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牧民族的爱与和*的古诗

关于游牧民族的爱与和*的古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游牧民族的爱与和*的古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游牧民族的爱与和*的古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游牧民族的爱与和*的古诗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308) 语录(10) 说说(8) 名言(8) 诗词(316) 祝福(2) 心语(519)

  • 和*时期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关系初探论文

  • 和*
  • 和*时期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关系初探论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总少不了接触论文吧,论文是对某些学术问题进行研究的手段。那么一般论文是怎么写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和*时期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关系初探论文,欢迎大家分享。

      摘要:*历史上出现了数次大一统的王朝统治时期。在此时期,两大民族之间关系总而观之是友好和*相处的时期,当然也不乏战争的阴影,但是,主流是和*共处、友好往来。一般来说,和*时期,即中原王朝处于大一统时期,二者关系在不同时段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和规律。本部分分阶段以个案的方式予以分析。

      关键词:游牧;民族关系;朝贡;农耕

      一、农耕民族所建立的中原王朝处于初定时期的关系及原因

      南方农耕民族处于大一统王朝初建时期,往往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均处于凋敝时期。即是在经历了战争创伤之后的恢复期,各方面均处于脆弱阶段,而此时的北方游牧民族则往往处于强大时期。北方游牧民族为了扩大自己的游牧领域或是掳掠人口及财产,便会发动对南方农耕民族所建中原王朝的掠夺战争。战争之后,中原王朝往往以“和亲”、贡献财物等方式缓解双方的矛盾,赢得发展的空间。

      以汉朝为例。西汉立国初年,到处一片荒凉残破的景象,“自天子不能具钧,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藏盖”的状况。而与此并存的北方游牧民族是统治北方大漠多年的典型游牧民族――匈奴。此时期,二者关系,既是日益接*和密切,又存在着矛盾和斗争。而且每一次矛盾和斗争之后,又使他们的关系发展一步或深化一步。

      汉高祖五年(前202年),刘邦击灭项羽,即皇帝位。时匈奴冒顿为单于,东破服东胡,西击走月氏,南并楼烦、白羊河南王,悉复收秦使蒙恬所夺匈奴地,与汉关故河南为塞……进入了它的极盛时期。冒顿利用汉室对韩王信的不信任之际,引兵南向,逾句注山,攻太原至晋阳。七年(前200年),高祖自将兵击之,冒顿诱之,遂有*城之役。刘邦率轻骑至*成白登,冒顿以精骑30万围之,使汉兵中外不得相救饷。于是乎,汉派使厚遗单于阏氏使说冒顿,乃解围一角,高帝因得而出。

      *成役后,汉鉴于秦末和楚汉之战,使“天下之民肝脑涂地,父子暴骨中野不可胜数,哭泣声未绝,伤痍者未起”,“米至石万千,马一匹则百金”,便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政策。在这一政策的指导下,对外也采取了比较和*的方针,对当时游牧于北方的匈奴族采取了和亲政策,即汉以宗室女为公主嫁与单于为阏氏,岁奉匈奴絮缯米等实物各有数,约为兄弟,匈奴不犯汉边。自汉高祖至武帝初即位,都遵循和亲政策和与匈奴的约定。岁中间发生过匈奴犯边的重大事件多达10余次,皆因汉朝执行的和亲政策二未发生大的战争。

      概而言之,在南方农耕民族所建立的中原王朝处于初定时期,而此时的北方游牧民族却是势力异常的强大,二者之间为争夺人口、土地、资源等,北方游牧民族往往以强硬的态势,主动出击南方农耕王朝,并取得胜利。然而南方的农耕民族则因巩固边防的需要亦会主动迎战,以赢取主动权,但往往事倍功半达不到预期目的,而以失败告终。南方农耕民族为了防止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采取种种措施应对,比如自战国以来便开始修筑长城以致明代仍在修长城抵御游牧民族进攻;在初定时期,还会采取“和亲政策”以结成甥舅关系;再有就是送给北方游牧民族各种岁赐,并开边贸易。

      二、农耕民族所建立之中原王朝处于鼎盛时期的关系及原因

      在农耕民族处于强盛时期,农耕民族往往建立起强大的中原王朝,而此时的,游牧民族势力也是异常之强大。比如在两汉时期,北方有强大的匈奴帝国与之抗争;而到盛唐时期,北方则先后有游牧民族突厥、回纥建立的游牧王朝与之分庭抗礼;到了明朝,曾一度统治全国的蒙古族势力仍然北方安定,成为北方的边患。

      1、农耕民族所建立之中原王朝处于鼎盛时期的关系

      概而言之,在农耕民族所里王朝强盛时期,两者关系呈现如下特点:政治上,相互对立,战争偶发;经济上,相互补充、相互依赖、将往频繁;文化上,相会吸引、相会融合。

      (1)政治上,相互对立,战争偶发

      在中原农耕民族所建立的农耕王朝处于强盛时期,往往南北形成一种南北对立的局面。然而,这种对立之中,农耕民族所建立的*在政治上处于优势地位,经济、军事实力是日益强大,拥有先进的政治体制。北方的游牧民族则多处于奴隶社会,政治体制较之较差。南方农耕王朝为了维持这种优势,在政治手段上也会采取相对积极的政策。这使得二者政治关系上有以下几个表现:战争、和亲、册封、修筑长城。

      南方农耕民族在自己势力强盛时期,往往对北方游牧民族采取积极的政策,进行积极进攻,以争取各方面的主动,比如在汉武帝时期,派卫青、霍去病对匈奴进行了三次大规模的`军事行动,使得匈奴远遁西迁。在隋唐时期,中原农耕王朝趁突厥分裂之际,亦通过战争的形式将突厥势力征服,使之称臣。明代,明成祖朱棣更是多次亲征蒙古。这些战争,都是农耕民族为了维护自己统治的稳定采取的一种积极的进攻策略,当然,也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农耕民族所建立的中原王朝在主动进攻取胜之后,亦会对游牧民族采取一些统治策略,进行安抚统治,比如册封、和亲等形式,均经常使用。在唐开元时期,便对北方游牧民族――回鹘进行册封,封骨力裴罗为骨咄禄毗伽阙怀仁可汗,简称怀仁可汗。自此之后,有12名可汗曾13次接受了唐王室封号。除了册封之外,中原王朝还往往将宗室女以公主身份嫁给北方游牧王朝单于首领。比如,昭君出塞,唐室公主与回鹘的和亲等等,这种和亲在双方政治关系发展中占有重要的一页。

      为了维持自己统治的稳定,南方农耕民族为防止北方游牧民族南下侵扰,往往修筑长城,以防止其进攻。比如,秦始皇派蒙恬北击匈奴修筑长城,相继又有汉长城、明长城的修建,以维护其边疆的稳定。

      (2)经济上,相互依存,相互补充

      在农耕民族强盛时期,两种民族经济类型间互补关系是该时期民族关系的主要内容,在一般情况下,取决于两种不同的生态环境和不同的生计方式。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两地产品以交换为主的经济上的互补关系。*古代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间产品交换的发生是相当早的。就产品交换的基本形式而言,主要有两种即历史上的朝贡、互市。

      朝贡贸易的主要内容之一就在于获得中原王朝统治者的赏赐,因此,朝贡贸易实际上是一种不同经济文化类型之间的产品交换关系的实现形式。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间的朝贡关系主要是指*历史上中原王朝与周边各民族地方之间在和*状态下的经济贸易往来关系。周边各民族的朝贡一般都会得到大致上价值相当的中原王朝的赏赐。在历史上,这种贡与赐的关系格局,实际上反映了二者之间友好关系的存在与发展。二者间保持着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友好关系或联系。同时我们也应看到,贡赐关系的存在,也并不意味着二者间必然的臣服关系,如唐王朝与吐蕃间的关系就如此,虽然存在着贡赐关系,但是二者间并没有臣服关系,二者间基本上是一种*等的友好关系。当然,贡赐关系中也确实存在有臣服关系,如唐王朝与当时的西域各国、北方回鹘等的关系就如此。这也是两种经济文化类型间建立互补关系的主要形式之一。通过这种贡赐关系,古代中原农耕民族与边疆游牧民族就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各自经济文化类型的不足之处,即农耕经济的封闭性在一定程度上被突破,而游牧畜牧业经济的非自足性则得到了程度不同的弥补。

      互市贸易是古代中原王朝许可的一种与边疆各民族的经济交流形式,有“互市”、“关市”、“官市”、“交市”、“马市”、“茶市”、“茶马互市”、“绢马互市”、“木市”等称呼。这种由官方许可的经济交流形式的产生可能很早,但是,有确切史料记载的互市大概是西汉对匈奴的“关市”,史载汉景帝五年(公元前152年)“夏,汉遣公主嫁单于,通关市,给遗匈奴,如故约”。明王朝时期,中原王朝与边疆各民族间的互市贸易达到了空前的繁荣状态,在西北西南和南方的许多地方都设立了“茶马司”。开设“马市”、“木市”与蒙古族、女真族进行互市贸易,设立茶市与藏族及西北各民族进行互市贸易。由于互市贸易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在和*环境下进行的,因此,它对促进*历史上各民族的共同繁荣有着十分重要的积极意义。

      (3)文化上,相互吸引,相互融合

      从文化角度审视,北方游牧文化和中原农耕文化始终是在相互交汇*同向前发展的。历史上赵武灵王提出的“胡服骑射”战略思想并成功付诸实施,就极为有力地说明两种文化的吸纳过程就是主动的、自觉的民族文化融合过程。世界上没有一个民族和民族的文化艺术是纯而又纯的。一个不会吸收或拒绝吸取其他民族文化艺术的民族,注定是原始的、落后的。*北方游牧民族在思想文化上,有它自己的体系,在其产生和发展中形成了自己的文化共性,在相互交流中融合、渗透、影响、发展和继承,进而形成了独特的北方草原文化。这种北方草原文化,在碰撞、交流、融合中,不仅提高了自己的文化层次,并在与农业文化的碰撞、交流中,给古老的农耕民族文化不断地注入新的生命力,使中华文化更为丰富多彩。

      比如,在文化*俗方面,匈奴受汉德影响是很明显的。匈奴没有文字,它却与汉经常来往书信,这些书信显然是用汉文书写的。匈奴用汉文书写的书信,不管它出自什么人之手,却表明匈奴借用了汉字。后汉建武二十八年(公元52年),北匈奴遣使乞和亲,并请求音乐。光武虽没有应其所请再给匈奴竽、瑟、空侯等乐器,但说明过去曾给过这些乐器。

      再如,回鹘与唐王朝之间文化交往也是日益加强。汉地文化对回鹘产生巨大影响,回鹘首领和人民“慕朝廷之礼”。唐公主和亲回鹘,带去了大量丝织品、金银器和各种工匠,汉族文化、技艺也随之传入回鹘。交往是双方的,影响必然是相互的。回鹘文化对汉族文化发展也有影响,当时的回鹘服饰传入唐朝,如唐诗中描述:“回鹘衣装回鹘马,就中偏称小腰身。”

      2、和战并存,以和为主局面出现的原因

      在双方强盛时期,出现和战并存、以和为主局面的原因是多样的,是多种因素综合的结果,概而言之,有以下几个方面:

      (1)经济类型不同,从而导致其经济上的互不需求,不弥补需求,北方游牧民族往往采取主动进行战争的方式,从而以抄略的方式,掠夺所需物资、劳动力等。北方游牧民族属游牧经济类型,对农耕民族富裕的农业经济常常表现出强烈的好战性。而南方农耕民族属于农耕经济类型,既容易产生一种认同感,也容易产生对先进汉族经济产生一种敬佩和归化的心里。

      (2)自然地理环境不同

      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人类社会既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两者始终保持着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关系,自然环境对人类社会发展无决定性作用,但当人类社会活动与之发生联系时,自然环境的优劣就会加速或减缓社会发展的进程。当然,自然环境对人类的影响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是不同的,人类的任何社会活动都摆脱了不了自然环境的影响和制约,民族战争作为人类社会发展阶段的产物,也不可避免地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北方游牧民族居住区多一马*川,游牧的少数民族或部族呼之而聚,容易形成政治军事中心。而南方农耕区,开发较早,基础良好,多险阻阻挡,加之长城修筑,农业生产可以稳定进行。

      参考文献:

      [1]范晔《后汉书》卷89《南匈奴传》,中华书局,19年版,第2950页.

      [2]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780《宫词》,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

      [3](西汉)司马迁:《史记》卷110《匈奴传》,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2894页.

      [4](北宋)欧阳修《新唐书》卷217上《回鹘传上》,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6114页.

    [阅读全文]...

2022-06-16 05:55:06
  • 古典诗词是民族财富

  • 财富
  • 古典诗词是民族财富

      对话人:

      张 江(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教授)

      康 震(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蒋 寅(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

      吴思敬(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郑欣淼(中华诗词学会会长)

      核心阅读

      古典诗词是中国人经典的也是最具中国特色的情感表达方式,从古典诗词中能读出深蕴的情感,读出中国人的文化、价值与智慧,一部古典诗词的历史就是一部中国人的历史

      作为先贤留下的精神财富,古典诗词培养我们的审美感受,模塑我们的艺术趣味,陶冶我们的生命情操,是中华民族美育和文学教养的经典,也是艺术创作挹之不竭的灵感源泉

      当下我们的中小学教育,对古典诗词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够,出现了守着一座诗歌文化的宝库,我们的学生却不得其门而入的情况

      研*古典诗词,不是要复古,更不是要用古典诗词取代现代诗词,而是要让古典诗词中蕴含的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民族精神得以传*和光大

      张江:*最*在北京师范大学考察时表示,他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他认为应该把这些经典从小就嵌在学生们的脑子里,使之成为终生的民族文化基因。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先人们给我们留下了大量古典诗词。在今天这个社会变革日新月异、信息爆炸的新媒体时代,古典诗词是否还能活在当下,以什么样的方式活在当下,这是需要我们认真面对的问题。

      为什么需要古典诗词

      康震:当我们登上泰山南天门,眺望蓬勃的日出景象,会禁不住脱口而出: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恐怕只有这样的诗句才能表达我们激动万分的心情。当我们远离家乡,逢年过节会暗自低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已经成为中国人表达思乡之情的经典语句。当我们与朋友远隔万里,音讯不通,会用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来宽慰自己失落的心情。

      古典诗词到底是什么?它是中国人经典的情感表达方式,也是最具中国特色的情感表达方式。说它经典,是因为总的来说,古典诗词形式简洁明快,语言含蓄深情,经过几千年的积淀,为中国人所喜闻乐见,是中国人在长期的文学创作实践中提炼出的最具代表性的文学形态。即使时代变迁,*现代又涌现出众多的诗词形式,但古典诗词依然是中华民族表达情感的经典的文学形式。说它最具中国特色,是因为古典诗词内涵丰富,几乎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科技等中国人社会生活的所有方面,一部古典诗词的历史就是一部中国人的历史,读古典诗词,不仅能读出蕴含其中的情感,更能读出中国人的文化、价值与智慧。

      古典诗词形式在这个信息时代非但不过时,反而成了一种新兴的时尚。无论是在微信、微博,还是在各大网站上,都可以看到古典诗词已经渗透进我们的社会生活,成为重要的时尚元素之一。古典诗词的内容也从未过时,我们常说读书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我注六经,一种是六经注我。所谓我注六经,就是我因循古代经典,亦步亦趋;而六经注我,则是将古代经典为我所用,为时代所用,使古代经典这株老梅绽放新的花朵。、郭沫若等一大批现代诗词大家,都是以古典诗词展现时代新声的典型代表。

      还是回到开头的那个问题。古典诗词有什么用?表面看来,似乎没用,实则有大用!这个大用就是涵养民族气质,孕育民族品格,培育民族精神,展现民族风貌。所以,我们需要古典诗词,而且在21世纪的今天,更加需要。

      古典诗词是民族财富

      张江:古典诗词是一个巨大的宝库,蕴含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精神和文化积淀。当然,在这种历史遗产中,也有不合时代发展需要的封建遗存,因此,我们对它的继承,不是简单地*移和复制,而是一种淬炼和提取,让优秀的民族文化基因得到传承延续。就此而言,与其说我们在传承古典诗词,毋宁说我们在通过古典诗词传承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毕竟,古典诗词是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最集中的载体之一。

      蒋寅:中国诗歌源远流长,拥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早在周代就产生了以四言为主的诗歌体式,留下诗歌总集《诗经》。周代贵族以诗为文化教育的六艺之一,春秋时期诸侯国在祭祀、宴飨和朝会时演奏诗乐,贵族交际和使臣应对也每借《诗》来表达,以至孔子有不学诗,无以言的感慨。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作家屈原就是一位诗人,以他的杰作《离骚》为代表的《楚辞》与《诗经》共同构成中国古典诗歌的伟大传统。从汉魏到南北朝,诗歌体式不断完善,艺术表现技巧不断丰富,声律形式不断完备,到唐代终于形成*体诗的完美形式。

      唐代留下诗作的2000多名诗人,多数是官人,而文人几乎成了诗人的同义词。只有不能作文的诗人,而几乎没有不能作诗的文人。唐代以后的别集,有许多单纯的诗集,却很少有只有文而没有诗的文集。作者中既有李白、杜甫、苏轼、陆游这样的伟大诗人,也有只存片言只句的无名作者,整个社会无不崇拜诗人,喜诗歌。许多典故、逸事都表明,华夏民族是一个热爱诗歌的民族,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唐代留下的诗歌,经*年学界仔细清理,有4.7万首之多;而前后不到100年的元朝,刚编成的《全元诗》竟收录14万首作品。清诗数量更是无法估量,现存1万多名作者的4万多部别集,加上上千种总集,最保守的估计也有几百万首。

      对今人来说,古典诗词是先贤留给我们的无比丰富的精神财富,是中华民族美育和文学教养的经典,是哺育中国诗人的伟大传统,也是各种艺术创作挹之不竭的灵感源泉。古往今来,人们从牙牙学语时就诵读古诗词,在经典作品的浸润中培养起生活趣味和写作才能。到今天,无论是学者的研究还是启蒙教育中的古诗诵读,古典诗词都作为古代文学中最灿烂的经典,被研究、接受和传诵,在培养我们的审美感受、模塑我们的艺术趣味、陶冶我们的生命情操等方面发挥着巨大影响。

      诗教传统与文化传承

      张江:中国古代有诗教传统。这种传统形成的原因非常复杂,与诗歌的独特地位、功能担承、审美指向,以及传统社会专业教材的匮乏等都有关系。古代以诗施教,既是一种基本的文学技能训练通过读诗、诵诗而学诗,也是一种品行规范的涵养方式以诗歌来传达古人遵循的立身立世原则。我们今天倡导孩子们学一点古诗,目的更加丰富,古诗还是一种美的熏陶和浸润,是文化的传承和延续。

      吴思敬:中国是个有深厚诗教传统的国家。我国传统的蒙学教育,是非常重视诗歌的。蒙学经典中有一本传播极广的《神童诗》,是给孩子们进行人生启蒙与诗歌启蒙的诗歌读本。编者善于把握儿童心理特征,所选诗作短小精悍,言*旨远,全部都是我国古典诗歌最为精短的形式五言绝句。儿童从小吟咏这些作品,自然会得到美的熏陶,进而学会从生活中发现诗意。稍长之后,蒙师便指导学生从对对子开始,进行诗歌写作的训练。清代李沂在《秋星阁诗话》中说,作诗初学须日课一首,或间日课一首。勤作则心专经熟,渐开门路。这种训练的目的,不一定是把每一个学生都培养成诗人,但是通过大量既读又写的训练,使得学生开阔了胸襟,提升了审美能力,却是确定无疑的。相较起来,当下我们的中小学教育对诗歌的重视远远不够。中小学生很少读诗,更不会写诗。这就出现了守着一座诗歌文化的宝库,我们的学生却不得其门而入的情况。

      欲改变这种局面,需要采取综合措施。当务之急是加大中小学教材中诗歌的比重,不只选古代诗歌中的优秀作品,同时也应包含五四以来新诗创作的名家名篇,要给学生提供优秀诗歌的选本,扩大阅读面,让学生在与经典诗篇的交汇中,接*艺术,感*神心灵。其次是作文教学中应适当安排诗歌写作的训练。中小学的写作训练历来强调实用性,这样就把诗歌类的写作排除在外了。实际上诗歌属于无用之用,一个热爱诗歌并有一定写作体会的`人,自会有较高的审美眼光与较健康的审美情趣。此外,还要尽力营造一个诗化的环境。一定的环境会诱发一定的心理,这就是《礼记乐记》所说的人心之动,物使之然。因此,不仅应当有一个诗化的校园环境,也应当有一个诗化的社会环境。我们的公共场域不要被商业广告全盘占据,而应留出一些空间给诗歌等艺术。宋人有诗云:境入东南处处清,不因辞客不传名。诗与环境这种互相生发的关系,不可不察。

      重在传*民族精神

      张江:中国古典诗词,蕴含着民族文化之根。研*古典诗词,不是要复古,更不是要用古典诗词取代现代诗词,而是要以此为凭借,让古典诗词中蕴含的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凝聚而成的民族精神得以传*和光大。社会要发展,文化要进步,没有深沉的文化底色铺垫,没有坚强的民族精神支撑,发展和进步就是空话。对于古典诗词,我们除了将它作为审美教育的有效载体,还要积极挖掘其中蕴含的民族精神。

      郑欣淼:人们都说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我理解,这不仅是指中国诗歌传统源远流长,诗歌遗产相当丰厚,也可以认为,诗歌已成为中国人的一种生活方式,是中国文化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古典诗词有着诸多价值和作用,我以为,今天研*古典诗词,更应该重视传*蕴含在其中的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所孕育形成的富有生命力的优秀思想、高尚品格和坚定志向的集中体现,是民族文化传统不断积淀和升华的产物,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支撑。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文化精华的集中体现。在500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这种民族精神又促进了优秀民族文化的不断发展。中华民族精神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是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是中华民族之魂。

      民族精神表现在多个方面,但在古典诗词中又有特殊的充分的反映。中国人重视诗歌的审美价值,更注重诗歌的社会功能。从诗骚以来,中国诗歌就形成了言志与载道的优秀传统。作为一个不屈不挠、历经磨难而生生不息的民族,中国传统文化非常重视人的意志品质的磨练和培育。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曹操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王之涣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李白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等反映传统知识分子向往理想人格、追求大丈夫浩然之气的名言佳句,洋溢着积极进取、奋发图强的精神,正是民族精神的生动写照。

      民族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即对乡土、国家执着的热爱。热爱祖国壮丽山河,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为了国家可以杀身成仁。曹植的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杜甫的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陆游的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等,其爱国情怀感人至深。尽管那时的爱国主义带有某种历史局限性,但在 位卑未敢忘忧国的思想浸润下,涌现了众多民族英雄,创造了无数惊天地泣鬼神的爱国主义业绩,并将这种爱国热忱升华为崇高的道德责任。浩如烟海的古典诗词以爱国主义、民本主义为主旋律,是中国人的心灵史,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发展史。

      民族精神是需要传*的,古典诗词在其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不仅因其蕴含着体现民族精神的丰富内容,而且是由诗词本身的性质、特点和教育功能决定的。中国诗教传统由来已久。古典诗词重形象,意境含蓄,易诵易记,使人们在阅读、吟诵、鉴赏中震撼心灵,陶冶情操,而且是持久地长远地受其影响。诗词与人文素质、与社会教育制度有着密切关系。我们对诗词的教育功能切不可低估。以诗育人,功德无量!

      张江: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是一个以速度和变化为表征的时代。倡导古典诗词活在当下,不是要提倡好古复古,而是要让古典诗词为当代文学发展服务,为当代生活服务,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服务。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所倡导的,是作为一种文化载体的古典诗词,是传承民族文化基因的古典诗词。

    [阅读全文]...

2022-03-03 21:13:22
  • 中华民族爱国的古诗词

  • 中华民族爱国的古诗词

      在学*、工作或生活中,许多人都接触过一些比较经典的古诗吧,古诗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多种形式。你知道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中华民族爱国的古诗词,欢迎大家分享。

      1.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

      2.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

      3.男儿七尺躯,愿为祖国捐。——《革命烈士诗抄陈辉诗》

      4.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5.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

      6.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日知录正始》

      7.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石灰吟》

      8.苟利国家,不求富贵。——《礼记儒行》

      9.报国寸心坚似铁。——宋陆游《大雪歌》

      10.夜视太白收光芒,报国欲死无战场!——陆游

      11.祖国如有难,汝应作前锋。——*

      12.南北驱驰报主情,江花边草笑*生。一年三百六十日,都是横戈马上行。——戚继光

      13.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吉鸿昌

      14.祖国陆沉人有责,天涯飘泊我无家。——秋瑾

      15.精忠报国。——《宋史岳飞列传》

      16.英雄非无泪,不洒敌人前。男儿七尺躯,愿为祖国捐。——陈辉

      17.头颅肯使闲中老?祖国宁甘劫后灰?无限伤心家国恨,长歌慷慨莫徘徊。——秋瑾《柬某君》

      18.国之步存,身将焉托?——蔡锷《讨袁通电》

      19.我死国生,我死犹荣,身虽死精神长生,成功成仁,实现大同。——赵博生

      20.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

      21.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

      22.杀身有地初非惜,报国无时未免愁。——宋陆游《登慧照寺小阁》

      23.轻生本为国,重气不关私。——南朝江晖《雨雪曲》

      24.位卑未敢忘忧国。——宋陆游《病起书怀》

      25.丈夫当为国,破敌如摧山。——唐韦应物《寄畅当》

      26.锦绣河山收拾好,万民尽作主人翁。——*

      27.祖国更重于生命,是我们的母亲,我们的土地。——聂鲁达

      28.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花。——唐杜牧《泊秦淮》

      29.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戌轮台。——陆游

      30.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唐李贺《南园》

      《凉州词》

      唐·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春望》

      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宋·辛弃疾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示儿》

      宋·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阅读全文]...

2022-06-30 21:40:51
  • 关于节日民族的诗句

  • 节日
  •   1、况欲系其尾,虽勤知奈何。——苏轼《守岁》

      2、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李隆基《端午》

      3、南雁归时更寂寥。——纳兰性德《采桑子·九日》

      4、归家梦向斜阳断。——吴文英《凤栖梧·甲辰七夕》

      5、浑欲乘风问化工。——辛弃疾《一剪梅·中秋元月》

      6、归雁横秋,倦客思家。——张可久《折桂令·九日》

      7、满堂惟有烛花红。——辛弃疾《一剪梅·中秋元月》

      8、绪风初减热,新月始临秋。——孟浩然《他乡七夕》

      9、才过清明,渐觉伤春暮。——李冠《蝶恋花·春暮》

      10、声直上,蟾蜍窟。——史达祖《满江红·中秋夜潮》

      11、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杜牧《清明》

      12、乘云径到玉皇家。——刘克庄《木兰花慢·丁未中秋》

      13、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韩翃《寒食》

      14、水晶宫里,一声吹断横笛。——苏轼《念奴娇·中秋》

      15、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林杰《乞巧》

      16、无限枝头好颜色,可怜开不为重阳。——丘浚《咏菊》

      17、鼎中炼熟丹砂。——谢枋得《沁园春·寒食郓州道中》

      18、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王禹偁《清明》

      19、天如水,团扇扑流萤。——吕渭老《小重山·七夕病中》

      20、抛梭振镊动明珰,为有秋期眠不足。——王建《七夕曲》

      21、*原累累添新冢,半是去年来哭人。——云表《寒食诗》

      22、桐花半亩,静锁一庭愁雨。——周邦彦《琐窗寒·寒食》

      23、年来饮兴衰难强,漫有高吟力尚狂。——韩琦《九日水阁》

      24、就解佩旗亭,故人相遇。——吴文英《扫花游·西湖寒食》

      25、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晏殊《破阵子·春景》

      26、白头太守真愚甚,满插茱萸望辟邪。——宋祁《九日置酒》

      27、分钿擘钗凉叶下。——晏几道《蝶恋花·喜鹊桥成催凤驾》

      28、功名炊黍寻常梦,怪事书空感激人。——王逊《西夏重阳》

      29、今日清明节,园林胜事偏。——贾岛《清明日园林寄友人》

      30、夜深微雨润堤沙,香风万家。——王元鼎《醉太*·寒食》

      31、总不解、将春系住。——吴文英《西子妆慢·湖上清明薄游》

      32、老慵虽省事,春诱尚多情。——白居易《洛桥寒食日作十韵》

      33、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高翥《清明日对酒》

      34、一月可曾闲几日,百年难得闰中秋。——慧霖《闰中秋玩月》

      35、上苑风烟好,中桥道路*。——白居易《洛桥寒食日作十韵》

      36、见说马家滴粉好,试灯风里卖元宵。——符曾《上元竹枝词》

      37、却扇藏娇,牵衣索笑,今夜差凉。——刘镇《柳梢青·七夕》

      38、懒更妆梳,自知新来憔悴。——杜安世《鹤冲天·清明天气》

      39、身闲不睹中兴盛,羞逐乡人赛紫姑。——李商隐《观灯乐行》

      40、愿樽前长叙弟兄情,如金玉。——宋江《满江红·喜遇重阳》

      41、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42、报扫荡、狐嗥兔舞。——吴潜《海棠春·已未清明对海棠有赋》

      43、疏篱下、试觅重阳,醉擘青露菊。——吴文英《一寸金·秋感》

      44、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死生别离处。——白居易《寒食野望吟》

      45、诗成合座皆珠玉,归去迟迟满落霞。——沈辂《九日登高台寺》

      46、素娥无赖,西去曾不为人留。——苏辙《水调歌头·徐州中秋》

      47、丹心终不改,白发为谁新。——胡皓《和宋之问寒食题临江驿》

      48、天上若无修月户,桂枝撑损向西轮。——米芾《中秋登楼望月》

      49、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白居易《寒食野望吟》

      50、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李商隐《马嵬·其二》

      51、晚酣留客舞,凫舄共差池。——杜甫《九日杨奉先会白水崔明府》

    [阅读全文]...

2022-01-21 05:55:05
  • 民族精神的诗篇

  • 民族精神的诗篇

      船政学堂,是中国*代史上声名赫赫的福建船政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船政附设的教育机构,船政学堂开中国大规模官办西式教育之先河,是中国海军教育、船舶工业教育、机械工程教育等事业的鼻祖。学堂历经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变迁,成就难以计数,影响遍及*代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从某种角度而言,船政学堂的历史,就是中国*代史的集中缩影。

      正因为题材如此重大,当听说这段历史将被搬上荧屏,在充满激动和期待的同时又对创作存有担忧:要将船政学堂波澜壮阔、错综复杂的'历史以纪录片的形式浓缩、提炼呈现,对创作者熟悉、驾驭史料的要求之高,是不言而喻的。而今,福建电视台创作团队为历史交出了一份高分的答卷。这不仅仅是一部纪录片,而是一曲带有厚重人文情思的民族精神之诗歌。

      《船政学堂》在谋篇布局上,言学堂但不自限于学堂。它巧妙避开了历史纪录片容易落入流水账的俗套。时间上,纪录片从学堂一百多年的绵延岁月里,撷取这棵大树最初萌芽成长以及青壮年时期作重点刻画。初创的艰难、报国的雄心、海战的悲壮、逆境的忧思、中兴的顽强,乃至由一所海军学校演变为国家*代化人才摇篮的独特影响力,都汇聚于此片中。

      内容上,创作团队敏锐地抓住一所学校之根本、即学堂灵魂所系之处:人。透过创办者左宗棠、沈葆桢,以及严复、萨镇冰、陈季同等一大批船政学子的人生经历和思想递进,提炼出这所学堂的精神内核所在,并衍生出船政学堂在中国*代史上的真正意义即对整个中国社会走*代化的影响,进而讴歌中华民族先行者身上共有的精神特质。船政学堂,已经大大超出了培养海军、造船等具体的实务范畴,而无愧为中国走向*代化的摇篮之地。纪录片令人欣喜地真正抓住了上述关键。

      创作涉及清代之前的纪录片作品,有一项巨大挑战是画面素材的稀缺,尤其是动态影像素材的寻找与表达。《船政学堂》在这方面的努力,让人印象深刻。除了大量搜集历史照片、文献,以及精心制作的三维画面和情景再现外,摄制组远赴英法等地,挖掘出即使国内学术界也未见的档案、实物,其中诸如英国皇家海军学院和*档案里,关于船政留学生的内容、船政总教*日意格*保存着的黄马褂、顶戴花翎等,都是首次出现在中国的荧屏上。这些现场拍摄的珍贵画面,更雄辩证明船政学堂在彼时具有无比可贵的国际化特质。

      片中有一幕情景再现让我久久难忘:船政创办人左宗棠在西湖请法国友人观看国人试制的小轮船。风光旖旎的湖面上,怪模怪样的小轮船吐着烟航行。猛一看有几分滑稽,再一品又觉一丝苦涩,回味中,则感触到中国人在逆境中不甘人后、勇追世界的坚毅品格。

      总括对《船政学堂》全片的感受,恰似捧起一盏来自闽地的甘茗。在娓娓道来的故事间,在匠心独具的画面里,内心油然生出回应之声。那是血液中对祖先过往不屈努力的感动。那不屈的民族精神曾鼓舞船政学堂走过百年,指引着船政学子走向世界,走向现代化。同样的,它也定会鼓舞今天更多的中国人。

    [阅读全文]...

2022-04-13 03:12:54
  • 关于民族节日的诗句

  • 节日
  • 关于民族节日的诗句

      1、田舍清明日,家家出火迟。——王建《寒食》

      2、细缠五色臂丝长。——舒頔《小重山·端午》

      3、登临无限意,何处望京华。——文森《九日》

      4、困人天气*清明。——苏轼《浣溪沙·春情》

      5、莫惊时节换,安分看如何。——张镃《寒食》

      6、何处飞来大明镜。——向子諲《洞仙歌·中秋》

      7、命随年欲尽,身与世俱忘。——文天祥《除夜》

      8、空惆怅,谁复吊沅湘。——舒頔《小重山·端午》

      9、安知今日身,不是昔时鬼。——邵谒《长安寒食》

      10、出犯繁花露,归穿弱柳风。——温庭筠《清明日》

      11、不负东篱约,携尊过草堂。——妙信《九日酬诸子》

      12、何妨小驻听吾语。——郭应祥《醉落魄·丙寅中秋》

      13、寻常岂是无三五。——郭应祥《醉落魄·丙寅中秋》

      14、一年滴尽莲花漏。——毛滂《玉楼春·己卯岁元日》

      15、当年弄影婆娑舞。——郭应祥《醉落魄·丙寅中秋》

      16、夜色银河情一片。——吴文英《凤栖梧·甲辰七夕》

      17、大明韬日月,旷野号禽兽。——杜甫《九日寄岑参》

      18、出门复入门,两脚但如旧。——杜甫《九日寄岑参》

      19、别有千金笑,来映九枝前。——卢照邻《十五夜观灯》

      20、夜深斜搭秋千索,楼阁朦胧烟雨中。——韩偓《夜深》

      21、寒食后,酒醒却咨嗟。——苏轼《望江南·超然台作》

      22、中秋佳月最端圆。——陈著《江城子·中秋早雨晚晴》

      23、中秋谁与共孤光。——苏轼《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

      24、已放笙歌池院静。——张先《木兰花·乙卯吴兴寒食》

      25、只座上、已无老兵。——姚云文《紫萸香慢·*重阳》

      26、生盆火烈轰鸣竹,守岁筳开听颂椒。——戴复古《除夜》

      27、万物迎春送残腊,一年结局在今宵。——戴复古《除夜》

      28、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欧阳修《生查子·元夕》

      29、何处楼高,想清光先得。——吴文英《尾犯·甲辰中秋》

      30、听风听雨过清明。——吴文英《风入松·听风听雨过清明》

      31、喜鹊桥成催凤驾。——晏几道《蝶恋花·喜鹊桥成催凤驾》

      32、自摘霜葱宜荐俎。——吴文英《蝶恋花·九日和吴见山韵》

      33、内官初赐清明火,上相闲分白打钱。——韦庄《长安清明》

      34、清气澄余滓,杳然天界高。——陶渊明《己酉岁九月九日》

      35、正笙箫竞渡,绮罗争路。——吴文英《扫花游·西湖寒食》

      36、二秋叶神媛,七夕望仙妃。——任希古《和长孙秘监七夕》

      37、最愁人,啼鸟清明,叶底青圆。——吴文英《高阳台·落梅》

      38、岂能无意酬乌鹊,惟与蜘蛛乞巧丝。——李商隐《辛未七夕》

      39、蹴球尘不起,泼火雨新晴。——白居易《洛桥寒食日作十韵》

      40、横笛惊征雁,娇歌落塞云。——岑参《奉陪封大夫九日登高》

      41、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42、一樽岁酒拜庭除,稚子牵衣慰屏居。——钱谦益《丁卯元日》

      43、萧疏白发不盈颠,守岁围炉竟废眠。——孔尚任《甲午元旦》

      44、乡国真堪恋,光阴可合轻。——白居易《洛桥寒食日作十韵》

      45、霜华满地,欲跨彩云飞起。——文征明《念奴娇·中秋对月》

      46、巷陌秋千,犹未清明过。——苏轼《蝶恋花·雨霰疏疏经泼火》

      47、日斜无计更留连,归路草和烟。——薛昭蕴《喜迁莺·清明节》

      48、目穷淮海满如银,万道虹光育蚌珍。——米芾《中秋登楼望月》

      49、白下有山皆绕郭,清明无客不思家。——高启《清明呈馆中诸公》

      50、似楚江暝宿,风灯零乱,少年羁旅。——周邦彦《琐窗寒·寒食》

    [阅读全文]...

2022-07-29 03:02:00
  • 有关民族团结的诗歌

  • 诗歌
  • 有关民族团结的诗歌

      导语:一个强大的国家,需要民族团结起来来维护;一个昌盛的民族,需要各族人民心连心。下面是语文迷小编收集整理的关于民族团结的诗歌,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1、《民族团结之歌》

      五十六朵鲜花共栽一个盆,

      五十六棵翠竹共连一条根。

      五十六个民族团结一条心,

      就能把祖国建设得繁花似锦。

      五十六窑砖瓦筑成一栋房,

      五十六车矿石炼成一炉钢。

      五十六个民族团结一条心,

      就能把祖国建设得繁荣富强。

      2、《七绝·题民族团结柱》

      根根相望敬如宾,

      连起长龙连起心。

      各个族人都盼望,

      团结才有太*音。

      3、《团结抗日赞歌》

      弟兄不和外人欺

      血和泪的教训

      军阀分割

      连年混战

      国家虚弱,人民疾苦

      这时,在我们的东面,

      有一个鬼脸探出偷窥

      趁虚侵入

      肆意残虐践踏,烧杀抢

      四万万同胞愤怒了

      用言行谴责

      用身体抵挡

      用大刀反抗

      在那国家危难之时,

      有一个身影站出来高呼

      到北方,打鬼子

      我们伟大的*,

      不计前嫌,

      一切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

      西安事变

      迫使蒋家王朝

      *,团结抗日

      *型关一战,干净漂亮

      八路军威名远扬

      台儿庄血战

      日军遭受重创

      百团大战

      小鬼子怕了,

      垒起碉堡,

      围起铁丝网

      纯粹象一群牲口在圈养,

      瞧你熊样

      小鬼子,滚吧

      等待你的是自取灭亡

    [阅读全文]...

2022-06-28 04:23:36
  • 56个民族是一家

  • 56个民族是一家

      现代的民族概念,可以是以国度为区分的人群,也可以是单指有共同的文化概念,而没有共同的语言、历史来源的人群。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56个民族是一家,快来看看吧。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当这曲悦耳动听的歌又一次在我耳际响起,一股对藏族人民的敬爱之情不禁油然而生。尤其是看了音乐剧《尼玛.太阳》之后,更加加深了我对藏族人民的爱戴、友谊。

      剧中描述汉*民深情厚谊的一幕幕都是这样感人,催人泪下。班主任高老师的`儿子阳阳生病了。为了不耽误藏族孩子的学*,高老师不照顾自己的孩子,继续来为他们补课。这件事被藏族孩子们知道了,他们想让老师回家照顾自己的孩子,故意使电灯不亮。但高老师拿着蜡烛也要为他们讲课……剧中这样使人热泪盈眶的事例枚不胜举。

      翻开历史的画卷,我们也可以看到古往今来有许多的伟大名士、专家学者们,为汉藏友谊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奠定了基础。

      不是吗?唐太宗的女儿文成公主,她就是一位献身于汉藏两大民族友好团结伟大事业的优秀女性。她不怕远离家乡的痛苦,毅然到*生活了40余年。文成公主到*,不仅带去了各种谷物、蔬菜种子,而且带去了工艺品、药材、茶叶及各种书籍。在文成公主以前,吐蕃虽然已有农业,但经营粗略。唐朝先进生产技术引进后,出现了小块农田,他们还学会了防止水土流失和*整土地。吐蕃过去没有文字,遇到什么事都用绳子打结,或在木头上刻符号表示。这样即不方便,而且不易看懂。后来在文成公主的帮助、影响下,松赞干布也造出了吐蕃的文字及语法。自从有了吐蕃文后,文成公主又翻译了唐朝的许多儒经、佛经,大大地促进了吐蕃的文化发展。

      一滴水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但无数滴水汇在一起,形成汪洋大海,它的力量却是伟大的。我国的民间一直流传着一个滴水穿石的故事。小小的一滴水在我们看来,它落到石头上也不会留下任何痕迹,那它们滴穿石头靠的又是什么呢?靠的是团结的力量大无比!

      团结就是力量!望56个民族手拉手,愿56个民族结下更深厚的友谊,希望56个民族互帮互助,共同建设我们祖国美好的未来!

    [阅读全文]...

2022-07-01 15:38:27
  • 关于节日民族的诗句

  • 节日,苏轼
  •   1、况欲系其尾,虽勤知奈何。——苏轼《守岁》

      2、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李隆基《端午》

      3、南雁归时更寂寥。——纳兰性德《采桑子·九日》

      4、归家梦向斜阳断。——吴文英《凤栖梧·甲辰七夕》

      5、浑欲乘风问化工。——辛弃疾《一剪梅·中秋元月》

      6、归雁横秋,倦客思家。——张可久《折桂令·九日》

      7、满堂惟有烛花红。——辛弃疾《一剪梅·中秋元月》

      8、绪风初减热,新月始临秋。——孟浩然《他乡七夕》

      9、才过清明,渐觉伤春暮。——李冠《蝶恋花·春暮》

      10、声直上,蟾蜍窟。——史达祖《满江红·中秋夜潮》

      11、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杜牧《清明》

      12、乘云径到玉皇家。——刘克庄《木兰花慢·丁未中秋》

      13、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韩《寒食》

      14、水晶宫里,一声吹断横笛。——苏轼《念奴娇·中秋》

      15、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林杰《乞巧》

      16、无限枝头好颜色,可怜开不为重阳。——丘浚《咏菊》

      17、鼎中炼熟丹砂。——谢枋得《沁园春·寒食郓州道中》

      18、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王禹《清明》

      19、天如水,团扇扑流萤。——吕渭老《小重山·七夕病中》

      20、抛梭振镊动明,为有秋期眠不足。——王建《七夕曲》

      21、*原累累添新冢,半是去年来哭人。——云表《寒食诗》

      22、桐花半亩,静锁一庭愁雨。——周邦彦《琐窗寒·寒食》

      23、年来饮兴衰难强,漫有高吟力尚狂。——韩琦《九日水阁》

      24、就解佩旗亭,故人相遇。——吴文英《扫花游·西湖寒食》

      25、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晏殊《破阵子·春景》

      26、白头太守真愚甚,满插茱萸望辟邪。——宋祁《九日置酒》

      27、分钿擘钗凉叶下。——晏几道《蝶恋花·喜鹊桥成催凤驾》

      28、功名炊黍寻常梦,怪事书空感激人。——王逊《西夏重阳》

      29、今日清明节,园林胜事偏。——贾岛《清明日园林寄友人》

      30、夜深微雨润堤沙,香风万家。——王元鼎《醉太*·寒食》

      31、总不解、将春系住。——吴文英《西子妆慢·湖上清明薄游》

      32、老慵虽省事,春诱尚多情。——白居易《洛桥寒食日作十韵》

      33、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高翥《清明日对酒》

      34、一月可曾闲几日,百年难得闰中秋。——慧霖《闰中秋玩月》

      35、上苑风烟好,中桥道路*。——白居易《洛桥寒食日作十韵》

      36、见说马家滴粉好,试灯风里卖元宵。——符曾《上元竹枝词》

      37、却扇藏娇,牵衣索笑,今夜差凉。——刘镇《柳梢青·七夕》

      38、懒更妆梳,自知新来憔悴。——杜安世《鹤冲天·清明天气》

      39、身闲不睹中兴盛,羞逐乡人赛紫姑。——李商隐《观灯乐行》

      40、愿樽前长叙弟兄情,如金玉。——宋江《满江红·喜遇重阳》

      41、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42、报扫荡、狐嗥兔舞。——吴潜《海棠春·已未清明对海棠有赋》

      43、疏篱下、试觅重阳,醉擘青露菊。——吴文英《一寸金·秋感》

      44、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死生别离处。——白居易《寒食野望吟》

      45、诗成合座皆珠玉,归去迟迟满落霞。——沈辂《九日登高台寺》

      46、素娥无赖,西去曾不为人留。——苏辙《水调歌头·徐州中秋》

      47、丹心终不改,白发为谁新。——胡皓《和宋之问寒食题临江驿》

      48、天上若无修月户,桂枝撑损向西轮。——米芾《中秋登楼望月》

      49、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白居易《寒食野望吟》

      50、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李商隐《马嵬·其二》

      51、晚酣留客舞,凫舄共差池。——杜甫《九日杨奉先会白水崔明府》

    [阅读全文]...

2022-02-11 11:08:25
  • 赞美民族英雄的诗句

  • 赞美,英雄,经典
  • 赞美民族英雄的诗句

    颂岳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吊岳飞 胡铨) 匹马吴江谁着鞭,惟公攘臂先.张皇貔貅三千士,搘拄乾坤十六年.堪悯临淄功未就,不知钟室事何缘.石头城下听舆论,万姓颦眉亦可怜.观岳侯石像 薛季宣(宋) 万死何知狱吏尊,威名盖代古难存.二桃岂以功高赐,一舸不容身退论.几见饮江思道济,缪为图像肖王敦.沉碑千古蛟川恨,付与无穷客断魂.*穆王墓 叶绍翁(宋) 万古知心只老天,英雄堪恨复堪怜.如公少缓须臾死,此虏安能八十年!漠漠凝尘空偃月,堂堂遗像在凌烟.早知埋骨西湖路,悔不鸱夷理钓船!谒岳王坟 郑超(震?)(宋) 我来拜谒岳王坟,松柏苍苍上宿云.臣子报君终一死,权奸卖国欲中分.鹰扬当日谁能及,雁叫中原不可闻.石马石人山寂寂,英雄于此忆将军.颂郑成功收宝岛郑汉生焚罢儒衣怒发冲,屯兵鹭岛气如虹.挥师瀛海风雷激,征服荷夷天地红.赤嵌降旗终告捷,台湾返祖继昌隆.中秋月夜殷期盼,一统瓯国*通.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民族英雄分狭义的与广义的两种类型,在一般情况下,人们更倾向于解释为狭义的民族英雄。

    颂岳飞: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

    吊岳飞 胡铨(宋) 匹马吴江谁着鞭,惟公攘臂独争先。

    张皇貔貅三千士,搘拄乾坤十六年。

    堪悯临淄功未就,不知钟室事何缘。

    石头城下听舆论,万姓颦眉亦可怜。

    观岳侯石像 薛季宣(宋) 万死何知狱吏尊,威名盖代古难存。

    二桃岂以功高赐,一舸不容身退论。

    几见饮江思道济,缪为图像肖王敦。

    沉碑千古蛟川恨,付与无穷客断魂。

    *穆王墓 叶绍翁(宋) 万古知心只老天,英雄堪恨复堪怜。

    如公少缓须臾死,此虏安能八十年

    漠漠凝尘空偃月,堂堂遗像在凌烟。

    早知埋骨西湖路,悔不鸱夷理钓船

    谒岳王坟 郑超(震

    )(宋) 我来拜谒岳王坟,松柏苍苍上宿云。

    臣子报君终一死,权奸卖国欲中分。

    鹰扬当日谁能及,雁叫中原不可闻。

    石马石人山寂寂,英雄于此忆将军。

    颂郑成功收宝岛郑汉生焚罢儒衣怒发冲,屯兵鹭岛气如虹。

    挥师瀛海风雷激,征服荷夷天地红。

    赤嵌降旗终告捷,台湾返祖继昌隆。

    中秋月夜殷期盼,一统瓯国*通。

    成语:冲锋陷阵 英姿焕发 奋不顾身 奋勇当先 顶天立地 昂首挺胸 昂首阔步 赴汤蹈火 挺身而出 战无不胜 临危不惧 威震天下句子: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英雄就是对任何事都全力以赴,自始至终,心无旁骛的人。

    豪杰之士,不患无才,患难与共不能养其气;不能养气,虽有其才,适足以杀其身。

    英雄就是对任何事都全力以赴,自始至终,心无旁骛的人。

    战胜自己,远比在沙场战胜数千个敌人,更有资格称为英雄。

    【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  【一片丹心图报国,千秋青史胜封侯】  【一寸丹心图报国。

    两行清泪为思亲】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莫道山河今便改,国于天地镇长存】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  【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人玉门关】  【感时思报国,拔剑起蒿莱】  【身既死兮神以灵。

    魂魄毅兮为鬼雄】  【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  【报国心皎洁。

    念时涕丸澜】  【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  【成败利钝不计较。

    但持铁血主义报祖国】  【大丈夫既以身许国家,许知己,惟鞠躬尽瘁而

    [阅读全文]...

2022-02-04 17:46:40
游牧民族的爱与和*的古诗 - 句子
游牧民族的爱与和*的古诗 - 语录
游牧民族的爱与和*的古诗 - 说说
游牧民族的爱与和*的古诗 - 名言
游牧民族的爱与和*的古诗 - 诗词
游牧民族的爱与和*的古诗 - 祝福
游牧民族的爱与和*的古诗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