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夜空的古诗词及介绍

关于写夜空的古诗词及介绍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写夜空的古诗词及介绍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写夜空的古诗词及介绍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写夜空的古诗词及介绍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5k+) 语录(107) 说说(217) 名言(5) 诗词(8k+) 祝福(55) 心语(2)

  • 贾生古诗介绍

  • 贾生古诗介绍

      《贾生》是唐代诗人李商隐的一首借古讽今的咏史诗,意在借贾谊的遭遇,抒写诗人怀才不遇的感慨。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贾生古诗介绍,希望对你有帮助。

      李商隐 贾生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不问苍生问鬼神。

      【译文及注释】

      汉文帝在宣室求问被贬谪的贤臣,

      贾谊的才华和格调更是无可比伦。

      谈至深夜汉文帝挪动双膝靠*他,

      可惜他不垂询民生却是穷究鬼神。

      1、宣室:汉未央宫前正室;

      2、逐臣:指贾谊曾被贬谪。

      3、才调:才气。

      【赏析】

      贾谊贬长沙,久已成为诗人们抒写不遇之感的熟滥题材。作者独辟蹊径,特意选取贾谊自长沙召回,宣室夜对的情节作为诗材。《史记·屈贾列传》载:

      贾生征见。孝文帝方受厘(刚举行过祭祀,接受神的福祐),坐宣室(未央宫前殿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至夜半,文帝前*(在坐*上移膝靠*对方)。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

      在一般封建文人心目中,这大概是值得大加渲染的君臣遇合盛事。但诗人却独具只眼,抓住不为人们所注意的“问鬼神”之事,翻出了一段新警透辟、发人深省的诗的议论。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前幅纯从正面着笔,丝毫不露贬意。首句特标“求”、“访”(咨询),仿佛热烈颂扬文帝贤意愿之切、之殷,待贤态度之诚、之谦,所谓求贤若渴,虚怀若谷。“求贤”而至“访逐臣”,更可见其网罗贤才已达到“野无遗贤”的程度。次句隐括文帝对贾谊的推服赞叹之词。“才调”,兼包才能风调,与“更无伦”的赞叹配合,令人宛见贾生少年才俊、议论风发、华采照人的精神风貌,诗的形象感和咏叹的情调也就自然地显示出来。这两句,由“求”而“访”而赞,层层递进,表现了文帝对贾生的推服器重。如果不看下文,几乎会误认为这是一篇圣主求贤颂。其实,这正是作者故弄狡狯之处。

      第三句承、转交错,是全诗枢纽。承,即所谓“夜半前*”,把文帝当时那种虚心垂询、凝神倾听、以至于“不自知膝之前于*”的情状描绘得维妙维肖,使历史陈迹变成了充满生活气息、鲜明可触的画面。这种善于选取典型细节,善于“从小物寄慨”的艺术手段,正是李商隐咏史诗的绝招。通过这个生动的细节的渲染,才把由“求”而“访”而赞的那架“重贤”的云梯升到了最高处;而“转”,也就在这戏剧高潮中同时开始。不过,它并不露筋突骨,硬转逆折,而是用咏叹之笔轻轻拨转──在“夜半虚前*”前加上可怜两字。可怜,即可惜。不用感情色彩强烈的“可悲”、“可叹”一类词语,只说“可怜”,一方面是为末句── 一篇之警策预留地步;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在这里貌似轻描淡写的“可怜”,比剑拔弩张的“可悲”、“可叹”更为含蕴,更耐人寻味。仿佛给文帝留有余地,其实却隐含着冷隽的嘲讽,可谓似轻而实重。“虚”者,空自、徒然之谓。虽只轻轻一点,却使读者对文帝“夜半前*”的重贤姿态从根本上产生了怀疑,可谓举重而若轻。如此推重贤者,何以竟然成“虚”?诗人引而不发,给读者留下了悬念,诗也就显出跌宕波折的情致,而不是一泻无余。这一句承转交错的艺术处理,精炼,自然,和谐,浑然无迹。

      末句方引满而发,紧承“可怜”与“虚”,射出直中鹄的的`一箭──不问苍生问鬼神。郑重求贤,虚心垂询,推重叹服,乃至“夜半前*”,不是为了询求治国安民之道,却是为了“问鬼神”的本原问题!这究竟是什么样的求贤,对贤者又究竟意味着什么啊!诗人仍只点破而不说尽──通过“问”与“不问”的对照,让读者自己对此得出应有的结论。辞锋极犀利,讽刺极辛辣,感概极深沉,却又极抑扬吞吐之妙。由于前几句围绕“重贤”逐步升级,节节上扬,第三句又盘马弯弓,引而不发,末句由强烈对照而形成的贬抑便显得特别有力。这正是通常所谓“抬得高,摔得重”。整首诗在正反、扬抑、轻重、隐显、承转等方面的艺术处理上,都蕴含着艺术的辩证法,而其新警含蕴、唱叹有情的艺术风格也就通过这一系列成功的艺术处理,逐步显示出来。

      点破而不说尽,有论而无断,并非由于内容贫弱而故弄玄虚,而是由于含蕴丰富,片言不足以尽意。诗有讽有慨,寓慨于讽,旨意并不单纯。从讽的方面看,表面上似刺文帝,实际上诗人的主要用意并不在此。晚唐许多皇帝,大都崇佛媚道,服药求仙,不顾民生,不任贤才,诗人矛头所指,显然是当时现实中那些“不问苍生问鬼神”的封建统治者。在寓讽时主的同时,诗中又寓有诗人自己怀才不遇的深沉感慨。诗人夙怀“欲回天地”的壮志,但偏遭衰世,沉沦下僚,诗中每发“贾生年少虚垂涕”、“贾生兼事鬼”之慨。这首诗中的贾谊,正有诗人自己的影子。概而言之,讽汉文实刺唐帝,怜贾生实亦自悯。

    [阅读全文]...

2022-01-27 19:00:53
  • 关于立夏的古诗词介绍

  • 立夏,写作
  • 关于立夏的古诗词介绍

      在我们*凡的日常里,大家都经常接触到古诗吧,广义的古诗,泛指*战争以前*所有的诗歌,与*代从西方传来的现代新诗相对应。还苦于找不到好的`古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关于立夏的古诗词,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1.《阮郎归·立夏》

      作者:张大烈

      绿阴铺野换新光,薰风初昼长。小荷贴水点横塘,蝶衣晒粉忙。

      茶鼎熟,酒卮扬,醉来诗兴狂。燕雏似惜落花香,双衔归画梁。

      2.《山中立夏用坐客韵》

      年代: 宋 作者: 文天祥

      归来泉石国,日月共溪翁。

      夏气重渊底,春光万象中。

      穷吟到云黑,淡饮胜裙红。

      一阵弦声好,人间解愠风。

      3.《立夏奉祀太一宫》

      年代: 宋 作者: 刘筠

      舜柏森森拂绛霄,薰风瑟瑟动云H。

      琳房遍设沉榆*,金檠齐燃绿桂膏。

      秘册十行开凤检,灵辉三烛驻霓旄。

      香飘员峤空歌歇,北斗阑干月殿高。

      4.《山中立夏即事》

      年代: 明 作者: 蔡汝楠

      一樽开首夏,独对落花飞。

      幽僻还闻鸟,清和未换衣。

      绿帏槐影合,香饭药苗肥。

      尽日柴关启,蚕家过客稀。

      5.《将出峡立夏前作》

      年代: 明 作者: 蔡汝楠

      蜀江云里唤钩,几片残花万树稠。

      未换征衣逢入夏,一年春事在行舟。

      6.《立夏》

      年代: 宋 作者: 赵友直

      四时天气促相催,一夜薰风带暑来。

      陇亩日长蒸翠麦,园林雨过熟黄梅。

      莺啼春去愁千缕,蝶恋花残恨几回。

      睡起南窗情思倦,闲看槐荫满亭台。

      7.《立夏》

      年代: 宋 作者: 薛澄

      渐觉风光燠,徐看树色稠。

      蚕新教织绮,貂敝岂辞裘。

      酷有烟波好,将图荷芰游。

      田间读书处,新笋万竿抽。

      8.《立夏日晚过丁卿草堂》

      年代: 明 作者: 张

      江上茅堂柳四垂,又逢旅次过春时。

      雨多苔蚀悬琴壁,水满蛙生洗砚池。

      风浦萧萧帆过疾,烟空漠漠鸟来迟。

      避喧心事何人解,窗下幽篁许独知。

      9.《立夏前一日有赋》

      年代: 明 作者: 杨基

      渐老绿阴天,无家怯杜鹃。

      东风有今夜,芳草又明年。

      蚕熟新丝后,茶香煮酒前。

    [阅读全文]...

2021-11-29 14:43:43
  • 春晓的古诗介绍

  • 春晓的古诗介绍

      《春晓》是唐代诗人孟浩然隐居在鹿门山时所作,诗人抓住春天的早晨刚刚醒来时的一瞬间展开联想,描绘了一幅春天早晨绚丽的图景,以下是小编收集的古诗相关内容,欢迎查看!

      春晓

      春眠不觉晓⑴,处处闻啼鸟⑵。

      夜来风雨声⑶,花落知多少⑷。

      词句注释

      ⑴不觉晓:不知不觉天就亮了。晓:早晨,天明,天刚亮的时候。

      ⑵闻:听见。啼鸟:鸟啼,鸟的啼叫声。

      ⑶“夜来”句:一作“欲知昨夜风”。

      ⑷“花落”句:一作“花落无多少”。知多少:不知有多少。知:不知,表示推想。

      白话译文

      春天睡醒不觉天已大亮,到处是鸟儿清脆的叫声。

      回想昨夜的阵阵风雨声,吹落了多少芳香的春花。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作品。孟浩然早年隐居鹿门山,*长安谋求官职,考进士不中,还归故乡。《春晓》即是他隐居鹿门山时所作。

      作品鉴赏

      《春晓》这首小诗,初读似觉*淡无奇,反复读之,便觉诗中别有天地。它的艺术魅力不在于华丽的辞藻,不在于奇绝的艺术手法,而在于它的韵味。整首诗的风格就像行云流水一样*易自然,然而悠远深厚,独臻妙境。千百年来,人们传诵它,探讨它,仿佛在这短短的四行诗里,蕴涵着开掘不完的艺术宝藏。

      自然而无韵致,则流于浅薄;若无起伏,便失之*直。《春晓》既有悠美的韵致,行文又起伏跌宕,所以诗味醇永。诗人要表现他喜爱春天的感情,却又不说尽,不说透,“迎风户半开”,让读者去捉摸、去猜想,处处表现得隐秀曲折。

      “情在词外曰隐,状溢目前曰秀。”(张戒《岁寒堂诗话》引)写情,诗人选取了清晨睡起时刹那间的感情片段进行描写。这片段,正是诗人思想活动的启始阶段、萌芽阶段,是能够让人想象他感情发展的最富于生发性的顷刻。诗人抓住了这一刹那,却又并不铺展开去,他只是向读者透露出他的心迹,把读者引向他感情的轨道,就撒手不管了,剩下的,该由读者沿着诗人思维的方向去丰富和补充了。写景,他又只选取了春天的一个侧面。春天,有迷人的色彩,有醉人的芬芳,诗人都不去写。他只是从听觉角度着笔,写春之声:那处处啼鸟,那潇潇风雨。鸟声婉转,悦耳动听,是美的。加上“处处”二字,啁啾起落,远*应和,就更使人有置身山*上,应接不暇之感。春风春雨,纷纷洒洒,但在静谧的春夜,这沙沙声响却也让人想见那如烟似梦般的凄迷意境,和微雨后的众卉新姿。这些都只是诗人在室内的耳闻,然而这阵阵春声却逗露了无边春色,把读者引向了广阔的大自然,使读者自己去想象、去体味那莺啭花香的烂熳春光,这是用春声来渲染户外春意闹的美好景象。这些景物是活泼跳跃的,生机勃勃的.。它写出了诗人的感受,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喜悦和对大自然的热爱。

      宋人叶绍翁《游园不值》诗中的“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是古今传诵的名句。其实,在写法上是与《春晓》有共同之处的。叶诗是通过视觉形象,由伸出墙外的一枝红杏,把人引入墙内、让人想象墙内;孟诗则是通过听觉形象,由阵阵春声把人引出屋外、让人想象屋外。只用淡淡的几笔,就写出了晴方好、雨亦奇的繁盛春意。两诗都表明,那盎然的春意,自是阻挡不住的,你看,它不是冲破了围墙屋壁,展现在你的眼前、萦回在你的耳际了吗?

      施补华曰:“诗犹文也,忌直贵曲。”(《岘佣说诗》)这首小诗仅仅四行二十个字,写来却曲屈通幽,回环波折。首句破题,“春”字点明季节,写春眠的香甜。“不觉”是朦朦胧胧不知不觉。在这温暖的春夜中,诗人睡得真香,以至旭日临窗,才甜梦初醒。流露出诗人爱春的喜悦心情。次句写春景,春天早晨的鸟语。“处处”是指四面八方。鸟噪枝头,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闻啼鸟”即“闻鸟啼”,古诗为了押韵,词序作了适当的调整。三句转为写回忆,诗人追忆昨晚的潇潇春雨。末句又回到眼前,联想到春花被风吹雨打、落红遍地的景象,由喜春翻为惜春,诗人把爱春和惜春的情感寄托在对落花的叹息上。爱极而惜,惜春即是爱春──那潇潇春雨也引起了诗人对花木的担忧。时间的跳跃、阴晴的交替、感情的微妙变化,都很富有情趣,能给人带来无穷兴味。

      《春晓》的语言*易浅*,自然天成,一点也看不出人工雕琢的痕迹。而言浅意浓,景真情真,就像是从诗人心灵深处流出的一股泉水,晶莹透澈,灌注着诗人的生命,跳动着诗人的脉搏。读之,如饮醇醪,不觉自醉。诗人情与境会,觅得大自然的真趣,大自然的神髓。“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这是最自然的诗篇,是天籁。

      名家点评

      《王孟诗评》:刘风流闲美,正不在多。以诗*词,太以纤丽故。

      《唐诗广选》:顾云:真景实情,人说不到。高兴奇语,唯吾孟公。

      《唐诗归》:钟云:通是猜境,妙!妙!

      《唐诗解》:昔人谓诗如参禅,如此等语,非妙悟者不能道。

      《唐诗镜》:喁喁恹恹,绝得闺中体气,宛是六朝之余,第骨未峭耳。

      《唐诗选》:玉遮曰:“知多少”,正是“不觉晓”妙处。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周珽曰:晓景喧媚,莫卜夜无寂寞。惜春心绪,有说不出之妙。周敬曰:二十字清声婉约。

      《唐诗笺要》:朦胧臆想,构此幻境。“落多少”可以不说,又不容不说,诚非妙悟,不能有此。

      《而庵说唐诗》:做上二句便煞住笔,复停想到昨夜去,又到花上来,看他用笔不定,瞻之在前,忽然在后矣。或问:何不写“夜来”在前?曰:看题中“晓”字。“处处闻啼鸟”下若再连一笔,则便不算晓矣,故特转到晓之前下“夜来”二字。“风雨声”紧跟上“闻”字,“晓”字便隔寻丈。其作“晓”精微有若此。

      《唐诗笺注》:诗到自然,无迹可寻。“花落”句含几许惜春意。

      《诗法易简录》:亦具一气流转之妙。

      《历代诗评注读本》:描写春晓,而含有一种惋惜之意。惜落花乎?惜韶光耳。

      《唐人绝句精华》:此古今传诵之作,佳处在人人所常有,唯浩然能道出之。闻风雨而惜落花,不但可见诗人清致,且有屈子“哀众芳之零落”之感也。

    [阅读全文]...

2022-03-09 20:51:45
  • 《春日偶成》古诗介绍

  • 春日,文学
  • 《春日偶成》古诗介绍

      《春日偶成》是宋代诗人程颢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作者用白描的手法,勾勒出风和日丽的春日景色。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一起来看看古诗介绍,仅供大家参考!谢谢!

      春日偶成⑴

      云淡风轻*午天⑵,傍花随柳过前川⑶。

      时人不识余心乐⑷,将谓偷闲学少年⑸。

      【词句注释】

      ⑴偶成:偶然写成。

      ⑵云淡:云层淡薄,指晴朗的天气。 午天:指中午的太阳。

      ⑶傍花随柳:傍随于花柳之间。傍,靠*,依靠。随,沿着。 川:瀑布或河畔。

      ⑷时人:一作“旁人”。 余心:我的心。余:一作“予”,我。

      ⑸将谓:就以为。将:乃,于是,就。 偷闲:忙中抽出空闲的时间。

      【韵译】

      云儿淡,风儿轻,时*春日中午,

      傍着花,随着柳,我向河岸漫步。

      这惬意的春游呀,人们并不了解,

      将会说我忙里偷闲,强学少年童。

      【散译】

      淡淡的云在天上飘,风儿吹拂着我的脸庞,此时此刻已*正午,我穿行于花丛之中,沿着绿柳,不知不觉间来到了前面的河边。当时的人不理解我此时此刻我内心的快乐,还以为我在学年轻人的模样,趁着大好时光忙里偷闲呢。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程颢任陕西鄠县主簿时春日郊游,即景生情写下来的。诗人是宋代有名的理学家,长期困在书斋里,少有闲暇宽怀的时候。一旦走出书斋,回到大自然中,便觉得格外爽快,那种怡然自得的心情不言而喻。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两首古诗。

      2、学会本课的3个生字,理解词语及诗句的意思。

      3、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感受古诗语言与意境的美,培养学生对然美和艺术美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

      1、通过诵读,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诗歌的意境,熟读成诵。

      2、结合古诗简洁的语言想象丰富的画面,先说再写。

      教学难点:

      1、诵读古诗,体会作者从听觉、触觉、视觉等多角度观察事物的方法。学*作者边观察边想像以及动用各种感官从多角度观察事物的方法。

      2、透过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并把自己的感受写下来。

      教学准备:

      1、师生查找有关诗人、诗作的相关资料。

      2、教学挂图。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调动积累,揭示课题

      1、启发学生回忆背诵过的描写春天景色的古诗。

      2、引出诗题江南春:顾名思义,江南的春天。全诗描写了江南春天的绮丽景色。

      3、介绍作者:杜牧,字牧之,今陕西省西安市人。二十六岁中进土曾做过幕僚,很不得志。他关心民生疾苦,在任地方官期间为人民做了一些好事。他和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李杜 。

      二、自学古诗,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诵读古诗。

      要求:(1)读准字音,注意节奏。

      (2)边读边想诗句的意思,画出不理解的词句。

      2、借助工具书,自己理解诗意。

      3、小组合作学*,弄懂诗意。

      4、检查学*效果

      (1)指名朗读,集体正音。然后齐读全诗,注意停顿。

      (2)解释词语:

      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楼台、四百八十寺

    [阅读全文]...

2022-07-20 09:56:43
  • 蜀中九日古诗介绍

  • 蜀中九日古诗介绍

      《蜀中九日》是唐代诗人王勃创作的一首绝句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蜀中九日古诗介绍,希望对你有帮助。

      原文

      九月九日望乡台,他*他乡送客杯。

      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

      字词注释

      1、九月九日:指重阳节。

      2、望乡台:古代出征或流落在外乡的人,往往登高或登土台,眺望家乡,这种台称为望乡台。

      3、他*:别人的酒*。这里指为友人送行的酒*。

      4、他乡:异乡。

      5、南中:南方,这里指四川一带。

      6、那:为何。

      7、北地:北方。

      白话译文

      在重阳节这天登高回望故乡,身处他乡,设*送朋友离开,举杯之际,分外愁。

      心中已经厌倦了南方客居的各种愁苦,我想北归不得,鸿雁为何还要从北方来。

      文学赏析

      诗歌开头就承题,“九月九日望乡台”,点明了时间是重阳节,地点是玄武山,此处将玄武山比作望乡台,以此来表达乡愁,思乡之情倍增。“他*他乡送客杯”,点明了诗人当时是在异乡的别宴上喝着送客的酒,倍感凄凉。诗歌的前两句就勾勒出了一个易让人伤感的环境,正逢重阳佳节,又是客中送客,自然容易勾起浓郁的乡愁,于是就很自然地引起了下两句对鸿雁看似无理之问:“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

      北雁南飞本是自然现象,而王勃偏将自己的思乡之情加在它身上,怪罪鸿雁,我想北归不得,你却奈何非要从北方飞来,*添我北归不能的愁思。这一问虽然毫无道理,却在强烈的`对比中烘托了真挚的感情,将思乡的愁绪推向了高峰。这两句是这首诗中的名句,前人在评价这两句诗时说:“读之,初似常语,久而自知其妙。”的确,这一问虽貌似不假思索脱口而出,实际上却是诗人用心良苦、匠心独具之处。诗人将其怀乡之情融入对自然景物的描绘之中,借无情之景来抒发自己内心深沉的情感,开启了唐人绝句寓情于景的先河。

      这首诗的抒情手法亦变化多端,第一句用“望乡台”一词突出了诗人乡心之切;第二句以客中送客更突出了在异乡的孤独感;第三句直抒胸中之苦,感情强烈;第四句却委婉别致,借景抒情,以鸿雁的不知南中之苦来反衬自己的思乡之情,这样反复地抒发更是突出了乡愁之浓烈。语言简洁亦是这首诗较大的特色,用了*似日常的口语,如“他*他乡”,“那从北地来”,显得浅*亲切,这也是这首诗流传广泛的原因之一。

      王勃的这首诗仅以四句来写乡思,却将乡愁抒发得淋漓尽致,突破了唐初宫廷绝句多借咏物寓干进之意的小格局;诗人在诗中还有意吸收了歌行的句调,以虚词递进的句式做结语,对绝句的发展起着重大作用。

    [阅读全文]...

2022-01-01 10:04:35
  • 古诗的自我介绍

  •   蜕变的我 我看见了自己 看到一个蜕变的自己

      体内被新陈代谢

      体外貌然一新

      脑袋里的思想

      已经被格式化更新

      心肺象被掏空似的

      学会了安静

      灵魂会自我独白

      生活工作及朋友圈

      样样进入刷屏似的叠加更新

      所有

      所有的一切

      所有所有的一切

      都在更换个不停

      没有人相信

      也不需要谁信与不信

      只需尽情升级更新

      让这一切的一切

      蜕变的自然

      而又有些惊喜

      人生出现拐点时

      如同

      行驶的车辆不能过于急刹

      需要慢慢减行

      慢慢减行

      给自己一个稳定

      建一个属于自己的缓冲区

      自由的缓冲区域

      新的开始

      需要这样的演变过程 我在真真切切

      感受着自己的神奇

      享受着重生时脱变的经历

      象苏醒的轻灵

      居高可藐视芸芸众生 俯首可窥视蝼蚁群雄 人生巨变

      感悟雄鹰重生的艰辛 感受鸡蛋由内而破的秘密 感知蜕变时鲜嫩的自己

      此时的我

      外人只知神采奕奕 此刻的自己清楚自己 此时此刻的我

      正在向目标更新

      没有人相信

      也不需要谁

      信与不信

      这是我的秘密

      我的秘密

      我要让所有人

      看到将来崭新的自己

    [的自我介绍]

    [阅读全文]...

2022-02-09 01:24:23
  • 描写壶口瀑布的诗词介绍

  • 瀑布,文学
  • 描写壶口瀑布的诗词介绍

      在*凡的学*、工作、生活中,许多人都接触过一些比较经典的诗句吧。你知道什么样的诗句才经典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描写壶口瀑布的诗句,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收来一曲水,放出半天云。

      ★浪花喷五色,湍势吼千牛。

      ★万里洪流声怒号,天开一堑势雄豪。

      ★叶吞万壑—目川浩,出纳千流九曲雄,水底有龙掀巨浪,岸旁无雨挂长虹。

      ★石堑横吞薄烟雾,天瓢倒泻吼雷霆

      ★《壶口》

      黄河咆哮送激流,

      汹涌澎湃入壶口。

      奇观引来天下客,

      母亲河水暖千秋。

      ★七律·壶口瀑布

      北水波临巨石滩,忽堆河上断崖端。

      束流急堕斜坡口,溅雾飞攀铁锁栏。

      裹卷繁花乘势下,游浮浊浪没龙湍。

      拍岩声播两三里,始抚惊心远瀑寒。

      ★念奴娇·壶口瀑布

      黄河滚滚,注壶口。放眼难量风物。骇浪惊涛,飞溅处、瀑布倒悬苍壁。旱地行船,晴空洒雨,浊浪喷如雪。悠悠千古,饮过黎庶豪杰。

      遥想太白当年,醉吟天上水,好诗生发。石上缓流,轻捧起,面影依稀明灭。枉我情痴,疏狂凝伫久,雾湿丝发。而今回首,难书河上明月。

      ★念奴娇·壶口瀑布

      凭空眺远,

      见悬壶腾沸,

      奔腾飞溅。

      浊浪凌空天刺破,

      激起云烟如箭。

      雾锁长空,

      山鸣谷应,

      百鸟惊飞散。

      海飞山立,

      怒涛翻卷拍岸。

      往事曾记当年,

      青纱帐底,

      星火燃烧遍。

      九曲黄河歌一曲,

      百万工农齐唤。

      马叫风嘶,

      雄关如铁,

      壮志冲霄汉。

      沧桑风雨,

      春秋千古称叹。

      描写壶口瀑布的诗词(2)

      ★七绝·观壶口瀑布

      排山倒海更颠狂,

      瀑布临空底浪黄。

      水雾凭栏初次望,

      激情万丈亦飞扬。

      ★浪淘沙·壶口瀑布

      倒泻卷狂澜

      雾锁云烟

      凌空刺破鸟惊旋

    [阅读全文]...

2022-05-14 17:28:37
  • 含有介字的古诗词 带介字的诗词名句

  • 红颜胜人多薄命,莫怨东风当自嗟。——欧阳修《和王介甫明妃曲二首 / 明妃曲和王介甫作》

    见善,修然必以自存也;见不善,愀然必以自省也。善在身,介然必以自好也;不善在身,菑然必以自恶也。——《荀子·修身》

    善在身,介然必以自好也;不善在身,菑然必以自恶也。——《荀子·修身》

    接人要和中有介,处事要精中有果,认理要正中有道通。——《格言联璧·学问类》

    闻道清都帝所,要挽银河仙浪,西北洗胡沙。——辛弃疾《水调歌头·寿赵漕介庵》

    纤纤女手生洞房,学得琵琶不下堂。——欧阳修《和王介甫明妃曲二首 / 明妃曲和王介甫作》

    性介,不谐合。韩愈一见为忘形交,与唱和于诗酒间。——《唐才子传·卷五》

    耳目所及尚如此,万里安能制夷狄!——欧阳修《和王介甫明妃曲二首 / 明妃曲和王介甫作》

    神之听之,介尔景福。——佚名《小明》

    六月食郁及薁,七月亨葵及菽,八月剥枣,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佚名《国风·豳风·七月》

    千里渥洼种,名动帝王家。——辛弃疾《水调歌头·寿赵漕介庵》

    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王勃《滕王阁序》

    汉宫有佳人,天子初未识,一朝随汉使,远嫁单于国。——欧阳修《和王介甫明妃曲二首 / 明妃曲和王介甫作》

    声皦皦而弥厉兮,似贞士之介心。——曹植《蝉赋》

    哀州土之*乐兮,悲江介之遗风。——屈原《哀郢》

    玉颜流落死天涯,琵琶却传来汉家。——欧阳修《和王介甫明妃曲二首 / 明妃曲和王介甫作》

    黍稷薿薿,攸介攸止,烝我髦士。——佚名《小雅·甫田》

    带得无边春下,等待江山都老,教看鬓方鸦。——辛弃疾《水调歌头·寿赵漕介庵》

    绝色天下无,一失难再得,虽能杀画工,于事竟何益?——欧阳修《和王介甫明妃曲二首 / 明妃曲和王介甫作》

    介人之宠,非勇也。——《左传·文公·文公六年》

    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欧阳修《赠王介甫》

    胡人以鞍马为家,射猎为俗。——欧阳修《和王介甫明妃曲二首 / 明妃曲和王介甫作》

    回首日边去,云里认飞车。——辛弃疾《水调歌头·寿赵漕介庵》

    君子万年,介尔景福。——佚名《既醉》

    清人在彭,驷介旁旁。——佚名《清人》

    报以介福,万寿无疆。——佚名《小雅·甫田》

    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欧阳修《赠王介甫》

    眷我耿介怀,俯仰愧古今。——陆机《猛虎行》

    不识黄云出塞路,岂知此声能断肠!——欧阳修《和王介甫明妃曲二首 / 明妃曲和王介甫作》

    孝孙有庆,报以介福,万寿无疆。——佚名《楚茨》

    时纯熙矣,是用大介。——佚名《周颂·酌》

    以介眉寿,永言保之,思皇多祜。——佚名《周颂·载见》

    江介多悲风,淮泗驰急流。——曹植《杂诗七首》

    以祈甘雨,以介我稷黍,以穀我士女。——佚名《小雅·甫田》

    清人在消,驷介麃麃。——佚名《清人》

    谁将汉女嫁胡儿,风沙无情貌如玉。——欧阳修《和王介甫明妃曲二首 / 明妃曲和王介甫作》

    推手为琵却手琶,胡人共听亦咨嗟。——欧阳修《和王介甫明妃曲二首 / 明妃曲和王介甫作》

    狂风日暮起,飘泊落谁家。——欧阳修《和王介甫明妃曲二首 / 明妃曲和王介甫作》

    莫管钱流地,且拟醉黄花。——辛弃疾《水调歌头·寿赵漕介庵》

    鳞介尊神龙,走兽宗麒麟。——曹植《薤露》

    总发抱孤介,奄出四十年。——陶渊明《戊申岁六月中遇火》

    水物殊品,鳞介异族。——左思《三都赋》

    晋侯赏从亡者,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左丘明《介之推不言禄》

    曰:以志吾过,且旌善人。——左丘明《介之推不言禄》

    无羽毛鳞介以居寒热也,无爪牙以争食也。——韩愈《原道》

    介子忠而立枯兮,文君寤而追求。——屈原《九章》

    若由夷之纯美兮,介子推之隐山。——刘向《九叹》

    何孤行之茕茕兮,孑不群而介立。——张衡《思玄赋》

    孤闻介推之避晋封,申胥之逃楚赏,未尝不舍书而叹,有以自省也。——曹操《述志令》

    不介马而驰之。——左丘明《齐晋鞌之战》

    [阅读全文]...

2022-03-08 12:45:26
  • 王安石的古诗《元日》介绍

  •   是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家、改革家。

      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1.元日:农历正月初一。

      2.一岁除:一年过去了。

      3.屠苏:屠苏酒。古时候的风俗,每年除夕家家用屠苏草泡酒,吊在井里,元旦取出来,全家老小朝东喝屠苏酒。全句说,春风把暖气吹进了屠苏酒(意思是说,喝了屠苏酒,暖洋洋地感觉到春天已经来了)

      4.曈曈:光辉灿烂。全句说,初升的太阳照遍了千家万户。

      5.总把新桃换旧符:总拿新门神换掉了旧门神。桃符是用桃木做成的,古时候逢到新年,家家户户都用两块桃木板子,画上两个神像,挂在大门上,说是可以驱除魔鬼。

      这首诗描写新年元日热闹、欢乐和万象更新的动人景象,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思想感情。

      首句“爆竹声中一岁除”,在阵阵鞭炮声中送走旧岁,迎来新年。起句紧扣题目,渲染春节热闹欢乐的气氛。次句“春风送暖入屠苏”,描写人们迎着和煦的春风,开怀畅饮屠苏酒。第三句“千门万户曈曈日”,写旭日的光辉普照千家万户。用“曈曈”表现日出时光辉灿烂的景象,象征无限光明美好的前景。结“总把新挑换旧符”,既是写当时的民间*俗,又寓含除旧布新的意思。“桃符”是一种绘有神像、挂在门上避邪的桃木板。每年元旦取下旧桃符,换上新桃符。“新桃换旧符”与首句爆竹送旧岁紧密呼应,形象地表现了万象更新的景象。

      王安石既是政治家,又是诗人。他的不少描景绘物诗都寓有强烈的政治内容。本诗就是通过新年元旦新气象的描写,抒写自己执*法,除旧布新,强国富民的抱负和乐观自信的情绪。

      全诗文笔轻快,色调明朗,眼前景与心中情水*融,确是一首融情入景,寓意深刻的好诗。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汉族,临川(今江西抚州市临川区)人,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

      庆历二年(1042年),王安石进士及第。历任扬州签判、鄞县知县、舒州通判等职,政绩显著。熙宁二年(1069年),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变法。因守旧派反对,熙宁七年(1074年)罢相。一年后,宋神宗再次起用,旋又罢相,退居江宁。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势,新法皆废,郁然病逝于钟山,追赠太傅。绍圣元年(1094年),获谥“文”,故世称王文公。

      王安石潜心研究经学,著书立说,被誉为“通儒” ,创“荆公新学”,促进宋代疑经变古学风的形成。哲学上,用“五行说”阐述宇宙生成,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其哲学命题“新故相除”,把中国古代辩证法推到一个新的高度。

      王安石在文学中具有突出成就。其论点鲜明、逻辑严密,有很强的说服力,充分发挥了古文的实际功用;短文简洁峻切、短小精悍,名列“唐宋八大家”。其诗“学杜得其瘦硬”,擅长于说理与修辞,晚年诗风含蓄深沉、深婉不迫,以丰神远韵的风格在北宋诗坛自成一家,世称 “王荆公体”。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

      拗相公

      明末冯梦龙纂辑的《警世通言》,有《拗相公饮恨半山堂》,写王安石变法失败的事。王安石告老还乡时,沿途所见所闻,都是百姓对变法的不满和怨愤,因之抑郁、悔恨而逝。文中写道:“因他性子执拗,佛菩萨也劝他不转,人皆呼为‘拗相公’。”[98]

      三不足

      “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这话并不是王安石所说,却符合他的思想,因此,一般都将它归到王安石名下。“天变不足畏”指的是对自然界的灾异不必畏惧;“祖宗不足法”是指对前人制定的法规制度不应盲目效法,“人言不足恤”指的是对流言蜚语无需顾虑。后世对这三句话多加褒奖,认为它表达了一位改革家无所畏惧的精神态度。王安石正是以这种精神毅力来顶住一切压力、排除一切阻力,坚定不移推行新法的。[99]

      清廉朴素

      王安石做宰相的时候,儿媳妇家的亲戚萧公子到了京城,就去拜访了王安石,王安石邀请他吃饭。第二天,萧氏子穿盛装前往,料想王安石一定会用盛宴招待他。过了中午,他觉得很饿,可是又不敢就这样离开。又过了很久,王安石才下令入座,菜肴都没准备。萧公子心里觉得很奇怪,喝了几杯酒,才上了两块胡饼,再上了四份切成块的肉,上饭后,旁边只安置了菜羹罢了。萧氏子很骄横放纵,只吃胡饼中间的一小部分,把四边都留下。王安石就把剩下的饼拿过来吃了,那个萧公子很惭愧地告辞了。[100]

      不迩声色

      王安石任知制诰时,王安石的妻子吴氏,给王安石置一妾。那女子前去伺候王安石,王安石问:“你是谁?”女子说自己是“家欠官债、被迫卖身”而来。王安石听罢,不仅没收她为妾,还送钱给她,帮助她还清官债,使其夫妇破镜重圆。[101]

      有人告诉王安石的夫人,说她丈夫喜欢吃鹿*。在吃饭时他不吃别的菜,只把那盘鹿*吃光了。夫人问,你们把鹿*摆在了什么地方?大家说,摆在他正前面。夫人第二天把菜的位置调换了一下,鹿*放得离他最远。结果,人们才发现,王安石只吃离他*的菜,桌子上照常摆着鹿*,他竟完全不知道。

      千锤百炼

      王安石作《泊船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第三句最初写作“春风又到江南岸”,觉得不好,后来改为“过”字,读了几遍,又嫌不好;又改为“入”字,然后又改为“满”字,换了十多个字,最后才确定为“绿”字,即“春风又绿江南岸”。[103]

      囚首丧面

      王安石不注意自己的饮食和仪表,衣裳肮脏,须发纷乱,仪表邋遢,王安石的这些恶*众所周知。苏洵曾经描述王安石说:“衣臣虏之衣,食犬惫之食”,“囚首丧面而谈诗书”。[104]

      庆历五年(1045年)三月,韩琦任扬州知府,王安石为签判,成了韩琦的幕僚。王安石经常通宵达旦地读书,因此当差的时候时多来不及洗漱装扮。韩琦以为王安石夜夜寻欢作乐,就劝他不可荒废读书。王安石也不辩解,只是说韩公不能知我,后来韩琦才发现王安石非常有才华。

    [阅读全文]...

2021-12-11 20:27:16
  • 夜夜曲古诗词

  • 夜夜曲古诗词

      古诗原文

      河汉纵且横,北斗横复直。

      星汉空如此,宁知心有忆?

      孤灯暧不明,寒机晓犹织。

      零泪向谁道,鸡鸣徒叹息。

      译文翻译

      银河纵横穿流、星斗横竖移动。

      银河与北斗星都是在无知无情的空自流转,又怎知我心中在想念一个人?

      空房之内,一盎孤灯半明不灭,不管天寒地冻,依然踏起织机,织起布来。

      泪流不止可又能向谁诉说呢?只能听着鸡鸣声发出一声声的叹息。

      注释解释

      河汉:这里指银河。

      诗文赏析

      《夜夜曲》,乐府杂曲歌辞的一种,它的创始人便是沈约。《乐府解题》云:“《夜夜曲》,伤独处也。”沈作有二首,皆写同样的主题。此为第一首,写空房独处的凄凉况味尤为具体而细致。

      此诗共八句,可分前后两段,段各四句。每段开头二句均用对偶,结尾二句以白描手法抒写思妇惆怅自怜的内心感情。从前段到后段,思妇的感情有发展,有变化,直至结尾,形成一个*。

      诗歌的开头两句借银河和北斗方位的变化来暗示时间的流逝。“河汉纵且横,北斗横复直”,写思妇长夜不眠,观看天空景象。诗人在这两句诗中交错使用了“纵”、“横”、“直”三个动词,忽纵忽横忽直,使人仿佛看到银河纵横穿流、星斗横竖移动的情景。诗中虽未直截写人,而人物的神情自可令人想见。古诗中用星辰位置的变易反衬思妇感情的愁苦,例子甚多。如《古诗十九首》云:“明月皎皎光,促织鸣东壁。玉衡指孟冬,众星何历历!”又云:“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前人皆以为本之于《诗经·小雅·大东》,如《文选》李善注“河汉女”云:“《毛诗》曰:‘维天有汉,监亦有光。跂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毛苌曰:‘河汉,天河也。’”观沈约此诗,当系*承《古诗十九首》,远绍《诗经》之《大东》,当然在具体描写上也有所不同。它开头二句说银河由纵到横,北斗由横到直,通过写景显示了时间的迁延。用一句通俗的话说,便是斗转星移,时间已过了很长。在此漫漫长夜,思妇耿耿不寐,心中必有所想,于是诗人借她的口吻说道:“星汉空如此,宁知心有忆?”星汉本为无知无情之客体,怨它何来?这种写法便是古人所常说的“无理而妙”。仿佛在说:银河啊,你空自流转;北斗星啊,你徒然横斜,你们怎知我心中在想念一个人?接下去二句写思妇因星汉移动、时光流逝而起的惆怅心情。“星汉”句总括上文又作一顿挫,着一“空”字,似乎把前面铺排的两句一下子推倒,令人感到不可思议。“宁知”句把思妇胸中的一股怨气,喷薄而出,着一“宁”字,与前面的“空”字紧相呼应,把人物的感情引向内心深处。二句全系脱口而出,声情毕肖,确有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的效果。

      如果说前半段以天空之景烘托思妇孤栖之苦,那么后半段则转而以室内之景映衬人物独处无聊的心态。诗人的笔锋由夜空转入闺房。空房之内,一盎孤灯,半明不灭,那暗淡的灯光,正象征着思妇的情怀。她孤独难耐,于是不管天寒地冻,踏起织机,织起布来。在这里,诗人没有照搬《诗经》与古诗,光写天上织女,而是将天上移到人间,写思妇亲理寒机。因此使人读来,更富有现实感。从对偶方面讲,这一联比前一联更为精当。因为前一联并列两件性质相*的事物,其弊如*评价*体诗时所说的.“合掌”。而这一联则意不相重,且层层推进,前句说灯不明,是在深夜;后句说晓犹织,则已到天亮了。从深夜到天明,思妇由独守孤灯到亲理寒机,层次鲜明,动作清晰,恰到好处地表现了她的孤独之感。

      结尾二句,承上文而来。思妇彻夜未眠,所忆之人缥缈无踪,眼望孤灯,手理寒机,心中分外凄苦,于是她情不自禁地哭了。尽管泪流不已,也没有人同情她,她不能向人诉说单身独处的苦闷。她只有哀哀自伤,徒然叹息。结句“鸡鸣”二字,紧扣上句的“晓”字,而“徒”字又与前段的“空”字遥相照映。此刻女主人翁的孤独之感已达到了顶点,天上的星汉也好,自己的忆念与叹息也好,一切的一切,都是空幻而徒然的。她只有默默地流泪,独自咀嚼着悲伤。听到鸡叫的声音,她不由发出长长的叹息。

    [阅读全文]...

2022-04-25 01:00:18
当前热门
写夜空的古诗词及介绍 - 句子
写夜空的古诗词及介绍 - 语录
写夜空的古诗词及介绍 - 说说
写夜空的古诗词及介绍 - 名言
写夜空的古诗词及介绍 - 诗词
写夜空的古诗词及介绍 - 祝福
写夜空的古诗词及介绍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