敕勒歌一样描写草原的古诗词

关于敕勒歌一样描写草原的古诗词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敕勒歌一样描写草原的古诗词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敕勒歌一样描写草原的古诗词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敕勒歌一样描写草原的古诗词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3k+) 语录(74) 说说(257) 名言(4) 诗词(9k+) 祝福(56) 心语(3)

  • 敕勒歌古诗

  • 文学
  • 敕勒歌古诗

      在**淡淡的学*、工作、生活中,大家都收藏过令自己印象深刻的古诗吧,古诗有固定的诗行,也会有固定的体式。古诗的类型有很多,你都知道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敕勒歌古诗,欢迎大家分享。

      原文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作者背景

      相传这是北齐人斛律金所唱的敕勒民歌。这首歌原为鲜卑语,后被翻译成汉语。敕勒是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个少数民族。居住在今山西北部和内蒙古南部一带

      注释

      1.川:指*原。敕勒川,大概因敕勒族居住此地而得名。

      2.阴山:阴山山脉,起于河套西北。横贯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偏西一带。

      3.穹庐:游牧民族所住的圆顶帐篷。即今蒙古包。

      4.野:为了押韵,此处也可以按古音读作yǎ。

      5.见:同“现”, 这里不读jiàn。

      翻译

      辽阔的敕勒川在阴山脚下。天空像一座巨大的帐篷,笼盖了整个原野。苍天辽远空旷,草原一望无际,微风吹倒了牧草,露出了藏在草中的牛羊。

      名句赏析——“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这是一首北齐所唱的民唱,它唱出了草原的辽阔和牛羊的`繁盛,唱出了大草原的壮美景色。前两句,写敕勒川的位置。把天比作穹庐,非常贴切,同时又让我们想起游牧民族的圆顶帐篷和他们的生活;后两句,用“天苍苍”和“野茫茫”形容草原上的所见,给人以无限辽阔的感受。而“风吹草低”一句,写出了草原上水草的茂盛和牛羊的肥壮,又把整个画面变成了一幅天人和谐的人文图景,生动异常。语言简练质朴,音调雄壮,风格明朗豪放,雄浑天成,是描写草原风光的千古绝唱。

      [简析]

      这是一首敕勒人唱的民歌,是由鲜卑语译成汉语的。它歌唱了大草原的景色和游牧民族的生活。开头两句“敕勒川,阴山下”,交代敕勒川位于高耸云霄的阴山脚下,将草原的背景衬托得十分雄伟。接着两句“天似穹庐,笼盖四野”,敕勒族人用自己生活中的“穹庐”作比喻,说天空如毡制的圆顶大帐篷,盖住了草原的四面八方,以此来形容极目远望,天野相接,无比壮阔的景象。这种景象只在大草原或大海上才能见到。最后三句“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是一幅壮阔无比、生机勃勃的草原全景图。“风吹草低见牛羊”,一阵风儿吹弯了牧草,显露出成群的牛羊,多么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这里水草丰盛、牛羊肥壮的景象。全诗寥寥二十余字,就展现出我国古代牧民生活的壮丽图景。

      这首诗具有北朝民歌所特有的明朗豪爽的风格,境界开阔,音调雄壮,语言明白如话,艺术概括力极强。宋诗人黄庭坚说这首民歌的作者“仓卒之间,语奇如此,盖率意道事实耳”(《山谷题跋》卷七)。因为作者对草原牧民生活非常熟悉,所以能一下抓住特点,不必用力雕饰,艺术效果就很好。

    [阅读全文]...

2022-04-17 12:19:47
  • 敕勒歌北朝民歌古诗原文(敕勒歌古诗及意思解释)

  • 解释
  • 世纪恒通在线温馨提示:古诗词是中华民族经过漫长历史发展沉淀下来的精华,是语言运用的典范。诵读古诗词可以加强学生炼字达意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基于此,统编版小学《语文》一到六年级教材在课内及“日积月累”部分选编了113篇古诗词,既有理解运用的要求,也有诵读品析的期望。我们将按年级顺序逐一鉴赏品读,以飨读者。

    [阅读全文]...

2022-05-09 23:19:11
  • 敕勒歌古诗

  •   《敕勒歌》

      北朝乐府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注释:

      1、敕勒:种族名,北齐时居住在朔州(今山西省北部)一带。

      2、阴山: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北部。

      3、穹庐:用毡布搭成的帐篷,即蒙古包。

      4、苍苍:青色。

      译文:

      在一片被寒霜打过的灰白色的秋草中,

      小虫在窃窃私语,

      山村的周围行人绝迹。

      我独自来到前门眺望田野,

      只见皎洁的月光,

      照着一望无际的荞麦田,

      满地的荞麦花,

      简直就像一片耀眼的白雪。

      简析:

      这是一首敕勒人唱的民歌,是由鲜卑语译成汉语的。它歌唱了大草原的景色和游牧民族的生活。

      开头两句“敕勒川,阴山下”,交代敕勒川位于高耸云霄的阴山脚下,将草原的背景衬托得十分雄伟。接着两句“天似穹庐,笼盖四野”,敕勒族人用自己生活中的“穹庐”作比喻,说天空如毡制的圆顶大帐篷,盖住了草原的四面八方,以此来形容极目远望,天野相接,无比壮阔的景象。这种景象只在大草原或大海上才能见到。最后三句“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是一幅壮阔无比、生机勃勃的草原全景图。“风吹草低见牛羊”,一阵风儿吹弯了牧草,显露出成群的牛羊,多么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这里水草丰盛、牛羊肥壮的景象。全寥寥二十余字,就展现出我国古代牧民生活的壮丽图景。

      这首诗具有北朝民歌所特有的明朗豪爽的风格,境界开阔,音调雄壮,语言明白如话,艺术概括力极强。宋诗人黄庭坚说这首民歌的作者“仓卒之间,语奇如此,盖率意道事实耳”(《山谷题跋》卷七)。因为作者对草原牧民生活非常熟悉,所以能一下抓住特点,不必用力雕饰,艺术效果就很好。

    [阅读全文]...

2022-06-12 02:17:17
  • 敕勒歌的评课稿

  • 礼仪
  • 敕勒歌的评课稿

      教学工作经过课堂实践后,总会有很多发现和缺陷,需要教学评课,进行总结和改进。教学反思怎么写?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敕勒歌的评课稿,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一、恰切性

      教学内容具体,教学方法有针对性,环节清楚、有层次。

      能够以课程标准为依据,从学科的本质特点和课文特点选择教学内容。能够充分体现语文学科的特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并能够将教材的作用发挥到最好。

      只简单介绍了其作用,没有呈现知识体系和能力体系,更没有体现在体系中的作用。

      二、合理性

      符合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符合学生发展的实际需要。教学目标的制定体现了层次性,有恰当的行为动词。

      教学目标评价

      三、一致性

      教学内容能够实现教学目标的达成。利用课件创设情境,学生易于理解与操作,所以,可以实现教学目标的达成。

      学情分析评价

      四、学情分析

      在学生差异方面的分析与预设,是这样介绍的: 阅读能力较好的'学生,在学*本课内容时,可能接受比较快,对于课堂上的问题或是练*,经点拨完成较好;而接受能力较弱的学生,可能会在理解诗歌上出现问题,需要较多关注。

      教学策略评价

      五、策略选择

      教师对于课文重点选择正确、恰当;教学支架实在,但教学方法没有体现多样性。突破重点有实在的方法,但介绍不够具体。

      教学流程评价

      六、层次性

      本课的教学过程层次性清晰、有梯度、体现了渐进性。活动之间衔接紧密,过渡自然,逻辑比较清晰。教师从点及面,先学后练,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

      七、主体性

      教学过程中,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重点活动时间充分。这样可以确保重点活动中学生有实实在在的学*过程和思考时间。

      学*方式评价

      八、多样性

      活动方式有针对性,能够看出整个活动过程是围绕用“以读代讲”阅读方法来进行的。同时,每一环节的活动,也是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的。学生的学*方式,有“说一说”、“ 画一画”这几种方式,感觉多样性稍差一些。

      教学资源评价

      九、资源适切

      教学资源选择了课件出示了草原的课件,播放了《天堂》这首以展现草原风光的歌曲,对理解课文有辅助作用,同时弥补了学生生活经验不足的缺憾。但缺乏对学生所运用的学*方法的指导。

      评价教学评价

      十、评价检测的具体方法

      评价方法比较具体。 学生的说、画和作业都是围绕教学内容设计的,有说有写。这样的设计,可以检测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而且拥有可操作性。

    [阅读全文]...

2022-05-02 00:58:12
  • 敕勒歌原文、翻译及赏析

  • 学生
  • 敕勒歌原文、翻译及赏析

      《敕勒歌》选自《乐府诗集》,是南北朝时期黄河以北的北朝流传的一首民歌,一般认为是由鲜卑语译成汉语的。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敕勒歌原文、翻译及赏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原文

      南北朝:乐府诗集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翻译

      译文阴山脚下啊,有敕勒族生活的大*原。敕勒川的天空啊,它的四面与大地相连,看起来好像牧民们居住的毡帐一般。蓝天下的草原啊,都翻滚着绿色的波澜,那风吹到草低处,有一群群的牛羊时隐时现。译文二辽阔的敕勒*原,就在千里阴山下,天空仿佛圆顶帐篷,广阔无边,笼罩着四面的原野。天空蓝蓝的,原野辽阔无边。风儿吹过,牧草低伏,显露出原来隐没于草丛中的众多牛羊。注释①《敕勒歌》:敕勒(chì lè)

      赏析:

      这是一首敕勒人唱的民歌,是由鲜卑语译成汉语的。它歌唱了大草原的景色和游牧民族的生活。

      开头两句“敕勒川,阴山下”,交代敕勒川位于高耸云霄的阴山脚下,将草原的背景衬托得十分雄伟。接着两句“天似穹庐,笼盖四野”,敕勒族人用自己生活中的.“穹庐”作比喻,说天空如毡制的圆顶大帐篷,盖住了草原的四面八方,以此来形容极目远望,天野相接,无比壮阔的景象。这种景象只在大草原或大海上才能见到。最后三句“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是一幅壮阔无比、生机勃勃的草原全景图。“风吹草低见牛羊”,一阵风儿吹弯了牧草,显露出成群的牛羊,多么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这里水草丰盛、牛羊肥壮的景象。全诗寥寥二十余字,就展现出我国古代牧民生活的壮丽图景。

      这首诗具有北朝民歌所特有的明朗豪爽的风格,境界开阔,音调雄壮,语言明白如话,艺术概括力极强。宋诗人黄庭坚说这首民歌的作者“仓卒之间,语奇如此,盖率意道事实耳”(《山谷题跋》卷七)。因为作者对草原牧民生活非常熟悉,所以能一下抓住特点,不必用力雕饰,艺术效果就很好。

      拓展:

      注释

      ①《敕勒歌》:敕勒(chì lè):种族名,北齐时居住在朔州(今山西省北部)一带。

      ②敕勒川:川:*川、*原。敕勒族居住的地方,在现在的山西、内蒙一带。北魏时期把今河套*原至土默川一带称为敕勒川。

      ③阴山: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北部。

      ④穹庐(qióng lú):用毡布搭成的帐篷,即蒙古包。

      ⑤笼盖四野(yǎ):笼盖,另有版本作“笼罩”(洪迈《容斋随笔》卷一和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三十一);四野,草原的四面八方。

      ⑥天苍苍:苍苍:青色。苍,青,天苍苍,天蓝蓝的。

      ⑦茫茫:辽阔无边的样子。

      ⑧见(xiàn):同“现”,显露。

      创作背景

      《敕勒歌》的诞生时代,正是我国历史上南北朝时的北朝时期。此时,今黄河流域以北基本在我国少数游牧民族鲜卑族的统治之下。 敕勒,在汉代时称为丁零,魏晋南北朝时称狄历、敕勒,到隋朝时称作铁勒。因所用车轮高大,亦称高车。 《隋书》记载铁勒各部分布于东至独洛河(今图拉河)以北、西至里海(今里海)的广大地区,分属东、西突厥。其漠北十五部,以薛延陀与回纥为最著。唐贞观末,于东部铁勒分设都督府、州,隶燕然都护府。”

      在秦汉时期,敕勒的祖先丁零居住在北海(今贝加尔湖一带),它的南边是匈奴,西南是乌孙。匈奴在冒顿单于统治时期,先后征服了很多部族,当时丁零也和其它周边的部落 一样,遭受匈奴的奴役。不少丁零人被匈奴掳去作了匈奴的奴隶。在公元前三世纪末至公元后一世纪间,丁零不断和匈奴进行武装斗争。据《汉书.匈奴传》中记载,公元前71年,匈奴单于领兵攻打游牧与伊犁河上游流域的乌孙族,在返回途中遭遇大雪,*时被匈奴奴役的乌桓、乌孙和丁零乘机对匈奴进行袭击,结果杀死了数万匈奴骑兵。从此匈奴国势大衰,被匈奴奴役的各族都摆脱了匈奴的控制。

      公元一世纪中叶以后,匈奴由于统治阶级内部斗争,分裂为南、北两部。公元87年,丁零联合南匈奴、鲜卑及西域各族共同夹击北匈奴,北匈奴大败,被迫西迁。东汉时,除大部分丁零人仍游牧于贝加尔湖一带外(这部分丁零人被称作北丁零),一部分向西迁徙游牧于伊犁河流域和阿尔泰山一带(这部分丁零人被称作西丁零),还有一部分丁零人南移,在今山西和河北境内有定州丁零、中山丁零、北地丁零等。“五胡十六国”时期,丁零人在中原一带先后参加了各族统治者的混战。后来,这部分丁零人后渐与其他民族融合。

      汉末魏晋时,又有很多的丁零族人南迁,这样,富饶的漠南地区成为敕勒人游牧的地区。当然大部分敕勒人还留在原来的牧地。当时敕勒人的游牧地域东到贝加尔湖,西到土拉河、阿尔泰山一带。当时,由于敕勒人造车业很出名,他们造的车车轮直径最长者达1.4左右,超过了当地牛身的高度,与马的身高相差无几。这种高轮大车,可以在草茂而高,积雪深厚,且多沼泽的地区顺利通行。所以当时南方人称他们为高车。据记载,当时的铁勒部落分布广在大漠南北的9个地区,共有四十个不同名称的部落。比较著名的部落有副伏罗部、斛律部、吐突邻部、袁纥部、敕力犍部、幡豆建部等。 由于游牧在北方的敕勒各部落日益强大起来,对当时的柔然和北魏统治阶级构成了威胁。北魏统治阶级曾多次攻打敕勒各部,这样很多敕勒部落相继归附北魏。五世纪初,北魏王朝曾把贝加尔湖东部敕勒人数十万落都迁徙到漠南一带。使漠南一带畜牧业发展很快。由于受汉族文化的影响,逐渐懂得了农耕。据记载,北魏文成帝时期,“五部高车合聚祭天,众至数万,大会走马杀牲,游绕歌声忻忻,其俗称自前世以来无盛于此。”这样空前的盛会,敕勒人乘着高车,唱着优美的牧歌,行进在草原,就是在今天看来,也是很壮观之事。由于漠南地区当时主要是敕勒人聚居的地方,他们把漠南一带成为“敕勒川”。著名的《敕勒歌》,是北齐时敕勒人的鲜卑语的牧歌,后被翻译成汉语。

    [阅读全文]...

2022-05-01 21:51:53
  • 大草原的诗句古诗词

  •   1、《赋得古原草送别》  唐·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2、《敕勒歌》  南北朝·佚名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3、《北山》  宋·王安石  北山输绿涨横池,直堑回塘滟滟时。  细数落花因坐久,缓寻芳草得归迟。

      4、《出塞作》  唐·王维  居延城外猎天骄,白草连天野火烧。  暮云空碛时驱马,秋日*原好躲雕。  护羌校尉朝乘障,破虏将军夜渡辽。  玉靶角弓珠勒马,汉家将赐雪嫖姚。

      5、《丰乐亭游春》  宋·欧阳修  红树青山日欲斜,长郊草色绿无涯。  游人不管春将老,来往亭前踏落花。

      6、《寄刘驾》  唐·曹邺  一川草*袅袅,绕屋水声如在家。  怅望美人不携手,墙东又发数枝花。

      7、《塞上行》  唐·鲍溶  可怜黄河九曲尽,毡馆牢落胡无影。  西风合时筋角坚,承露牧马水草冷。

      8、《寄刘驾》  唐·曹邺  一川草*袅袅,绕屋水声如在家。  怅望美人不携手,墙东又发数枝花。

      9、《塞上行》  唐·鲍溶  西风应时筋角坚,承露牧马水草冷。  可怜黄河九曲尽,毡馆牢落胡无影。

      10、《边方春兴》  唐·高骈  草*青柳色浓,玉壶倾酒满金钟。  笙歌嘹亮随风去,知尽关山第几重。

      11、《草原诗》  黄毯悄然换绿坪,古原无语释秋声。  马蹄踏得夕阳碎,卧唱敖包待月明。

    [阅读全文]...

2022-03-25 20:11:52
  • 敕勒歌作者是哪个朝代

  • 语文
  • 敕勒歌作者是哪个朝代

      《敕勒歌》选自《乐府诗集》,是南北朝时期黄河以北的北朝流传的一首民歌,一般认为是由鲜卑语译成汉语的。民歌歌咏了北国草原壮丽富饶的风光,抒写敕勒人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豪情。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敕勒歌作者是哪个朝代,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敕勒歌》的作者相传是北齐开国皇帝高欢的部将斛律金,公元546年东魏权臣高欢玉壁一战(《敕勒歌》在此时诞生)时,鲜卑族在以山西中、北部为中心的统治时间已*150年。公元534年,高欢建立东魏(北魏由此分裂为东魏、西魏,西魏于次年即公元535年在今西安建都)后,自任大丞相,虽然将都城设在今河北临漳县的邺城,但其统治中心仍在山西(高欢的大丞相府设在晋阳,其址在今山西太原市南)。在此*150年的 时间里,敕勒族与鲜卑族大融合,共同生活在黄河以北以山西中、北部为中心这块土地上。公元546年,高欢率兵十万从晋阳南向进攻西魏的军事重镇玉壁(在今山西南部稷山县西南),折兵七万,返回晋阳途中,军中谣传其中箭将亡,高欢带病强自设宴面会大臣。为振军心,他命部将斛律金带头作一首能表现鲜卑、敕勒族民族性质的歌曲。斛律金即作《敕勒歌》,并带头领唱,高欢也随之附唱,遂使将士怀旧,军心大振。《敕勒歌》也因此在军营中广传,留传到今。但就是是不是他原作难说。

      《敕勒歌》开头两句交代敕勒川位于高耸云霄的阴山脚下,将草原的背景衬托得十分雄伟。接着两句用“穹庐”作比喻,说天空如蒙古包,盖住了草原的四面八方,以此来形容极目远望,天野相接,无比壮阔的景象。最后三句描绘了一幅水草丰盛、牛羊肥壮的草原全景图。有静有动,有形象,有色彩。

      全诗风格明朗豪爽,境界开阔,音调雄壮,语言明白如话,艺术概括力极强,一直受到历代文论家和文学史论著的一致好评。对它的学术研究,时至今日也经久不衰。

      创作背景

      公元四到六世纪,*北方大部分地区处在鲜卑、匈奴等少数民族的统治之下,先后建立了北魏、北齐、北周等

      五个*,历史上称为“北朝”。 北朝民歌主要是北魏以后用汉语记录的作品,这些歌谣风格豪放刚健,抒情爽直坦率,语言质朴无华,表现了北方民族英勇豪迈的`气概。这首民歌《敕勒歌》最早见录于宋郭茂倩编《乐府诗集》中的第八十六卷《杂歌谣辞》。一般认为是敕勒人创作的民歌。它产生的时期为5世纪中后期。

      在史书中,最先提到《敕勒歌》的是唐朝初年李延寿撰的《北史》卷六《齐本纪》:公元546年,北齐开国皇帝高欢率兵十万从晋阳南向进攻西魏的军事重镇玉壁(今山西南部稷山县西南),折兵七万,返回晋阳途中,军中谣传其中箭将亡,高欢带病强自设宴面会大臣。为振军心,他命部将斛律金唱《敕勒歌》,遂使将士怀旧,军心大振。

      《敕勒歌》作者到底是谁,各界一直众说纷纭。有人认为斛律金是作者之一,甚至有人认为作者就是斛律金。而有人认为斛律金只是已知最早的演唱者,而非作者。

      作品赏析

      这首民歌,勾勒出了北国草原壮丽富饶的风光,抒写敕勒人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豪情,境界开阔,音调雄壮,语言明白如话,艺术概括力极强。

      “敕勒川,阴山下”,诗歌一开头就以高亢的音调,吟咏出北方的自然特点,无遮无拦,高远辽阔。这简洁的六个字,格调雄阔宏放,透显出敕勒民族雄强有力的性格。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这两句承上面的背景而来,极言画面之壮阔,天野之恢宏。同时,抓住了这一民族生活的最典型的特征,歌者以如椽之笔勾画了一幅北国风貌图。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天”、“野”两句承上,且描绘笔法上略有叠沓,蕴涵着咏叹抒情的情调。作者运用叠词的形式,极力突出天空之苍阔、辽远,原野之碧绿、无垠。这两句显现出游牧民族博大的胸襟、豪放的性格。“风吹草低见牛羊”这最后一句是全文的点睛之笔,描绘出一幅殷实富足、其乐融融的景象。

      这首歌具有鲜明的游牧民族的色彩,具有浓郁的草原气息。从语言到意境可谓浑然天成,它质直朴素、意韵真淳。语言无晦涩难懂之句,浅*明快、酣畅淋漓地抒写了游牧民族骁勇善战、彪悍豪迈的情怀。

      作品点评

      元代大诗人元好问,是鲜卑人的后裔,他读了《敕勒歌》也深为赞赏:“慷慨歌谣绝不传,穹庐一曲本天然。中州万古英雄气,也到阴山敕勒川。”

      明代胡应麟云:“此歌成于信口,正在不能文者以无意发之,所以浑朴苍莽,使当时文士为之,便欲雕缋满眼”。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文学史》在论及此诗时说:“语言简练而有味,全诗一气贯注,音调浑壮,即使在民歌中也是很突出的”。曹道衡、沈玉成《南北朝文学史》也作了相*的评价:“语言浑朴自然,气象苍莽辽阔,如同画家大笔挥洒,顷刻之间,便在笔底出现一幅粗线条的塞外风情画”。

    [阅读全文]...

2021-12-04 12:17:46
  • 敕勒歌北朝民歌的解释(敕勒歌全诗赏析和翻译)

  • 解释
  • 《敕勒歌》(北朝民歌)

    原文: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注释:

    (1)《敕勒歌》:敕勒(chì lè):种族名,北齐时居住在朔州(今山西省北部)一带。

    (2)敕勒川:川:*川、*原。敕勒族居住的地方,在现在的山西、内蒙一带。北魏时期把今河套*原至土默川一带称为敕勒川。

    (3)阴山: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北部。

    (4)穹庐(qióng lú):用毡布搭成的帐篷,即蒙古包。

    (5)笼盖四野(yǎ):笼盖,另有版本作“笼罩”(洪迈《容斋随笔》卷一和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三十一);四野,草原的四面八方。

    (6)天苍苍:苍苍:青色。苍,青,天苍苍,天蓝蓝的。

    (7)茫茫:辽阔无边的样子。

    (8)见(xiàn):同“现”,显露。

    译文:

    一望无际的敕勒*原在阴山脚下绵延。天幕像一顶帐篷笼罩着辽阔的原野。

    天空苍茫无边,草原茫茫无际。大风吹来,草儿低伏,成群的牛羊时隐时现。

    赏析:

    这首敕勒族的牧歌具有北朝民歌所特有的明朗豪爽的风格,全诗只用短短二十七个字,就展现出辽阔、壮美的草原风貌。尤其是“风吹草低见牛羊”一句,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这里水草丰盛、牛羊肥壮的景象,流露出对家乡故园的喜爱之情。

    [阅读全文]...

2022-03-23 05:50:23
  • 关于草原的古诗

  • 草原
  •   1、《赋得古原草送别》

      唐·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2、《敕勒歌》

      南北·无名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3、《出塞作》

      唐·王维

      居延城外猎天骄,白草连天野火烧。

      暮云空碛时驱马,秋日*原好躲雕。

      护羌校尉朝乘障,破虏将军夜渡辽。

      玉靶角弓珠勒马,汉家将赐雪嫖姚。

      4、《丰乐亭游春》

      宋·欧阳修

      红树青山日欲斜,长郊草色绿无涯。

      游人不管春将老,来往亭前踏落花。

      5、《塞上行》

      唐·鲍溶

      西风应时筋角坚,承露牧马水草冷。

      可怜黄河九曲尽,毡馆牢落胡无影。

      6、《边方春兴》

      唐·高骈

      草*青柳色浓,玉壶倾酒满金钟。

      笙歌嘹亮随风去,知尽关山第几重。

      7、《送别》

      唐·王维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

      8、《乌衣巷》

      唐·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9、《初春小雨》

      唐·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10、《立春偶成》

      宋·张轼

      律回岁晚冰霜少,春到人间草木知。

      便觉眼前生意满,东风吹水绿参差。

      11、《滁州西涧》

      唐·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12、《北山》

      宋·王安石

    [阅读全文]...

2022-05-11 00:31:32
  • 关于描写草原美丽风光景色的古诗词名句

  • 美丽,草原,景色
  •   1、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2、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韩愈《初春小雨》

      3.黄毯悄然换绿坪,古原无语释秋声。马蹄踏得夕阳碎,卧唱敖包待月明。

      4、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5、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王维《送别》

      6、斜阳无睹看斜阳,山包林荫俱染黄。莫道老牛归去饱,牧人炉下正生香。——《草原诗》

      7、居延城外猎天骄,白草连天野火烧。暮云空碛时驱马,秋日*原好躲雕。护羌校尉朝乘障,破虏将军夜渡辽。玉靶角弓珠勒马,汉家将赐雪嫖姚。

      8、斜阳无睹看斜阳,山包林荫俱染黄。莫道老牛归去饱,牧人炉下正生香。

      9.一川草*袅袅,绕屋水声如在家。怅望美人不携手,墙东又发数枝花。

      10、草*青柳色浓,玉壶倾酒满金钟。笙歌嘹亮随风去,知尽关山第几重。——高骈《边方春兴》

      11、西风应时筋角坚,承露牧马水草冷。可怜黄河九曲尽,毡馆牢落胡无影。——鲍溶《塞上行》

      12、极目青天日渐高,玉龙盘曲自妖娆。无边绿翠凭羊牧,一马飞歌醉碧宵。——《草原诗》

      13、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韩愈《初春小雨》

      14、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15、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着?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杜甫《旅夜抒怀》

      16.斜阳无睹看斜阳,山包林荫俱染黄。莫道老牛归去饱,牧人炉下正生香。

      17.极目青天日渐高,玉龙盘曲自妖娆。无边绿翠凭羊牧,一马飞歌醉碧宵。

      18、<初春小雨>

      唐·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19、<立春偶成>

      宋·张轼

      律回岁晚冰霜少,春到人间草木知。

      便觉眼前生意满,东风吹水绿参差。

      20、<滁州西涧>

      唐·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阅读全文]...

2021-12-05 01:02:09
敕勒歌一样描写草原的古诗词 - 句子
敕勒歌一样描写草原的古诗词 - 语录
敕勒歌一样描写草原的古诗词 - 说说
敕勒歌一样描写草原的古诗词 - 名言
敕勒歌一样描写草原的古诗词 - 诗词
敕勒歌一样描写草原的古诗词 - 祝福
敕勒歌一样描写草原的古诗词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