造出一种淡雅的意境,表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两句是一种线状的视觉印象,“一去”做水*运动,”二三“虚指数量多,炊烟袅袅呈垂直状态,“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两句变换为点状视觉印象:亭台座座,鲜花朵朵。
诗人在这首诗中的每句安排一个量词,即“里”、“家”、“座”、“枝”,新颖有变化,也在每句中安排两三个数字:“一”字打头,“二三”“四五”和“六七”嵌于句中,“八九十”又回归句首,把一到十表示数目的十个汉字按照自然数序同小路、烟、村、亭台、鲜花编织在一起,随着诗句和画面自然排列,只用了寥寥几笔就构成一幅自然朴实而又朦胧的山村风景画,自然地融于山村的意境之中。
每天一首古诗词,腹有诗书气自华。古诗词学*方法:读诗文、解诗题、明诗意、知诗人、悟诗情,这五个方法也是学*古诗词的5个阶段,层层递进。“读诗文”即要熟读诗词原文;“解诗题”即了解诗歌标题的意思,很多古诗从标题中就能知道作者要表达的情感;“明诗意”是要了解整首诗的意思;“知诗人”是要了解作者的,或作者创作这首诗的背景;“悟诗情”指领会诗歌所要表达的情感(思念、理想、社会现实、风景等)。
山 村 咏 怀
北宋 邵雍
一去二三里,
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
八九十枝花。
注 释
去:距离。
烟村:被烟雾笼罩的村庄。
亭台:泛指供人们游赏、休息的建筑物。
白话译文
一眼看去有二三里远,薄雾笼罩着四五户人家。
村庄旁有六七座凉亭,还有许多鲜花正在绽放。
作品赏析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两句是一种线状的视觉印象,“一去”做水*运动,”二三“虚指数量多,炊烟袅袅呈垂直状态,“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两句变换为点状视觉印象:亭台座座,鲜花朵朵。
诗人在这首诗中的每句安排一个量词,即“里”、“家”、“座”、“枝”,新颖有变化,也在每句中安排两三个数字:“一”字打头,“二三”“四五”和“六七”嵌于句中,“八九十”又回归句首,把一到十表示数目的十个汉字按照自然数序同小路、烟、村、亭台、鲜花编织在一起,随着诗句和画面自然排列,只用了寥寥几笔就构成一幅自然朴实而又朦胧的山村风景画,自然地融于山村的意境之中。
思 考:
1. 填空 。 去 里,烟村 家。亭台 座, 枝花。2. 画一画诗中出现的景物
山村咏怀
(宋)邵雍
一去二三里,
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
八九十枝花。
译文与解析
一眼看去有二三里远,轻雾笼罩着四五户人家。亭台的楼阁有六七座,八九十枝的鲜花在绽放。诗人前两句用了线状视觉,后两句用了点状视觉,全诗运用数字和景物的变化,构成一幅自然朴实而又朦胧的山村风景画。
古诗小故事(摘自网络)
一个小孩,牵着妈妈的衣襟去姥姥家。一口气走出二三里;眼前要路过一个小村子,只有四五户人家,正在做午饭,家家冒炊烟。娘儿俩走累了,看见路边有六七座亭子,就走过去歇脚;亭子外边,花开的繁茂,小孩越看越喜爱,伸出指头点数,嘴里念叨着“······八枝,九枝,十枝”。他想折下一枝来,戴在耳丫上,把自己打扮得像一个迎春小喜神儿。他刚要动手,妈妈喝住他,说:“你折一枝,他折一枝,后边歇脚的人就不能看景了。”小孩儿听了妈妈的话,就缩回了手。后来,花越开越多,数也数不过来,此地就变成了一座大花园·····
扩展知识点:
一、汉字一到十的认知与书写
①注意“横、竖、撇、捺”的笔画写法。
②八与入字的鉴别
八——撇捺要分开
入——捺在撇上住
二、几个需要注意的读音:
①三(san)四(si)是*舌,十(shi)是翘舌
②几个三拼音节的字:怀(h-u-ai)家(j-i-a)座(z-u-o)花(h-u-a)
实际上,汉语拼音中的三拼音节只有九个:i-a、 u-a、 u-o 、u-ai、 i-ao、 i-an、 i-ang、 u-ang、 i-ong
三、量词的理解与运用:
①什么是量词:通常用来表示人、 事物或 动作的数量单位的词,叫做量词。例如诗中的量词有家、座、枝。还有一种主要是度量衡单位,例如诗中的“里”。
②想一想,还有哪些量词?
四、试着讲述在上学途中都能看到哪些景物?
咏怀古迹其三杜甫古诗赏析
在日复一日的学*、工作或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一些使用较为普遍的古诗吧,古诗的篇幅可长可短,押韵比较自由灵活,不必拘守对仗、声律。那么都有哪些类型的古诗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咏怀古迹其三杜甫古诗赏析,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夜月 一作:月夜 环佩 一作:环珮)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译文
千山万岭好像波涛奔赴荆门,王昭君生长的乡村至今留存。
从紫台一去直通向塞外沙漠,荒郊上独留的青坟对着黄昏。
只依凭画图识别昭君的容颜,月夜里环佩叮当是昭君归魂。
千载琵琶一直弹奏胡地音调,曲中抒发的分明的昭君怨恨。
注释
荆门:山名,在今湖北宜都西北。
明妃:指王昭君。
去:离开。
紫台:汉宫,紫宫,宫廷。
朔漠:北方的沙漠。
青冢:指王昭君的坟墓。
省识:略识。
春风面:形容王昭君的美貌。
鉴赏
这是组诗《咏怀古迹五首》其中的第三首,诗人借咏昭君村、怀念王昭君来抒写自己的怀抱。诗人有感于王昭君的遭遇。寄予了自己深切的同情,同时表现了昭君对故国的思念与怨恨,并赞美了昭君虽死,魂魄还要归来的精神,从中寄托了诗人自己身世及爱国之情。全诗叙事明确,形象突出,寓意深刻。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诗的发端两句,首先点出昭君村所在的地方。据《一统志》说:“昭君村,在荆州府归州东北四十里。”其地址,即在今湖北秭归县的香溪。杜甫写这首诗的时候,正住在夔州白帝城。这是三峡西头,地势较高。他站在白帝城高处,东望三峡东口外的荆门山及其附*的昭君村。远隔数百里,本来是望不到的,但他发挥想象力,由*及远,构想出群山万壑随着险急的江流,奔赴荆门山的雄奇壮丽的图景。他就以这个图景作为这首诗的首句,起势很不*凡。杜甫写三峡江流有“众水会涪万,瞿塘争一门”(《长江二首》)的警句,用一个“争”字,突出了三峡水势之惊险。这里则用一个“赴”字突出了三峡山势的雄奇生动。这是一个有趣的对照。但是,诗的下一句,却落到一个小小的昭君村上,颇有点出人意外,因而引起评论家一些不同的议论。明人胡震亨评注的《杜诗通》就说:“群山万壑赴荆门,当似生长英雄起句,此未为合作。”意思是这样气象雄伟的起句,只有用在生长英雄的地方才适当,用在昭君村上是不适合,不协调的。清人吴瞻泰的《杜诗提要》则又是另一种看法。他说:“发端突兀,是七律中第一等起句,谓山水逶迤,钟灵毓秀,始产一明妃。说得窈窕红颜,惊天动地。”意思是说,杜甫正是为了抬高昭君这个“窈窕红颜”,要把她写得“惊天动地”,所以才借高山大川的雄伟气象来烘托她。杨伦《杜诗镜铨》说:“从地灵说入,多少郑重。”也与这个意思相接*。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前两句写昭君村,这两句才写到昭君本人。诗人只用这样简短而雄浑有力的两句诗,就写尽了昭君一生的悲剧。从这两句诗的构思和词语说,杜甫大概是借用了南朝江淹《恨赋》里的话:“明妃去时,仰天太息。紫台稍远,关山无极。望君王兮何期,终芜绝兮异域。”但是,仔细地对照,杜甫这两句诗所概括的思想内容的丰富和深刻,大大超过了江淹。清人朱瀚《杜诗解意》说:“‘连’字写出塞之景,‘向’字写思汉之心,笔下有神。”说得很对。但是,有神的并不止这两个字。读者只看上句的紫台和朔漠,自然就会想到离别汉宫、远嫁匈奴的昭君在万里之外,在异国殊俗的环境中,一辈子所过的'生活。而下句写昭君死葬塞外,诗人用青冢、黄昏这两个最简单而现成的词汇,尤其具有大巧若拙的艺术匠心。在日常的语言里,黄昏两字都是指时间,而在这里,它似乎更主要是指空间了,它指的是那和无边的大漠连在一起的、笼罩四野的黄昏的天幕,它是那样地大,仿佛能够吞食一切,消化一切,但是,独有一个墓草长青的青冢,它吞食不下,消化不了。这句诗就给人一种天地无情、青冢有恨的无比广大而沉重之感。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这是紧接着前两句,更进一步写昭君的身世家国之情。画图句承前第三句,环佩句承前第四句。画图句是说,由于汉元帝的昏庸,对后妃宫人们,只看图画不看人,把她们的命运完全交给画工们来摆布。省识,是略识之意。说元帝从图画里略识昭君,实际上就是根本不识昭君,所以就造成了昭君葬身塞外的悲剧。环佩句是写她怀念故国之心,永远不变,虽骨留青冢,魂灵还会在月夜回到生长她的父母之邦。南宋词人姜夔在他的咏梅名作《疏影》里曾经把杜甫这句诗从形象上进一步丰富提高:“昭君不惯胡沙远,但暗忆江南江北。想佩环月夜归来,化作此花幽独。”这里写昭君想念的是江南江北,而不是长安的汉宫,特别动人。月夜归来的昭君幽灵,经过提炼,化身成为芬芳缟素的梅花,想象更是幽美。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这是此诗的结尾,借千载作胡音的琵琶曲调,点明全诗写昭君“怨恨”的主题。据汉代刘熙的《释名》说:“琵琶,本出于胡中马上所鼓也。推手前曰琵,引手却曰琶。”晋代石崇《明君词序》说:“昔公主嫁乌孙,令琵琶马上作乐,以慰其道路之思。其送明君亦必尔也。”琵琶本是从胡人传入*的乐器,经常弹奏的是胡音胡调的塞外之曲,后来许多人同情昭君,又写了《昭君怨》、《王明君》等琵琶乐曲,于是琵琶和昭君在诗歌里就密切难分了。
前面已经反复说明,昭君的“怨恨”尽管也包含着“恨帝始不见遇”的“怨思”,但更主要的,还是一个远嫁异域的女子永远怀念乡土,怀念故土的怨恨忧思,它是千百年中世代积累和巩固起来的对乡土和祖国的最深厚的共同的感情。前面提到,这首诗的开头两句,胡震亨说“群山万壑赴荆门”的诗句只能用于“生长英雄”的地方,用在“生长明妃”的小村子就不适当,正是因为他只从哀叹红颜薄命之类的狭隘感情来理解昭君,没有体会昭君怨恨之情的分量。吴瞻泰意识到杜甫要把昭君写得“惊天动地”,杨伦体会到杜甫下笔“郑重”的态度,但也未把昭君何以能“惊天动地”,何以值得“郑重”的道理说透。昭君虽然是一个女子,但她身行万里,青冢留千秋,心与祖国同在,名随诗乐长存,诗人就是要用“群山万壑赴荆门”这样壮丽的诗句来郑重地写她。
杜甫的诗题叫《咏怀古迹》,他在写昭君的怨恨之情时,是寄托了他的身世家国之情的。杜甫当时正“飘泊西南天地间”,远离故乡,处境和昭君相似。虽然他在夔州,距故乡洛阳偃师一带不像昭君出塞那样远隔万里,但是“书信中原阔,干戈北斗深”,洛阳对他来说,仍然是可望不可即的地方。他寓居在昭君的故乡,正好借昭君当年想念故土、夜月魂归的形象,寄托他自己想念故乡的心情。
清人李子德说:“只叙明妃,始终无一语涉议论,而意无不包。后来诸家,总不能及。”这个评语说出了这首诗最重要的艺术特色,它自始至终,全从形象落笔,不着半句抽象的议论,而“独留青冢向黄昏”、“环佩空归月夜魂”的昭君的悲剧形象,却在读者的心上留下了难以磨灭的深刻印象。
生*
年少优游 杜甫因青少年时因家庭环境优越,因此过着较为安定富足的生活。他自小好学,七岁能作诗,“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有志于“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他少年时也很顽皮,“忆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黄犊走复来。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 杜甫在青年时代曾数次漫游。十九岁时,他出游郇瑕(今山东... 显示全部
家庭成员
祖父 杜甫的祖父为唐初诗人杜审言。杜审言很有才华,但恃才傲世。少与李峤、崔融、苏味道合称“文章四友”。唐高宗咸亨元年(670)擢进士第,为隰城尉。后转洛阳丞。武后圣历元年(698),坐事贬吉州司户参军。却在此时得罪同事郭若讷、长官周季重,两人合谋诬陷杜审言,定了死罪。杜甫的叔叔杜并年十三,刺杀周季... 显示全部
典故:愤斥奢靡无耻的皇亲国戚
唐王朝,尤其是玄宗当政时期的唐王朝,在当时的世界上无疑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大国;但就在这表面上看起来仍然强大的王国里,因上下其手等诸多原因,业已孳生着崩溃的征兆。玄宗李隆基年轻时是一个颇有作为的皇帝,他先后任用姚崇、宋璟、张九龄、韩休等忠心*为丞相,大力整顿相应弊政,社会经济得到了很大发展,综合国力... 显示全部
思想核心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诗风沉郁顿挫,忧国忧民。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他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他嫉恶如仇,对朝廷的腐败、社会生活中的黑暗现象都给予揭露和批评。他同情人民,甚至情愿为解救人民的苦难做出牺牲。所以他的诗歌创作,始终贯穿着忧国忧民这条主线,以最... 显示全部
书法成就
杜甫在书法的创作观上是非常成熟而有深度的。从记载来看,他的书体以楷隶行草兼工,整体以意行之,赞赏古而雄壮,注意书写中的速度、节奏、笔势、墨法等等内容,在唐代也是很有深度的书家了。同时,他对于唐代隶书家的赞扬、对于曹霸、张旭的评价都足以使他在书法史上留下声名,而他的“书贵瘦硬”说更是奠定了杜甫在书法理... 显示全部
诗歌风格
沉郁顿挫 杜甫的诗歌在语言上,普遍认为具有“沉郁”的特点,“沉郁”一词最早见于南朝,“体沉郁之幽思,文丽日月”,后来杜甫写更以“沉郁顿挫”四字准确概括出他自己作品的语言,“至于沉郁顿挫,随时敏捷,而扬雄、枚皋之徒,庶可跂及也”。对杜诗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其诗歌风格的形成,与其恪守的儒家思想有着密切关... 显示全部
后世影响
他的诗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政治倾向,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一个历史时代政治时事和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因而被称为一代“诗史”。杜诗风格,基本上是“沉郁顿挫”,语言和篇章结构又富于变化,讲求炼字炼句。同时,其诗兼备众体,除五古、七古、五律、七律外,还写了不少排律,拗体。艺术手... 显示全部
文学成就
文学作品 杜甫诗“有集六十卷”,早佚。北宋宝元二年(1039年)王洙辑有1405篇,编为18卷,题为《杜工部集》。钱谦益编有《笺注杜工部集》。杨伦说:“自六朝以来,乐府题率多模拟剽窃,陈陈相因,最为可厌。子美出而独就当时所感触,上悯国难,下痛民穷,随意立题,尽脱去前人窠臼”。诗歌地位 在杜甫中年... 显示全部
出身背景
杜甫出身于京兆杜氏,一个北方的大士族。其远祖为汉武帝有名的酷吏杜周。他与唐代另一大诗人即“小李杜”的杜牧同为晋代大学者、名将杜预之后。不过两支派甚远,杜甫出自杜预次子杜耽,而杜牧出自杜预少子杜尹。杜甫的祖为唐初诗人杜审言。杜审言很有才华,但恃才傲世。少与李峤、崔融、苏味道合称“文章四友”。唐高宗咸亨... 显示全部
年谱
玄宗时期(公元712——公元755年)玄宗先天元年,壬子(公元712年)。杜甫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祖籍湖北襄阳。玄宗开元五年,丁巳(公元717年),六岁。尝至郾城,观公孙大娘舞「剑器」「浑脱」。开元六年,戊午(公元718年),七岁。始作诗文。玄宗开元八年,庚申(公元720年),杜甫九岁。始*大字... 显示全部
纪念建筑
杜甫草堂 杜甫草堂有二处,分别位于四川省成都市和甘肃省成县,前者较著名。 杜甫墓,在河南巩义康店邙岭。 少陵台,位于山东省兖州市。 杜工祠,位于陕西省西安*安区少陵原畔。 杜公祠堂凡有数处,自成都﹑耒阳、夔州外,又存四祠。"四祠指江原﹑鄜州﹑同谷﹑剑门诸祠。今耒阳有湖南省重点文... 显示全部
首句开门见山,点明“牛渚夜泊”。次句写牛渚夜景,大处落墨,展现出一片碧海青天、万里无云的境界。寥廓空明的天宇,和苍茫浩渺的西江,在夜色中融为一体,越显出境界的空阔渺远,而诗人置身其间时那种悠然神远的感受也就自然融合在里面了。
三、四句由牛渚“望月”过渡到“怀古”。谢尚牛渚乘月泛江遇见袁宏月下朗吟这一富于诗意的故事,和诗人眼前所在之地(牛渚西江)、所接之景(青天朗月)的巧合,固然是使诗人由“望月”而“怀古”的主要凭藉,但之所以如此,还由于这种空阔渺远的境界本身就很容易触发对于古今的联想。空间的无垠和时间的永恒之间,在人们的意念活动中往往可以相互引发和转化,陈子昂登幽州台,面对北国苍莽辽阔的大地而涌起“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登幽州台歌》)之感,便是显例。而今古长存的明月,更常常成为由今溯古的桥梁,“月下沉吟久不归,古来相接眼中稀”(《金陵城西月下吟》),正可说明这一点。因此,“望”、“忆”之间,虽有很大跳跃,读来却感到非常自然合理。“望”字当中就含有诗人由今及古的联想和没有明言的意念活动。“空忆”的“空”字,表现了诗人对过去的回忆,也暗示了这份回忆注定没有回应,暗逗下文。
如果所谓“怀古”,只是对几百年前发生在此地的“谢尚闻袁宏咏史”情事的泛泛追忆,诗意便不免*庸而落套。诗人别有会心,从这桩历史陈迹中发现了一种令人向往追慕的美好关系—贵贱的悬隔,丝毫没有妨碍心灵的相通;对文学的爱好和对才能的尊重,可以打破身份地位的壁障。而这,正是诗人在当时现实中求之而不可的得。诗人的思绪,由眼前的牛渚秋夜景色联想到往古,又由往古回到现实,情不自禁地发出“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的感慨。尽管自己也象当年的袁宏那样,富于文学才华,而象谢尚那样的人物却不可复遇了。“不可闻”回应“空忆”,寓含着世无知音的深沉感喟。
“明朝挂帆*,枫叶落纷纷。”末联宕开写景,想象明朝挂帆离去的情景。在飒飒秋风中,片帆高挂,客舟即将离开江渚;枫叶纷纷飘落,象是无言地送着寂寞离去的行舟。秋色秋声,进一步烘托出因不遇知音而引起的寂寞凄清情怀。
诗意明朗而单纯,并没有什么深刻复杂的内容,但却具有一种令人神远的韵味。这种神韵的形成,离不开具体的文字语言和特定的表现手法。这首诗,写景的疏朗有致,不主刻画,迹*写意;写情的含蓄不露,不道破说尽;用语的自然清新,虚涵概括,力避雕琢;以及寓情于景,以景结情的手法等等,都有助于造成一种悠然不尽的神韵。李白的五律,不以锤炼凝重见长,而以自然明丽为主要特色。此篇行云流水,纯任天然。这本身就构成一种萧散自然、风流自赏的意趣,适合表现抒情主人公那种飘逸不群的性格。诗的富于情韵,与这一点也不无关系。
整理:zln201707
阮籍的诗,现存五言古诗八十二首,总称《咏怀诗》。它是阮籍*生诗作的总题,所咏并非一事,撰写并非一时。《夜中不能寐》是其中的第一首。《咏怀诗》的内容主要表现诗人在生活中的种种感慨,表现诗人蕴藏在内心的、无由发泄的痛苦、愤激及政治上的真正见解。正如颜延年所说:“阮在晋之代,常虑祸患,故发此咏耳”(见《文选·咏怀诗》李善注引)。
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
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阮籍
“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这是说,夜中不能入睡,起来独自坐着弹琴。显然是社会现实引起诗人的忧思萦怀,弹琴是为了排遣、发泄胸中的烦闷。
“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衿。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这四句是诗人深夜“不能寐”时的所见所闻。月光照在薄薄的帷帐上,清风吹动着他的衣襟。清风明月、良辰佳景,诗一般的境界,不仅不能引起诗人观赏的情趣,反而更觉得孤独和忧虑。后两句是写失群的鸿雁在野外哀叫,飞翔的鸟儿在北面林中悲鸣。吕向认为;孤鸿,喻臣贤孤独在外)翔鸟,指鸷鸟,以比权臣在*。此说可供参考。总之,这两句是诗人对表面*静而实际险恶的环境所作的渲染,以唤起人们对黑暗现实的联想。
阮籍
“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深夜不寐而徘徊,眼前只有使人忧伤的景象。满目枪然之景,满耳凄楚之声,活画出一幅悲凉的社会图象,展现出一位忧国忧时的诗人自我形象,抒发了他生活在腐败的社会里的内心苦闷,以及看不见任何希望和出路的忧思。正如何掉所说:“籍之忧思所谓有甚于生者。”
本诗结构布局的特色以明白表示忧郁的句子为中心,充分利用章句间的内在联系,通过气氛的渲染、形象的概括,使其他诗句统摄于这一中心,从而形成完整的统一体。因“不寐”而“起坐”,而“鸣琴”,暗示了烦忧之甚。“明月”“清风”是诗人寄忧之景物,“鉴椎”、“吹衿”表明只有清风明月才知“烦忧者”之心,这样加强了对凄清气氛的渲染。
阮籍
“孤鸿号”、“翔鸟鸣”又以形象的概括,进一步映衬了凄清、孤独的情景。“徘徊将何见”紧承所闻,与第一句“夜中不能寐”相照应,进一步激起烦忧者心底的无限愁绪,不得不“忧思独伤心”。“忧思独伤心”是全篇明写感情的句子,也是全诗的中心。
本诗创造境界的特色诗人为把自己的主观感情和客观事物相融合而创造一种艺术境界,出色地运用了衬托的手法。为了表现满腹忧愁,他着意描绘了一个幽静的环境;而这一幽静的画面又富于动感,如“起坐”、“鸣琴”、“清风吹”、“孤鸿号”、“翔鸟鸣”。读者在动态的画面中,感受到的却是幽静,这是以动衬静的手法。
阮籍
本诗的语言特色有三:一、化用建安诗人成句。如“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两句,是从王粲《七哀诗》“独夜不能寐,摄衣起抚琴”变化而来。“孤鸿号野外,翔鸟鸣北林”亦从曹植诗句“孤雁飞南游,翔鸟薄天飞”变化而来。二、语言不刻意雕琢而色采繁富,有着自然清丽的特色。三、丰富了五言诗的艺术技巧,使之更臻成熟。《夜中不能寐》是五言古诗,它不象*体诗那样讲究“谐声律”,但它却“工对仗”(中间四句基本对仗)。
所以说,五言诗发展到阮籍,形式更加完美了。
《山村咏怀》古诗
在学*、工作、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一些使用较为普遍的古诗吧,狭义的古诗,是指产生于唐代以前并和唐代新出现的*体诗(又名今体诗)相对的一种诗歌体裁。古诗的类型有很多,你都知道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山村咏怀》古诗,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去二三里》又名《山村咏怀》,是宋代邵康节所作。
全诗如下: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释义:
一个小孩,牵着妈妈的衣襟去姥姥家。一口气走出二三里;眼前要路过一个小村子,只有四五户人家,正在做午饭,家家冒炊烟。娘俩走累了,看见路边有六七座亭子,就走过去歇脚;亭子外边,花开的繁茂,小孩越看越喜爱,伸出指头点数,嘴里念叨着“八枝 ,九枝,十枝,...... ......”。他想折下一枝来,戴在自己的身上。他刚要动手,他的妈妈便喝住他,说:“你折一枝,他折一枝,后边的人就不能看美丽的`花儿了。”后来,这儿的花越来越多,数也数不过来,变成了一座大花园。
创作背景:
《山村咏怀》是北宋哲学家邵雍所作的一首诗。这首诗通过列锦的表现手法把烟村、人家、亭台、鲜花等景象排列在一起,构成一幅田园风光图,并创造出一种淡雅的意境,表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与赞美之情。诗人在阳春三月去共城(今河南辉县)游玩时,看到了乡间野外的骀荡春光和迷人的乡村风物,为了表达诗人的闲适心绪和充分享受生活的积极人生态度,所以写下这首诗。
文学赏析: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两句是一种线状的视觉印象,“一去”做水*运动,”二三“虚指数量多,炊烟袅袅呈垂直状态,“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两句变换为点状视觉印象:亭台座座,鲜花朵朵。
诗人在这首诗中的每句安排一个量词,即“里”、“家”、“座”、“枝”,新颖有变化,也在每句中安排两三个数字:“一”字打头,“二三”“四五”和“六七”嵌于句中,“八九十”又回归句首,把一到十表示数目的十个汉字按照自然数序同小路、烟、村、亭台、鲜花编织在一起,随着诗句和画面自然排列,只用了寥寥几笔就构成一幅自然朴实而又朦胧的山村风景画,自然地融于山村的意境之中。
作者简介:
邵雍(1011年—1077年),字尧夫,自号安乐先生,北宋易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其先范阳(今河北涿州)人,故里在涿州西北10余里处的邵村,幼随父徙居共城(今河南辉县)。30岁后游河南,隐居苏门山,人称百源先生,死后谥康节,又称康节先生。著作有《皇极经世》、《伊川击壤集》等。他的先天学学说被后人发展为预测学。
唐代山水画的特点有哪些
在唐代艺术整体繁荣的局面下,山水画也步入成熟阶段,并且形成风格不同的两大主要流派。下面是百分网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唐代山水画的特点简介,希望能帮到大家!
唐代早期山水画中的神仙思想仍然存在,但随着社会的富庶、贵族生活的奢华,人们对物质生活的兴趣远远超过了魏晋时期的求仙访道、卧游山水,因而这一时期与之相联系的反映琼楼玉宇辉煌壮丽的工细山水画随之而兴,并呈后来居上之势。盛唐以后,虽社会经济仍然繁荣,但随着*封建社会的渐呈下坡之势,社会矛盾日益深刻,一些大夫向往投身自然山水之宁静生活,诗歌中也发展了田园山水诗派,表现在绘画上,是山水画中涌现了大批表现隐逸生活和清幽景像的田园山水及起比德作用的表现士人品格的松石图障,技法上也出现了笔意渲淡的水墨写意画风,山水画的审美内涵在不断地发展和扩大。
应当说,山水画在绘画技艺上经过初唐的探索和创造,至盛唐时已经有了极大提高,完全摆脱了早期的稚拙状态。如张彦远《历代名画记》所述“山水之变,始于吴,成于二李”,说明山水画至大小李,已经发展较为完备。其间出现了许多杰出的山水画家,如李思训父子、吴道子、王维、张璪、毕宏、郑虔、王默、王宰、项容、刘商、朱审等等。具体而言,在表现形式上,唐代山水画主要有二类体格:
一、李思训父子画风
李思训(651-718年),字建,唐朝宗室。开元初封左武卫大将军,故画史上有“大李将军”之称,他的山水画极为时人所重,唐人推崇他的作品为“国朝山水第一”,一家五人并善丹青,其子李昭道,官至太子中舍,人称“小李将军”。在*山水画发展史上,李思训及其子李昭道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历代名画记》中张彦远赞其“画山水树石,笔格遒劲,湍濑潺湲,云霞缥缈,时睹神仙之事,(窑)然岩岭之幽”。《唐朝名画录》亦说李思训:“与子昭道中舍俱得山水之妙,时人号大李、小李。思训格品高奇,山水绝妙”。《唐朝名画录》和《太*广记》等都记载了李思训和吴道子画嘉陵江三百里的故事,明皇云:“李思训数月之功,吴道子一月之迹,皆极其妙也。”可见李思训和吴道子虽画风不同,但异曲同工,成就皆不凡。
李思训在山水画上的成就是发展了青绿山水精妙臻密、繁华富丽的画风,自成一家。李思训的山水画在题材及艺术风格上都带有明显的贵族色彩,在造景立意上尚未摆脱神仙思想,画中时有神仙故事,依然是“云霞缥缈”。在技法上,多以“勾勒成山”,用大青绿著色,并用螺青苦绿复染,所画树叶多用夹笔,以石绿填缀。在描绘山水形象上,打破了单纯的勾描填色,而以遒劲带有变化的勾勒,表现山石结构,再填以浓厚的青绿重彩,设色富丽堂皇,显示了盛唐艺术“焕烂以求备”的辉煌气象,形成金碧辉映的艺术特色。其笔下青绿山水,虽仍带有较强的装饰性,但较之隋及初唐山水则显得更为自然成熟。李思训作品的艺术特色,可以从保存下来的属于他的流派的作品中见到。如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有三幅《宫苑图》,与记载中的李画特点相一致。从传为其作的《江帆楼阁图》中,也可以明显看出这种从隋到唐的山水画的发展。也明显可以看出山水画技法到李思训时,确已达到了一种成熟的地步。
李昭道,人称“小李将军”,克承家学,并稍有发展。张彦远评其“变父之势,妙又过之”。然而朱景玄《唐朝名画录》说其笔力“不及思训”。《太*广记》、《图绘宝鉴》等典籍也多有此论。但李昭道的山水技法上在李思训基础上确实有所发展,传为李昭道《明皇幸蜀图》现藏台北,画中崇山峻岭,山径迂回。该图本是描绘帝王蒙尘,而画家却巧妙地避讳了这一点,只于画幅前端画诸骑“出飞天岭下,初见*陆,马若皆惊,而帝见小桥,作徘徊不进状”。这个微妙的描绘既出其心境,又不损帝王的威严,可见作画时的独具匠心。全画细笔勾描,无皴法,用石青、石绿、丹粉施以重彩,显得富丽堂皇、描绘精微。这幅画可帮助我们很形象地了解李昭道“变父之势、妙又过之”的艺术特色。
“二李”的这种富丽非凡的勾金染碧的装饰性绘画,后来被当作山水画一种固定图式,不断为后人仿效。如现存题为唐人之作的《宫苑图》、《采莲图》等皆是此类作品。
二、王维与水墨渲淡画风
唐代绘画的另一体格是水墨渲淡的写意画风。在人物和花鸟画中难得一见,而在山水中却表现得淋漓尽致。这一画风的代表画家以王维最为著名,此外,还有张璪、郑虔、毕宏、王默、刘商、韦偃等人,直至五代的山水画家卫贤、董源、巨然、荆浩、关仝等人仍然都是属于水墨渲淡一路。
和李思训父子山水画风面貌不同,王维作品充分体现了水墨绘画在唐代的萌芽和发展,代表了唐代山水画的另一种风格。
王维(701-761年),字摩诘,太原(今山西祁县)人,是开元、天宝年间久负盛名的诗人,在音乐上造诣亦颇高。同时又是才华横溢的画家。王维于开元九年中进士,后因“安史之乱”被迫接受伪职而遭降官,渐渐无心仕途,晚年隐居陕西“蓝田别墅”,以弹琴、赋诗、奉佛为事。王维是盛唐之际“王孟”诗派的领袖,其山水田园诗,恬淡宁静,清新自然,善于用凝练的诗句写出色彩明丽、情景交融的动人境界,具有清鲜而又含蓄的效果。王维曾深依禅宗,有时“谈玄终日以为乐”,因而他的艺术作品中,也就渗透着一定的佛学思想。如他的诗“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等等,都包含了一定的禅机,有一种禅定的境界。更主要的是他不仅能诗善画,而且能够把艺术中的诗与画,通过他的创作给以相互交融,诗画相互渗透,把诗一般的意境鲜明凝炼地收入画面,使画面具有深邃静谧的诗境。故苏东坡对他推崇备至,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东坡题跋》卷四)
王维工草隶,善山水人物,尤以山水出色。《图绘宝鉴》载其“善画,尤精山水”。《唐国史补》亦有“王维画品妙绝,于山水*远尤工”。朱景玄《唐朝名画录》云其“笔踪措思,参于造化”、“如山水*远,云峰石色,绝迹天机,非绘者之所及也”。他的山水能集众家之妙,“体涉古今”,既有接*李思训青绿山水的一种“笔墨婉丽”、石用小斧辟皴、设色“重深”的作品,亦有“踪似吴生,而风致标格特出”的作品,还有“笔意清润”或笔力劲爽的“破墨山水”。他最为后人称道的便是这一种“破墨山水”。通过单纯的墨色变化表达朴素*淡的景色和心境。以董其昌为代表的一些文人画家更是抓住王维“笔意清润”的特点,说他“一变勾斫之法”而专长“水墨渲淡”,追其为“南宗画之祖”。史载王维作画不拘泥具体物象,画物不问四时,曾把芭蕉画在雪景中,“画花往往以桃杏芙蓉莲花同画一景”。宋沈括《梦溪笔谈》中谓之“此乃得心应手,意到便成,故造理入神,迥得天意”。这其实是一种浪漫主义倾向在绘画创作中的体现。
王维真迹在唐代就已不多见,张佑在《题王右丞山水障子》中曾经慨叹“右丞今已殁,遗画世间稀”。《宣和画谱》虽载北宋御府藏其作一百二十六幅,除佛像外大多为山庄渔市及雪景山水,但看来真迹亦不会多,能遗传至今的大都不可信。如今有《辋川图》、《江山雪霁图》、《雪溪图》、《江山雪意图》等存世,多为后人摹品或托名之作。《雪溪图》传为王维所作,有宋徽宗题签,可知在宋代曾入藏内府并定为真迹。画面表现为江边雪景,*处有小桥竹篱亭舍,途中有村童赶猎,寒江中有舟船行驶,颇有情致,王维向以雪景山水著称,宋代人多以江南人所画雪意图,只要用笔清秀者便托为王维所作,但此幅《雪溪图》,浑厚古雅,应是一幅早期山水画的佳作,即使不是王维所作,也应当*其画风,可作为研究画史的参考。
而各种风格山水画的建立,标志着唐代山水画的发展已翻开了新篇章。多描写自身生活的环境,表现了恬淡闲居的生活理想,被苏东坡称为“画中有诗,诗中有画”。
这个时期,善于水墨画的画家,尚有韦偃、陈恪、卢鸿家。王维于开元九年中进物中二李,说明山水画至大小、祁岳、朱审、张志和、顾况、项信、陈式等。另外还有各的洒脱和豪放之气在李思训山水物博,他的画发展到他的学生王默种画风的山水画家也名家辈出,山水画风格各派画家,他往往秃笔抹写物谓之此乃得心应手,异彩纷呈。如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中所记“又若王右丞之能遗传至今的大都不可信。如今物华重视墨法技巧甚至大泼墨重深,杨仆射之奇赡,朱审之浓秀,王宰之巧墨,抵于绢素”。他早年曾随郑中有了极大提高,完全摆密,刘商之取象,其余作者非一,皆不过之,对于*画的发展起着物博项都是善于用墨的大师,这种百花齐放形势的出现,标志着山水画在唐代已翻开新的一页。
唐代山水画的风格演变
作为*画的一个重要门类,山水画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已经萌芽。这个时期已经形成了专门的理论著作,如第一篇*山水画理论《山水画序》。在这篇理论著述中宗炳明确提出了“圣人含道应物,贤者澄杯味象”、“万物趣融其神思”等理论,形成了山水画理论体系并一直影响至今。在《叙画》中,王维也提出了关于山水画的理论:要使山水画与地图的功能不一样,就需突破“目有所及,固见不周”的生理局限。发展到隋唐时期,国家的统一和经济的繁荣发展进一步推动了山水画的发展。山水画题材较之以前有了很大的进步,技法和理论在这一时期交相辉映,互相影响。此时山水画在唐代虽然还未处于主体地位,不过晚明唐志契却认为:“画中惟山水最高。虽人物花鸟草虫,未始不可称绝,然终不及山水之气味风流潇洒。”可以看出,此时山水画已经受相当多的重视、评价之高。
在唐代特别是唐中期以前,政治家们励精图治,经济与文化得到空前发展,社会稳定,在这种大时代背景下,山水画获得长足发展。山水画作为背景在唐初多应用在亭台楼阁之上,起装饰作用。唐代初期受前朝遗韵的影响,道家思想特别是隐逸风尚的盛行,对唐代山水画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科举制度的进一步完善,改变了以往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许多中下层的读书人有了进入仕途的机会,这样一来,社会尚学之风浓厚。这一时期的唐代文化达到鼎盛,特别是诗歌、书法对绘画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社会各阶层,宫廷画、士大夫画、民间画各成体系,又相互影响。唐中后期,安史之乱后,国势衰微,画风渐转变为以隐逸为主,各种专才全面发展,并且此时社会上鉴藏风气正盛,这一系列的影响促成了山水画在唐代的发展与变革,画风也由延续前人的青绿山水向水墨山水转变,用线方面也由细劲的春蚕吐丝似的线条发展成为气势潇洒、笔迹爽利的带有主观情感的线条。另外审美趣味爱好从精工灿烂、雍容华贵至清简疏远、恬淡放逸的转变也促成了山水画风格的演变。
山水画的起源
山水画,简称“山水”。*画的一种。描写山川自然景色为主体的 绘画。在魏晋、南北朝已逐渐发展,但仍附属于人物画,作为背景的居多;隋唐始独立,如展子虔的设色山水,李思训的金碧山水,王维的水墨山水,王洽的泼墨山水等;五代、北宋山水画大兴,作者纷起,如荆浩、关仝、李成、董源、巨然、范宽、许道宁、燕*、宋迪、王诜、米芾、米友仁的'水墨山水,王希孟、赵伯驹、赵伯骕的青绿山水,南北竞辉,达到高峰。从此成为*画中的一大画科;元代山水画趋向写意,以虚带实,侧重笔墨神韵,开创新风;明清及*代,续有发展,亦出新貌。表现上讲究经营位置和表达意境。传统分法有水墨、青绿、金碧、没骨、浅绛、淡彩等形式。
山水画:系*画,特有的画种之一。在魏晋南北朝时已逐渐从人物画中分离出来,形成独立的画料,到唐代已完全成熟。
山水画,是禀爱自然的精华,天地的秀气,所以阴阳、晦冥、晴雨、寒暑、朝昏、昼夜有无穷的妙趣。从六朝到唐山水画家虽然很多,但他们的笔法,位置却很古拙。
在经历了几百年的分裂和动荡之后,*再次统一于隋朝(581-618)。
在这短暂的时期内建立的*机构和政治制度,为下一个唐朝的发展和繁荣奠定了基础。
太原留守李渊起兵,灭掉隋朝,建立了唐朝(618-907),唐帝国疆域辽阔,东至安东,西迄安西,北起单于府,南止日南。
王维(传)《江干雪霁图卷》局部之一
唐太宗继位后,社会安定,经济繁荣,出现了“贞观之治”的兴旺局面。
到唐玄宗开元时,国内一片繁荣发达景象,中外文化交流得到空前发展,这个时期被誉为“开元盛世”。
以强大而仁慈的统治、成功的外交关系、经济扩张和世界主义风格的文化开放为标志,唐代*成为当时世界上最伟大的帝国。
在中世纪的世界里,来自印度、波斯、*、叙利亚、朝鲜和日本的商人、神职人员和使节聚集在首都长安的街道上,外语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部分。
李思训,唐代《唐宫图》
在唐朝最初的几十年里,特别是在唐太宗(626-49年)的统治下,*征服了来自北方和西北的游牧邻国,确保了通往叙利亚和罗马的陆上贸易路线的和*与安全。
七世纪是一个重大的社会变革时期,官方考试制度使没有家庭关系的受过教育的人能够担任*官员。
这些新的社会精英逐渐取代了旧的贵族,从南方招募绅士促进了早在6世纪就开始的文化融合。
李思训,唐代《唐宫图》之后人题字
公元8世纪是唐朝历史上第二个重要的纪元,主要是在唐玄宗(712-56年)统治期间取得的,他是才华横溢、思想开明的君主,被称为明皇。
唐朝,它被当之无愧地列为*文艺的古典时期,因为它为后世文人墨客树立了很高的标准。
唐朝是我国古典诗歌的极盛时期,唐诗在文学之林中一枝独秀。
明朝《仿阎立本锁谏图卷》局部
李白(701年至762年)和杜甫(712年至770年)的诗歌中所包含的表情和意象反映了宫廷浮华的生活和军事行动所产生的相互冲突的情绪。
唐代的雕塑、书法和绘画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山水画对后世影响很大。
唐代绘画名家辈出,涌现出众多的优秀作品。
阎立本,工笔画《步辇图》
初唐最负盛名的是官至宰相的阎立本,他擅长人物故事画,他画的《步辇图》笔力刚健,生动地描绘了唐太宗接见松赞干布派来的求婚使者的情景。
宫廷画家吴道子(6*-755年),他是盛唐杰出的艺术家,他的画笔力雄浑,他对山水画和人物画都有高深的造诣,人称“画圣”。
吴道子,国画《明皇观马图》局部
吴道子娴熟地运用晕染法作画,他在焦墨痕中施加彩色,使画显深浅,富有立体感。
他画的人物衣带飘飘若飞,被人们赞为“吴带当风”。
咏怀古迹原文及翻译
这是组诗《咏怀古迹五首》其中的第三首,诗人借咏昭君村、怀念王昭君来抒写自己的怀抱。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分享的咏怀古迹原文及翻译,欢迎借鉴!
原文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咏怀古迹(其三)全文翻译:
群山万壑随着险急的江流,奔赴荆门山,这里有生长明妃(王昭君)的村子。
一旦离开汉宫,(命运)便与北方少数民族相连,独留下青冢向着黄昏。
凭着画工画的画像只能约略认识昭君美丽的面容,空有她那怀念故国的魂魄月夜归来。
即使千年过后,琵琶弹奏的胡地乐曲,还分明诉说着她内心的怨恨之情。
注释
1、荆门:山名,在今湖北宜都西北。
2、明妃:指王昭君。
3、去:离开。紫台:汉宫,紫宫,宫廷。朔漠:北方大沙漠。
4、省:略。一说意为曾经。春风面:形容王昭君的美貌。
5、环佩:妇女佩戴的玉饰,此处借指美女(王昭君)。一作“环珮”。夜月魂:一作“月夜魂”。
6、胡语:胡音。
7、怨恨曲中论(lún):乐曲中诉说着昭君的哀怨。
鉴赏
这首诗因昭君村而哀叹其人的遭遇。诗人想到昭君生于名邦,殁于塞外,去国之怨,难以言表,于是借咏昭君村、怀念王昭君来抒写自己的怀抱。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诗的发端两句,首先点出昭君村所在的地方。据《一统志》说:“昭君村,在荆州府归州东北四十里。”其地址,即在今湖北秭归县的香溪。杜甫写这首诗的时候,正住在夔州白帝城。这是三峡西头,地势较高。他站在白帝城高处,东望三峡东口外的荆门山及其附*的昭君村。远隔数百里,本来是望不到的,但他发挥想象力,由*及远,构想出群山万壑随着险急的江流,奔赴荆门山的雄奇壮丽的图景。他就以这个图景作为此诗的首句,起势很不*凡。杜甫写三峡江流有“众水会涪万,瞿塘争一门”(《长江二首》)的警句,用一个“争”字,突出了三峡水势之惊险。这里则用一个“赴”字突出了三峡山势的雄奇生动。这可说是一个有趣的对照。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前两句写昭君村,这两句才写到昭君其人。诗人只用这样简短而雄浑有力的两句诗,就写尽了昭君一生的悲剧。从这两句诗的'构思和词语说,杜甫大概是借用了南朝江淹《恨赋》里的话:“明妃去时,仰天太息。紫台稍远,关山无极。望君王兮何期,终芜绝兮异域。”但是,仔细地对照一下之后,杜甫这两句诗所概括的思想内容的丰富和深刻,大大超过了江淹。清人朱瀚《杜诗解意》说:“‘连’字写出塞之景,‘向’字写思汉之心,笔下有神。”说得很对。但是,有神的并不止这两个字。只看上句的紫台和朔漠,自然就会想到离别汉宫、远嫁匈奴的昭君在万里之外,在异国殊俗的环境中,一辈子所过的生活。而下句写昭君死葬塞外,用青冢、黄昏这两个最简单而现成的词汇,尤其具有大巧若拙的艺术匠心。在日常的语言里,黄昏两字都是指时间,而在这里,它似乎更主要是指空间了,它指的是那和无边的大漠连在一起的、笼罩四野的黄昏的天幕,它是那样地大,仿佛能够吞食一切,消化一切,但是,独有一个墓草长青的青冢,它吞食不下,消化不了。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这是紧接着前两句,更进一步写昭君的身世家国之情。画图句承前第三句,环佩句承前第四句。画图句是说,汉元帝对后妃宫人们只看图画不看人。省识,是略识之意。环佩句是写她怀念故国之心,永远不变,虽骨留青冢,魂灵还会在月夜回到生长她的父母之邦。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这是此诗的结尾,借千载作胡音的琵琶曲调,点明全诗写昭君“哀怨”的主题。前面已经反复说明,昭君的“怨恨”尽管也包含着“恨帝始不见遇”的“怨思”,但更主要的,还是一个远嫁异域的女子永远怀念乡土,怀念故土的忧思,它是千百年中世代积累和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的乡土和祖国的最深厚的共同的感情。
此诗颔联概括了昭君一生。据《汉书·匈奴传》记载:汉元帝竟宁元年(前33年),“单于自言愿婿汉氏以自亲。元帝以后宫良家子王嫱字昭君赐单于”。“一去紫台”便说此事。“紫台”即紫宫,天子居处;“朔漠”指匈奴所在之地。“青冢”即昭君墓,在今内蒙古境内。据《归州图经》记载:“边地多白草,昭君冢独青。”这两句以极简的文字,写出了无穷的感慨,写出了昭君生前死后的哀怨。
咏怀古迹其他四首诗
其一
支离东北风尘际,漂泊西南天地间。
三峡楼台淹日月,五溪衣服共云山。
羯胡事主终无赖,词客哀时且未还。
庾信*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
其二
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
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
江山故宅空文藻,云雨荒台岂梦思。
最是楚宫俱泯灭,舟人指点到今疑。
其四
蜀主窥吴幸三峡,崩年亦在永安宫。
翠华想像空山里,玉殿虚无野寺中。
古庙杉松巢水鹤,岁时伏腊走村翁。
*堂常邻*,一体君臣祭祀同。
其五
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
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
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
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
《咏怀古迹五首》全诗翻译赏析
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中,大家对古诗词都不陌生吧,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咏怀古迹五首》全诗翻译赏析,欢迎大家分享。
诗句赏析
“江山故宅空文藻,云雨荒台岂梦思。”的诗意:江山依旧故宅犹在空留文藻,云雨荒台难道真是荒唐梦思。这两句是说,宋玉留下了故宅,点缀江山,其人却不可见了,只让*去读他的文章。而他的文章的价值,也不是真正被人所了解的;“云雨荒台”的故事是宋玉虚构的,是用来讽谏襄王,并非怀王真有此梦。*不了解宋玉作赋的意思,竟附会起古迹来,把有志之士曲解为无谓词人,这对宋玉来说是可悲的,也令杜甫伤心。瞩目江山,怅望古迹,吊宋玉,抒己怀,体验深切,议论精警,艺术独到,耐人寻味。
出自杜甫《咏怀古迹五首》之二
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
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
江山故宅空文藻,云雨荒台岂梦思。
最是楚宫俱泯灭,舟人指点到今疑。
注
①故宅:宋玉留下的故宅。
②文藻:文采。
③云雨荒台:指宋玉《高唐赋》序中所写的巫山神女的故事。
摇落:凋残,零落。
风流儒雅:指宋玉文采华丽潇洒,学养深厚渊博。
“萧条”句:意谓自己虽与宋玉隔开几代,萧条之感却是相同。
故宅:江陵和归州 (秭归) 均有宋玉宅,此指秭归之宅。空文藻:斯人已去,只有诗赋留传下来。
云雨荒台:宋玉在《高唐赋》中述楚之“先王”游高唐,梦一妇人,自称巫山之女,临别时说:“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岨,旦为行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阳台,山名,在今重庆市巫山县。
“最是”两句:意谓最感慨的.是,楚宫今已泯灭,因后世一直流传这个故事,至今船只经过时,舟人还带疑似的口吻指点着这些古迹。楚宫:楚王宫。
参考译文
草木凋零是因知宋玉的悲伤,文采洒脱学问渊博可当我师。
遥想千秋往事不禁泪洒衣襟,我们虽不同世却是同样失意。
故居里你枉然留下斐然文采,巫山去雨旧事难道只是说梦。
可叹的是楚宫已经完全消失,有船夫指点遗迹却令人怀疑。
赏析
推崇楚国著名辞赋作家宋玉的诗。诗是作者亲临实地凭吊后写成的,因而体会深切,议论精辟,发人深省。诗中的草木摇落,景物萧条,江山云雨,故宅荒台,舟人指点的情景,都是诗人触景生情,所抒发出来的感慨。它把历史陈迹和诗人哀伤交融在一起,深刻地表现了主题。诗人瞻仰宋玉旧宅怀念宋玉,从而联想到自己的身世,诗中表现了诗人对宋玉的崇拜,并为宋玉死后被人曲解而鸣不*。全诗铸词溶典,精警切实。有人认为,杜甫之“怀宋玉,所以悼屈原;悼屈原者,所以自悼也”。这种说法自有见地。
宋玉的《高唐赋》、《神女赋》写楚襄王和巫山神女梦中欢会故事,因而传为巫山佳话。又相传在江陵有宋玉故宅。所以杜甫暮年出蜀,过巫峡,至江陵,不禁怀念楚国这位作家,勾起身世遭遇的同情和悲慨。在杜甫看来,宋玉既是词人,更是志士。而他生前身后却都只被视为词人,其政治上失志不遇,则遭误解,至于曲解。这是宋玉一生遭遇最可悲哀处,也是杜甫自己一生遭遇最为伤心处。这诗便是诗人瞩目江山,怅望古迹,吊宋玉,抒己怀;以千古知音写不遇之悲,体验深切;于精警议论见山光天色,艺术独到。
杜甫到江陵的时候是秋天。宋玉名篇《九辩》正以悲秋发端:“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杜甫当时正是产生悲秋之情,因而便借以兴起本诗,简洁而深切地表示对宋玉的了解、同情和尊敬,同时又点出了时节天气。“风流儒雅”是庾信《枯树赋》中形容东晋名士兼志士殷仲文的成语,这里借以强调宋玉主要是一位政治上有抱负的志士。“亦吾师”用的是王逸的说法:“宋玉者,屈原弟子也。闵惜其师忠而被逐,故作《九辩》以述其志。”这里借以表示杜甫自己也可算作师承宋玉,同时表明这首诗旨意也在闵惜宋玉,“以述其志”。所以次联接着就说明诗人自己虽与宋玉相距久远,不同朝代,不同时代,但萧条不遇,惆怅失志,其实相同。因而望其遗迹,想其一生,不禁悲慨落泪。
诗的前半感慨宋玉生前怀才不遇,后半则为其身后不*。这片大好江山里,还保存着宋玉故宅,世人总算没有遗忘他。但人们只欣赏他的文采辞藻,并不了解他的志向抱负和创作精神。这不符宋玉本心,也无补于后世,令人惘然,所以用了“空”字。就像眼前这巫山巫峡,使诗人想起宋玉的两篇赋文。赋文的故事题材虽属荒诞梦想,但作家的用意却在讽谏君主淫惑。然而世人只把它看作荒诞梦想,欣赏风流艳事。这更从误解而曲解,使有益作品成荒诞故事,把有志之士歪曲为无谓词人。这一切,使宋玉含屈,令杜甫伤心。而最为叫人痛心的是,随着历史变迁,岁月消逝,楚国早已荡然无存,人们不再关心它的兴亡,也更不了解宋玉的志向抱负和创作精神,以至将曲解当史实,以讹传讹,以讹为是。到如今,江船经过巫山巫峡,船夫们津津有味,指指点点,谈论着哪个山峰荒台是楚王神女欢会处,哪片云雨是神女来临时。词人宋玉不灭,志士宋玉不存,生前不获际遇,身后为人曲解。宋玉悲在此,杜甫悲为此。前人说“言古人不可复作,而文采终能传也”,恰好与杜甫的原意相违背。
体验深切,议论精警,耐人寻味,是这诗的突出特点和成就。但这是一首咏怀古迹诗,诗人亲临实地,亲自凭吊古迹,因而山水风光自然在诗中显露出来。杜甫沿江出蜀,飘泊水上,旅居舟中,年老多病,生计窘迫,境况萧条,情绪悲怆,本来无心欣赏风景,只为宋玉遗迹触发了满怀悲慨,才洒泪赋诗。诗中的草木摇落,景物萧条,江山云雨,故宅荒台,以及舟人指点的情景,都从感慨议论中出来,蒙着历史的迷雾,充满诗人的哀伤,诗人仿佛是泪眼看风景,隐约可见,其实是虚写。从诗歌艺术上看,这样的表现手法富有独创性。它紧密围绕主题,显出古迹特征,却不独立予以描写,而使其溶于议论,化为情境,渲染着这首诗的抒情气氛,增强了咏古的特色。
这是一首七律,要求谐声律,工对仗。但也由于诗人重在议论,深于思,精于义,伤心为宋玉写照,悲慨抒壮志不酬,因而通篇用赋,在用词和用典上精警切实,不被格律所拘束。它的韵律和谐,对仗工整,写的是律诗这种*体诗,却有古体诗的风味,同时又不失清丽。前人认为这首诗“首二句失粘”,只从形式上进行批评,未必中肯。
唐代咏怀古诗的特点
咏怀诗怀古诗的特点
杜牧的咏怀古诗特点
咏怀古诗的基本特点
咏怀古诗数字的特点
咏怀古诗的内容特点是啥
唐代咏怀古诗的代表作家是
杜牧咏怀古诗的艺术特点
唐朝咏史怀古诗的特点
唐代咏史怀古诗的特征
唐代五言古诗的特点
咏史怀古诗的特点ppt
简析咏史怀古诗的特点
在唐代的咏史怀古诗中
咏史怀古诗的特点风格
咏史怀古诗的意象特点
竹里馆是咏史怀古诗的特点
咏史怀古诗的形式特点
论述唐代的咏史怀古诗
分析唐代的咏史怀古诗
唐代的怀古诗
怀古诗景的特点
唐代怀古诗的审美特质
怀古诗集的特点
唐代之前的怀古诗
唐代咏史怀古诗中的明妃情怀
著名的唐代怀古诗
杜牧的咏史怀古诗的艺术特点
唐代以前的怀古诗
咏史怀古诗内容的基本特点
没有目的没有方向的古诗
关于保护环境的故事古诗词
有关聆听欣赏音乐的古诗词
女声独唱的古诗歌
南方多雨的古诗
背诵古诗对自己的影响
带拼音的古诗赠王九
西岭千秋雪的古古诗
我眼中的传统文化古诗词
古诗咸阳城东楼的朗读
2019高考艺考的古诗词
表示送别之情的古诗名词
古诗集繁体字的写法
描写白丁香的古诗
有候字的古诗
金缕衣的古诗作者
有比喻马的古诗文
描写伏暑的七律格律古诗
小池古诗意思相*的词
古诗中同学的别称
字最少字简单的古诗
古诗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和四时田园杂兴有关的古诗
形容居室儒雅的古诗
英语动词编的古诗
过度包装的古诗
古诗词带凡的名字
含有昏字的古诗50首
箜篌引的古诗
江雪古诗的占格
古诗男不摸头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