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蝉的课堂实录

关于古诗蝉的课堂实录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古诗蝉的课堂实录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古诗蝉的课堂实录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古诗蝉的课堂实录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307) 语录(10) 说说(9) 名言(4) 诗词(128) 祝福(2) 心语(1)

  • 诗经氓课堂实录

  • 诗经
  • 诗经氓课堂实录

      《国风·卫风·氓》出自《诗经》。这是一首弃妇自诉婚姻悲剧的长诗。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 诗经氓课堂实录,欢迎阅读。

      1、导入新课

      师:“今天考考大家,我说上句,你们接下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下句是什么?”

      生:“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师:“很好,那么有谁知道这句诗出自哪里呢?”

      生A:“ 《诗经》。”

      师:“对,这句是《诗经》的开篇《周南·关雎》中的诗句。《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305篇,分为“十五国风”“二雅”“三颂”三大类,其中“国风”大都是民间歌谣,“雅”分大雅、小雅,是宫廷乐曲歌词,“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通过预*,已知《卫风·氓》是一首弃妇诗。下面我们一起来学*《卫风·氓》,看看女主人公是如何叙述自己的辛酸历程的。”

      2、请同学们朗读《卫风·氓》,要求:正音

      本诗是四言诗,四言诗每句一般读成“二、二”节拍,例如:“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可老师领读,示范朗读全诗,培养学生正确诵读*惯,及语感 。

      3、研读课文

      《卫风·氓》是一首叙事诗。叙事诗有故事情节,在叙事中有抒情、议论。作者用第一人称“我”来回忆追述,用对比的手法来叙事。

      全诗分六章,每章十句。

      第一部分(1、2)

      翻译

      师:“这一部分讲了什么内容?”

      生B:“讲述了女主人公和氓约定婚期。”

      师:“不错,这一部分追述了女主人公的恋爱生活。同学们再思考一下,这一部分塑造了女主人公怎样的性格?”

      生C:“从女主人公‘送子涉淇’ ,又劝氓‘无怒’,可看出女主人公是一个温柔的姑娘。”

      生D:“‘既见复关,载笑载言’,表现了女主人公的热情。”

      师:“很好,很明显,女主人公是一个热情、温柔的姑娘。这一部分虽然没有直接写氓,但是‘将子无怒’ ,反面衬托出了男主人公氓的狡黠。从这一部分的词语,我们可以感受到女主人公的:热情、幸福。”

      第二部分(3-5)

      翻译

      师:“这一部分是女主人公追述婚后生活。同学们根据翻译,默读一遍,思考各章分别讲了什么?”这一部分女主人公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生E:“第三章:以兴起,总述自己得出的.生活经验。”

      生F:“第四章:以兴起,概说‘三岁食贫’ ,‘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生G:“第五章:简述自己婚后不幸生活的遭遇。”

      师:“很好。这一部分运用了‘兴’的表现手法,同学们看到课后第三题,题目上很清楚的告诉我们:兴,就是以眼前景物引起所咏之辞。女主人公以桑叶的盛衰引起人生感慨,得出人生经验。那么在这一部分流露出女主人公什么样的感情呢?”

      生H:“悔恨、沉痛。”

      第三部分(6)

      翻译

      师:“这一部分讲了什么内容?感情基调为何?”

      在引导学生回答之后,明确:表述了“躬自悼矣”后的感受和决心,“反是不思,亦已焉哉”;感情基调:清醒、刚烈。

      4、总结

      学生自由讨论后,教师明确:本诗以一个普通妇女的口吻叙述自己从恋爱、结婚到被抛弃的过程,顺着“恋爱--婚变--决绝”的情节线索叙事,通过写女主人公被遗弃的遭遇,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坚强的妇女形象,表现了古代妇女追求自主婚姻和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

      5、布置作业

      课后第一题,第二题。

    [阅读全文]...

2022-06-20 08:00:13
  • 《古诗两首》课堂实录附总评

  •   师:同学们已经学过不少,现在,请你们自由背诵你最喜欢的那一首。

      (学生纷纷自由背诵)

      [以旧引新,激发兴趣。]

      师:谁愿意先背一首?

      生:“泉眼无声惜细流……”

      师:你能告诉大家背的是哪一首吗?

      生:《小池》。

      师:背得不错。谁能比他的声音更宏亮?

      生:“春种一粒粟……”

      师:你背的是哪一首?

      (生沉思)

      师:谁来提示他?

      生:他背的是《古风》。

      师:对,背诗还要记住诗名。还有谁想背?

      生:我背《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

      师:刚才听了几个同学的背诵,她的声音是最洪亮的。

      (学生举手踊跃,又一位同学背诵。)

      师:不错。今天我们还能学*两首古诗,一首的,一首的。通过课外查阅资料,你们对这两位诗人有了哪些了解?

      [注意了课内外结合,教师的着眼点不仅仅是学会这两首古诗。〕

      生:杜甫被人们称为“诗圣”。

      师:李白呢?

      生:李白被称为“诗仙”。

      师:人们对他们的诗篇喜爱之极,所以给他们这样的称号。还知道别的吗?

      生:我知道李白多少岁死的……(众人笑)

      师:应该说病逝。

      生:李白是61岁病逝的。

      师:虽然只活了六十多岁,却留下了许多不朽的诗篇。还了解些什么?

      生:我知道李白写了九百多首诗。

      师:流传至今的大约有九百九十多首。知道杜甫吗?

      生:杜甫一生不得意。

      师:他一生是在穷困和战乱中度过的,但这一首诗却是在他心情愉快的情况下写的,这在他一生中也是很少见的。这一次,李白畅游庐山,写下了《》。(同时板书)

      师:我们已经学过《瀑布》一课,在叶圣陶先生的笔下,瀑布好像是一座珍珠的屏。李白是怎么描写庐山瀑布的呢?请同学拿出自学提纲。(打出投影片)谁来读一读?

      (生读自学提纲。自学提纲:1.读一读这首诗,想一想庐山瀑布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2.借助字典或联系理解的意思,如“生”“遥”“川”“疑”等,并说说诗句的意思。3.记下不懂的问题。)

      师:打开书,翻到51页。按照自学提纲一步一步地学,学完一道题再学一道题。

      (学生自学,老师巡视指导。)

      (学生又读,有了进步,群体练读。)

      (公开课上再次给读得不够的学生以时间,让其练读,注意到了学生的差异,教风朴实。)

      师:就这样边说边读,还有读懂的内容吗?

      生:我把整首诗都读懂了。

      师:可以说印象最深的那句。

      生:“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是说瀑布从三千尺那么高的地方飞快地流下来,是从天的最高处落下来的。

      师:他有一个词理解得非常准确,知道是哪个词吗?

      [启发学生注意听,及时发现同伴的长处。同时,不追求统一的答案,注重词汇的积累和运用。]

      生:……“飞”,他说的是飞快的意思。

      师:不错,对刚才那位同学的解释有不同的想法吗?

      生:“三千尺”并不是真有三千尺那么高,它是夸张。

      师:那你想怎么说?

      生:瀑布飞快地流下来,大约有三千尺那么高,就像银河从天的最高处落了下来。

      师:他也有一个词补充得好……

      生:“好像”!

      师:对。就是这个“疑”字,还有不同的说法吗?

    [阅读全文]...

2022-05-30 14:14:26
  • 木兰诗课堂实录

  • 木兰诗课堂实录

      叙事长篇动人啼笑处,全在点缀生活。如一本杂剧,插科打诨,皆在净丑。《木兰诗》有阿姊理妆,小弟磨刀一段,便不寂寞,而“出门见伙伴”,又是绝妙团圆剧本也。(《诗筏》)

      木兰诗课堂实录

      同学们,我们已经疏通了《木兰诗》的字、词,串讲了诗句的大意,今天我们继续学*这首诗。先检查一下朗读作业完成情况。

      点一生读课文。

      一生评议:她读的很流畅,但前后语调一致,没有区分悲伤、忧愁和喜悦的感情。

      师:同学们读的很不错,评的也很不错。这堂课我们要在理解人物的基础上读出对人物的感情,对朗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判断对一个人该持有什么样的感情,先要了解他,了解他都说了些什么,做了些什么,心里又在想些什么。下面我们来做一个连线练*。

      代父从军5——6

      辞官还乡3

      征途想家4——5

      屡建战功1——4

      一生上去连线,另一生上去作了修改,结论为:

      代父从军5——6

      辞官还乡3

      征途想家4——5

      屡建战功1——4

      师:打乱秩序后再整合信息,是一道有些难度的题,大家这么快就做好了,不错。看看,情节的正常秩序是怎样的呢?

      生:代父从军、征途想家、屡建战功、辞官还乡。

      师:很好,思路很清晰。这就是诗中告诉我们的木兰所做的一些事。不过这样的粗线条还不足以让我们的心跟木兰贴*。这么一篇千古传诵的名篇,这么一个广受爱戴的女英雄,她身上一定有些什么东西是我们还没有发现的,擦亮灵魂的眼睛,从文里文外找一找感人的镜头,读一读精彩的片断。

      生:木兰征战回家时,“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的情景很感人。

      师:能不能具体点?

      生:我觉得此时她的父母一定年纪很大了,走路都颤巍巍的,还相互搀扶着出城迎接,他们盼望了这么多年,担心了这么多年,木兰回来,他们的心情一定很激动,边走边流泪。

      师:说的好。

      生:我觉得木兰很不简单,不光是女同胞心中的英雄,更是男同胞心中的英雄,一个花家的小女子,大胆地走向战场,克服了想家、思念亲人的情绪,与男儿一样过着艰苦的野外露营生活,立了大功,我觉得她很勇敢、坚强。

      师:不错。你刚才说花家的小女子,女同胞听了可能要不高兴的,你觉得呢?

      生笑:花家的女儿。

      师:改的好。我觉得你的感受很细腻,注意到了一些细节性的东西。把表现木兰征途想家的段落给大家朗读一遍,好吗?(生读)

      生:木兰辞官还乡的事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她对爹娘是那样孝顺,为了孝顺,把一个女孩子最宝贵的青春留在了战场;为了孝顺,她舍弃许多人苦苦追求的荣华富贵,回家报答双亲养育之恩。

      师:好,说到这里,请大家回忆昨天看的豫剧《花木兰》,其中木兰回家报恩的唱词,有没有人记得?

      生:*了贼儿回家,一天也不停,快马加鞭赶回家门,我孝敬娘亲啊!

      师:能不能唱?

      生:不能。

      师:有没有人能唱,一丁点?

      生唱:*了……贼……儿……

      师:(掌声中)谢谢,虽然只唱了半句,可是韵味尽出,让我们过了一回河北梆子的瘾。从大家的发言中,我感到大家与木兰又走*了一步。思考一下,木兰的生活理想是什么?

      生:孝敬爹娘。

      师:还有呢?

      生:过一个普通女子的耕织生活。

      师:是的,这本是很容易实现的,可战争改变了木兰的命运,她必须为实现理想而走一段曲折的道路,为了更多的人能顺利实现自己的理想,她作出了非常人所能作出的牺牲。小结一下,木兰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生多人:勤劳、孝顺、勇敢、刚强、机智、有见识、纯朴高尚。

      师:这么多优点集中在她身上,她既是现实人物,又是劳动人民心目中理想的'化身。为了更深的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我提议,每人创作一首小诗,热情讴歌劳动人民的优秀女儿花木兰。这里有几个参考题目:

      1.爹爹,让女儿替你去出征

      2.妈妈,我回来了

      3.英雄颂歌

      4.中国,请记住这光辉的一刻

      5.绝响

      师:可选用任何一种人称;可写出发前,送别,征战生涯,归来团聚时;可写一句、两句,一段、两段。开始吧,说不定你有诗人之才而你还不知道呢。

      生写。

      师:把自己的诗跟大家交流一下,谁先来?

      生:朝廷军帖多成山,爹爹年老不能战,花家没有男子汉,我愿替父去出战。(掌声)

      师:还挺压韵的,写的不错,下一位?

    [阅读全文]...

2022-02-22 03:35:06
  • 《在山的那边》课堂实录

  • 语文
  • 《在山的那边》课堂实录

      课堂实录,顾名思义,就是在上课时对于课堂情况进行实时录制。不同于微课需要讲求制作精致,课堂实录更加讲究真实性,旨在展现上课时的真实情况,同时录制时间较长。那么关于《在山的那边》这一课文,教师会带来什么样的教学呢?以下是小编带来《在山的那边》课堂实录,供各位参考。

      一、回顾导入

      1.师:梦想是山那边的大海,是风雨后的彩虹,是我们心田上绽放的花朵。有了梦想,便有了一个信念,一份追求。

      上节课我们学了诗的第一部分,知道了作者童年时梦想看到山那边的海(板书“山”和“海”)。可当他追求而不得结果后,开始变得失望、沮丧。他有些疑惑了,但内心仍在问着---

      生:“妈妈,那个海呢?”

      2、作者失败后仍不灰心,继续找寻着。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3、请大家翻开书44页,这节课我们继续学*诗的第二部分。

      二、学*第一节

      1、师:请同学们想一想,在山的那边是海吗?又是怎样的海呢?

      生:“在山的那边,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出示“第一节”课件)

      2、师:“凝”字读得真准。你从这句话感受到什么?

      生:说明作者长大后已经明白了妈妈所说的海,是信念凝成的海。

      师:是啊,多么坚定的答案,那就是,读---(生齐读)

      3、师:为什么说山那边的海“是用信念凝成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生:理想的追寻来源于坚定地信念。只有拥有坚定地信念、顽强的毅力,才能越过高山,看到大海。表达了作者追求理想的坚定信念。

      4、师:是啊,理想的追寻来源于坚定地信念。你能读吗?读出你的坚定?

      师范读:“在山的那边,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谁再读?

      5、师:作者找寻到了海,那这个海到底指的是什么呢?

      生:“海”比喻的是理想信念。(板书:理想信念)

      6、师:童年时的疑惑,经过作者成年后的不懈找寻,他变得不再彷徨,不再茫然,因为他内心已经确定,全班一齐读---

      三、品读第二节

      1、过渡:成年后的作者已有了追求理想的坚定信念。

      2、师:请同学们自由读读第二部分诗的第二节,看看作者是怎样找寻到海的?找出相关句子读一读,并在一旁写写你的感受。

      3、师: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为了见到信念凝成的海,作者是怎样努力地呢?找到句子谈一谈。

      ①指生找句。出示句子:“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过,当我爬上那一座座诱惑着我的山顶,但我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因为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

      师: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呢?

      生:作者经历了很多失望,但没有气馁,依然在执著地追求理想。

      师:来,读出你的感受。

      ②师:你看,从“一次又一次”“又一次次”“一座座”这些量词你体会到什么?

      生:“一次又一次”表明“我”经历过许多次失败。“又一次次”,强调了“我”不灰心不放弃,付出很多努力。“一座座”是写山多,在文中指“我”爬山遇到困难非常多,很艰巨。

      师:体会的真好,你也来读一读这一句。

      师:这些量词体现作者在追寻理想的途中,经历了许多困难。但他一直在努力着。这就是诗歌的特点,用凝练的语言体现深刻的内涵。

      ③师:你爬过山吗?感觉如何?

      生:感觉很累,腿迈不动,觉得上山很吃力。

      师:是啊,爬一座山尚且如此吃力,那作者爬的是无数座山,那该是多么困难啊!此时,你认为这里的山到底指的是什么呢?

      生:“山”指的是追求理想的过程中碰到的重重困难。(板书:重重困难)

      ④师:面对重重困难,作者灰心丧气了没有?(生:没有。)

      师:这里“山顶”对作者具有什么“诱惑力”?作者以为爬上山顶意味着什么呢?

      生:山顶的“诱惑力”在于我以为登上山顶就能看见山那边的海,爬上山顶意味着在向着理想前进了一步。

      ⑤师:是的,在生活中我们做任何事情都期望一举成功,有人一旦失败就容易灰心丧气。从这些量词你又得到什么启示?

      生:追求理想的过程中会遇到许多挫折,我们跌倒后要能爬起来继续努力,只要坚持下去就一定能成功。

      ⑥配乐朗读:

      师:说得真好。你来读一读,注意读好“一次又一次、一座座、又一次次”这些量词。读出其中作者失败却仍不懈努力。

      师:相信你今后也能面对困难不懈追求、不懈努力。谁再来读?

      师:对,要想实现理想就应坚持不懈、永不放弃。女生来读一读?

      师:我们就要用这种永不言败的信念去追求理想。男生来读一读。

      师:如此深刻的句子,它的内涵早已印在我们的脑海中,谁能试着背下来?

      师:让我们一齐来背诵这一节!(齐背第二节)

      4、师:追寻理想的途中困难重重,又是什么原因和力量支撑着作者去爬山的呢?谁能找到句子说一说?

      ①指生找句。出示句子:“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却在我的心中扎下了深根”。

    [阅读全文]...

2021-11-26 19:50:39
  • 古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课堂实录

  • 秋风,文学
  • 古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课堂实录

      在日常的学*、工作、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一些耳熟能详的古诗吧,古诗是古代诗歌的泛称。那么你有真正了解过古诗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古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课堂实录,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一、背景导入

      师:今天我们一起学*《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同学们都进行了预*。有哪位同学能告诉我们,这首诗与*时所接触到的五言、七言古诗有什么区别?

      生:句子长短不一。比如有些句子是九个字,有些只有七个字,有点参差不齐。

      师:你的发现很敏锐,请坐。有同学补充吗?

      生:我们以前学的五言或七言古诗一般都是四句或者八句,很短。但是这一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比我们以往背的诗要长许多。

      师:请坐。你关注到了诗歌的篇幅,很好。这里其实就是一种很特殊的文学体裁,请同学们看屏幕。

      屏幕显示:背景资料(一)

      歌,能唱的诗。本是古代歌曲的一种形式,后成为古诗的一种体裁,称为“歌行体”。这种古诗,讲究押韵,朗朗上口,体现“歌”的特点;用长短句,顿挫相谐,有“行”的动感。

      (学生齐读)

      师:我们继续看背景介绍。

      屏幕显示:背景资料(二)

      杜甫终于结束了十余年颠沛流离于战乱的生活,来到成都,在朋友的资助下,于成都郊区浣花溪旁盖了几间草房,全家暂时安顿下来。

      这是公元760年,“安史之乱”已经持续了六年。

      第二年秋天,辛辛苦苦盖起的茅屋竟为秋风所破,诗人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著名的诗歌。

      师:这是杜甫一生中唯一安稳的四年生活,稳定的生活给他带来了创作的激情。在这四年里,他创作了240首诗。此时诗人虽然身在成都,远离战乱,但是他依然心系天下苍生。

      二、呤诵诗歌

      师:我们一起把课文齐读一遍,感受一下诗人的“感慨万千”。

      (学生齐读)

      师:同学们读得比较流利,有三个字的读音要斟酌一下。

      (师板书:俄顷丧乱见此屋)

      师:第一个字读第三声,刚才有同学读错了;第三个字为什么读xiàn呢?

      生:风吹草低见(xiàn)牛羊。(师板书:xiàn)

      师:这三个字的读音要重视。刚才同学们的朗读,虽然很通畅,但是作为“歌”作为能唱的诗,它独有的味道没有被读出来。

      下面我们对朗读进行一些细节的揣摩。

      屏幕显示:

      吟读课文:读好七言句的停顿。

      师:我们往常读七言句一般都是二二三的节奏,或者四三的节奏。这里用四三的节奏来读,更有歌行的味道,师范读:

      屏幕显示: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师:请同学选一个其他的七言句子来读一读。

      生: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生: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师:很好,两位同学已经领悟到歌的味道了。

      我们看第二步:

      屏幕显示:读好长句的内部节拍。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师范读)

      师:大家把其余的长句读一下看?

      (生齐读“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师:我觉得第一句读得不对。自己再揣摩一下。

      (生揣摩)

      师:“突兀见此屋”之间要停顿吗?课文下面的注解干扰了我们的判断,有很多学者指出,这个注解是错误的。“突兀”有两种意思,课文注解说的是“高耸的样子”,还有一种注解是“突然”,哪种注解更合适呢?

      生:突然。

      师:突然出现这样的屋子,渴望的心情很迫切,而且,用“突然”来解释“突兀”更符合我们的表达*惯。

      这样看来,这个句子的读法就应是:

      屏幕显示: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师:请同学们在书上标注一下,然后把这四个长句读一遍。

      (学生齐读)

    [阅读全文]...

2021-12-26 07:03:32
  • 《猫》课堂实录

  • 学*
  • 《猫》课堂实录

      堂实录是指围绕本课课堂教学实际展开的主要场景记录。课堂是学生学*的场所,或课堂是育人的主渠道。课堂是一种有结构的时期,学生在这个时期打算学*知识。教师或导师会在上课时,教导最少一个,甚至更多的学生。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猫》课堂实录,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执教老师:史娴书 执教班级:711班)

      一、 导入

      师:班上有养过宠物的同学请举手。(养过什么?结局如何?)

      生1:我养过喜鹊、小狗、小猫、乌龟、蚂蚁……

      师:看来是宠物爱好者,那么他们的结局如何?

      生1:喜鹊和蚂蚁都死了,小狗送人了,小猫和乌龟还在。

      师:嗯,好的。还有同学吗?

      生2:我养过兔子。

      师:后来呢?

      生2:后来?它被撑死了。

      师:看来我们很多同学都有养宠物的经历。我们的作家郑振铎先生家里也养过好多次宠物,让我们来感受一下他养宠物的快乐和悲伤吧。

      二、 我们的问题:

      以往上课都是老师提问,你们回答。这次呢,老师在课前让你们写下了你们的问题,我们来共同解答这些疑惑。先自由朗读课文,然后回答这个问题。

      (出示ppt)问题一:第三只猫与第一、第二只猫有何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生1:来历不同,第一只猫是别人送的,第二只猫是抱来的,而第三只猫是张婶在门口捡的。

      师:很好,还有吗?

      生2:相同之处是:三只猫都亡失了

      生3:性格不同。前两只猫都比较活泼,第三只猫一点也不活泼。

      生4: 外形不同。第一只和第二只猫很可爱,第三只猫不好看,很瘦。

      师:你能否帮我读一读描写第一只猫外形的片段?

      生4:有一次,从个必要了一只新生的猫来??滚来滚去

      师:读得真好,那么对于这么可爱的猫,“我”和家人对它的态度是什么样的呢?

      生4:我们常去逗它。

      师:文中是如何写的?

      生4:三妹常常取了一条红带,或一根绳子,在它面前。

      师:你觉得读的时候应该是什么样的语气?

      生4:轻松愉快的。

      师:那你可否再读一遍,读出那种轻松愉快呢?

      (生再读)

      师:你可以为我们做一下猫的动作

      (生做动作)

      师:很好,请坐。

      师总结:看来第三只猫与前两只猫虽然结局相同,但是在性格、外形、来历和家人的态度上都不相同。我们知道第三只猫在外形和性格上远不如前两只猫,那么为什么作者对第三只猫的亡失比前两只“更难过得多”?

      (出示问题二:为什么作者对第三只猫的亡失比前两只“更难过得多”?)

      生1:因为是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冤苦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物”。

      师:如何体现“我”是“妄下断语”?

      生1:从我愤怒地说一定是猫,一定是猫,还有地二十七自然段的一定是在吃着可以看出。

      师:可否给我们读一读。

      (生读)

      师:读得真好。那么,我到底有没有依据呢?

      生2:有的。从十七自然段猫对着鸟笼凝望和二十七自然段猫的嘴里好像还在吃着什么可以看出。

      师:你觉得为何猫要盯着芙蓉鸟呢?

      生2:可能是想吃它吧。

      生3:可能是觉得这对芙蓉鸟很漂亮,在欣赏。

      师:哦,爱美之心是吗?还有什么吗?

      生4:它可能想保护那一对芙蓉鸟。

      师:对,它也许相当黑猫警长,老师看得出你是个很有爱心的人。还有同学有想法吗?

      生5:它也许是在嫉妒那对芙蓉鸟,因为他们受到了很好的待遇,而它却被人忽视。

      师:真善于思考!

    [阅读全文]...

2022-04-26 08:52:58
  • 《卖炭翁》课堂实录与评析

  • 七年级
  • 《卖炭翁》课堂实录与评析

      文字像精灵,只要你用好它,它就会产生让你意想不到的效果。所以无论我们说话还是作文,都要运用好文字。只要你能准确灵活的用好它,它就会让你的语言焕发出活力和光彩。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卖炭翁》课堂实录与评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材简介:

      《卖炭翁》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写的一首以“同情弱者”为题的古诗。这是一个有头有尾、情节完整的故事。通过对事件的描述以及对人物外形与内心的刻画,塑造出一个勤劳、善良的卖炭老人的形象。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对统治阶级与不合理制度的愤恨与*。

      教学目标:

      1.能字正腔圆、有板有眼地诵读《卖炭翁》,进一步感受诗的节奏和韵律。

      2.读懂诗句的意思,通过想象、情境诵读,了解卖炭翁生活的艰辛,体会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对统治阶级与不合理制度的愤怒与*。

      3.用叙事的手法凸显主题的方法。

      教学流程:

      一、揭示课题,了解诗人

      师:同学们,唐朝是古代诗歌的鼎盛时期,最负盛名的有诗仙李白、诗圣杜甫和诗王白居易。你对白居易有哪些了解?

      生: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

      生:白居易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过渡时期,那时劳动人民生活困苦不堪,所以,他的作品中反映人民疾苦的诗篇比较多。

      师:你知道的可真多,告诉老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我通过上网查资料知道的。

      师:这真是一种不错的学*方法。今天,我们就跟随白居易来认识一个人——(指课题,生齐读。)

      生:《卖炭翁》。

      师:通过读课题,你知道了什么?

      生:通过读课题我知道这首诗歌写的是一位以卖炭为生的老汉。

      师:你怎么知道课文写的是一位老汉呢?

      生:从“翁”字看出来的,我查过字典,“翁”就是“老汉”的意思。

      师:非常正确!以人物为题,引发了我们对人物命运的思考。让我们一同随着作者的视线跨越千年,走*卖炭翁,了解他的生活,思考他的命运。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师:请大家打开课本,翻到67页,自由朗读《卖炭翁》这首诗歌,仔仔细细读上4遍。读前两遍的时候注意诗当中的生字,争取把它读得字正腔圆。读后两遍的时候,争取读通顺,注意诗句内部的停顿。

      (生自由读古诗。)

      师:谁来读一读这首诗?其他同学注意听这首诗中的3个生字,听他有没有读准了。

      (生读古诗。)

      师:谁再来读一读这首诗?(指名读。)其他同学要特别注意听,他在读诗句时是怎么停顿的,是不是读得有板有眼。

      师:我们一起读,每句诗的前4个字你们读,后3个字我来读,第一句的前半句也由你们读。

      (师生合作读。)

      师:我们连起来读,我读题目和作者,你们读诗歌,注意诗的节奏和味道!

      (师生再次合作读。)

      师:读诗,不仅要读出节奏,读出味道,更要读出感觉,读出情绪来。如果请你用一个词来形容此时此刻的卖炭翁,你想到的是哪个词?

      生: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此时此刻的卖炭翁,我想到的是艰辛!

      生:我想到的词是贫穷。

      生:我想到的词是悲惨。

      生:我想到的词是可怜。

      生:我想到的词是劳苦。

      生:我想到的词是艰辛。

      (师根据生的回答板书:可怜、艰辛、贫穷、悲惨。)

      师:把你认为合适的词语写在书中题目的后面。

      评析:在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诗情时,教师从大处着笔,用“如果请你用一个词来形容此时此刻的卖炭翁,你想到的是哪个词”这一问题引领学生从总体上把握本诗,体会诗中的情味。

      三、潜心会文,感悟诗情

      师:孩子们,读了《卖炭翁》,有的同学读出的是可怜,有的同学读出的是悲惨,有的同学读出的是艰辛。我相信,一定是诗中的词句向你传递着这样的感觉和情绪。请大家静静地默读《卖炭翁》,看看注释,看看插图,再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想想诗中哪些词句让你有了这样的感受。

      (生自由读课文,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课文。)

      师:我看大家都有了读诗心得了。哪句诗让你感受到了卖炭翁的艰辛、可怜?

      生:我从“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这句诗中读出了卖炭翁生活艰辛。伐薪:砍伐当柴烧的树木。课文中的意思是砍伐能烧炭的树木。烧炭:是对木柴进行特殊的烧制,使它发生变化而成为燃料。我从这两个词语中看到,一个上了年纪的老人,要上山砍伐树木,砍完树还要搬运,截成段,最后还要烧成炭,这种劳动多么繁重啊?所以我觉得他可怜!

      师:你能结合重点的词语来体会,这是一种非常好的读书方法。老师听明白了,是卖炭翁艰苦的劳动让你觉得他可怜。

      师:同学们也许还不知道,烧炭的工序其实很复杂。要把截成段的木材周围铺上杂草,隔绝空气点燃,烧到一定程度后封闭炭窑,只留一个排气孔。干柴要连续烧四昼夜,湿柴要连续烧七昼夜。为了保持稳定的火温还得日夜不停地添火、巡视,一大堆柴也只能烧制成一点点木炭。而这些工作都是由一位已经上了年纪的老人来完成。此时此刻,你想说什么?

      生:卖炭翁,你真是一位可怜至极的老人!

      师:你来读,带着你的感受读出卖炭翁劳动的艰苦。

    [阅读全文]...

2022-06-08 17:47:33
  • 沪教版《哦,香雪》课堂实录

  • 沪教版《哦,香雪》课堂实录

      在我们*凡的日常里,大家都有了解过课堂实录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沪教版《哦,香雪》课堂实录,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师生问好)

      师:同学们,我们干什么来着?

      生:享受人生!

      师:声音不够洪亮,再大声点。

      生(大声)享受人生!

      师:学*知识,积极思考,培养能力是不是享受人生?

      生:是!

      师:那么,下面就请同学们看黑板,(师板书“把”

      请问读什么音?

      生:“ba ”(第三声)

      师:对,又不对,(生诧异),请同学们听我下面这段话:

      “说时迟,那时快,只见丁大汉迅速拿起一把刀,紧握刀把子,把歹徒逼到坑道里,牢牢把住坑道口”,这个“把”字出现了几次?

      生:四次!

      师:怎么读?

      生:ba ( 上声)、ba(去声) 、ba(上声) 、ba(上声)

      师:第一个作量词,第二个是名词,第三个是介词,第四个是动词。

      由此可见,一个字或词孤立地并不能读准它的音,解准它的意,也就是在零形态的情况下,我们不能贸然读识它,要是别人问你,你也只能说不好读,因为它没有具体的语句包容它,也就是说没有语境,因此请同学们以后在读文赏析的时候务必要做到“学不离调,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篇不离人”,请同学们把这十个字下。

      生: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篇不离人。

      师:这“人”就是作者,他(她)的人生履历,创作背景,动机意义等。

      今天,我们学*哪一课?

      生:《哦,香雪》(师板书)“香雪”

      生:少了一个“哦”字,(师加上“哦”字)

      师:补上的这个“哦”字,读什么?

      生: o(阴*)

      (师正音) e(阳*) o (阳*) o (去声)

      师:读e为动词,吟哦;读o是叹词,表示将信将疑,读o是叹词,表示领会、醒悟,你们认为读--

      生(七嘴八舌):“o (去声) ”

      师:到底读什么,等会儿讨论了再说,而我要请教同学们的是,如果不用这个“哦”字,也不是不可以,因为本文就是刻画“香雪”这个人物形象的,那为什么还要加上这个虚词呢?所以下面分小组讨论:“哦”字到底读什么?为什么题目上要加上这个字?去掉行不行?请大家联合全文,结合香雪这个主要人物来考虑。

      (学生讨论,老师巡视,约九分钟)

      师:由于时间关系,我不得不中断讨论,交流开始,谁先来?

      生:香雪每天“看火车跑第一,火车来了,她却缩到最后去了。”这体现了香雪迫切接受新鲜事物,但在接受新鲜事物时又有些犹豫、害怕、香雪、凤娇等胆子越来越大,越发对新生事物好奇,也敢去亲身接触新生事物了--与乘客交换物品,香雪,为了只铅笔盒,而耽误了下车时间,一个女孩在一片添黑中步行了30黑,这种勇气说明香雪已打开心结去去接受新生事物,作者为香雪追求文明而不懈努力的精神发出由衷的赞叹,他们终于开始自我**了,“哦”读“o (去声)”,表示赞叹之情。(掌声)

      师:讲得好!那么香雪由胆小到胆大仅仅是为了得到一只普通的文具盒吗?而她的伙件凤娇她们所追求的与她一样吗?

      生:不一样

      师:同一档次吗?

      生:不是!

      师:具体说。

      生:“凤娇”她们追求的仅是物质方面的,什么女人头上的装饰“金圈圈”,CC指甲盖还小的手表,车厢里的电扇……而“香雪”关心、感兴趣的'是“皮书包”,“铅笔盒”“配乐诗朗诵”上大学等,“香雪”对城里生活的好奇超越了物质方面的需求,上升到了精神需求的层次。

      师:说得太好了,掌声鼓励(掌声)由物质的需求上升到精神的追求层次,这生命的跨越确实不容易,那“香雪”为什么能这样呢?

      生:身份不同。

      师:何以知之?

      生:香雪“是台儿沟唯一考上初中的人”

      师:怎样理解这“唯一”一词?

      生3:这“唯一”二字说明台儿沟上学的很少,只有香雪一个。

      师:为什么?

      生:台儿沟穷。

      师:穷体现在何处?

      生4:台儿沟的人每日只吃两顿饭,且吃了晚饭就钻被窝

      生5:“台儿沟、无论从哪方面讲,都不具备挽留火车在它身边留步的力量。

      生6:台儿沟的姑娘边风扇都不认识。

    [阅读全文]...

2022-02-12 00:02:43
  • 语文名师课堂实录

  • 语文,教育
  • 语文名师课堂实录

      语文课不仅仅是阅读课或作文课,好的语文老师可以在语文课中举一反三,让学生学到很多道理,下面就是小编为您收集整理的语文名师课堂实录的相关文章,希望可以帮到您,如果你觉得不错的话可以分享给更多小伙伴哦!

      一、引入

      齐读课题。

      师:这些词语哪些同学来读。

      指名读(2名同学),齐读。

      师:这三组词语都和茉莉有关,茉莉是什么样的?在同学们心中是什么样的?用上一两个词语来描述,说一句话或者两句话。

      生:我心中的茉莉,*淡无奇,开出的花缕缕幽香。

      师:开出的花散发出缕缕幽香,要不别人听不懂,再说一遍。

      (一学生描述,用了三个词。)

      师:词语在运用中才能会用,才能变成自己的语言。还能说吗?

      (生用上了*淡无奇、洁白纯净、诗意)

      师:谁能说得更具体一些,更丰富一些。

      (生用上了六个词语,师表扬。)

      师:能说两句话吗?只要开口说话,老师就高兴。

      (学生反应不积极,沉默了一会。)

      生:富有诗意的茉莉,*淡无奇,但散发出缕缕幽香……

      师:学课文时可以看到很多词语,不但会记,还要会用,学会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出来。

      评价:这部分的设计意图,一是让学生会读文中的重点词语,二是说话训练,让学生在理解词语包含的意思的同时学*运用。这两种目的都隐含在具体的要求之中,设计上了无痕迹,开始已经有了浓浓的语文味。

      反思:学生现场反应不是很好,一是因为对课文不很熟悉,所以读词,说话不流畅;更主要是*时缺少这样的训练,所以不能很好理解教师的意图。可以看出,一个语文教师的教学思路决定了学生的语文学*的程度。语文教师应该引领学生感受课文的语言,并且能够引导学生在不断的尝试运用中,更深层次品味语言,培养对语言独特的感受能力。

      二、读书

      师:生活中有茉莉花,我们学*的是《爱如茉莉》,这样的爱像茉莉,流淌在细节中,要求同学们关注细节,人物的一个动作、一句话甚至一个眼神,都可能流露出茉莉般淡淡的真情,淡淡的爱;同时要感受描述的语言。语言是有温度的,是通过字或者词体(表)现出来的。要通过一个字,一个词,一个句子去感受茉莉般的温情与爱。

      (师板书:语言有温度,字词知冷暖。)

      师:自读课文,一定要出声,标出能表现细节的词句,在旁边空白处写上自己的感受。

      (学生自读,声音较小。)

      师:非常好,同学们都很投入。读出声音,轻轻地读。

      (教师巡视)

      师:有的同学很好,已经在边上写上了自己的感受。

      (教师与学生小声交流)

      师:可以从一句话,一件事中,不经意的动作,一个眼神中看出来,哪些地方流露出来?画下来做上记号。

      评价:本部分的设计看似*常,仔细体会,意味深长。“语言有温度,字词知冷暖”,正是培养学生对语言敏锐的感受力,能够从课文语言中体会“冷暖”的情感是学*语文的重要途径。教师板书这两句话本身也是语文的文化意味的体现。语文课上哪怕一个细小的地方都应该是充满语文气息的。教师引导学生从细节处来体会字词的冷暖,给学生具体的方法,让语文的最终目的和要求落实在具体的学*行为上。

      反思:很多语文课没有语文味,有的是因为教师自己缺少文化底蕴,往往直奔主题,但不能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具体化,学生不知应该怎么做。没有让学生在具体的学*中感受到怎么学*语文,所以最终总是效果不好。应该从这堂课的设计及执教方式上获得启发。

      建议:如果是在自己班级上课,学*要求一次性提出来,剩下的时间就让学生潜心读书。

      三、交流

      师:先把自己画出来的读给大家听,从哪些细节,哪些语段中感受到爱如茉莉。同一段,有不同感受可以补充。谁愿意第一个把自己感受最深的读一读,然后表述自己的观点。

      (学生没有动静)

      建议:可以开始就提出要求,先通过读把你的感受表现出来,然后再说出来,这样学生在开始读的时候就能够调动情感,让第一次朗读更有效。

      师:不管对错,要敢于表达。(教师鼓励)

      (指名说)

      生:第一篇(页)最后一个段落……我感到妈妈对爸爸的爱,*淡无奇却又是真挚的爱,善意的谎言表现了真挚的爱。

      师:还有补充吗?在妈妈心里,生病与饺子哪一个重要?

      生(齐):病!

      师:在妈妈心里?

      生(齐):饺子。

      生:爸爸直奔医院……从“直奔”这个词我感觉到爸爸对妈妈的爱。

      (教师板书:奔bēn和bèn)

      师:bēn和bèn有什么区别吗?查过字典吗?

      生:bèn有目的,bēn无目的。

      师:文字是不是有温度的?从“奔”字就体现了。嫦娥奔月中的“奔”应该是bèn,是嫦娥向着月亮去。谁还可以说?

      (学生有一会沉默)

      生:“你爸爸在床边睡着了……”手脚麻木了,表达了妈妈特别爱爸爸。

    [阅读全文]...

2021-11-30 11:41:41
  • 木兰诗名师课堂实录

  • 木兰诗名师课堂实录

      木兰诗产生于民间,在长期流传过程中,有经后代文人润色的痕迹,但基本上还是保存了民歌易记易诵的特色。

      木兰诗名师课堂实录

      1教学目标2学情分析

      本文所述故事家喻户晓,学生理易于解,且韵律优美。无需在一字一句上下功夫,只要能有感情朗读,并熟读成诵就行。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1.读出诗歌的韵律美、人物的形象美。2.理解和学*木兰的形象美。

      教学难点:2.理解和学*木兰的形象美。

      4教学过程4.1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讲授】木兰诗

      一.导入新课:

      1.背诵《敕勒歌》 , 后介绍民歌特点。

      2.引导学生释题:《木兰诗》读到什么信息?

      3.明确:歌颂木兰;体裁是叙事诗

      二.导出学*目标:

      1.读出诗歌的韵律美、人物的形象美。

      2.理解和学*木兰的形象美。

      三.学*新课:

      (一).学*生字:(正音)

      1.写出本文和马有关的生字:鞍鞯、辔头、胡骑

      2.写出本文的拟声词:鸣啾啾、鸣溅溅

      3.描写战地生活的生字:朔气、金柝、

      4.表示赏赐多、级别高的词:十二转、百千强

      5.本文一字多音:帖

      6.同音同字但不同义的字:将

      ※观察:上面的提示是怎样识记生字的,你还能用什么方法记

      (二).初读感知课文、梳理情节:

      1.全诗写“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写了那些相关情节:

      2.初读感知课文,同学们认为木兰美不美?请以这样的格式概括:木兰美在: ,从文中“ ”句可见。(于国于家:忠孝;于个人:集多中美德于一身)

      (三).深读课文,体会木兰至美形象:

      1.把自己认为表现木兰美好品格句子深情地朗读出来(先自由读、然后个别读、小组)

      2.师生评读、品读:刚才的朗读情况

      (四).集体有感情朗读课文,结合自己的.学情,列个知识清单:

      1.积累的词语:

      2.词语的释义中觉得有意思:

      3.表现音乐美、韵律美的句子:

      4.你喜欢模仿使用修辞的诗句:

      补充修辞知识:①顶真,亦称顶针,是指上句的结尾与下句的开头使用相同的字或词,用以修饰两句子的修辞方法。②互文,也叫互辞。指上下句义互相交错,互相渗透,互相补充来表达一个完整句子意思的修辞方法。③对偶:用两个结构相同、字数相等、意义对称的词组或句子来表达相反、相似或相关意思的一种修辞。④

      四.教师选择性朗读作结。

      1.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勤劳、心思慎密、责任感强)

      2.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果敢)

      3.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女儿情怀:牵挂父母)

      4.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英姿飒爽)

      5.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英勇善战)

      6.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淡泊名利、孝顺)

      五.作业:

      1.背诵全文、默写重点句。

      2.仿写句子:以本课自己喜欢的修辞为例,仿写一句。

    [阅读全文]...

2022-07-13 13:35:16
古诗蝉的课堂实录 - 句子
古诗蝉的课堂实录 - 语录
古诗蝉的课堂实录 - 说说
古诗蝉的课堂实录 - 名言
古诗蝉的课堂实录 - 诗词
古诗蝉的课堂实录 - 祝福
古诗蝉的课堂实录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