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行重行古诗的特点

关于行行重行古诗的特点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行行重行古诗的特点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行行重行古诗的特点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行行重行古诗的特点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4k+) 语录(1k+) 说说(850) 名言(75) 诗词(1k+) 祝福(94) 心语(3)

  • 《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原文赏析

  • 文学
  • 《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原文赏析

      《行行重行行》是产生于汉代的一首文人五言诗,是《古诗十九首》中的第一首,是汉末动荡岁月中的相思乱离之歌。此诗抒写了一个女子对远行在外的丈夫的深切思念之情,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原文赏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

      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

      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

      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

      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意译:

      离开了我,你不停地走啊不停地走,

      我和你虽然活着,却如同死了一样被永远地分离!

      现在,你和我相距万里是多么地遥远啊,

      好象你在天的那一边,我在天的这一头!

      路途是多么的艰险而且又是那么的遥远啊,

      我和你之间今生不知还能不能再见?

      北方的马儿总是依恋着北风奔跑嘶鸣啊,

      南方的鸟儿做巢也总是向着南方的树枝。

      你和我分别的日子是越来越远了啊,

      思念你啊我日见消瘦连衣服也宽松了不少!

      飘荡的浮云遮住了太阳啊,

      远行他乡的游子顾不得回家。

      思念你使我变得衰老了啊,

      岁月飞逝又是一年!

      唉!这些伤心的事都不要说了啊,

      只希望你和我都努力加餐各自保重吧!

      赏析:

      全诗共十六句,从内容上可分作两层。前六句为第一层,写别离;后十句为第二层,写相思。

      第一层( 前六句 )写别离,主要抒写别离的状况。

      一、二句是写思妇抒写别离时的眼中所见之景象和内心的感受。从侧面揭示了东汉末年社会的动荡不宁的社会现实。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重”:音chóng。

      又。作行而不止之意讲。 “君”:你的尊称,当指女主人公的丈夫,即远行未归的游子。“生别离”:古代流行的成语,与死别离相对。语出《楚辞.九歌.少司命》:“乐莫乐兮新相知,悲莫悲兮生别离。”一说“生别离”之“生”不作与“死”相对举之意讲,而作“硬生生”之“生”字之意讲。如吴淇《古诗十九首定论》就采用此说来解释:“生字当解做生熟之生,犹云生生未当别而别离也。”笔者认为此说单就文学欣赏而言也符合原诗之意境的。

      首句“行行重行行”,是抒写思妇在别离时眼中所见之景象。全句五字,连叠四个“行”,中仅以一个“重”字连缀其间。“行行”,即走啊走啊之意。 “重行行”,即又不停地行走啊行走之意。首句一开始便紧紧地抓着读者的心,读之使人眼前仿佛浮现出一幅远行之人拖着沉重的脚步,一步三回头,渐行渐远的画面。给人一种随着游子的不停地行走,时间在不断地过去,路程在不断地延长,似乎游子从此一去便不再有复还的沉重而又压抑的感觉,一时间仿佛有种痛苦伤感的氛围,立即笼罩着全诗。叶迦莹教授对此句评价甚高,认为首句五字看似简单*易,朴质自然,完全没有丝毫安排雕饰的用意存在于其间;而且若以后世声律之说四声八病来评析它可以说它还通身是病。如全句五字都是*声字,且有四字用字重复。但人们读起它来却不但未尝觉得有任何违拗哑涩之感,反而觉得它就恰好正是这五个字才真正写出了人们离别时所共有的一份感觉和声音,读之给人的感觉它仿佛是“天籁”之音。

      次句“与君生别离”是抒写思妇别离时的内心感受。“与君”二字表现出思妇与游子关系之亲切。而“生别离”三字则又表出思妇对此之无奈与不甘和难舍之情。“别离”是人类最普遍最不可避免的悲苦之情。而“别离”又可分为“死别”和“生别”两种。而“生别”之悲苦则又重于“死别”。“死别”于人一时间虽然说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但对死者而言这一别则意味着一了百了了;对活着的人而言,则又因为它是一种无可挽回的生命终结,随着时间的流逝其心灵的悲苦也会慢慢地得到*复。而“生别”则不同,“生别”则是两个相爱的人因生存的需要,而不得不分开,从此天各一方。因为对方尚在人世,只要活着便尚有相聚的希望,而有希望便会有期盼,又因有期盼便会产生相思之情。所以,只要对方活着一天,其煎熬痛苦思念之情便与之相伴随着相爱双方活着的每一天。

      三、四、五、六句是抒写思妇在别离之后的心理活动。

      “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

      “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是思妇的想象之词。与游子分别已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了,由于音讯杳无,不知游子已去了什么地方,在思妇看来她与游子之间的距离恐怕已经有万里之遥了吧,当然这里的“万余里”不可着实来讲,只不过是极言距离之遥远之意。既然是相隔万里,所以在思妇看来,自然是以君之行处为天涯;游子离家万里,当然也是以故乡与思妇为天涯。所以诗人说是“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了。

      “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 “道路阻且长”,在句意上紧承上句“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而来。此句语出《诗经.秦风.蒹葭》:“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阻”,指道路上的障碍;“长”,指道路间的距离。但在此句“道路阻且长”中,其“阻”和“长”的含义比之《诗经.秦风.蒹葭》中的原义则更为泛。游子去乡万里,与思妇是各在天一涯,其间路途之遥远,这是与《诗经.秦风.蒹葭》中在水一方的伊人间的距离是不可比的;而且其间的障碍“阻”挡也不仅仅只是只有一水相隔,思妇与游子相距万里其中不知有多少高山大河障碍阻挡其间。再加上当时东汉末年社会动乱,战争频繁,更增加了路途之艰险。因此对思妇而言此生可以说已经不存在什么见面的希望了。所以思妇在此自然地发出“会面安可知!”这一充满相思之苦和绝望之悲的哀吟和叹息。

      第二层( 后十句 )写相思。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这两句是用比兴的手法,说明自然界的飞禽走兽都有思念故土的本能和情感。“胡马”:指北方的马。“依”:作依恋讲。一说作“嘶鸣”讲。“越鸟”:指南方的鸟。古代的“越”指今广东福建一带地区,代指南方。“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是古代诗歌中常用的比喻。它主要有两种含义,一种是不忘本,如李善《文选注》引《韩诗外传》“诗曰‘代马依北风,飞鸟栖故里’皆不忘本之谓也”。一种是《吴越春秋》:“胡马依北风而立,越燕望海日而熙,同类相亲之义也”。无论是“不忘本”,还是“同类相亲”,都是用来比喻人不忘乡土的情感的。

      第七、八句,是全诗由写别离转入写相思的过渡句。诗人于极度的思念中展开了丰富的联想:用比兴的手法,连用两个表面上看来似乎与上下文并不相连贯的比喻,来说明动物尚且有不忘故土的本能,你看生长在北方的马儿即使离开了北方,但是一旦北风吹起来了便会依恋着北风嘶呜;生长在南方的鸟儿即使离开了南方,但是它做窝也要选择向南的树枝,作为离乡的游子,难道你不思念故土吗?因此说这两句的真正用意是暗示、提醒游子,禽兽尚且如此,你作为人且能无情?

      “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这两句是实写自已相思之深苦。 “远”:这里当时间久长讲。这里的“相去日已远”,与前面的“相去万余里”遥相呼应。表面上看两次“相去”似乎是简单的重复,其实不然。 第一次与“万余里”组合,指两地相距之远;第二次与“日已远”组合,指夫妻别离时间之长。“缓”:这里当宽松讲。“相去日已远,”是说离别的时间之久。“衣带日已缓”,是言其相思之深之苦。思妇思念游子,随着时间的流逝,其思念之情愈加浓烈,以至于茶饭无思,人是一天一天地消瘦下去,身上穿的衣服也觉得是愈来愈宽松起来。这两句表面上是写思妇对自已衣着形体的感受变化,实则表现了自已对游子的相思之深苦。

      “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 。这两句是写思妇在思念哀怨中产生的怀疑和忧虑。“浮云蔽白日”是古代最流行的一种比喻。一般用于谗臣之蔽贤,“浮云”常用来喻谗臣;“白日”常用来喻君王。同时,古人也常用日、月来比喻男人或丈夫。而在此句中,“浮云蔽白日”究竞作何种理解?历来注家见解不一。而我则赞同张玉谷《古诗十九首赏析》中的见解:“浮云蔽日,喻有所惑,游不顾反,点出负心。” 对此,马茂元教授也认为在我国古代封建社会里,君臣之间的关系和夫妇之间的关系,在观念上是统一的'。因此,他们认为这里的“浮云”是用来喻指游子在外结识的新欢;而“白日”则是用来喻指远游未归的游子。

      这两句是写思妇的想象。游子外出久久未归,是不是他在外结识了新欢,而不顾我在家的思念和哀痛,不想返回故土?这是思妇独自在家,于久久的思念哀怨之中难免产生的怀疑和忧虑。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即使思妇是这样的怀疑和忧虑,但是她对久久未归的游子,还是满怀着浓浓的爱意和谅解,仍然把游子比作灿烂的白日,仍然把游子久久未归看作是他不是不愿返回故土,而是因不得已的原因而顾不上返回故土。读这两句诗,我们可在思妇的哀怨忧虑之中体会出我国古代妇女温柔敦厚的传统美德!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 这两句是继续写思妇内心相思的苦痛和感受。“思君令人老”思妇在长期的思念忧虑哀伤之中,深深地感受到身心之疲惫和憔悴,恍惚之间,似乎容颜已老,红颜不在;时间也在飞速地流逝,仿佛之间又过去了一年。这里的“思君令人老”当然并不是指因相思而使人的年龄老大,而是指主人公内心的感觉,人本不老,而心情的忧伤,致使形体上的消瘦,好象使人衰老了一样。“岁月忽已晚”,也不是说时间的早晚,而是说时间流逝之迅速。古人将一年之尾谓之“岁晚”,一生之尾也谓之“岁晚”,而人的一生又有多少个年尾“岁晚”呢?此句慨叹人生岁月匆匆,年华易逝。

      “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弃捐”:犹言丢下之意。“勿复道”:不要再说了。因为这些相思忧愁现在是说也无用, 多说不过是徒增伤心罢了。“努力”:这里有不可为而为之之意。“加餐饭”:是当时社会上*用的一种最亲切的劝慰别人的成语。如《乐府.相和歌辞.饮马长城窟行》:“长跪读素书,书中竟何如?上有‘加餐饭’,下有‘长相思’”。 “努力加餐饭”,加餐饭在日常生活中应当是一件很*常的一件事,但由于主人公是终日相思忧虑不止,可以说是到了百事无趣,茶饭不思的地步,要想加餐饭又何尝容易做到,,所以才只有要努力去为之才行。这两个字之加看是简单,实则“充满了对于绝望的不甘与在绝望中强自挣扎支持的苦心”(见《迦莹论诗丛稿.一组易懂而难解的好诗》 )。

      对最后两句诗的解说历来是众说纷纭,但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两种: 对“弃捐勿复道”句而言,一种是把游子当作负心汉,把思妇当作弃妇的前提上来解释,“弃捐”就解作被抛弃搁置之意,那么这句的意思就是说这些被抛弃的悲哀和痛苦不再去说它了;一种是不把游子当作负心汉,把思妇当作弃妇的前提上,来解释“弃捐”, “弃捐”就解作为丢开一边的意思,,那么这句的意思就是说这些相思忧愁和悲苦,暂且抛开不要再去说它了。对“努力加餐饭”句而言,所存在的两种解说是承上句而来的。一种是说自已虽然被痛苦地抛弃了,但自已也不去忧伤不去提它了,只是希望负心的游子你还是努力加餐自已多多保重吧!一种是说此句是自我劝勉之词,意思是说把相思忧愁这些伤心的事都丢开一边不去说它了,自已还是努力加餐,自已保重吧!

      笔者认为在人性本美好和不违背诗意的前提下,把“弃捐勿复道”作第二种解说;把“努力加餐饭”在作第二种解说的基础上,理解为既是思妇对自已,也是对游子的相互宽慰和勉励为更好。因此,对最后两句笔者认为是否应当这样来理解为好:写思妇从相思的哀怨感伤中回到现实后的自我宽慰和勉励。既然一味地痛苦相思,忧虑担心,也于人了无裨益,不起作用,反而只会是使人身心憔悴,容颜易老。因此,不如把相思离愁暂置一边,不要去管它了,你和我都各自努力加餐,保重好身体,以待来日相会吧!若这样去理解,则此句便充分地体现了我国古代妇女温柔敦厚的品性,即使是在这乱世人生中,也依然显露出了恩爱夫妻间相爱不渝的崇高情感。我想这样理解应该不违诗的本意吧!

      这首了诗语言*常朴实,具有淳朴清新的民歌风格。在诗的内容描写手法上,是虚实相生,托物比兴;回环往复,转换变化,层层深入;时而写实,使人如见其景其人,时而虚写,使人想象联翩,时而满怀希望,时而忧心欲绝,时而忧怨逼人,时而又宽勉自励使人又希冀顿生。读之使人感情随之起伏变化,且读后也使人意味横生,回味无穷。更为重要的一点是笔者认为,读此诗不仅仅能满足我们欣赏的需要,而且它还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如诗中女主人公遭受如此相思之苦,但她最后并没有沉溺于中,而是幡然醒悟,要把忧伤和痛苦暂时抛却,努力加餐保重身体,以待来日能与相爱的人重聚。诗中女人公这一自毅,坚强和明智的行为,难道不值得今天的我们敬佩和效法吗?

    [阅读全文]...

2022-04-27 12:43:37
  • 古诗行行重行行拼音版朗读鉴赏

  • 文学
  • 古诗行行重行行拼音版朗读鉴赏

      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一些使用较为普遍的古诗吧,广义的古诗,泛指*战争以前*所有的'诗歌,与*代从西方传来的现代新诗相对应。那些被广泛运用的古诗都是什么样子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古诗行行重行行拼音版朗读鉴赏,欢迎大家分享。

      1、古诗行行重行行拼音版朗读鉴赏

      xíng xíng chóng xíng xíng

      行行重行行

      xíng xíng chóng xíng xíng , yǔ jūn shēng bié lí 。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

      xiāng qù wàn yú lǐ , gè zài tiān yī yá 。

      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

      dào lù zǔ qiě cháng , huì miàn ān kě zhī ?

      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

      hú mǎ yī běi fēng , yuè niǎo cháo nán zhī 。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xiāng qù rì jǐ yuǎn , yī dài rì yǐ huǎn 。

      相去日己远,衣带日已缓。

      fú yún bì bái rì , yóu zǐ bù gù fǎn 。

      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

      sī jūn lìng rén lǎo , suì yuè hū yǐ wǎn 。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

      qì juān wù fù dào , nǔ lì jiā cān fàn 。

      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2、古诗行行重行行翻译

      你走啊走啊老是不停的走,就这样活生生分开了你我。

      从此你我之间相距千万里,我在天这头你就在天那头。

      路途那样艰险又那样遥远,要见面可知道是什么时候?

      北马南来仍然依恋着北风,南鸟北飞筑巢还在南枝头。

      彼此分离的时间越长越久,衣服越发宽大人越发消瘦。

      飘荡的游云遮住了那太阳,他乡的游子却并不想回还。

      因想你使我变的忧伤消瘦,又是一年很快地到了年关。

      还有许多心里话都不说了,只愿你多保重切莫受饥寒。

      3、古诗行行重行行赏析

      全诗长于抒情,韵味深长,语言朴素自然又精炼生动,风格接*民歌。首叙初别之情--次叙路远会难--再叙相思之苦--末以宽慰期待作结。离合奇正,现转换变化之妙。 本篇可分作两部分:前六句为第一部分,后十句为第二部分。 第一部分,追叙初别,着重描写路远相见之难。第二部分,着重刻画思妇相思之苦。古诗是与今体诗相对而言的诗体。一般唐代以后的律诗称今体诗或*体诗,非律诗则称古诗或古体诗。不迫不露、句意*远的艺术风格,表现出东方女性热恋相思的心理特点。

    [阅读全文]...

2022-07-25 02:05:17
  • 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

  •   《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

      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

      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

      胡马倚北风,越鸟巢南枝。

      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

      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

      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注释:

      1、重行行:行了又行,走个不停。

      2、生别离:活生生地分离。

      3、天一涯:天一方。意思是两人各在天之一方,相距遥远,无法相见。

      4、阻且长:艰险而且遥远。

      5、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胡马南来后仍依恋于北风,越鸟北飞后仍筑巢于南向的树枝。意思是鸟兽尚眷恋故土,何况人呢?胡马,泛指北方的马,古时称北方少数民族为胡。越鸟,指南方的鸟,越指南方百越。这两句是思妇对游子说的,意思是人应该有恋乡之情。

      6、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相离愈来愈远,衣带也愈来愈松了。意思是人由于相思而消瘦了。已通“以”。缓:宽松。

      7、浮云蔽白日:这是比喻,大致是以浮云喻邪,以白日喻正。想象游子在外被人所惑。蔽 :遮掩

      8、不顾反:不想着回家。顾,念。反通“返”。

      9、思君令人老:由于思念你,使我变得老多了。老,指老态,老相。

      10、岁月忽已晚:一年倏忽又将过完,年纪愈来愈大,还要等到什么时候呢!岁月已晚,指秋冬之际岁月无多的时候。

      11、弃捐勿复道:什么都撇开不必再说了。捐,弃。

      12、努力加餐饭:有两说。一说此话是对游子说,希望他在外努力加餐,多加保重。另一说此话是思妇*,我还是努力加餐,保养好身体,也许将来还有相见的机会。

      译文:

      你走啊走啊老是不停的走,

      就这样活生生分开了你我。

      从此你我之间相距千万里,

      我在天这头你就在天那头。

      路途那样艰险又那样遥远,

      要见面可知道是什么时候?

      北马南来仍然依恋着北风,

      南鸟北飞筑巢还在南枝头。

      彼此分离的时间越长越久,

      衣服越发宽大人越发消瘦。

      飘荡游云遮住了太阳,

      他乡的游子不想回还。

      只因为想你使我都变老了,

      又是一年很快地到了年关。

      还有许多心里话都不说了,

      只愿你多保重切莫受饥寒。

      赏析:

      一个妇女怀念离家远行的丈夫。她咏叹别离的痛苦、相隔的遥远和见面的艰难,把自己的刻骨的相思和丈夫的一去不复返相对照,但还是自我宽解,只希望远行的人自己保重。全诗长于抒情,韵味深长,语言朴素自然又精炼生动,风格接*民歌。

      本篇可分作两部分:前六句为第一部分,后十句为第二部分。

      第一部分,追叙初别,着重描写路远相见之难。开头两句“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是全诗的纲,总领下文。

      第二部分,着重刻画思妇相思之苦。胡马、越鸟二句是说鸟兽还懂得依恋故乡,何况人呢?以鸟兽和人作比,是从好的方面揣度游子的心理。随着时间的飞驰,游子越走越远,思妇的相思之情也愈来愈深切。“衣带日已缓”形象地揭示了思妇的这种心情。她日益消瘦、衰老和“游子不顾反”形成对比。“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是从坏的方面怀疑游子薄幸,不过不愿直说,而是委婉地通过比喻表达心里的想法。最后两句是强作宽慰,实际上这种心情是很难“弃捐”勿“道”的,心绪不佳,“餐饭”也是很难“加”的。相思之苦本来是一种抽象的心理状态,可是作者通过胡马、越鸟、浮云、白日等恰切的比喻,带缓、人老等细致的描写,把悲苦的心情刻画得生动具体,淋漓尽致。

      古诗是与今体诗相对而言的诗体。一般唐代以后的律诗称今体诗或*体诗,非律诗则称古诗或古体诗。《古诗十九首》大约是东汉后期作品,大多是文人模仿乐府之作。这里收集的古诗作者已佚。但它的艺术成就是非常突出的,它长于抒情,善于运用比兴手法,使诗意含蓄蕴藉。它大体代表了当时古诗的艺术成就。《行行重行行》是《古诗十九首》中的第一首。这首诗是一首思夫诗。抒发了一个女子对远行在外的丈夫的深切思念。这是一首在东汉末年动荡岁月中的相思乱离之歌。尽管在流传过程中失去了作者的名字,但“情真、景真、事真、意真”(陈绎《诗谱》),读之使人悲感无端,反复低徊,为女主人公真挚痛苦的爱情呼唤所感动。

      首句五字,连叠四个“行”字,仅以一“重”字绾结。“行行”言其远,“重行行”言其极远,兼有久远之意,翻进一层,不仅指空间,也指时间。于是,复沓的声调,迟缓的节奏,疲惫的步伐,给人以沉重的压抑感,痛苦伤感的氛围,立即笼罩全诗。“与君生别离”,这是思妇“送君南浦,伤如之何”的回忆,更是相思之情再也压抑不住发出的直白的呼喊。诗中的“君”,当指女主人公的丈夫,即远行未归的游子。

      与君一别,音讯茫然:“相去万余里”。相隔万里,思妇以君行处为天涯;游子离家万里,以故乡与思妇为天涯,所谓“各在天一涯”也。“道路阻且长”承上句而来,“阻”承“天一涯”,指路途坎坷曲折;“长”承“万余里”,指路途遥远,关山迢递。因此,“会面安可知”!当时战争频仍,社会动乱,加上交通不便,生离犹如死别,当然也就相见无期。

      然而,别离愈久,会面愈难,相思愈烈。诗人在极度思念中展开了丰富的联想,凡物都有眷恋乡土的本性:“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飞禽走兽尚且如此,何况人呢?这两句用比兴手法,突如其来,效果远比直说更强烈感人。表面上喻远行君子,说明物尚有情,人岂无思的道理,同时兼暗喻思妇对远行君子深婉的恋情和热烈的相思——胡马在北风中嘶鸣了,越鸟在朝南的枝头上筑巢了,游子啊,你还不归来啊!“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自别后,我容颜憔悴,首如飞蓬,自别后,我日渐消瘦,衣带宽松,游子啊,你还不归来啊!正是这种心灵上无声的呼唤,才越过千百年,赢得了人们的旷世同情和深深的惋叹。

      如果稍稍留意,至此,诗中已出现了两次“相去”。第一次与“万余里”组合,指两地相距之远;第二次与“日已远”组合,指夫妻别离时间之长。相隔万里,日复一日,是忘记了当初旦旦誓约?还是为他乡女子所迷惑?正如浮云遮住了白日,使明净的心灵蒙上了一片云翳?“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这使女主人公忽然陷入深深的苦痛和彷惶之中。诗人通过由思念引起的猜测疑虑心理“反言之”,思妇的相思之情才愈显刻骨,愈显深婉、含蓄,意味不尽。

      猜测、怀疑,当然毫无结果;极度相思,只能使形容枯槁。这就是“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老”,并非实指年龄,而指消瘦的体貌和忧伤的心情,是说心身憔悴,有似衰老而已。“晚”,指行人未归,岁月已晚,表明春秋忽代谢,相思又一年,暗喻女主人公青春易逝,坐愁红颜老的迟暮之感。

      坐愁相思了无益。与其憔悴自弃,不如努力加餐,保重身体,留得青春容光,以待来日相会。故诗最后说:“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至此,诗人以期待和聊以*的口吻,结束了她相思离乱的歌唱。

    [阅读全文]...

2021-12-27 22:14:12
  • 《行行重行行》原文、翻译及赏析

  • 《行行重行行》原文、翻译及赏析

      在学*、工作、生活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古诗了吧,狭义的古诗,是指产生于唐代以前并和唐代新出现的*体诗(又名今体诗)相对的一种诗歌体裁。还在苦苦寻找优秀经典的古诗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行行重行行》原文、翻译及赏析,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诗词作者

      佚名(东汉)

      原文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

      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

      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

      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

      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行行重行行》是产生于汉代的一首文人五言诗,是《古诗十九首》中的第一首,是汉末动荡岁月中的相思乱离之歌。此诗抒写了一个女子对远行在外的丈夫的深切思念之情,内容可分为两部分:前六句为第一部分,追叙初别,着重描写路远相见之难;后十句为第二部分,着重刻画思妇相思之苦。全诗结构严谨,层次分明;运用比兴,形象生动;语言朴素自然,通俗易懂,自然地表现出思妇相思的心理特点,具有淳朴清新的民歌风格。

      翻译:

      你走啊走啊老是不停地走,就这样活生生分开了你我。

      从此你我之间相距千万里,我在天这头你就在天那头。

      路途那样艰险又那样遥远,要见面可知道是什么时候?

      北马南来仍然依恋着北风,南鸟北飞筑巢还在南枝头。

      彼此分离的时间越长越久,衣服越发宽大人越发消瘦。

      飘荡的游云遮住了那太阳,他乡的游子却并不想回还。

      因想你使我变的忧伤消瘦,又是一年很快地到了年关。

      还有许多心里话都不说了,只愿你多保重切莫受饥寒。

      赏析:

      此诗首句五字,连叠四个“行”字,仅以一“重”字绾结。“行行”言其远,“重行行”言其极远,兼有久远之意,翻进一层,不仅指空间,也指时间。于是,复沓的声调,迟缓的节奏,疲惫的步伐,给人以沉重的.压抑感,痛苦伤感的氛围,立即笼罩全诗。“与君生别离”,这是思妇“送君南浦,伤如之何”的回忆,更是相思之情再也压抑不住发出的直白的呼喊。诗中的“君”,当指女主人公的丈夫,即远行未归的游子。

      与君一别,音讯茫然:“相去万余里”。相隔万里,思妇以君行处为天涯;游子离家万里,以故乡与思妇为天涯,所谓“各在天一涯”也。“道路阻且长”承上句而来,“阻”承“天一涯”,指路途坎坷曲折;“长”承“万余里”,指路途遥远,关山迢递。因此,“会面安可知”!当时战争频仍,社会动乱,加上交通不便,生离犹如死别,当然也就相见无期。

      然而,别离愈久,会面愈难,相思愈烈。诗人在极度思念中展开了丰富的联想,凡物都有眷恋乡土的本性:“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这是当时*用的比喻,借喻眷恋故乡的意思。飞禽走兽尚且如此,更不用说人了。这两句用比兴手法,突如其来,效果远比直说更强烈感人。表面上喻远行君子,说明物尚有情,人岂无思的道理,同时兼暗喻思妇对远行君子深婉的恋情和热烈的相思——胡马在北风中嘶鸣了,越鸟在朝南的枝头上筑巢了,游子啊,你还不归来啊!“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自别后,我容颜憔悴,首如飞蓬,自别后,我日渐消瘦,衣带宽松,游子啊,你还不归来啊!正是这种心灵上无声的呼唤,才越过千百年,赢得了后人的旷世同情和深深的惋叹。

      至此,诗中已出现了两次“相去”。第一次与“万余里”组合,指两地相距之远;第二次与“日已远”组合,指夫妻别离时间之长。相隔万里,日复一日,是忘记了当初旦旦誓约,还是为他乡女子所迷惑?正如浮云遮住了白日,使明净的心灵蒙上了一片云翳。“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这使女主人公忽然陷入深深的苦痛和彷惶之中。诗人通过由思念引起的猜测疑虑心理“反言之”,思妇的相思之情才愈显刻骨,愈显深婉含蓄,意味不尽。

      猜测、怀疑,当然毫无结果;极度相思,只能使形容枯槁。这就是“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老”,并非实指年龄,而指消瘦的体貌和忧伤的心情,是说心身憔悴,有似衰老而已。“晚”,指行人未归,岁月已晚,表明春秋忽代谢,相思又一年,暗喻女主人公青春易逝,坐愁红颜老的迟暮之感。

      坐愁相思了无益。与其憔悴自弃,不如努力加餐,保重身体,留得青春容光,以待来日相会。故诗最后说:“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至此,诗人以期待和聊以自我安慰的口吻,结束了她相思离乱的歌唱。

      诗中淳朴清新的民歌风格,内在节奏上重叠反复的形式,同一相思别离用或显、或寓、或直、或曲、或托物比兴的方法层层深入,“若秀才对朋友说家常话”式单纯优美的语言,正是这首诗具有永恒艺术魅力的所在。而首叙初别之情——次叙路远会难——再叙相思之苦——末以宽慰期待作结。离合奇正,现转换变化之妙。不迫不露、句意*远的艺术风格,表现出东方女性热恋相思的心理特点。

      词句注释

      ⑴重:又。这句是说行而不止。

      ⑵生别离:古代流行的成语,犹言“永别离”。生,硬的意思。

      ⑶相去:相距,相离。

      ⑷涯:边际。

      ⑸阻:指道路上的障碍。长:指道路间的距离很远。

      ⑹安:怎么,哪里。知:一作“期”。

      ⑺胡马:北方所产的马。依:依恋的意思。一作“嘶”。

      ⑻越鸟:南方所产的鸟。

      ⑼日:一天又一天,渐渐的意思。已:同“以”。远:久。

      ⑽缓:宽松。这句意思是说,人因相思而躯体一天天消瘦。

      ⑾白日:原是隐喻君王的,这里喻指未归的丈夫。

      ⑿顾:顾恋、思念。反:同“返”,返回,回家。

      ⒀老:这里指形体的消瘦,仪容的憔悴。

      ⒁岁月:指眼前的时间。忽已晚:流转迅速,指年关将*。

      ⒂弃捐:抛弃,丢开。复:再。道:谈说。

      ⒃加餐饭:当时*用的一种亲切的安慰别人的成语。

      创作背景

      这是反映思妇离愁别恨的诗,是《古诗十九首》之一。关于《古诗十九首》的时代背景有多种说法。宇文所安认为*早期诗歌是一个复制系统,找不到“古诗”早于建安时期的确凿证据。木斋提出《古诗十九首》及建安诗歌的重要组成大部分诗作是曹植之作。李善注《昭明文选·杂诗上》题下注曾释之甚明:“并云古诗,盖不知作者。”并认为作于东汉时期,这也是二十世纪以来的主流观点。今人一般认为它并不是一时一人之作,它所产生的年代应当在东汉献帝建安之前的几十年间。至于《行行重行行》的具体创作时间,难以考证。

    [阅读全文]...

2022-04-01 21:34:07
  • 关于行行的诗句

  •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诗经》

    夜坐寒灯连晓月,行行泪尽楚关西。——李白《别内赴征三首》

    行行三峡夜,十二峰顶月。——张祜《送蜀客》

    行行无别语,只道早还乡。——袁凯《京师得家书》

    草草出*关,行行昧前算。——李白《南奔书怀》

    行行向不惑,淹留遂无成。——陶渊明《饮酒》

    行行失故路,任道或能通。——陶渊明《饮酒》

    衣上酒痕诗里字,点点行行,总是凄凉意。——晏几道《蝶恋花·醉别西楼醒不记》

    去去陵阳东,行行芳桂丛。——李白《送温处士归黄山白鹅峰旧居》

    行行日已远,人马同时饥。——曹操《苦寒行》

    夕阳挂树暮山紫,行行到此欲脱屣。——白玉蟾《道过成蹊菴偶成旧风一篇》

    行行快著鞭,献纳黄金扉。——仲并《钱检法及代期以诗告别因次其韵》

    月初生,居人见月一月行。行行一年十二月, 强半马上看盈缺。——王建《行见月》

    忽忽朝日隤,行行将何之。——阮籍《咏怀八十二首》

    傥行行之有觌,交欣惧于中襟;竟寂寞而无见,独悁想以空寻。——陶渊明《闲情赋》

    行行二月暮,乃及徐南疆。——韩愈《此日足可惜赠张籍》

    吹我东南行,行行至吴会。——曹丕《杂诗二首》

    行行当自勉,不忍再思量。——孟云卿《伤情》

    拂衣辞文陛,行行至南都。——唐时升《送殷无美先生之南都三首·睚眦将何如》

    行行到巫山,风烟郁桑柘。——李流谦《峡中赋百韵》

    行行念归路,眇眇惜光阴。——张九龄《始兴南山下有林泉,尝卜居焉,荆州卧病有怀此地》

    况今天子铺德威,蔽能者诛荐受禨.出送抚背我涕挥,行行正直慎脂韦。——韩愈《送区弘南归》

    白杨双行行,白马悲路傍。——李白《自溧水道哭王炎三首》

    索索凉风动,行行秋水深。——高适《东*路作三首》

    苒苒穷年籥,行行尽路岐。——张九龄《南还以诗代书赠京师旧僚》

    行行三两里,夹道乔木植。——尤袤《张公洞》

    寸草报恩罔极,行行恋恋慈茔。——湛若水《祭先慈墓于荷塘有感作六言》

    行行山水上,处处鸟啼新。——《铜官窑瓷器题诗》

    去去关山远,行行胡地深。——《铜官窑瓷器题诗》

    君为分手归,我行行不息。——元稹《酬乐天书怀见寄》

    行行才业知多少,千里吴天水满塘。——李新《送钱使者三首·翠羽颁书出紫皇》

    策马行行到豫州,祖生寂寞水空流。——胡曾《咏史诗·豫州》

    行行采石江,斗酒酹谪仙。——沈继祖《送洪内翰知太*府》

    锦字行行苦,罗帏日日啼。—— 赵嘏《昔昔盐·织锦窦家妻》

    可怜衣带缓,休赋重行行。——吴融《个人三十韵》

    行行江湖去,举棹向天台。——李廌《邓城道中怀旧时德麟相拉至江北三县》

    置醴饯以行,行行季冬月。——梅尧臣《和淮阳燕秀才》

    迢迢村郭远,行行未解鞍。——杨慎《崤关行》

    湍漭原野间,行行策征騑。——方回《访吴式贤归赋诗复以未用韵成篇如前数》

    行行更向曲江浒,*落花急带雨。——韩上桂《紫陌行》

    去去行行勿复迟,未至烹雌炊扊扅。——方回《送邓善之提调写金经》

    秣马膏余车,行行不周路。——秦观《春日杂兴十首·飘忽星气徂》

    辞免期匪远,行行及山春。——韩愈《酬裴十六功曹巡府西驿途中见寄》

    相逢行行行即曲巷,曲巷多蒿草。——袁宏道《拟古乐府》

    芳草已无路,行行又何处。——仇远《相随曲》

    有生不可诀,行行过闽瓯。——元稹《阳城驿》

    伊余掉行鞅,行行来自西。——李商隐《井泥四十韵》

    且当放怀去,行行没馀齿。——王维《偶然作六首》

    倾倒强行行,酣歌归五柳。——王维《偶然作六首》

    黾勉不回顾,行行诣连州。——韩愈《赴江陵途中寄赠王二十补阙李十一拾遗…员外翰林三学士》

    行行简介

    [阅读全文]...

2022-05-31 07:13:16
  • 古诗琵琶行原文(琵琶行全文重点句子解析)

  • 《琵琶行 》是白居易的一首非常杰出的广泛流传的长篇叙事诗。白居易在这首诗的开篇小序中交代了创作此诗的原委。公元816年,也就是唐元和十一年,有一天晚上,白居易送别友人于湓浦口。他们在江上行舟时,听到了一阵阵的琵琶声,而且这琵琶声音很有京城长安的风韵,他们感到很好奇,于是邀请了弹琵琶的人。白居易听着琵琶音,想到了自己的落魄遭遇,因感情共鸣,就写下了这首《琵琶行》。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移船相*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

    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

    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

    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

    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

    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

    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住*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

    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

    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

    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

    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琵琶行》全篇正文内容篇幅比较长,可以分为三个部分来解析。

    第一部分是开篇到“犹抱琵琶半遮面”,写诗人闻声寻人,以及琵琶女的出场。

    第二部分是从“转轴拨弦三两声”到“梦啼妆泪红阑干”,描写琵琶女的高超琴艺,以及她口述不幸遭遇。

    第三部分是从“我闻琵琶已叹息”到结尾,诗人由琵琶女的遭遇联想到自己的遭遇,引发共鸣,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叹。

    首句“浔阳江头夜送客”七个字说明了这首叙事诗的关键要素:时间是夜晚,地点是浔阳江头,人物有诗人与客人,目的是送客。“枫叶 获花秋瑟瑟”用来渲染气氛。

    接下来八句,在琵琶女出场之前的送客场面,诗人做了细致描写:下马登船,宾主举杯饮酒,只可惜没有管弦在旁奏乐。虽然不能尽兴地饮酒,但也醉成了一片,凄凄惨惨地将要在这月色茫茫的江面上道别。忽然听到水面上传来的琵琶声,诗人和客人都被这琵琶声吸引了,诗人迟迟不肯离开,客人停舟驻足倾听。他们循着声音在江上寻找发出声音的地方,低低地问是何人在弹奏,琵琶女听到问话停了琴音,想要说话却又迟疑了。

    [阅读全文]...

2022-01-09 03:00:16
  • 元代行省制特点和历史作用

  • 历史,法律
  • 元代行省制特点和历史作用

      在个人成长的多个环节中,大家或多或少都会接触过论文吧,论文是讨论某种问题或研究某种问题的文章。你写论文时总是无从下笔?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元代行省制特点和历史作用,欢迎阅读与收藏。

      行省制是蒙元统治者在行政区划和政治制度方面留给后代的一份重要遗产。自元行省始,行省三司督抚的高层督政区体制较稳定地确立了下来。然而,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究竟如何?人们的看法不尽相同。笔者以为,元行省制是古代多民族同一国家发展壮大过程中中心与地方权力结构不断调整、完善的产物。它并非单纯的中心集权或地方分权。元行省制的历史价值在于:它创立了一种以行省为关键,以中心集权为主,辅以部分地方分权的新体制。该体制有三个特点:行省性质具有两重性又长期代表中心分驭各地,主要为中心收权兼替地方分留部分权力,所握权力大而不专。元行省制引起了13、14世纪中心与地方权力结构的较大变动,对元代社会和后来的明清、*代影响至深。

      (一)行省的两重性质和代表中央分驭各地的使命元行省的性质与使命,需要从行省的设置、演化过程谈起。元代行省是行中书省的简称,其渊源可追溯到魏晋隋唐的行台和金代行尚书省。蒙古国时期,燕京、别失八里、阿母河三断事官及归降的金朝官吏、军阀等,也称为行尚书省或行省。不过,这些都算不上严格意义上的行省。忽必烈建元朝后,正式在朝廷设置中书省总领全国政务,时称"都省"。不久,又沿用前朝旧例,频繁派中书省宰执带相衔临时到某一地区负责行政或征伐事务。如中统和至元前期的陕西四川行省、河东行省、北京行省、山东行省、西夏中兴行省、南京河南府等路行省、云南行省、*宋战争前后的荆湖行省、江淮行省等。其中,设立于至元十年(127年)的云南行省等,已带有地方最*府的色彩。就是说,这一阶段的行省已显现朝廷派出机构与地方最*府的两重性端倪。只不过此类两重性仅表现在云南等少数行省范围内,多数行省的性质仍然是朝廷的临时派出机构。大约在世祖末成宗初,随着江浙、湖广、江西、陕西、四川、甘肃、辽阳、河南等行省的改置或增设,行省逐渐演化为常设的、固定的地方最*府。几乎与此同时,元廷又对行省的名称、品秩、事权作了重要调整:其一,"嫌于外重",一律取消中书省宰执"系衔";其二,降行省品秩为从一品,通常以*章政事二名为长官、少数行省特许增置左丞相一员,但品秩仍比都省低一级;其三,江南等处行枢密院并入行省,实行"絜兵民二枋而临制于阃外"的体制。这三项举措大体奠定了行省作为地方常设机构的规模和权力框架。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行省演化为固定的地方官府,是指其主要性质而言。即使上述演化完成以后,行省仍长期保留着朝廷派出机构的某些原有性质。许有壬云:"都省握天下之十省分天下之治"。虞集说:"国家置中书省以治内,分行省以治外"。《元史o百官志七》也说:"行中书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以上三处明言行省"分天下之治","掌国庶务",且与朝廷都省互为"表里",密切相连。另,终元一代,行省官一直属于"内任"官。元未柳贯、孙作、虞集称行省为"外廷"、"*"和"外宰相"。这些都显示:世祖、成宗朝以后行省仍具有地方最*府和朝廷派出机构的两重性质,其代表中央分驭各地的使命依然如故。与世祖前期行省的两重性质不同的是,其地方最*府的性质已占主导,朝廷派出机构的旧有性质则退居次要地位。徐元瑞《吏学指南o府号》说:"分镇方面,故为行省。"《元史》《明宗纪》和《达识帖睦迩传》也说,行省官掌"方面之权",充"方面之寄"。此"分镇方面"和"方面之权",对理解行省的两重性和代表中央分驭各地的使命,很有帮助。"分镇方面"、"方面之权"和"方面之寄",显然不是一般地方官府在某地域范围内"画地统民",而蕴含着由中央派出,代表中央统辖"方面"的意思。另外,从灭南宋之后湖广、江西、江淮、陕西数省的辖区均与中书省直辖区"腹里’接壤,其治所均在与京师最*的水陆交通线上,也不难窥见行省代中央"分镇方面"之职能是相当突出的。当然,我们还需要正视和承认世祖朝以后行省性质的主要方面演化为常设地方最*府的事实。元行省的这一半性质,也可在元人笔下窥其端倪:如大德五年(1301年)成书的徐元瑞《吏学指南》称行省为"分镇方面";但时至元末,柳贯则云"行省得画地统民",与柳贯同仕于顺帝朝的湖广行省*章星吉也自称:"吾受天子命为藩大臣"。既然元后期文人中不乏行省"画地统民"和"藩大臣"等说,元世祖朝以后行省新增的地方最*府的性质也就十分清楚了。总之,具有两重性质和代表中央分驭各地的使命,是元行省制的一个基本特征。还需要注意,元廷设置十行省的目的和作用,各有侧重,并不完全一致。如"生齿繁夥,物产富穰,水浮陆行,纷轮杂集","土赋居天下十六七"的`江浙、湖广、江西三省,大抵以镇压新征服区域和搜刮财赋为基本宗旨,其治所相应地均设在行省北端的水陆交通要冲,而不置于该行省的中心地带,以便朝廷的联络和指挥。位于中原、关中及西南边檄襟要,驻有许多蒙古军团的陕西、四川、云南、河南四行省,又以军事襟要的镇遏控制为重心。"太祖肇基之地","诸王星布棋列"的岭北行省及辽阳、甘肃等行省,则以廪养或防范蒙古诸王,控制蒙古部众及供给军需作为主要使命。从以上设置目的和作用看,元行省主要着眼于政治上的统治和军事上的控制,酷似十个大军区。无论是作为朝廷的临时派出机构,抑或作为常设的地方最*府,其代表中央进行政治控驭和军节镇遏的色彩,一直非常浓厚。另外,朝廷为部分行省提供经费,也有助于理解行省的性质。如世祖至元七年(1270年)闰十一月元廷"给河西行省钞万锭,以充岁费";至元八年(1271年)四月"给河南行中中书省岁用银五十万两";大德元年(1297年)正月"以钞十二万锭、盐引三万给甘肃行省";延祐四年(1297年)六月"给岭北行省经费钞九十万锭、杂綵五万匹"。至元十年(1273年)闰六月赛典赤o赡思丁赴任前所赐白银二万五干两、钞五百锭,也属于云南行省设立之经费。以上朝廷拨给经费虽限于甘肃、河南、岭北、云南等部分行省,时间上却囊括行省演化嬗变的前后两个阶段。这既可以看做是朝廷对部分行省的财政支援,也是行省作为朝廷派出机构在财政方门面的证据。设置目的各有侧重和半数左右行省经费由中央提供,也可以从侧面印证元行省并非纯粹的地方官府。

      (二)行省主要为中央收权,兼替地方分留权力由于行省性质的嬗变和代中央分驭各地使命的稳定性,行省在职能和权力行使方面也表现为主嬗要为中央收权,同时兼替地方分留部分权力。关于行省的权力和职能,《元史o百官志七》云:"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重事,无不领之。"柳贯也讲,行省的职司包括"外廷之谋议,庶府之禀承,兵民之号令,财赋之简稽"。以上两处都涉及了行省的财政、军事、行政等事权,柳贯还谈到行省作为中央派出机构"外廷"的"谋议"职司,与路州等"庶府"及"兵民"的关系。以下从财政、行政、军事、司法等领域逐项考察行省的权力与职能。对辖区财赋的综领督办和以行省为单位的上供留用,最能体现行省为中央搜刮各地财赋又兼替地方分留部分财权的功能。元代各地的租税征收,主要采取路府总领,"府科于州,州科于县,县科于民",逐级科级的方式。但是,在"腹里"以外的行省辖区内,路府州县的赋税征收,又需要受行省的综领和监督。首先,行省有权参与议定路府州县所掌的赋税数额、征收方式,也拥有对路府州县赋税额高低上下、此增彼减的调整权。对辖区盐、酒、金银、市舶等课税,行省也有节制、掌管、监督等权力。其次,行省还代表中书省接受所属路及直隶州的"上计",上计稽考完毕,又需要"总其概,咨都省、台宪官阅实之"。岁终上计之外,路及直隶州有责任随时向行省报告财赋收入情况。发现累年"未申除钱粮,虚作实在,为数巨万",也申报行省"销破"。上计和稽考财赋时,行省官员有权适当惩罚路州官吏。这就是柳贯所言行省"财赋之简稽"职能的基本内容。再次,大约在世祖末成宗初,各行省督办的钱粮赋税已有了数额方面的规定。此类规定,即所谓"合办额",是以年份为单位计算的。"合办额"直接向朝廷负责,或增余,或足额,成亏欠,由朝廷逐年检核,并实行奖励增羡和处分亏空的政策。如"河南行省亏两淮岁办盐十万引、钞五干锭,遣札刺而带等往鞫实,命随其罪之轻重治之。陕西行省增羡盐钞一万二千五百余锭……各赐衣以旌其能"。通过掌管税额、上计稽考和以行省为单位的定额办集,行省充当了元廷搜刮各地财赋的重要工具。有的学者称江浙等行省相当于向中央转送财赋的"中转站",不是没有道理的。元人黄溍说:"……昔之有国家者,藏富之所,散于列州。而今也,藏富之所,聚于诸省"。魏晋隋唐两宋,州是地方高级行政建置,地方财赋首先聚集和储藏于各州,而后再作上供和留用之类的分配。元代则不然。多数路、州仓储"有名无实",有些甚至"粮不宿仓"。路及直隶州(府)必须把所征赋税先送往行省。各行省直属的仓库."所统郡邑岁入上供及经费之出纳,无所不掌"。特别是江浙等江南三行省"岁所入泉币、金玉、织文、它良货贿待用之物,以钜万计。所储为甚厚,所系为甚大"。由于行省始终负有代表中央分驭各地的使命,行省代朝廷集中各路州的财赋于行省治所,已是基本将各地财赋集中于朝廷了。于此,行省主要为中央搜刮、集中财赋的职能,可谓洞若观火了。各地财赋集中于行省后,自然出现了解运京师、上供朝廷与各省留用的问题。《元史》卷二二《武宗本纪一》大德十一年九月已丑条云:晋王也孙铁木儿以诏赐钞万锭,止给八千为言,中书省臣言:"帑藏空竭,常赋岁钞四百万锭,各省备用之外,入京师者二百八十万锭……臣等虑财用不给,敢以上闻"。

    [阅读全文]...

2022-03-12 15:50:24
  • 形容行行出状元的句子

  • 优美
  • 行行出状元这句话是怎么来的

    传说古时候,有叫王二,考上状元后整天耀武扬威,神气十足。

    一日,在街上闲突发奇想,准备考考别人,以此显示自己。

    他遇见一个砍柴的人,对砍柴人说:“我是当今状元,我来考考你。

    你能在木头上劈出一条直线吗

    ”砍柴人不屑地说:“状元神气什么

    你瞧着

    ”说着,拿来一根木头立在地上,抬起斧子,只一下就把木头劈出一条直线。

    王二见了,灰溜溜地走了。

    王二来到了油坊,他把一枚铜钱盖在油葫芦口上,对着油郎说:“我是当今状元,我来考考你。

    给我打二斤三两油,不要用提斗,不许洒一点。

    你能做到吗

    ”卖油郎淡然一笑说:“别神气

    你瞧着

    ”说着卖油郎擒起油罐子就往油葫芦里倒,只见钱眼一点油也没沾,而且一称正好是二斤三两。

    王二脸上发烧,拿着油葫芦走了。

    王二又来到了米店,对卖米的老奶奶说:“我是当今状元,我来考考你。

    你能把混在一起的米和谷子分开吗

    ”老奶奶瞧了瞧王没有作声,找来了簸箕,只簸了几天,就把混在一起的米和谷子分开了。

    王二一见,羞得低下了头,离开了米店。

    王二很受触动。

    回到家里,他把这些事讲给家人听,并感慨地说:“世界上真是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哪

    我怎么可以骄傲呢

    ”从此,“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也就作为一句俗话,在老百姓中流传下来。

    ,不拘一格降人才。

    仿写句子: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一千零一夜夜夜有故事

    打工一族就是打工的人呗行行出状元 我的理解是:每一个行业做到细致,做到完美,都能赢得外界的认可,就是每个行业都有成功的精英

    找到一首当代大家写的唯美诗词句子,供参考:行文/李者也人皆壮志欲凌空,世上却无天梯登。

    高台起于砖与瓦,大器始自锤与钉。

    莫道职分贵与贱,三百余行无一轻。

    一域一业一岗上,一员一工皆一英。

    语文句子改错行行出状元,不管哪一行也好,都会涌现出。

    语文句子改错行行出状元,不管哪一行也好,都会涌现出一批拔尖的人才 X应改成行行出状元,不管哪一行,都会涌现出一批拔尖的人才

    明明明明明白白白喜欢他,可他就是不说

    [阅读全文]...

2022-03-25 06:18:38
  • 汉字特点的古诗117句

  • 经典
  •   1、杨柳青青江水*,闻郎江上唱歌声。——刘禹锡《竹枝词》

      2、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李白《子夜秋歌》

      3、御柳如丝映九重,凤凰窗映绣芙蓉。——温庭筠《杨柳枝》

      4、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李商隐《无题》

      5、一望二三里,烟村四五家。——徐再思《无题》

      6、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李白《行路难(其一)》

      7、要我下马行,为我指山隅。——杜甫《潼关吏》

      8、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9、被褐怀珠玉,颜闵相与期。——阮籍《咏怀》

      10、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沈沈楚天阔。——柳永《雨霖铃》

      11、逝将去女,适彼乐土。——《诗经·魏风·硕鼠》

      12、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曹操《观沧海》

      13、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杜甫《兵车行》

      14、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苏轼《念奴娇》

      15、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16、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魏风·伐檀》

      17、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魏风·伐檀》

      18、舟中估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苏轼《李思训画长江绝岛图》

      19、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孔雀东南飞》

      20、末至二三里,摧藏马悲哀。——《孔雀东南飞》

      21、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白居易《琵琶行》

      22、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长歌行》

      23、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木兰诗》

      24、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李清照《如梦令》

      25、蓝溪之水厌生人,身死千年恨溪水。——李贺《老夫采玉歌》

      1、谐音诗句:因荷而得藕,有杏不须梅。

      注释:“因荷而得藕”和“因何而得偶”是谐音,“有杏不须梅”和“有幸不须媒”是谐音,有一语双关的作用。

      2、同旁诗句:远*通达道,进退返逍遥。

      注释:这首诗是利用汉字的偏旁特征作诗,诗句中的每一个字都是同一偏旁。

      3、数字诗句: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注释:这首诗是用数字一到十来写的。

      4、拆字诗句:日月明朝昏,山风岚自起,石皮破仍坚,古木枯不死。

      注释:这首诗根据汉字的结构特点,将字分成了几个字,并组成词语。

      5、连环诗句:赏花归去马如飞,去马如飞酒力微。酒力微醒时已暮,醒时已暮赏花归。

      注释:从任意一个字开始,按照规律可以读出许多首诗。

      6、叠词诗句: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注释:叠词增强了诗句的表现程度,体现了汉字的音律美。

      1、谐音诗: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这里“晴”和“情”谐音,有一语双关的作用)

      2、同旁诗:浙海江深波浪流,慇懃思想怨悲愁。客官宵定寒窗宿,达道逍遥远*逰。(利用汉字的偏旁特征作诗,每个诗句中每一个字都是同一偏旁)

      3、叠词诗: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叠词增强了表现程度,富有汉字的音律美)

      4、拆字诗:日月明朝昏,山风岚自起,石皮破仍坚,古木枯不死。可人何当来,意若重千里,永言咏黄鹤,志士心未已。(根据汉字的结构特点,将字分成几个字,组成词语,暗寓此字)

      5、连环诗:落雪飞芳树,幽红雨淡霞。薄月迷香雾,流风舞艳花。(从任意一个字开始,按照规律可以读出许多首诗,同一个字在不同部位有不同意象)

      何处它年寄此生,山中江上总关情。——虞集《院中独坐》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白居易《琵琶行》

      对酒卷帘邀明月,风露透窗纱。——苏轼《少年游·润州作》

      寄言俦侣,莫负广寒沈醉。——文征明《念奴娇·中秋对月》

      相思树底说相思,思郎恨郎郎不知。——梁启超《竹枝词》

      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李白《春思》

    [阅读全文]...

2022-05-11 23:38:50
行行重行古诗的特点 - 句子
行行重行古诗的特点 - 语录
行行重行古诗的特点 - 说说
行行重行古诗的特点 - 名言
行行重行古诗的特点 - 诗词
行行重行古诗的特点 - 祝福
行行重行古诗的特点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