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分析古诗人物情感的词语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分析古诗人物情感的词语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分析古诗人物情感的词语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分析古诗人物情感的词语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诗经采薇》的情感分析
《采薇》是《诗经·小雅》中的一首戍边之歌。全诗分为六章,每章八句,通过戍边士兵在归途中对战争生活的追忆,抒发了自己的内心感受,其中有思乡之情,有战斗激情,也有对生命的感伤,既突出了对国家的责任,也肯定了个人情感,表现出强烈的生命意识和人文精神。
采薇
朝代:先秦
原文: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靡室靡家,猃狁之故。不遑启居,猃狁之故。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归曰归,心亦忧止。 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采薇采薇,薇亦刚止。曰归曰归,岁亦阳止。 王事靡盬,不遑启处。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彼路斯何?君子之车。 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
驾彼四牡,四牡骙骙。君子所依,小人所腓。 四牡翼翼,象弭鱼服。岂不日戒?猃狁孔棘!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诗经采薇》的情感分析
诗的前三章以倒叙的方式,回忆了征战的苦况。作者以戍边士兵的身份描述了因天子之命而守卫边疆的紧张而艰辛的生活。狁凶悍,周家军士严阵以待,为了抵御狁的侵扰,他长期远离家室,戎马倥偬,多么渴望边境早日安定而返故乡!和传统的反战题材的诗歌不一样,《采薇》是通过戍边士兵对猃狁的仇恨来表现作者的爱国情怀的,更是通过对他们忠于职守的叙述——“不遑启居”“不遑启处”“岂敢定居”“岂不日戒”和他们内心极度思乡的强烈对比来表现的。全诗再衬以动人的自然景物的描写:薇之生,薇之柔,薇之刚,棠棣花开,都烘托了军士们“日戒”的生活,心里却是思归的情愫,这里写的.都是将士们的真实思想,反映了戍边士兵的爱国情怀和坚强作风以及艰辛的作战条件。
诗的四、五二章陡转笔锋,描写边防军士出征威仪,全篇气势为之一振,兵士们的爱国精神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当然,诗歌也多少流露出戍边士兵对苦乐不均的怨恨情绪。拉车的马儿“业业”“骙骙”,高大强壮,可见喂养得好,不言而喻,它们的主人吃喝更不会差;而士兵们却靠着采集薇菜勉强果腹,个个面带菜色,骨立形销。将帅坐在车上,服饰鲜明,神气活现;而士兵们则整日跟在车后跋涉,满脸尘土,衣衫残破……尽管在这里作者只是描写了将帅车骑的威武、服饰的华美,但字里行间略带几分讥讽之意。虽然如此,忧伤的情调并没有降低本篇作为爱国诗篇的价值,而是真挚地表现了人们的纯真朴实,合情合理的思想内容和情感,也正是这种纯正的真实性,赋予了这首诗强盛的生命力和感染力。
诗的末章写解甲归里。“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当年我离开家乡的时候,正是春天,柳丝低拂;“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今天我重返故乡,却是雨雪迷濛的冬天了。虽能生还,然昔日的征戍劳苦却只换来今日的“载渴载饥”,怎不令人黯然神伤?《采薇》末章已成为抒情作品的典范,为历代文学家所称颂。在这里,作者借景抒情,没有直接倾诉内心的感情,而是以春天随风飘拂的柳丝来渲染昔日上路时的依依不舍之情,用雨雪纷飞来表现今日返家时路途的艰难和内心的悲苦。让那股缠绵的深邃的飘忽的情思,从风景画面中流出,含蓄隽永,令人潸然泪下。
《采薇》一诗通过叙事刻画出士兵真实复杂的心理,把其置于家国、忠孝的宏大矛盾的背景之下,显现出小人物所不能承受的生命之重,使得人物形象立刻有了足够的张力。其实这是人类生命尊严和主体意识的觉醒,是我国古代诗歌抒情艺术的典范,影响深远。
《诗经采薇》译文
采薇采薇一把把,薇菜新芽已长大。说回家呀道回家,眼看一年又完啦。有家等于没有家,为跟玁狁去厮杀。没有空闲来坐下,为跟玁狁来厮杀。
采薇采薇一把把,薇菜柔嫩初发芽。说回家呀道回家,心里忧闷多牵挂。满腔愁绪火辣辣,又饥又渴真苦煞。防地调动难定下,书信托谁捎回家!
采薇采薇一把把,薇菜已老发杈枒。说回家呀道回家,转眼十月又到啦。王室差事没个罢,想要休息没闲暇。满怀忧愁太痛苦,生怕从此不回家。
什么花儿开得盛?棠棣花开密层层。什么车儿高又大?高大战车将军乘。驾起兵车要出战,四匹壮马齐奔腾。边地怎敢图安居?一月要争几回胜!
驾起四匹大公马,马儿雄骏高又大。将军威武倚车立,兵士掩护也靠它。四匹马儿多齐整,鱼皮箭袋雕弓挂。哪有一天不戒备,军情紧急不卸甲!
回想当初出征时,杨柳依依随风吹;如今回来路途中,大雪纷纷满天飞。道路泥泞难行走,又渴又饥真劳累。满心伤感满腔悲。我的哀痛谁体会!
关于咏雪的古诗分析
《咏雪》是南朝文学家刘义庆收录在《世说新语》中的一段文言散文。本文为关于咏雪的古诗分析,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世说新语》之《咏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译文
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聚会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谈诗论文。忽然间,雪下得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他哥哥的女儿道韫说:“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道韫是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分析
这是一则千古佳话,表现了女才子谢道韫杰出的诗歌才华、对事物细致的观察和具有灵活想象力。
据《晋书·王凝之妻谢氏传》及《世说新语·言语》篇载,谢安寒雪日尝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安欣然唱韵,兄子朗及兄女道韫赓歌(诗即如上),安大笑乐。
谢安所乐,在于裙钗不让须眉,侄女之诗才,更在侄子之上。按谢朗少有文名,《世说新语·言语》篇引《续晋阳秋》称他“文义艳发”,《文学》篇引《中兴书》说他“博涉有逸才”。所以叔父出韵起题,侄子即为唱和,正见其才思敏捷也。*心而论,“撒盐空中”亦不失为一种比方,雪,以其粉白晶莹飘散而下,谢朗就*取譬,用撤盐空中拟之,虽不高明,也差可形容了。
然而,聪颖的妹妹并不迷信兄长的才名。她觉得,以盐拟雪固然不错,但没有形容出雪花六瓣,随风飘舞,纷纷扬扬,无边无际的根本特征。于是,针对兄长的原句,她作了大胆的修正:“未若柳絮因风起。”
柳絮,作为春时景物,有似花非花,因风而起,飘忽无根,满天飞舞的特征。晋伍辑之《柳花赋》曾形容:“扬零花而雪飞,或风回而游薄,或雾乱而飙零,野净秽而同降,物均色而齐明。”谢道韫将此来比拟北风吹起漫天飞雪,堪称契合无间。取柳絮可比其形言其大,点明当时的“雪骤”之景,而“因风起”更指出它随风飘舞,漫无边际的自然特点。(宋代的贺铸《青玉案》词有“满城风絮”句。)由此较之,雪花柳絮,可谓是异迹而同趣了。如此再看“撒盐空中”的比方,则未免有局促见肘之诮了。
清人沈德潜说:“事难显陈,理难言罄,每托物连类以形之。”(《说诗晬语》卷下)比喻是诗歌的基本修辞手法。其要在于贴切传神,新颖入妙。这正是谢道韫此句高于他兄长的地方。
但是,真正的佳句名句之所以千古流传,播传人口,更重要还在于它能通过形象传达出作者内心的思想感情。谢道韫的这句诗,其佳处不仅在工干设譬,还在于透露出女才子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情怀。她将北风飞雪的严寒冬景,比作东风吹绵的和煦春色,正表现出女作者开朗乐观的胸襟以及对美好春光的.由衷向往。
据《晋书》本传,谢道韫的联句不仅得到她叔父的称赏,而且还受到在场嘉宾的一致赞许。这次联句,遂传为一时佳话,谢道韫从此也赢得了“咏絮才”的美名。后来南朝梁刘孝绰写过一首《对雪诗》,其中有“桂华殊皎皎,柳絮亦霏霏。讵比咸池曲,飘飖千里飞”。也许是受到谢道韫的启发。
须要说明的是,谢道韫的出色联句。并不是一时之功,刹那灵感,而是有她*时深厚的文学修养作基础的。《世说新语·言语》篇引《妇人集》称她“有文才,所著诗、赋、诔,颂传于世”。可惜绝大部分没有保存到今天。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暗天。
闲来垂钓坐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注解
1、珍馐:名贵的菜肴。
2、垂钓坐溪上:传说吕尚未遇周文王时,曾在溪(今陕西宝鸡市东南)垂钓。
3、乘舟梦日边:传说伊尹见汤以前,梦乘舟过日月之边。合用这两句典故,是比喻人生遇合无常,多出于偶然。
译文
金杯里装的名酒,每斗要价十千;
玉盘中盛的精美肴菜,收费万钱。
胸中郁闷呵,我停杯投箸吃不下;
拔剑环顾四周,我心里委实茫然。
想渡黄河,冰雪堵塞了这条大川;
要登太行,莽莽的风雪早已封山。
象吕尚垂钓碧溪,闲待东山再起;
又象伊尹做梦,他乘船经过日边。
世上行路呵多么艰难,多么艰难;
眼前歧路这么多,我该向北向南?
相信总有一天,能乘长风破万里浪;
高高挂起云帆,在沧海中勇往直前!
赏析
“行路难”多写世道艰难,表达离情别意。李白《行路难》共三首,蘅塘退士辑选其一。诗以“行路难”比喻世道险阻,抒写了诗人在政治道路上遭遇艰难时,产生的不可抑制的激愤情绪;但他并未因此而放弃远大的政治理想,仍盼着总有一天会施展自己的抱负,表现了他对人生前途乐观豪迈的气概,充满了积极浪漫主义的情调。
诗开头写“金樽美酒”、“玉盘珍馐”,给人一个欢乐的宴会场面。接着写“停杯投箸”、“拔剑四顾”,又向读者展现了作者感情波涛的冲击。中间四句,既感叹“冰塞川”、“雪满山”、又恍然神游千载之上,看到了吕尚、伊尹忽然得到重用。“行路难”四个短句,又表现了进退两难和继续追求的心理。最后两句,写自己理想总有一天能够实现。
全诗在高度傍徨与大量感叹之后,以“长风破浪会有时”忽开异境,并且坚信美好前景,终会到来,因而“直挂云帆济沧海”,激流勇进。蕴意波澜起伏,跌宕多姿。
[行路难分析]
关于《古诗十九首》的分析(通用5篇)
无论在学*、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都对那些朗朗上口的古诗很是熟悉吧,古诗包括唐律形成以前所有体式的诗,也包括唐朝及唐以后仍按古式创作的诗。你所见过的古诗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古诗》的分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古人在诗词创作中非常注重表现艺术,在写景、状物、言情、述志时,往往采用既对立又统一,既相反而又相成的辩证手法,让读者在品味赏读中获得无穷的艺术享受。这些辩证的表现手法包括点染、虚实、疏密、浓淡、离合、雅俗、曲直、隐显、巧拙等。下面以中学课本中涉及到的诗诗词为例,试作说明。
1、点染
点染,是国画的术语。原指画家在绘画时,有的地方点,有的地方染,从而绘出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后来借用到古诗词中来,指的是作者在有些地面正面点明旨意,有些地方侧面渲染。
这种手法在写景抒情的诗词中比较常见,一般用景物来染;用一句话,一个词来点出作者要抒发的感情。渲染是为了突出旨意,旨意统率渲染,相互依存,和谐统一。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其中的“断肠人在天涯”是点;其余各句均是“染”,以突出相思的伤悲。这样的例子在中学语文课本中还有很多,如柳永《雨霖铃》:“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其中第一句是“点”,点出“伤离别”;其余各句是“染”,渲染伤别之情。李清照的《声声慢》一词用“乍暖还寒”、“三杯两盏淡酒”、“晚来风急”、“雁过也”、“满地黄花”、“梧桐更兼细雨”来渲染自己的心绪,最后用“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点出“愁”的主旨。王实甫《长亭送别》中的[正宫][端正好],前面“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都是染,后面的“都是离人泪”是点。
2、虚实
虚实结合是古诗词重要的艺术手法之一。所谓“实”,是诗词中可以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具体捉摸到的部分;所谓“虚”则是指诗词中表现的存在于人的思想意识之中的部分。换言之,就方法而言,详细为实,简略为虚;具体为实,抽象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就对象而言,景为实,情为虚;眼见为实,想象为虚;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显者为实,隐者为虚;当前为实,过去和将来为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等等。
虚实结合,可以给人以无穷的暇想和绵长的回味,也可以使诗人的感情表达得更深沉而充分。如李白的《蜀道难》,以虚写实,从蚕丛开国说到五丁开山,由六龙回日写到子规夜啼,天马行空般地驰骋想象,创造出了让人惊叹不已的蜀道形象;诗人的情感表达得强烈而飘逸。李商隐的《锦瑟》运用“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四个典故,以虚(传说、典故)写虚(过去的经历、梦想、挫折等),诗人的感情真切而又深藏,让后学者产生了众多的揣度和想象,被喻为古代“朦胧诗”。而李煜的《虞美人》中“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却又以实写虚,将诗人抽象的“愁”化为了具体可感的江水滚滚,新鲜美妙。
3、疏密
诗词的疏密手法,主要是指描写人、事、景、物的密度。密度小者为疏,密度大者为密。疏者大笔勾勒,重在传神;密者工笔细描,重在铺写渲染。
在诗词中,疏利于写大景,密利于写小景;在词、曲中,婉约者较密;豪放者较疏。但在一首诗词中,诗人们也时而采用疏密结合的手法,构成一定的意境,如杜甫的《登高》中“风急天空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四句,前两句“风急”、“天高”、“猿啸”、“渚清”、“沙白”、“鸟飞”一句三个意象,显得绵密急促;后两句“落木”、“长江”一句一意象,显得物象稀少而疏阔。从美学角度看,密可以产生了一种紧促感,疏可以产生了一种弛缓和开朗感,一紧一缓,能给欣赏者带来心理的愉悦。又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四句,也是深得疏密之妙。前两句交代“雨后空山”、“秋天傍晚”,一写环境,一写时间,可谓疏朗简洁;后两句却写到“明月”、“青松”、“月光”、“清泉”、“石头”、“水花”,意象十分丰富;一疏显得宏阔,一密显出清幽,给人心旷神怡之感。
4、动静
客观事物的动静之态,给了诗人们许多创作的灵感,他们常常将事物的动、静结合起来描写,做到静中见动,动中见静,动静相生,动静互衬,妙趣无穷。
如查慎行的《舟夜书所见》:“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微微风簇浪,散作满天星。”前两句写静,后两句写动,富有生活情趣。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月静春山空。月出惊飞鸟,时鸣春涧中。”以动写静,花落、月出、山鸟的动,突出了春涧的幽静。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前两句写动,绘出一幅绚丽的图景;后两句写静,一言空间之广,一言时间之久,但也静中见动:景物动静的结合,反映了诗人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心理活动。李白的《望天门山》更是高妙,以“天门中断楚天开”写出了水神奇的“动”,力量巨大;又用“碧水东流至此回”写出了山雄奇险峻的静——强大力量的静;然后又用“*青山相对出”写静,又静中有动;“孤帆一片日边来”写动,又动中有静:动静相衬,即有力量的对抗,又有宁静与和谐,真可谓运笔如神!
5、浓淡
浓淡在绘画中,主要指色彩的深浅、明暗。后来用于文学创作,主要指语言的色彩。浓者,重笔浓彩,绚丽;淡者,素笔淡写,不尚雕饰。
就作者个人而言,有的追求素淡,有的追求浓艳,有的则浓淡兼施。浓淡相互映衬,可以收到鲜明生动的艺术效果。如王安石的《桂枝香金陵怀古》上片写金陵的壮丽秋景,用了“似练”、“翠峰”、“残阳”、“彩舟云淡”等,语言色彩华美;下片叹六朝竞逐豪华,吊古伤今,语言素淡;以浓衬淡,服务于政治家睹今鉴古的深远思虑。又如李清照的《一剪梅》,上片写“红藕”、“玉簟”、“罗裳”、“兰舟”、“锦书”、“月满”,色彩较浓;下片写“花”、“水”、“闲愁”,色彩较淡;浓淡相映,充分地渲染和抒发了词人的相思之苦:“浓”尚不可解其愁,“淡”又让她何以堪?
6、雅俗
雅俗是运用语言的一种艺术。“雅”是典雅,“俗”是通俗。
在诗词中适当运用雅语和俗语,就会雅俗共赏,增强诗歌的艺术魅力。如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前七句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蹰,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用词典雅,造句精工;结尾两句“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用语却极是通俗:这样以俗入雅,突出表达了词人关注百姓疾苦的情怀。又如白居易《忆江南》词,“江南好,风景旧曾谙”、“能不忆江南”,用语通俗;而“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用语典雅:不用雅,写不出江南之优美;不用俗,便失去了亲切感和独特的向往之情,可谓相得益彰。
7、巧拙
巧拙也是语言运用的艺术。“巧”是工巧,“拙”是朴拙,二者结合,常可收到别具一格、耐人寻味的艺术效果。
如姜夔的《扬州慢》:“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前一句朴拙,后两句工巧。无前者,后两句失去依托;无后者,前一句,失去了应有的表达效果:前后相合,一幅凄清之景顿生,一股兴叹之情流动。又如周邦颜的《苏幕遮》:“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前一句写太阳初升,露水渐干,比较朴实;后二句写青青池水,风吹水动,晃动的叶子仿佛在不断高举一样,用笔和造景都很巧。
8、曲直
曲与直是诗人表达感情的两种方式。“曲”是婉曲含蓄,“直”是直率明了。
一般来说,诗人心情*静时,喜欢含蓄委婉,感情激动时,便直吐为快。在现实生活中,作者的'思想感情常常是复杂变化的,因而在作品中总是兼用曲与直两种手法来表情达意,力求做到曲直互补,妙合其心。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描写令人神往的仙境世界,明写了对仙境的向往,暗写了对现实的强烈不满,属于“曲”的手法;到诗的结尾处却大呼:“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就是“直”,一曲一直间将诗人率真可爱的个性表现得淋漓尽致。白居易的《琵琶行》虽然也曲直兼用,但没有了李白的率真,而是以曲为主;他写琵琶女的身世遭遇,直接表明的是对下层歌妓和劳苦百姓的同情,曲折表达的却是政治受挫后,对现实的深刻认识和对世态炎凉的强烈不满。说自己的遭际属于“直”吧,可他还是表达得那么“曲”,不讲原委,只说同感。曲折与直率的运用,与诗人的心境有关,耐人寻味。
9、隐显
“隐”与“显”,也是诗人表达感情的两种方式。“隐显”与“曲直”非常相似,常常将两者联系在一起说,曲就显得隐,而直就显。
诗人在表达深藏内心而不便明言的思想感情时,往往隐约其辞,采用隐讳曲折的方式。如朱庆馀的《*试上张水部》,明明是想说自己考前心里没底,又期待成功,盼望张籍的帮助,却又隐讳曲折地虚拟新妇的口气问新郎:“画眉深浅入时无?”又如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在明了抒发哀悼亡妻之情的同时,也隐约地抒发了“尘满面,鬓如霜”的政治失意之情。
10、离合
离合是一种离题旁涉与紧扣题目的辩证表现手法。直写题目,内容就会局促;荡开笔墨,内容又会偏离题目。而离合就是要讲究直写与旁写,正写与侧写的和谐,侧写、旁写都要做到服务于正写,服务于题目,从而使诗词意脉相连,似断实续,摇曳多姿。
这种手法在咏物的诗词中表现得非常突出,因为古人主张咏物要力求“不即不离”、“不沾不滞”。如苏轼的《水龙吟》:“似花还是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开篇摇曳入题,以似花非花、无情有思吟咏杨花,接着由杨花衍生出思妇意象,人与花、物与情,在不即不离之间,咏物而不滞于物,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
一、常规分析
每一首诗词都有一些“比较固定”的基本要素,比如季节、时间,人物(主人公)及其相关动作,人物所处地点和人物心情等。当然,这里说的“比较固定”,是指这些要素在诗词中通常都会描述出来:有些诗词表现的明显,有些诗词则表现的隐晦。虽然隐晦,但认真去寻察还是能发现的。在鉴赏分析时若能抓住这些基本要素进行有效分析,往往能切中诗歌命脉,明确诗词“画意”,体会诗情。请看下面的鉴赏示例:
饯别王十一南游
刘长卿
望君烟水阔,挥手泪沾巾。
飞鸟没何处,青山空向人。
长江一帆远,落日五湖春。
谁见汀洲上,相思愁白蘋。
赏析:这是一首送别诗。从诗题看,抒情主人公是诗人自己。“青山”暗点季节是春天,“落日五湖春”一句虽是诗人的想象之景,但也点明了是春天时节。“汀洲”是指水边*地。春光明媚,景色怡人,本该是踏春赏景的好时节,但此时诗人身处如此妙境又在做什么呢?通过“望”、“挥手”、“泪沾巾”这一系列动作,我们发现诗人浓墨重彩地渲染了自己出神凝思、依依惜别的忧伤情绪。最后一句一个“愁”字则更鲜明地点染出诗人心中那份无尽的失落、惆怅的伤感。全诗境界开阔,新颖别致,情景交融,意味不尽。
二、意象分析
刘勰说:“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抒情性是诗词的第一特性。但古典诗词在表达情感方面比较含蓄,大多都是借助景或物来抒**感的,这些景或物都明显带上主人公的感情色彩。这些景或物就是意象。意象是作者用来表达思想,抒发感情的载体。我们就是要抓住这些意象,仔细体味,通过联想、想象感悟诗词营造的意境,从而准确“入情”。请看下面的鉴赏示例:
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其六)
杜甫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赏析:这首诗写了哪些意象呢?有人家、花朵、蝴蝶、黄莺。诗歌前二句突出花之多且繁盛,“千朵万朵”是上句“满”的具体化,“表现了春天盎然的生机。蝴蝶竞相在花丛间翩跹飞舞,着一”戏“字,表现了蝶儿欢快的心情。”留连“则表明蝶儿对姹紫嫣红的花朵的深情依恋。黄莺呢?它正跳跃于枝头,展开婉转清丽的喉咙歌唱呢,像是在为明媚灿烂的春天送去一支美妙的赞歌。”娇“表现了莺儿的忸怩喜悦的神态。”恰恰“突出莺儿啼叫的清丽。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诗中的这些意象充分浸润了作者内心的欣喜之情,表达了诗人对生机盎然的春天的喜爱,对现实生活的无限热爱。全诗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三、表达技巧分析
关于咏雪的古诗分析
《咏雪》是南朝文学家刘义庆收录在《世说新语》中的一段文言散文.本文为关于咏雪的古诗分析,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世说新语》之《咏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译文
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聚会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谈诗论文.忽然间,雪下得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他哥哥的女儿道韫说:“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道韫是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分析
这是一则千古佳话,表现了女才子谢道韫杰出的诗歌才华、对事物细致的观察和具有灵活想象力.
据《晋书·王凝之妻谢氏传》及《世说新语·言语》篇载,谢安寒雪日尝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安欣然唱韵,兄子朗及兄女道韫赓歌(诗即如上),安大笑乐.
谢安所乐,在于裙钗不让须眉,侄女之诗才,更在侄子之上.按谢朗少有文名,《世说新语·言语》篇引《续晋阳秋》称他“文义艳发”,《文学》篇引《中兴书》说他“博涉有逸才”.所以叔父出韵起题,侄子即为唱和,正见其才思敏捷也.*心而论,“撒盐空中”亦不失为一种比方,雪,以其粉白晶莹飘散而下,谢朗就*取譬,用撤盐空中拟之,虽不高明,也差可形容了.
然而,聪颖的妹妹并不迷信兄长的才名.她觉得,以盐拟雪固然不错,但没有形容出雪花六瓣,随风飘舞,纷纷扬扬,无边无际的根本特征.于是,针对兄长的原句,她作了大胆的.修正:“未若柳絮因风起.”
柳絮,作为春时景物,有似花非花,因风而起,飘忽无根,满天飞舞的特征.晋伍辑之《柳花赋》曾形容:“扬零花而雪飞,或风回而游薄,或雾乱而飙零,野净秽而同降,物均色而齐明.”谢道韫将此来比拟北风吹起漫天飞雪,堪称契合无间.取柳絮可比其形言其大,点明当时的“雪骤”之景,而“因风起”更指出它随风飘舞,漫无边际的自然特点.(宋代的贺铸《青玉案》词有“满城风絮”句.)由此较之,雪花柳絮,可谓是异迹而同趣了.如此再看“撒盐空中”的比方,则未免有局促见肘之诮了.
清人沈德潜说:“事难显陈,理难言罄,每托物连类以形之.”(《说诗晬语》卷下)比喻是诗歌的基本修辞手法.其要在于贴切传神,新颖入妙.这正是谢道韫此句高于他兄长的地方.
但是,真正的佳句名句之所以千古流传,播传人口,更重要还在于它能通过形象传达出作者内心的思想感情.谢道韫的这句诗,其佳处不仅在工干设譬,还在于透露出女才子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情怀.她将北风飞雪的严寒冬景,比作东风吹绵的和煦春色,正表现出女作者开朗乐观的胸襟以及对美好春光的由衷向往.
据《晋书》本传,谢道韫的联句不仅得到她叔父的称赏,而且还受到在场嘉宾的一致赞许.这次联句,遂传为一时佳话,谢道韫从此也赢得了“咏絮才”的美名.后来南朝梁刘孝绰写过一首《对雪诗》,其中有“桂华殊皎皎,柳絮亦霏霏.讵比咸池曲,飘飖千里飞”.也许是受到谢道韫的启发.
须要说明的是,谢道韫的出色联句.并不是一时之功,刹那灵感,而是有她*时深厚的文学修养作基础的.《世说新语·言语》篇引《妇人集》称她“有文才,所著诗、赋、诔,颂传于世”.可惜绝大部分没有保存到今天.
古诗词的辩证表现手法分析
古人在诗词创作中非常注重表现艺术,在写景、状物、言情、述志时,往往采用既对立又统一,既相反而又相成的辩证手法,让读者在品味赏读中获得无穷的艺术享受。这些辩证的表现手法包括点染、虚实、疏密、浓淡、离合、雅俗、曲直、隐显、巧拙等。下面以中学课本中涉及到的诗诗词为例,试作说明。
1、点染
点染,是国画的术语。原指画家在绘画时,有的地方点,有的地方染,从而绘出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后来借用到古诗词中来,指的是作者在有些地面正面点明旨意,有些地方侧面渲染。
这种手法在写景抒情的诗词中比较常见,一般用景物来染;用一句话,一个词来点出作者要抒发的感情。渲染是为了突出旨意,旨意统率渲染,相互依存,和谐统一。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其中的“断肠人在天涯”是点;其余各句均是“染”,以突出相思的伤悲。这样的例子在中学语文课本中还有很多,如柳永《雨霖铃》:“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其中第一句是“点”,点出“伤离别”;其余各句是“染”,渲染伤别之情。李清照的《声声慢》一词用“乍暖还寒”、“三杯两盏淡酒”、“晚来风急”、“雁过也”、“满地黄花”、“梧桐更兼细雨”来渲染自己的心绪,最后用“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点出“愁”的主旨。王实甫《长亭送别》中的[正宫][端正好],前面“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都是染,后面的“都是离人泪”是点。
2、虚实
虚实结合是古诗词重要的艺术手法之一。所谓“实”,是诗词中可以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具体捉摸到的部分;所谓“虚”则是指诗词中表现的存在于人的思想意识之中的部分。换言之,就方法而言,详细为实,简略为虚;具体为实,抽象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就对象而言,景为实,情为虚;眼见为实,想象为虚;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显者为实,隐者为虚;当前为实,过去和将来为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等等。
虚实结合,可以给人以无穷的暇想和绵长的回味,也可以使诗人的感情表达得更深沉而充分。如李白的《蜀道难》,以虚写实,从蚕丛开国说到五丁开山,由六龙回日写到子规夜啼,天马行空般地驰骋想象,创造出了让人惊叹不已的蜀道形象;诗人的情感表达得强烈而飘逸。李商隐的《锦瑟》运用“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四个典故,以虚(传说、典故)写虚(过去的经历、梦想、挫折等),诗人的感情真切而又深藏,让后学者产生了众多的揣度和想象,被喻为古代“朦胧诗”。而李煜的《虞美人》中“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却又以实写虚,将诗人抽象的“愁”化为了具体可感的江水滚滚,新鲜美妙。
3、疏密
诗词的疏密手法,主要是指描写人、事、景、物的密度。密度小者为疏,密度大者为密。疏者大笔勾勒,重在传神;密者工笔细描,重在铺写渲染。
在诗词中,疏利于写大景,密利于写小景;在词、曲中,婉约者较密;豪放者较疏。但在一首诗词中,诗人们也时而采用疏密结合的手法,构成一定的意境,如杜甫的《登高》中“风急天空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四句,前两句“风急”、“天高”、“猿啸”、“渚清”、“沙白”、“鸟飞”一句三个意象,显得绵密急促;后两句“落木”、“长江”一句一意象,显得物象稀少而疏阔。从美学角度看,密可以产生了一种紧促感,疏可以产生了一种弛缓和开朗感,一紧一缓,能给欣赏者带来心理的`愉悦。又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四句,也是深得疏密之妙。前两句交代“雨后空山”、“秋天傍晚”,一写环境,一写时间,可谓疏朗简洁;后两句却写到“明月”、“青松”、“月光”、“清泉”、“石头”、“水花”,意象十分丰富;一疏显得宏阔,一密显出清幽,给人心旷神怡之感。
4、动静
客观事物的动静之态,给了诗人们许多创作的灵感,他们常常将事物的动、静结合起来描写,做到静中见动,动中见静,动静相生,动静互衬,妙趣无穷。
如查慎行的《舟夜书所见》:“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微微风簇浪,散作满天星。”前两句写静,后两句写动,富有生活情趣。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月静春山空。月出惊飞鸟,时鸣春涧中。”以动写静,花落、月出、山鸟的动,突出了春涧的幽静。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前两句写动,绘出一幅绚丽的图景;后两句写静,一言空间之广,一言时间之久,但也静中见动:景物动静的结合,反映了诗人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心理活动。李白的《望天门山》更是高妙,以“天门中断楚天开”写出了水神奇的“动”,力量巨大;又用“碧水东流至此回”写出了山雄奇险峻的静——强大力量的静;然后又用“*青山相对出”写静,又静中有动;“孤帆一片日边来”写动,又动中有静:动静相衬,即有力量的对抗,又有宁静与和谐,真可谓运笔如神!
5、浓淡
浓淡在绘画中,主要指色彩的深浅、明暗。后来用于文学创作,主要指语言的色彩。浓者,重笔浓彩,绚丽;淡者,素笔淡写,不尚雕饰。
就作者个人而言,有的追求素淡,有的追求浓艳,有的则浓淡兼施。浓淡相互映衬,可以收到鲜明生动的艺术效果。如王安石的《桂枝香金陵怀古》上片写金陵的壮丽秋景,用了“似练”、“翠峰”、“残阳”、“彩舟云淡”等,语言色彩华美;下片叹六朝竞逐豪华,吊古伤今,语言素淡;以浓衬淡,服务于政治家睹今鉴古的深远思虑。又如李清照的《一剪梅》,上片写“红藕”、“玉簟”、“罗裳”、“兰舟”、“锦书”、“月满”,色彩较浓;下片写“花”、“水”、“闲愁”,色彩较淡;浓淡相映,充分地渲染和抒发了词人的相思之苦:“浓”尚不可解其愁,“淡”又让她何以堪?
6、雅俗
雅俗是运用语言的一种艺术。“雅”是典雅,“俗”是通俗。
在诗词中适当运用雅语和俗语,就会雅俗共赏,增强诗歌的艺术魅力。如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前七句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蹰,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用词典雅,造句精工;结尾两句“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用语却极是通俗:这样以俗入雅,突出表达了词人关注百姓疾苦的情怀。又如白居易《忆江南》词,“江南好,风景旧曾谙”、“能不忆江南”,用语通俗;而“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用语典雅:不用雅,写不出江南之优美;不用俗,便失去了亲切感和独特的向往之情,可谓相得益彰。
7、巧拙
巧拙也是语言运用的艺术。“巧”是工巧,“拙”是朴拙,二者结合,常可收到别具一格、耐人寻味的艺术效果。
如姜夔的《扬州慢》:“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前一句朴拙,后两句工巧。无前者,后两句失去依托;无后者,前一句,失去了应有的表达效果:前后相合,一幅凄清之景顿生,一股兴叹之情流动。又如周邦颜的《苏幕遮》:“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前一句写太阳初升,露水渐干,比较朴实;后二句写青青池水,风吹水动,晃动的叶子仿佛在不断高举一样,用笔和造景都很巧。
8、曲直
曲与直是诗人表达感情的两种方式。“曲”是婉曲含蓄,“直”是直率明了。
一般来说,诗人心情*静时,喜欢含蓄委婉,感情激动时,便直吐为快。在现实生活中,作者的思想感情常常是复杂变化的,因而在作品中总是兼用曲与直两种手法来表情达意,力求做到曲直互补,妙合其心。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描写令人神往的仙境世界,明写了对仙境的向往,暗写了对现实的强烈不满,属于“曲”的手法;到诗的结尾处却大呼:“安能摧眉折腰事*,使我不得开心颜!”这就是“直”,一曲一直间将诗人率真可爱的个性表现得淋漓尽致。白居易的《琵琶行》虽然也曲直兼用,但没有了李白的率真,而是以曲为主;他写琵琶女的身世遭遇,直接表明的是对下层歌妓和劳苦百姓的同情,曲折表达的却是政治受挫后,对现实的深刻认识和对世态炎凉的强烈不满。说自己的遭际属于“直”吧,可他还是表达得那么“曲”,不讲原委,只说同感。曲折与直率的运用,与诗人的心境有关,耐人寻味。
9、隐显
“隐”与“显”,也是诗人表达感情的两种方式。“隐显”与“曲直”非常相似,常常将两者联系在一起说,曲就显得隐,而直就显。
诗人在表达深藏内心而不便明言的思想感情时,往往隐约其辞,采用隐讳曲折的方式。如朱庆馀的《*试上张水部》,明明是想说自己考前心里没底,又期待成功,盼望张籍的帮助,却又隐讳曲折地虚拟新妇的口气问新郎:“画眉深浅入时无?”又如苏轼《江城子》“……不思量,自难忘”,在明了抒发哀悼亡妻之情的同时,也隐约地抒发了“尘满面,鬓如霜”的政治失意之情。
10、离合
离合是一种离题旁涉与紧扣题目的辩证表现手法。直写题目,内容就会局促;荡开笔墨,内容又会偏离题目。而离合就是要讲究直写与旁写,正写与侧写的和谐,侧写、旁写都要做到服务于正写,服务于题目,从而使诗词意脉相连,似断实续,摇曳多姿。
这种手法在咏物的诗词中表现得非常突出,因为古人主张咏物要力求“不即不离”、“不沾不滞”。如苏轼的《水龙吟》:“似花还是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开篇摇曳入题,以似花非花、无情有思吟咏杨花,接着由杨花衍生出思妇意象,人与花、物与情,在不即不离之间,咏物而不滞于物,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
花荣人物形象分析
无论在学*、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水浒传吧。相信很多朋友都对里面的人物感到非常苦恼吧,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花荣人物形象分析,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花荣,梁山泊英雄中排行第九,马军八骠骑兼先锋使之首。原是清风寨副知寨,使一杆长枪,一张弓射遍天下无敌手,如西汉“飞将”李广,人称“小李广”。清风寨正知寨刘高陷害其挚友宋江,花荣得知后造反,大战黄信、秦明,解救宋江。花荣多次用神箭建立奇功,人赞“神臂将军”。英姿飒爽,眉目如画,是梁山第一美将军。受招安征方腊,箭射方腊国师“宝光如来”邓元觉。后花荣被封应天府兵马统制。后来他和吴用痛感奸臣当道,一起缢死在宋江墓前。 姓名:花荣
梁山排名:九天罡:天英星
职业:清风寨副知寨 (一文一武,他是武知寨)
武器:雪山飞龙枪,天地日月弓,北斗七星箭(以弓为主)
技能:冻神之刺,花吹雪之舞,星光四射
性格:万夫不当之勇,正直、自信、儒雅、文秀、嫉恶如仇、忠心,重情重义。
原著出场回目:第33回 (第22回第一次出现名字,32回再次出现名字,33回真人亮相)
出身及 绰号:花荣,上梁山前为清风寨武知寨,少年将军,宋江的旧友。生得一双俊目,齿白唇红,眉飞入鬓,细腰乍臂,银盔银甲,善骑劣马,能开硬弓,掌中一条银枪,有着一身惊人的好武艺,射得一手好箭,能够百步穿杨,人们爱其武艺,把他比做汉朝的名将李广,因此,江湖上人送美誉“小李广”。
结局:花荣自上梁山后屡立战功,被称为“神臂将”“银*”,梁山好汉受招安后,花荣随宋江*定了辽国、田虎、王庆、方腊,其间,多次大显神威,枪挑箭射,威风八面。他曾在盖州城下,连射田虎部下大将方琼、张翔、杨端等数人,被称为“神箭将军”,敌军闻之丧胆;大战睦州时,阵前一箭射死方腊手下国师邓元觉立下大功。*南归京后被授予应天府兵马都统制。宋江受蔡、高、童、杨四奸陷害饮鸩而亡后,花荣、吴用闻讯赶至蓼儿洼,在宋江墓前大哭一场,双双自缢,赴义而亡。
有关的章回:
033 宋江夜看小鳌山,花荣大闹清风寨
035 石将军村店寄书,小李广梁山射雁
“小李广”花荣花荣是“及时雨”宋江的好友,清风寨副知寨,射得一手好箭。宋江怒杀阎婆惜后来投奔花荣,于路在清风山救了被“矮脚虎”王英掳上山的清风寨知寨刘高之妻。不料刘高妻恩将仇报,在元夜观灯时唆使其夫将宋江抓住拷打;花荣大怒,抢回宋江并显神箭风威吓跑刘高军士;刘高告上青州,知府派都监“镇三山”黄信来假做调解,将花荣擒拿,与宋江一并押解青州,路上为清风山好汉燕顺、王英、郑天寿救下,并杀了刘高。黄信逃回清风寨写信求救,知府命本州兵马总管“霹雳火”秦明带兵征剿清风山,花荣出阵与秦明大战,箭射秦明盔缨,后宋江设计收降秦明,花荣、黄信与清风山人马一同投奔了梁山。
众人路过对影山,恰逢吕方、郭盛比武,两枝画戟上的豹尾彩绦纠结不开,花荣一箭射去分开两戟,艺惊众人;上梁山后晁盖闻之不信,恰好天边有雁群飞过,花荣说要射第三只雁的雁头,弓开之处,弦响雁落,从此,满山之人无一不敬佩花荣。花荣上梁山后为多次用神箭建立奇功,人赞“神臂将军”、“银*”。他英姿飒爽,眉目如画,是梁山第一美将军。
梁山受招安后,花荣随宋江*定了辽国、田虎、王庆、方腊。他曾在盖州城下,连射田虎部下大将方琼、张翔、杨端等数人,敌军闻之丧胆;大战睦州时,阵前一箭射死方腊国师“宝光如来”邓元觉。花荣因功被封为应天府兵马统制。后来他和吴用得知宋江、李逵死讯,痛感奸臣当道,一起缢死在宋江墓前。
花荣外貌
齿白唇红双眼俊,两眉入鬓常清。细腰宽膀似猿形。能骑乖劣马,爱放海东青。百步穿杨神臂健,弓开秋月分明。雕翎箭发迸寒星。人称小李广,将种是花荣。
由此可见,齿白唇红,面如冠玉的花荣,论相貌堪比潘安宋玉,增一分则肥,减一分则瘦。用现代审美标准来说,真是要脸蛋有脸蛋,要身材有身材。
小李广花荣不仅相貌出色,身手也相当了得!作为将门虎子,名门之后,官拜清风寨副知寨,枪法出神入化,罕有匹敌。当然最令人津津乐道的是他的神箭绝学,弓开满月,箭去流星,乱军之中取敌首级如探囊取物,己方“花荣施射”,敌方“花容失色”! 花荣的神箭绝学应该是水浒中最出色的武学技术了,很多人都对他“梁山泊射雁”、“祝家庄灭灯”两番经典出手念念不忘。“梁山泊射雁”一举奠定花荣在梁山排位上的座次,正所谓: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由此一战成名,人送外号“神臂将军”!而在奠定宋老大梁山地位的关键一战“攻打祝家庄”战役中,要不是花荣将敌方侦察红灯一箭射落,梁山好汉早已全军覆没,哪里轮到后来宋黑厮这般耀武扬威?
在梁山大大小小*百战中,小李广就是一面旗帜,一种无形的震慑力量。两军相遇,双方主将倘若势均力敌,如果其中一方突施冷箭,往往能够做到一击必杀!小李广大名满江湖,绝非浪得虚名之辈!所以我们看到,方腊手下大将“小养由基”庞万春(也是个神箭手),对于梁山好汉向来以“草寇”冠之,然而对于花荣,却也不敢大意“我听得你这厮伙里,有个甚么小李广花荣,着他出来,和我比箭。”这正是一种高手寂寞、英雄相惜的心理在作怪。
宋江最贴心的心腹除了李逵,便是他花荣。李逵是在江州以十两银子收购的死士,花荣为何和宋江交情这般铁杆,小说中却未曾详细交代,只是简略说两人一直是朋友。
清风寨里走出的那个少年军官,拖住宋江便拜。 那人生得如何?但见:
齿白唇红双眼俊,两眉入鬓常清,细腰宽膀似猿形。能骑乖劣马,爱放海东青,百步穿杨神臂健,弓开秋月分明,雕翎箭发迸寒星。人称小李广,将种是花荣。
通过这段描写,可以想象出一位容貌俊朗、身材矫健的英姿少年。金圣叹水浒批语:“看他写花荣,文秀之极”,因称花荣为“翩翩儒将”。花荣的第一次出场乃是出自宋江之口,宋江杀了阎婆惜,要找个地方避难,宋江考虑了三个去处:“一是沧州横海郡小旋风柴进庄上;二乃青州清风寨小李广花荣处;三者是白虎山孔太公庄上。”此是宋江随口提及清风寨小李广花荣。“清风寨”“小李广”“花荣”三词组合,气象不同。“清风寨”给人以天朗气清、风和日丽之感,如沐好风,如临好水。寨名包含深意。“小李广”之号更是别具威风,“花荣”之名亦露生机蓬勃富贵之气。
这样一位帅哥,和水浒头子宋江关系也不一般。不然,宋江避难之时,也不会把花荣处列在第二。再是,宋江到清风寨里,和花荣相见礼毕,花荣又“唤出浑家崔氏,来拜伯伯。拜罢,又叫妹子出来拜了哥哥”。
花荣的容貌出众,谈吐也甚有学养。与宋江相见之时,一番告白便可见端的:“自从别了兄长,屈指又是五六年矣,常常会想今日天赐,幸得哥哥到此相见一面,大慰*生。”读到这里,忍不住便会想起李逵的“粗”,动不动一个“鸟”字不离口。花荣的谈吐毫无文人酸气。但若认为花荣只是一个温文儒雅的知寨,那又大错特错了。
清风寨正主刘高欲囚住宋江,解往京师问罪。大闹清风寨则又显示出了花荣英武豪爽的一面。花荣得知刘高囚了哥哥宋江,先是致书:
花荣拜上僚兄相公座前:所有薄亲刘丈,*日从济州来,因看灯火,误犯尊威,万乞情怒放免,自当造谢。草字不恭,烦乞明察不宣。
书信文辞典雅,可见花荣虽为武将,却也具有文人的儒雅之性。但作为清风寨正知寨,文官刘高却是个蛮横无礼的假斯文。
刘高看过花荣的信后,一把将书扯得粉碎,并大骂“花荣这斯无礼”一文一武,对比鲜明。
花荣与宋江感情之深,与其他好汉不同。在救宋江时,花荣曾失声叫道:“苦了哥哥!快备我的马来!”救出宋江后,花荣又向宋江致歉:“小弟误了哥哥,受此之苦!”几声“哥哥”,发自肺腑,令人感动。除了李逵外,花荣的赤胆忠心是无人可比的。
花荣在大闹清风寨之时,也充分显露了他令人钦佩的一面。连-发两箭,一中左门神的骨朵头,一中右门神头盔上的朱缨,令对手胆颤心惊。这是花荣第一次施展他的神箭手。第二次是吕方和郭盛相争时,花荣一箭射断绒绦,化干戈为玉帛。第三次梁山射雁,这是最精彩的一幕。
众人俱夸花荣神技,晁天王有不信之意。于是花荣扬言说要射雁行内第三只雁的头颅,结果此雁果然中箭而落,令众好汉又惊又喜。这一箭的功效可不小,对于花荣自己,奠定了在梁山好汉中的大头领地位,对于哥哥宋江来说,作为宋江的生死兄弟,有这般超人的本领,宋江的领导位子也会是越做越稳吧。
他集勇气智慧于一身,讲义气对宋江忠心耿耿。最重要的是他身手不凡,且拥有“百步穿杨”的绝技。
在《水浒传》中,花荣第一次出现,是在宋江来到清风寨时。当时,宋江见到花荣时看见的是“齿白唇红双眼俊,两眉入鬓常清。细腰宽膀似猿形”“身上战袍金翠绣,腰间玉带嵌山犀。渗青巾帻双环小,文武花靴披绿低”这么一副英俊潇洒的模样。从这之中,我们可以看出花荣是一表人才。
花荣可不只是个外形英俊的“绣花枕头”,他还拥有过人的'胆识。
而说道花荣的“勇”,那就表现在他大闹清风寨这个故事上。当时的花荣作为清风镇的武知寨(即现在的副镇长),为了为大哥宋江报仇,竟杀了正知寨刘高,惹来了极大的罪名,但他却无所畏惧。这便显示出了他的勇敢。
光有勇可不行,英雄好汉当然还要有“智”。
而说道花荣的“智”,那便是他在清风山大战秦明的一仗。当时,花荣在白天与秦明大战了四五十回合不分胜负之后,想到了智取。于是他就抓住了秦明性急的弱点,把他引上清风山,并在半夜多次骚扰秦明军,造成秦明实在无法忍耐,结果一路追到山上一条河中,花荣便在上游放大水,最后把秦明军500多人淹死大半,而后又设陷阱生擒秦明。在这件事中,我们又看到了花荣的机智。
在梁山好汉心中,“义气”是排第一位的。
再说道了花荣讲义气,就是上文中所说的“大闹清风寨”,他为了报宋江被诬陷被捕的仇,竟不顾自身安危,到刘高府中劫人。而且正是因为救宋江而被朝廷逼上绝路,只好上梁山“落草”。还有在最后,他在受了宋江托梦之后,和吴用一起在宋江坟边上吊而死,一起陪伴“哥哥”。这可以看出了花容讲义气,而且为朋友奋不顾身。
最后就是要说说他的身手不凡,首先是他具有超凡的武艺,这可以在上文中与秦明交战数十回合不分胜负就看得出来。
而我最喜欢他的也就是他百步穿杨的射箭绝技。书中关于这方面的描写有许多,这里我就说几个“经典”的:
第一,就是他在家中,向追兵展示自己的箭术。在室内,他用两箭,一箭射在门神(门上的贴画)的骨朵(即门神的武器,有点像流星锤)上,而另一箭则射在门神的头盔上的朱缨上,结果是双双命中,吓得那些军士撒腿就跑。
第二,就是他在投奔梁山路上的对影山,见到吕方正与郭盛在用戟打斗,结果两戟的绒绦缠在了一起,这是花荣拈弓搭箭,一箭将远处的绒绦给射断。
第三,他在上了梁山后,向中将展示自己箭术。而这时正好有一队“八”字型的大雁从空中经过,他便说要射第三只大雁的头,于是“花荣搭上箭,拽满弓,觑得亲切,望空中只一箭射去”,结果是“正中目标”,让众人大惊。作者是这样描述的“鹊画弓弯开秋月,雕翎箭发迸寒星。塞雁排空,八字纵横不乱;将军拈箭,一发端的不差。孤影向云中倒坠,数声在草内哀鸣。血模糊半涴绿梢翎,大寨下众人齐喝彩。”
第四,他在祝家庄一战中,一箭射下了远处树上祝家军用来作攻击信号的灯笼,使得敌人乱了阵脚,也让自己得以脱身。
看来他的箭术也和《魔戒》当中的那个精灵射手莱戈拉斯有的比啦。而且比《三国演义》中吕布的“辕门射戟”要强的多啊……
总的来说,在《水浒传》中,作者对花荣的评价是很高的,不仅是他的外形和武艺,更重要的是他的精神和义气,这些也是我喜欢他的原因。
人物性格分析
知识面太宽也不是太好的事情,使得知识体系不够系统,看待问题不够深入,仅仅浮于表面。所以还需增强分析问题的深度,完善系统流程体系,能够看清事物本质。下面是小编带来的人物性格分析,希望对你有帮助。
从唐僧师徒团队分析各色性格
1.唐僧师徒的色彩性格
孙悟空:红色
在唐僧师徒团队中,红色性格的代表人物是孙悟空。孙悟空拥有力量和激情,遇到事情首先想到的是武力解决,需要不断地刺激和挑战,否则就会无精打采,丧失动力。
猪八戒:黄色
在唐僧师徒团队中,黄色性格的代表人物是猪八戒。猪八戒活泼开朗、兴趣爱好广泛,重视情感、生活,关注的事情较多。
唐僧:蓝色
在唐僧师徒团队中,蓝色性格的代表人物是唐僧。唐僧追求完美,遇事总是要先进行分析和判断,因此,比较优柔寡断,害怕犯错误。
沙和尚:绿色
在唐僧师徒团队中,绿色性格的代表人物是沙和尚。沙和尚脾气好、性子慢,总是充当老好人的角色。
唐僧师徒四人的性格风马牛不相及,却形成了一个优秀的团队。衡量一个团队是否优秀的标准是它的共同目标能否实现。从这个角度来讲,越是性格不同的人越有取长补短、相互协作及发扬创造性的可能。因此,在与人合作时,无论对方是何种性格,都不应以个人的喜好为标准去衡量对方,要学会换位思考,注意取长补短。任何一种性格都没有绝对的好与坏,人们要在学*、生活和工作中不断寻找一个*衡点,发挥长处,弥补短处。
2.唐僧师徒的沟通风格
在沟通和说话风格上,唐僧师徒四人的*惯也有所不同。
孙悟空
孙悟空属于有话就要说,不然会很难受的类型,他不畏权贵,直肠子、急脾气。
猪八戒
猪八戒的典型特征是不仅要说,还要抢在别人前面说,喜欢出风头、抢功劳。
唐僧
唐僧说话前一定要经过认真的思考,他怕犯错误,思考的时间比较长。
沙和尚
沙和尚则是能不说就不说,一般不发表任何意见,大家的意见就是他的意见,是最顾全
大局的人。
3.色彩性格关键词
红色:激情、力量、控制、征服
红色性格的人充满激情和力量、个人能力强,喜欢控制和征服。男性一般有大男人主义,女性一般会是大女人,比较强势,追求成功,事业心较重。他们做事比较极端和绝对,在他们的人生字典里,不是黑就是白,没有中间地带。
黄色:活泼、浪漫、宽容
黄色性格的人活泼、心态积极,喜欢表现和出风头,具有浪漫情怀和宽容的胸怀。他们兴趣爱好比较广泛,胸怀比较宽广,如每次猪八戒与孙悟空闹别扭,总是猪八戒去低头认错,不斤斤计较。他们的生活中充满了轻松与快乐。
蓝色:深沉、内敛、老练、理智
蓝色性格的人深沉、内敛、老练、理智,追求安静和*稳的状态,面部表情基本无变化。他们总是把自己控制得很好,但这样容易影响别人对他们的感知。
绿色:好脾气、慢性子
绿色性格的人脾气很好,性子较慢。他们与人和善,是生活中典型的好好先生,心态很好,做事情喜欢慢慢来,不愿意太着急。
现实生活中,可能有的人认为自己不只具备一种性格特质,判定性格时应以关键词为准。
不同性格的优点和改善点
任何一种性格都没有绝对的好与坏,用得好可以变成优点,用得不好也可以变成缺点,人们要学会寻找其中的*衡。
1.红色
优点
红色性格的人具有天生的领导权威,很多红色性格的人小时候都当过“孩子王”。他们对自己的言行肯定、自信,敢做敢为,不推卸责任。当别人不敢说、不敢做、没有主见的时候,他们总会站出来充当领导者的角色,比较容易让人服从。
此外,红色性格的人以结果为导向,目标性强、原则性强、抗压能力强、行动力强。行动力强是红色性格的人的最大优势,能够比别人更好地把握机会。
改善点
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中,很多事情都没有绝对的对与错,红色性格的`人如果过于好强,就容易固执;过于自信,就容易自负;过于绝对,就容易缺乏弹性、缺乏变通,让人觉得无法沟通;过于强势,容易给人很大压力;行动太快,容易冲动,做事武断,容易造成失误。
改善方法
红色性格的人要学会“慢”。所谓“慢”,有以下三层含义:
说话慢一点。说话的时候要放慢速度,同时在大脑中思考一下是否会得罪人、别人是否爱听、能否达到预期的效果。
行动慢一点。行动时放慢速度,做一个详细的计划或规划,以此来规范行动和目标,以免偏离目标,做无用功。
决策慢一点。做决策时要放慢速度,除了看到美好的前景外,还要仔细分析其有可能面临的风险及预期的效果,切忌盲目乐观。
2.黄色
优点
第一,黄色性格的人喜欢表达、喜欢表现,因此,他们善于把握机会;第二,黄色性格的人活泼开朗、积极向上,在团队中充当开心果的角色;第三,他们内外一致性好,坦诚、喜怒形于色;第四,他们兴趣广泛、崇尚浪漫,比较多才多艺;第五,他们心胸宽广,不斤斤计较,具有很强的抗压能力。黄色性格的人的最大优点在于他的积极和乐观。
改善点
一年一度的七夕节来了,属于中国人专属的情人节。七夕节历史悠久,据说起源于我国上古时期,在西汉时期普及开来,到了宋朝繁荣鼎盛。在这个美好、浪漫的节日里,除了祈祷美好姻缘外,各地也会开展各式各样的民俗活动。古代文人在七夕节这一天,诗兴大发,留下诸多可以反映七夕节气息的诗词。今天在这特殊的日子里,我们就一起来欣赏古人十首诗词,体会文人笔下七夕节是什么样子的,同时将心灵融入节日氛围中,用心享受诗文背后的意境。
众所周知,关于七夕节产生了一个美丽的传说,在每年的这一天,不论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都会开展一些文化活动。其中,古代文人骚客在七夕节这一天,用诗词来描绘良辰美景,抒*怀。据说,在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便有描写七夕节的诗篇,到了汉代,民间歌咏七夕节更是成为一种风向,也让牛郎与织女之间凄美又真挚的爱情家喻户晓。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人们想象力更加丰富,在牛郎与织女之间,横加一条银河,更加完善了牛郎与织女之间的凄美爱情故事,抒情更加酣畅。隋唐五代时期,关于七夕节的诗文更是达到炽热程度,在良辰美景,一吐忠言,有关于凄美爱情的诉苦,有对祈求美好爱情的迫切希望,也有对不能善终爱情的无奈。
宋朝不乏关于七夕节的诗词,有抒情,有议论,爱恨交织,通过简短的文字可以体现文人的聪明才智,又能体现文人的博学通才和通达的性格。元明清时期,美句层出不穷,各种文艺形式传承了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让这一属于我国独有的文化特色传承下去。在2006年,七夕节成功入列我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
值得一提的是,历代咏牛郎织女的诗,基调基本上是没有变的。关于爱情,文人抒发关于爱情的多重感受,但关于人间悲欢离合的感触与伤感是永恒不变的。在三国时期,关于七夕的诗文一般是书写深痛的离别之悲,表达夫妻之间不能团聚的哀伤。南北朝时期,关于人间欢庆佳节的桥段居多。到了隋唐时期,寄情于宫廷女子,他们身居宫廷深深的幽怨与寂寂的情怀交织在一起,让人无奈。
现如今,七夕节依然是男女之前最为热衷的节日,在这个浪漫的节日里,全国各地开展不同民俗的活动来纪念这个节日,以颂诗较为普遍。通过鉴赏诗文,将朗诵者的情感融入于诗文中,能够设身处地的了解古人的思想与情感,绝对会产生不一样的美感。
在七夕节这一天,我们一起来细品这十首关于七夕节的古诗词,感受古人在这一天的情感,同时品味我国博大精深的文化,我们每一个国人要肩负起传承文化的重任,让子子辈辈都要牢记中国文化。
辛未七夕
[唐] 李商隐
恐是仙家好别离,故教迢递作佳期。
由来碧落银河畔,可要金风玉露时。
清漏渐移相望久,微云未接过来迟。
岂能无意酬乌鹊,惟与蜘蛛乞巧丝。
七夕
[唐] 罗隐
络角星河菡萏天,一家欢笑设红筵。
应倾谢女珠玑箧,尽写檀郎锦绣篇。
香帐簇成排窈窕,金针穿罢拜婵娟。
铜壶漏报天将晓,惆怅佳期又一年。
拟迢迢牵牛星诗
[魏晋] 陆机
昭昭清汉晖。粲粲光天步。
牵牛西北回。织女东南顾。
华容一何冶。挥手如振素。
怨彼河无梁。悲此年岁暮。
跂彼无良缘。睆焉不得度。
引领望大川。双涕如霑露。
乞巧
[唐] 林杰
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西江月 新秋写兴
[宋] 刘辰翁
天上低昂仰旧,人间儿女成狂。
夜来处处试新妆。却是人间天上。
不觉新凉似水,相思两鬓如霜。
梦从海底跨枯桑。阅尽银河风浪。
鹊桥仙 七夕
[宋] 范成大
双星良夜,耕慵织懒,应被群仙相妒。
娟娟月姊满眉颦,更无奈、风姨吹雨。
相逢草草,争如休见,重搅别离心绪。
新欢不抵旧愁多,倒添了、新愁归去。
鹊桥仙 七夕送陈令举
[宋]苏轼
缑山仙子,高情云渺,
不学痴牛騃女。凤箫声断月明中,
举手谢、时人欲去。
客槎曾犯,银河微浪,
尚带天风海雨。相逢一醉是前缘,
风雨散、飘然何处。
分析古诗人物情感的词语
古诗的情感的分析
分析古诗词分析情感的方法
古诗词情感的分析方法
分析古诗词的情感变化
古诗表达人物情感的四字词语
古诗分析泪所包含的情感
横塘古诗分析诗人的情感
植物情感的古诗
古诗文中的情感分析
古诗文分析情感的方法
古诗分析描绘人物形象的词语
古诗的借物情感表达
描写人物情感的古诗
古诗词语言的特点分析
人对宠物情感的句子
分析古诗中重要词语的意义
分析借物喻人的古诗
古诗分析表达的感情
古诗分析词语表达效果的方法
有关生物的古诗分析
托物寄意的古诗带分析
分析古诗词人物心理的成语
古诗分析用的成语
短语分析
古诗分析感情的答题技巧
情中见景的古诗分析
分析古诗的
古诗的分析
分析语言的古诗
祝福家的古诗
四岁半儿童能背的古诗
古诗词与我们生活的联系
写口才的古诗词大全
哪些与花朵有关的古诗
关于雪的古诗完整整首的古诗
古诗春夜洛城闻笛的音标
研究古诗新唱的意义
自己写以红为题的古诗
关于情感不顺的古诗
小人之交酒肉亲的古诗
三个人喝酒的古诗
描写宁波海曙高桥镇的古诗
0到1岁婴儿听的古诗
赞美武当山灵气的古诗词
有关春季节的古诗
把人物品格赋予到事物的古诗
涕的古诗词
开头都是带月的古诗
关于24节气的24首古诗
一树桃花半江红的古诗
十首带酒字的整首古诗词
古诗词中简单的男孩名字
杨万里写夏天的古诗一首
描写春夏秋冬的古诗4首
带有鸟类名字的古诗词
古诗中的刘兰芝
含季节这个词的古诗
有关75首中春天的古诗
不符合七律的古诗
关于勇于奉献的古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