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驴古诗的典故

关于卖驴古诗的典故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卖驴古诗的典故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卖驴古诗的典故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卖驴古诗的典故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651) 语录(3) 说说(2) 名言(1) 诗词(166) 祝福(4k+) 心语(6k+)

  • 古诗词中常见的典故

  • 历史
  • 古诗词中常见的典故

      *一直讲究含蓄之美,古诗更是多用典故,隐喻,辛弃疾有时候甚至一首诗中多个典故,不清楚这些典故的来历,还真不好把握整首诗的意思。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古诗词中常见的典故,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哀鸿

      哀鸿比喻哀伤苦痛、流离失所的人。

      《诗·小雅·鸿雁》:“鸿雁于飞,哀鸣嗷嗷。维比哲人,谓我劬劳。”诗歌写使臣行于四方,见流民如鸿雁飞集于野,流民喜使者到来,皆合词倾诉,如鸿雁哀呜之声不绝。后来以鸿雁在野、哀鸿遍野喻指百姓流离失所。

      龚自珍《己亥杂诗》:三更忽轸哀鸿思,九月无襦淮水湄。

      秦晋

      春秋时,秦晋两国为婚姻,后因称两姓联姻为“秦晋之好”。

      《西厢记》第二本第一折:倒赔家门,情愿与英雄结婚姻,成秦晋。

      寒食

      寒食,一个节日,清明节前一天或两天。

      传说晋国介子推隐居山中,晋文公用烧山之法逼他出来做官,介子推不出被烧死。晋文公为纪念介予推,在其死亡之日禁止举火,只吃冷食。

      韩翃《寒食》: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桑梓

      代指家乡。

      《诗经·小雅·小弁》:“维桑与梓,必躬敬止。”是说家乡的桑树和梓树是父母种的,对它要表示敬意。后来人们用来喻指故乡。

      采薇

      隐居避世。

      殷朝末年,周武王伐殷,孤竹国国君的儿子伯夷、叔齐认为这是以臣弑君,就拦马谏阻。殷之后,两人不食周粟,隐居首阳山,采薇而食,终饿死。后以此喻隐居避世。

      王绩《野望》: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三径

      指隐居生活。

      西汉末,兖州刺史蒋诩隐居后,在院子里竹下开辟三径,只与求仲、羊仲来往。后来,三径便成了隐士住处的代称。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三径就荒,松菊犹存。

      鸡黍

      特指招待客人的饭菜。

      《论语》中:子路随孔子出游时与孔子走散了,遇见一位正在劳动的老人,就向他打听。由于子路的态度非常恭敬,老人就留子路住宿,还杀鸡做黍米饭厚待他。后来就用“鸡黍”专指招待客人的饭菜。

      孟浩然《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化碧

      多用以称颂忠臣志士。

      《庄子·外物》:" 故伍员流于江,苌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而化为碧。"后来人们就常用“化碧”形容刚直中正的人为正义事业而蒙冤受屈。

      郑元佑 《汝阳张御史死节歌》:孤忠既足明丹心,三年犹须化碧血。

      楼兰

      指边境敌人。

      《汉书》载:楼兰国王贪财,多次杀害前往西域的汉使。后来傅介子被派出使西域,计斩楼兰王,为国立功。以后诗人就常用“楼兰”代指边境之敌,用“破(斩)楼兰”指建功立业。

      王昌龄《从军行》: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双鲤

      书信。

      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童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后来“双鲤”就用作书信的代称。

      李商隐《寄令狐郎中》:蒿云秦树久离居,双鲤迢迢一纸书。

      劳歌

      送别歌的总称。

      劳歌本指在劳劳亭送客时唱的歌。劳劳亭旧址在南京,是古代著名的送别之地。“劳歌”后来成为送别歌的代称。

      李白《劳劳亭》: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

      红豆

      常用于象征爱情或相思。

      传说古代一位女子,因丈夫死在边疆,哭于树下而死,化为红豆,于是红豆又称“相思树”。

      王维《相思》: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献芹

      自谦说法。

      《列子·杨朱》有一个故事说,从前有个人在乡里的豪绅面前大肆吹嘘芹菜如何好吃,豪绅尝了之后,竟“蜇于口,惨于腹”。后用“献芹”谦称赠人的礼品菲薄、或所提的建议浅陋。也说“芹献”。

    [阅读全文]...

2022-06-04 11:58:37
  • 马的古诗(与马有关的典故简短)

  • 1.葡萄美酒夜光杯, 欲饮琵琶马上催。——王翰《凉州词》

    2.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生。——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3.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4.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

    5.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出塞》

    6.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7.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李白《送友人》

    8.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孟郊《登科后》

    9.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安。——岑参《逢入京使》

    10.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1.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李煜《望江南·多少恨》

    12.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陆游《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

    13.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杜甫《前出塞九首》

    14.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白居易《琵琶行》

    15.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曹植《白马篇》

    16.可怜此地无车马,颠倒青苔落绛英。——韩愈《题张十一旅舍三咏榴花》

    17.叔于田,乘乘马。执辔如组,两骖如舞。——《诗经》

    18.黄河曲里沙为岸,白马津边柳向城。——高适《夜别韦司士》

    19.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杜甫《登岳阳楼》

    20.莺啼燕语报新年,马邑龙堆路几千——皇甫冉《春思》

    21.今日园林过寒食,马蹄犹拟入门行。——徐铉《从兄龙武将军没于边戍,过旧营宅作》

    22.火速的驱军校戈矛,驻马向长江雪浪流。——关汉卿《杂剧·关张双赴西蜀梦》

    23.走马西来欲到天,辞家见月两回圆。——岑参《碛中作》

    24.鞍马四边开,突如流星过。——李白《少年子》

    25.景物偏堪,车马游人览,赏清明三月三。——张可久《南吕·一枝花·湖上归长天》

    26.青海只今将饮马,黄河不用更防秋。——高适《九曲词三首》

    27.况回首、洗马塍荒,更寒食、宫人斜闭,烟雨铜驼。——刘辰翁《大圣乐·音韵低黯》

    28.马蹄又上吴山翠,知音今有谁?——张可久《湘妃怨·乐闲吹箫按》

    29.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30.闻道长安灯夜好,雕轮宝马如云。——毛滂《临江仙·都城元夕》

    31.此马非凡马,房星本是星。——李贺《马诗》

    32.春风轻柳絮,夜雨瘦梨花,绿杨阴谁系马?——张可久《红绣鞋·次韵剑击西》

    33.鸡声连绛市,马色傍黄河。——李端《送张少府赴夏县》

    34.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李颀《古从军行》

    35.好水好山看未足,马蹄催趁明月归。——岳飞《登池州翠微亭诗》

    36.深入匈奴战未休,黄旗一点兵马收,乱杀胡人积如丘。——王昌龄《箜篌引》

    37.长江极目带枫林,匹马孤云不可寻。——刘长卿《送侯中丞流康州》

    38.银鞍白鼻騧,绿地障泥锦。——李白《白鼻騧》

    39.笳悲马嘶乱,争渡黄河水。——王维《从军行·吹角动行人》

    40.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李白《侠客行》

    41.良马不回鞍,轻车不转毂。——秦嘉《赠妇诗·皇灵无私亲》

    42.处处哭声悲,行人马亦迟。店闲无火日,村暖斫桑时。 ——许浑《途中寒食》

    43.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王昌龄《塞下曲·其二》

    44.马蹀阏氏血,旗袅可汗头。 归来报明主,恢复旧神州。——岳飞《送紫岩张先生北伐》

    45.十岁裁诗走马成,冷灰残烛动离情。——李商隐《韩冬郎即*为诗相送一座尽惊他日余方追吟连宵侍坐裴回久之句有老成之风因成二绝寄酬兼呈畏之员外·其一》

    46.西湖断桥路,想系马垂杨。依旧欹斜。——吴文英《忆旧游·别黄澹翁》

    47.山色日微茫,黄花绽也,妆点马蹄香。——杨果《仙吕·赏花时》

    48.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李白《将进酒》

    49.且探虎穴向沙漠,鸣鞭走马凌黄河。——李白《留别于十一兄逖裴十三游塞垣》

    50.儿童不惯见车马,走入芦花深处藏。——胡令能《喜韩少府见访》

    [阅读全文]...

2021-12-16 22:13:52
  • 古代思乡诗句及典故

  • 古代,思乡
  • 古代思乡诗句及典故

      一场霁雨打湿了我所有的记忆,故乡的一切都在我的记忆中闪烁。

      古代思乡诗句

      1、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高适的《除夜作》

      2、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贺知章的《回乡偶书二首•其一》

      3、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的《次北固山下》

      4、*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宋之问的《渡汉江》

      5、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两年。--薛道衡的《人日思归》

      6、无端更渡桑乾水,却望并州是故乡。--刘皂的《旅次朔方》

      7、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李白的《春夜洛阳城闻笛》

      8、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的《登黄鹤楼》

      9、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佚名的《悲歌》

      10、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佚名的《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

      11、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贺知章的《回乡偶书•其二》

      12、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李煜的《清*乐》

      13、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李煜的《浪淘沙令》

      14、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柳宗元的《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15、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杜甫的《赠卫八处士》

      16、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宋之问的`《题大庾岭北驿》

      17、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李益的《夜上受降城闻笛》

      18、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19、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20、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21、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 杜甫《春望》

      22、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在谁家。——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23、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张籍《秋思》

      24、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25、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 杜甫《月夜忆舍弟》

      26、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高适《除夜作》

      27、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 王昌龄《出塞二首》

      28、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 李之仪《卜算子•我住长江头》

      29、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 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

      30、*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 宋之问《渡汉江》

      31、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 王湾《次北固山下》

      32、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33、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 王维《杂诗三首•其二》

      34、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 —— 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三》

      35、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 白居易《望月有感》

      36、夜来幽梦忽还乡。 —— 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37、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 —— 于谦《观书》

      38、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 王绩《野望》

      39、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上见赠》

      40、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41、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 张籍《秋思》

      42、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43、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 王维《杂诗三首》

      44、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45、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 —— 纳兰性德《长相思•山一程》

      46、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 李白《渡荆门送别》

      47、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上见赠》

      48、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 韦庄《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

    [阅读全文]...

2022-03-02 00:38:19
  • 古诗词常用意象典故解析集锦

  • 古诗词常用意象典故解析集锦

      阅读是一种主动的过程,是由阅读者根据不同的目的加以调节控制的,陶冶人们的情操,提升自我修养。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古诗词常用意象典故解析,欢迎大家分享。

      古诗词常用意象典故解析

      [话题引入]

      “诗歌是文学的最高形式,如果把文学比喻为连绵的群山,那么,诗歌就是群山之峰。*是诗的泱泱大国,诗歌作品辉煌灿烂,唐诗、宋词、元曲、新诗,光彩夺目。诗歌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诗文化已经浸透到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阅读鉴赏诗歌,能陶冶情操、纯净心灵,提高文学修养。”(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新版高一《语文》教材第29面)那么通过高一、高二两个学年的学*与积淀,我们对诗歌又了解多少,理解多少呢?基于此,我专门拟一个话题让学生对诗歌的学*来一个加强。

      [话题设计]

      阅读下面材料,然后按要求作文。

      意象是诗歌写作的焦点。意象是诗歌艺术的精灵。唐代诗评家司空图说:“意象欲出,造化已奇。”(《二十四诗品》)胡应鳞也说:“古诗之妙,专求意象。”可见意象艺术是*诗歌的传统。简单的说,意象就是意中之象,是客观物象经过诗人的感情活动而创造出来的独特形象,是一种富于更多的主观色彩、迥异于生活原态而能为人所感知的具体艺术形象。意象一般以两种形态出现于文学作品中,即单个意象和整体意象。单个意象就是文学作品中最基本的艺术形象,整体意象则是一组或一串意象构成的有机的整体画面,也称意象体系。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枯藤”、“老树”、“断肠人在天涯”等就是单个意象,人们常常又把这种意象看成是更大境界中的一个“部件”。它们不能离开整体,若离开了,单个意象就失去了它原来的意义。比如“枯藤”一旦离开了《天净沙?秋思》,“枯藤”便失去了这支散曲赋予它的悲凉色彩。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只有一个整体意象。

      请以你感兴趣的某个“意象”为写作切入点写一篇诗歌鉴赏文章,文体不限,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写作指导]

      诗歌的创作离不开意象,意象的选择是第一步。那么,了解我国古诗词中的意象则是我们写好这篇文章的关键。下面我根据自己收集的有关资料对意象进行一下归类。

      A自然意象

      1.自然景观类:月、流水、斜阳、风、烟、霜等。

      月(残月、明月、新月、孤月、冰镜、蟾兔、玉盘)。它在许多诗人笔下都是思乡、念亲的标志,多传达离愁别恨、寂寞思归之情。例如李白《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刘禹锡《石头城》:“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张九龄《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杜牧《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酒家。”

      流水。多传达人生苦短、命运无常的感伤与哀愁。李煜《浪淘沙》:“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斜阳(夕阳、落日)。多传达凄凉失落、苍茫沉郁、怀古幽情。李商隐《乐游原》:“夕阳无限好,只是*黄昏。”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

      风、烟、霜。多传达哀怨、惆怅、凄苦、苍凉等情思。李清照《醉花阴》:“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柳永《雨霖铃》:“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陆游《蝶恋花》:“一夜清霜,染尽湖边树。”

      2.植物类:杨柳、落花、松、菊、梅、梧桐、萍、芭蕉等。

      杨柳(垂柳、柳枝、柳)。“柳”与“留”谐音,多传达怨别、怀远等情思。《诗经》:“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戴叔伦《堤上柳》:“垂柳万条丝,春来织别离。”

      落花(落红、残红)。多传达青春易逝、人生无常的深沉喟叹和哀愁。晏殊《浣溪沙》:“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陆游《落花》:“满地残红点绿苔。”

      松、菊、梅。多传达高洁、坚贞之志。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三径就荒,松竹犹存。”陆游《卜算子》:“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梧桐、萍、芭蕉。多传达光阴易逝、青春不再的惆怅与哀愁。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文天祥《过零丁洋》:“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沉浮雨打萍。”又如:“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

      3.动物类:鸦、杜鹃(杜宇、布谷、子规)、猿、蝉、鸿、雁、青鸟、鱼、鸳鸯、鹧鸪等。

      鸦、杜鹃、猿、蝉。多传达衰亡、凄楚、哀婉之情。辛弃疾《永遇乐》:“可堪回首,狐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白居易《琵琶行》:“此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雍陶《蝉》:“高树蝉声入晚云,不唯愁我亦愁君。”

      鸿、雁、青鸟、鱼、鸳鸯、鹧鸪。多传达相思相爱、离愁、孤寂的情思。张若虚《春江花月夜》:“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纹。”李商隐《无题》:“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欧阳修《渔家傲》:“叶笼花罩鸳鸯侣,白锦顶丝红锦羽。”金志章《鹧鸪塘》:“忽听一声行不得,鹧鸪塘外鹧鸪啼。”

      B人或事意象

      1.人造物象类:舟、湖、长亭、灞陵(桥)、镜、灯(烛、蜡、炬)等。多传达离情别绪、思乡怀远、孤寂落魄和愁苦之情。杜甫《夔州歌》:“蜀麻吴盐自古通,万斛之舟心若风。”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马致远《天净沙》:“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白居易《照镜》:“皎皎青铜镜,斑斑白丝鬓。”杜牧《赠别》:“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2.行为类:登楼、凭栏、吹笛、吹笙、饮酒、折柳、捣衣(捣练)等。

      登高、凭栏。多传达相思之情、报国之志和壮志难酬的悲伤与激情。杜甫《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岳飞《满江红》:“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吹笛、吹箫、吹笙。多传达离别之苦、相思之情和内心的孤寂。王之涣的《凉州词》:“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李白《忆秦娥》:“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冯延巳《抛球乐》:“且莫思归去,须尽笙歌此夕欢。”

      饮酒。多传达豪情、悲愁、苦闷和郁郁不得志。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李清照《醉花阴》:“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折柳。多传达惜别怀远、思乡之情。杜牧《独柳》:“含烟一株树,拂地摇风久。佳人不忍折,怅望回纤手。”

      捣衣(捣练)。捣衣(捣练)有时是为了给远行的人赶制寒衣,多于秋夜进行。月下捣衣(捣练),风吹砧声,凄冷的砧杵声又称“寒砧”,往往表现征人离妇、远别故乡的惆怅情绪。又,妇女洗衣时以杵击衣,使其洁净,也称“捣衣(捣练)”。李白《子夜吴歌》之三:“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胡虏,良人罢远征?”李煜《捣练子令》:“又是重阳*也,几处处砧杵声催。”

      另外:由于“莲”与“怜”音同,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如南朝乐府《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拦子”即“怜子”,“青”即“情”。这里是实写也是虚写,语意双关,采用谐音双关的修辞,表达了一个女子对所爱的男子的深长思念和爱情的纯洁。以梅子的成熟比喻少女的怀春,如“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李清照《点绛唇》);以浮云比喻在外漂泊的游子,如“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丁香,指愁思或情结,如“自从南浦别,愁见丁香结”(唐人牛峤《感恩多》),等等。

      [佳作欣赏]

      文一:幸有美酒入诗来

      “五花马,千金裘”面前,李白宁愿“呼儿将出换美酒”,“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之后,孟浩然还不忘交代“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春江花朝秋月夜”,白居易“往往取酒还独倾”。是否真的“唯有饮者留其名”呢?诗人们对酒大多情有独钟,李白道“嗜酒见天真”,杜甫也自称“性豪业嗜酒”,自然地,酒在诗中也占据举足轻重的位置了。

      落木有萧杀之感,红豆有相思之情,烽火紧系战争,说明月自然联想到故乡,而说到酒就不能“一言以蔽之”了,且听:

      悲时——陆机说:“置酒高堂,悲歌临觞,人寿几何,逝如朝霜。”(《短歌行》)

      欢时——李白说:“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将尽酒》)

      离时——王维说:“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送元二使安西》)

      合时——欧阳修说:“十载相逢酒一卮,故人才见便开颜。”(《浣溪沙》)

      喜时——杜甫说:“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闻官兵收河南河北》)

      哀时——阮籍说:“临觞多哀楚,思我故时人,对酒不能言,凄怆怀酸辛。”(《咏怀》之三十四)

      乐时——杜甫说:“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怀。”(《客至》)

      愁时——李白说:“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诗人以酒写喜悦之情,纵酒时“一杯一杯复一杯”,“斗酒十千恣欢谑”,不但极写饮酒之多,而且极写快意之至,我们仿佛看到那痛饮狂歌之景,听到“将进酒,杯莫停”那样兴高采烈的劝酒声,这样,诗人豪迈奔放的“喜欲狂”之情就表现得更淋漓尽致了。

      悲伤之情,诗人也寄托于酒,“何以解忧,惟有杜康”。常言借酒消愁,酩酊大醉后,把一切苦恼抛诸脑后,依依惜别时,“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就痛快地一醉而别。自欺欺人也好,逃避现实也罢,“醉翁之意”已不在酒了。

      不仅喜怒哀乐与酒相通,风花雪月也与之关系密切。

      与风——李清照说:“三杯两盏淡酒,怎敌它晚来风急?”(《声声慢》)

      与花——李白说:“看花饮美酒,听鸟鸣晴川。”(《饮酒》)

    [阅读全文]...

2022-05-26 16:04:29
  • 大风歌古诗原文解释(典故大风歌)

  • 解释
  • 典故:大风歌

    同源典故:大风曲 大风歌 大风歌沛邑 大风词 威加四海 守四方 忆大风 歌大风 歌汉风 歌风 沛公大风 沛歌风 海内风 猛士 猛士歌 大风诗

    相关人物:刘邦(汉高祖)

    《史记》卷八〈高祖本纪〉~389~

    高祖还归,过沛,留。置酒沛宫,悉召故人父老子弟纵酒,发沛中儿得百二十人,教之歌。酒酣,高祖击筑,自为歌诗曰:「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令儿皆和*之。高祖乃起舞,慷慨伤怀,泣数行下。谓沛父兄曰:「游子悲故乡。吾虽都关中,万岁后吾魂魄犹乐思沛。且朕自沛公以诛暴逆,遂有天下,其以沛为朕汤沐邑,复其民,世世无有所与。」沛父兄诸母故人日乐饮极欢,道旧故为笑乐。十余日,高祖欲去,沛父兄固请留高祖。高祖曰:「吾人众多,父兄不能给。」乃去。沛中空县皆之邑西献。高祖复留止,张饮三日。沛父兄皆顿首曰:「沛幸得复,丰未复,唯陛下哀怜之。」高祖曰:「丰吾所生长,极不忘耳,吾特为其以雍齿故反我为魏。」沛父兄固请,乃并复丰,比沛。于是拜沛侯刘濞为吴王。

    典故

    简释

    大风歌

    咏帝王,或指慷慨悲歌及治国安邦之志。唐杜甫《伤春五首》之五:“得无中夜舞,谁忆大风歌?”

    歌大风

    喻治国安邦之情怀。唐李世民《过旧宅二首》之二:“八表文同轨,无劳歌大风。”

    作者

    诗句

    上官仪

    大风迎汉筑,丛烟入舜球。

    刘祎之

    延襟小山路,还起大风歌。

    孙处玄(一作立)

    一遇风尘起,令谁守四方。

    常衮

    网已袪三面,歌因守四方。

    张俨

    天命屈雄图,谁歌大风起。

    张继

    雅乐未兴人已逝,雄歌依旧大风传。

    张说

    君赋大风起,人歌湛露濡。

    张说

    岩壑清音暮,天歌起大风。

    李世民

    共乐还乡宴,欢比大风诗。

    李世民

    八表文同轨,无劳歌大风。

    李咸用

    *思壮士,谁应大风歌。

    李峤

    会入大风歌,从龙赴圆阙。

    李峤

    飞感高歌发,威加四海回。

    李白

    君王歌大风,如乐丰沛都。

    李隆基

    不学刘琨舞,先歌汉祖风。

    杜甫

    得无中夜舞,谁忆大风歌。

    杜甫

    将军临气候,猛士寒风飙。

    杜甫

    出兵整肃不可当,为留猛士守未央。

    杜甫

    公来练猛士,欲夺天边城。

    [阅读全文]...

2022-06-04 19:21:43
  • 思乡的典故诗句

  • 思乡
  • 思乡的典故诗句

      今夜风声又敲打着我的窗棂,思乡的心犹如一粒浸透了的.种子,无端地膨胀起来。

      1、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还被暮云遮。

      2、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唐·高适《别董大》

      3、*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唐·宋之问《度大庾岭》

      4、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唐·贺知章《回乡偶书》

      5、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已一年。——唐·韦应物《寄李儋元锡》

      6、人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7、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唐·杜甫《月夜忆舍弟》

      8、门外若无南北路,人间应免别离愁。——唐·杜牧《赠别》

      9、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唐·杜甫《赠卫八处士》

      10、江南几度梅花发,人在天涯髦已斑。

      11、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唐·王维《杂诗三首》

      12、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13、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唐·王建《十五日夜望月寄杜郎中》

      14、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唐·王维《渭城曲》

      15、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南唐·李煜《清*乐》

      16、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唐·杜牧《赠别》

      17、江水三千里,家书十五行。行行无别语,只道早还乡。

      18、明月有情应识我,年年相见在他乡。

      19、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隋·薛道衡《人日思归》

      关于思乡的古诗:

      1、《绝句》

      唐·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2、《归家》

      唐·杜牧

      稚子牵衣问,归来何太迟?

      共谁争岁月,赢得鬓边丝?

      3、《乡思》

      宋·李觏

      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

      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还被暮云遮。

      4、《京师得家书》

      明·袁凯

      江水三千里,家书十五行。

      行行无别语,只道早还乡。

      5、《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唐·柳宗元

      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

      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

      6、《闻雁》

      唐·韦应物

      故园眇何处?归思方悠哉。

      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

      7、《杂诗》

      唐·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

      8、《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阅读全文]...

2022-02-06 04:39:11
  • 古希腊神话典故

  • 神话,历史
  • 古希腊神话典故(精选24篇)

      每个词都是一个故事,有的源自希腊神话、圣经,有的典出西方名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优秀故事,欢迎阅读与借鉴,谢谢!

      Promethean [prmi:θjn] fire

      普罗米修斯之火

      含义

      智慧创新、文明开化的力量。

      典故

      普罗米修斯,Prometheus [prumi:θju:s],是最具智慧的神明之一。他胆识过人,能未卜先知,名字便有“先见”(forethought)的意思。普罗米修斯从天庭盗火给了人类,使人间有了火种;他又传授各种技艺知识,使人间有了文化。所以,普罗米修斯之火就指智慧创新、文明开化的力量。而普罗米修斯一词也被用于指代勇于创造、大胆创新的人物。

      例句

      I wonder from where he got the Promethean fire to produce such a masterpiece.

      不知道他从哪里得来的创意和灵感,创作出这样的杰作。

      Ford was a kind of Promethean figure, taking a revolutionary new technology out of the hands of the élite and giving it directly to the people.

      福特可谓是普罗米修斯式的人物,他从社会精英的手中夺走革命性新技术直接反哺给社会大众。

      Pandoras [pnd:r] box

      潘多拉的盒子

      含义

      灾祸之源。“Open Pandora’s box”即“引发种种祸患”。

      典故

      潘多拉是希腊神话中第一个尘世女子。普罗米修斯盗天火给人间后,主神宙斯为惩罚人类,命令神用黏土塑成一个年轻美貌、虚伪狡诈的姑娘,取名“潘多拉”,意为“具有一切天赋的女人”。

      宙斯把潘多拉送给普罗米修斯的弟弟厄庇墨透斯为妻,嫁妆是一个装满灾难和祸患的密封盒子。婚后,潘多拉出于好奇私自打开盒子,于是一切恶*、灾难和疾病从里面飞出来。盒子里只剩下唯一美好的东西:希望。但希望还没来得及飞出来,潘多拉就将盒子永远地关上了。

      例句

      Money brings us happiness, but sometimes it is a Pandora’s box.

      金钱给我们带来了快乐,但有时候它也是灾祸之源。

      Muse [mju:z]

      缪斯

      含义

      文学、创作的灵感。

      典故

      缪斯是希腊神话中九位文艺和科学女神的通称。她们以音乐和诗歌之神阿波罗为首领,分别掌管着历史、悲剧、喜剧、抒情诗、舞蹈、史诗、爱情诗、颂歌和天文。古希腊的诗人、歌手都向缪斯呼告,祈求灵感。

      例句

      Once she was a model and muse to French artist Henri Matisse.

      她曾是法国画家亨利·马蒂斯的模特和灵感女神。

      The Sphinx [sfiks] riddle

      斯芬克斯之谜

      含义

      复杂、神秘、难以理解的问题。

      典故

      斯芬克斯是希腊神话中长着狮子躯干、女人头面的有翼怪兽。埃及最大的胡夫金字塔前的狮身人面怪兽就是他。

      斯芬克斯坐在忒拜城附*的悬崖上,向过路人出一个谜语:“什么东西早晨用四条腿走路,中午用两条腿走路,晚上用三条腿走路?”如果路人猜错,就被害死。俄狄浦斯猜中了谜底是人,斯芬克斯羞惭跳崖而死。

      例句

      This problem is as vexing as the Sphinx riddle.

      这道题像斯芬克斯之谜一样令人费解。

      Oedipus [i:dips] complex

      俄狄浦斯情结

      含义

      恋母情结。

      典故

      恋母和弑父(patricide)都是俄狄浦斯,他不认识自己的父母,在一场比赛中失手杀死了父亲,又娶了自己的母亲,后来知道真相了,承受不了心中痛苦,用母亲的针刺瞎了自己的双眼。

      例句

      In D. H. Lawrences novel Sons and Lovers, the protagonist-Paul Morels Oedipus complex has been expounded comprehensively and profoundly by literary critics.

      在D.H.劳伦斯的小说《儿子与情人》中,主人公保罗的恋母情结已得到文学评论界全面而深刻的阐释。

    [阅读全文]...

2022-04-26 13:51:39
  • 古代名人尊师典故

  • 名人,尊师,古代
  • 古代名人尊师典故

      导语:古今名人尊师重道的经典故事有很多,你知道哪些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收集整理的古代名人尊师典故,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秦始皇拜荆条】

      秦始皇统一*6年后,即公元前215年的秋天,他第四次出巡时发生的事。当时,秦始皇在文武群臣的护卫下,乘着车辇,浩浩荡荡地从碣石向东北的仙岛前进。随着均匀的马蹄声,秦始皇不觉沉入对往事的追忆中:回想起自己幼年的老师,仿佛他就在眼前,虽说严厉,可令人钦敬难忘。我嬴政能有今日,其中也有他的一份功劳呢。那位威严的老人,第一次授课讲的就是舜爷赐给我们家的姓。他先分别讲了“亡,口,月,女,凡”,然后再合成一个“嬴”字。第二天就要背写。“老师,这字太难写了。什么一个嬴字就难住了将来秦国要你去治理,难事多着哩,能知难而不进吗”说着就举起了荆条棍……可惜自己已多年没见过这位老师,听说他老人家已经去世了。突然,车停了。前卫奏道:仙岛离此不远,请万岁乘马。于是,秦始皇换乘了心爱的大白马。过不多时,便到了岛上。始皇环视渤海,胸襟万里,豪气昂然,更加思绪万千。待到他低头察看眼前,却忽然下马,撩衣跪拜起来。随从的大臣们见此情景,莫名其妙,也只好跟着参拜。等皇帝站起身来,大臣李斯才问他为何参拜。秦始皇深情地说:“众位卿家,此岛所生荆条,正是朕幼年在邯郸时老师所用的荆条,朕见荆条,如见恩师,怎能不拜 ”后来,人们就把这个岛称为秦皇岛。传说岛上的荆条为秦始皇敬师的精神所感动,皆垂首向下,如叩头答谢状。

      【汉明帝敬师】

      汉明帝刘庄做太子时,博士桓荣是他的老师,后来他继位作了皇帝“犹尊桓荣以师礼”。他曾亲自到太常府去,让桓荣坐东面,设置几杖,像当年讲学一样,聆听老师的指教。他还将朝中百官和桓荣教过的.学生数百人召到太常府,向桓荣行弟子礼。桓荣生病,明帝就派人专程慰问,甚至亲自登门看望,每次探望老师,明帝都是一进街口便下车步行前往,以表尊敬。进门后,往往拉着老师枯瘦的手,默默垂泪,良久乃去。当朝皇帝对桓荣如此,所以“诸候、将军、大夫问疾者,不敢复乘车到门,皆拜床下”。桓荣去世时,明帝还换了衣服,亲自临丧送葬,并将其子女作了妥善安排。

      【唐太宗教子尊师】

      唐太宗李世民是唐朝开国皇帝,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少有的明君,他懂得国家要兴望发达,长治久安,搞好子女教育非常重要,认为教诫太子诸王是“当今日之急”。因此,他给几个儿子选择老师都是德高望重,学问渊博的人。而且,一再告诫子女一定要尊重老师。

      一次,太子的老师李纲因患脚疾,不能行走。怎么办呢?在封建社会里面,后宫森严,除了皇帝和他的后妃、子女可以坐轿后,其它官员不要说坐轿,就是出入也是诚惶诚恐的。唐太宗知道后竟特许李纲轿进宫讲学,并诏令皇太子亲自迎老师。

      后来,唐太宗又叫礼部尚书王圭当他第四个儿子魏王的老师。有一天,他听到有人反映魏王对老师不尊敬。唐太宗十分生气,他当着王圭面批评儿子,说:“以后你每次见到王圭,如同见到我一样,应当尊敬,不得有半点放松。”从此,魏王见到老师王圭,总是好好恭迎,听课也认真了。

      由于唐太宗家教很严,他的几个儿子对老师都很尊敬,从不失礼。唐太宗教子尊师也被后人传为佳话。

      【子贡以太阳、月亮喻孔子】

      孔子的学生子贡,聪颖好学。一次,鲁国大夫叔孙武叔在人前贬低孔子抬高子贡,子贡非常气愤。他当即以房子为喻,说老师的围墙高十数丈,屋内富丽堂皇,不是一般人看得到的;而自己不过只有肩高的围墙,一眼就可望尽。他还把老师孔子比作太阳和月亮,说他光彩照人,不是常人所能超越的。孔子死后,子贡悲痛万分,在孔子墓旁结庐而居,一直守墓6年。

      【程门立雪】

      宋朝的时候,有一位有学问的人,名叫杨时,他对老师十分尊重,一向虚心好学。“程门立雪”便是他尊敬老师、刻苦求学的一段小故事。

      杨时在青少年时代,就非常用功。后来中了进士,他不愿做官,继续访师求教,钻研学问。当时程颢、程颐兄弟俩是全国有名的学问家。杨时先是拜程颢为老师,学到了不少知识。4年后,程颢逝世了。为了继续学*,他又拜程颐为老师。这时候,杨时已经40岁了,但对老师还是那么谦虚、恭敬。

      有一天,天空浓云密布,眼看一场大雪就要到来。午饭后,杨时为了找老师请教一个问题,约了同学游酢一起去程颐家里。守门的说,程颐正在睡午觉,他们不愿打扰老师的午睡,便一声不响地立在门外等着。

      天上飘起了鹅毛大雪,越下越大。他们站在门外,雪花在头上飘舞,凛冽的寒气,冻得他们浑身发抖,他们仍旧站在门外等着。

      过了好长时间,程颐醒过来了,这才知道杨时和游酢在门外雪地里已经等了好久,便赶快叫他们进来。

      这时候,门外的雪,已经积得有一尺多深了。

      杨时这种尊敬老帅的优良品德,一直受到人们的称赞。正由于他能够尊敬师长,虚心向老师求教,学业才进步很快,后来终于成为一位全国知名的学者。四面八方来向他求教的人,都不远千里地来拜他为老师,大家尊称他为“龟山先生”。

      【陆佃尊师】

      陆佃(1042~1102),字农师,号陶山,东浦镇鲁墟人,北宋学者。少年时非常勤学,家里贫穷没有照明用的灯,常映着月光夜读不停,传为美谈,又博学多才。著有《陶山集》14卷,皆传于世。对礼家名教之说,尤其精通《埤雅》、《礼象》、《春秋后传》。

      他曾向王安石求教经书,两人结下了很深的师生情义。王安石推行新法之后,一次向陆佃征询对新法的看法。陆佃如实肯定新法的优点,也坦率地指出了新法的一些缺点。王安石父子在朝中权势很大,不少人以师生关系为阶,巴结奉迎,谋求仕进。但陆佃从没有做过这样的事。后来,王安石变法失败,许多人都极力摆脱与王安石的关系。陆佃却一如既往地对待老师,王安石去世时,他还做了道场哭祭老师,并在参与编撰《神宗实录》时,大胆坚持肯定王安石的成绩。

      【三顾茅庐】

      《三国演义》把刘备三次亲自请诸葛亮的这件事情,叫做「三顾茅庐」。诸葛亮在著名的「出师表」中,也有「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之句。于是后世人见有人为请他所敬仰的人出来帮助自己做事,而一连几次亲自到那人的家里去的时候,就引用这句话来形容请人的渴望和诚恳的心情。也就是不耻下问,虚心求才的意思。

      一代明君——唐太宗

      唐太宗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代明君,他非常重视对子女的教育,他给几位皇子选择的老师都是德高望重、学问渊博之人,如李纲、张玄素、魏征、王圭等,而且一再教导子女一定要尊重老师。有一次,李纲因患脚疾,行走不便,当时皇宫内制度森严,官员不要说坐轿,就是出入也是诚惶诚恐的。唐太宗知道后竟特许李纲坐轿进宫讲学,并诏令皇子迎接老师。还有一次,唐太宗听到有人反映皇四子李泰对老师王圭不尊敬,他当着王圭面批评李泰说:“以后你每次见到老师,如同见到我一样,应当尊敬,不得有半点放松。”从此,李泰见到王圭,总是好好恭迎,听课也认真了。由于唐太宗家教很严,他的几位皇子对老师都很尊敬。

    [阅读全文]...

2021-12-19 02:11:13
  • 曹植的七步诗典故

  • 曹植的七步诗典故

      人们总认为曹植在“三曹”中的文学造诣应当是最高的,无非是受了曹植的《七步诗》、《洛神赋》、《白马赋》的影响。下面小编为你整理了曹植的七步诗典故,希望能帮到你!

      《七步诗》,是三国时期的魏国著名文人曹植的名篇。此首诗用同根而生的萁和豆来比喻同父共母的兄弟,用萁煎其豆来比喻同胞骨肉的哥哥残害弟弟,生动形象、深入浅出地反映了封建统治集团内部的残酷斗争和诗人自身处境艰难,沉郁愤激的感情。

      《七步诗》

      曹植

      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附:

      【现代《七步诗》】——是*所改

      【三国·魏】 曹植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七步诗注释

      漉:过滤。意思是把豆子的残渣过滤出去,留下豆汁作羹。

      羹:用肉或菜做成的糊状食物。

      萁:豆类植物脱粒后剩下的茎,即豆秸。

      釜:锅。

      持:使用、用来。

      然:燃烧。

      煎:煎熬。

      本:原本。

      七步诗翻译

      煮豆子是为了把豆子的残渣过滤出去,留下豆汁做羹。豆秸在锅下燃烧,豆子在锅中哭泣。我们本来是同胞兄弟,为什么你那么急迫地加害于我呢?

      附注:

      漉菽以为汁中的“菽”,只要是出自正版的《世说新语》,没有作“豉”的。至于流传的其他诗歌版本,可附注说明,不应列在《世说新语》的书名之后。

      本自同根生中的“自”,有版本为“是”,疑为今人修改,不如“自”字好!

      萁在釜下燃有“在”,有版本作“向”。

      另有别本《七步诗》为四句(是*所改),以《三国演义》为代表,首句为“煮豆燃豆萁”,第三句为“本是同根生”。

      七步诗典故

      典出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文学》:文帝尝令东阿王七步作诗,不成者行大法。应声便为诗曰:“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惭色。

      曹植是曹操的小儿子,从小就才华出众,很受到父亲的疼爱。曹操 l 死后,他的哥哥曹丕当上了魏国的皇帝。曹丕是一个忌妒心很重的人,他担心弟弟会威胁自己的皇位,就想害死他。 有一天,曹丕叫曹植到面前来,要曹植在七步之内作出一首诗,以证明他写诗的才华。如果他写不出,就等于是在欺骗皇上,要把他处死。

      曹植知道哥哥存心要害死他,又伤心又愤怒。他强忍着心中的悲痛,努力地想着想着……果然,他就在七步之内作了一首诗,当场念出来。

      七步诗赏析

      此诗纯以比兴的手法出之,语言浅显,寓意明畅,无庸多加阐释,只须于个别词句略加疏通,其意自明。第二句中的“漉菽”是指过滤煮熟后发酵过的豆子,用以制成调味的汁液。“萁”是指豆茎,晒干后用来作为柴火烧,萁燃烧而煮熟的`正是与自己同根而生的豆子,比喻兄弟逼迫太紧,自相残害,实有违天理,为常情所不容。诗人取譬之妙,用语之巧,而且在刹那间脱口而出,实在令人叹为观止。“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二语,千百年来已成为人们劝戒避免兄弟阋墙、自相残杀的普遍用语,说明此诗在人民中流传极广。

      通过燃萁煮豆这一日常的现象,抒发了曹植内心的悲愤。

      此首诗用同根而生的萁和豆来比喻同父共母的兄弟,用萁煎其豆来比喻同胞骨肉的哥哥残害弟弟,生动形象、深入浅出地反映了封建统治集团内部的残酷斗争,同样此首诗的比喻十分贴切,浅显生动。虽然诗歌是否真的是曹植所写,但是此诗却写得活灵活现,此诗体现了当时社会为争夺皇位同胞兄弟之间的残忍,所以不得不说这首诗是好诗。

      但是诗歌绝大部分反映的 是诗人自身处境艰难,感情沉郁愤激。

      七步诗作者

      曹植(192~232),三国时期魏国诗人,沛国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人。字子建。他是曹操之妻卞氏所生第三子。曹植自幼颖慧,年10岁余,便诵读诗、文、辞赋数十万言,出言为论,下笔成章,深得曹操的宠信。曹操曾经认为曹植在诸子中“最可定大事”,几次想要立他为世子。然而曹植行为放任,屡犯法禁,引起曹操的震怒,而他的兄长曹丕则颇能矫情自饰,终于在立储斗争中渐占上风,并于建安二十二年(217)得立为太子。建安二十五年,曹操病逝,曹丕继魏王位,不久又称帝。曹植的生活从此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他从一个过着优游宴乐生活的贵公子,变成处处受限制和打击的对象。黄初七年(226),曹丕病逝,曹叡继位,即魏明帝。曹叡对他仍严加防范和限制,处境并没有根本好转。曹植在文、明二世的12年中,曾被迁封过多次,最后的封地在陈郡,232年12月27日曹植逝世,卒谥思,故*称之为“陈王”或“陈思王”。诗歌是曹植文学活动的主要领域。前期与后期内容上有很大的差异。前期诗歌可分为两大类,一类表现他贵介公子的优游生活,一类则反映他“生乎乱、长乎军”的时代感受。后期诗歌,主要抒发他在压制之下时而愤慨时而哀怨的心情,表现他不甘被弃置,希冀用世立功的愿望。今存曹植比较完整的诗歌有80余首。曹植在诗歌艺术上有很多创新发展。特别是在五言诗的创作上贡献尤大。首先,汉乐府古辞多以叙事为主,至《古诗十九首》,抒情成分才在作品中占重要地位。曹植发展了这种趋向,把抒情和叙事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五言诗既能描写复杂的事态变化。又能表达曲折的心理感受,大大丰富了它的艺术功能。曹植作为建安文学的集大成者,对于后世的影响是不小的。在两晋南北朝时,他被推尊到文章典范的地位。曹植生前自编过作品选集《前录》78篇。死后,明帝曹□曾为之集录著作百余篇,《隋书·经籍志》著录有集30卷,又《列女传颂》1卷、《画赞》5卷。然而原集至北宋末散佚。今存南宋嘉定六年刻本《曹子建集》10卷,辑录诗、赋、文共 206篇。明代郭云鹏、汪士贤、张溥诸人各自所刻的《陈思王集》,大率据南宋本稍加厘定而成。清代丁晏《曹集铨评》、朱绪曾《曹集考异》,又对各篇细加校订,并增补了不少佚文□句,为较全、较精的两个本子。*人黄节有《曹子建诗注》,古直有《曹植诗笺》,今人赵幼文有《曹植集校注》。

      其实,曹植并未犯下什么大罪,只是有人告发他经常喝酒骂人,他竟把曹丕派出的使者扣押起来,并没有招兵买马,阴谋反叛的迹象和征兆。而这算不上犯罪,杀之怕众不服,曹丕便想出个“七步成诗”的办法,治罪其弟。所幸的是,出口成诗是曹植的拿手好戏,此“七步诗”便成了救命诗,曹丕不得不收回成命,降低曹植的官爵了事。

      此首诗虽然救了曹植一命,但是,他的处境并没有得到根本好转,魏国仍是奉行对宗室严格限制的政策,曹植在郁郁寡欢中死去。

      纵观上下几千年历史,帝王子孙和睦相处、互忍互让、不争权夺利的实在少的可怜。春秋时期的齐国的公子纠与公子小白(齐桓公),秦朝的扶苏与胡亥(秦二世),唐朝的玄武门之变……在这样兄弟相残的例子数不胜数。

      封建时代此种兄弟之间的争权夺利自相残杀现象是社会制度的必然结果,在那权力即一切的社会制度里,不择手段的争夺权力似乎是很正常的。推翻帝制,建立民主共和国,少了多少兄弟相残的悲剧。然而,特权不除,“七步诗”还是免不了有人来作。

    [阅读全文]...

2022-04-08 23:01:39
卖驴古诗的典故 - 句子
卖驴古诗的典故 - 语录
卖驴古诗的典故 - 说说
卖驴古诗的典故 - 名言
卖驴古诗的典故 - 诗词
卖驴古诗的典故 - 祝福
卖驴古诗的典故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