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登乐游原》的背景

关于古诗《登乐游原》的背景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古诗《登乐游原》的背景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古诗《登乐游原》的背景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古诗《登乐游原》的背景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418) 语录(16) 说说(35) 名言(1) 诗词(1k+) 祝福(1) 心语(123)

  • 乐游原古诗

  • 乐游原古诗

      《乐游原》是唐代诗人李商隐的诗作。此诗赞美黄昏前的绮丽风光,表达自己的感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乐游原古诗,希望对你有帮助。

      李商隐·乐游原

      春梦乱不记,春原登已重。青门弄烟柳,紫阁舞云松。

      拂砚轻冰散,开尊绿酎浓。无悰托诗遣,吟罢更无悰。

      创作背景

      乐游原是唐代游览胜地,直至中晚唐之交,乐游原仍然是京城人游玩的好去处。同时因为地理位置高便于览胜,文人墨客也经常来此做诗抒怀。唐代诗人们在乐游原留下了*百首珠玑绝句,历来为人所称道,诗人李商隐便是其中之一。

      李商隐所处的时代是国运将尽的晚唐,尽管他有抱负,但是无法施展,很不得志。李商隐二十五岁时由令狐楚的儿子令狐绹推举得中进士,不久令狐楚死,他得到王茂之的器重,王将女儿嫁给了他。因为王茂之是李党的重要人物,李商隐从此陷入牛李党争不能自拔,在官场之中异常失意,这首《乐游原》正是他心境郁闷的真实写照。

      程梦星《李义山诗集笺注》:“此诗当作于会昌四、五年(844、845)间,时义山去河阳退居太原,往来京师,过乐游原而作是诗,盖为武宗忧也。武宗英敏特达,略似汉宣,其任德裕为相,克泽潞,取太原,在唐季世可谓有为,故曰‘夕阳无限好’也。而内宠王才人,外筑望仙台,封道士刘玄静为学士,用其术以致身病不复自惜。识者知其不永,故义山忧之,以为‘*黄昏也。

      整体赏析

      这首诗反映了作者的伤感情绪。当诗人为排遣“意不适”的情怀而登上乐游原时,看到了一轮辉煌灿烂的黄昏斜阳,于是发乎感慨。

      此诗前两句“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点明登古原的时间和原因。“向晚”指天色快黑了,“不适”指不悦。诗人心情忧郁,为了解闷,就驾着车子外出眺望风景,于是登上古原,即乐游原。自古诗人词客,善感多思,而每当登高望远,送目临风,更易引动无穷的思绪:家国之悲,身世之感,古今之情,人天之思,往往错综交织,所怅万千,殆难名状。陈子昂一经登上幽州古台,便发出了“念天地之悠悠”的感叹,恐怕是最有代表性的例子了。李商隐这次驱车登古原,却不是为了去寻求感慨,而是为了排遣他此际的“向晚意不适”的情怀。

      后两句“夕阳无限好,只是*黄昏”描绘了这样一幅画面:余晖映照,晚霞满期天,山凝胭脂,气象万千。诗人将时代没落之感,家国沉沦之痛,身世迟暮之悲,一起熔铸于黄昏夕照下的`景物画面中。“无限好”是对夕阳下的景象热烈赞美。然而“只是”二字,笔锋一转,转到深深的哀伤之中。这是诗人无力挽留美好事物所发出深长的慨叹。这两句是深含哲理的千古名言,蕴涵了这样一个意旨:景致之所以如此妖娆,正是因为在接*黄昏之时才显得无限美好。这*于格言式的慨叹涵义十分深刻,有人认为夕阳是嗟老伤穷、残光末路之感叹;也有人认为此为诗人热爱生命、执着人间而心光不灭,是积极的乐观主义精神。其实这里不仅是对夕阳下的自然景象而发,也是对时代所发出的感叹。诗人李商隐透过当时唐帝国的短暂繁荣,预见到社会的严重危机,而借此抒发一下内心的无奈感受。这两句诗所蕴含的博大而精深的哲理意味,后世被广泛引用,并且借用到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也引申、升华甚至反其意而为之,变消极为积极,化腐朽为神奇,产生全新的意义。因此它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和思想价值。

      此诗不用典,语言明白如话,毫无雕饰,节奏明快,感喟深沉,富于哲理,是李诗中少有的,因此也是难能可贵的。

    [阅读全文]...

2022-01-25 06:05:52
  • 登乐游原古诗翻译(登乐游原古诗及意思解释)

  • 解释
  • 李商隐(约813年—约858年),号玉谿生,晚唐著名诗人。

    诗人夹在党争之间,左右为难、郁郁不得志,抱负无法施展。傍晚时分,心情郁闷,故赶着马车登上了乐游原散心,写下来这首《登乐游原》。

    原文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黄昏。

    译文

    傍晚时分,心情郁闷不畅快 ,赶着马车登上乐游原。西落的太阳尽管还是那么的绚丽美好,可惜已经临*黄昏了。

    词语注释

    1.向晚:傍晚

    2.意不适:心情不畅快

    3.古原:指乐游原

    赏析

    乐游原上,归鸟盘旋着,准备归巢。诗人恰恰在这个时候赶着马车登上了乐游原。为什么临*黄昏才来呢?因为心情不畅快。

    独立乐游原,晚风拂面,夕阳依旧绚丽美好。但诗人的郁闷心情并没有得到释怀。感慨道,西落的太阳尽管还是那么的绚丽美好,可惜已经临*黄昏了。

    [阅读全文]...

2022-04-27 10:27:46
  • 登乐游原的诗意

  • 诗意
  •   《登乐游原》

      作者:李商隐

      原文:

      向晚意不适,

      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

      只是*黄昏。

      注释:

      1、意不适:心情不舒畅。

      2、古原:即乐游原,是长安附*的名胜,在今陕西*安以南八百里的地方。

      诗意:

      临*傍晚时分,觉得心情不太舒畅;

      驾车登上乐游原,心想把烦恼遣散。

      看见夕阳无限美好,一片金光灿烂;

      只是将*黄昏,美好时光终究短暂。

      赏析:

      这是一首登高望远,即景抒情的诗。首二句写驱车登古原的原因:是“向晚意不适”。后二句写登上古原触景生情,精神上得到一种享受和满足。(m.ju.51tietu.net)“夕阳无限好,只是*黄昏”二句,素来人们多解为“晚景虽好,可惜不能久留。”今人周汝昌认为:“只是”二句,“正是诗人的一腔热爱生活,执着人间,坚持理想而心光不灭的一种深情苦志。”这种看法,虽有新意,却不合诗人的身世,也不合诗人当时的情绪。

    [阅读全文]...

2022-05-29 17:33:38
  • 乐游原古诗翻译赏析(乐游原的意思全解)

  • 大唐有名有姓诗人几千人,既有向往山水田园的,又有热衷边塞大漠的,也有豪放不羁不顾世俗的。留存诗歌几万首,风格各异。可独有一位诗人异于常人,所作诗歌诗意让人琢磨不透,无论是“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还是“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抑或是“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后世都对它们争议颇多。他就是李商隐。

    提到李商隐,就绕不开晚唐的党争,正是由于深陷党争,李商隐才郁郁不得志,只能以文抒己心。可路是自己选的,错了也怨不得别人。

    元和八年,李商隐出生于怀洲河内的一个落魄之家,三岁时,随父赴浙。然而没过几年,其父过世,他只能跟随母亲过着清贫的生活。由于其是家中长子,尽管年纪轻轻他也不得不担起家中的重担,经常为别人抄书挣钱,贴补家用。李商隐“五岁诵经书,七岁弄笔砚”,回乡后跟着一位精通五经和小学的堂叔受经*文,至十六岁,便因擅长古文而得名。也写得一手秀丽的工楷和一手好文章。

    文宗大和三年,李商隐举家迁往洛阳,结识了白居易,令狐楚等人。令狐楚非常欣赏李商隐的文才,对他十分器重,让他和自己的儿子令狐绹等交游,亲自授以今体(骈俪)章奏之学,而且“岁给资装,令随计上都”。后又聘他入幕为巡官,李商隐就追随令狐楚先后前往各地 ,在此期间他既增长了见识也丰富了阅历。

    自古以来,天下但凡有能力之人都是“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李商隐也不例外,因此他也积极投身科场,出身卑微的他也自知不会一击得中,就一而再再而三地备考,可现实屡屡打碎他的梦想,他开始愤懑,“鸾皇期一举,燕雀不相饶”。他将没有录取他的考官比喻成阻挠他成功的小人。可依旧改变不了什么,再次参加他还是名落孙山。与他交游的令狐绹由于家世的原因早已足登天子堂了,而他依旧前途未知,令狐楚也未能对其科场有所指点。所以多次失败之后他对令狐楚怨愤的种子在其内心悄然生根发芽。

    文宗开成二年,经过长期刻苦学*并由于令狐绹的延誉,李商隐终于得中进士,然而他却并没有榜上有名的兴奋,因为他已失败太多次。次年春,李商隐应博学宏辞试不取,令狐楚也恰在此时过世。在在参与料理令狐楚的丧事后不久,李商隐应泾原节度使王茂元的聘请,去泾州作了王茂元的幕僚。王茂元对李商隐的才华非常欣赏,将女儿嫁给了他。他很开心,以为这是他命运开始转变的好兆头。可他忘了朝廷并不是他想象中的那么简单。这桩婚姻将其拖入了牛李党争的政治漩涡。

    王茂元与李德裕交好,令狐父子属牛党,两党水火不容。但李商隐没管那么多,执意与王茂元女儿成婚。在世人眼中,这就是对刚刚去世的老师和恩主的背叛,并且很快他就为此付出了代价。

    开成三年,李商隐参加授官考试,结果在复审中被除名。这件事对李商隐最直接的影响是使他获得朝廷正式官职的时间推迟了一年,一年光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可他却一步错,步步错。

    开成四年,李商隐再次参加授官考试,顺利通过,得到了秘书省校书郎的职位,但是不久就被调任弘农县尉。虽然县尉与校书郎的品级差不多,但远离权力的中心,显然会对他以后发展受到影响。李商隐在弘农任职期间也很不顺利,因为替死囚减刑而受到上司陕虢观察使孙简的责难,因而李商隐感到非常屈辱,难以忍受,最终以请长假的方式辞职。

    会昌二年,李商隐以书判拔萃复入秘书省为正字,但是不久其母过世,他不得不丁忧在家。因此他又离职回家守孝三年。这也意味着年届而立的他放弃了跻身权力阶层的最好的机会。这次变故对李商隐政治生涯的打击是致命的。李商隐闲居在家的三年是李德裕执政最辉煌的时期。错过了这个时期,随着不久之后武宗的去世,李德裕政治集团骤然失势,李商隐已经难以找到政治上的知音。再加之其岳父王茂元在会昌三年代表朝廷讨伐刘稹叛乱时病故,他的处境更加艰难。

    会昌四年暮春,李商隐自关中移家永乐。多年的打击压抑让他内心孤独郁闷。一路之上他都愁眉不展,黄昏时,车队恰经乐游原,为了排遣内心的忧郁,李商隐登上乐游原,看见天边的落日,一瞬间,家国之悲,身世之感,古今之情,天人之思涌上心头,遂作《乐游原》: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黄昏。

    诗人将时代没落之感,家国沉沦之痛,身世迟暮之悲,一起熔铸于黄昏夕照下的景物画面中。“无限好”是对夕阳下的景象热烈赞美。然而“只是”二字是诗人无力挽留美好事物所发出深长的慨叹。这两句是深含哲理的千古名言,蕴涵了景致之所以如此妖娆,正是因为在接*黄昏之时才显得无限美好。

    有人认为夕阳是嗟老伤穷、残光末路的象征;也有人认为夕阳是代表热执着人间而心光不灭,积极的乐观主义精神。各有各的说法,各有各的道理,没人能准确定义。也许在李商隐登上乐游原,看见斜阳西沉时,他就想明白今生该是何打算了,只是历史却未能告诉我们。

    [阅读全文]...

2022-02-11 09:31:24
  • 《登乐游原》赏析

  • 登乐游原

      作者:李商隐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黄昏。

      登乐游原【诗文解释】

      傍晚时分心情郁闷,于是驱车来到京都长安城东南的乐游原。只见夕阳放射出迷人的余晖,然而这一切美景将转瞬即逝,不久会被那夜幕所笼罩。

      登乐游原【词语注释】

      向晚:傍晚。

      古原:指乐游原,汉宣帝修建的游览地,在陕西长安城南。

      登乐游原【诗文赏析】

      当诗人为排遣「意不适」的情怀而登上乐游原时,看到了一轮辉煌灿烂的黄昏斜阳,于是发乎感慨。有人认为夕阳是嗟老伤穷、残光末路之感叹;也有人认为此为诗人热爱生命、执着人间而心光不灭,是积极的乐观主义精神。千百年来,此两种观念争论不休,莫衷一是。

    整理:zhl201611

    [阅读全文]...

2022-04-10 19:11:37
  • 《登乐游原》原文及译文

  • 《登乐游原》原文及译文

      古诗文主要指中国古代的诗歌和散文,拥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内涵。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登乐游原》原文及译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登乐游原》原文:

      李商隐〔唐代〕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黄昏。

      《登乐游原》译文:

      傍晚时分我心情不太好,独自驱车登上了乐游原。

      这夕阳晚景的确十分美好,只不过已是黄昏。

      《登乐游原》赏析:

      在此笔者认为这首诗反映了作者的伤感情绪。当诗人为排遣“意不适”的情怀而登上乐游原时,看到了一轮辉煌灿烂的黄昏斜阳,于是发乎感慨。

      此诗前两句“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点明登古原的时间和原因。“向晚”指天色快黑了,“不适”指不悦。诗人心情忧郁,为了解闷,就驾着车子外出眺望风景,于是登上古原,即乐游原。自古诗人词客,善感多思,而每当登高望远,送目临风,更易引动无穷的思绪:家国之悲,身世之感,古今之情,人天之思,往往错综交织,所怅万千,殆难名状。陈子昂一经登上幽州古台,便发出了“念天地之悠悠”的感叹,恐怕是最有代表性的例子了。李商隐这次驱车登古原,却不是为了去寻求感慨,而是为了排遣他此际的“向晚意不适”的情怀。

      “夕阳”一句,向来被认为是诗人对繁盛的唐帝国即将衰落之感叹。大唐王朝繁盛一时,可如今就如同这夕阳般西下,好景不长。故而这句诗长久以来是这样翻译的:“夕阳无限的美好啊!只不过已经快要落下了。”李商隐身处的晚唐,总有一种极致奢华过后的颓废感,故而此诗理解为李商隐对唐帝国的感叹。这种美好事物即将消逝沉落的失落感深深地烙在晚唐的每一个诗人身上,故而晚唐诗人的诗作比起盛唐总少了那种英姿勃发的自信感,大多消沉颓丧、含蓄委曲。如同本诗,在带入李商隐所处时代之后,本是*凡朴实的语言,却带着一种隐隐的失落感,毕竟那是中国甚至人类历史上最繁盛的一个帝国,其衰败之境怎么可能不让人伤心?

      不过此诗亦有另外一种解读的'角度,在*年来已经得到很多学术界的认可:这种观点认为“只是”二字在这里并不是转折的意思,而是一种理性的解释。故而后两句应该翻译为:夕阳无限的美好啊!因为已经接*了黄昏才能看到啊!笔者考证了许多关于此诗的资料,发现自明清开始,一直以来对后两句的解释都有不同的观点。而且关于“只是”二字的用法,越来越多的资料表明在晚唐时期都有“因为”的意思,比如李商隐本人的“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况且此诗为诗人游玩时一时兴起所做,未必能刻意将“夕阳”这一意象比作晚唐,只不过是当时情于境合、自然而然罢了。而这种解释自然让全诗没有了上种解释的伤感,却有了一种赞叹大自然之美景的壮怀之感。虽*黄昏,但是却依然能感受到美,这种情感积极向上,与之前的解释截然相反。

      此诗不用典,语言明白如话,毫无雕饰,节奏明快,感喟深沉,富于哲理,是李诗中少有的,因此也是难能可贵的。

      《登乐游原》创作背景:

      此诗当作于会昌四、五年(844、845)间,时义山去河阳退居太原,往来京师,过乐游原而作下此诗。

      作者简介:

      李商隐(约813年-约858年),字义山,号玉溪(谿)生、樊南生,唐代著名诗人,祖籍河内(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出生于郑州荥阳。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值也很高,是晚唐最出色的诗人之一,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因诗文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但部分诗歌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因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一生很不得志。死后葬于家乡沁阳(今河南焦作市沁阳与博爱县交界之处)。作品收录为《李义山诗集》。

    [阅读全文]...

2022-07-16 11:23:42
  • 年会做游戏背景音乐

  • 游戏,励志
  • 年会做游戏背景音乐

      在年会上怎么少得了游戏这一环节呢?但这一环节也少不了音乐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分享的年会做游戏背景音乐,希望大家喜欢!

      年会做游戏背景音乐:

      Chariots Of Fire

      dance to death

      Enchanted Garden

      I Will Survive

      公司年会游戏节目策划方案

      1、 快乐呼啦圈

      规则:由两人上场比拼,一边摇着呼啦圈,一边穿着手中的别针,双方中的任何一方先穿够10枚别针,就算胜利!(哗啦圈、别针、塑料绳)

      2、心有灵犀猜成语

      规则:以两人为一组。一个用肢体动作或语言(但不能说出成语中的任何一个字)向同伴提示!(纸片A4、成语)

      3、夹波珠

      规则:由两人上场比拼,同在一个小盆中夹波珠,看谁在最短的时间内夹的波珠的数量多,多者获胜!(小塑料盆、波珠、纸杯、卫生筷)

      4、占领阵地

      规则:每队六人要求游戏开始后先共同站在一张报纸上,各人身体的任何部位,不得碰地,成功后再撕去一半报纸站,接着再撕去一半……直至失败,最后以最佳办法能站进最小报纸的队为胜。(报子)

      5、三人抱成团

      规则:每次参与活动为10人,在乐曲中听主持人的口令“三人抱成团”,参与者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到两人抱好,这样就剩一人被淘汰!主持人可按实际情况喊口令!

      6、动作接龙

      规则:由两人上场比试,由一方先做一个动作,对手跟着做,再加上自己的'一个新动作,以次类推!接不上,忘记者出局!

      7、倒着说

      规则:先规定出题的字数,比如这一轮出题必须在四个字以内,也就是说出题的人可以任说一句话。“我是好人”那么答题人必须在5秒钟之内把刚才的那句话反过来说,也就是“人好是我”,如果说不出或者说错就算失败。

      8、集体造句

      规则:分成若干小组,每一小组第一位组员准备好一支笔和一张空白纸,游戏开始向每小组第一位组员随意在纸上写一个字,然后将笔和纸传给第二人,第二人按要求写完一个字后交给第三位组员……直到组成一个句子。

      要求:如果到排尾句子没有结束则排尾的组员将句子写完整,写完后将所造的句子高举起来,最后以句子通顺,先举起造好句子的小组为胜。

      9、双龙戏珠接力赛

      规则:每组派两名队员将一个皮球夹在两人之间,向前行走,进行接力比赛。在行走过程中球不可以落地!看那一队在最短的时间内将行程走完(球)

      10、抢板凳

      规则:大家都玩烂了就不说了。

      11、一反常态

      规则:上场的队员听主持人的号令,作出与号令相反的动作!

      12、真假难辩

      规则:四个一样的杯子里只有一个杯子里装有白酒,其余三个装的是水,让参赛的队员猜是谁喝的是酒。

    [阅读全文]...

2022-03-16 04:26:19
  • 《乐游原》赏析

  • 乐游原  李商隐

      向晚意不适,

      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

      只是*黄昏。

      李商隐诗鉴赏

      乐游原,创建于汉宣帝,原是一处庙苑,地处长安的东南方,文人骚客喜登乐游原,一登古原,全城可览。

      自古诗人词客,善感多思,每当登高望远,远目临风,更易引动无穷的思绪:家国之悲,身世之感,古今之情,人天之思,错综交织,纷然而至,例如陈子昂登上幽州古台,便发出了“念天地之悠悠”的感叹。可是,诗人“驱车登古原”,却不是为了去寻求感慨,而是排遣他此时的“向晚意不适”的情怀。他所见景色是“夕阳无限好”;这无边无际、灿烂辉煌、把大地照耀得如同黄金世界的斜阳,有着令人惊叹和陶醉的美丽!

    整理:zhl201704

    [阅读全文]...

2022-06-11 00:56:59
  • 李商隐《乐游原》

  • 乐游原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黄昏。

      注释

      1.乐游原:在长安(今西安)城南,是唐代长安城内地势最高地。汉宣帝立乐游庙,又名乐游苑、乐游原。登上它可望长安城。乐游原在秦代属宜春苑的一部分,得名于西汉初年。《汉书·宣帝纪》载,“神爵三年,起乐游苑”。也就是说,乐游原本名“乐游苑”,汉宣帝第一个皇后许氏产后死去葬于此,因“苑”与“原”谐音,乐游苑即被传为“乐游原”。对此《关中记》有记载:“宣帝许后葬长安县乐游里,立庙于曲江池北,曰乐游庙,因苑(《长安志》误作葬字)为名。” 据葛洪《西京杂记》载,“乐游原自生玫瑰树,树下多苜蓿”,又“风在其间,长肃萧然,日照其花,有光彩”,故名苜蓿为“怀风”,时人也谓之“光风”或称“连枝草”。可见,玫瑰和苜蓿都是乐游原上有特色的花卉和植物。直至中晚唐之交,乐游原仍然是京城人游玩的好去处。同时因为地理位置高便于览胜,文人墨客也经常来此做诗抒怀。唐代诗人们在乐游原留下了*百首珠玑绝句,历来为人所称道,诗人李商隐便是其中之一。

      2.李商隐二十五岁时由令狐楚的儿子令狐陶推举得中进士,不久令狐楚死,他得到王茂之的器重,王将女儿嫁给了他。因为王茂之是李党的重要人物,李商隐从此陷入牛李党争不能自拔,在官场之中异常失意,着名诗篇《乐游原》正是他心境郁闷的真实写照。

      3.不适:不悦,不快。

      译文

      临*傍晚时分,觉得心情不太舒畅;

      驾车登上乐游原,心想把烦恼遣散。

      看见夕阳无限美好,一片金光灿烂;

      只是将*黄昏,美好时光终究短暂。

      今天到了傍晚时,我心中有些不惬意,于是就坐上马车,到古时的乐游原上游玩。这时望见将要落山的太阳,真是十分好看,可惜已*黄昏,不多时就要消灭了。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赞美黄昏前的原野风光和表现自己的感受。诗人李商隐透过当时唐帝国的繁荣,预见到社会的严重危机。而“夕阳无限好,只是*黄昏”两句诗也表示:人到晚年,过往的良辰美景早已远去,不禁叹息光阴易逝,青春不再。这是迟暮者对美好人生的眷念,也是作者有感于生命的伟大与不可超越,而借此抒发一下内心的无奈感受。

      这是一首久享盛名的佳作。

    [阅读全文]...

2022-07-15 03:47:24
  • 杜牧《将赴吴兴登乐游原一绝》

  • 将赴吴兴登乐游原一绝

      清时有味是无能,闲爱孤云静爱僧。

      欲把一麾江海去,乐游原上望昭陵。

      译文

      太*时有闲情逸兴,是无能之人;喜欢孤云悠闲,也喜欢和尚清静。我想手擎旌麾,远去江海的吴兴;再登上乐游原,遥望太宗的昭陵。

      赏析

      在唐人七绝中,也和在整个古典诗歌中一样,以赋、比二体写成的作品较多,兴而比或全属兴体的较少。杜牧这首诗采用了“托事于物”的兴体写法,表达了作者的爱国之情,称得上是一首“言在此而意在彼”、“言已尽而意有余”的名篇。

      这首诗是作者于公元850年(宣宗大中四年)将离长安到湖州(即吴兴,今浙江湖州市)任刺史时所作。乐游原在长安城南,地势高敞,可以眺望,是当时的游览胜地。

      杜牧不但长于文学,而且具有政治、军事才能,渴望为国家作出贡献。当时他在京城里任吏部员外郎,投闲置散,无法展其抱负,因此请求出守外郡。对于这种被迫无所作为的环境,他当然是很不满意的。诗从安于现实写起,反言见意。武宗、宣宗时期,牛李党争正烈,宦官擅权,中央和藩镇及少数民族*之间都有战斗,根本算不上“清时”。诗的起句不但称其时为“清时”,而且进一步指出,既然如此,没有才能的自己,倒反而可以借此藏拙,这是很有意趣的。次句承上,点明“闲”与“静”就是上句所指之“味”。而以爱孤云之闲见自己之闲,爱和尚之静见自己之静,这就把闲静之味这样一种抽象的感情形象地显示了出来。

      第三句一转。汉代制度,郡太守一车两幡。幡即旌麾之类。唐时刺史略等于汉之太守。这句是说,由于在京城抑郁无聊,所以想手持旌麾,远去江海。(湖州北面是太湖和长江,东南是东海,故到湖州可云去江海。)第四句再转。昭陵是唐太宗的陵墓,在长安西边醴泉县的九嵏山。古人离开京城,每每多所眷恋,如曹植诗:“顾瞻恋城阙,引领情内伤。”(《赠白马王彪》)杜甫诗:“无才日衰老,驻马望千门。”(《至德二载自京金光门出乾元初有悲往事》)都是传诵人口之句。但此诗写登乐游原不望皇宫、城阙,也不望其他已故皇帝的陵墓,而独望昭陵,则是别有深意的。唐太宗是唐代、也是我国封建社会中杰出的皇帝。他建立了大唐帝国,文治武功,都很煊赫;而知人善任,惟贤是举,则是他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诗人登高纵目,西望昭陵,就不能不想起当前国家衰败的局势,自己闲静的处境来,而深感生不逢时之可悲可叹了。诗句虽然只是以登乐游原起兴,说到望昭陵,戛然而止,不再多写一字,但其对祖国的热爱,对盛世的追怀,对自己无所施展的悲愤,无不包括在内。写得既深刻,又简练;既沉郁,又含蓄,真所谓“称名也小,取类也大”。

    [阅读全文]...

2022-01-18 03:57:22
古诗《登乐游原》的背景 - 句子
古诗《登乐游原》的背景 - 语录
古诗《登乐游原》的背景 - 说说
古诗《登乐游原》的背景 - 名言
古诗《登乐游原》的背景 - 诗词
古诗《登乐游原》的背景 - 祝福
古诗《登乐游原》的背景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