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春秋战国的古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春秋战国的古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春秋战国的古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春秋战国的古诗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1)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北宋 苏轼 《杂说.送张琥》)
2) 对搞科学的人来说,勤奋就是成功之母。(茅以升 《全速前进》)
3) 年龄有老学无老,思想不休死后休。(蔡尚思 《自勉》)
4) 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华罗庚 《给青少年一封信》)
5) 有志者事竟成。(南朝 范晔 《后汉书》)
6) 攻城不怕坚,攻书莫畏难。
7) 科学有险阻,苦战能过关。(* 《攻关》)
8) 爱好出勤奋,勤奋出天才。(郭沫若 《天才与勤奋》)
9) 绳锯木断;水滴石穿。(东汉 班固 《汉书》)
10) 子曰:“学而时*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11)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乎?“(《学而》)
12)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13) 子曰:“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14)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15)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1)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2)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3)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4)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5)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6)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六十四章》)
7) 民不畏死,奈何之死俱之? (《老子·七十四章》)
8)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老子》)
9)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老子·八十一章》)
10)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论语》)
11) 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 (《论语》)
12)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论语·子罕》)
13)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论语·述而》)
14) 知之者不如好之春,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论语·雍也》)
15) 既来之,则安之。 (《论语·季氏》)
1)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为政》)
2) 大言不惭,则无必为之志。 (《论语·宪问》)
3) 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论语·子罕》)
4) 四海之内皆兄弟。 (《论语·颜渊》)
5)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为政》)
6) 朝闻道,夕死可矣。 (《论语·里仁》)
7) 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 (《庄子·胠箧》)
8) 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 (《庄子·逍遥游》)
9) 当今之世,舍我其谁。 (《孟子·公孙丑下》)
10) 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 (《孟子·尽心上》)
11) 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孟子·离娄下》)
12) 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诌谀我者,吾贼也。(《荀子·修身》)
13) 天行不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荀子·天论》)
14) 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 (《荀子·劝学》)
15) 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 (《荀子·修身》)
16) 以骨去蚁,蚁愈多;以鱼驱蝇,蝇愈至。 (《韩非子》)
17) 以子之予,攻子之盾。 (《韩非子·难一》)
18) 事以密成,语以泄败。 (《韩非子·说难》)
春秋战国时期的科学成就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第一个各家思想交融的时期,而正是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带动了思想文明的进步。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关于春秋战国时期的科学成就,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春秋战国时期的科学成就
天文历法方面:鲁国的天文学家留下了世界上关于哈雷彗星的最早记录;当时我国历法已经形成自己固定的系统,基本上确立十九年七闰的原则,比西方早一百六十年。战国时期,还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学著作《甘石星经》。
物理学方面:《墨经》中有大量的物理学知识,其中包括杠杆原理和浮力理论的叙述,还有声学和光学的记载。其中关于光影关系、小孔成像等,被现代科学家称为"《墨经》光学八条"。
医学方面:著名的医生扁鹊发明望、闻、问、切四诊法,被称为我国中医的传统诊断法,两千多年来一直被沿用。 突出的主要就这些,还有那时候的炼铁炼钢技术,只不过对现在来说,意义就不大了,只不过那时候比较强罢了,还有那时候鲁班传下的技术。
一、成文法的公布及郑、晋、楚各国的立法概况
春秋初期,各诸侯国基本上沿用西周的法律。到中叶以后,由于经济基础的变革,阶级关系 的变化,从而引起法律制度的变革。总的说来,这一时期法律制度的一个重大改革,就是各 诸侯国公布了以保护私有财产为中心的`成文法。下面主要简述郑国、晋国、楚国制定法律的 情况。
1.郑国
郑国曾两次制定法律,第一次是郑简公三十年,即周景王九年(公元前536年),郑国执政 子产,鉴于当时社会关系的变化和旧礼制的破坏,因而 “ 铸刑书于鼎,以为国之常法 ” 。这 是我国古代第一次正式公布成文法典。
第二次是郑献公十三年,即周敬王十九年(公元前501年),郑国执政驷歂杀邓析(公元前545 年 ~前501年),而用其竹刑。竹刑,为郑国邓析所作。他把法律条文写在竹简上,所以史称竹 刑 。竹刑的出现,在法律发展史上又是一大进步。此前的刑鼎笨重,而竹刑则便于携带和 流传。
2.晋国
晋国自文公以后,曾四次制定法律。第一次是晋文公称霸时期,即文公四年(公元前633 年), “ 作被庐之法 ” ; 第二次是赵盾(即赵宣子)为晋国执政时制定的《常法》; 第三次是范宣子制定的刑书; 第四次是范宣子所作并予以公布的刑书。这是继郑国公布成文法之后,晋国开始正式公布 成文法。晋国公布成文法曾受到孔子的批评。
3.楚国
楚国在春秋时曾两次制定法律。第一次是楚文王时作《仆区法》。仆区之法犹*世的窝藏法 。第二次是楚庄王时作《茆门法》(茆,同茅)。依照《茆门法》规定,诸侯、 大夫、公子入朝时,车不得进入宫门,以保障国君的安全。
二、战国时期的法律制度
周元王元年(公年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这一时期为战国时期。
(一)法制指导思想
1.厉行法治。 “ 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 ” 这是新兴地主阶级用以指导立法的思 想, 其 中心是取消旧奴隶主贵族在法律上享受的特权,它打破了奴隶制 “ 刑不上大夫 ” 的壁垒。
2.法律公布。 “ 法者,编著之图籍,设之于官府,而布之于百姓者也 ” 。 “ 布之于百姓 ” 向百姓公布法律,使人人皆知法而又有法可依,从而否定了秘密法。
3.轻罪重刑。 “ 行刑,重其轻者 ” 。指在执行刑罚时,加重对轻罪的刑罚。 “ 禁奸止过,莫若重刑 ” 。这一思想对后世各朝的立法也有很大的影响。
(二)各诸侯国的变法
各诸侯国中取得了*的地主阶级,运用*的力量先后在各国进行旨在发展、巩固封建 生产关系,建立封建政治的变法运动。
首先是魏国。魏文侯任李悝为相,推行新政。李悝的 新政主要有三点:
(1) “ 尽地力之教 ” ,鼓励开荒地和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废除井田制,发展土地私有制。
(2) “ 善*籴 ” ,就是国家在丰收之年收购一定数量的粮食,用来备荒; 荒年由国家出售一 定的粮食,以*衡粮价,防止旧贵族和大商人囤积居奇。
(3)制定《法经》以维护新*所建立的统治秩序。
其次是楚国吴起。吴起变法主要有两方面:
(1)逐渐废除旧奴隶主贵族特权,针对楚国 “ 大臣太重,封君太众,上逼主而下虐 民 ” 的情况,吴起提出两条措施:第一项, “ 封君之子孙三世而收爵禄 ” ;第二项,用节 省下来的钱 “ 以抚养战斗之士 ” 。
(2) “ 明法审令 ” ,推行法治,整顿政治机构,裁减不必 要的官吏。
第三是秦国商鞅所主持的变法。商鞅在秦国先后两次发布变法令。第一次是孝公 三年(公元前359年);第二次是孝公十二年(公元前350年)。
(三)《法经》与 “ 改法为律 ”
魏文侯时李悝制定《法经》。《法经》分为盗、贼、网(或作囚)、捕、杂、具六篇。李 悝 认为 “ 王者之政莫急于盗贼 ” ,因此将惩治盗、贼行为的《盗法》和《贼法》置于前面。古 代盗主要指侵犯财产所有权的犯罪,贼主要指伤害人身及反抗朝廷等严重犯罪。盗贼需要缉 捕,所以又专列《囚法》、《捕法》。《杂法》用以概括盗贼以外的各种犯罪行为。《具法 》的内容为 “ 具其加减 ” ,即统一规定以上各篇定罪量刑的通例与原则,类似于*代刑法典中的总则,而 《具法》以外的五篇皆 “ 罪名之制 ” ,类似于*代刑法典中的分则。采用将法律的总原则、 通例专列一篇,而与其他篇章相对应的编制体例,说明《法经》的立法技巧已初步走向成熟 ,可称为*历史上第一部较系统的封建法典,为以后历代法典的滥觞。
商鞅入秦主持变法革新时,携《法经》入秦,并在变法过程中将《法经》改编为秦律,史称 “ 改法为律 ” 。律字最早的字义是指定音的竹笛,转指音乐的旋律、节拍、节奏,具有稳定 、恒常、 “ 均布 ” 的含义。商鞅以律字取代法字,突出强调法律的普遍适用性、稳定性、必 行性,是稳定而普遍的规则。这对于秦国法制的统一和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从此以后,中 国古代的法典都以 “ 律 ” 为名。
拓展阅读
春秋战国(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是百家争鸣、人才辈出、学术风气活跃的时代。是*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东周在战国后期(公元前256年)为秦国所灭,所以春秋战国时期在时间上并不全然包含在东周王朝里面。
春秋战国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春秋时期,简称春秋,指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是属于东周的一个时期。春秋时代周王的势力减弱,诸侯群雄纷争,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相继称霸,史称春秋五霸(另一说认为春秋五霸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春秋和战国的分水岭是在公元前453年,韩、赵、魏三家灭掉智氏,瓜分晋国为标志。
战国时期简称战国,指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是*历史上东周后期至秦统一中原前,各国混战不休,故被后世称之为“战国”。“战国”一名取自于西汉刘向所编注的《战国策》。
西周时期,周天子保持着天下共主的威权。*王东迁以后,东周开始,周室开始衰微,只保有天下共主的名义,而无实际的控制能力。中原各国也因社会经济条件不同,大国间争夺霸主的局面出现了,各国的兼并与争霸促成了各个地区的统一。因此,东周时期的社会大动荡,为全国性的统一准备了条件。
名称
春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的得名,是因鲁国编年史《春秋》而得名,相传《春秋》为孔子修订,直至今日学术界对此说尚有诸多质疑,并无统一观点。这部*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的历史,共二百四十二年。后史学家为了方便起见,一般从周*王元年(公元前770年)东周立国起,到周敬王四十三年(公元前477年)或四十四年(公元前476年)为止(也有学者认为应到《左传》记载之终(公元前468年)、三家灭智(公元前453年)或三家分晋(公元前403年)),称为“春秋时期”。春秋时期之后是战国时期。
纠正:孔子卒于公元前479年,春秋战国的分界线是以孔子去世那一年为界限,之前的为春秋,之后的为战国。由于周贞定王姬介于公元前476年继位,为了纪年方便,所以就以公元前476年为界,之前的为春秋,之后的为战国。
春秋时期,政治上,各种改革,变法连接不断,而成功进行变法的国家则强大起来,通过这种政治变革周这段历史时期的再次划分,“战国”一名取自于西汉刘向所编注的《战国策》。随着时间的发展,这种观点得到了其支持者的完善和补充。在前403年之前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有公元前473年越王勾践灭吴,和公元前403年三家分晋。《史记》的观点因包括了如上重要的历史事件而得到多数采纳。而战国时期的结束是在秦统一*(公元前221年)
社会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上奉行侠义文化,“士为知己者死”和荆轲在易水旁留下“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的千古绝唱。战国时代养士之风风靡一时,养士著名的“魏有信陵君,楚有春申君,赵有*原君,齐有孟尝君,皆下士喜宾客以相倾”。这些士挣脱了奴隶制的束缚,周游列国,奔走呼号,发表自己的见解,活跃了战国时代的学术空气。
1.言必信,行必果。(论语·子路)
2.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3.言者无罪,闻者足戒。(诗经·大序)
4.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诗经·小雅·车辖)
5.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左传)
6.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离骚)
7.从善如登,从恶如崩。(国语)
8.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
9.人而无仪,不死何为。(诗经·鄘风·相鼠)
10.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论语·述而)
11.高岸为谷,深谷为陵。(诗经·小雅)
12.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13.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
14.苟余心之端直兮,虽僻远其何伤?(屈原·涉江)
15.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述而)
16.手如柔荑,肤如凝脂。(诗经·卫风·硕人)
17.人无远虑,必有*忧。(论语·卫灵公)
18.余将董道而不豫兮,固将重昏而终身。(屈原·涉江)
19.持之有故,言之成理。(荀子·非十二子)
20.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论语·子罕)
21.他人有心,予忖度之。(诗经·小雅)
2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
23.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孟子·尽心上)
24.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屈原·渔父)
25.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易经·系辞上)
26.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劝学)
27.是可忍,孰不可忍。(论语·八佾)
28.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老子)
29.学而时*之,不亦乐乎。(论语·学而)
30.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下)
31.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学记)
32.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诗经·王风·黍离)
33.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老子)
34.满招损,谦受益。(尚书·大禹谟)
35.一日不见,如三秋兮。(诗经·王风·采葛)
36.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庄子)
37.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老子)
38.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告子下)
39.欲加之罪,何患辞。(左传)
40.投我以桃,报之以李。(诗经·大雅·抑)
4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孟子·公孙丑)
42.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述而)
4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44.辅车相依,唇亡齿寒。(左传)
45.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孟子·尽心上)
46.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易经·系辞上)
47.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上)
48.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礼记·礼运)
49.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
50.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易经·乾)
51.外举不弃仇,内举不失亲。(左传)
历史必修三“春秋战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知识点
在我们的学*时代,是不是经常追着老师要知识点?知识点在教育实践中,是指对某一个知识的泛称。哪些知识点能够真正帮助到我们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历史必修三“春秋战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 春秋战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了解诸子百家中道、儒、墨、法诸家的代表人物
道家:老子(春秋)、庄子;
儒家:孔子(春秋)、孟子、荀子;
墨家:墨子;
法家:韩非子
理解孔子、孟子、荀子的主要观点
孔子:
①孔子的主要成就:春秋晚期鲁国人。*古代大思想家和大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首创私人讲学,晚年编订古代文化典籍。孔子整理的《诗》《书》《礼》《易》《乐》《春秋》,后称为“六经”。
②孔子的主要观点:
a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他认为仁就是爱人,要求人与人之间要互相爱护,融洽相处;实现“仁”,要做到待人宽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强调统治者要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c主张“克己复礼”。希望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使每个人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
d主张“有教无类”。
孟子:
a主张实行“仁政”。b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c主张“性善论”。
荀子:
a主张统治者施政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b提出“君舟民水”的论断。
c提出“性恶论”,强调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
经过孟子、荀子对儒家思想的总结和改造,战国后期,儒学发展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2、汉代儒学
了解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和太学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①提出:汉武帝时,儒生董仲舒对儒家思想进行了改造,把诸子百家中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董仲舒提出了“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他提出不在儒家六经范围之内的各家学术都应罢黜。目的是为适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以思想上的统一来巩固政治上的统一。著有《春秋繁露》一书。
②实施: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并付诸实行。
③影响:儒学思想逐渐被统治者确立为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传统文化的主流。
太学:汉武帝根据董仲舒的建议,在中央兴办太学。太学的兴办,打破了以往由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陈规,同时也大大提高了儒学的地位。
3、宋明理学
了解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与基本主张
①宋明理学的形成:北宋时,儒学家们融合了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理学”。
②代表人物及基本主张:
程颢、程颐(北宋):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主张先有理后有物。这是理学的核心思想。同时,二程把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提出“格物致知”的认识论。
朱熹(南宋):理学集大成者。著作《四书章句集注》。
a天理就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它是人性的最高境界;
b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c认为“格物致知”的目的在于明道德之善,而不是求科学之真。
陆九渊(南宋):心学的开创者,提出“心”就是“理”的主张;强调“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真理”。认为穷理不必向外探求,只需反省内心就可得到天理。
王守仁(明朝):心学的集大成者。宣扬“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的命题。在认识论上,提出“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学说。
③影响:程朱理学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备受推崇,成为南宋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有力地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朱熹编著的《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
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测试试卷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我们会经常接触并使用试卷,借助试卷可以检验考试者是否已经具备获得某种资格的基本能力。那么一般好的试卷都具备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同步测试试卷,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1、春秋时期最先取得霸主地位的是哪一个国家()
A、秦国B、楚国C、齐国D、晋国
2、春秋时期,继齐桓公之后,第二个称霸的诸侯是()
A、秦穆公B、宋襄公
C、楚庄王D、晋文公
3、“退避三舍”这一典故来自于()
A、城濮大战B、牧野之战
C、泓之战D、邲之战
4、立志雪耻,卧薪尝胆的著名历史人物是()
A、伍子胥B、勾践
C、孙武D、夫差
5、晋楚双方进行了一次(),晋军大败楚军,晋文公成了霸主。江南的吴国和越国也加入到争霸的队伍,吴王大败越国。
6、春秋时期,九鼎是王权的象征。_________北进中原,问九鼎的轻重,大有取代周天子地位的架势。历史上称为_________。
7、在春秋五霸中,霸业没有成的是( )
A.齐桓公B.宋襄公C.楚庄王D.晋文公
8、使楚庄王跃升为中原霸主的关键战役是( )
A.城濮大战B.牧野之战C.泓之战D.邲之战
9、“战国七雄”是指……七个国家。
10、简要说明“春秋”名称的由来。
11、在下面的战国形势图上按要求填写:
(1)图2—7—1中方框内填写战国时期的主要国家名称。
(2)在图中圈出城濮之战和邲之战的地点。
12、请将下列历史人物和相关的成语用直线连接起来。
(1)管仲A、完璧归赵
(2)蔺相如B、卧薪尝胆
(3)廉颇C、老马识途
(4)勾践D、负荆请罪
13、熟读教材,回答问题。
(1)为什么春秋时期一些诸侯能称霸成功?如何评价诸侯之间的争霸战争?
(2)春秋时期的诸侯争霸有什么时代特征?
(3)什么叫合纵连横?
梯级能力提升
易错题
14、下列关于春秋时期情况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春秋是东周王朝的一个分期
B、春秋开始于公元前770年,结束于公元前476年
C、春秋时期周天子的权威一落千丈
D、春秋时期“霸主”取代了周天子
15、楚庄王向周王问九鼎的轻重,目的是()
A、解开九鼎重量之谜
B、希望收藏具有特殊意义的九鼎
C、希望取代周王的天子地位
D、表示对周王的谦卑和尊重
创新题
16、一个生活在公元前651年的葵丘人可能看到的是()
A、齐桓公在此举行诸侯会盟
B、晋楚在此争霸
C、齐桓公在此被管仲射了一箭
D、齐楚在此争霸
1.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
2.: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
3.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后汉书。陈蕃传》
4.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辩之,笃行之。(战国 子思 《礼记中庸》)
5.孔子为什么要“与点”呢?有两种说法: A儒家的治国理想是“礼治”(为国以礼)。曾皙所描绘的一副其乐融融的景象就是社会安定国家自主经济稳定天下太*,每个人都享受了***的人生的那种大同和谐社会。曾皙所表达的正是孔子所期望的境界。所以“与点”!
6.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离骚》)
7.: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易经》
8.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战国中期庄子 《论语述而》)
9.门零污染的礼炮齐发万可降解的气球齐放,暖心细节处处彰显着中华儿女依靠智慧解决接踵而来的问题。
10.浪费不意味着腰包的充实,只意味着头脑的空虚。
11.毋吾以也(宾语前置)——即:毋以吾(长于尔)(而不言)
12.拓展训练:课后练*三;根据子路的“其言不让”谈谈自己的看法,写成短文。
13.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
14.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
15.道(导之以德,齐(约束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
16.: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史记·滑稽列传》
17.Timeislife时间就是生命
18.你从四个“青年学生”身上受到哪些启发? ——明确:详见表格内容。 B组:(表格二)
19.从原文可以得出结论,曾点展示的是一幅老师带领学生在春天水旱时行祈雨礼,以求得丰年的场景,进一步可知他想要通过师生共同努力,实现孔子以“礼”治国的理想。
20.四弟子各自怎样述志的?从中可以看出他们各自有怎样的性格?
2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
22.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战国中期庄子《庄子·内篇·养生主第三》)
23.了解有关《论语》的常识,了解孔子的教学思想和风格。
24.我们在爱中生长爱也在我们中生长(美国圣文森特妇产医院正厅标语
25.领会本文通过对话表现人物性格的特点。体会孔子的思想。掌握“如方作撰伤与让乎尔”在文中的含义。二教学探究
26.发奋忘食,乐以忘优,不知老之将至。———《论语》
27.同学们看课下注释① ,教师可用提问解释的方式,补充以下要点:简介四弟子:子路:姓仲,名由,字子路,又称季路 ; 曾皙:姓曾,名点,字皙 ; 冉有:姓冉,名求,字子有 ; 公西华:复姓公西,名赤,字子华;
28.:发奋忘食,乐以忘优,不知老之将至。——《论语》
29.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战国时期邹国孟子 《孟子·滕文公下》)
30.人生包括两个部分:过去的是一个梦;未来的是一个希望
31.你的志向是什么?你将如何实现自己的志向?
32.母亲赋予了我们以灵魂和肉体,我就以我的灵肉来探索人生
33.自己的事情自己干,靠别人不是好汉
34.: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
35.品析人物象,从而,树立正确人生观,理解孔子“礼乐治国”的政治思想和高超的教育艺术。 教学重点
36.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
37.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生命有限学问无限
38.来源: 泸州百康生活网 责任编辑:小s
《战国策》的艺术成就
导语:《战国策》的文章特点是最长于说事,无论个人陈述或双方辩论,都喜欢夸张渲染,充分发挥,畅所欲言,具有很强的说服力。下面是语文迷小编收集整理的《战国策》的艺术成就,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战国策》既体现了时代思想观念的变化,也体现出战国游士、侠士这一类处于统治集团与庶民之间的特殊而较为自由的社会人物的思想特征,不完全是为了维护统治秩序说话。由于《战国策》突破了旧的思想观念的束缚,又不完全拘泥于历史的真实(当然从历史学的眼光看这是缺陷),所以就显得比以前的历史著作更加活泼而富有生气。从文学上看,《战国策》的特色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是富于文采。《左传》也是以文采著称的,但两者相比照,可以看到《战国策》的语言更为明快流畅,纵恣多变,委曲尽情。无论叙事还是说理,《战国策》都常常使用铺排和夸张的手法,绚丽多姿的辞藻,呈现酣畅淋漓的气势。在这里,语言不仅是作用于理智、说明事实和道理的工具,也是直接作用于感情以打动人的手段。如《苏秦始将连横》、《庄辛说楚襄王》等篇,都是显著的例子。
第二,《战国策》描写人物的性格和活动,更加具体细致,也就更显得生动活泼。《左传》描写人物,大抵是简笔的勾勒。
如前面举出的重耳向怀赢陪罪的例子,虽然也能传神,毕竟过于简单。而《战国策》中,如《齐策》写冯谖,一开始,描绘他三次弹铗而歌、有意索求更高物质待遇的奇特行为,初步刻画了他的`不同凡响而又故弄玄虚的性格。接着,展开了“冯谖署记”、“矫命焚卷”、“市义复命”、“复谋相位”、“请立宗庙”等一系列波澜起伏的情节,将这位有胆识、有策略、有手段,同时也是恃才自傲、多辞善辩的“奇士”风采,表现得淋漓尽致。著名的《荆柯刺秦王》一篇,更是精彩纷呈,激动人心。易水送别的一节这样描写: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之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徽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羽声慷慨,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这段描写力极强。文章大师司马迁作《史记·刺客列传》,对有关荆轲的部分,也大量抄录了《战国策》的原文。“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的美名,也由此传闻天下。
第三,《战国策》所记的策士说辞,常常引用生动的寓言故事,这也是以文学手段帮助说理。这些寓言,形象鲜明,寓意深刻,又浅显易懂,独立地看,也是*文学宝库中璀璨的明珠。诸如“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画蛇添足”、“狐假虎威”、“亡羊补牢”、“南辕北辙”等,历来家喻户晓。由于《战国策》在相当程度上背离了*古代的正统思想,常常受到严厉的批评。但以历史的眼光来看,它正是体现了战国时代活跃的思想氛围。它对语言艺术的重视,在这方面取得的成就,在文学史上更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秦汉的政论散文、汉代的辞赋,都受到《战国策》辞采华丽、铺排夸张的风格的影响;司马迁的《史记》描绘人物形象,也是在《战国策》的基础上更为向前发展。
战国辞赋家屈原的生*简介
屈原是战国末期楚国人,名正则,字灵均,是我国古代杰出的诗人之一。下面是百分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战国辞赋家屈原的生*简介,希望大家喜欢!
屈原的生*简介
屈原生于公元前340年,从小爱好读书,虽是贵族出身,但深知百姓的穷苦。秦军来犯时,屈原凭借自己的智慧给了敌人沉重的打击,次年被怀王召为县丞,不久升为左徒。屈原主张变法,由于变法得罪了不少旧贵族和一些顽固势力,几次被流放,后楚国被秦国攻占,屈原彻底失望,投入汨罗江而死。
屈原认为“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被流放,他不愿自己高尚的品质去蒙受世俗的尘垢,所以投江自尽。屈原死后,当地的百姓纷纷前去凭吊,将饭团鸡蛋等食物投入江中,以免鱼虾去咬屈原的尸体,后来发展成了粽子。每年的五月初五,人们都要吃粽子、赛龙舟以纪念这位高尚的爱国诗人,这一天逐渐发展成我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
屈原开创了楚辞,“香草美人”的传统也是出自他的作品,他比较出名的作品有《离骚》、《九章》、《九歌》、《天问》等。
从古至今,人们对屈原的评价都非常高,如**代维新派的代表人物梁启超就曾评价屈原是*文学家的老祖宗,著名爱国诗人闻一多先生曾评价屈原是*历史上唯一有充分条件称为人民诗人的人。
屈原的诗有什么特点
楚国诗人屈原,出生于贵族世家,早期得到楚怀王信任赏识,颇有抱负,在楚国政务上有不错的业绩,一直主张连结盟国对抗秦国。楚怀王去世之后,屈原被小人陷害,楚王蒙蔽心智误信小人竟然下令把屈原流放到了偏远地区。
屈原曾是一个政治家,忧国忧民,心怀天下,因为不得志,心里苦闷烦多,他的诗大多具有激烈的感情。代表作是《离骚》,《离骚》是诗歌海洋里最闪亮的宝石,后人多为歌颂。《离骚》是历史上篇幅最长的诗歌。屈原在这首诗里突破旧时传统,创新出了楚辞的体裁格式,较之以前,诗歌词句形式更加自由。
《离骚》有两千多字,三百多句诗句,分为前后两部份。前部分主要叙述的个人出生,经历,和理想抱负,后半部借虚拟的神话人物抒**感。总体来说,饱含了屈原激烈而丰富的情感。抒发了对祖国的忠贞,强烈抨击黑暗腐败势力,以及落魄不得志的忧愁。
《天问》的素材是当时的神话和各种奇幻故事,诗歌展现了屈原个人对历史和自然的思考和看法。《九歌》渲染的是对美的追求,烘托浓厚的音乐氛围,糅合了有大量的生活场景在其中,其中的一首爱情诗表达了对女子炽烈的爱慕之情,读来非常打动人心。
屈原的诗歌识别度非常高,后人多喜爱引用他诗里的名言名句。诗歌用词华丽优美,语境高远,思想奇特丰富,读过其诗歌的人不得不由衷赞叹。
屈原的美政是怎样的
屈原有一个特别著名的治国主张,后人称之为“屈原美政”。在讲述屈原美政之前,首先应该提一下屈原所生活的时代背景。战国时期,各个诸侯国之间打的不可开交,屈原是楚国的一个贵族世家子弟,自幼便被培养了悲天悯人的情怀。
因为家族关系,屈原的仕途之路扶摇直上,*步青云。后来收到君王猜忌,朝臣排挤,屈原很是郁闷。屈原因为才能太过突出,越是露出锋芒的人越是为国君所不喜,楚王越来越讨厌屈原,最后终于把屈原流放了。
屈原被流放之后,十分的郁闷,同时还是想要报效国家。他担心国家担心楚王担心百姓生活,因此写下了一篇很著名的文章,叫做《离骚》。其中遣词造句,楚辞风采,屈原的文笔是楚国人中的佼佼者。他诗人的名气甚至比政治家的还要大。
在诗词中,他说希望国君分辨清楚谁是忠臣谁是良臣,不要把国家给耽误了。身为国君还应该选拔有才能的人辅佐自己,不要总是在身边招揽一些溜须拍马的小人。一个国家想要达到“美政”的境界,要多多的建设法律……在“屈原美政”之中,儒家的君子思想占据了很大的比例。由此可见,在骨子里面,屈原还是一个实打实的文人。
也许屈原更适合做一个诗人,做一个外交家。故事的结局大家都已知道,以身殉国本身就是一种理想主义。屈原走了,美政的主张留下了,后人的唏嘘声也来了。
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鲁迅《自嘲》
已度清明节,春秋如客何。——皇甫冉《清明日青龙寺上方赋得多字》
人何在七国春秋,浪淘尽千古风流。——张可久《寨儿令·次韵怀古》
岁月春秋屡回薄。——骆宾王《畴昔篇》
乱臣无所戄,何用读春秋。——徐铉《观人读春秋》
春秋三传束高阁,独抱遗经穷终始。——韩愈《寄卢仝》
念子春秋学,当重博士茵,胡为簿馀干,折腰五斗陈。——敖陶孙《送袁度这挈家之任》
大运自盈缩,春秋递来过。——陈子昂《感遇三十八首》
春秋非有托,富贵焉常保。——阮籍《咏怀八十二首》
归来万事了无愧,罪我知我惟春秋。——阮阅《任元受耿时举有和篇谨用韵写寄》
或问玉川子,孔子修春秋。——卢仝《月蚀诗》
春秋未三十,才艺百般能。——寒山《诗三百三首》
倏尔过春秋,寂然无尘累。——寒山《诗三百三首》
我知君子有常心,谁谓春秋无定法。——王铚《毕少董繙经图诗》
愿为同社人,鸡豚燕春秋。——韩愈《南溪始泛三首》
孔子之作《春秋》也,诸侯用夷礼则夷之,进于中国则中国之。——韩愈《原道》
春秋逴逴而日高兮,然惆怅而自悲。——宋玉《九辨》
露冕宁夸汉车服,下帷常讨鲁春秋。——韩翃《赠兖州孟都督》
俗尚春秋学,词称文选楼。——李益《送襄阳李尚书》
谁其知我独春秋,小试毫芒大用留。——陈著《次韵邑宰徐何慊出示所作五首·谁其知我独春秋》
宗党相亲离乱世,春秋闲论战争年。——郑谷《宗人作尉唐昌官署幽胜而又博学精富得以言谈…留书屋壁》
春秋讹字变亥豕,宋楚方言作箕箩。——李孝光《次三衢守马昂书垒韵》
天地深恩明主诏,春秋巨笔傅之词。——邵宝《少傅王公书来谓贞节碑制有泰山之遗不胜愧叹》
宣尼名位达,未必春秋作。——陆龟蒙《奉和袭美初夏游楞伽精舍次韵》
晓达兵家流,饱闻春秋癖。——杜甫《八哀诗·赠司空王公思礼》
若节春秋,皇帝戾止。——张嵲《绍兴中兴上复古诗》
韦生富春秋,洞彻有清识。——杜甫《送韦讽上阆州录事参军》
天道昼夜回转不曾住,春秋冬夏忙。——元稹《人道短》
洴封共龟手,知罪一春秋。——宋祁《得故人杨备书》
世称渊华者,春秋华实敷。——李廌《送霍子侔还都》
春秋多佳日,亲戚尽团聚。——黄遵宪《拜曾祖母李太夫人墓》
春秋此堂上,拜起共祭祀。——苏泂《举子》
春秋祭祀知几时,乌鸦得食号相随。——刘基《神祠曲》
春秋祭祀宗庙中,长宁僧饭真何补。——*润《官买田》
春秋祭祀黍稷香,钟镛琴瑟鸣锵锵。——危素《送桂少孺之会昌学正》
春秋主盟由范氏,不战屈人从范智。——苏籀《送范比部持节广东》
月旦从评我,春秋任直臣。——乌斯道《默斋诗五十韵为黄仁则赋》
自来道体如泉流,书夜不舍无春秋。——阳枋《赋赵守接竹引岩泉》
矧兹方丈室,屏居二春秋。——文天祥《还狱》
春秋二百四十载,地震才五兹何频。——魏了翁《山河叹送刘左史归简州》
非唯富春秋,固已厚天爵。——欧阳修《送杨辟秀才》
抹去春秋自花实,逼来霜雪更枯筠。——郑板桥《赠袁枚》
云烟互明灭,草木自春秋。——刘才邵《题欧阳炳文真止亭》
亲亲公旅人莫比,按据春秋忧变异。——苏籀《中壘一首》
念我奉慈亲,春秋垂八秩。——度正《步自玉局会饮于判院涂丈廨舍正得日字》
柳弱先披拂,梅寒故逗遛;乾坤分正闰,夷夏辨春秋。——张煌言《闰元宵排律十四韵》
任贤劳梦寐,登位富春秋。——刘禹锡《敬宗睿武昭愍孝皇帝挽歌三首》
时登阙里受春秋。——杨亿《怀寄枢密王左丞》
元凯春秋传,昭明文选堂。——李颀《送皇甫曾游襄阳山水兼谒韦太守》
昼夜果可废,春秋诚荒唐。——文天祥《保州道中》
《战国策》:战国时游说之士的策谋和言论的汇编.它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全书按东周、西周、秦国、齐国、楚国、赵国、魏国、韩国、燕国、宋国、卫国、中山国依次分国编写,共33卷,约12万字。是先秦历史散文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策略,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战国策》是我国古代记载战国时期政治斗争的一部最完整的著作。它实际上是当时纵横家游说之辞的汇编,而当时七国的风云变幻,合纵连横,战争绵延,*更迭,都与谋士献策、智士论辩有关,因而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该书文辞优美,语言生动,富于雄辩与运筹的机智,描写人物绘声绘色,在我国古典文学史上亦占有重要地位。
读《战国策》经典名句可以发现,在现代语言里仍有很多语句在我们这口耳相传,读古人书,明当世理。
安身立命之策:
(1)贵其所以贵者贵——认清权力本源之策
(2)事有不可知者,有不可不知者;有不可忘者,有不可不忘者——施恩不望报之策
(3)无功不当封——利害对照之策
(4)鹬蚌相争,渔翁得利——避免两败俱伤之策
(5)鬼且不知也——“西瓜偎小边”之策
(6)蝼蚁得意焉——固本舍术之策
(7)毛羽未丰不可以高飞——度糖量力的智能
(8)诽在己,誉在上——重臣自保之策
(9)其变不可胜数也——鸡蛋不放同一篮子之策
(10)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辞官自保之策
(11)狡兔三窟,高枕无忧——三重保险之策
(12)三战三胜而国危——小国不可好战之说
(13)俟河之清,人寿几何?——以小事大策略之辩
(14)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之论辩
处事应对之策(上)
(15)言者异,则人心变——以退为进的游说之策
(16)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政治正确以脱罪之策
(17)胜而不骄,约而不忿——菩始且能善终之策
(18)前倨而后卑——潜心研究而成大功之策
(19)鸟集乌飞,兔兴马逝——拉高难度以阻止事情发生之策
(20)同欲者相憎,同忧者相亲——加深对手阵营内部矛盾之策
(21)一国三公,吾谁适从——有见地无作为之鉴
(22)美女破舌,美男破老——排除敌国贤臣之策
(23)转祸而为福,因败而为功——化危机为转机之策
(24)布衣之怒,流血五步——赤脚拼穿鞋之策
(25)以酒亡国,以色亡国——借题发挥之策
(26)以是为非,以非为是——分化合纵之策
(27)出君之口,人臣之耳——密谋策反之策
(28)计不决者名不成——促使把握时机之策
处事应对之策(下):
(29)凤凰于飞,五世其昌——卜卦辞的后见之明
(30)我能往,寇亦能往——正面迎敌不躲避之策
(31)名不可两立,行不可两全——忠孝不能两全之叹
(32)忠臣不事二君,贞女不更二夫——以死唤醒人心之策
(33)我无尔诈,尔无我虞——坦诚签和约之策
(34)父教子贰,何以事君——临难不亏大节之论
(35)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知过不改而招弑之鉴
(36)有党必有雠——广结善缘之策
(37)皮之不存,毛将安傅——忘恩负义的歪理
(38)欲加之罪,其无辞乎——认命伏诛之叹
(39)朝不及夕,何以待君——时机紧迫痛下决心之谏
(40)匹夫无罪,怀璧其罪——固贪而失国之鉴
(41)人各有偶,齐大非偶——小国依赖大国非福的避祸之策
(42)多行不义必自毙——纵欲养恶之策
领导统筹之策
(43)一枭之不如,不胜五散——授权下属之策
(44)不为爵劝,不为禄勉——君王好贤臣子尽忠之策
(45)见可而进,知难而退——三军一心共担责任之策
春秋战国的古诗
春秋战国的古诗有没有
春秋战国的古诗30首
春秋战国名句
描写春秋战国的诗句
写春秋战国时期的古诗
春秋战国时期的古诗词
春秋战国时期的爱国古诗
奋斗的古诗文春秋战国的
春秋战国时期的古诗词家具
关于战国的诗句
战国名言
咏战国七雄的古诗
迎春秋庆国庆的古诗
关于战国策的古诗
写战国时期的古诗
形容战国的古诗句
战国时代的古诗词
战国关于飞鸟的古诗
战国策名言
离思的古诗战国孟子的诗
描写战国人物的古诗
北冥有鱼战国庄子写的古诗
带春秋的古诗
战国策名句
梦春秋的古诗
战国策古诗文的拼音
日本战国时期的古诗
战国策齐欲伐魏的古诗
春秋古言的古诗
描写硬笔写字好看的古诗
希望生活简单美好的古诗文
兄弟们辛苦了的古诗词
希望以后再相遇的古诗
古诗词中的天文词语
赞美双手劳动的古诗
带有矾字的古诗词
想念你爱人的古诗
路的对偶古诗
饮酒喝茶的古诗
表示我不会放弃的古诗文
说自己变瘦了的古诗
早春二月的古诗出自哪一首
来也凄凉去也凄凉的古诗
有关柳树的古诗100首
让人开心的文案古诗
忆春的古诗词
和弟兄合唱的古诗
儿子三周岁的古诗
包涵数字的古诗
教师节那些关于师者的古诗词
马诗古诗的学*笔记
鼓励人生拼搏的古诗
石榴熟南国的古诗
遭遇绝境重生的古诗词
衡阳县的古诗古韵
形容努力必有回报的古诗
姓高的古诗大全
古诗朗诵常用的配乐
表示不需要了就不理会的古诗词
村居古诗在田字格的写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