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折腰的典故

关于古诗词折腰的典故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古诗词折腰的典故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古诗词折腰的典故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古诗词折腰的典故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3k+) 语录(58) 说说(125) 名言(2) 诗词(8k+) 祝福(54) 心语(1)

  •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

  • 诗人
  •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

      典故,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是diǎn gù。一指典制和掌故;二指诗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的词语;三指具有教育意义且大众耳熟能详的公认的人物、事件。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希望能帮到大家!

      *古代有不少因维护人格,保持气节而不食的故事,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例。

      东晋后期的大诗人陶渊明,是名人之后,他的曾祖父是赫赫有名的东晋大司马。年轻时的陶渊明本有“大济于苍生”之志,可是,在国家濒临崩溃的动乱年月里,陶渊明的一腔抱负根本无法实现。加之他性格耿直,清明廉正,不愿卑躬屈膝攀附权贵,因而和污浊黑暗的现实社会发生了尖锐的矛盾,产生了格格不入的感情。

      为了生存,陶渊明最初做过州里的小官,可由于看不惯官场上的那一套恶劣作风,不久便辞职回家了。后来,为了生活他还陆续做过一些地位不高的官职,过着时隐时仕的生活。陶渊明最后一次做官,是义熙元年(405年)。那一年,已过“不惑之年”(四十一岁)的陶渊明在朋友的劝说下,再次出任彭泽县令。有一次,县里派督邮来了解情况。有人告诉陶渊明说:那是上面派下来的人,应当穿戴整齐、恭恭敬敬地去迎接。陶渊明听后长长叹了一口气:“我不愿为了小小县令的五斗薪俸,就低声下气去向这些家伙献殷勤。”说完,就辞掉官职,回家去了。陶渊明当彭泽县令,不过八十多天。他这次弃职而去,便永远脱离了官场。

      此后,他一面读书为文,一面参加农业劳动。后来由于农田不断受灾,房屋又被火烧,家境越来越恶化。但他始终不愿再为官受禄,甚至连江州刺使送来的米和肉也坚拒不受。朝廷曾征召他任著作郎,也被他拒绝了。

      陶渊明是在贫病交加中离开人世的。他原本可以活得舒适些,至少衣食不愁,但那要以付出人格和气节为代价。陶渊明因“不为五斗米折腰”,而获得了心灵的自由,获得了人格的尊严,写出了一代文风并流传百世的诗文。在为后人留下宝贵文学财富的同时,也留下了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他因“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高风亮节,成为*后代有志之士的楷模。

      附:陶渊明的身世。

      陶渊明,*是*文学史上堪与屈原、李白、杜甫、苏轼比肩的伟大诗人。陶渊明自己从来没有说过是哪里人,甚至也不说生于何时何地。于是,在陶渊明的出生年份上,就出现了公元365年、公元369年、公元372年等等多个版本。陶渊明的身世也成了难解之谜。

      直到上世纪80年代初,宜丰学者凌诚沛主持组建了“陶渊明始家宜丰”研究小组。前后经过*20年的调研考证,他们确认陶渊明于公元365年出生在今天的江西省宜丰县澄塘镇新安村的安成自然村。公元393年陶渊明时年29岁,与妻及子离开南山陶家坪。此后陶渊明一家在浔阳居住了24年。其间,陶渊明因王氏妻亡,继娶浔阳翟氏。公元416年,陶渊明52岁,与妻翟氏带幼子佟回到宜丰故里,修葺南山旧宅而居之,11年后,陶渊明卒于星子栗里,后归葬康乐县义钧乡之七里山即今宜丰澄塘镇的七里山。上述考证的'结果,第一次给了陶渊明生*事迹一个清晰完整的印象。

      【出处】《晋书·陶潜传》:“潜叹曰:‘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

      【释义】五斗米:晋代县令的俸禄,后指微薄的俸禄;折腰:弯腰行礼,指屈身于人。比喻为人清高,有骨气,不为利禄所动。

      【原文】

      陶潜,字元亮,大司马侃之曾孙也。祖茂,武昌太守。潜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尝着《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曰:“先生不知何许人,不详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招之,造饮必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着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其自序如此,时人谓之实录。

      以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羸疾。复为镇军、建威参军,谓亲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在县,公田悉令种秫谷,曰:“令吾常醉于酒足矣。”妻子固请种粳。乃使一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素简贵,不私事上官。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叹曰:“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义熙二年,解印去县,乃赋《归去来兮辞》。

      【历史典故】

      陶渊明,又名陶潜,是东晋著名的诗人、辞赋家和散文家。他出生在一个没落的官僚家庭中。他的曾祖父是东晋著名的大将军陶侃,但到他这代,陶家已经败落,生活贫困。尽管如此,从小陶渊明还是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他博览群书,养成不爱慕虚荣、不贪富贵的高洁性格。

      义熙元年(405年),陶渊明在朋友的劝说下,出任彭泽县令。到任八十一天,碰到浔阳郡派遣督邮来检查公务,浔阳郡的督邮刘云,以凶狠贪婪闻名远*,每年两次以巡视为名向辖县索要贿赂,每次都是满载而归,否则就栽赃陷害。县吏说:“我们应当穿戴整齐、备好礼品、恭恭敬敬地去迎接督邮。”陶渊明叹道:“我岂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

      于是,陶渊明在出任彭泽令八十多天后,就离开衙门,收拾行装,返回家乡,从此过起隐居生活。对于官场,他丝毫没有眷恋之心,反而有一种重获自由的怡然自得。他每天饮酒写诗,过着世外桃源一样的清闲生活。

      【成长心语】

      名利本为身外物,却让许多人乐此不疲地执著追逐,正所谓“名利本为浮世重,古今能有几人抛”。但是,陶渊明做到了,他用自己的行动告诉我们,名利并非人生全部的追求,我们不应为名利而活,被名利驱使。淡泊不是不思进取,不是无所作为,不是没有追求,而是以一颗纯净的心灵对待生活与人生的欲望和诱惑。在顺境中不得意忘形,身处逆境时不枉自菲薄,宠辱不惊,悉由自然。这样就会使你真正地享受人生,在淡泊中充实自己。

      “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我们不乏听闻,主人公是魏晋时期的诗人---陶渊明。于此典故,世人褒贬不一,众说纷纭。现在,就来说说我认识的陶渊明。

      不管是在怎样的社会进程中,黑暗的官场、世俗的勾当,都是大有人在。“没有不偷腥的猫。”再和谐美好的社会里,总会有那么一些反面人物,也正是他们,衬托出了英雄人物。当反面人物作威作福之时,正义之士便会挺身而出,但往往他们是不屑于与他们斗争的,或者说,是无力与他们斗争,大多像陶渊明这样的人都会选择隐居,在那时,这好像是最好的方式。“短褐穿结,箪瓢屡空”他们往往都乐哉于清贫的、自给自足的生活。“环堵萧然,不蔽风日”这样的人胸襟如大海般宽广,他们“忘怀得失,以此自终。”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淡泊名利,安贫乐道,一个个词语摆在二十一世纪全人类面前,敢问,你们不羞愧吗?你们不还在为功名利禄而勾心斗角吗?我在想,这样的人还有多少?还能不能营造一个信任的社会?

      这般人物的高洁心境或许不是我一个十五岁的少年可以理解、可以达到的,但,我也在用心去体会,体会他们把任何事物置之度外,洒洒脱脱的活着。一个人的人生总有太多的牵挂与羁绊,想要抛开,谈何容易?而陶渊明却似无心般又随心生活着,没有锦衣玉食,没有荣华富贵,没有功名利禄,所有虚无缥缈的物质都没有,有的,只是自己的文章。

      我未曾经历过似陶渊明般贫苦的生活,就已望而却步。我无法用言语表达此种高洁品格的珍,但我真真切切的感受到这正是现在大多数人所缺少的。

      但对陶渊明,我也有所疑问。还是“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因为我也从网络上看到过对此故事的争议,有一部分人说他太虚伪,那么一点小事还计较,自然,也有力挺他的声音。对此,我只理解一部分,其人必有傲骨,就如徐悲鸿所说“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骨子里的骨气使他不能向世俗低头,更不必说折腰。

      正如“*少年不缺铮铮铁骨气”。

    [阅读全文]...

2022-04-21 05:40:08
  • 陶渊明的典故:不为五斗米折腰

  • 诗人
  • 陶渊明的典故:不为五斗米折腰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又一说名潜,字渊明)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本文特意为大家收集整理了陶渊明的典故:不为五斗米折腰,希望大家喜欢!

      陶渊明的典故:不为五斗米折腰

      *古代有不少因维护人格,保持气节而不食的故事,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例。

      东晋后期的大诗人陶渊明,是名人之后,他的曾祖父是赫赫有名的东晋大司马。年轻时的陶渊明本有“大济于苍生”之志,可是,在国家濒临崩溃的动乱年月里,陶渊明的一腔抱负根本无法实现。加之他性格耿直,清明廉正,不愿卑躬屈膝攀附权贵,因而和污浊黑暗的现实社会发生了尖锐的矛盾,产生了格格不入的感情。

      为了生存,陶渊明最初做过州里的小官,可由于看不惯官场上的那一套恶劣作风,不久便辞职回家了。后来,为了生活他还陆续做过一些地位不高的官职,过着时隐时仕的生活。陶渊明最后一次做官,是义熙元年(405年)。那一年,已过“不惑之年”(四十一岁)的陶渊明在朋友的劝说下,再次出任彭泽县令。有一次,县里派督邮来了解情况。有人告诉陶渊明说:那是上面派下来的人,应当穿戴整齐、恭恭敬敬地去迎接。陶渊明听后长长叹了一口气:“我不愿为了小小县令的五斗薪俸,就低声下气去向这些家伙献殷勤。”说完,就辞掉官职,回家去了。陶渊明当彭泽县令,不过八十多天。他这次弃职而去,便永远脱离了官场。

      此后,他一面读书为文,一面参加农业劳动。后来由于农田不断受灾,房屋又被火烧,家境越来越恶化。但他始终不愿再为官受禄,甚至连江州刺使送来的米和肉也坚拒不受。朝廷曾征召他任著作郎,也被他拒绝了。

      陶渊明是在贫病交加中离开人世的。他原本可以活得舒适些,至少衣食不愁,但那要以付出人格和气节为代价。陶渊明因“不为五斗米折腰”,而获得了心灵的.自由,获得了人格的尊严,写出了一代文风并流传百世的诗文。在为后人留下宝贵文学财富的同时,也留下了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他因“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高风亮节,成为*后代有志之士的楷模。

      陶渊明的身世

      陶渊明,*是*文学史上堪与屈原、李白、杜甫、苏轼比肩的伟大诗人。陶渊明自己从来没有说过是哪里人,甚至也不说生于何时何地。于是,在陶渊明的出生年份上,就出现了公元365年、公元369年、公元372年等等多个版本。陶渊明的身世也成了难解之谜。

      直到上世纪80年代初,宜丰学者凌诚沛主持组建了“陶渊明始家宜丰”研究小组。前后经过*20年的调研考证,他们确认陶渊明于公元365年出生在今天的江西省宜丰县澄塘镇新安村的安成自然村。公元393年陶渊明时年29岁,与妻及子离开南山陶家坪。此后陶渊明一家在浔阳居住了24年。其间,陶渊明因王氏妻亡,继娶浔阳翟氏。公元416年,陶渊明52岁,与妻翟氏带幼子佟回到宜丰故里,修葺南山旧宅而居之,11年后,陶渊明卒于星子栗里,后归葬康乐县义钧乡之七里山即今宜丰澄塘镇的七里山。上述考证的结果,第一次给了陶渊明生*事迹一个清晰完整的印象。

      成语出处:

      潜叹曰:“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唐·房玄龄等《晋书·陶潜传》)

      成语“不为五斗米折腰”即出自此。

    [阅读全文]...

2022-06-16 16:06:48
  • 有关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

  • 诗人
  • 有关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

      在日常过程学*中,大家对知识点应该都不陌生吧?知识点就是“让别人看完能理解”或者“通过练*我能掌握”的内容。那么,都有哪些知识点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知识点,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作者】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又一说名潜,字渊明)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汉族,东晋浔阳柴桑人。曾做过几年小官,后因厌烦官场辞官回家,从此隐居,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等。

      【出处】《晋书·陶潜传》:“潜叹曰:‘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

      【释义】五斗米:晋代县令的'俸禄,后指微薄的俸禄;折腰:弯腰行礼,指屈身于人。比喻为人清高,有骨气,不为利禄所动。

      【原文】

      陶潜,字元亮,大司马侃之曾孙也。祖茂,武昌太守。潜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尝着《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曰:“先生不知何许人,不详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招之,造饮必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着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其自序如此,时人谓之实录。

      以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羸疾。复为镇军、建威参军,谓亲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在县,公田悉令种秫谷,曰:“令吾常醉于酒足矣。”妻子固请种粳。乃使一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素简贵,不私事上官。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叹曰:“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义熙二年,解印去县,乃赋《归去来兮辞》。

      【历史典故】

      陶渊明,又名陶潜,是东晋著名的诗人、辞赋家和散文家。他出生在一个没落的官僚家庭中。他的曾祖父是东晋著名的大将军陶侃,但到他这代,陶家已经败落,生活贫困。尽管如此,从小陶渊明还是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他博览群书,养成不爱慕虚荣、不贪富贵的高洁性格。

      义熙元年(405年),陶渊明在朋友的劝说下,出任彭泽县令。到任八十一天,碰到浔阳郡派遣督邮来检查公务,浔阳郡的督邮刘云,以凶狠贪婪闻名远*,每年两次以巡视为名向辖县索要贿赂,每次都是满载而归,否则就栽赃陷害。县吏说:“我们应当穿戴整齐、备好礼品、恭恭敬敬地去迎接督邮。”陶渊明叹道:“我岂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

      于是,陶渊明在出任彭泽令八十多天后,就离开衙门,收拾行装,返回家乡,从此过起隐居生活。对于官场,他丝毫没有眷恋之心,反而有一种重获自由的怡然自得。他每天饮酒写诗,过着世外桃源一样的清闲生活。

      【成长心语】

      名利本为身外物,却让许多人乐此不疲地执著追逐,正所谓“名利本为浮世重,古今能有几人抛”。但是,陶渊明做到了,他用自己的行动告诉我们,名利并非人生全部的追求,我们不应为名利而活,被名利驱使。淡泊不是不思进取,不是无所作为,不是没有追求,而是以一颗纯净的心灵对待生活与人生的欲望和诱惑。在顺境中不得意忘形,身处逆境时不枉自菲薄,宠辱不惊,悉由自然。这样就会使你真正地享受人生,在淡泊中充实自己。

    [阅读全文]...

2021-11-25 15:13:50
  • 古诗词中常见的典故

  • 历史
  • 古诗词中常见的典故

      *一直讲究含蓄之美,古诗更是多用典故,隐喻,辛弃疾有时候甚至一首诗中多个典故,不清楚这些典故的来历,还真不好把握整首诗的意思。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古诗词中常见的典故,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哀鸿

      哀鸿比喻哀伤苦痛、流离失所的人。

      《诗·小雅·鸿雁》:“鸿雁于飞,哀鸣嗷嗷。维比哲人,谓我劬劳。”诗歌写使臣行于四方,见流民如鸿雁飞集于野,流民喜使者到来,皆合词倾诉,如鸿雁哀呜之声不绝。后来以鸿雁在野、哀鸿遍野喻指百姓流离失所。

      龚自珍《己亥杂诗》:三更忽轸哀鸿思,九月无襦淮水湄。

      秦晋

      春秋时,秦晋两国为婚姻,后因称两姓联姻为“秦晋之好”。

      《西厢记》第二本第一折:倒赔家门,情愿与英雄结婚姻,成秦晋。

      寒食

      寒食,一个节日,清明节前一天或两天。

      传说晋国介子推隐居山中,晋文公用烧山之法逼他出来做官,介子推不出被烧死。晋文公为纪念介予推,在其死亡之日禁止举火,只吃冷食。

      韩翃《寒食》: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桑梓

      代指家乡。

      《诗经·小雅·小弁》:“维桑与梓,必躬敬止。”是说家乡的桑树和梓树是父母种的,对它要表示敬意。后来人们用来喻指故乡。

      采薇

      隐居避世。

      殷朝末年,周武王伐殷,孤竹国国君的儿子伯夷、叔齐认为这是以臣弑君,就拦马谏阻。殷之后,两人不食周粟,隐居首阳山,采薇而食,终饿死。后以此喻隐居避世。

      王绩《野望》: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三径

      指隐居生活。

      西汉末,兖州刺史蒋诩隐居后,在院子里竹下开辟三径,只与求仲、羊仲来往。后来,三径便成了隐士住处的代称。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三径就荒,松菊犹存。

      鸡黍

      特指招待客人的饭菜。

      《论语》中:子路随孔子出游时与孔子走散了,遇见一位正在劳动的老人,就向他打听。由于子路的态度非常恭敬,老人就留子路住宿,还杀鸡做黍米饭厚待他。后来就用“鸡黍”专指招待客人的饭菜。

      孟浩然《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化碧

      多用以称颂忠臣志士。

      《庄子·外物》:" 故伍员流于江,苌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而化为碧。"后来人们就常用“化碧”形容刚直中正的人为正义事业而蒙冤受屈。

      郑元佑 《汝阳张御史死节歌》:孤忠既足明丹心,三年犹须化碧血。

      楼兰

      指边境敌人。

      《汉书》载:楼兰国王贪财,多次杀害前往西域的汉使。后来傅介子被派出使西域,计斩楼兰王,为国立功。以后诗人就常用“楼兰”代指边境之敌,用“破(斩)楼兰”指建功立业。

      王昌龄《从军行》: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双鲤

      书信。

      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童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后来“双鲤”就用作书信的代称。

      李商隐《寄令狐郎中》:蒿云秦树久离居,双鲤迢迢一纸书。

      劳歌

      送别歌的总称。

      劳歌本指在劳劳亭送客时唱的歌。劳劳亭旧址在南京,是古代著名的送别之地。“劳歌”后来成为送别歌的代称。

      李白《劳劳亭》: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

      红豆

      常用于象征爱情或相思。

      传说古代一位女子,因丈夫死在边疆,哭于树下而死,化为红豆,于是红豆又称“相思树”。

      王维《相思》: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献芹

      自谦说法。

      《列子·杨朱》有一个故事说,从前有个人在乡里的豪绅面前大肆吹嘘芹菜如何好吃,豪绅尝了之后,竟“蜇于口,惨于腹”。后用“献芹”谦称赠人的礼品菲薄、或所提的建议浅陋。也说“芹献”。

    [阅读全文]...

2022-06-04 11:58:37
  • 诗名含有折字的古诗词 名字含折字的诗词

  • 长相思·折花枝

    俞彦〔明代〕

    折花枝,恨花枝,准拟花开人共卮,开时人去时。

    怕相思,已相思,轮到相思没处辞,眉间露一丝。

    折荷有赠

    李白〔唐代〕

    涉江玩秋水,爱此红蕖鲜。

    攀荷弄其珠,荡漾不成圆。

    佳人彩云里,欲赠隔远天。

    相思无因见,怅望凉风前。

    蝶恋花·又到绿杨曾折处

    纳兰性德〔清代〕

    又到绿杨曾折处,不语垂鞭,踏遍清秋路。衰草连天无意绪,雁声远向萧关去。

    不恨天涯行役苦,只恨西风,吹梦成今古。明日客程还几许,沾衣况是新寒雨。

    折杨柳

    李白〔唐代〕

    垂杨拂绿水,摇艳东风年。

    花明玉关雪,叶暖金窗烟。

    美人结长想,对此心凄然。

    攀条折春色,远寄龙庭前。

    折杨柳

    杨巨源〔唐代〕

    水边杨柳曲尘丝,立马烦君折一枝。

    惟有春风最相惜,殷勤更向手中吹。

    离亭赋得折杨柳二首

    李商隐〔唐代〕

    暂凭尊酒送无憀,莫损愁眉与细腰。

    人世死前唯有别,春风争拟惜长条。

    含烟惹雾每依依,万绪千条拂落晖。

    为报行人休折尽,半留相送半迎归。

    折杨柳歌辞五首

    佚名〔南北朝〕

    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

    蹀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

    腹中愁不乐,愿作郎马鞭。

    出入擐郎臂,蹀座郎膝边。

    放马两泉泽,忘不著连羁。

    担鞍逐马走,何见得马骑。

    遥看孟津河,杨柳郁婆娑。

    我是虏家儿,不解汉儿歌。

    健儿须快马,快马须健儿。

    跸跋黄尘下,然后别雄雌。

    新丰折臂翁

    白居易〔唐代〕

    新丰老翁八十八,头鬓眉须皆似雪。

    玄孙扶向店前行,左臂凭肩右臂折。

    问翁臂折来几年,兼问致折何因缘。

    翁云贯属新丰县,生逢圣代无征战。

    惯听梨园歌管声,不识旗枪与弓箭。

    无何天宝大征兵,户有三丁点一丁。

    点得驱将何处去,五月万里云南行。

    [阅读全文]...

2022-01-05 15:19:52
  • 含有折字的古诗词 带折字的诗词名句

  • *生不会相思,才会相思,便害相思。——徐再思《折桂令·春情》

    怕相思,已相思,轮到相思没处辞,眉间露一丝。——俞彦《长相思·折花枝》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张九龄《感遇十二首·其一》

    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佚名《金缕衣》

    宁为兰摧玉折,不作萧敷艾荣。——《世说新语·言语》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 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白居易《夜雪》

    三千丈清愁鬓发,五十年春梦繁华。——乔吉《折桂令·客窗清明》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身似浮云,心如飞絮,气若游丝。——徐再思《折桂令·春情》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 春夜洛阳城闻笛》

    黄昏庭院柳啼鸦,记得那人,和月折梨花。——陈亮《虞美人·东风荡飏轻云缕》

    人老去西风白发,蝶愁来明日黄花。——张可久《折桂令·九日》

    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佚名《送别诗》

    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无名氏《杂诗》

    月缺不改光,剑折不改刚。——梅尧臣《古意》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李白《塞下曲六首·其一》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劝学》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杜牧《赤壁》

    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白居易《醉赠刘二十八使君》

    灯半昏时,月半明时。——徐再思《折桂令·春情》

    折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陆凯《赠范晔诗》

    相思无因见,怅望凉风前。——李白《折荷有赠》

    佳人彩云里,欲赠隔远天。——李白《折荷有赠》

    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杜甫《八月十五夜月二首》

    金以刚折,水以柔全,山以高陊,谷以卑安。——《抱朴子·外篇·广譬》

    最关情,折尽梅花,难寄相思。——周密《高阳台·送陈君衡被召》

    折芦花赠远,零落一身秋。——张炎《八声甘州·记玉关踏雪事清游》

    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佚名《西洲曲》

    花时同醉破春愁,醉折花枝作酒筹。——白居易《同李十一醉忆元九》

    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三国演义·第五十五回》

    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秋瑾《满江红·小住京华》

    折花枝,恨花枝,准拟花开人共卮,开时人去时。——俞彦《长相思·折花枝》

    乐易者常寿长,忧险者常夭折:是安危利害之常体也。——《荀子·荣辱》

    不恨天涯行役苦,只恨西风,吹梦成今古。——纳兰性德《蝶恋花·又到绿杨曾折处》

    无半点闲愁去处,问三生醉梦何如。——乔吉《折桂令·七夕赠歌者》

    行水得其理,漂石折舟;用民得其性,则令行如流。——《孙膑兵法·奇正》

    山中*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王维《积雨辋川庄作 / 秋归辋川庄作》

    回首天涯,一抹斜阳,数点寒鸦。——张可久《折桂令·九日》

    善将者,其刚不可折,其柔不可卷,故以弱制强,以柔制刚。——《将苑·卷一·将刚》

    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鸷鸟之疾,至于毁折者,节也。——《孙子兵法·兵势篇》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沁园春·雪》

    归雁横秋,倦客思家。——张可久《折桂令·九日》

    攀荷弄其珠,荡漾不成圆。——李白《折荷有赠》

    良农不为水旱不耕,良贾不为折阅不市——《荀子·修身》

    牡丹含露真珠颗,美人折向庭前过。——佚名《菩萨蛮·牡丹含露真珠颗》

    刻薄不赚钱,忠厚不折本。——《醒世恒言·卷三》

    何事春风容不得?和莺吹折数枝花。——王禹偁《春居杂兴·两株桃杏映篱斜》

    金刚则折,革刚则裂——《说苑·敬慎》

    单者易折,众则难摧——《魏书·列传·卷八十九》

    [阅读全文]...

2022-07-17 20:06:14
  • 蕉鹿梦的诗词典故

  • 语文
  • 蕉鹿梦的诗词典故

      蕉鹿梦郑人有薪于野者,偶骇鹿,御而击之,毙之。恐人见之也,遽而藏诸隍中,覆之以蕉。不胜其喜。俄而遗其所藏之处,遂以为梦焉。顺涂而咏其事。下面是小编带来的`蕉鹿梦的诗词典故,希望对你有帮助。

      典源出处

      《列子·周穆王》:“郑人有薪于野者,遇骇鹿,御而击之,毙之。恐人见之也,遽而藏诸隍中,覆之以蕉 (qiao),不胜其喜。俄而遗其所藏之处,遂以为梦焉。顺涂而咏其事,傍人有闻者,用其言而取之。既归,告其室人曰:‘向薪者梦得鹿而不知其处,吾今得之,彼直真梦矣。’室人曰:‘若将是梦见薪者之得鹿邪? 讵有薪者邪? 今真得鹿,是若之梦真邪?’夫曰:‘吾据得鹿,何用知彼梦我梦邪?’薪者之归,不厌失鹿。其夜真梦藏之之处,又梦得之之主。爽旦,案所梦而寻得之。遂讼而争之,归之士师。士师曰:‘若初真得鹿,妄谓之梦; 真梦得鹿,妄谓之实。彼真取若鹿,而与若争鹿。室人又谓梦仞 (一作认) 人鹿,无人得鹿。今据有此鹿,请二分之。’以闻郑君。郑君曰:‘嘻! 士师将复梦分人鹿乎?’访之国相,国相曰:‘梦与不梦,臣所不能辨也。欲辨觉梦,唯黄帝孔丘。今亡黄帝孔丘,孰辨之哉? 且恂士师之言可也。’”

      释义用法

      郑国有个打柴的人,途遇惊鹿,将它打死后藏在坑中,又盖上柴草。自己以后又忘记,以为是做梦,道上讲给别人听。 有人听到了,根据他讲的寻到死鹿弄回家中。打柴人夜里又梦见藏鹿之处,及取鹿之人,第二天早晨寻到此人,二人争鹿,至士师 (法官) 处诉讼,士师认为梦之真伪难辨,将鹿给二人分开。郑国国君闻知此事,问国相,国相也以为难辨真伪,按士师的办法也就算了。后以此典形容真伪杂陈,迷离虚幻,得失无常。

      用典形式

      【梦鹿】 宋·黄庭坚:“梦鹿分真鹿,无鸡应木鸡。”清·吴檠:“梦鹿忘覆蕉,伺兔笑守株。”

      【得鹿】 宋·苏轼:“不如同异两俱冥,得鹿亡羊等嬉戏。”宋·陆游:“世事本来谁得鹿? 人生何处不亡羊?”

      【鹿梦】 宋·辛弃疾:“有鹿从渠求鹿梦,非鱼定未知鱼乐。”

      【蕉梦】 宋·张炎:“向一丘一壑,留恋年光。又何心逐鹿,蕉梦正钱唐。”

      【蕉鹿】 宋·陆游:“灵府长优闲,蕉鹿乌能感。”清·丘逢甲:“荣枯谢槐蚁,得失泯蕉鹿。”

      【分鹿梦】 宋·黄庭坚:“分鹿谁觉梦,亡羊路南北。”

      【梦蕉鹿】 清·缪慧远:“苍茫梦里询蕉鹿,浮拍池中把酒螯。”

      【鹿蕉讼】 明·汤显祖:“虎槛豁已除,鹿蕉讼希有。”

      【鹿覆蕉】 宋·苏轼:“梦觉真同鹿覆蕉,相君脱屣自参寥。”

      【蕉中梦】 清·钱谦益:“世事蕉中梦,人情李下蹊。”

      【蕉中鹿】 宋·王安石:“弃置蕉中鹿,驱除屋上乌。”宋·张孝祥:“思归梦,天边鹄。游宦事,蕉中鹿。”

      【蕉中覆】 宋·张炎:“蕉中覆处应无鹿,汉上重来不见花。”

      【蕉边梦】 清·王夫之:“蕉边梦亦争秦鹿,槐下魂犹嗾晋獒。”

      【蕉鹿梦】 宋·辛弃疾:“笑年来,蕉鹿梦,画蛇杯。”清·侯铨:“得失已空蕉鹿梦,浮沉聊结鹭鸥盟。”

      【蕉隍讼】 清·钱谦益:“莫辨蕉隍讼,何因鼠穴车。”

      【藏蕉梦】 清·黄遵宪:“少眠易醒藏蕉梦,多难仍逢剪韭时。”

      【士师分鹿】 宋·陆游:“士师分鹿真是梦,塞翁失马犹为福。”

      【分鹿覆蕉】 清·钱谦益:“且将分鹿付覆蕉,莫以亡羊笑博簺。”

      【寻蕉覆鹿】 宋·张炎:“任蹴踏芳尘,寻蕉覆鹿,自笑无能。”

      【梦中案鹿】 清·钱谦益:“壁上画龙成底事,梦中案鹿竟谁冤。”

      【梦中蕉鹿】 清·黄景仁:“叹名场已醒,梦中蕉鹿,酒徒难觅,市上荆高。”

      【梦里士师】 清·钱谦益:“梦里士师多讼狱,醉*士少崩骞。”

      【惊心蕉鹿】 清·汪文桂:“惊心蕉鹿追宵梦,款语沧桑坐石矶。”

      【覆鹿蕉讼】 清·钱谦益:“覆鹿蕉讼无荣辱,芥羽鸡场有是非。”

    [阅读全文]...

2022-01-21 08:48:11
  • 思念已故父亲的古诗词

  • 父亲,思念,文学
  • 思念已故父亲的古诗词(精选50句)

      往往指情人、家人或朋友分离一段时间后产生的情愫或牵挂之感。以下小编为你整理了思念已故父亲的古诗词(精选50句),希望对你有所参考帮助。

      1、天上若无修月户,桂枝撑损向西轮。

      2、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宋。苏轼<<水调歌头>>

      3、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唐。李商隐<<无题>>

      4、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5、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

      6、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玉楼春》

      7、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8、明年春草绿,王孙归不归。

      9、十五夜望月王建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10、天不老,情难绝,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张先〈千秋岁〉)

      11、除夜作【唐】高适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愁鬓明朝又一年。

      12、故园眇何处?归思方悠哉。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

      13、不尽相思血泪抛红豆,开不完春柳春花满画楼。——————曹雪芹《红楼梦》

      14、明知道,这般思念,意拳拳,情盼全,却偏偏—秋月一镰,残孤眠

      15、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16、杨柳青青著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尺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17、江南几度梅花发,人在天涯髦已斑。

      18、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杜牧

      19、世间万物抵春愁,今向苍冥一哭休。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

      20、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汉。《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

      21、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22、留下的眼泪虽自己擦,心中的热情却从不淡化。想着你的欢乐,想着你的.忧愁,你的心情是我永远的牵挂!

      23、一片春愁待酒浇。江上舟摇,楼上帘招。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潇潇。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46、倚月思乡月无言,但见繁星点点。

      47、悠悠天宇旷,切切故乡情。——张九龄

      48、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

      49、风飒飒兮木萧萧,思公子兮徒离忧。

      50、江水三千里,家书十五行。行行无别语,只道早还乡。

      51、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的《静夜思》

      52、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53、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宋。苏轼水调歌头

      54、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55、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

      56、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

      57、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58、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59、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60、欲问吴江别来意,青山明月梦中看

      24、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5、不知何处吹芦菅,一夜征人尽望乡。——李益

      26、孤雁悲歌,声声唱寂寞;*冷泪,点点寄相思。

      27、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唐。杜甫<<月夜忆舍弟>>

      28、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还被暮云遮。

      29、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李煜《相见欢》

      30、十轮霜影转庭梧此夕羁人独向隅未必素娥无怅恨玉蟾清冷桂花孤

      31、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32、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33、南浦别(唐)白居易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34、相思一夜的情多少,地角天涯未是长。-张仲素《燕子楼》

    [阅读全文]...

2021-11-30 02:54:10
  • 思念已故亲人的古诗词

  • 亲人,思念,文学
  • 思念已故亲人的古诗词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十分亲*的亲人,那么我们在思念已故亲人时,都有哪些好的古诗句呢?下面是小编分享给大家的思念已故亲人的古诗词,欢迎阅读。

      尘满疏帘素带飘,真成暗度可怜宵。几回偷拭青衫泪,忽傍犀奁见翠翘。惟有恨,转无聊。五更依旧落花朝。衰杨叶尽丝难尽,冷雨凄风打画桥。

      此恨何时已。滴空阶、寒更雨歇,葬花天气。三载悠悠魂梦杳,是梦久应醒矣。料也觉、人间无味。不及夜台尘土隔,冷清清、一片埋愁地。钗钿约,竟抛弃。重泉若有双鱼寄。好知他、年来苦乐,与谁相倚。我自中宵成转侧,忍听湘弦重理。待结个、他生知已。还怕两人俱薄命,再缘悭、剩月零风里。清泪尽,纸灰起。

      泪咽却无声,只向从前悔薄情,凭仗丹青重省识。盈盈。一片伤心画不成。别语忒分明。午夜鹣鹣梦早醒。卿自早醒侬自梦,更更。泣尽风檐夜雨铃。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昔日戏言身后事,今朝都到眼前来。衣裳已施行看尽,针线犹存未忍开。尚想旧情怜婢仆,也曾因梦送钱财。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

      闲坐悲君亦自悲,百年都是几多时。邓攸无子寻知命,潘岳悼亡犹费辞。同穴窅冥何所望,他生缘会更难期。惟将终夜长开眼,报答*生未展眉。

      谢公最小偏怜女,自嫁黔娄百事乖。顾我无衣搜荩箧,泥他沽酒拔金钗。野蔬充膳甘长藿,落叶添薪仰古槐。今日俸钱过十万,与君营奠复营斋。

      一夜思亲泪,天明又复收。恐伤慈母意,暗向枕边流。

      玉骨那愁瘴雾,冰肌自有仙风。海内进遣探芳丛,倒挂绿毛么凤。素面常嫌粉,洗妆不褪唇红。高情忆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

      重过阊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原上草,露初晞。旧栖新垅两依依。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十五夜望月

      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人日思归

      隋·薛道衡

      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

      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秋思

      宋·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除夜作

      唐·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归家

      唐·杜牧

      稚子牵衣问,归来何太迟?

      共谁争岁月,赢得鬓边丝?

      《乡思

      宋·李觏

      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

      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还被暮云遮。

      《京师得家书

      明·袁凯

      江水三千里,家书十五行。

      行行无别语,只道早还乡。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唐·戴叔伦

      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

      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

      《闻雁

      唐·韦应物

      故园眇何处?归思方悠哉。

    [阅读全文]...

2022-02-26 14:34:53
  •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

  •   中国古代有不少因维护人格,保持气节而不食的故事。“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例。

      东晋后期的大诗人陶渊明,是名人之后,他的曾祖父是赫赫有名的东晋大司马。年轻时的陶渊明本有“大济于苍生”之志,可是,在国家濒临崩溃的动乱年月里,陶渊明的一腔抱负根本无法实现。加之他性格耿直,清明廉正,不愿卑躬屈膝攀附*,因而和污浊黑暗的现实社会发生了尖锐的矛盾,产生了格格不入的感情。

      为了生存,陶渊明最初做过州里的小官,可由于看不惯官场上的那一套恶劣作风,不久便辞职回家了。后来,为了生活他还陆续做过一些地位不高的官职,过着时隐时仕的生活。

      陶渊明最后一次做官,是义熙元年(405年)。那一年,已过“不惑之年”(四十一岁) 的陶渊明在朋友的劝说下,再次出任彭泽县令。有一次,县里派督邮来了解情况。有人告诉陶渊明说:那是上面派下来的人,应当穿戴整齐、恭恭敬敬地去迎接。陶渊明听后长长叹了一口气:“我不愿为了小小县令的五斗薪俸,就低声下气去向这些家伙献殷勤。”说完,就辞掉官职,回家去了。陶渊明当彭泽县令,不过八十多天。他这次弃职而去,便永远脱离了官场。

      此后,他一面读书为文,一面参加农业劳动。后来由于农田不断受灾,房屋又被火烧,家境越来越恶化。但他始终不愿再为官受禄,甚至连江州刺使送来的米和肉也坚拒不受。朝廷曾征召他任著作郎,也被他拒绝了。

      陶渊明是在贫病交加中离开人世的。他原本可以活得舒适些,至少衣食不愁,但那要以付出人格和气节为代价。陶渊明因“不为五斗米折腰”,而获得了心灵的自由,获得了人格的尊严,写出了一代文风并流传百世的诗文。在为*留下宝贵文学财富的同时,也留下了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他因“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高风亮节,成为中国后代有志之士的楷模。

    [阅读全文]...

2022-07-15 08:33:59
古诗词折腰的典故 - 句子
古诗词折腰的典故 - 语录
古诗词折腰的典故 - 说说
古诗词折腰的典故 - 名言
古诗词折腰的典故 - 诗词
古诗词折腰的典故 - 祝福
古诗词折腰的典故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