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易水河的古诗词

关于描写易水河的古诗词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描写易水河的古诗词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描写易水河的古诗词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描写易水河的古诗词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2k+) 语录(52) 说说(124) 名言(624) 诗词(9k+) 祝福(53) 心语(1)

  • 易水歌古诗

  • 古诗文
  • 易水歌古诗

      在*凡的学*、工作、生活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古诗了吧,狭义的古诗,是指产生于唐代以前并和唐代新出现的*体诗(又名今体诗)相对的一种诗歌体裁。其实很多朋友都不太清楚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易水歌古诗,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易水歌—荆轲: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探虎穴兮入蛟宫,仰天嘘气兮成白虹。

      字词注解:

      1.萧萧:指风声。

      2.易水:指水名,源出河北省易县,是当时燕国的南界。

      3.兮:语气助词。

      4.壮士:在这里代指荆轲。

      作品翻译:

      风萧萧地响,把易水岸边吹得很冷,壮士荆轲去了就再也不回来了。刺杀秦王就像是到虎穴到龙宫一样危险啊,但是我们的英雄英勇的气概,连仰天吐气都能形成白虹。史书上说,高渐离击筑,荆轲悲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唱得太悲壮了,以至于听者嗔目,发尽上指冠。

      一段唱毕,只听见荆轲仰头长叹一声,天空中居然出现一道七彩虹。高渐离趁势变了一个调,乐音显得更为激昂,荆轲继而唱道:探虎穴兮入蛟宫,仰天呼气兮成白虹。太子丹最后被彻底地感动了,跪在地上向荆轲敬了一杯酒。

      作品赏析:

      这首短歌,通过对风声萧萧、易水寒凉的外界景物的渲染烘托,表现了荆轲去刺杀秦王时的悲壮情怀和不完成任务誓不回还的坚定意志。

      上句即景写风吹水寒,渲染苍凉悲壮的气氛。下句抒写决死的情怀,明知有去无还,却毅然前往,决不回顾。“风萧萧”有声,从听觉上渲染离别之际的.惨烈;“易水寒”彻骨,从感觉上描状环境的悲凉;一上一下,极尽天地愁惨之状,更加烘托出荆轲“君子死知己”,慷慨赴国难的凛然正气。虽寥寥十五字,却“凄婉激烈,风骨情景,种种具备”

      纵观全文,很显然,这是一个身赴虎穴,自知不能生还的壮士的慷慨悲歌。全诗仅两句。第一句写临别时的环境,萧瑟的秋风,寒冽的易水,一派悲壮苍凉的气氛。景物描写中渗透着歌者的感情。第二句表现了英雄赴难义无反顾的献身精神。这首诗语言十分*易、简练,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是*古代诗歌中的一曲绝唱。

      荆轲以此得名,而短短的两句诗乃永垂于千古。在诗里表现雄壮的情绪之难,在于令人心悦诚服,而不在嚣张夸大;在能表现出那暂时感情的后面蕴藏着的更永久普遍的情操,而不在那一时的冲动。大约悲壮之辞往往易于感情用事,而人在感情之下便难于辨别真伪,于是字里行间不但欺骗了别人,而且欺骗了自己。许多一时兴高采烈的作品,事后自己读起来也觉得索然无味,正是那表现欺骗了自己的缘故。《易水歌》以轻轻二句遂为千古绝唱,我们读到它时,何尝一定要有荆轲的身世。这正是艺术的普遍性,它超越了时间与空间而诉之于那永久的情操。

      人物介绍:荆轲(公元前227年):姜姓,庆氏(古时“荆”音似“庆”)。战国末期卫国朝歌(河南淇县)人,*战国时期著名刺客,也称庆卿、荆卿、庆轲,是春秋时期齐国大夫庆封的后代。喜好读书击剑,为人慷慨侠义。后游历到燕国,随之由田光推荐给太子丹。

      秦国灭赵后,兵锋直指燕国南界,太子丹震惧,决定派荆轲入秦行刺秦王。荆轲献计太子丹,拟以秦国叛将樊於期之头及燕督亢地图进献秦王,相机行刺。太子丹不忍杀樊於期,荆轲只好私见樊於期,告以实情,樊於期为成全荆轲而自刎。

      公元前227年,荆轲带燕督亢地图和樊於期首级,前往秦国刺杀秦王。临行前,燕太子丹、高渐离等许多人在易水边为荆轲送行,场面十分悲壮。“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是荆轲在告别时所吟唱的诗句。荆轲与秦舞阳入秦后,秦王在咸阳宫隆重召见了他,在交验樊於期头颅,献督亢(今河北涿县、易县、固安一带)之地图,图穷匕首见,荆轲刺秦王不中,被秦王拔剑击成重伤后为秦侍卫所杀。

    [阅读全文]...

2022-07-24 20:09:45
  • 渡易水古诗

  • 爱国
  • 渡易水古诗

      在学*、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接触过古诗吧,古诗是*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又称古体诗或古风。还苦于找不到好的古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渡易水古诗,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渡易水原文

      并刀昨夜匣中鸣,燕赵悲歌最不*。

      易水潺潺云草碧,可怜无处送荆卿!

      注释

      ①易水:源出河北首易县西,东流至定兴县西南与拒马河汇合。古时是燕国南部的一条大河。

      ②并刀:并州(今山西省太原市一带)产的刀,以锋利著名,后常以之指快刀。指宝刀、宝剑。

      ③匣中鸣:古人形容壮士复仇心切,常说刀剑在匣子里发也叫声。

      ④燕赵:战国时的两个诸侯国,分别在今河北省和山西省地区。古时燕赵出过不少侠客义士,干出了很多悲壮的事情。韩愈《送董邵南序》:“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

      ⑤潺潺:河水缓缓流动的样子。

      ⑥荆卿:即荆轲,战国时卫国人。被燕太子拜做上卿。太子丹了去秦国行刺秦王,并亲自送他渡过易水,行刺未成被杀。事见《史记·刺客列传》。

      译文

      昨天夜里,并刀在匣子发出愤懑、郁结的声音,燕赵这一带自古多义士,慷慨悲歌,意气难*。

      易水慢慢地流着,天青草绿,河山依旧,可惜到哪里再去找荆轲那样的壮士,来为他送行呢?

      赏析

      明末的诗人,生逢异族入侵之时,面临国破家亡的严重威胁,凡有点民族感情的,都该有志可抒,有情可表。然而,怎样下笔成诗,如何抒情达意,却也有高下之分。

      怀古诗不同于咏史诗那样歌咏史实或以诗论史,而是重在抒写诗人由古人古事所触发的思想感情,即所谓“言*旨远”。此诗前二句托物言志,以并刀夜鸣写出报国的志向,后二句即景抒倩,从眼中所见易水实景,引出对国事的无限隐忧。全诗运思深沉,情怀激荡,苍凉悲壮,可入司空图《诗品》所言“悲概”一类。

      言志二句:“并刀昨夜匣中鸣,燕赵悲歌最不*”,志由物显,报国的急切愿望由并刀夜鸣来展现,虽壮怀激烈,但不是架空高论,粗犷叫器。

      并州即今山西太原,战刀以锋利著称于世,人们称为“并刀”。它真的“昨夜”铿然有声作“匣中鸣”么?诗人一开章暗用了一个典故:相传楚国剑工铸成的干将、莫邪雌雄双剑,将要杀敌饮血时常作匣中鸣;《刀剑录》也说,乌孤宝刀“有敌至,必鸣”。*代鉴湖女侠秋瑾也用过这个典故,“昨夜龙泉壁上鸣”。这不明明是借身边佩刀来表达抗敌救国的强烈愿望?“燕赵”是春秋时期的两个诸侯国,包括河北、山西一带地区。诗题中代大文学家韩愈说:“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是个藏龙卧虎的地方,这里曾出现过荆轲、高渐离这些英雄豪侠!诗人说“悲歌最不*”,意思是:他们热血刚肠,疾恶如仇,面对强敌,敢于拔剑而起,还不是因为心头块垒难*?

      《经世编序》里说,陈子龙“自幼读书,不好章句,喜论当世之故”。年轻时与夏允彝等缔结“畿社”,企图匡救时弊。公元1637年(崇祯十年)中进士,如今正当而立之年,风华正茂。抗敌御侮的决心,匡时济世的夙愿,交织成巨大的精神原动力。今天途经“燕赵”旧地,枨触起荆轲的往事,怎能不使他沸腾起一腔热血,急于投入战斗,效命疆场呢?

      抒情二句:“易水潺潺云草碧,可怜无处送荆卿。”情因景生,忧世忧时之情由所见易水景象引出。诗人借易水兴感,显然是为了说明那些统治者醉生梦死,意志消沉,一味宴安享乐,早就置国家安危于不顾。“可怜”一词,仿佛是为荆卿惋惜,其实,不正是为了抒发那种知音难觅、报国无门的'愤懑吗?在荆轲活着的年代,对强敌的怒火,可以“指冠”,可以“嗔目”;诗人陈子龙却只能用“可怜”来表达英雄失路的悲哀,这,不正是一个时代的悲哀么?

      诗人出语犹如悲叹,又绝非无病**,庸人自扰。崇祯以来,后金已先后于1629年(崇祯二年)、1634年(崇祯七年)、1636年(崇祯九年)三次入关犯境,进逼北京郊区,诗人《辽事杂诗》之一的“十载三逢敌骑来”即指此国难。时刻关心着国家民族命运的陈子龙,已经预感到不久将会有国破家亡的惨祸了,“可怜”二字下得正好。

      昏庸腐朽的明王朝的覆灭,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根本不值得为它唱挽歌;可是,诗人为之倡导的大敌当前,敢于英勇赴死的荆轲式英雄主义精神非常值得后来者珍视。

    [阅读全文]...

2022-07-24 02:47:32
  • 易水歌古诗译文(易水歌诗词鉴赏)

  •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探虎穴兮入蛟宫,仰天呼气兮成白虹。

    (最后两句疑是*伪作)

    高渐离

    我是高渐离,战国时期燕国的一名优秀击筑师,这个优秀是我自封的,但是我也确实够优秀。

    那日我在街上见到了一个剑客,狂放不羁,正在喝酒,我没太在意,开始击筑。

    没想到他居然跟随着拍子唱起了歌,声音沧桑有力。

    我更没想到我和他居然就此成为莫逆之交。

    后来他告诉我,他要去刺秦。

    我怔了怔,问他:“确定要去吗?”

    他点点头,表情异常坚韧。

    我没有说别的,我知道他去意已决,我知道他此去不是为了太子丹,而是为了天下苍生,还有那个为了协助他刺秦而自杀的樊於期。

    他既要走,那作为好兄弟的我,便只有送他一程。

    【《史记·刺客列传》记载:至易水之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

    易水畔,我击筑的手有些颤抖,变徵之声响起,他沧桑的声音便又在天地之间开始回荡: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探虎穴兮入蛟宫,仰天呼气兮成白虹。

    当他失败的消息传回来,我愣了愣。

    后来,秦王一统,开始全国通缉太子丹和荆轲的门客,我不得已,更名换姓做了酒保。

    【《史记·刺客列传》记载:其明年,秦并天下,立号为皇帝。于是秦逐太子丹荆轲之客,皆亡。高渐离变名姓为人庸保,匿作于宋子。】

    工作很累,但是还好,因为我还能时常听到击筑声,只是这些人击筑的水*太次了。

    我也经常出言:“那筑的声调有些地方好,有些地方不好。”

    这话被主人听了去,就让我去击筑,我想了想,这事不难,就去展示了一下身手,结果不必多说,技惊四座。

    【《史记·刺客列传》记载:久之,作苦,闻其家堂上客击筑,彷徨不能去。每出言曰:“彼有善有不善。”从者以告其主,曰:“彼庸乃知音,窃言是非。”家大人召使前击筑,一坐称善,赐酒。】

    我当时击筑的时候,手是很稳的,但是内心却乱了,像这样东躲*的日子好像无穷无尽,我下定了决心,取出了自己的筑和衣服,更改了装扮,重新来到宾客面前,我知道我要面对的是什么,但我,已经做好了准备。

    【《史记·刺客列传》记载:而高渐离念久隐畏约无穷时,乃退,出其装匣中筑与其善衣,更容貌而前。举坐客皆惊,下与抗礼,以为上客,使击筑而歌,客无不流涕而去者。】

    果然,我击筑的名声很快传了出去,始皇帝要召见我,有人告诉了他我的名字——高渐离。

    【《史记·刺客列传》记载:宋子传客之。闻于秦始皇,秦始皇召见。人有识者,乃曰:“高渐离也。”】

    我以为他会杀我,但是他没有,他还是比较怜惜我击筑的才能,如果他不是杀伐果断、灭我家国的一代君王,而是一个像荆轲一样的侠客,我想,我跟他没准也会成为莫逆之交。

    但很可惜,他不是。

    他让人熏瞎了我的眼睛,使我在他身边击筑,我渐渐地离他越来越*,他不知道我接*他的目的,但我没忘。

    【《史记·刺客列传》记载:秦皇帝惜其善击筑,重赦之,乃矐其目,使击筑,未尝不称善,稍益*之。】

    我知道他是一个亘古未有的帝王,是一个雄才大略的君主,我知道天下应该由这样的一个君主来治理,但是他毕竟杀了我最好的兄弟。

    终于,我把筑中灌满了铅,举起筑扑向了他,那一刻我已经知道这事不会成功,毕竟我已经是个瞎子了。

    【《史记·刺客列传》记载:高渐离乃以铅置筑中,复进得*,举筑扑秦皇帝,不中,于是遂诛高渐离。】

    但是我不后悔,因为那一刻,我脑海中仍然回荡着六年前易水河畔那个苍茫的歌声。

    其实关于易水歌的记载并不多,我翻阅自己手头的资料,也只有《战国策·燕策三》和《史记·刺客列传》中记载了两句:“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对于“探虎穴兮入蛟宫,仰天呼气兮成白虹”这两句,疑是*伪作。

    不过我还是把这两句收录了进来,如果确系是*伪作,我依然觉得不是狗尾续貂,我甚至觉得,如果伪作这两句的人当时告诉了荆轲,荆轲也一定会大声唱出来。

    而且,也一定会让高渐离记住。

    这首诗歌仅两句,乍一看,并不难懂;但细细品味,却余音绕梁,正气凛然,且颇有艺术功底。

    全诗仿拟《诗经》中“兴”的手法,“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第一句以西风易水起兴,进而引出勇士的壮志情怀,也难怪《史记》记载“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

    在写这篇易水歌介绍的时候,本来想以荆轲作为第一人称来写,但是想了想还是用了高渐离。

    荆轲受太子丹恩赐,本身就有一种侠义的气息在,但是我们却经常忽略了高渐离。

    他没有出现在太子丹的阴谋里,甚至,他只是在荆轲刺秦的时候去送别击了筑。

    《史记·刺客列传》中记载的人物,不论是曹陌、专诸、豫让、聂政乃至于荆轲,这些刺客后面都站着一个*,唯独高渐离没有。

    所以,把在本次诗歌介绍的主人公给了高渐离。

    因为,时至今日,我都不清楚他到底为什么冒那么大的风险去刺杀秦始皇,也许只是士为知己者死,也许……

    谁知道呢。

    谁又在乎呢?

    燕赵自古多悲歌猛士,他们何曾在乎过?

    [阅读全文]...

2022-06-13 06:37:45
  • 黄河的古诗词

  • 黄河,写作
  • 黄河的古诗词

      在生活、工作和学*中,大家对古诗都再熟悉不过了吧,古诗包括唐律形成以前所有体式的诗,也包括唐朝及唐以后仍按古式创作的诗。那些被广泛运用的古诗都是什么样子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黄河的古诗词,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1、《登高》

      唐·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2、《行路难》

      唐·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坐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3、《浪淘沙·九曲黄河万里沙》

      唐·刘禹锡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4、《登鹳雀楼》

      唐·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6、《念奴娇·赤壁怀古》

      宋·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6、《凉州词》

      唐·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7、《黄河二首》

      唐·杜甫

      黄河北岸海西军,椎鼓鸣钟天下闻。

      铁马长鸣不知数,胡人高鼻动成群。

      8、《咏史诗·黄河》

      唐·胡曾

      博望沉埋不复旋,黄河依旧水茫然。

      沿流欲共牛郎语,只得灵槎送上天。

      9、《江上渔者》

      宋·范仲淹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10、《惠崇春江晓景》

    [阅读全文]...

2021-12-12 08:20:50
  • 易水送别古诗注释翻译(易水送别翻译及赏析)

  • 送别
  • [唐] 骆宾王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想当年,荆轲和燕太子丹在此诀别,壮士悲歌壮气,怒发冲冠。昔时的侠士已经不在了,然而今天的易水还是那样的寒冷。

    清人陈熙晋说:“临海少年落魄,薄宦沉沦,始以贡疏被愆,继因草檄亡命”(《骆临海集笺注》)。这四句话大致概括了骆宾王悲剧的一生。

    骆宾王对自己的际遇愤愤不*,对武则天的统治深为不满,期待时机,要为匡复李唐王朝,干出一番事业。可是在这种时机尚未到来之前的那种沉沦压抑的境遇,更使得诗人陷入彷徨企求的苦闷之中。《于易水送人》一绝就是曲折地反映了诗人的这种心境。

    据史载,战国末年荆轲为燕太子丹复仇,欲以匕首威逼秦王,使其归还诸侯之地。临行时燕太子丹及高渐离、宋意着白衣冠(丧服)送于易水,高渐离击筑,荆轲应声而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歌声悲壮激越,“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这首诗的第一联,“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就是写的这件事。“此地”,即诗题中的易水。“壮士发冲冠”,用来概括那个悲壮的送别场面,和人物激昂慷慨的心情,表达了诗人对荆轲的深深崇敬之意。如今在易水边送别友人,想起了荆轲的故事,这是很自然的。但是,诗的这种写法却又给人一种突兀之感,它舍弃了那些朋友交往、别情依依、别后思念等等一般送别诗的常见的内容,而是芟夷枝蔓,直入史事。这种破空而来的笔法,反映了诗人心中蕴蓄着一股难以遏止的愤激之情,借怀古以慨今,把昔日之易水壮别和今日之易水送人融为一体,从而为下面的抒情准备了条件,酝酿了气氛。

    第二联“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这两句用对仗的句式,由前一句自然地引出后一句。这后一句也就是全诗的中心所在。它寓情于景,景中带比,不仅意味着荆轲那种不畏*的高风亮节,千载犹存;而且还隐含了诗人对现实环境的深切感受。诗中用“已”、“犹”两个虚词,既使句子变得自然流利,也使音节变得纡徐舒缓,读来给人一种回肠荡气之感,更有力地抒发了抑郁难申的悲痛。

    这首诗题为“送人”,但它并没有叙述一点朋友别离的情景,也没有告诉我们送的是何许人。然而,人们却完全可以由它的内容想象出那种“慷慨倚长剑,高歌一送君”的激昂壮别的场景,也可以想见那所送之人,定是肝胆相照的至友。因为只有这样,诗人才愿意、才能够在分别之时不可抑制地一吐心中的块垒,而略去一切送别的常言套语。此诗题为送人,却纯是抒怀咏志。作为送别诗的一格,这首绝句可说是开风气之先吧。

    [阅读全文]...

2022-05-10 16:11:30
  • 《于易水送人》的诗词翻译赏析

  • 《于易水送人》的诗词翻译赏析

      [出典] 骆宾王 《于易水送人》

      此地别燕丹, 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注释:

      易水:也称易河,河流名,位于河北省西部的易县境内,分南易水、中易水、北易水,为战国时燕国的南界。

      此地:指易水岸边。

      燕丹:指燕太子丹。

      壮士:指荆轲,战国卫人,刺客。 冠:帽子。 发冲冠:形容人极端愤怒,头发上竖,把帽子都顶起来了。 人:一种说法为单指荆轲,另一种说法为当时在场的人。

      没:死,即“殁”字。

      水:指易水之水。

      译文1:

      在这个地方荆轲告别燕太子丹,壮士悲歌壮气,怒发冲冠。那时的人已经都不在了,今天的易水还是那样的寒冷。

      译文2:

      这易水曾经是荆轲去刺秦王和燕太子丹告别的地方,壮士荆轲当时唱着歌儿激动得头发竖起冲脱了帽子。昔时这位壮士已不在了,但今日我觉得还是同当时一样有“风萧萧兮易水寒”的感觉,而令人激动。

      译文3:

      就是在这个地方燕丹送别荆轲,壮士慷慨激昂,场面悲壮。那时的人已经都不在了,只有易水还是寒冷如初。

      赏析:

      公元678年(唐高宗仪凤三年),骆宾王以侍御史职多次上疏讽谏,触怒武后,不久便被诬下狱。公元679年(仪凤四年)旧历六月,改元调露(即调露元年),秋天,骆宾王遇赦出狱。是年冬,他即奔赴幽燕一带,侧身于军幕之中,决心报效国家。此诗大约写于这一时期,描述作者在易水送别友人时的感受,并借咏史以喻今。整首诗寓意深远,笔调苍凉。

      清人陈熙晋说:“临海少年落魄,薄宦沉沦,始以贡疏被愆,继因草檄亡命”(《骆临海集笺注》)。这四句话大致概括了骆宾王悲剧的一生。骆宾王对自己的际遇愤愤不*,对武则天的统治深为不满,期待时机,要为匡复李唐王朝,干出一番事业。可是在这种时机尚未到来之前的那种沉沦压抑的境遇,更使得诗人陷入彷徨企求的苦闷之中。《于易水送人》一绝就是曲折地反映了诗人的这种心境。

      第一联“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写易水送别之事,也道出诗人送别友人的地点。壮士,即荆轲。据《史记·刺客列传》记载,战国末年荆轲为燕太子丹复仇,奉命入秦,欲以匕首威逼秦王,使其归还诸侯之地。临行时燕太子丹及众宾客如高渐离、宋意着白衣冠(丧服)送于易水,临别时高渐离击筑,荆轲应声而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歌声悲壮激越,“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 “此地”,即诗题中的易水。“壮士发冲冠”用来概括那个悲壮的送别场面,和人物激昂慷慨的心情,表达了诗人对荆轲的深深崇敬之意。此时在易水边送别友人,想起了荆轲的故事,这是很自然的。但是,诗的这种写法却又给人一种突兀之感,它舍弃了那些朋友交往、别情依依、别后思念等等一般送别诗的常见的内容,而是芟夷枝蔓,直入史事。这种破空而来的笔法,反映了诗人心中蕴蓄着一股难以遏止的愤激之情,借怀古以慨今,把昔日之易水壮别和此刻之易水送人融为一体。从而为下面的抒情准备了条件,酝酿了气氛。

      第二联“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是怀古伤今之辞,抒发了诗人的感慨。昔时人即指荆轲。没,死亡。荆轲至秦庭,以匕首击秦王未中,被杀。这两句诗是用对句的形式,一古,一今。一轻,一重,一缓,一急,既是咏史又是抒怀,充分肯定了古代英雄荆轲的人生价值,同时也倾诉了诗人的抱负和苦闷,表达了对友人的希望。陶渊明曾有《咏荆轲》诗说:“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表达了对荆轲的崇敬与惋惜之情。宾王此诗,同陶诗交相辉映,但在意境的创造上更为含蓄有味。“今日水犹寒”中的“寒”字,寓意丰富,深刻表达了诗人对历史和现实的感受。首先,“寒”是客观的写景。此诗作于冬天,冬天北方的.河水自然是寒冷的。其次,“寒”是对历史的反思。荆轲这样的古代英雄,虽然奇功不就,但也令人肃然起敬,诗人是怀着深切缅怀之情的。荆轲其人虽然早就不复存在了。可这位英雄疾恶如仇、视死如归的英风义概还在,作为历史见证的易水河还在。诗人面对着易水寒波,仿佛古代英雄所唱的悲凉激越的告别歌声还萦绕在耳边,使人凛然而产生一种奋发之情。复次,“寒”也是对现实的概括。诗人于易水岸边送别友人,不仅感到水冷气寒,而且更加觉得意冷心寒。“宝剑思存楚,金椎许报韩”(《咏怀》)的骆宾王,有着远大志向,他愿洒满腔热血,干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然而现实是“天子不见知,群公讵相识”(《夏曰游德州赠高四》),生不逢时,沉沦寂寞,诗人心中充满孤愤不*之气,如易水河一样,悠悠不尽。诗人在“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伟大孤独中,只好向知心好友倾诉难酬的抱负和无尽的愤懑。诗人感怀荆轲之事,既是对自己的一种慰藉,也是将别时对友人的一种激励。

      这首诗的中心在第四句,尤其是诗尾的“寒”字,更是画龙点睛之笔。“寒”字,寓情于景,以景结情,因意构象,用象显意。景和象。是对客观事物的具体描绘,情和意,是诗人对客观对象在审美上的认识和感受。正如古人所说:“象者,出意者也。”诗人在自然对象当中,读者在艺术对象当中。发现了美的客观存在,发现了生命和人格的伟大表现,从而把这种主观的情和意,转移到客观的景和象上,给自然和艺术以生命,给客观事物赋予主观的灵魂,这就是诗歌创作和欣赏当中的“移情作用”。“今日水犹寒”中的“寒”字,正是这种移情作用的物质符号,这是此诗创作最为成功之处。这首诗题为送别,可又没有交待所别之人和所别之事,全诗纯为咏史抒怀之作。但吟诵全诗,那种“慷慨倚长剑,高歌一送君”的壮别场景如在眼前。因为所咏的历史本身就是壮别,这同诗人送友在事件上是相同的。而古今送别均为易水河岸,在地点上也是相同的。易水跨越古今,诗歌超越了时空,全诗融为一体。一古,一今,一明,一暗,两条线索,同时交待,最后统一在“今日水犹寒”的“寒”字上,诗的构思是极为巧妙的。

      这首诗题为“送人”,但它并没有叙述一点朋友别离的情景,也没有告诉读者送的是何许人。然而,人们却完全可以由它的内容想象出那种“慷慨倚长剑,高歌一送君”的激昂壮别的场景,也可以想见那所送之人,定是肝胆相照的至友。因为只有这样,诗人才愿意、才能够在分别之时不可抑制地一吐心中的块垒,而略去一切送别的常言套语。

      从诗题上看这是一首送别诗,从诗的内容上看这又是一首咏史诗。骆宾王长期怀才不遇,佗傺失志,身受迫害,国之志无从施展。他在送别友人之际,通过咏怀古事,表达对古代英雄的仰慕,也寄托自己对现实的深刻感慨,倾吐了自己满腔热血无处可洒的极大苦闷。写易水送别一事,慷慨悲壮,气概横绝,尤其是“水犹寒”三字,虽古人已去,而英风壮采,懔烈如生;使人仿佛听到风儿萧萧,犹如听到人声呜咽,顿生感慨。全诗以强烈深沉的感情,含蓄精炼的手法,摆脱了初唐委靡纤弱的诗风影响,标志着唐代五言绝句的成熟,为唐诗的健康发展开拓了道路。

      战国时代,燕国的太子丹为了报复秦王政,特派勇士荆轲去行刺。在易水(今河北省拒马河附*)送别,当时由音乐家高渐离击筑,荆轲唱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大家激动得眼珠鼓裂起来,头发竖起来,将帽子也冲脱了。这首诗借咏荆轲易水相别的故事,来比自己与友人相别的情景。诗人也是借此表示自己将要和荆轲一样做一番大事。诗中赞美荆轲,实际上是抒发自己的怀抱。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诗一开头,就不寻常地把一个惊天动地的故事画面展现出来。荆轲当年在易水与燕太子丹相别,而怒发冲冠,我又何尝不是那样悲歌慷慨呢?写了这两句,如果再继续写荆轲的故事,就多余了。诗人马上把笔锋一转,说:“昔时人已没,今日水尤寒。”意思是说:荆轲虽然死了,但他的精神不死,正如陶渊明在《咏荆轲》诗中结尾说的:“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水犹寒”使我们必然想到“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言外之意,作者写此诗的用意已经明了。这是一首不同一般的送别诗,诗人是用荆轲的故事来激励自己和友人,写得高昂豪壮,不落俗套,可以说是古代送别诗的绝唱。如果将这首诗和陶渊明的《咏荆轲》相比,此诗要高明得多。陶诗开始说:“燕丹善养士,志在报强嬴。招募百夫良,岁暮得荆卿。”一共有30句将荆轲刺秦王的过程写得很详细。此诗只两句就概括了这个故事,不停留在事实的描述上,而是概括其主要精神,画龙点睛的描述。二者比起来,陶诗繁琐得多了。且此诗开头写得激昂慷慨,不可一世。“壮士发冲冠”这个典型细节简直感天地,泣鬼神。陶诗起句却十分*常。陶诗结尾虽有深意,概括得也相当不错,但他是议论式的,缺乏形象性,又不含蓄。骆宾王这诗的结尾一句,不但形象,有气势,而且其含蓄的意义很深很广,可谓余意悠长。造成这种差距的原因,并不是陶的写作水*不如骆,而是两位诗人的性格气质不同。陶的性格冲淡*和,是消极避世的隐士,他在官场上摔打一阵之后,马上就终身退隐而独善其身了。骆则不然,他生性激昂慷慨,起先他在朝廷当侍御史时,就大胆向唐中宗上书,批评武则天不该专权,而遭到武则天诬告坐了牢,出狱后他又跟徐敬业起兵讨伐武则天,并写出了激昂慷慨、不可一世的讨伐武则天的檄文。其中有“请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的豪言壮语。他是敢于斗争并敢于用前途和生命做孤注去进行斗争的英雄好汉。所以下笔则叱诧风云,不同凡响,充分表现了唐诗豪壮的特点。此诗第一、二句*仄不对,二、三句失粘,不合绝句格律,当归于古绝句诗一类。

    [阅读全文]...

2022-04-24 07:57:02
  • 描写水的古诗词

  • 描写水的古诗词

      在日常的学*、工作、生活中,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古诗吧,古诗是古代*诗歌的泛称,在时间上指1840年*战争以前*的诗歌作品。那么问题来了,到底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描写水的古诗词,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望海潮》

      宋·秦观

      星分斗牛,疆连淮海,扬州万井提封。

      花发路香,莺啼人起,珠帘十里东风。

      豪俊气如虹,曳照春金紫,飞盖相从。

      巷入垂杨,画桥南北翠烟中。

      追思故国繁雄。有迷楼挂斗,月观横空。

      纹锦制帆,明珠溅雨,宁论爵马鱼龙。

      往事逐孤鸿,但乱云流水,萦带离宫。

      最好挥毫万字,一饮拚千钟。

      《引水》

      唐·杜甫

      月峡瞿塘云作顶,乱石峥嵘俗无井。

      云安酤水奴仆悲,鱼复移居心力省。

      白帝城西万竹蟠,接筒引水喉不干。

      人生留滞生理难,斗水何直百忧宽。

      《登楼望水》

      唐·顾况

      鸟啼花发柳含烟,掷却风光忆少年。

      更上高楼望江水,故乡何处一归船。

      《水调歌头》

      宋·苏轼

      落日绣帘卷,亭下水连空。

      知君为我新作,窗户湿青红。

      长记*山堂上,欹枕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

      认得醉翁语,山色有无中。

      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

      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

      堪笑兰台公子,未解庄生天籁,刚道有雌雄。

      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玩止水》

      唐·白居易

      动者乐流水,静者乐止水。

      利物不如流,鉴形不如止。

      凄清早霜降,淅沥微风起。

      中面红叶开,四隅绿萍委。

      广狭八九丈,湾环有涯涘。

      浅深三四尺,洞彻无表里。

      净分鹤翘足,澄见鱼掉尾。

      迎眸洗眼尘,隔胸荡心滓。

      定将禅不别,明与诚相似。

      清能律贪夫,淡可交君子。

      岂唯空狎玩,亦取相伦拟。

      欲识静者心,心源只如此。

      《小池》

      宋·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竹枝词》

    [阅读全文]...

2021-12-27 07:46:49
  • 描写山水的古诗词

  • 山水,文学
  • 描写山水的古诗词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中,大家都听说过或者使用过一些比较经典的古诗吧,古诗是古代*诗歌的`泛称,在时间上指1840年*战争以前*的诗歌作品。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描写山水的古诗词,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1、《江南春》

      唐·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2、《钱塘湖春行》

      唐·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3、《黄鹤楼》

      唐·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4、《望岳》

      唐·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5、《登岳阳楼》

      唐·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5、《江畔独步寻花》

      唐·杜甫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6、《绝句》

      宋·李清照

      两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7、《春泛若耶溪》

      唐·綦毋潜

      幽意无断绝,此去随所偶。

      晚风吹行舟,花路入溪口。

      际夜转西壑,隔山望南斗。

      潭烟飞溶溶,林月低向后。

      生事且弥漫,愿为持竿叟。

      8、《青溪》

      唐·王维

      言入黄花川,每逐青溪水。

      随山将万转,趣途无百里。

      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

      漾漾泛菱荇,澄澄映葭苇。

    [阅读全文]...

2022-02-28 22:17:57
  • 诗名含有河字的古诗词 名字含河字的诗词

  • 河中陪帅游亭(一作陪河中节度使游河亭)

    温庭筠〔唐代〕

    倚阑愁立独徘徊,欲赋惭非宋玉才。满座山光摇剑戟,

    绕城波色动楼台。鸟飞天外斜阳尽,人过桥心倒影来。

    添得五湖多少恨,柳花飘荡似寒梅。

    河渎神·河上望丛祠

    温庭筠〔唐代〕

    河上望丛祠,庙前春雨来时。楚山无限鸟飞迟,兰棹空伤别离。

    何处杜鹃啼不歇?艳红开尽如血。蝉鬓美人愁绝,百花芳草佳节。

    河上老人歌(一作河上歌)

    王昌龄〔唐代〕

    河上老人坐古槎,合丹只用青莲花。

    至今八十如四十,口道沧溟是我家。

    赠河阳李大夫(李芃,河阳节度使)

    韩愈〔唐代〕

    四海失巢穴,两都困尘埃。感恩由未报,惆怅空一来。

    裘破气不暖,马羸鸣且哀。主人情更重,空使剑锋摧。

    过卜隆古河即华言浑河是也

    陈诚〔明代〕

    翩翩征旗涉流沙,一派浑河滚浪花。

    远塞深春无过雁,古台落日有栖鸦。

    匈奴远遁遗荒冢,汉使重来泛客槎。

    愿祝圣皇千万寿,诞敷声教及天涯。

    送客自两河归江南(一作西河送客归江南)

    许浑〔唐代〕

    两河庶事已堪伤,南客秋归路更长。台畔古松悲魏帝,

    苑边修竹吊梁王。山行露变茱萸色,水宿风披菡萏香。

    遥羡落帆逢旧友,绿蛾青鬓醉横塘。

    河清县河亭

    韦庄〔唐代〕

    由来多感莫凭高,竟日衷肠似有刀。

    人事任成陵与谷,大河东去自滔滔。

    赐河东总河顾琮

    弘历〔清代〕

    堤遥工简息洪涛,无事常经智不劳。泉闸湖垸善潴泄,永期转漕济千艘。

    河之水三章渡拒马河作

    弘历〔清代〕

    河之水流以浊兮,载㩁载渡伤我心曲兮。河之水浊以流兮,载㩁载渡岁月以遒兮。

    度则知*矣,企之斯远矣。西瞻云巘矣,啜予泣之陨矣。

    阅河示总督尹继善副总河嵇璜

    弘历〔清代〕

    皇祖辟清口,启闭因时制。高堰障淮东,三坝尾闾置。

    侵循湖渐宽,颇有弗容势。辛未亲相度,因命增筑二。

    其三势实危,乃得开信智。多泄堰则固,高宝潦必暨。

    其间亘运河,诸坝复鳞次。车逻及天然,昔人具深意。

    不得已乃宣,宣欲有次第。而为下河者,闭坝坚持议。

    一再偶获幸,未可频尝试。所以癸酉秋,上下咸被沴。

    其心可矜谅,其智诚愚昧。设云鉴其辙,保堤则了事。

    开坝孰不能,灾伤将岁逮。审度权节通,时刻谨消息。

    五言示大端,推行慎所自。

    [阅读全文]...

2021-11-30 12:05:05
  • 有关描写黄河的古诗词

  • 黄河
  • 有关描写黄河的古诗词

      黄河,是位于中国北方地区的大河,属世界长河之一,中国第二长河(也有称第二大河流)。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有关描写黄河的古诗词,希望对你有帮助。

      1、《古风》

      唐·李白

      羽族禀万化,小大各有依。

      周周亦何辜?六翮掩不挥。

      愿衔众禽翼,一向黄河飞。

      飞者莫我顾,叹息将安归?

      2、《使至塞上》

      唐·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侯骑,都护在燕然。

      3、《江上》

      宋·王安石

      江北秋阴一半开,晓云含雨却低徊。

      青山缭绕疑无路,忽见千帆隐映来。

      4、《黄河》

      宋·王安石

      派出昆仑五色流,一支黄浊贯中州。

      吹沙走浪几千里,转侧屋闾无处求。

      5、《征人怨》

      唐·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6、《赠裴十四》

      唐·李白

      朝见裴叔则,朗如行玉山,黄河落天走东海,

      万里写入胸怀间。身骑白鼋不敢度,金高南山买君顾。

      裴回*无相知,飘若浮云且西去。

      7、《赠崔侍郎》

      唐·李白

      黄河二尺鲤,本在孟津居。

      点额不成龙,归来伴凡鱼。

      故人东海客,一见借吹嘘。

      风涛倘相见,更欲凌昆墟。

      8、《将进酒》

      唐·李白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

    [阅读全文]...

2021-12-16 04:22:09
描写易水河的古诗词 - 句子
描写易水河的古诗词 - 语录
描写易水河的古诗词 - 说说
描写易水河的古诗词 - 名言
描写易水河的古诗词 - 诗词
描写易水河的古诗词 - 祝福
描写易水河的古诗词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