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与春有关的古诗

关于天地与春有关的古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天地与春有关的古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天地与春有关的古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天地与春有关的古诗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149) 语录(5) 说说(17) 名言(2) 诗词(2k+) 祝福(3) 心语(1k+)

  • 天地山水的古诗句

  • 山水
  • 天地山水的古诗句

      1.雄鸡一唱天下白--唐.李贺《致酒行》

      2.野旷天低树,江清月*人--唐.孟浩然《宿建德江》

      3.野旷沙岸净,天高秋月明--(南朝宋)谢灵运《初去郡》

      4.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北齐)北朝民歌《敕勒歌》

      5.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唐.李白《蜀道难》

      6.青山看不厌,流水趣何长--唐.钱起《陪考功王员外城东池亭宴》

      7.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唐.韩愈《送桂州严大夫同用南字》

      8.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宋.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9.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唐.杜甫《望岳》

      10.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唐.王维《汉江临泛》

    11.云来山更佳,云去山如画,山因云晦明,云共山高下--元.张养浩《双调雁儿落兼得胜令》

      12.*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唐.李白《望天门山》

      13.横看成岭侧成峰,远*高低各不同.--宋.苏轼《题西林壁》

      14.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宋.陆游《游山西村》

      15.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宋.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

      16.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南朝)齐.谢眺《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17.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唐.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18.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唐.李白《将进酒》

      19.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唐.李白《望庐山瀑布》

      20.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唐.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1.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宋.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阅读全文]...

2021-12-23 13:17:42
  • 有关天地山水的古诗句

  • 山水,文学
  • 有关天地山水的古诗句

      古诗,是*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又称古体诗或古风,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有关天地山水的古诗句,希望大家喜欢。

      1、雄鸡一唱天下白——唐、李贺《致酒行》

      2、野旷天低树,江清月*人——唐、孟浩然《宿建德江》

      3、野旷沙岸净,天高秋月明——(南朝宋)谢灵运《初去郡》

      4、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北齐)北朝民歌《敕勒歌》

      5、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唐、李白《蜀道难》

      6、青山看不厌,流水趣何长——唐、钱起《陪考功王员外城东池亭宴》

      7、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唐、韩愈《送桂州严大夫同用南字》

      8、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宋、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9、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唐、杜甫《望岳》

      10、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唐、王维《汉江临泛》

      11、云来山更佳,云去山如画,山因云晦明,云共山高下——元、张养浩《双调雁儿落兼得胜令》

      12、*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唐、李白《望天门山》

      13、横看成岭侧成峰,远*高低各不同、——宋、苏轼《题西林壁》

      14、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宋、陆游《游山西村》

      15、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宋、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

      16、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南朝)齐、谢眺《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17、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唐、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18、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唐、李白《将进酒》

      19、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唐、李白《望庐山瀑布》

      20、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唐、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1、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宋、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韦应物《滁州西涧》)

      待到重阳日, 还来就菊花。 (孟浩然:《过故人庄》)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宋 朱熹《春日》)

      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杜甫:《春望》)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杜甫:《春夜喜雨》)

      花间一壶酒, 独酌无相亲。 (李白:《月下独酌》)

      黄四娘家花满蹊, 千朵万朵压枝低。 (杜甫:《江畔独步寻花》)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杜牧《江南春绝句》)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辛弃疾《西江月》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张志和《渔歌子》)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清明》)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渭城朝雨亦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晓看红湿处, 花重锦官城。 (杜甫:《春夜喜雨》)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 (孟浩然:《春晓》)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南宋 志南和尚《绝句》)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志南和尚《绝句》)

      竹径通幽处, 禅房花木深。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阅读全文]...

2022-06-23 11:05:05
  • 含有天地人的诗句

  • 天地之性,人为贵。

    清代政治家、文学家 魏源 天无不覆,地无不载。 天地名言庄周,战国哲学家 庄子 天地之气,不失其序。

    *最早的一部国别史著作 《国语》 《国语》天地合气,万物自生。东汉哲学家 王充 盖之如天,容之如地。

    春秋时期史学家,盲人 左丘明 《左传》自然者天地,主持者人。 关于天地的名言明末清初思想家 王夫之 农,助天地以生衣食者。

    清初哲学家 李塨 名声若日月,功射如天地。战国·荀况《荀子·王霸》。

    这两句大意是,一个人的名声之高如日月高悬,光照寰宇;功劳之大如天广地厚,覆载万物。荀子认为这样的人物就能使“天下之人,应之如景(影)响”;意即选样的人物就会受到人民的拥护,具有号召力,凝聚力,“如影随形,如响留声。”

    现在可用以歌颂名望极高、功劳极大的人。荀况,战国末期思想家 荀子 《荀子·王霸》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

    无名氏《古诗十九首·青青陵上柏》。这两句大意是:人生在天地之间,就像一次长途旅行,艰辛无比,短暂无常。

    人生在时间长河中奔流,生命短促,命运也难以把握,此条用“远行客”的日常现象比喻这一流程,对人生在世的境遇作了一个画龙点睛式的概括,生动而富于哲理。这种感叹人生短促的艺术手法以及对人生的概括值得借鉴。

    《古诗十九首》 《古诗十九首·青青陵上柏》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 天地名言 唐·王维《送邢桂州》其一。

    这两句大意是:日落时,斜阳洒在水面,江湖反光强烈,呈现出一片耀眼的白色;潮水涨起来了,日没水底,光照度明显下降,天地呈现出一片青灰的颜色。诗人以画家对色彩的高度感受力,敏锐地抓住物象在不同光照下的明度变化,把亮白、暗青的色彩状态准确、生动地描绘出来。

    正因为作者具有细致的观察能力、高度的绘画修养和纯熟的文字工夫,才能一语道出人们经常看到却说不来的色彩变化特点。唐代诗人 王维 《送邢桂州》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唐·王维《汉江临眺》。这两句大意是:极目望去,江水流至天地尽头,还在继续奔腾,像要流出天地之外。

    远山苍翠,云蒸霞蔚,依稀可见,给人以隐约迷离,似有似无的朦胧美感。此条上句言地阔江远,下句写山高云蔚,一显一隐,相映成趣。

    诗句视野开阔,气象雄浑,适用于表现青山高远,江水浩瀚的景象。此名句常为后人袭用。

    如宋人欧阳修有。“*山栏槛倚晴空,山色有无中”(《朝中措》)的名句。

    苏轼也曾咏道:“长记*山堂上,欹枕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认得醉翁语,山色有无中”(《水调歌头》)。

    唐代诗人 王维 《汉江临眺》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唐·王勃《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

    迥(jiǒng炯):远。宇宙:天地四方叫宇,古往今来叫宙。

    这两句大意是:看到天高地远,于是感到空间、时间真是无穷无尽。这两句说明宏观世界的无限大,无限远,既无起始,又无终极,无穷无尽,永无了时。

    在宇宙、自然面前,一切都是渺小的,有限的。唐代诗人 王勃 《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南山塞天地,日月石上生。

    唐·孟郊《游终南山》。这两句大意是:终南山高大的身躯简直充塞了天地空间,太阳和月亮似乎都是从它的石头上面生出来的。

    作者采用夸张的手法勾勒出终南山的奇伟形象,表达自己异乎寻常的感受。这种景象确乎可以使人胸襟为之开阔。

    唐代诗人 孟郊 《游终南山》功略盘天地,名飞青云上。 关于天地的名言 唐·李白《赠张相镐二首》其二。

    功略:功绩谋略。这两句大意是:功绩谋略世上无双,掩盖天地,美名四处传扬,直飞青云之上。

    可用来赞美功勋卓著、为人颂扬的英雄人物。唐代诗人 李白 《赠张相镐二首》醉来卧空山,天地即衾枕。

    唐·李白《友人会宿》。衾(qīn钦):被子。

    这两句大意是:酒醉后躺卧在空山,以天为衾,以地作枕。同写醉态,意境却各不相同。

    李白写醉卧空山之中,枕地盖天,何等气魄,何等狂放!作者的气质对抒情主人公的作用,由此可见。从这里我们也得到启迪:写一个人的神态时,一定要和他的性格、气质,素养等统一起来。

    唐代诗人 李白 《友人会宿》炙翻四海波,天地人烹煮。宋·韩琦《苦热》。

    炙(zhì志):烤。烹:蒸,煮。

    这两句大意是:大海像烧开的锅一样翻腾着炙人的波涛,天地也像放在大海里烹煮过一样滚烫难熬。这两句以奇特的想象和夸张,表现了盛夏时节令人难耐的炎热气候。

    学*这种浪漫主义的写作方法,定能使文章增色。北宋政治家、名将 韩琦 《苦热》天地无终极,人命若朝霞。

    三国·曹植天地是永恒的,永无终极,人生是极其短暂的,就象朝霞,绚烂夺目一时,转瞬消逝,因此我们要珍惜生命,在短暂的瞬间,尽量活出自己的意义。三国文学家 曹植 云山万里别,天地一身孤。

    天地名言 清·陆苍培《咏怀》。过两句大意是:与亲友分别之后,万里云山相隔,在偌大的天地之间就只有孤身一人了。

    前句写与亲友的万里之别,后句写别离之后的孤独。“云山万里”写与亲友相距之远,“天地一身”写孑然独处之孤,两句写尽别离滋味。

    清代诗人 陆苍培 《咏怀》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明末清初·顾炎武肝胆:胆量,气量,魄力。

    阅:看到,意思是说忠肝义胆存在于。

    天地人和是中华民族的处世观念,没有下一句。

    在中华民族独有的处世观念,其核心文化思想,为一“和”字,经过5000多年的心心相传,已演变为一精神,升华为一种境界。出处:《孙子兵法》始计篇有云“天地人和”:“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凡此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

    白话释义:用兵的人,是一个国家的头等大事,关系到军民的生死,国家的存亡,一是道,二是天,三是地,四是将,五是法,所有这些的,将领都不能不做深刻了解,了解就能胜利,不知道的人不住。扩展资料人与自然合为一体,是道家的主要思想。

    是庄子思想的精髓。是对老子思想的承接。

    对*文化起到深远的影响。*道教文化就是受其影响。

    庄子的“道”是天道,是效法自然的“道”,而不是人为的残生伤性的。在庄子的哲学中,“天”是与“人”相对立的两个概念,“天”代表着自然,而“人”指的就是“人为”的一切,与自然相背离的一切。

    “人为”两字合起来,就是一个“伪”字。庄子主张顺从天道,而摒弃“人为”,摒弃人性中那些“伪”的杂质。

    顺从“天道”,从而与天地相通的,就是庄子所提倡的“德”。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天地人和。

    “三才天地人,思诗风雅颂”,通常是“三光日月星,四诗风雅颂”,当然也有人用“三才天地人,四诗风雅颂”。“三才”,是指天、地、人;“四诗”,指的是《诗经》的《大雅》、《小雅》、《国风》、《颂》这四部分。

    上句有作“三光日月星”者;下句以《雅》有《大雅》、《小雅》,一“雅”字可作《大雅》《小雅》,与《风》、《颂》合为四诗。传为苏轼对辽国使人者,实小说家语,不可信。其实无论上联还是下联都不符合对联仄起*收的要求,但是这样以上三联为数字的巧对,上句易出,下句难对。上联数字自由,下联数字与上联不同,所举事物字面不符而内容须符,这样的对联难度极大,富有挑战性。

    下面列举几个这样的数字巧对:

    唐四杰王杨卢骆

    宋五子周程张朱

    [阅读全文]...

2021-12-01 08:11:08
  • 天地人

  • 《天》

      抬头望天天苍苍,

      九重之天盖八方,

      太阳高悬放光芒,

      传播大地正能量,

      雨雪飘飞大地淌,

      万物滋润促成长。

      《地》

      远望大地地茫茫,

      高山巍峨气阳刚,

      江河咆哮地震荡,

      草原丛林好风光,

      广阔大地载万物,

      春夏秋冬换新装。

      《人》

      条条河流奔大海,

      人类繁衍世上来,

      争权夺利换朝代,

      胜者为王败者哀,

      国泰民安粮财足,

      *民百姓笑口开。

      《天地人》

      日月星辰放光彩,

      地孕万物盛不败,

      人类代代兴不衰,

      惊叹巨光自天来,

      更赞大地之情怀,

      祝愿人类永和谐。

    [阅读全文]...

2021-12-16 09:15:58
  • 含有天地的四字成语有哪些?带有天地的成语大全

  • 四字
  • *期收到一些网友的提问,说含有天地的成语有哪些?所以今天小编整理了200多个带有天地的成语分享给大家,希望对大家的学*有所帮助!

    一、天崩地塌

    二、天崩地坼

    三、覆地翻天

    四、天高地迥

    五、欺天诳地

    六、薰天赫地

    七、吁地呼天

    八、戴天蹐地

    九、呼天吁地

    十、冤天屈地

    十一、荆天棘地

    十二、轰天烈地

    十三、遮天压地

    十四、天地良心

    十五、天成地*

    十六、跼地籥天

    十七、骂天扯地

    十八、天坍地陷

    十九、骂天咒地

    二十、规天矩地

    二十一、天地剖判

    二十二、谩天昧地

    二十三、谩天谩地

    二十四、地久天长

    二十五、遮天盖地

    二十六、普天匝地

    二十七、天凝地闭

    二十八、抢地呼天

    二十九、黑地昏天

    三十、熯天炽地

    三十一、跼天蹐地

    三十二、天塌地陷

    三十三、天罗地网

    三十四、幕天*地

    三十五、地阔天长

    三十六、地棘天荆

    三十七、地网天罗

    三十八、天地神明

    三十九、瞒天*地

    四十、天灾地妖

    四十一、撼地摇天

    四十二、天震地骇

    四十三、柱天踏地

    四十四、地坼天崩

    四十五、寂天寞地

    四十六、天堂地狱

    四十七、寸地尺天

    四十八、天授地设

    四十九、补天柱地

    五十、触地号天

    [阅读全文]...

2022-02-26 19:03:37
  • *开天地课文原文

  • *开天地课文原文

      《*开天地》这是一篇神话传说,讲述的是一个名叫*的巨人开天辟地的故事。课文处处充满了神奇的想象,用生动准确的语言塑造了*雄伟、高大的形象,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分享的*开天地课文原文,欢迎阅读参考。

      《*开天地》课文原文:

      很久很久以前,天和地还没有分开,宇宙混沌一片,像个大鸡蛋。有个叫*的巨人,在混沌之中睡了一万八千年。

      有一天,*醒来了,睁眼一看,周围黑乎乎一片,什么也看不见。他一使劲翻身坐了起来,只听咔嚓一声,“大鸡蛋”裂开了一条缝,一丝微光透了进来。巨人见身边有一把斧头,就拿起斧头,对着眼前的黑暗劈过去,只听见一声巨响,“大鸡蛋”碎了。轻而清的东西,缓缓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降,变成了地。

      天和地分开后,*怕它们还会合在一起,就头顶天,脚踏地,站在天地当中,随着它们的变化而变化。天每天升高一丈,地每天加厚一丈,*的身体也跟着长高。

      这样过了一万八千年,天升得高极了,地变得厚极了。*这个巍峨的巨人就像一根柱子,撑在天和地之间,不让它们重新合拢。又不知过了多少年,天和地终于成形了,*也精疲力竭,累得倒下了。

      *倒下以后,他的身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呼出的气息变成了四季的风和飘动的云;他发出的声音化作了隆隆的雷声;他的左眼变成了太阳,照耀大地,他的右眼变成了月亮,给夜晚带来光明;他的肌肤变成了辽阔的大地;他的四肢和躯干变成了大地的四极和五方的名山;他的血液变成了奔流不息的江河;他的汗毛变成了茂盛的花草树木;他的汗水变成了滋润万物的雨露……

      人类的老祖宗*,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宇宙。

      《*开天地》教学设计:

      一、教学分析

      这篇神话传说讲的是*开天辟地的故事。课文脉络清楚,分三个部分,把*“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宇宙”的过程描写得非常清楚。课文处处充满了神奇的想象,用生动准确的语言塑造了*雄伟、高大的形象,赞美了他为开辟天地而勇于献身的精神。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注意文章在表达上的这些特点,使学生认识神话这种文学体裁,体会*的'献身精神,感受我国古代人民的丰富想象力。

      二、学*目标

      1、认识“猛、缓”等10个生字。会写“暗、降”等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宇宙、黑暗、上升、下降”等13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的伟大之处。

      3、了解神话故事想象丰富的特点,并能把这个神话讲给别人听。

      三、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了解*开天地的故事内容,激发阅读神话故事的兴趣,培养想象力。

      四、教学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的伟大形象。

      五、教学时间

      两课时

      六、课前准备

      搜集神话故事,尤其是中外有关创世纪的神话故事。

      第一课时

      (一)故事导入。

      1、简介*的神话故事。

      2、“我记忆中的神话故事”。交流课前部分资料:选择一个自己印象最深的神话故事讲给同学听。

      3、揭题:18*开天地。

      (这样的设计,尊重了学生急于展示自已的感受。又能让学生对古代神话故事产生浓厚的兴趣,自然而然地进入课文,让学生有一种强烈的阅读愿望,为学*本课奠定感情基础。)

      (二)初读感知。

      1、识记生字。

      ⑴自读课文,画出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正确。

      ⑵同座互相认读生字,交流记字方法。

      2、读通课文。

      ⑴自由练读课文。

      ⑵同座合作检查课文朗读情况。

      3、感知文意:说说自已读了课文知道了什么?

      (此环节符合学生的年龄认知特点,创设了民主、轻松、互动的学*氛围,又利用学生的互助互学,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能力并节省了课堂教学时间。)

      (三)研读交流。

      1、学生自读课文,谈谈对人类的老祖宗*的印象,并说一说为什么会留下这样的印象。

      2、重点研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轻而清的东西,缓缓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降,变成了地。”

      读一读,想一想,你有什么新发现?

      3、重点研读课文第四自然段。

      ⑴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人类的老祖宗给我们创造的宇宙的美丽样子。

      ⑵让学生根据教学挂图介绍*创造的美丽宇宙。

      ⑶选择感受最深的部分读一读。

      (以上环节的教学在读的基础上,让学生在想一想,看一看,说一说的自主、探究中感悟理解课文内容,在朗读和想象的基础上进一步领会*的伟大及他所创造的宇宙的美丽形象,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想象思维、理解能力,更锻炼学生以自已的感情来指导朗读。)

      (四)作业。

      练读课文。继续搜集有关神话故事的资料。

      第二课时

    [阅读全文]...

2022-03-27 07:36:23
  • 《*开天地》说课稿

  • 《*开天地》说课稿

      *是*民间神话传说中在昆仑山开天辟地、以自己的牺牲创造了世界的巨人。以下是小编为您准备的《*开天地》说课稿,欢迎大家阅读!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各位同学,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开天地》。我的说课分以下几部分:

      一、说教材

      (一)《*开天地》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五册第五单元的第二篇精读课文。这是一个神话传说,讲述了一个叫*的巨人,用斧头开天辟地,用身体顶天蹬地,最后化作万物创造了美丽的宇宙的神奇故事。《*开天地》想象丰富,脉络清晰,文字叙述具体而生动。故事极具想象力,文字诉述具体而生动。本单元的专题是“灿烂的中华文化”。教材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是使学生第一次认识神话这种文学形式,体会巨人*的献身精神,感受神话丰富的想象力,激发其热爱祖国灿烂的传统文化的情感。

      (二)《课标》明确指出课程目标应根据三个纬度设计。我根据中年级的学段目标和本课内容及学生实际情况,确立以下教学目标,计划两课时完成。

      知识目标:认识10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书写“宇宙、黑暗”等词语。

      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词句,读懂课文,能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

      情感目标:初步感知神话的特点,体会*的献身精神。激发阅读神话故事的兴趣,培养想象力。

      (三)由于本课是故事性很强的叙事作品,读懂故事内容,体会故事中的内涵,才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有了更多的阅读,才能让学生走进“中华灿烂的传统文化。”因此,本课的教学重点我确定为:了解课文的故事内容,培养想象力。难点为: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

      二、说教法

      《新课标》指出:“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重要、最基本的手段和方法之一,小学语文教学必须在朗读中训练语言文字,在朗读中理解课文,在朗读中发展思维和陶冶情操。”因此,本课我主要采用了“以读代讲”的教学方法,同时辅以“点拨法”等。

      三、说学法

      为了体现以学生为主,以自学为主,以训练为主,我采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在独立探究、自主学*的基础上,通过“读读、划划、想想、说说、写写”的方法学*课文。

      四、说教学程序

      为了让教法、学法充分体现,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学程序我分以下五个环节来进行:

      (一)图片激趣,走进神话

      上课伊时展出图片,《嫦娥奔月》、《夸父逐日》、《女娲补天》,这些都是孩子们熟悉的神话故事,生动形象的画面,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兴趣,这时,再由学生感兴趣的神话故事为话题引入课题,使学生一开始就处在一种轻松和主动的学*氛围中。

      (二)初读感知,提炼中心

      《新课标》一再强调:“阅读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基于这一理念,当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进入课文的时候,我先让学生朗读课文,并提

      出阅读要求:

      ①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②不懂读的字查字典或请教老师和同学。

      ③找出全文的中心句。

      让学生在朗读中提炼中心,这是一种读书方法的渗透,使学生懂得把厚书读薄,同时也把握了故事的梗概——人类的老祖宗*,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宇宙。

      (三)围绕中心,自读自悟

      “深入学*课文的一个好办法,就是带着问题来读书。”当学生找出中心句后,我让学生围绕中心句提问题,接着梳理问题,重点讨论:*是怎样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美丽的宇宙的?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再次自读课文。

      (四)细读品味,感悟精神

      这个环节是本课的重点,我打算分三步来完成。

      第一步:体会“开天劈地”的艰难。

      特级教师于永正说过:“正确的.读书方法不是盲目地读,要读得有层次,读得有目的。”遵循这个指导思想,这里我设计了三个层次的朗读,抓住“抡斧猛劈”、“缓缓”、“慢慢”等词,让学生通过自由朗读,个性阅读,体验阅读,从字词读到内容读再到感情读,层层递进,环环紧扣,使学生在品读中明白宇宙成形时天与地的不同,体会*开天劈地的艰难和决心。

      第二步:体会“顶天蹬地”的顽强。

      这部分的教学,我首先让学生结合课文插图理解“顶天蹬地”的意思,接着让学生角色体验,变身*,边读课文边做“顶天蹬地”的动作,最后是谈感受。等学生对“顶天蹬地”有了切身体会后,我激情导读“一百年过去了,一万年过去了,十万年过去了……”学生一次又一次接“*头顶着天,用脚使劲蹬着地。”在一次次的朗读中,*顽强坚定的形象在学生头脑中逐渐清晰,此时,无须太多的分析与讲解,师生都已经和文本进行了高度的对话。

      第三步:体会“化作万物”的无私。

      “语文课上,最动听的声音莫过于琅琅的书声”,我将根据学生的汇报出示句子,这段话语言生动,想象丰富,读来琅琅上口,我让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有师生读、同桌读、男女生读等,边读边谈感受,边读边想象画面。有了前面的感情基础,再通过这段话的朗读和想象,*无私奉献的精神得到了淋离尽致的体现,神话的特色也得到了彰显。

      (五)综合训练,拓展升华

      为了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本课我设计了三个训练项目。

      1、想象创编

      叶圣陶曾说:“课文无非是个例子。”“语文学*的目的就在于通过一定数量的范例语言让学生获得一种语言迁移能力,达到自能读书,自能作文。”因此,学到这儿,我设计了“我当小小的神话家”的写话练*,让学生模仿课文句式想象写话:*的()变成了()的()。这样,以读带写,以写促思,通过读写结合,*的精神将内化为学生的语言。

      2、练*复述

      复述能力是阅读能力、记忆能力与说话能力的综合体现,因此,复述课文被列为中年级的训练重点。可是对于刚刚进入三年级的学生来说,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如何突破这一教学难点呢?我是这样设计的:在学生读懂课文内容之后,我带领学生看着板书一起小结本课层次,接着出示画面让学生在画面的引领下练*复述,板书、画面、教师的适时点拨,能起到架设桥梁的作用,使学生顺利地学会复述课文。

      3、激情说话

      为了使学生的情感进一步升华,我让学生根据课件提示“我想说……”说一句自己最想说的话,给他们一个倾泻清感的渠道。

      五、说板书设计

      靳家彦说:“板书是教师精心构思的艺术结晶,是浓缩的教学思路,板书设计在于精而准。”根据这个理念,我设计了这个板书:

      18:*开天地

      混沌初开→顶天立地→生成万物↓↑

      无私奉献↓↑

      创造了美丽的宇宙

      总之,整堂课的设计,我始终坚持“以读为本,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将学生的自主**给学生,让学生自主的参与学*,加深理解和体验,使每个学生的学*兴趣和主动意识能长久保持,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氛围中体会情感,发展语言,力求做到课堂是学生的舞台,因学生而精彩。

      一、说教材

    [阅读全文]...

2022-07-05 11:32:20
  • 描写天地山水的诗句有哪些

  • 山水
  •   一、天地山水

      1.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南朝)齐.谢眺《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2.天苍苍, 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北齐)北朝民歌《敕勒歌》

      3.雄鸡一唱天下白——唐.李贺《致酒行》

      4.野旷天低树, 江清月*人——唐.孟浩然《宿建德江》

      5.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陽城——唐.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6.野旷沙岸净, 天高秋月明——(南朝宋)谢灵运《初去郡》

      7.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唐.李白《将进酒》

      8. 一夫当关, 万夫莫开——唐.李白《蜀道难》

      9.*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唐.李白《望天门山》

      10.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唐.李白《望庐山瀑布》

      11.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唐.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12.青山看不厌,流水趣何长 ——唐.钱起《陪考功王员外城东池亭宴》

      13. 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唐.韩愈《送桂州严大夫同用南字》

      14.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唐.杜甫《望岳》

      15.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唐.王维《汉江临泛》

      16.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高低各不同。 ——宋.苏轼《题西林壁》

      17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宋.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18.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宋.陆游《游山西村》

      19.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宋.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

      20.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宋.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21.云来山更佳,云去山如画,山因云晦明,云共山高下——元.张养浩《双调雁儿落兼得胜令》

      一、天地山水

      1.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南朝)齐.谢眺《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2.天苍苍, 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北齐)北朝民歌《敕勒歌》

      3.雄鸡一唱天下白——唐.李贺《致酒行》

      4.野旷天低树, 江清月*人——唐.孟浩然《宿建德江》

      5.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陽城——唐.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6.野旷沙岸净, 天高秋月明——(南朝宋)谢灵运《初去郡》

      7.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唐.李白《将进酒》

      8. 一夫当关, 万夫莫开——唐.李白《蜀道难》

      9.*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唐.李白《望天门山》

      10.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唐.李白《望庐山瀑布》

      11.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唐.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12.青山看不厌,流水趣何长 ——唐.钱起《陪考功王员外城东池亭宴》

      13. 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唐.韩愈《送桂州严大夫同用南字》

      14.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唐.杜甫《望岳》

      15.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唐.王维《汉江临泛》

      16.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高低各不同。 ——宋.苏轼《题西林壁》

      17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宋.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18.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宋.陆游《游山西村》

      19.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宋.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

      20.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宋.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21.云来山更佳,云去山如画,山因云晦明,云共山高下——元.张养浩《双调雁儿落兼得胜令》

    [阅读全文]...

2022-07-28 08:27:39
天地与春有关的古诗 - 句子
天地与春有关的古诗 - 语录
天地与春有关的古诗 - 说说
天地与春有关的古诗 - 名言
天地与春有关的古诗 - 诗词
天地与春有关的古诗 - 祝福
天地与春有关的古诗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