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有关江南蓝印花布的古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有关江南蓝印花布的古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有关江南蓝印花布的古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有关江南蓝印花布的古诗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清代南通蓝印花布的纹样造型和色彩特点
在个人成长的多个环节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论文吧,借助论文可以有效训练我们运用理论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的能力。那么,怎么去写论文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清代南通蓝印花布的纹样造型和色彩特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清代南通蓝印花布享誉全国,是我国民间传统手工印花织物的佼佼者。清代南通蓝印花布用途非常广泛,常被应用于枕套、包袱、被套等日常生活物品上。清代南通蓝印花布纹样类型多种多样,纹样风格朴素典雅,纹样题材也多取自于大自然或生活情景,在色彩运用上,只选用蓝色和白色两种颜色,因而南通蓝印花布又可分为蓝底白花与白底蓝花两种。然而,在这种朴实不华的色彩运用之中,却蕴含着独特的民族审美视角和深厚的民族文化色彩。
一、清代南通蓝印花布的纹样造型
南通蓝印花布纹样的题材往往涉及动物、植物和人物,单纯的文字图形、几何图形或者多种图案相结合的综合纹样也较为常见,这些来源于不同题材的纹样造型基本上可以纳入到具象纹样造型、抽象纹样造型和具象抽象综合纹样造型这三种纹样造型类型之中。
(一)具象纹样
具象纹样造型,是指在清代南通蓝印花布中,纹样造型图案通过刻画动物、植物、人物等题材的具体形象来传达所表达的内涵。绝大多数蓝印花布的纹样属于这种具象纹样造型,因为南通蓝印花布中的素材要么来自大自然,要么来自生活经验,因而大部分传统蓝印花布手工艺人从自然界或生活经验出发,注重对具象形象的刻画,在写实的基础之上,往往也运用一定的想象力将具象纹样表现得更加富有视觉观赏性。
具体而言,南通蓝印花布具象纹样能够直观地表现出所刻画的内容,但由于受到传统手工艺技术的限制,纹样装饰必须要进行一些艺术加工,使得形象更加符合美的造型法则。例如,清代南通蓝印花布的"蝙蝠"纹样造型就是具象纹样造型的典型代表,从图中可以十分直观得看出图案印制的是四只蝙蝠,蝙蝠展翅的形象栩栩如生。
在具象表现蝙蝠形象的过程中,由于受到传统印花技术的限制,对具象题材的造型进行适度修饰、夸张或概括是十分必要的,适度的修饰使造型特点更加突出,赋予蓝印花布*面造型更强的生命力和感染力,从而达到生动活泼、装饰性更佳的效果,增加蓝印花布的视觉观赏性。
(二)抽象纹样
抽象纹样造型也是南通蓝印花布中较为常见的一种类型,它的图案一般由高度抽象、符号化的几何图形或者文字构成,体现出对形式美的执着追求以及直观的视觉美感。抽象纹样造型是相对于具象纹样而言的,二者所表现的内容正好相反,具象纹样造型注重刻画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事物,而抽象纹样则不受具体形象的限制,多以文字或者抽象图形、符号的形象出现,使得蓝印花布视觉效果绚丽多彩、变化无穷。抽象纹样造型主要包括文字纹样造型和几何图形纹样造型。
第一,文字纹样造型。南通蓝印花布文字纹样中,最为常见的有"福""禄""寿""禧"等含有吉祥寓意的文字,而且文字的字体多采用篆书。由于*汉字字形结构富有可塑性,而且往往含有很多的美妙寓意,既具有装饰性又具有象征性,因而在蓝印花布造型中深受欢迎。
第二,几何图形纹样造型。这种纹样通过规律的几何图案或者富有变化的几何图案,形成简洁明快的视觉美感。其中回纹(如图2所示)是应用最多的,回纹的特点是简洁大方、典雅规整,它是由雷纹线条组成的几何形体,寓意安宁吉祥、绵延不绝,这种抽象的符号化图形具有简洁明快的视觉特点。
(三)综合纹样
具象纹样和抽象纹样各具特点、各有所长,在通常情况下,二者在南通蓝印花布的纹样造型中并非是非此即彼的,二者常常融会贯通地运用在同一个蓝印花布图案之中。具象和抽象相结合的综合纹样在清代南通蓝印花布的纹样造型中有两种表现形式:
第一,具象纹样和抽象纹样同构,即以具象纹样刻画为主体纹样,结合抽象纹样的外在形式。在常见的清代南通蓝印花布"狮子滚绣球"被面图案中,其主体纹样就由"狮子滚绣球"与"梅兰竹菊"的具象画面组成,而抽象纹样则是作为背景的格子纹样和万字纹,这两种抽象纹样作衬托、装饰,使得整个图案纹样结构层次感分明,具象纹样和抽象纹样融合,显现出密而不乱、多而不杂的风格。
第二,具象纹样在中心,轮廓外围配上抽象纹样。这种具象和抽象结合的图案在南通蓝印花布中应用相当广泛,例如,在常见的包袱布"福寿双全"图案中,具象的蝙蝠纹样的轮廓外围用大小不同的点进行点缀,中心纹样中抽象的"寿"字纹样,则是经过高度概括、抽象化、符号化的艺术加工提炼而出。整个纹样结构看起来简洁明了,图案造型生动有趣,不仅在视觉造型上更加富有观赏性,二者的相得益彰也完美烘托出"福寿双全"的寓意。
二、清代南通蓝印花布的色彩特征
清代南通蓝印花布的色彩素朴雅致,不追求奢华炫目,它的色彩只包含蓝色和白色两种颜色,但是在这两种简单的颜色背后所隐藏的不仅是传统手工艺者朴实的审美观念和深厚的民族文化意蕴,而且也包含了古人的和谐自然观念。
(一)色彩只用蓝色和白色搭配
清代南通蓝印花布只采用了蓝色、白色两种颜色,两种色彩简明轻快、一动一静、各有所长,带来前所未有的视觉美感。
首先,蓝色作为深色系的代表,可以带来朴素和低调的视觉效果,用单纯的靛蓝染色,给人的最直观的感受是朴素、低调,完全不同于五颜六色或金碧辉煌的喧嚣浮躁或奢侈华丽;而且从色彩所蕴含的情感特征来看,蓝色代表冷静、深沉、清静、含蓄、沉稳等特质,能够很好地代表劳动人民淳朴敦厚的性格和朴实不华的审美特点;其次,白色单纯透明,和蓝色一起搭配,既能够表达蓝天白云的自然意境,又能够形成鲜明的对比效果,使得图案更加醒目,完整地衬托出蓝色所蕴含的情感特质。
(二)色彩具有深厚文化底蕴
清代南通蓝印花布色彩的运用包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这种文化底蕴表现为两个方面:
第一,深厚的历史文化蕴义。*古代是长幼尊卑分明的等级社会,服饰制度也是等级分明的,青色是*民阶层的代表色,这就使得南通蓝印花布这种民间手工艺品长盛不衰,因而,蓝色的`运用背后是一种*民历史文化,而在当代,蓝印花布则已经不再代表等级文化,而是走向了一种简约、朴素的审美趣味。
第二,深厚的南通民俗文化。南通人民把蓝印花布也称作"青花布",在民俗文化中,蓝印花布在充当生活常用品的同时,也被寄予一些民俗文化寓意。人们用"青、白色"寓意"清白",希望为人处世一尘不染、清清白白,而文人墨客则用青色服装来显现自己清高的风骨。在清代,南通民间婚俗中也用"青"与"亲"的谐音来表达情感,使得婚礼喜庆气氛更加浓郁。由此可见,清代南通蓝印花布的靛蓝色彩不仅能够起到装饰作用,而且饱含民间深厚的文化底蕴。
(三)色彩运用和谐自然。
除色彩种类有限、文化内涵深厚之外,南通蓝印花布的色彩运用还显现出和谐自然的鲜明特征。南通蓝印花布的色彩较为单一,它没有绫罗绸缎色彩的鲜艳和丰富,但是蓝白的协调搭配,却和蓝天白云、旷远翠绿的自然界景象相得益彰,展现出自然和谐的色彩运用观念。如图3的"龙凤戏珠"蓝印花布,白色和蓝色的简单搭配却格外显现出蓝天白云的美妙风景,龙凤呈祥的场面更是表现出了手工艺人对"和谐"境界的不懈追求。
由此可见,蓝白二色的搭配深刻体现出传统手工艺人对和谐自然的追求:蓝色是苍天碧海的颜色,代表宁静、宽厚、深遂、稳重、智慧和包容的特征;而白色则使人联想到白云、白雪,代表纯洁、光明、神圣的特征,这两种颜色的巧妙运用,不仅产生一种明快、朴素的美学特点,更具视觉冲击力。此外,南通蓝印花布色泽单一却不失光彩,凝重而不失自信,产生一种自然、质朴、宁静、和谐的境界美。
三、结语
清代南通蓝印花布是民间手工艺作品的代表,是我国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清代南通蓝印花布纹样题材丰富,纹样类型也多种多样,在精美的造型之上,再加上对蓝色和白色独到运用,使得蓝印花布呈现出朴实、自然、和谐的风格特点。如何在传统工艺的基础上适应时代的需求,不断探索和创新,让南通蓝印花布这一传统手工艺焕发新的生机,值得我们继续深入思考和探讨。
参考文献:
[1]沈雯哗.《南通传统蓝印花布的设计振兴研究》.江南大学,2007.
[2]王旭娟.《清代南通蓝印花布纹样探析》.苏州大学,2007.
《蓝印花布》阅读答案
《蓝印花布》阅读答案小编整理了关于《蓝印花布》阅读答案以供各位同学参考和学*,希望对于大家的阅读水*和阅读练*有所帮助和裨益,关于《蓝印花布》阅读答案我们一起来分享吧,祝大家学*进步!
蓝印花布王全吉我忽然听见有一种呼唤,亲切,又有些遥远。在杭州城郊的宋城,那条简单的仿古小巷里,我似乎听见了蓝印花布在清风里细语的声音,声音里充满了初夏阳光的味道。那家挂满蓝印花布的小店里,我梦中的蓝印花布成为一种饰物,一件件旅游纪念品,装饰在这个叫宋城的地方。蓝色的织物在一瞬间,让我联想起乡间织土布的机子月夜里的吟唱,大片大片的蓝靛草在夏日的薰风中起伏的波浪,以及雕花的被板里蓝色的液体欢快流动的声音。
我盖过蓝印花布做被面的棉被。小时候,在外婆家我见过颜色朴素清爽的蓝印花布被,在寒冷的冬天,那来自乡间植物的温柔和暖意,严严实实地捂着我的童年。那时候,我很小,到现在我还是记不起来那床蓝印花布上的图案,是百子图,还是龙凤呈祥,抑或是别的什么图案?
蓝印花布,有扎染、蜡染和夹染之分。夹染起源于隋代,盛行于唐代。唐时的夹染色彩艳丽,丝、帛的织物上,浸染了大唐的雍容华贵富丽堂皇。宋代时,彩色的夹染织物出现在皇家的宫殿,不允许民间有着华丽的夹缬,两次下令禁止夹缬的流行。离开了民间的夹染,就像是被连根拔起的植物,成为无辜的浮萍,在历史的河流里沉浮漂流。在我的印象里,现在它漂泊在温州苍南一个僻远的村落,在夏天的早晨,给我们惊鸿一瞥的欣喜和绵长的伤感。那富贵华丽的色彩,这时已在岁月的风雨中洗去了铅华,成为清纯沉稳的蓝色,这个曾经盛行于民间的一种手工染色工艺,它有个古典而文雅的名字:“夹缬”,以有花纹图案的“夹板”来染色,印染图案形态单纯,像淡雅的蓝色花朵,盛开在大地深处。它靛蓝的色彩,美妙的构图,以及它所散发出来的古老历史和文化的醇浓的韵味,让我身不由己地背向城市,走进隐没在寻常巷陌的乡间作坊。
纯粹的蓝色,来自土地上生长的蓝靛草。只要把它的草茎插入温暖湿润的亚热带泥土里,它就如春天的柳枝一般,抽枝长叶,长成一片葱茏蓊郁的绿色。我吃惊的是,在那苍翠的绿色植物里,竟然藏着深蓝深蓝的秘密。在遥远的年代,是谁第一个读懂土地里深藏的秘密?
秋天,蓝靛草的'茂叶和嫩枝被采摘来,在大土坑里浸泡一周,加了石灰,开始搅浆、打靛花,竹棍和木杷在满坑的蓝靛里拍打着,那是一种绿色植物对另一种绿色植物别样的亲热方式,它们以一种神秘的语言,交流着对色彩的见解。在竹棍和木杷亲切的拍打里,蓝靛草开始呈现出梦幻般的蓝色,仿佛秋日里高远的蓝天浓缩成这里浓稠的深蓝。打靛花人的瞳仁,便有了深海般的沉静和喜悦。
这些蓝色的液体,最后沿着雕花的被板上浅浅的河床,流向土织布,流向一个预先设想好的图案:可爱的孩子、妩媚的花朵、吉祥的凤凰……它们宛如大地上的花朵,纯朴自然,美丽茁壮。
在昔日的蓝印花布作坊里,应该有个偌大的院子,高高支起的竹架上,刚卸下来的蓝印花布沾着靛花浓郁的芳香,在河里漂洗后,从半空里悬挂下来,在初春的杨柳风里婆娑地曼舞着,印着百子或者龙凤图案的布匹,在阳光里飘扬着乡间生活的宁静和诗意。
田园的诗意总是出现在遥远的年代,出现在山歌悠扬小巷深处拨浪鼓叮咚的岁月里。我不知道这是时间别有用心,还是我的审美出现了问题。在关注民间艺术的日子里,我的心情或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惊喜,或是沉浸在无边的惆怅和失落里。在苍南八岱村,我看见乡间夹缬艺人眉宇间隐隐的忧郁,像一滴墨汁落在我生宣一般的心上,慢慢地洇开来,浓浓淡淡地晕着。在黄昏的斜阳里,他孤独的身影很长很长。不久的将来,这个*南方的蓝印花布作坊,也许将消逝在烟雨迷蒙的远方。
我没有理由要求乡间的艺人以一种文化的自觉,继续从事这活化石一般的夹缬手艺。他已经在充满蓝草气息的作坊里,十余年间默默地劳作着。他艰难中默默的坚持和努力,使古老的夹缬艺术重现在我们的视野里,散发着文化的气息,就像古老的醇醪,虽逾千年,漱齿犹香。
16、“我忽然听见有一种呼唤,亲切,又有些遥远。”从文中看,是什么让这来自蓝印花布的呼唤显得“亲切”和“遥远”?(5分)
17、文章第三段划线句“离开了民间的夹染,就像是被连根拔起的植物”的含义是什么?(4分)
18、阅读倒数第二段划线内容,联系全文,分析作者为什么“惊喜”,为什么“惆怅、失落”。(5分)
19、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4分)( )
A、第一段中作者说蓝印花布成为“一种饰物,一种旅游纪念品”,暗示蓝印花布在现实生活中已经仅仅是一种装饰物。
B、作者认为,夹缬艺术之所以即将消失,是因为宋代时被禁止在民间流行。
C、本文语言充满了诗意,这诗意来自作者对蓝印花布的诗意的理解,来自他对民间艺术的挚爱。
D、文章结尾的“虽逾千年,濑齿犹香”说明作者认为民间艺术尽管现在不太盛行,但在将来必将发扬光大。
E、本文以“蓝印花布”为载体表达了作者对民间艺术的关注,这份关注充满了感情,也倾注着作者深沉的思索。
参考答案:
16、(5分)亲切:它常常出现在我的“梦中”;我童年盖过蓝印花布做被面的棉被;它散发着文化的醇浓的韵味。遥远:它有着古老的历史;它来自民间,远离城市;在现实生活中已经很难找到,它已经日趋消亡。
17、(4分)夹染在宋朝两次被禁止在民间流行,它因而失去了得以滋养的土壤,失去了旺盛的生命力。
18、(5分)很多优秀的民间艺术在随着岁月的流逝而逐渐消失。在对民间艺术的关注中,作者因为能够偶然发现民间艺术的优秀作品而欣喜,也因为民间艺术在现实生活中日渐式微而感到惆怅和失落。
19、CE(4分)
《江南》
汉乐府
江南可采莲,
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
鱼戏莲叶西,
鱼戏莲叶南,
鱼戏莲叶北。
注释:
1、汉乐府:原是汉初采诗制乐的官署,后来又专指汉代的乐府诗。汉惠帝时,有乐府令一官,可能当时已设有乐府。武帝时乐府规模扩大,成为一个专设的官署,掌管郊祀、巡行、朝会、宴飨时的音乐,兼管采集民间歌谣,以供统治者观风察俗,了解民情厚薄。这些采集来的歌谣和其他经乐府配曲入乐的诗歌即被*称为乐府诗。
2、田田:荷叶茂盛的样子。
3、可:在这里有“适宜”、“正好”的意思。
译文:
江南又到了适宜采莲的季节了,莲叶浮出水面,挨挨挤挤,重重叠叠,迎风招展。在茂密如盖的荷叶下面,欢快的鱼儿在不停的嬉戏玩耍。一会儿在这儿,一会儿又忽然游到了那儿,说不清究竟是在东边,还是在西边,是在南边,还是在北边。
赏析:
这是一首采莲歌,反映了采莲时的光景和采莲人欢乐的心情。在汉乐府民歌中具有独特的风味。
民歌以简洁明快的语言,回旋反复的音调,优美隽永的意境,清新明快的格调,勾勒了一幅明丽美妙的图画。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荷叶,莲叶下自由自在、欢快戏耍的鱼儿,还有那水上划破荷塘的小船上采莲的壮男俊女的欢声笑语,悦耳的歌喉,多么秀丽的江南风光!多么宁静而又生动的场景!从文化学的角度,我们又会发现这是一首情歌,它隐含着青年男女相互嬉戏,追逐爱情的意思。你看那些鱼儿,在莲叶之间游来躲去,叫人怎能不想起北方的“大姑娘走进青纱帐”?
读完此诗,仿佛一股夏日的清新迎面扑来,想着就令人觉得清爽。还不止于此,我们感受着诗人那种安宁恬静的情怀的同时,自己的心情也随着变得轻松起来。
诗中没有一字是写人的,但是我们又仿佛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感受到了一股勃勃生机的青春与活力,领略到了采莲人内心的欢乐和青年男女之间的欢愉和甜蜜。这就是这首民歌不朽的魅力所在。
江南雪古诗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听说过或者使用过一些比较经典的古诗吧,狭义的'古诗,是指产生于唐代以前并和唐代新出现的*体诗(又名今体诗)相对的一种诗歌体裁。古诗的类型多样,你所见过的古诗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江南雪古诗,欢迎大家分享。
七律《江南雪》
(*水韵)
寒宵塞北行云去,晓色江南雪景栽。
但觉朱楼更旧貌,忽闻紫陌建瑶台。
飞檐点笔银花现,望眼倾心玉魄开。
落笔携梅香一缕,诗风共缀雅频来。
五律《冬雪》
(*水韵)
腊月芳游尽,开轩羽翼飞。
凉亭铺锦被,玉粉叠罗帏。
柳色身姿弱,农家巷陌稀。
天工生妙笔,风雪故思归。
七律《咏雪》
(*水韵)
亭际嫣红别玉台,万朵银花一夜开。
满枝频借寒风舞,小径寒欺粉蝶来。
缓缓峰前雕素景,茫茫陌上砌云腮。
山阴绝地神飞笔,漏境寻幽醉欲徊。
五律《雪仙子》
(*水韵)
道是天宫粉,人间水国铺。
疑春飞柳絮,醉意捧花奴。
抱去娇娘软,飘来玉骨酥。
窗开临入寝,切切正相扶。
五律《迎雪》
(*水韵)
梨花临别院,入牖舞悠哉。
落砚香池染,飞檐玉榻来。
亭楼移画栋,水国砌云腮。
远*茫茫白,梦倾诗泄台。
江雪
唐代: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绝句
唐代: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春雪
唐代:韩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夜雪
唐代:白居易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望雪
唐代:李世民
冻云宵遍岭,素雪晓凝华。
《江南春》
唐·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
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楼台烟雨中。
注释:
1、山郭:山城。
2、酒旗:古代酒店外面挂的幌子。
译文:
千里江南,到处莺莺歌燕舞,桃红柳绿,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
在临水的村庄,依山的城郭,到处都有迎风招展的酒旗。
到处是香烟缭绕的寺庙,亭台楼阁矗立在朦胧的烟雨之中。
赏析:
这首《江南春》,千百年来素负盛誉。四句诗,既写出了江南春景的丰富多彩,也写出了它的广阔、深邃和迷离。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诗一开头,就象迅速移动的电影镜头,掠过南国大地:辽阔的千里江南,黄莺在欢乐地歌唱,丛丛绿树映着簇簇红花;傍水的村庄、依山的城郭、迎风招展的酒旗,一一在望。迷人的江南,经过诗人生花妙笔的点染,显得更加令人心旌摇荡了。摇荡的原因,除了景物的繁丽外,恐怕还由于这种繁丽,不同于某处园林名胜,仅仅局限于一个角落,而是由于这种繁丽是铺展在大块土地上的。因此,开头如果没有“千里”二字,这两句就要减色了。但是,明代杨慎在《升庵诗话》中说:“千里莺啼,谁人听得?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若作十里,则莺啼绿红之景,村郭、楼台、僧寺、酒旗,皆在其中矣。”对于这种意见,何文焕在《历代诗话考索》中曾驳斥道:“即作十里,亦未必尽听得着,看得见。题云《江南春》,江南方广千里,千里之中,莺啼而绿映焉,水村山郭无处无酒旗,四百八十寺楼台多在烟雨中也。此诗之意既广,不得专指一处,故总而命曰《江南春》……”何文焕的说法是对的,这是出于文学艺术典型概括的需要。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后两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从前两句看,莺鸟啼鸣,红绿相映,酒旗招展,应该是晴天的景象,但这两句明明写到烟雨,是怎么回事呢?这是因为千里范围内,各处阴晴不同,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不过,还需要看到的是,诗人运用了典型化的手法,把握住了江南景物的特征。江南特点是山重水复,柳暗花明,色调错综,层次丰富而有立体感。诗人在缩千里于尺幅的同时,着重表现了江南春天掩映相衬、丰富多彩的美丽景色。诗的前两句,有红绿色彩的映衬,有山水的映衬,村庄和城郭的映衬,有动静的映衬,有声色的映衬。但光是这些,似乎还不够丰富,还只描绘出江南春景明朗的一面。所以诗人又加上精彩的一笔:“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金碧辉煌、屋宇重重的佛寺,本来就给人一种深邃的感觉,现在诗人又特意让它出没掩映于迷蒙的烟雨之中,这就更增加了一种朦胧迷离的色彩。这样的画面和色调,与“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的明朗绚丽相映,就使得这幅“江南春”的图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南朝”二字更给这幅画面增添悠远的历史色彩。“四百八十”是唐人强调数量之多的一种说法。诗人先强调建筑宏丽的佛寺非止一处,然后再接以“多少楼台烟雨中”这样的唱叹,就特别引人遐想。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对江南景物的赞美与神往。但有的研究者提出了“讽刺说”,认为南朝皇帝在中国历史上是以佞佛着名的,杜牧的时代佛教也是恶性发展,而杜牧又有反佛思想,因之末二句是讽刺。其实,解诗首先应该从艺术形象出发,而不应该作抽象的推论。杜牧反对佛教,并不等于对历史上遗留下来的佛寺建筑也一定讨厌。他在宣州,常常去开元寺等处游玩。在池州也到过一些寺庙,还和僧人交过朋友。着名的诗句,象“九华山路云遮寺,青弋江边柳拂桥”,“秋山春雨闲吟处,倚遍江南寺寺楼”,都说明他对佛寺楼台还是欣赏流连的。当然,在欣赏的同时,偶而浮起那么一点历史感慨也是可能的。
《忆江南》
唐·白居易
江南好,
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注释:
1、忆江南:既是标题,也是词牌名。
2、旧曾谙:从前很熟悉。
3、江花:江边的花。
4、蓝:蓝草,叶子青绿,可制染料。
译文:
江南的风景多么美好,如画的风景久已熟悉。太阳从江面升起时江边的鲜花比火红,春天到来时碧绿的江水象湛蓝的蓝草。怎能叫人不怀念江南?
题解:
白居易曾在江南杭州和苏州做官,很受当地群众的爱戴。这首词是他回忆江南景物的作品,艺术上很有特色。
诗人早年因避乱来到江南,曾经旅居苏、杭二州。晚年又担任杭、苏刺史多年。江南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给他留下了极深的印象。他也与那里的人民结下了深挚的友谊,直到晚年回到北方以后,仍然恋恋不已。《忆江南词》就是这种心情下的产物。作品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对以后文人词的发展,也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赏析:
古语云,言而无文,行而不远。白居易的忆江南词从写成,流传至今,已是一千多年,而且还将一直流芳百世,那么这寥寥数语,文在何处?如何能“行”如此之远呢?
白居易曾经担任杭州刺史,在杭州呆了两年,后来又担任苏州刺史,任期也一年有余。在他的青年时期,曾漫游江南,旅居苏杭,应该说,他对江南有着相当的了解,故此江南在他的心目中留有深刻印象。当他因病卸任苏州刺史,回到洛阳后十二年,他六十七岁时,写下了三首忆江南,可见江南胜景仍在他心中栩栩如生。
要用十几个字来概括江南春景,实属不易,白居易却巧妙地做到了。他没有从描写江南惯用的“花”、“莺”着手,而是别出心裁地从“江”为中心下笔,又通过“红胜火”和“绿如蓝”,异色相衬,展现了鲜艳夺目的江南春景。异色相衬的描写手法,在大诗人杜甫的诗里常常可见,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两种不同的颜色互相映衬,使诗意明丽如画。白居易走的也是这条路,从他的诗里也可见端倪,“夕照红于烧,晴空碧胜蓝”、“春草绿时连梦泽,夕波红处*长安”、“绿浪东西南北水,红栏三百九十桥”。因而江南的春色,在白居易的笔下,从初日,江花,江水之中获得了色彩,又因烘染、映衬的手法而形成了我们想象中的图画,色彩绚丽耀眼,层次丰富,几乎无需更多联想,江南春景已跃然眼前。
既是“能不忆江南”,那么杭州这个白居易停留时间最长的地方,是什么给他的感受最深呢?古籍载:“杭州灵隐寺多桂。寺僧曰:‘此月中种也。’至今中秋望夜,往往子堕,寺僧亦尝拾得。”既然寺僧可以拾得,那么看起来,白居易做杭州刺史的时候,很有兴趣去拾它几颗,也似多次去灵隐寺寻找那月中桂子,正好欣赏三秋月夜的桂花。白居易是诗人,自然不乏浪漫的气质,在八月桂花暗飘香的月夜,徘徊月下,流连桂丛,时而举头望月,时而俯首细寻,看是否有桂子从月中飞堕于桂花影中。这是何等美丽动人的一副画面。一个寻字,而情与景合,意与境会,诗情画意,引人入胜。
《江南春》这首相信朋友们都不陌生,那么其中的译文大家又有没有了解呢?
唐代: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译文
江南大地鸟啼声声绿草红花相映,水边村寨山麓城郭处处酒旗飘动。
南朝遗留下的四百八十多座古寺,无数的楼台全笼罩在风烟云雨中。
注释
1.莺啼:即莺啼燕语。
2.郭:外城。此处指城镇。
3.酒旗:一种挂在门前以作为酒店标记的小旗。
4.南朝:指先后与北朝对峙的宋、齐、梁、陈*。
5.四百八十寺:南朝皇帝和大官僚好佛,在京城(今南京市)大建佛寺。据《南史·循吏·郭祖深传》说:“都下佛寺五百余所”。这里说四百八十寺,是虚数。
6.楼台:楼阁亭台。此处指寺院建筑。
7.烟雨:细雨蒙蒙,如烟如雾。
扩展阅读:更多关于江南春的
江南春·波渺渺
宋代:寇准
波渺渺,柳依依。孤村芳草远,斜日杏花飞。江南春尽离肠断,苹满汀洲人未归。
江南春怀
唐代:
青春几何时,黄鸟鸣不歇。
天涯失乡路,江外老华发。
心飞秦塞云,影滞楚关月。
身世殊烂漫,田园久芜没。
岁晏何所从?长歌谢金阙。
南湖早春
唐代:
风回云断雨初晴,返照湖边暖复明。
乱点碎红山杏发,*铺新绿水蘋生。
翅低白雁飞仍重,舌涩黄鹂语未成。
不道江南春不好,年年衰病减心情。
咏红梅花得“梅”字
清代:曹雪芹
白梅懒赋赋红梅,逞艳先迎醉眼开。
冻脸有痕皆是血,酸心无恨亦成灰。
误吞丹药移真骨,偷下瑶池脱旧胎。
江北江南春灿烂,寄言蜂蝶漫疑猜。
(出自《》第五十回。)
满江红·为问封姨
清代:纳兰性德
为问封姨,何事却、排空卷地。又不是、江南春好,妒花天气。叶尽归鸦栖未得,带垂惊燕飘还起。甚天公、不肯惜愁人,添憔悴。
搅一霎,灯前睡。听半晌,心如醉。倩碧纱遮断,画屏深翠。只影凄清残烛下,离魂飘缈秋空里。总随他、泊粉与飘香,真无谓。
夔州歌十绝句
唐代:
中巴之东巴东山,江水开辟流其间。
白帝高为三峡镇,瞿塘险过百牢关。(其一 瞿塘 一作:“夔州”)
白帝夔州各异城,蜀江楚峡混殊名。
英雄割据非天意,霸主并吞在物情。(其二)
群雄竞起问前朝,王者无外见今朝。
比讶渔阳结怨恨,元听舜日旧箫韶。(其三)
江南春总是那么的多彩迷人,古代也有不少相关的,最有名的莫过于杜牧的《江南春》了。
唐代: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译文
江南大地鸟啼声声绿草红花相映,水边村寨山麓城郭处处酒旗飘动。
南朝遗留下的四百八十多座古寺,无数的楼台全笼罩在风烟云雨中。
注释
⑴莺啼:即莺啼燕语。
⑵郭:外城。此处指城镇。酒旗:一种挂在门前以作为酒店标记的小旗。
⑶南朝:指先后与北朝对峙的宋、齐、梁、陈*。四百八十寺:南朝皇帝和大官僚好佛,在京城(今南京市)大建佛寺。据《南史·循吏·郭祖深传》说:“都下佛寺五百余所”。这里说四百八十寺,是虚数。
⑷楼台:楼阁亭台。此处指寺院建筑。烟雨:细雨蒙蒙,如烟如雾。
扩展阅读:更多江南春的词
江南春
唐代:张籍
江南杨柳春,日暖地无尘。渡口过新雨,夜来生白蘋.
晴沙鸣乳燕,芳树醉游人。向晚青山下,谁家祭水神。
望江南·春睡起
宋代:金德淑
春睡起,积雪满燕山。万里长城横玉带,六街灯火已阑珊,人立蓟楼间。
空懊恼,独客此时还。辔压马头金错落,鞍笼驼背锦斓班。肠断唱门关。
江南春(中吕商赋张药翁杜衡山庄)
宋代:吴文英
风响牙签,云寒古砚,芳铭犹在棠笏。秋床听雨,妙谢庭、春草吟笔。城市喧鸣辙。清溪上、小山秀洁。便向此、搜松访石,葺屋营花,红尘远避风月。瞿塘路,随汉节。记羽扇纶巾,气凌诸葛。青天万里,料漫忆、莼丝鲈雪。车马从休歇。荣华事、醉歌耳热。天与此翁,芳芷嘉名,纫兰佩兮琼玦。
江南曲
南北朝:柳恽
汀洲采白苹,日落江南春。
洞庭有归客,潇湘逢故人。
故人何不返,春华复应晚。
不道新知乐,只言行路远。
(五首选三)
清代:张惠言
东风无一事,妆出万重花。
闲来阅遍花影,惟有月钩斜。
我有江南铁笛,要倚一枝香雪,吹彻玉城霞。
清影渺难即,飞絮满天涯。
飘然去,吾与汝,泛云槎。
东皇一笑相语:芳意在谁家?
难道春花开落,又是春风来去,便了却韶华?
花外春来路,芳草不曾遮。
疏帘卷春晓,胡蝶忽飞来。
游丝飞絮无绪,乱点碧云钗。
肠断江南春思,黏着天涯残梦,剩有首重回。
银蒜且深押,疏影任徘徊。
罗帷卷,明月入,似人开。
一尊属月起舞,流影入谁怀?
迎得一钩月到,送得三更月去,莺燕不相猜。
但莫凭栏久,重露湿苍苔。
今日非昨日,明日复何如?
竭(去字旁)来真悔何事,不读十年书。
为问东风吹老,几度枫江兰径,千里转*芜?
杜牧生活的晚唐时代,唐王朝以做大厦将倾之势,藩镇割据、宦官专权、牛李党争,《江南春》就是在此背景下所作。
唐代: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译文
江南大地鸟啼声声绿草红花相映,水边村寨山麓城郭处处酒旗飘动。
南朝遗留下的四百八十多座古寺,无数的楼台全笼罩在风烟云雨中。
注释
1.莺啼:即莺啼燕语。
2.郭:外城。此处指城镇。
3.酒旗:一种挂在门前以作为酒店标记的小旗。
4.南朝:指先后与北朝对峙的宋、齐、梁、陈*。
5.四百八十寺:南朝皇帝和大官僚好佛,在京城(今南京市)大建佛寺。据《南史·循吏·郭祖深传》说:“都下佛寺五百余所”。这里说四百八十寺,是虚数。
6.楼台:楼阁亭台。此处指寺院建筑。
7.烟雨:细雨蒙蒙,如烟如雾。
赏析
这首《江南春》,千百年来素负盛誉。四句诗,既写出了江南春景的丰富多彩,也写出了它的广阔、深邃和迷离。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诗一开头,就像迅速移动的镜头,掠过南国大地:辽阔的千里江南,黄莺在欢乐地歌唱,丛丛绿树映着簇簇红花;傍水的村庄、依山的城郭、迎风招展的酒旗,一一在望。迷人的江南,经过诗人生花妙笔的点染,显得更加令人心旌摇荡了。摇荡的原因,除了景物的繁丽外,恐怕还由于这种繁丽,不同于某处园林名胜,仅仅局限于一个角落,而是由于这种繁丽是铺展在大块土地上的。因此,开头如果没有“千里”二字,这两句就要减色了。但是,明代杨慎在《升庵诗话》中说:“千里莺啼,谁人听得?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若作十里,则莺啼绿红之景,村郭、楼台、僧寺、酒旗,皆在其中矣。”对于这种意见,何文焕在《历代诗话考索》中曾驳斥道:“即作十里,亦未必尽听得着,看得见。题云《江南春》,江南方广千里,千里之中,莺啼而绿映焉,水村山郭无处无酒旗,四百八十寺楼台多在烟雨中也。此诗之意既广,不得专指一处,故总而命曰《江南春》……”何文焕的说法是对的,这是出于艺术典型概括的需要。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后两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从前两句看,莺鸟啼鸣,红绿相映,酒旗招展,应该是晴天的景象,但这两句明明写到烟雨,只是因为千里范围内,各处阴晴不同。不过,还需要看到的是,诗人运用了典型化的手法,把握住了江南景物的特征。江南特点是山重水复,柳暗花明,色调错综,层次丰富而有立体感。诗人在缩千里于尺幅的同时,着重表现了江南春天掩映相衬、丰富多彩的美丽景色。诗的前两句,有红绿色彩的映衬,有山水的映衬,村庄和城郭的映衬,有动静的映衬,有声色的映衬。但光是这些,似乎还不够丰富,还只描绘出江南春景明朗的一面。所以诗人又加上精彩的一笔:“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金碧辉煌、屋宇重重的佛寺,本来就给人一种深邃的感觉,现在诗人又特意让它出没掩映于迷蒙的烟雨之中,这就更增加了一种朦胧迷离的色彩。这样的画面和色调,与“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的明朗绚丽相映,就使得这幅“江南春”的图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南朝”二字更给这幅画面增添悠远的历史色彩。“四百八十”是唐人强调数量之多的一种说法。诗人先强调建筑宏丽的佛寺非止一处,然后再接以“多少楼台烟雨中”这样的唱叹,就特别引人遐想。
杜牧特别擅长于在寥寥四句二十八字中,描绘一幅幅绚丽动人的图画,呈现一种深邃幽美的意境,表达一缕缕含蓄深蕴的情思,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思的启迪。《江南春》反映了中国与绘画中的审美是超越时空的、淡泊洒脱的、有着儒释道与禅宗“顿悟”的思想,而它们所表现的多为思旧怀远、归隐、写意的诗情。
赏析分歧
关于《江南春》绝句的主旨,有没有借古讽今是分歧较大的地方。
有的研究者提出了“讽刺说”,认为南朝皇帝在中国历史上是以佞佛著名的,杜牧所处时代的佛教也是恶性发展,而杜牧又有反佛思想,因之末二句是讽刺。或认为主旨在尚儒排佛,表达对统治者治国乏术和佛道误国的忧虑;或认为主旨在借古讽今,讽谏统治者大兴土木滥修佛寺会造成国力衰弱民生凋敝,加重社会危机。他们认为晚人有一种忧国忧民的情怀,审美之中不乏讽刺,诗的内涵也更显丰富。
有的研究者不以为然。他们只是认为这首诗只是描绘了江南的美景,表现了诗人对江南景物的赞美与神往。了解诗首先应该从艺术形象出发,而不应该作抽象的推论。杜牧反对佛教,并不等于对历史上遗留下来的佛寺建筑也一定讨厌。他在宣州,常常去开元寺等处游玩。在池州也到过一些寺庙,还和僧人交过朋友。著名的,象“九华山路云遮寺,青弋江边柳拂桥”,“秋山春雨闲吟处,倚遍江南寺寺楼”,都说明他对佛寺楼台还是欣赏流连的。
《江南春》这首表达的是作者对江南的赞赏,关于它的全文意思,同学们又了解多少呢?
唐代: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江南大地鸟啼声声绿草红花相映,水边村寨山麓城郭处处酒旗飘动。
南朝遗留下的四百八十多座古寺,无数的楼台全笼罩在风烟云雨中。
干里江南,到处莺歌燕舞,有相互映衬的绿树红花,有临水的村庄,有依山的城郭,到处都有迎风招展的酒旗。昔日到处是香烟缭绕的深邃的寺庙,如今亭台楼阁都沧桑矗立在朦胧的烟雨之中。
注释
⑴莺啼:即莺啼燕语。
⑵郭:外城。此处指城镇。酒旗:一种挂在门前以作为酒店标记的小旗。
⑶南朝:指先后与北朝对峙的宋、齐、梁、陈*。四百八十寺:南朝皇帝和大官僚好佛,在京城(今南京市)大建佛寺。据《南史·循吏·郭祖深传》说:“都下佛寺五百余所”。这里说四百八十寺,是虚数。
⑷楼台:楼阁亭台。此处指寺院建筑。烟雨:细雨蒙蒙,如烟如雾。
创作背景
杜牧生活的晚唐时代,唐王朝以做大厦将倾之势,藩镇割据、宦官专权、牛李党争.....一点点的侵蚀着这个巨人的身体。
而另一方面,宪宗当政后,醉心于自己*淮西等一点点成就,飘飘然的做起了长生不老的春秋大梦,一心事佛,韩愈上《谏佛骨表》、险些丢了性命。宪宗被太监杀死后,后继的穆宗、敬宗、文宗照例提倡佛教,僧尼之数继续上升,寺院经济持续发展,大大削弱了*的实力,加重了国家的负担。
杜牧这年来到江南(江苏江阴),不禁想起当年南朝、尤其是梁朝事佛的虔诚,到头来是一场空,不仅没有求得长生,反而误国害民。既是咏史怀古,也是对唐王朝统治者委婉的劝诫。后来武宗发动会昌灭佛,从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矛盾。
这是一首素负盛誉的写景诗。小小的篇幅,描绘了广阔的画面。它不是以一个具体的地方为对象,而是着眼于整个江南特有的景色,故题为《江南春》。
首句“千里莺啼绿映红”,一开始就展现了江南大自然风光。“千里”是对广阔的江南的概括。这里到处是莺啼,无边的绿叶映衬着鲜艳的红花。这种有声有色、生机勃勃的景色自然是江南特有的。次句“水村山郭酒旗风”写了江南独特的地形风貌,临水有村庄,依山有城郭,在春天的和风中,酒旗在轻轻地招展。这是多么明丽的江南啊!
一二句写的是晴景,三四句写的是雨景。“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在春天的微雨中,则另有一番风光。在山明水秀之处,还有南朝遗留下来的数以百计的佛寺。这些金碧辉煌、屋宇重重的佛寺,被迷蒙的烟雨笼罩着,若隐若现,似有似无,给江南的春天更增添了朦胧迷离的色彩。“四百八十”是虚数,不是实指,突出佛寺之多,讽刺了皇帝依赖佛教。其中应指现存于江阴青阳镇的悟空寺。
全诗以高度概括的笔法,勾勒了江南地区的风物,描绘了江南明丽而迷蒙的春景。色彩鲜明,情味隽永。一首七言绝句,能展现出这样一幅广阔的画卷,真可谓“尺幅千里”了。
同时杜牧还留下了一首《芙蓉湖》),赞誉江阴美景:
丹树村边烟火微,碧波深处雁初飞。萧条落叶垂杨岸,隔水寥寥闻捣衣。
有关江南蓝印花布的古诗
描写印花布的古诗词
印江南古诗配画脚本的
古诗江南的发布通知
对江南春古诗春天的印象
忆江南古诗的江花
江南与荷花的古诗
关于江南花的古诗
飞花令有江南的古诗
江南荷花的诗句古诗
写江南花香味的古诗
江南几度梅花的古诗
江南古诗江南的地图
江南荷花的古诗词
飞花令带有江南的古诗
江南的古诗江南的古诗
江南的古诗
江南杏花烟雨的古诗
忆江南还有江南忆的古诗
忆江南的忆江南的古诗
忆江南古诗中的江花注释
江南逢李龟年赠花卿的古诗
杏花烟雨江南的古诗
江南水乡落花的古诗
看江南雪的古诗
江南村的古诗
江南雪的古诗
江南的爱古诗
E江南的古诗
亿江南古诗的
迷茫心情说说心情短语
宝贝说说心情短语
好听的英语短语
表原因的短语
工作烦恼心情短语
生日祝福语男朋友短语
小学英语短语大全短句
心情感慨短语
高考重点短语
闺蜜朋友说说心情短语
姐妹聚会的心情短语
微信感悟人生经典短语
最恨的人说说心情短语
关于美食说说心情短语
要去旅游的心情短语
早上说说心情短语2016
关于音乐的单词和短语
陪爸妈去旅行短语
正能量早安短语
没朋友的说说心情短语
爱的失眠说说心情短语
下雨后心情说说短语
阳光明媚说说心情短语
文艺浪漫的短语
爱爸爸的说说心情短语
纹身常用英文短语
宝宝发烧短语
英语三级短语
六一儿童节祝福语短语
重阳节祝福短语
赞美秋天的短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