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司马光砸缸为背景的古诗

关于以司马光砸缸为背景的古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以司马光砸缸为背景的古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以司马光砸缸为背景的古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以司马光砸缸为背景的古诗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442) 语录(43) 说说(32) 名言(32) 诗词(1k+) 祝福(1) 心语(309)

  • 司马光砸缸的课文内容

  • 司马光砸缸的课文内容

      导语:司马光砸缸,这个故事想必我们也听过很多次,你是不是也被他的机智和勇敢折服了?下面是小编为你准备的司马光砸缸的课文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古文原文如下:

      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也。光生七岁,凛然如**,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旨。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元末·阿鲁图《宋史》

      小学课文原文:

      有一次,司马光跟小伙伴们在后院里玩耍,捉迷藏。院子里有一口大水缸,有个小孩爬到缸沿上玩,一不小心,掉到缸里。缸大水深,眼看那孩子快要没顶了。别的孩子们一见出了事,吓得边哭边喊,跑到外面向大人求救。司马光想了想,急中生智,从地上捡起一块大石头,使劲向水缸砸去,“砰!”水缸破了,缸里的水流了出来,被淹在水里的小孩也得救了。

      小小的司马光遇事沉着冷静,从小就是一副小大人模样。

      英文:

      On one occasion, Sima Guang was playing with smaller partners in the back yard. The yard has a large water tank, and as the kids were playing, one child accidentally fell into the giant tank. As the child drowned, other children, terrified, started weeping and crying for their parents. Sima Guang, different from all the other kids, kept calm and picked up a stone from the ground. He then used all his strength to throw the stone at the water tank. "Bang!", the water tank broke, water flooded out the tank and the kid is saved.

      一、说教材

      《司马光砸缸》是长春版语文第二册七单元第二课。写的是司马光和几个小朋友在花园里玩,一个小朋友不小心掉进盛满水的缸里,别的小朋友都慌了,而司马光 却没有慌,他急中生智,举起石头砸破水缸救出小朋友。通过对这个故事的学*,启发学生遇事不慌,善于动脑筋,做个聪明勇敢的孩子。

      考虑一年学生年龄较小,他们在认知、发音、朗读、书写和理解上存在一定的困难的特点,给本文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二、说目标

      教学目标

      1.读准本课8个生字和9个词语的音。认识“司、假、慌、喊、举、砸、破、救”8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通过看图理解花园里的环境及司马光砸缸的过程,知道司马光是一个聪明、勇敢和孩子。

      4.从司马光破缸救人的故事中受到启发,遇到事情要像司马光那样不慌张,支脑筋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

      1.读准本课的生字及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让学生理解花园里的环境和司马光砸缸救人的词句,知道司马光是一个遇事不慌、勇敢聪明的孩子。

      教学难点

      学*司马光这种逆向思维的方法

      教材中司马光砸缸救人本身就是一个创造,为了充分发挥教材的示范作用,培养儿童愿意动脑的精神,使儿童主体得到发展,结尾处设计了较为简单明了的发散思维训练。

      三、说教法。

      采用看图法、质疑法、演示法,比较法,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培养儿童思维的.多样性,体现以儿童为主的人文情怀。

      四、说学法。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以质疑为主线,运用演示反馈法,引导学生质疑——表演反馈解疑——想象,培养儿童善于观察、善于比较、善于表演的思维方法。

      五、说教学过程。

      针对我班学生的情况,进行分层教学:A类学生能够看懂图、学会质疑并思考,B类学生能够看图说话,C类学生能够说出个别简单词语如“司马光”“救人”。以 下我主要针对A类学生的教学三大版块:从课件中质疑、通过自读、讨论,突破重点解疑、创造性思维的训练进行阐述。

      1、从课件中质疑。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兴趣是学*的最好老师”, 儿童的思维是具体形象为主的,课件生动的展示可以吸引儿童的注意力,有利于进入课堂情景。

      1)从课件中你都观察到什么?

      学生看到一口大缸被砸破,水哗哗地流出来,一个孩子正往外爬,图中间的孩子正伸手去扶那个孩子,其他人瞪大眼睛张大嘴巴,一脸惊慌的样子。

      (2)你有哪些看不懂的地方?

      预设提出的问题可能有:

      (1)爬出来的孩子是怎样掉进缸里的?当时的情况怎样?

      (2)是谁救的他,他是怎样救的?

      学生所提问题正是目标3要完成的任务,通过看图了解当时的情况,带着好奇心和求知欲读书,充分调动学生积极主动解决这些问题。

      2、通过自读、讨论,突破重点解疑。

      (1)在学生质疑的基础上,围绕两个问题,学生自读1、2自然段,解决第一个问题。带着问题读课文,可以培养学生边读边思考的读书*惯,提高教学效率。

      借助课件弄清花园里假山下大水缸的位置,以及是怎样的一口缸。

      (2)读文后讨论,孩子是“不小心”没留神掉进缸里的,启发学生想象,掉进缸里的小朋友会怎样?通过讨论得出当时情况紧急。

      (3)再读课文3—5自然段,解疑第二个问题。以自学的方法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的精神。

      经过自读,学生了解到别的小朋友都慌了不知怎么办?从“有的……有的……哭、叫、喊、跑、找”这些词,讨论他们这些人当时是怎样想的?

      得出结论:让别人来帮忙,我这么小,没有办法,有的吓哭了,不知该怎么办,束手无策,而司马光是怎样做的?

      为了从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再次读课文,独立思考当时司马光怎么想的?怎么做的?是怎样的一个孩子?

      经过反馈得出当时司马光想如何尽快让水离开孩子。做法:拿起石头使劲砸缸,几下子就把缸砸破了。水流出来,小朋友得救了。从司马光的做法可以看出他是个敢想敢干、机智勇敢、遇事不慌的孩子。

      3、创造性思维的训练。

    [阅读全文]...

2022-02-25 23:44:51
  • 最新司马光砸缸课文内容

  • 最新司马光砸缸课文内容

      司马光砸缸的故事说的是有个小朋友不小心掉到大水缸里去了,其他的小朋友都吓哭跑开了,正好司马光看见,立马拿起一块大石头向大水缸砸去,水缸破了,缸中的小孩也得救了,司马光就成了救人的大英雄。小朋友们是不是也这么勇敢呢?以下是小编整理最新司马光砸缸课文内容,欢迎阅读参考。

      司马光砸缸课文内容

      有一天,故事中的小朋友们在一起玩儿捉迷藏,有一个小朋友爬到假山上,结果不小心摔了下来,正好摔到大水缸中。

      水缸又高又大,小孩儿很快就会被淹死。别的小朋友有的吓哭了,有的吓跑了。

      只有一个叫司马光的小朋友很勇敢,他急中生智,抱起地上一块大石头狠劲儿向水缸砸去,水缸破开了,水哗哗的流了出来,缸中的小孩儿得救了。

      司马光机智勇敢的举动,受到了大家夸奖

      由于司马光从小勤奋好学,又喜欢读历史书籍,使得他博学多闻,二十岁时考中了进士。

      他在朝中做官期间,努力收集历史资料,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最后编成了《资治通鉴》,后来还当过宰相。他也成了我国宋代有名的史学家。

      司马光砸缸课文原文

      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也。光生七岁,凛然如**,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旨。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元末·阿鲁图《宋史》

      司马光简介

      司马光出生于宋真宗天禧三年(公元1019年11月17日),当时,他的父亲司马池正担任光州光山县令,于是便给他取名“光”。司马光家世代官宦,其父司马池后来官至兵部郎中、天章阁待制,一直以清廉仁厚享有盛誉。司马光字君实,陕川夏县人。父亲名字叫司马池,任天章阁待制(宋代官名)司马光深受其父影响,自幼便聪敏好学。据史*载,司马光非常喜欢读《左传》,常常"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七岁时,他便能够熟练地背诵《左传》,并且能把二百多年的历史梗概讲述得清清楚楚,可见他自幼便对历史怀有十分浓厚的兴趣。此外,还有一件事使小司马光闻名满九州,这就是流传至今“司马光砸缸”的`故事。汴京、洛阳的人将这件事用图画记载下来,广为流传。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也。光生七岁,凛然如**,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指。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

      司马光砸缸的故事的道理

      无论我们遇到什么事情都应该沉着冷静思考,遇事不慌不乱,在面对别人发生的危险的时候还能帮助别人,这是一种机智救人的表现。发生任何问题都应该找问题的原因和办法,慌乱是没有用的,同时我们也应该学*司马光那种勇于打破成规,勇于创新的精神。

      故事背景

      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父亲名字叫司马池,任天章阁待制(宋代官名)司马光深受其父影响,自幼便聪敏好学。据史*载,司马光非常喜欢读《左传》,常常"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七岁时,他便能够熟练地背诵《左传》,并且能把二百多年的历史梗概讲述得清清楚楚,可见他自幼便对历史怀有十分浓厚的兴趣。此外,还有一件事使小司马光闻名满九州,这就是流传至今“司马光砸缸”的故事。

      汴京、洛阳的人将这件事用图画记载下来,广为流传。“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也。光生七岁,凛然如**,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指。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也。光生七岁,凛然如**,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指。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元末·阿鲁图《宋史》

      字词注释

      生:长,长到。

      凛然:稳重的样子。

      **:古代成年指弱冠20岁,并非如今的18岁。

      指:通假字,通“旨”,主要意思。

      至:至于,到达,甚至。

      登瓮:站在大缸上。瓮:大缸。

      去:离开。

      迸:流出来。

      发生地

      邮品“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在*可谓家喻户晓。《宋史》载:“光生七岁,凛然如**,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指。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其后京、洛间画以为图。”至于这个故事发生在河南光山,知道的人恐怕就不多了。河南省光山县教育局从二○○八年开始启动申报工作,申请将司马光出生于光山的史实写进中小学语文教材。在教育部有关司局和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支持下,经多方专家历时两年的审慎考证,去年十月终获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新修订的语文教材已印刷完毕,开学时供全国中学生使用。笔者翻阅新*发行的全国中学生使用的新修订的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十五课106页”一篇选自《资治通鉴》的文章“孙权劝学”的注释由原来的老版语文教材“司马光(一○一九至一零八六)字君实,陕西夏县(现在山西夏县)人,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正式修改为“司马光(一○一九至一○八六)字君实,陕西夏县(现在山西夏县)人,生于光州光山(今河南光山),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据光山县教育局徐昌德局长介绍,这是中小学语文教材首次写进历史名人出生地,历史考证光山也是司马光儿时成长的地方,从此“司马光砸缸”这个*尽人皆知的历史典故正式落地河南光山,成为河南省光山县最亮的宣传名片。

      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司马光7岁时,已经像成年一样(古代成年指弱冠,20岁,并非如今的18岁)特别喜欢听人讲《左氏春秋》,了解其大意后回来讲给家人听。从此对《左氏春秋》爱不释手,甚至忘记饥渴和冷热。

      一群小孩子在庭院里面玩,一个小孩站在大瓮(非缸,瓮属于陶器,口小,缸是瓷器,口大且年代更晚)上面,失足跌落瓮中被水淹没,其他的小孩子都跑掉了,司马光拿石头砸开了瓮,水从而流出,小孩子得以活命。

    [阅读全文]...

2022-05-25 19:45:08
  • 司马光砸缸课文原文

  • 司马光砸缸课文原文

      导语:司马光砸缸,著名历史故事,发生在宋朝河南光山。讲述司马光用大石砸破水缸救出掉在大水缸里同伴的故事,出自于《宋史》。以下是小编整理司马光砸缸课文原文的资料,欢迎阅读参考。

      原文

      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也。光生七岁,凛然如**,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指。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元末·阿鲁图《宋史》

      字词注释

      生:长,长到。

      凛然:稳重的样子。

      **:古代成年指弱冠,并非如今的18岁。

      指:通假字,通“旨”,主要意思。

      至:至于,到达,甚至。

      登瓮:站在大缸上。瓮:大缸。

      去:离开。

      迸:流出来。

      译文

      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司马光7岁时,已经像成年一样(古代成年指弱冠,16岁,并非如今的18岁)特别喜欢听人讲《左氏春秋》,了解其大意后回来讲给家人听。从此对《左氏春秋》爱不释手,甚至忘记饥渴和冷热。一群小孩子在庭院里面玩,一个小孩站在大缸(瓮指大缸)上面,失足跌落缸中被水淹没,其他的小孩子都跑掉了,司马光拿石头砸开了缸,水从而流出,小孩子得以活命。

      扩展:司马光砸缸的教案

      活动目标:

      1、理解故事内容,感受司马光遇到紧急情况,沉着、勇敢、果断救人地品质。

      2、学*用清楚、连贯的语言讲述,并敢于说出自己的想法。

      3、教育孩子遇事要沉着冷静,动脑筋、想办法。

      活动准备:

      符合故事内容的动画活动过程:

      一、 设置悬念,激发幼儿的兴趣师:

      前几天,老师听到一个新闻,据说一个小朋友在池塘边玩耍时,一不小心掉进了池塘里,幸好有一个大人路过把他给救起来了。真的是好险哪!(教育小朋友不到河边、池塘边玩耍)今天,就有一位小朋友一不小心掉进了大水缸里,水缸里装买了水,这可怎么办呢?(想办法)师:小朋友们真会动脑筋,想出了这么多办法。老师给小朋友们带来了一部动画片,这个动画里讲的就是这样一个故事。

      师:请小朋友们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二、欣赏动画,初步了解故事的大意师:

      知道这个故事叫什么名字吗?哪个字你已经认识了?(解决光和缸的念法)幼:《司马光砸缸》

      师:你从这个动画中看到了什么? 幼:司马光砸缸救人过渡语:在这个动画中你们最喜欢哪一段?

      三、 分段欣赏动画

      通过提问巩固幼儿对故事的`理解,引导幼儿说完整的话(1)播放开头至一个小朋友掉进了水缸师:他们在什么地方玩什么游戏? 幼:他们在花园里玩捉迷藏师:这个孩子是怎么掉进水缸里的呢? 幼:……(2)播放小朋友掉进水缸后至司马光砸缸前师:这个孩子掉进水缸里了,其他小朋友都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 幼:幼:有的小朋友哭了,有的小朋友去叫大人了……(3)播放司马缸砸缸至最后师:司马光用什么方法救了他呢? 幼:他用石头砸破了缸。

      师:他是砸在缸的什么地方的? 幼:缸的下面部分。

      师:在当时谁的办法最好?为什么?

      师:你喜欢司马光吗? 幼:喜欢。

      师:为什么? 幼:因为他聪明勇敢……师小结: 司马光遇到事情沉着勇敢不慌张,开动脑筋想办法帮助别人。司马光从小就聪明勇敢,长大后就成了一位古代的历史学家。我们要向司马光学*,遇事要冷静不慌张,动脑筋,想办法。

      师:你们喜欢这个故事吗?(喜欢)老师有个提议:我们来比赛讲故事吧,看谁讲得最精彩!

      四、引导幼儿复述故事幼儿自由复述故事,教师适当提示。

      五、延伸活动:

      分角色表演故事附故事:司马光砸缸从前,有个男孩叫司马光。有一天,他和几个小朋友在花园里捉迷藏。花园里有座假山,假山下有一口装满了水的大水缸,有个小朋友爬上假山藏了起来。 大家玩得正高兴时,忽然听见"扑通"一声。哎呀!那个小朋友不小心掉到水缸里去了,这可把大家吓呆了:如果不赶快把这个小朋友救上来的话,他就会淹死在水缸里! 大家围着水缸伸出手去,想把他拉上来。可是,水缸太高,小朋友们个子矮,根本就够不着,没有办法把小伙伴救上来。去叫大人吧,又怕时间来不及。怎么办呢? 有的小朋友吓得哭了,有的小朋友吓得跑了。只有司马光不哭也不跑,站在那里想办法。当他看到路边的石头时,终于想出了一个好办法。 他急急忙忙抱来一块大石头,使劲向水缸砸过去。只听到"喀嚓"一声,水缸被砸出了一个大洞,水哗哗地从洞口流了出来。不一会儿,水就流光了。掉进水缸里的小朋友得救了!司马光砸缸救小朋友的事情传开以后,大家都夸司马光又聪明又勇敢。

    [阅读全文]...

2022-01-18 08:59:29
  • 司马光名言

  • 名言,名人名言
  • 1.政以得贤为本,治以去秽为务。

    2.宽厚清慎,犯而不挍。

    3.口有蜜腹有剑。

    4.币厚言甘,人之所畏也。

    5.举才不出氏族,用法不硬*,是以方不济务,奸无所惩。

    6.忍小忿而存大信。

    7.前事不远,吾属之师。

    8.骄奢生于富贵,祸乱生于疏忽。

    9.君子多欲则贪慕富贵,枉道速祸;小人多欲则多求妄用,败家丧身。

    10.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可以直道而行;小人寡欲则能谨身节用,远罪丰家。

    11.闻其过者,过日消而福臻;闻其誉者,誊日损而祸至。

    12.上以制下,寡以统众,而纲纪定矣。

    13.鹰击天风壮,鹏飞海浪春。

    14.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15.用兵之道,抚士贵诚,制敌贵诈。

    16.英雄无用武之地。

    17.用人如器,各取所长。

    18.学者贵于行之,而不贵于知之。

    19.人不可以求备,必舍其短,取其所长。

    20.经师易遇,人师难遇。

    21.为官择人,唯才是与。苟或不才,虽亲不用。

    22.不受非分之赐,则廉耻立。

    23.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

    24.举贤为国,非为私人也。

    25.凡取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何则?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挟才以为善者,善无不至矣;挟才以为恶者,恶亦无不至矣。愚者虽欲为不善,智不能周,力不能胜,譬如乳狗搏人,人得而制之。小人智足以遂其奸,勇足以决其暴,是虎而翼者也,其为害岂不多哉!夫德者人之所严,而才者人之所爱;爱者易亲,严者易疏,是以察者多蔽于才而遗于德。自古昔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馀而德不足,以至于颠覆者多矣,岂特智伯哉!故为国为家者苟能审于才德之分而知所先后,又何失人之足患哉!

    26.人之患,在于不读史。

    27.养子不教父之过,训导不严师之惰。

    28.丈夫一言许人,千金不易。

    29.正心以为本,修身以为基。

    30.爱之不以道,适所以害之也。

    31.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凡取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惹得愚人。

    32.夫贤者,其德足以敦化正俗,其才足以顿纲振纪,其明足以烛微虑远,其强足以结仁固义。大则利天下,小则利一国。

    33.楚不用吴起而削乱,秦用商君法而富强。

    34.大者为纲,小者为纪,所以张理上下,整齐人道也。

    35.德胜于才,谓之君子;才胜于德,谓之小人。

    36.凡人之情,穷则思变。

    37.非信无以使民,非民无以守国。

    38.盖聪明疏通者戒于无断,湛静安舒者戒于后时,广心浩大者戒于遗忘。

    39.俭约,所以彰其美也。

    40.尽小者大,慎微者著。

    41.面从后言,古人所戒。

    42.人臣之谊,宜直言正论,非苟阿意顺指。

    43.人若无足,既得陇,复望蜀邪!

    44.人主自威,则众谋不进。

    45.仁以厚下,俭以足用。

    46.任贤必治,任不屑必乱,必然之道也。

    47.善治财者,养其所自来,而收其所有余,故用之不竭,而上下交足也。

    48.上不信下,下不信上;上下分离,以至于败。

    49.大禹圣者,乃惜寸阴;至于众人,当惜分阴,岂能生无益于时,死无闻于后,是自弃也。

    50.圣人之官人,犹匠之用材也,取其所长,用其所短。

    51.天之生人,各有偏长。国家之用人,备有众长。然而投之所向,辄不济事者,所用非所长,所长非所用也。

    [阅读全文]...

2021-12-14 13:39:05
  • 司马光《西江月》

  • 西江月·宝髻松松挽就

      朝代:宋代

      作者:司马光

      原文:

      宝髻松松挽就,铅华淡淡妆成。青烟翠雾罩轻盈,飞絮游丝无定。

      相见争如不见,多情何似无情。笙歌散后酒初醒,深院月斜人静。

      赏析

      作者:佚名

      司马光不以词作着名。然而,北宋词风甚盛之时,一些名臣如韩缜、韩琦、范仲淹都能事业之余写出很好的词,司马光也不例外。他的词作不多,遗留下来的只有三首,多系风情之作。其词不加虚饰,直抒胸臆,继承了“国风好色”、“《小雅》怨悱”的优良传统。此词中的“相见争如不见,多情何似无情”,即是写情的佳句。这说明,司马光并非假道学,而能表达真率的感情。

      上片写宴会所遇舞妓的美姿,下片写对她的恋情,开头两句,写出这个姑娘不同寻常:她并不浓妆艳抹,刻意修饰,只是松松地换成了一个云髻,薄薄地搽了点铅粉。次两句写出她的舞姿:青烟翠雾般的罗衣,笼罩着她的轻盈的体态,象柳絮游丝那样和柔纤丽而飘忽无定。下阕的头两句陡然转到对这个姑娘的情上来:“相见争如不见,有情何似无情”,上句谓见后反惹相思,不如当时不见;下句谓人还是无情的好,无情即不会为情而痛苦。以理语反衬出这位姑娘色艺之可爱,惹人情思。最后两句写*散酒醒之后的追思与怅惘。

      这首小令只幅之内把惊艳、钟情到追念的*都反映出来,而又能含蓄不尽,给人们留下想象的余地,写法别致。它不从正面描写那个姑娘长得多么美,只是从发髻上、脸粉上,略加点染就勾勒出一个淡雅绝俗的美人形象;然后又体态上、舞姿上加以渲染:“飞絮游丝无定”,连用两个比喻把她的轻歌曼舞的神态表现出来。而这首词写得最精彩的还是歇拍两句。当他即*动情之后,从醉中醒了过来,又月斜人静的时候,种种复杂的感受都尽括“深院月斜人静”这一景语中,达到了“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境界。

      从结构上说,词的上片写其人其境,营造出惝恍飘忽,扑朔迷离的意境,下片写自己的感受,性灵流露,雅而不俗,余味深长。全词造句自然,意不晦涩,语不雕琢,随手写来,妥贴停匀,足见司马光作词虽为余技,却也显示出学识之厚与感情之富。

    [阅读全文]...

2022-07-26 08:29:40
  • 关于司马光警枕励志的启示及感悟

  • 励志,启示,感悟
  • 关于司马光警枕励志的启示及感悟

      在“司马光警察枕头灵感”中,司马光用“自残”的方法改变了睡眠的故事而没有学**惯。我非常惊讶和钦佩!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司马光警枕励志的启示及感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司马光小时侯聪明好学,他常常担心自己的知识不如别人的多,所以不管学什么,都要比别人多花一倍的功夫。他跟一些小孩子一起读书,其他小孩子读了一会儿勉强能够背诵,就一起出去玩了。只有司马光一个人还坐在书房里,在认认真真的`读书。而每次这个时候,司马光把自己关在书房里,直到把书背的滚瓜烂熟了才出去玩。

      长大以后,司马光仍然坚持着这种勤恳用功的作法。曾经用木做了一个枕头,取名叫“警枕”,因为枕头是圆的,所以人一翻身枕头就会落到地下,“砰”的一声,自然会把人警醒。因此,司马光每次在半夜里听到响声,便马上起床,点烛读书。

      由于勤奋好学,司马光终于成了一名著名的学者。

      感悟及启示:

      1、我读了这篇小故事,感受很深,也有特别多的启示。司马光这样想方设法,想尽一切办法挤时间来学*知识,并且追求卓越这种境界。费了很大功夫,同时也印证了这句名言“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有了这样持之以恒地不断地学*精神,他才可以带领着他的团队,历时19年编纂成功了不朽地历史巨著《资治通鉴》,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这样,一定都会成功。我们和司马光一样,司马光并不是天才,只是他下的功夫要比我们一般人更深。爱迪生曾说过:“天才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百分之一的灵感。”我们中,就算某些人特别聪明,但是如果不努力,照样不能成功!天道酬勤,让我们一起努力,抓紧一切时间好好学*,将来为我们的祖国多做贡献。

      2、由此看来,任何人要成就一番伟业,不经过努力是万万不行的,只有高度的自强不息的精神,再加上刻苦、自觉的努力才可以成功。司马光的“警枕”夜读便是一个好例子。

      我虽然不能像司马光那样警枕夜读,但一定要学*他那种刻苦读书的精神,多读课外书籍,充实自己的知识,不断地勤奋自觉学*,长大以后做一个有知识,对人类有用的人。

      3、读了这篇故事,我知道了:遇到各种学*上的困难,能主动去解决它,并始终坚持发奋学*,这就是司马光成功的秘诀。由此看来,任何人要想成就一番事业,都离不开刻苦、自觉、自强不息的精神。

      今后,我一定要向司马光学*。“梅花香自苦寒来”,要想成功,必须勤奋刻苦。

    [阅读全文]...

2022-07-29 20:45:45
  • 司马光《孙权劝学》考点归纳

  • 阅读
  • 司马光《孙权劝学》考点归纳

      《孙权劝学》选自《资治通鉴》,是北宋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创作的一篇记叙文,文题为后人所加。此文既记叙了吕蒙在孙权劝说下开始学*,之后大有长进的故事,也赞扬了孙权、吕蒙认真学*的精神,并告诫人们学*的重要性。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孙权劝学》的考点梳理,希望对大家的.考试有帮助!

      重点注释

      1、卿今当涂掌事(当:掌管。 当涂:当权)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治:研究)

      3、但当涉猎,见往事耳(但:只。 当:应当。 见:了解)

      4、孰若孤(孰:谁)

      5、蒙乃始就学(乃:于是)

      6、即更刮目相待(更:重新)

      7、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见事:认清事物)

      8.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邪:表示反问语气,可译为“吗”.)

      9.但当涉猎,见往事耳。(耳:表示限止语气,可译为“罢了”.)

      10.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乎:表示感叹语气,可译为“啊”.)

      重点句子翻译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译:我难道想要你研究经书当博士吗?

      2、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译:只是应当浏览群书,了解历史罢了。

      3、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译:士别三日,就要重新另眼看待。

      4、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译:长兄怎么知道这件事这么晚啊!

      5、蒙辞以军中多务

      译:吕蒙总是以军中事多来推辞。

      6、写出自本课的成语

      答:吴下阿蒙、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看(待)刮目相待、开卷有益

      整体把握

      本文写的是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可分两层:先写孙权劝学,吕蒙“乃始就学”;后写鲁肃“与蒙论议”,“结友而别”.

      本文记事简练。全文只写了孙权劝学和鲁肃“与蒙论议”两个片断,即先交代事情的起因,紧接着就写出结果,而不写出吕蒙如何好学,他的才略是如何长进的。写事情的结果,也不是直接写吕蒙如何学而有成,而是通过鲁肃与吕蒙的对话生动地表现出来。写孙权劝学,着重以孙权的劝说之言,来表现他的善劝,而略去吕蒙的对话,仅以“蒙辞以军中多务”一句写吕蒙的反应,并仅以“蒙乃始就学”一句写吕蒙接受了劝说;写鲁肃“与蒙论议”,着重以二人富有风趣的一问一答,来表现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而略去二人“论议”的内容,并仅以“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一句作结。

      常考点

      1、吕蒙的变化对你有什么启示?

      答:要想让人刮目相看,一定要自己善于学*,并学有所成。

      2、孙权与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孙权用什么方法劝吕蒙学*的?

      答:劝学。用自己的读书的体会现身说法。

      3、找出鲁肃赞扬吕蒙的语句,并指出这里是什么描写?其作用是什么?

      答:“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这是侧面描写。作用是:突出表现吕蒙修业,学有所成。

      作者简介

      司马光(1019~1086),北宋时期著名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运城安邑镇东北)人,字君实,号迂叟,世称涑水先生。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中进士甲科。宋英宗继位前任谏议大夫,宋神宗熙宁初拜翰林学士、御史中丞。北宋熙宁三年(1070年),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知永兴军。次年,判西京御史台,居洛阳十五年,专门从事《资治通鉴》的编撰。哲宗即位,还朝任职。元丰八年(1085),任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主持朝政,排斥*,废止新法。数月后去世。追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著作收录于《司马文正公集》中。

    [阅读全文]...

2022-01-12 21:21:49
2022-05-29 09:08:55
2021-12-22 01:20:28
以司马光砸缸为背景的古诗 - 句子
以司马光砸缸为背景的古诗 - 语录
以司马光砸缸为背景的古诗 - 说说
以司马光砸缸为背景的古诗 - 名言
以司马光砸缸为背景的古诗 - 诗词
以司马光砸缸为背景的古诗 - 祝福
以司马光砸缸为背景的古诗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