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古诗的形象

关于蜂古诗的形象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蜂古诗的形象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蜂古诗的形象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蜂古诗的形象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365) 语录(5) 说说(14) 名言(565) 诗词(181) 祝福(7) 心语(98)

  • 描写老师形象的古诗句

  • 老师
  • 描写老师形象的古诗句

      导语:君子之学也,说义必称师以论道,听从必尽力以光明。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收集描写老师形象的.古诗句,欢迎阅读!

      1、东宫白庶子,南寺远禅师。何处遥相见,心无一事时。——白居易

      2、师住稽亭高处寺,斜廊曲阁倚云开。——张籍《送稽亭山寺僧》

      3、举世不师,故道益离。——柳宗元

      4、王子停凤管,师襄掩瑶琴。——李白《金陵听韩侍御吹笛》

      5、闻道谿阴山水好,师行一一遍经过。——张籍《送僧往金州》

      6、玉壶存冰心——冰心《冰心》

      7、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明年再有新生者,十万龙孙绕凤池。——郑燮

      8、欲求贤才栋梁,天空陆地海洋。半世东奔西忙,今又远航,路遥山高水长。——佚名《天净沙六首·源远流长图》

      9、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二》

      10、鹤发银丝映日月,丹心热血沃新花。——佚名《对联》

      11、虚空无处所,仿佛似琉璃。诗境何人到,禅心又过诗。——刘商《酬问师》

      12、敢说敢作敢为,无怨无恨无悔。狂风暴雨惊雷,吐气扬眉,天下舍我其谁?——佚名《天净沙六首·王本成》

      13、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14、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明年再有新生者,十丈龙孙绕凤池。——佚名《新竹》

      15、北虏坏亭障,闻屯千里师。——杜牧《雪中书怀》

      16、东宫白庶子,南寺远禅师。——白居易《远师》

      17、王师未报收东郡,城阙秋生画角哀。——杜甫《野老》

      18、古之圣王,未有不尊师者也。——吕不韦

      19、圣人无常师。——韩愈《师说》

      20、绿野堂开占物华,路人指道令公家。——白居易《奉和令公绿野堂种花》

      21、字斟句酌细推敲,拈精撮要费咀嚼。半亩方塘长流水,呕心沥血育新苗。——佚名《板书有感》

      22、绿野堂开占物华,路人指道令公家。令公桃李满天下,何用堂前更种花。——白居易《奉和令公绿野堂种花》

      23、为国为家为民,风吹日晒雨淋。碧海蓝天白云,日月星辰,相伴一生追寻。——佚名《天净沙六首·回澜阁》

      24、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

      25、令公桃李满天下,何用堂前更种花。——白居易《奉和令公绿野堂种花》

      26、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

      27、圣人无常师。——韩愈

      28、东宫白庶子,南寺远禅师。何处遥相见,心无一事时。——白居易《远师》

      29、德高鸿儒博学,望重英雄豪杰。天时地利人和,用笔如魔,令人拍案叫绝。——佚名《天净沙六首·老师匡焕学》

      30、相逢一见太匆匆,校内繁花几度红。厚谊常存魂梦里,深恩永志我心中。——佚名《七绝·师恩难忘》

      31、古之学者必严其师,师严然后道尊。——欧阳修

      32、学贵得师,亦贵得友。——唐甄

      33、明年再有新生者,十丈龙孙绕凤池。——郑燮《新竹》

      34、经师易遇,人师难遇。——司马光

      35、一似梦瑶台,心知玉女来。笙歌人杳渺,花影月徘徊。笑我闲三径,思君赋七哀。流觞与红叶,酒不胜杯。——佚名《一似梦瑶台》

      36、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关汉卿

      37、胸怀万里世界,放眼无限未来。挥洒旷世奇才,重上瑶台,天地为之惊骇。——佚名《天净沙六首·逸仙图》

      38、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

      39、为人堂堂正正,做事磊落光明。汇集四方英雄,师出有名,天下任我纵横。——佚名《天净沙六首·管仲图》

      40、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韩愈

      41、务学不如务求师。——杨雄

      42、学者必求师,从师不可不谨也。——程颐

      43、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杜甫

      44、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郑燮《新竹》

      45、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

      46、蹇蹇三事,师师百僚。——卢照邻《中和乐九章。歌公卿第八》

      47、天子号仁圣,任贤如事师。——杜牧《雪中书怀》

      48、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杜甫《春夜喜雨》

      49、灵师皇甫姓,胤胄本蝉联。——韩愈《送灵师》

    [阅读全文]...

2021-11-30 00:06:42
  • 古诗词中常见的人物形象

  • 文学
  • 古诗词中常见的人物形象

      在生活、工作和学*中,大家一定没少看到经典的古诗吧,古诗是*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又称古体诗或古风。那些被广泛运用的古诗都是什么样子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古诗词中常见的人物形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古诗词中常见的人物形象有以下几类:

      一、怀才不遇、豪放洒脱的形象

      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登幽州台歌》),抒发了怀才不遇、孤独无依的旷世情怀。

      李白的“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将进酒》),表现了他淡于富贵、傲视圣贤的思想,也反映了李白傲岸不羁、豪放自负的性格。

      二、忧国忧民、青衫泪湿的形象

      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并不仅仅停留在个人的哀怨中,而能推己及人,其忧国忧民的精神可见一斑;白居易的“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琵琶行》),这一“泣”字与“湿”字大大拓宽了诗的意境。

      三、归隐田园、钟情山水的形象

      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饮酒》),写的就是悠然自在的隐居生活,说明诗人安贫乐道的思想;孟浩然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过故人庄》),描写了山村风光和朋友欢聚的生活场面,像一幅田园风景画,使人见了,乐而忘返。

      四、爱民惜才的形象

      龚自珍的“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己亥杂诗》),其对人才的渴求,毫无遮拦地表现在字里行间。

      五、儿女情长的形象

      李商隐的“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无题》),抒写了暮春时节与所爱女子离别时的无限忧伤和别后相思的绵绵情意,表达的是对忠贞不渝的爱情的歌颂。

      六、奋发进取的形象

      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望岳》),充分表达了年轻时杜甫奋发向上、积极乐观的旷达胸怀。

      1.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这是一种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表现了李白傲视权贵、豪放不羁的性格。除了李白之外,唐代的罗隐、宋代的朱敦儒等,有时也表现出这种性格特征。

      2.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这是一种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诗人并不仅仅停留在个人的哀怨中,而能推己及人,表现忧国忧民的情怀。除杜甫外,代表性的诗人还有宋代的范仲淹、陆游,清代的郑板桥等。

      3.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其五

      这是一种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这句诗展现的是悠闲自在的隐居生活,表现了诗人对官场的厌恶,对田园的喜爱。代表性的诗人还有王维、孟浩然等。

      4.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这是一种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陈子昂在《登幽州台歌》一诗中,写前不见圣贤之君,后不见贤明之主,想起了天地茫茫,悠悠无限,不觉悲伤地流下泪来,塑造了一个空怀报国之心却不得志的知识分子形象。这种形象在很多诗人的作品中都有体现,比如李白、杜甫、李商隐、罗隐、辛弃疾、陆游等。

      5.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这是一种矢志报国、愤慨愤世的形象。这种形象在偏安一隅的南宋朝廷统治时期,在以陆游、辛弃疾为代表的爱国文人笔**现得特别明显。他们的许多诗歌都反映出忠心报国却不被重用的`情感,形象非常鲜明。

      6.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这反映的是友人送别、珍惜友谊的形象。这在古诗词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李白的“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高适的“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王维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等,都是这一形象的写照。

      7.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这是一种羁旅天涯、思念故乡的形象。思乡是一个永恒的题材,写思乡的诗词,俯拾皆是。张九龄的“悠悠天宇旷,切切故乡情”,李靓的“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等,都是塑造思乡形象的名篇。

      8.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凉州词》

      这是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很多边塞诗人的作品,都塑造了这一形象。王昌龄“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戴叔伦的“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徐锡麟的“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等,就是这一形象的代表。

      9.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曹操《蒿里行》

      这是体察人民痛苦、反对战争的形象。除曹操的诗外,杜甫的《兵车行》也通过描写战争给人民带来的不幸,表达了对战争的批判。

      10.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柳永《雨霖铃》

      这是一种爱恨情长的形象。以柳永、晏几道为代表,写与所爱女子离别时或离别后的无限忧伤和绵绵情意,塑造爱恨情长的形象。

      除了上面所列举的十种形象外,常见的还有一些闺怨诗中塑造的孤寂落寞、愁苦幽怨的形象,一些豪放作品中塑造的积极乐观、笑傲人生的形象等。中学生掌握了这些形象,也就基本掌握了古诗词中人物形象的全部。相信再遇到相关题目,定会游刃有余,手到擒来,捷报飞传。

    [阅读全文]...

2022-01-20 20:35:36
  • 描写母亲的诗句 描写母亲形象的古诗词

  • 母亲
  • 《赠母亲的诗》

    世间爹妈情最真,泪血溶入儿女身。

    殚竭心力终为子,可怜天下父母心!

    《庆元二年恭上太皇太后皇太后太上皇帝太上皇·父尊母亲》

    父尊母亲,天涵地育。燕我翼子,景命有仆。

    得名得寿,如金如玉。子孙千亿,成其厚福。

    《十二月二十四日夜忆母亲作三首·其三》

    堂上慈亲鹤发垂,几回空负倚门思。

    定因说向孙儿道,知在京师在下邳。

    《十二月二十四日夜忆母亲作三首·其二》

    去岁还家逼岁除,厨人灯火祭更初。

    悬知今夜团栾说,说著邳州不得书。

    《十二月二十四日夜忆母亲作三首·其一》

    云白星稀夜气清,家家祠灶学阴生。

    我方寄食公厨饭,却忆慈亲坐到明。

    [阅读全文]...

2022-03-29 06:02:18
  • 木兰诗人物形象

  • 诗人
  • 木兰诗人物形象

      木兰诗里面有哪些人物形象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提供的关于木兰诗的人物形象,内容如下:

      人物形象:

      木兰的形象,是人民理想的化身,她集中了中华民族勤劳、善良、机智、勇敢、刚毅和淳朴的优秀品质,是一个深深扎根在中国北方广大土地上的有血有肉、有人情味的英雄形象,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里尤为可贵。

      详略得当:忠孝两全,深明大义。

      勤劳善良又坚毅勇敢,淳厚质朴又机敏活泼,热爱家人又报效国家,不慕官厚禄而热爱和*生活,表现出淳朴和高洁的.情操。

      木兰诗人物形象分析方法:

      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1、心理分析,替父从军的无奈、想家的苦恼、报国杀敌的雄心;

      2、动作分析:织布表现叹息,出征前后的匆忙急切、归来后的打扮喜悦;

      3、但求报国杀敌,不求立功封赏。

      原文:

      唧(jī)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zhù)声,惟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tiě),可汗(kè hán)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wèi)市鞍(ān)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jiān),南市买辔(pèi)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jiān jiān)。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jì)鸣啾啾(jiū jiū)。

      万里赴戎(róng)机,关山度若飞。朔(shuò)气传金柝(tuò),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qiáng)。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jiāng);阿姊(zǐ)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huò huò)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zhuó)我旧时裳(cháng)。当窗理云鬓(bìn),对镜帖(tiē)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惶。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bàng)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阅读全文]...

2021-11-25 16:09:32
  • 木兰诗的木兰形象

  • 木兰诗的木兰形象

      如果让我想象一下替父从军的木兰形象,我愿意把她想象成这样一位女子:颀长的身材,小麦色健康的皮肤,五官则是略带英气而又不乏娇柔与憨态。她是一位美得特别的女神。正如《木兰辞》中塑造的那样,她的身上齐聚了符合中国人的审美的所有女子共性的美点:美丽可爱、孝顺活泼、机智勇敢而又坚韧顽强。她在人们口中、心中出现,穿越千年,美丽不减,也正是因为她是中国人心目中理想女人的化身,她并非人们崇拜的女英雄、女汉子,而应该是一个真切的、令人温暖的真女人,旧时代的女神。

      且看木兰从军的原因: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不思机杼唯有叹息的木兰,坐在织布机前,冥思苦想,小小而柔软的内心被愁填满。那是一种怎样的愁?爹爹年岁已高、弟弟尚是幼童,还有别的办法吗?征兵的人会考虑她们家的现实处境吗?苦闷、忧伤、矛盾、纠结,我想当时的木兰的内心是有挣扎的。她是女儿家,她并不想奔赴战场,她知道那是男人们的事。一句“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我没有读出担当重任、保家卫国的豪情,我倒是读出了一缕女儿内心淡淡的幽怨、些许的无奈和大大的孝心。替父从军,一个“替”足以说明一切。

      相比普通的女子,木兰一定是多了太多的豪迈气概的,这是毋庸置疑。但这种气概的背后,盛着几多心酸与不甘,又有几人能够体会?当我们被木兰的豪情万丈的表现刺激着神经,沉溺于“巾帼不让须眉”的自我满足和自我骄傲的情绪中时,我们又何曾想过木兰是否真的想过要证明自己并不比男人差?我可以肯定的说,她绝对没有像我们所一厢情愿认为的那样,她根本就没想过去战场,去到那样一个充满着血腥的地方,去和男人比什么“不让须眉”,她也不需要。她的“替爷征”,是无奈之举,是“孝大动于天”的感人肺腑。

      看,“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渐渐远去的温暖的背景,是爷娘的声音,迎面而来的是陌生的境地,是苍凉的画卷。为什么要这样一咏三叹,为什么要这样反复诉说?你能听出来木兰内心对渐渐远去的爷娘呼唤的眷恋与不舍吗?你感受不到木兰疾走路上一路踉跄的惶恐吗?漠漠黄沙,滚滚长河,鬼魅似的青山,野蛮而彪悍的胡骑……这些是何等陌生的场景和声音?身居幽闺的女儿家,面对这些,可能是豪情,还是可能是惶恐?没出过远门的爷们此时此刻也不会有多么豪迈的感想吧?但是,她随在军队里(注意,这里的木兰是不可能只身一人奔赴疆场的吧?),她只能器宇轩昂,她只能豪情万丈。这里的木兰,不敢肝肠寸断却已柔情百转,那是女子的忧伤,那是女子的担当。

      十年征战的场景,《木兰辞》中是一笔带过的。“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短短二十字,给我们不尽的想象。木兰英勇顽强、木兰骁勇善战、木兰矫健飒爽……而我更愿意想象:多年的`军旅征程,木兰的生活该是多么凶险、多么蹩脚、多么煎熬。一个女子,与一大帮最粗犷的爷们厮磨多年,若不是干脆暴露身份得到谅解和集体保护,该要闯过多少个难堪与尴尬的夜晚?那是英勇还是煎熬?当然,木兰一定是机智英勇的,但我们也该想到的是木兰内心的折磨。所以,这不是史实,这只是人们的美好想象,是一段值得歌颂的传奇。

      《木兰辞》中最让人高兴的,还当是木兰还家,荣归故里的情节了。“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斩钉截铁的拒绝,心急万分的渴盼。一拒一愿之间,木兰终于回归真我,还回女儿妆。不用尚书郎,不仅仅是怕暴露身份,同行十二年,都能与众弟兄安之若泰,还怕继续入朝做官吗?凭木兰的智慧,接着做一辈子官而不被发现身份,也是完全可能的吧。再者,既然建功卓著,即使索性暴露身份求一个富贵,也并非不是不能。但是,显然这些都不是木兰所想,战争终于结束了,终于完成了替父从军的使命,于木兰而言,唯一也最重要的结果是——她终于可以回家了,她终于可以堂堂正正的做一回女人了,不是吗?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每一道门都要进去看一下,她要找寻什么?找寻曾经的温馨时光;每一个床都要坐一下,她要感觉什么?她要感觉一下旧*儿家的心事。何等的兴奋,何等的娇俏可爱啊!对着镜子梳妆打扮,这是征战多年在梦里常做的事吧,终于今日如愿,怎么能够不兴奋?怎能不激动?有人说:木兰爱武妆,更爱红妆。我想说:木兰不爱武妆,只爱红妆。这几句话中的女儿情态是溢于言表的,是藏也藏不住的啊!十多年的征战,若她是一个女汉子,那她早就应该*惯了武妆了,她该是和家乡父老炫耀一番自己的英姿的喽。但是,没有,她匆匆地脱下战时袍,是那样迫不及待;她欣欣然著上旧时裳时,定是笑靥如花。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这应该是一段符文了。这并不是故事的结局,更不是木兰说的话。这里洋溢着的自豪与骄傲,是*为木兰自豪替木兰骄傲,并非木兰本人的骄傲。若能让木兰自己选择,我想,她宁愿不要这样的骄傲吧。

      《木兰辞》在民间口口相传,再加上后期文人的修饰,呈现给我们这样一个故事,这样一般规模。不难看出,这里代表了北方劳动人民世世代代的美好愿望—对战争的冷淡和远离,对和*美好生活的渴望和向往。正是这样,它让我们看到了战争对一个美丽女性身心的戕害,它让我们看到了木兰重做女儿身重返家园的圆满。而,木兰征战多年,最终却不忘初心、不该红妆、美丽依然,也正是向我们呈现了一位敢担当却不扭曲,真性情又机智勇敢的女神形象。

      所以说,我们爱木兰,爱的是一个女神,而不是女英雄,更不是女汉子。

    [阅读全文]...

2022-03-12 05:54:08
  • 古诗罗隐《蜂》赏析

  • 古诗罗隐《蜂》赏析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许多人对一些广为流传的古诗都不陌生吧,古诗准确地来说应该叫格律诗,包括律诗和绝句。你知道什么样的古诗才能算得上是好的古诗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古诗罗隐《蜂》赏析,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朝代:唐代

      作者:罗隐

      原文:

      不论*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译文

      无论是在*地,还是在那高山,哪里鲜花迎风盛开,哪里就有蜜蜂奔忙。

      蜜蜂啊,你采尽百花酿成了花蜜,到底为谁付出辛苦,又想让谁品尝香甜?

      注释

      山尖:山峰。

      尽:都。

      占:占其所有。

      甜:醇香的蜂蜜。

      赏析

      罗隐的咏物诗“切于物”而“不粘于物”,往往别出心裁,独具寓意,讽刺深峻犀利又耐人寻味。清沈祥龙《论词随笔》云:“咏物之作,在借物以寓性情,凡身世之感,君国之忧,隐然蕴于其内,斯寄托遥深,非沾沾焉咏一物矣。”罗隐正是在对物象深入细致的观察基础之上,对所咏之物融进他强烈的家国之忧与身世之慨,刺时讽世使得其能在晚唐诗坛脱颖而出。《蜂》通过吟咏蜜蜂采花酿蜜供人享用这一自然现象,表现了他对社会和历史问题的思考。

      前两句写蜜蜂的生存状态,在山花烂漫间不停穿梭、劳作,广阔的领地给了它们相当大的施展本领的空间。“不论”“无限”,蜜蜂在辛勤劳动中“占尽风光”,简单写来看似**无奇,纯行直白,几乎是欣赏、夸赞的口吻,实则是匠心独运,先扬后抑,为下文的议论做出了铺垫。

      后两句紧乘“蜜蜂”这一意象,把它象征的“劳动者”意象加以引申、扩大,发出“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的一声叹息。同时也提出一个耐人寻味的问题:已采的百花酿成蜜,辛辛苦苦的劳作终于有了可喜的成果,话锋一转,这般辛劳到底又是为了谁呢?在当时黑暗腐朽的社会里,为的正是那些不劳而获、占据高位、手握重权的剥削者,此中的'讽意不言而明。诗人以反诘的语气控诉了那些沉迷利禄之人,感喟良久之余不禁又对广大的劳苦人民产生了矜惜怜悯之情,从另一个侧面对这种劳者不获、获者不劳的不*现实加以嘲讽和鞭笞,在为劳动人民鸣冤叫屈的同时也是对自己久沉下僚、大志难伸的境遇予以反省,表达对唐末朋党倾轧、宦官专权、战乱频仍、民不聊生的社会现象更深的痛恨之情。

      这首咏蜂诗运用象征的手法、设问的形式反映了劳动者不能享受其劳动成果的社会现象,与张碧《农夫》中的“运锄耕劚侵星起”“到头禾黍属他人”以及梅尧臣《陶者》中“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可作同一理解,都是叹苦辛人生之历练,社会世道之多艰,于人于己都是一番深省之言。

      罗隐此篇歌咏“蜂”之作,在艺术表达形式上独具特色。以“蜜蜂”为张本,所咏之物形神兼备,更为难得是所咏之物兴寄明显、寄慨遥深,“不粘不脱,不即不离,乃为上乘”(《带经堂诗话》),追求“神似”的工艺正如严羽《沧浪诗话·诗辨》云:“诗之极至有一,曰入神。至矣,尽矣。蔑以加矣。”体物工妙,词*旨远,夹叙夹议的手法配合默契,语言叙述中不尚辞藻,*淡而具思致,清雅辅以言深。

      创作背景

      罗隐生于太和七年(公元833年),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底至京师,应进士试,历七年不第。后来又断断续续考了几年,最终还是铩羽而归,史称“十上不第”。对当时考试制度、当时朝廷的失望,以及在这样的情绪下,看见人民辛苦劳作在田间地头与部分朝廷官员不劳而获这样相对立的情景而产生的愤懑,大致是罗隐作出这首讽喻不劳而获者的《蜂》的原因。

      罗隐简介

      罗隐(833~909)

      *唐代文学家。原名横,字昭谏,号江东生。杭州新城(今浙江桐庐)人。20岁应进士举,十试不第。罗隐生当变乱时代,大半生流落不得志的生活经历,养成愤世嫉俗的思想性格,好为谐谑讽刺。

      他的创作以杂文小品成就最高。他将自己的小品文集题名《谗书》,并自述写作用心是“有可以谗者则谗之”,“所以警当世而诫将来也”。杂文小品表现形式上有直接发议论,有借寓言托讽,有用散文体,有用赋体,随物赋形,不拘一格,而皆能嬉笑怒骂,涉笔成趣,明快泼辣,一针见血。罗隐还有一些较好的记叙文和政论文,具有朴素辩证法的思想。诗歌多应酬赠答、登临写景之作,表现出一些怀才不遇之感,但总的说来境界比较狭窄,调子不免低沉。他的一部分讽刺小诗,批判时政,尖锐有力,与其杂文相似。罗隐的诗风在晚唐属于浅易明畅的一路,述事真切而语言通俗,尤其善于提炼民间口语,有些诗句写来如同白话,成为后人常用的谚语格言。

    [阅读全文]...

2022-05-12 04:45:14
  • 个人形象包括职业形象

  • 职业,礼仪
  • 个人形象包括职业形象

      生活中人们的仪表非常重要,它反映出一个人的精神状态和礼仪素养,是人们交往中的第一形象,所以必须注重个人形象。下面和小编一起看看如何塑造个人形象吧!

      (一)培养良好的职业心理

      职业心理是指个体在职业选择、职业角色扮演、职业适应、职业形象塑造等活动过程中的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

      个体的职业心理是其个性的心理与所从事职业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

      个体根据自己的能力、气质、性格和兴趣偏好而去选择、从事、适应一定的职业,在长期的职业活动中,有意无意地按照职业的需求去工作、行动,

      因而必然打上所从事职业的烙印,形成特定的职业心理。

      1、职业选择心理

      职业选择,指个体依据、运用掌握的职业信息,从自己的职业需要、职业兴趣、职业价值观出发,结合自己的素质特点,寻求合适职业的决策过程。

      根据美国职业指导专家霍兴德的职业的人格类型理论,每种人格类型都有相应的职业兴趣和感兴趣的职业,从中也可以看出不同个体的职业选择心理。

      霍兰德把人格划分成六种类型:实际型、研究型、艺术型、社会型、企业型和传统型。

      实际型:喜欢有规则的具体劳动和需要基本操作技能的工作,典型职业包括技能性和技术性的职业如农民、修理工、摄影师、制图员、机械装配工等。

      研究型:喜欢智力的、抽象的、分析的及独立的定向任务这类研究性质的工作,典型职业包括科学研究人员、教师、工程师等。

      艺术型:喜欢富有想像和创意、自由、具有艺术性质的工作和环境,典型职业包括演员、画家、设计师、歌手、音乐家、诗人、作家等。

      社会型:喜欢社会交往、关心社会问题、乐于教导和帮助他人,典型职业包括教师、教育行政人员、咨询人员、公关人员等。

      企业型:喜欢从事领导及企业性质的职业,典型职业包括*官员、企业领导、销售人员等。

      传统型:喜欢有系统有条理的工作任务,典型职业包括秘书、公务员、会计、同书馆员、出纳等。

      2、职业适应

      个体在进入职业岗位后,心理上必然要发生变化。

      实际的工作岗位与原来想像中的岗位总是有一定差距的。

      个体需要对职件及自己所做出的选择作进一步了解、评定,探测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途径,以争取自己在职业中的成功。

      在职业道路中,个体还会碰到职业中的种种变动,职业与家庭生活的协调等许多问题。

      要解决好这些问题,保证个人积极成长,最终保证职业组织的发展,都涉及个体对职业的心理适应问题。

      个体要增强自身对职业的适应能力,应培养良好的职业心理素质。

      首先,个体应对自己的能力、智力、性格等方面有一个客观、准确的了解,并积极进行自我教育,把握与适应周围的环境。

      其次,个体应对自己将从事的职业进行全面了解,逐步培养自己对职业岗位的认同感,从而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职业工作中去。

      再次,针对自己在职业适应中的不良情绪反应,个体要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予以克服或采取有效的方法予以疏导。

      3、职业角色扮演心理

      职业角色是个体在一生中所扮演的几个最关键的角色之一。

      从心理的角度讲,个体在进行职业角色扮演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个体要培养良好的职业角色意识。

      所谓职业角色意识,是指职业承担者对自己所承担的职业角色的看法和认识。

      如果个体对自己所承担的职业角色非常明确,即职业角色知觉良好,在职业角色行为中能够做出正确的判断,

      他所担任的职业任务就会完成得很好,也就更容易塑造出良好的职业形象。

      第二,个体要加强对职业角色的学*。

      职业角色学*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学*职业角色的.权利、义务和规范;二是学*职业角色的知觉、情感和态度。

      前者是职业角色的“硬件”,后者是职业角色的“软件”。

      例如,一个企业的工人,不但要知道工人的职责、各种规章制度,而且对工作要积极热情,要培养形成“爱岗敬业”的良好意识,从而使自己真正成为一名合格的工人这一职业角色。

      第三,要培养良好的职业角色扮演心理素质。

      在职业角色扮演中,个体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特别是遇到角色冲突的情况,这时就需要有一种过硬的心理素质。

      (二)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精神

      职业道德是人们在一定的职业活动范围内所遵守的行为规范,用以调整职业内部、职业与职业之间、职业与社会之间各种关系。

      各行各业尽管千差万别,但都有各自的职业道德,它是社会道德在职业行为中的特殊表现。

      在现代社会,职业道德是一种高度社会化的角色道德。

      它不仅是社会道德系统中的一个有特色的、新兴的分支,而且是一个较有代表性、起中坚作用的道德层面。

      它具有道德的时代特征,是现实社会的主体道德;它具有社会公共性和示范性,是一种实践化的道德。

      职业道德是一个社会组织面向社会现实实现自身价值的重要标准,起着对外树立行业形象,对内培养和考评人员素质、协调和统一群体风格的作用。

      对个体而言,职业道德精神或意识的培养,是塑造其良好的职业形象的关键。

      (三)培养良好的职业能力

      职业能力是个体职业形象塑造的主体。

      职业能力的培养包括职业技能的培养、职业创新能力的培养、职业角色转换能力的培养等方面。

    [阅读全文]...

2022-04-06 17:39:08
  • 刘兰芝的形象分析

  • 生活
  • 刘兰芝的形象分析

      《孔雀东南飞》将刘兰芝塑造成了一个善良、有才、温顺、勤劳的人,但是她却以悲剧收场,而这样的结局与其性格特点有着一定的联系。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刘兰芝的形象分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孔雀东南飞》内容丰富、深刻, 技巧娴熟, 是我国产生于民间的叙事诗的最伟大的作品, 也代表着汉乐府的叙事诗的高峰, 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现实主义诗歌发展中的重要标志, 和北朝民歌《木兰诗》合称“乐府双璧”《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长篇叙事诗,也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民间叙事诗。它通过描写焦仲卿和刘兰芝的婚姻悲剧,以血的事实有力的控诉了封建礼教的吃人罪恶,寄托了青年一代对幸福婚姻的热烈向往。

      诗中最主要的人物是刘兰芝。她是汉乐府诗中、也是*古代文学人物画廊中一个独特的、有典型意义的、颇为杰出的女性人物形象。诗中的情节主要围绕她而展开和发展。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作者从多方面、多角度展现了她的形象。刘兰芝是汉代末年庐江郡的一个小家碧玉, “十三能织素, 十四学裁衣, 十五弹箜篌, 十六诵诗书”, 是一个家教严谨, 多才多艺而又知书达礼的闺阁少女。她年轻而美丽。诗中写她十七岁嫁给焦仲卿,“共事二三年”,到被-迫离开焦家,才只有二十岁左右,正是女人最为美好的年华。对她的美丽,作者特意在她被遣归娘家、临行前辞别焦母那天早上的精心打扮中用很简练明丽、生动传神的笔墨表现出来:“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丸素,耳著明月裆。指如削葱根,口如含珠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事无双。”作者在这个特殊的时刻着意描写她的精心打扮和美丽,意味深长。既突出了刘兰芝的美好,作者对她的喜爱和同情,更显示了刘兰芝的自尊和坚强,同时也不无对她惋惜和暗含对焦母的谴责之意。刘兰芝还很善良重情。她不但把嫁妆给焦仲卿“留待作遣施??时时为安慰,久久莫相忘!”而且,虽然婆婆一再刁难她,狠心迫使儿子休弃她,可她辞别婆婆时却“念母劳家里”;与小姑结下了深厚的情义,满含眼泪对她说:“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而且她的勤劳能干,谦恭达礼,在诗中也有具体的表现。她“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匹”,“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 刘兰芝这样一个美丽勤劳、聪明贤惠,无可挑剔的媳妇,无过而遭遣,回到娘家,又受到兄长逼婚,为了捍卫纯洁的爱情,刘兰芝毅然决然地“举身赴清池”。无一声哀叹,无一滴眼泪,无一步徘徊,使兰芝的形象更加丰满鲜明。兰芝的可贵之处在于,面对刁蛮的焦母,自请遣归。在离开焦家之前,她承受着被驱遣的强大的心理压力,从容镇静,严妆巧梳,面对焦母不卑不亢,坚韧刚强,维护了自己的尊严,以温婉的方式表现了自己的反抗。面对兄长的威逼,自允婚事,顺应其兄,委曲求全。兰芝以三个看似反常的行为,表现了不可侮的人格尊严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刘兰芝对爱情的忠贞不渝也感动了无数的读者,她与焦仲卿凄美的爱情故事令人叹惋。如她的第一次拒婚,面对的是县令的三少爷,年轻、帅气、窈窕绝伦,便言多才。这是许多女子都渴求的.丈夫人选。她的母亲本来支持她,但是也动了心,劝她“汝可去应之”。刘兰芝没有被那公子的地位和相貌所打动,只是想到与焦仲卿的铮铮誓言,想到与焦仲卿的情投意合,一心只盼破镜能重圆。于是,断然拒绝了这门亲事。她说“自可断来信,徐徐更谓之。”在“断”字前加一个“自”,“自”是立即、立刻的意思,表明她几乎不容思考、不须商量,立马拒绝,可见她的坚守爱情、忠贞不渝的情怀。又如太守家迎亲的场面热闹、富贵、繁华:“交语速装束,络绎如浮云,青雀白鹄舫,四角龙子幡,婀娜随风转,金车玉作轮。踯躅青骢马,流苏金镂鞍。赍钱三百万,皆用青丝穿。杂彩三百匹,交广市鲑珍。从人四五百,郁郁登郡门。”这里的铺陈词藻华丽、描写细致,以静为主,以动为辅,以渲染府君迎亲人数之众多、彩礼之丰厚、场面之宏大。可刘兰芝蔑视封建礼教,不为所动,从侧面衬托出她对爱情的忠贞,不为金钱所动,不迷恋权贵托出她对爱情的忠贞。另一方面反衬出焦母遣返儿媳的荒诞。最后新婚之夜的“揽裙脱丝履,举身赴清池”的悲壮举动让太守一家枉花无数钱财,空欢喜一场,可谓叛经背道,罪不可赦,更反映出刘兰芝为爱殉身、对爱情忠贞不渝的良好品德。

      如果说貌美与德馨的浑然一休,为兰芝这一形象奠定了其美的共性,使之具有*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的基本要素—美丽,善良,能干,那么,倔强,坚强,冷静,理智的性格则使兰芝的形象柔美而不专横,能干而不恃才,执著于爱情却不失自尊,外柔内刚,冷静理智。以上几个方面所形成的人格魅力,使兰芝成为*古典文学人物画廊中不可替代的光辉的女性形象。如烟花绽放于长空,却叫人难忘其光辉之璀璨。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充满人格魅力的人,却却无端遭受暴虐的专制魔王焦母强加于她的“无礼节,举动自专由”的责难,被认为这是“不顺父母”,冒犯了封建家长的权威和尊严,决意驱遣。对此,连仲卿也深抱不*地说:“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兰芝是一位地地道道的“好妇”,却不容于婆母,焦母硬逼着儿子休妻。诗中通过仲卿之口说出:“我自不驱卿,逼迫有阿母。”是蛮横暴虐的焦母拆散了仲卿和兰芝的如意婚姻。仲卿被-逼无奈,只得把兰芝暂送娘家,再做后计,并结下了“不别离”“不相负”的誓言。不料,兰芝回娘家后,又为其兄所不容,有县令为儿子来求婚,兰兄性情暴烈,并贪财慕势,全不顾兰芝的意志,强迫兰芝出嫁。但兰芝拒不屈从,她在与仲卿见完最后一面,双方并立下“黄泉下相见”的誓言。她在新婚之夜毅然投水自尽,仲卿得知后也殉情自缢。是封建宗法势力的邪-恶人物兰兄和封建家长制的邪-恶人物焦母把兰芝、仲卿逼上了绝路。

      《孔雀东南飞》这凄婉的爱情悲剧真实反映了封建社会青年男女的悲惨遭遇,有力地揭露了封建礼教、封建家长制的专横和对善良男女、特别是对青年男女在婚姻、家庭生活中的奴役与迫-害,正如兰芝生前所说:“同是被-逼迫,君尔妾亦然。”道出造成他们婚姻悲剧的社会根源。但同时也歌颂了刘兰芝、焦仲卿夫妻的反抗精神,表达了广大人民追求婚姻自主、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这是一曲基于事实而发于吟咏的悲歌。

      刘兰芝是一个典型的封建女子,遵循古时极为崇尚的三从四德,而她和焦仲卿最后的结局则是封建爱情的必然结果。当然,刘、焦二人的悲剧与他们的性格也有很大关系。现在,从刘兰芝的形象特点来分析《孔雀东南飞》这个经典故事。

      刘兰芝是一个才女。文中多次提到她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在古代来说,一个女子能做到这些是可以算有才的了。

      刘兰芝吃苦耐劳。鸡鸡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匹很好的说明了刘兰芝的心灵手巧和任劳任怨。一个弱小女子每日勤于机织,还是需要很大的毅力的。

      刘兰芝心地善良,善解人意。婆婆故意刁难她,她却在被婆婆逼走的时候对婆婆说:受母钱帛多,不堪母驱使。今日还家去,念母劳家里,还嘱咐小姑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足以看出她是多么善良。另外,焦仲卿告诉她过段时间再去找她的时候,她担心的并不是自己能不能再回来,而是只希望焦仲卿可以记住她,这是真诚的爱。

      既然刘兰芝有才华、能吃苦又知书达理,为什么最后却不能和焦仲卿在一起呢?原因就在于刘兰芝本身很软弱,什么事情都是逆来顺受,从来没有想过反抗。婆婆欺负她,她忍气吞声,让她走她就走;哥哥逼她嫁人,她就答应下来。她似乎从来没有想过去反抗,当然这也不能完全责怪她,是封建思想戕害了刘、焦,更注定了他们的悲剧。

    [阅读全文]...

2021-12-03 06:41:36
  • 蜂古诗带拼音

  • 优美,诗歌
  • 蜂古诗带拼音赏析:《蜂》是晚唐诗人罗隐创作的一首咏物诗,也是一首寓理诗。这首诗赞美了蜜蜂辛勤劳动的高尚品格,也暗喻了作者对不劳而获的人的痛恨和不满。这首诗艺术表现方面的特点为:欲夺故予,反跌有力;叙述反诘,唱叹有情;寓意遥深,可以两解。

    蜂古诗带拼音

    fēng luóyǐn

    蜂 (罗 隐)

    bú lùn píng dì yǔ shān jiān,

    不 论 * 地 与 山 尖,

    wú xiàn fēng guāng jìn bèi zhàn

    无 限 风 光 尽 被 占。

    cǎi dé bǎi huā chéng mìhòu,

    采 得 百 花 成 蜜 后,

    wèi shuí xīn kǔ wèi shuí tián

    为 谁 辛 苦 为 谁 甜?

    蜂:《蜂》是晚唐诗人罗隐创作的一首咏物诗,也是一首寓理诗。这首诗赞美了蜜蜂辛勤劳动的高尚品格,也暗喻了作者对不劳而获的人的痛恨和不满。这首诗艺术表现方面的特点为:欲夺故予,反跌有力;叙述反诘,唱叹有情;寓意遥深,可以两解。

    罗隐:生于太和七年(公元833年),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底至京师,应进士试,历七年不第。后来又断断续续考了几年,最终还是铩羽而归,史称“十上不第”。对当时考试制度、当时朝廷的失望,以及在这样的情绪下,看见人民辛苦劳作在田间地头与部分朝廷官员不劳而获这样相对立的情景而产生的愤懑,大致是罗隐作出这首讽喻不劳而获者的《蜂》的原因。

    古诗:是古代中国诗歌的泛称,在时间上指1840年*战争以前中国的诗歌作品,从格律上看,古诗可分为古体诗和*体诗。以唐朝为界限,以前诗歌均为古体诗,其后,古体诗渐渐式微,逐渐消亡。古体诗又称古诗或古风;*体诗又称今体诗。从《诗经》到南北朝的庾信,都算是古体诗,但唐代之后的诗歌不一定都算*体诗,具体在于格律声韵之分

    [阅读全文]...

2022-07-26 13:21:46
蜂古诗的形象 - 句子
蜂古诗的形象 - 语录
蜂古诗的形象 - 说说
蜂古诗的形象 - 名言
蜂古诗的形象 - 诗词
蜂古诗的形象 - 祝福
蜂古诗的形象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