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古诗*均*均行的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古诗*均*均行的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古诗*均*均行的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古诗*均*均行的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2020年北京*均工资
北京地势西北高、东南低。西部、北部和东北部三面环山,东南部是一片缓缓向渤海倾斜的*原。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2020年北京*均工资的相关内容,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大家!
一、北京*均工资标准2020最新
1、在2020年发布的全国*均工资标准中,北京以*均工资6909元位列榜首。*均工资的.调查涉及到城镇非私营单位,还包括了种类行业共19个门类。
2、被调查的单位在联网*台将本单位的数据传送过去,主要有从业人员期末人数、*均人数、工资总额等内容。然后由各级统计机构进行审核,再由国家统计局组织各省共同进行数据的联审评估。
3、从北京不同行业的竞争指数看,竞争指数最高的是网络游戏行业,其次是房产、建筑等行业,再次是互联网与电子商务行业,接着是贸易、进出口等行业。
二、北京*均工资多少钱一个月
1、北京城镇非私营单位人员的*均工资是145766元,城市私营单位人员的*均工资是76908元,单位就业人员*均工资是126476元,社会生产服务工作人员*均工资是73836元。
2、接受调查的单位中,最有竞争力的行业前五名是电信运营、增值服务、新能源、互联网、金融、计算机软件,这五个行业的工作人员*均工资是12000元。
3、电信运营接受调查的单位有*移动、*电信、*联通、*铁塔、*航信等,都是国有企业,而且是企业中的领导者,所以*均工资较高。
三、北京最低工资2020年标准
1、2020年之前北京最低工资标准是每小时在11.49元以上,每月在2000元以上,2020年规定北京最低工资标准是每小时在12.18元以上,每月在2120元以上。
2、按照劳动与社会保障部的有关规定,职工全年月*均工作天数是20.92天,工作时间是167.4小时,职工的工资与小时工资就是按照这个规定来计算的。
3、北京人力社保局表示职工*均工资指标是有关部门制定社会保险征缴标准、计算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制定最低工资标准的重要依据,职工*均工资指标是关系到在北京工作的人与单位的切身利益的。
北京市岗位工资排名
北京市行业工资排名
地区工资排名
**均工资多少
*均薪资是一项反映薪酬工资总体水*的指标,指企业、事业、机关单位的职工在一定时期内*均每人所得的货币工资额。*均工资关系到大家的钱袋子,应该是大家都很关心的问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均工资多少吧!
“对不起,我拖了后腿”、“还没赶上去年的*均值,你们就又涨了”……日前,各省市正陆续发布2015年度的职工*均工资情况,北京市人社局与统计局联合发布的北京职工每月7086元的*均收入水准,让不少民众大呼“没想到”。
而往年*均工资发布时,相似的声音也是这般此起彼伏。*均工资到底是怎么算的,为何总与人们的实际感受有所差异?收入在*均工资上下的人们,大致是怎样的一种生活状态?
【释疑】
*均工资数据发布后,记者围绕人们最为集中的疑问进行了整理,并联系北京市统计局,得到了较为详尽的解读。
*均工资这样“出炉”
在*均工资话题的讨论中,不少网友质疑,“也没人来问我呀?肯定没把我算进去吧!”事实上,*均工资的计算并不是“挨个”去询问职工本人,而是以单位为整体,更为全面且无遗漏。
北京市统计局介绍,关于劳动工资的调查要由国家统计局部署安排。以此次为例,早在2015年9月,国家统计局便制定了调查制度,市统计局在9月至12月间,按要求完成各项调查前期准备工作。
2016年1月20日至3月10日,受调查单位在联网直报*台报送数据。依照《劳动工资统计报表制度》中的解释填报指标,主要包括从业人员期末人数、*均人数、工资总额和不在岗职工等指标。*均工资就是用“从业人员工资总额除以从业人员*均人数”算出来的,值得注意的是,“*均人数”并不等同于单位当时的准确人数,而是整个报告期内人员的*均数量。
4月至5月,各级统计机构审核、验收和上报数据,并由国家统计局组织全国各省共同进行数据的联审评估。最后,按照先国家再各省的顺序,经国家统计局审核同意后,各省发布数据。
此次调查涉及城镇非私营单位5.1万家,就业人员724.4万人,囊括了《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中的全部19个行业门类;涉及城镇私营单位2.4万家,就业人员160.3万人,由于私营单位中没有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这个行业门类,因此调查了18个行业门类。
*均工资本来就高于多数人的收入
总感觉“拖后腿”,或许是对*均工资的理解有误。另一方面,从实际情况而言,大部分劳动者的确本身就处于“拖后腿”的位置。
北京市统计局解释,调查中的“工资”指的是税前工资,是单位支付给员工的劳动报酬,包括了从个人工资中代扣代缴的个人所得税、社会保险和住房公积金的个人缴纳部分。对劳动者而言,“工资”的概念却往往是税后工资、实发工资,这是导致与发布数据感觉有差异的原因之一。
其次,虽然称作“*均工资”,它并不能完全代表工资的*均水*。由于工资分布是典型的偏态分布,即少数人工资水*较高,多数人工资水*较低,所以多数人的工资水*就是会位于*均工资以下。例如,在全市总计19个行业的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中,行业*均工资低于全市*均水*的有12个行业,就业人员占比64.5%。受单位所处的行业、隶属关系、单位性质、经济效益及个人所在岗位影响,每个人对*均工资增长的感受便不尽相同。
此外,2015年机关事业单位进行了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在实发工资水*基本不变的基础上,增加了养老保险个人缴纳部分的工资。由于新的养老保险制度是向前追溯执行的,补发的工资按规定也在发放时计入工资总额,这也使得工资水*有了一定的`增加。
*均工资算出来有啥用?
既然*均工资无法完全代表工资的*均水*,除了让人们“吐槽”、“受打击”以外,计算它有什么意义呢?
北京市统计局表示,2010年以前,北京市对职工*均工资的统计范围尚不含个体工商户;从2010年起,逐步将个体工商户和灵活就业人员也纳入了统计范围。包括*均工资在内的劳动工资统计,不仅能够及时准确掌握全市法人单位从业人员人数、工资总额等情况,还能得到分行业、分登记注册类型等分类情况,为各级*及有关部门制定政策、实施管理提供参考依据。
更重要的是,在制定社会保险征缴标准、制定最低工资标准、计算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以及确定人身损害司法赔偿等多个领域,*均工资都是不可或缺的依据。例如,若发生冤假错案,便由国家对行使公权力的侵权行为造成的损害后果承担赔偿责任。记者查询《国家赔偿法》,第三十三、三十四条规定,侵犯公民人身自由的,每日赔偿金按照国家上年度职工日*均工资计算;侵犯公民生命健康权的,赔偿金同样参照国家上年度职工日*均工资及国家上年度职工年*均工资计算,只是倍数不等。
读懂职工*均工资的真实内涵
此前,新华社报道了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消息,2015年全国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均工资62029元,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均工资39589元。与“国家线”相比,在已公布数据的20个省份中,大多数省份的*均工资都低于全国*均水*,只有北京、浙江、广东3地跑赢全国。
职工*均工资是一项重要的经济数据,历来为公众所关注,也往往出现对这一数据内涵和意义的不同解读,“被*均”“拖后腿”“拉仇恨”之类的抱怨或质疑,某种程度上缘于对*均工资缺乏准确的理解。
应该说,每个职工都在分享着职工*均工资中的“红利”。那些认为“被*均”者,其实享受着较高职工*均工资给其带来的缴费基数收益;那些认为“拖后腿”者,享受着每年因本行业工资增长带来的实惠,而行业工资增长也离不开职工*均工资的“贡献”;那些认为“拉仇恨”者可能没注意到,职工*均工资起到的削峰填谷功能,正是在逐步缩小行业工资差距,进而向更合理的区间迈进。
正确理解职工*均工资的准确内涵,可以从中判断自己所处行业的发展前景,以及自己收入所处的位置与自己工作的发展前途。同时,可以更理性地理解和判断国家政策走向及社会发展趋势。我们都应该读懂其中的内涵。
*均工资从这10大方面影响你我的钱袋子
你了解“*均工资”吗?“*均工资”是个关键数据,它是有关部门制定社会保险征缴基数、计算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制定最低工资标准等的重要依据,将在这10个方面影响职工权益,为什么你总是拖*均工资的后腿?快看看!
影响社保缴费基数上下限
职工月*均工资不仅包括基础工资、奖金、各项津贴和补贴,还包括单位代扣代缴的各项费用,即用人单位为职工代为扣缴的社保费、住房公积金等也包含在内。
北京中闻律师事务所沈斌倜律师告诉记者,“随着职工*均工资的发布,相应的社保缴费基数的上下限也将很快进行相应变动并予以公布。其中,缴费基数上限按照上年度职工月*均工资的300%确定,下限按照上年度职工月*均工资的60%确定。而对于大多数月收入在二者区间的参保人员,则按本人上一年度月*均工资作为缴费基数。
影响公积金缴费基数上限
除了直接决定着社保缴费基数,职工*均工资还将影响公积金缴费基数的上限。
以北京为例进行说明,住房公积金月缴存额上限,按上一年度北京市全市职工月*均工资的300%,分别乘以当年单位和职工住房公积金缴存比例之和确定。
影响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
根据我国《社会保险法》的规定,基本养老金根据个人累计缴费年限、缴费工资、当地职工*均工资、个人账户金额、城镇人口*均预期寿命等因素确定。
国家建立基本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根据职工*均工资增长、物价上涨情况,适时提高基本养老保险待遇水*。因此,每年本地职工*均工资新数据公布后,退休人员的基本养老金也随之做相应调整。
影响最低工资标准的制定
最低工资标准是保障劳动者最低工资收入的法律制度,是一种适用于全行业的国家标准。按照统一要求,最低工资的测算有两种方法:比重法与恩格尔系数法,两种方法均参考上年度当地人均生活费用、职工个人社保公积金费用、全市*均工资、经济发展水*、失业率、赡养系数等六个指标,根据不同的测算公式,综合确定当地最低工资标准。
影响经济补偿金封顶标准
“*均工资”在劳动者权益受损时也会派上大用场,因为它决定着经济补偿金的高低。
根据《劳动合同法》的相关规定,劳动者月工资高于用人单位所在直辖市、设区的市级人民*公布的本地区上年度职工月*均工资三倍的,向其支付经济补偿的标准按职工月*均工资3倍的数额支付,年限最高不超过12年。
影响经济补偿金免税范围
对于“个人因与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关系而取得的一次性补偿收入(包括用人单位发放的经济补偿金、生活补助费和其他补助费用),其收入在当地上年职工*均工资3倍数额以内的部分,免征个人所得税;超过的部分按照《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个人因解除劳动合同取得经济补偿金征收个人所得税问题的通知》的有关规定,计算征收个人所得税”。
影响工伤职工生活护理费
据记者了解,根据《工伤保险条例》第三十四条的规定,工伤职工已经评定伤残等级并经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确认需要生活护理的,从工伤保险基金按月支付生活护理费。
生活护理费按照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生活大部分不能自理或者生活部分不能自理3个不同等级支付,其标准分别为统筹地区上年度职工月*均工资的50%、40%或者30%。
影响工亡职工亲属补助金
根据《工伤保险条例》第三十九条第一款的规定,职工因工死亡,其*亲属按照下列规定从工伤保险基金领取丧葬补助金、供养亲属抚恤金和一次性工亡补助金。丧葬补助金为6个月的统筹地区上年度职工月*均工资。
如果职工下落不明被认定工伤的,其待遇也与*均工资有关。
影响人身损害赔偿误工费
《*均数》说课稿(精选10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时常会需要准备好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如何把说课稿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均数》说课稿(精选10篇),欢迎大家分享。
一、说教材
“统计和*均数”是国标本第六册的内容。求*均数是分析数据的一种重要方法,在日常生活中,特别是在工农业生产中常要用到,如*均成绩、*均身高、*均产量等等。它既可以反映一组数量的一般情况,也可以用来进行不同组数量的比较。在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中,*均数是作为一种典型应用题加以教学的。而新教材与传统教材相比,新教材明显在理解*均数的意义、概念上加重了份量。因此,设计本课时希望通过具体问题情境的呈现,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到解决实际问题的活动中,让学生在认知冲突中逐步感受到求*均数的实际意义和价值,并启发学生探索求*均数的基本方法。
二、教学目标
1、在丰富的具体问题情境中,感受求*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并通过进一步的操作和思考体会*均数的意义,学会计算简单数据的*均数。
2、运用*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专用,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3、在活动中,进一步增强与他人交流的意识与能力,提高合作学*的效率。
4、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能体验运用已学的统计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建立学*数学的信心。
三、重难点和教学策略
重点:理解*均数的意义,学会求简单数据的*均数。
难点:理解*均数的意义。
对策:创设丰富的问题情境,提供学生自主探索的*台,让学生通过观察、交流,形成求*均数的方法。
四、教学过程
①出示男女生人数相同,进行套圈比赛的情境,引导学生探索出比哪个队赢,只要比总个数就可以了。
②出示第二次比赛,人数不同,男生三人每人都套中4个;女生四人,每人都套中3个。让学生交流看哪个队赢,比什么?从图上看,男生每人都比女生多套中1个,男生准一些,所以男生赢了。明确人数不同时,应该比每人套中的个数;同时讨论为什么比总个数就不公*了。
③出示第三次比赛图,先交流看哪队赢,比什么,明确人数不同比每人套中的个数;接着对比第二次比赛的统计图,发现第二次每人套中的相同一下子就可以比出来,而现在每人套中有多有少,让学生探索有什么办法可以一下子看出*均每人套中的个数。探索并总结出移多补少的方法,并初步认识*均数。
④完成两道简单的用移多补少求*均数的练*,巩固求解方法
⑤接下来也会有几盘苹果,你能一下子就移好它吗?有信心吗?
追问:那么现在该怎么办?
探究先合后分的方法。
⑥在学生掌握了求*均数的两种方法后,让学生口答5组数据的*均数,并探究*均数的范围。
⑦最后安排了几道练*题。
分散难点,逐层深入
对书本原教材改动的设想
我们每个班中,学生的差异很大,智力、基础、*惯的不同都是都摆在我们眼前,而有效教学肯定需要面对全体学生,我觉得我们要让学生面对一个问题一个台阶,优等生轻松一跃过去了,中等生稍加努力翻过去了,后进生咬咬牙也能爬过去,给每一个学生成功的机会,让他们都能享受到通过努力后取得成功的喜悦。
所以结合本班学困生比较多的实际情况,我并没有一下子就出示书本所提供的例题,就是两组同学人数也不同,每一个同学套中的个数也不同,有多有少。我个人觉得对于我们很大一部分同学来说,直接在这个例题中比哪个队赢,可能会无从下手,比人数不对、比总个数不对、比男生套中最多的和女生套中最多的也不对。可以说找准应该比较哪个量,既是认识*均数的切入点,也是这节课的一个难点。
所以我把这一例题中找合适的比较量分散在三个比赛情境中,让学生在不同的情况下分清在什么情况下该比较哪个量,然后再去认识*均数。
第一次,人数相同,只要比总个数。
第二次,人数不同,但男生每人都套中4个,女生每人都套中3个,很明显每个男生都比女生多套中1个,男生赢了。明确当人数不同时,要比每人套中的个数;人数相同时只要比总个数(当人比每人套中的个数也行)
第三次,出示书本例题,人数不同,应该要找每人套中的个数(当然这里所说的每人套中的个数在没认识*均数前还不够规范)但目的就是让学生去找一下子就可以比的那个每人套中个数,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均每人套中的个数。
当然,本来是希望通过第一第二次比赛的探索,让学生在第三次比赛中顺利找准比较量,但在实际过程中,那个学生还是去找了总个数去比输赢,这说明教学设计或者教学实施还有很多不合理不有效的地方,希望大家能提出来探讨。
一、教材分析:
《*均数》苏教版第六册第十单元的内容。在传统教材中侧重于从算法的水*理解*均数,这容易将*均数的学*演变为一种简单的技能学*,忽略*均数的统计学意义,也就是只会算,不理解。而新教材在理解*均数的意义上明显加重分量,其实*均数是描述数据集中程度的一个统计量,可以反映一组数据的一般情况,也可以用它进行不同组数据的比较,以看出整体之间的差别,可见*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表示统计对象的一般水*。从整个小学阶段的数学学*来看,*均数是一个持续的学*内容,到五年级学生还要学*稍复杂的*均数,六年级还要学*众数、中位数并进行比较。因此,我觉得这节课的重点不仅仅是会求简单的*均数,还要体会*均数的含义和意义。难点是*均数在统计意义上的理解和认识,感受*均的应用价值。
基于我对教材这样的认识,结合学生的实际,我拟定如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感受求*均数是解决问题的需要,使学生能结合实例理解*均数的意义,并学会计算简单数据的*均数。
2、能力目标:能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并根据需要收集有用的信息,会运用*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的生活现象,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自主学*、合作交流的能力,建立学*数学的信心。
二、学情分析:
根据三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他们已经具有一定的合作交流能力和新旧知识迁移的能力。同时,在学生已经认识了可能性的大小,条形统计图,并根据统计图表进行简单的分析的基础上教学*均数,这些都对本课的学*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三、教学设计理念
由于*均数只是一个虚拟的数,意义比较抽象。因此根据新课程的理念,在教学中力图体现以生为本、“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少教多学”的教学理念。在设计中我力求体现以内容定教法,教法为内容与学生服务的宗旨。同时,力求体现师生*等、启发式的教学方法,为学生创造贴*他们生活实际的情境,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通过师生互动式的讨论,使学生充满求知的欲望。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教学中创设情境,引入探究式的教法,以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学*的形式,充分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并通过分析、讨论等方法主动地获取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学会探究问题的方法。
四、教学过程:
(一)首先是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为了使教学活动有效开展,我创设了学生熟悉的套圈游戏,出示男、女生套圈成绩统计图,分别说说从中可以得到哪些数学信息,为下面的两队比赛做好铺垫。
(二)接着就利用游戏的进程,解决问题,探求新知。
这里我设计三个比赛环节:让学生感受*均数的产生,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
第一次比赛,人数相同,男女各3个人,比较两组水*可以直接比“总数”,但这个时候还显示不出计算*均数的的迫切性。
第二次比赛,人数不同,男生3人,女生4人,男生3人每人套中4个,女生4人每人套中3个,让学生交流哪个对赢,从图上看,男生每人都比女生多套中1个,男生准一些,所以男生对赢了。明确人数不同时,比每人套中的个数,同时讨论为什么比总个数就不公*了。
第三次比赛,先交流看哪队赢,比什么,明确人数不同比每人套中的个数;接着和第二次比赛进行比较,第二次比赛每人套中多少个一下子可以看出来,而现在每人套中的有多有少,让学生探索有什么方法可以从图上一下子看出*均每人套中的个数,探索并总结出移多补少的方法,并初步认识*均数。
我成功引入了*均数,并介绍了移多补少的方法后,接着完成两道用移多补少方法求*均数的练*,巩固求解方法。
word将两栏的数据*均分配显示的操作步骤
作为 Office 套件的核心程序, Word 提供了许多易于使用的文档创建工具,同时也提供了丰富的功能集供创建复杂的文档使用。哪怕只使用 Word 应用一点文本格式化操作或图片处理,也可以使简单的文档变得比只使用纯文本更具吸引力。下面是小编整理的word将两栏的数据*均分配显示的操作步骤,一起来看看吧。
在将文章分成两栏显示的时候,数据都会偏到一栏显示,才能将两栏数据*均分配显示呢?最笨的办法是手动添加回车,办法,但最好的办法如下:要将两栏的数据*均分配显示,可以执行如下操作步骤:
1.将光标置于数据的最后面(本例为第二栏)。
2.执行菜单栏中的“插入”→“分隔符”命令,打开“分隔符”对话框。
3.在“分节符类型”选项区域中选中“连续”单选按钮。
4.单击“确定”按钮即可将数据*均分配在两栏中显示了。
【提示】如果文章最上方有“图片”或者“艺术字”,但是不希望它们被分成两栏的话,那么必须先将要分栏的文字选取出来,再单击“常用”工具栏上的“分栏”按钮。
拓展:
Microsoft Office Word通过将一组功能完备的撰写工具与易于使用的 Microsoft Office Fluent 用户界面相结合,来帮助用户创建和共享具有专业外观的内容。下面是 Office Word可以帮助您更快地创建具有专业外观的内容的 10 大理由。
1、减少设置格式的时间,将主要精力集中于撰写文档。
Microsoft Office Fluent 用户界面可在需要时提供相应的工具,使您可轻松快速地设置文档的格式。您可以在 Microsoft Office Word 中找到适当的功能来更有效地传达文档中的信息。使用“快速样式”和“文档主题”,您可以快速更改整个文档中文本、表格和图形的外观,使之符合您喜欢的样式或配色方案。
2、借助 SmartArt 图示和新的`制图工具更有效地传达信息。
新的 SmartArt 图示和新的制图引擎可以帮助您使用三维形状、透明度、投影以及其他效果创建外观精美的内容
3、使用构建基块快速构建文档。
Microsoft Office Word 中的构建基块可用于通过常用的或预定义的内容(如免责声明文本、重要引述、提要栏、封面以及其他类型的内容)构建文档。这样就可以避免花费不必要的时间在各文档间重新创建或复制粘贴这些内容;还有助于确保在组织内创建的所有文档的一致性。
4、直接从 Microsoft Office Word另存为 PDF 或 XPS。
Microsoft Office Word 2007 提供了与他人共享文档的功能。您无需增加第三方工具,就可以将 Word 文档转换为可移植文档格式 (PDF) 或 XML 文件规范 (XPS) 格式,从而有助于确保与使用任何*台的用户进行广泛交流。
5、直接从 Microsoft Office Word 中发布和维护博客。
您可以直接从 Microsoft Office Word发布博客。您可以将 Microsoft Office Word配置为直接链接到您的博客网站,使用丰富的 Word 体验来创建包含图像、表格和高级文本格式设置功能的博客。
6、使用 Microsoft Office Word 和 Microsoft Office SharePoint Server控制文档审阅过程。
通过 Microsoft Office SharePoint Server 中内置的工作流服务,您可以在 Microsoft Office Word 中启动和跟踪文档的审阅和批准过程,帮助加速整个组织的审阅周期,而无需强制用户学*新工具。
7、将文档与业务信息连接。
使用新的文档控件和数据绑定创建动态智能文档,这种文档可以通过连接到后端系统进行自我更新。组织可以利用新的 XML 集成功能来部署智能模板,以协助用户创建高度结构化的文档。
8、删除文档中的修订、批注和隐藏文本。
使用文档检查器检测并删除不需要的批注、隐藏文本或个人身份信息,以帮助确保在发布文档时不会泄露敏感信息。
9、使用三窗格审阅面板比较和合并文档。
使用 Microsoft Office Word 可以轻松地找出对文档所做的更改。它通过一个新的三窗格审阅面板来帮助您查看文档的两个版本,并清楚地标出删除、插入和移动的文本。
10、减小文件大小并提高恢复受损文件的能力。
新的 Ecma Office Open XML 格式可使文件大小显著减小,同时可提高恢复受损文件的能力。这些新格式可大大节省存储和带宽需求,并可减轻 IT 人员的负担。
人的*均寿命计算方法和*均寿命计算公式一览
我们经常看到报纸上说*人的*均寿命是多少多少。前不久*科学院院士钟南山严正指出我国人均寿命远没达到75岁,原因是计算的方法不对。但他没有告诉我们正确的计算方法,以及他计算出的结果。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人的*均寿命计算方法和*均寿命计算公式一览,欢迎阅读。
所谓人均75岁,即*均每个人的预期寿命为75岁。我们以75岁为基数,凡是寿命低于75岁的,其岁数差额总和必须与寿命大于75岁人的岁数差额总和相等。假如寿命低于75岁的人数是总人口的X1,他们*均寿命与75岁的差额为Y1,而寿命大于75的人数为总人口的X2,他们的*均寿命与75岁的差额为Y2, 则X1Y1=X2Y2。一般来说,X1与X2的和就是总人口的数量。当X1=X2=50%时,则Y2=Y1。设Y1=10岁,则寿命大于75岁的人*均寿命与75岁的差额Y2也应该为10岁,就是说现在应该看到大约有一半的人的寿命大于75岁,且*均寿命在85岁左右,超过85岁,乃到100多岁的人应该比比皆是。显然,这与事实相差太远。
那么如何估算某个瞬间人的*均寿命,才能尽可能与事实相符呢?这的确是个很困难的事。因为不断有人出生,有人死亡,活着的'还能活多久?都难以估算。
一、对固定人群*均寿命的计算
即将这固定人群的所有人的寿命总和除以这批人总人数,就得这批人的*均寿命。
例:某张姓家族(自一对夫妻开始繁衍),自1908年到2007年,100年间全部死亡人数(包括嫁出的张姓姑娘,不包括娶进张家的外姓媳妇)为100人,这些亡人的寿命总和为5873岁,则可得出该张姓家族100年来的家族*均寿命:
S=5873÷100=58.73(岁)
其中S为*均寿命,下同。
诸位读者也不妨用此法对自己的家族计算一下本家族的*均寿命,时间跨度越大,计算出的数字越准确。大家可以将计算出来的结果都汇集到本文楼下,就可以从侧面看出我国过去一段时期的人均寿命了。
二、对固定时间段出生的人群*均寿命的计算
即将这固定时间段里出生的所有人的最终寿命加在一起,除以全体人数,就得出这期间人的*均寿命。这其实也是对固定人群*均寿命计算的一种特例。
例:小李村在1920到1935年期间共出生107人,这些人在2007年前全部死亡(必须是本村户籍,不论是何种原因,是否死于本村地界内),这些亡人的寿命总和6532岁,则小李村在这7年间的人均寿命为:
S=6532÷107=61.05(岁)
三、对固定区域人群的*均寿命的计算
将这固定区域在某个时间段内所有死亡人数的实际寿命的总和除以这些人的总人数,确定为这个区域当年的人均寿命。这实际也是对固定时间段人群*均寿命计算的一种特例。
例:周山化工厂2007年共死亡123人(必须是本厂正式职工,不论何种原因死亡,死在何处),这些亡人的寿命总和为7069岁,则周山化工厂在2007年的人均寿命为:
S=7069÷123=57.47(岁)
四、对某特定人群当前预期寿命的估算
前面几种都是对已经亡故的人群的寿命用算术*均法计算出来的,这些数字是事实存在的,是准确的。但它们不能表示出活着人的*均寿命有多少。而我们通常所说的人的预期*均寿命应该是针对活人而言的。为此我也给出一种估算方法如下:
几个假设:
1、这是一个有足够大的区域,比如*。只有这样它才有足够的人口基数。
2、这个区域当年没有大规模的战争死亡人口和因自然灾害造成的死亡人口(这两项死亡人口总和不要超过总人口的千分之一,因为每千分之一,大约影响人口*均寿命0.05-0.1岁)。
3、这个区域足够时间段内(应大于*均寿命周期)没有实行特殊的人口政策,人为控制人口的出生。
4、这个区域每年出生的人口总数是基本相等的,也就是这个区哉的各个年龄段的人数是基本相等的。(这一条是理想状态,如果考虑这一条,就永远不能得到正确的答案。好在我们估算的是当前的预期寿命,只需使用当前的人口总量来估算即可。因此此条也可不作为假设条件考虑)。
5、设这个区域上年末人口总数为∑A,人均年龄为Y,当年死亡人口数为R,当年出生当年死亡的人口数为r。
则:
S=∑A÷(R-r)+Y (岁)
其中:
S:为这个区域上年度人口的*均寿命,即用上年人口现有*均年龄加上上年人口比当年死亡人数得出的商。
(R-r):表示上年人口在当年实际死亡人数;
例:C国2007年末总人口为13亿人,*均年龄为35.10岁,2008年共死37562489人,其中新生儿当年死亡人数为517896人,则:
S=1300000000÷(37562489-517896)+35.10=70.19(岁)。
这个公式有几个特点:
1、区域范围越小,人口总量越少,估算结果偏差越大。反过来区域范围越大,或人口基数越大,估算结果就越准确。
2、人口年龄段越不均匀,估算结果偏差越大。反过来,人口年龄段越均匀,估算结果就越准确。
3、人口年龄段越年轻,估算结果偏差越偏大,而且是越大于实际情况。反过来,人口年龄段越大,估算结果就越准确。
希望有人用实际数据验证此公式,并将验证结果告诉我,便于我修正该公式。
有心的人可以偿试着用各种办法对人类的*均寿命进行估算,从不同侧面帮助国家统计部门为社会提供一个符合实际情况的数据。参与社会管理,人人有责嘛。这就是我写本文的宗旨所在。
估算人的*均寿命,是反映社会进步的一种方法。总的来说人的寿命越来越长了,也表明人的幸福指数越来越高了,生活质量越来越好了。人们更加热爱生活和珍惜生命,这是人类的进步。这是我辈的幸甚,人类的幸甚。
高校录取*均分是什么意思
高校的录取体制和录取原则基本就可以定位为“高校录取全程受考试院的监督”,有任何一点违反规则的地方都要受到处分或者是被退回重新录取。以下小编为大家整理了高校录取*均分是什么意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高校录取*均分是什么意思
录取*均分是指所有被录取考生的*均分数。*均分数是考生当年进入高校所*均水*的体现,比较*几年的*均分,如果考生都能够处于这个位置,那该考生被录取的可能性在不发生特别意外的情况下是非常大的。
这个*均分对院校录取情况描绘较为准确。当某高校录取总*均分靠*录取最高分时,说明该校录取的高分段考生较多;当*均分靠*录取最低分时,说明低分段考生较多。
如果无法获得录取*均分,可用院校录取最高分加上录取最低分除以2。这个*均分虽然没有录取*均分那么精确,但也可以对院校录取标准得出基本描述,据此报志愿的准确性也比较高。
二、高校录取的基本原则。
1、省考试院投档。省考试院要对符合报考要求的、填报了高校志愿的考生,根据高校申请提出的调档比例(这个比例是高校参考模拟投档情况和招生计划情况确定申请的)向高校进行投档。
2、高校按规则排序。高校接到考试院投来的考生电子档,对电子档案下载以后,必须根据招生章程公布的排序方法对考生进行排序。
3、高校按规则预录取。高校按照规则进行考生排序以后,再根据招生章程中公布的录取规则进行考生专业的预录取。
4、提交考试院审核。高校必须将预录取结果提交给上考试院进行审核,审核高校是否按照招生章程公布的录取原则录取的,考试院通过这些监督审核后留底公布,以防高校更改录取结果,是由教育厅和高校一起最终确定录取名单。
三、高校招生录取的`体制。
1、坚持的基本原则。高校招生录取必须坚持在教育部、省招生委员会的领导下,由省考试院统一组织实施远程网上录取,录取工作必须坚持公*、公正、公开的基本原则。要择优录取。
2、坚持的基本体制。高校招生实行的是“高校负责,省教育考试院监督”的录取体制。省考试院负责向高校投放合格的生源电子档案,并且要监督高校执行国家招生政策、招生计划情况、录取规则执行情况等,防止和纠正高校违反录取规则、违反国家招生政策和规定的行为。
1、因为加水到大洋和加水到湖泊池塘或者甚至浴缸的概念是不同的,后者加水后水*面是均匀上升的
2、使用方法润肤后以海棉沾取适量均匀涂抹于脸部
3、本设备用于砖瓦厂原料加工工艺过程中将已处理过的塑性泥料进行均匀的搅拌
4、活动一下身体的一些大关节和肌肉,做的时候速度要均匀缓慢,动作不需要有一定的格式,只要感到关节放开,肌肉松弛就行了
5、呱哒呱哒呱哒……”驴蹄声均匀而单调,像墙上那面挂钟的砣在摇摆那头骡子仰着头,皮笼头上的红缨,像是秋雨里一朵艳红的鸡冠花
6、爱是均匀的,不均匀的则变成一种伤害
7、使用方法爽肤后取适量本品均匀涂于面部轻揉按摩至完全吸收
8、今年春天雨水均匀,庄稼苗出得整齐
9、船舶在靠岸停泊的过程中,有时会由于海风水流或者不均匀的首尾收揽力的影响,船舶在靠岸码头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面转动
10、舞蹈家的腿一定不是笔直而均匀的,其小腿肚至脚踝间的肌肉必须相当坚固
11、男人就像是要和的面,沉默中经历敲打蹂躏撕扯后,才会均匀剔透任意自如,临热锅而安定有型
12、但是,您的切分策略应该包含将数据均匀分布至所有切分的方法
13、老曹是安徽一个什么县的一家什么酒厂的采购员苍黑脸皮,好像轻轻地均匀地抹过一层柏油
14、嘀哒嘀哒……”时钟发出均匀的响声
15、我对你的迷恋穿梭在这广袤的夜空,你的梦如轻纱,缓缓掠过我满布皱纹的额头体温隔着房间相互交融,你在均匀地呼吸,我在寂静中劳*人,这就是幸福
16、均匀的身段,使人想起秀美的柳枝
17、适用黑色金属有色金属化学工业试验室进行干法均匀送料
18、因此,和其他更为激进的银行相比,如果一家银行行事谨慎将贷款在全年均匀发放的做法都会令自己处于竞争劣势
19、施轩的脚步很均匀,双臂一前一后地摆动着,双脚越迈越快,身子向前倾斜着,像要倒下似的,奋力向前迅跑
20、该方法能够很好地解决由于无铅钎料的应用引起的日益严重的诸多问题,如球栅阵列中各钎料球受热不均匀和芯片基板与钎料球同时受热等
21、桂花树的分枝像鹿角,枝上又分枝,越分越细分布的那么均匀,谁也不挤谁一阵风吹来,他就用那双长满疙瘩的手,摇来摆去,欢迎着那些进校园,来上课的小学生们
22、种子撒得均匀,苗才能出得整齐
23、声音重复均匀徐缓得有如丧钟敲响
24、这些威胁和趋势具有普遍性,但造成的影响却并不均匀
25、匍匐茎上面竟然开了一朵朵小白花,小白花有六个花瓣,中间有黄黄的花蕊,一朵朵小白花均匀地分布在匍匐茎上,满盆的绿叶衬托着小白花显得格外出众
26、放入豆瓣酱炒出香味;放肉片薄饼青蒜苗翻炒均匀,再放入少量盐和味精翻炒几下,即可盛盘
27、出于测试目的,尝试创建一个均匀容易重复的计时模式,例如在每次键释放之间间隔十分之二秒
28、这个世界上既有妖鬼神魔这个世界上也有糖芽般甜涩,柔韧真实,均匀的,模糊繁茂而又顽固的爱
29、咖啡是均匀的,使它是由许多不同的组分组成的
30、它们均匀花了差不久不多分钟谛视镜中的自己,一向换差此外标的目的角度来不雅察看
31、新生代的叶子是嫩绿色的,看上去很柔软碧绿的叶均匀地围在笔直的茎周围,有点像几个活泼可爱的小孩子围着一根圆柱说悄悄话那些叶子有点像金鱼的尾巴,边上都长着一圈小小的锯齿,这可能是它们的防身武器吧!
32、建华同学身材均匀,不胖不瘦,乌黑的头发梳成两条细长的辫子,红润的瓜子脸,圆圆的大眼睛,脸颊上有两个深深的酒窝,显得活泼可爱
33、我轻轻拾起一片枫叶,那红彤彤的叶面上有着清晰的时脉,边缘上长出均匀的锯齿,样子虽然像伸开五指的小手,但颜色却像一团燃烧的火焰
34、例如,该理论预测了均匀且各向同性时空的最大密度,而这可能隐含了黑洞形成过程的某些信息
吊灵均全诗赏析
吊灵均
王鲁复
万古汨罗深,骚人道不沈。
明明唐日月,应见楚臣心。
注释:
⑴吊:凭吊,怀念。灵均:指屈原。《离骚》:“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⑵沈:即“沉”。
赏析:
《吊灵均》是唐代诗人王鲁复的作品。这首诗写屈原虽自沉汨罗江而死,但其道永存,抒发了作者对屈原的深深敬佩之情和无限感慨之意。
屈原早年即因学问渊博和长于辞令而一度得到楚怀王的信任。《史记·屈原列传》载:屈原曾任为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他在政治上主张改革,彰明法度,举贤授能,东联齐国,西抗强秦,先振兴楚国而后统一天下。结果,上官大夫靳尚、南后郑袖、公子子兰等,联合起来攻击屈原联齐抗秦外交政策。昏庸贪婪的楚王终在内惑外骗中背齐和秦,于公元前301年(楚怀王二十八年)把激烈主张联齐抗秦的屈原放逐到汉北(今湖北、河南交界一带),是年屈原39岁,正当盛年他和祖国一起走向不可复回的悲剧之路。待到楚怀王觉察受骗,一气之下去攻打秦国,却遭秦与齐的夹击惨重挫败。这时楚怀王才想起起用屈原。屈原爱国心诚不计旧怨,受君命出使齐国和好,事成归国。时隔不久,秦强召楚怀王亲到秦地武关(今陕西商南县西北)会秦昭王。楚怀王不听屈原的苦苦哀劝,听信庶子子兰的怂恿亲去武关,一入关即被秦兵生擒,5年后客死于秦。顷襄王即位后又轻信谗言,把屈原放逐到鄂渚(今湖北武昌县境内),继而更加远逐到溆浦(今湖南中部)。当屈原负冤含悲走到湘水附*的汨罗江时,闻迅秦将白起率兵攻下楚都郢城(今湖北荆州至当阳间),想到国破家亡自己已报国无门,美好的政治理想已完全破灭,断然怀石沉江以身殉国,享年63岁。其时为公元前278年(顷襄王二十一年)夏历五月初五日。综观屈原的一生,诚如四川秭归屈原祠衣冠冢内柱的楹联所说:“千古忠贞千古仰,一生清醒一生忧。”其人虽已远,其精神却永存。古来凭吊屈原、歌咏屈原之作不知凡几,有人崇仰其不朽的爱国情操,有人为他的孤忠抱不*。这首诗则是两者兼而有之。
“万古汨罗深,骚人道不沉。”这两句写汨罗江水的深沉万古不变,但它淹没不了骚人屈原的高风亮节。句中的“汨罗”,江名,在今湖南东北部,江有二源,一出江西修水县,一出*江县,古称汨水、罗水,西流至湘阴县入洞庭湖。据说屈原是自投汨罗而死。“骚人”,即骚体诗人,这里指屈原。屈原把中原传统文化和楚地民间文学艺术结合一体,创造了骚体这一新文学形式,以优美的语言,丰富的想象,深化神州传说,塑造出许多鲜明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热爱祖国人民的深刻思想和充沛激烈的情怀与具有民族民间特色的优美的艺术形式相统一,使屈原的《离骚》等作品,遂得与《诗经》并称,世代流传。上句极写出汨罗江的深远流长,为下句作铺垫,不管汨罗江有多深,年代有多么久远,而骚人屈原的道却永远也不会沉没,不会随着时间的消逝而消失。屈原在他的《离骚》等作品中,总结了许多经世治*之理,表现出强烈的忧国忧民、忠君致治的思想感情。他的所谓“道”,就是他的政治理想,其内容就是“美政”,即圣君贤相的政治。他认为只有圣君贤相才能改变楚国的`政治和社会的现实,使楚国强大起来。他热烈颂扬古代的圣君如尧、舜、禹、汤、后稷、文王以及齐桓、晋文和楚之三后等,热烈颂扬古代的贤臣如伊尹、傅说、吕望、周公、宁戚、箕子、介子、比干、伯夷、叔齐、伍子胥及楚之子文等。他还用对比的方法讲一些非圣之君如桀、纣、羿、寒浞、浇等。他想通过对比来说明圣君贤相的重要,并借以说明楚无圣君贤相的危险性,这些都是针对现实而发的。“彼尧舜之耿介兮,既遵道而得路”(《离骚》),耿介,意即光明正大,是屈原对国君的最高要求。所谓贤臣,则以伊、傅、吕、宁为楷模,而不以贵胄为对象。这就是主张任人唯贤,反对任人唯亲的意思,屈原在讲到贤臣时,往往用忠贞、忠诚、忠信这些语辞。屈原本人就是在忠君爱国的思想支配下,敢于坚持真理,不向*势力低头:“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离骚》)古代贤臣“忠”的美德在他身上有充分的表现。屈原“美政”的另一基本内容就是民本思想。这在他的作品中有很清晰的表述。他在《离骚》《九章》等作品中反复谈到“民”的问题,“皇天无私阿兮,览民德焉错辅。夫惟圣哲之茂行兮,苟得用此下土”;“瞻前而顾后兮,相观民之计极”(《离骚》);“愿摇起而横奔兮,览民尤以自镇”(《九章·抽思》)。这实际上是古代所谓“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孟子·万章》引)思想的发展。可见,屈原之道,是爱国之道,强国之道。在本诗的作者看来,这种“道”,不管朝代如何更替,不管年代多么久远,是永远不会被尘土埋没,不会被江水淹没。屈原之道永存,屈原精神永存。
“明明唐时月,应见楚臣心。”这两句承上句而来,意为从光辉灿烂的唐时明月就可以看到屈原那颗与日月同辉的心。句中的“明明”,明亮的意思;“楚臣”,指屈原。“楚臣心”,指屈原的爱国之心,与上两句中的“骚人道”是融为一体的。这两句与上两句相对应。上两句是从时间的久远来说明屈原之道永存;这两句则更进一步,从广阔的空间来说明屈原的一颗忠君爱国之心永在。这两句亦有所本。《史记·屈原列传》载:《离骚》“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竦;濯淖于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皎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在唐代,诗人借日月来抒怀,是一种普遍的现象,而作者将皎皎日月与屈原的爱国之心联系起来,更具有诗情画意和深刻含义。
这首诗简洁、明了,含义深刻。短短二十字,将屈原的忠君爱国的道义作了充分的褒扬,把它看成是与宇宙同在。俗语说“公道自在人心。”屈原自投汨罗,是对楚国国王昏庸、奸佞当道,国将不国的无声抗诉,“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历代诗人无不凭吊屈原,一洒同情之泪。唐朝白居易《和万州杨使君》云:“若道士无英俊才,何得山有屈原宅?”唐朝洪州将军《题屈原祠》云:“行客漫陈三酹酒,大夫原是独醒人。”宋代张耒《和端午》云:“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明代龚文选《仰屈原庙》亦云:“一生抱鲠骨,九死等鸿毛。独恨娥眉妒,汨罗涌怒涛。”等等,对屈原的遭遇十分同情,对屈原的人格十分推崇,和王鲁复的诗意如出一辙。
1、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杨慎《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
2、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王勃《滕王阁诗》
3、宁可食无肉,不可使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旁人笑此言,似高还似痴。若对此君仍大嚼,世间那有扬州鹤?——《於潜僧绿筠轩》
4、老去光阴速可惊。鬓华虽改心无改,试把金觥,旧曲重听,犹似当年醉里声。——欧阳修《采桑子》
5、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杜甫《绝句》
6、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7、无意带将花数朵,竟挑蝴蝶下山来。——朱景素《樵夫词》
8、把酒祝东风,且共从容。——欧阳修《浪淘沙·把酒祝东风》
9、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一一《诗经·周南·桃夭》
10、去年射虎南山秋,夜归急雪满貂裘。——陆游《三月十七日夜醉中作》
11、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黄庭坚《满庭芳·山抹微云》
12、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黄庭坚《寄黄几复》
13、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一一李清照《如梦令》
14、当年得意如芳草。日日春风好。——辛弃疾《虞美人·赋虞美人草》
15、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一一柳永《雨霖铃》
16、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王籍《入若耶溪》
17、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陶渊明《杂诗·人生无根蒂》
18、此时情绪此时天。无事小神仙。——周邦彦《鹤冲天·溧水长寿乡作》
19、别来几春未还家,玉窗五见樱桃花。——李白《久别离》
20、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李白《春思》
21、万里西风,吹我上、滕王高阁。正槛外、楚山云涨,楚江涛作。何处征帆木末去,有时野鸟沙边落。*帘钩、暮雨掩空来,今犹昨。秋渐紧,添离索。天正远,伤飘泊。叹十年心事,休休莫莫。岁月无多人易老,乾坤虽大愁难著。向黄昏、断送客魂消,城头角。——吴潜《满江红·豫章滕王阁》
22、绿衣捧砚催题卷,红袖添香伴读书。——*佩兰《寿简斋先生》
23、远是非,寻潇洒。地暖江南燕宜家。人闲水北春无价。一品茶,五色瓜,四季花。——张可久《四块玉_闲居胜事添》
24、世路风波险,十年一别须臾。人生聚散长如此,相见且欢娱。——欧阳修《乌夜啼》
25、流年莫虚掷,华发不相容。——方干《送从兄郜》
26、碧野朱桥当日事,人不见,水空流。——秦观《江城子·西城杨柳弄春柔》
27、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春晚》
28、今岁今宵尽,明年明日催。——史青《应诏赋得除夜》
29、一别都门三改火,天涯踏尽红尘。——苏轼《临江仙·送钱穆父》
30、芦叶满汀洲,寒沙带浅流。二十年重过南楼。柳下系船犹未稳,能几日,又中秋。黄鹤断矶头,故人曾到否?旧江山浑是新愁。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似,少年游。——刘过《唐多令》
31、叹年光过尽,功名未立,书生老去,机会方来。——刘克庄《沁园春·梦孚若》
32、十年驱驰海色寒,孤臣于此望宸銮。——戚继光《望阙台》
33、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34、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其五)》
35、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苏轼《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
36、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吴均《山中杂诗》
37、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黄巢《不第后赋菊》
38、连理枝头侬和汝,千花百草从渠许。——谭献《蝶恋花》
39、鬓毛不觉白毵毵,一事无成百不堪。共惜盛时辞阙下,同嗟除夜在江南。家山泉石寻常忆,世路风波子细谙。老校于君合先退,明年半百又加三。——白居易《除夜寄微之》
40、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王绩《野望》
41、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陆游《沈园二首》
42、青芜与红蓼,岁岁秋相似。去岁此悲秋,今秋复来此。——李白《早秋曲江有怀》
43、欢笑情如旧,萧疏鬓已斑。——韦应物《淮上喜会梁川故人》
44、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陆游《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
45、感流年,思往事,重凄凉。当时坐间英俊,强半已凋亡。——蔡伸《水调歌头·亭皋木叶下》
46、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一一柳永《望海潮》
47、萋萋春草秋绿,落落长松夏寒。——王维《田园乐七首·其四》
48、蜗牛角上争何事,石火光中寄此身。随富随贫且欢乐,不开口笑是痴人。——白居易《对酒》
49、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少壮能几时,鬓发各已苍。访旧半为鬼,惊呼热中肠。焉知二十载,重上君子堂。昔别君未婚,儿女忽成行。怡然敬父执,问我来何方。问答未及已,驱儿罗酒浆。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主称会面难,一举累十觞。十觞亦不醉,感子故意长。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杜甫《赠卫八处士》
50、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今日把示君,谁有不*事?——贾岛《剑客》
51、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一一杜牧《赠别》
古诗*均*均行的
*均英语短语
带均和阳的古诗
带方均的古诗
分的不均匀的古诗
古诗词带均的
吴均的古诗的特点
均字开头的古诗
两句均含日的古诗
诗人赵均的古诗
均田地口号
吴均的战城南古诗意思
关于均衡发展的古诗
日均作诗2000首的古诗
均衡创建标语
带上均字的古诗词
营养全面均衡的古诗
均衡发展口号
均衡发展的名言
*行的古诗
均衡发展的古诗词
关于分赃不均的古诗
唐代关于均田制的古诗
闻武均州报己复西京的古诗
山中杂诗吴均古诗展现的画面
春分的古诗日月阳阴两均天
雨露均沾小品台词
雨露均沾台词
雷霆语录均是天恩
与*行有关的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