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的典故归纳

关于古诗词的典故归纳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古诗词的典故归纳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古诗词的典故归纳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古诗词的典故归纳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3k+) 语录(61) 说说(122) 名言(2) 诗词(8k+) 祝福(54) 心语(1)

  • 高考古诗词常见意象归纳

  • 高考,文学
  • 高考古诗词常见意象归纳

      在生活、工作和学*中,大家或多或少都接触过一些经典的古诗吧,古诗言简意丰,具有凝炼和跳跃的特点。还在苦苦寻找优秀经典的古诗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高考古诗词常见意象归纳,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动物类】

      (1)蝉:感身世,诉悲凉;痛别离,苦远游。

      (2)鸿雁:鸿雁是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

      (3)杜鹃:杜鹃,又名杜宇、子规,叫声凄切,在古典诗歌中它往往和哀怨、思归相关。

      (4)鹧鸪:鹧鸪的鸣声让人听起来像“行不得也哥哥”,极容易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

      (5)黄莺:善于歌唱,是春天的象征。

      【植物类】

      (1)柳:“柳”,“留”的谐音,折柳有相留之意。故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俗,因此“柳”带有伤离别的意味。

      (2)梅:“梅”有性耐寒的特点,诗人借以表达孤高,不谐流俗的品格。

      (3)菊:菊,傲霜之花,它品格坚强,气质清高。

      (4)莲:“莲”与“怜”音同,诗句借以表达爱情。

      (5)梧桐:梧桐是凄凉悲伤的象征。

      (6)芳草:以芳草喻离恨,喻所思之人,喻年年复如引起时间匆匆、人生短暂、年华宝贵的惜时感叹,高考辅导《高考古诗词常见意象归纳》。

      【自然现象类】

      (1)明月:明月蕴涵思乡之愁。

      (2)流水:流水常常能引起人对时光流逝、愁绪绵长、历史变迁的感叹。

      (3)黄昏、夕照:感伤的心情意绪、人生迟暮的生命悲叹、伤古吊昔的悲凉意蕴。

      (4)细雨、烟雾:细雨蒙蒙,烟雾无边,寄托诗人无边的愁绪和郁闷的心情。

      【时令节日类】

      (1)中秋:八月十五日,是阖家赏月的佳节,所以人们在这一天大多思念亲人。

      (2)重阳:九月初九日,古人以九为阳数故云。重阳日古人有登高饮酒的*俗。

      (3)寒食:清明前一日,寒食节禁火三日,万户无烟,与冷清、萧条有关。

      (4)清明:三月的节气名,也是祭祖扫坟的日子。

      (5)草木: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

      【特定地点类】

      (1)长亭:古代路旁都置有亭子,供行旅停息休憩或饯别送行,当时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长亭”是一个蕴涵着依依惜别之情的意象。

      (2)南浦:南浦多见于南方水路送别的诗词中,浸染着离情别恨。

      拓展内容:高中古诗词典型意象鉴赏技巧

      诗歌的意象是浸染了诗人感情的东西,诗人要通过意象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例如,我们可以从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中所描绘的孤帆远影等意象中,感悟到诗人由渡口相送以至远影消尽,而自己仍然依依不舍的深沉而浓郁的友情。

      这里,笔者把古代诗歌中典型的意象例举一下:

      古诗中的月是一个最典型的意象。望月怀远是古诗中的永恒主题。用月烘托青丝是常用的手法。月这个意象表现的情感,常有下面一些。第一是思乡。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中的月,杜甫的《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第二是月的阴晴圆缺与人的悲欢离合的情感联系,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第三是情爱或相思。比如谢庄的《月赋》:隔千里兮共明月,张九龄的.《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第四感伤岁月的流逝。比如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古诗中的水这个意象,常用来喻时光飞逝。比如李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水还可以用来喻愁情。比如还是李白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

      古诗中的菊这个意象,常用来喻高尚品格。如堕地良不忍,抱枝宁自枯。菊还象征伤感。如李清照的《醉花阴》中的菊。

      古诗中的梅这个意象,常用来喻高尚情操。如陆游的《咏梅》。梅还可喻纯洁。如王安石的《梅花》。

      古诗中还经常用到鸿雁这种鸟作意象。来象征孤独、思乡、念亲;还可喻书信和消息。比如隋代薛道衡的《人日死归》: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又如杜甫《天末怀李白》中的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在古诗中的燕,也是一个常见的意象。常象征离愁、相思、感伤等。比如刘禹锡的《朱衣巷》中的燕,晏殊的《浣溪沙》中的燕。燕还可表现美好的意象。如《诗经.谷风》中的思为双飞燕,衔泥巢君屋就象征爱情的美好。

      当然,古诗中的典型意象远远不止这些,这里只是例举一些,权作抛砖引玉。

    [阅读全文]...

2021-12-20 14:07:06
  • 八年级语文古诗词归纳

  • 语文,八年级,文学
  • 八年级语文古诗词归纳

      在学*、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都对那些朗朗上口的古诗很是熟悉吧,狭义的.古诗,是指产生于唐代以前并和唐代新出现的*体诗(又名今体诗)相对的一种诗歌体裁。你知道什么样的古诗才能算得上是好的古诗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八年级语文古诗词归纳,欢迎大家分享。

      【初二上册】

      (一)课内古诗

      【望岳】(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春望】(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石壕吏】(杜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归园田居(其三)】(陶渊明·东晋)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使至塞上】(王维·唐)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渡荆门送别】(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游山西村】(陆游·南宋)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春社*,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二)课外古诗词

      【长歌行】(汉乐府)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野望】(王绩·唐)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早寒江上有怀】(孟浩然·唐)

      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迷津欲有问,*海夕漫漫。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

      八月湖水*,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黄鹤楼】(崔颢·唐)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送友人】(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秋词】(刘禹锡·唐)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鲁山山行】(梅尧臣·北宋)

      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

      【浣溪沙】(苏轼·北宋)

      兰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初二下册】

      (一)课内部分

      【酬乐天扬州初逢*上见赠】(刘禹锡·唐)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赤壁】(杜牧·唐)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过零丁洋】(文天祥·明)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水调歌头】(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阅读全文]...

2022-05-24 17:23:43
  • 古诗词动物意象归纳大全

  • 动物
  • 古诗词动物意象归纳大全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对古诗都再熟悉不过了吧,古诗具有格律限制不太严格的特点。还苦于找不到好的古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古诗词动物意象归纳,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鸿雁 书信——对亲人的思念。

      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如隋人薛道衡《人日思归》:“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早在花开之前,就起了归家的念头;但等到雁已北归,人还没有归家。诗人在北朝做官时,出使南朝陈,写下这思归的诗句,含蓄而又婉转。以雁写思的还有“夜闻归雁生相思,病入新年感物华”(欧阳修《戏答元稹》)、“残星数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唐人赵嘏《长安秋望》)、“星辰冷落碧潭水,鸿雁悲鸣红蓼风”(宋人戴复古《月夜舟中》)等。也有以鸿雁来指代书信。鸿雁传书的典故大家比较熟悉,鸿雁作为传送书信的使者在诗歌中的运用也就普遍了。如“鸿雁几时到,江糊秋水多”(杜甫《天末怀李白》)、“朔雁传书绝,湘篁染泪多”(李商隐《离思》)等。

      鹧鸪 鹧鸪的形象在古诗词里也有特定的内蕴。

      鹧鸪的鸣声让人听起来像“行不得也哥哥”,极容易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如“落照苍茫秋草明,鹧鸪啼处远人行”(唐人李群玉《九子坡闻鹧鸪》)、“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诗中的鹧鸪都不是纯客观意义上的一种鸟。

      寒蝉 秋后的蝉是活不了多久的,一番秋雨之后,蝉儿便剩下几声若断若续的哀鸣了,命在旦夕。因此,寒蝉就成为悲凉的同义词。

      如唐人骆宾王《咏蝉》起首两句:“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西陆:秋天〕以寒蝉高唱,渲染自己在狱中深深怀想家园之情。宋人柳永《雨霖铃》开篇是:“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息。”还未直接描写别离,“凄凄惨惨戚戚”之感已充塞读者心中,酿造了一种足以触动离愁别绪的气氛。“寒蝉鸣我侧”(三国人曹植《赠白马王彪》)等诗句也表达这样的情思。

      鸳鸯 指恩爱的夫妇,如“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唐人卢照邻《长安古意》)。

      燕子 燕属候鸟,随季节变化而迁徙,喜欢成双成对,出入在人家屋内或屋檐下。因此为古人所青睐,经常出现在古诗词中,或惜春伤秋,或渲染离愁,或寄托相思,或感伤时事,意象之盛,表情之丰,非其它物类所能及。

      ①表现春光的美好,传达惜春之情。相传燕子于春天社日北来,秋天社日南归,故很多诗人都把它当做春天的象征加以美化和歌颂。如“冥冥花正开,飏飏燕新乳”(韦应物《长安遇冯著》),“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宴殊《破阵子》),“莺莺燕燕春春,花花柳柳真真,事事丰丰韵韵”(乔吉《天净沙·即事》),“鸟啼芳树丫,燕衔黄柳花”(张可久《凭栏人·暮春即事》),南宋词人史达祖更是以燕为词,在《双双燕·咏燕》中写到:“还相雕梁藻井,又软语商量不定。飘然快拂花梢,翠尾分开红影。”极妍尽态,形神俱似。春天明媚灿烂,燕子娇小可爱,加之文人多愁善感,春天逝去,诗人自会伤感无限,故欧阳修有“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采桑子》)之慨叹,乔吉有“燕藏春衔向谁家,莺老羞寻伴,风寒懒报衙(采蜜),啼煞饥鸦”(《水仙子》)之凄惶。

      ②表现爱情的美好,传达思念情人之切。燕子素以雌雄颉颃(xié hóng鸟上下飞),飞则相随,以此而成为爱情的象征,“思为双飞燕,衔泥巢君屋”,“燕尔新婚,如兄如弟”(《诗经·谷风》),“燕燕于飞,差池其羽,之子于归,远送于野”(《诗经·燕燕》),正是因为燕子的'这种成双成对,才引起了有情人寄情于燕,渴望比翼双飞的思念,才有了“暗牖悬蛛网,空梁落燕泥”(薛道衡·《昔昔盐》)的空闺寂寞,有了“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晏几道《临江仙》)的惆怅嫉妒,有了“罗幔轻寒,燕子双飞去”(晏殊《破阵子》)的孤苦凄冷,有了“月儿初上鹅黄柳,燕子先归翡翠楼”(周德清《喜春来》)的失意冷落,有了“花开望远行,玉减伤春事,东风草堂飞燕子”(张可久《清江引》)的留恋企盼。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③表现时事变迁,抒发昔盛今衰、人事代谢、亡国破家的感慨和悲愤。燕子秋去春回,不忘旧巢,诗人抓住此特点,尽情宣泄心中的愤慨,最著名的当属刘禹锡的《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另外还有宴殊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浣溪沙》),李好古的“燕子归来衔绣幕,旧巢无觅处”(《谒金门·怀故居》),姜夔的“燕雁无心,太湖西畔,随云去。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点绛唇》),张炎的“当年燕子知何处,但苔深韦曲,草暗斜川”(《高阳台》),文天祥的“山河风景元无异,城郭人民半已非。满地芦花伴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金陵驿》)。燕子无心,却见证了时事的变迁,承受了国破家亡的苦难,表现了诗人的“黍离”之悲,负载可谓重矣。

      ④代人传书,幽诉离情之苦。唐代郭绍兰于燕足系诗传给其夫任宗。任宗离家行贾湖中,数年不归,绍兰作诗系于燕足。时任宗在荆州,燕忽泊其肩,见足系书,解视之,乃妻所寄,感泣而归。其《寄夫》诗云:“我婿去重湖,临窗泣*,殷勤凭燕翼,寄于薄情夫。”谁说“梁间燕子太无情”(曹雪芹《红楼梦》),正是因为燕子的有情才促成了丈夫的回心转意,夫妻相会。郭绍兰是幸运的,一些不幸的妇人借燕传书,却是石沉大海,音信皆无,如“伤心燕足留红线,恼人鸾影闲团扇”(张可久《塞鸿秋·春情》),“泪眼倚楼频独语,双燕来时,陌上相逢否”(冯延巳《蝶恋花》),其悲情之苦,思情之切,让人为之动容,继而潸然泪下。

      ⑤表现羁旅情愁,状写漂泊流浪之苦。“整体、直觉、取象比类是汉民族的主导思维方式”(张岱年《*思维偏向》),花鸟虫鱼,无不入文人笔下,飞禽走兽,莫不显诗人才情。雁啼悲秋,猿鸣沾裳,鱼传尺素,蝉寄高远,燕子的栖息不定留给了诗人丰富的想象空间,或漂泊流浪,“年年如新燕,飘流瀚海,来寄修椽”(周邦彦《满庭芳》);或身世浮沉,“望长安,前程渺渺鬓斑斑,南来北往随征燕,行路艰难”(张可久《殿前欢》);或相见又别,“有如社燕与飞鸿,相逢未稳还相送”(苏轼《送陈睦知潭州》);或时时相隔,“磁石上飞,云母来水,土龙致雨,燕雁代飞”(刘安《淮南子》)。

      杜鹃鸟 古代神话中,蜀王杜宇(即望帝)因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于是古诗中的杜鹃也就成为凄凉、哀伤的象征了。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子规鸟即杜鹃鸟。起句写即目之景,在萧瑟悲凉的自然景物中寄寓离别感伤之情。三、四句以寄情明月的丰富想象,表达对友人的无限怀念与深切同情。宋人贺铸《忆秦娥》:“三更月,中庭恰照梨花雪;梨花雪,不胜凄断,杜鹃啼血。”三更月光照在庭院里雪白的梨花上,杜鹃鸟在凄厉地鸣叫着,使人禁不住倍加思念亲人,伤心欲绝。词人通过描写凄清的景物,寄托了幽深的乡思。其他又如“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唐人秦观《踏莎行》)、“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宋人王令《送春》)等,都以杜鹃鸟的哀鸣,来表达哀怨、凄凉或思归的情思。

      猿猴:哀伤、凄厉。

      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

      鱼:自由、惬意;鹰:刚劲、自由、人生的搏击、事业的成功。

      狗、鸡:生活气息 田园生活。

      (瘦)马: 奔腾、追求、漂泊。

      乌鸦:小人、俗客庸夫、哀伤;沙鸥:飘零、伤感。

      鸟:象征自由。

      莼[chún]羹鲈脍:指家乡风味。

      后来文人以“莼羹鲈脍”、“莼鲈之思”借指思乡之情。

      双鲤:代指书信。

      汉乐府《饮马长城窟行》诗云:“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后来即以双鲤借代远方来信。庄周梦蝶:语出自《庄子·齐物论》:“昔者庄周梦为胡(蝴)蝶,栩栩然胡(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蝴)蝶与?胡(蝴)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蝴)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庄子以此说明物我为一,万物齐等的思想。后来文人用来借指迷惑的梦幻和变化无常的事物。

      【动物类】

      (1)蝉:感身世,诉悲凉;痛别离,苦远游。

      (2)鸿雁:鸿雁是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

      (3)杜鹃:杜鹃,又名杜宇、子规,叫声凄切,在古典诗歌中它往往和哀怨、思归相关。

      (4)鹧鸪:鹧鸪的鸣声让人听起来像“行不得也哥哥”,极容易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

      (5)黄莺:善于歌唱,是春天的象征。

      【植物类】

      (1)柳:“柳”,“留”的谐音,折柳有相留之意。故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俗,因此“柳”带有伤离别的意味。

      (2)梅:“梅”有性耐寒的特点,诗人借以表达孤高,不谐流俗的品格。

      (3)菊:菊,傲霜之花,它品格坚强,气质清高。

      (4)莲:“莲”与“怜”音同,诗句借以表达爱情。

      (5)梧桐:梧桐是凄凉悲伤的象征。

      (6)芳草:以芳草喻离恨,喻所思之人,喻年年复如引起时间匆匆、人生短暂、年华宝贵的惜时感叹。

      【自然现象类】

      (1)明月:明月蕴涵思乡之愁。

      (2)流水:流水常常能引起人对时光流逝、愁绪绵长、历史变迁的感叹。

      (3)黄昏、夕照:感伤的心情意绪、人生迟暮的生命悲叹、伤古吊昔的悲凉意蕴。

      (4)细雨、烟雾:细雨蒙蒙,烟雾无边,寄托诗人无边的愁绪和郁闷的心情。

      【时令节日类】

      (1)中秋:八月十五日,是阖家赏月的佳节,所以人们在这一天大多思念亲人。

      (2)重阳:九月初九日,古人以九为阳数故云。重阳日古人有登高饮酒的*俗。

      (3)寒食:清明前一日,寒食节禁火三日,万户无烟,与冷清、萧条有关。

      (4)清明:三月的节气名,也是祭祖扫坟的日子。

    [阅读全文]...

2022-04-03 16:57:04
  • 黄金台的诗词典故

  • 语文
  • 黄金台的诗词典故

      在日复一日的学*、工作或生活中,大家对成语都再熟悉不过了吧,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黄金台的诗词典故,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典源出处

      《战国策·燕策一》:“燕昭王收破燕后即位,卑身厚币,以招贤者,欲将以报仇。故往见郭隗先生曰:‘齐因孤国之乱,而袭破燕,孤极知燕小力少,不足以报。然得贤士与共国,以雪先王之耻,孤之愿也。敢问以国报雠者奈何?’郭隗先生对曰:‘……今王诚欲致士,先从隗始; 隗且见事,况贤于隗者乎? 岂远千里哉?’于是昭王为隗筑宫而师之。”《史记·燕召公世家》亦载。《文选·孔融〈论盛孝章书〉》:“昭王筑台,以尊郭隗,隗虽小才,而逢大遇,竟能发明主之至心。” 《文选·鲍照〈放歌行〉 诗》注引 《上谷郡图经》:“黄金台,易水东南十八里,燕昭王置千金于台上,以延天下之士。”《史记·孟子荀卿列传》:“ (邹衍) 如燕,昭王拥彗先驱,请列弟子之座而受业,筑碣石宫,身亲往师之。”

      释义用法

      战国时燕昭王欲兴国复仇,招纳贤者,去向郭隗请教,郭隗对他讲了千金买马骨的'故事,然后说,要招贤致士,可以先从我开始,像我这样的都被重视,何况比我强的呢? 天下贤士自然会来了。于是昭王“筑宫而 师之。”后来记载遂有筑黄金台之说。后以此典指帝王招贤纳士,任用人才。参见“燕昭市骏”。

      用典形式

      【拥彗】 唐·李商隐:“式闾真道在,拥彗信谦光。”唐·李白:“君不见昔时燕家重郭隗,拥彗折节无嫌猜。”

      【金台】 唐·杜牧:“我虽在金台,头角长垂折。”清·夏孙桐:“夕照淡金台,消沉几霸才。”清·顾炎武:“相逢不见金台侣,但说荆轲是酒人。”

      【始隗】 唐·孟郊:“选俊感收毛,受恩惭始隗。”

      【拜隗】 元·郝经:“费尽黄金台始成,一朝拜隗人尽惊。”

      【隗台】 唐·罗隐:“龙门盛事无因见,费尽黄金老隗台。”

      【隗始】 唐·杜牧:“礼数全优知隗始,讨论常见念回愚。”

      【尊隗】 唐·李商隐:“故事曾尊隗,前修有荐雄。”

      【燕台】 唐·祖咏:“燕台一去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清·吴伟业:“赵氏只应完白璧,燕台今已重黄金。”

      【师郭隗】 清·查容:“岂为燕台师郭隗,一时客去感飘零。”

      【延郭隗】 清·黄景仁:“台上何人延郭隗? 市中无处访荆卿。”

      【郭隗台】 唐·罗隐:“千枝白露陶潜柳,百尺黄金郭隗台。”清·黄鷟来:“秋风自老荆卿市,夜月空登郭隗台。”

      【郭隗宫】 清·顾炎武:“断霓夫人剑,残烟郭隗宫。”

      【黄金台】 南朝宋·鲍照:“岂伊白壁赐,将起黄金台。”唐·柳宗元:“燕有黄金台,远致望诸君。”唐·李白:“昭王白骨萦蔓草,谁人更扫黄金台?”宋·范成大:“故人客馆中天开,非君谁上黄金台?”

      【黄金峻】 唐·杜牧:“郭隗黄金峻,虞卿白璧鲜。”

      【隗在燕】 唐·刘禹锡:“兴伴王寻戴,荣同隗在燕。”

      【燕王台】 唐·高适:“题诗碣石馆,纵酒燕王台。”

      【燕昭台】 明·陈子龙:“秋风瑟瑟黄云堆,我亦振驾燕昭台。”

      【千金筑台】 唐·杨巨源:“六国唯求客,千金遂筑台。”

      【台上黄金】 清·黄景仁:“素衣缁,黑头白,台上黄金惨无色。何益,待重新整顿,看山双屐。”

      【恩从隗始】 宋·王安石:“功谢萧规惭汉第,恩从隗始诧燕台。”

      【高台黄金】 唐·罗隐:“浮世*来轻骏骨,高台何处有黄金?”

      【郭隗见招】 清·王夫之:“北望黄金台,郭隗时见招。”

      【隆郭隗礼】 清·赵执信:“但隆郭隗礼,不洒田光血。”

      【筑台自隗】 唐·刘禹锡:“筑台先自隗,送客独留髡。”

      【燕昭筑台】 宋·汪元量:“燕昭筑台金满地,郭隗登台多意气。”

      【黄金独名台】 清·杜诏:“伯业销沉等劫灰,黄金照耀独名台。”

      【登台吊黄金】 清·元璟:“入梦几人飞白凤,登台终古吊黄金。”

    [阅读全文]...

2022-03-16 13:08:15
  • 方进坏陂的诗词典故

  • 语文
  • 方进坏陂的诗词典故

      语文是一个多义词,通常作为语言文字、语言文学、语言文化的'简称,其本义为“语言文字”。语文课一般被认为是语言和文化的综合科。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方进坏陂的诗词典故,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典源出处

      《汉书·翟方进传》:“初,汝南旧有鸿隙大陂(bei),郡以为饶,成帝时,关东数水,陂溢为害,方进为相,与御史大夫孔光共遣掾行视,以为决去陂水,其地肥美,省堤防费而无水忧,遂奏罢之。及翟氏灭,乡里归恶,言方进清陂下良田不得而奏罢陂云。王莽时常枯旱,郡中追怨方进,童谣曰:‘坏陂谁?翟子威。饭我豆食羹芋魁。反乎覆,陂当复。谁云者?两黄鹄。’”

      释义用法

      汉代翟方进(字子威)把鸿隙池水放掉,认为可以免除水患,但后来当地时常干旱,无水灌溉,当地人怨恨他,传唱童谣,说他毁坏了陂池,使人不能种水稻,只能吃豆饭芋羹,假托仙人预言,陂池还会恢复。后以此典指治理水利;或以“陂坏当复”等指事物反覆;或以“芋魁饭豆”等指粗粝的饭食。

      用典形式

      【双黄鹤】宋·辛弃疾:“如卧长

      虹陂十里,是谁言,听取双黄鹤。”

      【两黄鹄】宋·苏轼:“定须却致两黄鹄,新与上帝开濯龙。”

      【思两鹄】宋·苏轼:“饭豆羹藜思两鹄,饮河噀水赖长霓。”

      【复陂谣】宋·范成大:“安得能言两黄鹄,为君重唱复陂谣。”

      【羹芋魁】清·顾炎武:“五十年来羹芋魁,顿令泽国生蒿菜。”

      【*陂往复】清·归庄:“光武宣王终有望,*陂往复理难谕。”

      【芋魁饭豆】宋·苏轼:“拂衣自注下下考,芋魁饭豆吾岂无。”

      【陂坏当复】宋·陆游:“共知陂坏行当复,敢恨台高既已倾。”

      【两鹄告成坏】宋·苏轼:“江湖开塞古有数,两鹄飞来告成坏。”

      相关推荐:

      长城自坏诗词典故

      典源出处

      《宋书·檀道济传》:“于是收道济及其子给事黄门侍郎植、司徒从事中郎粲……等八人,并于廷尉伏诛。……初,道济见收,脱帻(ze)投地曰:‘乃复坏汝万里之长城!’”

      释义用法

      南朝宋将檀道济协助刘裕建立*有大功,后遭忌被杀。檀道济被捕时,把帽子摔在地上说:“竟然毁坏你家的万里长城!”后用此典指统治集团内部自相残杀或杀害功臣,也用以指守边将领。

      用典形式

      【长城坏】清·钱谦益:“何当大星陨,坐见长城坏。”

      【坏长城】清·邱迥:“沙漠何期归故主,权奸乃敢坏长城。”清·陈伦:“风波万里坏长城,三字翻称廷尉*。”

      【隳道济】清·朱彝尊:“长城隳道济,大勇丧成。”

      【万里长城】唐·杜牧:“三边要高枕,万里得长城。”唐·白居易:“谁遣书生论兵事,万里长城元自弃。”

      【长城自坏】清·王峻:“长城自坏天难问,半壁偏安主厚颜。”清·黄鷟来:“长城自坏出不意,兜鍪误我何其愚。”

      【江左长城】元·潘纯:“江左长城真自坏,邺中明月竟谁歌?”

      【塞上长城】宋·陆游:“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长城君自坏】清·王士禛:“太息长城君自坏,军中空卓曲端旗。”

      【自坏万里城】清·唐孙华:“石头袁粲真堪惜,自坏边关万里城。”

    [阅读全文]...

2022-01-20 21:52:20
  • 方寸的诗词典故

  • 方寸的诗词典故

      本指一寸见方的心部,是心的别名,由“方寸之地”节略而来。古人以“方寸之地”指心,始于《列子·仲尼》:“吾见子之心矣: 方寸之地虚矣。”讲的是一个悟道体虚的故事: 龙叔称病,请文挚诊视。文挚让龙叔向阳站着,自己从他背后观看,说:“我看到你的心了。你的心已虚空无物,和圣人差不多了。”方寸是指“见方一寸”的大小。称心为“方寸之地”,是说心虽小而能至大的意思。至晋代陈寿撰《三国志》,略言为“方寸”。

      《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庶辞先主而指其心曰:‘本欲与将军共图王霸之业者,以此方寸之地也。今已失老母,方寸乱矣,无益于事,请从此别。’遂诣曹公。”说的是: 三国时,徐庶同诸葛亮是好朋友,把诸葛亮推荐给刘备。诸葛亮和徐庶一起跟随刘备,被曹兵追赶,不幸,徐庶的`母亲被曹操捉去。徐庶非常孝顺,母亲被俘,他不忍丢下母亲,就指着自己的心对刘备说:“我本来要同您一起共创雄伟的事业,我这方寸之地是这样想的。可现在我的老母被曹兵抓去,我的方寸已经乱了,不能安心,再留在您这里也起不了什么作用,我从此要同您分别了。”于是,徐庶便到曹操那里去了。徐庶虽到了曹营,但并没有救出自己的母亲,反而使母亲自缢而亡。且徐庶一生未为曹操献上一计。

      此后,“方寸”便成了心的别名。

    [阅读全文]...

2022-04-07 18:10:15
  • 杜鹃啼血的诗词典故

  • 语文
  • 杜鹃啼血的诗词典故

      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古诗吧,古诗是*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又称古体诗或古风。你所见过的古诗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杜鹃啼血的诗词典故古诗,欢迎阅读与收藏。

      杜鹃啼血的诗词典故

      比喻深切的思乡之情,常形容十分哀痛。典出《华阳国志》。

      战国时,四川蜀王名杜宇,号望帝,教导百姓循农时植庄稼,深得百姓拥护。后因大臣开明治水害有功,杜宇感激开明,遂主动禅位于开明,自己离国隐居。恰逢暮春,鹃鸟从早到晚苦啼不止,声调凄切,与“不如归去”的语音很相*。蜀人听了感到悲哀,都说鹃鸟是杜宇的魂魄所化,以示思念。因而人们把鹃鸟叫杜鹃,又名杜宇、子规。西晋·左思《蜀都赋》:“碧出苌弘之血,鸟生杜宇之魄。”唐·白居易《琵琶行》:“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历代诗人多借杜鹃啼血之说,抒发怀国思乡的情感。

      “杜鹃”又是一种花名,又名映山红。传说在很早以前,杜鹃花并没有名字,含苞却久不绽放,杜鹃鸟整日围绕着它歌唱,一直唱得嘴中流出血来,花儿终于开放了,人们便称它为杜鹃花。李白诗云:“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白居易也有诗句:“杜鹃啼时花扑扑”,“一声催得一枝开”。

      杜鹃啼血的故事

      古代的时候,在蜀国境地发生了一件奇怪的事。

      有一天,一个男孩忽然驾着祥云从天上降下来,落在蜀国东南的朱提。一落在地上,男孩就说自己叫杜宇。

      同时,又有一个女子,从汇源的井水里涌现出来,她说她的名字叫利。

      杜宇长得英俊大方,利生得聪明漂亮。这天造地设的.两个奇人结成了夫妻,杜宇自立为蜀王,号称望帝。

      望帝很关心人民的生活,什么播种啦,耕田啦,收割啦,他都亲自过问,就连人们盖房子,他也要亲自到场,所以深受人们一爱一戴。

      当时蜀国常闹水灾,那些洪水从上游的山区奔流下来,冲毁了无数的庄稼,也冲坏了许多的房屋,所以望帝急切盼望有人能根治水患。

      有一天,忽然从一江一水里逆流浮上一具男子的一尸一体,大家站在一江一边看见了,都觉得很奇怪,因为一尸一体应该顺流而下才对,为什么能够逆流而上呢?这是灾难的预兆还是吉祥的征兆呢?赶紧去告诉望帝吧!

      望帝弄了一条船,组织大家把这具一尸一体打捞上来,放到岸边,他们一看这人是一个魁梧的男子,都觉得可惜,就准备找个地方安葬他。

      让大家更奇怪的是,一尸一体一碰到一江一岸的土地,就慢慢地复一活了。

      望帝问他:“你是谁?为什么被水淹死还能够逆水行走?为什么一见了土地就能够复一活呢?难道说你是神仙不成?”

      这个人从容地说:“我是楚国人,名叫鳖灵,我在楚国被淹死,却逆水前行,到了蜀国又复一活了,我也不知道是因为什么,也许是天意吧!因为我能够治理水患,能够帮助望帝治水。”

      望帝一听,特别高兴,立即封鳖灵为宰相,派他前去治理洪水。

      鳖灵果然表现出了非凡的才干。

      他带领人们凿开了巫山,使壅塞的水流通过巫峡,奔泄到夔门以外的大一江一里去,从而*息了洪水的灾难。

      望帝见鳖灵这么有才干,解决了一直困扰着他的一大难题,便准备将王位禅让给鳖灵,自己到西山去隐居。

      鳖灵一听,立刻说:“这怎么行呢?蜀国是您辛辛苦苦开创的,我怎么能够继承您的王位呢?”

      望帝说:“王者之位,本应该能者居之,你带领人们治理了水患,给百姓带来了幸福的生活,就应该继承帝位!我隐退之心已定,望宰相切莫推脱!”

      于是鳖灵就继承了王位,称做丛帝,又叫开明帝。

      丛帝领导蜀人兴修水利,开垦田地,做了许多好事,老百姓过着快乐的生活。

      可是,慢慢地,丛帝有点居功自傲,便不大体恤民情了。

      原来他一顿饭只吃一道菜就行了,现在连续上十道菜还不满足;原来他只穿着粗布的衣服就很满意了,现在穿着绫罗绸缎还嫌不够;原来他的身边只有一个妃子,现在后宫里的美女数也数不清了……

      望帝在西山隐居,时常听到人们发表对丛帝的议论,他听说这事之后,非常着急,决定自己亲自进宫,劝导丛帝。

      老百姓听说这个消息后,个个兴奋异常,他们也想随老王一起去劝说丛帝。

      丛帝在城楼上看到老王带着那么多人奔来,以为老王要夺回王位,因此带人马打来了。他立即下令关紧城门,不准老王带人进城。

      望帝无法进城,又不能发动战争去攻打,这样百姓就更有苦头吃了。望帝很着急,他心想,为了百姓,我情愿化做那会飞的鸟儿去进谏丛帝。

      他这么想着,竟真的化做一只杜鹃鸟。杜鹃立即展翅飞到蜀宫御花园的楠木树上,高声叫道:“民贵呀!民贵呀!”

      丛帝的妃子们把杜鹃的事情告诉丛帝,丛帝很奇怪,就来观看,那只杜鹃也没有什么特别的,只是不停地叫:“民贵呀!民贵呀!”

      丛帝说:“民贵民贵!我也知道民贵!我辛苦了这么些年,稍稍享受一下也是应该的!莫非你是望帝变的不成?”

      丛帝走了,再也没有理睬杜鹃。

      杜鹃还在日夜不停地叫着:“民贵呀!民贵呀!”

      杜鹃就这样一直叫着,直到口里流一出鲜血。

      丛帝终于知道了这只杜鹃真是望帝变的,他终于明白了望帝的苦心。

      他惭愧极了,跪在楠木树下,痛哭流涕!从此以后,他励一精一图治,变成了一个更受百姓一爱一戴的国王。

    [阅读全文]...

2022-03-06 21:42:44
  • 终军请缨诗词典故

  • 语文
  • 终军请缨诗词典故

      诗词,是指以古体诗、*体诗和格律词为代表的*汉族传统诗歌。亦是汉字文化圈的特色之一。通常认为,诗较为适合“言志”,而词则更为适合“抒情”。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终军请缨诗词典故,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典源出处:

      《汉书·终军传》:“南越与汉和亲,乃遣军使南越,说其王,欲令入朝,比内诸侯。军自请:‘愿受长缨,必羁南越王而致阙下。’军遂往说越王,越王听许,请举国内属。……越相吕嘉不欲内属,发兵攻杀其王,及汉使者皆死。……军死时年二十余,故世谓之‘终童’。”

      释义用法:

      汉代终军奉使南越,说其王归汉,终军表示,只要给自己一条长带,就可以把南越王缚来阙下。后用此典表示志在报国,*出征杀敌。

      用典形式:

      【长缨】宋·陆游:“遗民久愤污左衽,孱虏何足烦长缨。”明·陈子龙:“昔日长缨怀壮志,此时白羽公当挥。”

      【系虏】唐·元稹:“请缨期系虏,枕草誓捐躯。”

      【请缨】唐·杜甫:“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明·沈明臣:“谁道虎头非将种,请缨从古是书生。”明·何景明:“先帝恩深能养士,请缨谁为系楼兰。”

      【长绳缚】明·沈周:“左贤早待长绳缚,莫遣论功白发生。”

      【吊终军】宋·苏轼:“且向东皋伴王绩,未遑南越吊终军。”

      【问长缨】宋·刘克庄:“问长缨,何时入手,缚将戎主?”

      【系南越】唐·魏征:“请缨系南越,凭轼下东藩。”清·陈至言:“请缨系南越,无路痛书生。”

      【终军愤】明·李攀龙:“书生自抱终军愤,国士谁讥魏绛功。”

      【终童志】清·佟世临:“请缨慷慨终童志,赋鹏沉沦贾傅年。”

      【持长缨】宋·周邦彦:“曷不持长缨,取虏报县官。”

      【挥长缨】清·黄景仁:“夕不家宿辞帝城,式董戎寄挥长缨。”

      【请长缨】唐·祖咏:“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明·黄*:“闻道辽阳飞羽急,书生急欲请长缨。”清·张景祁:“追思燕颔勋名,问谁投健笔,更请长缨?”

      【请缨日】宋·陆游:“慷慨知非请缨日,推移忽及挂冠年。”

      【请缨手】金·元好问:“爱惜*生请缨手,一蓑休忆弄秋江。”

      【南越书生】清·黄鷟来:“伊吾壮士思鸣剑,南越书生快请缨。”

      【终军请缨】唐·杜牧:“雄如马武皆弹剑,少似终军亦请缨。”清·叶衍兰:“簪绂乐升*,终军漫请缨。”

      【请缨北阙】宋·陈师道:“请缨北阙非无意,捧檄南州且为亲。”

      【请缨系粤】宋·刘克庄:“依稀记,曾请缨系粤,草檄征辽。”

      【长缨系单于】宋·乐雷发:“深衣大带讲唐虞,不如长缨系单于。”

    [阅读全文]...

2022-07-26 12:14:28
  • 高中古诗词鉴赏技巧(古诗鉴赏答题方法归纳)

  • 高中,方法
  • 古诗词鉴赏是高考语文的必备考点,对于那些摸不到规律的童鞋有福喽,下面这10大规律,希望对同学们能够有所帮助!

    一、抓诗眼、抓意象、明意境

    1.诗眼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古人写诗特别讲究“炼字”。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传神的一个字、一个词,一般是动词、形容词。如“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等等,使诗歌生动形象,境界全出。

    2.意象

    诗作中作者所写之景、所示之物,这客观的“象”与作者借景抒情的“情”、咏物所言的“志”的完美结合。

    古诗词中的意象往往是约定俗成,有规律可循的,例如:“梅花”是高洁品格的象征;“月亮”代表思乡之情;“鸿雁”是传书的信使等等。有时诗人还会创造一群意象,如马致远的《秋思》就创造了11个意象,用“断肠人”这一中心意象来表达思归怀远的秋思。

    3.意境

    意境是文艺作品中和谐、广阔的自然和生活图景,渗透着作者含蓄、丰富的情思而形成的能诱发读者想象和思索的艺术境界。优秀的古诗词都创造了具有广阔艺术空间的意境。诗歌意境(情景)关系往往比较多的是寓情于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意境特点有:慷慨悲壮、雄浑苍劲、恬淡自然、雄浑壮观、悲壮苍凉、孤独冷寂等等。可见,抓住这几个关键处,我们就可以穿越语言屏障,迅速触摸到诗人的心灵世界,走进诗的艺术境界,解诗答题。

    二、掌握古诗词基本知识

    诗歌分为古体诗(又称“古风”)、今体诗(又称“格律诗”)。

    古体诗:包括“今体诗”出现以前的除“楚辞”以外的所有诗作,也包括“今体诗”出现以后的除“今体诗”以外的所有诗作。“歌、行、吟”分别是古体诗的一种体裁。如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白居易的《琵琶行》、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

    今体诗:分为律诗、绝句。律诗每首八句,有五律(五字)、七律(七字)。首联(一、二句)、颔联(三、四句)、颈联(五、六句)、尾联(七、八句),颔联、颈联必须对仗。绝句每首四句,有五绝(五字)、七绝(七字),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一般押*声韵,一韵到底。

    词:是今体诗之后产生于盛唐,流行于中唐,发展于晚唐与五代,成就于宋代的一种新诗体。词又称长短句(句子字数不等、长短不一)、诗余(由诗歌发展而来)。根据词的长短,词又分单调(也叫小令,一般认为58字以内)、中调(一般分上下阙,58-96字)、长调(96字以上,三阙以上)。词有词牌,词牌严格律定了每首词的格律和音韵。

    曲:即散曲,分为“小令”、“套数”。是宋金时期逐渐形成的一种新诗体。曲与词的最大不同,是曲可在词规定的字数中增加衬字,从而增加语言的生动性,更自由灵活地表达思想与情感。

    三、把握不同的诗作题材

    就诗作题材内容的不同,古诗词可分为写景(抒情)诗、记事(咏怀)诗、咏史(怀古)诗、咏物(言志)诗、田园(山水)诗、边塞(征战)诗等等。

    写景诗:学生在高中阶段大体接触过,毋须多说。

    咏怀诗:叙事抒怀,通过具体的事件的叙写来抒写胸臆,抒写个人的恨别、怀远、思乡、离愁、感时等情怀的作品。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杜甫的《春望》。

    咏史诗:诗人对某一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的咏叹,一般融进了诗人独到的见识,以史咏怀,以史诵人,以史治史,以史喻今。如陶渊明、刘禹锡、杜牧等都是咏史诗的作者。

    咏物诗:主要特点是托物言志。这类古诗中的“物”多具有特定意义的意象。如桃花象征美人、牡丹寄寓富贵、杨花有飘零之意等等,不同的意象有不同的内蕴。

    山水田园诗:写田园生活和山水风景,陶渊明是田园诗的开山,南朝的谢灵运是山水诗的鼻祖。唐代形成了山水田园诗派,主要有王维、孟浩然、储光羲、常建等。

    边塞诗:描写边塞生活与民族矛盾,还有一系列与边塞有关的东西形成于盛唐,最高成就为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

    四、分清各种风格流派

    “风格”是指诗人在选择题材、塑造形象以及语言运用等方面形成的创作特色。如陶渊明的诗恬淡*和,王维的诗诗中有画,李白的诗豪放飘逸,杜甫的诗沉郁顿挫。

    流派主要指诗歌的流派和词的流派。

    1.诗歌流派:现实主义、浪漫主义

    现实主义:提倡客观地观察现实生活,精确细腻地描写现实,真实地表现典型环境的典型人物。源头:《诗经》;代表作家:杜甫、白居易、陆游等。

    浪漫主义:善于抒发对理想的热烈追求,用热情奔放的语言、奇特的想象和夸张手法、神话故事来塑造形象。源头:《楚辞》;代表作家:屈原、李白、李贺、龚自珍等。

    2.词的流派:

    豪放派、婉约派豪放派:气势磅礴,格调高昂,意境雄浑,感情激荡。代表人物:苏轼、辛弃疾。

    婉约派:笔调柔和,感情细腻,委婉缠绵,韵味深远。代表人物:刘永、姜夔、秦观、李清照。

    五、注意分析各种表达技巧

    选材方面的虚实结合(实景是诗人描写的现实客观景物,也即眼前之景、可观之景;虚景是诗人通过感觉、联想或想象而虚拟出的景物,也即心中之景、可想之景),虚实结合往往是古诗词意境的基本方法。

    选材方面的反衬:古诗词表达技巧中的反衬是相对“正衬”而言的一种表达技巧。在作品中为了使对某事物的描写更清楚、突出,而采用相反的、相对立的事物从旁陪补的方法。它与“对比”不同,对比的两个事物间的关系是并列的,结果是突出对比双方;反衬却可以明显地分出衬托的事物和被衬托的事物,突出被衬托的一方。

    内容方面的动静结合:有时可理解为“以动衬静”,“动静相对”。

    结构方面的伏笔与照应:诗作者在读者不经意处的暗示交代,使诗歌结构严谨,首尾呼应,文题呼应。

    结构方面的对比:对比是指在作品中把两个相互对立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相互矛盾的两方面并举出来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适于突出形象特征,揭示形象意义,对于主题的表达也易产生犀利、深刻的效果。

    寓意方面的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借古抒怀、意在言外,等等。

    六、注意品味各种语言风格

    古诗词中对词句的考查往往由字面到内涵的深入解说,因此了解各种不同的语言风格很重要。古诗词语言风格一般有庄重、严肃与诙谐、风趣;形象、生动与质朴;简练与缜密;含蓄与明了;犀利与*和;细腻、委婉与豪爽、热烈。对语言感知力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诗歌鉴赏力的高低。

    要在意境中品味词、句:诗中的词、句处在统一意境中,只有在诗境中分析,才能得到正确的理解。如注意了《月夜忆舍弟》的总体意境,就能正确理解“月是故乡明”———因思乡念故乡而备觉故乡的月更明。

    要把握特殊语法现象:为了合乎作诗词的规则,所以往往有变式句存在。如“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诗词中词类活用现象也要引起注意,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等等。

    七、注意明辨各种修辞手法

    古诗词中作者常常会运用各种不同的修辞手法,使表情达意丰富形象。

    比喻:最常用的技巧。写同一事物还可以用不同比喻。如李煜的“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写了“似春水”的“愁之多,之源源不断”。

    通感:把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沟通起来,如林逋的“暗香浮动月黄昏”,用视觉“暗”写嗅觉“香”、突出梅香的特点。

    借代:如用“帆”代“船”,“朱门”代“*豪门之家”。

    互文:在连贯性话语中,将本应含在一起的词语,分别安排在上下两句,或一句的上下段中,既省字又表意。如白居易的“主人下马客在船”,实际是说:“主人下马在船,客人下马在船”。

    设问:如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夸张:如辛弃疾的“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阅读全文]...

2022-04-16 07:44:24
  • 谢安泛海的诗词典故

  • 谢安泛海的诗词典故

      典源出处

      《世说新语·雅量》:“谢太傅 (安) 盘桓东山时,与孙兴公诸人泛海戏。风起浪涌,孙、王诸人色并遽,便唱使还。太傅神情方王 (wang,旺),吟啸不言。舟人以公貌闲意说(悦),犹去不止。既风转急,浪猛,诸人皆喧动不坐。公徐云:‘如此,将无归!’众人即承响而回。于是审其量,足以镇安朝野。”《晋书·谢安传》亦载。

      释义用法

      东晋谢安与众人泛海游,海上起风浪,众人都惊慌嚷着回船,只有谢安神色闲逸,意兴如常。后用此典表现乘船出游,意兴豪纵。

      用典形式

      【泛海船】 唐·李白:“兴引登山屐,情催泛海船。”

      【谢安舟楫】 唐·杜甫:“谢安舟楫风还起,梁苑池台雪欲飞。”

      【谢安泛海】 宋·陆游:“已欠谢 安俱泛海,况无王粲与登楼。”

      【安石泛溟渤】 唐·李白:“安石泛溟渤,独啸长风还。”

      【乘桴从安石】 宋·苏轼:“乘桴我欲从安石,遁世谁能识子嗟。”

    [阅读全文]...

2022-04-15 11:36:51
古诗词的典故归纳 - 句子
古诗词的典故归纳 - 语录
古诗词的典故归纳 - 说说
古诗词的典故归纳 - 名言
古诗词的典故归纳 - 诗词
古诗词的典故归纳 - 祝福
古诗词的典故归纳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