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来一首王阳明的古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来一首王阳明的古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来一首王阳明的古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来一首王阳明的古诗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好句摘抄网为大家收集整理了王阳明名句,以及王阳明语录如果觉得不错就请收藏一下,下面咱们一起来看一下吧!
1、无声无臭独知时,此是乾坤万有基。抛却自家无尽藏,沿门持钵效贫儿。
2、所以为圣者,在纯乎天理,而不在才力也。故虽凡人,而肯为学,使此心纯乎天理,则亦可为圣人。
3、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
4、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
5、有志于圣人之学者,外孔、孟之训而他求,是舍日月之明,而希光于萤爝之微也,不亦谬乎?
6、人生大病,只是一“傲”字。
7、良知者,孟子所谓‘是非之心,人皆有之’者也。是非之心,不待虑而知,不待学而能,是故谓之良知。
8、殃莫大于叨天之功,罪莫大于掩人之善,恶莫深于袭下之能,辱莫重于忘己之耻,四者备而祸全。
9、个个人心有仲尼,自将闻见苦遮迷。而今指与真头面,只是良知更莫疑。
10、凌崖望双峰,苍茫竟何在?载拜西北风,为我扫浮霭。
11、谦者众善之基,傲者众恶之魁。
12、俯仰天地间,触目俱浩浩。箪瓢有余乐,此意良匪矫。幽哉阳明麓,可以忘吾老。
13、志不立,如无舵这舟,无衔之马,漂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
14、谦虚其心,宏大其量。
15、夫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
16、授书不在徒多。但贵精熟。
17、尽心知性知天,是生知安行事。存心养性事天,是学知利行事。夭寿不贰,修身以俟,是困知勉行事。
18、良知之外,更无知,致知之外,更无学。
19、天下之事,其得之不难,则其失之必易;其积之不久,则其发之必不宏。
20、如果白天做功夫觉得太过于纷扰,就*;觉得不愿去看书,就要去看书,这也是对症下药地修炼自己。
21、问君何事日憧憧?烦恼场中错用功。莫道圣门无口诀,良知二字是参同。
22、人心之得其正者即道心;道心之失其正者即人心。
23、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24、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25、凡学之不勤,必其志未笃也。
26、汝以不得第为耻,吾以不得第动心而为耻。
27、人须在事上磨,方能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艰难困苦,正是对心性的最好磨砺。
28、心即理也,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心外无事。
29、山中莫道无供给,明月清风不用钱。
30、无事时存养,有事时省察!
31、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32、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33、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34、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边寻。
35、千圣皆过影,良知乃吾师。
36、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
37、天地无人的良知,亦不可以为天地。
38、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
39、险夷原不滞胸中,何异浮云过太空?夜静海涛三万里,月明飞锡下天风。
40、圣人与天地民物同体,儒、佛、老、庄皆我之用,是之谓大道。二氏自私其身,是之谓小道。
41、静处体悟,事上磨炼。
42、天地虽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虽凡夫俗子,皆可为圣贤。
43、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
44、汝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
45、君自保重,我心送君三十里。
46、虚灵不昧,众理具而万事出,心外无理,心外无事。
47、处朋友,务相下则得,相上则损。
48、不贵于无过,而贵于能改过。
49、持志如心痛,一心在痛上,岂有功夫说闲话,管闲事。
50、有而未尝有,是真有;无而未尝无,是真无;见而未尝见,是真见!
王守仁,别号阳明,与孔子(儒学创始人)、孟子(儒学集大成者)、朱熹(理学集大成者)并称为孔、孟、朱、王。王阳明的学说思想王学(阳明学),是明代影响最大的哲学思想。
1、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2、责善朋友之道,然须忠告而善道之,悉其忠爱,致其婉曲,使彼闻之而可从,绎之而可改,有所感而无所怒,乃为善耳。
3、孔子者乎?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而况其出于孔子者乎?
4、夫学贵得之于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其未及。
5、立志用功,如种树然。方其根芽,犹未有干。及其有干,尚未有枝。枝而后叶。叶而后花实。初种根时,只管栽培灌溉。勿作枝想。勿作叶想。勿作花想。勿作实想。悬想何益?但不忘栽培之功,怕。没有枝叶花寅。
6、“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7、“有志于圣人之学者,外孔、孟之训而他求,是舍日月之明,而希光于萤爝之微也,不亦谬乎?”
8、“圣人与天地民物同体,儒、佛、老、庄皆我之用,是之谓大道。二氏自私其身,是之谓小道。”
9、“殃莫大于叨天之功,罪莫大于掩人之善,恶莫深于袭下之能,辱莫重于忘己之耻,四者备而祸全。”
10、“夫学贵得之于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其未及孔子者乎?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而况其出于孔子者乎?”
11、谦受益,满招损,器虚则受,实之不受,物之恒也。
12、人心之得其正者即道心;道心之失其正者即人心。
13、责善朋友之道,然须忠告而善道之,悉其忠爱,致其婉曲,使彼闻之而可从,绎之而可改,有所感而无所怒,乃为善耳。
14、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15、所以为圣者,在纯乎天理,而不在才力也。故虽凡人,而肯为学,使此心纯乎天理,则亦可为圣人。
王守仁,别号阳明,与孔子(儒学创始人)、孟子(儒学集大成者)、朱熹(理学集大成者)并称为孔、孟、朱、王。王阳明的学说思想王学(阳明学),是明代影响最大的哲学思想。
1、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2、责善朋友之道,然须忠告而善道之,悉其忠爱,致其婉曲,使彼闻之而可从,绎之而可改,有所感而无所怒,乃为善耳。
3、孔子者乎?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而况其出于孔子者乎?
4、夫学贵得之于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其未及。
5、立志用功,如种树然。方其根芽,犹未有干。及其有干,尚未有枝。枝而后叶。叶而后花实。初种根时,只管栽培灌溉。勿作枝想。勿作叶想。勿作花想。勿作实想。悬想何益?但不忘栽培之功,怕。没有枝叶花寅。
6、“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7、“有志于圣人之学者,外孔、孟之训而他求,是舍日月之明,而希光于萤爝之微也,不亦谬乎?”
8、“圣人与天地民物同体,儒、佛、老、庄皆我之用,是之谓大道。二氏自私其身,是之谓小道。”
9、“殃莫大于叨天之功,罪莫大于掩人之善,恶莫深于袭下之能,辱莫重于忘己之耻,四者备而祸全。”
10、“夫学贵得之于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其未及孔子者乎?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而况其出于孔子者乎?”
11、谦受益,满招损,器虚则受,实之不受,物之恒也。
12、人心之得其正者即道心;道心之失其正者即人心。
13、责善朋友之道,然须忠告而善道之,悉其忠爱,致其婉曲,使彼闻之而可从,绎之而可改,有所感而无所怒,乃为善耳。
14、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15、所以为圣者,在纯乎天理,而不在才力也。故虽凡人,而肯为学,使此心纯乎天理,则亦可为圣人。
王阳明名言名句
在我们*凡的日常里,大家都知道一些经典的名言吧,名言是易于留传的结论、建议或警世的比较有名的言语。你还在找寻优秀经典的名言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王阳明名言名句,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1、处朋友,务相下则得,相上则损。
2、静处体悟,事上磨炼。
3、王阳明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4、在神州这片土地上,有人的地方就会有斗争,扬才露己向来招人忌恨。
5、圣人这个行业没有统一的标准,唯一达成共识的是,这是个操作性不高且吃力不讨好的职业,古往今来除了屈指可数的几个人可以算作圣人外,就剩下若干疯子神经病自称实现了这一理想。
6、的确,生命的价值在于它能够拒绝庸俗,能够灿烂奔放,但也可以在随波逐流中丧失任何意义,成为行尸走肉。
7、天下之事,其得之不难,则其失之必易;其积之不久,则其发之必不宏。
8、凌崖望双峰,苍茫竟何在?载拜西北风,为我扫浮霭。
9、俯仰天地间,触目俱浩浩。箪瓢有余乐,此意良匪矫。幽哉阳明麓,可以忘吾老。
10、知行合一: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
11、人生大病,只是一“傲”字。
12、“心犹镜也。圣人心如明镜。常人心如昏镜。*世格物之说,如以镜照物,照上用功。不知镜尚昏在,何能照?先生之格物,如磨镜而使之明。磨上用功。明了后亦未尝废照”。
13、文官带兵怕就怕纸上谈兵,懂兵法而不懂实战,酿成袁崇焕式的悲剧。事实上兵部上下那么多官员里,长期以来最不缺的就是高谈阔论之徒。
14、今人却就将知行分作两件事去做,以为必先知了,然后能行。我如今且去讲*讨论做的工夫,待知得真了,方去做行的工夫。故遂终身不行,亦遂终身不知。此不是小病痛,其来已非一日矣。某今说个知行合一,正是对病的药,又不是某凿空杜撰。知行本体原是如此。今若知得宗旨时,即说两个亦不妨,亦只是一个。若不会宗旨,便说一个,亦济得甚事?只是说闲话。
15、道理人人会讲,诸子百家各有用武之地,但不从心上用力,砥砺出不偏不倚、动转得势的强大心灵,即使做同样的事,说同样的话,动作也会走形。毕竟相由心生,情随事迁。
16、天地虽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虽凡夫俗子,皆可为圣贤。
17、书本上那些堂而皇之的价值观,言之凿凿的'成功秘诀不一定适合每个人的真实需求。
18、千圣皆过影,良知乃吾师。
19、殃莫大于叨天之功,罪莫大于掩人之善,恶莫深于袭下之能,辱莫重于忘己之耻,四者备而祸全。
20、心即理也。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心外无事。
21、先曰:“是徒为静养,而不用克己工夫也。如此,临事便要倾倒。人需在事上磨,方可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
22、凡学之不勤,必其志未笃也。
23、其实,无论是在思想的影响还是在事功的建立上,曾国藩都稍逊其偶像王阳明一筹。
24、心是宇宙的本体,万物的主宰,安身立命的根据,衡量是非的标准。天地间诸事诸物,举凡纲常伦理,言行举止,成败荣辱,皆不出于我心。
25、不能等别人为你铺好路,而是要自己去走、去犯错,最后创造一条属于自己的路。
26、有志于圣人之学者,外孔、孟之训而他求,是舍日月之明,而希光于萤爝之微也,不亦谬乎?
27、“良知之外,更无知,致知之外,更无学。”
28、是非,不用从学者的讲学中去区分,只需从自己的内心去辨别。
29、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30、良知者,孟子所谓‘是非之心,人皆有之’者也。是非之心,不待虑而知,不待学而能,是故谓之良知。
1、无声无臭独知时,此是乾坤万有基。抛却自家无尽藏,沿门持钵效贫儿。
2、心无外物,物以心生
3、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4、一个真实的自我可以让人有效地应对真实的世界,从而完整地把握世界。一切皆因思想而异。如欲改变命运,首先改变自己。如欲改变自己,首先磨炼内心。
5、故立志者,为学之心也;为学者,立志之事也。
6、在这片废土之上,一眼望去,黑夜漫无边际。从失望到绝望乃至无望的世人不禁想问:尚有光明之可能乎?
7、险夷原不滞胸中,何异浮云过太空?夜静海涛三万里,月明飞锡下天风。
8、圣人与天地民物同体,儒、佛、老、庄皆我之用,是之谓大道。二氏自私其身,是之谓小道。
9、问君何事日憧憧?烦恼场中错用功。莫道圣门无口诀,良知二字是参同。
10、“尽心知性知天,是生知安行事。”
11、山中莫道无供给,明月清风不用钱。
12、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边寻。
13、首先,心即理告诉我们要相信自己,倾听内心,树立起强大的主体意识。其次,炼心的目的也不是成为圣贤一了百了。阳明心学是一种信仰哲学,而信仰只有被实践时才有意义。王阳明融三家之长,却归宗于儒家,提出振聋发聩的知行合一,就是要强调内圣外王,将心性之学转化为卓越的事功。
14、勿忘勿助必有事焉。
15、夫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
16、没有一劳永逸的制度,制度是有保质期的,只有不断地修补、革新,才能保证社会机器的良好运转。改革固然会伤及既得利益团体,固然会出现波折动荡,但不改则必死无疑。
17、汝以不得第为耻,吾以不得第动心而为耻。
18、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19、佛、老、庄皆我之用,是之谓大道。二氏自私其身,是之谓小道。
王阳明名言
名言基本意思是很出名的说法,著名的话,一般指名人说的话。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王阳明名言,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心即理也。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心外无事。
2、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3、天地虽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虽凡夫俗子,皆可为圣贤。
4、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5、人心之得其正者即道心;道心之失其正者即人心。
6、殃莫大于叨天之功,罪莫大于掩人之善,恶莫深于袭下之能,辱莫重于忘己之耻,四者备而祸全。
7、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8、夫学贵得之于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其未及孔子者乎?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而况其出于孔子者乎?
9、夫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
10、有志于圣人之学者,外孔、孟之训而他求,是舍日月之明,而希光于萤爝之微也,不亦谬乎?
11、圣人与天地民物同体,儒、佛、老、庄皆我之用,是之谓大道。二氏自私其身,是之谓小道。
12、所以为圣者,在纯乎天理,而不在才力也。故虽凡人,而肯为学,使此心纯乎天理,则亦可为圣人。
13、责善朋友之道,然须忠告而善道之,悉其忠爱,致其婉曲,使彼闻之而可从,绎之而可改,有所感而无所怒,乃为善耳。
14、孔子者乎?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而况其出于孔子者乎?
15、夫学贵得之于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其未及。
16、立志用功,如种树然。方其根芽,犹未有干。及其有干,尚未有枝。枝而后叶。叶而后花实。初种根时,只管栽培灌溉。勿作枝想。勿作叶想。勿作花想。勿作实想。悬想何益?但不忘栽培之功,怕。没有枝叶花寅。
17、志不立,则如无舵之舟,无勒之马,漂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
18、静时念念去人欲,存天理。动时念念去人欲,存天理。不管宁静不宁静。
19、故立志者,为学之心也;为学者,立志之事也。
20、知行合一。
1、明廷面临的就是这样的困境。老百姓的观念很朴素:作为*,打劫是正常的,但趁火打劫就不对了。狼兵的所作所为就是趁火打劫,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民众纷纷投入山贼的怀抱,成为山贼的密探。
2、书本上那些堂而皇之的价值观,言之凿凿的成功秘诀不一定适合每个人的真实需求。
3、首先,心即理告诉我们要相信自己,倾听内心,树立起强大的主体意识。其次,炼心的目的也不是成为圣贤一了百了。阳明心学是一种信仰哲学,而信仰只有被实践时才有意义。王阳明融三家之长,却归宗于儒家,提出振聋发聩的知行合一,就是要强调内圣外王,将心性之学转化为卓越的事功。
4、一个人对了,一个国家就对了。你是什么样,社会就是什么样。
5、人生大病,只是一“傲”字。
6、战争总是异常血腥和残酷,不要说士兵,便是身居高位的将军也很容易惊慌失措。东晋成帝朝的左将军司马流,参战前就非常惊恐,以至于吃烤肉的时候都找不到自己的嘴在哪儿,结果打仗时被杀身亡。
7、官场的内耗,国家的虚耗终使社会积重难返,尾大不掉,表面的繁荣也逐渐成为泡沫,像吹出的肥皂泡,体积越来越庞大,而随着肥皂水的张力到达极限,越来越脆弱,然后一触即破。
8、而这一切的起点,在于每个人都能倾听内心深处最真实的价值判断。
9、一个真实的自我可以让人有效地应对真实的世界,从而完整地把握世界。一切皆因思想而异。如欲改变命运,首先改变自己。如欲改变自己,首先磨炼内心。
10、社会的公*与正义坍塌后,每个人不得不用自己的方式来捍卫各自的权益。然而,人们并不知道私权的边界何在,也不清楚何种方式恰当,最终便只能演变为弱肉强食的丛林游戏。
11、一直以来,书都没有错,只是读的人错了。
12、的确,生命的价值在于它能够拒绝庸俗,能够灿烂奔放,但也可以在随波逐流中丧失任何意义,成为行尸走肉。
13、一言以蔽之,理学与心学的区别就是为学和为道的'区别。
14、在官员知法犯法不是新闻、依法治国才是新闻的时代,抛开制度变革不谈,每个人
都应扪心自问:如果体制有毒,个人在其中的罪孽就可以赦免么?
15、没有一劳永逸的制度,制度是有保质期的,只有不断地修补、革新,才能保证社会机器的良好运转。改革固然会伤及既得利益团体,固然会出现波折动荡,但不改则必死无疑。
16、世上之事,了犹未了,终以不了了之,得过且过的人多了,就形成一汪绝望的死水。
17、当像狗一样活着都成为一种奢望时,反抗便是唯一的出路。或许他们当中大部分人反抗意识并不那么强烈,但摆在眼前的事实是任何一种选择都要强于继续忍受剥削,更何况来人的说辞那么具有诱惑力和煽动性,不走何为?
18、所有的人都站在一边并不一定是好事,比如他们都站在船的一边,最后的结果就是船翻人亡。
19、一串铃音,漾起了悠扬的旋律,淙淙的流水声夹杂在呜咽的洞箫里,有些低沉,有些沉寂,带着些微的伤感。是怀念吗?这片炎黄的浩土之上,神话的遗迹已然湮没,女娲离去了自己的孩子,唯有五帝还挂念着留下自己的魂灵。在这片没有神的土地上,祈祷已是惘然。每一个人,每一个生灵,只有依靠自己的力量,才能争得宿命之外的幸福。
20、不能等别人为你铺好路,而是要自己去走、去犯错,最后创造一条属于自己的路。
21、懂得明哲保身不难,难的是懂得什么时候挺身而出。
22、心是宇宙的本体,万物的主宰,安身立命的根据,衡量是非的标准。天地间诸事诸物,举凡纲常伦理,言行举止,成败荣辱,皆不出于我心。
23、良知之心就是君子之心,渊默之心,临危不乱之心。君子的权术是高超实用的艺术,小人的权术是滑稽可笑的表演。怎样成为君子?拥有光明之心。如何拥有光明之心?深入思考,全面把握,说服自身,内心*静。
24、一个不容否认的事实是:这个国家早已*惯了自我欺骗,从*到人民。谎言成为维系一切的基石,只需轻轻一推,这座填充着豆腐渣的违章建筑便会轰然倒塌。
25、民主政治是人民做出政治决定并为自己的决定付出代价的政治体制,但人民有时候是好逸恶劳、自私短视的。因此,没有与之匹配的文化土壤和规则意识,民主政治只能是一张永远无法兑现的空头支票。
26、无论学术还是事功,王阳明都已成为那个时代当之无愧的第一人。即使舆论尚有非议,即使朝中权贵刻意排挤,也不能改变他被莘莘学子顶礼膜拜的事实。
27、那个月明星稀的夜晚,透过昏黄的纸窗,我仿佛看见阳明和徐爱二人正在促膝长谈,没有名缰利锁,尽弃一切俗欲,时而激烈辩论,时而抚掌大笑。往来古今,四极八荒似乎都已凝滞在此时此地,寰宇之间,只有他师徒二人的交谈之声,讨论着世间最朴素、最纯粹的道理,不知东方之既白
28、周敦颐说,太极就是2、0版的无极,好比一款2D建模的电脑游戏要向3D转型了,开发系列中的一代过渡产品,有些体验功能前瞻一下,吸引你的眼球。紧接着开天辟地(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产生阴阳万物)。
孟子说“五百年必有圣人出”。何为圣人呢?“但凡圣人,必有伟大而坚定的信念,拥有超乎寻常的意志和思想,有着重建社会价值传统、挽救世道人心的崇高理想”。所以有这样一种说法,中国*五百年间,出现了一个半圣人,半个是清代的曾国藩,一个是明代的王阳明。而五百年来,唯一能做到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的圣人,只有王阳明。
大明王朝弘治十二年的会试考试,迎来了两个光耀千秋的人物:一个是唐寅,唐伯虎;一个是王守仁,王阳明。不幸的是,唐伯虎在这次会试中,因卷入徐经科考案而被终生禁考,彻底断送了仕途之路。在中国古代,读书人的唯一出路就是学而优则仕,只有通过科举考试,才能达则兼济天下,才能实现他们的功业理想。所以唐伯虎对自己的遭遇分外激愤,从此他把自己所有的热情都投入到艺术领域中,为中国艺术史造就了一个光彩夺目的天才人物。
王阳明对科考的态度和唐伯虎不同。他的父亲王华就曾是弘治朝状元,但这次会考之前,王阳明已经是两次落榜了。当有人安慰他时,他却说,别人以落榜为耻,我却以落榜之后心动为耻。他小的时候,就曾问老师,天下第一等事是什么?老师说,当然是科举,而他则说,天下第一等事是做圣人。好在经历了两次科考失败后,在公元1499年,王阳明终于高中进士,正是步入仕途。
当时的明朝,正是宦官当道的“八虎之乱”时期,太监刘瑾祸乱朝政,文官集团则奋起反抗。戴铣、薄彦微等上疏劝诫,被刘瑾逮捕入狱。此时的王阳明虽只是个六品的芝麻小官,却也被卷入这场斗争中。他仗义执言,为被捕的官员鸣不*。结果他被廷杖四十后,扔进了锦衣卫的大牢。
后来刘瑾假意把王阳明放掉,却又派人尾随追杀。在钱塘江边,王阳明急中生智,他写下两首绝命诗,然后做了投海自尽的假象,骗过了锦衣卫杀手。王阳明躲到一艘商船上,随波逐流,从浙江到福建。途中,商船迷航,又遇到了巨大风浪,险些颠覆。在那个狂风怒号的夜晚,在那个浪卷云翻的时刻,王阳明经历了生与死的考验。而大难之后,他确立了自己的人生目标,并作诗明志。
《泛海》
险夷原不滞胸中,何异浮云过太空。
夜静海涛三万里,月明飞锡下天风。
“险夷原不滞胸中,何异浮云过太空”。
诗的开篇便仪态潇洒,表现了世间荣辱,淡然处之。王阳明的心学思想,后来*了无数人的心灵,打破了数百年来理学家对人性的钳制。但要*世人,首先就要*自己。他说,海上的风起云涌,巨浪滔天,只要心不为所动,那这点风浪又能算什么呢?世间的一切艰难险阻,自己原本就没放在心上;世间的万物变化,也不过似浮云掠过长空,根本就不会在心中留下痕迹。这种心境的超越,是完成了人与自我的和解、与世界的和解。他既反映了王阳明刚毅无畏的品质,也反映了阳明心学“戒慎不睹,恐惧不问,养得此心纯是天理”的观点。有了如此境界,在诗歌的三、四句,诗人进一步抒发此时的心里感受——
“夜静海涛三万里。月明飞锡下天风”。
在这辽阔而静谧的大海上,手拿锡杖,身驾长风,在月光下飞越,飞越大海,飞越苍茫,飞越沧桑。“海涛三万里”,这惊涛骇浪中的惊险航程,诗人却写得像一次极富诗意的旅行,因为他心中自有法器,心中自有智慧。
后来,王阳明确实找到了人生的法器,也确实凭此法器飞越了世间的沧桑,这就是他的“阳明心学”。写完这首《泛海》后,王阳明毅然决然地踏上了贬谪的龙场之路。在荒蛮的贵州,他终于龙场悟道——“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奠定了阳明心学的基础,成就了中国最后一位圣人。正如王阳明后来所说的“天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仰他高?地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俯他深?鬼神没有我的灵明,谁去辩他吉凶灾祥”。是的,“心外无物”,人生必得先找到自己,找到自己的那颗赤子之心,找到那个无所畏惧的自己,才能找到属于自己的人生价值。
好句摘抄网为大家收集整理了王阳明的心学精华语句,以及王阳明心学精髓句子如果觉得不错就请收藏一下,下面咱们一起来看一下吧!
1、去做才是孝
2、良知提醒我们,要把万物和自己当成一个整体,对万物说,我爱着你的爱,痛着你的痛,伤悲着你的伤悲,快乐着你的快乐
3、只要做到用良知去发家致富,那就符合天理,谁说君子不能谈利?
4、做人要“诚”
5、随时随地而变化、变通,如此才是真正拥有智慧的人。
6、一切真理都在心中,所以不需外求
7、不去议论别人的是非,在要责备别人的时候,把它当作自己的一大私欲加以克制。
8、不动心,不烦恼
9、你的意念所到之处,正确的就知道正确,错误的就知道错误,不可能有丝毫的隐瞒。
10、格物致知,灭除轻傲
11、人人心中都有良知,人人心中的良知都会得出一个真理。伯夷、叔齐虽然死了,但他们的良知却在每个人心中。
12、心如明镜,物来则照,不要刻意去追求。
13、世间磨难,皆是砥砺
14、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
15、君子如玉亦如铁
16、“至圣先师”孔子说的话,如果它不能和我的心相符,那就是错的,就不是真理;而贩夫走卒说的话,如果它能和我的心符合,那就是对的,就是真理。
17、至诚胜于至巧
18、克己才是真功夫
19、应好是而恶非
20、耳朵不能听是非,省了多少闲是非;口不能说是非,又省了多少闲是非;心知道是非就够了。
21、慎思之,笃行之
22、无事时,将好色、贪财、慕名等私欲统统搜寻出来,一定要将病根拔去,使它永不复发,才叫痛快。
23、静时存养,动时省察
24、天理固然在心中,但如果一个意志力不坚定的人,生活在一个肮脏的环境里,天理就很难显现。
25、荣辱毁誉皆泰然
26、安定情绪,物我两忘,不是什么都不想,死人才什么都不想呢。
27、不做就是不知
28、无私心就是道
29、天下之事,有的貌似礼但实质上不是礼;有的貌似非礼但实质上就是礼。
30、真理已在心中,我们去实践,只是去验证这个真理,其实最终目的就是磨炼我们的心。
31、真正的自信就是相信自己的良知!良知告诉你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事,那就去做,不必顾虑、不必计较。
32、身外物不奢恋
33、要祛除声色货利的私欲,就要在*时把那些好色好名好利的祸根都搜寻出来,然后祛除。
34、世人因为不知道‘达到至善’的关键在于我们自己的心,以为天下的万事万物各有自己的道理,因此掩盖了评判是非的标准,使‘心为统帅’的简单道理变得支离破碎、四分五裂。
35、求道须深下去
36、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37、路,尽管去走
38、不孝无良知
39、我们心里的良知是应对万事万物的法宝,无须去外部寻求任何帮助。
40、按心兵不动,如止水从容
41、良知,就是与生俱来的道德感和判断力
42、名与实相对。务实的心重一分,求名的心就轻一分。若全是务实的心,就没有一丝求名的心。如果务实的心犹如饥而求食,渴而求饮,还哪里有时间和精力好名?
43、少一些机心,少一些痛苦
44、心中有个能知是非善恶的良知,所以一切道理都在心上,就是:心即理。
45、天理即是仁心
46、静并非不动,动也并非不静。戒慎恐惧就是念头,为何要区分动和静?
47、把世间当修行的道场
48、心狭为祸之根,心旷为福之门
49、孝不孝代表人格
50、生死关容易过,可心上的关却难过
王阳明经典语录大全
在我们*凡的日常里,大家一定都接触过一些名人语录吧,语录是指富有哲理与特殊意义的名人之言、网民言论、社会事件所产生的新词条。你知道什么样的`语录才能称之为经典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王阳明经典语录大全,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1、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2、此心光明,亦复何言,人性之善,天下无不可化之人。
3、人须事上磨练做功夫,乃有益。若只好静,遇事便乱,终无长进。那静时功夫亦差,似收敛而实放溺也。
4、立志用功,如种树然。方其根芽,犹未有干。及其有干,尚未有枝。枝而后叶。叶而后花实。初种根时,只管栽培灌溉。勿作枝想。勿作叶想。勿作花想。勿作实想。悬想何益?但不忘栽培之功,怕。没有枝叶花寅。
5、攻吾之短者是吾师。
6、立学、立言之着,立德、立身之典。
7、克己须扫除廓清,一毫不存方是有一毫在,则众恶相引而来。
8、圣人必可学而至。
9、处朋友,务相下则得,相上则损。
10、致知必在于行,而不行之不可以为致知也。
11、私欲日生,如地上尘,一日不扫,更又一层。
12、心之良知是谓圣人,圣人之学,惟是致良知。
13、千圣皆过影,良知乃吾师。
14、知善知恶是良知。
15、能戒慎恐惧者,是良知也。
16、性无不善,故知无不良。
17、博学只是事事存此天理,笃行只是学之不已之意。
18、知行本体,即是良知。
19、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
20、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21、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是未知。
22、此心无私欲之弊,即是天理。
23、心外无物,如吾心发一念孝亲,即孝亲便是物。
24、心即道,道即天,知心则知道。
25、学为圣人之道,学以致良知。
26、切勿得失横在胸中。
27、知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
28、人生大病,只是一“傲”字。
29、故立志者,为学之心也;为学者,立志之事也。
30、所以为圣者,在纯乎天理,而不在才力也。故虽凡人,而肯为学,使此心纯乎天理,则亦可为圣人。
31、圣人与天地民物同体,儒、佛、老、庄皆我之用,是之谓大道。二氏自私其身,是之谓小道。
32、有志于圣人之学者,外孔、孟之训而他求,是舍日月之明,而希光于萤爝之微也,不亦谬乎?
33、夫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
34、夫学贵得之于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其未及孔子者乎?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而况其出于孔子者乎?
35、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36、殃莫大于叨天之功,罪莫大于掩人之善,恶莫深于袭下之能,辱莫重于忘己之耻,四者备而祸全。
37、人心之得其正者即道心;道心之失其正者即人心。
38、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39、天地虽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虽凡夫俗子,皆可为圣贤。
40、君子之交,其淡如水,执象而求,咫尺千里。
41、心即理也。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心外无事。
王阳明经典名言摘抄
摘抄是指从文刊、文件等资料里阅读的.时候,把语言优美,值得品析,值得学*的词语,句子,段落记录到本子上,闲暇时拿出来翻阅。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王阳明经典名言摘抄,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大家!
1、人生大病,只是一“傲”字。——王阳明
2、天理即人欲——王阳明
3、有志于圣人之学者,外孔、孟之训而他求,是舍日月之明,而希光于萤爝之微也,不亦谬乎?——王阳明
4、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王阳明"
5、圣人与天地民物同体,儒、佛、老、庄皆我之用,是之谓大道。二氏自私其身,是之谓小道。——王阳明
6、攻吾之短者是吾师。——王守仁
7、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王守仁
8、圣人处此更有何通?圣人会怎么做?圣人会怎么做?王先生在贵州面临生死,衣食无着的情况下,如此问自己。——王阳明《王阳明》
9、个个人心有仲尼,自将闻见苦遮迷。而今指与真头面,只是良知更莫疑。——王阳明《咏良知四首示诸生》
10、人心之得其正者即道心;道心之失其正者即人心。——王阳明
11、心即理也,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心外无事。——王阳明
12、凡学之不勤,必其志未笃也。——王阳明
13、“良知之外,更无知,致知之外,更无学。”——王阳明《王阳明全集》
14、以事言谓之史,以道言谓之经;事即道,道即事;春秋亦经,五经亦史;易是包牺氏之史,书是尧舜以下史,礼乐是三代史,其事同,其道同,安有所谓异?——王阳明《传*录》
15、良知只是个是非之心。——王守仁
16、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王守仁
17、破山中之贼,易破心中之贼,难——王阳明
18、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王阳明
19、授书不在徒多,但贵精熟。——王守仁《传*录》
20、殃莫大于叨天之功,罪莫大于掩人之善,恶莫深于袭下之能,辱莫重于忘己之耻,四者备而祸全。——王阳明
21、静处体悟,事上磨炼。——王阳明
22、良知良能,愚夫愚妇与圣人同。但惟圣人能致其良知,而愚夫愚妇不能致,此圣愚之所由分。——王阳明
23、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王阳明《传*录》
24、千圣皆过影,良知乃吾师。——王守仁
25、凌崖望双峰,苍茫竟何在?载拜西北风,为我扫浮霭。——王阳明《双峰》
26、俯仰天地间,触目俱浩浩。箪瓢有余乐,此意良匪矫。幽哉阳明麓,可以忘吾老。——王守仁《读易》
27、“虚灵不昧,众理具而万事出,心外无理,心外无事。”——王守仁《传*录》
28、处朋友,务相下则得,相上则损。——王守仁
29、志不立,如无舵这舟,无衔之马,漂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王守仁
30、无声无臭独知时,此是乾坤万有基。抛却自家无尽藏,沿门持钵效贫儿。——王阳明《咏良知四首示诸生》
31、谦虚其心,宏大其量。——王阳明《传*录》
32、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边寻。——王阳明《咏良知四首示诸生》
33、天下之事,其得之不难,则其失之必易;其积之不久,则其发之必不宏。——王阳明
34、君子诲人不倦,而师道必严——王守仁
35、王阳明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王阳明
36、汝以不得第为耻,吾以不得第动心而为耻。——王阳明
37、为学大病在好名。——王守仁
38、“心犹镜也。圣人心如明镜。常人心如昏镜。*世格物之说,如以镜照物,照上用功。不知镜尚昏在,何能照?先生之格物,如磨镜而使之明。磨上用功。明了后亦未尝废照”。——王阳明《传*录》
39、所以为圣者,在纯乎天理,而不在才力也。故虽凡人,而肯为学,使此心纯乎天理,则亦可为圣人。——王阳明
40、持志如心痛,一心在痛上,岂有功夫说闲话,管闲事。——王守仁
41、谦者众善之基,傲者众恶之魁。——王守仁
42、山中莫道无供给,明月清风不用钱。——王阳明
43、志不立,如无舵之舟,无衔之马,漂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王守仁
44、主一就是专注一个天理——王阳明《传*录》
45、一念开明,反身而诚——王阳明《传*录》
46、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王守仁
47、此心光明,亦复何言——王阳明
48、此心不动,随机而动。——王阳明
49、以事言谓之史,以道言谓之经;事即道,道即事;春秋亦经,五经亦史——王阳明《传*录》
王阳明名言警句
在学*、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常常会遇到需要使用名言警句的情形吧,巧用名言警句有助于我们正确对待学*、生活、成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培养健康、有益的兴趣爱好。名言警句的类型多样,你所见过的名言警句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王阳明名言警句,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1、夫美质难得而易坏,至道难闻而易失,盛年难遇而易过,*俗难革而易流。
2、人虽至愚,责人则明;虽有聪明,责己则昏。
3、人之善恶,由于一念之间。
4、一念改过,当时即得本心。
5、致知二字,乃是孔门正法眼藏,异此而学,即谓之异端;离此而说,即谓之邪说;迷此而行,即谓之冥行。
6、功盖天下而莫之嫉,善利万物而莫与争。
7、体,即良知之体,用,即良知之用,宁复有超然于体用之外者乎?
8、能戒慎恐惧者,是良知也。
9、防于未萌之先,而克于方萌之际。
10、随物而格,是致知之功。
11、格物致知,灭除轻傲。
12、圣人气象不在圣人而在我矣。
13、以言语谤人,其谤浅;是以身谤也,其谤深矣。
14、外面是非毁誉,亦好资之以为警切砥砺之地。
15、眼前路径须放开阔,才好容人来往,若太拘窄,恐自己亦无展足之地矣。
16、人生大病,只是一“傲”字。
17、千罪百恶,皆从傲上来。只是一“傲”字,便结果了这一生。
18、致吾心之良知者,致知也。事事物物皆得其理者,格物也。是合心与理而为一者也。
19、良知良能,愚夫愚妇与圣人同。但惟圣人能致其良知,而愚夫愚妇不能致,此圣愚之所由分。
20、凡谋其力之所不及而强其知之所不能者,皆不得为致良知。
21、记诵之广,适以长其敖也;知识之多,适以行其恶也;闻见之博,适以肆其辨也;辞章之富,适以饰其伪也。
22、良知不由见闻而有,而见闻莫非良知之用。
23、良知之外,别无知矣;故“致良知”是圣人教人第一义。
24、思是良知之发用。若是良知发用之思,则所思莫非天理矣。
25、君子之酬酢万变,当行则行,当止则止,当生则生,当死则死,斟酌调停,无非是致其良知,以求自慊而已。
26、盖良知之在人心,亘万古塞宇宙而无不同。
27、不欺则良知无所伪而诚,诚则明矣;自信则良知无所惑而明,明则诚矣。
28、至诚则“无知而无不知”,不必言“可以前知”。
29、夫人者,天地之心。天地万物,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
30、天下之人心皆吾之心也,天下之人犹有病狂者矣,吾安得而非病狂乎?犹有丧心者矣,吾安得而非丧心乎?
1、静处体悟,事上磨炼。
2、人须在事上磨炼做功夫乃有益。若只好静,遇事便乱,终无长进。那静时功夫亦差似收敛,而实放溺也。
3、常快活便是功夫。
4、君子诲人不倦,而师道必严。
5、授书不在徒多、但贵精熟。
6、心即道,道即天。知心则知道,知天。
7、良知者,孟子所谓‘是非之心,人皆有之’者也。是非之心,不待虑而知,不待学而能,是故谓之良知。(《大学问》)
8、良知之外,更无知,致知之外,更无学。
9、心无外物,物以心生。
10、问君何事日憧憧?烦恼场中错用功。莫道圣门无口诀,良知二字是参同。(《咏良知四首示诸生》)
11、尽心知性知天,是生知安行事。
12、山中莫道无供给,明月清风不用钱。
13、天理即人欲。
14、天理即仁心。
15、所以为圣者,在纯乎天理,而不在才力也。故虽凡人,而肯为学,使此心纯乎天理,则亦可为圣人。
16、个个人心有仲尼,自将闻见苦遮迷。而今指与真头面,只是良知更莫疑。
17、勿忘勿助必有事焉。
18、何为第一等事?当读书做圣人耳。
19、汝以不得第为耻,吾以不得第动心为耻。
王阳明诗句
来一首王阳明的古诗
王阳明格言
王阳明的诗词
王阳明的诗句
王阳明名句
明代王阳明的古诗
王阳明语录
王阳明名言
王阳明的名言
关于咏王阳明的古诗
寄舅古诗王阳明写的
古诗王阳明的泛海
王阳明的古诗山石
王阳明的长篇古诗
王阳明圣学口号
王阳明花开的诗词
王阳明心学语录
王阳明名言赏析
王阳明的名句陈格
古诗王阳明的四句话
王阳明写赣州的古诗
有关王阳明古诗的题目
王阳明经典语录
王阳明月亮的诗词
王阳明经典名句
心学王阳明名言
王阳明的名言名句
关于阅读的古诗王阳明
王阳明的经典语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