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一首王阳明的古诗

关于来一首王阳明的古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来一首王阳明的古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来一首王阳明的古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来一首王阳明的古诗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64) 语录(17) 说说(16) 名言(13) 诗词(1k+) 祝福(2) 心语(420)

  • 王阳明名句 王阳明语录

  • 语录
  •   好句摘抄网为大家收集整理了王阳明名句,以及王阳明语录如果觉得不错就请收藏一下,下面咱们一起来看一下吧!

      1、无声无臭独知时,此是乾坤万有基。抛却自家无尽藏,沿门持钵效贫儿。

      2、所以为圣者,在纯乎天理,而不在才力也。故虽凡人,而肯为学,使此心纯乎天理,则亦可为圣人。

      3、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

      4、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

      5、有志于圣人之学者,外孔、孟之训而他求,是舍日月之明,而希光于萤爝之微也,不亦谬乎?

      6、人生大病,只是一“傲”字。

      7、良知者,孟子所谓‘是非之心,人皆有之’者也。是非之心,不待虑而知,不待学而能,是故谓之良知。

      8、殃莫大于叨天之功,罪莫大于掩人之善,恶莫深于袭下之能,辱莫重于忘己之耻,四者备而祸全。

      9、个个人心有仲尼,自将闻见苦遮迷。而今指与真头面,只是良知更莫疑。

      10、凌崖望双峰,苍茫竟何在?载拜西北风,为我扫浮霭。

      11、谦者众善之基,傲者众恶之魁。

      12、俯仰天地间,触目俱浩浩。箪瓢有余乐,此意良匪矫。幽哉阳明麓,可以忘吾老。

      13、志不立,如无舵这舟,无衔之马,漂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

      14、谦虚其心,宏大其量。

      15、夫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

      16、授书不在徒多。但贵精熟。

      17、尽心知性知天,是生知安行事。存心养性事天,是学知利行事。夭寿不贰,修身以俟,是困知勉行事。

      18、良知之外,更无知,致知之外,更无学。

      19、天下之事,其得之不难,则其失之必易;其积之不久,则其发之必不宏。

      20、如果白天做功夫觉得太过于纷扰,就*;觉得不愿去看书,就要去看书,这也是对症下药地修炼自己。

      21、问君何事日憧憧?烦恼场中错用功。莫道圣门无口诀,良知二字是参同。

      22、人心之得其正者即道心;道心之失其正者即人心。

      23、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24、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25、凡学之不勤,必其志未笃也。

      26、汝以不得第为耻,吾以不得第动心而为耻。

      27、人须在事上磨,方能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艰难困苦,正是对心性的最好磨砺。

      28、心即理也,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心外无事。

      29、山中莫道无供给,明月清风不用钱。

      30、无事时存养,有事时省察!

      31、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32、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33、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34、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边寻。

      35、千圣皆过影,良知乃吾师。

      36、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

      37、天地无人的良知,亦不可以为天地。

      38、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

      39、险夷原不滞胸中,何异浮云过太空?夜静海涛三万里,月明飞锡下天风。

      40、圣人与天地民物同体,儒、佛、老、庄皆我之用,是之谓大道。二氏自私其身,是之谓小道。

      41、静处体悟,事上磨炼。

      42、天地虽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虽凡夫俗子,皆可为圣贤。

      43、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

      44、汝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

      45、君自保重,我心送君三十里。

      46、虚灵不昧,众理具而万事出,心外无理,心外无事。

      47、处朋友,务相下则得,相上则损。

      48、不贵于无过,而贵于能改过。

      49、持志如心痛,一心在痛上,岂有功夫说闲话,管闲事。

      50、有而未尝有,是真有;无而未尝无,是真无;见而未尝见,是真见!

    [阅读全文]...

2022-02-25 06:55:31
  • 王阳明名言

  • 名言
  •   王守仁,别号阳明,与孔子(儒学创始人)、孟子(儒学集大成者)、朱熹(理学集大成者)并称为孔、孟、朱、王。王阳明的学说思想王学(阳明学),是明代影响最大的哲学思想。

      1、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2、责善朋友之道,然须忠告而善道之,悉其忠爱,致其婉曲,使彼闻之而可从,绎之而可改,有所感而无所怒,乃为善耳。

      3、孔子者乎?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而况其出于孔子者乎?

      4、夫学贵得之于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其未及。

      5、立志用功,如种树然。方其根芽,犹未有干。及其有干,尚未有枝。枝而后叶。叶而后花实。初种根时,只管栽培灌溉。勿作枝想。勿作叶想。勿作花想。勿作实想。悬想何益?但不忘栽培之功,怕。没有枝叶花寅。

      6、“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7、“有志于圣人之学者,外孔、孟之训而他求,是舍日月之明,而希光于萤爝之微也,不亦谬乎?”

      8、“圣人与天地民物同体,儒、佛、老、庄皆我之用,是之谓大道。二氏自私其身,是之谓小道。”

      9、“殃莫大于叨天之功,罪莫大于掩人之善,恶莫深于袭下之能,辱莫重于忘己之耻,四者备而祸全。”

      10、“夫学贵得之于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其未及孔子者乎?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而况其出于孔子者乎?”

      11、谦受益,满招损,器虚则受,实之不受,物之恒也。

      12、人心之得其正者即道心;道心之失其正者即人心。

      13、责善朋友之道,然须忠告而善道之,悉其忠爱,致其婉曲,使彼闻之而可从,绎之而可改,有所感而无所怒,乃为善耳。

      14、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15、所以为圣者,在纯乎天理,而不在才力也。故虽凡人,而肯为学,使此心纯乎天理,则亦可为圣人。

    [阅读全文]...

2022-06-24 03:23:56
  • 王阳明名言

  • 名言,名人,语录
  •   王守仁,别号阳明,与孔子(儒学创始人)、孟子(儒学集大成者)、朱熹(理学集大成者)并称为孔、孟、朱、王。王阳明的学说思想王学(阳明学),是明代影响最大的哲学思想。

      1、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2、责善朋友之道,然须忠告而善道之,悉其忠爱,致其婉曲,使彼闻之而可从,绎之而可改,有所感而无所怒,乃为善耳。

      3、孔子者乎?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而况其出于孔子者乎?

      4、夫学贵得之于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其未及。

      5、立志用功,如种树然。方其根芽,犹未有干。及其有干,尚未有枝。枝而后叶。叶而后花实。初种根时,只管栽培灌溉。勿作枝想。勿作叶想。勿作花想。勿作实想。悬想何益?但不忘栽培之功,怕。没有枝叶花寅。

      6、“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7、“有志于圣人之学者,外孔、孟之训而他求,是舍日月之明,而希光于萤爝之微也,不亦谬乎?”

      8、“圣人与天地民物同体,儒、佛、老、庄皆我之用,是之谓大道。二氏自私其身,是之谓小道。”

      9、“殃莫大于叨天之功,罪莫大于掩人之善,恶莫深于袭下之能,辱莫重于忘己之耻,四者备而祸全。”

      10、“夫学贵得之于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其未及孔子者乎?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而况其出于孔子者乎?”

      11、谦受益,满招损,器虚则受,实之不受,物之恒也。

      12、人心之得其正者即道心;道心之失其正者即人心。

      13、责善朋友之道,然须忠告而善道之,悉其忠爱,致其婉曲,使彼闻之而可从,绎之而可改,有所感而无所怒,乃为善耳。

      14、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15、所以为圣者,在纯乎天理,而不在才力也。故虽凡人,而肯为学,使此心纯乎天理,则亦可为圣人。

    [阅读全文]...

2022-05-04 02:41:34
  • 王阳明名言

  • 名言,格言
  • 王阳明名言

      名言基本意思是很出名的说法,著名的话,一般指名人说的话。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王阳明名言,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心即理也。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心外无事。

      2、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3、天地虽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虽凡夫俗子,皆可为圣贤。

      4、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5、人心之得其正者即道心;道心之失其正者即人心。

      6、殃莫大于叨天之功,罪莫大于掩人之善,恶莫深于袭下之能,辱莫重于忘己之耻,四者备而祸全。

      7、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8、夫学贵得之于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其未及孔子者乎?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而况其出于孔子者乎?

      9、夫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

      10、有志于圣人之学者,外孔、孟之训而他求,是舍日月之明,而希光于萤爝之微也,不亦谬乎?

      11、圣人与天地民物同体,儒、佛、老、庄皆我之用,是之谓大道。二氏自私其身,是之谓小道。

      12、所以为圣者,在纯乎天理,而不在才力也。故虽凡人,而肯为学,使此心纯乎天理,则亦可为圣人。

      13、责善朋友之道,然须忠告而善道之,悉其忠爱,致其婉曲,使彼闻之而可从,绎之而可改,有所感而无所怒,乃为善耳。

      14、孔子者乎?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而况其出于孔子者乎?

      15、夫学贵得之于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其未及。

      16、立志用功,如种树然。方其根芽,犹未有干。及其有干,尚未有枝。枝而后叶。叶而后花实。初种根时,只管栽培灌溉。勿作枝想。勿作叶想。勿作花想。勿作实想。悬想何益?但不忘栽培之功,怕。没有枝叶花寅。

      17、志不立,则如无舵之舟,无勒之马,漂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

      18、静时念念去人欲,存天理。动时念念去人欲,存天理。不管宁静不宁静。

      19、故立志者,为学之心也;为学者,立志之事也。

      20、知行合一。

      1、明廷面临的就是这样的困境。老百姓的观念很朴素:作为*,打劫是正常的,但趁火打劫就不对了。狼兵的所作所为就是趁火打劫,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民众纷纷投入山贼的怀抱,成为山贼的密探。

      2、书本上那些堂而皇之的价值观,言之凿凿的成功秘诀不一定适合每个人的真实需求。

      3、首先,心即理告诉我们要相信自己,倾听内心,树立起强大的主体意识。其次,炼心的目的也不是成为圣贤一了百了。阳明心学是一种信仰哲学,而信仰只有被实践时才有意义。王阳明融三家之长,却归宗于儒家,提出振聋发聩的知行合一,就是要强调内圣外王,将心性之学转化为卓越的事功。

      4、一个人对了,一个国家就对了。你是什么样,社会就是什么样。

      5、人生大病,只是一“傲”字。

      6、战争总是异常血腥和残酷,不要说士兵,便是身居高位的将军也很容易惊慌失措。东晋成帝朝的左将军司马流,参战前就非常惊恐,以至于吃烤肉的时候都找不到自己的嘴在哪儿,结果打仗时被杀身亡。

      7、官场的内耗,国家的虚耗终使社会积重难返,尾大不掉,表面的繁荣也逐渐成为泡沫,像吹出的肥皂泡,体积越来越庞大,而随着肥皂水的张力到达极限,越来越脆弱,然后一触即破。

      8、而这一切的起点,在于每个人都能倾听内心深处最真实的价值判断。

      9、一个真实的自我可以让人有效地应对真实的世界,从而完整地把握世界。一切皆因思想而异。如欲改变命运,首先改变自己。如欲改变自己,首先磨炼内心。

      10、社会的公*与正义坍塌后,每个人不得不用自己的方式来捍卫各自的权益。然而,人们并不知道私权的边界何在,也不清楚何种方式恰当,最终便只能演变为弱肉强食的丛林游戏。

      11、一直以来,书都没有错,只是读的人错了。

      12、的确,生命的价值在于它能够拒绝庸俗,能够灿烂奔放,但也可以在随波逐流中丧失任何意义,成为行尸走肉。

      13、一言以蔽之,理学与心学的区别就是为学和为道的'区别。

      14、在官员知法犯法不是新闻、依法治国才是新闻的时代,抛开制度变革不谈,每个人

      都应扪心自问:如果体制有毒,个人在其中的罪孽就可以赦免么?

      15、没有一劳永逸的制度,制度是有保质期的,只有不断地修补、革新,才能保证社会机器的良好运转。改革固然会伤及既得利益团体,固然会出现波折动荡,但不改则必死无疑。

      16、世上之事,了犹未了,终以不了了之,得过且过的人多了,就形成一汪绝望的死水。

      17、当像狗一样活着都成为一种奢望时,反抗便是唯一的出路。或许他们当中大部分人反抗意识并不那么强烈,但摆在眼前的事实是任何一种选择都要强于继续忍受剥削,更何况来人的说辞那么具有诱惑力和煽动性,不走何为?

      18、所有的人都站在一边并不一定是好事,比如他们都站在船的一边,最后的结果就是船翻人亡。

      19、一串铃音,漾起了悠扬的旋律,淙淙的流水声夹杂在呜咽的洞箫里,有些低沉,有些沉寂,带着些微的伤感。是怀念吗?这片炎黄的浩土之上,神话的遗迹已然湮没,女娲离去了自己的孩子,唯有五帝还挂念着留下自己的魂灵。在这片没有神的土地上,祈祷已是惘然。每一个人,每一个生灵,只有依靠自己的力量,才能争得宿命之外的幸福。

      20、不能等别人为你铺好路,而是要自己去走、去犯错,最后创造一条属于自己的路。

      21、懂得明哲保身不难,难的是懂得什么时候挺身而出。

      22、心是宇宙的本体,万物的主宰,安身立命的根据,衡量是非的标准。天地间诸事诸物,举凡纲常伦理,言行举止,成败荣辱,皆不出于我心。

      23、良知之心就是君子之心,渊默之心,临危不乱之心。君子的权术是高超实用的艺术,小人的权术是滑稽可笑的表演。怎样成为君子?拥有光明之心。如何拥有光明之心?深入思考,全面把握,说服自身,内心*静。

      24、一个不容否认的事实是:这个国家早已*惯了自我欺骗,从*到人民。谎言成为维系一切的基石,只需轻轻一推,这座填充着豆腐渣的违章建筑便会轰然倒塌。

      25、民主政治是人民做出政治决定并为自己的决定付出代价的政治体制,但人民有时候是好逸恶劳、自私短视的。因此,没有与之匹配的文化土壤和规则意识,民主政治只能是一张永远无法兑现的空头支票。

      26、无论学术还是事功,王阳明都已成为那个时代当之无愧的第一人。即使舆论尚有非议,即使朝中权贵刻意排挤,也不能改变他被莘莘学子顶礼膜拜的事实。

      27、那个月明星稀的夜晚,透过昏黄的纸窗,我仿佛看见阳明和徐爱二人正在促膝长谈,没有名缰利锁,尽弃一切俗欲,时而激烈辩论,时而抚掌大笑。往来古今,四极八荒似乎都已凝滞在此时此地,寰宇之间,只有他师徒二人的交谈之声,讨论着世间最朴素、最纯粹的道理,不知东方之既白

      28、周敦颐说,太极就是2、0版的无极,好比一款2D建模的电脑游戏要向3D转型了,开发系列中的一代过渡产品,有些体验功能前瞻一下,吸引你的眼球。紧接着开天辟地(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产生阴阳万物)。

    [阅读全文]...

2022-05-10 06:25:58
  • 最霸气的一首诗王阳明(王阳明著名诗词赏析)

  • 霸气,著名
  • 孟子说“五百年必有圣人出”。何为圣人呢?“但凡圣人,必有伟大而坚定的信念,拥有超乎寻常的意志和思想,有着重建社会价值传统、挽救世道人心的崇高理想”。所以有这样一种说法,中国*五百年间,出现了一个半圣人,半个是清代的曾国藩,一个是明代的王阳明。而五百年来,唯一能做到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的圣人,只有王阳明。

    大明王朝弘治十二年的会试考试,迎来了两个光耀千秋的人物:一个是唐寅,唐伯虎;一个是王守仁,王阳明。不幸的是,唐伯虎在这次会试中,因卷入徐经科考案而被终生禁考,彻底断送了仕途之路。在中国古代,读书人的唯一出路就是学而优则仕,只有通过科举考试,才能达则兼济天下,才能实现他们的功业理想。所以唐伯虎对自己的遭遇分外激愤,从此他把自己所有的热情都投入到艺术领域中,为中国艺术史造就了一个光彩夺目的天才人物。

    王阳明对科考的态度和唐伯虎不同。他的父亲王华就曾是弘治朝状元,但这次会考之前,王阳明已经是两次落榜了。当有人安慰他时,他却说,别人以落榜为耻,我却以落榜之后心动为耻。他小的时候,就曾问老师,天下第一等事是什么?老师说,当然是科举,而他则说,天下第一等事是做圣人。好在经历了两次科考失败后,在公元1499年,王阳明终于高中进士,正是步入仕途。

    当时的明朝,正是宦官当道的“八虎之乱”时期,太监刘瑾祸乱朝政,文官集团则奋起反抗。戴铣、薄彦微等上疏劝诫,被刘瑾逮捕入狱。此时的王阳明虽只是个六品的芝麻小官,却也被卷入这场斗争中。他仗义执言,为被捕的官员鸣不*。结果他被廷杖四十后,扔进了锦衣卫的大牢。

    后来刘瑾假意把王阳明放掉,却又派人尾随追杀。在钱塘江边,王阳明急中生智,他写下两首绝命诗,然后做了投海自尽的假象,骗过了锦衣卫杀手。王阳明躲到一艘商船上,随波逐流,从浙江到福建。途中,商船迷航,又遇到了巨大风浪,险些颠覆。在那个狂风怒号的夜晚,在那个浪卷云翻的时刻,王阳明经历了生与死的考验。而大难之后,他确立了自己的人生目标,并作诗明志。

    《泛海》

    险夷原不滞胸中,何异浮云过太空。

    夜静海涛三万里,月明飞锡下天风。

    “险夷原不滞胸中,何异浮云过太空”。

    诗的开篇便仪态潇洒,表现了世间荣辱,淡然处之。王阳明的心学思想,后来*了无数人的心灵,打破了数百年来理学家对人性的钳制。但要*世人,首先就要*自己。他说,海上的风起云涌,巨浪滔天,只要心不为所动,那这点风浪又能算什么呢?世间的一切艰难险阻,自己原本就没放在心上;世间的万物变化,也不过似浮云掠过长空,根本就不会在心中留下痕迹。这种心境的超越,是完成了人与自我的和解、与世界的和解。他既反映了王阳明刚毅无畏的品质,也反映了阳明心学“戒慎不睹,恐惧不问,养得此心纯是天理”的观点。有了如此境界,在诗歌的三、四句,诗人进一步抒发此时的心里感受——

    “夜静海涛三万里。月明飞锡下天风”。

    在这辽阔而静谧的大海上,手拿锡杖,身驾长风,在月光下飞越,飞越大海,飞越苍茫,飞越沧桑。“海涛三万里”,这惊涛骇浪中的惊险航程,诗人却写得像一次极富诗意的旅行,因为他心中自有法器,心中自有智慧。

    后来,王阳明确实找到了人生的法器,也确实凭此法器飞越了世间的沧桑,这就是他的“阳明心学”。写完这首《泛海》后,王阳明毅然决然地踏上了贬谪的龙场之路。在荒蛮的贵州,他终于龙场悟道——“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奠定了阳明心学的基础,成就了中国最后一位圣人。正如王阳明后来所说的“天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仰他高?地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俯他深?鬼神没有我的灵明,谁去辩他吉凶灾祥”。是的,“心外无物”,人生必得先找到自己,找到自己的那颗赤子之心,找到那个无所畏惧的自己,才能找到属于自己的人生价值。

    [阅读全文]...

2021-12-16 23:56:09
  • 王阳明名言名句

  • 名言,名人名言
  • 王阳明名言名句

    1、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2、责善朋友之道,然须忠告而善道之,悉其忠爱,致其婉曲,使彼闻之而可从,绎之而可改,有所感而无所怒,乃为善耳。

    3、孔子者乎?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而况其出于孔子者乎?

    4、夫学贵得之于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其未及。

    5、立志用功,如种树然。方其根芽,犹未有干。及其有干,尚未有枝。枝而后叶。叶而后花实。初种根时,只管栽培灌溉。勿作枝想。勿作叶想。勿作花想。勿作实想。悬想何益?但不忘栽培之功,怕。没有枝叶花寅。

    6、夫学贵得之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其未及孔于者乎?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之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而况其出于孔子者乎?

    7、圣人与天地民物同体,儒、佛、老、庄皆我之用,是之谓大道。二氏自私其身,是之谓小道。

    8、志不立,则如无舵之舟,无勒之马,漂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

    9、大批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摧挠之则衰萎。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譬之时雨春风,沾被卉木,莫不萌动发越,自然日长月化。若冰霜剥落,则生意萧索,日就枯槁矣。

    10、静时念念去人欲,存天理。动时念念去人欲,存天理。不管宁静不宁静。

    11、夫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

    12、所以为圣者,在纯乎天理,而不在才力也。故虽凡人,而肯为学,使此心纯乎天理,则亦可为圣人。

    13、人生大病,只是一“傲”字。

    14、知行合一。

    15、人的资质不同,施教不可躐等。

    16、殃莫大于叨天之功,罪莫大于掩人之善,恶莫深于袭下之能,辱莫重于忘己之耻,四者备而祸全。

    17、学校之中,惟以成德为事,而才能之异,或有长于礼乐,长于政教,长于水土播植者,则就其成德,而因使益精其能于学校之中。

    18、人心之得其正者即道心;道心之失其正者即人心。

    19、故立志者,为学之心也;为学者,立志之事也。

    20、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之颜色一时明白起来…

    [阅读全文]...

2021-12-21 15:04:59
  • 王阳明经典语录集锦

  • 写作,语录
  • 王阳明经典语录集锦

      在**淡淡的学*、工作、生活中,大家肯定对各类语录都很熟悉吧,语录具有语言简洁朴素、生动形象、明白易懂的特点。你知道什么样的语录才能算得上是走心的.语录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王阳明经典语录集锦,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1、 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2、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3、 天地虽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虽凡夫俗子,皆可为圣贤。

      4、 立志者,为学之心也;为学者,立志之事也。

      5、 心即理也。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心外无事。

      6、 殃莫大于叨天之功,罪莫大于掩人之善,恶莫深于袭下之能,辱莫重于忘己之耻,四者备而祸全。

      7、 人心之得其正者即道心;道心之失其正者即人心。

      8、 学为圣人之道,学以致良知。

      9、 心即道,道即天,知心则知道、知天。

      10、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是未知。

      11、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12、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

      13、知行本体 ,即是良知良能。

      14、博学只是事事存此天理,笃行只是学之不已之意。

      15、心之良知是谓圣人,圣人之学,惟是致良知。

      16、私欲日生,如地上尘,一日不扫,更又一层。

      17、心即理也。无私心即是当理,未当理便是私心。

      18、所以为圣者,在纯乎天理,而不在才力也。故虽凡人,而肯为学,使此心纯乎天理,则亦可为圣人。

      19、圣人与天地民物同体,儒、佛、老、庄皆我之用,是之谓大道。

      20、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王阳明《传*录》之 徐爱录

      1、于事事物物上求至善,却是义外也。至善是心之本体,只是‘明明德’到至精至一处便是,然亦未尝离却事物。

      2、心即理也,此心无私欲之蔽,即是天里,不须外面添一份。以此存乎天理之心,发之事父便是孝,发之事君便是忠,发之交友、治民便是信与仁。只是此心去人欲、存天理上用功便是。

      3、譬之树木,这诚孝的心便是根,许多条件便是枝叶。须先有根,然后有枝叶。不是先寻了枝叶,然后去种根。

      4、非有学问思辨之功,将不免于毫厘千里之缪。所以虽在圣人,犹如‘精一’之训。若只是那些仪节求得是当,便谓至善,即如今扮戏子扮得许多温情奉养的仪节是当,亦可谓之至善矣。”爱于是日又有省。

      5、知而不行只是未知。圣贤教人知行,正是要复那本体。不是着你只恁的便罢。故《大学》指个真知行与人看,说‘如好好色’,“如恶恶臭”。见好色属知,好好色属行。只见那好色时已自好了,不是见了后又立个心去好,闻恶臭属知,恶恶臭属行。只闻那恶臭时已自恶了,不是闻了后别立个心去恶。如鼻塞人虽见恶臭在前,鼻中不曾闻得,便亦不甚恶。亦只是不曾知臭。就如称某人知孝、某人知弟,必是其人已曾行孝行弟。又如知痛,必已自痛了,方知痛。知寒,必已自寒了。知饥,必已自饥了。知行如何分得开?此便是知行的本体,不曾有私意隔断的。圣人教人,必要是如此,方可谓之知。不然,只是不曾知。此却是何等紧切着实的功夫!如今苦苦定要说知行做两个,是甚么意?某要说做一个,是甚么意?若不知立言宗旨,只管说一个两个,亦有甚用?”

      6、笃信固亦是,然不如反求之切。今既不得于心,安可狃于旧闻,不求是当?

      7、‘尽心知性知天’是‘生知安行’事,‘存心养性事天’是‘学知利行’事,‘夭寿不贰,修身以俟’是‘困知勉行’事。

      8、性是心之体,天是性之原。尽心即是尽性。

      9、穷通夭寿有个命在,我亦不必以此动心。

      10、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

      11、‘格物’如孟子‘大人格君心’之‘格’,是去其心之不正,以全其本体之正。但意念所在,即要去其不正,以全其正,即无时无处不是存天理,即是穷理。‘天理’即是‘明德’,‘穷理’即是‘明明德’。”

      12、知是心之本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弟,见孺子人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若良知之发,更无私意障碍,即所谓‘充其恻隐之心,而仁不可胜用矣。’然在常人,不能无私意障碍,所以须用‘致知’‘格物’之功,胜私复理。即心之良知更无障碍,所以充塞流行,便是致其知。知致则意诚。

      13、‘礼’字即是‘理’字。‘理’之发见可见者谓之‘文’,‘文’之隐微不可见者谓之‘理’,只是一物。‘约礼’只是要此心纯是一个天理。要此心纯是天理,须就‘理’之发见处用功。

      14、约礼’即是“惟一”。

      15、心一也。未杂于人谓之道心,杂以人谓之人心,人心之得其正者即道心,道心之失其正者即人心,初非有二心也。

      16、天理、人欲不并立,安有天理为主,人欲又从而听命者?

      17、天下所以不治。只因文盛实衰。人出己见,新奇相高,以眩俗取誉。徒以乱天下之聪明,涂天下之耳目,使天下靡然争务修饰文词,以求知于世,而不复知有敦本尚实、反朴还淳之行,是皆著述有以启之。

      18、专事无为,不能如三王之因时致治,而必欲行以太古之俗,即是佛、老的学术。因时致治,不能如三王之一本于道,而以功利之必行之,即是伯者以下事业。后世儒者许多讲来讲去,只是讲得个伯术。

      19、唐、虞以上之治,后世不可复也,略之可也。三代以下之治,后世不可法也。惟三代之治可行。然而世之论三代者,不明其本,而徒事其末,则亦不可复矣!

      20、 《诗》非孔门之旧本矣。孔子云:”放郑声,郑声淫。‘又曰:“恶郑声之乱雅乐也。’‘郑卫之音,亡国之音也。’此是孔门家法。孔子所定三百篇,皆所谓雅乐,皆可奏之郊庙,奏之乡党,皆所以宣畅和*,世儒附会,以足三百篇之数。盖淫袟之词,世俗多所喜传,如今闾巷皆然。‘恶者可以惩创人之逸志’,是求其说而不得,从而为之辞。

      徐爱 跋

      爱因旧说汨没,始闻先生之教,实是骇愕不定,无人头处。其后闻之既久,渐知反身实践。然后始信先生之学,为孔门嫡传。舍是皆傍蹊小径,断港绝河矣。如说格物是诚意的工夫,明善是诚身的工夫,惟精是惟一的工夫。诸如此类,始皆落落难合。其后思之既久,不觉手舞足蹈。

      王阳明《传*录》之陆澄录

      陆澄,字原静,又字清伯,湖之归安人(今浙江吴兴)。进士。

      1、好色则一心在好色上,好货则一心在好货上,可以为主一乎?是所谓逐物,非主一也。主一是专主一个天理问立志。

      2、只念念要存天理,即是立志。能不忘乎此,久则自然心中凝聚,犹道家所谓‘结圣胎’也。此天理之念常存,驯至于美大圣神,亦只从此一念存养扩充去耳。

      3、日间工夫觉纷扰,则*。觉懒看书,则且看书。是亦因病而药。

      4、处朋友,务相下则得益,相上则损。

    [阅读全文]...

2022-07-24 05:25:51
  • 王阳明经典名句集锦

  • 经典,励志,语录
  • 王阳明经典名句集锦

      在日常学*、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接触过一些经典的名句吧,名句主要是指人们普遍熟悉的成语、俗语、谚语、格言、诗词等。那么都有哪些类型的名句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王阳明经典名句,欢迎阅读与收藏。

      1、知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

      意即圣人的道理并不是向外索求於事物的理,人本来独立,任何的觉受当由自己承担,不该只做孤独的情态去解释,另一层意思正是指出人具有自己完成自己的心体,认识此心体才是自家体会的根本关键,更是工夫的精要处。

      2、切勿得失横在胸中

      3、学为圣人之道,学以致良知

      4、心即道,道即天,知心则知道、知天

      5、心外无物,如吾心发一念孝亲,即孝亲便是物

      6、此心无私欲之弊,即是天理

      7、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是未知

      8、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9、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

      10、知行本体 ,即是良知良能

      11、博学只是事事存此天理,笃行只是学之不已之意

      12、性无不善,故知无不良

      13、能戒慎恐惧者,是良知也

      14、知善知恶是良知

      15、千圣皆过影,良知乃吾师

      16、心之良知是谓圣人,圣人之学,惟是致良知

      17、私欲日生,如地上尘,一日不扫,更又一层

      18、亭前格竹

      19、博学之 审问之 慎思之 明辨之 笃行之

      20、处朋友 ,务相下则得,相上则损

      21、圣人必可学而至

      22、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23、克己须扫除廓清,一毫不存方是有一毫在,则众恶相引而来

      24、立学、立言之著,立德、立身之典- ——— 《传*录》

      25、致知必在于行,而不行之不可以为致知也。

      27、王文成公则第一流人物,立德、立功、立言皆居绝顶

      28、王学:心即理;知行合一 ;致良知

      30、攻吾之短者是吾师

      31、教育主张:立志、勤学、改过、责善

      1、人生大病,只是一“傲”字。——王阳明

      2、天理即人欲——王阳明

      3、有志于圣人之学者,外孔、孟之训而他求,是舍日月之明,而希光于萤爝之微也,不亦谬乎?——王阳明

      4、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王阳明"

      5、圣人与天地民物同体,儒、佛、老、庄皆我之用,是之谓大道。二氏自私其身,是之谓小道。——王阳明

      6、攻吾之短者是吾师。——王守仁

      7、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王守仁

      8、圣人处此更有何通?圣人会怎么做?圣人会怎么做?王先生在贵州面临生死,衣食无着的'情况下,如此问自己。——王阳明《王阳明》

      9、个个人心有仲尼,自将闻见苦遮迷。而今指与真头面,只是良知更莫疑。——王阳明《咏良知四首示诸生》

      10、人心之得其正者即道心;道心之失其正者即人心。——王阳明

      11、心即理也,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心外无事。——王阳明

      12、凡学之不勤,必其志未笃也。——王阳明

      13、“良知之外,更无知,致知之外,更无学。”——王阳明《王阳明全集》

      14、以事言谓之史,以道言谓之经;事即道,道即事;春秋亦经,五经亦史;易是包牺氏之史,书是尧舜以下史,礼乐是三代史,其事同,其道同,安有所谓异?——王阳明《传*录》

      15、良知只是个是非之心。——王守仁

      16、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王守仁

      17、破山中之贼,易破心中之贼,难——王阳明

      18、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王阳明

      19、授书不在徒多,但贵精熟。——王守仁《传*录》

    [阅读全文]...

2022-01-10 04:33:39
  • 王阳明简介_个人资料

  • 经典
  • 王阳明简介_个人资料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这是宋代大学者张载提出的儒家最高道德理想,以此来形容王阳明的一生亦不为过。

      王阳明出生于明朝中叶,在那个社会动荡、政治腐败、学术委靡之时代,他怀着成为圣贤的抱负,以天下苍生为己任,创下了令人瞩目的世功和学说。王阳明命途多舛,屡试未中,及第之*朝为官,在任兵部主事时,因反对刘瑾等宦官为政,被贬谪为龙场的驿丞,后来受朝廷重用,*乱屡建世功,荣封“新建伯”,官至南京兵部尚书。

      在学术思想方面,他钻研朱熹“格物致知”的儒家思想,对“存天理、灭人欲”之说产生了疑惑,认为朱子学说不是真正的圣人之学,“心学”才能解释其中的困惑。从而转学陆九渊的学说,随后创立了“心学”。

      纵观王阳明的人生历程,虽然一路坎坷,但他世功显赫,学名昭昭,成为中国历史上在立德、立功、立言三方面都有显著作为的大家。

      中国著名学者郭沫若先生曾说:“王阳明是伟大的精神生活者,他是儒家精神的复活者。”哈佛大学教授杜维明甚至认为,王阳明是*五百年来儒家的源头活水。

      可见,王阳明在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精神的传承和立新两方面的重要地位。

      王阳明的思想流传千古,响彻中外。

      王阳明的思想大致可分为三个部分:心即是理,知行合一,致良知。

      心是天地万物的主宰,心外无理,心外无物,是心学说的基本观点。他认为人心是根本的问题,是产生善与恶的源头。任何外在的行动、事物都是受思想支配的,一切统一于心。

      针对当时社会言行不一的弊病,王阳明提出了知行合一之说,纠正了朱熹先知后行的知行观。他认为知行是不能够分离的,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总之,有知必有行,有行必有知。

      王阳明摸索的致良知的道路,用他自己的话说是“从百死千难中得来”,是“千古圣贤相传的一点真骨血”。良知人人都有,致良知就是让心回到“无善无恶”明洁的本真状态,是通过主体的意识达到自我道德的修养,规范自我的行为。

      致良知被称为王阳明心学的核心部分。

      王阳明的一生都在坚持自度度人、成己*的原则。从良知出发,人人皆是*等的,凡人也可以成为圣人。只要维护心为本体,做到心外无物,追求透彻的本心,胸怀洒脱、超然入圣,就没有什么困难可言!这个思想一出世,便产生了振聋发聩的作用,打破了程朱理学的禁锢,为委靡消沉的社会灌输了生机与活力,一时间心学占据了当时学术的主导地位。

      王阳明的心学旨在呼唤人的本体意识,着重强调个体本身的价值和自我人性的修养。

      心学不仅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且对现在的社会也具有深刻的意义。

      为什么16世纪以来它在国内不温不火,反而广泛传播到周边国家,尤其是日本,乃至之后对明治维新产生了深刻影响。日本人写的《日本之阳明学》一书说:“维新诸豪杰震天动地之伟业,殆无一不由王学所赐。”

      20世纪在日本的中国留学生看到这样的场景:“不论在火车上、电车上或轮渡上,凡是在旅行的时候,总看到许多日本人都在阅读王阳明的《传*录》,且有很多人读了之后,就闭目*,似乎是在聚精会神,思索这个哲学的精义。”

      其二,王阳明的《传*录》为什么那么难读,以至于多有言说王阳明的故事、事功、事迹和其提出的如知行合一、心即理等著名论断者,而少有精读集心学之大成的原著《传*录》者,心学的精髓是什么,什么是本体,什么是一,为什么是一以贯之,为什么一定要亲自去读《传*录》,对人生、社会、现代发展与各类组织提升有何意义,等等。

      心学结论简单到极点,但简单是最终极的复杂。

    [阅读全文]...

2022-05-25 04:53:46
  • 王阳明的哲理句子

  • 哲理
  • 1、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

    2、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

    3、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4、君子诲人不倦,而师道必严。

    5、夫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

    6、谦者众善之基,傲者众恶之魁。

    7、处朋友,务相下则得益,相上则损。

    8、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

    9、这心体即所谓道,心体明即是道明。

    10、学者惟患此心之未能明,不患事变之不能尽

    11、心即理也。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心外无事。

    12、人心之得其正者即道心;道心之失其正者即人心。

    13、人须在事上磨,方能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

    14、谦受益,满招损,器虚则受,实之不受,物之恒也。

    15、持志如心痛,一心在痛上,岂有功夫说闲话,管闲事。

    16、志不立,如无舵之舟,无衔之马,漂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

    17、天地虽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虽凡夫俗子,皆可为圣贤。

    18、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19、有志于圣人之学者,外孔、孟之训而他求,是舍日月之明,而希光于萤爝之微也,不亦谬乎?

    20、圣人与天地民物同体,儒、佛、老、庄皆我之用,是之谓大道。二氏自私其身,是之谓小道。

    21、殃莫大于叨天之功,罪莫大于掩人之善,恶莫深于袭下之能,辱莫重于忘己之耻,四者备而祸全。

    22、所以为圣者,在纯乎天理,而不在才力也。故虽凡人,而肯为学,使此心纯乎天理,则亦可为圣人。

    23、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24、夫学贵得之于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其未及孔子者乎?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而况其出于孔子者乎?

    [阅读全文]...

2022-04-23 14:26:59
来一首王阳明的古诗 - 句子
来一首王阳明的古诗 - 语录
来一首王阳明的古诗 - 说说
来一首王阳明的古诗 - 名言
来一首王阳明的古诗 - 诗词
来一首王阳明的古诗 - 祝福
来一首王阳明的古诗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