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课古诗三首的答案

关于17课古诗三首的答案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17课古诗三首的答案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17课古诗三首的答案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17课古诗三首的答案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3k+) 语录(6) 说说(13) 名言(619) 诗词(613) 祝福(2) 心语(804)

  • 三峡课后答案

  • 三峡
  • 三峡课后答案

      课文是指教科书中的正文,区别于注释和*题等,一般在语文或地理中出现。英语,有对话和短文。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三峡课后答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一、背诵全文,并完成下列练*

      1、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三峡自然景观的?

      2、找出文中写景的句子,体会它们的语言特点。

      设题意图:

      ⑴ 使学生把握文章写景的脉络;

      ⑵ 抓住精彩写景段落,深入领会画龙点睛的词语,使学生对文章的感知由整体到局部;

      ⑶ 在此基础上背诵课文。问答题提示了背诵的思路,适宜先解决问答题,再背诵课文。

      参考答案

      1、文章先写山,后写水。写山,突出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写水,则描绘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

      2、春冬之景:“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秋景:“每至睛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作者写景,采用的是大笔点染的手法,春冬之景,着“素”“绿”“清”“影”数字,写秋季的景色,着“寒”“素”“凄”“哀”数字,便将景物的神韵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二、解释下列词语,并给线点的字注音

      重岩叠嶂 夏水襄陵 乘奔御风 素湍绿潭 绝巘 飞漱 清荣峻茂

      设题意图是让学生积累文言实词,掌握它们的'读音和词义。

      〖参考答案

      嶂(zhàng),高耸险峻如屏障的山峰。

      襄(xiāng),上。

      奔(bēn),这里指快跑的马。

      湍(tuān),急流的水。

      巘(yǎn),险峻的山崖或山峰。

      漱(shù),冲刷。

      峻(jùn),高而陡峭。

      三、阅读下面这首诗,你能说出它和本文之间的某些联系吗

      早发白帝城

      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设题意图是培养学生的比较阅读能力,《早发白帝城》和《三峡》都描写了三峡风光,前者是诗,后者是游记散文,本题的着眼点不在形式,只要学生能够将内容对应起来就可以了。

      参考答案

      文章的第二段与这首诗的一、二、四句相印证,都表现了夏天三峡水流速度极快;文章第四段与诗的第三句相对应,都是写连续不断的猿啼;文章第一段则和诗中的“万重山”相应。

    [阅读全文]...

2021-11-26 11:47:04
  • 猜古诗有答案

  • 猜古诗有答案

      谜语主要指暗射事物或文字等供人猜测的隐语,也可引申为蕴含奥秘的事物。 谜语源自中国古代民间,历经数千年的.演变和发展。它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集体智慧创造的文化产物。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猜古诗有答案的内容,欢迎阅读!

      1、轻舟已过万重山。(一泻千里)

      2、白云生处有人家。(深居简出 )

      3、山外青山楼外楼。(天外有天)

      4、黄河之水天上来。(天作之合

      5、凭君传语报*安。(言而无信)

      6、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柳绿成茵)

      7、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死而复生、卷土重来)

      8、春色满院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红杏出墙、独辟蹊径)

      9、十叩柴扉九不开。(一面之缘)

      10、小荷才露尖尖角。(出水芙蓉)

      11、千门万户瞳瞳日。(无所不晓)

      12、此时无声胜有声。(弦外之音 )

      13、相逢何必曾相识。(一见如故)

      14、质本洁来还洁去。(善始善终 )

      15、天涯何处无芳草。(不毛之地 )

      16、天生我材必有用。(自顾不暇 )

      17、卷我屋上三重茅。(风吹草动 )

      18、此曲只应天上有。(不同凡响 )

      19、花谢花飞飘满天。(落英缤纷)

      20、到黄昏点点滴滴;(下落不明)

      21、君王掩面救不得。(爱莫能助 )

      22、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人迹罕至、万念俱灰).

      23、桃花潭水深千尺。(无与伦比)

      24、养在深闺人不识。(其貌不扬)

      25、高堂明镜悲白发。(顾影自怜)

      26、千里江陵一日还(.一日千里 )

      27、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胸罗万卷.)

      28、不知今夕是何年。(忘年之交 )

      29、飞流直下三千尺。(山高水长)

      30、问君能有几多愁。(对答如流 )

      31、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怜香惜玉)

      32、有意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恰到好处)

      33、危楼高百尺。(琼楼玉宇、临危不惧)

      34、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来之不易)

      35、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怜香惜玉)

      36、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高瞻远瞩)

      37、明月何时照我还?(衣锦还乡)

      38、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一往情深)

      39、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烟波浩淼、欲哭无泪)

      40、有意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恰到好处)

      41、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开卷有益)

      42、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人迹罕至、万念俱灰)

      43、千里江陵一日还。(一日千里)

      44、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死不瞑目)

      45、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绝处逢生)

      46、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舍己为人)

      47、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触景生情)

      48、明月何时照我还?( 衣锦还乡)

      49、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海天一色)

    [阅读全文]...

2021-12-17 20:00:17
  • 木兰诗课后第三题答案

  • 木兰诗课后第三题答案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木兰诗课后第三题答案,欢迎阅读。

      注意下列句子中加点的部分,看看这些句子各有什么句式特点,从诗中再找出一些类似的句子。

      1.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这两句是复沓句。复沓与叠句的`区别是,复沓可以更换少数词语,而叠句的词语完全相同。“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两句,以及“旦辞爷娘去……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两节八句,也是复沓。

      2.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这两句是顶真句。顶真,又称“联珠”。“壮士十年归,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也是顶真。

      3.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这两句是很工整的对偶句。此外,“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也是很工整的对偶句。另有“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等不甚工整的对偶句。

      5.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这几句是排比句。“东市买骏马……北市买长鞭”一节四句,也是排比句。

    [阅读全文]...

2022-06-12 00:54:26
  • 古诗词试题及答案

  • 古诗词试题及答案

      古诗词鉴赏在语文科目占有很大的分量,因此在语文竞赛中古诗词也是重头戏。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古诗词试题及答案(通用11篇),希望大家喜欢。

      1.黑云翻( )未遮山,( )雨跳珠乱入船。

      ——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2.山外( )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林升《题临安邸》

      3.等闲识得东风雨,万( )千( )总是春。

      ——朱熹《春日》

      4.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 )丝绦。

      ——贺知章《咏柳》

      5.( )毛浮( )水,( )掌拨清波。

      ——骆宾王《咏鹅》

      6.( )日依山尽,( )河入海流。

      ——王之涣《登鹳雀楼》

      7.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 )橘( )时。

      ——苏轼《赠刘景文》

      8.千里( )云( )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高适《别董大》

      1.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 )。

      ——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2.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 )别样红。

      ——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3.人闲( )落,夜静春山空。

      ——王维《鸟鸣涧》

      4.借问( )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高适《塞上听吹笛》

      5.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 )开。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6.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 )相映红。

      ——崔护《题都城南庄》

      7.待到重阳日,还来就( )。

      ——孟浩然《过故人庄》

      8.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 )村。

      ——杜牧《清明》

      答案:

      墨、白

      青

      紫、红

      绿

      白、绿、红

      白、黄

      黄、绿

      黄、白

      杏花

      荷花

      桂花

      梅花

      梨花

      桃花

      菊花

      杏花

    [阅读全文]...

2021-12-21 23:20:35
  • 《夏日三首其一》古诗参考答案及赏析

  • 夏日
  • 《夏日三首其一》古诗参考答案及赏析

      夏日三首(其一)

      张 耒

      长夏村墟风日清,檐牙燕雀已生成。

      蝶衣晒粉花枝舞,蛛网添丝屋角晴。

      落落疏帘邀月影,嘈嘈虚枕纳溪声。

      久判两鬓如霜雪,直欲渔樵过此生。

      1.这首诗主要运用了哪种手法表现环境的“清”,请结合全诗具体说明(6分)。

      2.颈联中“邀”、“纳”二字极为传神,请简要分析。(5分)

      参考答案

      1. 反衬(或衬托、以动衬静)。①幼雀雏燕在檐前飞舞,反衬村居环境的清幽;②蝴蝶飞舞,蜘蛛织网,反衬白天的清静;③风吹帘动,溪声嘈嘈,反衬夜晚的清静。(答出手法2分,具体分析答出一点2分,答出两点即可)

      2.“邀”字是拟人手法(把月光写得很有情味),晃动的月影好像是疏帘请来的一样;(2分)“纳”字化虚为实(化抽象为具体),溪声好像可以用虚枕装起来一样。(2分)生动描绘出乡村夏夜清静却又生意盎然、充满情趣的特点。(1分)

      附:赏析

      《夏日》共有三首,这是第一首。

      此诗是张耒罢官闲居乡里之作。首句写对农村夏日的`总印象。炎夏令人烦躁,难得有清爽的环境,而农村对于城市和官场来说,正具有“清”的待点。清,内涵可以是多方面的,清静、清幽、清和、清凉、清闲,等等,都可谓之清。因此,循“清”字往下看,诗所写的种种景象都体现了环境的清和心境的清。如次句“檐牙燕雀已生成”,春去夏来,幼雀雏燕整天在房檐前飞舞鸣叫,有点*于喧闹,但禽鸟之能嬉闹于屋前,正由于农村环境清幽而无尘嚣。至于颔联写蝴蝶晒粉于花间,蜘蛛因天晴添丝于屋角,则更显得幽静之极,当诗人注目于这些光景物态的时候,不觉夏日的炎蒸烦躁,而有一种清凉和谐之感。以上是写昼日消夏时娱目赏心之景。颈联写夜晚。帘是“疏帘”,枕是“虚枕”,环境之清虚寂静可见。月透疏帘而入,如同邀来婆娑的月影;溪声传至耳边,如同被奇妙地纳入枕函之中。“邀”、“纳”两字,把月影写成有情之物,把溪声写成可以装纳起来的实体,透露出诗人对于月影、溪声的欣赏。这种月影、溪声本已带清凉之感,而诗人又是于枕上感受到这一切,则心境之清,更不言而喻。到此,成功地写出一片清幽的环境和清闲的心境,于是末两句成为水到渠成之笔:诗人久甘庸碌,已经两鬓如霜,而农村环境又如此宜人,于是想在村野中过此一生。诗人吟哦之间虽然微有所慨,但对农村夏日舒适愉说之感,还是居主导地位的。

      吴之振《宋诗钞》说,张耒诗效白居易,“*体工警不及白,而蕴藉闲远,别有神韵”。这首诗写农村夏日之清,诗境已臻于蕴藉闲远。虽没有十分工警的词句,但仍然耐读。

    [阅读全文]...

2022-01-29 06:04:44
  • 《古诗词三首》同步练*题及答案

  • 《古诗词三首》同步练*题及答案

      《牧童》

      1、“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你感受到了什么

      答案示例:可以感受到孩子是那么的悠闲自得、怡然而乐,感受到的是一种野趣。

      2、“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你看到了什么?说说感受和意思。

      答案示例:牧童牧牛回来已到黄昏,晚饭吃得饱饱的,无忧无虑,还没脱下蓑衣就躺在院子里,悠然自得地看那渐渐升起的明月。可以感受到的是孩子的心情是那么的舒畅,他的生活是无忧无虑,非常惬意。

      《舟过安仁》

      1、“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读了这两句,你好象看到了什么?

      答案示例:好像真的看到了两个孩童在江上的船中,大胆的做着他们的创新设计。

      2、“怪生无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理解诗句意思,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答案示例:十分奇怪为什么没有雨,他们也把伞张在那儿,原来他们不是在遮雨,而是别出心裁,用伞试风。从而描绘出两个淘气、可、天真的孩子。从中感受到孩子们的天真烂漫之心。

      《清*乐·村居》

      1、“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你感受到了什么?

      答案示例:简朴的`乡间生活,但很美。特别是青青草让人想起了春天踏青的美好感受。

      2、“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感受到了什么?

      答案示例:一对头发花白的老夫妇用乡音聊天说话。话音都好像带着醉意一样,如此温馨、幸福、美好的生活,怎么不令人向往、陶醉呢?

      3、哪一句写出孩子们的可爱的呢?

      答案示例: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阅读全文]...

2021-12-02 12:11:39
  • 杜甫《蜀相》古诗阅读题及答案

  • 阅读,杜甫
  • 杜甫《蜀相》古诗阅读题及答案

      在日常学*、工作和生活中,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古诗吧,古诗是古代*诗歌的泛称,在时间上指1840年*战争以前*的诗歌作品。那些被广泛运用的古诗都是什么样子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杜甫《蜀相》古诗阅读题及答案,欢迎大家分享。

      蜀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注释:

      1、蜀相:三国时蜀国丞相,指诸葛亮。

      2、锦官城:现四川省城都市。

      3、自:空。

      4、三顾:指刘备三顾茅庐。

      5、两朝:刘备、刘禅父子两朝。

      6、开济:指帮助刘备开国和辅佐刘禅继位。

      赏析:

      这是一首咏史诗。作者借游览*,怀着对三国时蜀丞相诸葛亮的深深敬意,称颂丞相辅佐两朝,惋惜他出师未捷而身死。既有尊蜀正统观念,又有才困时艰的感慨。抒发诗人因不见古贤的惆怅心情。结尾处熔古往今来历史悲剧于一炉,深沉悲壮,让历代豪杰有泪如倾。

      作者: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创作背景:

      《蜀相》一诗,依照仇兆鳌注,断为公元760年(唐肃宗上元元年)春天,杜甫“初至成都时作”。公元759年(唐肃宗乾元二年)十二月,杜甫结束了为时四年的寓居秦州、同谷(今甘肃省成县)的颠沛流离的生活,到了成都,在朋友的资助下,定居在浣花溪畔。成都是当年蜀汉建都的地方,城西北有诸葛亮庙,称*。唐肃宗上元元年(公元760年)春天,他探访了诸葛*,写下了这首感人肺腑的千古绝唱。

      公元221年(蜀汉章武元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任命诸葛亮为丞相,“蜀相”的意思是蜀汉国的丞相,诗题“蜀相”,写的就是诸葛亮。杜甫虽然怀有“致君尧舜”的政治理想,但他仕途坎坷,抱负无法施展。他写《蜀相》这首诗时,安史之乱还没有*息。他目睹国势艰危,生灵涂炭,而自身又请缨无路,报国无门,因此对开创基业、挽救时局的诸葛亮,无限仰慕,备加敬重。

      译文:

      去哪里寻找武侯诸葛亮的祠堂?在成都城外那柏树茂密的地方。

      碧草照映台阶自当显露春色,树上的黄鹂隔枝空对婉转鸣唱。

      刘备为统一天下而三顾茅庐,问计于诸葛亮,辅佐两代君主的老臣忠心耿耿。

      可惜出师伐魏还没有取得最后的胜利就先去世了,常使后代英雄感慨泪湿衣襟!

      问题:

      (1)开头两句对郁郁葱葱的翠柏的描写起什么作用?

      (2)颔联中哪两个字用得最好,试分析。

      (3)颈联写诸葛亮的业绩,尾联写诸葛亮的遗恨,这两联写出了作者怀吊诸葛亮时产生的.怎样的感触和情绪?

      (4)“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一句中的“自”和“空”能不能换成“尽”和“皆”,为什么?(4分)

      (5)简要分析“长使英雄泪满襟”中“长”的表达效果。(4分)

      答案:

      (1)作用有二:一是借"柏森森"写出*的历史悠久和寂寞荒凉;二是衬托诸葛亮的形象,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之情.

      (2)“自”和“空”最好。这两个字巧妙地衬托了祠堂的荒凉冷落,碧草映阶,足见草深,茂盛的草独自欣赏春色,表明祠堂缺人管理和修葺,游人也很少来这里。黄鹂隔叶,足见树茂;黄鹂空作好音,无人欣赏。一“空”一“自”足以表明后人已把武侯呕心沥血缔造的一切遗忘,同时还含有碧草与黄鹂并不理解人事的变迁和朝代的更替这层意思。这两个字使颔联含意更加丰富。

      (3)一方面是仰慕诸葛亮非凡的才干和功业,有自叹不如的感慨。另一方面则想到英雄尚且有事业未竟者,何况自己呢?以此聊以解嘲。

      (4)不能。用“尽”和“皆”写出的是春意盎然、赏心悦目的景色,显露的是欣喜愉悦的情感,不符合诗歌意境。(2分)“自”和“空”表现了诗人见满院萋萋碧草,闻叶间数声黄鹂,感叹昔人不再,倍感寂寞和悲凉的情感。(2分)

      (5)一方面表现了诸葛亮的精神对后人影响深远;(2分)一方面表现了诗人怀古伤今,深沉的叹惋和感伤。(2分)

    [阅读全文]...

2021-12-13 07:37:46
  • 关于早梅的语文古诗阅读题及答案

  • 语文,阅读
  • 关于早梅的语文古诗阅读题及答案

      在**淡淡的学*、工作、生活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古诗吧,汉魏以后的古诗一般以五七言为基调,押韵、转韵有一定法式。还苦于找不到好的古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关于早梅的语文古诗阅读题及答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早梅

      唐张渭

      一树寒棒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

      不知*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

      翻译:

      有一树梅花凌寒早开,枝条洁白如玉。它远离人来车往的村路,临*溪水桥边。人们不知寒梅因靠*溪水而早发,以为那是经冬而未消融的白雪。

      阅读答案:

      (1)首句中的白玉条 一语所用的修辞手法是比喻,并与下文的雪字前后呼应。

      (2)从全诗看,梅的开放是在什么时候?简述推断的根据。

      答:早春。根据尾句中经冬一词可推断。

      (3)全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答:对梅的早早开放的惊喜和赞叹。

      (4)对于一树寒梅白玉条中的白玉条三字,有人说不恰当,不符合梅花呈朵状的形态特征。试谈谈你的看法。

      答:)白玉条句是恰当的,因为这样更能体现梅花开得旺盛,压满枝头,同时也能说明诗人当时的立足点是在远处,和颔联相呼应。

      (5)不知*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两句语言质朴,但着无尽的意蕴。请作简要赏析。

      答:这两句是写诗人的观察发现。远望寒梅,似雪非雪,迷离恍惚;定晴细看,溪畔桥边,寒梅*水,迎风怒放。诗人的`感受和发现既凸现了探索寻觅的惊喜,也烘托出早梅似玉如雪、凌寒独放的风姿。

      (6)自古诗人以梅花入诗者不乏佳篇,有人咏梅的风姿,有人颂梅的神韵,本诗则侧重写梅的什么特点?从哪句诗可以看出来?

      答:开放之早不知*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

      (7)本诗主要表现了梅花怎样的品质?

      答:表现其凌寒独开的精神品质。

      阅读练*二:

      ①自古诗人以梅花入诗者不乏佳作,有人咏梅的风姿,有人颂梅的神韵,本诗则侧重写一个 早 (一个字)字。

      ②首句既形容了寒梅的洁白如玉,又照应了寒字,写出了早梅的 不畏严寒而独自开放的风姿。

      ③次句一个迥字,一个傍字,写出了一树寒梅独开的 独特环境。第三句说一树寒梅早发的原因是: *水。

      ④第四句回应了 首 句,一个不知再加上一个疑是,写出了诗人远望寒梅 似雪非雪,洁白似雪的高洁脱俗的情态。

    [阅读全文]...

2022-06-28 22:44:22
  • 古诗《丹阳送韦参军》阅读答案

  • 阅读,语文
  • 古诗《丹阳送韦参军》阅读答案

      在日常学*和工作中,我们会经常接触并使用阅读答案,阅读答案是教师进行阅卷打分时的参考,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大家知道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是好的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古诗《丹阳送韦参军》阅读答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诗文,完成题。(3分)

      丹阳送韦参军

      严维

      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

      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小题1:第二句诗中哪个字表面上写景,实际上却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感受?(1分)

      小题2: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参考答案:

      小题1:秋。

      小题2:对朋友的思念之情或依依惜别之情。(答出一点即给满分)

      试题分析:

      小题1:试题分析: “一别心知两地秋”,“秋”字,表面上写时令,实际上却是表达人的情绪。萧瑟的秋景增添了离情别绪。作者还巧妙地运用拆字法,以“心”上有“秋”说明“愁”。所以“两地秋”是双关语。

      小题2:试题分析:根据诗句中“一别心知两地秋”景物渲染的凄清氛围以及“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间接表达情感的句子来体会诗人的情感。“一别心知两地秋”,交代送别的时间——秋天。“一叶落而知天下皆秋”。“两地秋”之语,并不是说两地秋色有何不同,而是说同样秋色,而人已分两地。惜别之情,溢于言外。值得注意的还有句中隐含着的“愁”字。“愁”字可以被分解为“心”、“秋”两字,故诗人往往用“秋心”、“心上秋”之类的辞藻来暗指“愁”字。本句“一别心知两地秋”,明写秋而隐写愁,耐人寻味。诗的后两句写送走之后对韦参军的深切思念。“日晚江南望江北”这一句转接自然,不露痕迹地把前句抽象的离愁具体形象地表现出来。“江南”、“江北”,对比照应,突出了江水的阻隔。丹阳在江之南,“江南”──“江北”,既是友人行舟的路线,也是作者目送方向。“望”字传出思念之神态,忧思绵绵,“日晚”暗示思念时间之久,见出友情之深。由“望”自然而然地带出末一句“寒鸦飞尽水悠悠”。这一句写望中所见。通过环境气氛的`渲染,表达作者的悠悠情思。由于思念,站在江边长时间的遥望着,秋日黄昏,江面上寒鸦点点,给人增添愁思。可是,就连这使人感伤的寒鸦此时此刻也“飞尽”了,只剩下悠悠江水流向远方。这一切给人以孤独、寂静、空虚的感触。“水悠悠”包含着无限思念的深情。这首七绝是作者抒写他给韦参军送行以及送走之后的情景,表现了他们之间的真挚情谊。

    [阅读全文]...

2022-05-31 12:13:40
  • 强项令古诗文阅读答案

  • 古诗文,阅读
  • 强项令古诗文阅读答案

      在学*和工作中,我们有时需要做一些阅读题,这时最离不开的就是阅读答案了,阅读答案是我们解答阅读题的金钥匙。那么问题来了,一份好的阅读答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强项令古诗文阅读答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阅读《强项令》,完成下面题目。(10分)

      董宣,字少*,陈留圉人也。…后特征为洛阳令。时湖阳公主苍头白日*,因匿主家,吏不能得。及主出行,而以奴骖乘。宣于夏门亭候之,乃驻车叩马,以刀画地,大言数主之失,叱奴下车,因*之。主即还宫诉帝。帝大怒,召宣,欲箠杀之。宣叩头曰:“愿乞一言而死。”帝曰:“欲何言?”宣曰:“陛下圣德中兴,而纵奴杀良人,将何以理天下乎?臣下须箠,请得自杀。”即以头击楹,流血被面。帝令小黄门持之,使宣叩头谢主,宣不从,强使顿之,宣两手据地,终不肯俯。主曰:“文叔为白衣时,亡匿死,吏不敢至门。今为天子,威不能行一令乎?”帝笑曰:“天子不与白衣同。”因敕:“强项令出!”赐钱三十万。宣悉以班诸吏。由是搏击豪强,莫不震栗。京师号为“卧虎”。歌之曰:“枹鼓不鸣董少*。”

      在县五年。年七十四,卒于官。诏遣使者临视,唯见布被覆尸,妻子对哭,有大麦数斛,敝车一乘。帝伤之,曰:“董宣廉洁,死乃知之。”以宣尝为二千石,赐艾绶,葬以大夫礼。

      小题1:下列各项中,对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叱奴下车,因*之。*:打死

      B.宣两手据地,终不肯俯据:按、撑

      C.妻子对哭妻子:妻子和儿子

      D.使宣叩头谢主谢:谢谢小题

      2:下列各项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大言数主之失有大麦数斛

      B.帝令小黄门持之威不能行一令乎

      C.唯见布被覆尸流血被面

      D.将何以理天下乎欲何言小题

      3: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分)

      (1)由是搏击豪强,莫不震栗。(2分)

      (2)帝大怒,召宣,欲箠杀之。(2分)

      小题4: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董宣以其不畏*,秉公执法和清正廉洁的品格,赢得了老百姓的.尊敬。

      B.*湖阳公主家奴是正面描写,京城人送其“卧虎”称号是侧面描写。

      C.本文虽短,但事件的起因、发展、*、结局叙述得非常清楚,而且波澜起伏,扣人心弦。

      D.天子因董宣有硬脖子病而称他“强项”,饶他后还赐钱三十万给他治病。

      答案:

      小题1:D

      小题2:D

      小题3:(4分,每小题2分)(1)从此捕捉打击依仗权势横行不法之人,没有谁不害怕得发抖。(2分)。

      (2)光武帝极为愤怒,要用鞭子打死他。(2分)。

      小题4:(2分)D

      阅读《强项令》,完成下面题目。(10分)

      董宣,字少*,陈留圉人也。…后特征为洛阳令。时湖阳公主苍头白日*,因匿主家,吏不能得。及主出行,而以奴骖乘。宣于夏门亭候之,乃驻车叩马,以刀画地,大言数主之失,叱奴下车,因*之。主即还宫诉帝。帝大怒,召宣,欲箠杀之。宣叩头曰:“愿乞一言而死。”帝曰:“欲何言?”宣曰:“陛下圣德中兴,而纵奴杀良人,将何以理天下乎?臣下须箠,请得自杀。”即以头击楹,流血被面。帝令小黄门持之,使宣叩头谢主,宣不从,强使顿之,宣两手据地,终不肯俯。主曰:“文叔为白衣时,亡匿死,吏不敢至门。今为天子,威不能行一令乎?”帝笑曰:“天子不与白衣同。”因敕:“强项令出!”赐钱三十万。宣悉以班诸吏。由是搏击豪强,莫不震栗。京师号为“卧虎”。歌之曰:“枹鼓不鸣董少*。”

      在县五年。年七十四,卒于官。诏遣使者临视,唯见布被覆尸,妻子对哭,有大麦数斛,敝车一乘。帝伤之,曰:“董宣廉洁,死乃知之。”以宣尝为二千石,赐艾绶,葬以大夫礼。

      小题1:下列各项中,对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叱奴下车,因*之。*:打死B.宣两手据地,终不肯俯据:按、撑C.妻子对哭妻子:妻子和儿子D.使宣叩头谢主谢:谢谢小题2:下列各项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A.大言数主之失有大麦数斛B.帝令小黄门持之威不能行一令乎C.唯见布被覆尸流血被面D.将何以理天下乎欲何言小题3: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分)

      (1)由是搏击豪强,莫不震栗。(2分)

      (2)帝大怒,召宣,欲箠杀之。(2分)

      小题4: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董宣以其不畏*,秉公执法和清正廉洁的品格,赢得了老百姓的尊敬。B.*湖阳公主家奴是正面描写,京城人送其“卧虎”称号是侧面描写。C.本文虽短,但事件的起因、发展、*、结局叙述得非常清楚,而且波澜起伏,扣人心弦。D.天子因董宣有硬脖子病而称他“强项”,饶他后还赐钱三十万给他治病。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1:D

      小题1:(4分,每小题2分)(1)从此捕捉打击依仗权势横行不法之人,没有谁不害怕得发抖。(2分)。

      (2)光武帝极为愤怒,要用鞭子打死他。(2分)。

      小题1:(2分)D

      小题1:D应是“道歉”。

      小题1:D中二者都是“什么”。

      小题1:文言翻译要求意思正确、句意完整、语句通顺。注意对句子中关键词的理解和重点句式的调整。如:“搏击” “震栗”“箠杀”等。

      小题1:D应是“敕封董宣为强项令,放了他,赐给他钱三十万”。

    [阅读全文]...

2022-03-08 18:10:59
17课古诗三首的答案 - 句子
17课古诗三首的答案 - 语录
17课古诗三首的答案 - 说说
17课古诗三首的答案 - 名言
17课古诗三首的答案 - 诗词
17课古诗三首的答案 - 祝福
17课古诗三首的答案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