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林隐居诗句

关于山林隐居诗句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山林隐居诗句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山林隐居诗句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山林隐居诗句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49) 语录(1k+) 说说(1) 名言(320) 诗词(150) 祝福(1k+) 心语(46)

  • 形容隐居山林的诗句(描写隐居悠闲生活的诗句)

  • 悠闲,生活
  • 在一众诗人中,王维一直都是风清月明,如皎皎星辰般的存在。他笔下的诗词,也似乎自带雅致的韵味,读来如饮清茶,唇齿留香,久不消散。

    积雨辋川庄作就是这样一首诗。整首诗临摹了他在辋川隐居的闲适的田园生活,悠悠然如闲云野鹤,*淡却自在,意境相融,舒适恰意。

    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菑。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山中*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野老与人争*罢,海鸥何事更相疑。

    正值雨季,山林间显得更加潮湿了。而空气中氤氲着水汽,连袅袅炊烟也升得很慢。山下的农家正在做饭,她们忙前忙后,还要赶着把饭送去给在田间劳作的丈夫吃。不过,虽然是粗茶淡饭,虽然日子过得忙碌,谁又能说这不是别有一番滋味呢?

    目光从充满生活气息的农家渐渐远离,举目看见了一行白鹭。如云般的白鹭,一身轻盈地掠过青翠的水田,在碧色如洗的蓝天翱翔。婉转的黄鹂声,声声悠扬,那是来自林间最动听的乐符。

    杜甫也写过白鹭和黄鹂。“两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这是生机勃勃的自然之景。而王维的这行诗更幽远空灵,让人不忍打扰。这是辋川的夏天,也许寻常,但在诗人心里到底是独特的,与众不同的。

    而诗人此时在干什么呢?置身于这般无忧无虑的世外桃源,诗人早已融入其中。独处空山,于他而言不是孤独,而是修身养性的怡然自得,是看淡名利的娴然宁静。是呀,槿花朝开暮落,人生也不过几十载春秋,何不松下清斋,清心寡欲地过?

    说王维的诗颇具禅意,也正是因为如此。远离喧嚣的尘世,修*参禅,所见花木也自然心生感悟。宁静致远,心已忘俗,自然不再困扰于尔虞我诈之中,而是更加珍惜生命,珍惜时间。

    最后,王维在尾句引用了两个典故,结束了这首意境深邃的诗。一个是《列子》中记载的海鸥的故事,而另一个典故则是《庄子》中记载“争*”。在后面这个故事中,杨朱从去学道到学成归来,大家对他的态度发生了很大的不同,开始时,大家都给他让座,虽是客气和尊重,但却多了一些隔阂。而后来杨朱已得自然之道,大家不再给他让座,而是和他争*,此时他已经走进了大家的心里,被大家彻底接受。

    [阅读全文]...

2022-01-24 18:47:59
  • 隐居山林的诗人有哪些(隐居山林的诗句)

  • 诗人
  • 踏破璀璨的历史长空,瞭望星辉里斑驳的流光闪烁,千年的风霜,冻结了多少英雄传说,那古今横贯的天地长线,串联着生命最初的力量,带给人惊奇,带给人追忆,那历史的浩繁画卷,是永不老去的心灵天宇!

    陶渊明,又名陶潜,字元亮,被世人称为靖节先生,家乡位于浔阳柴桑。他是东晋末期至南朝宋初期颇为著名的伟大诗人、辞赋家,拥有众多优秀作品流传于世。陶渊明曾踏入仕途,先后出任过江州祭酒、建威参军等官职,最后一次出仕担任的是彭泽县令这一官职,上任八十几天后就辞官离开,就此归隐田园。

    陶渊明的家境最初并不差,毕竟从关于他父亲拥有小妾的历史记载来看,他的家境不会差到哪里去,而自他父亲去世后,他们家才逐步走向没落。从陶渊明的诗作中可以发现到了他二十岁的时候,他们家的生活已经相当贫寒了。

    陶渊明自小就学*儒家经典,喜好悠闲宁静的环境,早年陶渊明曾受过儒家和道家的教育与思想熏陶,因此他曾身怀远大志向,也曾非常向往自然,这为他之后辞官归隐田园打下基础。陶渊明在二十岁的时候踏入官场,开始他为官生涯,以求生计。而在官场动荡欺负十几年,喜好自然悠闲生活的陶渊明早已厌倦了那种充满利益算计的官场生活,最终还是选择辞官归隐田园,远离尘世官场。

    陶渊明的成就并不在官场,最大的成就还是在文学方面。陶渊明在文学方面的才华极高,所著诗作文章皆是极为优秀的作品,他所著的文学作品流传至今的共有137篇,其中诗歌125首,文章12篇,被后世之人编集成《陶渊明集》。

    陶渊明的品质

    陶渊明有着很多文人士大夫向往的高尚品质,他拥有淡泊名利,坚持本心,不愿与世俗的黑暗势力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他还相当自尊自爱,安贫乐道,拥有常人难有的*静自然的心境。

    陶渊明·采菊东篱下

    由于年少时期受到家庭和儒家教育的影响和熏陶,陶渊明很早就拥有济世之志,期望建功立业,在仕途上有所大作为,能够为国家为百姓干出一番实事。然而在他们那个时代,政治官场相当黑暗,官场上的要职都被贵族所垄断,背景不够雄厚的寒门之人只会遭到贵族们的压迫,因此陶渊明即使身负济世的远大志向,但是却无法得以施展。不仅如此,陶渊明身在官场就避免不了与那些官场上的人物应酬,这些使本性正直、向往自然闲适生活的陶渊明非常难以忍受,因此,最终他作出了辞官回归田园的选择。从中就能看出陶渊明身上不慕功名利禄,坚持本心,不随波逐流的高尚品质。

    辞官归隐田园后,陶渊明在诗文方面大放光彩,他借助诗歌抒发自己胸中的情感,倾诉自己心中的喜怒哀乐,所著诗歌无一不是佳作。而从他的那些诗作中,不论是饮酒诗,还是咏怀诗,亦或是田园诗,都可以看出陶渊明对宁静悠闲的田园生活的喜好,以及他淡泊旷达、安贫乐道的高尚人格。

    总的来说,陶渊明身上有着许多值得世人学*的高尚品格,不仅是后世文人学者学*的目标,也是*凡人学*的榜样。

    陶渊明归隐的原因

    陶渊明于二十岁时踏入官场,为求生计的同时也是为了一展抱负,然而在官场沉浮十余后,他便辞官隐退,归隐田园。而陶渊明辞官归隐的原因一是出于陶渊明自身喜好自然、淡泊名利的个性有关,二则是因为当时的社会现实促使他作出辞官归隐的决定。

    陶渊明本就向往追求心灵上的自由以及悠闲优雅的生活状态,充满利益与算计的官场生活并不符合他那喜爱闲逸的本性。陶渊明所处的时代是个崇尚自由、玄学盛行的年代,再加上政治官场的黑暗使得诸多文人士大夫为了避免被迫害纷纷选择隐退山林,而陶渊明隐逸性情的形成与这种现象有很大关系。而就是陶渊明的这种崇尚自然与自由、隐逸的性情使得他厌恶充满利益算计的官场,最终辞官归隐。

    除了陶渊明的本性之外,他的入仕与辞官也与当时的社会现实有关。年轻时期,受儒家的教育,陶渊明也曾有着济世之志,渴望建功立业。更何况,他的家庭中曾有做过朝廷官员的家人,可以说陶渊明是出身于官宦家庭,因此他的家庭背景也会影响到他,使他有期望在政治仕途上有所作为。但是陶渊明那个时代,政局动荡不安,社会也相当动乱,在这样的情况下,就算有壮志雄心的陶渊明也不得不被消减了一番想要建功立业的热情,而黑暗无比的官场与混乱充满血腥的权力也使得本性良善的陶渊明非常厌恶。因此,陶渊明作出了辞官归隐山林的选择。

    [阅读全文]...

2022-02-17 02:12:41
  • 形容隐居山林的诗句(隐居山林的浪漫句子)

  • 浪漫
  • 唐代大诗人王维的《积雨辋川庄作》,在旧时文人中的评价颇高,《王右丞集笺注》将此诗推为“唐人七律的压卷之作”。

    清代赵殿成评价这首诗时说,“淡雅幽静,莫过于右丞《积雨》”。虽然有些夸大,但是这首诗中深邃意境和超迈的风格,依然得到了大部分文人的肯定。

    这首诗作于天宝年间退隐辋川之后,王维在诗中运用禅学思维,以文字作丹青妙笔,刻画了一派悠闲恬淡的农村风光,将自己的禅心与广漠的自然相结合。利用空间叙事,结构巧妙。

    结尾,王维运用了两则道家的典故,对自己禅修的状态做了一个总结。

    《积雨辋川庄作》——唐·王维

    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菑。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山中*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

    野老与人争*罢,海鸥何事更相疑。

    白话翻译:

    雨水连绵不断地,降落到空寂的树林间。林梢上面,一缕软烟迟缓地升起。农妇蒸好粗菜淡饭,去到东面的田地里送食。

    广漠无垠的水田上,她看到了一只白鹭掠过头顶。茂密的夏林,雾霭沉沉,只听到黄鹂的歌声。

    在山中修禅,静观木槿花开花落,可领悟到人生的真谛。居住在松下清静的斋房,每天摄取沾露的葵菜为食。

    在《庄子》中,杨朱曾与人“争*”,但是归来时已经“和光同尘”。我的修禅已经到达了杨朱这般境界,为何“海鸥”仍然对我保持着警惕,甚至还有疑虑之心呢?

    “积雨”不是形容雨势大,而是说明这场雨持续时间久。降雨会把道路变成泥泞,为人们的出行带来不便。何况,当时作者正身处在山林间,因此这一刻的树林是“空林”。

    然而这样的“空”,只是暂时的。作者很快就见到了“烟火迟”的景象。这时有人在做饭。不管生活中充满了阳光还是阴霾,人们还是日复一日,按部就班地生活着。

    农妇早就已经准备好了,藜菜和黍米做成的粗蔬淡饭。她要到东边的田地,去给劳作中的家人送餐。

    头两句诗中的这位农妇与未出场的家人,其实就是禅修者的化身。她不管自然界的风雨,仍然坚持过着淳朴的生活。

    “漠漠”两句,是用自然界中白鹭掠过田野,黄鹂在暗处唱歌来描写恬淡美丽的山林景色。这些美好的东西,在广漠的自然界中若隐若现,甚至有时只是藏于暗处。

    第三联开始从写外部的见闻,转向写自身。自从隐居终南之后,王维日夕都在山中修禅,练*“静观”,查看木槿花开花落,从中领悟到人生的真谛。

    人的生命也像那木槿花一样,朝生暮死。生物的阳寿,相较于自然的永恒,是多么地微不足道啊。

    因此他努力克制自己的欲望,不去理会人们的勾心斗角,也不再沾荤食腥,每天只采摘葵菜来做饭。

    “野老与人争*罢”,是出自《庄子》里面的典故。讲的是从前杨朱找老子学道,沿途旅社的主人,看到他气质骄矜,容色威严,知道他是一个有地位的人,于是纷纷给他让座。

    但是,等到杨朱从老子那里学成归来,气质收敛,面容也*和如常人。然后大家看到他,也不再客气,自然地与他争着去坐上*。

    那个时候,杨朱已经达到了《道德经》所说的“和光同尘”的境界,自然地融于人群当中了。

    最后一句中的“海鸥”,典出自《列子·黄帝篇》。故事里面说有一个人,非常喜欢海鸥。每一次他到海滩上玩儿,都会吸引来成百只的海鸥,跟他一起嬉戏。

    有一天,他的父亲说,“听说你有本事引来海鸥,你去捉一只海鸥回来跟我玩吧”。这个人同意了,结果第二天他到了海滩上,那些海鸥看到他,再也不肯落下来。

    这一则典故,和前面杨朱的典故是相反相成的。当初杨朱因为骄矜之色,所以人家怕他,让他上座;后来他收敛起来,人家才与他“争座”。

    引海鸥的人,从前内心无邪,所以鸥鸟才肯跟他玩。待他有了不良的企图后,就会表现在脸上。动物是有灵性的,发现了他脸上的不善之色,就再也不肯下来了。

    王维这首诗最后一联到底在表达什么呢?大概有三种说法:

    第一种是,王维感觉自己的修为,已经到达了杨朱的那个境界了,可以做到让“野老”与自己争*的地步。

    但是仍然有人怀疑他的心机,不肯与他往来。所以王维是在自责,认为自己的修为还不够。

    第二种说法是,王维在表明自己已经与世无争了,可是李林甫这样的朝中佞臣,还是对他不放心。

    第三种说法是,王维已经到达了他自己想要达到的那个境界,半隐半俗之间。

    王维自从张九龄罢官后,退隐辋川,过着一种半官半隐的生活。他的偶像是维摩诘,他非常欣赏维摩诘,既过着世俗贵族的生活,又精通佛理与禅道。

    从这首诗的开头来看,王维理想的生活状态,是有烟火气息的。他隐居的辋川,距离长安城很*,只有四十多公里,这恰好是古代马车一天的路程。

    可见,他尽管在诗句里面说,“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事实上仍然一直在密切地关注京城的动态。

    这最后两句诗的意思,就表明了王维其实已经达到了他想要的禅修的境界。通达到了一定程度,不管外人争与不争,疑与不疑,无所排斥。

    记得有人曾经说过,假如唐代没有李白、杜甫的话,那么王维肯定要排第一了。

    其实就算有李白、杜甫,王维的人气依然很高。因为李白代表的是道家、杜甫代表的是儒家,而王维则代表的是禅修者。

    这一首《积雨辋川庄作》既是一首雅韵幽淡的田园山水诗,也是一首富有禅学思想的诗。

    中国的禅学和原来的佛学,是不太一样的。它讲究人人只修心中佛,所以到底要修到一个什么样的状态,就只问本心了。

    王维学*维摩诘,修到了半隐半俗之间。他也不知道这样算不算成功,因此留下了一个疑问。

    禅修,其实是没有止境的,佛家也不讲“成功”。所以未来修行的日子,还是要继续。

    [阅读全文]...

2022-04-02 09:56:23
  • 隐居山林的浪漫句子(远离世俗的淡雅的诗句)

  • 浪漫,世俗
  • 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

    心安即是归处。山居其实就是一种生活态度,心之所往,白云,青山,林泉,无一不自在,无一不美好。

    数间茅舍,万卷藏书,松花酿酒,春水煎茶。

    屋舍虽简陋,但有诗书可相伴,拾松花酿酒,酌春水烹茶,山中的日子安暖又丰盈。

    此中有真意,欲辩亦忘言。只要喜欢,哪里都有好时光。

    结茅临水石,淡寂益闲吟。

    久雨寒蝉少,空山落叶深。

    危楼乘月上,远寺听钟声。

    昨得江僧信,期来此息心。——宋 秘演《山中》

    简译:作者隐居在一座风景优美的大山里,简易的茅庐搭建在有山有水的地方,每日里吟诗赋句,日子越发地显得恬静幽寂。

    下了很长时间的秋雨,天气变得一天比一天冷,蛰虫已经开始了冬眠,也很少能听到蝉鸣了,深秋时节,落木萧萧,远山*岭都被厚厚的落叶给覆盖住了。

    秋月皎皎,夜晚时分乘着清凉的月光爬到高高的楼顶,侧耳倾听,循着悠扬的钟声寻觅远方的古寺。

    昨天收到僧人朋友的信,他不想再随船四处漂泊了,希望到我这里来摒除杂念收敛心绪。

    赏析:诗的前四句写山居的幽静,临水结庐,娴静安适,寒蝉不鸣,落叶深覆,深秋时节,这座大山安静得像是冬眠了一般,这样的静谧,正是隐居诗人的心之所往。

    第五、六句写动,诗人并不是一味地求静,你看,他陶醉山中的景色,欣赏皎洁的秋月,还趁着月色爬上高楼,倾听远方寺庙隐隐的钟声。

    后两句使整首诗的主旋律得到了一个升华,因为有朋友要来,忽然间,安静的山居好像变得热闹起来了,令人有了几许期待,有意犹未尽之感。

    整首诗有静有动,还充满了期待,既写出了山居的清幽,又抒发了对有友来访的期待之情,充满了人情味,看来作者并不是真的远离尘嚣,心中还装着温暖的人间烟火。

    秘演,法号文惠,北宋初年僧人,与苏舜钦、欧阳修等交好,据欧阳修《释秘演诗集序》记载,秘演能诗,擅长白描,好友石曼卿赞他的诗典雅劲健,有诗人的味道。

    秘演一生曾作诗三、四百首,但大多散佚,今仅存七首,这首诗就是描写他在山中隐居静修时的情景,空灵恬静,清新自然,令人读来心生美好。

    暮归山已昏,濯足月在涧。

    衡门栖鹊定,暗树流萤乱。

    妻孥候我至,明灯共蔬饭。

    伫立松桂凉,疏星隔河汉。——明 蓝仁《暮归山中》

    简译:傍晚的时候,作者风尘仆仆地回到山中,彼时暮色四合,天色已晚,月儿高挂在林梢,皎洁的月光下,小溪水潺潺流淌。

    秋水泠泠,褪去鞋子,作者把双脚伸进溪水中,满身的疲惫好像立即消失了,,溪水清澈,低头就看见月亮的影子。

    回到家门时,简陋的横木门上,喜鹊已经归巢进入了梦乡,远处的树林一片黑暗,只有萤火虫胡乱地划着弧线。

    简陋的小屋里,妻子和孩子们正等在饭桌前,于是,挑亮昏暗的油灯,开始了一家人的晚饭时间。

    孩子们饭后倒头就睡,妻子洗刷碗筷,作者悠闲地伫立在松树和桂花树间纳凉。

    月朗星稀,秋空澄净,山中的夜晚令人沉醉。

    赏析:这是一首让人心生温暖的山居小诗,作者撷取了一个*常的生活片段,按照自己归家的足迹,逐一写来,寻常的人间烟火,满心的欢喜和惬意。

    暮色苍茫,月色皎皎,溪涧潺湲,秋山的清幽,让行走在返家途中的作者沉醉。

    当那座简陋的屋舍出现在眼前时,一股暖流霎时涌上心头,家中的晚饭已经备好,一灯如豆,妻子和孩子正在等他归来。

    整首诗温暖有爱,虽是寻常的人间烟火,却是满满的岁月静好,没有华丽的辞藻,朴实无华,就如这清贫家人细水长流的小日子一般,不热烈,却长久。

    家人围坐,灯火可亲,即便是粗茶淡饭,只要一家人其乐融融地在一起,就胜过世上所有的美味佳肴。

    陋室虽简,却有爱,不论归家多晚,都有家人翘首以盼,都有一盏灯火为其守候,所以,贤者山居,虽处衡门,亦自得其乐。

    作者蓝仁是明朝诗人,可以说就是一介布衣,出仕的时间极短,大多是时间都隐居在其家乡崇安山中,傲啸山林,安暖闲适,倒也自得其乐。

    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此中意趣,唯有山居之人方可领悟吧。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当你觉得无路可走时,不妨停下来,说不定下一个拐角就是豁然开朗,所以说,山居有时候就是一种人生的沉淀。

    山中无甲子,寒尽亦知年,水木清华,四季轮回。

    以上分享给您的两首描写山中生活的古诗,前一首远离人间烟火,超凡脱俗,清丽自然,淡雅恬静。

    后一首洋溢着家的温度,热气腾腾的,虽然贫居深山,粗茶淡饭,却是满满的人间烟火,带着爱的味道。

    其实,山居只不过是一种生活态度,没有绝对的好与坏,一切都取决于我们的内心,既能出世,也能入世,才是真正的智慧人生。

    [阅读全文]...

2022-03-28 02:10:42
  • 与世无争的唯美句子(想隐居山林的心情句子)

  • 唯美,心情
  • 1、 生活不是我想要的,但是还有一个月。听着轻音乐,我更喜欢大山里的生活。年轻的我*庸,但我不喜欢。我更喜欢*静与世无争。

    2、 幸福不幸福都是自己的感受,其实读不读书的,在大山里与世无争的生活挺好!

    3、 大山里的美景随处可见,我喜欢大山里的那一片安宁与世无争的样子

    4、 如果有可能我想生活在大山里与世无争,净化心灵。

    5、 有时候特想做一乞丐,有时候又想住在大山里,做个与世无争,无忧无虑,离开这压力山大的大城市。

    6、 大山里,渐渐地接受了与世无争,接受孤独挫折,同样也接受了这突如其来的无力感。

    7、 终于带她在大山里过上与世无争的生活了, 预计会生好几个孩子。

    8、 在与世无争的大山里,享受着慢节奏生活,每一秒都慢悠悠。

    9、 大山里的人简单爽快,过着与世无争的日子,养养鹅养养鸡的,每天都是那么的悠闲自在。

    10、 深藏大山里的村庄,幽静安逸,与世无争。

    11、 我想做大山里的一块石头,与世无争,永远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12、 大山里的家乡,自然、恬静、与世无争!

    13、 如果有条件一定会在大山里买座房子,看淡世俗,与世无争。

    14、 每当心情不好的时候,总会萌发想去大山里当一个默默无闻的乡村老师。那里与世无争,足够纯净,那里不需要假装坚强,那里的天空和空气都是我喜欢的!

    15、 大山里的乡村,空气清新,与世无争。

    16、 仙境一样的地方、好想在这大山里居住,过着男耕女织的日子,穿着大花布棉袄、与世无争、享受大自然的气息!

    17、 云南大山里的人与世无争,自给自足 ,日出而作, 日落而夕, 生活得很安静很环保。

    18、 我想去大山里,过自足的日子。渴了喝山泉,自己种菜。与世无争,自给自足。*淡一辈子,幸福一辈子。

    19、 生活在大山里,空气好,自给自足,与世无争,保存着自己的传统,好不惬意。

    [阅读全文]...

2022-06-21 13:22:48
  • 归隐山林的诗句64句

  • 经典
  • 王维写归隐的诗句

      在**淡淡的学*、工作、生活中,大家都听说过或者使用过一些比较经典的诗句吧,诗句能使人们自然而然地受到语言的触动。那些被广泛运用的诗句都是什么样子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王维写归隐的诗句,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原文】

      《终南别业》

      作者:王维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注解】

      中岁:中年。

      道:这里指佛理。

      家:安家。

      南山:即终南山。

      陲(chuí):边缘,旁边,边境;南山陲,指辋川别墅所在地。

      胜事:美好的事。

      值:遇见。

      林叟:乡村的老人。叟(sǒu):老翁。

      无还期:没有回还的准确时间。

      【翻译】

      (我)中年以后厌尘俗喧嚣,信奉佛教,晚年定居安家在南山边陲,常游山水。兴致来,就独自一人前往欣赏这美丽的景色,这种美好的事只能自得其乐。随意而行,不知不觉,竟走到流水的尽头,看是无路可走,于是索性就地坐下来,看那悠闲无心的云兴起漂游。遇见山林中的一位老者,就与他谈论山间水边之事,相与留连,忘回去的时间。

      【韵译】

      中年以后存有较浓的好道之心,直到晚年才安家于终南山边陲。

      兴趣浓时常常独来独往去游玩,有快乐的事自我欣赏自我陶醉。

      间或走到水的尽头去寻求源流,间或坐看上升的云雾千变万化。

      偶然在林间遇见个把乡村父老,偶与他谈笑聊天每每忘还家。

      【讲解】

      第三首《终南别业》,八句全是叙述,没有一个描写句。别业,即别墅。终南别业就是辋川别业,王维的庄园。全诗说:过中年,很喜欢修道养性,因此在晚年时就迁居到终南山脚下。兴致来时,常常独自出游。这种乐趣,也只有自己知道。胜事,即乐事。是什么乐趣呢?例如:沿着溪流散步,一直到泉水尽处,坐在石上看山中云起。或者偶然在树林中遇到一二老年人,在一起谈谈笑笑,忘记回家。

      “谈笑无还期”,这个“无”字是*声字,在这里是失黏的。《国秀集》中选录此诗,作“谈笑滞归期”,*仄就粘缀。但恐怕这已不是王维的原作。因为这首诗与前二首不同,前二首的声韵都符合律诗规格,是五律正体,而这首诗的第一、二联,已经不合律诗规格,试看:中岁颇好道*仄仄仄仄

      晚家南山陲仄****

      兴来每独往仄*仄仄仄

      胜事空自知仄仄*仄*

      这四句根本不是律诗,即使把末句的“无”字改为“滞”字,仍然无济于事。我以为王维作此诗,并不要它成为律诗。这是一种古诗与律诗杂糅的诗体,也是从古诗发展到律诗时期所特有的现象。在的诗集里,这种五言诗有好几首。高棅编的《唐诗品汇》里,把这一类诗都编在古诗卷中,这是对的。

      《唐律消夏录》的著者顾小谢对此诗有一段评释:“行坐谈笑,句句不说在别业,却句句是别业。‘好道’二字,先生既云‘空自知’矣,予又安能强下注解。”这两个观点,都使人不解。“句句是别业”,这句解释,似深实浅。既然诗题是“别业”,全诗所写当然是别业中生活。但是,和王维同时的殷瑶所编的《河岳英灵集》里,这首诗的题目却是《入山寄城中故人》。我以为这是王维的原题,不知从什么时候起,被人妄改。因此,也可知顾小谢的解释是胡说。“空白知”明明是指“胜事”,就是指下面二句所叙的山居生活,与“好道”毫无关系。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是王维的名句。对偶工稳,两句一贯而下,是高超的流水对。作这一联,好象极其自然,并不费力,但当时恐怕也曾苦思冥想好久,才能得此佳句。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王维这三首诗,都是正面描写,并无比兴,没有什么寓意,也并不歌颂什么。在诗的创作方法中,这种作法纯然是赋,因此,我们可以一读就解,无须从字里行间去寻求隐藏的诗意。王维诗的风格大多如此,正和他的画一样,用的是白描手法。

      附:王维简介

      王维(701年—761年)

      唐代诗人、画家。字摩诘。祖籍太原祁(今山西祁县)其父迁家蒲州(在今山西永济),遂为蒲人。他官终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

    [阅读全文]...

2022-04-24 16:03:44
  • 关于描写隐居的诗句

  • 古诗文
  • 关于描写隐居的诗句

      隐居一般指退居乡里或乡野,深居不肯出仕。或指出世,不关注世俗之事的生活,或者是隐士的住所。 过与世无争的日子。下面是小编收集的关于描写隐居的'诗句,欢迎大家参考。

      1、山荒聊可田,钱镈还易办。——王守仁《谪居粮绝请学于农将田南山咏言寄怀》

      2、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3、万顷风涛不记苏。雪晴江上麦千车。——苏轼《浣溪沙·万顷风涛不记苏》

      4、五月虽热麦风清,檐头索索缲车鸣。——王建《田家行》

      5、仓禀无宿储,徭役犹未已。——韦应物《观田家》

      6、时人不识农家苦,将谓田中谷自生。——颜仁郁《农家》

      7、桑柘废来犹纳税,田园荒后尚征苗。——杜荀鹤《山中寡妇/时世行》

      8、鸟衔野田草,误入枯桑里。——李白《树中草》

      9、登车宿迁北,万顷铺琼田。——陆文圭《宿迁道中遇雪》

      10、千层石树遥行路,一带山田放水声。——姚鼐《山行·布谷飞飞劝早耕》

      11、疏篱曲径田家小。云树开清晓。——周邦彦《虞美人·疏篱曲径田家小》

      12、布谷飞飞劝早耕,舂锄扑扑趁春睛。——姚鼐《山行·布谷飞飞劝早耕》

      13、方惭不耕者,禄食出闾里。——韦应物《观田家》

      14、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韦应物《观田家》

      15、数丛沙草群鸥散,万顷江田一鹭飞。——温庭筠《利州南渡》

      16、*人家微雨后,收红豆,树底纤纤抬素手。——欧阳炯《南乡子·路入南中》

      17、独出前门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白居易《村夜》

      18、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范成大《夏日田园杂兴·其七》

      19、稻根科斗行如块,田水今年一尺宽。——范成大《夏日田园杂兴》

      20、十里西畴熟稻香,槿花篱落竹丝长,垂垂山果挂青黄。——范成大《浣溪沙·江村道中》

      21、湖上春既早,田家日不闲。——丘为《题农父庐舍》

      22、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王维《积雨辋川庄作/秋归辋川庄作》

      23、持斧伐远扬,荷锄觇泉脉。——王维《春中田园作》

      24、高田如楼梯,*田如棋局。——杨慎《出郊》

      25、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

      26、一帘鸠外雨,几处闲田,隔水动春锄。——张炎《渡江云·山阴久客一再逢春回忆西杭渺然愁思》

      27、蚕无夏织桑充寨,田废春耕犊劳军。——杜荀鹤《题所居村舍》

      28、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李绅《古风二首/悯农二首》

      29、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王维《新晴野望》

      30、碧毯线头抽早稻,青罗裙带展新蒲。——白居易《春题湖上》

      31、耕夫召募爱楼船,春草青青万项田;——张继《闾门即事》

      32、水满田畴稻叶齐,日光穿树晓烟低。——徐玑《新凉》

      33、君看获稻时,粒粒脂膏香。——黄燮清《秋日田家杂咏》

      34、绿桑高下映*川,赛罢田神笑语喧。——欧阳修《田家》

      35、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聂夷中《咏田家/伤田家》

      36、村北村南,谷雨才耕遍。秀麦连冈桑叶贱。——范成大《蝶恋花·春涨一篙添水面》

      37、重铸锄犁作斤,姑舂妇担去轮官,输官不足归卖屋。——元稹《田家词/田家行》

      38、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王维《渭川田家》

      39、望断金马门,劳歌采樵路。——孟浩然《田园作》

      40、书剑时将晚,丘园日已暮。——孟浩然《田园作》

      41、无田似我犹欣舞,何况田间望岁心。——曾几《苏秀道中》

      42、绿波春浪满前陂,极目连云稏肥。——韦庄《稻田》

      43、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44、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王维《渭川田家》

      45、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46、勤苦守恒业,始有数月粮。——黄燮清《秋日田家杂咏》

      47、雨足高田白,披蓑半夜耕。——崔道融《田上》

      48、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佚名《长歌行》

      49、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韦应物《观田家》

    [阅读全文]...

2021-11-27 14:28:46
  • 关于山林的诗句

  • 清明天气晴更佳,山林川谷多莺花。——仇远《寒食游陈园》

    山林啸聚何劳取, 沙漠群凶定破机。——岳飞《题翠岩寺》

    天地诗人少,山林夏日长。——方回《日长三十韵寄赵宾旸》

    行吟何独壮三峡,在处山林来乞诗。——李嘉谋《次袁尚书巫山十二峰二十五韵》

    松柏生于山林,其始也,困于蓬蒿,厄于牛羊;而其终也,贯四时、阅千岁而不改者,其天定也。——苏轼《三槐堂铭》

    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于谦《咏煤炭》

    闲依农圃邻,偶似山林客。——柳宗元《溪居》

    山林有味儿亲圃,风雨无眠客对床。——陈著《次韵单君范行李中诸诗前数章自道后二章为单·纷纷万变自鸿荒》

    山林钟鼎未谋身,不觉生秋鬓。——任昱《越调·小桃红》

    苦乏大药资,山林迹如扫。——杜甫《五古·赠李白》

    词赋工无益,山林迹未赊。——杜甫《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欧阳修《醉翁亭记》

    岂为妻子计,未去山林藏。——杜牧《郡斋独酌》

    白云流水无人禁,胜似山林。——乔吉《中吕·满庭芳·铁马儿虚檐》

    山林出戏言,广已无端倪。——洪迈《信州禅月台上》

    云构山林尽,瑶图珠翠烦。——陈子昂《感遇三十八首》

    遄车返山林,守一以自娱。——释文珦《道狭踟蹰行》

    山林与朝市,自昔分两歧。——释文珦《山林·山林与朝市》

    山林险隘,虎豹蜿只。——屈原《大招》

    勿学贫贱交,自比山林姿。——仲并《钱检法及代期以诗告别因次其韵》

    气候变迁亦常事,山林老翁闲料理。——徐渭《十月望十二月朔百舌群鸣连日腊朔之夜雷电彻》

    烦恼业顿舍,山林情转殷。——孟浩然《还山贻湛法师》

    山林本无事,亦复扰扰休。——杨万里《雨霁幽兴寄张钦夫》

    浪造山林中,独卧盘陀石。——寒山《诗三百三首》

    元非隐逸士,自号山林人。——寒山《诗三百三首》

    卑枝横路霭香阵,远树山林扬素波。——李弥逊《春日同游梅花坡韵赋诗坡字》

    山林少羁鞅,世路多艰阻。——白居易《读史五首》

    山林增气象,城郭转空虚。——王冕《漫兴·其七》

    居山林清幽淡雅,远城市富贵奢华。——汪元亨《双调·沉醉东风》

    铭鼎功未立,山林事亦微。——陈子昂《同宋参军之问梦赵六赠卢陈二子之作》

    城廓为山林,庭宇生荆艾。——蔡文姬《悲愤诗》

    十月初五夜,山林阴气合。——陈著《次韵观弟避难》

    举头又是菊花天,走遍山林命苟全。——陈著《九月十日醵饮丹山》

    巢许山林志,夔龙廊庙珍。——杜甫《奉赠萧二十使君》

    山林吾丧我,冠带尔*。——王维《山中示弟》

    三书不用即山林,将前复却何从决。——毛滂《出都寄二苏》

    社结山林友,家藏种树书。——陆游《幽居·社结山林友》

    故人张籍同官舍,倘问山林衰病者。——蓝仁《又次国学生朱士坚游武夷韵》

    山林犹古色,风雪自穷年。——林景熙《古松·独占宽闲地》

    山林俄失色,江海不行潮。——王冕《解闷·其四》

    始知市朝隘,不及山林宽。——周密《钓台三十韵》

    山林孰谓无伊尹,廊庙何曾弃许由?——张昱《题严子陵》

    耕牛先后计未失,谁谓山林迹如扫。——陈造《读师文和郡侯喜雨诗次其韵》

    投闲久去大明宫,钟鼎山林兴已同。——曹勋《和苏养直见贻二首·投闲久去大明宫》

    挂罗山林网逸遗,守臣奉诏敢言迟。——郑獬《酬随子直十五兄》

    萍梗未知何日定,山林应待老夫潜。——黄淮《再和酣黔韵二首·其二》

    结交难结心,无论廊庙及山林。——冯琦《结交行怀于穀山年伯兼讯侯将军》

    误抛山林入朝市,*地咫尺千褒斜。——苏轼《次韵正辅同游白水山》

    可人本色山林屋,避世珍羞芋栗盘。——陈著《同赵景文到梅山弟家》

    雨露从枯稿,山林且静便。——孙蕡《西庵记事一百韵》

    [阅读全文]...

2022-02-09 17:36:40
  • 寻雍尊师隐居古诗(寻雍尊师隐居李白赏析)

  • 尊师,李白
  • 李白的诗歌构思精巧,尤其是律诗对仗工整,而且其文字也是包罗万象,但是其写作风格,又不像一般的诗人,只是才堆砌华丽的辞藻,还大量引用典故,很显然李白的诗更贴*生活,不会太刻意注重技巧,这一点也是李白诗歌的一大特色,譬如一些经典的名篇,像《赠汪伦》、《望庐山瀑布》、《静夜思》、《望天门山》等等,看上去好像很普通,可是读来却又让人耐人寻味。

    李白有一种独特的韵味,同时还非常有气势,以这首《寻雍尊师隐居》来说,便是一首难得的佳作,尽管其名气不如《望庐山瀑布》,但是所传递出来的意象,还有其内在的含义,则是要更为深刻。这也是李白青年时代的作品,整首诗通过寻找友人为切入点,然后把一路上的所见所闻,还有所思所想,全部融入进了这首诗中。

    群峭碧摩天,逍遥不记年。拨云寻古道,倚石听流泉。

    花暖青牛卧,松高白鹤眠。语来江色暮,独自下寒烟。

    这此五律一共是八句,共计四十个字,每一句都合律,并且颔联和颈联对仗工整,虽然李白有一些诗并不合律,其实从这首诗中,恰恰说明了一个道理,那就是李白尽管有一些不合律,并不是他不按照规定来写,只是诗人天马行空,完全摆脱了原有的约束,最终形成了自己独有的风格。

    李白的青年时代大部分的时间是在长安,但是偶尔也会独自出门游玩,相对于晚年的李白,在青年时代应当说是更加有激情,其文字也是更具有灵性,这首《寻雍尊师隐居》写得很有气势,仅仅是第一句,虽然只有短短的五个字,可是读来让人拍案叫绝,不仅有气势,还让人会有一种身临其境之感。

    首联是描写远处的景色,以及当时的一种心境,由于是出门寻找友人,并且是隐居在大山深处,四周都是层层叠叠的群山,苍翠的山峰高耸入云,看上去很有气势,使得自己也变得很渺小,远离了尘世的喧嚣,已经是不记得多少年了。颔联则是整首诗的诗眼,同时也是千古名句,李白进一步地描写了周围的环境;拨开云雾,一个人走在密林的深处,脚下正是弯弯曲曲的古道,前面小溪里的水,发现了很响亮的声音,那缓缓流水,正在向东流去。

    颈联和尾联可谓是情景交融,这个时候李白寻找到了友人,并且还在那花丛中交谈,使得这几句更为有意境;温暖的花丛中卧着一头青牛,身旁高高的树枝上,还停着几只白鹤,此时正在树枝上休息。我与雍尊师坐在草坪上交谈,彼此都很快乐,谈了很多的事情,直到江水被暮色所笼罩,此时我才起身,独自走下云雾弥漫的寒山。在这几句中,最能够表达诗人一种豁然的人生态度,也正是这个原因,让全诗营造出了一种独特的美,还有诗人当时的心情。

    李白这首诗写于什么时间,并没有明确记载,但是很显然是早期的作品,其实仅从字面上来看的话,好像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无非就是寻访友人,然后彼此在交谈。但是李白并不仅仅只是描写了寻找友人的过程,同时还融入了个人更多的情感,把周围的环境,也是描写得极为细腻,每一句都是别具一格。那我个人是很喜欢这首诗,尽管相对来说有一些冷门,很多人甚至都没有读过,不过只要静下心来,去多读几遍的话,自然能够感受到这首诗的魅力。

    [阅读全文]...

2022-01-06 15:59:46
  • 刘长卿: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

  •   《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

      作者:刘长卿

      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屐痕。

      白云依静渚,芳草闭闲门。

      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

      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

      注释:

      1、渚:水中的小洲。

      2、溪花两句:因悟禅意,故也相对忘言。禅:佛教指清寂凝定的心境。

      译文:

      为请教常道士我一路寻找而来,

      苔痕中可清晰辨认出我的足迹。

      白云依傍着水中清静的小洲渚,

      闲适的柴门却被奇花瑶草遮闭。

      山雨过后欣赏山中苍松的翠色,

      沿着山势行走来到溪流发源地。

      溪中花影和禅意我全都能领悟,

      见到常道士默然相对忘了话题。

      赏析:

      诗是写寻隐者不遇,却得到别的情趣,领悟到“禅意”之妙处。结构严密紧凑,层层扣紧主题。

      诗题为“寻”,由此而发,首两句一路“寻”来,颔联写远望和*看,“寻”到了隐士的居处。颈联写隐者不在,看松寻源,别有情趣。最后写“溪花自放”而“悟”禅理之无为,即使寻到了常道士,也只能相对忘言了。

    [阅读全文]...

2022-02-17 03:53:57
山林隐居诗句 - 句子
山林隐居诗句 - 语录
山林隐居诗句 - 说说
山林隐居诗句 - 名言
山林隐居诗句 - 诗词
山林隐居诗句 - 祝福
山林隐居诗句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