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关于描写核舟的古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关于描写核舟的古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关于描写核舟的古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关于描写核舟的古诗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李白
水入北湖去,舟从南浦回。 【陪从祖济南太守泛鹊山湖三首 其三】
孟郊
扬帆过彭泽,舟人讶叹息。 【过彭泽】
钱珝
渚边新雁下,舟上独凄凉。 【江行无题一百首 其一十五】
斗转月未落,舟行夜已深。 【江行无题一百首 其二十八】
舟航依浦定,星斗满江寒。 【江行无题一百首 其五十七】
短缨何用濯,舟在月中行。 【江行无题一百首 其六十】
顾况
采莲溪上女,舟小怯摇风。 【溪上】
霍总
舟中采莲女,两两催妆梳。 【采莲女】
宋
孔武仲
舟子趋程意,轩轩欲贯虹。 【宝应界中绝句三首 其三】
王十朋
舟行良不恶,日啖小鱼虾。 【食虾】
刀笠烧畲俗,舟航撇旋乡。 【十八坊诗 兴儒】
舟过嘉鱼县,买鱼人道无。 【过嘉鱼县】
风水雨俱逆,舟行何太稽。 【过老鼠岐 其二】
王令
弋者窥未知,舟来避还去。 【效退之青青水中蒲 其三】
王柏
舟行水上意,人立渡头心。 【题泽翁小卷 其九】
司马光
岫贴晴天阔,舟缘石岸深①。 【孙器之奉使淮浙至江为书见寄以诗谢之 其四】
刘克庄
僧句多枯槁,舟公锦绣堆。 【三月二日被命祈晴上天竺舟中得六绝句 其五】
孙应时
舟人因记得,俗客未经来。 【石灶】
张耒
江上浪无限,舟中酒一樽。 【江上二首 其二】
李石
江海翱翔地,舟行岸自移。 【扇子诗 其一十三】
1. 《小舟》陆游
小舟无定处,随意泊江村。云气分山叠,沙汀蹙浪痕。宦途危虎尾,闲味美熊蹯。高咏渊明句,吾将起九原。
2. 《小舟泝马湖江》度正
横斜骤雨巾折角,屈曲小舟屋打头。石壁愈高天愈远,乱云深处羁縻州。
3. 《小舟》赵师秀
小舟随处去,幽意日相亲。野草胜荷叶,轻鸥似逸人。闲思此湖水,曾洗几京尘。甚欲营渔屋,空虚未有因。
4. 《与曾亨仲曹六二兄买小舟游西湖》苏泂
贪忙安得似偷闲,日日红尘倦往还。买得小舟真似叶,败荷丛底看孤山。
5. 《谢冯贯道惠小舟》冯时行
先生怜我欲归休,为我添钱买小舟。老去尚余州县业,见来便起江湖秋。有名如合称聱叟,无梦焉能卖直钩。他日相随鸥鸟外,短篷烟雨醉懵头。
有关船的诗句
1、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
2、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
3、*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李白《早发白帝城》
4、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李白《赠汪伦》
5、烟水本好尚,亲交何惨凄。况为珠履客,即泊锦帆堤。沙雁同船去,田鸦绕岸啼。此时还有味,必卧日从西。——杜牧《初上船留寄》
核舟之谜已解
《核舟记》是明朝文学家魏学洢创作的一篇说明文。此文细致地描写了一件微雕工艺品——“核舟”的形象,其构思精巧,形象逼真,反映了*古代雕刻艺术的卓越成就,表达了作者对王叔远精湛技术的赞美,以及对*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的高度赞扬。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核舟之谜已解,欢迎大家阅读!
《核舟记》所述核舟是明代王叔远果核雕刻工艺品的代表作。他的又一力作“苏东坡夜游赤壁”也在前年即已在浙江宁波被发现,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历史博物馆史树青研究员等专家对该桃核舟作了鉴定,确认它是明代精湛的手工艺品,是迄今发现的世上仅存的明代果核雕刻品。专家们在大量研究的基础上,终于解开了此核舟的四个谜团,从而对《核舟记》的描述及后人的注释争论都作了毋庸再辩的定论。(见《文汇报》1995年10月17日的报道,附照片。)
有感于报刊上仍有人在争论《核舟记》中的“二黍许”等语词的.确解,为讲好这篇课文,这里特介绍专家们对它的鉴定结果:
一是此枚桃核舟的雕刻者确为明代微雕大师王叔远。据清人笔记记载:王叔远,常熟人,又名叔明,号“初*山人”,曾到过宁波,并创作了“微型木雕天封塔”。专家们发现,此枚明代桃核舟船篷一侧,有一明显为“明”的标志,是王叔远的简称,其题款的方位与魏学洢《核舟记》中记载的“其船背(船底)稍夷,则题名其上”情况完全一致。此枚桃核舟首尾长2.9厘米,高2厘米,共刻有5个各具神态的人物。精妙的小窗有轴,可灵活开关,与《核舟记》中描述吻合。
二是此枚核舟属王叔远晚年力作。专家认为,桃核舟用身着禅衣的佛印正在侍弄一盆盛开的菊花来暗示苏东坡游黄冈赤壁时令:“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这种设计突破了王叔远早期作品中通过在画舫的小窗上刻上“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等《赤壁赋》中名句或“壬戌秋日”等文字来点题的格局,推断此作完成于王叔远晚年成熟期。
三是专家们惊奇地发现此核舟宽长之比约为1∶1.45,与根据古希腊哲学家、数学家毕达哥拉斯发现的1∶1.618最佳比例而称作的“黄金分割律”相*。“黄金分割”的比例关系在明代的艺术品中得到应用,这在我国尚属首次发现。
四是桃核舟何以一枝独秀、价值连城?明代果核微雕品类繁富,有桃核、橄榄核、杏核、樱桃核、杨梅核等果核雕刻,为何唯有桃核雕刻最为宝贵而备受重视?这一直是一个谜。专家们经过对实物研究后发现,主要是由于桃核不同于其他果核的外表那么光滑,桃核有不规则形麻纹,无数小孔直通核心,雕刻核舟设计布局极为艰难,工艺要求极高,仅选料往往就要万中选一,因而桃核舟被一般雕刻师视作果核雕刻之禁区,在有明一代仅王叔远一人敢闯此禁区,而清代亦为数寥寥几位大师方涉足其间。其次,自古以来民间一直把桃木奉为压邪扶正、避凶趋吉之物品,如桃符、桃梗等。因而《古玩指南》一类书籍将桃核舟列为宫廷秘藏,达官显贵奉为宝中之奇,贵于金银。长期以来,海内外文物考古工作者一直未曾发现过明清两代美仑美奂的桃核实物或图片,大陆出版的《国宝大观》一书只能将一枚珍藏于台北故宫的清代雕刻的橄榄舟(长3.4厘米)奉为国宝。专家们认为宁波发现的明桃核舟是世上现存果核舟中雕刻年代最早、形体最小的核舟。这一国宝的失而复得,填补了我国现存明清桃核舟的空白。
古文《核舟记》赏析
魏学的《核舟记》,是一篇内容简明、充实,艺术性相当高的文章。作者通过描绘一个小小的核舟,说明了我国古代艺术家制作的工艺美术品达到了令人惊奇的艺术高度。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古文《核舟记》赏析,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赏析
作者在《核舟记》中运用说明和描绘相结合的笔法,生动地介绍了明末雕刻艺人王叔远高超的雕刻技艺和独特的才华,热情赞扬了我国古代民间艺人的艺术成就。
从文章开头至盖大苏泛赤壁云为第一段,简练概括地告诉读者,王叔远有着不同凡响的雕刻技艺,他能在径寸之木上,随意雕刻出不同形状的艺术品。然而更绝的是,他能利用木头天然图纹、形状,表现各自形态。罔不因势象形,强调了形似;各具情态,则突出了神似。这样,也就突出了王叔远是个奇巧人。盖大苏泛赤壁云的盖,在这里作副词,为大概之意。从核舟上刻的人和景物来看,是大苏泛赤壁。但《赤壁赋》写苏东坡泛舟游赤壁,虽有其事,但是没有说有黄鲁直和佛印和尚伴游。这样,也就间接地说明了雕刻者善于根据苏东坡的原文进行想像。核舟上刻着苏东坡游赤壁,这点明了整个核舟所刻画的主要内容。盖大苏泛赤壁云在全文起着桥梁作用。这一段只五十余字,用笔经济、简练,层次清晰,交代清楚,包含着丰富的内容,也约略点示了核舟雕刻者技艺的高超。
从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至嘻,技亦灵怪矣哉为第二段。本段又可分五小节。起笔时,作者如剥笋似地进行具体的描述,很有层次感。先写核舟的长和高,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以核舟本身之小,来显示核舟工艺品的精巧;比喻也因之出奇。文章接着进入具体的描述。先写中轩敞者为舱,着力突出在这一特定的条件下,船舱的高大、宽敞,以及在核舟中所占据的位置。小舟不满径寸和轩敞的船舱,一小和一大相映,形成强烈的对比,构成一个完整的画面,来显示核舟雕刻艺术的特色。接着,叙述船舱上还覆盖着箬篷,舱旁有左右各四,共八扇小窗;八扇小窗,是活动的,能开能关,所以启窗而观则雕栏相望,闭窗时所刻的前后《赤壁赋》中的脍炙人口的名句: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则显现于眼前。在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的核舟上刻字、景、人、物既细腻逼真,又富有诗情画意,其情趣之妙,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足以显示王叔远精妙绝伦的雕刻技艺。而作者用细腻的笔调,把工艺品上的诗情画意,生动逼真地表达出来,也足见他艺术手腕之高明。
第二、三小节,着重介绍核舟上的五个人物。写人物是为了增强作品的.活力。如果读者细细留神、品味,就不难看出雕刻艺人有着惊人的想像力。《赤壁赋》文中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没有交代客是何许人,而雕刻艺人却选择了黄鲁直和佛印和尚,把人物具体化了,并在具体化的过程中加以个性化。由此,作品对他们三人精神状态的描写,也就成为这件工艺品最有光彩的部分。首先,文章交代各自的形态和所处的位置。王叔远这位民间雕刻艺人,在雕刻时,简直是发挥了戏剧导演的才能。在不大的核舟船头,三个人没有*均地占据仅有的一点空间,他们坐得各有特色。作者的运笔有时采用粗线条,一笔带过,如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有时采用工笔画似的手法,如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苏、黄组合在一起,让他们共阅一手卷,特别是各隐卷底衣褶中,这就把最微妙的情景描述出来了,笔触显得十分细腻。而此时的佛印和尚,袒胸**,矫首昂视,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沉醉在清风、明月之中。尤其精彩的是,在佛印和尚的左臂上挂着历历可数的佛珠。从最细微处落笔,雕其貌而刻其神。执,抚,指,语,矫,视等几个动词画龙点睛,静中有动,动中有静,使人物活灵活现。三个人物的表情,身上的服装,手中的道具,在特定的情景中互相映衬,达到了高度的和谐美。
对于船尾上的两个船夫,作者的描写也笔力不减。横卧一楫,雕刻艺人刀法之妙,表现得淋漓尽致。横卧一楫就是说船桨停止划动,船在江中随波荡漾,此时方可进入泛舟江上,漫游赤壁的诗情画意之中。而两个船夫,其一若啸呼状,另一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淡淡的两笔,陡然生辉,两个舟子进入规定的情境之中,被勾画得栩栩如生,而舟子的情态和泛舟的主角的情态又是呼应的,具有整齐美。
第四、五小节,分别记王叔远在核舟背上刻题名和印章,并对刻在核舟上的人和物作了统计。核舟背上题名和印章不是可有可无的,因为它保证了工艺品的完整,反映了艺术的高超。细若蚊足,钩画了了,笔画工细,并且线条清晰。船背题名其色墨,篆字图章其色丹,着色黑红相衬,再加上船舱十六个字用石青糁之,从船头到船尾,色彩和谐、协调,艺人的创作态度,从始至终,一丝不苟。通计一舟,连续用了九个为字,细致地罗列,用形象、简洁而又带有立体感的描述把核舟再现在读者面前。众多的人和物都是雕刻在计其长曾不盈寸的修狭的桃核上,其技艺就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
文章一开头向读者介绍民间雕刻艺人王叔远的精湛的技艺和核舟的内容后,便按顺序写核舟的长、高、船舱、船头、船尾、船背,最后对核舟上雕刻的人、物、字,进行统计,与开头相呼应,用赞誉王叔远鬼斧神工之绝技结束整篇文章,犹如一根丝线,串缀珠玉贝石而成整体。通篇四百多字,每个字的选择,就像这巧夺天工的核舟一样,精雕细琢。核舟是雕刻工艺品,直接给人以视觉感受。通过作者细腻而传神的描述,引起读者的想像,加深对核舟的视觉印象,完成了它独特的审美功能。本文意境深邃,想像丰富,对比巧妙。核舟形体之小和人、物之多;神态之活和情态之细;动中有静和静中有动;文字浅显和意境深邃等,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在对比中显示雕刻艺术的精湛和诗意美。同时我们还要提到,雕刻艺人有着不凡的见识。我们知道苏东坡脍炙人口的前、后《赤壁赋》问世以来,可说在文学史上引起了热烈的反响,其艺术成就之卓尔不群是有口皆碑的。但另一方面,它直接地显露出对整个人生的空漠之感,而黄鲁直一生仕途坎坷,哲宗绍圣年间,*用事,以修实录不实的罪名,贬其为涪州别驾,黔州安置。晚年卒于宜州(今广西宜山)贬所。他们在政治上不得志,仕途上一片暗淡。为了逃避政治,必然要采取消极的退隐、归田、远游等手段,在这种精神状态下,他们必然会和皈依佛门的佛印和尚引为同调。所以,雕刻艺术家补充了《赤壁赋》中客的具体人物,其艺术想像力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的确,《核舟记》把核舟雕刻升华到一个新的艺术境界,同时核舟又增强了《核舟记》的艺术魅力。
(选自《古文鉴赏辞典》,江苏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
拓展:《核舟记》原文和翻译
原文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山人”,其色丹。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篛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魏子详瞩既毕,诧曰:嘻,技亦灵怪矣哉!《庄》、《列》所载,称惊犹鬼神者良多,然谁有游削于不寸之质,而须麋瞭然者?假有人焉,举我言以复于我,亦必疑其诳。乃今亲睹之。繇斯以观,棘刺之端,未必不可为母猴也。嘻,技亦灵怪矣哉!
翻译
明朝有位特别手巧的人叫王叔远,能用长一寸的木头,雕刻成房屋、器皿、人物,以至飞鸟、走兽、树木、石头,没有一件不是就着木头原来的样子模拟那些东西的形状,各有各的情态。(他)曾经送给我一个用果核雕成的小船,刻的是苏东坡坐船游览(长江)赤壁。
小船从头到尾长度八分多一点,大约有两个黄米粒那么高。中间高起而宽敞的部分是船舱,(刻着)用箬叶做成的船篷盖着,(船舱)旁边开有小窗,左右各四扇,一共八扇窗。推开窗户来看,雕刻着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关上它,就见(两幅对联)右边刻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边刻着“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用石青涂在刻字的凹处。
船头坐着三个人,中间那位戴着高帽子多胡须的是苏东坡,佛印坐在右边,黄鲁直坐在左边。苏、黄两人同看一幅书画卷子。苏东坡的右手拿着手卷的前端,左手按在黄鲁直的背上。黄鲁直左手拿着手卷的末端,右手指着手卷,好像在说什么话似的。苏东坡露出右脚,黄鲁直露出左脚,各自稍稍侧着身子,他们互相靠*的两个膝盖,都隐蔽在手卷下边的衣褶里。佛印(刻得)极像弥勒菩萨,敞开胸膛露出乳一部,抬头仰望,神态和苏、黄不相同。(他)*放着右膝,弯着右臂支撑在船上,而竖起他的左膝,左臂挂着一串念珠,靠在左膝上──念珠清楚得可以一粒粒地数出来。
船尾横放着一支橹,橹的左右两旁各有一个船工。在右边的那个梳着槌形发髻,仰着脸,左手靠在一根横木上,右手扳着右脚趾,好像在大声呼啸的样子。在左边的那个右手拿着蒲葵扇,左手抚着火炉,炉上有个壶,这人目光正视着(茶炉),神色*静,好像在听茶水声音似的。
这船的背面较*坦,就在上面刻着题款,文字是“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字迹)像蚊子的脚一样细小,笔划清清楚楚,它的颜色是黑的。还刻着一个篆文图章,文字是“初*山人”,它的颜色是红的。
总计这一只小船,刻了五个人,刻了八扇窗;刻了箬篷、船桨、炉子、茶壶、手卷、念珠各一件;对联、题名、篆文,刻字共三十四个。可是计算它的长度,竟不满一寸。是挑选狭长的桃核刻成的。
我细细看了这枚核舟之后,惊诧道:啊,技艺也真奇妙啊!《庄子》、《列子》中所记载的,犹如出自鬼神的创造令人惊奇的有很多,然而谁能有在不满一寸长的东西上自如刻削,却胡须眉毛清清楚楚的本领呢?假如有人将我上文所说的话告诉我,我也一定会怀疑他骗我。如今,我亲眼目睹了这种神奇技艺。由此来看,棘刺末梢,未必就不能雕刻成一只母猴啊。啊,技艺也真奇妙啊!
舟夜书所见古诗句
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中,大家肯定对各类诗句都很熟悉吧,诗句具有语言高度凝练、篇幅短小精悍的特点。那什么样的诗句才是经典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舟夜书所见古诗句,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清代:查慎行
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
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
译文
漆黑之夜不见月亮,只见那渔船上的灯光,孤独的灯光在茫茫的夜色中,象萤火虫一样发出一点微亮。
微风阵阵,河水泛起层层波浪,渔灯微光在水面上散开,河面好象撤落无数的星星。
注释
①孤光:孤零零的灯光。
②簇:拥起。
赏析
这首诗好似一幅速写,作者抓住了那倒映在水中的渔火化作满天星星的片刻,几笔勾勒,立即捕捉住了这转瞬即逝的景物。这首诗又好似一幅木刻,在漆黑的背景之上,亮出一点渔火,黑白对比,反差特别鲜明。
前两句是静态描写,把暗色与亮色联系在一起,显得形象鲜明。
诗中第一句“月黑见渔灯”,“月黑”两字很有特色。这是一个有月亮的夜晚,月亮却没有光,人们见到的只是月亮的轮廓与黑影。“见渔灯”的这个“见”,是不见中的“见”,写的是视像,有突然发现的意思。因为月黑无光,河面也黑沉沉的,突然见到河中的一盏渔灯,格外引人注目。
诗中第二句“孤光一点萤”,写如豆灯光像江岸边一点萤火,是意中之象,描写渔灯的`形象。河面幽黑,只有孤零零的一点灯光闪烁着,仿佛是一只萤火虫在原野里发出微弱的光。“孤”表现了环境的寂寞、单调,寄寓着一定的感情色彩。一种茫然无奈的情感袭上诗人的心头。
诗中后两句为动态描写。不难想象,当诗人见到微风腾起细浪,灯影由一点散作千万这动人一幕的时候,心情是何等地兴奋。
诗中第三句“微微风簇浪”抛开了灯光,一转而写夜风。微风从河面阵阵吹来,河水哗哗作响,轻轻的掀起浪花。这句写听觉为下句张目。“微微”二字又体现了风是如此的小,“簇”说明了就算是微风也能掀起一簇簇的浪花。渲染了一种宁静舒适的气氛。
第四句“散作满河星”犹如天外奇峰,劈空而来。那如萤的孤光,刹那间似乎变成万船灯火,点缀河中,又如风吹云散,满天明星,倒映水中,使这静谧的黑夜,单调的河面出现了意想不到的壮观。风吹浪起,簇起的每朵浪花,都把那如萤般的灯光摄进水中,有多少浪花,就有多少灯光。同时此句的描写为诗词增添了画面感,使枯燥无趣的文字能幻化出美丽浪漫带有一丝丝的安逸宁静的景象,使诗人流连其中
世纪恒通在线温馨提示:古诗词是中华民族经过漫长历史发展沉淀下来的精华,是语言运用的典范。诵读古诗词可以加强学生炼字达意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基于此,统编版小学《语文》一到六年级教材在课内及“日积月累”部分选编了113篇古诗词,既有理解运用的要求,也有诵读品析的期望。我们将按年级顺序逐一鉴赏品读,以飨读者。
【注 释】
①查 (zhā)慎行 (1650~ 1727),清代诗人 (是当代著名作家金庸的先祖 ),浙江海宁(今浙江海宁市)人,初名嗣琏,字夏重,号查田,后改名慎行,字悔余,号他山、烟波钓徒。由于晚年居于初白庵,所以又称查初白。他是 “清初六家 ”之一,著有《他山诗钞》。 ②月黑:没有月光的黑夜。③见:同“现”,出现。 ④孤光:指渔灯的光。 ⑤萤:萤火虫。 ⑥簇:拥起。
【译 文】
漆黑的夜晚没有月亮,只看到渔船上的灯光,
孤单的灯光在夜色里像萤火虫的一点光芒。
微风吹过河面,河水泛起层层波浪,
渔船上的灯光倒映在水面上,变成无数颗星星,在河面闪烁。
【赏 析】
这首诗是查慎行在船上过夜时,远观渔船后见景而作。全诗淡泊隽永,仿佛是一幅速写画。诗的前两句为静态,写出茫茫黑夜中的一点渔灯,如同图画的背景。后两句则写动态,一阵风吹过后,布满波浪的河水反射灯光,就像一河的星星似的。“风簇浪”使得画面忽然不再枯燥,转而灵动起来。在这一静一动之中,展现出一幅奇异而美妙的画面。
《核舟记》课文翻译
核舟记生动简洁的语言描绘了“核舟”上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和景物的特点,赞美了刻舟者的精巧技艺也同时也高度赞扬了*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核舟记》课文翻译,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原文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箬篷一作:篛篷)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山人”,其色丹。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嘻,技亦灵怪矣哉!
译文
明朝(有一个)有特殊技艺(技艺精巧)的人名字叫王叔远。(他)能用直径一寸的木头,雕刻出宫殿、器具、人物,还有飞鸟、走兽、树木、石头,没有一件不是根据木头原来的样子模拟那些东西的形状,各有各的神情姿态。(他)曾经送给我一个用桃核雕刻成的小船,刻的是苏轼乘船游赤壁(的情形)。
船头到船尾大约长八分多一点,大约有两个黄米粒那么高。中间高起而开敞的部分是船舱,用箬竹叶做的船篷覆盖着它。旁边有小窗,左右各四扇,一共八扇。打开窗户来看,雕刻着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关上窗户,就看到一副对联,右边刻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八个字,左边刻着“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八个字,用石青涂在字的凹处。
船头坐着三个人,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胡须浓密的人是苏东坡(苏轼),佛印(苏轼的好友)位于右边,鲁直(黄庭坚)位于左边。苏东坡、黄鲁直共同看着一幅书画长卷。苏东坡右手拿着卷的右端,左手轻按在鲁直的背上。鲁直左手拿着卷的左端,右手指着手卷,好像在说些什么。苏东坡露出右脚,鲁直露出左脚,(身子都)略微侧斜,他们互相靠*的两膝,都被遮蔽在手卷下边的衣褶里(意思是说,从衣褶上可以看出相并的两膝的轮廓)佛印极像佛教的弥勒菩萨,袒着胸脯,露出乳头,抬头仰望,神情和苏东坡、鲁直不相类似。佛印卧倒右膝,弯曲着右臂支撑在船上,竖着他的左膝,左臂上挂着一串念珠,靠在左膝上——念珠简直可以清清楚楚地数出来。
船尾横放着一支船桨。船桨的左右两边各有一名撑船的人。位于右边的撑船者梳着椎形发髻,仰着脸,左手倚着一根横木上,右手扳着右脚趾头,好像在大声呼喊的样子。在左边的人右手拿着一把蒲葵扇,左手轻按着火炉,炉上有一把水壶,那个人的眼光正视着(茶炉),神色*静,好像在听茶水声音似的。
船的背面较*,作者在上面提上自己的名字,文字是“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笔画像蚊子的脚一样细小,清清楚楚,它的颜色是黑的。还刻着一枚篆书图章,文字是:“初*山人”,字的`颜色是红的。
总计一条船,刻了五个人,八扇窗户;箬竹叶做的船篷、船桨、炉子、茶壶、手卷、念珠各一件;对联、题名和篆文,刻的字共计三十四个。可是计算它的长度,还(竟然,尚且)不满一寸。原来是挑选长而窄的桃核雕刻而成的。嘻,技艺也真灵巧奇妙啊!
鉴赏
《核舟记》所描述的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无疑,对作品的深入理解是文章成功的基础。核舟的“灵怪”表现在什么地方呢?它在微小的物体上因势象形地雕刻出众多的人和物,刀法精细,布局巧妙,人物情态生动逼真,固然足以证明其“灵怪”,但这还只是外在的表象,一般人容易把握。核舟的“灵怪”主要表现在它通过精心的构思和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的刻画,用雕塑语言表现出“大苏泛赤壁”这一主题,从而给人以艺术美感的享受。在距作者王叔远五百多年前的壬戌秋冬,北宋文学大师苏轼曾两度与客泛舟夜游赤壁,为后世留下脍炙人口的前后《赤壁赋》。在名人和名篇早巳深入人心的情况下,再来反映这一题材难度很大。然而正是在这点上,表现出雕刻者非凡的功力。首先,雕刻者在史实的基础上,塑造了苏轼与黄鲁直、佛印同游赤壁的形象就是一个创举,使人耳目一新,比起《赤壁赋》的“有客”、“与客”的闪烁其词来,更觉真切动人。其次,借助“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对联,巧妙地把读者引进《赤壁赋》所创造的艺术境界,构成了核舟的广阔背景,大有“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灵气。再次,所塑造的人物各具情态,栩栩如生,有主从,有呼应,无不与“泛赤壁”的主题契合。复次,“壬戌秋日”的题款,也曲折地传达出作者对前代风流的仰慕之情。文章的作者准确地把握并揭示了雕刻者的创作意图,因而使文章有灵秀隽永之致。
文章第一部分概括介绍王叔远技艺的精巧,是总说。第二部分先总提一句,指出核舟的长短、大小,然后按各部分的位置,依次进行分说:先写船舱的格局、配备和装饰,次写船头三人的状貌神情,再写船尾舟子的神态,最后写船背的题款印章。文章的内部结构很严谨。第三部分又是总说,以一连串的数字作综合统计,加深了说明效果。这种总分结合、依次介绍、逐一描述的写法,有条不紊,给人以深刻、清晰的印象。以“奇巧人”发端,以“技亦灵怪矣哉”的赞叹作结,前后呼应,又使全文首尾贯通,浑然一体。
观察细致,描写详尽而又简洁,是本文又一特点。如船的中间是轩敞的船舱,启闭自由的船窗,雕刻着花纹的栏杆窗上的联语,窗子的数目,船背细如蚊足的题款,题字篆章的颜色,无不记得十分详尽,而文字简洁,使读者不但不嫌烦琐,只觉得这只核舟的形象历历如在目前。尤其突出的是对雕像的描写,船头三人,船尾二人,不但形象位置清楚,而表现出雕刻者非凡的功力。首先,雕刻者在史实的基础上,塑造了苏轼与黄鲁直、佛印同游赤壁的形象就是一个创举,使人耳目一新,比起《赤壁赋》的“有客”、“与客”的闪烁其词来,更觉真切动人。其次,借助“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对联,巧妙地把读者引进《赤壁赋》所创造的艺术境界,构成了核舟的广阔背景,大有“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灵气。再次,所塑造的人物各具情态,栩栩如生,有主从,有呼应,无不与“泛赤壁”的主题契合。复次,“壬戌秋日”的题款,也曲折地传达出作者对前代风流的仰慕之情。文章的作者准确地把握并揭示了雕刻者的创作意图,因而使文章有灵秀隽永之致。文章第一部分概括介绍王叔远技艺的精巧,是总说。第二部分先总提一句,指出核舟的长短、大小,然后按各部分的位置,依次进行分说:先写船舱的格局、配备和装饰,次写船头三人的状貌神情,再写船尾舟子的神态,最后写船背的题款印章。文章的内部结构很严谨。第三部分又是总说,以一连串的数字作综合统计,加深了说明效果。这种总分结合、依次介绍、逐一描述的写法,有条不紊,给人以深刻、清晰的印象。以“奇巧人”发端,以“技亦灵怪矣哉”的赞叹作结,前后呼应,又使全文首尾贯通,浑然一体。
观察细致,描写详尽而又简洁,是本文又一特点。如船的中间是轩敞的船舱,启闭自由的船窗,雕刻着花纹的栏杆窗上的联语,窗子的数目,船背细如蚊足的题款,题字篆章的颜色,无不记得十分详尽,而文字简洁,使读者不但不嫌烦琐,只觉得这只核舟的形象历历如在目前。尤其突出的是对雕像的描写,船头三人,船尾二人,不但形象位置清楚,而且各有姿态,各具神情。这是雕刻艺术的传神,也是作者文字技巧的传神。
核舟记全文翻译
《核舟记》是明朝文学家魏学洢创作的一篇说明文。此文细致地描写了一件微雕工艺品——“核舟”的形象,其构思精巧,形象逼真,反映了*古代雕刻艺术的卓越成就,表达了作者对王叔远精湛技术的赞美,以及对*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的高度赞扬。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核舟记全文翻译,希望对你有帮助!
核舟记
〔明〕魏学洢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山人”,其色丹。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魏子详瞩既毕,诧曰:嘻,技亦灵怪矣哉!《庄》《列》所载,称惊犹鬼神者良多,然谁有游削于不寸之质,而须麋瞭然者?假有人焉,举我言以复于我,亦必疑其诳。乃今亲睹之。由斯以观,棘刺之端,未必不可为母猴也。嘻,技亦灵怪矣哉!爱情过后
——选自文学古籍刊行社排印本《虞初新志》
核舟记全文翻译:
明朝有个手艺奇妙精巧的人叫王叔远,他能用直径一寸左右的木头雕刻成宫室、器皿、人物,以及飞鸟走兽、树木石头,而且无不按着木头的原形来雕饰模拟物态,因而雕刻得各有各的情趣神态。他以前赠送我一只用桃核雕刻成的小船,刻的是苏东坡泛舟游览赤壁的情景。
核舟从头到尾大约有八分多长,高二分左右。中部高起而宽敞的地方是船舱,上方覆盖着箬竹船篷。船舱两旁开有小窗,左边和右边各四扇,总共八扇。打开窗子看,可见雕花的船栏杆,左右相对。关上窗子,可欣赏到右边窗上刻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八字,左边窗上刻着“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八字,都涂了石青颜色。
船头上坐着三个人,当中戴高帽满腮胡须的是苏东坡,右边是佛印和尚,左边是黄鲁直。苏、黄两人正在共看一幅手卷。东坡右手拿着手卷的右端,左手搭在鲁直的背上。鲁直左手拿着手卷的末端,右手指着手卷,好象在讲什么话。东坡露出右脚,鲁直露出左脚,各微侧着身体,他们紧靠着的'两膝,各隐此刻手卷底下的衣服皱褶中。佛印极象弥勒佛,敞开胸怀,裸露shuang乳,抬头仰望着天空,神态表情与苏、黄二人不一样。他*方右膝,曲着右臂支撑在船板上,左腿曲膝竖起,左臂挂着念珠靠在左膝上,念珠能够一粒一粒清楚地数出来。
船尾横放着一支桨。桨两旁各有一个船夫。右边那个梳着椎形发髻,仰面朝天,左手靠在一根横木上,右手扳住右脚趾头,象嘬着嘴唇在吹口哨的样貌。左边那个右手拿着一柄蒲葵扇,左手摸着炉子,炉子上放一把水壶,那个人目光注视茶炉,脸色*静,好象在凝神倾听茶水烧煮的声音。
这只船的底部比较*坦,就在上方题上名字,题的字是“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笔划细得象蚊子脚,一钩一画都清清楚楚,字色黑。又用上一颗篆字印章,文字是“初*山人”,红颜色。
总计这只船上,刻有五个人,八扇窗,箬竹船篷、船桨、茶炉、水壶、手卷、念珠各一件;对联、题名以及篆字印章,刻的字共有三十四个。但是量量核舟的长度,甚至还不满一寸。这原是挑选狭长的桃核雕刻成的。
魏子仔细地看了这只核舟后,惊叹道:噫,技艺也真是神奇啊!《庄子》、《列子》书中所记载的能工巧匠,被誉为象是鬼斧神工的事情很多,但是有谁在不到一寸的材料上运刀自如地进行雕刻,而又能刻得胡须眉毛都清清楚楚的?如果有那么一个人,拿我的话来告诉我,我也必须会怀疑他在说谎。可此刻这
却是我亲眼目睹的事实。从这件作品来看,在棘木刺的尖端,未必不能雕刻出母猴来。噫,技艺也真是神奇啊!
主题思想
此文所写的这件雕刻品,原材料是一个“长不盈寸”的桃核,却生动地再现了宋代文坛上的一个著名典故——“大苏泛赤壁”。它构思精巧,形象逼真,显示了*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作者经过细致的观察,准确地把握了这件雕刻品的各个细节,然后按一定的空间顺序来描写整个核舟,写了作者对核舟的喜爱,表达了作者对艺术家王叔远技艺高超的赞叹以及对*古代民间艺术的赞美之情。
写作特色
此文通过白描的手法,详细而有条不紊地记述了他所得到的一个微雕作品——核舟,采用的是“总——分——总”的结构模式。
先是概括地介绍王叔远微雕技艺的“奇巧”以及他技术的全面,既是全文的总提,也为转入正题蓄势。文字虽短,作用却大,不可以没有。接着详细介绍核舟所表现的苏东坡赤壁泛舟的故事和意境,从全舟到局部,从船头到船尾,从陈设到人物,从容写来,层次分明,丝毫不乱。尤其注重细部的描写,如雕栏上的对联,船头人物的姿势和神态,舟子的动作,都写得生动如见,令人既佩服王叔远雕刻之神,又赞赏魏学洢观察之细。刻者与写者,可谓是相互发明,相得益彰了。从描写看,王叔远不仅有高明的微雕技巧,而且很有见地。他表现东坡赤壁之游,不是简单地再现历史,而是对历史事实进行了合理的改造与加工。譬如雕栏上的对联,右边的“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出自苏东坡十月写的《后赤壁赋》,而左边的“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则是苏东坡写于七月的《前赤壁赋》中的名句。虽然季节有点不对,但用以揭示东坡泛舟时的月夜之景,却有不容抹煞的作用。又譬如所刻船头的三人,神态逼真,直如图画,但却与历史事实不符。因为东坡泛舟赤壁时,第一次只有一个客人,第二次有两个客人,均无姓名,并没有黄庭坚与佛印参加,现在王叔远把他们硬扯在一起,当然体现了他的思想寄托。大约以佛印来体现东坡的禅味十足的空灵,而让黄庭坚这个挚友来安慰他的寂寞吧。
最后对核舟所作的总结性说明,为的是加深读者对微雕作品所表达的内容之巨的印象,同时自然地过渡到作者的议论,再一次表达了作者对于这一微雕作品的赞美。结尾通计舟上所刻人、窗及其他物品的数量和刻字的总数,又以“计其长曾不盈寸”呼应开头,用以强调材料体积之小和雕刻的容量之大,然后用“嘻,技亦灵怪矣哉”作结。使文章如核舟一样,显得精细而完整,令人爱不释手。
此文语言*实、洗练,特别是摹写舟中人物情状,句句都出自作者审视所得,毫无夸饰,逼真而又生动,画相结合的写法,不只貌似,而且传神。例如:写苏东坡与黄右手执卷端,左手扶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这令人不只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段,又是极细腻的文笔。写佛印是“绝类弥勒,袒胸**,矫首昂视”,突出了这个出家人形象的特征,与读书人苏、黄神情不属。读罢令人有如同亲见“大苏泛赤壁”之感。
作者简介
魏学洢(约1596—约1625),字子敬,*明朝末嘉善(今属浙江省嘉兴市)人,明朝末年的散文作家。是当地有名的秀才,也是一代明臣魏大中的长子,其一生短暂,未做过官,好学善文,著有《茅檐集》。被清代人张潮收入《虞初新志》的《核舟记》,是其代表作。
世纪恒通在线温馨提示:古诗词是中华民族经过漫长历史发展沉淀下来的精华,是语言运用的典范。诵读古诗词可以加强学生炼字达意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基于此,统编版小学《语文》一到六年级教材在课内及“日积月累”部分选编了113篇古诗词,既有理解运用的要求,也有诵读品析的期望。我们将按年级顺序逐一鉴赏品读,以飨读者。
【注 释】
①查 (zhā)慎行 (1650~ 1727),清代诗人 (是当代著名作家金庸的先祖 ),浙江海宁(今浙江海宁市)人,初名嗣琏,字夏重,号查田,后改名慎行,字悔余,号他山、烟波钓徒。由于晚年居于初白庵,所以又称查初白。他是 “清初六家 ”之一,著有《他山诗钞》。 ②月黑:没有月光的黑夜。③见:同“现”,出现。 ④孤光:指渔灯的光。 ⑤萤:萤火虫。 ⑥簇:拥起。
【译 文】
漆黑的夜晚没有月亮,只看到渔船上的灯光,
孤单的灯光在夜色里像萤火虫的一点光芒。
微风吹过河面,河水泛起层层波浪,
渔船上的灯光倒映在水面上,变成无数颗星星,在河面闪烁。
【赏 析】
这首诗是查慎行在船上过夜时,远观渔船后见景而作。全诗淡泊隽永,仿佛是一幅速写画。诗的前两句为静态,写出茫茫黑夜中的一点渔灯,如同图画的背景。后两句则写动态,一阵风吹过后,布满波浪的河水反射灯光,就像一河的星星似的。“风簇浪”使得画面忽然不再枯燥,转而灵动起来。在这一静一动之中,展现出一幅奇异而美妙的画面。
月(yuè)黑(hēi)见(jiàn)渔(yú)灯(dēnɡ),
孤(ɡū)光(ɡuānɡ)一(yì)点(diǎn)萤(yínɡ)。
微(wēi)微(wēi)风(fēnɡ)簇(cù)浪(lànɡ),
散(sàn)作(zuò)满(mǎn)河(hé)星(xīnɡ)。
译文:
漆黑的夜晚不见月亮,只见那渔船上的灯光,在茫茫的夜色中,像萤火虫一样发出一点微亮。微风阵阵,河水泛起层层波浪,渔灯微光在水面上散开,好像无数星星洒落在河面上。
注释:
孤光:孤零零的灯光。
簇:拥起。
《舟夜书所见》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奇异美妙的河上夜景。虽然此诗只有二十字,却体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细微的观察力。
前两句写黑夜舟中见渔灯,是静态描写,把暗色和亮色联系在一起,显得形象鲜明。“月黑见渔灯”,“见”写的是视像,有突然发现的意思。因为月黑无光突然见到河中的一盏渔灯,所以格外引人注目。“孤光一点萤”,写如豆灯光像江岸边一点萤火,是意中之象,描写渔灯的形象。“孤”表现了环境的寂寞、单调,寄寓着一定的感*彩。一种茫然无奈的情感袭上诗人的心头。
后两句为动态描写,写孤灯倒影的瞬间美景。“微微风簇浪”,抛开了灯光,一转而写夜风。“微微”二字又体现了风是如此的小,“簇”说明了就算是微风也能掀起一簇簇的浪花。渲染了一种宁静舒适的气氛。“散作满河星”,“散”字是此诗的诗眼。“散”字写出了月光和渔灯倒影在水上,微风一吹,零零散散地散在水面上,给人一种画面感。把作者所见到的景象逼真地反映出来,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
全诗中心是渔灯,背景是黑夜。诗人描写了河上渔灯倒影随浪散开的情状,语言精练,比喻生动形象。
拓展资料:
查慎行(1650—1727年),清朝诗人,字悔余,号初白,浙江海宁(现浙江海宁县)人。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赐进士出身,官翰林院编修。其诗学苏轼、陆游,意境清新,擅长白描,自成一家。著有《敬业堂诗集》《补注东坡编年诗》等。
此诗具体创作时间未详。夜泊河上,在舟中过夜时,诗人感其所见而写下了这首五言绝句。
核舟记的拼音版古诗
关于描写核舟的古诗
核舟记点明核舟主题的句子
核舟记的诗句古诗图片
核舟记名句
核舟记中的古诗出自哪里
核舟记句子翻译
核舟记的动画版古诗词
点明核舟主题的句子是
点明核舟记主题的句子
螺蛳古诗文核舟记的课堂笔记
核的古诗
核舟记中点明全文中心的句子是
审核中的古诗
含有核字的古诗
关于枣核的古诗
核桃的古诗句
盘玩核桃的古诗
带桃核菊的古诗
把关审核的古诗
关于审核的古诗
带核的古诗词
核桃雕刻的古诗
与核有关的古诗文
桃核雕刻的古诗
押a韵的核桃古诗
核桃佛有关的古诗
团队的核心古诗
思想核心的古诗
领导核心的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