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唐代怀古诗的审美特质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唐代怀古诗的审美特质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唐代怀古诗的审美特质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唐代怀古诗的审美特质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夏代青铜器的审美特征
青铜器在古时被称为“金”或“吉金”,是红铜与其他化学元素锡、铅等的合金,刚刚铸造完成的青铜器是金色,但因为出土的青铜因为时间流失产生锈蚀后变为青绿色,被称为青铜。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夏代青铜器的审美特征,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摘要:夏代作为*青铜时代的发展时期,其青铜器的审美特征突出地表现在酒器和兵器的造型形式和纹饰意蕴之中。尽管这一时期的青铜器仍然显得相对朴实,但其实用功能和形式美感兼具的造型,以及变化多样的几何纹和威严庄重的动物纹装饰,却凸显了其鲜明的时代审美风格:寓意象征性、庄严厚重性和整体适应性。这为商周青铜器鼎盛时代的到来,在审美的造型、纹饰和风格上均作了必要的铺垫。
关键词:夏代青铜器;造型;几何纹;动物纹;寓意象征;庄严厚重
Abstract: As the development time of Chinese Bronze Age, the esthetic characteristics of Xia Dynasty bronze utensil prominently is shown on modeling form and decorative design of drinking utensil and weapon. Although this time’s bronze utensil still appeared relatively simple, the modeling with practical function and form esthetic sense, as well as the changed diverse geometry decoration and the dignified grave animal decoration, actually display its bright time esthetic style: Implication symbolic, dignified massiveness and overall compatibility, which prepare both for the arrival of Shang and Zhou bronze prosperous time and the esthetic modeling, decorative design, style.
Key word: The Xia dynasty’s bronze; modeling; geometry grain; animal grain; implication symbol; dignified
早在6500年前,陕西临潼姜寨的仰韶文化先民铸造出了第一块铜片;随后,从马家窑文化到龙山文化时代,先民们又遗留下来了陶寺遗址的铜铃,登封王城岗遗址的残铜片、坩锅残片等;到了甘肃青海的齐家文化时代,他们则开始冶铸或冷锻出铜刀、凿、锥、钻头、斧、匕、指环以及小饰件和镜子等铜器。这些显示了*文化由“铜石并用时代”向“青铜时代”的缓慢过渡。而到了夏代,青铜器工艺在总结新石器时代器物制造经验的基础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偃师二里头遗址和夏县东下冯遗址这一片独特面貌的早期青铜文化区域,同*历史记载的夏王朝统治的范围大致吻合;考古发掘的大量青铜器,又与夏人的一些史实——如夏禹的 “贡金九牧,铸鼎物象”(《左传·宣公三年》)、“以铜为兵”(《越绝书·记宝剑》),夏后启的采矿冶铜等,也是可以相互印证的。尤其是二里头遗址中发掘的炼渣、炼铜坩埚残片、陶范碎片,表明青铜器的冶炼作坊已初具规模。因此,“青铜器的大量铸造和使用是二里头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二里头文化……已进入*青铜时代的发展时期”[1]。夏代青铜器已经开始走出新石器时代青铜器制造的原始阶段,其大量的礼器和兵器形成了*青铜器造型的基本格局,神秘的兽面纹开启了*青铜器纹饰的主体图案,庄严厚重的审美感受更是代表了*青铜器的整体艺术风格,这些均为商周青铜器艺术鼎盛时期的到来作了必要的铺垫。
一 造型形式
以二里头文化遗址为代表的夏代文明,其出土的青铜器主要有礼器中的酒器爵、斝、角、盉,饪食器鼎,兵器中的戈、钺、镞,乐器中的铃,以及镶嵌绿松石兽面纹铜牌饰和残存的圈足器等,从而奠定了*青铜器以礼器和兵器为主要形制的造型格局。
在众多的器形之中,仅就青铜爵而言,“二里头文化的青铜爵大体上有两种造型,一类是原始型的,即爵的样式基本上是模仿陶爵的,它的外形和二里头遗址中出土的手制陶爵有着相似的特征,细腰、*底、短足,呈荷叶状的边口部和流从口部的延伸不甚规整,外观颇像用手捏成的陶器。另一类造型是比较精致型的,器壁匀薄流狭长而线条优美精细,虽然同是细腰*底,显然是在陶范上事先作过细致修整的,三足细长而微呈曲线形”[2]。这种原始型和精致型的变化,实际上体现了从早期到晚期夏代青铜器造型由简单向复杂多样,由粗放向精致演变的审美历程。
早期的青铜器形制主要受同时期的各类陶器的影响。如夏代早期作为食器的青铜三足云纹鼎,矮小、无柱、口沿*直,其祖型就是新石器时代的陶鼎;作为酒器的青铜束腰爵,素面无柱,形体单薄古拙,充满着浓厚的原始初创气息,其流的长短、俯仰以及爵身趋扁宽的形式也同龙山文化的豫西三里桥类型和豫北后岗类型陶器如出一辙,并没有摆脱陶爵的三条矮尖足附于器底的外侧、形体圆润以及没有棱角变化等浓重特征,更“没有形成青铜器所特有的准确造型和挺劲的轮廓线,也未经精工磨砺”[3],这无疑是二里头青铜爵的最早形式。铜鬲的口沿也与陶鬲口沿的折沿式和侈沿式相对应,其足仍沿用规整圆锥体的陶鬲足。因而,这一时期的青铜容器“从其形制特征来讲,它们几乎全与同时的陶器相同,它们的发展演变也与相应的陶器同步”[4]。夏代早期的青铜器尚处于祖型于陶器的阶段,还没有形成自身独立的审美特征。
到了夏代后期,青铜器则相对精巧,造型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此时,青铜爵造型的陶器特征显著减退,在注重实用的同时,还十分讲究形式感,增设了距离很*且具有装饰性的两乳钉状柱,三足分布规矩,接*于等腰三角形,口沿呈凹弧流线型。另外,爵的侧面设一折弧形大鋬,鋬面上又加铸两个狭长的镂孔,既有效控制了鋬的厚度,又增饰了具有装饰效果的镂孔纹;1959年上海博物馆自废铜中抢救出来的乳钉纹管流爵,其一侧设斜置的流管,流上铸两个方折形饰物,造型别具一格,其鋬下有一圈较宽的假腹,其上铸用多个空心圆孔,形成镂空的装饰效果;尤其是二里头出土的乳钉纹长流爵,流特别细长,作狭槽状,尾与其对应,既*衡了重心,又显得修长而纤细,三足尖端呈弯弧线状而外撇,这些与扁*直立式样规整的橄榄形爵身搭配和谐,刚柔相济,已经脱离了夏代陶爵的体制,并成为*酒具的形象代表。这时的青铜鼎,其腹部较为高深,配三只四棱锥形空心足,两耳立于口沿上,其中一耳与一足呈垂直线对应,另一耳则位于另外两足中间,整体造型兼具实用和审美的双重要求,给人一种规整中有生气,对比中显和谐的审美感受。同时,这一时期还出现了创新型的高颈扁腹直壁斝(二里头遗址六区M9:1),口沿上设两个三菱锥状矮柱,腹部鼓起,下承三个大空锥足,器壁很薄,其先进的设计直接是二里岗文化铜斝的原始祖型。夏代晚期处理器壁匀薄的技巧,也为商代青铜器物新颖造型的设计开创了先河。
二 纹饰意蕴
*古代文学的审美特征
审美是人类理解世界的一种特殊形式,指人与世界(社会和自然)形成一种无功利的、形象的和情感的关系状态。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古代文学的审美特征相关内容。
摘 要:*古代文学在世界文学长廊中是独具特色的,具有明显的审美特征。
这里从*古代文学对。
抒情性的重视,及表现在文学中的“韵”、“味”、“气”等三方面,试析*古代文学的审美特征。
关键词:古代文学;审美特征
*古代文学是一种审美性的文学,无论是从铿锵顿挫的--节奏形式上,还是从一唱而三叹的情感上,还是从鲜明的民族审美趣味上,我们都可以看出*古代文学的审美特征。
一,抑扬顿挫,节奏铿锵的诗词形式与独特的韵律。
*是个公认的诗的国度。
从《诗经》开始,*诗人代代辈出,诗歌创作成就实为壮观,当然也包括晚唐兴起的词。
*的古典文学,本来就有特定的格式以及固定的*仄,因此,*古典文学尤其是诗词自然表现出一种整齐而严谨,铿锵且具有音韵之美。
其实只要从唐诗及宋词中拿出那么一两首来,你就都能发现其中所蕴含的美乐。
譬如以“**仄仄*”、“仄仄**仄”、“***仄仄”、“仄仄仄**”这四种押韵的方式为基础的*体诗,是*文学样式中特别的形式。
而这种文学样式,从形式讲,它有明显的抑扬的腔调和铿锵的音韵,是*诗歌史上独有的。
因此,这种独特的音韵美,显得十分婉转耐听,当然就更便于抒情了。
在诗歌的黄金时代4朝,不同的诗人呈现出了不同的诗歌风格,描绘出了一幅幅大唐帝国社会现实的图画。
唐初,俊爽风格的陈子昂高举旗帜,提倡“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盛唐的王维、孟浩然却创造出了一种静逸明秀的诗歌境界;王昌龄、崔颢则创造了一种刚劲爽健的诗歌风格:高适、岑参等边塞诗人创造了一种奇丽悲壮的美;中唐时期的诗人们则创造了一种冲淡*和的美;韩愈、孟郊创造了一种新奇险怪的美;自居易、元稹创造了写实尚俗的美:李商隐的风格则感伤凄艳。
唐代是个英才辈出的时代,具具代表性的作家――李白以其洒脱的人格,浪漫主义诗歌风格的运用,创造出自然、清新、俊逸的盛唐之美。
杜甫则因其悲天悯人的儒者情怀,以“语不惊人死不休”的锤炼,创造了令后人叹为观止的沉郁顿挫之美。
在*文学中,除了诗歌这种独特的文学样式以外,同样因为音韵的要求而有了独特魅力的文学样式,还有骈文、赋、词、对联等等。
汉代有汉赋,汉赋的特点能表现大汉帝国大一统的思想。
当然也有“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记》。
宋代把词推向了辉煌,把词这种文学形式的美表现到了极至。
元明清的戏曲、小说,同样也是满口余香、韵味悠长。
*文学以抒情为主,叙事方面不如抒情,这与*传统的文学形式――诗有着很大的关系。
翻开*古代文学史,从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可看出,抒情诗占的比例很大,叙事诗的比重很小。
抒情诗比比皆是,而最著名的叙事诗却只有《木兰诗》和《孔雀东南飞》两首。
难怪*人喜欢抒情,这和*的文学特质有着密切的关系。
*古代文学就沿着抒情言志的道路,走出了自己的独特之美,并将一直走下去。
《左传》中“赋诗言志”的意思,“志”更多的是个人的思想、志向、抱负等后世许多诗论者如唐代孔颖达、自居易,清代的叶燮、王夫之,都坚持了这一种说法。
这是对“诗言志”传统的继承和发展,在*诗歌批评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价值和位置,也可以说是对*古代诗歌艺术规律的总结性贡献,“诗缘情”的艺术特征在*戏曲方面表现较多。
比如在王实甫的《西厢记》、汤显祖的《牡丹亭》中,基本就是抒情诗的联缀,抒情的唱段很多,也很美。
不是有“诗剧”之称嘛!而在其他的舞台效果方面,则充分运用了古代文学中我们提到的写意的特点,时间和空间的处理是要灵活得当,所谓“三五步,行经千里;面对面,如隔重山”、“四个龙套,千军万马;几下更锣,长夜即逝”等。
很显然,这些诗意的抒情句子是文学中强调审美的一种模式,当然也是我们国家独有的文学之美。
二、审美上,追求“神韵…意境”等独特的审美风尚。
艺术风格在*文学的样式是及其多样的,而且不同的朝代有着不同的审美追求。
*古代文学中体现出来的审美可以说是一种中和美,是一种含蓄美。
这种美包含着三个方面即:“韵”、“味”、“气”。
比如,《邺》《庸》《卫》:“美哉!渊乎!”《齐》:“美哉!泱泱乎,大风也哉!”《豳》:“美哉!荡乎!乐而不淫。”我们从“泱泱乎”、“渊乎”、“广哉”、“荡乎”词语中可看出我国的先民们推崇崇高博大的美。
这种美从先民初期开始一直影响了数千年的*文学。
所谓“中和”,即“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所以*古代文学更多的是追求一种含蓄蕴籍的美。
如《诗经关雎》中所表现得那种中和和谐之美一样,“韵”、“味”、“气”就一起构成了独具*特色的审美特征。
“韵”,原指音乐诗歌的音调,后来干脆用到诗歌中,使诗歌音调和谐,富有节奏,并能给人以美的享受。
《说文解字》中的“韵”更多指音乐。
到了魏晋时期。
“韵”逐渐成为品评人物的一个标准,谢赫在《古画品录》中提出的绘画六法,第一点就是“气韵生动”,主要是把人物的精神状态和性格特征能够在画中要表现出来。
那么“韵”就又被拿来品评画。
到了晚唐时期,文学家们就又开始用“韵”来评价文学。
清代王士祯提倡“神韵”,这样王士祯的提倡加上一些人的会意,自然把“韵”在诗歌创作中的作用扩大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以至于影响了诗坛*百年之久。
我们说“韵”在文学中的作用是得到了大家的认可的,,包括现代的人们。
曹丕说:“文以气为主”,庄子说:“通天下一气耳”(《庄子知北游》)。
诗歌的审美特征有哪些
诗歌可以包括各种*古代的韵文如赋、词、曲等,狭义则仅包括古体诗和*体诗。小编整理了诗歌的审美特征,欢迎欣赏与借鉴。
(一)集中概括的抒情
臧克家的《三代》,用六行诗就概括了旧*农民世代不变的悲剧命运。这种集中与概括,要求进入诗歌的形象必须是典型的、精练的,它们的艺术联结与组合是跳跃的。它没有小说形象的逼真性和散文形象的写实性,也没有叙事性文学的那种情节枝蔓和场面环境。诗歌艺术形象的相当部分资源来自于诗歌作者的主观心灵,是诗歌作者主观感觉的具体化材料,体现了一种概括生活、超越生活的表现性审美特征。
诗歌是人类表达、宣泄情感的载体。诗歌作者在具体的写作过程中,以能否表达出主观情感为目的来选择和提炼诗歌意象,创立和设置诗歌意境,诗歌语言的种种使用技法也是为了更准确、更细致、更熨帖地抒情达意。离开了人类抒情的动机,诗歌就没有了产生和发展的动力。
(二)超常神奇的想象
诗歌形象传达的情感虽然是概括的、典型的,但它在艺术表现上必定是具体的、形象的,诗歌艺术的关键就是将无形的情感化为有形的意象,将抽象的观念化为生动的具象,把作者的情感形象化。这种感情形象化是通过诗歌的意象和意境来具体实现的。诗歌意境的最小的艺术结构单位就是一个诗歌意象。诗歌意象是作者的意中之象,是客观外界的人、事、景、物、理经过作者情感的孕育而重新创造出来的独特形象,它是一种带上了强烈的主观色彩但又与生活原象截然不同的,能在人们头脑中用想象感知的具象。
不管是哪一种意象,诗歌作者都需要运用超常的、神奇的想象把它们组合为特定的诗歌意境。诗歌意象是一种突出作者情感的飞宕式组合。这种飞宕式组合,既没有时间线索来串连,也没有空间位置来依附,它完全根据作者抒情表意的需要来排列、组合意象。意象与意象之间有巨大的跳跃和转换。这种飞宕式的组合形成了特定的诗歌意境。
(三)分行排列与精练优美的语言
诗歌意象在语言呈现方式上更有显著的特征。在语言的外观上,诗歌意象采用了行列的形式来展现形体。当代诗歌理论总结的诗歌语言的行列方式有:以闻一多的《死水》为代表的9字4顿的“整饬的行列”;以郭沫若的《天上的市街》为代表的或长或短的“参差的行列”;以贺敬之《放声歌唱》为代表的“递进的行列”;以戴望舒的《雨巷》为代表的“回环的行列”等。行列的形式产生了诗歌语言特有的节奏感和韵律美。在语言的内涵上,诗歌语言在物化意象时特别讲究精练的内蕴,它要通过大力度的炼字、炼句,以较小的篇幅来完美地容纳高度概括的内容。诗歌语言以这样的外观与内涵形成了区别于小说、散文的新奇优美的审美特征。
诗是以人的个体生命为基础要素,包含情感、想象和理性等组合成分。并被外化定型为语言的有机系统。因此,作为生命表现的.诗歌.必然具备它的内质和外形。这也就形成了诗歌的一系列审美特征。
(一)情感的审美性
情感性是诗歌的主要审美特征。“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别林斯基说:情感是诗的天性中一个重要的活动因素;没有情感。就没有诗人。也没有诗。”充沛的生命情感是创作诗歌的先决条件。
古今中外的一切优秀诗篇无不饱含着浓郁而真挚的情感。它们所写的不论是爱、是恨、是悲哀、是欢乐、还是愤怒,都是心灵情感的颤动、爆发。屈原的《离骚》:“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抒发了忧国忧民的哀婉情怀;雪莱的《西风颂》:“让预言的号角奏鸣!哦,风啊,如果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表达了诗人对自由**的追求和热切向往;海涅的《西西里亚纺织工人》:“德意志我们在织你的尸布,我们织进去三重诅咒,我们织,我们织!”倾吐了对专制统治无比的憎恨;郭沫若的《凤凰涅桨》是对祖国“更生”之后的欢呼;舒婷的《致橡树》表达了富有尊严的浓烈爱情。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真情流露都会成为诗歌。诗的情感应该是在一定审美意识观照下,加以提炼、凝聚,并给予精湛艺术定型的结果。诗的情感不仅需要概括化和类型化,更需要被个性所净化的一系列独特的感觉和知觉。感情对于生活属于主体范畴,但对于诗人来说又是客体。诗人把感情推出去.拉开一定的心理距离,进行静观默察的审美观照。只有跨过这道桥梁诗人和情感才能一起获得提升,诗才能完成对人生的审美超越,从生活真实跃入艺术真实。鲁迅曾说:“我以为感情正烈的时候,不宜作诗,否则锋芒太露,能将‘诗美’杀掉。”艾青也说:“诗的生命在于真实性成为美的凝结.”
(二)艺术的虚幻性
诗是诗人所创造的独立自洽的艺术世界。这一世界是虚幻的.或者说诗的艺术具有虚幻性。谢冕在《和新*一起歌唱》中曾说,诗的“基本方式,应该是生活的折光。这种折光,犹如太阳光在三棱镜中泛出异彩一般.可以把生活反射得瑰丽而奇妙。”诗人为了表达内心独特的意识与情感,通过自由的联想与想象.大胆神奇的夸张与变形,对事物表象进行新的组合。从而建构起表达自身情感所需要的意象。正是艺术表现的虚幻性,才获得了诗性情感的真实。如李白的《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是大胆的夸张和变形,但却表现了内心真实的愁绪。用“抽刀断水水更流”比喻“举杯消愁愁更愁”,本来是极度夸张.却让人感到了高度的真实。
*古典舞的发展与审美特征
*古典舞是在民族民间传统舞蹈的基础上,经过历代专业工作者提炼、整理、加工、创造,并经过较长时期艺术实践的检验流传下来的具有一定典范意义的和古代风格特色的舞蹈。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搜索整理的关于*古典舞的发展与审美特征,欢迎参考阅读,希望你喜欢!
一、*古典舞的起源与发展
*古典舞起源于*古代,历史悠久,博大精深。从其源头来说,是*古代舞蹈的一次复苏,也是戏曲舞蹈的苏醒,是几千年来*舞蹈传统的复兴。因此,*古典舞的主要源泉是戏曲舞蹈。戏曲舞蹈虽然不能作为历朝历代古代舞蹈的遗存,与古代宫廷舞蹈并不是传承的关系,但是戏曲舞蹈确是距今最*的,具有严整规范性和典范性的舞蹈样式,所以*古典舞的继承和发展主要是由戏曲舞蹈发展而来的。另外,在20世纪中叶,芭蕾艺术深刻影响着我国舞蹈艺术的发展,芭蕾也就成为*古典舞建立的参照系,古典舞也科学地借鉴了芭蕾的训练方法和完整的训练体系。
著名舞蹈学者、舞蹈编导家孙颖先生也认为:“*古典舞必须区别于戏曲,具有自己的特点和风格才能成为一门独立的古典艺术。”孙颖教授依据雄厚的中华传统和文化,在文化母体中开拓*古典舞的新领域,他研究汉代的审美风尚和文化气质,而且对*古代文化予以审视,使得*古典舞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可一种“汉代舞蹈风格”,将*古典舞进一步激活,使*古典舞屹立于世界民族文化之林。纵观*古典舞的形成于发展,的确经过了一个漫长探索并逐步发展的过程,舞蹈工作者既继承典范,发扬传统,又以创新的精神,不断地赋予古典舞以新的样式和气韵。
二、*古典舞的审美特征
*古典舞将手、眼、身、法、步视为其运动形式的五大要素,每一要素中包含的大量的舞姿动作从各个方面体现了*古典舞特有的审美原则。
(一)手。人们常说“手舞足蹈”,因此舞蹈中手的动作运用是非常重要的。*古典舞尤其强调手的舞姿动作,往往在表达激动情感时会借助手的动作来完成。手的动作有很多,如“单指”、“剑指”、“虚拳”、“实拳”、“托掌”等等。手的舞姿使得*古典舞的风格一目了然,也是*古典舞区别于其它舞种的一大要素。
(二)眼。人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从眼睛中我们能读懂一些肢体语言不能表达尽的情感含义。为了能将喜、怒、哀、乐、惊、怨等各种人性情感有效地表达出来,*古典舞中的“眼睛”就成为了重要的表演工具。还有,*古典舞的“眼”的动作原则是“眼随身动”、“眼随手走”。
(三)身。身体的姿态是最能够体现舞蹈的风格特征的,也最能揭示舞蹈人物的.性格,所以*古典舞对身体姿态动律的运用就极为讲究。其实,*古典舞中要强调某部分“身”的动作并不是只指运动的某一部分,而是需要其它身体部位的配合。
(四)法。*古典舞的“法”有两层含义:一是形成舞蹈风格特征的动律精髓,俗称“法儿”,一是舞蹈的规律和法则。*古典舞的“法”强调“阴中阳,阳中阴”。
(五)步。步法的运用是舞蹈下肢运动的关键,人体运行主要是依靠腿和脚的动作,无“足”的舞姿,舞蹈也就不能称其为“舞蹈”了。对于*古典舞,各种步法也要具有*特色,虽然在基本功训练中我们也借鉴了芭蕾舞的脚位进行训练,但真正的古典舞组合或剧目当中所运用的舞姿,还是来源于*古代舞蹈和戏曲舞蹈。
三、*古典舞的审美要素
我们知道,*古典舞基训的总要求就是围绕着形、神、劲、律进行的整体而系统的训练,也是*古典舞身韵特征的突出表现,这四者也是*古典舞的审美要素。展开来说,“形”就是指外形,是*古典舞基训的外部形态特征;“神”就是指民族的身韵、神态和气质,这也是古典舞的内涵,通过*古典舞的基训,这种“神”才能够散发出来;“劲”就是指劲头,也就是*古典舞的用力方法和节奏特点,它是*古典舞特有的用力方法;“律”就是指韵律以及运动规律,如*圆、立圆、8字圆就是构成*古典舞动势的精髓。以上四个关键词就是*古典舞真正的精髓,而*古典舞基训也是为了把“形、神、劲、律”这四者很好地展现出来,如果没有了*古典舞基训,就没有了“形、神、劲、律”的展现。
综上所述,本文已经分析了*古典舞的起源与发展,又分析了它的审美特征与要素,我们已经感受到*古典舞的独特魅力。正是它的审美要素,才使*古典舞散发出独一无二的魅力,满足了当前观众的审美要求同时,也促进了*古典舞的不断发展。
扩展资料:古典舞的基本要素
1、形
形是指形体外部的动作。它表现为形形色色的体态,千变万化的动作及动作间的连接。凡是一切看得见的形态与过程都可以称之为“形”。形是形象艺术最基本的特征,是古典舞舞魅之依附,是古典舞之美的传达媒介。
*舞在人体形态上强调“拧、倾、圆、曲”,仰、俯、翻、卷”的曲线美和“刚健挺拔、含蓄柔韧”的内在气质。从出土的墓俑和敦煌壁画中不难看出这一点是由古至今一脉相承而不断发展演变的。
如秦汉舞俑的“塌腰蹶臀”、唐代的“三道湾”、戏曲舞蹈中的“子午相”“阴阳面”“拧麻花”,*民间舞“胶州秧歌”的“辗、拧、转、韧”。
“海洋秧歌”的“拦、探、拧、波浪”和“花鼓灯”的“斜塔”,武术中的“龙形猿步”、“八卦”等无一不贯穿着、人体的“拧、倾、圆、曲”之美。掌握体态及造型的曲线美还需要具有相应的素质能力。
2、神
这是泛指内涵、神采、韵律、气质。任何艺术若无神韵,就可以说无灵魂。在*文艺评论中,神韵是一个异常重要的概念。无论谈诗、论画、品评音乐、书法都离不开神韵二字。
在古典舞中人体的运动方面,神韵是可以认识的,是可以感觉的。而且正是把握住了“神”,“形”才有生命力。
在心这一概念中,身韵强调内涵的气蕴、呼吸和意念。强调神韵,强调内心情感。
在形与神的关系中,把神放在了首位,“以神领形,以形传神”正是这此意念情感造化了身韵的“韵”。可以说,没了韵就没了*古典舞。没了内心情感的激发和带动,也就失去了*古典舞最重要的光彩。
“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力与形合”。所谓 “心、意、气”,正是“神韵”之具体化。人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眼睛是传神的工具”、而眼神的“聚、放、凝、收、合”并不是指眼球自身的运动。
而恰恰是受内涵的支配和心理的节奏所表达的结果,这正是说明神韵是支配一切的。“形未动,神先领,形已止,神不止。”这一口诀形象的、准确的解释了形和神的联系及关系。
3、劲
“*古典舞的运行节奏往往和有规则的2/4,3/4,4/4式的音乐节奏不大相同。它有更多的情况是在舒而不缓、紧而不乱,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的自由而又有规律的“弹性”节奏中进行的。
“身韵”即要培养舞蹈者在动作时,力度的运用不是*均的,而是有着轻重、缓急、长短、顿挫、符点、切分、延伸等等的对比和区别。
这些节奏的符号是用人体动作表达出来的,这就是真正掌握并懂得了运用“劲”。“劲”不仅贯穿于动作的过程中,在结束动作时的劲更是十分重要的。
无论戏曲、芭蕾舞、武术套路都是十分重视动作结束前的瞬间节奏处理,*古典舞更不例外,它有如下几种典型的亮相劲头:“寸劲”一一体态、角度、方位均已准备好,运用一寸之间的劲头来“画龙点睛”。
“反衬劲”——给予即将结束的体态造型的一个强度很大的反作用力,从而强化和烘托最后造型。“神劲”——一切均已完成,而用眼神及肢体作延伸之感,使之“形已止而神不止”。除此之外,还有“刚中有柔”、“韧中有脆”、“急中有缓”等劲的区别。
4、律
“反律”是古典舞特有的,可以产生人体动作千变万化、扑朔迷离、瞬息万变的动感。
从每一具体动作来看,古典舞还有“一切从反面做起”之说,即“逢冲必靠、欲左先后、逢开必合、欲前先后”的运动规律,正是这些特殊的规律产生了古典舞的特殊审美性。
无论是一气呵成、顺水推舟的顺势,还是相反相成的逆向运势,或是“从反面做起”,都是体现了*古典舞的圆、游、变、幻之美,这正是*“舞律”之精奥之处。
论音乐艺术的审美特征论文(通用8篇)
音乐艺术中的情感性审美与人类主体内的审美情感韵味有着密切的必然的联系,以下是小编搜集整理的一篇探究音乐艺术审美特征的论文范文,欢迎阅读参考。
摘 要:音乐是人类抒**感的一种特殊活动,同时又是诉诸于听觉的时间艺术和想象艺术。音乐具有的强烈艺术感染力,能够在人们内心深处产生共鸣,具有感化人心的力量。音乐艺术在给人们提供精神生活享受的同时又在不断地提高人们的审美能力。音乐艺术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与其他艺术形式相比,它既有艺术的共性审美特征,同时又有其自身个性的审美特征。
关键词:音乐艺术 审美特征 想象性 情感性 时间性 流动性
从音乐艺术的产生发展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其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结构形态,是以声响在时间运动中的自由组合来表现人类主体的内在审美情感,素有艺术的王冠之称。它的每一个音符都凝聚着审美主体对现实、人生的深刻体验。它以特有的艺术魅力抒发着人们的情感,拨动着人们的心弦,陶冶着人们的性情,美化着人们的心灵,使人们对社会、对人生有一种新的感悟。而音乐艺术与其他艺术形式的区别在于构成音乐艺术的物质材料是一种特殊的材料——声音。正式由于这种特殊性,音乐艺术在具有了一般艺术的共性审美特征下,又具有了其自身个性的审美特征。
一、音乐艺术中的想象性审美特征
想象是人的一种特殊的心理能力。音乐艺术并不是以单纯模仿自然界音响为主要目的,而是通过对音乐有规律、有组织的排列,演奏出流畅的旋律,给予接受者无限的想象空间,呈现出一个充满自由想象的灵性世界。音乐总能唤起听众在自己现实生活中的经历与这些具有情感的声音相联系,从而产生一系列生动的联系和想象,激起听众强烈的感情反应,产生共振。同时,音乐的情感内涵又存在着多义性和不确定性。音乐想象的来源应该是现实生活的体验,因此,音乐的联想和想象才能够在人的内心深处唤起具有一定情感的意象,来完成对音乐形象的塑造。听众或欣赏者才可以运用听觉去感受这些特定的情感。例如喜怒哀乐等。当这些情感元素与欣赏者或是听众原有生活中的经历相关,重新再现音乐意象使欣赏主体与客体产生共鸣,所以这种感情便在欣赏者或是听众的心中得到进一步深化,于是主体便产生了感动。例如贝多芬在 《田园交响曲 》中用音乐演奏出的雷声、雨声、鸟鸣声让我们感受到了 “雨过天晴 ”后的一种舒展的心情,正是这种心情让我们联想到了雨过天晴后的那种清心爽朗的情景,这样才能使听者在联想某些具体景象时对作曲家的感情表达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象征性也是音乐艺术审美特征中的一个重要部分。音乐声音的象征性主要取决于声音特有的属性,如音色、力度、音高等。音乐具有模拟的能力,用音响可以表现出各种鸟鸣声、泉水声、疾驰的马蹄声,听者可以通过这种模拟性音响,在头脑中构成较为清晰的鸣禽、山泉、奔马的画面形象。象征手法化的感情色彩音调 ,总能唤起听众的联想和想象。如小提琴协奏曲 《粱山伯与祝英台 》中 “楼台会 ”一段,小提琴独奏象征了女性祝英台,大提琴独奏象征了男性梁山伯,同时柔和的提琴音乐也象征了人物丰富的情感。
二、音乐艺术的情感性审美特征
音乐艺术中的情感性审美与人类主体内的审美情感韵味有着密切的必然的联系。情感是音乐的内在本质,音乐是情感的直接表现。情感美是它的一个审美特征。情感中的主观因素在审美过程中又具有积极能动的作用。通过主观的情感,可以表现深刻的思想内容。创作者把自己的情感融入到音乐作品中,然后再把这种情感传达给听者,使听众产生共鸣。在这一过程中包含了情感体验、“借情”“移情”等多种复杂的因素在里面。黑格尔曾指出:“音乐是心情的艺术,它直接针对着心情”。优秀的音乐作品听后能给人一种诉之不尽的意蕴和审美感觉,音乐家把自己的真情实感全部浓缩在作品之中。例如我国古代琴曲《高山流水 》,讲述的就是于伯牙与钟子期以琴曲相交乃至与音乐共生死的动人故事。再如民乐《百鸟朝凤 》中,运用唢呐来模拟大自然界中的各种鸟类鸣叫,表现出热闹欢快的场面,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在这里音乐表现出的只是一定的节奏、旋律和声音状态,只有将自己在生活中的认知和情感体验溶入其中,才能使审美意识与音乐的声音状态相融合,音乐才能具有一定的情感色彩,同时,作为欣赏者还需要充分调动自身的想象力和联想力,用心去感受,这样才能完成音乐情感的传达和接受。
三、音乐艺术的时间性和流动性
音乐艺术可以直接表达整个情感活动的全过程,所以人们常说它是时间的艺术,流动的艺术,生命的艺术。音乐的物质传达媒介是音响,音响的时间性和流动性,使音乐艺术在反映主体对生活的复杂情感变化方面,更少地到受反映对象的具体制约,与造型艺术相比,具有明显的优越之处。所以,黑格尔曾说:“音乐所特有的因素是单纯的内心方面因素,即本身是无形的情感,这种情感不能够用一般实际的外在事物来表现,而是要用一旦出现了马上就消失的亦即自己否定自己的外在事物。因此,形成音乐内容意义的是外在的直接对立统一中的精神主体,即人的心灵,亦单纯的情感。”孔子也曾说韶“尽善尽美’,因闻韶乐三月不知肉味,并感慨地说:“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音乐艺术所具有的这种时间形式的直接性和流动性,应当说是它的一大长处。同时音乐艺术的时间性又受到空间形式的间接影响,在这一点上它与造型艺术恰恰相反。正因为如此,听众在欣赏音乐作品时,就能根据相应的旋律和节奏来想象出特定空间中的人物、事物和景象,音乐形象带有了一定的宽泛性、朦胧性和模糊性。
总而言之,音乐艺术的审美特征既是丰富多样,又是独特鲜明,我们只有了解和掌握了上述音乐艺术的审美特征,才能更好地进行音乐艺术的审美活动,才能有助于我们自觉地运用科学的理性思维去解释音乐现象,才能真正获得音乐美的享受。
参考文献
[1]孔智光.文艺美学研究[M].北京:*戏剧出版社,2001年12月第176页.
[2]王德峰.艺术哲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9月第214页.
[3]洛秦.音乐的构成[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3月第198页.
[4]曾繁仁.文艺美学研究.[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3年12月第182页.
摘要:任何一部电影,都是由多种元素构成的,其中也离不开音乐这种艺术表现形式。在电影中融入音乐,能够最大限度的突显出电影的主题、烘托出整体的气氛,更为鲜明的塑造出人物的性格。可以说,电影音乐以其独特的审美特征和艺术表现形式,能够对于整部电影的塑造有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电影;音乐;审美;艺术性
电影音乐指的是专门为一部电影创作的音乐作品。电影音乐不仅是电影的基本构成,而且也是一个完整的作品。在电影中融入音乐作品,使得音乐与画面有机结合,能够使得观众更加深入地理解电影所要表达的内容,进而进行审美性的思考。同时,观众在电影特定的情景中去欣赏音乐,才能更加深入地理解音乐所要表达的情感内涵。
一、电影音乐的审美特征
电影音乐与其他类别的音乐有着一些区别,它是缺乏一定的独立性的。因此,电影音乐必须要与画面和人物语言相结合,使得观众能够在最大程度上获得审美体验。
(一)音乐与画面交相呼应
众所周知,电影作品中的音乐是电影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与画面互相渗透、互相融合。值得注意的是,音乐却与画面有着不同的功能和作用。音乐所突出表现的侧重于引起观众的情感体验,而画面则是给观众以视觉上的欣赏。鉴于此,在电影作品中有效将音乐与画面相融合,能够使得两者发挥出更好的作用,起到相互辉映的作用,易于引起观众的共鸣。另外,音乐作品具有着主观性的审美特征,与具有客观性、具体性审美特征的画面有机结合,两者能够相互补充,起到较好的表达效果。
(二)音乐在表现内容上以剧情为依据
作为电影作品的音乐,在创作上必须要以剧情为依据,在整体效果上要符合电影的整体基调。具体来说,电影音乐要符合人物的情感状态,同时还要以剧情为依据,并与画面相结合。从情感体验的角度来讲,相比较来说,纯音乐更容易引起观影者的共鸣。这是因为观众在观看电影时,纯音乐与具体画面内容相辉映,能更加明确的表达情感。可见,音乐作品对于推动电影剧情发展、更好的表达情感有着重要的作用。
(三)音乐作品在结构上有着间断功能
一般来说,一部电影会有多个画面转换的镜头,相应的音乐作品也就必须与之相符合,起到间断性的功能与作用。可以说,电影中的音乐作品有着一定的间断性特征。这是因为,电影中的音乐作品和画面应当保持着一致性,而电影剧情的跌宕起伏,势必在画面表现上有着一定的跳跃性,从而使得音乐作品也必须做出相应的调整。最终,在一部电影的不同时间点,会呈现出不同情感、不同节奏的音乐作品。
二、电影音乐的艺术性表现
电影中融入音乐作品,不仅对于塑造出鲜活的人物形象有着重要的作用,且还能够更加淋漓尽致地展现出人物性格,使得观影者能够深入的理解电影所要表达的人物特质。同时,影片中音乐的声响在渲染剧情、烘托气氛等方面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能够为观影者营造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促进观众加深理解电影作品中所要表达的主题思想。
(一)对人物性格进行艺术性塑造
众所周知,电影中的音乐作品对于影片剧情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是电影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纵观电影史上的多部影片,可以看出,有的电影通过音乐作品的烘托,能够为观众带来一种美学上的体验,在情感上引起共鸣;有的电影采用的是交响乐等作品,这在气势上为观影者营造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给予观众较强的代入感。值得一提的是,电影作品中音乐元素的合理使用,对于深入的刻画与表现主人公的性格有着重要的意义,或是温婉柔情、或是具有英雄气概,都是可以由音乐进行有效烘托表现出来的,最终更好的对电影中的主人公性格进行艺术性的塑造。
(二)艺术化地表现电影主题思想
毫无疑问,任何一部电影作品都要有着明确的主题,并依照这个中心思想合理组织、调动各种元素,以期共同发挥作用,更全面、更深刻的表达出电影的主题。其中,音乐作品就是电影作品中的基本组成部分,并在表达电影主题思想方面有着重要的烘托作用。通常来看,我国的电影作品,往往使用“主题歌”来总结这部电影的主题,有着突出与明确中心思想的作用。另外,不仅“主题歌”能起到深入表现电影主题的意义,电影中的乐曲也能起到相同的作用。可以说,这类能够表达电影主题、明确剧情中心思想的音乐,在整部电影中有着重要的基础地位。同时,在电影剧情发展的关键环节,有效、合理的使用音乐作品还能够强化人物性格、渲染场景气氛等,进而引起观影者的共鸣,最终起到深化影片主题的作用。
(三)对影片场景和气氛进行艺术化描绘
在电影作品中使用音乐,不仅能够有效的配合画面推动剧情的发展,而且还能起到烘托电影场景气氛的作用。具体来看,在表述有着动作性特征的事物时,可以用欢快的音乐为具体的画面提供一种声音上的造型。这种在听觉上配合视觉上的表现,即音乐配合画面的表现形式,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强调和加快画面节奏的作用。可以说,电影中的声音和画面是两大基本组成部分,音乐作品运用的好,通常会为观影者所记忆深刻,并通过熟悉的旋律、明确的歌词内容回想起优秀的电影作品。这在一定程度上来说,音乐作品对于推动电影整体表现力来说,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值得一提的是,电影中的音乐作品在烘托场景气氛上,有着强调、渲染的功用,能够充分发挥艺术化的描绘功能。
三、结语
可以说,音乐对于烘托电影的主题、使得电影更富表现力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在艺术性表现上还能满足观众的多元化需求。经过上百年的发展,电影音乐已经自成一套体系,并与其它元素相互融合,共同来表现电影的内涵,以期使得观众得到较高的观影体验。可见,电影音乐在提升电影作品整体艺术性上有着重要的作用。具体来说,电影音乐可以与画面、声音等交相辉映,形成听觉与视觉的有机统一,能够烘托出人物的特征,更好地表达剧情,以其独特的审美特征完满的进行了艺术性的表现。
参考文献:
[1]雅乌塔罗.电影音乐的抒情功能及其表现特征的审美心理研究[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9(01).
[2]沈佩伟.论电影主题音乐的审美特征[J].电影文学,2010(08).
[3]王欣.论电影音乐的审美特征[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2009(04).
[4]尹蕾.周代三大祭祀中的乐调研究[J].音乐研究(双月),2015(4).
内容摘要:本文浅析了人们对音乐艺术审美趣味的形成原因,并从三个不同的视角,即高与低、雅与俗、广与狭,来阐述人们审美趣味的不同。以此说明既要承认和尊重这种个性差异,又要提高和扩展人们的审美趣味,使音乐的艺术价值真正得以实现。
关键词:审美趣味 音乐艺术 差别
音乐是一门声音的艺术。它是由不同高低、不同长短、不同音色、不同强弱的乐音通过一定的形式有机地排列组合而成,并具有某种内容,以此来表达人的思想情感的艺术。欣赏者必须从审美的角度来欣赏音乐,这样才能真正实现音乐艺术的美。人们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由于每个人自身情况不同,存在着不同的审美趣味,而无论这种趣味的差异有多大,都无及是非。
所谓趣味就是兴趣和爱好,音乐的审美趣味也就是说喜欢和爱好什么样的音乐。喜欢哪种音乐,不喜欢哪种音乐这是因人而异的,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选择。有人喜欢本土音乐,有人喜欢异域音乐;有人喜欢古典音乐,有人喜欢现代音乐;有人喜欢声乐,有人喜欢器乐等等。这是非常自然的,也是无可非议的。为什么人的审美趣味会存在如此差异呢?这与人的经历、性格、教育程度、文化背景等各个方面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这些因素综合起来,便形成了一个人的爱好和趣味。这种差异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必然客观规律。例如:一位从事音乐专业的人士,他对某部音乐作品的风格流派、作者生*、创作背景、表现形式以及表达的音乐内容了如指掌,自然会领悟到其蕴含的美,也自然会产生兴趣。反之,对于上述情况均一无所知的外行而言,又何谈兴趣!
音乐的审美趣味关系到审美的倾向性和审美的鉴赏力问题。也就是说,音乐的审美趣味虽然是以个人的主观爱好的形式出现的,但是从根源上说它却是人们隐于审美活动中的倾向性和鉴赏力的表现。它和一定社会审美理想和艺术观有着密切的联系。人们通常所说的健康高尚的音乐审美趣味和庸俗低级的音乐审美趣味的区别就是在这一层意义上说的。音乐审美趣味的健康高尚和庸俗低级的分界线在于人们是从音乐中去欣赏与体验人的美的创造,并且把这种美作为一种精神内涵来加以品味,还是只把音乐作为一种感官满足和生理刺激的工具。通常高尚的音乐审美趣味,表现为健康、纯正、明朗、自然,它体现出文明社会的人的精神力量和文化修养。而音乐审美中的低级趣味,则把精神性的审美活动降低为官能情欲的满足,把获得生理快感作为唯一的终极目的。从这个意义上讲,音乐审美趣味的健康高尚和庸俗低级,又不仅仅是个人的兴趣和爱好,它还直接影响着人的思想境界和精神文明程度。
音乐审美趣味还存在着另一种性质的差异,即在审美层次上雅俗的不同。例如一般所说的严肃音乐与流行音乐的区别,虽然二者都可能是美的,在审美体验上也都是美感与快感的统一。对于许多表达爱情的流行歌曲,人们仅从歌词便知其意,然而,当人们面对肖邦《f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之第二乐章是为谁而写都不清楚,那就无法从音乐中欣赏到那种催人泪下的对恋人的思念之情了。正是由于流行音乐相对来说反映生活的内涵层次比较浅显,更多的是表现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感受,在音乐表现方式上也比较通俗易懂,更多的是给人以轻松、愉快的感受,这些都使它与严肃音乐形成明显的差异。所谓严肃音乐,即艺术音乐,它在形式上一般更加精雕细琢,在内涵上往往追求丰富深刻。因而在审美上也要求有更高的文化与音乐修养,一部作品往往需要多次反复的鉴赏与回味。这一切都决定了严肃音乐与流行音乐在音乐审美鉴赏上雅俗的不同。
此外,音乐审美趣味还存在有广与狭的差别。有些人音乐审美趣味很广,不同风格和形式的音乐都能引起他们的美感,而有些人的音乐审美趣味却很狭窄,他们喜欢的和能鉴赏的音乐范围相当有限。显然,这也是和人们的生活环境、教育程度以及文化艺术修养密切相关。然而,从人的听觉审美规律来看,人总是具有寻找新颖与向多元化发展的倾向的,不断扩大音乐审美范围是人的自然的要求。总是听一首乐曲或同一种音乐,虽可以形成为一种*惯和爱好,然而有时也会产生逆反心理,转而寻找新的音乐。一个人在不同年龄层次上,也可能产生不同的音乐审美趣味。就一般情况而言,儿童、青年和老年的音乐审美趣味各有不同。儿童一般更倾向于结构短小、旋律动听、节奏明快、形象鲜明的音乐,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知识结构、情感体验越来越丰富,人们的音乐审美趣味也会向着更加丰富、深刻,并且更加具有个性的多元化方向发展。人们在不同的生活环境和不同的心态下的音乐审美趣味也会发生变化,有时可能寻找同类情调的音乐以求寄托与宣泄,有时则可能寻找不同情调的音乐以求解脱和变异。音乐审美趣味的扩展,不仅会极大地丰富审美主体的审美经验,而且还会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影响人的世界观和道德风貌。
关于音乐的审美趣味问题,我们既要承认和尊重人们对音乐艺术的审美趣味的个性差异,又要提倡不断提高与扩展音乐艺术的审美趣味,这对真正实现音乐的艺术价值和社会功能是十分重要的。
首句开门见山,点明“牛渚夜泊”。次句写牛渚夜景,大处落墨,展现出一片碧海青天、万里无云的境界。寥廓空明的天宇,和苍茫浩渺的西江,在夜色中融为一体,越显出境界的空阔渺远,而诗人置身其间时那种悠然神远的感受也就自然融合在里面了。
三、四句由牛渚“望月”过渡到“怀古”。谢尚牛渚乘月泛江遇见袁宏月下朗吟这一富于诗意的故事,和诗人眼前所在之地(牛渚西江)、所接之景(青天朗月)的巧合,固然是使诗人由“望月”而“怀古”的主要凭藉,但之所以如此,还由于这种空阔渺远的境界本身就很容易触发对于古今的联想。空间的无垠和时间的永恒之间,在人们的意念活动中往往可以相互引发和转化,陈子昂登幽州台,面对北国苍莽辽阔的大地而涌起“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登幽州台歌》)之感,便是显例。而今古长存的明月,更常常成为由今溯古的桥梁,“月下沉吟久不归,古来相接眼中稀”(《金陵城西月下吟》),正可说明这一点。因此,“望”、“忆”之间,虽有很大跳跃,读来却感到非常自然合理。“望”字当中就含有诗人由今及古的联想和没有明言的意念活动。“空忆”的“空”字,表现了诗人对过去的回忆,也暗示了这份回忆注定没有回应,暗逗下文。
如果所谓“怀古”,只是对几百年前发生在此地的“谢尚闻袁宏咏史”情事的泛泛追忆,诗意便不免*庸而落套。诗人别有会心,从这桩历史陈迹中发现了一种令人向往追慕的美好关系—贵贱的悬隔,丝毫没有妨碍心灵的相通;对文学的爱好和对才能的尊重,可以打破身份地位的壁障。而这,正是诗人在当时现实中求之而不可的得。诗人的思绪,由眼前的牛渚秋夜景色联想到往古,又由往古回到现实,情不自禁地发出“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的感慨。尽管自己也象当年的袁宏那样,富于文学才华,而象谢尚那样的人物却不可复遇了。“不可闻”回应“空忆”,寓含着世无知音的深沉感喟。
“明朝挂帆*,枫叶落纷纷。”末联宕开写景,想象明朝挂帆离去的情景。在飒飒秋风中,片帆高挂,客舟即将离开江渚;枫叶纷纷飘落,象是无言地送着寂寞离去的行舟。秋色秋声,进一步烘托出因不遇知音而引起的寂寞凄清情怀。
诗意明朗而单纯,并没有什么深刻复杂的内容,但却具有一种令人神远的韵味。这种神韵的形成,离不开具体的文字语言和特定的表现手法。这首诗,写景的疏朗有致,不主刻画,迹*写意;写情的含蓄不露,不道破说尽;用语的自然清新,虚涵概括,力避雕琢;以及寓情于景,以景结情的手法等等,都有助于造成一种悠然不尽的神韵。李白的五律,不以锤炼凝重见长,而以自然明丽为主要特色。此篇行云流水,纯任天然。这本身就构成一种萧散自然、风流自赏的意趣,适合表现抒情主人公那种飘逸不群的性格。诗的富于情韵,与这一点也不无关系。
整理:zln201707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绝句古诗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值得我们时时温*,好句摘抄网为您收集《唐代边塞诗》,整理经典的古诗绝句。
唐代边塞诗
1、《出塞》
唐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2、《从军行》
唐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3、《凉州词》
唐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4、《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唐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唐高适
开元二十六年,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6、《望蓟门》
唐祖咏
燕台一望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
7、《前出塞九首其六》
唐杜甫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
8、《关山月》
唐李白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9、《塞下曲六首其一》
唐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10、《塞下曲》
唐卢纶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11、《雁门太守行》
唐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12、《古从军行》
唐李颀
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
13、《送李少府贬峡中王少府贬长沙》
唐高适
嗟君此别意何如,驻马衔杯问谪居。
14、《夜上受降城闻笛》
唐李益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15、《军城早秋》
唐严武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16、《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唐岑参
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沙莽莽黄入天。
想信您读完唐代边塞诗后,内心有非常多的感慨。这些经典诗句,不仅可以助力我们的写作,也可以助力滋养我们的心灵。小编推出了专题边塞诗四言绝句,愿您喜欢。
唐代中秋节的古诗
在学*、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都接触过比较经典的诗句吧,诗句具有精炼、集中,节奏鲜明,富有韵律的.特点。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提供的.有关中秋节的古诗,欢迎阅读与借鉴。
《静夜思》
【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月下独酌》
【唐】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八月十五夜月》
【唐】杜甫
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
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
水路疑霜雪,林栖见羽毛。
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
《月夜忆舍弟》
【唐】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唐】白居易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
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
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
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
《望月怀远》
【唐】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秋宵月下有怀》
【唐】孟浩然)
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
惊鹊栖未定,飞萤卷帘入。
庭槐寒影疏,邻杵夜声急。
佳期旷何许!望望空伫立。
《十五夜望月》
【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八月十五夜玩月》
【唐】刘禹锡
唐代诗人的古诗大全
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中,许多人对一些广为流传的古诗都不陌生吧,广义的古诗,泛指*战争以前*所有的诗歌,与*代从西方传来的现代新诗相对应。古诗的类型多样,你所见过的古诗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唐代诗人的古诗,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唐代诗人的雅号
唐代诗人的雅号
诗杰——王勃 诗圣——杜甫 诗魔——白居易 诗狂——贺知章 七绝圣手——王昌龄
诗骨——陈子昂诗佛——王维 诗仙——李白 诗囚——孟郊·贾岛 诗豪——刘禹锡 诗鬼——李贺诗瓢——唐球 陆放翁——陆游 情歌圣手——李商隐 边塞诗人——高适 岑参
唐代著名诗人+名句
唐代著名诗人
初唐时期 (618年--712年)
盛唐时期 (612年--7762年)
中唐时期(762年--827年)
晚唐时期(827年--859年)
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王勃名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送杜少甫之任蜀川》
陈子昂的边塞诗
盛唐中最著名的诗人有李白、杜甫、王维、孟浩然、高适、岑参等。 岑参以写边塞诗见长,高适的诗歌较能反映民间的疾苦。
真正能代表盛唐诗坛的大诗人当推“诗仙”李白 和“诗圣”杜甫。他们的诗歌对*后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浪漫主义诗人,人称“诗仙”,和杜甫合称“李杜” 《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作者:王之涣 (唐代)
杜甫:字子美,号少陵野老,唐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人称“诗圣”,和李白合称“李杜”。
《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
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微风。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 王维:字摩诘,盛唐山水田园派诗人、画家,外号“诗佛”。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相思》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孟浩然,字浩然,盛唐著名诗人。孟浩然的诗与王维齐名,并称“王孟”。以写田园山水诗为主。
《春晓》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作者:孟浩然 (唐代)
对刘禹锡《西塞山怀古》,许多选本都注释为黄石西塞山,这是不符合史实的。
考刘禹锡赴任夔州刺史,是唐宪宗元和十年(公元815)从广东连州转迁的,若走水路,有可能经黄石,不过我未见史料明证。但刘禹锡途经秭归是有史证的。巜全唐诗》有秭归县令设诗板留题的记录,可见他是路过了有楚之西塞之称的荆门虎牙和西陵峡的。而这一带正是晋*载晋灭吳王濬船战的古战场。
巜晋书王濬传》载:“武帝谋伐吴。太康元年正月(公元280),濬发自成都,率巴东监军、广武将军唐彬攻吴丹杨(秭归),克之,擒其丹杨监盛纪。吴人于江险碛要害之处并以铁锁横截之又作铁锥长丈余暗置江中以逆距船。先是,羊祜获吴间谍,具知情状。濬乃作大筏数十,亦方百余步,缚草为人,被甲持杖,令善水者以筏先行,筏遇铁锥,锥辄著筏去。又作火炬,长十余丈,大数十围,灌以麻油,在船前,遇锁,然炬烧之,须臾,融液断绝,于是船无所碍。二月庚申,克吴西陵,获其镇南将军留宪、征南将军成据、宜都太守虞忠。壬戍,克荆门、夷道二城,获监军陆晏”。
《晋书》是唐太宗组织编撰的,身为唐朝官吏而且很有学识的刘禹锡不可能沒读过。因此他要怀古,只能在史书有明确记载的战争发生地长江西陵峡地带,他所说的西塞山也只可能在楚之西塞一带。刘禹锡不可能明知这场战史而且亲历古战场,还把黄石西塞山误当古战场。因此,巜西塞山怀古》一诗的注释,只是后来诗家的误会,不符合历史事实,应该予以纠正。
附:西塞山怀古
[ 唐 ] 刘禹锡
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原注释:
西塞山: 位于今湖北省黄石市,又名道士洑,山体突出到长江中,因而形成长江弯道,站在山顶犹如身临江中。
王濬: 晋益州刺史。一作“西晋”。益州:晋时郡治在今成都。晋武帝谋伐吴,派王濬造大船,出巴蜀,船上以木为城,起楼,每船可容二千余人。
金陵: 今南京,当时是吴国的都城。王气:帝王之气。黯然:一作“漠然”。
千寻铁锁沉江底: 东吴末帝孙皓命人在江中轩铁锥,又用大铁索横于江面,拦截晋船,终失败。寻:长度单位。
一片降幡出石头: 王濬率船队从武昌顺流而下,直到金陵,攻破石头城,吴主孙皓到营门投降。
人世几回伤往事: 一作“荒苑至今生茂草”。
枕寒流: 一作“枕江流”。
今逢: 一作“从今”。
四海为家两句: 如今国家统一,旧时的壁垒早已荒芜。
唐代怀古诗的审美特质
古诗宋诗的审美特征
唐代咏怀古诗的特点
唐代咏史怀古诗的特征
唐代的怀古诗
古诗词意象的审美特征
唐代之前的怀古诗
著名的唐代怀古诗
唐代以前的怀古诗
唐代杜牧的遗怀古诗
唐代怀古诗写西安的
在唐代的咏史怀古诗中
唐代杜审言的古诗
论述唐代的咏史怀古诗
分析唐代的咏史怀古诗
唐代咏怀古诗的代表作家是
唐代咏史怀古诗中的明妃情怀
唐代许浑的金陵怀古诗朗诵
唐代的古诗质量
唐代咏史怀古诗的代表作家包括
唐代五言古诗的特点
审美主体的古诗
审美的名言
审美价值高的古诗
古诗和词的文学特质
体现汉字特质的古诗
评论古诗的审美
古诗的审美教育
审美爱国的古诗
审美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