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古诗三首的答案

关于9古诗三首的答案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9古诗三首的答案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9古诗三首的答案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9古诗三首的答案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3k+) 语录(6) 说说(13) 名言(604) 诗词(616) 祝福(2) 心语(682)

  • 猜古诗有答案

  • 猜古诗有答案

      谜语主要指暗射事物或文字等供人猜测的隐语,也可引申为蕴含奥秘的事物。 谜语源自中国古代民间,历经数千年的.演变和发展。它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集体智慧创造的文化产物。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猜古诗有答案的内容,欢迎阅读!

      1、轻舟已过万重山。(一泻千里)

      2、白云生处有人家。(深居简出 )

      3、山外青山楼外楼。(天外有天)

      4、黄河之水天上来。(天作之合

      5、凭君传语报*安。(言而无信)

      6、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柳绿成茵)

      7、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死而复生、卷土重来)

      8、春色满院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红杏出墙、独辟蹊径)

      9、十叩柴扉九不开。(一面之缘)

      10、小荷才露尖尖角。(出水芙蓉)

      11、千门万户瞳瞳日。(无所不晓)

      12、此时无声胜有声。(弦外之音 )

      13、相逢何必曾相识。(一见如故)

      14、质本洁来还洁去。(善始善终 )

      15、天涯何处无芳草。(不毛之地 )

      16、天生我材必有用。(自顾不暇 )

      17、卷我屋上三重茅。(风吹草动 )

      18、此曲只应天上有。(不同凡响 )

      19、花谢花飞飘满天。(落英缤纷)

      20、到黄昏点点滴滴;(下落不明)

      21、君王掩面救不得。(爱莫能助 )

      22、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人迹罕至、万念俱灰).

      23、桃花潭水深千尺。(无与伦比)

      24、养在深闺人不识。(其貌不扬)

      25、高堂明镜悲白发。(顾影自怜)

      26、千里江陵一日还(.一日千里 )

      27、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胸罗万卷.)

      28、不知今夕是何年。(忘年之交 )

      29、飞流直下三千尺。(山高水长)

      30、问君能有几多愁。(对答如流 )

      31、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怜香惜玉)

      32、有意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恰到好处)

      33、危楼高百尺。(琼楼玉宇、临危不惧)

      34、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来之不易)

      35、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怜香惜玉)

      36、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高瞻远瞩)

      37、明月何时照我还?(衣锦还乡)

      38、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一往情深)

      39、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烟波浩淼、欲哭无泪)

      40、有意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恰到好处)

      41、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开卷有益)

      42、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人迹罕至、万念俱灰)

      43、千里江陵一日还。(一日千里)

      44、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死不瞑目)

      45、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绝处逢生)

      46、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舍己为人)

      47、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触景生情)

      48、明月何时照我还?( 衣锦还乡)

      49、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海天一色)

    [阅读全文]...

2021-12-17 20:00:17
  • 《夏日三首其一》古诗参考答案及赏析

  • 夏日
  • 《夏日三首其一》古诗参考答案及赏析

      夏日三首(其一)

      张 耒

      长夏村墟风日清,檐牙燕雀已生成。

      蝶衣晒粉花枝舞,蛛网添丝屋角晴。

      落落疏帘邀月影,嘈嘈虚枕纳溪声。

      久判两鬓如霜雪,直欲渔樵过此生。

      1.这首诗主要运用了哪种手法表现环境的“清”,请结合全诗具体说明(6分)。

      2.颈联中“邀”、“纳”二字极为传神,请简要分析。(5分)

      参考答案

      1. 反衬(或衬托、以动衬静)。①幼雀雏燕在檐前飞舞,反衬村居环境的清幽;②蝴蝶飞舞,蜘蛛织网,反衬白天的清静;③风吹帘动,溪声嘈嘈,反衬夜晚的清静。(答出手法2分,具体分析答出一点2分,答出两点即可)

      2.“邀”字是拟人手法(把月光写得很有情味),晃动的月影好像是疏帘请来的一样;(2分)“纳”字化虚为实(化抽象为具体),溪声好像可以用虚枕装起来一样。(2分)生动描绘出乡村夏夜清静却又生意盎然、充满情趣的特点。(1分)

      附:赏析

      《夏日》共有三首,这是第一首。

      此诗是张耒罢官闲居乡里之作。首句写对农村夏日的`总印象。炎夏令人烦躁,难得有清爽的环境,而农村对于城市和官场来说,正具有“清”的待点。清,内涵可以是多方面的,清静、清幽、清和、清凉、清闲,等等,都可谓之清。因此,循“清”字往下看,诗所写的种种景象都体现了环境的清和心境的清。如次句“檐牙燕雀已生成”,春去夏来,幼雀雏燕整天在房檐前飞舞鸣叫,有点*于喧闹,但禽鸟之能嬉闹于屋前,正由于农村环境清幽而无尘嚣。至于颔联写蝴蝶晒粉于花间,蜘蛛因天晴添丝于屋角,则更显得幽静之极,当诗人注目于这些光景物态的时候,不觉夏日的炎蒸烦躁,而有一种清凉和谐之感。以上是写昼日消夏时娱目赏心之景。颈联写夜晚。帘是“疏帘”,枕是“虚枕”,环境之清虚寂静可见。月透疏帘而入,如同邀来婆娑的月影;溪声传至耳边,如同被奇妙地纳入枕函之中。“邀”、“纳”两字,把月影写成有情之物,把溪声写成可以装纳起来的实体,透露出诗人对于月影、溪声的欣赏。这种月影、溪声本已带清凉之感,而诗人又是于枕上感受到这一切,则心境之清,更不言而喻。到此,成功地写出一片清幽的环境和清闲的心境,于是末两句成为水到渠成之笔:诗人久甘庸碌,已经两鬓如霜,而农村环境又如此宜人,于是想在村野中过此一生。诗人吟哦之间虽然微有所慨,但对农村夏日舒适愉说之感,还是居主导地位的。

      吴之振《宋诗钞》说,张耒诗效白居易,“*体工警不及白,而蕴藉闲远,别有神韵”。这首诗写农村夏日之清,诗境已臻于蕴藉闲远。虽没有十分工警的词句,但仍然耐读。

    [阅读全文]...

2022-01-29 06:04:44
  • 《古诗词三首》同步练*题及答案

  • 《古诗词三首》同步练*题及答案

      《牧童》

      1、“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你感受到了什么

      答案示例:可以感受到孩子是那么的悠闲自得、怡然而乐,感受到的是一种野趣。

      2、“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你看到了什么?说说感受和意思。

      答案示例:牧童牧牛回来已到黄昏,晚饭吃得饱饱的,无忧无虑,还没脱下蓑衣就躺在院子里,悠然自得地看那渐渐升起的明月。可以感受到的是孩子的心情是那么的舒畅,他的生活是无忧无虑,非常惬意。

      《舟过安仁》

      1、“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读了这两句,你好象看到了什么?

      答案示例:好像真的看到了两个孩童在江上的船中,大胆的做着他们的创新设计。

      2、“怪生无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理解诗句意思,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答案示例:十分奇怪为什么没有雨,他们也把伞张在那儿,原来他们不是在遮雨,而是别出心裁,用伞试风。从而描绘出两个淘气、可、天真的孩子。从中感受到孩子们的天真烂漫之心。

      《清*乐·村居》

      1、“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你感受到了什么?

      答案示例:简朴的`乡间生活,但很美。特别是青青草让人想起了春天踏青的美好感受。

      2、“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感受到了什么?

      答案示例:一对头发花白的老夫妇用乡音聊天说话。话音都好像带着醉意一样,如此温馨、幸福、美好的生活,怎么不令人向往、陶醉呢?

      3、哪一句写出孩子们的可爱的呢?

      答案示例: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阅读全文]...

2021-12-02 12:11:39
  • 古诗蝉阅读训练及答案

  • 阅读,语文
  • 古诗蝉阅读训练及答案

      在学*、工作、生活中,大家都知道一些经典的古诗吧,从格律上看,古诗可分为古体诗和*体诗。究竟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古诗蝉阅读训练及答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蝉

      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注释】:

      虞世南:初唐重臣,诗人、书法家。唐太宗曾多次称赞其人格。

      绥(音ruí):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伸出的触须,形状与其有些相似。

      流响:连绵的声音。

      疏桐:稀疏、高大的梧桐树。

      1、这是一首咏物诗,从_____________等三个方面写出了蝉的特点。

      2、这首诗表面上是写蝉,其实是用了_________的写法,表达含蓄,寓意深刻。

      3、虞世南的'《蝉》中,借蝉鸣表现自己品格高洁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首诗给我们以什么启示?请简要谈谈你的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作者借“蝉”的形象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读这首咏物诗,你的眼前呈现出怎样一幅画面?请描绘出来。(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这首诗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来刻画蝉,请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说出运用这种手法的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了蝉的特点?指出相应诗句并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通过这首诗作者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形状、*性、声音

      2、托物言志

      3、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4、品格高尚的人,并不需要那些外在的凭借,像地位、权势、吹捧等,他本身自然会有很强的昭示力,能够声名远扬。

      5、

      ①作者写蝉居于高处、鸣声远播,而不需借助秋风。

      ②强调立身高洁的人,并不需要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

      ③这首诗以蝉的形象表现了封建士大夫的志得意满和清高。

      6、一只蝉落在高拔疏朗的梧桐树上,垂下像帽带一样的触角吸吮着清澈甘甜的露水,不时自在地长鸣,声音悦耳动听,传出很远(2分)。

      7、本诗通过刻画人格化的蝉,热情地赞美了那种高洁(高尚或洁身自好等)的人格(2分)。

      8、托物寓意,借助具体的对象表达丰富的含义,理趣情致跃然纸上,引人人胜。

      9、“饮清露”:表达了诗人对蝉性高沽、栖高饮露品性的褒扬:“流响”:形象地写出了蝉的悦耳长鸣。

      10、这首诗告诉我们:贤能之人,不需凭借权势,自然声名远扬。

    [阅读全文]...

2022-02-06 20:35:19
  • 迎燕古诗阅读答案

  • 阅读,语文
  • 迎燕古诗阅读答案

      《迎燕》是宋代诗人葛天民所作诗词之一。葛天民,字无怀,越州山阴(浙江绍兴)人,徙台州黄岩(今属浙江)曾为僧,法名义铦,字朴翁,其后返初服,居杭州西湖。与姜夔、赵师秀等多有唱和。其诗为叶绍翁所推许,有《无怀小集》。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迎燕古诗阅读答案,欢迎查看。

      《迎燕》

      (宋)葛天民

      咫尺①春三月,寻常百姓家。为迎新燕入,不下旧帘遮。

      翅湿沾微雨,泥香带落花。巢成雏长大,相伴过年华。

      【注释】①咫尺:距离很*。比喻春天的短暂。咫,古代称八寸为咫。

      阅读试题及答案

      5、这是一首咏物诗。首联能让人想起唐朝诗人刘禹锡在《乌衣巷》中的两句诗:“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1分)

      6、颔联“为迎新燕入,不下旧帘遮”中的“旧帘”有何妙处?(3分)

      ①“旧帘”表明这是一个普通的百姓家庭,呼应首联的“寻常百姓家”。②“旧帘”是小燕子顺利找到前一年住过的人家的标志。③“旧帘”与上句中的“新燕”均为名词,词性相对,符合诗歌的对仗要求。④表现了主人对燕子的喜爱,人与燕子的和谐关系。(答到三点即可)

      7、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翅湿沾微雨,泥香带落花”的画面。(2分)

      示例:春雨绵绵,小燕子扑扇着翅膀忙着衔泥筑巢,细雨沾湿了双翅,嘴上衔着的泥土还带着落花的芳香。(意*即可)

      拓展阅读:

      《迎燕》诗意

      短暂的阳春三月,普通的百姓人家。

      为了迎接新来的'燕子飞入,都没有放下昔日的门帘。

      燕翅已被丝雨淋湿,口里仍衔着带有落花芳香的泥土来筑巢。

      燕巢早已筑修好了,连小燕子都长大了。

      一人家一燕家两户家庭相伴着又度过了一个美好的时光。

      《迎燕》赏析

      燕子秋去春来,巢于檐下,民间视为吉祥物。“寻常百姓家”即借鉴刘禹锡的“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正因为燕子不嫌贫爱富、趋炎附势,主人也“不下旧帘遮”,热情的迎接燕子的归来。“巢成雏长大,相伴过年华”两句,更是把燕子看成生活的一部分了。

      古诗中燕子往往象征着幸福的生活。它们双宿双飞,本诗中的燕子也在主人的檐下幸福的生活。燕子的自由自在,正是诗人隐居生活的反映;燕子之乐,足见诗人之乐。诗歌生动的描绘了燕子的生活*性,表达了燕子与老百姓的深厚情谊。

      首句一个“咫”字,指八寸,也表现了暮春的转瞬即逝,抒发了作者对春的珍惜之情。“寻常百姓家”借用了刘禹锡的“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歌颂了燕子不趋炎附势,不嫌贫爱富的质朴、高尚的品格,表达了燕子对百姓的眷恋。“旧帘”表明这是一个普通的百姓家庭,也是燕子顺利找到主人家的标志。第三句“微”形容雨之小,描写了燕子在雨中穿梭无数次,为幸福的生活勤劳地筑巢,“泥香带落花”描写了春天温馨、幸福的场面。尾句是对燕子勤劳的赞美,也再次表现了人与燕之间的深厚情谊,同时又是诗人幸福隐居生活的写照。

    [阅读全文]...

2021-12-14 05:20:04
  • 古诗词试题及答案

  • 古诗词试题及答案

      古诗词鉴赏在语文科目占有很大的分量,因此在语文竞赛中古诗词也是重头戏。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古诗词试题及答案(通用11篇),希望大家喜欢。

      1.黑云翻( )未遮山,( )雨跳珠乱入船。

      ——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2.山外( )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林升《题临安邸》

      3.等闲识得东风雨,万( )千( )总是春。

      ——朱熹《春日》

      4.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 )丝绦。

      ——贺知章《咏柳》

      5.( )毛浮( )水,( )掌拨清波。

      ——骆宾王《咏鹅》

      6.( )日依山尽,( )河入海流。

      ——王之涣《登鹳雀楼》

      7.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 )橘( )时。

      ——苏轼《赠刘景文》

      8.千里( )云( )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高适《别董大》

      1.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 )。

      ——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2.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 )别样红。

      ——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3.人闲( )落,夜静春山空。

      ——王维《鸟鸣涧》

      4.借问( )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高适《塞上听吹笛》

      5.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 )开。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6.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 )相映红。

      ——崔护《题都城南庄》

      7.待到重阳日,还来就( )。

      ——孟浩然《过故人庄》

      8.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 )村。

      ——杜牧《清明》

      答案:

      墨、白

      青

      紫、红

      绿

      白、绿、红

      白、黄

      黄、绿

      黄、白

      杏花

      荷花

      桂花

      梅花

      梨花

      桃花

      菊花

      杏花

    [阅读全文]...

2021-12-21 23:20:35
  • 古诗送李侍御赴安西阅读答案

  • 阅读,语文
  • 古诗送李侍御赴安西阅读答案

      在现实的学*、工作中,我们需要用到阅读答案的时候非常的多,借助阅读答案我们可以更好的领会题意和知识点,有助于个人提升。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能有效帮助到我们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古诗送李侍御赴安西阅读答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原文

      送李侍御赴安西

      高适

      行子对飞蓬,金鞭指铁骢。

      功名万里外,心事一杯中。

      虏障①燕支北②,秦城太白东③。

      离魂莫惆怅,看取宝刀雄!

      注:①虏障:指防御工事。②燕支:山名,这里代指安西。③太白东:指秦岭太白峰以东的长安。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首联紧扣题意,写李侍御即将跨马远征。以“飞蓬”喻“行子”,自然使人联想到“行子”身影的轻疾,意气风发的`雄姿。

      B、颔联紧扣题目,表达送别之意。友人远征,自当鼓励,不必挽留。临别之际,别酒之中表达自己建功立业的决心。

      C、颈联指出李侍御远赴安西所经之地,“虏障”与“秦城”之间,遥隔万里,临发之际,回望秦城,自不免有所系恋。

      D、尾联一笔宕开,境界进一步扩大。继“离魂莫惆怅”的殷切劝慰之后,以看宝刀的动作,既有离别的愁绪,又有豪壮气概。

      E、这首送别诗既边塞意象的描绘,又有广袤的空间描绘,不仅体现了诗人感情的豪壮,同时也焕发出盛唐的时代精神。

      15、“功名万里外,心事一杯中”的精妙之处表现在哪里?请简要赏析。(6分)

      答案:

      14、(5分)BD(答对一项给2分,答对两项给3分。B项“别酒之中表达自己建功立业也的决心”错,有对友人说不出的羡慕之情和不舍之情;D项“既有离别的愁绪,又有豪壮气概”错,应为“鼓励友人昂扬奋发地踏上征途,尽扫愁绪”)

      15、(6分)①诗句的意思是,功名在万里之外,心声在一杯之中;(2分)②用了对仗的手法。“功名”对“心事”,“万里外”对“一杯中”,“万里外”一笔推开,展现出巨大的空间,表现李侍御豪迈的激情、飞动的气势;但紧接着一笔收勒,又回到别筵;(2分)③颔联紧承上联送别之意。友人远征“万里”,是为求取“功名”,自当鼓励;临别之际,万千“心事”,一言难尽,全寄托在“一杯”别酒之中。“心事一杯中”包含着作者送别友人的惜别之情,对友人即将踏上征途的牵挂,对友人早立“功名”的期望和鼓励。(2分)

    [阅读全文]...

2022-01-28 04:14:49
  • 关于早梅的语文古诗阅读题及答案

  • 语文,阅读
  • 关于早梅的语文古诗阅读题及答案

      在**淡淡的学*、工作、生活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古诗吧,汉魏以后的古诗一般以五七言为基调,押韵、转韵有一定法式。还苦于找不到好的古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关于早梅的语文古诗阅读题及答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早梅

      唐张渭

      一树寒棒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

      不知*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

      翻译:

      有一树梅花凌寒早开,枝条洁白如玉。它远离人来车往的村路,临*溪水桥边。人们不知寒梅因靠*溪水而早发,以为那是经冬而未消融的白雪。

      阅读答案:

      (1)首句中的白玉条 一语所用的修辞手法是比喻,并与下文的雪字前后呼应。

      (2)从全诗看,梅的开放是在什么时候?简述推断的根据。

      答:早春。根据尾句中经冬一词可推断。

      (3)全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答:对梅的早早开放的惊喜和赞叹。

      (4)对于一树寒梅白玉条中的白玉条三字,有人说不恰当,不符合梅花呈朵状的形态特征。试谈谈你的看法。

      答:)白玉条句是恰当的,因为这样更能体现梅花开得旺盛,压满枝头,同时也能说明诗人当时的立足点是在远处,和颔联相呼应。

      (5)不知*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两句语言质朴,但着无尽的意蕴。请作简要赏析。

      答:这两句是写诗人的观察发现。远望寒梅,似雪非雪,迷离恍惚;定晴细看,溪畔桥边,寒梅*水,迎风怒放。诗人的`感受和发现既凸现了探索寻觅的惊喜,也烘托出早梅似玉如雪、凌寒独放的风姿。

      (6)自古诗人以梅花入诗者不乏佳篇,有人咏梅的风姿,有人颂梅的神韵,本诗则侧重写梅的什么特点?从哪句诗可以看出来?

      答:开放之早不知*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

      (7)本诗主要表现了梅花怎样的品质?

      答:表现其凌寒独开的精神品质。

      阅读练*二:

      ①自古诗人以梅花入诗者不乏佳作,有人咏梅的风姿,有人颂梅的神韵,本诗则侧重写一个 早 (一个字)字。

      ②首句既形容了寒梅的洁白如玉,又照应了寒字,写出了早梅的 不畏严寒而独自开放的风姿。

      ③次句一个迥字,一个傍字,写出了一树寒梅独开的 独特环境。第三句说一树寒梅早发的原因是: *水。

      ④第四句回应了 首 句,一个不知再加上一个疑是,写出了诗人远望寒梅 似雪非雪,洁白似雪的高洁脱俗的情态。

    [阅读全文]...

2022-06-28 22:44:22
  • *古诗词知识竞赛试题及答案

  • 考试
  • *古诗词知识竞赛试题及答案

      学*古诗文能陶冶人的情操,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在学诗的同时,还可以学到很多有关历史、地理及文化方面的各类知识能够终生收益无穷。以下是百分网小编搜索整理的*古诗词知识竞赛试题及答案,供参考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想了解更多相关信息请持续关注我们应届毕业生考试网!

      1.“少壮不努力,老大徒()”出自《汉乐府·长歌行》。(2)

      (1)悲伤(2)伤悲(3)忧伤

      2.晏殊的《浣溪沙》中“无可奈何花落去”的下句是()。(3)

      (1)似曾相识鸟归来(2)似曾相识雁归来

      (3)似曾相识燕归来

      3.《七步诗》的作者是(1)。

      (1)曹植(2)曹丕(3)曹操

      4.“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1)”。

      (1)阴山(2)边关(3)燕山

      5.杜甫的《春夜喜雨》中“晓看红湿处”的下句是(3)。

      (1)花重绵阳城(2)花重锦州城

      (3)花重锦官城

      6.“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出自叶绍翁的(1)。

      (1)《游园不值》(2)《春望》

      (3)《春夜喜雨》

      7.“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1)的诗句。

      (1)王勃(2)李白(3)白居易

      8.“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是文天祥的诗句。(1)

      (1)汉青(2)汗青(3)汗清

      9.“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中“坐”的意思是(1)。

      (1)因为(2)坐下(3)座位

      10?杜牧的《江南春》中“南朝四百八十寺”的下句是(3)。

      (1)多少楼台烟波中(2)多少楼台风雨中

      (3)多少楼台烟雨中

      11.“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是(1)的诗句。

      (1)王维(2)王之涣(3)王勃

      12.《天净沙·秋思》是一首小令,作者是元代的(2)。

      (1)张养浩(2)马致远(3)元好问

      13.“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句出自(1)。

      (1)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2)王昌龄《出塞》(3)杜牧《江南春》

      14.“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写的是(3)。

      (1)春色(2)梨花(3)雪景

      15.“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出自()的《无题》。(3)

      (1)李贺(2)李清照(3)李商隐

      16.“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出自杜甫的(2)。

      (1)《茅屋为秋风所破歌》(2)《登高》

      (3)《蜀相》

      17.“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是()的词句。(1)

      (1)岳飞(2)辛弃疾(3)陆游

      18.龚自珍《己亥杂诗》“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句中,“红”是指(2)。

      (1)红色(2)花(3)树叶

      19.“海上生明月,()共此时”是张九龄的`名句。(3)

      (1)天地(2)天下(3)天涯

      20.“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出自()的《别董大》。(1)

      (1)高适(2)岑参(3)王昌龄

      21.“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中的“君”是指(2)。

      (1)李延年(2)李龟年(3)崔九

      22.“别时容易见时难”“相见时难别亦难”分别是()的诗句。(3)

    [阅读全文]...

2022-02-11 04:23:04
  • 30篇古诗赏析及答案(简短古诗赏析)

  •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这首《声声慢》是李清照南渡以后的名篇之一。当时,词人经历了流离失所的战乱苦难,经历了丈夫去世的巨大变故,国破家亡,家破人亡,这样巨大的不幸交相袭来,使她骤然变得孑然一身,孤苦无告,哀痛至极,愁深似海。本篇所书写的就是这种*乎于绝望的愁怀。 这首词的开端突兀而起,不同凡响,以七组叠字组成,一贯而下,极力描摹内心的愁苦。寻寻觅觅是写心神无主,若有所失的那种状态。不仅环境是寂寞冷清的,心灵的寂寞冷清更为可怕,好像丢失了什么东西一样,曾有过的美好的一切都完了,美满的爱情,幸福的家庭,心爱的事业,如今都在现实中消失了。这在心灵上不能不产生无所依归,若有所失的感觉和寻觅寄托的渴求。想抓住点什么为寄托,但结果却是空虚和冷清。冷冷清清,这既是指环境的冷清,也是指心境的冷清。凄凄惨惨戚戚,是写寻觅而不可得之后内心的剧烈痛苦。可见这三句十四个叠字,分为三层意思,由浅入深地写出了心中无可派遣的愁绪,渲染了浓厚的悲凉气氛,起到了笼罩全篇的作用。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是说天气变幻无常,时暖时寒,令人难以适应。这是把环境的清冷孤寂,心情的落寞惨凄都说成是天气不佳。儿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则明说酒味淡泊不足以抵御晚来风急,实际是将借酒消愁愁更愁的用意隐去不说,这在行文上有腾挪跌宕,意在言外、含蓄蕴藉之妙。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三句,承上文进一步描写愁情。落寞之中逢归雁,使这种愁情更为强烈,同时曲折地点明愁情的由来。正是在她伤心之时,一群归雁飞鸣而过,翘首仰望,不能不引起更加强烈的哀伤。本来凄厉的雁鸣就最容易引动人的感情,何况昔日在故国的时候,空中的雁群还曾是自己没好心情的见证: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多少次目送归雁远去,也带去过自己对远方丈夫的思念,如今家破人亡,锦书难托(陆游《钗头凤》)。却是旧时相识之一个却是改包含多少辛酸血泪!另外,过去是在故乡看雁,如今是飘零异乡,一个旧时相识该包含多少丧乱之感!这就点名了愁怀来自丧乱而造成的沦落无依。

    过片(下阕)满地黄花堆积直承上句,仰观天空飞鸣之雁,俯看遍地凋残之菊,又引出今昔之异的感慨:往年,菊花盛开,共同观赏,摘来插头为簪,如今菊残人老,有谁还会有这种雅兴呢?写到这里,词人的激*情愈加迅急,很自然地达到结尾的高|潮。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两句写进了一个孤寡夫人的惨痛哀伤,这两句诗在上面所描写的种种令人伤心的感受后,一个不幸着的哀叹。她寻觅无主,心神残凄,加之深秋风寒,淡酒难御,望雁过而怀旧事,见残菊更起新愁,这样的境遇,一个人守在窗前,如何能挨到天黑呢?前人的评论极赞赏这两句,说是借用淡俗之语,发清新之思 (彭孙遹《金粟词话》)。黑 字是个险韵,很难押,此处用得很自然稳妥。

    梧桐更兼细雨是暗用了白居易《长恨歌》秋雨梧桐叶落时,这几句则把上面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的人物形象置于一个秋雨、梧桐、黄昏的背景上了,把无限痛楚抑郁之情与无限伤心之景融合为一,进一步深化了所要表达的感情。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彷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漫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描绘了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相接图。用接连两字巧妙地将天、云涛、晓雾组合成了一幅波澜壮阔画面,写出了动感,写出了气势。星河转和千帆舞写出了大气,写出了磅礴。在这磅礴大气之中,乘船人自然也就大气了。水天相接,星河欲转,船摇帆舞,既有生活的真实感,又有梦境的虚幻,虚实结合,巧妙无比。

    彷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写词人仿佛梦见天帝,天帝殷切地问她:你打算到哪儿去呀?看似*常一问,然而这温和与殷切同现实中置人民于水火、畏敌如虎狼、只顾自己一路奔逃的高宗皇帝形成了鲜明的比照。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漫有惊人句。下阙开头写词人回答天地的问话,也是上下阕之间的过渡语。路长、日暮是词人晚年孤独无依的痛苦经历。嗟,感叹自己虽然学*写诗,却不能有所成就,正如伍子胥吾日暮途穷远和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的意念与过程,倾诉的是空有才华却遭逢时事不幸的苦闷。

    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九万里风鹏正举与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形成了呼应。九万里风鹏正举语出《庄子逍遥游》,词人化用此意足见其要决意脱离这使其有才能而不得施展的尘世,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词人要借助于风力,去向理想的神仙境地。

    这首词气势磅礴,奔放有力,是其作品中少有的浪漫主义豪放词。从内容、情调及风格上看,这首词应该是南渡以后的作品。南渡以后的情况则有所不同了。作者经历了靖康之乱,举家南迁,备尝家破人亡与颠沛流离之苦。这使她的生活面大了,阅历也深了,作品的内容也较前期丰富了,这一时期词作品多是家国沦亡与个人不幸遭遇的哀叹,与前期生活无忧无虑时的多为爱情的歌颂和离别相思、伤春悲秋的叹息情调有了本质的不同,取而代之的是浓厚的感伤情绪。这首词借助于梦境的描述,创造了一个虚幻的世界,充分反映出作者对生活的执着以及对自由与光明的向往和追求。作者在梦中直接来到天宫,大胆地向天帝诉说自己的不幸,强烈要求摆脱路长与日暮的困境,然后象大鹏鸟一样逍遥,驾一叶扁舟,乘风破浪,驶向理想中的仙境。这首词具有鲜明的浪漫主义特色*,风格豪迈奔放,与苏轼起舞弄清影和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有同工之处。

    这首词在表现手法上与人与己都有所不同,那就是丰富、大胆的想象,这也是这首词的独到之处。作者把天上的银河想象成与人间河流的同样特点,流动的水,可以行船;把闪烁的星星想象成为挂满风帆的船儿;想象自己乘坐船儿驶向理想境界中的神仙世界。此外,作者还想象梦回天庭,受到天帝的接待。这一虚幻梦境的创造之神来之笔,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对现实处境的厌倦核对理想境界的追求。这一浪漫手法是诗人创作的一个惊人的突破。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惜春春去,几点催花雨。

    倚遍栏干,只是无情绪!人何处?连天衰草,望断归来路。

    本篇是一首借伤春写离愁别怨的闺怨词,是词人李清照惦念离别的丈夫而作的。李清照与丈夫赵明诚结婚后,二人志趣相投,感情深笃,经常在一起共同校勘书籍,研究金石文字,以至于达到废寝忘食的地步。夫妻之间如此深厚、默契、美好的生活却因丈夫赴职在外而长期分别,其内心的感受是可想而知的。这种滋味,她在《凤凰台上忆吹箫》之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这一词句中也曾有所流露。

    在本篇中,词人通过伤春情景的描写,层层深入地表达了对丈夫的无限思念之情,揭示了怨别与相思这一基本主题。作品分上下两阙,现就词的这一构成特点,按阙逐句体会全词的含义。

    上阙,重在写伤春,写主人公面对春天悄然离去之时的无限伤感的情怀。

    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作品开篇以抒情笔调切入主题,再现了主人公独守深闺,孤单寂寞,思念亲人,愁情不绝,柔肠寸断,叫人不知如何是好的情状。柔肠一寸就愁千缕,足见主人公寂寞愁苦、深情绵长、思念之情无可排遣的程度已经到了极致。

    惜春春去,几点催花雨。这是一句经典的环境描写,意在烘托主人公忧愁的心境。原本令人怜惜且最能给人带来希望的春天却走了,这倒也罢,偏偏又下起了摧残鲜花的暮春之雨,此景中的主人公心绪怎还能好得起来呢。此外,这惜春也蕴涵着词人怜惜青春年华的心理。

    下阕,重在写伤别,抒写主人公对心上人强烈的思念和盼归之情。

    倚遍栏干,只是无情绪!独处深闺,浮上心头的是寂寞,是柔肠一寸愁千缕,无奈之下,只好走到闺房外面,看看外面的风景,也好排遣心中的忧烦愁思。可是倚遍栏杆,极力凝望远方,终究还是没有好心绪。这是为什么?这是因为自己的丈夫远在他乡,望不见,心思又放不下。由此景此情引出下文的人何处,此为由景及人之蓄势与铺垫。

    人何处?连天衰草,望断归来路。这一句是写主人公遥望远方,盼望丈夫归来的情形。上文的凭栏远眺,看到丈夫归来的影子了吗?没有,目所能及的只有苍苍远山,只有茫茫春水,只有连天衰草,人在哪儿啊?!远处的路一直望到再也望不见了,也就是说把归来路都望断了,仍然不见丈夫的身影,可见此刻的主人公心中该充满了什么样的落寞、失望、和哀愁哇!

    这首词之所以情切意浓,感人肺腑,主要得益于白描手法的使用。作品没有引经据典,也没有华丽的辞藻,字字*白,句句朴实无华,却于字里行间饱含着相思之苦,离别之愁,怨别之恨,这些都充分体现了李清照作品明白如话、语浅情深的艺术特色*。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

    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

    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

    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

    铺翠冠儿,拈金雪柳,簇带争济楚。

    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

    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简析】

    元宵。南宋首都杭州。金色*的太陽缓缓西下,灰色*的云层渐渐合拢。每逢佳节倍思亲,词人又想起已故的丈夫赵明诚。纵然街头烟柳,笛里梅花捎来点点春意,也逗不起丝毫游兴。上门邀她观灯的酒朋诗侣,都被婉言谢绝。最难忘,北宋的汴京。那时她还是闺阁千金,对一年一的元宵佳节特别重视。女伴们相偕观灯,一个个打扮得整整齐齐,花枝招展。如今呢,形容憔悴,两鬓染霜,最怕在灯火阑珊的夜里抛头露面。唉,不如闭门深坐,听那些呆儿痴女说说笑笑。

    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

    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简析】

    红日西沉,晚霞映照着溪亭,玩了一天的游人渐渐归去,独有年少的词人依依不舍,流连忘返。是刚饮过美酒,还是酒意未消?是景色*宜人,惹词人陶醉?她游玩兴尽方驾回舟。湖上娇艳的荷花向她绽开笑脸,轻柔的晚风推着她的船儿。她情不自禁的荡起双桨,往前划去。划呀,划呀,竟不知不觉误入荷花深处,进也不能,退也不能,怎么办?她用足力气,蓦然间响起一阵扑簌簌的声音,原来沙滩上的沙鸥和鹭被她惊飞了。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

    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客人来,袜铲金钗溜,和羞走。

    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阅读全文]...

2022-06-21 11:00:32
9古诗三首的答案 - 句子
9古诗三首的答案 - 语录
9古诗三首的答案 - 说说
9古诗三首的答案 - 名言
9古诗三首的答案 - 诗词
9古诗三首的答案 - 祝福
9古诗三首的答案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