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乐游原这首古诗的诗意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乐游原这首古诗的诗意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乐游原这首古诗的诗意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乐游原这首古诗的诗意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李商隐(约813年—约858年),号玉谿生,晚唐著名诗人。
诗人夹在党争之间,左右为难、郁郁不得志,抱负无法施展。傍晚时分,心情郁闷,故赶着马车登上了乐游原散心,写下来这首《登乐游原》。
原文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黄昏。
译文
傍晚时分,心情郁闷不畅快 ,赶着马车登上乐游原。西落的太阳尽管还是那么的绚丽美好,可惜已经临*黄昏了。
词语注释
1.向晚:傍晚
2.意不适:心情不畅快
3.古原:指乐游原
赏析
乐游原上,归鸟盘旋着,准备归巢。诗人恰恰在这个时候赶着马车登上了乐游原。为什么临*黄昏才来呢?因为心情不畅快。
独立乐游原,晚风拂面,夕阳依旧绚丽美好。但诗人的郁闷心情并没有得到释怀。感慨道,西落的太阳尽管还是那么的绚丽美好,可惜已经临*黄昏了。
《乐游原》
作者:李商隐
原文: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黄昏。
注释:
1、乐游原:在长安(今西安)城南,是唐代长安城内地势最高地。汉宣帝立乐游庙,又名乐游苑。登上它可望长安城。乐游原在秦代属宜春苑的一部分,得名于西汉初年。《汉书·宣帝纪》载,“神爵三年,起乐游苑”。汉宣帝第一个皇后许氏产后死去葬于此,因“苑”与“原”谐音,乐游苑即被传为“乐游原”。对此《关中记》有记载:“宣帝许后葬长安县乐游里,立庙于曲江池北,曰乐游庙,因苑(《长安志》误作葬字)为名。”
2、向晚:傍晚。不适:不悦,不快。
3、古原:指乐游原。
4、*:快要。
诗意:
傍晚时心情不快,
驾着车登上古原。
夕阳啊无限美好,
只不过接*黄昏。
赏析:
这首诗反映了作者的伤感情绪。当诗人为排遣“意不适”的情怀而登上乐游原时,看到了一轮辉煌灿烂的黄昏斜阳,于是发乎感慨。
此诗前两句“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点明登古原的时间和原因。“向晚”指天色快黑了,“不适”指不悦。诗人心情忧郁,为了解闷,就驾着车子外出眺望风景,于是登上古原,即乐游原。自古诗人词客,善感多思,而每当登高望远,送目临风,更易引动无穷的思绪:家国之悲,身世之感,古今之情,人天之思,往往错综交织,所怅万千,殆难名状。陈子昂一经登上幽州古台,便发出了“念天地之悠悠”的感叹,恐怕是最有代表性的例子了。李商隐这次驱车登古原,却不是为了去寻求感慨,而是为了排遣他此际的“向晚意不适”的情怀。
后两句“夕阳无限好,只是*黄昏”描绘了这样一幅画面:余晖映照,晚霞满期天,山凝胭脂,气象万千。诗人将时代没落之感,家国沉沦之痛,身世迟暮之悲,一起熔铸于黄昏夕照下的景物画面中。“无限好”是对夕阳下的景象热烈赞美。然而“只是”二字,笔锋一转,转到深深的哀伤之中。这是诗人无力挽留美好事物所发出深长的慨叹。这两句是深含哲理的千古名言,蕴涵了这样一个意旨:景致之所以如此妖娆,正是因为在接*黄昏之时才显得无限美好。这*于格言式的慨叹涵义十分深刻,有人认为夕阳是嗟老伤穷、残光末路之感叹;也有人认为此为诗人热爱生命、执着人间而心光不灭,是积极的乐观主义精神。(m.ju.51tietu.net)其实这里不仅是对夕阳下的自然景象而发,也是对时代所发出的感叹。诗人李商隐透过当时唐帝国的暂繁荣,预见到社会的严重危机,而借此抒发一下内心的无奈感受。这两句诗所蕴含的博大而精深的哲理意味,后世被广泛引用,并且借用到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也引申、升华甚至反其意而为之,变消极为积极,化腐朽为神奇,产生全新的意义。因此它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和思想价值。
此诗不用典,语言明白如话,毫无雕饰,节奏明快,感喟深沉,富于哲理,是李诗中少有的,因此也是难能可贵的。
《登乐游原》
作者:李商隐
原文:
向晚意不适,
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
只是*黄昏。
注释:
1、意不适:心情不舒畅。
2、古原:即乐游原,是长安附*的名胜,在今陕西*安以南八百里的地方。
诗意:
临*傍晚时分,觉得心情不太舒畅;
驾车登上乐游原,心想把烦恼遣散。
看见夕阳无限美好,一片金光灿烂;
只是将*黄昏,美好时光终究短暂。
赏析:
这是一首登高望远,即景抒情的诗。首二句写驱车登古原的原因:是“向晚意不适”。后二句写登上古原触景生情,精神上得到一种享受和满足。(m.ju.51tietu.net)“夕阳无限好,只是*黄昏”二句,素来人们多解为“晚景虽好,可惜不能久留。”今人周汝昌认为:“只是”二句,“正是诗人的一腔热爱生活,执着人间,坚持理想而心光不灭的一种深情苦志。”这种看法,虽有新意,却不合诗人的身世,也不合诗人当时的情绪。
《游园不值》古诗诗意及原文赏析
《游园不值》是宋代诗人叶绍翁的名篇,这首小诗写诗人春日游园所见所感。全诗写得十分形象而又富有理趣,体现了取景小而含意深的特点,情景交融,脍炙人口。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游园不值》古诗诗意及原文赏析,欢迎阅览。
《游园不值》诗意
这首小诗写诗人春日游园所见所感,写的十分形象而又富有理趣。这首诗情景交融,千古传诵。不但表现了春天有着不能压抑的生机,而且流露出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描写出田园风光的幽静安逸、舒适惬意。这首诗还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一切美好、充满生命的新鲜事物,必须按照客观规律发展,任何外力都无法阻挡。
《游园不值》原文及翻译
《游园不值》叶绍翁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译文:
也许是园主担心我的木屐踩坏他那爱惜的青苔,轻轻地敲柴门,久久没有人来开。
可是这满园的春色毕竟是关不住的,你看,那儿有一枝粉红色的`杏花伸出墙头来。
⑴游园不值:想游园没能进门儿。值,遇到;不值,没得到机会。
⑵应怜:大概是感到心疼吧。应,表示猜测;怜,怜惜。屐(jī)齿:屐是木鞋,鞋底前后都有高跟儿,叫屐齿。
⑶小扣:轻轻地敲门。柴扉(fēi):用木柴、树枝编成的门。
赏析
这首诗在写作上有很多好处。其一是写春景而抓住了特点,突出了重点。陆游《马上作》云:“*桥小陌雨初收,淡日穿云翠霭浮。杨柳不遮春色断,一枝红杏出墙头。”用“杨柳”的金黄、嫩绿来衬托“红杏”的艳丽,可谓善于突出重点。叶绍翁这首诗应是从陆游诗中脱胎而来,用一“出”字把红杏拟人化,更是抓住了春景特点,突出了重点。
其二是“以少总多”,含蓄蕴藉。比如“一枝红杏”就是“满园春色”具体而集中的表现,一枝红杏就代表了墙内百花。
其三是景中有情,诗中有人,而且是优美的情、高洁的人。门虽设而常关,“小扣柴扉”又“久不开”,其人懒于社交,无心利禄,已不言可知。门虽常关,而满园春色却溢于墙外,其人怡情自然,丰神俊朗,更动人遐思。
其四是不仅景中含情,而且景中寓理,能够引起许多联想,从而给人以哲理的启示和精神的鼓舞。“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春色在这么一“关”一“出”之间,冲破围墙,溢出园外,显示出一种蓬蓬勃勃、关锁不住的生命力度。后人更赋予这两句诗以生活的哲理:新生事物一定会冲破重重困难,脱颖而出,蓬蓬勃勃地发展起来。这两句诗也便获得了新的生命,流传不绝。
关于古诗游子吟的诗意
在日常学*、工作和生活中,大家都收藏过令自己印象深刻的古诗吧,古诗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多种形式。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经典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关于古诗游子吟的诗意,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游子吟
唐代: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诗意】:
这是一首母爱的颂歌。诗中亲切真淳地吟颂了伟大的人性美——母爱。
诗的开头两句,所写的人是母与子,所写的物是线与衣,然而却点出了母子相依为命的骨肉之情。中间两句集中写慈母的动作和意态,表现了母亲对儿子的深笃之情。虽无言语,也无泪水,却充溢着爱的纯情,扣人心弦,催人泪下。最后两句是前四句的升华,以通俗形象的比喻,寄托赤子炽烈的情怀,对于春日般的母爱,小草似的儿女,怎能报答于万一呢?
全诗无华丽的`词藻,亦无巧琢雕饰,于清新流畅,淳朴素淡的语言中,饱含着浓郁醇美的诗味,情真意切,千百年来拨动多少读者的心弦,引起万千游子的共鸣。
译文
慈母用手中的针线,为远行的儿子赶制身上的衣衫。
临行前一针针密密地缝缀,怕的是儿子回来得晚衣服破损。
有谁敢说,子女像小草那样微弱的孝心,能够报答得了像春晖普泽的慈母恩情呢?
注释
⑴游子:古代称远游旅居的人。吟:诗体名称。
⑵游子:指诗人自己,以及各个离乡的游子。
⑶临:将要。
⑷意恐:担心。归:回来,回家。
⑸谁言:一作“难将”。言:说。寸草:小草。这里比喻子女。心:语义双关,既指草木的茎干,也指子女的心意。
⑹报得:报答。三春晖:春天灿烂的阳光,指慈母之恩。三春:旧称农历正月为孟春,二月为仲春,三月为季春,合称三春。晖:阳光。形容母爱如春天温暖、和煦的阳光照耀着子女。
创作背景
《游子吟》写在溧阳。此诗题下孟郊自注:“迎母溧上作”,孟郊早年漂泊无依,一生贫困潦倒,直到五十岁时才得到了一个溧阳县尉的卑微之职,结束了长年的漂泊流离生活,便将母亲接来住。诗人仕途失意,饱尝了世态炎凉,此时愈觉亲情之可贵,于是写出这首发于肺腑,感人至深的颂母之诗。
赏析
深挚的母爱,无时无刻不在沐浴着儿女们。然而对于孟郊这位常年颠沛流离、居无定所的游子来说,最值得回忆的,莫过于母子分离的痛苦时刻了。此诗描写的就是这种时候,慈母缝衣的普通场景,而表现的,却是诗人深沉的内心情感。
开头两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用“线”与“衣”两件极常见的东西将“慈母”与“游子”紧紧联系在一起,写出母子相依为命的骨肉感情。三、四句“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通过慈母为游子赶 制出门衣服的动作和心理的刻画,深化这种骨肉之情。母亲千针万线“密密缝”是因为怕儿子“迟迟”难归。伟大的母爱正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细节自然地流露出来。前面四句采用白描手法,不作任何修饰,但慈母的形象真切感人。
最后两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是作者直抒胸臆,对母爱作尽情的讴歌。这两句采用传统的比兴手法:儿女像区区小草,母爱如春天阳光。儿女怎能报答母爱于万一呢?悬绝的对比,形象的比喻,寄托着赤子对慈母发自肺腑的爱。
这是一首母爱的颂歌,在宦途失意的境况下,诗人饱尝世态炎凉,穷愁终身,故愈觉亲情之可贵。“诗从肺腑出,出辄愁肺腑”(苏轼《读孟郊诗》)。这首诗,虽无藻绘与雕饰,然而清新流畅,淳朴素淡中正见其诗味的浓郁醇美。
这首诗艺术地再现了人所共感的*凡而又伟大的人性美,所以千百年来赢得了无数读者强烈的共鸣。直到清朝,溧阳有两位诗人又吟出了这样的诗句:“父书空满筐,母线萦我襦”(史骐生《写怀》),“向来多少泪,都染手缝衣”(彭桂《建初弟来都省亲喜极有感》),足见此诗给后人的深刻印象。
《乐游原》古诗原文及译文
在**淡淡的学*、工作、生活中,许多人都接触过一些比较经典的古诗吧,古诗是*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又称古体诗或古风。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大家都称赞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乐游原》古诗原文及译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原文】
乐游原
(唐)李商隐
向晚意不适,
驱车登古原。
夕陽无限好,
只是*黄昏。
【注释】
1、乐游原:在长安(今西安)城南,是唐代长安城内地势最高地。汉宣帝立乐游庙,又名乐游苑、乐游原。登上它可望长安城。乐游原在秦代属宜春苑的一部分,得名于西汉初年。《汉书·宣帝纪》载,“神爵三年,起乐游苑”。也就是说,乐游原本名“乐游苑”,汉宣帝第一个皇后许氏产后死去葬于此,因“苑”与“原”谐音,乐游苑即被传为“乐游原”。对此《关中记》有记载:“宣帝许后葬长安县乐游里,立庙于曲江池北,曰乐游庙,因苑(《长安志》误作葬字)为名。”据葛洪《西京杂记》载,“乐游原自生玫瑰树,树下多苜蓿”,又“风在其间,长肃萧然,日照其花,有光彩”,故名苜蓿为“怀风”,时人也谓之“光风”或称“连枝草”。可见,玫瑰和苜蓿都是乐游原上有特色*的花卉和植物。直至中晚唐之交,乐游原仍然是京城人游玩的好去处。同时因为地理位置高便于览胜,文人墨客也经常来此做诗抒怀。唐代诗人们在乐游原留下了*百首珠玑绝句,历来为人所称道,诗人李商隐便是其中之一。
2、李商隐二十五岁时由令狐楚的儿子令狐陶推举得中进士,不久令狐楚死,他得到王茂之的器重,王将女儿嫁给了他。因为王茂之是李*一的重要人物,李商隐从此陷入牛李*一争不能自拔,在官一场之中异常失意,著名诗篇《乐游原》正是他心境郁闷的真实写照。
3、不适:不悦,不快。
【译文】
临*傍晚时分,觉得心情不太舒畅;
驾车登上乐游原,心想把烦恼遣散。
看见夕陽无限美好,一片金光灿烂;
只是将*黄昏,美好时光终究短暂。
今天到了傍晚时,我心中有些不惬意,于是就坐上马车,到古时的乐游原上游玩。这时望见将要落山的太陽,真是十分好看,可惜已*黄昏,不多时就要消灭了。
这首诗是作者赞美黄昏前的原野风光和表现自己的感受。诗人李商隐透过当时唐帝国的暂繁荣,预见到社会的严重危机。而“夕陽无限好,只是*黄昏”两句诗也表示:人到晚年,过往的良辰美景早已远去,不禁叹息光-阴-易逝,青春不再。这是迟暮者对美好人生的眷念,也是作者有感于生命的伟大与不可超越,而借此抒发一下内心的无奈感受。
这是一首久享盛名的佳作。
【诗意】
李商隐所处的时代是国运将尽的晚唐,尽管他有抱负,但是无法施展,很不得志。这首诗就很好的'反映了他的伤感情绪。当诗人为排遣“意不适”的情怀而登上乐游原时,看到了一轮辉煌灿烂的黄昏斜陽,于是发乎感慨。有人认为夕陽是嗟老伤穷、残光末路之感叹;也有人认为此为诗人热爱生命、执着人间而心光不灭,是积极的乐观主义精神。千百年来,此两种观念争论不休,莫衷一是。
前两句“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是说:傍晚时分我心情悒郁,驾着车登上古老的郊原。“向晚”指天色*快黑了,“不适”指不悦。诗人心情忧郁,为了解闷,就驾着车子外出眺望风景。“古原”就是乐游原,在长安城南,地势较高,是唐代的游览胜地。这两句,点明登古原的时间和原因。后两句“夕陽无限好,只是*黄昏”是说:夕陽下的景色*无限美好,只可惜已接*黄昏。“无限好”是对夕陽下的景象热烈赞美。然而“只是”二字,笔锋一转,转到深深的哀伤之中。这是诗人无力挽留美好事物所发出深长的慨叹。这两句*于格言式的慨叹涵义是十分深的,它不仅对夕陽下的自然景象而发,也是对时代所发出的感叹。诗人李商隐透过当时唐帝国的暂繁荣,预见到社会的严重危机,而借此抒发一下内心的无奈感受。
四时田园杂兴古诗原文及诗意
四时田园杂兴古诗是南宋诗人范成大的一组田园诗,全诗共60首,分别描写了春日、晚春、夏日、秋日和冬日各个时节农家生活的诗句,每个时节12首,反映出了当时农民生活的困苦。
四时田园杂兴古诗原文
春日田园杂兴(12首)
柳花深巷午鸡声,桑叶尖新绿未成。坐睡觉来无一事,满窗晴日看蚕生。
土膏欲动雨频催,万草千花一饷开。舍后荒畦犹绿秀,邻家鞭笋过墙来。
高田二麦接山青,傍水低田绿未耕。桃奇满村春似锦,踏歌椎鼓过清明。
老盆初熟杜茅柴,携向田头祭社来。巫媪莫嫌滋味薄,旗亭官酒更多灰。
社下烧钱鼓似雷,日斜扶得醉翁回。青枝满地花狼藉,知是儿孙斗草来。
骑吹东来里巷喧,行春车马闹如烟。系牛莫碍门前路,移系门西碌碡边。
寒食花枝插满头,蒨裙青袂几扁舟。一年一度游山寺,不上灵岩即虎丘。
郭里人家拜扫回,新开醪酒荐青梅。日长路好城门*,借我茅亭暖一杯。
步屧寻春有好怀,雨余蹄道水如杯。随人黄犬搀前去,走到溪边忽自回。
种园得果廑赏劳,不奈儿童鸟雀搔。已插棘针樊笋径,更铺渔纲盖樱桃。
吉日初开种稻包,南山雷动雨连宵。今年不欠秧田水,新涨看看拍小桥。
桑下春蔬绿满畦,菘心青嫩芥苔肥。溪头洗择店头卖,日暮裹盐沽酒归。
晚春田园杂兴(12首)
紫青莼菜卷荷香,玉雪芹芽拔薤长。自撷溪毛充晚供,短篷风雨宿横塘。
湖莲旧荡藕新翻,小小荷钱没涨痕。斟酌梅天风浪紧,更从外水种芦根。
蝴蝶双双入菜花,日长无客到田家。鸡飞过篱犬吠窦,知有行商来买茶。
湔裙水满绿苹洲,上巳微寒懒出游。薄暮蛙声连晓闹,今年田稻十分秋。
新绿园林晓气凉,晨炊蚤出看移秧。百花飘尽桑麻小,来路风来阿魏香。
三旬蚕忌闭门中,邻曲都无步往踪。犹是晓晴风露下,采桑时节暂相逢。
污莱一棱水周围,岁岁蜗庐没半扉。不看茭青难护岸,小舟撑取葑田归。
茅针香软渐包茸,蓬櫑甘酸半染红。采采归来儿女笑,杖头高挂小筠笼。
海雨江风浪作堆,时新鱼菜逐春回。荻芽抽笋河魨上,楝子开花石首来。
谷雨如丝复似尘,煮瓶浮蜡正尝新。牡丹破萼樱桃熟,未许飞花减却春。
雨后山家起较迟,天窗晓色半熹微。老翁欹枕听莺啭,童子开门放燕飞。
乌鸟投林过客稀,前山烟暝到柴扉。小童一棹舟如叶,独自编阑鸭阵归。
夏日田园杂兴(12首)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日长篱落无人过,唯有蜻蜓蛱蝶飞。
五月江吴麦秀寒,移秧披絮尚衣单。稻根科斗行如块,田水今年一尺宽。
二麦俱秋斗百钱,田家唤作小丰年。饼炉饭甑无饥色,接到西风熟稻天。
百沸缲汤雪涌波,缲车嘈囋雨鸣蓑。桑姑盆手交相贺,绵茧无多丝茧多。
小妇连宵上绢机,大耆催税急於飞。今年幸甚蚕桑熟,留得黄丝织夏衣。
下田戽水出江流,高垄翻江逆上沟。地势不齐人力尽,丁男长在踏车头。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槐叶初匀日气凉,葱葱鼠耳翠成双。三公只得三株看,闲客清阴满北窗。
黄尘行客汗如浆,少住侬家漱井香。借与门前磐石坐,柳阴亭午正风凉。
千顷芙蕖放棹嬉,花深迷路晚忘归。家人暗识船行处,时有惊忙小鸭飞。
采菱辛苦废犁鉏,血指流丹鬼质枯。无力买田聊种水,*来湖面亦收租。
蜩螗千万沸斜阳,蛙黾无边聒夜长。不把痴聋相对治,梦魂争得到藜床?
秋日田园杂兴(12首)
杞菊垂珠滴露红,两蛩相应语莎丛。虫丝罥尽黄葵叶,寂历高花侧晚风。
朱门巧夕沸欢声,田舍黄昏静掩扃。男解牵牛女能织,不须徼福渡河星。
橘蠹如蚕入化机,枝间垂茧似蓑衣。忽然蜕作多花蝶,翅粉才乾便学飞。
静看檐蛛结网低,无端妨碍小虫飞。蜻蜒倒挂蜂儿窘,催唤山童为解围。
垂成穑事苦艰难,忌雨嫌风更怯寒。牋诉天公休掠剩,半赏私债半输官。
秋来只怕雨垂垂,甲子无云万事宜。获稻毕工随晒谷,直须晴到入仓时。
中秋全景属潜夫,棹入空明看太湖。身外水天银一色,城中有此月明无。
新筑场泥镜面*,家家打稻趁霜晴。笑歌声里轻雷动,一夜连枷响到明。
古诗山行的诗意
在生活、工作和学*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一些使用较为普遍的古诗吧,古诗包括唐律形成以前所有体式的诗,也包括唐朝及唐以后仍按古式创作的诗。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古诗山行的诗意,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山行》作者是唐朝文学家杜牧。其全文古诗如下: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前言】
《山行》是诗人杜牧的一首描述和赞美深秋山林景色的七言绝句。这首诗描绘的是秋之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在这首诗中,杜牧以情驭景,敏捷、准确地捕捉足以体现自然美的形象,并把自己的情感融汇其中,使情感美与自然美水**融,情景互为一体。
全诗构思新颖,布局精巧,于萧瑟秋风中摄取绚丽秋色,与春光争胜,令人赏心悦目。这首小诗不只是即兴咏景,而且进而咏物言志,是诗人内在精神世界的表露。
【注释】
山行:在山中行走。
远上:登上远处的。
寒山:深秋季节的山。
石径:石子的小路。
斜:此字读xiá,为倾斜的意思。
深:另有版本作“生”。(“深”可明白为在云雾缭绕的的深处;“生”可明白为在构成白云的地方)
车:轿子。
坐:正因。
霜叶:枫树的叶子经深秋寒霜之后变成了红色。
枫林晚:傍晚时的枫树林。
红于:比……更红,本文指霜叶红于二月花。
【翻译】
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蜿蜒伸向山顶,在白云飘浮的地方有几户人家。停下来欣赏这枫林的景色,那火红的枫叶比江南二月的花还要红。
【赏析】
这首诗描绘的是秋之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诗里写了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一幅和
谐统一的画面。这些景物不是并列的处于同等地位,而是有机地联系在一齐,有主有从,有的处于画面的中心,有的`则处于陪衬地位。简单来说,前三句是宾,第四句是主,前三句是为第四句描绘背景、创造气氛,起铺垫和烘托作用的。
“远上寒山石径斜”,写山,写山路。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蜿蜓伸向山头。“远”字写出了山路的绵长,“斜”字与“上”字呼应,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
“白云深处有人家”,写云,写人家。诗人的目光顺着这条山路一向向上望去,在白云飘浮的地方,有几处山石砌成的石屋石墙。那里的“人家”照应了上句的“石径”,—这一条山间小路,就是那几户人家上上下下的通道。这样就把两种景物有机地联系在一齐了。有白云缭绕,说明山很高。诗人用横云断岭的手法,让这片片白云遮住读者的视线,却给人留下了想象的空间:在那白云之上,云外有山,必须会有另一种景色。
对这些景物,诗人只是在作客观的描述。虽然用了一个“寒”字,也只是为了逗出下文的“晚”字和“霜”字,并不表现诗人的感情倾向。它毕竟还只是在为后面的描述蓄势—勾勒枫林所在的环境。
“停车坐爱枫林晚”便不一样了,倾向性已经很鲜明,很强烈了。那山路、白云、人家都没有使诗人动心,这枫林晚景却使得他惊喜之情难以抑制。为了要停下来领略这山林风光,竟然顾不得驱车赶路。这句中的“晚”字用得无比精妙,它蕴含多层意思:
(1)点明前两句是白天所见,后两句则是傍晚之景。
(2)正因傍晚才有夕照,绚丽的晚霞和红艳的枫叶互相辉映,枫林才格外美丽。
(3)诗人流连忘返,到了傍晚,还舍不得登车离去,足见他对红叶喜爱之极。
(4)正因停车甚久,观察入微,才能悟出第四句“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样富有理趣的警句。
前两句所写的景物已经很美,但诗人爱的却是枫林。透过前后映衬,已经为描述枫林铺*垫稳,蓄势已足,于是水到渠成,引出了第四句,点明喜爱枫林的原因。“霜叶红于二月花”,把第三句补足,一片深秋枫林美景具体展现出来了。诗人惊喜地发此刻夕晖晚照下,枫叶流丹,层林如染,真是满山云锦,如烁彩霞,它比江南二月的春花还要火红,还要艳丽。难能可贵的是,诗人透过这一片红色,看到了秋天象春天一样的生命力使秋天的山林呈现一种热烈的、生机勃勃的景象。
诗人没有象一般封建文人那样,在秋季到来的时候,哀伤叹息,他歌颂的是大自然的秋色美,体现出了豪爽向上的精神,有一种英爽俊拔之气拂拂笔端,表现了诗人的才气,也表现了诗人的见地。这是一首秋色的赞歌。
第四句是全诗的中心,是诗人浓墨重彩、凝聚笔力写出来的。不仅仅前两句疏淡的景致成了这艳丽秋色的衬托,即使“停车坐爱枫林晚”一句,看似抒情叙事,实际上也起着写景衬托的作用:那停车而望、陶然而醉的诗人,也成了景色的一部分,有了这种景象,才更显出秋色的迷人。而一笔重写之后,戛然便止,又显得情韵悠扬,余味无穷。
全诗构思新颖,布局精巧,于萧瑟秋风中摄取绚丽秋色,与春光争胜,令人赏心悦目,精神发越。兼之语言明畅,音韵和谐。
汉乐府《长歌行》
原文:
qīng qīng yuán zhōng kuí青青园中葵,
zhāo lù dài rì xī 朝露待日晞。
yáng chūn bù dé zé 阳春布德泽,
wàn wù shēng guāng huī 万物生光辉。
cháng kǒng qiū jié zhì 常恐秋节至,
kūn huáng huā yè shuāi 焜黄华叶衰。
bǎi chuān dōng dào hǎi 百川东到海,
hé shí fù xī guī 何时复西归?
shǎo zhuàng bù nǔ lì 少壮不努力,
lǎo dà tú shāng bēi 老大徒伤悲。
译文:
园中的葵花绿油油无比茂盛。清晨的露珠亮晶晶迎着太阳。温暖的春天雨露滋润阳光照,世上的万物欣欣向荣多辉煌。常常担心寒秋季节将要来到。到那时花卉草木都衰败枯黄。时光流逝像万条江河刘东海。什么时候它会再向西流淌?年轻时不珍惜时间努力向上。年老力衰只能白白悔恨悲伤。
注释
长歌行:汉乐府曲题。
这首诗选自《乐府诗集》卷三十,属相和歌辞中的*调曲。葵:“葵”作为蔬菜名,指中国古代重要蔬菜之一。《诗经·豳风·七月》:“七月亨葵及菽。”李时珍《本草纲目》说“葵菜古人种为常食,今之种者颇鲜。有紫茎、白茎二种,以白茎为胜。大叶小花,花紫*,其最小者名鸭脚葵。其实大如指顶,皮薄而扁,实内子轻虚如榆荚仁。”歌行:指的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载,也有叫“歌”或者“行”的有长歌行短歌行,等。“青青园中葵”即指此。朝露:清晨的露水。晞:天亮,引申为阳光照耀。”阳春“句:阳是温和。阳春是露水和阳光都充足的时候,露水和阳光都是植物所需要的,都是大自然的恩惠,指的是温暖的春天。即所谓的”德泽“。 布:布施,给予。 德泽:恩惠。秋节:秋季。节:指时节,节令。焜黄:形容草木凋落枯黄的样子。 华(huā):同“花”。 衰:一说读“cuī”,因为古时候没有“shuāi”这个音;一说读shuāi,根据语文出版社出版的《古代汉语》,除了普通话的规范发音之外,任何其他的朗读法都是不可取的。百川:无数条江河。百,指很多,穿指河流。大河流。少壮:年轻力壮,指青少年时代。老大:指年老了,老年。徒:徒然,白白地。
赏析:这首诗从“园中葵”说起,着意描写春天的辉煌景象和气势。接着由此而想到秋天来临时草木枯黄。进一步联想到水流到海不复回。说明光阴如流水,一去不再回。最后劝导人们要珍惜青春年华,不要等老了再后悔。
《清明》
【宋】陆游
气候江吴异,清明乃尔寒!
老增丘墓感,贫苦道途难。
燕子家家入,梨花树树残。
一春回首尽,怀抱若为宽?
江南吴越气候与往年不同;今年清明尤其寒冷。
见到山丘墓地,年老徒增感叹;走在道路远途,贫穷困苦难行。
燕子依旧家家飞来飞去筑巢;梨花在风雨中凋落只剩下残枝。
一年的春天回头看即将过去;胸襟抱负哪里能够得到舒展呢?
1.江吴:广泛指吴越一带,狭指*江府吴郡。这里泛指。
2.乃尔:犹言如此,竟然如此。
3.老增:年老徒增。
4.丘墓:埋葬死人筑起的土堆叫“坟”,*者叫“墓”。《方言》卷十三记:“凡葬而无坟谓之墓。”这里指墓,而非坟。
5.贫苦:指贫穷遭遇困苦。
6.道途:道路,路途。
7.回首:指回头;回头看。
8.怀抱,指胸襟;抱负。
9.若为:怎样;怎堪。
江南的清明,是杜牧笔下“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的清明,也是“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的清明,更是“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的清明。这里的二月初,不特定指时间,而是一种美学感受。
清明,给我的美学体验是“迢迢春水初涨”的样子,一切在清明雨水的冲刷下,汇聚成一个叫做“春愁”的词汇,引起内心无尽的感伤。
这既不是王国维《人间词话》里的壮美,也不是优美,而是一种淡淡的凄美。
——对于落花伤春的凄美。
也是这首诗的主题。
首联,讲吴越的气候,原本一过春分,就分外明媚,到清明理应更加温暖。只是,南宋淳熙间的清明,比较特殊,它比历朝历代都要寒冷些。据一些专家考证,可能是吴越地区迎来了一个极寒时期。
陆游就在这极寒时期,感到一种心灵上的熨帖。偏安一隅的南宋小朝廷,营造出来的祥和景象,不就是泼在诗人心头的一盆凉水么。
寒冷来了,带来了风,带来了雨,也带来了落花。
李煜词: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无疑是寒冷清明最好的写照。
李煜的寒冷是心灵的寒冷,而陆游的寒冷,更多的是体表的寒冷,是真冷。
且看他第二句,脱口而出,清明怎么能够如此寒冷的呢,这哪里还像春天。
其实,在长江*,春天常常有“倒春寒”。今年清明前几日,江淮地区一阵寒冷袭来,不少人纷纷春衣改冬衣,就是最好的体现。
只不过,诗人的寒冷比我们前几日还要厉害得多。即便这样,诗人也没提酒御寒。
杜牧清明佳句“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一直成为经典。但寒流中的诗人此时却无心饮酒,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原来,诗人眼前的景象,实在不适合饮酒。且看诗人去干嘛去了。
颔联,“老增”对“贫苦”,“丘墓”对“道途”,是说自己又老又贫,想想年岁不多,仕途渺茫,便有一种哀愁袭上心头。
清明扫墓,本是传统*俗。但诗人却在扫墓的道路上,看到了许多荒废了的*墓。那些被埋葬的英雄,无不提醒着诗人,再不努力,就只能变成荒丘一堆。
英雄功业早成,而自己一事无成,也就更加惆怅。
贫穷本没有什么可哀的。只不过凭什么是陆游?难道读了一辈子书,就该是这样的下场吗?
想起余秋雨的《苏东坡突围》,陆游似乎也正在突围,在贫困中突围。宋代对待知识分子还算比较优渥,尚且如此贫困,那些生活在元、清下的知识分子就更不要说了。
像陆游这样饱读诗书、文韬武略、志向高远的有识之士,为什么就不能给他一个施展拳脚的*台,最终沦落到贫苦的地步?
颈联,可谓佳句。诗人用“燕子”对“梨花”,“家家”对“树树”,“入”对“残”,对仗工整。“残”,形容词作动词用。
此联,通过燕子、桃树,进一步渲染“寒”字。
小燕子们因为怕冷,一个个都躲进屋檐巢穴。梨花无枝可依,被寒冷风雨打落在地,偶尔残留枝头的,也冻得瑟瑟发抖。
雨打梨花春将尽。
尾联,诗人面对此景,不禁生发出感叹:一春将去,年华将老,我舒展怀抱的宽阔天地在哪里呢?
这是诗人对命运不幸发出的控诉,也是对古代社会不尊重知识分子的发出的控诉。
诗人的清明是灰暗的,因他所处的时代。而我们的清明是光明的。在“知识改变命运”的号召下,无数知识分子有了施展才华的舞台,不再忍受贫困,这无疑是华夏民族的巨大进步。
作者简介:严勇,文学硕士,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全国青年作家班第三期学员。现任泰州晚报副刊编辑,《稻河》编辑。已出版散文集《读书旅行》,文史集《泰州史话:运盐河边的城市》,随笔集《风韵泰州》。公开发表文章三百余篇。
古诗乐游原的诗意
乐游原古诗的诗意
乐游原这首古诗的诗意
登乐游原的古诗意思
乐游原古诗的意义
乐游原古诗的段意
乐游原诗句意思
乐游原古诗的画
乐游原古诗句
乐游原古诗的泽文
乐游原的古诗图片
乐游原的诗句
登乐游原古诗的诗词大意
乐游原的古诗配图
有关乐游原的古诗还
乐游原古诗的故事
乐游原古诗的草书
古诗乐游原是谁写的
古诗登乐游原的图片
乐游原的古诗含义
那个乐游原的古诗
乐游原的古诗背诵
古诗词的乐游原
李白的乐游原古诗
吃的药古诗登乐游原
乐游原古诗的信息
播放乐游原的古诗
乐游原诗句
登乐游原古诗的朗读
古诗李商隐的乐游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