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分析的咏怀古诗

关于理性分析的咏怀古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理性分析的咏怀古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理性分析的咏怀古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理性分析的咏怀古诗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1k+) 语录(25) 说说(46) 名言(6) 诗词(1k+) 祝福(7) 心语(367)

  • 咏怀古迹其三杜甫古诗赏析

  • 杜甫
  • 咏怀古迹其三杜甫古诗赏析

      在日复一日的学*、工作或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一些使用较为普遍的古诗吧,古诗的篇幅可长可短,押韵比较自由灵活,不必拘守对仗、声律。那么都有哪些类型的古诗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咏怀古迹其三杜甫古诗赏析,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夜月 一作:月夜 环佩 一作:环珮)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译文

      千山万岭好像波涛奔赴荆门,王昭君生长的乡村至今留存。

      从紫台一去直通向塞外沙漠,荒郊上独留的青坟对着黄昏。

      只依凭画图识别昭君的容颜,月夜里环佩叮当是昭君归魂。

      千载琵琶一直弹奏胡地音调,曲中抒发的分明的昭君怨恨。

      注释

      荆门:山名,在今湖北宜都西北。

      明妃:指王昭君。

      去:离开。

      紫台:汉宫,紫宫,宫廷。

      朔漠:北方的沙漠。

      青冢:指王昭君的坟墓。

      省识:略识。

      春风面:形容王昭君的美貌。

      鉴赏

      这是组诗《咏怀古迹五首》其中的第三首,诗人借咏昭君村、怀念王昭君来抒写自己的怀抱。诗人有感于王昭君的遭遇。寄予了自己深切的同情,同时表现了昭君对故国的思念与怨恨,并赞美了昭君虽死,魂魄还要归来的精神,从中寄托了诗人自己身世及爱国之情。全诗叙事明确,形象突出,寓意深刻。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诗的发端两句,首先点出昭君村所在的地方。据《一统志》说:“昭君村,在荆州府归州东北四十里。”其地址,即在今湖北秭归县的香溪。杜甫写这首诗的时候,正住在夔州白帝城。这是三峡西头,地势较高。他站在白帝城高处,东望三峡东口外的荆门山及其附*的昭君村。远隔数百里,本来是望不到的,但他发挥想象力,由*及远,构想出群山万壑随着险急的江流,奔赴荆门山的雄奇壮丽的图景。他就以这个图景作为这首诗的首句,起势很不*凡。杜甫写三峡江流有“众水会涪万,瞿塘争一门”(《长江二首》)的警句,用一个“争”字,突出了三峡水势之惊险。这里则用一个“赴”字突出了三峡山势的雄奇生动。这是一个有趣的对照。但是,诗的下一句,却落到一个小小的昭君村上,颇有点出人意外,因而引起评论家一些不同的议论。明人胡震亨评注的《杜诗通》就说:“群山万壑赴荆门,当似生长英雄起句,此未为合作。”意思是这样气象雄伟的起句,只有用在生长英雄的地方才适当,用在昭君村上是不适合,不协调的。清人吴瞻泰的《杜诗提要》则又是另一种看法。他说:“发端突兀,是七律中第一等起句,谓山水逶迤,钟灵毓秀,始产一明妃。说得窈窕红颜,惊天动地。”意思是说,杜甫正是为了抬高昭君这个“窈窕红颜”,要把她写得“惊天动地”,所以才借高山大川的雄伟气象来烘托她。杨伦《杜诗镜铨》说:“从地灵说入,多少郑重。”也与这个意思相接*。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前两句写昭君村,这两句才写到昭君本人。诗人只用这样简短而雄浑有力的两句诗,就写尽了昭君一生的悲剧。从这两句诗的构思和词语说,杜甫大概是借用了南朝江淹《恨赋》里的话:“明妃去时,仰天太息。紫台稍远,关山无极。望君王兮何期,终芜绝兮异域。”但是,仔细地对照,杜甫这两句诗所概括的思想内容的丰富和深刻,大大超过了江淹。清人朱瀚《杜诗解意》说:“‘连’字写出塞之景,‘向’字写思汉之心,笔下有神。”说得很对。但是,有神的并不止这两个字。读者只看上句的紫台和朔漠,自然就会想到离别汉宫、远嫁匈奴的昭君在万里之外,在异国殊俗的环境中,一辈子所过的'生活。而下句写昭君死葬塞外,诗人用青冢、黄昏这两个最简单而现成的词汇,尤其具有大巧若拙的艺术匠心。在日常的语言里,黄昏两字都是指时间,而在这里,它似乎更主要是指空间了,它指的是那和无边的大漠连在一起的、笼罩四野的黄昏的天幕,它是那样地大,仿佛能够吞食一切,消化一切,但是,独有一个墓草长青的青冢,它吞食不下,消化不了。这句诗就给人一种天地无情、青冢有恨的无比广大而沉重之感。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这是紧接着前两句,更进一步写昭君的身世家国之情。画图句承前第三句,环佩句承前第四句。画图句是说,由于汉元帝的昏庸,对后妃宫人们,只看图画不看人,把她们的命运完全交给画工们来摆布。省识,是略识之意。说元帝从图画里略识昭君,实际上就是根本不识昭君,所以就造成了昭君葬身塞外的悲剧。环佩句是写她怀念故国之心,永远不变,虽骨留青冢,魂灵还会在月夜回到生长她的父母之邦。南宋词人姜夔在他的咏梅名作《疏影》里曾经把杜甫这句诗从形象上进一步丰富提高:“昭君不惯胡沙远,但暗忆江南江北。想佩环月夜归来,化作此花幽独。”这里写昭君想念的是江南江北,而不是长安的汉宫,特别动人。月夜归来的昭君幽灵,经过提炼,化身成为芬芳缟素的梅花,想象更是幽美。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这是此诗的结尾,借千载作胡音的琵琶曲调,点明全诗写昭君“怨恨”的主题。据汉代刘熙的《释名》说:“琵琶,本出于胡中马上所鼓也。推手前曰琵,引手却曰琶。”晋代石崇《明君词序》说:“昔公主嫁乌孙,令琵琶马上作乐,以慰其道路之思。其送明君亦必尔也。”琵琶本是从胡人传入*的乐器,经常弹奏的是胡音胡调的塞外之曲,后来许多人同情昭君,又写了《昭君怨》、《王明君》等琵琶乐曲,于是琵琶和昭君在诗歌里就密切难分了。

      前面已经反复说明,昭君的“怨恨”尽管也包含着“恨帝始不见遇”的“怨思”,但更主要的,还是一个远嫁异域的女子永远怀念乡土,怀念故土的怨恨忧思,它是千百年中世代积累和巩固起来的对乡土和祖国的最深厚的共同的感情。前面提到,这首诗的开头两句,胡震亨说“群山万壑赴荆门”的诗句只能用于“生长英雄”的地方,用在“生长明妃”的小村子就不适当,正是因为他只从哀叹红颜薄命之类的狭隘感情来理解昭君,没有体会昭君怨恨之情的分量。吴瞻泰意识到杜甫要把昭君写得“惊天动地”,杨伦体会到杜甫下笔“郑重”的态度,但也未把昭君何以能“惊天动地”,何以值得“郑重”的道理说透。昭君虽然是一个女子,但她身行万里,青冢留千秋,心与祖国同在,名随诗乐长存,诗人就是要用“群山万壑赴荆门”这样壮丽的诗句来郑重地写她。

      杜甫的诗题叫《咏怀古迹》,他在写昭君的怨恨之情时,是寄托了他的身世家国之情的。杜甫当时正“飘泊西南天地间”,远离故乡,处境和昭君相似。虽然他在夔州,距故乡洛阳偃师一带不像昭君出塞那样远隔万里,但是“书信中原阔,干戈北斗深”,洛阳对他来说,仍然是可望不可即的地方。他寓居在昭君的故乡,正好借昭君当年想念故土、夜月魂归的形象,寄托他自己想念故乡的心情。

      清人李子德说:“只叙明妃,始终无一语涉议论,而意无不包。后来诸家,总不能及。”这个评语说出了这首诗最重要的艺术特色,它自始至终,全从形象落笔,不着半句抽象的议论,而“独留青冢向黄昏”、“环佩空归月夜魂”的昭君的悲剧形象,却在读者的心上留下了难以磨灭的深刻印象。

      生*

      年少优游 杜甫因青少年时因家庭环境优越,因此过着较为安定富足的生活。他自小好学,七岁能作诗,“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有志于“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他少年时也很顽皮,“忆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黄犊走复来。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 杜甫在青年时代曾数次漫游。十九岁时,他出游郇瑕(今山东... 显示全部

      家庭成员

      祖父 杜甫的祖父为唐初诗人杜审言。杜审言很有才华,但恃才傲世。少与李峤、崔融、苏味道合称“文章四友”。唐高宗咸亨元年(670)擢进士第,为隰城尉。后转洛阳丞。武后圣历元年(698),坐事贬吉州司户参军。却在此时得罪同事郭若讷、长官周季重,两人合谋诬陷杜审言,定了死罪。杜甫的叔叔杜并年十三,刺杀周季... 显示全部

      典故:愤斥奢靡无耻的皇亲国戚

      唐王朝,尤其是玄宗当政时期的唐王朝,在当时的世界上无疑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大国;但就在这表面上看起来仍然强大的王国里,因上下其手等诸多原因,业已孳生着崩溃的征兆。玄宗李隆基年轻时是一个颇有作为的皇帝,他先后任用姚崇、宋璟、张九龄、韩休等忠心*为丞相,大力整顿相应弊政,社会经济得到了很大发展,综合国力... 显示全部

      思想核心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诗风沉郁顿挫,忧国忧民。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他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他嫉恶如仇,对朝廷的腐败、社会生活中的黑暗现象都给予揭露和批评。他同情人民,甚至情愿为解救人民的苦难做出牺牲。所以他的诗歌创作,始终贯穿着忧国忧民这条主线,以最... 显示全部

      书法成就

      杜甫在书法的创作观上是非常成熟而有深度的。从记载来看,他的书体以楷隶行草兼工,整体以意行之,赞赏古而雄壮,注意书写中的速度、节奏、笔势、墨法等等内容,在唐代也是很有深度的书家了。同时,他对于唐代隶书家的赞扬、对于曹霸、张旭的评价都足以使他在书法史上留下声名,而他的“书贵瘦硬”说更是奠定了杜甫在书法理... 显示全部

      诗歌风格

      沉郁顿挫 杜甫的诗歌在语言上,普遍认为具有“沉郁”的特点,“沉郁”一词最早见于南朝,“体沉郁之幽思,文丽日月”,后来杜甫写更以“沉郁顿挫”四字准确概括出他自己作品的语言,“至于沉郁顿挫,随时敏捷,而扬雄、枚皋之徒,庶可跂及也”。对杜诗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其诗歌风格的形成,与其恪守的儒家思想有着密切关... 显示全部

      后世影响

      他的诗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政治倾向,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一个历史时代政治时事和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因而被称为一代“诗史”。杜诗风格,基本上是“沉郁顿挫”,语言和篇章结构又富于变化,讲求炼字炼句。同时,其诗兼备众体,除五古、七古、五律、七律外,还写了不少排律,拗体。艺术手... 显示全部

      文学成就

      文学作品 杜甫诗“有集六十卷”,早佚。北宋宝元二年(1039年)王洙辑有1405篇,编为18卷,题为《杜工部集》。钱谦益编有《笺注杜工部集》。杨伦说:“自六朝以来,乐府题率多模拟剽窃,陈陈相因,最为可厌。子美出而独就当时所感触,上悯国难,下痛民穷,随意立题,尽脱去前人窠臼”。诗歌地位 在杜甫中年... 显示全部

      出身背景

      杜甫出身于京兆杜氏,一个北方的大士族。其远祖为汉武帝有名的酷吏杜周。他与唐代另一大诗人即“小李杜”的杜牧同为晋代大学者、名将杜预之后。不过两支派甚远,杜甫出自杜预次子杜耽,而杜牧出自杜预少子杜尹。杜甫的祖为唐初诗人杜审言。杜审言很有才华,但恃才傲世。少与李峤、崔融、苏味道合称“文章四友”。唐高宗咸亨... 显示全部

      年谱

      玄宗时期(公元712——公元755年)玄宗先天元年,壬子(公元712年)。杜甫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祖籍湖北襄阳。玄宗开元五年,丁巳(公元717年),六岁。尝至郾城,观公孙大娘舞「剑器」「浑脱」。开元六年,戊午(公元718年),七岁。始作诗文。玄宗开元八年,庚申(公元720年),杜甫九岁。始*大字... 显示全部

      纪念建筑

      杜甫草堂 杜甫草堂有二处,分别位于四川省成都市和甘肃省成县,前者较著名。 杜甫墓,在河南巩义康店邙岭。 少陵台,位于山东省兖州市。 杜工祠,位于陕西省西安*安区少陵原畔。 杜公祠堂凡有数处,自成都﹑耒阳、夔州外,又存四祠。"四祠指江原﹑鄜州﹑同谷﹑剑门诸祠。今耒阳有湖南省重点文... 显示全部

    [阅读全文]...

2022-02-22 09:22:15
  • 山村咏怀古诗

  • 文学
  • 山村咏怀古诗

      在学*、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一些使用较为普遍的古诗吧,古诗的格律限制较少。你知道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山村咏怀古诗,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山村咏怀》

      朝代:唐 作者:邵康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山村咏怀》大意:

      一个小孩,牵着妈妈的衣襟去姥姥家。一口气走出二三里;眼前要路过一个小村子,只有四五户人家,正在做午饭,家家冒炊烟。娘俩走累了,看见路边有六七座亭子,就走过去歇脚;亭子外边,花开的繁茂,小孩越看越喜爱,伸出指头点数,嘴里念叨着“八枝 ,九枝,十枝 ”。他想折下一枝来,戴在自己的身上。他刚要动手,他的妈妈便喝住他,说:“你折一枝,他折一枝,后边的人就不能看美丽的花儿了。”后来,这儿的花越来越多,数也数不过来,变成了一座大花园。

      作者简介:

      邵康节 (一O一一~一O七七)邵康节(康节为谥号)名雍,字尧夫。宋朝时代的著名卜士。北宋真宗大中祥符4年(公元1011年)12月25日(辛亥年辛丑月甲子日甲戌辰)生于范阳(今河北涿州大邵村)。幼年随父邵古迁衡漳(今河南林县康节村),又迁共城(今河南辉县),37岁时移居洛阳。

      是*占卜界的主要代表人物。《梅花易数》是他的发明的占卜方法。可是这本书版本很多,估计已经是传伪了。先天易学是他的主要代表作。可是在他的著作中关于先天易学叙述的并不详细。朱熹的《周易本义》对于先天易学作了详细的介绍。

      注释

      去:指距离。

      烟村:被烟雾笼罩的村庄。

      亭台:泛指供人们游赏、休息的建筑物。

      赏析

      这首诗的具体创作时间不详。是诗人在阳春三月去共城(今河南辉县)游玩时,看到了乡间野外的'骀荡春光和迷人的乡村风物,为了表达诗人的闲适心绪和充分享受生活的积极人生态度,写下了这首诗。

      创作背景

      这首诗通过列锦的表现手法把烟村、人家、亭台、鲜花等景象排列在一起,构成一幅田园风光图,并创造出一种淡雅的意境,表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两句是一种线状的视觉印象,“一去”做水*运动,”二三“虚指数量多,炊烟袅袅呈垂直状态,“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两句变换为点状视觉印象:亭台座座,鲜花朵朵。

      诗人在这首诗中的每句安排一个量词,即“里”、“家”、“座”、“枝”,新颖有变化,也在每句中安排两三个数字:“一”字打头,“二三”“四五”和“六七”嵌于句中,“八九十”又回归句首,把一到十表示数目的十个汉字按照自然数序同小路、烟、村、亭台、鲜花编织在一起,随着诗句和画面自然排列,只用了寥寥几笔就构成一幅自然朴实而又朦胧的山村风景画,自然地融于山村的意境之中。

    [阅读全文]...

2022-04-08 00:02:52
  • 山村咏怀古诗带拼音(山村咏怀古诗翻译)

  • 山村咏怀

    (宋)邵雍

    一去二三里,

    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

    八九十枝花。

    译文与解析

    一眼看去有二三里远,轻雾笼罩着四五户人家。亭台的楼阁有六七座,八九十枝的鲜花在绽放。诗人前两句用了线状视觉,后两句用了点状视觉,全诗运用数字和景物的变化,构成一幅自然朴实而又朦胧的山村风景画。

    古诗小故事(摘自网络)

    一个小孩,牵着妈妈的衣襟去姥姥家。一口气走出二三里;眼前要路过一个小村子,只有四五户人家,正在做午饭,家家冒炊烟。娘儿俩走累了,看见路边有六七座亭子,就走过去歇脚;亭子外边,花开的繁茂,小孩越看越喜爱,伸出指头点数,嘴里念叨着“······八枝,九枝,十枝”。他想折下一枝来,戴在耳丫上,把自己打扮得像一个迎春小喜神儿。他刚要动手,妈妈喝住他,说:“你折一枝,他折一枝,后边歇脚的人就不能看景了。”小孩儿听了妈妈的话,就缩回了手。后来,花越开越多,数也数不过来,此地就变成了一座大花园·····

    扩展知识点:

    一、汉字一到十的认知与书写

    ①注意“横、竖、撇、捺”的笔画写法。

    ②八与入字的鉴别

    八——撇捺要分开

    入——捺在撇上住

    二、几个需要注意的读音:

    ①三(san)四(si)是*舌,十(shi)是翘舌

    ②几个三拼音节的字:怀(h-u-ai)家(j-i-a)座(z-u-o)花(h-u-a)

    实际上,汉语拼音中的三拼音节只有九个:i-a、 u-a、 u-o 、u-ai、 i-ao、 i-an、 i-ang、 u-ang、 i-ong

    三、量词的理解与运用:

    ①什么是量词:通常用来表示人、 事物或 动作的数量单位的词,叫做量词。例如诗中的量词有家、座、枝。还有一种主要是度量衡单位,例如诗中的“里”。

    ②想一想,还有哪些量词?

    四、试着讲述在上学途中都能看到哪些景物?

    [阅读全文]...

2021-12-25 12:24:10
  • 咏怀古迹其三赏析

  • 学生
  • 咏怀古迹其三赏析

      《咏怀古迹五首》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于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年)在夔州(治今重庆奉节)写成的组诗。下面是关于咏怀古迹其三赏析的内容,欢迎阅读!

      《咏怀古迹五首·其三》

      唐代杜甫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译文

      千山万岭好像波涛奔赴荆门,王昭君生长的乡村至今留存。

      从紫台一去直通向塞外沙漠,荒郊上独留的青坟对着黄昏。

      只依凭画图识别昭君的容颜,月夜里环佩叮当是昭君归魂。

      千载琵琶一直弹奏胡地音调,曲中抒发的分明的昭君怨恨。

      注释

      ①荆门:是山名,在今湖北宜都西北。

      ②明妃:指的是王昭君。

      ③去:即离开。

      ④紫台:汉宫,紫宫,宫廷。

      ⑤朔漠:北方的沙漠。

      ⑥青冢:指王昭君的坟墓。

      ⑦省识:略识。

      ⑧春风面:形容王昭君的美貌。

      赏析

      这是组诗《咏怀古迹五首》其中的第三首,诗人借咏昭君村、怀念王昭君来抒写自己的怀抱。诗人有感于王昭君的遭遇。寄予了自己深切的同情,同时表现了昭君对故国的思念与怨恨,并赞美了昭君虽死,魂魄还要归来的精神,从中寄托了诗人自己身世及爱国之情。全诗叙事明确,形象突出,寓意深刻。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诗的发端两句,首先点出昭君村所在的地方。据《一统志》说:“昭君村,在荆州府归州东北四十里。”其地址,即在今湖北秭归县的香溪。杜甫写这首诗的时候,正住在夔州白帝城。这是三峡西头,地势较高。他站在白帝城高处,东望三峡东口外的荆门山及其附*的昭君村。远隔数百里,本来是望不到的,但他发挥想象力,由*及远,构想出群山万壑随着险急的江流,奔赴荆门山的雄奇壮丽的图景。他就以这个图景作为这一首诗的首句,起势很不*凡。杜甫写三峡江流有“众水会涪万,瞿塘争一门”(《长江二首》)的警句,用一个“争”字,突出了三峡水势之惊险。这里则用一个“赴”字突出了三峡山势的雄奇生动。这是一个有趣的对照。但是,诗的下一句,却落到一个小小的昭君村上,颇有点出人意外,因而引起评论家一些不同的议论。明人胡震亨评注的《杜诗通》就说:“群山万壑赴荆门,当似生长英雄起句,此未为合作。”意思是这样气象雄伟的起句,只有用在生长英雄的地方才适当,用在昭君村上是不适合,不协调的。清人吴瞻泰的《杜诗提要》则又是另一种看法。他说:“发端突兀,是七律中第一等起句,谓山水逶迤,钟灵毓秀,始产一明妃。说得窈窕红颜,惊天动地。”意思是说,杜甫正是为了抬高昭君这个“窈窕红颜”,要把她写得“惊天动地”,所以才借高山大川的雄伟气象来烘托她。杨伦《杜诗镜铨》说:“从地灵说入,多少郑重。”也与这个意思相接*。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前两句写昭君村,这两句才写到昭君本人。诗人只用这样简短而雄浑有力的两句诗,就写尽了昭君一生的悲剧。从这两句诗的构思和词语说,杜甫大概是借用了南朝江淹《恨赋》里的话:“明妃去时,仰天太息。紫台稍远,关山无极。望君王兮何期,终芜绝兮异域。”但是,仔细地对照,杜甫这两句诗所概括的思想内容的丰富和深刻,大大超过了江淹。清人朱瀚《杜诗解意》说:“‘连’字写出塞之景,‘向’字写思汉之心,笔下有神。”说得很对。但是,有神的并不止这两个字。读者只看上句的紫台和朔漠,自然就会想到离别汉宫、远嫁匈奴的昭君在万里之外,在异国殊俗的环境中,一辈子所过的生活。而下句写昭君死葬塞外,诗人用青冢、黄昏这两个最简单而现成的词汇,尤其具有大巧若拙的艺术匠心。在日常的语言里,黄昏两字都是指时间,而在这里,它似乎更主要是指空间了,它指的是那和无边的大漠连在一起的、笼罩四野的黄昏的天幕,它是那样地大,仿佛能够吞食一切,消化一切,但是,独有一个墓草长青的青冢,它吞食不下,消化不了。这一句诗就给人一种天地无情、青冢有恨的无比广大而沉重之感。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这是紧接着前两句,更进一步写昭君的身世家国之情。画图句承前第三句,环佩句承前第四句。画图句是说,由于汉元帝的昏庸,对后妃宫人们,只看图画不看人,把她们的命运完全交给画工们来摆布。省识,是略识之意。说元帝从图画里略识昭君,实际上就是根本不识昭君,所以就造成了昭君葬身塞外的悲剧。环佩句是写她怀念故国之心,永远不变,虽骨留青冢,魂灵还会在月夜回到生长她的父母之邦。南宋词人姜夔在他的咏梅名作《疏影》里曾经把杜甫这一句诗从形象上进一步丰富提高:“昭君不惯胡沙远,但暗忆江南江北。想佩环月夜归来,化作此花幽独。”这里写昭君想念的是江南江北,而不是长安的汉宫,特别动人。月夜归来的昭君幽灵,经过提炼,化身成为芬芳缟素的梅花,想象更是幽美。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这是此诗的`结尾,借千载作胡音的琵琶曲调,点明全诗写昭君“怨恨”的主题。据汉代刘熙的《释名》说:“琵琶,本出于胡中马上所鼓也。推手前曰琵,引手却曰琶。”晋代石崇《明君词序》说:“昔公主嫁乌孙,令琵琶马上作乐,以慰其道路之思。其送明君亦必尔也。”琵琶本是从胡人传入*的乐器,经常弹奏的是胡音胡调的塞外之曲,后来许多人同情昭君,又写了《昭君怨》、《王明君》等琵琶乐曲,于是琵琶和昭君在诗歌里就密切难分了。

      前面已经反复说明,昭君的“怨恨”尽管也包含着“恨帝始不见遇”的“怨思”,但更主要的,还是一个远嫁异域的女子永远怀念乡土,怀念故土的怨恨忧思,它是千百年中世代积累和巩固起来的对乡土和祖国的最深厚的共同的感情。前面提到,这一首诗的开头两句,胡震亨说“群山万壑赴荆门”的诗句只能用于“生长英雄”的地方,用在“生长明妃”的小村子就不适当,正是因为他只从哀叹红颜薄命之类的狭隘感情来理解昭君,没有体会昭君怨恨之情的分量。吴瞻泰意识到杜甫要把昭君写得“惊天动地”,杨伦体会到杜甫下笔“郑重”的态度,但也未把昭君何以能“惊天动地”,何以值得“郑重”的道理说透。昭君虽然是一个女子,但她身行万里,青冢留千秋,心与祖国同在,名随诗乐长存,诗人就是要用“群山万壑赴荆门”这样壮丽的诗句来郑重地写她。

      杜甫的诗题叫《咏怀古迹》,他在写昭君的怨恨之情时,是寄托了他的身世家国之情的。杜甫当时正“飘泊西南天地间”,远离故乡,处境和昭君相似。虽然他在夔州,距故乡洛阳偃师一带不像昭君出塞那样远隔万里,但是“书信中原阔,干戈北斗深”,洛阳对他来说,仍然是可望不可即的地方。他寓居在昭君的故乡,正好借昭君当年想念故土、夜月魂归的形象,寄托他自己想念故乡的心情。

      清人李子德说:“只叙明妃,始终无一语涉议论,而意无不包。后来诸家,总不能及。”这个评语说出了这一首诗最重要的艺术特色,它自始至终,全从形象落笔,不着半句抽象的议论,而“独留青冢向黄昏”、“环佩空归月夜魂”的昭君的悲剧形象,却在读者的心上留下了难以磨灭的深刻印象。

      杜甫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鉴赏:

      《咏怀古迹其三》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于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年)在夔州(治今重庆奉节)写成的诗歌。这首诗吟咏了王昭君等人在三峡一带留下的古迹,赞颂了这位历史人物的文章学问、心性品德、伟绩功勋,并对这些历史人物凄凉的身世、壮志未酬的人生表示了深切的同情,并寄寓了自己仕途失意、颠沛流离的身世之感,抒发了自身的理想、感慨和悲哀。组诗语言凝练,气势浑厚,意境深远。

      这首诗由写昭君村开始,进而写昭君的身世遭遇,最后突出昭君的怨恨。表面看来,好像是咏昭君而非咏怀,实际上还是咏古迹以感己怀。在抒写昭君的怨情中,寄寓自己的身世之慨。杜甫一生,济世之志甚高,但终其身,也未得一展抱负。肃宗朝虽任职京师,也只不过是一左拾遗。就这,还因忧国惜才,疏救房琯,而触怒肃宗,差点获刑。虽然获救,却终被疏远,终于郁郁辞官,漂泊西南。而昭君也是因汉元帝昏庸,不辨美丑而远嫁异乡,流离而不得归,身死而遗长恨。二人的遭遇、经历、处境,不无相似之处。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二所谓“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唐宋诗举要》所谓“此自喻其寂寥千载之感也”,正是诗中所要传递的。昭君未能见知于君王,诗中对她深寄同情,也有怨君之意。当然更主要的,还是一个远嫁异域的女子,永远怀念故土的怨思,这是千百年世代积累的更为普遍的更为深厚的情感。

      【原文】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注解

      1、明妃:即王嫱、王昭君,汉元帝宫人,晋时因避司马昭讳改称明君,后人又称明妃。昭君村在归州(今湖北秭归县)东北四十里,与夔州相*。

      2、尚有村:还留下生长她的村庄,即古迹之意。

      3、一去句:昭君离开汉宫,远嫁匈奴后,从此不再回来,永远和朔漠连在一起了。紫台:犹紫禁,帝王所居。江淹《恨赋》:“明妃去时,仰天太息。紫台稍远,关山无极。”朔漠:北方沙漠,指匈奴所居之地。

      4、画图句:意谓元帝对着画图岂能看清她的美丽容颜。

      韵译

      千山万壑逶迤不断奔赴荆门;此地还遗留生长明妃的山村。一别汉宫她嫁到北方的荒漠;只留下青冢一座面向着黄昏。

    [阅读全文]...

2022-07-10 22:09:46
  • 山村咏怀古诗带拼音(山村咏怀古诗原文及翻译)

  • 每天一首古诗词,腹有诗书气自华。古诗词学*方法:读诗文、解诗题、明诗意、知诗人、悟诗情,这五个方法也是学*古诗词的5个阶段,层层递进。“读诗文”即要熟读诗词原文;“解诗题”即了解诗歌标题的意思,很多古诗从标题中就能知道作者要表达的情感;“明诗意”是要了解整首诗的意思;“知诗人”是要了解作者的,或作者创作这首诗的背景;“悟诗情”指领会诗歌所要表达的情感(思念、理想、社会现实、风景等)。

    山 村 咏 怀

    北宋 邵雍

    一去二三里,

    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

    八九十枝花。

    注 释

    去:距离。

    烟村:被烟雾笼罩的村庄。

    亭台:泛指供人们游赏、休息的建筑物。

    白话译文

    一眼看去有二三里远,薄雾笼罩着四五户人家。

    村庄旁有六七座凉亭,还有许多鲜花正在绽放。

    作品赏析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两句是一种线状的视觉印象,“一去”做水*运动,”二三“虚指数量多,炊烟袅袅呈垂直状态,“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两句变换为点状视觉印象:亭台座座,鲜花朵朵。

    诗人在这首诗中的每句安排一个量词,即“里”、“家”、“座”、“枝”,新颖有变化,也在每句中安排两三个数字:“一”字打头,“二三”“四五”和“六七”嵌于句中,“八九十”又回归句首,把一到十表示数目的十个汉字按照自然数序同小路、烟、村、亭台、鲜花编织在一起,随着诗句和画面自然排列,只用了寥寥几笔就构成一幅自然朴实而又朦胧的山村风景画,自然地融于山村的意境之中。

    思 考:

    1. 填空 。 去 里,烟村 家。亭台 座, 枝花。2. 画一画诗中出现的景物

    [阅读全文]...

2022-05-13 14:43:20
  • 咏怀古迹原文及翻译

  • 古诗文
  • 咏怀古迹原文及翻译

      这是组诗《咏怀古迹五首》其中的第三首,诗人借咏昭君村、怀念王昭君来抒写自己的怀抱。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分享的咏怀古迹原文及翻译,欢迎借鉴!

      原文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咏怀古迹(其三)全文翻译:

      群山万壑随着险急的江流,奔赴荆门山,这里有生长明妃(王昭君)的村子。

      一旦离开汉宫,(命运)便与北方少数民族相连,独留下青冢向着黄昏。

      凭着画工画的画像只能约略认识昭君美丽的面容,空有她那怀念故国的魂魄月夜归来。

      即使千年过后,琵琶弹奏的胡地乐曲,还分明诉说着她内心的怨恨之情。

      注释

      1、荆门:山名,在今湖北宜都西北。

      2、明妃:指王昭君。

      3、去:离开。紫台:汉宫,紫宫,宫廷。朔漠:北方大沙漠。

      4、省:略。一说意为曾经。春风面:形容王昭君的美貌。

      5、环佩:妇女佩戴的玉饰,此处借指美女(王昭君)。一作“环珮”。夜月魂:一作“月夜魂”。

      6、胡语:胡音。

      7、怨恨曲中论(lún):乐曲中诉说着昭君的哀怨。

      鉴赏

      这首诗因昭君村而哀叹其人的遭遇。诗人想到昭君生于名邦,殁于塞外,去国之怨,难以言表,于是借咏昭君村、怀念王昭君来抒写自己的怀抱。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诗的发端两句,首先点出昭君村所在的地方。据《一统志》说:“昭君村,在荆州府归州东北四十里。”其地址,即在今湖北秭归县的香溪。杜甫写这首诗的时候,正住在夔州白帝城。这是三峡西头,地势较高。他站在白帝城高处,东望三峡东口外的荆门山及其附*的昭君村。远隔数百里,本来是望不到的,但他发挥想象力,由*及远,构想出群山万壑随着险急的江流,奔赴荆门山的雄奇壮丽的图景。他就以这个图景作为此诗的首句,起势很不*凡。杜甫写三峡江流有“众水会涪万,瞿塘争一门”(《长江二首》)的警句,用一个“争”字,突出了三峡水势之惊险。这里则用一个“赴”字突出了三峡山势的雄奇生动。这可说是一个有趣的对照。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前两句写昭君村,这两句才写到昭君其人。诗人只用这样简短而雄浑有力的两句诗,就写尽了昭君一生的悲剧。从这两句诗的'构思和词语说,杜甫大概是借用了南朝江淹《恨赋》里的话:“明妃去时,仰天太息。紫台稍远,关山无极。望君王兮何期,终芜绝兮异域。”但是,仔细地对照一下之后,杜甫这两句诗所概括的思想内容的丰富和深刻,大大超过了江淹。清人朱瀚《杜诗解意》说:“‘连’字写出塞之景,‘向’字写思汉之心,笔下有神。”说得很对。但是,有神的并不止这两个字。只看上句的紫台和朔漠,自然就会想到离别汉宫、远嫁匈奴的昭君在万里之外,在异国殊俗的环境中,一辈子所过的生活。而下句写昭君死葬塞外,用青冢、黄昏这两个最简单而现成的词汇,尤其具有大巧若拙的艺术匠心。在日常的语言里,黄昏两字都是指时间,而在这里,它似乎更主要是指空间了,它指的是那和无边的大漠连在一起的、笼罩四野的黄昏的天幕,它是那样地大,仿佛能够吞食一切,消化一切,但是,独有一个墓草长青的青冢,它吞食不下,消化不了。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这是紧接着前两句,更进一步写昭君的身世家国之情。画图句承前第三句,环佩句承前第四句。画图句是说,汉元帝对后妃宫人们只看图画不看人。省识,是略识之意。环佩句是写她怀念故国之心,永远不变,虽骨留青冢,魂灵还会在月夜回到生长她的父母之邦。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这是此诗的结尾,借千载作胡音的琵琶曲调,点明全诗写昭君“哀怨”的主题。前面已经反复说明,昭君的“怨恨”尽管也包含着“恨帝始不见遇”的“怨思”,但更主要的,还是一个远嫁异域的女子永远怀念乡土,怀念故土的忧思,它是千百年中世代积累和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的乡土和祖国的最深厚的共同的感情。

      此诗颔联概括了昭君一生。据《汉书·匈奴传》记载:汉元帝竟宁元年(前33年),“单于自言愿婿汉氏以自亲。元帝以后宫良家子王嫱字昭君赐单于”。“一去紫台”便说此事。“紫台”即紫宫,天子居处;“朔漠”指匈奴所在之地。“青冢”即昭君墓,在今内蒙古境内。据《归州图经》记载:“边地多白草,昭君冢独青。”这两句以极简的文字,写出了无穷的感慨,写出了昭君生前死后的哀怨。

      咏怀古迹其他四首诗

      其一

      支离东北风尘际,漂泊西南天地间。

      三峡楼台淹日月,五溪衣服共云山。

      羯胡事主终无赖,词客哀时且未还。

      庾信*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

      其二

      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

      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

      江山故宅空文藻,云雨荒台岂梦思。

      最是楚宫俱泯灭,舟人指点到今疑。

      其四

      蜀主窥吴幸三峡,崩年亦在永安宫。

      翠华想像空山里,玉殿虚无野寺中。

      古庙杉松巢水鹤,岁时伏腊走村翁。

      *堂常邻*,一体君臣祭祀同。

      其五

      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

      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

      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

      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

    [阅读全文]...

2022-07-14 07:52:17
  • 杜甫《咏怀古迹赏析五首其三》赏析

  • 杜甫
  • 杜甫《咏怀古迹赏析五首其三》赏析

      杜甫《咏怀古迹其三》这是杜甫经过昭君村时所作的咏史诗。想到昭君生于名邦,殁于塞外,去国之怨,难以言表。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杜甫《咏怀古迹赏析其三》赏析,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原文】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注解

      1、明妃:即王嫱、王昭君,汉元帝宫人,晋时因避司马昭讳改称明君,后人又称明妃。昭君村在归州(今湖北秭归县)东北四十里,与夔州相*。

      2、尚有村:还留下生长她的村庄,即古迹之意。

      3、一去句:昭君离开汉宫,远嫁匈奴后,从此不再回来,永远和朔漠连在一起了。紫台:犹紫禁,帝王所居。江淹《恨赋》:“明妃去时,仰天太息。紫台稍远,关山无极。”朔漠:北方沙漠,指匈奴所居之地。

      4、画图句:意谓元帝对着画图岂能看清她的美丽容颜。

      韵译

      千山万壑逶迤不断奔赴荆门;此地还遗留生长明妃的山村。一别汉宫她嫁到北方的荒漠;只留下青冢一座面向着黄昏。

      凭看图汉元帝岂识月貌花容?昭君佩带玉饰徒然月夜归魂。千载流传她作的胡音琵琶曲;曲中倾诉的分明是满腔悲愤。

      评析

      这是杜甫经过昭君村时所作的'咏史诗。想到昭君生于名邦,殁于塞外,去国之怨,难以言表。因此,主题落在“怨恨”二字,“一去”二字,是怨的开始,“独留”两字,是怨的终结。作者既同情昭君,也感慨自身。沈德潜说:“咏昭君诗此为

      绝唱。”信然。

      拓展:咏怀古迹五首·其四原文翻译及赏析

      原文:

      蜀主窥吴幸三峡,崩年亦在永安宫。

      翠华想像空山里,玉殿虚无野寺中。

      古庙杉松巢水鹤,岁时伏腊走村翁。

      *堂常邻*,一体君臣祭祀同。

      注释:

      ⑴蜀主:指刘备。

      ⑵伏腊:伏天腊月。指每逢节气村民皆前往祭祀。

      翻译:

      刘备攻打东吴驾临三峡,驾崩那年也是在永安宫中。

      在空山里还可以想像他的行仗,野寺中还能隐约回忆起行宫。

      古庙的杉松上,有野鹤作巢,每逢节气,村里的人来祭祀。

      *紧紧相邻在一起,君臣一体祭祀相同。

      赏析:

      《咏怀古迹五首》是杜甫于公元766年(大历元年)在夔州写成的一组诗。夔州和三峡一带本来就有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等人留下的古迹,杜甫正是借这些古迹,怀念古人,同时抒写自己的身世家国之感。这是第四首。

      这首诗咏怀了刘备,赞颂诸葛亮与刘备生前一体的亲密关系,寄予了自己境遇的苦闷。全诗*淡自然,写景状物形象明朗。

    [阅读全文]...

2022-04-26 22:52:50
  • 山村咏怀古诗带拼音(山村古诗带拼音朗读)

  • 一【原文】

    一去¹二三里²,烟村³四五家。

    仄仄(仄)*仄,**仄仄*。

    yī qù èr sān lǐ,yān cūn sì wǔ jiā。

    亭台⁴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仄)仄仄,仄仄仄**。

    tíng tái liù qī zuò,bā jiǔ shí zhī huā。

    二【注释】

    1.去:从所在的地方到远处,这里是指目光从站的地方看去远方。

    2.里:古长度单位,一里500米,1公里=2里。

    3.烟村:被炊烟或雾蔼笼罩的乡村。

    4.亭台:古建筑样式,这里泛指供人休息的建筑物。

    三【译文】

    一眼看去有二三里远,薄雾(炊烟)笼罩着四五户人家。

    村庄旁有六七座歇脚的凉亭,边上盛开着绽放的花朵。

    四【诗中有画】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两句是一种线状的视觉印象,“一去”放眼望去,“二三里”指目光远,先把景象放大,接着一些具体的景象映入眼帘了,袅袅炊烟、村庄的人家、村边的亭台、山野的香花,交织出一份动静结合的画面,在静静的原野和乡村中,摇曳而上的炊烟让静的画面动了起来。

    五【诗以言志】

    这首诗通过列锦的表现手法把烟村、人家、亭台、鲜花等景象排列在一起,构成一幅田园风光图,并创造出一种淡雅的意境,表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一【写作背景】

    写于诗人从涿州迁来辉县但开始游历之间,诗人在阳春三月去共城(今河南辉县)游玩时,看到了乡间野外的骀荡春光和迷人的乡村风物,为了表达诗人的闲适心绪和充分享受生活的积极人生态度,所以写下这首诗。

    二【作者生*】

    邵雍(1011年—1077年),字尧夫,自号安乐先生,北宋易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其先范阳(今河北涿州)人,故里在涿州西北10余里处的邵村,幼随父徙居共城(今河南辉县)。

    30岁后游河南,隐居苏门山,人称百源先生,死后谥康节,又称康节先生。著作有《皇极经世》、《伊川击壤集》等。他的先天学学说被*发展为预测学。

    三【格律初识】

    韵:六麻

    格律:仄起首句不入韵

    注:亭台六七座,六拗。

    [阅读全文]...

2022-07-12 19:25:44
  • 杜甫:咏怀古迹·其一

  • 杜甫
  •   《咏怀古迹·其一》

      作者:杜甫

      支离东北风尘际,飘泊西南天地间。

      三峡楼台淹日月,五溪衣服共云山。

      羯胡事主终无赖,词客哀时且未还。

      庾信*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

      注释:

      1、支离:犹流离。

      2、东北风尘际:指安禄山叛乱时期,作者一直在外流亡。风尘:比喻战乱。

      3、五溪衣服:指溪人衣服不同。五溪:雄溪、溪、西溪、溪、辰溪,在今湖南、贵州两省接界处,古五溪族所居。

      4、共云山:是说自己与溪人共处。

      5、羯胡:指安禄山。安禄山父系出于羯胡,也即小月支种。兼指反叛梁朝的侯景。

      6、词客:指下庾信,也指自己。

      7、且未还:飘泊异地,欲归不得。

      8、庾信两句:庾信,梁朝诗人,字子山,新野(今属河南)人。为梁元帝出使北周,被留,乃仕于周,常怀乡关之思,曾作《哀江南赋》以寄其意。这里把安禄山之叛唐比作侯景之叛梁,把自己的乡国之思比作庾信之哀江南。

      译文:

      战乱之际,

      我在东北一带颠沛流离;

      辗转入蜀,

      更是居无定处漂泊东西。

      我在三峡的楼台,

      留滞了不少日月;

      在湘贵交界,

      与五溪夷人共处一起。

      羯胡之人事主多变,

      终究不可信赖;

      词客常忧乱伤时,

      我仍然流落外地。

      抚今追惜,

      庾信的一生最萧条索寞;

      他晚年的诗斌,

      惊动江关传之千里。

      赏析:

      这五首是咏古迹怀古人进而感怀自己的诗。作者于代宗大历元年(766),先后游历了宋玉宅、庾信古居、昭君村、永安宫、先主庙、*等古迹,对于古代的才士、国色、英雄、名相,沉表崇敬,写下了《咏怀古迹》五首,以抒情怀。

      这是五首中的第一首。开首咏怀的是庾信,这是因为诗人对庾信的诗赋推崇备至,极为倾倒。他曾经说:“清新庾开府”,“庾信文章老更成“。另一方面,当时他即将有江陵之行,情况与庾信漂泊有相通之处。首联写安史之乱起,漂泊入蜀居无定处。颔联写流落三峡、五溪,与夷人共处。颈联写安禄山狡猾反复,正如梁朝的侯景;自己飘泊异地,欲归不得,恰似当年的庾信。末联写庾信晚年《哀江南赋》极为凄凉悲壮,暗寓自己的乡国之思。全诗写景写情,均属亲身体验,深切真挚,议论精当,耐人寻味。

    [阅读全文]...

2022-05-07 02:02:07
理性分析的咏怀古诗 - 句子
理性分析的咏怀古诗 - 语录
理性分析的咏怀古诗 - 说说
理性分析的咏怀古诗 - 名言
理性分析的咏怀古诗 - 诗词
理性分析的咏怀古诗 - 祝福
理性分析的咏怀古诗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