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深山草庐隐居的古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深山草庐隐居的古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深山草庐隐居的古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深山草庐隐居的古诗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寻雍尊师隐居》
李白
群峭碧摩天,逍遥不记年。
拨云寻古道,倚石听流泉。
花暖青牛卧,松高白鹤眠。
语来江色暮,独自下寒烟。
今天早餐间,随手翻了一下桌上的《李太白诗集》,眼晴就被这句“花暖青牛卧,松高白鹤眠。”吸引住了,饭也忘了吃。仔细吟咏这首《寻雍尊师隐居》,越读越有味。索性品赏一下这首不太为人所知的诗吧。
先简单地按自己的理解粗略翻译一下。
连绵陡峻苍翠山,
峰峦高耸入云端。
远离尘嚣多自在,
那管岁月多少年。
云雾缭绕多岐路,
细认仙迹莓苔间。
途中小歇倚山石,
耳畔叮咚有溪泉。
柴院草丛野花艳,
青牛独卧忆前贤。
屋后青松与岩老,
虬枝顶上鹤闲眠。
高士谈欢煮山茗,
话如江水到天晚。
烟岚暮重须辞归,
尘躯不耐高处寒。
雍尊师就是姓雍的道师,他的名字、生*不详均无记载。尊师是对道士的尊称。成仙得道是李白终生的追求、寻仙问道就是李白日常的一项工作了。“花暖青牛卧,松高白鹤眠。”二句精妙地描绘了仙家道居的隐居者选择的住所周边环境,反衬隐者道行高深。也表达了李白对此的向往。《列仙传》载:老子乘青牛去,入大秦。《玉策记》载:千岁之鹤,随时而鸣,能登于木。其未千岁者,终不集于树上也。色纯白,而脑尽成丹。也有人说,青牛,是指花叶上有两角象蜗牛一样的青虫。我认为这种解释就太肤浅了。
《寻雍尊师隐居》这首诗不太为人所知,读来与贾岛的《寻隐者不遇》形成了一个反差,却有异曲同工之妙。这首诗、画、音完美结合。意境高远、清新淡雅、音韵和谐、对句工整、严谨飘逸。主要特点:其一,构思精巧,移步换形;其二,首尾呼应,承转分明,篇法圆紧;其三,四联八句全合律,颔联颈联对仗工整而又毫无斧凿之痕。
“群峭碧摩天,逍遥不记年。”从高处落笔,起势不凡。点出雍尊师隐居所在。赞美雍尊师超尘拔俗的人生态度;处林泉伴日月,遗世独居,自在逍遥。上句写景,下句写人,写景也为写人,人景浑然一体,突显崇高、峻拔、恒远。
“拨云寻古道,倚石听流泉”紧扣诗题,着意写“寻”。“拨”与“寻”二字绝妙,生动地再现了寻者攀登的举止和情态。诗人穿过雾隐云横的丹岩翠壁奋力攀登之后,斜靠在溪畔岩石上,倾听山泉流水之声。上句从视觉着笔,写行寻的艰难和乐趣;下句则从听觉落墨,流泉叮咚,沁心悦耳。
“花暖青牛卧,松高白鹤眠”以五彩交辉的浓笔,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地描绘了雍尊师居所优美、静谧、仙境般的环境。用青牛、白鹤来点缀隐居处,又用花和松做烘托,“卧”与“眠”清幽、安谧、静美的境界活脱而出。也是用道家典故,“青牛卧”“白鹤眠”比喻雍尊师道行高深,境界非凡,是一位绝世修道高人。
“语来江色暮,独自下寒烟”以素冷的色调,泼墨挥洒出一幅清幽隽永的画面。上句“语来”二字,省去了诗人与雍尊师的高谈阔论的细节,但可以想象他们感情之融洽,谈吐之投机。开怀畅饮,不觉已是黄昏,只好分手。诗人独自从寒烟笼罩的摩天碧峰上走下来。“下”字不仅与首句呼应,还别有情趣,与“暮”“独”“寒”三字在一联中连用,使人顿生寒气扑面而至之感。
此诗通过李白一次寻问道的经历,浓笔重彩地描绘了深山幽谷的瑰丽景物。隐者的仙家气象,也表现了李白洒脱矫健、豪爽多情的神态风姿。
本文插图来自网络,如有冒犯,请来电当速删。
踏破璀璨的历史长空,瞭望星辉里斑驳的流光闪烁,千年的风霜,冻结了多少英雄传说,那古今横贯的天地长线,串联着生命最初的力量,带给人惊奇,带给人追忆,那历史的浩繁画卷,是永不老去的心灵天宇!
陶渊明,又名陶潜,字元亮,被世人称为靖节先生,家乡位于浔阳柴桑。他是东晋末期至南朝宋初期颇为著名的伟大诗人、辞赋家,拥有众多优秀作品流传于世。陶渊明曾踏入仕途,先后出任过江州祭酒、建威参军等官职,最后一次出仕担任的是彭泽县令这一官职,上任八十几天后就辞官离开,就此归隐田园。
陶渊明的家境最初并不差,毕竟从关于他父亲拥有小妾的历史记载来看,他的家境不会差到哪里去,而自他父亲去世后,他们家才逐步走向没落。从陶渊明的诗作中可以发现到了他二十岁的时候,他们家的生活已经相当贫寒了。
陶渊明自小就学*儒家经典,喜好悠闲宁静的环境,早年陶渊明曾受过儒家和道家的教育与思想熏陶,因此他曾身怀远大志向,也曾非常向往自然,这为他之后辞官归隐田园打下基础。陶渊明在二十岁的时候踏入官场,开始他为官生涯,以求生计。而在官场动荡欺负十几年,喜好自然悠闲生活的陶渊明早已厌倦了那种充满利益算计的官场生活,最终还是选择辞官归隐田园,远离尘世官场。
陶渊明的成就并不在官场,最大的成就还是在文学方面。陶渊明在文学方面的才华极高,所著诗作文章皆是极为优秀的作品,他所著的文学作品流传至今的共有137篇,其中诗歌125首,文章12篇,被后世之人编集成《陶渊明集》。
陶渊明的品质
陶渊明有着很多文人士大夫向往的高尚品质,他拥有淡泊名利,坚持本心,不愿与世俗的黑暗势力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他还相当自尊自爱,安贫乐道,拥有常人难有的*静自然的心境。
陶渊明·采菊东篱下
由于年少时期受到家庭和儒家教育的影响和熏陶,陶渊明很早就拥有济世之志,期望建功立业,在仕途上有所大作为,能够为国家为百姓干出一番实事。然而在他们那个时代,政治官场相当黑暗,官场上的要职都被贵族所垄断,背景不够雄厚的寒门之人只会遭到贵族们的压迫,因此陶渊明即使身负济世的远大志向,但是却无法得以施展。不仅如此,陶渊明身在官场就避免不了与那些官场上的人物应酬,这些使本性正直、向往自然闲适生活的陶渊明非常难以忍受,因此,最终他作出了辞官回归田园的选择。从中就能看出陶渊明身上不慕功名利禄,坚持本心,不随波逐流的高尚品质。
辞官归隐田园后,陶渊明在诗文方面大放光彩,他借助诗歌抒发自己胸中的情感,倾诉自己心中的喜怒哀乐,所著诗歌无一不是佳作。而从他的那些诗作中,不论是饮酒诗,还是咏怀诗,亦或是田园诗,都可以看出陶渊明对宁静悠闲的田园生活的喜好,以及他淡泊旷达、安贫乐道的高尚人格。
总的来说,陶渊明身上有着许多值得世人学*的高尚品格,不仅是后世文人学者学*的目标,也是*凡人学*的榜样。
陶渊明归隐的原因
陶渊明于二十岁时踏入官场,为求生计的同时也是为了一展抱负,然而在官场沉浮十余后,他便辞官隐退,归隐田园。而陶渊明辞官归隐的原因一是出于陶渊明自身喜好自然、淡泊名利的个性有关,二则是因为当时的社会现实促使他作出辞官归隐的决定。
陶渊明本就向往追求心灵上的自由以及悠闲优雅的生活状态,充满利益与算计的官场生活并不符合他那喜爱闲逸的本性。陶渊明所处的时代是个崇尚自由、玄学盛行的年代,再加上政治官场的黑暗使得诸多文人士大夫为了避免被迫害纷纷选择隐退山林,而陶渊明隐逸性情的形成与这种现象有很大关系。而就是陶渊明的这种崇尚自然与自由、隐逸的性情使得他厌恶充满利益算计的官场,最终辞官归隐。
除了陶渊明的本性之外,他的入仕与辞官也与当时的社会现实有关。年轻时期,受儒家的教育,陶渊明也曾有着济世之志,渴望建功立业。更何况,他的家庭中曾有做过朝廷官员的家人,可以说陶渊明是出身于官宦家庭,因此他的家庭背景也会影响到他,使他有期望在政治仕途上有所作为。但是陶渊明那个时代,政局动荡不安,社会也相当动乱,在这样的情况下,就算有壮志雄心的陶渊明也不得不被消减了一番想要建功立业的热情,而黑暗无比的官场与混乱充满血腥的权力也使得本性良善的陶渊明非常厌恶。因此,陶渊明作出了辞官归隐山林的选择。
1、白发当归隐,青山可结庐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2、扰扰*生成底事?镜湖归隐老黄冠3、清溪深不测, 隐处唯孤云。4、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5、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6、结屋水云村,车尘不及门7、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8、不向东山久,蔷薇几度花。白云还自散,明月落谁家。我今携谢妓,长啸绝人群。欲报东山客,开关扫白云9、几时归去,作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10、家住苍烟落照间,丝毫尘事不相关
11、摇首出红尘,醒醉更无时节。活计绿蓑青笠,惯披霜冲雪。
12、念*昔,空飘荡,遍天涯。归来三径重扫,松竹本吾家》13、无媒径路草萧萧,自古云林远市朝。公道世间唯白发,贵人头上不曾饶14、寂寞柴门人不到,空林独与白云期15、寄隐孤山山下,但一瓢饮水,深掩苔菲。羡青山有思,白鹤忘机
16、山中何事?松花酿酒,春水煎茶
17,*生最薄封侯愿,愿与梅花过一生
18,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19,*生最薄封侯愿,愿与梅花过一生
20,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21,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22,欲报东山客,开关扫白云
描写草庐的诗句
(一)
陶侯钓矶彭蠡鱼,一帘幽梦草庐居。
青云满眼迎春色,密雨淋头涨水渠。
波浪悠然情绪好,渔漂浮动月潭虚。
夕阳懒散西山去,不愿陪翁烤白蕖。
(二)
百年故地换新天,静谷幽山碧树连。
阔瀑千寻清泻玉,莽林百里绿生烟。
柴篱犬吠闻声淡,荆簇鸡鸣入目甜。
苑菊摇姿知冷意,墙枫落叶待春还。
(三)
清溪明月照芙蕖,最忆鄱湖凤尾鱼。
几棹风波蓑笠立,一帘幽梦草庐居。
渔歌唱晚烟霞里,牧笛悠扬云水渠。
此景此情无限好,花间散步趁朝虚。
(四)
谁遣方兄到草庐, 试看九厄自乘除。
蓬窗局促愁长在, 天步艰难酒不余。
惟有此身如弃物, 空将老泪洒穷涂。
欲抛诗卷离尘境, 其奈中心情未舒。
(五)
一帘幽梦草庐居,爱说家乡百里渠。
大港涧深云水静,盐田沟浅月轮虚。
先滋中舘千倾稻,后润芗溪十亩蕖。
无限风光惹游客,丰收时节满舱鱼。
(六)
草庐泥舍树篱墙,苔绿竹青豆角秧。
笔走龙蛇惜翰墨,窗开玄武品霞光。
黄封有幸邀冰月,石案无书叹老桑。
琴韵绕梁金曲后,星河鹊影印西江。
(七)
草庐适吾意,闲书一壶茶。
砚池走龙蛇,临窗品晚霞。
有酒且邀月,无韵话桑麻。
吟罢抚琴处,月朗影西斜。
(八)
访友入桃林,山幽路转深。
轻风摇翠影,流水弄清音。
绝谷高人隐,穷崖俗客临。
草庐扬雅韵,放胆伴君吟。
(九)
莫放金风冷帐虚,冰轮皎皎映芙蕖。
拆蓬怜子少分蒂,补网趁能多打鱼。
几样伤心何处说,一帘幽梦草庐居。
且将日子来闲赋,长愿诗绫如水渠。
(十)
草庐适吾意,闲书一壶茶。
砚池走龙蛇,临窗品晚霞。
有酒且邀月,无韵话桑麻。
吟罢抚琴处,月朗影西斜。
描写隐居的诗句
隐居意思是退居乡里或乡野,深居不肯出仕。或指出世,不关注世俗之事的生活。也是华夏道家哲学术语。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描写隐居的诗句,欢迎阅读!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
一帘鸠外雨,几处闲田,隔水动春锄。——张炎《渡江云·山阴久客一再逢春回忆西杭渺然愁思》
蚕无夏织桑充寨,田废春耕犊劳军。——杜荀鹤《题所居村舍》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李绅《古风二首/悯农二首》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王维《新晴野望》
碧毯线头抽早稻,青罗裙带展新蒲。——白居易《春题湖上》
耕夫召募爱楼船,春草青青万项田;——张继《闾门即事》
水满田畴稻叶齐,日光穿树晓烟低。——徐玑《新凉》
君看获稻时,粒粒脂膏香。——黄燮清《秋日田家杂咏》
绿桑高下映*川,赛罢田神笑语喧。——欧阳修《田家》
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聂夷中《咏田家/伤田家》
村北村南,谷雨才耕遍。秀麦连冈桑叶贱。——范成大《蝶恋花·春涨一篙添水面》
重铸锄犁作斤,姑舂妇担去轮官,输官不足归卖屋。——元稹《田家词/田家行》
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王维《渭川田家》
望断金马门,劳歌采樵路。——孟浩然《田园作》
书剑时将晚,丘园日已暮。——孟浩然《田园作》
无田似我犹欣舞,何况田间望岁心。——曾几《苏秀道中》
绿波春浪满前陂,极目连云x肥。——韦庄《稻田》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王维《渭川田家》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勤苦守恒业,始有数月粮。——黄燮清《秋日田家杂咏》
雨足高田白,披蓑半夜耕。——崔道融《田上》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佚名《长歌行》
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韦应物《观田家》
客行野田间,比屋皆闭户。——姚合《庄居野行》
田舍清明日,家家出火迟。——王建《寒食》
一朝哭都市,泪尽归田亩。——元结《农臣怨》
莫辞酒味薄,黍地无人耕。——杜甫《羌村三首·其三》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李绅《古风二首/悯农二首》
半夜呼儿趁晓耕,羸牛无力渐艰行。——颜仁郁《农家》
麦收上场绢在轴,的知输得官家足。——王建《田家行》
岂知民力艰,颗米皆琳琅。——黄燮清《秋日田家杂咏》
力田已告成,计日宜收藏。——黄燮清《秋日田家杂咏》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翁卷《乡村四月》
西风八九月,积地秋云黄。——黄燮清《秋日田家杂咏》
水绕陂田竹绕篱,榆钱落尽槿花稀。——张舜民《村居·水绕陂田竹绕篱》
岁暮锄犁傍空室,呼儿登山收橡实。——张籍《野老歌/山农词》
投策命晨装,暂与园田疏。——陶渊明《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
三冬暂就儒生学,千耦还从父老耕。——陆游《观村童戏溪上》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孟浩然《过故人庄》
老农家贫在山住,耕种山田三四亩。——张籍《野老歌/山农词》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相携及田家,童稚开荆扉。——李白《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
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白居易《望月有感》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
和气吹绿野,梅雨洒芳田。——李世民《咏雨》
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孟浩然《田家元日》
在一众诗人中,王维一直都是风清月明,如皎皎星辰般的存在。他笔下的诗词,也似乎自带雅致的韵味,读来如饮清茶,唇齿留香,久不消散。
积雨辋川庄作就是这样一首诗。整首诗临摹了他在辋川隐居的闲适的田园生活,悠悠然如闲云野鹤,*淡却自在,意境相融,舒适恰意。
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菑。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山中*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野老与人争*罢,海鸥何事更相疑。
正值雨季,山林间显得更加潮湿了。而空气中氤氲着水汽,连袅袅炊烟也升得很慢。山下的农家正在做饭,她们忙前忙后,还要赶着把饭送去给在田间劳作的丈夫吃。不过,虽然是粗茶淡饭,虽然日子过得忙碌,谁又能说这不是别有一番滋味呢?
目光从充满生活气息的农家渐渐远离,举目看见了一行白鹭。如云般的白鹭,一身轻盈地掠过青翠的水田,在碧色如洗的蓝天翱翔。婉转的黄鹂声,声声悠扬,那是来自林间最动听的乐符。
杜甫也写过白鹭和黄鹂。“两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这是生机勃勃的自然之景。而王维的这行诗更幽远空灵,让人不忍打扰。这是辋川的夏天,也许寻常,但在诗人心里到底是独特的,与众不同的。
而诗人此时在干什么呢?置身于这般无忧无虑的世外桃源,诗人早已融入其中。独处空山,于他而言不是孤独,而是修身养性的怡然自得,是看淡名利的娴然宁静。是呀,槿花朝开暮落,人生也不过几十载春秋,何不松下清斋,清心寡欲地过?
说王维的诗颇具禅意,也正是因为如此。远离喧嚣的尘世,修*参禅,所见花木也自然心生感悟。宁静致远,心已忘俗,自然不再困扰于尔虞我诈之中,而是更加珍惜生命,珍惜时间。
最后,王维在尾句引用了两个典故,结束了这首意境深邃的诗。一个是《列子》中记载的海鸥的故事,而另一个典故则是《庄子》中记载“争*”。在后面这个故事中,杨朱从去学道到学成归来,大家对他的态度发生了很大的不同,开始时,大家都给他让座,虽是客气和尊重,但却多了一些隔阂。而后来杨朱已得自然之道,大家不再给他让座,而是和他争*,此时他已经走进了大家的心里,被大家彻底接受。
咏隐居的诗句整理
(一)
一瓣心香不染尘,身居草舍树为邻。
诗吟天上云追月,曲赋亭前蝶闹春。
小径幽深生紫气,空山灵妙隐仙人。
淡烟流水悠悠去,疑似蓬莱好梦真。
(二)
一缕东风破晓晨,百花斗艳各争春。
松涛幽壑云为友,竹浪*林鸟做邻。
流水描红邀远客,高山染绿醉来人。
襟怀坦荡心安乐,望月数星避俗尘。
(三)
青山寂寂隐江湖,碧水幽幽意未枯。
扶杖牵牛佝老叟,穿针引线靓村姑。
顽童树下黄獒戏,农妇田间野草锄。
变幻风云门外事,桃源洞里乐樵苏。
(四)
沅水岸边方竹苑,桃花溪里石流泉。
一声鱼跃青山寂,三色鸥飞绿水渊。
五柳羞红垂碧叶,陶公惊艳落瑶烟。
油松郁郁松迎客,古洞悠悠洞似仙。
(五)
餐霞饮露匿山中,沐雨腾云四面风。
暮送夕阳归海角,朝迎旭日跃坡东。
层林叠嶂着人醉,画意诗情盈满胸。
日伴青山心难老,鸟鸣鹤舞度阴晴。
(六)
隐居灵境弃浮华,晨种桃花晚种茶。
渴饮崖前泉瀑水,饥餐山后玉芦芽。
邀来闲鹤听笙曲,摘得流云做衣纱。
笑问仙人谁可比?无拘无束赏红霞。
(七)
纸伞轻摇锁木门,相携步与过青盆。
亭中煮酒填诗未,苇岸烹茶嗅茝魂。
淡饭粗茶犹可口,珍馐海味也无痕。
繁华不慕鸳鸯羡,百载江湖见日昏。
(八)
披蓑戴笠烟雨洲,散裤麻鞋作钓叟。
老夫余生谁同乐?盟友水边几鹭鸥。
手操鱼竿钩锦鲤,身后空山惊鸟啾。
情寄山水无世俗,诗书渔樵胜珍馐。
(九)
一派苍茫接碧霄,峰悬斗室绝喧嚣。
凡情莫问眸中客,俗子谁明世外樵?
笼鸟啼空难自在,桃花带梦总飘摇。
久迷相物今除惑,寂地禅生觉路朝。
(十)
久入江湖人亦老,抽身退隐作仙家。
门前种豆为生计,树下孵蚕扫落花。
换得粗衣来集市,买回薄纸贴窗纱。
相邀旧友布棋局,酒后输赢不自夸。
描写庐山的古诗
古体诗是诗歌体裁。从诗句的字数看,有所谓四言诗、五言诗、七言诗和杂言诗等形式。四言是四个字一句,五言是五个字一句,七言是七个字一句。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描写庐山的古诗,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1、《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2、《望庐山瀑布》
唐·李白朝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3、《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
唐·李白
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
手持绿玉杖,朝别黄鹤楼。
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
庐山秀出南斗傍,屏风九叠云锦张。
影落明湖青黛光,金阙前开二峰长,银河倒挂三石梁。
香炉瀑布遥相望,回崖沓嶂凌苍苍。
翠影红霞映朝日,鸟飞不到吴天长。
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
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
好为庐山谣,兴因庐山发。
闲窥石镜清我心,谢公行处苍苔没。
早服还丹无世情,琴心三叠道初成。
遥见仙人彩云里,手把芙蓉朝玉京。
先期汗漫九垓上,愿接卢敖游太清。
4、《湖口望庐山瀑布泉》
唐·张九龄
万丈红泉落,迢迢半紫氛。
奔流下杂树,洒落出重云。
日照虹霓似,天清风雨闻。
灵山多秀色,空水共氤氲。
5、《寒食江州满塘驿》
唐·宋之问
去年上巳洛桥边,今年寒食庐山曲。
遥怜巩树花应满,复见吴洲草新绿。
吴洲春草兰杜芳,感物思归怀故乡。
驿骑明朝发何处?猿声今夜断君肠。
6、《自咏示客》
宋·陆游
衰发萧萧老郡丞,洪州又看上元灯。
羞将枉直分寻尺,宁走东西就斗升。
吏进饱谙箝纸尾,客来苦劝摸床棱。
归装渐理君知否?笑指庐山古涧藤。
7、《彭蠡湖中望庐山》
唐·孟浩然
太虚生月晕,舟子知天风。
挂*候明发,渺漫*湖中。
中流见匡阜,势压九江雄。
黯黮凝黛色,峥嵘当曙空。
香炉初上日,瀑水喷成虹。
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
心安即是归处。山居其实就是一种生活态度,心之所往,白云,青山,林泉,无一不自在,无一不美好。
数间茅舍,万卷藏书,松花酿酒,春水煎茶。
屋舍虽简陋,但有诗书可相伴,拾松花酿酒,酌春水烹茶,山中的日子安暖又丰盈。
此中有真意,欲辩亦忘言。只要喜欢,哪里都有好时光。
结茅临水石,淡寂益闲吟。
久雨寒蝉少,空山落叶深。
危楼乘月上,远寺听钟声。
昨得江僧信,期来此息心。——宋 秘演《山中》
简译:作者隐居在一座风景优美的大山里,简易的茅庐搭建在有山有水的地方,每日里吟诗赋句,日子越发地显得恬静幽寂。
下了很长时间的秋雨,天气变得一天比一天冷,蛰虫已经开始了冬眠,也很少能听到蝉鸣了,深秋时节,落木萧萧,远山*岭都被厚厚的落叶给覆盖住了。
秋月皎皎,夜晚时分乘着清凉的月光爬到高高的楼顶,侧耳倾听,循着悠扬的钟声寻觅远方的古寺。
昨天收到僧人朋友的信,他不想再随船四处漂泊了,希望到我这里来摒除杂念收敛心绪。
赏析:诗的前四句写山居的幽静,临水结庐,娴静安适,寒蝉不鸣,落叶深覆,深秋时节,这座大山安静得像是冬眠了一般,这样的静谧,正是隐居诗人的心之所往。
第五、六句写动,诗人并不是一味地求静,你看,他陶醉山中的景色,欣赏皎洁的秋月,还趁着月色爬上高楼,倾听远方寺庙隐隐的钟声。
后两句使整首诗的主旋律得到了一个升华,因为有朋友要来,忽然间,安静的山居好像变得热闹起来了,令人有了几许期待,有意犹未尽之感。
整首诗有静有动,还充满了期待,既写出了山居的清幽,又抒发了对有友来访的期待之情,充满了人情味,看来作者并不是真的远离尘嚣,心中还装着温暖的人间烟火。
秘演,法号文惠,北宋初年僧人,与苏舜钦、欧阳修等交好,据欧阳修《释秘演诗集序》记载,秘演能诗,擅长白描,好友石曼卿赞他的诗典雅劲健,有诗人的味道。
秘演一生曾作诗三、四百首,但大多散佚,今仅存七首,这首诗就是描写他在山中隐居静修时的情景,空灵恬静,清新自然,令人读来心生美好。
暮归山已昏,濯足月在涧。
衡门栖鹊定,暗树流萤乱。
妻孥候我至,明灯共蔬饭。
伫立松桂凉,疏星隔河汉。——明 蓝仁《暮归山中》
简译:傍晚的时候,作者风尘仆仆地回到山中,彼时暮色四合,天色已晚,月儿高挂在林梢,皎洁的月光下,小溪水潺潺流淌。
秋水泠泠,褪去鞋子,作者把双脚伸进溪水中,满身的疲惫好像立即消失了,,溪水清澈,低头就看见月亮的影子。
回到家门时,简陋的横木门上,喜鹊已经归巢进入了梦乡,远处的树林一片黑暗,只有萤火虫胡乱地划着弧线。
简陋的小屋里,妻子和孩子们正等在饭桌前,于是,挑亮昏暗的油灯,开始了一家人的晚饭时间。
孩子们饭后倒头就睡,妻子洗刷碗筷,作者悠闲地伫立在松树和桂花树间纳凉。
月朗星稀,秋空澄净,山中的夜晚令人沉醉。
赏析:这是一首让人心生温暖的山居小诗,作者撷取了一个*常的生活片段,按照自己归家的足迹,逐一写来,寻常的人间烟火,满心的欢喜和惬意。
暮色苍茫,月色皎皎,溪涧潺湲,秋山的清幽,让行走在返家途中的作者沉醉。
当那座简陋的屋舍出现在眼前时,一股暖流霎时涌上心头,家中的晚饭已经备好,一灯如豆,妻子和孩子正在等他归来。
整首诗温暖有爱,虽是寻常的人间烟火,却是满满的岁月静好,没有华丽的辞藻,朴实无华,就如这清贫家人细水长流的小日子一般,不热烈,却长久。
家人围坐,灯火可亲,即便是粗茶淡饭,只要一家人其乐融融地在一起,就胜过世上所有的美味佳肴。
陋室虽简,却有爱,不论归家多晚,都有家人翘首以盼,都有一盏灯火为其守候,所以,贤者山居,虽处衡门,亦自得其乐。
作者蓝仁是明朝诗人,可以说就是一介布衣,出仕的时间极短,大多是时间都隐居在其家乡崇安山中,傲啸山林,安暖闲适,倒也自得其乐。
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此中意趣,唯有山居之人方可领悟吧。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当你觉得无路可走时,不妨停下来,说不定下一个拐角就是豁然开朗,所以说,山居有时候就是一种人生的沉淀。
山中无甲子,寒尽亦知年,水木清华,四季轮回。
以上分享给您的两首描写山中生活的古诗,前一首远离人间烟火,超凡脱俗,清丽自然,淡雅恬静。
后一首洋溢着家的温度,热气腾腾的,虽然贫居深山,粗茶淡饭,却是满满的人间烟火,带着爱的味道。
其实,山居只不过是一种生活态度,没有绝对的好与坏,一切都取决于我们的内心,既能出世,也能入世,才是真正的智慧人生。
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 刘长卿
一路经行处,
莓苔见履痕。
白云依静渚,
春草闭闲门。
过雨看松色,
随山到水源。
溪花与禅意,
相对亦忘言。
刘长卿诗鉴赏
大历前后年间,是个感伤时代,很多诗歌都着意表现感伤色彩,但更多的是摆脱时代失意、政治苦闷、人世困惑,而追求宁静、冲远、淡泊的心理。刘长卿此诗也反映了当时的“时代心声”。
诗人兴冲冲步行山中拜访一位道士,不想却吃了个闭门羹,在居所远*寻找,仍未如愿,诗人非但没有产生失望惆怅,反而获得精神惬意和心理的满足。
全诗围绕着题目的“寻”字,逐渐展开。“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履痕”,开始二句就突出一个“寻”字来,顺着莓苔履痕(一作“屐痕”),一路寻来。语言浅淡质朴,似乎无须赘言:那人迹罕至的清幽山径,正是常道士出入往来之地,这里没有人间喧嚣,满路莓苔。履痕屐齿给来访者带来希望和猜想:幽人不远,晤面在即;否则就是其人出晤,相会须费些周折。
颔联写由顺其路而始入其居境。两句写景*列,用意侧重“闭门”寻人不遇。“白云依静渚”,为远望。
白云絮絮,缭绕小渚。“依”字有意趣。越溪(或是缘溪)而至其岩扉,*看则“春草闭闲门”,蓬门长闭,碧草当门,道士不在寓所。如果说一路莓苔给人幽静的印象,那么这里的白云、芳草、静渚、闲门,则充满静穆淡逸的氛围。渚是“静”的,白云、芳草也是静静的。门“闲”,不遇之人,来访者不期然而然的心境也“闲”。一切都显得恬静自然,和谐默契,不受丝毫纷扰。在自然景物的观照中,悄然融入自在*静的心绪,来访不遇的怅然,似乎被这清幽、宁静的环境,带有内省参照的“禅意”所冲化,渐趋恬然。
独闭的闲门,摇曳的小草,使人浸润在“绿满窗前草不除”的幽静自在境界,滋味咸化于这静默的世界之中。
上四句叙寻而不遇,意绪明白。后四句继写一路景观,浑化无迹须缓缓味出。“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这看松寻源,所趋何向?是不遇而再寻,还是顺便一游其山,还是返回?诗人没有说出。两句以景带叙,下句叙事成份更多些。“水源”,应该不是指来时“经行处”,所以“随山”不是下山,而是入山,随山转折,缘山道探寻水源。道士不在寓所,因此这寻水源,也就是寻道士,“随”字简洁,山道纡绕,峰回路转,随山探源,缘水经山。其间林壑深秀,水声潺潺,都由这个“随”字导人神游,启迪丰富的“曲径通幽”的想象。上句“过雨看松色”,或指道士居所“门外景”,或指“随山”时的景致。“过雨”
暗示忽然遇雨,诗人仅仅用一“过”字表示它的刚刚存在,而着意于雨霁云收之后翠绿生新的松色。“过”字,把阵雨带来的清新宜人的气息、物色,轻松自然地托显出来,同时也隐隐带出漫步山道的时间进程。
“过雨”,涮新了松色,也带来冥想。自生自灭的短暂一“过”,和静静白云一样,已在写“禅意”(金性尧)。
尾联的“禅意”,用得精妙。诗人看见了“溪花”,却浮起“禅意”,从幽溪深涧的陶冶中得到超悟,从摇曳的野花静静的观照中,领略到恬静的清趣,溶化于心灵深处是一种体察宁静,荡涤心胸的内省喜悦,自在恬然的心境与清幽静谧的物象交融为一。况且禅宗本来就有拈花微笑的故事,这都溶入默契不言的妙悟中,而领会出“禅意”,因用“与”,把物象和情感联结起来。禅宗的妙悟和道家的得意忘言,有内在相通之处。佛道都喜占山林,幽径寻真,荡入冥思,于此佛道互融,而进入“相对亦忘言”的精神境界。
芳草松色、白云溪花的美感,“ 禅意”默想的清享,都清美极了。乘兴而来,兴尽而返的惬意自得的感受,也都含融在诗的“忘言”之中。
整理:zhl201702
深山草庐隐居的古诗
深山隐居的古诗
隐居深山的古诗
隐居深山的诗句
隐居深山的说说
隐居深山的句子
深山草古诗的画
形容隐居深山的古诗词
隐居深林的古诗
山林隐居的古诗
山里隐居的古诗
退隐深山的古诗
风过草庐的古诗
山林隐居诗句
隐居山林的诗句
形容草庐的古诗
山谷隐居的古诗词
愿意隐居山中的古诗
古诗隐居南山的作者
深山采草药的古诗
古诗词中的山中隐居
独居深山的诗句
想隐居山林的说说
隐居南山的古诗作者
草庐剧场台词
关于隐居山林的句子
形容深山幽居的古诗
隐居的诗句
形容隐居山林的诗词
形容隐居山林的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