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江上的古诗季节不限

关于描写江上的古诗季节不限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描写江上的古诗季节不限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描写江上的古诗季节不限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描写江上的古诗季节不限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217) 语录(9) 说说(53) 名言(1k+) 诗词(708) 祝福(6) 心语(1k+)

  • 《江上渔者》古诗

  • 文学
  • 《江上渔者》古诗

      范仲淹是主张革新的政治家,北宋仁宗时曾担任参知政事,主持变法。他能够关心生活在社会下层的一般民众的疾苦,写过一些同情劳动人民的诗歌作品,但流传下来的很少。下面我们来欣赏其《江上渔者》!

      作者: 范仲淹

      江上往来人, 但②爱鲈鱼③美。

      君④看⑦一叶舟, 出没⑤风波⑥里。

      【注释】

      ①渔者:捕鱼的人。

      ②但:只。爱:喜欢。

      ③鲈鱼:一种头大口大、体扁鳞细、背青腹白、 味道鲜美的鱼。 生长快,体大味美。

      ④君:你。一叶舟:像漂浮在水上的一片树叶似的小船。

      ⑤出没:若隐若现。指一会儿看得见,一会儿看不见。

      ⑥风波:波浪。

      ⑦一叶舟:像落叶漂浮在水面的小船。

      【译文】

      江上来来往往无数人, 只知喜爱鲈鱼之鲜美。

      请您看那一叶小小渔船,时隐时现在滔滔风浪里。

      【鉴赏】

      首句写江岸上人来人往,十分热闹。次句写岸上人的心态,揭示“往来’的原因。后二句通过的视线,指示出风浪中忽隐忽现的捕鱼小船,注意捕鱼的情景。鲈鱼虽然味美,捕捉却艰辛表达出诗人对渔人疾苦的同情,深含对“但爱鲈鱼美”的岸上人的规劝。“江上”和“风波”两种环境,“往来人”和“一叶舟”两种情态、“往来”和“出没”两种动态强烈对比,显示出全诗旨在所在。[1]创作背景范仲淹是主张革新的政治家,北宋仁宗时曾担任参知政事,主持变法。他能够关心生活在社会下层的一般民众的疾苦,写过一些同情劳动人民的诗歌作品,但流传下来的很少。

      江南水乡,川道纵横,极富鱼虾之利。其中以江苏松江四腮鲈鱼最为知名。凡往来于松江水上的,没有不喜欢这一特产,不希望一尝这一美味佳肴的。范仲淹江苏吴县人,生长在松江边上。对这一情况,知之甚深。但他发之于诗,却没有把注意力仅仅停留在对鲈鱼这一美味的品尝和赞叹上,而是注意到了另外一些更值得注意的东西。注意到了隐藏在这一特产背后的渔民的痛苦和艰险,并且深表同情。

      【作者感情】

      表达作者对渔民工作痛苦艰险的同情。

      拓展:古诗《江上渔者》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江上渔者》这首诗,理解诗句内容,体会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

      2、根据诗句,展开想象,想象诗人描写的景色,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指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领会情感,培养学生想象力。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解诗题。

      1、同学们,相信大家都知道《锄禾》这首古诗,谁能背诵。(学生背诵)教师出示古诗:《悯农》(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哪位小朋友能把它读好?(指名朗读评价引导:你可读得真好。但老师想知道你为什么要这样读?)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古诗——《江上渔者》(板书课题)。

      2、解诗题:同学们,你觉得题目是什么意思?

      学生:江上打鱼的人。(教师引导: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理解:渔者——以打鱼为生的人。这首题目的意思是:江上以打鱼为生的人。

      3、读诗题:

      二、读诗解意。

      1、好,接下来我们就来学*这首古诗,多媒体出示诗句。

      江上往来人,

      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

      出没风波里。

      谁会读这首诗。指名读全诗,注意读准字音。

      “出没”的“没”读作“mò”,不要读作“méi”。“风波”的“波”读作“bō”,不要读作“pō”。

      (教师引导性的评价:你可真了不起,第一次就能把诗句读正确。你也很了不起,读得很有感情,但老师这里还要提醒一下“出没”这个词语的读音。请你再读一遍好吗?……)

      2、自由朗读:

      请同学们自由地读读这首诗,注意把诗句中字的读音读正确。可以自己多读几遍,也可以读给同学听。

      谁愿意再来读这首古诗,并能将诗读正确。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同学帮助听听,如果同学有读错的地方,请帮助指出来,如果没有读错的地方,我们就用掌声来表扬他,好吗!)

      学生朗读,评价。

      学生齐读。

      3、解词连句知大意。

      (1)我们读古诗,不但要会读,而且要知道诗句的意思,下面请同学们,再次仔细地读读诗句,根据下面的注释想想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把不明的字词画下来,然后可以和同学商量,当然也可以找身边的老师请教。

      注释:往来:来来往往。但:只。美:鲜美。出没:一会儿看得见,一会儿看不见。风波:风浪。

      (2)学生自由读,了解诗句意思。

      (3)学生集体交流诗句的主要内容。

    [阅读全文]...

2021-12-27 08:46:08
  • 江上王安石译文赏析(江上古诗王安石翻译)

  • 网图侵删

    江上·王安石

    江水漾西风,江花脱晚红。

    离情被横笛,吹过乱山东。

    赏析:

    王安石的这首诗抓住江上特有的景物,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扣住“秋天”这一特定的节令特点,描绘江上的秋色,情景交融,寄寓深沉,表达出作者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此诗一、二句写景,而是以比兴手法,用景衬情:猎猎的西风带来秋的消息,令人心生愁绪,绵绵的江水长流不息,令人顿生感触。晚开的花儿飘落,正所谓落红无数,这不禁让诗人更加的郁郁寡欢了。所有的景物,都被染上了浓浓的感*彩,使人愁肠百结。

    三、四两句,则题旨非常鲜明地凸现出来:“离情被横笛,吹过乱山东。”

    特定的季节、特定的景物,触动了诗人的离情别绪:是自己远离故乡、孤身在外,涌起了桑梓之思,或者是亲人在外飘泊、时世动乱,勾起了眷怀之恋。整首诗,景为情出,情因景生,情景交融,寄寓深沉,深隽的诗韵诗味。

    这首诗描述了与亲人分别的情景,坐在驶向远方的船上,放眼望去,满目秋色,不觉令满怀离情的诗人更添伤感。

    忽地,不知何处传来笛声,呜呜咽咽的,使人的心里更添沉重,笛声渐远,蓦然回首,船已转到乱山的东边,刚刚与亲人分别的渡口,早已望不见了。

    这是一种奇特的化虚为实的手法。

    江水浩淼无边,江畔红花朵朵,而到了秋季,西风劲吹,水面则起波浪,荡漾连绵,江花也渐次凋谢,脱下了红妆,那岸边或水上的小舟传来横笛声,也就使景色带上了浓浓的秋意,勾起作者的思绪。江水江花、西风横笛,这些特有时令的特定景物,就构成了一幅色彩浓烈的“江上秋意图”,具有鲜明的特色。

    诗到宋代,很讲究炼字炼句。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泊船瓜洲》)就是个著名的例子。

    从这首诗看,也是如此。因笛声而引起离情,李白在他的《春夜洛城闻笛》中写道:“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仿佛是随口而成,自然明畅;但王安石就不愿追随这种风格,他一定要把“离情”写成是一种“异化之物”,是能够让风吹着走的。这正是注意了炼字的作用,让句子显现出了不寻常的曲拆。

    [阅读全文]...

2022-01-11 09:56:45
  • 王安石江上古诗拼音版(江上原文赏析及解释诗意)

  • 解释,诗意
  • 江上

    宋代:王安石

    江水漾西风,江花脱晚红。

    离情被横笛,吹过乱山东。

    秋天,写景,感伤,离别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江上秋风阵阵,水波荡漾连绵,江岸上的红花也脱下红妆,渐渐凋谢。

    离别之情让远去的笛声吹送,蓦然发现船只已到乱山的东面,再不见分别的渡口。

    注释

    漾:吹过。

    脱:脱下。

    被:让。

    横笛:横吹的笛子,这里指笛声。

    鉴赏

    这首诗非常注意抓住江上特有的景物,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扣住“秋天”这特定的节令特点,描绘江上的秋色,情景交融,寄寓深沉,表达出作者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此诗一、二句两写景,其目的并不在要再现什么秋声秋色,而是旨在以比兴手法,用景衬情:猎猎的西风带来秋的消息,令人心生愁绪,绵绵的江水长流不息,让人顿时产生感触,晚开的花儿飘落,正所谓落红无数,也让人郁郁寡欢。这些景物,都带上了浓浓的感*彩,使人愁肠百结。

    三、四两句,则题旨非常鲜明地凸现出来:“离情被横笛,吹过乱山东。”特定的季节、特定的景物,触动了诗人的离情别绪:是自己远离故乡、孤身在外,涌起了桑梓之思,或者是亲人在外飘泊、时世动乱,勾起了眷怀之恋。整首诗,景为情出,情因景生,情景交融,寄寓深沉,深隽的诗韵诗味。

    对于离情让横笛吹送的问题,古文学者刘逸生先生有这样详尽的解释:诗人刚和亲人分手,坐上向远方而去的船,看着江上的风光,秋意甚浓,也使满怀离情的诗人更添伤感,忽地不知何处传来笛声,呜呜咽咽的,听的更是心情沉重,而笛声一直没停,让诗人更感折磨,不过,蓦然抬头,原来船已转到乱山的东边,适才与亲人分别的渡口,都已望不到了。这是一种奇特的化虚为实的手法。

    江水浩淼无边,江畔红花朵朵,而到了秋季,西风劲吹,水面则起波浪,荡漾连绵,江花也渐次凋谢,脱下了红妆,那岸边或水上的小舟传来横笛声,也就使景色带上了浓浓的秋意,勾起作者的思绪。江水江花、西风横笛,这些特有时令的特定景物,就构成了一幅色彩浓烈的“江上秋意图”,具有鲜明的特色。

    诗到宋代,很讲究炼字炼句。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泊船瓜洲》)是个著名的例子。从这首诗看,也是如此。因笛声而引起离情,李白就写过他的《春夜洛城闻笛》说:“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仿佛是随口而成,自然明畅;但王安石就不愿追随这种风格,他一定要把“离情”写成是一种“异化之物”,是能够让风吹着走的。这正是注意了锻炼,让句子显出不寻常的曲拆。▲

    参考资料:

    1、缪钺 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253

    2、李梦生.宋诗三百首全解: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64-65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王安石变法失利后,辞去相位退居金陵后,一日游长江有感而作。

    有用没用完善

    参考资料:

    1、刘逸生.王安石诗选:香港三联书社,1983:212

    王安石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称赞王安石:“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荆公最得世人哄传之诗句莫过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阅读全文]...

2022-06-06 07:32:17
  • 江上渔者古诗

  • 江上渔者古诗

      《江上渔者》是北宋文学家、诗人范仲淹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这首的小诗指出江上来来往往饮酒作乐的人们,只知道品尝鲈鱼味道的鲜美,却不知道也不想知道打鱼人出生入死同惊涛骇浪搏斗的危境与艰辛。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江上渔者古诗,希望有所帮助!

      《江上渔者》

      宋·范仲淹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注释:

      ①渔者:捕鱼的人。

      ②但:只。爱:喜欢。

      ③鲈鱼:一种头大口大、体扁鳞细、背青腹白、味道鲜美的鱼。生长快,体大味美。

      ④君:你。一叶舟:像漂浮在水上的一片树叶似的小船。

      ⑤出没:若隐若现。指一会儿看得见,一会儿看不见。

      ⑥风波:波浪。

      ⑦一叶舟:像落叶漂浮在水面的小船。

      译文:

      江上来来往往无数人,只知喜爱鲈鱼之鲜美。

      请您看那一叶小小渔船,时隐时现在滔滔风浪里。

      赏析:

      这首语言朴实、形象生动、对比强烈、耐人寻味的小诗,反映了渔民劳作的艰辛,唤起人们对民生疾苦的注意。

      首句写江岸上人来人往,十分热闹。次句写岸上人的心态,揭示“往来’的原因。后二句牵过的视线,指示出风浪中忽隐忽现的捕鱼小船,注意捕鱼的情景。鲈鱼虽味美,捕捉却艰辛表达出诗人对渔人疾苦的同情,深含对“但爱鲈鱼美”的岸上人的'规劝。“江上”和“风波”两种环境,“往来人”和“一叶舟”两种情态、“往来”和“出没”两种动态强烈对比,显示出全诗旨在所在。

      表现手法上,该诗无华丽词藻,无艰字僻典,无斧迹凿痕,以*常的语言,*常的人物、事物,表达不*常的思想、情感,产生不*常的艺术效果。

      作者简介:

      范仲淹,字希文,汉族,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范仲淹幼年丧父,母亲改嫁长山朱氏,遂更名朱说。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范仲淹苦读及第,授广德军司理参军,迎母归养,改回本名,后历任兴化县令、秘阁校理、陈州通判、苏州知州等职,因秉公直言屡遭贬斥。康定元年(1040年),与韩琦共同担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采取“屯田久守”方针,巩固西北边防。庆历三年(1043年),出任参知政事,上疏《答手诏条陈十事》,提出十项改革措施。庆历五年(1045年),新政受挫,范仲淹被贬出京,历任邠州、邓州、杭州、青州知州。皇祐四年(1052年),改知颍州,范仲淹扶疾上任,行至徐州,与世长辞,享年六十四岁,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

      范仲淹政绩卓著,文学成就突出,他倡导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对后世影响深远。

    [阅读全文]...

2022-05-16 22:13:19
  • 江上渔者古诗的意思(江上渔者翻译及注释)

  • 图片来源于网络

    范仲淹,字希文。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文学家,世称“范文正公”。名篇《岳阳楼记》为人所熟知。

    这是一首耐人寻味的小诗,反映了渔民劳动的艰辛和不易。每一份美好的劳动成果背后,都暗含着艰辛甚至危险。“江上往来人”,江岸上人来人往十分热闹。但是如此热闹的原因是什么呢?诗人似乎很轻描淡写地告诉我们,原来人们都喜爱吃鲈鱼,等待的都是买鱼的人。但是鲈鱼哪里这么容易获得呢?诗人接着说,你看那风浪中忽隐忽现的捕鱼小船,它就像是飘在江面上的一片叶子,随时都有生命危险。鲈鱼虽然味道鲜美,但是捕捉它确实极其艰辛。

    “往来人”的悠闲自得和“一叶舟”里渔夫的辛苦紧张,在这强烈的对比之下更加显现出渔民生活的不易。在这首小诗里,我们也仿佛读到了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的伟大情怀。

    [阅读全文]...

2022-06-16 18:49:41
  • 江上渔者古诗

  •   《江上渔者》

      宋·范仲淹

      江上往来人,

      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

      出没风波里。

      注释:

      1、渔者:捕鱼的人。

      2、但:只。

      3、君:你。

      4、出没:若隐若现。指一会儿看得见,一会儿看不见。

      5、风波:风浪。

      6、爱:喜欢。

      7、鲈鱼:一种头大口大、体扁鳞细、背青腹白、味道鲜美的鱼。生长快,体大味美。

      8、一叶舟:像飘浮在水上的一片树叶似的小船。

      译文:

      江岸上来来往往的行人,

      只喜欢鲈鱼味道的鲜美。

      请您看那一夜小小渔船,

      时隐时现在滔滔风浪里。

      赏析:

      这首语言朴实、形象生动、对比强烈、耐人寻味的小诗,反映了渔民劳作的艰辛,唤起人们对民生疾苦的注意。首句写江岸上人来人往,十分热闹。次句写岸上人的心态,揭示“往来’的原因。后二句牵过的视线,指示出风浪中忽隐忽现的捕鱼小船,注意捕鱼的情景。鲈鱼虽味美,捕捉却艰辛表达出诗人对渔人疾苦的同情,深含对“但爱鲈鱼美”的岸上人的规劝。“江上”和“风波”两种环境,“往来人”和“一叶舟”两种情态、“往来”和“出没”两种动态强烈对比,显示出全诗旨在所在译文:江上来来往往的人,只是喜爱鲈鱼的味道鲜美。你看江中那小小的渔船,在风浪中飘荡,一会儿看得见,一会儿看不见。

    [阅读全文]...

2022-03-02 12:37:26
  • 使至塞上古诗

  • 黄河
  • 使至塞上古诗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中,大家都接触过很多优秀的古诗吧,汉魏以后的古诗一般以五七言为基调,押韵、转韵有一定法式。那么都有哪些类型的古诗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使至塞上古诗,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王维 使至塞上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侯骑,都护在燕然。

      【译文及注释】

      (我)轻车简从要视察边疆,要去的地方远过居延。

      (我)像蓬草飘出了汉塞,像归雁飞入了北方的天空。

      大沙漠中孤烟直上,黄河边上落日正圆。

      走到萧关恰好遇见骑马的侦察兵,前敌统帅正在燕然前线。

      1、使至塞上:奉命出使边塞。这是一首五言律诗,选自《全唐诗》(中华书局1960年版),是737年(开元二十五年)王维以监察御史从军赴凉州途中所作。

      2、使:出使。

      3、单车:一辆车,这里形容这次出使时随从不多。

      4、问边:到边塞去察看,指慰问守卫边疆的官兵。

      5、属国:一指少数民族附属于汉族朝廷而存其国号者。汉、唐两朝均有一些属国。二指官名,秦汉时有一种官职名为典属国,苏武归汉后即授典属国官职。唐人有时以“属国”代称出使边陲的使臣。

      6、居延:地名,汉代称居延泽,唐代称居延海,在今内蒙古额济纳旗北境。又西汉张掖郡有居延县(参《汉书·地理志》),故城在今社员济纳旗东南。又东汉凉州刺史部有张掖居延属国,辖境在居延泽一带。此句一般注本均言王维路过居延。然而王维此次出使,实际上无需经过居延。因而林庚、冯沅君主编《*历代诗歌选》认为此句是写唐王朝“边塞的辽阔,附属国直到居延以外。”

      7、征蓬:随风飘飞的蓬草,此处为诗人自喻。

      8、归雁:因季节是春天,雁北飞,故称"归雁入胡天",也是诗人自喻。

      9、大漠:大沙漠,此处大约是指凉州之北的沙漠。孤烟:赵殿成注有二解:一云古代边防报警时燃狼粪,“其烟直而聚,虽风吹之不散”。二云塞外多旋风,“袅烟沙而直上”。据后人有到甘肃、新疆实地考察者证实,确有旋风如“孤烟直上”。又:孤烟也可能是唐代边防使用的*安火。《通典》卷二一八云:“及暮,*安火不至。”胡三省注:“《六典》:唐镇戍烽候所至,大率相去三十里,每日初夜,放烟一炬,谓之*安火。”

      10、长河:黄河。

      11、萧关:古关名,故址在今宁夏固原东南。

      12、侯骑:负责侦察、通讯的骑兵。王维出使河西并不经过萧关,此处大概是用何逊诗“候骑出萧关,追兵赴马邑”之意,非实写。

      13、都护:官名。唐朝在西北置安西、安北等六大都护府,每府派大都护一人,副都护二人,负责辖区一切事务。

      14、燕然:古山名,即今蒙古国杭爱山。这里代指前线。《后汉书·窦宪传》:宪率军大破单于军,“遂登燕然山,去塞三千余里,刻石勒功,纪汉威德,令班固作铭。”此两句意谓在途中遇到候骑,得知主帅破敌后尚在前线未归。

      15、烟:烽烟,报警时点的烟火

      【赏析】

      737年(开元二十五年),王维奉命赴西河节度使府慰问将士,该诗即诗人赴西河途中所作。这是一首纪行诗,诗人身负朝廷使命前往边塞。诗即记述这次出使途中所见所感。

      首二句交待此行目的和到达地点,诗缘何而作,以及写作的地点并说明边塞的遥远辽阔。“欲问边”,是出使的目的。“单车”,是说随从少,仪节规格不高。诗于纪事写景之中微露失意情绪,这种情绪便是从“单车”二字引发出来。而后一句说身过“居延”这特殊的地域,则成为诗中描绘的风光景物的根据。

      三、四两句包含多重意蕴。由“归雁”一语知道,这次出使边塞的时间是春天。蓬草成熟后枝叶干枯,根离大地,随风飘卷,故称“征蓬”。这一句是诗人借蓬草自况,写飘零之感。古诗中说到蓬草,大多是自叹身世。如曹植的《杂诗》(其二)所谓“转蓬离本根,飘飖随长风”,就是著名的例子。本诗中的“出汉塞”恰与诗人此行相映照;而且,这三个字异国他乡的情味甚为浓厚,这就加深了飘零之感。去国离乡,感情总是复杂万端的,不管是出于有家难奔、有国难投的情势,还是像本诗中所写乃是因为负有使命。大约诗人这次出使,已自心境不佳,并不同于汉司马相如初得武帝青睐,出使西南夷那样的威风、气派。诗人的失意情绪或者同朝廷政治斗争有关。一向器重诗人的'宰相张九龄即于本年四月贬为荆州长史。

      诗在表现上采用的是两两对照的写法。“征蓬”喻诗人,是正比,而“归雁”喻诗人则是反衬。在一派春光中,雁北归旧巢育雏,是得其所;诗人迎着漠漠风沙像蓬草一样飘向塞外,景况迥然不同。

      五、六两句写景描绘了边陲大漠中壮阔雄奇的景象,境界阔大,气象雄浑。这一联由两个画面组成。第一个画面是大漠孤烟。置身大漠,展现在诗人眼前的是这样一副景象:黄沙莽莽,无边无际。昂首看天,天空没有一丝云影。不见草木,断绝行旅。极目远眺,但见天尽头有一缕孤烟在升腾,诗人的精神为之一振,似乎觉得这荒漠有了一点生气。那是烽烟,它告诉诗人,此行快要到目的地了。烽烟是边塞的典型景物,“孤烟直”,突出了边塞气氛。从画面构图的角度说。在碧天黄沙之间,添上一柱白烟,成为整个画面的中心,自是点睛之笔。《坤雅》:“古之烟火,用狼烟,取其直而聚,虽风吹之不斜。”清人赵殿成说:“亲见其景者,始知‘直’字之佳。”这又是从用字上说。

      另一个画面是长河落日。这是一个特写镜头。诗人大约是站在一座山头上,俯瞰蜿蜒的河道。时当傍晚,落日低垂河面,河水闪着粼粼的波光。这是怎样美妙的时刻啊!诗人只标举一个“圆”字,即准确地说出河上落日的景色特点。由于选取这样一个视角,恍然红日就出入于长河之中,这就*添了河水吞吐日月的宏阔气势,从而整个画面更显得雄奇瑰丽。

      诗人把笔墨重点用在了他最擅胜场的方面——写景。作者出使,恰在春天。途中见数行归雁北翔,诗人即景设喻,用归雁自比,既叙事,又写景,一笔两到,贴切自然。尤其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人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壮观”的名句。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一个“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紧接一个“直”字,却又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沙漠上没有山峦林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用一个“长”字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一“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一个“圆”字,一个“直”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的感受。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溶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红楼梦》第四十一回里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要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这就是“诗的好处,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又似乎无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这段话可算道出了这两句诗高超的艺术境界。

    [阅读全文]...

2022-06-24 17:44:22
  • 描写谷雨季节的古诗

  • 季节,谷雨,文学
  • 描写谷雨季节的古诗(精选10首)

      在日复一日的学*、工作或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一些使用较为普遍的古诗吧,古诗包括唐律形成以前所有体式的诗,也包括唐朝及唐以后仍按古式创作的诗。你所见过的古诗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描写谷雨季节的古诗(精选10首),欢迎大家分享。

      1、谷雨

      【宋】朱槔

      天点纷林际,

      虚檐写梦中。

      明朝知谷雨,

      无策禁花风。

      石渚收机巧,

      烟蓑建事功。

      越禽牢闭口,

      吾道寄天公。

      2、绝句

      【宋】志南

      古木阴中系短篷,

      杖藜扶我过桥东。

      沾衣欲湿杏花雨,

      吹面不寒杨柳风。

      3、春雨

      【唐】李商隐

      怅卧新春白袷衣,

      白门寥落意多违。

      红楼隔雨相望冷,

      珠箔飘灯独自归。

      远路应悲春晼晚,

      残霄犹得梦依稀。

      玉铛缄札何由达,

      万里云罗一雁飞。

      4、谢中上人寄茶

      【唐】齐己

      春山谷雨前,

      并手摘芳烟。

      绿嫩难盈笼,

      清和易晚天。

      且招邻院客,

      试煮落花泉。

      地远劳相寄,

      无来又隔年。

      5、白牡丹

      【唐】王贞白

      谷雨洗纤素,

      裁为白牡丹。

      异香开玉合,

      轻粉泥银盘。

      晓贮露华湿,

      宵倾月魄寒。

      家人淡妆罢,

      无语倚朱栏。

      6、老圃堂

      【唐】曹邺

      邵*瓜地接吾庐,

    [阅读全文]...

2022-03-18 11:39:20
  • 描写季节的古诗有哪些(描写季节的古诗分享)

  • 季节,分享
  • 春天的风,温暖和煦,唤醒世间生机;夏天的风,舒心惬意,带来难得的清凉;秋天的风,萧瑟肃杀,吹落片片花叶;冬天的风,寒冷凛冽,捎来刺骨的寒意。

    一年四季都是风的季节,不同时节的风也有不一样的容颜呈现。

    在古诗词中,我们常常能见到风的身影,轻柔的,猛烈的,快乐的,悲伤的,姿态不一,从而让我们感受到其中寄托的别样情感。

    春风拂过大地,如同母亲一声柔情的呼唤,叫醒了自然万物,使天地间的一切逐渐展现出生机勃勃的样貌。欣欣向荣,是春的代言词,而春风,也像是春的使者,告诉我们春的讯息。

    《咏柳》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春的脚步缓缓来到,刚一现身,高高的柳树上就长出了嫩绿的新叶,柳枝随风起舞,犹如那轻盈的绿色丝带,看起来清新可人。风是无形无状、捉摸不透的,但贺知章别出心裁,把春风比作剪刀,瞬间化无形为有形,将大自然的巧工完美地描写出来,原生态的美感尽数流露。

    《春思》

    春风多可太忙生,长共花边柳外行。

    与燕作泥蜂酿蜜,才吹小雨又须晴。

    浪漫的文学家总有许多出人意料的想象力,在他们眼里,万事万物都是有生命有感情的。就像春风,季节一到就忙碌了起来,伴着花草柳树成长,陪着燕子筑巢蜜蜂采蜜,吹来小雨滋润大地,又匆匆放晴让春日阳光温暖各地。春风无处不在,热情洋溢地为大家服务,亲切又体贴。

    炎炎夏日,随之而来的是刺眼的阳光,高涨的气温,还有满身的大汗。这时候,要是能来一阵夏天的风就太好了,虽说略带暑气,但那也是盛夏中极为宝贵的礼物。

    《山亭夏日》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夏日悠长,酷暑难耐,若是有条件去山亭里避暑,简直是一大美事。在高骈笔下,山亭周围绿树成荫,池水清澈见底,偶然有风淡淡划过,水面便泛出层层涟漪。夏风带来的不只有涟漪和清凉,还送来阵阵蔷薇花香,令人身心舒畅,为之着迷。夏天的风,情感热烈奔放,多了几分活泼外向的可爱魅力。

    《宿山寺遇雨》

    独抗尘容过梵宫,残阳犹自拖微红。

    黄牛下坂前溪雨,绿竹摇窗曲径风。

    石露危崖山骨出,水流深涧地喉通。

    绳床兀坐清无寐,满耳蛙鸣芦荻中。

    如果只有风,可能还不够凉爽,若是再夹杂一场夏雨,那就更加消暑了。明代文学家杨文卿一次留宿山寺的时候,就碰上了一场夏天的风和雨。窗外雨声、风声以及绿竹随风摇曳发出的沙沙声,共同交织出一支美丽动听的夏日狂想曲,听得人沉醉其中,毫无睡意。既然不觉得困,那就索性躺在绳床上,用心倾听自然界的曼妙乐章,肆意享受这场风和雨带来的清爽凉意。

    “伤春悲秋”,是古诗词创作里一个经典的主题。春光虽美,却会让人有光阴易逝的感慨;秋风萧瑟,花叶凋敝,又予人悲凉之感。久而久之,秋风渐渐染上了忧伤的色彩,潜伏在文字里,为我们留下可寻味的空间。

    《秋风引》

    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

    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

    秋风萧萧,送来一群群大雁,雁群掠过天际,划破寂静的高空。风的行踪难以捉摸,此刻又吹进了庭院,吹落了树叶,也吹入了刘禹锡的心。“独在异乡为异客”,这时候的刘禹锡客居在外,眼前的萧瑟肃杀之景,不免引发其心中的孤独与哀伤,更是勾起了他的思乡之情。游子心思敏感细腻,秋风犹如那情绪的导火索,点燃了他的伤感与孤寂。

    《始闻秋风》

    昔看黄菊与君别,今听玄蝉我却回。

    五夜飕飗枕前觉,一年颜状镜中来。

    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

    天地肃清堪四望,为君扶病上高台。

    秋天的诗词不全是悲凉的基调,同是刘禹锡的作品,《始闻秋风》却有进取高亢之意。又是一年秋天,秋风应时来临,再度与诗人见面。时间流淌,人也慢慢老去,容颜日渐衰老。虽说青春不在,身体抱恙,但是刘禹锡仍然迎着秋风登上高台,极目远眺,颇有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意思,仿佛年老和伤病并不能影响刘禹锡前进的步伐。这也是少有的,把秋风写出高昂情绪的作品。

    北风呼呼刮起,便是冬天的时节,此时气温日趋降低,人会觉得越来越冷。古代没有所谓的温室效应,保暖装备也没有现代这么齐全,一到冬天,顿感冰冷刺骨。冬天的风,正如不速之客,也就变得不那么讨喜了。

    《北风行》

    城外萧萧北风起,城上健儿吹落耳。

    将军玉帐貂鼠衣,手持酒杯看雪飞。

    城外北风卷地起,大雪纷飞冻彻骨,城楼上戍守的士兵冻得好像耳朵都要掉了,受苦受累保家卫国。然而,将军却穿着锦帽貂裘,手持酒杯赏雪景,与守城士兵过着截然不同的生活。诗人刘基虽无直接表露情感,但通过如此强烈的对比,我们已经能感受到那种辛辣的讽刺口吻。这极寒的北风,不仅刮在士兵们身上,更刮在有志之士的心里。

    《北风吹》

    北风吹,吹我庭前柏树枝。

    树坚不怕风吹动,节操棱棱还自持。

    [阅读全文]...

2022-02-18 05:25:45
  • 江上秋风动客情中客情的意思古诗词

  • 秋风
  • 江上秋风动客情中客情的意思古诗词

      “客情”是指出门在外旅客的思乡之情。整句话的意思是,一江秋水、瑟瑟秋风,不禁吹动了我这在外旅人的`思乡之情。

      原文

      夜书所见

      宋.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译文

      在孤寂夜里书写下所思念的景象

      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最记挂是自己疼爱的孩子,此时可能还在兴致勃勃地斗蟋蟀,夜深人静了还不肯睡眠。

      赏析

      本诗交织作者的凄情暖意、关怀挂心。古诗《夜书所见》唯美性,可从以下九方面赏析。

      1、借景抒情,以景入情。

      一二两句写自然环境,落木萧萧,寒声阵阵,秋风秋江,传达漂泊不定、凄怆落寞之感;引发后两句书写的思忆之情,思念家中小儿此时可能还在挑灯夜戏,挑逗斗蟀。孤独之时幻想天伦之情,萧索之景催发想念嬉耍之乐。以景入情,情景交融,相互映衬,构思神妙。

      2、动静结合,以动衬静。

      秋叶、秋风、秋声、秋江、秋舟、孤灯、顽童、斗蟀,均是写动景,动得有声有色、有光有影;篱落小屋,幽深夜晚,漆黑无边,这是写静景,静得凄神寒骨,令人惆怅满怀。那落叶片片,萧萧风声,却又引动诗人在幽静的深秋半夜挂念家中亲人思绪。

      3、悲欢交织,以欢掩悲。

      一二句写悲景,秋风扫落叶,长天送寒意;三四句叙欢情,深夜挑促织,异地思欢情。一悲一喜,悲喜交潜,以欢掩悲,更显游子流浪天涯的孤寂无奈、强烈思亲之情。

      4、虚实相益,以实映虚。

      全诗四句中一、二句写所见实景:叶落声寒,水动风凉;三、四句写引发想象:黑夜明灯,童观蟋斗。所见所闻,或明或暗,虚实相映。满耳秋声,满目秋夜,满怀乡情。实中有虚,寓虚于实,言寥寥而意无尽!

      5、心驰神往,远*互动。

      诗人因身受寂夜孤单之苦,而产生眷恋远方亲人之心。虽身在千里之距,嬉戏场景犹在眼前。*处寒叶声声扰,天伦乐事曼曼来。那物那景,直教人无限唏嘘。

      6、冷暖两分,“寒”“挑”传神。

      “寒”字一语双关,既有秋风袭来寒凉逼人之感,更有落泊天涯心神凄清之意。“挑”字于细节逼真见妙趣。写出儿童的专注嬉戏、轻挑细拨、忽屏息观斗、忽乍喜兴呼的斗蟋蟀场面,全在一“挑”。“挑”出了性格,“挑”出了神韵,“挑”出了思忆亲人温暖之情!

      7、“动”“知”连气,一气呵成。

      诗歌以落叶“送”寒, 寒声“动”情,情牵亲人,思亲慰寂,一气连成。“动”为诗“骨”,“知(思)”为诗“心”,做好了前后承接,使全诗起落得体、张驰有度。

      8、暗用典故,明了心意。

      “江上秋风动客情”暗用张翰辞官典故。据传晋人张翰官居洛阳,见秋风起而思念故乡,于是辞官回乡,了却心愿。“秋上心头使人愁”,更能传达诗人当时客居在外,乡愁满怀的心境。

      9、巧用修辞,情意绵长。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这一“送”一“动”,寓情于物,赋予梧叶、秋风以人的情态思绪。这些物态声情的诗文,怎不把读者带进这风送寒凉、情动秋江的意境之中,令人痴迷难返,惆怅满怀。“萧萧梧叶送寒声”妙用通感,以萧萧之声催动凄凉心境,用听觉形象沟通触觉感受,意味绵长。

      作者简介

      叶绍翁,南宋中期诗人,字嗣宗,号靖逸,处州龙泉人。祖籍建安(今福建建瓯),本姓李,后嗣于龙泉(今属浙江丽水)叶氏。生卒年不详。曾任朝廷小官。其学出自叶适,他长期隐居钱塘西湖之滨。作品有《四朝闻见录》、《靖逸小集》。叶绍翁是江湖派诗人,所著诗集《靖逸小集》。他的诗以七言绝句最佳,如《游园不值》:“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历来为人们所传诵。

    [阅读全文]...

2021-12-13 09:06:48
描写江上的古诗季节不限 - 句子
描写江上的古诗季节不限 - 语录
描写江上的古诗季节不限 - 说说
描写江上的古诗季节不限 - 名言
描写江上的古诗季节不限 - 诗词
描写江上的古诗季节不限 - 祝福
描写江上的古诗季节不限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