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登幽州台歌的写作背景

关于古诗登幽州台歌的写作背景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古诗登幽州台歌的写作背景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古诗登幽州台歌的写作背景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古诗登幽州台歌的写作背景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449) 语录(14) 说说(36) 名言(1) 诗词(2k+) 祝福(1) 心语(392)

  • 登幽州台歌古诗赏析

  • 登幽州台歌古诗赏析

      《登幽州台歌》这首短诗,深刻地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寂寞无聊的情绪。语言苍劲奔放,富有感染力,成为历来传诵的名篇。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登幽州台歌古诗赏析,希望大家喜欢。 

      登幽州台歌

      唐·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这首短诗没有比喻用典、大肆铺陈,没有华丽的辞藻,却被视做初唐诗歌之绝唱,也是陈子昂的压卷之作。在这首短诗中,蕴涵着阔大的境界,雄浑的格调,沧桑的吟咏。

      怀才不遇,忧郁的陈子昂登台赋诗

      如果不介绍作者,我们从这首有着“金石之音”的短诗中不难想象,能作出如此高音远律的诗人必定是位顶天立地的奇男子、伟丈夫。不错,生活于初唐向盛唐过渡时期的陈子昂出生于富贵之家,受家庭影响,“始以豪家子,驰侠使气”。子昂是性情中人,好意气用事,年轻时他非常向往仗义勇为,打抱不*的侠义之气,并且在那时他便已怀抱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他关注社会现实,留意*大事。他入仕伊始即不顾人微言轻,以政治家的气魄,屡屡向武则天进呈各种建议,针砭时弊,希图匡扶国家。武则天是知道陈子昂的才气的,据说她也颇有爱惜人才,知人善任的美名,但多疑猜忌的女皇始终把陈子昂当成自己政治生活中的一个华美却始终空悬着的饰物,并不真正相信重用他。


      《登幽州台歌》作于武则天万岁通天二年。据陈子昂的好友卢藏用的《陈氏别传》记载,这一年陈子昂从武攸宜征讨契丹,在军中任参谋。当时战争形势对武周王朝不利,武攸宜是个*庸无能之辈,仗一开打,前军惨败,大营震动,人心惶惶。陈子昂虽是军中微职,却不忍坐视败局,挺身向武攸宜进谏,提出了不同的作战策略。出身亲贵但对军事一窍不通的武攸宜非但不采纳陈子昂的建议,反而恼羞成怒,把陈子昂降职为军曹,这大大伤了这位热血志士的心。眼看着报国的.理想无法实现,心情忧伤的陈子昂登上了幽州台,他想起了战国时广招天下贤士的燕昭王,悲愤之余,写下了这首《登幽州台歌》。

      老臣郭隗当“马骨”,燕昭王搭起了黄金台

      幽州是古代十二州之一,也就是今天的北京市。幽州台为战国时期燕国的燕昭王所建的黄金台。燕昭王修建黄金台的目的是招纳贤才,因将黄金置于其上而得名。燕昭王的老师郭隗,成为燕昭王的第一位贤才。

      燕昭王立黄金台招贤图,出自古典小说《春秋五霸七雄列国志传》版画

      齐宣王七年,燕国发生内乱,起因是燕国国君哙突发奇想,想效仿远古传说中的尧舜禅让,?把自己的王位让给相国子之。燕太子*自然不服,他联络了一位将军去攻讨子之,战乱的烽火在燕国的国都燃起,老百姓死伤无数。齐国国君齐宣王见燕国内乱,觉得自己有机可乘,就命他手下的将军率军进攻燕国。燕国猝不及防,根本无心应战,连都城城门都没关。齐军长驱直入,俘虏子之,把他剁成肉酱,还杀掉了燕王,燕国几乎快要灭亡了。在燕国老百姓的强烈*下,齐军退出燕境。燕国人立太子*为燕国国王,他就是燕昭王。燕昭王即位后,时刻不忘齐国攻燕之仇,他想广招天下贤才,辅佐自己完成强国复仇的心愿,可燕国地理位置偏僻,国力弱小,如?才能吸引真正有治国之能的良才呢?燕昭王去拜访本国的老臣郭隗,跟他谈了自己的想法,郭隗说:“要推荐现成的人才,我也说不上,请允许我先说个故事吧。古时候有个国君最爱千里马,他派人到处寻找,找了三年都没有找到。有个侍臣打听到远处某个地方有一匹名贵的千里马,就对国君说,只要给他一千两金子,他就能把千里马买回来。

      国君很高兴,就派侍臣带了一千两金子去买。没料到侍臣到了那里,千里马已经害病死了。侍臣想,空着双手回去不好交代,就把带去的金子拿出一半,把马骨买了回来。侍臣把马骨献给国君,国君大发雷霆说:‘我要你买的是活马,谁叫你花钱把没用的马骨买回来?’侍臣不慌不忙地说:‘人家听说皇上您肯花钱买死马骨,还怕没有人把活马送来吗?’国君就不再责备侍臣。这个消息一传开,大家都认为那位国君真爱千里马,不出一年,果然从四面八方送来了好几匹千里马。?王一定要征求贤才,就不妨把老臣我当马骨来试一试吧!”

      燕昭王回去后按照郭隗的主意,盖了一座金碧辉煌的宫殿,然后选择了一个吉祥的日子,举行隆重的仪式,恭恭敬敬地把郭隗请到新宫殿里去居住,而且每天都前去探望。燕昭王还在沂水之滨修筑了一座高台,用以招徕天下贤士,台上放置了几千两黄金,作为赠送给贤士的礼物,这座高台便是著名的黄金台。

      各国有才干的人听说燕昭王真心实意招请人才,纷纷赶到燕国来求见。其中最著名的是赵国人乐毅,乐毅来到燕国后燕昭王拜乐毅为亚卿,请他整顿国政,训练兵马,燕国一天天强大起来?后来,燕国军队在乐毅的率领下长驱直入,攻占了大部分的齐国领地,报了齐国趁燕国内乱出兵进剿之仇。大诗人李白在其名篇《行路难》里曾谈到这段史事:

      君不见昔时燕家重郭隗,拥彗折节无嫌猜。

      剧辛乐毅感恩分,输肝剖胆效英才。

      昭王白骨萦蔓草,谁人更扫黄金台。

      行路难,归去来。

      燕昭王礼贤下士,用人不疑,终于使强国复仇的愿望得以实现,他自己也成功跻身于战国七雄之列。

      幽州台上,陈子昂怆然泣下为哪般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如果我们仅将陈子昂悲怆的呐喊看做是其胸怀抱负未能实现的一己之私,就未免小看了这位大诗人,这首诗也不会受到历代读者如此盛赞了。小小的金丝雀啼鸣只是为自己的渺小与悲欢,而真正有理想有抱负的人如陈子昂者,他们的心境是不可以俗视的,用忧国忧民这样的词也不能概括陈子昂当时的心境。

      生逢盛世的陈子昂没有得遇像燕昭王这样的君主,他因在政治上坚持自己的主张,勇于犯上直谏,上书皇帝指陈时弊,因而屡遭排斥打压,曾两次被派从军出塞。他才华不得施展,最后被酷吏诬陷死在狱中,年仅四十二岁。

      诗人死了,诗作还活着。这也许是上苍给诗人最好的、也是最后的报答!

      知识堂

      幽州台:即蓟北楼,又称燕台、黄金台,史传为燕昭王为招揽人才所筑,故址在北京市大兴区,今尚存“金台夕照”古迹。

      乐毅:生卒年不详,中山灵寿人,战国后期杰出的军事家。其先祖乐羊为魏国开国君主魏文侯的将领,曾率兵攻取中山,因功被封在灵寿,乐羊死后,葬于灵寿,从此乐氏子孙便世代定居在这里。中山复国后,又被赵武灵王所灭,乐毅也就成了赵国人。赵武灵王时,因避“沙丘之乱”,乐毅来到魏国任大夫,后来听闻燕昭王立黄金台招贤,遂借出使之机来到燕国,燕昭王用客礼厚待乐毅,乐毅谦辞退让?最后终于被燕昭王诚意所动,答应委身为臣,燕昭王封乐毅为亚卿。后来乐毅联合赵、楚、韩、魏之兵共同伐齐,大败齐军,攻下齐国七十二城,几乎使齐国亡国,为燕昭王报了国仇家恨,受封为“昌国君”。

    [阅读全文]...

2022-05-07 01:20:15
  • 登幽州台歌古诗赏析(登幽州台歌翻译及赏析主旨)

  • 佳作赏析《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这首短诗,由于深刻地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寂寞无聊的心绪,且语言苍劲奔放,富有感染力,历来为传诵的名篇。

    全诗短短四句,没有铺叙,没有比喻,不讲究什么吞吐回环,更不

    屑于堆砌雕琢,只有大声咏叹,直抒胸臆。但是,它的境界何等间大,气势何等雄浑,含义何等深刻!

    这首诗之所以称得上陈子昂的压卷之作,是因为它在如此短小的篇幅中,揭示出诗人理想和现实的尖锐矛盾。它像火山的喷薄,又像江河的奔流,不但倾泻出一代诗风开启者内心的苦闷,而且代表了我国唐朝那“鼎盛时代”的中坚分子们壮怀激烈的思想感情。唯此,它一直保持着历久不衰的艺术魅力,感动着千百年来的无数读者,以至我们今天重新来品味它,仍然仿佛置身于当时的历史背景之中,看到了苍茫的天字、辽阔的原野,听到了“盛唐之音”的先驱者那震撼人心的慷慨悲歌,感受着一种雄豪悲壮的美。

    [阅读全文]...

2021-11-30 22:59:09
  • 登幽州台歌古诗带拼音143句

  • 经典
  • 登幽州台歌古诗词

      【原文】:

      《登幽州台歌》

      作者: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泪下。

      【注解】:

      1、幽州:古十二州之一,现今北京市。

      2、悠悠:渺远的样子。

      3、怆然:悲伤凄凉。

      4、泪:眼泪。

      【韵译】:

      先代的圣君,我见也没见到,后代的明主,要等到什么时候?

      想到宇宙无限渺远,我深感人生短暂,独自凭吊,我涕泪纵横凄恻悲愁!

      【评析】:

      诗人具有政治见识和政治才能,他直言敢谏,但没有被武则天所采纳,屡受打击,心情郁郁悲愤。

      诗写登上幽州的.蓟北楼远望,悲从中来,并以“山河依旧,人物不同”来抒发自己“生不逢辰”的哀叹。语言奔放,富有感染力。在艺术表现上,前两句是俯仰古今,写出时间的绵长;第三句登楼眺望,写空间的辽阔无限;第四句写诗人孤单悲苦的心绪。这样前后相互映照,格外动人。句式长短参错,音节前紧后舒,这样抑扬变化,互相配合,大大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阅读全文]...

2022-07-24 02:22:00
  •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 诗人
  •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登幽州台歌》这首短诗,深刻地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寂寞无聊的情绪。语言苍劲奔放,富有感染力,成为历来传诵的名篇。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陈子昂登幽州台歌,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注:

      前不见二句:《楚辞·远游》:“惟天地之无穷兮,哀人生之长勤。往者余弗及兮,来者吾不闻。” 又,阮籍《咏怀》其三十二:去者吾不及,来者吾不留。

      评:

      《唐诗快》:胸中自有万古,眼底更我一人。古今诗人多矣,从未有道及此者,此二十二字,真可泣鬼。

      《柳亭诗话》:阮步兵登广武城,叹曰:“时无英雄,遂使竖子成名。”眼界胸襟,令人捉摸不定。陈拾遗会得此意,《登幽州台》曰:“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假令陈、阮邂逅路歧,不知是哭是笑。

      古诗赏析

      《登幽州台歌》这首短诗,由于深刻地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寂寞无聊的情绪。

      语言苍劲奔放,富有感染力,因而成为历来传诵的名篇。

      作者陈子昂是一个具有政治见解和政治才能的文人。

      他直言敢谏,对武后朝的不少弊政,常常提出批评意见,不为武则天所采纳,并且曾一度因“逆党”株连而下狱。他的政治抱负不能实现,反而受到打击,这使他心情非常苦闷。

      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同出征。

      武攸宜为人轻率,少智谋。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遣万人作前驱以击敌,武攸宜不允。稍后,陈子昂又向武进言,还是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

      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等诗篇。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这里的古人是指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

      但是,以前那样的贤君既不复可见,后来的贤明之主也不及见到,自己真是生不逢时;登台远眺之时,只见茫茫宇宙,天长地久,不禁觉得孤单寂寞,悲从中来,只有怆然流泪了。

      这首诗以慷慨悲凉的调子,表现了诗人失意的境遇和寂寞孤苦的情怀。

      这种悲哀常常为旧时代许多怀才不遇的人士所共有,因而获得了广泛的共鸣。

      这首诗在艺术表现上,也很出色。上两句俯仰古今,写出时间的绵长;第三句登楼远眺,写出了空间的辽阔;在广阔无垠的背景之中,第四句描绘了诗人孤单寂寞悲哀苦闷的情绪。

      两相辉映,分外动人。

      念这首诗,我们会深刻地感受到一种苍凉悲壮的气氛,面前仿佛出现了一幅北方原野的苍茫广阔的图景。

      而在这个图景面前,兀立着一位胸怀大志,却因报国无门,而感到孤独悲伤的诗人的形象,因而深深为之激动。

      前两句的音节比较急促,表达了诗人生不逢时、抑郁不*之气;后两句各增加了一个虚字(“之”和“而”),多了一个停顿,音节就比较舒徐流畅,表现了诗人无可奈何、曼声长叹的情景。

      全篇前后句法长短不齐,音节抑扬变化,互相配合,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登幽州台歌

      唐代: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登幽州台歌》这首短诗,深刻地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寂寞无聊的情绪。语言苍劲奔放,富有感染力,成为历来传诵的名篇。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这里的古人是指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与《登幽州台歌》是同时之作,其内容可资参证。《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对战国时代燕昭王礼遇乐毅、郭隗,燕太子丹礼遇田光等历史事迹,表示无限钦慕。但是,像燕昭王那样前代的贤君既不复可见,后来的贤明之主也来不及见到,自己真是生不逢时;当登台远眺时,只见茫茫宇宙,天长地久,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然流泪了。因此以“山河依旧,人物不同”来抒发自己“生不逢辰”的哀叹。这里免不了有对时世的感伤,但也有诗人对诗坛污浊的憎恶。诗人看不见前古贤人,古人也没来得及看见诗人;诗人看不见未来英杰,未来英杰同样看不见诗人,诗人所能看见以及能看见诗人的,只有眼前这个时代。这首诗以慷慨悲凉的`调子,表现了诗人失意的境遇和寂寞苦闷的情怀。这种悲哀常常为旧社会许多怀才不遇的人士所共有,因而获得广泛的共鸣。

      这首诗没有对幽州台作一字描写,而只是登台的感慨,却成为千古名篇。诗篇风格明朗刚健,是具有“汉魏风骨”的唐代诗歌的先驱之作,对扫除齐梁浮艳纤弱的*诗风具有拓疆开路之功。在艺术上,其意境雄浑,视野开阔,使得诗人的自我形象更加鲜亮感人。全诗语言奔放,富有感染力,虽然只有短短四句,却在人们面前展现了一幅境界雄浑,浩瀚空旷的艺术画面。诗的前三句粗笔勾勒,以浩茫宽广的宇宙天地和沧桑易变的古今人事作为深邃、壮美的背景加以衬托。第四句饱蘸感情,凌空一笔,使抒情主人公——诗人慷慨悲壮的自我形象站到了画面的主位上,画面顿时神韵飞动,光彩照人。从结构脉络上说,前两句是俯仰古今,写出时间的绵长;第三句登楼眺望,写空间的辽阔无限;第四句写诗人孤单悲苦的心绪。这样前后相互映照,格外动人。

      在用辞造语方面,此诗深受《楚辞》特别是其中《远游》篇的影响。《远游》有云:“惟天地之无穷兮,哀人生之长勤。往者余弗及兮,来者吾不闻。”此诗语句即从此化出,然而意境却更苍茫遒劲。

      同时,在句式方面,采取了长短参错的楚辞体句法。上两句每句五字,三个停顿,其句式为: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后两句每句六字,四个停顿,其句式为: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前两句音节比较急促,传达了诗人生不逢时、抑郁不*之气;后两句各增加了一个虚字(“之”和“而”),多了一个停顿,音节就比较舒徐流畅,表现了他无可奈何、曼声长叹的情景。全篇前后句法长短不齐,音节抑扬变化,互相配合,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名家点评

      杨慎《升庵诗话》:其辞简质,有汉魏之风。

      黄周星《唐诗快》卷二:胸中自有万古,眼底更无一人。古今诗人多矣,从未有道及此者。此二十二字,真可以泣鬼。

      宋长白《柳亭诗话》:阮步兵登广武城,叹曰:“时无英雄,遂使竖子成名。”眼界胸襟,令人捉摸不定。陈拾遗会得此意,《登幽州台歌》曰:“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假令陈、阮邂逅路歧,不知是哭是笑。

      《登幽州台歌》

      作者: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泪下。

      【注解】:

    [阅读全文]...

2022-06-24 06:00:59
  •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   《登幽州台歌》

      作者: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泪下。

      注释:

      1、幽州:古十二州之一,现今北京市。

      2、悠悠:渺远的样子。

      3、怆然:悲伤凄凉。

      4、泪:眼泪。

      译文:

      先代的圣君,我见也没见到,

      后代的明主,要等到什么时候?

      想到宇宙无限渺远,我深感人生短暂,

      独自凭吊,我涕泪纵横凄恻悲愁!

      赏析:

      诗人具有政治见识和政治才能,他直言敢谏,但没有被武则天所采纳,屡受打击,心情郁郁悲愤。

      诗写登上幽州的蓟北楼远望,悲从中来,并以“山河依旧,人物不同”来抒发自己“生不逢辰”的哀叹。语言奔放,富有感染力。在艺术表现上,前两句是俯仰古今,写出时间的绵长;第三句登楼眺望,写空间的辽阔无限;第四句写诗人孤单悲苦的心绪。这样前后相互映照,格外动人。句式长短参错,音节前紧后舒,这样抑扬变化,互相配合,大大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阅读全文]...

2022-05-15 22:44:31
  • 《古诗诵读登幽州台歌》教案

  • 《古诗诵读登幽州台歌》教案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古诗吧,古诗泛指中国古代诗歌。古诗的类型有很多,你都知道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古诗诵读登幽州台歌》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2、借助注释、课后练*初步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诵读古诗,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

      能凭借语言文字,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了解作者:

      1、同学们,在我国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文化长河中,诗歌就像是一朵馨香独具的奇葩,永开不败。而学*古诗能使我们领略古代诗人豪放、婉约的艺术风格,更能让我们领略诗歌描绘的雄壮、优美的意境。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有名的诗——《登幽州台歌》,齐读诗题。

      2、你们知道题目是什么意思吗?

      3、简介作者,为理解诗情奠下基础。

      二、自读诗句,理解诗意。

      1、学生细读诗,借助词典,把自己不理解的词语掌握,实在不会的则做上记号质疑。

      2、指名读。读出韵味和节奏。

      3、说说自己读懂了哪些句子?你展开了哪些想象?还有哪些不理解的'词句?

      4、全班交流。

      三、朗读指导,领悟诗情。

      1、再读体会,思考:诗中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我们该用什么语气读呢?

      2、学生自由读,在小组内讨论。

      3、情感朗读,赛读。

      4、齐读。

      四、总结全文:

      1、总结古诗。

      2、总结学法:

      a、学生回忆:我们是怎样学*《登幽州台歌》?

      b、老师总结学*方法:

      (1)理解诗句,初步弄懂诗意。

      (2)想象古诗意境,体会作者感情。

      (3)熟读吟诵,拓展延伸。

      作业设计:读一读陈子昂其他的诗

      板书设计:

      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教学目标:

      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本首诗歌。背诵诗歌

      2、在诵读的过程中,展开想象,感悟诗中表达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本首诗歌。背诵诗歌。

      教学准备:图片、实物投影仪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一首新的古诗,名字叫《登幽州台歌》。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自由读诗,学*生字词。

    [阅读全文]...

2021-12-08 22:32:05
  • 古诗《春思》的写作背景

  • 写作
  • 古诗《春思》的写作背景

      李白有很多描写思妇心理的诗篇,《春思》是其中之一。我国古典诗歌中的“春”字通常语意双关:既指春天,又可以用来比喻男女之爱。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古诗《春思》的写作背景,希望有所帮助!

      《春思》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所创作的新题乐府诗。此诗写一位出征军人的妻子在明媚的春日里对丈夫梦绕魂牵的思念,以及对战争早日胜利的盼望,表现思妇的思边之苦及其对爱情的坚贞。全诗言辞朴实无华,情景交融,神骨气味高雅浑然,富有民歌特色。

      【原文】:

      春思①

      (唐)李白

      燕草如碧丝②,秦桑低绿枝③。

      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

      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④?

      【注释】:

      这是描写一位独处秦地的思妇触景生情,终日思念远在燕地卫的夫君,盼望他早日归来的评理歌。

      ⑴燕草:指燕地的草。燕,河北省北部一带,此泛指北部边地,征夫所在之处。

      ⑵秦桑:秦地的桑树。秦,指陕西省一带,此指思妇所在之地。燕地寒冷,草木迟生于较暖的秦地。

      ⑶君:指征夫。怀归:想家。

      ⑷妾:古代妇女自称。此处为思妇自指。

      ⑸罗帏:丝织的帘帐。

      【翻译】:

      燕草刚如碧丝之时,秦地的桑树已绿树成阴了。当君才开始想家的时候,妾已相思得肝肠欲断了。春风啊春风,我与你并不相识,你为何闯入了我的罗帏?

      【赏析】:

      李白有很多描写思妇心理的诗篇,《春思》是其中之一。*古典诗歌中的“春”字通常语意双关:既指春天,又可以用来比喻男女之爱。此诗《春思》中的“春”就包含有这两方面的意思。此诗以相隔遥远的燕秦两地春天景物起兴,别具一格。思妇触景生情,想起了远方的丈夫,颇为伤怀。她申斥春风,正是明志自警,恰到好处。

      开头两句:“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可以视作“兴”。诗中的兴句一般是就眼前所见,信手拈起,这两句却以相隔遥远的燕、秦两地的春天景物起兴,颇为别致。“燕草如碧丝”,当是出于思妇的悬想;“秦桑低绿枝”,才是思妇所目睹。把目力达不到的远景和眼前*景配置在一幅画面上,并且都从思妇一边写出,从逻辑上说,似乎有点乖碍,但从“写情”的角度来看,却是可通的。试想:仲春时节,桑叶繁茂,独处秦地的思妇触景生情,终日盼望在燕地行役屯戍的丈夫早日归来;她根据自己*素与丈夫的恩爱相处和对丈夫的深切了解,料想远在燕地的丈夫此刻见到碧丝般的春草,也必然会萌生思归的念头。见春草而思归,语出《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首句化用《楚辞》语,浑成自然,不着痕迹。诗人巧妙地把握了思妇复杂的感情活动,用两处春光,兴两地相思,把想象与怀忆同眼前真景融合起来,据实构虚,造成诗的妙境。所以不仅起到了一般兴句所能起的烘托感情气氛的作用,而且还把思妇对于丈夫的真挚感情和他们夫妻之间心心相印的亲密关系传写出来了,这是一般的兴句所不易做到的。另外,这两句还运用了谐声双关。“丝”谐“思”,“枝”谐“知”,这恰和下文思归与“断肠”相关合,增强了诗句的音乐美与含蓄美。

      三四两句直承兴句的理路而来,故仍从两地着笔:“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丈夫及春怀归,足慰离人愁肠。按理说,诗中的女主人公应该感到欣喜才是,而下句竟以“断肠”承之,这又似乎违背了一般人的心理,但如果联系上面的`兴句细细体会,就会发现,这样写对表现思妇的感情又进了一层。元代萧士赟对此诗评述揭示了兴句与所咏之词之间的微妙的关系。诗中看似于理不合之处,正是感情最为浓密所在。

      旧时俗话说:“见多情易厌,见少情易变。”这首诗中的女主人公的可贵之处在于阔别而情愈深,迹疏而心不移。诗的最后两句是:“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诗人捕捉了思妇在春风吹入闺房,掀动罗帐的一霎那的心理活动,表现了她忠于所爱、坚贞不二的高尚情操。从艺术上说,这两句让多情的思妇对着无情的春风发话,又仿佛是无理的,但用来表现独守春闺的特定环境中的思妇的情态,又令人感到真实可信。春风撩人,春思缠绵,申斥春风,正所以明志自警。以此作结,恰到好处。

      无理而妙是古典诗歌中一个常见的艺术特征。从李白的这首诗中不难看出,所谓无理而妙,就是指在看似违背常理、常情的描写中,反而更深刻地表现了各种复杂的感情。

      【阅读训练】:

      1.试分析“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表达情感的特点。(2分)

      2.作者采用民歌的特殊手法,表达出一种委婉含蓄的情感。试结合全诗分析“燕草碧如丝,秦桑低绿枝”运用了哪两种民歌手法。(4分)

      3.哪个诗句可以看出作者描写的是初春的景象?

      4.诗歌的最后两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参考答案】:

      1.借拟人手法写思妇的内心独白,春风不解人意,吹入罗帏,主人因风怀人,倍增思妇怀念征夫的情怀。

      2.①用谐音双关的手法,借助“丝”与“思”、“枝”与“知”谐音,连接异地男女之间的思念情怀,让他们互诉思念的情怀。②采用起兴的手法,借燕草、秦桑起兴,写远隔燕秦的男女之间的思慕爱恋,抒写思妇的怀归之愿,离散之恨。

      3.“燕草如碧丝”句。

      4.拟人。

    [阅读全文]...

2022-04-12 23:18:42
  • 登幽州台歌修辞手法

  • 语文
  • 登幽州台歌修辞手法

      《登幽州台歌》作者陈子昂(约公元661~公元702),唐代文学家。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相登幽州台歌修辞手法,希望对你有帮助。

      前不见古,后不见来者

      对偶,对比

      出处: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全诗只此四句

      赏释:这是一首盛时不遇的名篇。幽州台:即蓟北楼,在今北京市。登上这古老的幽州台,因而想起了古代的事。当年燕昭王求士,筑金台,招揽天下贤人,燕国得以兴盛。但这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事。作者由此而感到自己的不遇,心中诞生了无限抑郁悲凉之感。浩浩苍空,茫茫旷野,而胸中之不*,又何从吐诉!想到这里,百感交集,“独怆然而泪下”了。诗的气魄很大,语言纵横,有古人之风。

      登幽州台歌

      作者: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涕下一作:泪下)

      注解

      1、幽州:古十二州之一,现今北京市。

      2、悠悠:渺远的样子。

      3、怆然:悲伤凄凉。

      4、泪:眼泪。

      译文

      先代的圣君,我见也没见到,后代的明主,要等到什么时候?

      想到宇宙无限渺远,我深感人生短暂,独自凭吊,我涕泪纵横凄恻悲愁!

      赏析

      人具有政治见识和政治才能,他直言敢谏,但没有被武则天所采纳,屡受打击,心情郁郁悲愤。

      诗写登上幽州的蓟北楼远望,悲从中来,并以“山河依旧,人物不同”来抒发自己“生不逢辰”的哀叹。语言奔放,富有感染力。在艺术表现上,前两句是俯仰古今,写出时间的绵长;第三句登楼眺望,写空间的辽阔无限;第四句写诗人孤单悲苦的心绪。这样前后相互映照,格外动人。句式长短参错,音节前紧后舒,这样抑扬变化,互相配合,大大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登幽州台歌的修辞手法

      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扣住“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泪下”中的“怆然”可以看出来是悲凉的。

      本篇在艺术表现上也很出色。上两句俯仰古今,写出时间绵长;第三句登楼眺望,写出空间辽阔。在广阔无垠的背景中,第四句描绘了诗人孤单寂寞悲哀苦闷的情绪,两相映照,分外动人。念这首诗,我们会深刻地感受到一种苍凉悲壮的气氛,面前仿佛出现了一幅北方原野的苍茫广阔的图景,而在这个图景面前,兀立着一位胸怀大志却因报国无门而感到孤独悲伤的诗人形象,因而深深为之激动。

      在用辞造语方面,此诗深受《楚辞》特别是其中《远游》篇的影响。《远游》有云:“惟天地之无穷兮,哀人生之长勤。往者余弗及兮,来者吾不闻。”本篇语句即从此化出,然而意境却更苍茫遒劲。

      同时,在句式方面,采取了长短参错的楚辞体句法。上两句每句五字,三个停顿,其式为: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后两句每句六字,四个停顿,其式为: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前两句音节比较急促,传达了诗人生不逢时、抑郁不*之气;后两句各增加了一个虚字(“之”和“而”),多了一个停顿,音节就比较舒徐流畅,表现了他无可奈何、曼声长叹的情景。全篇前后句法长短不齐,音节抑扬变化,互相配合,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这两句的意思是:象燕昭王一类的能够礼贤下士,任人唯贤的古代明君,现在再也见不到了;而我心中所渴望出现的后贤,又还没有出现。"前贤"已远,"后贤"未来,其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愁怅跃然纸上!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意思是:想到那天地宇宙是这样久远阔大,而一个人的生命又是如此短暂,不能建功立业。我独自悲伤地流下眼泪。一个"念"字,表现了诗人包括宇宙古今,宽广无垠的精神境界;一个"独"字,又渲染了诗人心中不可名状的孤独悲凉之感。

      这首诗通过抒发诗人登楼远眺,凭今吊古所引起的无限感慨,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会中正直,多才而遭遇困厄的知识分子遭受压抑的境遇,表达了他们在理想破灭时孤寂郁闷的心情,具有深刻的典型社会意义。

      这首诗歌风格明朗刚健,是具有"汉魏风骨"的唐代诗歌的先驱之作,对扫除齐梁浮艳纤弱的*诗风具有拓疆开路之功。在艺术上,其意境雄浑,视野开阔,使得诗人的'自我形象更加鲜亮感人。虽然只有短短四句,却在我们面前展现了一幅境界雄浑,浩瀚空旷的艺术画面:楼台高耸,诗人独立,临风远眺,面对雄伟壮丽的祖国山川,激情满怀,思绪万千。诗的前三句粗笔勾勒,以浩茫宽广的宇宙天地和沧桑易变的古今人事作为深邃、壮美的背景加以衬托。第四句饱蘸感情,凌空一笔,使抒情主人公——诗人慷慨悲壮的自我形象站到了画面的主位元,画面顿时神韵飞动,光彩照人。念这首诗,我们会深刻地感受到一种仓凉悲壮的气氛,面前仿佛出现了一幅北方原野的苍茫广阔的图景,而在这个图景面前,兀立着一位胸怀大志,却因报国无门而感到孤独悲伤的诗人形象,因而深深为之激动。

    [阅读全文]...

2022-01-29 18:41:29
  • 登高古诗的写作背景(杜甫登高背后的故事 )

  • 写作,杜甫,故事
  • 但是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过一点,范闲虽背过数百首古诗,但对一首诗却评价极高,连庆帝都感同身受称赞不已。那就是少陵野老杜甫的神作——《登高》,人称古今七言律第一,在剧里更是艳压“诗仙”李白的一众名诗。

    到底是怎样一首齐诗?竟被传的如此邪乎?“它”究竟配不配这个称号呢?废话不多说,我们来一探究竟。

    搜狐找我们先来简单了解一下杜甫:

    杜甫(712年2月12日~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出生于河南巩县,原籍湖北襄阳。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那么这一期呢就由小编带领大家了解从青年杜甫写下的《望岳》到暮年杜甫写下的《登高》,诗的意境和作者的心态到底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种变化另我们今天的很多人依然逃不脱。

    同时小编也要跟大家聊一聊:为什么我觉得这首诗,代表了唐诗的最高成就。

    俗话说“文无第一”,文学作品很难分出谁胜谁败,到底谁好谁坏往往只能各凭己见。有时候大家相信“公认”,多数人都说好的一定是好的。但高明的作品往往不会大面积传播,只有少数人欣赏的来。

    那么,少数权威的意见就一定可以作准吗?倒也不是,时代风气和个人喜好都会影响人们的判断。你可以相信自己的判断吗?人总是要前进的,你当下的判断不一定还能得到明天的认可。

    这样看来,要想选一首可以代表唐诗最高成就的诗,必然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我真的可以选出一首,那就是杜甫的《登高》。

    《登高》是杜甫晚年创作的,当时他因故流落在夔(kuí)州,也就是今天的重庆奉节,身患严重的肺病,生活困难,大约在重阳节的那天,他孤身一人登高远眺,长江沿岸的萧瑟秋景让他触目伤怀,写下了这一首千古传诵的巨作。

    当时杜甫看到的不仅仅是美丽的景色,更有“不尽长江滚滚来”,“奔来”的身心产生了巨大的压力与压迫感,足以使人停止呼吸。仿佛渺小的自己*、无依无靠,眼睁睁看着排空巨浪扑面而来,而自己却无处可逃。

    说完杜甫对人生感慨,我们再看无边的落叶,那是自然界的秋景。暮年的杜甫对这样的景象非常敏感,他看到的是无情的岁月。无尽空间里的萧萧落叶和无尽时间里的滚滚波涛,压迫着诗人那颗饱经沧桑的心,让它生发出日常环境里不容易生发出来的感触,这才有了“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的反思。

    杜甫的《登高》不但是登高主题里的千古绝唱,也因为把对称美发挥到了极致,所以成为最有资格代表唐诗最高成就的诗篇。

    *体诗是唐朝的新兴诗体,特别讲究对称美和音色美。

    杜甫是*体诗领域里用力最勤、成就最高的诗人。

    这首《登高》也代表着最典型的登高情调,那是悲从中来不可断绝、百感茫茫不知从何说起的感受。

    明代的著名诗评家胡应麟,赞杜甫的《登高》为古今七律第一,清人杨伦《杜诗镜铨》中亦评:高浑一气,古今独步,当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

    好啦,小编这次就分析到这里,您还有其他意见可以评论告诉小遍哦!

    [阅读全文]...

2022-01-24 10:19:18
  • 古诗渔歌子的诗意(渔歌子作者简介及创作背景)

  • 诗意,创作
  • 《渔歌子》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古词今译:

    西塞山前白鹭在自由地飞翔,江岸桃花盛开,春水初涨,水中鳜鱼肥美。渔翁头戴青色的箬笠,身披绿色的蓑衣,冒着斜风细雨,乐然垂钓,用不着回家。

    注释解说:

    (1)渔歌子:原是曲调名,后来人们根据它填词,又成为词牌名。(2)西塞山:在今浙江省湖州市西面。(3)白鹭:一种白色的水鸟。(4)桃花流水:桃花盛开的季节正是春水盛涨的时候,俗称桃花汛或桃花水。鳜鱼:俗称“花鱼”、“桂鱼”。扁*、口大、鳞细、黄绿色,味道鲜美。(5)箬笠:用竹篾、箬叶编的斗笠。(6)蓑衣:用草或棕麻编织的雨衣。

    品鉴鉴赏:

    西塞山在今浙江省吴兴区境内的西苕溪上,从前叫道士矶,是一座突出在河边的大石岩。西苕溪北通太湖,南邻莫干山,风景很优美。张志和这首词描绘春汛期的景物,反映了太湖流域水乡的可爱。

    白鹭就是*常人们叫做鹭鸶的那种水鸟。远远望去,它的外形有点象白鹤,腿和脖子特别长,便于在水中寻找食物。“西塞山前白鹭飞”,它们在西塞山前,展翅飞翔,使这个鱼米之乡更显得生趣洋溢了。“桃花流水”就是桃花水。南方每年二三月间,桃花盛开,天气暖和,雨水比冬天多,下几场春雨,河水就会上涨,于是逆水而上的鱼群便多起来了。作者没有简单地说春汛到来,而是用“桃花流水鳜鱼肥”来描写,这就更能勾起读者的想象,使人们似乎看见了*盛开的、红艳艳的桃花;河水陡涨时,江南特有的鳜鱼不时跃出水面,多肥大呀。“鳜鱼”是一种味道特别鲜美的淡水鱼,嘴大鳞细,颜色呈黄褐色。春汛来了,渔夫当然不会闲着,他们也忙碌开了。“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写的都是他们。”归”,回家。“不须归”,是说也不须回家了。从渔翁头戴箬笠,身披蓑衣,在斜风细雨里欣赏春天水面的景物,读者便可以体会到渔夫在捕鱼时的愉快心情。

    作者是一位山水画家,据说他曾将《渔歌子》画成图画。确实,这首词是富于画意的。苍岩,白鹭,鲜艳的桃林,清澈的流水,黄褐色的鳜鱼,青色的斗笠,绿色的蓑衣,色彩鲜明,构思巧妙,意境优美,使读者仿佛是在看一幅出色的水乡春汛图。

    这首词在秀丽的水乡风光和理想化的渔人生活中,寄托了作者爱自由、爱自然的情怀。词中更吸引读者的不是一蓑风雨,从容自适的渔父,而是江乡二月桃花汛期间春江水涨、烟雨迷蒙的图景。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红桃,色泽鲜明但又显得柔和,气氛宁静但又充满活力。而这既体现了作者的艺术匠心,也反映了他高远、冲澹、悠然脱俗的意趣。

    创作背景:

    唐代宗大历七年(772)九月,颜真卿任湖州刺史,次年到任。张志和驾舟往谒,时值暮春,桃花水涨,鳜鱼水美,他们即兴唱和,张志和首唱,作词五首,这首词是其中之一。

    作者简介:

    张志和(732年—774年?),字子同,初名龟龄,号玄真子。祁门县灯塔乡张村庇人,祖籍浙江金华,先祖湖州长兴房塘。张志和三岁就能读书,六岁做文章,十六岁明经及第,先后任翰林待诏、左金吾卫录事参军、南浦县尉等职。后有感于宦海风波和人生无常,在母亲和妻子相继故去的情况下,弃官弃家,浪迹江湖。唐肃宗曾赐给他奴、婢各一,称“渔童”和“樵青”,张志和遂偕婢隐居于太湖流域的东西苕溪与霅溪一带,扁舟垂纶,浮三江,泛五湖,渔樵为乐。

    [阅读全文]...

2022-06-01 19:37:39
古诗登幽州台歌的写作背景 - 句子
古诗登幽州台歌的写作背景 - 语录
古诗登幽州台歌的写作背景 - 说说
古诗登幽州台歌的写作背景 - 名言
古诗登幽州台歌的写作背景 - 诗词
古诗登幽州台歌的写作背景 - 祝福
古诗登幽州台歌的写作背景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