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描写江上的古诗季节不限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描写江上的古诗季节不限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描写江上的古诗季节不限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描写江上的古诗季节不限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江上渔者》古诗
范仲淹是主张革新的政治家,北宋仁宗时曾担任参知政事,主持变法。他能够关心生活在社会下层的一般民众的疾苦,写过一些同情劳动人民的诗歌作品,但流传下来的很少。下面我们来欣赏其《江上渔者》!
作者: 范仲淹
江上往来人, 但②爱鲈鱼③美。
君④看⑦一叶舟, 出没⑤风波⑥里。
【注释】
①渔者:捕鱼的人。
②但:只。爱:喜欢。
③鲈鱼:一种头大口大、体扁鳞细、背青腹白、 味道鲜美的鱼。 生长快,体大味美。
④君:你。一叶舟:像漂浮在水上的一片树叶似的小船。
⑤出没:若隐若现。指一会儿看得见,一会儿看不见。
⑥风波:波浪。
⑦一叶舟:像落叶漂浮在水面的小船。
【译文】
江上来来往往无数人, 只知喜爱鲈鱼之鲜美。
请您看那一叶小小渔船,时隐时现在滔滔风浪里。
【鉴赏】
首句写江岸上人来人往,十分热闹。次句写岸上人的心态,揭示“往来’的原因。后二句通过的视线,指示出风浪中忽隐忽现的捕鱼小船,注意捕鱼的情景。鲈鱼虽然味美,捕捉却艰辛表达出诗人对渔人疾苦的同情,深含对“但爱鲈鱼美”的岸上人的规劝。“江上”和“风波”两种环境,“往来人”和“一叶舟”两种情态、“往来”和“出没”两种动态强烈对比,显示出全诗旨在所在。[1]创作背景范仲淹是主张革新的政治家,北宋仁宗时曾担任参知政事,主持变法。他能够关心生活在社会下层的一般民众的疾苦,写过一些同情劳动人民的诗歌作品,但流传下来的很少。
江南水乡,川道纵横,极富鱼虾之利。其中以江苏松江四腮鲈鱼最为知名。凡往来于松江水上的,没有不喜欢这一特产,不希望一尝这一美味佳肴的。范仲淹江苏吴县人,生长在松江边上。对这一情况,知之甚深。但他发之于诗,却没有把注意力仅仅停留在对鲈鱼这一美味的品尝和赞叹上,而是注意到了另外一些更值得注意的东西。注意到了隐藏在这一特产背后的渔民的痛苦和艰险,并且深表同情。
【作者感情】
表达作者对渔民工作痛苦艰险的同情。
拓展:古诗《江上渔者》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江上渔者》这首诗,理解诗句内容,体会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
2、根据诗句,展开想象,想象诗人描写的景色,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指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领会情感,培养学生想象力。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解诗题。
1、同学们,相信大家都知道《锄禾》这首古诗,谁能背诵。(学生背诵)教师出示古诗:《悯农》(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哪位小朋友能把它读好?(指名朗读评价引导:你可读得真好。但老师想知道你为什么要这样读?)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古诗——《江上渔者》(板书课题)。
2、解诗题:同学们,你觉得题目是什么意思?
学生:江上打鱼的人。(教师引导: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理解:渔者——以打鱼为生的人。这首题目的意思是:江上以打鱼为生的人。
3、读诗题:
二、读诗解意。
1、好,接下来我们就来学*这首古诗,多媒体出示诗句。
江上往来人,
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
出没风波里。
谁会读这首诗。指名读全诗,注意读准字音。
“出没”的“没”读作“mò”,不要读作“méi”。“风波”的“波”读作“bō”,不要读作“pō”。
(教师引导性的评价:你可真了不起,第一次就能把诗句读正确。你也很了不起,读得很有感情,但老师这里还要提醒一下“出没”这个词语的读音。请你再读一遍好吗?……)
2、自由朗读:
请同学们自由地读读这首诗,注意把诗句中字的读音读正确。可以自己多读几遍,也可以读给同学听。
谁愿意再来读这首古诗,并能将诗读正确。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同学帮助听听,如果同学有读错的地方,请帮助指出来,如果没有读错的地方,我们就用掌声来表扬他,好吗!)
学生朗读,评价。
学生齐读。
3、解词连句知大意。
(1)我们读古诗,不但要会读,而且要知道诗句的意思,下面请同学们,再次仔细地读读诗句,根据下面的注释想想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把不明的字词画下来,然后可以和同学商量,当然也可以找身边的老师请教。
注释:往来:来来往往。但:只。美:鲜美。出没:一会儿看得见,一会儿看不见。风波:风浪。
(2)学生自由读,了解诗句意思。
(3)学生集体交流诗句的主要内容。
网图侵删
江上·王安石
江水漾西风,江花脱晚红。
离情被横笛,吹过乱山东。
赏析:
王安石的这首诗抓住江上特有的景物,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扣住“秋天”这一特定的节令特点,描绘江上的秋色,情景交融,寄寓深沉,表达出作者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此诗一、二句写景,而是以比兴手法,用景衬情:猎猎的西风带来秋的消息,令人心生愁绪,绵绵的江水长流不息,令人顿生感触。晚开的花儿飘落,正所谓落红无数,这不禁让诗人更加的郁郁寡欢了。所有的景物,都被染上了浓浓的感*彩,使人愁肠百结。
三、四两句,则题旨非常鲜明地凸现出来:“离情被横笛,吹过乱山东。”
特定的季节、特定的景物,触动了诗人的离情别绪:是自己远离故乡、孤身在外,涌起了桑梓之思,或者是亲人在外飘泊、时世动乱,勾起了眷怀之恋。整首诗,景为情出,情因景生,情景交融,寄寓深沉,深隽的诗韵诗味。
这首诗描述了与亲人分别的情景,坐在驶向远方的船上,放眼望去,满目秋色,不觉令满怀离情的诗人更添伤感。
忽地,不知何处传来笛声,呜呜咽咽的,使人的心里更添沉重,笛声渐远,蓦然回首,船已转到乱山的东边,刚刚与亲人分别的渡口,早已望不见了。
这是一种奇特的化虚为实的手法。
江水浩淼无边,江畔红花朵朵,而到了秋季,西风劲吹,水面则起波浪,荡漾连绵,江花也渐次凋谢,脱下了红妆,那岸边或水上的小舟传来横笛声,也就使景色带上了浓浓的秋意,勾起作者的思绪。江水江花、西风横笛,这些特有时令的特定景物,就构成了一幅色彩浓烈的“江上秋意图”,具有鲜明的特色。
诗到宋代,很讲究炼字炼句。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泊船瓜洲》)就是个著名的例子。
从这首诗看,也是如此。因笛声而引起离情,李白在他的《春夜洛城闻笛》中写道:“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仿佛是随口而成,自然明畅;但王安石就不愿追随这种风格,他一定要把“离情”写成是一种“异化之物”,是能够让风吹着走的。这正是注意了炼字的作用,让句子显现出了不寻常的曲拆。
江上
宋代:王安石
江水漾西风,江花脱晚红。
离情被横笛,吹过乱山东。
秋天,写景,感伤,离别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江上秋风阵阵,水波荡漾连绵,江岸上的红花也脱下红妆,渐渐凋谢。
离别之情让远去的笛声吹送,蓦然发现船只已到乱山的东面,再不见分别的渡口。
注释
漾:吹过。
脱:脱下。
被:让。
横笛:横吹的笛子,这里指笛声。
鉴赏
这首诗非常注意抓住江上特有的景物,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扣住“秋天”这特定的节令特点,描绘江上的秋色,情景交融,寄寓深沉,表达出作者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此诗一、二句两写景,其目的并不在要再现什么秋声秋色,而是旨在以比兴手法,用景衬情:猎猎的西风带来秋的消息,令人心生愁绪,绵绵的江水长流不息,让人顿时产生感触,晚开的花儿飘落,正所谓落红无数,也让人郁郁寡欢。这些景物,都带上了浓浓的感*彩,使人愁肠百结。
三、四两句,则题旨非常鲜明地凸现出来:“离情被横笛,吹过乱山东。”特定的季节、特定的景物,触动了诗人的离情别绪:是自己远离故乡、孤身在外,涌起了桑梓之思,或者是亲人在外飘泊、时世动乱,勾起了眷怀之恋。整首诗,景为情出,情因景生,情景交融,寄寓深沉,深隽的诗韵诗味。
对于离情让横笛吹送的问题,古文学者刘逸生先生有这样详尽的解释:诗人刚和亲人分手,坐上向远方而去的船,看着江上的风光,秋意甚浓,也使满怀离情的诗人更添伤感,忽地不知何处传来笛声,呜呜咽咽的,听的更是心情沉重,而笛声一直没停,让诗人更感折磨,不过,蓦然抬头,原来船已转到乱山的东边,适才与亲人分别的渡口,都已望不到了。这是一种奇特的化虚为实的手法。
江水浩淼无边,江畔红花朵朵,而到了秋季,西风劲吹,水面则起波浪,荡漾连绵,江花也渐次凋谢,脱下了红妆,那岸边或水上的小舟传来横笛声,也就使景色带上了浓浓的秋意,勾起作者的思绪。江水江花、西风横笛,这些特有时令的特定景物,就构成了一幅色彩浓烈的“江上秋意图”,具有鲜明的特色。
诗到宋代,很讲究炼字炼句。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泊船瓜洲》)是个著名的例子。从这首诗看,也是如此。因笛声而引起离情,李白就写过他的《春夜洛城闻笛》说:“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仿佛是随口而成,自然明畅;但王安石就不愿追随这种风格,他一定要把“离情”写成是一种“异化之物”,是能够让风吹着走的。这正是注意了锻炼,让句子显出不寻常的曲拆。▲
参考资料:
1、缪钺 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253
2、李梦生.宋诗三百首全解: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64-65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王安石变法失利后,辞去相位退居金陵后,一日游长江有感而作。
有用没用完善
参考资料:
1、刘逸生.王安石诗选:香港三联书社,1983:212
王安石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称赞王安石:“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荆公最得世人哄传之诗句莫过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处士”一词,起初的时候指有才德而隐居不愿做官的人,后来用以泛指未做过官的士人。“苦吟诗人”贾岛在未中进士前,在京城长安与吴处士结交,后来吴处士离开长安,乘船到了福建一带,贾岛很思念他去,于是写下了《忆江上吴处士》一诗,原文如下:
闽国扬帆去,蟾蜍亏复团。
秋风生渭水,落叶满长安。
此地聚会夕,当时雷雨寒。
兰桡殊未返,消息海云端。
“闽国扬帆去,蟾蜍亏复团”,自从你扬帆远航到福建,月亮几经圆缺变化。正是因为吴处士远航福建,与诗人山海相隔,诗人思念而不得见,只能靠“忆”来抚慰思念之情。据神话传说,嫦娥偷吃灵药,升上月亮之后,变成了一只蟾蜍,所以,*也以“蟾蜍”代指月亮,诗人以月亮的圆缺变化来暗示与吴处士分别的时间之长。诗人与吴处士山海相隔,再加上吴处士一去经年,诗人虽然没有直言思念,思念之情却不言自明。
“秋风生渭水,落叶满长安”,秋风吹拂着渭水,落叶飘飞洒满长安城。秋风乍起,落叶飘飞,面对此情此景,诗人情不自禁地回忆起了当年与吴处士分别的场景,那也是一个秋天,景象与眼前的这个秋天何其相似诗人由眼前的秋景回忆起与吴处士分别时的秋天的景象,通过相似的秋景,打通了回忆与现实,给这份思念增添了时间的长度。另外,诗人也通过“落叶满长安”,以象征的手法写自己的思念之情充塞于长安城中,给思念增添了空间的广度。
“此地聚会夕,当时雷雨寒”,当年我们在这里饯别,话别在暮色四合之时,雷雨交加的天气让人遍体生寒。在颈联中,诗人的笔触由现实与回忆的结合转到了回忆。诗人来到了当年与吴处士分别的地方,回想起了当时分别的场景,在临别之时,两人设宴饮酒,依依不舍,一直持续到暮色四合之时,一个“夕”字写出了两人关系的深厚。但天公却不作美,忽然雷雨交加,一个“寒”字写出了秋雨的寒凉,更写出了离别之时的伤感之情。
“兰桡殊未返,消息海云端”,你乘坐的船还没有返回,关于你的消息还在海云边。在尾联中,诗人以对重逢的期盼作结,收束全诗。“桡”指的是船桨,在这里,诗人以“桡”代指船。昔时,吴处士乘船而去;现在,诗人期待吴处士乘船而返。虽然诗人满心期待,但吴处士的船却“殊未返”,迟迟得不到与吴处士有关的消息,诗人不禁推测,与吴处士有关的消息大概在海云边吧。诗人以期待的落空,进一步表达了对吴处士的思念之情。
在这首诗中,诗人以“忆”字为中心展开全诗,以两人相隔之远,分别之久点明“忆”的原因。于是,在一个秋日,诗人来到了当年两人分别的地方,眼前的秋景触发了诗人的回忆,于是他忆起了分别时的天气和环境,烘托出了离别之时的伤感之情,最后他以期待重逢而不得,进一步加深了“忆”的内容,从中可见诗人对吴处士深深的思念之情。
宋代:范仲淹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江上来来往往的人只喜爱鲈鱼的味道鲜美。
看看那些可怜的打鱼人吧,正驾着小船在大风大浪里上下颠簸,飘摇不定。
注释
①渔者:捕鱼的人。
②但:只
江上渔者
江上渔者
③爱:喜欢
④鲈鱼:一种头大口大、体扁鳞细、背青腹白、 味道鲜美的鱼。 生长快,体大味美。
⑤君:你。
⑥一叶舟:像漂浮在水上的一片树叶似的小船。
⑦出没:若隐若现。指一会儿看得见,一会儿看不见。
⑧风波:波浪。
赏析
这首语言朴实、形象生动、对比强烈、耐人寻味的小诗,反映了渔民劳作的艰辛,唤起人们对民生疾苦的注意。
首句写江岸上人来人往,十分热闹。次句写岸上人的心态,揭示“往来’的原因。后二句牵过的视线,指示出风浪中忽隐忽现的捕鱼小船,注意捕鱼的情景。鲈鱼虽味美,捕捉却艰辛表达出诗人对渔人疾苦的同情,深含对“但爱鲈鱼美”的岸上人的规劝。“江上”和“风波”两种环境,“往来人”和“一叶舟”两种情态、“往来”和“出没”两种动态强烈对比,显示出全诗旨在所在。
表现手法上,该诗无华丽词藻,无艰字僻典,无斧迹凿痕,以*常的语言,*常的人物、事物,表达不*常的思想、情感,产生不*常的艺术效果。
范仲淹
范仲淹(989-1052年),字希文,汉族,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文学家,世称“范文正公”。范仲淹文学素养很高,写有著名的《岳阳楼记》。
一年四季,不断更替,形成不同的季节自然景观。
春晓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孤山寺北贾亭西, 水面初*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 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 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 绿树阴里白沙堤.
春日
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夏日南亭怀辛大
孟浩然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
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
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
山行
杜 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过故人庄 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筵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梅花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北宋 范仲淹 《江上渔者》诗赏析。
范仲淹(989-1052年),字希文,汉族,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文学家,世称“范文正公”。范仲淹文学素养很高,写有著名的《岳阳楼记》。
范仲淹幼年丧父,四岁时随继父迁至长山,励志苦读于醴泉寺。因家境贫寒,便用两升小米煮粥,隔夜粥凝固后,用刀切为四块,早晚各食两块,再切一些腌菜佐食。成年后,范仲淹又到应天书院刻苦攻读,冬天读书疲倦发困时,就用冷水洗脸,没有东西吃时,就喝稀粥度日。一般人不能忍受的困苦生活,范仲淹却从不叫苦。经过苦读,范仲淹终于在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进士及第,官至参知政事。
范仲淹治理国家崇尚忠厚,勤政爱民,深得百姓爱戴。范仲淹戍边西北时,邠州、庆州的百姓和众多的羌部族,在其生前就悬挂他的画像以祭拜。范仲淹去世后,闻知消息的人无不扼腕叹息,羌部族的数百首领,像孝子一样放声痛哭,并斋戒三日以后才离开。
范仲淹一生写过不少忧国忧民的诗文,《江上渔者》就是其中一首。
《江上渔者》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译文] 您看看那些辛苦的捕鱼人吧,他们驾着小船,在大江上捕捞撒网。江面上风急浪高,小船在风浪中时隐时现,真让人为他们心惊胆战。
赏析:
这首脍炙人口的小诗《江上渔者》,在范仲淹的诗作里具有代表性。范仲淹不愧为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他不赞同“守内虚外”的政策,曾亲自戍边防御西夏,被称为“小范老子胸中有数万甲兵”;他力主革新,曾主持过为期短暂的“庆历新政”;难能可贵的是,他具有以民为念,体恤民生疾苦的思想。这一思想,在其作品里得到了充分的揭示,其名篇《岳阳楼记》,是以散文的形式直率明朗地加以反映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而《江上渔者》则是以诗的形式委婉含蓄地体现出来的。
《江上渔者》纸短情长,艺术上颇具特色。全诗无一僻字生词,通俗自然,可谓孺婴会吟,老妪能解。然而,它不像白开水般索然无味,而似醇醪般耐人寻味。于质朴中见厚意,于*淡处见深情,达到了苏轼所说的“似淡实美”的境界,是这首诗在艺术上的一大特色。
这首诗在艺术上的另一大特色是,言情述志,欲露还藏。陆时雍曾在《诗镜总论》中提出这样的诗美标准:“善言情者,吞吐浅深,欲露还藏,便觉此中无限。”大凡在发抒情感、表现主题上能真正做到“欲露还藏”的诗作,往往耐人咀嚼,回味无穷。《江上渔者》正是这样的诗。诗旨在反映渔民江上捕鱼的艰险,体恤民生疾苦。显然,在诗意上,它是师承唐代诗人李绅的《悯农》诗“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不像张志和的《渔父》词写渔父写得那样富有闲情逸致:“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而在表达上,又不似李诗那样直言不讳。它犹如烟雾缭绕的山峰,乍看,藏头纳尾,或隐或现,朦胧不清,透过烟雾,则能识其“庐山真面目”;又仿佛是性格内向之人,其情愫蕴积于心,可谓声色不露。
这首诗,除诗题外,诗中无一“渔者”字样,但通篇不离写渔者。前两句诗,似乎仅是在直截了当。
从立冬开始,北方的很多地方开始结冰,人们也愈发感受到冬天扑面而来的寒冷气息。唐代大诗人李白在立冬之夜亦有此感受,所以在《立冬》一诗中写道:“冻笔新诗懒写,寒炉美酒时温。”
正可谓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冬日虽然不比春夏那般繁华,却也别有一番韵味。
在这初冬时节,我们不妨欣赏盛唐诗人孟浩然的一首《早寒江上有怀》,感受孟浩然身在异乡时浓浓的思乡情结。
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
迷津欲有问,*海夕漫漫。
李白曾这样评价孟浩然,说他是“风流天下闻”,但真实的孟浩然,既想求取功名,又想当一名隐士,既想出去巡游一番,可一出去就开始想家。他就在这种纠结中,写下一首首经典诗歌。
立冬时分,落木萧萧,大雁南飞,江上的北风使劲地吹着,令人倍感寒冷。首联仅仅十个字,便一下子让读者感受到萧瑟和茫然的气氛。
孟浩然的家乡,在襄阳南郭外岘山附*襄水弯曲处,处于长江中游,而此时的孟浩然,已经随着一叶扁舟飘向了长江下游。
孟浩然在小舟中前行,离家的距离越来越远,那种茫然之感和思乡之情油然而生。此刻,对孟浩然而言,故乡,仿佛不在人间,而在仙乡飘飘的云海之中。
自古以来,思乡之情人皆有之,这是人世间最普遍也最真挚的情感,孟浩然对家的思念亦是如此。随着小舟渐行渐远,眼泪不由自主地流出,看着一支支帆船驶向故乡的方向,这种情感更是强烈。
如果说“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一句刻画出诗人漂泊江湖的孤单身影,那么,尾联则写出诗人面对迷茫烟波时的茫然之情。
孟浩然苦于找不到渡口,只得望着夕阳下的茫茫江水。诗人此句,看似在寻找江海的渡口,实际上在抒发自己苦苦追寻的人生渡口。
孟浩然,本是襄阳隐士,在盛唐时期,有志青年都渴望求取功名,建功立业,这让孟浩然也想在仕途有一番作为。然而,几年下来,科举不中,仕途不顺,有时又不甘心回乡隐居,所以便一直徘徊在仕途与隐居的路上,只得驾着一叶扁舟,不知何去何从。
这首诗前半部分超脱,后半部分低沉,描写出诗人内心非常复杂迷茫,只得望着夕阳下的漫漫江水。
孟浩然的这首诗,意境超然,情感真挚,典型地反映出盛唐时期的高妙境界。
有关“春”的名句
1.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孟浩然:《春晓》)
2.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游子吟》)
3.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王维:《相思》)
4.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杜甫:《春夜喜雨》)
5.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6.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
7.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咏柳》)
8.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叶绍翁:《游园不值》)
有关“夏”的名句
1.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白居易:《观刈麦》)
2.深居俯夹城,春去夏犹清。(李商隐:《晚晴》)
3.首夏犹清和,芳草亦未歇。(谢灵运:《游赤石进帆海》)
4.仲夏苦夜短,开轩纳微凉。(杜甫:《夏夜叹》)
5.农夫方夏耘,安坐吾敢食。(戴复古:《大热》)
6.人皆苦炎热,我爱夏日长。(李昂:《夏日联句》)
7.残云收夏暑,新雨带秋岚。(岑参:《水亭送华阴王少府还县》)
8.连雨不知春去,一晴方觉夏深。(范成大:《喜晴》)
9.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杜甫:《江村》)
10.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阳阴正可人。(秦观:《三月晦日偶题》)
有关“秋”的名句
1.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曹操:《观沧海》)
2.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李峤:《风》)
3.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李绅:《悯农》)
4.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汉乐府?长歌行》)
5.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刘禹锡:《望洞庭》)
6.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刘禹锡:《秋词》)
7.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杜牧:《秋夕》)
8.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李煜:《虞美人》)
9.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
有关“冬”的名句
1.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杜甫:《兵车行》)
2.秋月扬明恽,冬岭秀寒松。(陶渊明:《四时》)
3.南邻更可念,布破冬未赎。(陆游:《十月二十八日风雨大作》)
4.冬尽今宵促,年开明日长。(董思恭:《守岁》)
5.鸣笙起秋风,置酒飞冬雪。(王微:《四气诗》)
6.隆冬到来时,百花即已绝。(*:《梅》)
7.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白居易:《冬至夜思家》)
有关“山”的名句
1.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柳宗元:《江雪》)
2.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王之涣:《登鹳雀楼》)
3.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4.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
5.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王维:《鹿柴》)
6.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李白:《关山月》)
7.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李白:《独坐敬亭山》)
8.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陶渊明:《归园田居》)
9.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10.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题西林壁》)
有关“水”的名句
1.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蒹葭》)
江上秋风动客情中客情的意思古诗词
“客情”是指出门在外旅客的思乡之情。整句话的意思是,一江秋水、瑟瑟秋风,不禁吹动了我这在外旅人的`思乡之情。
原文
夜书所见
宋.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译文
在孤寂夜里书写下所思念的景象
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最记挂是自己疼爱的孩子,此时可能还在兴致勃勃地斗蟋蟀,夜深人静了还不肯睡眠。
赏析
本诗交织作者的凄情暖意、关怀挂心。古诗《夜书所见》唯美性,可从以下九方面赏析。
1、借景抒情,以景入情。
一二两句写自然环境,落木萧萧,寒声阵阵,秋风秋江,传达漂泊不定、凄怆落寞之感;引发后两句书写的思忆之情,思念家中小儿此时可能还在挑灯夜戏,挑逗斗蟀。孤独之时幻想天伦之情,萧索之景催发想念嬉耍之乐。以景入情,情景交融,相互映衬,构思神妙。
2、动静结合,以动衬静。
秋叶、秋风、秋声、秋江、秋舟、孤灯、顽童、斗蟀,均是写动景,动得有声有色、有光有影;篱落小屋,幽深夜晚,漆黑无边,这是写静景,静得凄神寒骨,令人惆怅满怀。那落叶片片,萧萧风声,却又引动诗人在幽静的深秋半夜挂念家中亲人思绪。
3、悲欢交织,以欢掩悲。
一二句写悲景,秋风扫落叶,长天送寒意;三四句叙欢情,深夜挑促织,异地思欢情。一悲一喜,悲喜交潜,以欢掩悲,更显游子流浪天涯的孤寂无奈、强烈思亲之情。
4、虚实相益,以实映虚。
全诗四句中一、二句写所见实景:叶落声寒,水动风凉;三、四句写引发想象:黑夜明灯,童观蟋斗。所见所闻,或明或暗,虚实相映。满耳秋声,满目秋夜,满怀乡情。实中有虚,寓虚于实,言寥寥而意无尽!
5、心驰神往,远*互动。
诗人因身受寂夜孤单之苦,而产生眷恋远方亲人之心。虽身在千里之距,嬉戏场景犹在眼前。*处寒叶声声扰,天伦乐事曼曼来。那物那景,直教人无限唏嘘。
6、冷暖两分,“寒”“挑”传神。
“寒”字一语双关,既有秋风袭来寒凉逼人之感,更有落泊天涯心神凄清之意。“挑”字于细节逼真见妙趣。写出儿童的专注嬉戏、轻挑细拨、忽屏息观斗、忽乍喜兴呼的斗蟋蟀场面,全在一“挑”。“挑”出了性格,“挑”出了神韵,“挑”出了思忆亲人温暖之情!
7、“动”“知”连气,一气呵成。
诗歌以落叶“送”寒, 寒声“动”情,情牵亲人,思亲慰寂,一气连成。“动”为诗“骨”,“知(思)”为诗“心”,做好了前后承接,使全诗起落得体、张驰有度。
8、暗用典故,明了心意。
“江上秋风动客情”暗用张翰辞官典故。据传晋人张翰官居洛阳,见秋风起而思念故乡,于是辞官回乡,了却心愿。“秋上心头使人愁”,更能传达诗人当时客居在外,乡愁满怀的心境。
9、巧用修辞,情意绵长。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这一“送”一“动”,寓情于物,赋予梧叶、秋风以人的情态思绪。这些物态声情的诗文,怎不把读者带进这风送寒凉、情动秋江的意境之中,令人痴迷难返,惆怅满怀。“萧萧梧叶送寒声”妙用通感,以萧萧之声催动凄凉心境,用听觉形象沟通触觉感受,意味绵长。
作者简介
叶绍翁,南宋中期诗人,字嗣宗,号靖逸,处州龙泉人。祖籍建安(今福建建瓯),本姓李,后嗣于龙泉(今属浙江丽水)叶氏。生卒年不详。曾任朝廷小官。其学出自叶适,他长期隐居钱塘西湖之滨。作品有《四朝闻见录》、《靖逸小集》。叶绍翁是江湖派诗人,所著诗集《靖逸小集》。他的诗以七言绝句最佳,如《游园不值》:“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历来为人们所传诵。
描写江上的古诗季节不限
江上渔者古诗描写的季节
秋的江上古诗
池上古诗的季节拼音
晚上的江上古诗
池上古诗是哪个季节的
池上古诗说的是哪个季节
秋夜的江上古诗
江上渔者的爱上古诗
秋晚的江上古诗阅读
秋晚的江上古诗诗词
秋晚的江上古诗好句
秋晚的江上古诗生字
秋夜的江上古诗仿写
秋晚的江上古诗插图
秋晚的江上古诗图画
杜甫江上古诗的拼音
秋夜的江上古诗现代
关于不限制的古诗
秋晚的江上古诗驮表现了
王安石的江上古诗配画
晚秋的江上古诗音乐
王安石的江上古诗有几首
秋晚的江上古诗阅读答案
秋晚的江上古诗从韵律上的特点
秋晚的江上古诗妆表达了诗人
秋晚的江上古诗朗诵停顿
秋晚的江上古诗作者介绍
江上古诗戏水的孩子那样
不限制自己的相关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