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古诗词竞赛题的课堂实录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古诗词竞赛题的课堂实录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古诗词竞赛题的课堂实录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古诗词竞赛题的课堂实录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古诗词知识竞赛题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许多人都接触过一些比较经典的古诗吧,古诗有固定的诗行,也会有固定的体式。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古诗词知识竞赛题,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1、“少壮不努力,老大徒()”出自《汉乐府·长歌行》。
(1)悲伤(2)伤悲(3)忧伤
2、晏殊的《浣溪沙》中“无可奈何花落去”的下句是()。
(1)似曾相识鸟归来(2)似曾相识雁归来(3)似曾相识燕归来
3、《七步诗》的作者是()。
(1)曹植(2)曹丕(3)曹操
4、“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
(1)阴山(2)边关(3)燕山
5、杜甫的《春夜喜雨》中“晓看红湿处”的下句是()。
(1)花重绵阳城(2)花重锦州城(3)花重锦官城
6、“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出自叶绍翁的()。
(1)《游园不值》(2)《春望》(3)《春夜喜雨》
7、“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的诗句。
(1)王勃(2)李白(3)白居易
8、“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是文天祥的诗句。
(1)汉青(2)汗青(3)汗清
9、“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中“坐”的意思是()。
(1)因为(2)坐下(3)座位
10、杜牧的《江南春》中“南朝四百八十寺”的下句是()。
(1)多少楼台烟波中(2)多少楼台风雨中(3)多少楼台烟雨中
11、“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是()的诗句。
(1)王维(2)王之涣(3)王勃
12、《天净沙·秋思》是一首小令,作者是元代的()。
(1)张养浩(2)马致远(3)元好问
13、“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句出自()。
(1)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2)王昌龄《出塞》
(3)杜牧《江南春》
14、“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写的是()。
(1)春色(2)梨花(3)雪景
15、“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出自()的《无题》。
(1)李贺(2)李清照(3)李商隐
16、“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出自杜甫的()。
(1)《茅屋为秋风所破歌》(2)《登高》(3)《蜀相》
17、“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是()的词句。
(1)岳飞(2)辛弃疾(3)陆游
18、龚自珍《己亥杂诗》“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句中,“红”是指()。
(1)红色(2)花(3)树叶
19、“海上生明月,()共此时”是张九龄的名句。
(1)天地(2)天下(3)天涯
20、“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出自()的《别董大》。
(1)高适(2)岑参(3)王昌龄
21、“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中的“君”是指()。
(1)李延年(2)李龟年(3)崔九
22、“别时容易见时难”“相见时难别亦难”分别是()的诗句。
(1)李煜、柳永(2)柳永、李清照(3)李煜、李商隐
23、在期末写评语时,老师会祝你来年:()
24、小明成天心思不在学*上,请你用学过的诗句劝他:()
25、当我们浪费粮食时,老爷爷经常用唐代李绅的诗句来教育我们:()
26、有时候,有些人对自己所处的环境下正在做的事情反而不及旁人看得清楚,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宋朝诗人苏轼在《题西林壁》中的'诗句()说明的就是这个朴素的道理。
诗经氓课堂实录
《国风·卫风·氓》出自《诗经》。这是一首弃妇自诉婚姻悲剧的长诗。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 诗经氓课堂实录,欢迎阅读。
1、导入新课
师:“今天考考大家,我说上句,你们接下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下句是什么?”
生:“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师:“很好,那么有谁知道这句诗出自哪里呢?”
生A:“ 《诗经》。”
师:“对,这句是《诗经》的开篇《周南·关雎》中的诗句。《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305篇,分为“十五国风”“二雅”“三颂”三大类,其中“国风”大都是民间歌谣,“雅”分大雅、小雅,是宫廷乐曲歌词,“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通过预*,已知《卫风·氓》是一首弃妇诗。下面我们一起来学*《卫风·氓》,看看女主人公是如何叙述自己的辛酸历程的。”
2、请同学们朗读《卫风·氓》,要求:正音
本诗是四言诗,四言诗每句一般读成“二、二”节拍,例如:“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可老师领读,示范朗读全诗,培养学生正确诵读*惯,及语感 。
3、研读课文
《卫风·氓》是一首叙事诗。叙事诗有故事情节,在叙事中有抒情、议论。作者用第一人称“我”来回忆追述,用对比的手法来叙事。
全诗分六章,每章十句。
第一部分(1、2)
翻译
师:“这一部分讲了什么内容?”
生B:“讲述了女主人公和氓约定婚期。”
师:“不错,这一部分追述了女主人公的恋爱生活。同学们再思考一下,这一部分塑造了女主人公怎样的性格?”
生C:“从女主人公‘送子涉淇’ ,又劝氓‘无怒’,可看出女主人公是一个温柔的姑娘。”
生D:“‘既见复关,载笑载言’,表现了女主人公的热情。”
师:“很好,很明显,女主人公是一个热情、温柔的姑娘。这一部分虽然没有直接写氓,但是‘将子无怒’ ,反面衬托出了男主人公氓的狡黠。从这一部分的词语,我们可以感受到女主人公的:热情、幸福。”
第二部分(3-5)
翻译
师:“这一部分是女主人公追述婚后生活。同学们根据翻译,默读一遍,思考各章分别讲了什么?”这一部分女主人公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生E:“第三章:以兴起,总述自己得出的.生活经验。”
生F:“第四章:以兴起,概说‘三岁食贫’ ,‘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生G:“第五章:简述自己婚后不幸生活的遭遇。”
师:“很好。这一部分运用了‘兴’的表现手法,同学们看到课后第三题,题目上很清楚的告诉我们:兴,就是以眼前景物引起所咏之辞。女主人公以桑叶的盛衰引起人生感慨,得出人生经验。那么在这一部分流露出女主人公什么样的感情呢?”
生H:“悔恨、沉痛。”
第三部分(6)
翻译
师:“这一部分讲了什么内容?感情基调为何?”
在引导学生回答之后,明确:表述了“躬自悼矣”后的感受和决心,“反是不思,亦已焉哉”;感情基调:清醒、刚烈。
4、总结
学生自由讨论后,教师明确:本诗以一个普通妇女的口吻叙述自己从恋爱、结婚到被抛弃的过程,顺着“恋爱--婚变--决绝”的情节线索叙事,通过写女主人公被遗弃的遭遇,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坚强的妇女形象,表现了古代妇女追求自主婚姻和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
5、布置作业
课后第一题,第二题。
木兰诗课堂实录
叙事长篇动人啼笑处,全在点缀生活。如一本杂剧,插科打诨,皆在净丑。《木兰诗》有阿姊理妆,小弟磨刀一段,便不寂寞,而“出门见伙伴”,又是绝妙团圆剧本也。(《诗筏》)
木兰诗课堂实录
同学们,我们已经疏通了《木兰诗》的字、词,串讲了诗句的大意,今天我们继续学*这首诗。先检查一下朗读作业完成情况。
点一生读课文。
一生评议:她读的很流畅,但前后语调一致,没有区分悲伤、忧愁和喜悦的感情。
师:同学们读的很不错,评的也很不错。这堂课我们要在理解人物的基础上读出对人物的感情,对朗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判断对一个人该持有什么样的感情,先要了解他,了解他都说了些什么,做了些什么,心里又在想些什么。下面我们来做一个连线练*。
代父从军5——6
辞官还乡3
征途想家4——5
屡建战功1——4
一生上去连线,另一生上去作了修改,结论为:
代父从军5——6
辞官还乡3
征途想家4——5
屡建战功1——4
师:打乱秩序后再整合信息,是一道有些难度的题,大家这么快就做好了,不错。看看,情节的正常秩序是怎样的呢?
生:代父从军、征途想家、屡建战功、辞官还乡。
师:很好,思路很清晰。这就是诗中告诉我们的木兰所做的一些事。不过这样的粗线条还不足以让我们的心跟木兰贴*。这么一篇千古传诵的名篇,这么一个广受爱戴的女英雄,她身上一定有些什么东西是我们还没有发现的,擦亮灵魂的眼睛,从文里文外找一找感人的镜头,读一读精彩的片断。
生:木兰征战回家时,“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的情景很感人。
师:能不能具体点?
生:我觉得此时她的父母一定年纪很大了,走路都颤巍巍的,还相互搀扶着出城迎接,他们盼望了这么多年,担心了这么多年,木兰回来,他们的心情一定很激动,边走边流泪。
师:说的好。
生:我觉得木兰很不简单,不光是女同胞心中的英雄,更是男同胞心中的英雄,一个花家的小女子,大胆地走向战场,克服了想家、思念亲人的情绪,与男儿一样过着艰苦的野外露营生活,立了大功,我觉得她很勇敢、坚强。
师:不错。你刚才说花家的小女子,女同胞听了可能要不高兴的,你觉得呢?
生笑:花家的女儿。
师:改的好。我觉得你的感受很细腻,注意到了一些细节性的东西。把表现木兰征途想家的段落给大家朗读一遍,好吗?(生读)
生:木兰辞官还乡的事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她对爹娘是那样孝顺,为了孝顺,把一个女孩子最宝贵的青春留在了战场;为了孝顺,她舍弃许多人苦苦追求的荣华富贵,回家报答双亲养育之恩。
师:好,说到这里,请大家回忆昨天看的豫剧《花木兰》,其中木兰回家报恩的唱词,有没有人记得?
生:*了贼儿回家,一天也不停,快马加鞭赶回家门,我孝敬娘亲啊!
师:能不能唱?
生:不能。
师:有没有人能唱,一丁点?
生唱:*了……贼……儿……
师:(掌声中)谢谢,虽然只唱了半句,可是韵味尽出,让我们过了一回河北梆子的瘾。从大家的发言中,我感到大家与木兰又走*了一步。思考一下,木兰的生活理想是什么?
生:孝敬爹娘。
师:还有呢?
生:过一个普通女子的耕织生活。
师:是的,这本是很容易实现的,可战争改变了木兰的命运,她必须为实现理想而走一段曲折的道路,为了更多的人能顺利实现自己的理想,她作出了非常人所能作出的牺牲。小结一下,木兰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生多人:勤劳、孝顺、勇敢、刚强、机智、有见识、纯朴高尚。
师:这么多优点集中在她身上,她既是现实人物,又是劳动人民心目中理想的'化身。为了更深的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我提议,每人创作一首小诗,热情讴歌劳动人民的优秀女儿花木兰。这里有几个参考题目:
1.爹爹,让女儿替你去出征
2.妈妈,我回来了
3.英雄颂歌
4.中国,请记住这光辉的一刻
5.绝响
师:可选用任何一种人称;可写出发前,送别,征战生涯,归来团聚时;可写一句、两句,一段、两段。开始吧,说不定你有诗人之才而你还不知道呢。
生写。
师:把自己的诗跟大家交流一下,谁先来?
生:朝廷军帖多成山,爹爹年老不能战,花家没有男子汉,我愿替父去出战。(掌声)
师:还挺压韵的,写的不错,下一位?
《在山的那边》课堂实录
课堂实录,顾名思义,就是在上课时对于课堂情况进行实时录制。不同于微课需要讲求制作精致,课堂实录更加讲究真实性,旨在展现上课时的真实情况,同时录制时间较长。那么关于《在山的那边》这一课文,教师会带来什么样的教学呢?以下是小编带来《在山的那边》课堂实录,供各位参考。
一、回顾导入
1.师:梦想是山那边的大海,是风雨后的彩虹,是我们心田上绽放的花朵。有了梦想,便有了一个信念,一份追求。
上节课我们学了诗的第一部分,知道了作者童年时梦想看到山那边的海(板书“山”和“海”)。可当他追求而不得结果后,开始变得失望、沮丧。他有些疑惑了,但内心仍在问着---
生:“妈妈,那个海呢?”
2、作者失败后仍不灰心,继续找寻着。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3、请大家翻开书44页,这节课我们继续学*诗的第二部分。
二、学*第一节
1、师:请同学们想一想,在山的那边是海吗?又是怎样的海呢?
生:“在山的那边,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出示“第一节”课件)
2、师:“凝”字读得真准。你从这句话感受到什么?
生:说明作者长大后已经明白了妈妈所说的海,是信念凝成的海。
师:是啊,多么坚定的答案,那就是,读---(生齐读)
3、师:为什么说山那边的海“是用信念凝成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生:理想的追寻来源于坚定地信念。只有拥有坚定地信念、顽强的毅力,才能越过高山,看到大海。表达了作者追求理想的坚定信念。
4、师:是啊,理想的追寻来源于坚定地信念。你能读吗?读出你的坚定?
师范读:“在山的那边,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谁再读?
5、师:作者找寻到了海,那这个海到底指的是什么呢?
生:“海”比喻的是理想信念。(板书:理想信念)
6、师:童年时的疑惑,经过作者成年后的不懈找寻,他变得不再彷徨,不再茫然,因为他内心已经确定,全班一齐读---
三、品读第二节
1、过渡:成年后的作者已有了追求理想的坚定信念。
2、师:请同学们自由读读第二部分诗的第二节,看看作者是怎样找寻到海的?找出相关句子读一读,并在一旁写写你的感受。
3、师: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为了见到信念凝成的海,作者是怎样努力地呢?找到句子谈一谈。
①指生找句。出示句子:“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过,当我爬上那一座座诱惑着我的山顶,但我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因为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
师: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呢?
生:作者经历了很多失望,但没有气馁,依然在执著地追求理想。
师:来,读出你的感受。
②师:你看,从“一次又一次”“又一次次”“一座座”这些量词你体会到什么?
生:“一次又一次”表明“我”经历过许多次失败。“又一次次”,强调了“我”不灰心不放弃,付出很多努力。“一座座”是写山多,在文中指“我”爬山遇到困难非常多,很艰巨。
师:体会的真好,你也来读一读这一句。
师:这些量词体现作者在追寻理想的途中,经历了许多困难。但他一直在努力着。这就是诗歌的特点,用凝练的语言体现深刻的内涵。
③师:你爬过山吗?感觉如何?
生:感觉很累,腿迈不动,觉得上山很吃力。
师:是啊,爬一座山尚且如此吃力,那作者爬的是无数座山,那该是多么困难啊!此时,你认为这里的山到底指的是什么呢?
生:“山”指的是追求理想的过程中碰到的重重困难。(板书:重重困难)
④师:面对重重困难,作者灰心丧气了没有?(生:没有。)
师:这里“山顶”对作者具有什么“诱惑力”?作者以为爬上山顶意味着什么呢?
生:山顶的“诱惑力”在于我以为登上山顶就能看见山那边的海,爬上山顶意味着在向着理想前进了一步。
⑤师:是的,在生活中我们做任何事情都期望一举成功,有人一旦失败就容易灰心丧气。从这些量词你又得到什么启示?
生:追求理想的过程中会遇到许多挫折,我们跌倒后要能爬起来继续努力,只要坚持下去就一定能成功。
⑥配乐朗读:
师:说得真好。你来读一读,注意读好“一次又一次、一座座、又一次次”这些量词。读出其中作者失败却仍不懈努力。
师:相信你今后也能面对困难不懈追求、不懈努力。谁再来读?
师:对,要想实现理想就应坚持不懈、永不放弃。女生来读一读?
师:我们就要用这种永不言败的信念去追求理想。男生来读一读。
师:如此深刻的句子,它的内涵早已印在我们的脑海中,谁能试着背下来?
师:让我们一齐来背诵这一节!(齐背第二节)
4、师:追寻理想的途中困难重重,又是什么原因和力量支撑着作者去爬山的呢?谁能找到句子说一说?
①指生找句。出示句子:“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却在我的心中扎下了深根”。
古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课堂实录
在日常的学*、工作、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一些耳熟能详的古诗吧,古诗是古代诗歌的泛称。那么你有真正了解过古诗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古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课堂实录,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一、背景导入
师:今天我们一起学*《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同学们都进行了预*。有哪位同学能告诉我们,这首诗与*时所接触到的五言、七言古诗有什么区别?
生:句子长短不一。比如有些句子是九个字,有些只有七个字,有点参差不齐。
师:你的发现很敏锐,请坐。有同学补充吗?
生:我们以前学的五言或七言古诗一般都是四句或者八句,很短。但是这一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比我们以往背的诗要长许多。
师:请坐。你关注到了诗歌的篇幅,很好。这里其实就是一种很特殊的文学体裁,请同学们看屏幕。
屏幕显示:背景资料(一)
歌,能唱的诗。本是古代歌曲的一种形式,后成为古诗的一种体裁,称为“歌行体”。这种古诗,讲究押韵,朗朗上口,体现“歌”的特点;用长短句,顿挫相谐,有“行”的动感。
(学生齐读)
师:我们继续看背景介绍。
屏幕显示:背景资料(二)
杜甫终于结束了十余年颠沛流离于战乱的生活,来到成都,在朋友的资助下,于成都郊区浣花溪旁盖了几间草房,全家暂时安顿下来。
这是公元760年,“安史之乱”已经持续了六年。
第二年秋天,辛辛苦苦盖起的茅屋竟为秋风所破,诗人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著名的诗歌。
师:这是杜甫一生中唯一安稳的四年生活,稳定的生活给他带来了创作的激情。在这四年里,他创作了240首诗。此时诗人虽然身在成都,远离战乱,但是他依然心系天下苍生。
二、呤诵诗歌
师:我们一起把课文齐读一遍,感受一下诗人的“感慨万千”。
(学生齐读)
师:同学们读得比较流利,有三个字的读音要斟酌一下。
(师板书:俄顷丧乱见此屋)
师:第一个字读第三声,刚才有同学读错了;第三个字为什么读xiàn呢?
生:风吹草低见(xiàn)牛羊。(师板书:xiàn)
师:这三个字的读音要重视。刚才同学们的朗读,虽然很通畅,但是作为“歌”作为能唱的诗,它独有的味道没有被读出来。
下面我们对朗读进行一些细节的揣摩。
屏幕显示:
吟读课文:读好七言句的停顿。
师:我们往常读七言句一般都是二二三的节奏,或者四三的节奏。这里用四三的节奏来读,更有歌行的味道,师范读:
屏幕显示: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师:请同学选一个其他的七言句子来读一读。
生: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生: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师:很好,两位同学已经领悟到歌的味道了。
我们看第二步:
屏幕显示:读好长句的内部节拍。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师范读)
师:大家把其余的长句读一下看?
(生齐读“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师:我觉得第一句读得不对。自己再揣摩一下。
(生揣摩)
师:“突兀见此屋”之间要停顿吗?课文下面的注解干扰了我们的判断,有很多学者指出,这个注解是错误的。“突兀”有两种意思,课文注解说的是“高耸的样子”,还有一种注解是“突然”,哪种注解更合适呢?
生:突然。
师:突然出现这样的屋子,渴望的心情很迫切,而且,用“突然”来解释“突兀”更符合我们的表达*惯。
这样看来,这个句子的读法就应是:
屏幕显示: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师:请同学们在书上标注一下,然后把这四个长句读一遍。
(学生齐读)
诗经两首课堂实录
诗经是我国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瑰宝,文学成就非常高,下面就是小编为您收集整理的诗经两首课堂实录的相关文章,希望可以帮到您,如果你觉得不错的话可以分享给更多小伙伴哦!
诗经两首课堂实录
师:亲爱的同学们,欢迎大家进入我们的语文课堂,我们的生活有多么宽广,我们的语文课堂就有多么宽广。大家来思考一个问题,你认为我们人类最高尚的情感有哪一些?
生:我认为母爱、亲情、友情等都是。
师:很好,这些情感的核心内涵就是爱。从长城内外到大江南北,从小桥流水到街头巷尾,到处都有爱的赞歌,这些爱发自内心,出于真情,当然,也包括我们人类重要的情感之一:爱情!许多的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写到男女主人公的感情,都会引用一句诗“关关雎鸠,在河之州,(故意停顿,学生齐答)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对!这脍炙人口的诗句就出自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今天我们很荣幸的走入古代文学经典——————《诗经》。请看大屏,关注学*目标。(打开大屏,板书课题)
学生一起关注目标。
师:今天,我们将在了解《诗经》的基础上,积累本课的字词,感悟《关雎》《蒹葭》之美,并争取可以记忆背诵,大家有信心么?
生:(齐声)有。
师:昨天同学们预*自己搜集了有关诗经的资料,现在同桌两人稍加交流,互通有无,我们有个关于诗经知识的抢答题,一会看看哪位同学准备的更充分,表现得更精彩。
(生互相交流,互通有无。)
师:现在可以抢答问题么?
生:可以。
回答问题:1、《诗经》在诗歌史上的地位?
生: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师:地位崇高。 2、它收录了哪个时代的作品?
生:(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500年间的诗歌)
师:时间久远。 3、它一共收录了多少篇诗歌?
生:共收录了305篇。
师:[共收录了311篇,但有六篇只有题目没有内容,因此是305篇,因此也叫《诗三百》。
4.这些诗歌是怎么分类的?
生:根据诗歌的内容分成风雅颂。
师:今天我们学*的两首诗歌皆出自“风”,多收录各地歌谣,是人民大众的口头创造。 师:大家的预*工作比较充分。诗歌的学*诵读非常重要,美读吟诵会启迪诗心,培养诗语。让我们领会诵读之美。
(大屏打出读诗指导)诗经属于民歌,是诗歌的最早形式,是古代先民用最自然的,没有修饰的语言把生活唱出来的,呈现四言的特点,因此,我们用最自然的呼吸,最自然的节奏,22拍,即可成诵。
咱们先在四人小组中选几句自己最喜欢的读读,然后推荐读的最棒的给我们范读。
(学生小组内诵读诗歌)
(生举手)
师:请问你是推荐别人还是自己读?
生:我自己读。
师:很勇敢,掌声鼓励一下。
(生读蒹葭)
师:咱们评价一下刚才这位同学的朗读好不好,谁来评价一下?
生:她读的声音洪亮,咬字清晰,总体来说读得很好。
师:哦,你评价的这么好,读的也一定很不错,不如你给我们读读另一首吧。我们给她配个乐。
(生配乐朗读关雎。)
师:有没有问题?
生:应该是窈(yǎo)窕(tiǎo)淑女,不是(yáo)(tiáo)。
师:对,听得很仔细。
师:有没有多音字在里面呢?
生:参差,好。
师:是好(hào)还是好(hǎo)?
生:好(hǎo)。
师:为什么呢?看“逑”的词性。
生:名词。所以修饰名词的应该是形容词好(hǎo)。
师:非常好,请各位同学看大屏。这些就是这两篇诗歌当中需要我们注意的字词的读音,现在我们齐读一下。
(生齐读)
师:这些字词需要我们同学记准记清,我们的语文学*非常关键的就是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积累词语。
师:同学们美妙婉转的声音让老师也跃跃欲试,可以给个机会老师读读么?愿意听老师清读还是配乐读啊?
生:配乐读。
(师配乐读诗。学生鼓掌。老师致谢。)
《要下雨了》课堂实录
《要下雨了》是一篇科学童话,课文通过“鱼出水面,燕子低飞”这些自然现 象说明下雨前动物的特点以及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要下雨了》课堂实录,一起来看看吧。
师:课题上面有个什么标记?
生:梅花。
师:什么意思呀?大家说,这是一篇什么课文?
生:自学课文。
师:说得很对,这是自学课文,要自己学会的。题目要下雨了是什么意思呢?
生:就是要快下雨了。
生:马上要下雨了。
生:再过几分钟就要下雨了。
生:一会儿就要下雨了。
师:就这个意思,快要下雨了,你们说对了。要下雨了和下雨了有什么不一样啊?动动脑筋看。
生:不一样。要下雨了就是还没有下,等一会就要下了。下雨了表示已经下了。
师:《要下雨了》这篇课文可能会讲些什么?
生:可能会讲一些快要下雨的事。
生:可能讲下雨之前有些什么情况。
师:对。那么这篇课文讲些什么呢?我们打开113页,老师有个问题,你们是否学懂了课文,用什么来检查呀?
生:用课文后面的题目来检查自己学懂了没有。
师:说得对。让我们来看看课后的题目,第一个题目是什么?你念。
生:看拼音读课文
师:看拼音读课文要求我们怎么样?
生:要求我们把课文读通。
师:第二个题目是什么?要求我们什么?
生:说说小白兔怎么知道要下雨了,你知道下雨前还有哪些现象。这个题目要求我们把课文读懂。
师:第三个题目是什么?
生:分段朗读课文。这个题目要求我们把课文读好。
师:把课文读好应该怎么样?
生:读得有表情。
师:课文后面的题目要求我们读通、读懂、读好。那么,我们首先把课文读通。
(学生自己阅读课文,对于生字,学生自己按拼一拼(字音),读一读(连词),想一想(意思),记一记(字形)的步骤去解决。几个学*能力稍差的学生,教师把他们叫到讲台前辅导。)
师:都读通了?请大家互相检查。
(学生两人一组,每人读一句,进行两遍,一方有错,另一方帮助纠正)
师:都读通了。课文讲了些什么?
生:这篇课文告诉我们,要下雨的时候,燕子飞低了,小鱼游到水面上来了,蚂蚁往高处搬家了。
师:说得真清楚。谁还能说得这样清楚?
生:下雨之前,燕子飞低了,小鱼游到水面上来了,蚂蚁到高处去了。
师:说得好,下雨之前为什么下雨之前燕子飞低了,小鱼游到水面上来了,蚂蚁搬家了?我们一小节一小节把课文
生:学懂。
师:现在先看看第二小节,燕子为什么飞低了?你们要把课文中的答案找出来,然后再对自己提出几个为什么,自己来回答。(学生读后回答)
生:为什么燕子飞得这么低呀?因为虫子的翅膀沾了小水珠,*时燕子飞得很高的,飞得很灵巧。
生:为什么小白兔要问燕子:你为什么飞得这么低呀?因为小白兔象我们一样,都喜欢问为什么。
生:为什么说小燕子从小白兔头上飞过、这是要说明,小燕子飞得很低。
生:为什么书上写小白兔直起身子,伸伸腰,因为他刚才在割草;为什么燕子飞得这么低,因为小虫子飞得低了,虫子怎么会飞低的,因为小水珠把虫子的翅膀沾住了;小水珠是哪里来的,因为太阳晒到湖里,小水珠为成了水蒸气,散发到天空中,变成云,冷风一吹,云变成了小水珠掉下来了。
师:嗅,真能干,我们为他鼓掌。他把《小水珠旅行记》里的知识都用进去了。我们要向他学*,问一个一个的为什么,我们学懂了很多问题,燕子飞低的原因也搞清楚了,而且许多问题都提得很有水*,现在我们轻轻地把第二节念一遍。
师:现在杨老师来念前面一句话,你们念后面一句话,分角色的话你们念。(师生对读)
师:行了,按这样的方法学*第三小节,要能回答小鱼为什么游到水面上来,小鱼游到水面上来干什么?(学生自学后回答)
生:小鱼游到水面来透透气。
师:为什么要游到水面上来透透气?
生:因为水里闷得很。
师:有没有同学知道,为什么水里会闷得很?
《要下雨了》是一篇科学童话,课文通过“鱼出水面,燕子低飞”这些自然现 象说明下雨前动物的特点以及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以下是小鼻子呢行里的《要下雨了》课堂实录,一起来看看吧。
于漪背影课堂实录
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一种人类特有的人才培养活动。通过这种活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学生学*和掌握文化科学知识和技能,促进学生素质提高,使他们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于漪背影课堂实录的相关内容,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大家!
学生是学*的“主人”,课堂的主体,教师是学*活动积极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者积极参与,充分发挥教学民主,对每一名学生的发言给以积极评价,既紧紧结合教材,又适当向生活延伸,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引导和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内心感受,珍视他们在研讨与探究过程中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导入新课:
(师:有一篇题为《儿子眼中的父亲》的文章,我颇为欣赏,我们一起来看看。)
儿子眼中的父亲
7岁:“爸爸真了不起,什么都懂!”
14岁:“好像有时候觉得也不对……”
20岁:“爸爸有点落伍了,他的理论和时代格格不入。”
25岁:“老头子一无所知,毫无疑问,他已陈腐不堪。”
35岁:“如果爸爸当年像我这样老练,他今天肯定是个百万富翁了。”
45岁:“我不知道是否该和‘老头子’商量商量,或许他能帮我出出主意。”
55岁:“真可惜,爸爸去世了,说实话,他的看法相当高明。”
60岁: “可怜的爸爸,您简直是位无所不知的学者,遗憾的是我了解您太晚了!”
(师:看了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感触吗?)
生1:儿子对爸爸的看法随年龄的变化而有所不同,是他思想逐渐成熟的历程。
生2:我明白了有些东西,失去了才懂得它的珍贵。
(师:确实如此,虽亲*如父子,但有些东西,只有时过境迁以后,才看得更明白,懂得更深刻。今天我们就来走*朱自清的著名散文《背影》,一同感受这一熟悉的而又陌生的、清晰的而又模糊的“背影”,看看作者是如何通过这一感情的聚焦点,来理解父亲、领悟父爱的。)
讲授新课:
一、感知课文
(欣赏多媒体朗读视频《背影》,对课文有更直观形象的认识)
(师:本文是脍炙人口的名篇,几十年来为人们所传诵。我今天也想听听同学们的真实感受,你能谈谈对这篇文章的看法吗?)
生1:文章主要写了父亲在车站为我送行这件事。
生2:我知道作者那时候的家境很不好,还有父亲很疼爱我。
生3:我觉得父亲为儿子买橘子的一幕很感人。
生4:我觉得儿子首先对父亲不太理解,后来才懂得了。
生5:我觉得文章的语言很朴实,但很感人。
生6:文章总共提到了三次背影,抒发了作者对父亲的感情。
(师:哪三次背影,你能给我们找出来吗?)
生7:第一次是在文章的开头“我最不能忘记的是父亲的背影”,第二次是父亲为我买橘子时的背影,第三次是父亲混入来来往往的人群里的背影。
生8:我补充,应该有四次,第四次是最后,我收到父亲的来信,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马褂的背影”。
(师:对,你看书更仔细。那谁能告诉我们作者大致思路是怎样的呢?)
生9:我认为,作者是按照回忆背影——刻画背影——思念背影的思路来写的。
(师:看来你对文章的结构已经理解很清晰了。)
二、讨论探究
(师:大家说得很完整,也很有自己的见解。现在请你在“背影”前加上修饰的定语,来谈谈你对不同背景下的背影的理解。) (学生同桌讨论)
(师:同学们讨论热烈,气氛活跃,那下面我们就来交流分享一下大家讨论的成果。)
生10:我觉得第一个“背影”设下悬念,给读者留下无穷无尽的广阔的'想象空间,所以是设置悬念的“背影”。
(师:你说得很好。那我们可以说本文开篇属于我们作文教学中讲过的哪种形式的开头?)
生11:设置悬念式。
(师:很好。还有什么其它见解吗?)
生12:我认为“背影”是本文的文眼,是全文的线索,所以说点题的“背影”。
(师:从文章的线索与主题的角度来思考这个问题,不无道理。)
生13:我想给第二次出现的“背影”加以“望父买橘”的定语。
(师:这是从概括文章内容的角度来思考的,很恰当。而且可以看出你对第二次背影印象更为深刻,能告诉我为什么吗?)
生13:因为这次描写得最详细最感人,把父亲的举动描述得一清二楚,让我们从中体会到父亲对作者的爱。
(师:那我们来看看这一幅画面吧。) (学生朗读该部分)
(现在我们来分析文章透露的内涵,注意抓住关键字词。)
生14:文中写到父亲的穿的是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说明家境不好,心情忧伤。
(黑色往往给人压抑沉重的感觉,这是一个沉重的背影!)
生15:看得出父亲年纪较大,腿脚不便.,所以走路蹒跚。 (这是一个蹒跚的背影!)
己亥杂诗课堂实录精选
己亥杂诗是语文考试的重点课文之一,以下是小编收集的课堂实录,仅供大家阅读参考!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在上学期第一单元的日积月累里,我们积累过龚自珍的两句诗,还有人记得吗?
学生回答: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2、有同学能把这首诗完整地背出来吗?
指生背。
3、请全班同学跟着这位同学一起背诵。
二、解诗题。
1、今天,我们就来学*龚自珍的另一首同题诗,(板书课题),请大家齐读课题,提醒
不要把“己”写成“已”字。
2、有同学知道“己亥”是什么意思吗?(无生举手)小老师解释:这是我国古代天干地支记年的方法,指的就是道光十九年。这一年,作者在南来北往的途中,共写了315首诗,统称为《己亥杂诗》。
3、提醒同学们看注释①,今天要学的这首诗是《己亥杂诗》的第二百二十首。
三、初读诗。
1、每个小组内推荐一名朗读最好的同学,然后请被推荐的同学依次朗读古首,生评价。
2、请被推荐的同学指导本小组内同学的朗读。
3、小组内再推荐进步最快的同学展示。
4、听着同学有感情地诵读,小老师也激情诵读一次。(热烈掌声)
四、品读诗。
1、在一遍又一遍的诵读中,同学们能从字里行间体会到作者想要借这首诗表达什么吗?
生1: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一种怀才不遇的心声。
生2:我觉得这首诗主要是表达作者想要报效祖国的爱国情感。
2、那同学知道诗中哪一句是表达作者心声和情感的吗?生回答后两句。
3、请小组内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后两句诗的.意思,(要求:语文阅读能力差和不爱发言的先说,语文成绩好的同学作引导或补充)。生汇报。
4、作者“劝”的内容是什么?(板书:劝 重抖擞 降人才)
5、小组内议一议,作者为什么这么“劝”呢?
6、“劝”的原因是“万马齐喑”,疏通前两句诗的意思。
7、重点讨论诗中的“风雷”指的是什么。一个课外知识积累较多的同学补充了当时的
社会背景,孩子们觉得“风雷”是一个敢于伸张正义、引领社会革新的言语、人才等。
五、悟诗情。
1、指生再读诗。
2、小组赛读诗。
3、全班齐读诗。
4、讨论:这首诗究竟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板书:希望社会变革,期待人才辈出)
人教版八年级下《诗词曲五首》课堂实录
君子作歌,维以告哀
——《诗词曲五首》教学的整合效用
莞城英文实验学校刘成兵
诗言情的思想产生很早,《诗经·小雅·四月》说:“山有蕨薇,隰有杞木夷。君子作歌,维以告哀。”清代袁枚坚定主张诗的情感本原,他说:“夫诗者,由情生者也。有必不可解之情,而后有必不可朽之诗。”(《答蕺园论诗书》)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5课的五首诗词曲都是在抒写自己的哀伤与抑郁不*。教材上它们是按诗词曲的体例和年代排列的,如果照这样的教学顺序,内容就会显得散乱,于是我决定进行整合教学。
教学课时为两颗时,教学主题是:君子作歌,维以告哀。下面是课堂教学实录。
第一课时
师:《诗经》说:“匪鹑匪鸢,翰飞冲天。匪鳣匪鲔,潜逃于渊。山有蕨薇,隰有杞木夷。君子作歌,维以告哀。”说的是一士人,很失落,无所归附。他感到既不能像鸟那样翱翔于空中,也不能像鱼那样潜藏于水底;蕨薇杞木夷尚可依附于山坡低地,而他有哀伤,只能是用诗歌来表达了。今天我们要通过五首诗词曲的学*,去感悟和体会古人的哀与忧。请大家自由朗读全课,说一说如果以哀为分类标准,这五首诗词曲可以怎样简单地分类呢?
(生自由朗读,讨论)
生:有些人一哀到底,有些人哀而豁达。
生:有些人哀得悲壮,有些人哀得气愤。
生:有些人为自身哀,有些人为国家及黎民苍生哀
师:那这样好不好,我们先来体会一下哀得悲壮的一首诗。我先请一位同学朗读,听完后,请大家说一说这首诗的哀体现在哪里?悲壮又体现在哪里?
(请同学朗读《过零丁洋》)
生:作者的哀首联就有体现,“干戈寥落四周星”是在哀叹连年征战的战争之苦。
生:还在哀叹国家山河破碎,局势危急,个人命运也动荡不安,我是从“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看出来的。
师:是啊,这一联妙用比喻,写出了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艰辛危苦。
生:还有劲联在哀叹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
师:对,劲联很巧妙第借“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写出了内心的感受,并且对仗工整。那么悲壮体现在
生(齐声):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汉青!
师:尾联。直抒胸臆,表明自己以死明志的决心,是千古传诵的名句。
(板书:哀而悲壮)
师:让我们再将这首诗齐读一遍。
(齐读《过零丁洋》)
师:刚才有同学说到了哀而生气的诗,又是哪一首呢?
生(齐):《山坡羊·潼关怀古》
师:哪位同学能先来读一遍?
(学生朗读完后,教师简要讲解曲的知识)
师:这首曲的哀又体现在哪里呢?
生:“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西都”即长安,它曾经繁荣昌盛,可如今眼前只剩下一片荒凉,令人哀伤。
生:还有“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作者为天下百姓而哀。
师:“亡,百姓苦”我们可以理解,为什么“兴”,也“百姓苦”呢?
生:因为朝代兴起了,百姓不仅要承担苛捐杂税,还要服徭役和兵役。
师:是啊,“苛税猛于虎”也。这里不仅是哀,更写出了作者的愤懑,是作者对以往历史所作的概括与评判。
师:除了这一首,还有没有属于“哀而生气”的?
(生思考,交头接耳)
生:我认为杜牧的《赤壁》也属这一类型。
师:嗯!说说你的理由。
生:“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是说周瑜之所以成功,是因为有东风,要是没有天赐东风,二乔恐怕都被关进铜雀台了。作者的言外之意是说,周瑜之所以名垂千古,是他机会好,如果我有这样的好机会,我早就成功了。
(众笑)
师:是啊,“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别人有这样的机会,杜牧呢?没有!所以……
生:所以他哀叹自己生不逢时。
生:还写出他怀才不遇的抑郁不*之气。
师:杜牧自少年时起即怀有济世兴邦的政治抱负,对历史上的治乱、兴亡、军事、财赋等问题都做了深入的研究和论述。但因其强国梦无法实现,怀才不遇的愁思曾使他一度过着纵情声色的颓废*生活。
师:大家想想这二者“哀而生气”有什么不同没有?
生:《赤壁》哀叹抱怨的是自身的遭遇,而《山坡羊·潼关怀古》是忧虑国计民生。
师:是啊,“心之忧矣,我歌且谣。”不管是自身遭遇还是忧国忧民,有了这“不可解之情”,就有了这“不可朽之诗。”下节课我们将要感受的是“哀而豁达”的诗词。
(在自由背诵中结束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酬乐天扬州初逢*上见赠》和《水调歌头》,然后谈一谈你的'感受,你认为这两首诗词在情感表达上有没有什么共同点?
古诗词竞赛题的课堂实录
语文古诗词的课堂实录
古诗蝉的课堂实录
祝福课堂实录
古诗舟过安仁的课堂实录
古诗游子吟的课堂实录
古诗江南春的课堂实录
古诗绝句的教学课堂实录
古诗中的逗趣课堂实录
思乡的古诗接龙课堂实录
关于友情的古诗教学课堂实录
古诗里的家国情怀课堂实录
古诗词大赛的竞赛题
部编版的古诗词竞赛题
关于古诗词的竞赛题
古诗词的知识竞赛题
古诗的课外知识竞赛题
古诗词的知识竞赛题目
古诗词竞赛题的教学设计
关于古诗词的知识竞赛题
难度大的古诗词竞赛题目
古诗江雪的竞赛题
古诗词的文学知识竞赛题
诗歌古诗的知识竞赛题
关于古诗的十道竞赛题
关于古诗描写节日的竞赛题
轻叩诗歌的大门古诗竞赛题
有关古诗词竞赛的题
关于江上渔者的古诗竞赛题
古诗词的课堂导入课题结题
古诗中与水果有关的
形容一切都好起来的古诗
香肠派对游戏的古诗
宋苏轼的咏雪梅的古诗
学生背古诗抓耳挠腮的图片
我们一起共勉的古诗
带有风字的古诗春天的
古诗山果的解析
关于牧童生活的古诗词
古诗三首的知识点总结归纳
有獾的古诗视频
有调调的古诗
加强古诗教学的方法
新年的古诗词书法
好的古诗词拼音
带有蝶的古诗大全
最*很火的现代古诗
张九龄的繁体古诗
开门改编的古诗
关广国庆节的古诗
古代姓李的诗人的古诗
女子有尊严的古诗
与和有关的古诗
期待未来会更好的古诗
春去二字开头的古诗
古诗词中的中国美景图
古诗词词语的妙用
戴老师的扎心话讲古诗词
中秋重阳的古诗
我想听关于豌豆的古诗
描写妙手回春的古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