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乐游原的一首古诗

关于登乐游原的一首古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登乐游原的一首古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登乐游原的一首古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登乐游原的一首古诗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42) 语录(3) 说说(12k+) 名言(794) 诗词(594) 祝福(67k+) 心语(117)

  • 乐游原古诗

  • 乐游原古诗

      《乐游原》是唐代诗人李商隐的诗作。此诗赞美黄昏前的绮丽风光,表达自己的感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乐游原古诗,希望对你有帮助。

      李商隐·乐游原

      春梦乱不记,春原登已重。青门弄烟柳,紫阁舞云松。

      拂砚轻冰散,开尊绿酎浓。无悰托诗遣,吟罢更无悰。

      创作背景

      乐游原是唐代游览胜地,直至中晚唐之交,乐游原仍然是京城人游玩的好去处。同时因为地理位置高便于览胜,文人墨客也经常来此做诗抒怀。唐代诗人们在乐游原留下了*百首珠玑绝句,历来为人所称道,诗人李商隐便是其中之一。

      李商隐所处的时代是国运将尽的晚唐,尽管他有抱负,但是无法施展,很不得志。李商隐二十五岁时由令狐楚的儿子令狐绹推举得中进士,不久令狐楚死,他得到王茂之的器重,王将女儿嫁给了他。因为王茂之是李党的重要人物,李商隐从此陷入牛李党争不能自拔,在官场之中异常失意,这首《乐游原》正是他心境郁闷的真实写照。

      程梦星《李义山诗集笺注》:“此诗当作于会昌四、五年(844、845)间,时义山去河阳退居太原,往来京师,过乐游原而作是诗,盖为武宗忧也。武宗英敏特达,略似汉宣,其任德裕为相,克泽潞,取太原,在唐季世可谓有为,故曰‘夕阳无限好’也。而内宠王才人,外筑望仙台,封道士刘玄静为学士,用其术以致身病不复自惜。识者知其不永,故义山忧之,以为‘*黄昏也。

      整体赏析

      这首诗反映了作者的伤感情绪。当诗人为排遣“意不适”的情怀而登上乐游原时,看到了一轮辉煌灿烂的黄昏斜阳,于是发乎感慨。

      此诗前两句“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点明登古原的时间和原因。“向晚”指天色快黑了,“不适”指不悦。诗人心情忧郁,为了解闷,就驾着车子外出眺望风景,于是登上古原,即乐游原。自古诗人词客,善感多思,而每当登高望远,送目临风,更易引动无穷的思绪:家国之悲,身世之感,古今之情,人天之思,往往错综交织,所怅万千,殆难名状。陈子昂一经登上幽州古台,便发出了“念天地之悠悠”的感叹,恐怕是最有代表性的例子了。李商隐这次驱车登古原,却不是为了去寻求感慨,而是为了排遣他此际的“向晚意不适”的情怀。

      后两句“夕阳无限好,只是*黄昏”描绘了这样一幅画面:余晖映照,晚霞满期天,山凝胭脂,气象万千。诗人将时代没落之感,家国沉沦之痛,身世迟暮之悲,一起熔铸于黄昏夕照下的`景物画面中。“无限好”是对夕阳下的景象热烈赞美。然而“只是”二字,笔锋一转,转到深深的哀伤之中。这是诗人无力挽留美好事物所发出深长的慨叹。这两句是深含哲理的千古名言,蕴涵了这样一个意旨:景致之所以如此妖娆,正是因为在接*黄昏之时才显得无限美好。这*于格言式的慨叹涵义十分深刻,有人认为夕阳是嗟老伤穷、残光末路之感叹;也有人认为此为诗人热爱生命、执着人间而心光不灭,是积极的乐观主义精神。其实这里不仅是对夕阳下的自然景象而发,也是对时代所发出的感叹。诗人李商隐透过当时唐帝国的短暂繁荣,预见到社会的严重危机,而借此抒发一下内心的无奈感受。这两句诗所蕴含的博大而精深的哲理意味,后世被广泛引用,并且借用到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也引申、升华甚至反其意而为之,变消极为积极,化腐朽为神奇,产生全新的意义。因此它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和思想价值。

      此诗不用典,语言明白如话,毫无雕饰,节奏明快,感喟深沉,富于哲理,是李诗中少有的,因此也是难能可贵的。

    [阅读全文]...

2022-01-25 06:05:52
  • 登乐游原古诗翻译(登乐游原古诗及意思解释)

  • 解释
  • 李商隐(约813年—约858年),号玉谿生,晚唐著名诗人。

    诗人夹在党争之间,左右为难、郁郁不得志,抱负无法施展。傍晚时分,心情郁闷,故赶着马车登上了乐游原散心,写下来这首《登乐游原》。

    原文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黄昏。

    译文

    傍晚时分,心情郁闷不畅快 ,赶着马车登上乐游原。西落的太阳尽管还是那么的绚丽美好,可惜已经临*黄昏了。

    词语注释

    1.向晚:傍晚

    2.意不适:心情不畅快

    3.古原:指乐游原

    赏析

    乐游原上,归鸟盘旋着,准备归巢。诗人恰恰在这个时候赶着马车登上了乐游原。为什么临*黄昏才来呢?因为心情不畅快。

    独立乐游原,晚风拂面,夕阳依旧绚丽美好。但诗人的郁闷心情并没有得到释怀。感慨道,西落的太阳尽管还是那么的绚丽美好,可惜已经临*黄昏了。

    [阅读全文]...

2022-04-27 10:27:46
  • 登乐游原的诗意

  • 诗意
  •   《登乐游原》

      作者:李商隐

      原文:

      向晚意不适,

      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

      只是*黄昏。

      注释:

      1、意不适:心情不舒畅。

      2、古原:即乐游原,是长安附*的名胜,在今陕西*安以南八百里的地方。

      诗意:

      临*傍晚时分,觉得心情不太舒畅;

      驾车登上乐游原,心想把烦恼遣散。

      看见夕阳无限美好,一片金光灿烂;

      只是将*黄昏,美好时光终究短暂。

      赏析:

      这是一首登高望远,即景抒情的诗。首二句写驱车登古原的原因:是“向晚意不适”。后二句写登上古原触景生情,精神上得到一种享受和满足。(m.ju.51tietu.net)“夕阳无限好,只是*黄昏”二句,素来人们多解为“晚景虽好,可惜不能久留。”今人周汝昌认为:“只是”二句,“正是诗人的一腔热爱生活,执着人间,坚持理想而心光不灭的一种深情苦志。”这种看法,虽有新意,却不合诗人的身世,也不合诗人当时的情绪。

    [阅读全文]...

2022-05-29 17:33:38
  • 乐游原古诗翻译赏析(乐游原的意思全解)

  • 大唐有名有姓诗人几千人,既有向往山水田园的,又有热衷边塞大漠的,也有豪放不羁不顾世俗的。留存诗歌几万首,风格各异。可独有一位诗人异于常人,所作诗歌诗意让人琢磨不透,无论是“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还是“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抑或是“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后世都对它们争议颇多。他就是李商隐。

    提到李商隐,就绕不开晚唐的党争,正是由于深陷党争,李商隐才郁郁不得志,只能以文抒己心。可路是自己选的,错了也怨不得别人。

    元和八年,李商隐出生于怀洲河内的一个落魄之家,三岁时,随父赴浙。然而没过几年,其父过世,他只能跟随母亲过着清贫的生活。由于其是家中长子,尽管年纪轻轻他也不得不担起家中的重担,经常为别人抄书挣钱,贴补家用。李商隐“五岁诵经书,七岁弄笔砚”,回乡后跟着一位精通五经和小学的堂叔受经*文,至十六岁,便因擅长古文而得名。也写得一手秀丽的工楷和一手好文章。

    文宗大和三年,李商隐举家迁往洛阳,结识了白居易,令狐楚等人。令狐楚非常欣赏李商隐的文才,对他十分器重,让他和自己的儿子令狐绹等交游,亲自授以今体(骈俪)章奏之学,而且“岁给资装,令随计上都”。后又聘他入幕为巡官,李商隐就追随令狐楚先后前往各地 ,在此期间他既增长了见识也丰富了阅历。

    自古以来,天下但凡有能力之人都是“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李商隐也不例外,因此他也积极投身科场,出身卑微的他也自知不会一击得中,就一而再再而三地备考,可现实屡屡打碎他的梦想,他开始愤懑,“鸾皇期一举,燕雀不相饶”。他将没有录取他的考官比喻成阻挠他成功的小人。可依旧改变不了什么,再次参加他还是名落孙山。与他交游的令狐绹由于家世的原因早已足登天子堂了,而他依旧前途未知,令狐楚也未能对其科场有所指点。所以多次失败之后他对令狐楚怨愤的种子在其内心悄然生根发芽。

    文宗开成二年,经过长期刻苦学*并由于令狐绹的延誉,李商隐终于得中进士,然而他却并没有榜上有名的兴奋,因为他已失败太多次。次年春,李商隐应博学宏辞试不取,令狐楚也恰在此时过世。在在参与料理令狐楚的丧事后不久,李商隐应泾原节度使王茂元的聘请,去泾州作了王茂元的幕僚。王茂元对李商隐的才华非常欣赏,将女儿嫁给了他。他很开心,以为这是他命运开始转变的好兆头。可他忘了朝廷并不是他想象中的那么简单。这桩婚姻将其拖入了牛李党争的政治漩涡。

    王茂元与李德裕交好,令狐父子属牛党,两党水火不容。但李商隐没管那么多,执意与王茂元女儿成婚。在世人眼中,这就是对刚刚去世的老师和恩主的背叛,并且很快他就为此付出了代价。

    开成三年,李商隐参加授官考试,结果在复审中被除名。这件事对李商隐最直接的影响是使他获得朝廷正式官职的时间推迟了一年,一年光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可他却一步错,步步错。

    开成四年,李商隐再次参加授官考试,顺利通过,得到了秘书省校书郎的职位,但是不久就被调任弘农县尉。虽然县尉与校书郎的品级差不多,但远离权力的中心,显然会对他以后发展受到影响。李商隐在弘农任职期间也很不顺利,因为替死囚减刑而受到上司陕虢观察使孙简的责难,因而李商隐感到非常屈辱,难以忍受,最终以请长假的方式辞职。

    会昌二年,李商隐以书判拔萃复入秘书省为正字,但是不久其母过世,他不得不丁忧在家。因此他又离职回家守孝三年。这也意味着年届而立的他放弃了跻身权力阶层的最好的机会。这次变故对李商隐政治生涯的打击是致命的。李商隐闲居在家的三年是李德裕执政最辉煌的时期。错过了这个时期,随着不久之后武宗的去世,李德裕政治集团骤然失势,李商隐已经难以找到政治上的知音。再加之其岳父王茂元在会昌三年代表朝廷讨伐刘稹叛乱时病故,他的处境更加艰难。

    会昌四年暮春,李商隐自关中移家永乐。多年的打击压抑让他内心孤独郁闷。一路之上他都愁眉不展,黄昏时,车队恰经乐游原,为了排遣内心的忧郁,李商隐登上乐游原,看见天边的落日,一瞬间,家国之悲,身世之感,古今之情,天人之思涌上心头,遂作《乐游原》: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黄昏。

    诗人将时代没落之感,家国沉沦之痛,身世迟暮之悲,一起熔铸于黄昏夕照下的景物画面中。“无限好”是对夕阳下的景象热烈赞美。然而“只是”二字是诗人无力挽留美好事物所发出深长的慨叹。这两句是深含哲理的千古名言,蕴涵了景致之所以如此妖娆,正是因为在接*黄昏之时才显得无限美好。

    有人认为夕阳是嗟老伤穷、残光末路的象征;也有人认为夕阳是代表热执着人间而心光不灭,积极的乐观主义精神。各有各的说法,各有各的道理,没人能准确定义。也许在李商隐登上乐游原,看见斜阳西沉时,他就想明白今生该是何打算了,只是历史却未能告诉我们。

    [阅读全文]...

2022-02-11 09:31:24
  • 杜牧:将赴吴兴登乐游原

  •   《将赴吴兴登乐游原》

      作者:杜牧

      清时有味是无能,闲爱孤云静爱僧。

      欲把一麾江海去,乐游原上望昭陵。

      注释:

      1、清时:意谓当这清*句为之时,自己所以有此闲情。

      2、昭陵:唐太宗的陵墓。

      译文:

      太*时有闲情逸兴,

      是无能之人;

      喜欢孤云悠闲,

      也喜欢和尚清静。

      我想手擎旌麾,

      远去江海的吴兴;

      再登上乐游原,

      遥望太宗的昭陵。

      赏析:

      诗表达了作者想出守外郡为国出力,又不忍离京的忠君爱国之情。以登乐游原起兴,以望昭陵戛止。热爱祖国,追怀盛世之情自在,为国捐躯,抱负未能施展之意自见。简炼深刻,沉郁含蓄。

    [阅读全文]...

2022-06-02 15:30:33
  • 登乐游原李商隐

  •   《登乐游原》

      作者:李商隐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黄昏。

      注释:

      1、意不适:心情不舒畅。

      2、古原:即乐游原,是长安附*的名胜,在今陕西*安以南八百里的地方。

      译文:

      临*傍晚时分,觉得心情不太舒畅;

      驾车登上乐游原,心想把烦恼遣散。

      看见夕阳无限美好,一片金光灿烂;

      只是将*黄昏,美好时光终究短暂。

      赏析:

      这是一首登高望远,即景抒情的诗。首二句写驱车登古原的原因:是“向晚意不适”。后二句写登上古原触景生情,精神上得到一种享受和满足。“夕阳无限好,只是*黄昏”二句,素来人们多解为“晚景虽好,可惜不能久留。”今人周汝昌认为:“只是”二句,“正是诗人的一腔热爱生活,执着人间,坚持理想而心光不灭的一种深情苦志。”这种看法,虽有新意,却不合诗人的身世,也不合诗人当时的情绪。

    [阅读全文]...

2022-03-17 22:42:09
  • 登黄鹤楼古诗的原文

  • 文学
  • 登黄鹤楼古诗的原文

      《黄鹤楼》是唐代诗人崔颢创作一首七言律诗,被选入《唐诗三百首》。此诗描写了在黄鹤楼上远眺美好景色,是一首吊古怀乡之佳作。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登黄鹤楼古诗的原文,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黄鹤楼》

      作者: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注解】:

      2.昔人:指传说中的仙人子安。因其曾驾鹤过黄鹤山〔又名蛇山〕,遂建楼。[2]

      3.乘:驾。

      4.去:离开。

      5.空:只。

      6.返:通返,返回。

      7.空悠悠:深,大的意思

      8.悠悠:飘荡的样子。

      9.川:*原。

      10.历历:清楚可数。

      11.汉阳:地名,现在湖北省武汉市汉阳区,与黄鹤楼隔江相望。

      12.萋萋:形容草木长得茂盛。

      13.鹦鹉洲:在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西南,根据后汉*载,汉黄祖担任江夏太守时,在此大宴宾客,有人献

      上鹦鹉,故称鹦鹉洲。唐朝时在汉阳西南长江中,后逐渐被水冲没。

      14.乡关:故乡。

      译文

      过去的仙人已经驾着黄鹤飞走了,这里只留下一座空荡荡的黄鹤楼。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看见悠悠的白云。阳光照耀下的汉阳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有一片碧绿的芳草覆盖。天色已晚,眺望远方,故乡在哪儿呢?眼前只见一片雾霭笼罩江面,给人带来深深的愁绪。

      【韵译】:

      传说中的仙人早乘黄鹤飞去,

      这地方只留下空荡的黄鹤楼。

      飞去的黄鹤再也不能复返了,

      唯有悠悠白云徒然千载依旧。

      汉阳晴川阁的碧树历历在目,

      鹦鹉洲的芳草长得密密稠稠,

      时至黄昏不知何处是我家乡?

      面对烟波渺渺大江令人发愁!

      【评析】:

      这首诗是吊古怀乡之佳作。诗人登临古迹黄鹤楼,泛览眼前景物,即景而生情,诗兴大作,脱口而出,一泻千里。既自然宏丽,又饶有风骨。诗虽不协律,但音节浏亮而不拗口。真是信手而就,一气呵成,成为历代所推崇的珍品。传说李白登此楼,目睹此诗,大为折服。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严沧浪也说唐人七言律诗,当以此为第一。足见诗贵自然,纵使格律诗也无不如此。历代去写黄鹤楼的诗很多,但崔颢的一首七律,人称最佳,请看他是怎样写的: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此诗写得意境开阔、气魄宏大,风景如画,情真意切。且淳朴生动,一如口语,不能不令人叹为观止。这一首诗不仅是崔颢的成名之作、传世之作,也为他奠定了一世诗名的基础。下这样的结论绝不是哪一个人,更不是我硬要往开封人脸上贴金。《唐诗三百首》是后人对唐诗的选集,就把崔颢这首诗列为七律诗中的第一首。

      分联详析 首联 诗人满怀对黄鹤楼的美好憧憬慕名前来,可仙人驾鹤杳无踪迹,鹤去楼空,眼前就是一座寻常可见的江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美好憧憬与寻常江楼的落差,在诗人心中布上了一层怅然若失的底色,为乡愁情结的抒发作了潜在的铺垫。颔联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是诗中颔联。江天相接的自然画面因白云的衬托愈显宏丽阔大,受此景象的感染,诗人的心境渐渐开朗,胸中的情思也随之插上了纵横驰骋的翅膀:黄鹤楼久远的历史和美丽的传说一幕幕在眼前回放,但终归物是人非、鹤去楼空。人们留下什么才能经得起岁月的考验?她不是别的,她是任地老天荒、海枯石烂也割舍不断的绵绵乡恋、悠悠乡情。 本句具有一种普遍包举的`意味,抒发了诗人岁月难再、世事茫然的空幻感,也为下文写乡关难归的无限愁思铺垫,因而成为深值关注和反复品味的名句。 诗中“黄鹤”所指甚明,除了实体“仙鹤”之外,它的指向应该是即“一切”之意。“不复返”,更是涵覆了生不逢时、岁不待人的无尽感伤。“白云”变幻难测,寓托着作者世事难料的吁嗟叹喟。如果说这个词和“空悠悠”使人看到空间的广袤,那么“千载”则使人看到了时间的无限性。时间和空间的组合产生了历史的纵深感和空间的开阔感,更加催生了乡愁。 尾联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太阳落山,黑夜来临,鸟要归巢,船要归航,游子要归乡,然而天下游子的故乡又在何处呢?江上的雾蔼一片迷蒙,眼底也生出的浓浓迷雾,那是一种隐隐的泪花和心系天下苍生的广义乡愁,问乡乡不语,思乡不见乡。面对此情此景,谁人不生乡愁也无由。诗作以一“愁”收篇,准确地表达了日暮时分诗人登临黄鹤楼的心情,同时又和开篇的暗喻相照应,以起伏辗转的文笔表现缠绵的乡愁,做到了言外传情,情内展画,画外余音。

    [阅读全文]...

2022-01-23 14:30:58
  • 古诗《登鹳雀楼》原文及赏析

  • 阅读
  • 古诗《登鹳雀楼》原文及赏析

      无论在学*、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都收藏过自己喜欢的古诗吧,古诗作为一种诗歌体裁,指的是与*体诗相对的古体诗,又称古风、往体诗。那些被广泛运用的古诗都是什么样子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古诗《登鹳雀楼》原文及赏析,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登鹳雀楼》

      唐: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登鹳雀楼》注释

      1.鹳雀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县,楼高三层,前对中条山,下临黄河。传说常有鹳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

      2.白日:太阳。

      3.依:依傍。

      4.尽:消失。 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

      5。欲:想要得到某种东西或达到某种目的的愿望,但也有希望、想要的意思。

      6.穷:尽,使达到极点。

      7.千里目:眼界宽阔。

      8.更:替、换。(不是通常理解的“再”的意思)

      《登鹳雀楼》翻译

      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 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 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登鹳雀楼》格律对照

      白日依山尽,仄仄**仄(白为入声,故仄)

      黄河入海流。**仄仄*

      欲穷千里目,仄**仄仄

      更上一层楼。仄仄仄**(一为入声,故仄)

      《登鹳雀楼》赏析

      《登鹳雀楼》写王之涣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前两句写所见。“白日依山尽”写山,“黄河入海流”写水。王之涣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目送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归大海。王之涣运用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短短十个字中,画面宽广辽远。

      杜甫在《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中有“尤工远势古莫比,咫尺应须论万里”两句,虽是论画,也可以用来论诗。王之涣的这两句写景诗就做到了缩万里于咫尺,使咫尺有万里之势。

      后两句写所想。“欲穷千里目”,写王之涣一种无止境探求的愿望,还想看得更远,看到目力所能达到的地方,唯一的办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层楼”。从这后半首诗,可推知前半首写的可能是在第二层楼(非最高层)所见,而王之涣还想进一步穷目力所及看尽远方景物,更登上了楼的顶层。在收尾处用一“楼”字,也起了点题作用,说明这是一首登楼诗。

      诗句看来只是*铺直叙地写出了这一登楼的过程,但其含意深远,耐人探索。“千里”“一层”,都是虚数,是王之涣想象中纵横两方面的空间。“欲穷”“更上”词语中包含了多少希望,多少憧憬。这两句诗发表议论,既别翻新意,出人意表,又与前两句写景诗承接得十分自然、十分紧密,从而把诗篇推引入更高的境界,向读者展示了更大的视野。也正因为如此,这两句包含朴素哲理的议论,成为了千古传诵的名句,也使得这首诗成为一首千古绝唱。

      就全诗而言,这首诗是日僧空海在《文镜秘府论》中所说的“景入理势”。有人说,诗忌说理。这应当只是说,诗歌不要生硬地、枯燥地、抽象地说理,而不是在诗歌中不能揭示和宣扬哲理。象这首诗,把道理与景物、情事溶化得天衣无缝,使读者并不觉得它在说理,而理自在其中。这是根据诗歌特点、运用形象思维来显示生活哲理的.典范。

      这首诗在写法上还有一个特点:它是一首全篇用对仗的绝句。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选录这首诗时曾指出:“四语皆对,读来不嫌其排,骨高故也。”绝句总共只有两联,而两联都用对仗,如果不是气势充沛,一意贯连,很容易雕琢呆板或支离破碎。这首诗,前一联用的是正名对,所谓“正正相对”,语句极为工整,又厚重有力,就更显示出所写景象的雄大;后一联用的是流水对,虽两句相对,而没有对仗的痕迹。王之涣运用对仗的技巧也是十分成熟的。

      《梦溪笔谈》中曾指出,唐人在鹳雀楼所留下的诗中,“惟李益、王之涣、畅当三篇,能状其景”。李益的诗是一首七律;畅当的诗也是一首五绝,也题作《登鹳雀楼》。全诗如下:“迥临飞鸟上,高出世尘间。天势围*野,河流入断山。”诗境也很壮阔,不失为一首名作,但有王之涣的这首诗在前,比较之下,终输一筹,不得不让王诗独步千古。周复纲说,这首诗具有超越时空的力量,这种力量是美和哲理的统一,是客观与主观的和谐,是伟大的艺术再现和创造。

      登鹳雀楼

      【唐】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赏析

      太阳沿着山坡慢慢低落下去了,黄河水不停地向大海流去。要想眼界放得更开阔,能看到更远的地方,就得要在上一层楼去。

      王之涣的诗不仅刻画了祖国的壮丽山河,而且写出了登高远望的胸怀。向西远看,夕阳贴着高山落下,黄河滚滚流向大海。要想看到千里之远,就得再登上一层高楼。后二句揭示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这一生活哲理,成为不朽的名句。诗人登上高高的鹳雀楼,眺望远远**的山川景色。扶栏西望。一轮白日正巾*山梁,徐徐下落,下落,终于隐身到西山背后去了;脚底下的黄河流水,波涛滚滚,为投入大海的怀抱而奔腾不息。多么雄浑的景象,多么壮阔的大自然“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是诗人登楼过程中的具体感受,但它给予我们的启示却深刻得多。站得愈高,看得愈远,人生也是这样。只有不断攀登,不断进取,不断以更高的标准要求自己,才能在思想上达到愈来愈高的境界,人生就像登楼,这不是很有教益的生活哲理吗?

      原文:

      登鹳雀楼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解释:

      夕阳西沉,渐渐没入连绵的群山,黄河奔腾,汇入浩瀚的大海。虽然眼前一片壮阔,但要打开千里视野,看得更清更远,那还须再登上一层层高楼。

      注释:

      尽:沉没,消失。

      穷:尽,达到极点。

      更:再。

      赏析:

    [阅读全文]...

2022-04-20 06:20:33
2022-06-24 09:37:53
登乐游原的一首古诗 - 句子
登乐游原的一首古诗 - 语录
登乐游原的一首古诗 - 说说
登乐游原的一首古诗 - 名言
登乐游原的一首古诗 - 诗词
登乐游原的一首古诗 - 祝福
登乐游原的一首古诗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