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大臣为皇帝祝寿的古诗

关于写大臣为皇帝祝寿的古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写大臣为皇帝祝寿的古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写大臣为皇帝祝寿的古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写大臣为皇帝祝寿的古诗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283) 语录(9) 说说(18) 名言(6) 诗词(75) 祝福(68) 心语(28k+)

  • 古代皇帝春节的贺词

  • 贺词,春节,古代
  • 古代皇帝春节的贺词

      元旦开笔仅是春节文化的一种*俗,但作为一国之君,他的祈望反映的是其执政思想和理念。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古代皇帝春节的贺词,欢迎阅读。

      清朝皇帝元旦开笔的内容,不像民间那样仅仅写两句话,其开笔吉字,多者上百字,少者几十字。祈望*巩固、国家安定和风调雨顺、农业丰收是清朝每个皇帝开笔中最主要、最基本的两项内容。如雍正元年(1723年),雍正帝在朱笺上分别写下的吉字是“春韶介祉,开笔大吉”和“一入新年,万事如意,五谷丰登,天下太*,民安乐业,边尘永息,大吉大吉”。

      除江山社稷和农业收成外,针对上一年发生的大事难事,在清帝开笔中也有所祈求。如,雍正是经过一番兄弟相残的'激烈争夺当上的皇帝,他虽然用严厉手段逐渐剪除了异己势力,但宫中并不安宁,所以雍正帝在位前8年中,有6年的元旦开笔他都祈求“一入新年……宫中清泰*安”“……宫中清吉和宁”等。雍正八年,皇帝得了一场大病,经过一场生死大劫后,在九年元旦开笔中他写下“新年节令……无灾无病,此吾之愿也”,期望的是自己身体健康。

      乾隆帝初掌*时,用的是雍正帝留下的老班子。这些雍正旧人,尽管都对这位新皇帝俯首帖耳,但乾隆帝使用起来并不得心应手,他深感缺少自己十分中意的人才,所以在乾隆二年至四年的元旦开笔中,每年都有“敷政宁人……贤才挺生”“贤才汇征,为邦家光”的祈望,表达了他迫切渴望多得人才的心情。

      乾隆多年养成了*惯,每年元旦他都要亲自书写《心经》一遍。沐浴入寝前,老皇帝梳理了一下紧张繁忙的一天中发生的一切,种种情景历历在目。于是他写下了《丙辰元旦》诗。诗尾两句“虽云归政仍训政,两字心传业与兢。”与晨起时开笔诗中的“后兹岁月听而已,那复劳劳计几旬”相比较,多了许多的庄重与沉着。此时,紫禁城的另一端的毓庆宫中,新登基的嘉庆皇帝也正在创作一首赠题为《丙辰元旦》的诗:玉律先春丰茂宣灵台重纪丙辰年乾隆建极亿龄启嘉庆承恩万福延紫禁葱茏凝瑞雾金炉纷郁结祥烟渺躬寅荷苍生祉钦若皇衷格上天。诗句中充满了无尽的诚惶诚恐。

      乾隆十二年至二十五年西南、西北战事期间,皇帝开笔中年年都有“西海早靖”的祈愿。十四年开笔中写道:“早*金川,奏凯班师,大吉。”二十年写道:“天下太*,远夷归化……四海宾服,九州丰乐。”二十四年写道:“*定回部,大吉大利……早开捷音,如期应愿。”

      拓展:【开笔仪式寓意:金瓯永固玉烛常调】

      清朝时期称春节为元旦,元旦开笔,又叫“元旦举笔”“元旦动笔”,本来是流行于民间的一种*俗,即元旦这天,人们在红纸笺上写两句话,第一句话写“元旦开笔”,第二句话写自己当年最大的心愿,如“元旦开笔,百事大吉”“元旦开笔,读书进益”等。清朝皇帝从雍正年间开始,仿民间*俗举行元旦开笔,但是清帝的元旦开笔活动,较民间不仅增加了庄重的礼仪程序,而且在内容上赋予了更多的社会政治意义和思想内涵。

      其开笔仪式具体是,皇帝大年初一起床洗漱后,须赶在子刻时分,到养心殿东暖阁研墨开笔。东暖阁窗纸通明,故曰“明窗”“取明目达聪之义”。是时,在紫檀长案上,先置一寓意大清疆土、*永固的“金瓯永固杯”盛入屠苏酒,然后点燃一支蜡烛,再用朱漆雕云龙盘,中盛古铜八趾吉祥炉和两个古铜香盘,将笔管先在炉上微熏,然后用这笔端曰“万年青”、笔管镌“万年枝”的专用万年枝笔,写下对新一年的希望、期盼和要实现的主要目标。吉字写在两种纸上,一般先用红笔在黄纸上写数句,再用墨笔在红纸上写数句;或在黄纸上,先用红笔书中行,再用墨笔书左右行。写完后,皇帝亲自把所用物件收拾好,交人收贮,备来年开笔时再用。写好的吉字则放入专门的黄匣内封存,不许任何人拆看,等到第二年开笔,写的吉字仍放入该匣。一直到这位皇帝去世,他所写的元旦开笔吉字均完整地封存在内,甚至要求其子子孙孙,都“不许开看”。

    [阅读全文]...

2022-05-22 21:50:57
  • 关于皇帝的诗句

  • 皇帝十八年,立夏前二日。烟消雨开霁,天朗云献矞。——董纪《游山联句》

    献书谒皇帝,志已清风尘。——杜甫《别蔡十四著作》

    孝成皇帝本娇奢,行幸*阳公主家。——王翰《飞燕篇》

    汉文皇帝有高台,此日登临曙色开。——崔曙《九日登望仙台呈刘明府容》

    不知何人奏皇帝,帝心恻隐知人弊。——白居易《杜陵叟》

    昔事*帝,堂堂立玉墀。——刘克庄《挽搏谏议三首·昔事*帝》

    远如上古诸皇帝,卒弃四海归山冈。——楚石梵琦《北邙行》

    皇帝嗣宝历,元和三年冬。——白居易《贺雨》

    若节春秋,皇帝戾止。——张嵲《绍兴中兴上复古诗》

    方之皇帝,爝火太阳。——张嵲《绍兴中兴上复古诗》

    开元皇帝东封时,百神受职争奔驰。——刘禹锡《*齐行二首》

    思皇帝统,积累艰勤。——程公许《明禋进戒诗》

    皇帝明哲,问学日新。——程公许《明禋进戒诗》

    皇帝曰咨,尔公尔卿。——程公许《明禋进戒诗》

    天锡皇帝,为天下主。——韩愈《元和圣德诗》

    天锡皇帝,多麦与黍。——韩愈《元和圣德诗》

    天锡皇帝,厖臣硕辅。——韩愈《元和圣德诗》

    天锡皇帝,与天齐寿。——韩愈《元和圣德诗》

    尔后相传六皇帝,不到离宫门久闭。——元稹《连昌宫词》

    忆昔我祖神仙主,玄元皇帝周柱史。——李绅《赠毛仙翁》

    皆云皇帝巡四国,烹灭*救黔首。——苏轼《石鼓》

    恭惟皇帝陛下,躬履至仁,诞膺眷命。——苏轼《紫宸殿正旦教坊词致语口号》

    至元皇帝初,万国同车书。——危素《送*远之静江蒙古学正》

    天谓皇帝,既付所覆。——宋祁《顺祀诗》

    恭惟皇帝,继文之始。——蔡襄《亲祀南郊诗》

    拂晓贺春皇帝阁,彩衣金胜*龙衣。——花蕊夫人《宫词(梨园子弟以下四十一首一作王珪诗)》

    玉律总颁皇帝朔,金莲尝赐*臣筵。——刘麟《颁朔待漏》

    元载相公曾借箸,宪宗皇帝亦留神。——杜牧《河湟》

    仰谒玉皇帝,稽首前致诚。——白居易《梦仙》

    燕然山北大单于,汉家皇帝与玺书。——梅尧臣《送石昌言舍人使匈奴》

    昔事文皇帝,叨官在谏垣。——杜牧《昔事文皇帝三十二韵》

    昔事*帝,弱羽参高翰。——刘克庄《杂兴·昔事*帝》

    恭惟皇帝陛下,睿思冠古,浚哲自天。——苏轼《兴龙节集英殿宴教坊词致语口号》

    [阅读全文]...

2021-12-16 02:39:53
  • 皇上赏赐大臣的台词

  • 台词,语录
  • 皇帝赏赐大臣说的话

    承运,皇帝诏曰:职位_______,柔嘉淑顺,风姿雅悦,淑睿,克令克柔,安贞,雍和粹纯。

    着即册封为____,钦此

    日期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职位____名字____,聪慧敏捷,端庄淑睿,敬慎居心,久侍宫闱,性资敏慧,率礼不越。

    着即册封____,钦此

    日期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职位____名字____,知书识理,贵而能俭,无怠遵循,克佐壶仪,轨度端和,敦睦嘉仁。

    着即册封____,钦此

    日期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职位____名字____,静容婉柔,丽质轻灵,风华幽静,淑慎性成,柔嘉维则,深慰朕心。

    着即册封为_____,钦此

    日期 赏赐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职位____名字_____,贵而能俭,深受XX喜爱。

    今册封为____,赐字为____、赐居____,钦赐 日期奉天承运,懿后诏曰:职位----名字-----,贵而能俭,深受本尊喜爱。

    今册封为____,赐字为____、赐居____,钦赐 日期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礼部侍郎(官职名)谁谁谁(人名)治理抚州风调雨顺(什么功绩)特赐予绿帽子一顶(具体赏赐,我胡扯的~),钦此。

    日期格式基本是这样~

    你说的这个封地分两种状况,同样以李世民上次北京城给程咬金做封地吧1.李世民赏赐给程咬金北京城,只是说程咬金能够得到北京城百姓向官府所上的税,皇帝仍然指派官员管理那里,程咬金只能被动的得到额外的一份俸禄而已,没有对北京城的管理权。

    2李世民直接把北京城给程咬金了,那里完全归程咬金管理,程在北京城就是土皇帝,他有任免北京城官员的权利(当然皇帝一般只会赏赐个县啊郡什么的)但是这两种情况都有几个共同点,都没有军事管理权,也就是说没有权利组建私军,而且一般这种赏赐都是世袭的

    的这个封地分两种状况,同样以李世次北京城咬金做封地吧1.李世民赏赐给程咬金北京城,只是说程咬金能够得到北京城百姓向官府所上的税,皇帝仍然指派官员管理那里,程咬金只能被动的得到额外的一份俸禄而已,没有对北京城的管理权。

    2李世民直接把北京城给程咬金了,那里完全归程咬金管理,程在北京城就是土皇帝,他有任免北京城官员的权利(当然皇帝一般只会赏赐个县啊郡什么的)但是这两种情况都有几个共同点,都没有军事管理权,也就是说没有权利组建私军,而且一般这种赏赐都是世袭的

    赏赐和答谢的细节过于琐碎,我们能够看得见的史料上不会有反映。

    每个朝代都有起居注,记录帝王的言行,也许有些官员无聊时会将这些细节记下。

    可惜历朝起居注基本失传,现存的少数几部没有机会见到--当然,即使找到也没有耐心去读。

    这样,我们只能从常理分析:历朝历代的规矩是后宫不可干政,皇后很难会见大臣。

    如果要赏赐大臣,一般分为四种情况。

    一是陪同皇帝时凑趣意思一下,毕竟皇后不像皇帝那样有钱。

    此时,不可表现得过于热情,让皇帝怀疑你别有用心,只需不卑不亢地表示感谢就行了,当然跪谢是必要的:微臣(小臣、下臣、老臣、奴才)谢皇后(天后、娘娘、圣人、老佛爷)隆恩。

    然后,稍微表达一下接受赏赐的心情或效忠的决心,并祝皇后千岁寿与天齐云云。

    然后就等着他们叫你*身站起来。

    二是皇后别有用心时,悄悄地派人送给大臣。

    如果你要当皇帝的忠臣、孤臣或者良臣,可以像皇帝在旁边一样不卑不亢地答谢。

    如果你想攀皇后,就可以言辞热烈些。

    三是你是权臣、牛人和楞头青,大可不咸不淡地答谢几句,甚至冷笑离场。

    四是皇帝很弱时,比如说赏赐你时。

    你要知道,溥天之下,莫非王土,大臣向皇室上贡是理所当然,皇室赏赐给大臣则是皇恩浩荡。

    这时,你就需要表现出感激涕零的样子,回应的程度应该根据你与她的实力对比、你演技和目的来体现。

    一般情况下,皇后赏赐时,大臣一般会磕个头,表现出一副受宠若惊的样子,拜谢几句:微臣(小臣、下臣、老臣、奴才)谢皇后(天后、娘娘、圣人、老佛爷)隆恩。

    然后,强烈表达一下接受赏赐的激动心情或效忠的决心,并祝皇后千岁寿与天齐云云,顺便趴在地上装着抹眼泪,等着她叫你*身。

    [阅读全文]...

2022-05-01 09:23:08
  • *古代皇帝谥号的分类

  • 古代
  • *古代皇帝谥号的分类

      文字像精灵,只要你用好它,它就会产生让你意想不到的效果。所以无论我们说话还是作文,都要运用好文字。只要你能准确灵活的用好它,它就会让你的语言焕发出活力和光彩。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古代皇帝谥号的分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我国古代,帝王、诸侯、大臣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去之后,根据他们的生*事迹与品德修养,评定褒贬,而给予一个寓含善意评价、带有评判性质的称号,并相沿成为制度,这种制度称为设法,所给予的称号名为谥号。所谓庙号,是指古代帝王死后在大庙里立宣奉祀时追尊的名号。谥号、庙号的选定,成为*传统文化中独特的一道风景线。

      一、谥号的分类

      谥号的选定要根据谥法,谥法规定了一些具有固定涵义的字,供确定谥号时选择。这些字大致分为下列几类:

      上谥,即表扬类的谥号,如:“文”,表示具有“经纬天地”的才能或“道德博厚”、“勤学好问”的品德;“康”表示“安乐抚民”;“*”表示“布纲治纪”。

      下谥,即批评类的谥号,如:“炀”表示“好内远礼”,“厉”表示“暴慢无亲”、“杀戮无辜”,“荒”表示“好乐怠政”、“外内从乱”等。

      中谥多为同情类的谥号,如:“憨”表示“在国遭忧”,在国逢难”,“怀”表示“慈仁短折”。根据对西周时期青铜器铭文的研究表明,至迟到周穆王前后,给地位较高或较有身份的死者加以谥号的做法已比较多。谥法初起时,只有美谥、乎谥,没有恶谥。谥号之有善恶,西周共和以后。周厉王是一个贪婪的君,“国人”发动暴动,他逃到彘(今山西霍县东北),后来就死在那里。“厉”便是对他予以斥责的恶谥。

      二、谥号的历史沿革

      先秦时的谥号以用一个字为常,也有用两三个字的。用一个字的如:秦穆公、晋文公;用两三个字的如魏安簧王、赵孝成王等。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议定以“皇帝”作为封建国家最高统治者的称号,同时因谥号的定夺将形成“子议父、臣议君”的局面,故而废除谥法。他自称为始皇帝,后世则以数计,如二世、三世等等。汉代又恢复了谥法,而且这一时期谥法制度也日趋严密,朝廷中正式设立大鸿胪一职,管理王公列侯的谥法。汉代以后,谥号大多为两个宇:汉文帝刘恒谥号全名为孝文帝,萧何谥为文终侯。

      唐宋时期是谥法大发展的时期。谥法一方面成为封建帝王尊大谥以美足其虚荣心的工具,同时也成为驾驭群臣的褒贬手段。武则天时开皇帝追尊四代祖宗的先例,打破了皇帝一、两字谥号的旧例,更开创了皇帝生前叠加谀词上尊号谥美的先例,有的帝王活着的时候可以被奉上好几次尊号。如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受尊号为“元圣文神武皇帝”。帝后也可有尊号,后来称作徽号。如清代同治帝尊自己的生母那拉氏为圣母皇太后,上徽号为“慈禧”。徽号也可每逢庆典累加,那拉氏的徽号最后积有“慈椿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等十六个宇。宋代皇帝谥号比唐时更加谥美,而且也开后代予大臣谥二字的定例。值得一提的是,宋太祖赵匡胤实行重文抑武,因此宋代大臣谥号多以“文”字为荣,终宋之世,谥号为“文”者达一百四十多人,为“武”者仅二十人。

      明清时期,谥法内容基本固定下来。首先是各筹级人员的谥号字数固定下来。如明代皇帝谥号为17字,亲王1字,大臣2字;清代皇帝21字,硕亲王1字,大臣2字。其次,赐谥权高度集中于皇帝手中,要取决于“圣裁”。据统计,西汉到清末,历代宗室、百官得谥者共10473人,而明代两代就有5935人,占总数的57%左右。帝王的谥号一般是由礼官议定经继位的帝王认可后予以宣布,臣下的谥号则由朝廷赐予。

    [阅读全文]...

2022-03-24 05:57:38
  • *皇帝的顺序知识大全

  • 知识
  • *皇帝的顺序知识大全

      家长的你们,是否要为孩子们收藏一下*皇帝的顺序知识咯。不要让孩子一问三不知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皇帝的顺序知识大全,欢迎收藏哦。

      1、秦始皇(赢政)——*的第一个皇帝

      2、汉惠帝(刘盈)——来去匆匆,过眼云烟

      3、汉景帝(刘启)——政绩并不代表着其成功

      4、汉武帝(刘彻)——开天辟地的帝王

      5、汉宣帝(刘询)——中兴之主

      6、汉哀帝(刘欣)——“同志”皇帝

      7、汉新帝(王莽)——夺权容易,守权难

      8、汉光武帝(刘秀)——东汉王朝的开国皇帝

      9、汉明帝(刘庄)——东汉时期小有作为的皇帝

      10、汉章帝(刘炬)——“章草”皇帝

      11、汉桓帝(刘志)——碌碌无为的皇帝

      12、汉献帝(刘协)——东汉最后一个皇帝

      13、三国魏武帝(曹操)——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

      14、三国魏文帝(曹丕)—政坛、文坛双峰并峙的皇帝

      15、三国蜀汉昭烈帝(刘备)—智慧与魅力并存的皇帝

      16、三国吴大帝(孙权)——智勇兼备的英雄

      17、西晋武帝(司马炎)——西晋开国皇帝

      18、西晋惠帝(司马衷)——*历史上真正意义上的`亡国之君

      19、东晋元帝(司马睿)——东晋的第一代皇帝

      20、东晋孝武帝(司马曜)——*历史上死得最窝囊的皇帝

      21、十六国汉光文帝(刘渊)—东晋十六国时期汉国开国皇帝

      22、十六国昭武帝(刘聪)——匈奴汉国第二代国君

      23、十六国前赵皇帝(刘曜)——神射手

      24、十六国后赵高祖(石勒)——受汉文化影响较深的少数民族皇帝

      25、十六国后赵国太祖(石虎)—残暴、偏激、猜疑

      26、十六国前秦宣昭帝(苻坚)—古代三位最杰出的皇帝之一

      27、南北朝宋武帝(刘裕)——南朝宋王朝建立者

      28、南北朝宋文帝(刘义隆)——有雄图大略的皇帝

      29、南北朝南齐高帝(萧道成)——“鱼鳞子”

      30、南北朝齐废帝(萧宝卷)—历史上最昏庸皇帝

      31、南北朝梁武帝(萧衍)—南朝皇帝在位最久的皇帝

      32、南北朝北魏孝文帝(拓跋宏)—鲜卑骄子

      33、南北朝北齐文宣帝(高洋)—历史上最癫狂的皇帝

      34、隋文帝(杨坚)——历史上有名的“惧内”皇帝

      35、隋炀帝(杨广)——*历史上名声最差的皇帝

      36、唐高祖(李渊)——大唐帝国的奠基人

      37、唐太宗(李世民)一一明君的典范

      38、唐高宗(李治)——懦弱的皇帝

      39、唐中宗(李显)——被3个女人左右的皇帝

      40、唐睿宗(李旦)——两次即位继承大统的皇帝

      41、武周圣神皇帝(武则天)——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42、唐玄宗(李隆基)——音乐皇帝

      43、唐肃宗(李亨)——两耳不闻窗外事

      44、唐代宗(李豫)—唐朝第一个以长子身份即位

      45、唐德宗(李适)——饱尝战火的洗礼和考验

      46、唐顺宗(李诵)——进入太上皇角色最快的皇帝

      47、唐宪宗(李纯)——中兴之主

      48、唐穆宗(李恒)——纵情享乐终其一生

      49、五代十国后梁太祖(朱晃)—五代时期第一个皇帝

    [阅读全文]...

2022-05-24 03:26:15
  • 顺治皇帝简介

  • 知识,学*,文学
  • 顺治皇帝简介

      文学常识广义指涵盖文化的各种问题。包括作家,年代,作品,文学中的地理,历史各种典故,故事,也包括一般的人们众所周知的文学*惯。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顺治皇帝简介,希望有所帮助!

      清世祖顺治:

      *清朝入关后的第一代皇帝

      顺治谥号:

      体天隆运定统建极英睿钦文显武大德弘功至仁纯孝章皇帝

      名:

      爱新觉罗福临(1638年—1661年)

      庙号:

      世祖,即清世祖

      信仰:

      佛教

      民族:

      满族

      顺治生父:

      皇太极的第九子

      顺治生母:

      孝庄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布木布泰(即孝庄仁宣诚宪恭懿至德纯徽翊天启圣文皇后)。

      清顺治十七年十月初八日,是清宫中一个不寻常的日子,这一天,在景山殡葬帝后前的享殿——景山观德殿外,建起了规模可观的水陆道场,即将为一位仙逝的皇妃娘娘举行火葬。在这个大道场中,设有忏坛、金刚坛、梵网坛、华严坛、水陆坛,高坛林立,蔚为壮观。白慢、挽帐随风飘逸,笙管笛萧,哀音阵阵,听著肃穆,透著哀婉和悲凉。一百零八名僧人,身披袈裟,手击烧钹,口诵经文。烧钹声、诵经声,萦绕山颠,直上云霄。各级官员人等,穿梭其间,毕恭毕敬,焚楮铂,烧纸钱,各司其职。这里最令人瞩目的是一位身披大红袈裟,手持王如意的高僧茆溪禅师,正在主持这位贵妃娘娘的葬礼。那么,是谁死后享此殊荣,竟如此兴师动众,大做道场?原来,这就是当朝顺治皇帝最宠爱的皇贵妃,死后被追封为皇后的董鄂氏。

      董鄂皇贵妃以二十二岁的青春年华病逝于承干宫。真可谓红颜薄命,一朵盛开的鲜花正在娇艳的时节,却突然谢却红尘,香消魄散。痴情的顺治皇帝,对贵妃娘娘的早逝哀痛不已,竟然一会儿寻死觅活,一会儿又闹著要出家去当和尚。并下令将承干宫内大小太监、宫女等三十余人全部“赐死”,以备皇妃娘娘在阴曹地府役使,这么多人生殉,造成清宫罕见的一大惨案。一时间将紫禁城内闹得天昏地暗。

      顺治皇帝是一位痴情皇帝,属于那种“不爱江山爱美人”,追求纯真爱情的人,比其父皇太极有过之而无不及。他对爱情专一,愿为心爱者抛弃一切,甚至为她去死。所以,董鄂氏的早逝,使他看破红尘,万念俱灰。认为“财宝妻孥,人生最贪恋摆拨不下底,朕于财宝固然不在意中,即妻孥亦觉风云聚散,没甚关系”。他想为爱妃而死,自然不成,况且在封建社会里,身为帝王,且上有高堂,觅死便为大不孝。既死不成,又欲遁迹空门,愿清灯古佛,伴其终生,以求精神上的解脱,然而又有皇太后“挂念”,想“随老和尚出家去”,也未成行,皇冠仍然戴在他的头上,死也不行,皈依佛门也不行。从此一蹶不振,终日郁郁寡欢。使这位身体素质本来就十分羸弱的皇帝更加虚弱。结果,在爱妃董鄂氏死后仅半年就染上天花,不久便死在养心殿,追随著他的爱妃而去了。只留下风流天子爱美人的佳话。

      顺治帝的尘缘虽然短暂,但他的风流韵事却不少。在这位令顺治帝如痴如醉,爱之疯狂的皇贵妃之前,他曾有过两位皇后,还有福晋、格格等妃嫔不下三十余人。得到董鄂氏之后,顺治皇帝有心立其为后。但终因董鄂氏的恳请,更由于孝庄皇太后的坚决抵制,废立之念才没有实现。直至董鄂氏病殁,顺治皇帝总算请得皇太后的恩准,追封为皇后,遂了顺治帝的最终心愿。如此,顺治帝一生实际有三位皇后,前两位一废之,一远之,惟有董鄂氏才是他称心如意的人儿。

      但这位皇帝心上人的入宫经历却颇蹊跷,《清史稿·后妃传》只作了简要的记载,说此妃为“内大臣鄂硕女,年十八,入侍。上眷之特厚,宠冠后宫。十三年八月,立为贤妃。十二月,进皇贵妃。行册立礼,颁赦,上皇太后徽号……十七年八月薨,上辍朝五日,追溢孝献庄和至德宣仁温惠端敬皇后。”这寥寥数语,概括了董鄂氏的生*,却给后人留下了诸多疑问。首先,从顺治皇帝第二次选后起,内廷主位已来自遴选的秀女。而董鄂氏十八岁才入宫,已经逾岁,似乎不是秀女出身。那么,她是怎样入侍到顺治皇帝身边,并引起顺治帝如火一般的恋情呢?

      据当时与顺治帝过从甚密的钦天监监正,德国传教士汤若望在他的回忆录中说:“顺治皇帝对于一位满籍军人之夫人,起了一种火热爱恋。当这位军人因此申斥他的夫人时,竟被对于他这申斥有所闻的天子亲自打了一个极怪异的耳掴。这位军人于是乃因愤至死,或许竟是自杀而死。皇帝遂将这位军人的'未亡人收入宫中,封为贵妃。这位贵妃于一千六百五十七年产生一子,是皇帝要规定他为将来的皇太子的。但是数星期之后,这位皇子竟而去世,而其母于其后不久亦薨逝”这里所说的“满籍军人”,很可能就是顺治皇帝的异母弟,太宗皇太极第十一子,和硕襄亲王博穆博果尔。他在顺治十三年七月突然死去,八月,董鄂氏进宫,封贤妃。

      在博穆博果尔生前,作为弟媳的董鄂氏如何能与皇兄接*,使之目睹其花容月貌,进而对她产生一种“火热爱恋”,应归咎于清初宫廷制度中的弊病:清初凡逢太后万寿节或皇后千秋节等庆贺宴赏活动时,有王公贝勒福晋及文武大员命妇进宫入侍及行礼陪宴等礼仪。如此,董鄂氏作为弟妇入宫的机会是极多的。而风流倜傥的顺治皇帝,见弟妇如此楚楚动人,美若天仙,遂引起他一种疯狂的恋情,也就顾不得许多了。不管博穆博果尔是忧愤病死也罢,或自杀身亡也罢,他的死,成就了顺治帝的这段姻缘。何况清初皇室婚姻,在道德观念上与汉族传统的封建伦理道德观不同,不论“兄死弟妻其嫂”或“弟卒兄妻弟妇”,均视为*常。顺治帝自得了董鄂氏之后,大有“只羡鸳鸯不羡仙”之感,如若拿“江山”与“美人”令其取舍,他会宁取后者的。所以自董鄂氏入宫的四年的时光里,她所得到的恩宠,乃至死后所得的殊荣,在清帝后妃中堪称是空前绝后的。

      董鄂氏的美貌及温柔贤淑,得到顺治帝的专宠。转年十月,皇贵妃又产下一子,虽非中宫所出,但宠妃诞育皇子,非同寻常。何况在顺治的心目中,皇贵妃本当为皇后,其子也就该为皇嗣。所以他将这位排行第四子,却称为“皇第一子”,实则视为皇太子。因此,高兴之际,又颁诏书,使天下共知。同时大赦各种人犯,豁免积欠钱粮等,使普天同庆,“共被恩泽”。

      遗憾的是,这位备受皇父母妃钟爱,拟立储君的小皇子,来到世上刚刚四个月便夭折了。如果说被视为“皇太子”的小皇子的死,已经给了顺治帝精神上一次沉重打击,那么,爱妃董鄂氏的亡,则使顺治的精神完全崩溃,陷入绝望之中。因为他虽拥有众多的妻妾,然而,惟有董鄂氏是他最称心,最中意之人。何况入宫仅相伴四载,便以她二十二岁的青春年华与流水同逝,怎不叫痴情的顺治帝痛断肝肠?董鄂氏年纪轻轻即病殁,大约主要因爱子之丧,忧郁成疾,遂一病不起,至顺治十七年八月十九日病逝于承干宫。

      董鄂氏虽死,但其音容笑貌,时时映在多情帝君的眼帘,使他难以忘怀。他曾录唐诗《春梦》一首赠与其交谊颇深的木陈忞禅师:

      洞房昨夜春风起,遥忆美人湘江水。

      枕上片时春梦中,行尽江南数千里。

      正反映了多情天子追忆美人的心清。

      董鄂氏与顺治帝之情笃,官书中无载。而从顺治帝为董鄂氏所作的数千言“行状”中,使人们有所了解。而且写得情真意切,催人泪下。顺治帝视董鄂氏,自然是情人眼里出西施,不免褒美,但董鄂氏的确是性格温柔,对人体贴,善解人意。她对皇帝的饮食起居,备至周详;对太后及皇后亦极恭顺,尤对太后更能承欢膝下;生活节俭,不饰珠翠;虽不干政,但主张宽以待人,垂怜生灵;深明大义,常忧念父兄恃宠而骄横跋扈;对皇帝始终情深意笃,比至弥留之际,仍嘱之“妾殁,陛下宜自爱”。在洋洋数千言的“行状”中,勾勒出董鄂氏的品貌德行,及顺治帝的爱恋悲恸。

      相传顺治皇帝因爱妃董氏的病逝,而心灰意冷,认为“四大皆空”,无所依恋,便舍弃江山,遁入空门,到五台山剃度修行。后来康熙皇帝虽多次奉*皇太后(孝惠章皇后)幸五台山,希求夫妻、父子相见,但顺治拒不相认,后终成正果。这位风流天子不爱江山爱美人的故事一直在民间广为流传。至于戏曲、小说,更演绎出诸多动人的情节,不知使多少人为之动情,抛洒一把多情的泪水。不过顺治帝笃信宗教是实,大约开始于顺治八年,由于当时汉大学士范文程的引见,他认识了年*六旬的德国耶稣会传教士,当时在宫廷供职任钦天监监正的汤若望。从此与之结下了“忘年之交”。又因其母孝庄皇太后拜汤若望为“义父”,顺治帝也就称之“玛法”(满语意为祖父、祖辈),并常召入宫中,请汤若望讲论天文历法,乃至宗教、政务等等。过从甚密,也是顺治与宗教结缘之始。

      顺治十四年(1657),顺治帝因身边太监的鼓动,遂于南海子召见了当时的佛教高僧憨璞聪,。听了他的一番关于佛教经义的谈论后,顺治帝很是高兴,从此便对佛教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不久又延纳南方高僧玉林琇、茆溪森,木陈忞等入京师,供奉之于西苑万善殿,对他们崇礼优握。十六年,顺治帝竟请玉林琇为他起法名,其初不肯,固请之下依之,顺治自择“行痴”,号“痴道人”。后来在他的印玺铃章中竟有“尘隐道人”,“痴道人”等法号。顺治帝虔心佛事,每以讲经释教为常事,甚至董鄂氏也在他的影响下由不信佛到笃信于佛,直至“口呼佛号而终”。在顺治帝御制《端敬皇后行状》中也说:“后素不信佛,朕时以内典禅宗谕之,且为解《心经》典义,由是崇敬三宝,专心禅学。”

      由于顺治帝沉迷于佛事,当他最心爱的人病逝这一无情现实的打击下,便产生悲观厌世,企望遁入空门,以求精神上的解脱。他曾命茆溪森为其削发剃度,决心出家,孝庄皇太后百般劝解,命人急召高僧玉林琇抵京,玉林琇闻知后,一面痛责弟子茆溪森,一面命人取来柴薪,倘若茆溪森敢引顺治帝为僧,就要将其烧死。无奈,顺治帝才勉强答应蓄发留俗。顺治出家不成,后来只好命他的亲信太监吴良辅作替身,入悯忠寺修行。

      顺治虽然年纪轻轻,但身体素来羸弱,又多情善感,爱妃的早逝,对他的身心都造成极大的伤害,结果,董氏病殁仅半年他就染上了当时的不治之症—一天花,时称痘证。顺治帝身患痘症,自知命在旦夕,后事安排已刻不容缓。由于清初尚未建立起完善的立储制度,况且其膝下诸子尚幼,无一个成年皇子,嗣君为谁?使顺治帝躺在养心殿的病榻上辗转反侧,一时难于定夺。最后还是召来了自己与母亲孝庄皇太后都极信赖的传教士汤若望。他虽为异邦之人,但他的话在顺治母子的心目中却能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汤若望认为皇三子玄烨可立为皇太子。因为当时顺治帝的六子中(长子与四子已夭折),除二子福全和三子玄烨较大外,四个婴幼儿或刚刚呀呀学语,或尚在襁褓之中。而福全与玄烨虽均庶出,一为宁妃所生,一为佟妃所生,但玄烨自幼受到祖母的钟爱,想必汤若望也了解其中情况。而且更有说服力的理由是玄烨已然出过天花,而二子福全尚未出过,将来继承皇位,一旦染上此症,难免还会发生眼下类似的悲剧,这是当时的一大忌。因而,顺治采纳了他的意见,也得到诸王大臣的赞许。

      顺治帝死后火化入葬,是清入主中原后的第一位,也是最后一位皇帝,自康熙皇帝始,便循汉制改为土葬了。康熙二年四月二十二日。将顺治宝宫(即骨灰罐)送往遵化孝陵安葬,小皇帝玄烨亦要前往为乃父送葬,但因路途较远,经太皇太后及诸王大臣劝慰乃止。沿途自然有诸多皇家礼仪活动。至六月初六日抵孝陵,举行了隆重的葬礼,并与已逝的孝康章皇后(康熙生母)、孝献章皇后(董鄂氏)合葬。先期曾遣官祭把,陈奉纸锭3万、纸钱3万、纸帛3万,奠宴25*、全羊7只,酒15尊,并宣读祭文,奠酒行礼(《钦定大清会典事例》)。至时,将世祖章皇帝宝位由大臣奉至地宫,安设宝床正中,孝康、孝献二皇后宝位分列左右。除了帝后“神位”外,地宫中只葬有3个骨灰罐,而无随葬珍宝。从此,顺治了却了一段尘缘,终于与所爱的人长相斯守了!

    [阅读全文]...

2021-12-31 09:14:47
  • 高纬是哪个朝代的皇帝

  • 语文
  • 高纬是哪个朝代的皇帝

      齐后主高纬(556年5月29日—577年11月),字仁纲,渤海蓨县(今河北景县)人。北齐第五位皇帝,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高纬是哪个朝代的皇帝,欢迎阅览。

      南北朝时期

      高纬(556年5月29日—577年11月),即齐后主(565年—576年在位),字仁纲,武成帝高湛次子,母胡皇后,是南北朝有名的*。

      人物生*

      早年经历

      天保七年(556年)五月初五日,高纬出生于晋阳长广王府邸。高纬容貌俊美,其父长广王高湛对他特别爱宠,封他为长广王世子。

      皇建二年(561年),高湛即皇帝位,是为武成帝。太宁二年(562年)正月十四日,武成帝册立高纬为皇太子。

      继位为帝

      河清元年(565年)三月,因有彗星出现,太史官奏称是除旧布新之象,当有新帝出现。高湛为了“应天象”,于四月二十四日,派太宰段韶兼任太尉,持节奉皇帝玺绶传位于皇太子高纬,高纬在晋阳宫即位,大赦天下,改年号为天统,尊父高湛为太上皇,*大事全部向其奏报。

      天统四年十二月初十(569年1月13日),武成帝高湛逝世。十五日,高纬大赦天下。九州凡有做官的人,全都各升一级官职,朝廷内外百官都各升两级。十七日,给太上皇后上尊号为皇太后。二十三日,高纬下令所有从事密探的事物以及各地百余工技全部罢除。又令宫廷、晋阳、中山宫等处的宫人,以及邺城、并州两地的太官官府内所有被发配来充当奴隶的罪人家属,其年纪六十岁以上的,以及有衰老患病的,命令主管官员将他们选择释放。二十九日,高纬下令天保七年(556年)以来,凡是家庭因受到牵连而获罪被流配的,各地应该让他们返回家乡。

      执政时期

      武*元年(570年)六月二十二日,因为皇子高恒出生的缘故,大赦天下,朝廷内外百官,都进升二级官职。九州有职位的人,普遍进升四级。九月乙巳,立皇子高恒为皇太子。

      武*二年(571年)秋七月二十五日,琅琊王高俨假托诏令在南台杀死录尚书事和士开,当日还杀领军大将军厍狄伏连、书侍御史王子宣等人,尚书右仆射冯子琮被赐死在殿中。九月二十五日,高纬杀死琅琊王高俨。

      武*三年(572年)春正月二十六日,高纬在南郊祭祀。初八,追赠已故的琅琊王高俨为楚皇帝。秋七月二十八日,高纬诛杀左丞相斛律光和他的弟弟斛律羡。八月二十一日,废免皇后斛律氏为庶人。

      武*四年(573年)夏四月二十三日,高纬任命兰陵王高长恭为太保,南阳王高绰为大司马,太尉卫菩萨为大将军,司徒、安德王高延宗为太尉,武兴王高普为司徒,开府仪同三司、宜阳王赵彦深为司空。十八日,高纬在皇祠祈祷。祭坛上设立束茅的地方忽然发现有车轮压过的痕迹,可是检查以后旁边并没有发现人的踪迹。也不知车子是从什么地方来的。二十日,高纬把它当作是大的喜事,布告天下。二十四日,北周派使臣前来问聘同好。五月,高纬斩杀兰陵王高长恭。

      武*五年(574年)春正月初四,高纬设置左、右娥英各一人。二月初五,高纬从晋阳返回。南安王高思好谋反。十一日,高纬巡行到晋阳。尚书令唐邕等人大败高思好,高思好投水而死,将他的尸体焚烧。十七日,高纬从晋阳返回。二十四日,任命尚书令唐邕为录尚书事。

      国灭身死

      武*六年(575年)八月十五日,冀、定、赵、幽、沧、瀛六州发大洪灾。这个月,北周军队进入洛川,屯兵于芒山,逼*洛城,高纬派火船焚烧浮桥,黄河上的.桥被烧断。闰八月己丑,派右丞相高阿那肱从晋阳前往抵御北周军队,军队此时驻扎在河阳,北周军趁夜退走。

      武*七年(576年)冬十月十一,高纬在祁连池大举狩猎。北周军攻打晋州。十八日,高纬返回晋阳。十九日,出兵,军队全部集合于晋祠。二十五日,高纬从晋阳出发。二十八日,高纬率军队列阵前进,上鸡栖原,和北周齐王宇文宪相互对阵,直到夜晚都不交战,北周军收缩营阵而退走。十一月,北周武帝宇文邕退回长安,留下侧翼的军队镇守晋州,高阿那肱等人包围晋州城。十二月初四,宇文邕前来救援晋州。初六,双方在城南交战,北齐军队大败。高纬丢下军队先返回。初九,高纬进入晋阳,想逃去北朔州。便留下安德王高延宗、广宁王高孝珩等人守卫晋阳。如果晋阳守不住,就投奔突厥。十二日,高纬到城南军营里犒劳将士,当夜准备逃走,将士们不依从。

      十三日,高纬大赦天下,改武*七年为隆化元年。这一天,穆提婆投降北周。高纬命令受任高延宗为相国,委任他进行防御。高延宗流着泪接受委命。高纬便在深夜斩开五龙门出城,准备奔往突厥,随从官员大多散去。领军梅胜郎勒住马进谏,高纬转身返回邺城。当时只有高阿那肱等十多骑人,后来广宁王孝珩、襄城王彦道陆续赶到,共几十人同行。

      十五日,高延宗在晋阳称帝,改隆化为德昌元年。十六日,高纬进入邺城。十七日,高延宗和北周军在晋阳交战,战败,被北周军俘虏。二十日,高纬传位给高恒。称皇太后为太皇太后,高纬为太上皇帝,皇后为太上皇后。这时,薛道衡、陈德信等人劝高纬到黄河以南地区招兵,再做打算,如果不能成功,就投靠南陈。高纬听从了他们的意见。初三,太皇太后、太上皇后从邺城先往济州。北周朝军队逐渐逼*。初九,高恒又从邺城往东走。十五日,北周军到达紫陌桥。十九日,放火烧了城西门,高纬带一百多骑向东逃走。二十一日,渡过黄河进入济州。当天,高恒禅位给大丞相、任城王高湝。让斛律孝卿送禅让的册文和玉玺到瀛州。斛律孝卿便带着这些东西投降了北周。他们又替任城王起草诏书,尊称高纬为无上皇,高恒为守国天王。留下太皇太后住在济州,派高阿那肱留守济州。高纬和皇后带着高恒跑到青州。

      高纬达青州以后,准备投靠南陈。而高阿那肱却派人去请周军赶快前来,并约定活捉高纬献上。同时,他又几次派人告诉高纬,说北周兵还在很远的地方,自己已经派人烧了大桥,挖断道路。高纬听说之后便不急于南奔。突然间,北周军到达青州,高纬急迫不已,准备逃到南陈去。便把金袋放在马鞍后面,和长鸾、淑妃等十几骑人马奔到青州以南的邓村,被北周朝将领尉迟纲抓获,送往邺城。北周武帝宇文邕以宾主的礼节和他见面,把他和太后、高恒、各亲王,都送往长安。封高纬为温国公。

      北周建德六年(577年),高纬被诬告与宜州刺史穆提婆谋反,高纬与高延宗数十人,不分老少全部刺死。到大象末年,阳休之、陈德信等人禀告大丞相杨坚,请求收葬他们。杨坚听从他们的意见,把高纬等埋葬在长安北原的洪渎川。

    [阅读全文]...

2022-05-02 03:30:49
  • 宋朝皇帝列表及年号

  • 宋朝皇帝列表及年号

      年号是*封建王朝与当代日本国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亦可以作为表示年份),一般由君主发起。接下来由小编为大家整理出宋朝皇帝列表及年号,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宋朝历代皇帝年号一览表

      两宋王朝:(公元960~1279年)

      北宋:(公元960~1127年)

      宋太祖赵匡胤:

      公元960年:庚申,建隆元年,辽穆宗耶律璟应历十年,后周恭帝柴宗训显德七年

      公元963年:癸亥,建隆四年,乾德元年,北宋灭荆南

      公元965年:乙丑,乾德三年,北宋灭后蜀

      公元968年:戊辰,乾德六年,开宝元年

      公元969年:己巳,开宝二年,辽穆宗耶律璟应历十九年,辽景宗耶律贤保宁元年

      公元971年:辛未,开宝四年,北宋灭南汉

      公元975年:乙亥,开宝八年,北宋灭南唐

      公元976年:丙子,开宝九年,宋太宗赵炅改为太*兴国元年

      宋太宗赵炅(赵匡义):

      公元976年:丙子,太*兴国元年,开宝九年

      公元978年:戊寅,太*兴国三年,北宋灭吴越

      公元979年:己卯,太*兴国四年,北宋灭北汉,五代十国片面完毕。

      公元983年:癸未,太*兴国八年,辽景宗耶律贤乾亨五年,辽圣宗耶律隆绪统和元年

      公元984年:甲申,太*兴国九年,雍熙元年

      公元988年:戊子,端拱元年

      公元990年:庚寅,淳化元年

      公元995年:乙未,至道元年

      宋真宗赵恒:

      公元998年:戊戌,咸*元年

      公元1004年:甲辰,景德元年

      公元1008年:戊申,大中祥符元年

      公元1017年:丁巳,天禧元年

      公元1022年:壬戌,乾兴元年

      宋仁宗赵祯:

      公元1023年:癸亥,天圣元年

      公元1031年:辛未,天圣九年,辽圣宗耶律隆绪太*十一年,辽兴宗耶律宗真景福元年

      公元1032年:壬申,天圣十年,明道元年

      公元1038年:戊寅,景祐五年,宝元元年

      公元1040年:庚辰,宝元三年,康定元年

      公元1041年:辛巳,康定二年,庆历元年

      公元1049年:己丑,皇祐元年

      公元1054年:甲午,皇祐六年,至和元年

      公元1055年:乙未,至和二年,辽兴宗耶律宗真重熙二十四年,辽道宗耶律洪基清宁元年

      公元1056年:丙申,至和三年,嘉祐元年

      宋英宗赵曙:

      公元1064年:甲辰,治*元年

      宋神宗赵顼:

      公元1068年:戊申,熙宁元年

      公元1078年:戊午,元丰元年

      宋哲宗赵煦:

      公元1086年:丙寅,元祐元年

      公元1094年:甲戌,元祐九年,绍圣元年

      公元1098年:戊寅,绍圣五年,元符元年

      宋徽宗赵佶:

      公元1101年:辛巳,建中靖国元年,辽道宗耶律洪基寿昌七年,辽天祚帝耶律延禧乾统元年

    [阅读全文]...

2022-05-08 15:34:18
  • 拓拔俊是什么朝代的皇帝

  • 语文
  • 拓拔俊是什么朝代的皇帝

      *的汉字博大精深,含义深刻,具有几千年的历史。而汉字,除了是语言的.表达方式和留存方式外,还蕴含了我们老祖宗的无穷智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拓拔俊是什么朝代的皇帝。

      《北朝胡姓考 內篇 第一 宗族十姓 元氏》

      官氏志:“托跋氏后改为元氏。”据姓纂二十二元引志文。今官氏志不载,惟托跋改元,已见本纪(魏书卷一序纪及卷七高祖纪),故志文从略。兹为体力之便,乃列内篇。姓纂二十二元,广韵十九铎,氏族略五,姓解一,辨证七及三十八,均与志同。

      《宋书 卷五十九 张畅传》

      畅问虏使姓,答曰我是鲜卑,无姓。

      《宋书 卷五十九 索虏传》

      索头虏姓托跋氏,其先汉将李陵之后也,陵降匈奴有数百千种,各立名号,索头亦其一也。

      托跋焘闻宋太祖有北伐意,又与书曰:我鲜卑,常马背中领上生活。且为黄帝之后也。

      《南齐书 卷五十七 魏虏传》

      魏虏,匈奴种也,姓托跋氏。

      初匈奴女名托跋,妻李陵,胡俗以母名为姓,故虏为李陵之后。

      是南朝称托跋氏为匈奴,且谓为李陵之后也。

      代是十六国时期鲜卑拓跋氏在初期建立的*。

      魏晋时期鲜卑拓跋部原游牧于云中(今内蒙古托克托东北)一带。曹魏甘露三年(258年)大人拓跋力微徙居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北),召集诸部,确立了在部落中的大酋长地位。力微卒,诸部离叛。晋元康五年(295年)力微子禄官统部,分国人为中、东、西三部,自领东部。永嘉元年(307年)禄官卒,其弟猗卢总领三部,有骑士40余万。永嘉之乱后,中原纷扰,晋并州刺史刘琨表请封猗卢为代公,后进封代王。

      数传至拓跋什翼犍。什翼犍曾为质子在后赵都襄国(今河北邢台)生活多年,深受汉文化影响。咸康四年(338年)即代王位,置百官,制法律,由部落联盟最终转变为国家形式。代建国三年(340年)定都云中盛乐宫,后又在故城南筑盛乐新城,发展农业。建国三十九年(376年)前秦苻坚发兵击代。什翼犍兵败奔逃后被杀。代亡。

      《魏书 卷一 帝纪第一 序纪》

      昔黄帝有子二十五人,或内列诸华,或外分荒服。昌意少子,受封北土,国有大鲜卑山,因以为号。其后世为君长,统幽都之北,广漠之野。畜牧迁徙,射猎为业,淳朴为俗,简易为化,不为文字,刻木纪契而已。世事远*,人相传授,如史官之纪录焉。黄帝以土德王,北俗谓土为托,谓后为跋,故以为氏。其裔始均,入仕尧世,逐女魃于弱水之北,民赖其勤,帝舜嘉之,命为田祖。爰历三代,以及秦汉,獯鬻、猃狁、山戎、匈奴之属,累代残暴,作害中州,而始均之裔,不交南夏,是以载籍无闻焉。

      积六十七世,至成皇帝讳毛立,聪明武略,远*所推,统国三十六,大姓九十九,威振北方,莫不率服。崩。

      节皇帝讳贷立,崩。

      庄皇帝讳观立,崩。

      明皇帝讳楼立,崩。

      安皇帝讳越立,崩。

      宣皇帝讳推寅立。南迁大泽,方千余里,厥土昏冥沮洳。谋更南徙,未行而崩。

      景皇帝讳利立,崩。

      元皇帝讳俟立,崩。

      和皇帝讳肆立,崩。

      定皇帝讳机立,崩。

      僖皇帝讳盖立,崩。

      威皇帝讳侩立,崩。

      献皇帝讳邻立。时有神人言于国曰:“此土荒遐,未足以建都邑,宜复徙居。”

      帝时年衰老,乃以位授子。

      圣武皇帝讳诘汾。献帝命南移,山谷高深,九难八阻,于是欲止。有神兽,其形似马,其声类牛,先行导引,历年乃出。始居匈奴之故地。其迁徙策略,多出宣、献二帝,故人并号曰“推寅”,盖俗云“钻研”之义。初,圣武帝尝率数万骑田于山泽,欻见辎軿自天而下。既至,见美妇人,侍卫甚盛。帝异而问之,对曰:“我天女也,受命相偶。”遂同寝宿。旦,请还,曰:“明年周时,复会此处。”言终而别,去如风雨。及期,帝至先所田处,果复相见。天女以所生男授帝曰:“此君之子也,善养视之。子孙相承,当世为帝王。”语讫而去。子即始祖也。故时人谚曰:“诘汾皇帝无妇家,力微皇帝无舅家。”帝崩。

      始祖神元皇帝讳力微立。生而英睿。

      从上咱可以两点

      第一:“拓拔”这个姓氏的来历

      自称是黄帝之后,“黄帝以土德王,北俗谓土为托,谓后为跋,故以为氏。”

      第二:一个更恐怖的事情

      还没集合“代部落”呢,就已经出了十五个“皇帝”了(拓跋推寅是俩人)。这真是令别的皇朝汗颜!

      这些“伟大”的“皇帝”分别是:

      成皇帝 拓跋毛 前207年-前204年 (额滴天啊,北魏的第一代,居然是西楚霸王时期,比汉朝还早,我崩溃!)

      节皇帝 拓跋贷 前204年-前175年

      庄皇帝 拓跋观 前175年-前130年

      明皇帝 拓跋楼 前130年-前81年

      安皇帝 拓跋越 前81年-前41年

      宣皇帝 拓跋推寅 前41年-13年

      景皇帝 拓跋利 13年-55年

      元皇帝 拓跋俟 55年-105年

      和皇帝 拓跋肆 105年-114年

      定皇帝 拓跋机 114年-159年

      僖皇帝 拓跋盖 159年-180年

    [阅读全文]...

2022-07-10 20:25:30
  • 宋朝历代皇帝列表(共十八帝)

  • 知识,学*,文学
  • 宋朝历代皇帝列表(共十八帝)

      宋朝(960年—1279年)是*历史上承五代十国下启元朝的朝代,分北宋和南宋两个阶段,共历十八帝,享国三百十九年。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宋朝历代皇帝列表,欢迎阅读。

      一、北宋:

      1、宋太祖赵匡胤(927年3月21日-976年11月14日),*大宋王朝的建立者,汉族,出生于洛阳夹马营,祖籍河北涿州。出身军人家庭,赵弘殷次子。948年,投后汉枢密使郭威幕下,屡立战功。951年,郭威称帝,建立后周,赵匡胤任禁军军官,周世宗时官至殿前都点检。960年,他以“镇定二州”的名义,谎报契丹联合北汉大举南侵,领兵出征,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代周称帝,建立宋朝,定都开封。在位16年。在位期间,加强中央集权,提倡文人政治,开创了*的文治盛世,是一位英明仁慈的皇帝,是推动历史发展的杰出人物。

      2、宋太宗赵光义(939—997年),宋朝的第二位皇帝。本名赵匡义,后因避其兄太祖讳改名赵光义,即位后改名炅。太祖驾崩后,38岁的赵光义登基为帝。即位后使用政治压力,迫使吴越王钱俶和割据漳、泉二州的陈洪进于太*兴国三年(978)纳土归附。次年亲征太原,灭北汉,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两次攻辽,企图收复燕云十六州,都遭到失败,从此对辽采取守势。并且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在位期间,改变唐末以来,重武轻文陋*。在位共21年,至道三年,59岁的宋太宗去世,庙号太宗,谥号至仁应道神功圣德文武睿烈大明广孝皇帝,葬永熙陵。

      3、宋真宗赵恒(968-1022),宋朝第三位皇帝,宋太宗第三子,997年继位,1022年驾崩,享年五十五,在位二十五年。景德元年(1004年),契丹人所建之辽国入侵,宰相寇准力排众议,劝帝亲征,双方会战距首都汴京三百里外之澶渊,局势有利于宋,但因真宗惧于辽的`声势,不顾寇准的反对,以每年进贡辽大量金银为"岁币"于澶渊定盟和解。历史上称澶渊之盟。此后,北宋进入经济繁荣期。真宗后期,以王钦若、丁谓为相,二人常以天书符瑞之说,荧惑朝野,帝亦淫于封禅之事,朝政因而不举,社会矛盾不断激化,使得宋王朝的“内忧外患”问题日趋严重。

      4、宋仁宗赵祯(1010年—1063年),*北宋第四代皇帝(1023年—1063年在位)。初名受益,宋真宗的第六子,生于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1018年立为皇太子,赐名赵祯,1023年即帝位,时年13岁。1063年驾崩于汴梁皇宫,享年53岁。在位四十一年。在位时候宋朝面临官僚膨胀的局面,冗官冗兵特多,而对外战争却又屡战屡败,虽然西夏已向宋称臣,但边患危机始终未除。后来虽一度推行“庆历新政”,但未克全功。其陵墓为永昭陵。谥号体天法道极功全德神文圣武睿哲明孝皇帝。

      5、宋英宗赵曙(1032年-1067年),北宋第五代皇帝,1063年—1067年在位,原名宗实,后改名赵曙,太宗曾孙,濮王允让之子。仁宗无子,英宗幼年被仁宗接入皇宫抚养,赐名为宗实。1050年为岳州团练使,后为秦州防御使。1055年立以为嗣。英宗在位期间,任用旧臣韩琦等人,不想改革,但与辽国和西夏没有发生战争。1067年,病逝于宫中福宁殿。在位四年葬于永厚陵,陪葬有高后、狄青、杨延昭等。

      英宗赵曙是真宗之弟商王赵元份的孙子,濮安懿王赵允让的儿子。嘉祐七年(1062)立为皇太子,封钜鹿郡公。嘉祐八年即帝位。

      6、宋神宗赵顼,英宗长子,谥号体元显道法古立宪帝德王功英文烈武钦仁圣孝皇帝,英宗赵曙长子。嘉佑八年(1063)受封光国公;后又加同中书门下*章事,受封淮阳郡王;治*元年(1064)进封颍王。治*三年立为皇太子,次年即帝位,是为神宗,时年20岁。1067年-1085年在位。即位后,由于对疲弱的政治深感不满,且他素来都欣赏王安石的才干,故即位后命王安石推行变法,以期振兴北宋王朝,史称王安石变法,又称熙宁变法。由于改革操之过急,不得其法,最终失败收场,不过神宗还是维持新法将*二十年。

      7、宋哲宗赵煦(1076年1月4日-1100年2月23日),北宋第七位皇帝(1085年—1100年在位),是前任皇帝宋神宗第六子,原名佣,曾被封为延安郡王。神宗病危时立他为太子,元丰八年,神宗死,赵煦登基为皇帝,是为宋哲宗,改元“元祐”。在位15年,享年24岁。谥号宪元继道显德定功钦文睿武齐圣昭孝皇帝,葬于今天河南巩县的永泰陵。

      8、宋徽宗赵佶,是宋朝第八位皇帝,神宗11子,哲宗弟。赵佶先后被封为遂宁王、端王。哲宗于公元1100年正月病死时无子,向皇后于同月立他为帝。第二年改年号为“建中靖国”。宋徽宗在位25年(1100年2月23日—1126年1月18日),国亡被俘受折磨而死,终年54岁,葬于永佑陵(今浙江省绍兴县东南35里处)。他自创一种书法字体被后人称之为“瘦金书”,另外,他在书画上的花押是一个类似拉长了的“天”字,据说象征“天下一人”。

      9、宋钦宗赵桓(公元1100~1156年),原名赵亶,又名赵煊。是北宋末代皇帝,宋徽宗赵佶长子。生于元符三年(公元1100)四月十三日,宣和七年(公元1125)十二月金人南下大举入侵时,徽宗禅位于他,在位1年零2个月。为人优柔寡断,反复无常,对政治问题缺乏判断力。靖康之变时被金人俘虏北去,南宋绍兴二十六年(公元1156)病死于燕京,终年57岁,葬于永献陵(位于今浙江绍兴东南宝山)。

      二、南宋:

      1、南宋开国皇帝,宋高宗赵构(1107——1187),字德基。宋徽宗第九子,宋钦宗之弟,曾被封为“康王”。公元1127年(靖康二年)金兵俘徽、钦二宗北去后,于应天府即位,改元建炎。拒绝主战派抗金主张,南迁至绍兴、临安,建立南宋*。统治期间,虽迫于形势以岳飞等大将抗金,但重用投降派秦桧。后以割地、纳贡、称臣等屈辱条件向金人求和,杀害岳飞。公元1162年(绍兴三十二年)禅位于宋孝宗,自称太上皇。精于书法,善真、行、草书,笔法洒脱婉丽,自然流畅,颇得晋人神韵。著有《翰墨志》,传世墨迹有《草书洛神赋》等。

      2、宋孝宗赵昚(昚,shèn。1127年11月27日、建炎元年十月廿二-1194年6月28日、绍熙五年六月初九),南宋第二位皇帝(1163年--11*在位),宋太祖七世孙,初名伯琮,后改名瑗,赐名玮,字元永,谥号绍统同道冠德昭功哲文神武明圣成孝皇帝。他是宋高宗养子,原来是太祖赵匡胤的次子赵德芳的六世孙。父亲为秀安僖王赵子偁。由于高宗的唯一儿子元懿太子夭折后再没有嗣子,所以只好从其他宗族中选择后继者。宋孝宗在位27年,淳熙十六年(11*)逊位,让位与儿子宋光宗赵惇。绍熙五年(1194年)病逝,终年68岁。谥号绍统同道冠德昭功哲文神武明圣成孝皇帝,庙号孝宗。葬于永阜陵。

      3、宋光宗赵惇(1147年——1200年),宋朝第十二位皇帝,南宋第三位皇帝(1190年——1194年在位),庙号光宗,在位5年。庆元二年十月三日,上尊号圣安寿仁皇帝。庆元六年八月八日辛卯(1200年9月17日)光宗崩殂于寿康宫,享年54岁,后葬光宗于永崇陵。十一月十四日丙寅,庙号光宗,谥号宪仁圣哲慈孝皇帝,嘉泰三年(1203年)十一月八日壬申,加谥号循道宪仁明功茂德温文顺武圣哲慈孝皇帝。

      4、宋宁宗赵扩(1168年11月18日-1224年9月18日)是*宋朝的第十三位皇帝,南宋第四位皇帝(1194年7月24日—1224年9月18日在位)。宋孝宗时被封为嘉王、*阳王。宋光宗登基后,赵扩被立为太子。绍熙五年(1194年),宋光宗被逼退位,由赵扩继位,第二年改年号为“庆元”。宋宁宗在位30年,享年55岁。其统治期间内,宋朝比较安定,百姓比较富裕,还恢复了理学地位。去世后谥号为法天备道纯德茂功仁文哲武圣睿恭孝皇帝。

      5、宋理宗赵昀,宋理宗是宋朝的第十四位皇帝、南宋第五位皇帝(1224年9月17日—1264年11月16日在位),在位40年,享年60岁。赵昀,绍兴府人,宋皇室宗戚,赵匡胤之子赵德昭的九世孙。原名赵与莒,1222年被立为宁宗弟沂王嗣子,赐名贵诚,1224年立为宁宗皇子,赐名昀。宋宁宗驾崩后,赵昀被权臣史弥远拥立为帝,史称“宋理宗”。

      6、宋度宗赵禥(1240年5月2日-1274年8月12日)荣王赵与丙子,初名孟启,又名孜、长源。宋理宗没有儿子,收其为养子,先后封为建安王,永嘉王,忠王。1260年,被立为太子。理宗于景定五年(1264年)10月病死,他于同日继位,第二年改年号为“咸淳”。宋度宗在位10年,享年35岁,死后葬于永绍陵,谥号为端文明武景孝皇帝。

      7、宋恭帝赵隰(1271年—1323年)是南宋第七位皇帝(1274年—1276年在位),宋度宗次子。他是全皇后所生,是宋端宗赵昰的弟弟,宋末帝赵昺的哥哥,即位前曾被封为嘉国公、左卫上将军等。宋度宗因酒色过度而死,四岁的赵隰在奸臣贾似道的扶持下登基做皇帝,是为宋恭帝,年号德佑。諡号恭皇帝,无庙号(一说庙号恭宗)。

      8、宋端宗赵昰(1269年7月10日-1278年5月8日,昰:音同“夏”古代人名用字),宋朝第十七位皇帝(1276年6月14日—1278年5月8日在位),在位2年,享年11岁,庙号端宗,谥号裕文昭武愍孝皇帝或孝恭仁裕慈圣睿文英武勤政皇帝,又有史称宋帝昰。他是宋度宗的庶长子,宋恭帝的长兄,曾被封为建国公、吉王、益王等。

      9、宋卫王赵昺(bǐng)(1272年——1279年),汉族,南宋亦是宋朝最后一位皇帝(第九位,1278年——1279年在位),在位2年,享年8岁。赵昺是宋朝度宗幼子,曾被封为信国公、广王、卫王等爵位。1276年2月,元军攻占宋都临安(今浙江杭州),俘获5岁的宋恭帝及其母全太后(恭帝祖母谢太皇太后因身体不适,暂居临安)。他与其兄赵昰在文天祥、陆秀夫、张世杰、陈宜中及其母杨太妃等南宋遗臣的拥护下南逃,蒙古军队统帅伯颜一心想把南宋皇室斩草除根,便遣张弘范、李恒等人追击。当时他被拜为天下兵马副元帅官职,判泉州。1276年夏,赵昰即位称帝,是为宋端宗,继续和赵昺南逃,在元军的不断追击下,1278年,端宗因落水而染疾去世,赵昺登基做了皇帝,改元祥兴。他在位时,以厓山(今广东新会崖门)为据点,拜张世杰、陆秀夫为左右宰相,并起用张世杰抗元,陆秀夫整顿内政。但是因为种种原因,南宋最终还是于1279年3月在崖山海战中被元军大败,全军覆灭,陆秀夫遂背时年8岁的赵昺跳海而死,张世杰、杨太妃等人也相继投水殉国。南宋最后一位皇帝死去,宋王朝灭亡。

    [阅读全文]...

2022-03-09 18:36:08
写大臣为皇帝祝寿的古诗 - 句子
写大臣为皇帝祝寿的古诗 - 语录
写大臣为皇帝祝寿的古诗 - 说说
写大臣为皇帝祝寿的古诗 - 名言
写大臣为皇帝祝寿的古诗 - 诗词
写大臣为皇帝祝寿的古诗 - 祝福
写大臣为皇帝祝寿的古诗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