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竹里馆是咏史怀古诗的特点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竹里馆是咏史怀古诗的特点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竹里馆是咏史怀古诗的特点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竹里馆是咏史怀古诗的特点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咏史怀古诗(精选12首)
咏史怀古诗:一般以古代历史事件或古代人物为题材,或借古讽今,或寄寓个人怀才不遇的感伤,或表达昔盛今衰的兴替之感。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咏史怀古诗(精选12首),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1、《月夜金陵怀古》
唐·李白
苍苍金陵月,空悬帝王州。
天文列宿在,霸业大江流。
绿水绝驰道,青松摧古丘。
台倾鳷鹊观,宫没凤凰楼。
别殿悲清暑,芳园罢乐游。
一闻歌玉树,萧瑟后庭秋。
2、《念奴娇·赤壁怀古》
宋·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3、《蜀相》
唐·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鹏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4、《金陵怀古》
唐·刘禹锡
潮满冶诚渚,日斜征虏亭。
蔡洲新草绿,幕府旧烟青。
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
后庭花一曲,幽怨不堪听。
5、《题乌江亭》
唐·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6、《咏怀古迹》(五首其五)
唐·杜甫
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
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
伯仲之间见伊侣,指挥若定失萧曹。
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
7、《咏怀古迹》(五首其三)
唐·杜甫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8、《卖花声·怀古》
元·张可久
美人自刎乌江岸,战火曾烧赤壁山,将军空老玉门关。
咏史怀古诗解析与巩固训练
考点:
1. (元)白朴《易水怀古》
2. 杜甫《咏怀古迹(其五)》
3. 李白《夜泊牛渚怀古》
4.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5. (唐)戴叔伦《过三闾庙》
【考点解读】
一、怀古咏史诗(全景式介绍)
怀古咏史诗往往将史实与现实相结合,通过对历史事件的陈述、历史人物的议论、历史陈迹的描绘,讽刺当朝统治的黑暗,或抒发个人的沧桑之感,有怀古惜今、借古讽今、借古喻今、借古伤今的作用。
常见
标题
标题中往往有咏史、怀古、登某古迹有怀、古迹、古人名等字眼。
常见
意象
前代的都城:咸阳、长安、金陵、姑苏、洛阳、汴京。发生重大事件的地点:骊山、赤壁、新亭、隋堤、马嵬、华清宫、淮水。历代帝王与名人的故居、陵墓、祠庙、乌衣巷、湘妃祠、乌江亭、陈琳墓、李白坟。特定的历史朝代(时期):六朝、吴国、隋代、安史之乱、后蜀等。其他:吴钩、《*花》。
常见
情感
针对历史人物或事件,发表自己的观点或看法。缅怀前贤,表达敬仰或惋惜之情;类比古人,寄托伤感或哀思。借论古之得失,托古讽今,忧国忧民。
常用
技法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对比手法,描写眼前衰败、荒凉的景象,与历史上的繁华兴盛形成鲜明的对比。化用典故,借典故寄托自己的感伤或对国事的讽喻。衬托,作者往往临古迹而抒怀,以悲景衬悲情。
语言
特点
或雄浑壮阔,或含蓄沉郁。
二、咏史怀古诗
1. 咏史怀古诗:一般以古代历史事件或古代人物为题材,或借古讽今,或寄寓个人怀才不遇的感伤,或表达昔盛今衰的兴替之感。诗人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
2. 标志:标题中有“咏史”“怀古”“登某古迹有怀”“古迹”“古人名”等。
3. 内容: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等为题材。借咏叹史实、描写古迹来抒发诗人的兴衰之感,借怀古叹今叹个人命运的坎坷,以寄托哀思、借古讽今。
怀古诗:由凭吊古迹而产生联想、想象,引起感慨而抒*怀抱负,这类诗就是怀古诗。怀古诗可归入咏怀诗大类之中,但独有特色;怀古诗与咏史诗略有不同,怀古诗是身临旧地古迹而抒情言志,而咏史则不必亲到历史遗址,在书房中就可以写作。怀古诗如杜甫的《蜀相》、刘禹锡的《乌衣巷》、《石头城》、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等等,都遗响千古。
三、形式标志
标题中有古迹、古人名;或在古迹、古人前冠以“咏”;或在古迹、古人后加“怀古”“咏怀”等。
四、表达情感:
感慨壮志难酬,怀才不遇;昔盛今衰的伤感 ,物是人非的沧桑;借古讽今的感伤;理性反思,启迪*。
五、怀古诗的结构
临古地——思古人——忆其事——抒己志
六、咏史怀古诗中的常见意象
A.前代的都城:咸阳、长安、金陵、姑苏、洛阳、汴京
B.发生过重大事件的地点:骊山、赤壁、新亭、隋堤、马嵬、华清宫、汴河、淮水、
C.历代帝王与名人的故居、陵墓、祠庙:乌衣巷、湘妃祠、乌江亭、陈琳墓、李白坟
D.特定的历史朝代:六朝、吴国、隋代、安史之乱、南唐后蜀等。
E.其他:吴钩、《*花》、乌衣巷、朱雀桥、石头城、台城、淮水、六朝、华清宫
七、咏史怀古诗的意境
或雄浑壮阔、或含蓄沉郁
八、常用的表达技术手法
(1)借景抒情(寓情于景)。
(2)对比手法,描写眼前衰败、荒凉的景象,与历史上的繁华兴盛形成鲜明的对比。
(3)化用典故,借典故寄托自己的感伤或对国事的讽喻。
(4)衬托,诗人往往临古迹而抒怀,以悲景衬悲情。
九、解题思路
(1)要弄清史实。(2)要体会意图。(3)要领悟感情。(4)要分析写法。
1、《赤壁》
唐·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2、《登金陵凤凰台》
唐·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3、《蜀相》
唐·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鹏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4、《金陵怀古》
唐·刘禹锡
潮满冶诚渚,日斜征虏亭。
蔡洲新草绿,幕府旧烟青。
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
*花一曲,幽怨不堪听。
5、《题乌江亭》
唐·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6、《咏怀古迹》(五首其五)
唐·杜甫
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
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
伯仲之间见伊侣,指挥若定失萧曹。
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
7、《咏怀古迹》(五首其三)
唐·杜甫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8、《卖花声·怀古》
元·张可久
美人自刎乌江岸,战火曾烧赤壁山,将军空老玉门关。
伤心秦汉,生民涂炭,读书人一声长叹。
9、《汉宫词》
唐·李商隐
青雀西飞竟未回,君王长在集灵台。
侍臣最有相如渴,不赐金茎露一杯。
10、《江南怀古》
唐·杜牧
车书混一业无穷,井邑山川今古同。
戊辰年向金陵过,惆怅闲吟忆庾公。
11、《月夜金陵怀古》
论先唐咏史诗的题材特点和主题内容的论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或多或少都会接触过论文吧,论文是学术界进行成果交流的工具。那要怎么写好论文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论先唐咏史诗的题材特点和主题内容的论文,欢迎大家分享。
【摘要】咏史诗作为一种诗歌门类,是通过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进行叙述、评价来抒发个人情感和个人报负的,在其发展过程,中以唐代最为繁盛,而先唐咏史诗的发展又是唐代咏史诗取得丰收成果的前提条件。其时,也涌现了一批知名诗人如:班固,左思,阮籍,曹氏父子,陶渊明等等,这都是比较有代表性的。在题材上先唐咏史诗谴责*,歌咏英雄,勇士,圣哲先贤,名士,贫士等题;主题内容是抒发生命虚无的情怀,怀才不遇的痛苦,求贤若渴的无奈等等。这些对后世的咏史诗发展有着巨大影响。
【关键词】先唐咏史诗;题材;主题
我国的“咏史诗”是在诗歌用事用典的基础上产生并发展起来的,在*古代诗歌史上,咏史诗作者之多,数量之大,都很突出,历经先秦汉、魏晋、宋、齐、梁、陈等几朝,咏史诗到唐代已完全发展成熟。咏史诗在先唐时期的发展演变有其规律和经验值得总结,本文就试着论述这一时期咏史诗在题材,主题方面的特点,以及对咏史这一诗体的产生,形成过程能有一个宏观上的把握。
一、咏史诗及先唐咏史诗的发展
从广义上来说,咏史诗就是古往今来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进行叙述,评价,通过这些事来抒发个人情感或寄托个人怀抱的诗歌,所以说“咏史诗关注历史上一切经验的事实,凡历史性的人物或事件,一经诗人情志所及,便无所谓远*古今,皆在诗人怀抱之中,成为诗人观沧桑而生其情,通古今而骋其怀的载体。”[1]我国的咏史诗虽然在*诗歌发展史上不像山水田园诗,边塞诗那样成为诗歌主流,形成各种流派,但它的历史同样源远流长。早在《诗经》,《楚辞》中就已经有了借对历史的咏颂来达到政治和宗教的目的,到了汉乐府诗,就发展到了引用历史材料来说理论事,进一步开辟了咏史的途径,再到班固以“咏史”直标诗题,正式创下了咏史之体,之后,咏史的作者不断涌现,到唐代已完全发展成熟,并出现了许多咏史大家。
需要一提的是,咏史诗和怀古诗是*古代诗歌的重要门类,它们都涉及以“古”为吟咏对象的问题,而且,抒情及表达意志的方式也有一些相似之处,所以,就形成了一种咏史,怀古不分家的观点。虽然*年有学者对其各自特点予以辨析,但仍有缠夹不清的地方。如中唐刘禹锡涉古题材的诗歌,有人干脆称为“咏史怀古诗”[2][3],再如魏朝阮籍的《咏怀诗八十二首》中也有以“咏史”为题材的诗歌[4]。
二、先唐咏史诗的题材特点
先唐咏史诗数量较之唐代相比数量较少,在题材的选材上也显得比较零散和单一,大多数是前代的名士遭遇或将相功业为吟咏对象,主要分为以下几大类:
1、围绕秦穆公杀三良的故事进行多方面切入所创作的咏史诗
王粲《咏史》,阮瑀《咏史诗两首》其一和曹植《三良诗》。王粲诗云:“自古无殉死,达人所共知。秦穆杀三良,惜哉空尔为……生为百夫雄,死为壮士规。《黄鸟》做悲诗,至今声不亏。”主旨是赞扬三良甘心从死,称颂他们以忠义而赢得身后百世不朽的名声。阮瑀诗曰:“谁为此可处,恩义不可忘。”曹植诗称:“功名不可为,忠义我所安。”与王粲的诗同出一旨,都是从君恩臣义的道德境界上来赞美三良“生为百夫雄,死为壮士规”。曹植在《三良诗》中对三良赴死时内心的矛盾和痛苦做了这样的描写和感叹:“揽涕登君墓,临穴仰天叹,长夜何冥冥,以往不复还,黄鸟为悲鸣,哀哉伤肝肺!”这里,诗人形象地揭示了三良士临死时意识深处对生命的'留恋,同时,在这三首诗中,都用春秋时秦穆公以三位良士殉葬之事,批评谴责秦穆公的残暴与愚昧,诗人都分别用了“黄鸟”这个意象来表达自己对三良愚忠愚信和秦穆公虚伪残忍的批评。
2、以吟咏英雄,勇士(荆轲,夸父,精卫)等人的事迹为题材的咏史诗
歌咏英雄的早在班固《咏史》中就有一个很特别的女性形象緹萦,虽然班固在其诗中只是对汉文帝时孝女緹萦为赎其父之罪而上书自愿卖身为奴的歌颂,这件事在《史记·仓公列传》中,緹萦救父是一个小插曲,但班固对史事的意义发掘是从现实的需要出发,当他把緹萦之事从淳于意的经历中剥离出来做专题歌咏时,他所关注的不是緹萦的遭遇,而是緹萦的行为所反映出来的道德意义和教育作用。而班固作为朝廷的史官、儒经学者,他对緹萦之事作了这样的道德阐述,并加以褒扬,正如他在《两都赋序》中所说的“诗赋文章之事虽细,但可以宣上德以尽忠孝”,于国家“亦不可阙。”[5]
3、歌咏圣哲先贤的咏史诗
此类咏史诗以歌咏虞舜,太公,孔丘。周公,伯夷等为主,曹操,曹植,孙放,江淹等在诗中都以圣哲先贤的事迹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例如,曹操的《度关山》、《短歌行》诸作,都以其气吞山河,雄视古今的非凡气概,或讲述道理,议论时事;或回击政敌,申述心志,其气势和文采比起前代班固的那种据事直书,一诗仅咏一人一事的“质木无文”的史传型咏史已大不相同。
4、以三良
竹林七贤中的阮籍,嵇康,刘伶,向秀,阮咸五位古圣名士,段干木,鲁仲连,杨雄之类的名士为歌咏对象
在《五君咏》中这五位先贤都对所处的黑暗现实不满,其生活经历,思想情趣与颜延之有相似之处。颜延之能够抓住诸位名士的思想和性格的主要特征,借吟咏他们来抒己情,寓己怀,并融入了自己景仰、赞颂、感叹地真挚情怀,所以,也写出了诸位名士的精神本质和风采神貌,又传达了诗人的心声。
5、咏贫士
其中陶渊明的《拟古诗》,《咏贫士七首》最为著名清人邱嘉穗论《咏贫士七首》云:上两首皆陶公自述其贞志不休,安道苦节之意。以下五首乃历引古之穷士为证,即承上章“赖古多此贤”句,说来字字皆为自己写照。余尝玩公此下数诗,皆不过借古人事作一影子说起,便为设身处地,以自己身分推见古人心事,使人读之若咏古人,又若咏自己,不可得分[6]。
6、还有以神话题材为主的咏史诗
像苏彦的《七月七日咏织女诗》就属于这类,“织女思北沚,牵牛叹南阳”就说明牛郎织女的故事早已深入人心,而且已被人们所熟知。
三、先唐咏史的主题内容
古代咏史诗是一部形象的历史教材,可以使我们增长见识,而要更好的品尝咏史诗歌的韵味,就必须储存大量的历史知识,在诗人怀抱中观其沧桑而生其情,通古今而骋其怀,使史与情能够紧密地结合起来。先唐咏史诗在主题表现上也是有其独特性的,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体现出来:
1、表达对人事沧桑变化,生命虚无的感怀
曹丕的《煌煌京洛行》中就有感于古人的成败之事而供后人借鉴的例子,其中提到了苏秦,固当,陈轸等历史人物。就苏秦来说,他充分展示了自己的才华,一日由布衣而登卿相,却身贵而招致祸患,荣华凋枯生于俛仰咄嗟之间,功业富贵何足恃?让我们从中体会到了人世间盛衰变化的无奈。
2、通过历史人物的兴衰及遭遇寄托自己的情怀
陶渊明的《咏三良》同样是取材于《诗经·秦风·黄鸟》中咏子车氏三兄弟为秦穆公殉葬之事,《黄鸟》是一首哀歌,《左传.文公六年》记载此事曰“国人哀之,为之赋《黄鸟》。”那“彼苍者天,歼我良人”的呼天抢地的悲号真切的表达了作者对三良的悼惜,向秦穆公的怨愤,表示了对残暴统治者的控诉和谴责,陶渊明的这首诗,不完全称赞三良的行为,而是想借三良之事表彰张炜不肯毒死零陵王而饮毒酒先死的尽忠行为,可以看出他的诗确立了他固穷之志的心路历程。
3、揭露黑暗现实及对现实的不满,表达诗作者自己怀才不遇的痛苦和向往隐居生活的愿望
如左思《咏史》其二,也表达了怀才不遇的痛苦,“郁郁涧底松”诗中充满了悲哀之情,诗中成功地运用了“涧底松”,“山上苗”两个富于感染力,说服力的形象来比喻那些因无门阀凭借而屈居下层的才俊之士和那些无才无德而依仗权势居高位的世胄子弟,这些实际表现了对门阀阶级社会的无限愤慨和憎恶,左思认为自己是具有才华,有天分的“英俊”本应得到充分的重视,使其能发挥自己的才干,但现实是没有给予他重视,给予应有的待遇,他们这些不逢时,无依靠的英才却被门阀制度无情的挡住了去路。
4、表达求贤若渴,感到时光易逝,人生短暂的痛苦,歌颂义士文人富于进取,敢于斗争的精神
曹操的《短歌行》全片由两个相互联系得主题组成,一个主题是感叹时光易逝,人生短暂,另一主题是渴慕贤才,希望得到他们的帮助,实现统一天下的雄心。正是因为感到时光易逝,人生短暂,所以才有时不待我的焦虑,大业未成的忧虑,求贤若渴的心情和建功立业的决心,诗人曹操追求不朽的事业,不仅仅是一种社会责任感,而且是为了使自己有限的生命获得崇高的价值。他以周公自比曰:“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整首诗流动着一片悲凉慷慨,深沉而雄壮的情调。
四、结论
先唐咏史诗在内容,主题方面的特点我已经做了一个简要的梳理,我们可以看出,虽然先唐咏史诗的内容及主题没有唐代咏史诗那样丰富多彩,但作为咏史诗的发展阶段来说,先唐魏晋时期的咏史诗发展还是有其独特性和阶段性的。
而且先唐咏史诗又相对独立完整之处,即以班固,左思所开辟的咏史路线来发展,或教谏鉴戒,或对外讲求诗歌的现实功用,对内抒发抱负情怀或倾诉愤懑,是诗人咏史在历史中安放自己的位置,寻找自己的生命寄托。咏史诗在这一时期由“述史”转向“抒怀”的发展轨迹,以全新的面貌迎来了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使后代咏史诗走上了新的方向。
【参考文献】
[1][10]江艳华.魏晋南北朝咏史诗论略[J].昆明:云南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学报,1994,4,51-55.
[2][7]郭预衡.*文学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378-421.
[3]袁行霈.*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328.
[4]禄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M].中华书局,1982,12.
[5]蒋方.论左思《咏史》诗的变体[A].湘潭:*韵文学刊,1991,111-15.60.
[6]钟嵘.《诗品》[M].梁朝
怀古诗主要是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怀古诗是由凭吊古迹而产生联想、想象,引导起感慨而抒*怀抱负的诗。由于这类诗歌都以古人、古事、古迹为描写对象,思想大都比较沉重,感情基调一般都比较苍劲悲凉,通常会和咏史诗结合在一上进心,并”咏史怀古诗“。
怀古诗常见主题:
1、悲叹怀才不遇。如《赤壁》”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杜牧把周瑜在赤壁战役中取得的巨大胜利,完全归之于偶然的东风,感慨自己的怀才不遇。
2、抒发昔盛今衰愤慨。如刘禹锡《乌衣巷》”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表现了诗人对盛衰兴败的深沉感慨。
3、揭露统治者昏庸腐朽。如《泊秦淮》”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花“表现了统治者的腐败。
4、同情下层人民。如《潼关怀古》中的”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怀古诗中的典型意象:
*花:即《玉树*花》,相传是南朝后主所制的乐曲,为绮靡之音。如”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花“。(杜牧《泊秦淮》)
乌衣巷:《乌衣巷》是唐代诗人刘禹锡的代表作之一。这首诗凭吊昔日东晋南京秦淮河上朱雀桥和南岸的乌衣巷的繁华鼎盛,而今野草丛生,荒凉残照,感慨沧海桑田,人生多变。
附:《一剪梅.舟过吴江》赏析
一剪梅.舟过吴江
蒋 捷
一片春愁待酒浇。江上舟摇,楼上帘招。
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萧萧。
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这首词主要写作者乘船漂泊在途中倦懒思归之心情。
起笔点题,指出时序,点出”春愁“的主旨。”一片春愁待酒浇“,”一片“言愁闷连绵不断。”待酒浇“,是急欲要排解愁绪,表现了他愁绪之浓。
随之以白描手法描绘了”舟过吴江“的情景:”江上舟摇,楼上帘招。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萧萧“,这”江“即吴江。一个”摇“字,颇具动态感,带出了乘舟的主人公的动荡漂泊之感。”招“,意为招徕顾客,透露了他的视线为酒楼所吸引并希望借酒浇愁的心理。这里他的船已经驶过了秋娘渡和泰娘桥,以突出一个”过“字。”秋娘“”泰娘“是唐代著名歌女,作者用之,心绪中难免有一种思归和团聚的急切之情。漂泊思归,偏逢上连阴天气。作者用”飘飘“”萧萧“描绘了风吹雨急。”又“字含义深刻,表明他对风雨阴归的恼意。这里用当地的特色景点和凄清、伤悲气氛对愁绪进行了渲染。
”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首句点出”归家“的情思,”何日“道出漂泊的厌倦和归家的迫切。想象归家后的温暖生活,思归的心情更加急切。”何日归家“四家,一直管着后面的三件事:洗客袍、调笙和烧香。”客袍“,旅途穿的衣服。调笙,调弄有银字的笙;烧香,点熏炉里心字形的香。这里是白描,词人想象归家之后的情景:结束旅途的劳顿,换去客袍;享受家庭生活的温馨,娇妻调弄起镶有银字的笙,点燃熏炉里心字形的香。白描是为了渲染归情,用美好和谐的家庭生活来突出思归的心绪。作者词中极想归家之后佳人陪伴之乐,思归之情段段如此。”银字“和”心字“给他所向往的家庭生活增添了美好、和谐的意味。
”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化抽象的时光为可感的意象,以樱桃和芭蕉这两种植物的颜色变化,具体地显示出时光的奔驰,也是渲染。蒋捷抓住夏初樱桃成熟时颜色变红,芭蕉叶子由浅绿变为深绿,把看不见的时光流逝转化为可以捉摸的形象。春愁是剪不断、理还乱。词中借”红“”绿“颜色之转变,抒发了年化易逝,人生易老的感叹。
译文:船上吴江上飘摇,我满怀羁旅的春愁,看到岸上酒帘子在飘摇,招揽客人,便产生了借酒消愁的愿望。船只经过令文人骚客遐想不尽的胜景秋娘渡与泰娘桥,也没有好心情欣赏,眼前是”风又飘飘,雨又萧萧“,实在令人烦恼。
哪一天能回家洗客袍,结束客游劳顿的生活呢?哪一天能和家人团聚在一起,调弄镶有银字的笙,点燃熏炉里心字开的盘香?春光容易流逝,使人追赶不上,樱桃才红熟,芭蕉又绿了,春去夏又到。
怀古诗是指因登临古地游览、凭吊古迹,追念往事,触景生情,抒发感慨而创作的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咏史怀古类诗歌的鉴赏,欢迎大家阅读!
1咏史诗、怀古诗和代表诗人
1、咏史诗:是翻阅古书,捡点旧说,针对具体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陈述自己独到的见地而创作的诗歌。——长于议论精辟。
2、怀古诗:是指因登临古地游览、凭吊古迹,追念往事,触景生情,抒发感慨而创作的诗。——长于情景交融。
3、咏史怀古诗:是诗人在阅读史书或游览古迹时,有感于历史人物的功过或历史事件的成败、以往朝代的兴衰发表评论,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引发出对时局或自己身世的共鸣,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我们合称为咏史怀古诗词。
4、代表作家:魏晋时期的左思,唐代刘禹锡、杜牧、李商隐等,两宋的王安石、苏轼、李清照、陈与义、张元幹、张孝祥、陆游和辛弃疾等人都写了一些震撼人心的诗作,是卓有成就的咏史大家。
2鉴赏咏史诗三步曲
1、鉴赏步骤:弄清史实 →体悟感情 →分析技巧
即 怀什么古→作者怀古的态度情感 →怎么怀古
【鉴赏思路】
(1)所描写的古人、往事是怎样的(弄清史实、典故)
(2)为什么要写这个古人这段往事 ?其中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态度和观点(体悟意图、领悟感情)
(3)这种态度运用什么方法表达 (分析技巧手法)
【答题方法】寻找连接点; 归类,探求主旨 凡是课本、读本及其注释、练*中所出现过的历史人物和事件、典故都应牢牢加以掌握,切不可等闲视之。对于唐宋著名诗人的大体经历,也要略知一二,这样,在不懂得诗人创作该篇时的背景之情况下,也能做个大体的猜测,不至于两眼抹黑。这是最基本的。
2、赏析范例: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
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
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
一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
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①一水:亦作“二水”。
(1)分别概括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内容,并说说其中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4分)
(2)“总为浮云能蔽日”一句用了何种修辞手法?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6分)
【解题步骤】
1.了解诗人笔下的古人、古事、古迹是怎样的? (作者"怀"什么"古")
2.把握诗人态度,归结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作者在怀古中的态度、感情)
3. 运用什么手法来表现?(特别要注意分析典故)
【答案】
(1)颔联写六朝古都的历史遗迹,颈联写金陵美丽的自然风物(怀什么古);寄寓人事沧桑、自然永恒以及六朝兴废的感慨。(作者在怀古中的态度、感情)
(2)比喻。(手法)①忧君王为奸邪所蒙蔽,忧奸邪为非作歹;②忧贤者包括自己不得任用,忧国忧君忧民。
3回归教材
蜀 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
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
【赏析】
1、怀什么古——首联和颔联写景,点出了丞相祠堂(古迹),通过描写祠堂、柏、碧草、黄鹂等景物,并用“自”和“空”,营造了寂寞悲凉的意境氛围。颈联和尾联叙事抒情,写了关于诸葛亮(古人)的三顾茅庐、*定天下、出师未捷、身死五丈原。
2、作者的情感态度:(同病相怜型)诗人借诸葛亮的过人才智和丰功伟绩,表达对其的称颂、崇敬、仰慕之情,同时惋惜诸葛亮的壮志未酬,借此抒发自己功业未就的深沉感慨。
3、艺术手法:首联设问,自问自答,点明丞相祠堂的所在地。从“丞相祠堂”写起,而题为“蜀相”,写祠堂是为了写人,表达了对诸葛亮的追思、仰慕和钦敬。一个“寻”字突出了这种感情。颔联反衬,以乐景衬哀情,眼前的*,尽管碧草依然映阶,黄鹂还在啼啭,但时过境迁,物是人非,先哲已去,如今遭逢乱世,没有了像诸葛亮那样的济世英才,因而心中涌起无限的感伤和凄凉!对眼前景,思祠中人,见满院萋萋碧草,却觉寂寞之心难言;闻数声呖呖黄鹂,倍感荒凉之境无限。诗人才有“自”“空”二字的 深沉感慨。颈联、尾联用典。
书愤
班固咏史诗翻译
在学*、工作、生活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诗句吧,诗句是高度凝练的语句,集中地反映着社会生活。那么你有真正了解过诗句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班固咏史诗翻译,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班固咏史诗原文:
三王德弥薄。惟后用肉刑。
太苍令有罪。就递长安城。
自恨身无子。困急独茕茕。
小女痛父言。死者不可生。
上书诣阙下。思古歌鸡鸣。
忧心摧折裂。晨风扬激声。
圣汉孝文帝。恻然感至情。
百男何愦愦。不如一缇萦。
赏析:
班固乃史家之巨擘,作诗则非其所长。但在诗歌发展史上,人们总要提到他,因为他在两方面都开了风气之先:一是文人写作五言诗,班固乃东汉少数先驱者之一;二是诗有“咏史”之作,班固又堪称千古之第一人。在这两方面奠定他诗歌史上地位的,正是这首五言体《咏史诗》。
这首诗歌咏了西汉初期的一位奇女子——淳于缇萦。正是由于她伏阙上书,不仅救了触刑的父亲,还感动文帝下达了废除肉刑的著名诏令。所以班固于开笔之际,先以悠邈之思,追述了任用肉刑的历史:“三王德弥(终也)薄,惟后用肉刑”。三王指夏禹、商汤和周之文王、武王,据说他们均以“文德”治天下,“至于刑错(弃置不用)而兵寝(收藏)”,被誉为“帝王之极功”(《汉书·刑法志》)。但到了三代之衰世,就不免王德日薄、刑罚滥施了。史称“夏有乱政而作《禹刑》,商有乱政而作《汤刑》,周有乱政而作《九刑》”,施用“五刑”的条款竟多达三千余项。这两句思接千载,于历史追述中表达对任用“肉刑”的深沉感叹。
自“太仓令有罪”以下,诗人笔凌百世,直叙汉初淳于缇萦上书救父的.事迹。“太仓令”即汉初名医淳于意,他曾担任齐之太仓(官仓)的小吏。文帝四年(前176),有人上书告发他触犯刑律,遂被逮捕押往长安。五个女儿急得直哭,他大骂说:“生女真不如生男,缓急之时谁能帮我办事!”这就是诗中所说的“自恨身无子,困急独茕茕(孤独之状)”之意。小女儿缇萦听了父亲的话异常悲伤,痛感于“死者不可复生而刑者不可复赎”,毅然随父进京,上书汉文帝,“愿入身为官婢,以赎父刑罪,使得改行自新”。“上书诣阙下”四句,描述的就是缇萦到宫廷上书的情景。“鸡鸣”、“晨风”,均为《诗经》十五国风中的名篇。前者抒写后宫催促君王上朝之情,后者歌咏女子“未见君子”之忧。据《文选》注引刘向《列女传》,缇萦伏阙上书时,曾“歌《鸡鸣》、《晨风》之诗”。班固以“忧心摧折裂,晨风扬激声”,抒写缇萦忧急断肠、歌号阙下的景象,读来令人怆然泣下。正是缇萦舍身赎父的一片真情,深深地打动了文帝。“圣汉孝文帝,恻然感至情”,终于赦免了她的父亲,并在诏书中感叹说:“夫刑者,至断支(肢)体、刻肌肤,终身不息,何其痛而不德也!岂称为民之父母哉?”并作出了“其除(废除)肉刑”的重大决策(见《列女传》)。促成文帝作出如此重要决策的,竟不是众多的须眉,而是这位临淄的民间少女。诗人有感于此,在结句中不禁长声吁叹:“百男何愦愦(愚笨),不如一缇萦”!
初看起来,班固的这首《咏史》,纯是对缇萦救父事迹的歌咏,似无更多的题外之旨。但历史上可歌可泣之人甚多,班固何以不咏他人,偏偏想到了这位女子?这就得联系诗人自身的遭际来考察了。在班固的一生中,曾有两次被捕入狱:一次是在早年,被人告发私撰国史(《汉书》)而入狱。幸亏他兄弟斑超诣阙上书申辩,才被释放;一次是在晚年,由于班固“不教学诸子,诸子多不遵法度”,得罪了洛阳令种竞。种竞利用大将军窦宪事败之机,捕系班固。最后因无人救援,死于狱中。《咏史》一诗,大约正作于晚年系狱之际。也许他有感于其子不肖,累及自己下狱而不救,才触发思古之幽情,写下了这首歌咏缇萦救父的诗?如果这一推测不错,那么,班固就不是为咏史而咏史,而是在诗中寄寓了自身的现实感慨了。他之称颂“三王”以及文帝的不用肉刑,岂不隐晦地表达了对当时朝廷任用肉刑、诛戮大臣的贬责?他之感叹于“百男何愦愦,不如一缇萦”,不更包含了对诸子不肖、累及其父的凄怆?从这一点看,这首诗正是开了“借咏史事以抒己怀”的“咏史体”之先河。
历来评论班固此诗者,总要用钟嵘“质木无文”一语,以贬斥其艺术成就。其实,作为一首早期的文人五言诗,此诗虽然“质木无文”,但能在短短十数行间,如此凝炼地抒写缇萦救父事件的始末,其概括力并不下于曹操的《薤露行》、《蒿里行》等诗。而且在叙事之中,也时有“忧心摧折裂,晨风扬激声”的声情、“百男何愦愦,不如一缇萦”的寄慨,不乏唱叹之致。钟嵘《诗品》称其“有感叹之词”,将其视为“东京二百载中”所不多见的五言代表作,正是承认了它艺术上的成功,而不是失败。所以,从发展的眼光看,《咏史诗》不失为五言创制时期的杰作。 (潘啸龙)
班固个人资料:
班固(公元32年—92年),字孟坚,汉族,东汉扶风安陵人(今陕西咸阳东北)。史学家班彪之子,史学家、文学家,与司马迁并称“班马 ”。在班彪续补《史记》之作《后传》的基础上开始编写汉书,至汉章帝建初中基本完成。主要作品为《汉书》,撰有《白虎通德论》,征讨匈奴时为中护军,后死狱中,善辞赋,有《两都赋》等。
咏史诗
咏史诗是我国古代诗歌中重要的一类,是以历史为客体来抒写主体情志的诗歌。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咏史诗,欢迎大家分享。
咏史诗(一):
1、《金陵怀古》
唐·刘禹锡
潮满冶城渚,日斜征虏亭。
蔡洲新草绿,幕府旧烟青。
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
后庭花一曲,幽怨不堪听。
2、《金谷园》
唐·杜牧
繁华事散逐香尘,流水无情草自春。
日暮东风怨啼鸟,落花犹似坠楼人。
3、《苏武》
凛然气节先,万死何等闲。
谁知持节苦,此生二十年!
4、《过陈琳墓》
唐·温庭筠
曾于青史见遗文,今日飘蓬过此坟。
词客有灵应识我,霸才无主独怜君。
石麟埋没藏春草,铜雀荒凉对暮云。
莫怪临风倍惆怅,欲将书剑学从军。
5、《题乌江亭》
唐·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6、《咏怀古迹》
(其一)
支离东北风尘际,飘泊西南天地间。
三峡楼台淹日月,五溪衣服共云山。
羯胡事主终无赖,词客哀时且未还。
庾信*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
(其二)
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
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
江山故宅空文藻,云雨荒台岂梦思。
最是楚宫俱泯灭,舟人指点到今疑。
(其三)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其四)
蜀主窥吴幸三峡,崩年亦在永安宫。
翠华想像空山里,玉殿虚无野寺中。
古庙杉松巢水鹤,岁时伏腊走村翁。
*堂常邻*,一体君臣祭祀同。
(其五)
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
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
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
阮籍的诗,现存五言古诗八十二首,总称《咏怀诗》。它是阮籍*生诗作的总题,所咏并非一事,撰写并非一时。《夜中不能寐》是其中的第一首。《咏怀诗》的内容主要表现诗人在生活中的种种感慨,表现诗人蕴藏在内心的、无由发泄的痛苦、愤激及政治上的真正见解。正如颜延年所说:“阮在晋之代,常虑祸患,故发此咏耳”(见《文选·咏怀诗》李善注引)。
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
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阮籍
“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这是说,夜中不能入睡,起来独自坐着弹琴。显然是社会现实引起诗人的忧思萦怀,弹琴是为了排遣、发泄胸中的烦闷。
“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衿。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这四句是诗人深夜“不能寐”时的所见所闻。月光照在薄薄的帷帐上,清风吹动着他的衣襟。清风明月、良辰佳景,诗一般的境界,不仅不能引起诗人观赏的情趣,反而更觉得孤独和忧虑。后两句是写失群的鸿雁在野外哀叫,飞翔的鸟儿在北面林中悲鸣。吕向认为;孤鸿,喻臣贤孤独在外)翔鸟,指鸷鸟,以比权臣在*。此说可供参考。总之,这两句是诗人对表面*静而实际险恶的环境所作的渲染,以唤起人们对黑暗现实的联想。
阮籍
“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深夜不寐而徘徊,眼前只有使人忧伤的景象。满目枪然之景,满耳凄楚之声,活画出一幅悲凉的社会图象,展现出一位忧国忧时的诗人自我形象,抒发了他生活在腐败的社会里的内心苦闷,以及看不见任何希望和出路的忧思。正如何掉所说:“籍之忧思所谓有甚于生者。”
本诗结构布局的特色以明白表示忧郁的句子为中心,充分利用章句间的内在联系,通过气氛的渲染、形象的概括,使其他诗句统摄于这一中心,从而形成完整的统一体。因“不寐”而“起坐”,而“鸣琴”,暗示了烦忧之甚。“明月”“清风”是诗人寄忧之景物,“鉴椎”、“吹衿”表明只有清风明月才知“烦忧者”之心,这样加强了对凄清气氛的渲染。
阮籍
“孤鸿号”、“翔鸟鸣”又以形象的概括,进一步映衬了凄清、孤独的情景。“徘徊将何见”紧承所闻,与第一句“夜中不能寐”相照应,进一步激起烦忧者心底的无限愁绪,不得不“忧思独伤心”。“忧思独伤心”是全篇明写感情的句子,也是全诗的中心。
本诗创造境界的特色诗人为把自己的主观感情和客观事物相融合而创造一种艺术境界,出色地运用了衬托的手法。为了表现满腹忧愁,他着意描绘了一个幽静的环境;而这一幽静的画面又富于动感,如“起坐”、“鸣琴”、“清风吹”、“孤鸿号”、“翔鸟鸣”。读者在动态的画面中,感受到的却是幽静,这是以动衬静的手法。
阮籍
本诗的语言特色有三:一、化用建安诗人成句。如“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两句,是从王粲《七哀诗》“独夜不能寐,摄衣起抚琴”变化而来。“孤鸿号野外,翔鸟鸣北林”亦从曹植诗句“孤雁飞南游,翔鸟薄天飞”变化而来。二、语言不刻意雕琢而色采繁富,有着自然清丽的特色。三、丰富了五言诗的艺术技巧,使之更臻成熟。《夜中不能寐》是五言古诗,它不象*体诗那样讲究“谐声律”,但它却“工对仗”(中间四句基本对仗)。
所以说,五言诗发展到阮籍,形式更加完美了。
柳宗元古诗的特点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中,大家都接触过很多优秀的古诗吧,古诗言简意丰,具有凝炼和跳跃的特点。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大家都称赞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柳宗元古诗的特点,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古往今来有许许多多的文人被贬之后,都会写出几篇好的文章来发泄自己心中的不满、愤怒,可在这之后就会变得愈发颓废,亦或是自暴自弃,只有少之又少的人会在被贬之后心胸仍然博大,去关心百姓为他们着想。我想在学过《捕蛇者说》之后,这些少之又少的人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便是柳宗元。
他一生坎坷不断,虽是一名政治革新家,但他真正的政治生涯却十分短暂,他26岁入仕途,到47岁去世,其间21年,却过了14年被贬的生活。公元805年,唐顺宗即位,在他的支持下,开始了“永贞革新”,但可悲的是不到半年这次改革就随着顺宗禅位,太子即位而宣告失败,并且这次革新的主要人物都被贬为了远州司马。就这样,柳宗元走到了他政治生涯的尽头,十年后,他又被贬到了更为偏远的柳州。这几次被贬,对于柳宗元来讲,毫无疑问可以说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沉沦,相反,由于他心中的愤慨之情到达了极点,于是他便常做出了许多现在我们众所周知的名篇。
同时,在他被贬的这十四年中他也并不仅仅是写词作赋,当他得知好友刘禹锡要被贬去柳州时,不希望刘禹锡与他母亲分别,于是自己便替刘禹锡被贬至柳州,单从这点来看就可以显而易见的看出柳宗元是个十分有义气,十分善良的人,而接下来,他在柳州的所作所为更是可以看出柳宗元时刻心系百姓、关爱百姓的优点。柳州当时是个十分贫困的地反,有的人家*惯于用儿女抵押向人借钱,但如果不能按时赎回,那么等到利息与本金相等时,债主就会把抵押的儿女没收做奴婢,当柳宗元知道这些情况后为此想方设法,争取让所有人都把他们的儿女赎回来,他这种将心比心,帮百姓排忧解难的品质是值得许多那些官务大,但不务正业的当官人所去学*的。
在中国历史上像柳宗元这种有才干,心系百姓的好官被贬的事件有很多很多,但在这些人中又有多少人真正用上自己的学识,才能去竭尽所能帮助百姓且坚强乐观,而不是一味的灰心、沮丧、沉沦呢?我想如果每一个文人都能像柳宗元一样,不怨天尤人而是更多地关心百姓疾苦,为民造福,关心民生,那么我想认为他们也一定能像柳宗元一样名留青史!
柳宗元因参与王叔文变革,事败受到牵连,被贬永州。一次,他带着随从在永州郊外发现了一个小石潭,因其样子的独特,环境的优美,源流的怪石嵯峨,潭水的清澈,游鱼的可爱,产生喜爱之情。这是一块处女地,人迹罕至。如此优美的地方,竟然埋没尘世,无人欣赏。触景生情,他想到自己,遭遇和这小石潭何其相似?同病相怜,油然生出“同是天涯沦落人”之感。不被赏识之痛,如同千万条毒蛇啃噬着他。于是,托物寄意,借小石潭书心中块垒。
这样的山水小品文,是中国古代文人常用以抒怀的形式。千百年来,和柳宗元一样,几乎所有的知识分子读书的初始目的,都是为了“学而优则仕”,他们把读书做官当做了人生的唯一。因此,他们的情感的跌宕总是与仕途的顺逆息息相关。
一夜之间,柳宗元从一个声名赫赫的朝廷大员,被贬为小小的永州太守。当时的`永州,差不多是化外的不毛之地,贬官这里其实就等于流放。这个打击对于他来说,不可谓不大。在以官本位为中心的社会,贬官就意味着最宝贵的东西正在眼前失去,荣耀、特权、享受等等就可能从此与之无缘,所有的奋斗都没有了着落。他心中的悲愤、忧惧、失落、茫然,可想而知。
对于他参与改革的动机,我们不能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可能真是后世诸多人认为的那样,心怀天下,济黎民于水火,挽朝政于飘摇,想有所作为。但就算是上天眷顾于他,改革成功,唐王朝这艘遍体创伤的庞然巨船,早就四处漏水,再也经不起风浪,迟早不是沉落,就是搁浅。就像一个人,大脑内脏都坏透了,你想方设法延续他的寿命,其实是逆天行事,是另一种残忍。唐王朝要的是革命,推翻以后,重新再来。所以,柳宗元的一切努力,都是自讨苦吃。
我想,他参与改革,不是没有想到过失败的后果,不是没有经过思想斗争。一切改革,都是对过去的一种*,必然触及既得利益集团的利益,是对既得利益的再分配,必然要削弱、切割他们的利益,斗争必然激烈和残酷,是你死我活的较量。既然想到过失败的后果,那他就不应该为贬官而牢骚满腹,怨天尤人。因为从朝野当时的情形来看,基本不具备改革的条件,改革无疑是一种冒失,是一种政治,失败几乎是必然的。
从另外一个角度想,如果说柳宗元参与改革丝毫没有半点功名利禄之心,恐怕也很难叫人信服。中国人一个最大的毛病,就是喜欢用二元对立的思维看待问题。推重一个人,就把他说得天上有地下无,好像这些人都不食人间烟火。即使这些人曾经泡过妞,嫖过娼,耍过流氓,也要为尊者“讳”。无赖如刘邦,不是就被吹成天下一等一的英雄吗?这种思潮,可谓亘古不变。难怪有人说,中国的文化史,是“假大空”的集大成者。
我觉得柳宗元的悲愤,更多的是个人的悲愤。他关注的是“小我”,是一己之得失,因此,文章虽然精致,却格局太小。这倒不是说,关注自我有错。内同样能映射外,如同外能透视内一样。文化史上并不乏这样的例子,比如卢梭的《忏悔录》。文学,只有在关注自我的基点上,辐射到人生、社会及宇宙的思考,才具有广泛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也就是说,文学必须以哲学为灵魂的烛照。
有人或许会说,这不过是几百字的文章,怎能与皇皇巨著相比?有些诗歌很短,短到只有几十个字,却有大格局、大气象,比如李白的《静夜思》。李白可是柳宗元的前辈啊。李白的思乡情结,超越了时代,也超越了地域、民族,是民族性的,也是世界性的。
是什么局限了柳宗元呢?最具有说服力的,是它不具有全人类的文化视野。他超脱不了文化束缚的那个圈子。这也是中国文化中,许多山水小品的一个通病。
中国人太推崇感性,因而,文学作品中很难有哲学思考的视觉。这种理性精神的缺乏,既造成文学的没落,也导致中国人文化人格的缺失,难以产生更多的李白式人物。实在可惜。
竹里馆是咏史怀古诗的特点
咏史怀古诗的特点ppt
简析咏史怀古诗的特点
唐朝咏史怀古诗的特点
咏史怀古诗的特点风格
咏史怀古诗的意象特点
咏史怀古诗的形式特点
咏史怀古诗内容的基本特点
杜牧的咏史怀古诗的艺术特点
咏史怀古诗歌所写内容的特点
简述咏史怀古诗词的艺术特点
咏史怀古诗的考点
咏史诗怀古诗的特征
咏史怀古诗少一点的
咏怀诗怀古诗的特点
咏史怀古诗常见的特征
唐代咏史怀古诗的特征
杜牧咏史怀古诗的特色
咏史怀古的古诗
咏史怀古诗特定的历史朝代
永史诗和怀古诗的特点
咏史怀古诗写的好的
写怀古咏史的古诗
咏史怀古的诗词
杜牧的咏怀古诗特点
唐代咏怀古诗的特点
咏怀古诗的基本特点
许浑咏史怀古诗的艺术特色
咏怀古诗数字的特点
咏史怀古诗怀人伤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