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敲石头的古诗词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敲石头的古诗词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敲石头的古诗词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敲石头的古诗词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石头记的诗词
七律·游园【押支韻】
破阳一刻促孙枝,北国梁园景渐宜。
休赞春浓春且远,况歌蝶恋蝶归迟。
练波为柳常梳发,修盖因花久保颐。
如别寒宫逢大宠,世间岂我眷妆伊?
七律·吟餐会【押删韻】
群雄正午列星班,怜酒当时醉小蛮。
拭目盘中餐几味,频窥柳下笑多般。
趋驰何必登阶碌,破老无妨钓水闲。
问朔桃儿今在否,如能摘个寄云鬘。
七律·吟小倩【押萧韻】
虽为女鬼但非妖,误食相思梦绕缭。
敢与宁君游险历,未随树姥舞中宵。
赤光每救人间道,啼血更清三界枭。
须把香魂留故土,伴臣一路策逍遥。
七律·吟四季居【押鱼韻】
坐同四季爱吾庐,勤换春秋不换书。
麾下千军天地赐,烛旁热泪美人余。
至今难舍江淹笔,往昔曾为散寿樗。
能抚凌云乘九万,低眉可拥几嘉欤?
七律·即兴(赠“韵之国”)【押元韻】
望霞峰上雨云奔,敲缺琼壶放阔论。
散去功名乘九万,拾来高义迈龙门。
今伤国内樱花谢,独念群中落墨存。
不爱江山犹好笔,闲看素月倒千尊。
七律·赠接待处“翰墨雪儿”【押真韻】
雪立枝头邀贵客,分明天上女官人。
不离梅瓣争青眼,敢在江南斗浅春。
此处难和婵做伴,当时只与我为邻。
东风扶落窗前砚,已谢今朝翰墨身。
七律·赠翰墨竹苑【押覃韻】
笔作调羹汤是墨,谁能喂饱翰林男。
红尘之外收徒弟,四季居中驾鹤骖。
苦读诗书无女现,轻摇茶水有香含。
昆仑片玉犹难觅,世上千金恐易贪。
七律·藏字诗·赠“翰墨竹苑”/特赠婵舞茶香【押文韻】
翰林多食农家苦,墨宝曾闲锈迹纷。
竹下当寻三世梦,苑中盼借九州云。
婵娟不必夸居士,舞步何时胜淡君。
茶动莲心淘湿笔,香醒若目买分文。
关于石头的诗词
诗较为适合“言志”,而词则更为适合“抒情”。下面是小编收集的关于石头的诗词,希望大家认真阅读!
《答人》
年代: 唐 作者: 太上隐者
偶来松树下,高枕石头眠。
山中无历日,寒尽不知年。
[注释](1)答人:此诗是太上隐者回答别人的问话。此隐者居终南山。(2)历日:日历。(3)不知年:不知道是那年那月。
[译文]我偶然来到这深山的松树下游玩,累了就用石头当枕头无忧无虑地睡上一觉。山中没有记载年月时令的历书,冬去春来,也不知道是那年那月。
如果说陶渊明身居魏晋,慨想羲皇,主要是出于对现实的不满;那么,唐人向往那据说是恬淡无为的太古时代,则多带浪漫的意味。唐时道教流行,此诗作者大约是其皈依者。据《古今诗话》载,这位隐者的来历为人所不知,曾有好事者当面打听他的姓名,他也不答,却写下这首诗。首联“偶来松树下,高枕石头眠”,这与其说是“答人”,毋宁说是有点象传神的自题小像。“偶来”,其行踪显得多么自由无羁,不可追蹑。“高枕”,则见其恬淡无忧。“松树”、“石头”,设物布景简朴,却富于深山情趣。
在这“别有天地非人间”的山中,如同生活在想象中的远古社会,“虽无纪历志,四时自成岁。”(陶渊明《桃花源诗》)“寒尽”二字,就含四时成岁之意。而且它还进了一步,虽知“寒尽”岁暮,却又“不知年”。这里当含有两层意思:一层是从“无历日”演绎而来,意即“不解数甲子”(唐人诗句:“山僧不解数甲子,一叶落知天下秋。”);二层是不知今是何世之意,犹《桃花源记》的“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可见诗中人不但在空间上独来独往,在时间上也是无拘无碍的.。到这里,“太上隐者”的形象完成了,且有呼之欲出之感。
“五绝无闲字易,有余味难。”(刘熙载《艺概》)此诗字字无虚设,语语古淡,无用力痕迹;其妙处尤在含意丰茸,令人神远。李太白《山中答俗人问》写问而不答,不答而答,表情已觉高逸。此诗则连问答字面俱无,旁若无人,却又是一篇绝妙的“答俗人问”。只不过其回答方式更为活泼无碍,更为得意忘言,令人有“羚羊挂角,无迹可求”之感。
《西塞山怀古》
年代: 唐 作者: 刘禹锡
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注释】:
西塞山:在今湖北省大冶县东。王濬:晋武帝时益州刺史,受命征吴,造大楼船,直取吴都,吴帝孙皓奉表请降。
【简析】:
这是一首怀古的诗,表明国家统一是人心所向,告诫要防止历史上分割局面的重演,写得含蓄、贴切、自然。
西塞山,在今湖北太冶东面的长江边。岚横秋塞,山锁洪流,形势险峻,是六朝有名的军事要塞。长庆四年(824)刘禹锡由夔州刺史,调任和州刺史,沿江东下,途经西塞山,即景抒怀,写下了这首诗。太康元年(280)晋武帝命王濬率领以高大的战船组成的水军,顺江而下,讨伐东吴。诗人便以这件史事为题,开头写“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便黯然消失。益州金陵,相距遥遥,一“下”即“收”,何其速也!两字对举就渲染出一方是声势赫赫,一方是闻风丧胆。第二联便顺势而下,直写战事及其结果。东吴的亡国之君孙皓,凭借长江天险,并在江中暗置铁锥,再加以千寻铁链横锁江面,自以为是万全之计,谁知王濬用大筏数十,冲走铁锥,以火炬烧毁铁链,结果顺流鼓棹,径造三山,直取金陵。“皓乃备亡国之礼,……造于垒门”(《晋书·王濬传》)。第二联就是形象地概括了这一段历史。
诗的前四句,洗炼、紧凑,在对比之中写出了双方的强弱,进攻的路线,攻守的方式,战争的结局。它只用第一句诗写西晋水军出发,下面就单写东吴:在战争开始的反映,苦心经营的工事被毁,直到举旗投降,步步紧逼,一气直下。人们不仅看到了失败者的形象,也看到了胜利者的那种摧枯拉朽的气势。可谓虚实相间,胜败相形,巧于安排。
诗人在剪裁上颇具功力。他从众多的史事中单选西晋灭吴一事,这是耐人寻味的,因为东吴是六朝的头,它又有颇为“新颖”的防御工事,竟然覆灭了。照理*应引以为鉴,其实不然。所以写吴的灭亡,不仅揭示了当时吴王的昏聩,更表现了那些后来者的愚蠢,也反映了国家的统一是历史的必然。其次,诗人写晋吴之战,重点是写吴,而写吴又着重点出那种虚妄的精神支柱“王气”、天然的地形、千寻的铁链,皆不足恃。这就从反面阐发了一个深刻的思想,那就是“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刘禹锡《金陵怀古》)。可见如此剪裁,就在于它能完满地表现其主题思想。
清代屈复评这首诗说:“前四句止就一事言,五以‘几回’二字括过六代,繁简得宜,此法甚妙。”(《唐诗成法》)不过应该指出,若是没有前四句丰富的内容和深刻的思想,第五句是难以收到如此言简意赅的效果。第六句“山形依旧枕寒流”,山形,指西塞山;寒流,指长江,“寒”字和结句的“秋”字相照应。诗到这里才点到西塞山,那么前面所写,是不是离题了呢?没有。因为西塞山之所以成为有名的军事要塞,之所以在它的身边演出过那些有声有色载入史册的“活剧”,就是以南北分裂、南朝*存在为条件的。因此前面放眼六朝的兴亡,正是为了从一个广阔的历史背景中引出西塞山,从而大大开拓了诗的境界。诗人不去描绘眼前西塞山如何奇伟竦峭,而是突出“依旧”二字,亦是颇有讲究的。山川“依旧”,就更显得人事之变化,六朝之短促,不仅如此,它还表现出一个“江山不管兴亡恨,一任斜阳伴客愁”(包佶《再过金陵》)的意境。这些又从另一个角度对上一句的“伤”字作了补充,所以纪昀说:“第六句一笔折到西塞山是为圆熟”
第七句宕开一笔,直写“今逢”之世,第八句说往日的军事堡垒,如今已荒废在一片秋风芦荻之中。这残破荒凉的遗迹,便是六朝覆灭的见证,便是分裂失败的象征,也是“今逢四海为家”、江山一统的结果。怀古慨今,收束了全诗。
刘禹锡的这首诗,寓深刻的思想于纵横开阖、酣畅流利的风调之中,诗人好象是在客观地叙述往事,描绘古迹,其实并非如此,翻一翻历史,便知道在唐宪宗时期曾经取得了几次*定藩镇割据战争的胜利,国家又出现了比较统一的局面,不过这种景象只是昙花一现,公元八二一年到八二二年河北三镇又恢复了割据局面。刘禹锡在这首诗中,把嘲弄的锋芒指向在历史上曾经占据一方、但终于覆灭的统治者,这不正是对重新抬头的割据势力的迎头一击吗!当然,“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花》”(《金陵五题·台城》),这个六朝覆灭的教训,对于当时骄侈腐败的唐王朝来说,也是一面很好的镜子。
苏轼关于石头的诗词
话说北宋哲宗年间(1093年)苏东坡被贬定州(河北定州市),他赴任定州知州后,在自己的后花园偶得一石(图一前),此石质地坚润,黑地白脉,明快的白色花纹,形似溪水瀑泉、浪涌雪沫,犹如一幅若隐若现的山水画卷,苏东坡看后如获至宝,遂将此石定名“雪浪石”,以汉白玉大盆盛之,并将自己的居室称为“雪浪斋”。下面是苏轼关于石头的诗词的内容,欢迎阅读!
《雪浪石》
年代: 宋 作者: 苏轼
太行西来万马屯,势与岱岳争雄尊。
飞狐上党天下脊,半掩落日先黄昏。
削成山东二百郡,气压代北三家村。
千峰右卷矗牙帐,崩崖凿断开土门。
朅来城下作飞石,一炮惊落天骄魂。
承*百年烽燧冷,此物僵卧枯榆根。
画师争摹雪浪势,天工不见雷斧痕。
离堆四面绕江水,坐无蜀士谁与论。
老翁儿戏作飞雨,把酒坐看珠跳盆。
此身自幻孰非梦,故园山水聊心存。
赏析
这首咏物诗写于元祐八年在广州任上。雪浪石是作者在定州得到的石,黑色有白文,白文如水在石间奔流,形似雪浪,遂以大盆盛之欣赏,并将其居室名为“雪浪斋”。此诗既以石为名。全诗可分两部分。第一部分从开头到“此物僵卧枯榆根”。诗一开头并非直写“雪浪石”,而是从“雪浪石”不*凡的来历展开笔墨。写它来自太行山上,然后以雄健之笔描摹太行山——太行山势高大雄伟可与泰山争尊,它的飞狐、上党山脉,地势极高,故曰“天下脊”,挡住了日月出没;山势之高割开了山东二百郡,气势之大使山西北部人烟稀少。千峰万峦犹如矗立的军帐,崩崖凿断开辟了太行陉口。这样雄伟的太行山令人敬仰!这块“雪浪石”出于太行山,是当年与敌人激战时作的“飞石”,“一炮惊落天骄魂”一句,歌颂此“雪浪石”昔日与敌作战时的非凡经历。此句很好地表达了诗人驻守定州是为了备边抗敌的`雄心。“承*百年烽燧冷,此物僵卧枯榆根”二句,表面上写“雪浪石”以后僵卧枯榆树根旁,不能再抗敌的遭遇,从而表达了诗人报国不得的悲慨。此是全诗揭示题旨之处。
第二部分从“画师争摹雪浪石”到全诗结束,写雪浪石现在的处境。“画师争摹雪浪石”一句颇多感慨,原本是惊落天骄魂的飞石,现在变成了被争摹玩味的观赏石。它既没有天工斧凿伟大痕迹,放在水盆中虽可四面环水,但却发挥不了都江堰的水利作用。“坐无蜀士谁与论”一句,从都江堰又联想到四川老家,可是眼前没有蜀地老乡,能与谁人谈今论古呢?此处思乡之情油然而生。“老翁儿戏作飞雨”以下,写自己将雪浪石放在大盆中,激水其上,犹如飞雨,只能“把酒坐看珠跳盆”了。想到石的遭遇,联想到自己被贬的处境,深感到世事变化,一切似在梦境之中,只能以石寄托思乡之情而已。
此首虽是咏物诗,并不描摹物之本身形貌,而是从“雪浪石”的来历、遭遇、处境等寄托了诗人报国不得的感慨,其立意深、构思巧由此可见。全诗风格雄伟矫健而又沉郁顿挫。
古诗除夜宿石头驿翻译赏析
在我们*凡的日常里,大家肯定对各类古诗都很熟悉吧,古诗可分为古体诗和*体诗两类。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古诗除夜宿石头驿翻译赏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除夜宿石头驿
戴叔伦
旅馆谁相问?寒灯独可亲。
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
寥落悲前事,支离笑此身。
愁颜与衰鬓,明日又逢春。
注释:
⑴《全唐诗》题下注曰:"一作石桥馆"。
⑵支离:即分散。《全唐诗》校:"一作羁离"。
⑶愁颜与衰鬓:《全唐诗》校:"一作衰颜与愁鬓"。
⑷又:《全唐诗》校:"一作去"。
译文:
在这寂寞的旅店中有谁来看望慰问,只有一盏冷清的孤灯与人相伴相亲。
今夜是一年中的最后一个夜晚,我还在万里之外作客飘零未能回转家门。
回首前尘竟是一事无成,令人感到悲凉伤心;孤独的我只有苦笑与酸辛。
愁苦使我容颜变老,白发爬满双鬓,在一片叹息声中又迎来了一个新春。
创作背景:
此诗当作于诗人晚年任抚州(今属江西)刺史时期。这时他正寄寓石头驿(在今江西新建县赣江西岸),可能要取道长江东归故乡金坛(今属江苏)。
《除夜宿石头驿》是一首五律。
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
这两句是说,诗人飘泊在外,客中寂寞,又值除夕之夜,独自滞留在他乡逆旅,于是引发出无穷的感慨和凄凉——今夜除夜,一年将尽,此时家人团聚,欢度新年,唯独我孤寂一人,仍在万里之外滞留,心情十分难堪。两句诗把悠远的时间性和广漠的空间感,对照并列在一起,具一种百感苍茫的情思,显示出诗人高超的艺术概括力,具深沉的形象感染力。
赏析:
此诗载于《全唐诗》卷二*。下面是*现代作家、文学翻译家、学者施蛰存先生对此诗的赏析。
诗人作诗,如果是思想感情的自然发泄,总是先有诗,然后有题目,题目是全诗内容的概括。这首诗的题目是"除夜宿石头驿",可知诗的内容主要是"除夜"和"夜宿"。夜宿的地点是"石头驿",可知是在旅途中夜宿。
第一联"旅馆谁相问,寒灯独可亲",就写明了一个孤独的旅客夜宿在旅馆中。接着用第二联"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补充说明这个"夜"是"除夜",这个"人"是离家很远的人。
第三联就转到这个"人",独宿在旅馆中,又是在大年夜,他的思想感情怎样呢?"寥落悲前事"是说过去的一切事情,也就是种种生话遭遇,都是非常寂寞,非常失意,只会引起悲感。"支离笑此身"是说现在这个漂泊天涯的躯体,又如此之支离可笑。上句回想过去,没有得意事可供现在愉快地回忆;下句是自怜,现在已没有壮健的躯体能忍受流浪的生活。
第四句紧紧地承接上句。"愁颜与衰鬓"就是"此身"的"支离"形状。这样一个既忧愁,又衰老的旅客,独宿在旅馆里,明日又将逢到春天,真不知今后的命运如何。"明日又逢春"这一句,有两个意义:第一,它的作用是点明题目,结束全诗。今晚是除夕,明天是新年初一,春季的第一天。写的是明日,意义却在今夕。第二,作者用了一个"又"字,有点出人意外。仔细玩味其意义,可以体会到作者的思想基础是对于"逢春"并没有多大乐观的希望。年年逢春,年年仍然在漂泊中,而到了明天,又是一年的春天了。这一句底下,作者还有许多话,没有说出来,让读者去体会。这就是所谓"馀味"。
宋代诗人姜夔在他的《白石道人诗说》中曾谈到诗语以有含蓄为贵,他说:
诗贵含蓄,东坡云:"言有尽而意无穷者,天下之至言也。"山谷尤谨于此,清庙之瑟,一唱三叹,远矣哉。后之学诗者,可不务乎?若句中无馀字,篇中无长语,非善之善者也,句中有馀味,篇中有馀意,善之善者也。
可知最好的诗,必须做到句有馀味,编有馀意,总起来说,就是不可把话说尽,要留有让读者思考的'馀地。作诗者固然要达到这样一种艺术高度,读诗者也需要具备一种探索馀味、馀意的高度欣赏力。
这首诗,一向被认为是唐人五律中的著名作品。其所以著名,完全是由于颔联"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历代以来,到年三十还住宿在旅馆里的人,总会感伤地朗诵这两句,以为诗人已代他形象地说出了寥落支离的情绪。因此,这两句诗成为唐诗中的名句。但是,这两句诗并不是戴叔伦的创作成果,而是他"偷"得来的。早在二百年前,梁武帝萧衍有一首《冬歌》:
一年漏将尽,万里人未归。
君志固有在,妾躯乃无依。
王维《送丘为下第归江东》诗曰:"五湖三亩宅,万里一归人。"这就是戴叔伦的"赃"证。梁武帝写的是一个妇女在除夕怀念她出门在外的丈夫。戴叔伦改了一个字,换了两句的结构,强调了"夜"和"人",放在他这首诗中,就成为警句。
名家点评:
明人唐汝询评云:"幼公去石头不远,而曰万里未归,诗人多诬,不虚哉。"(《唐诗解》)
清人沈德潜评曰:"应是万里归来,宿于石头驿,未及到家也。不然,石城与金坛相距几何,而云万里乎?"(《唐诗别裁》)
吴汝伦:"此诗真所谓情景交融者,其意态兀傲处不减杜公。首尾浩然,一气舒卷,亦大家魄力。"(《唐宋诗要》)
吴山民批此诗:"翻古却健。"(《唐诗正声评醳》)
吴昌祺批此诗:"句警则不免于诞,犹胜‘舍弟江南没’二句也。"(《删订唐诗解》)
徐竹心评此诗:"全诗写情切挚,寄慨深远,一意连绵,凄恻动人,自非一般无病**者可比。"
《石渠记》古诗词鉴赏
在**淡淡的日常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古诗吧,古诗可分为古体诗和*体诗两类。那么什么样的古诗才更具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石渠记》古诗词鉴赏,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石渠记》
唐朝:柳宗元
自渴西南行不能百步,得石渠,民桥其上。有泉幽幽然,其鸣乍大乍细。渠之广或咫尺,或倍尺,其长可十许步。其流抵大石,伏出其下。踰石而往,有石泓,昌蒲被之,青鲜环周。又折西行,旁陷岩石下,北堕小潭。潭幅员减百尺,清深多倏鱼。又北曲行纡余,睨若无穷,然卒入于渴。其侧皆诡石、怪木、奇卉、美箭,可列坐而庥焉。风摇其巅,韵动崖谷。视之既静,其听始远。
予从州牧得之。揽去翳朽,决疏土石,既崇而焚,既釃釃而盈。惜其未始有传焉者,故累记其所属,遗之其人,书之其阳,俾后好事者求之得以易。
元和七年正月八日,鷁渠至大石。十月十九日,踰石得石泓小潭,渠之美于是始穷也。
《石渠记》古诗简介
《石渠记》是唐代散文家柳宗元创作的一篇散文,《永州八记》的第六篇。文章记述了作者沿渠探幽,追求美景的事,表达了作者探奇制胜,拓宽胸怀,追求胜景借以抒发胸中积郁之气的感情。
《石渠记》翻译/译文
从袁家渴潭往西南走不到百步,就看见一个石渠,百姓在石渠上建了一座便桥。有一眼泉水幽静地流淌,它流淌时的声音时大时小。泉渠的宽度有时一尺,有时就有二尺宽,它的长度有十步左右。它的水流遇到一块大的石头,就漫过石头。跳过大石头再往前走,就发现一个石潭,菖蒲覆盖着它,碧绿的苔藓环绕着石泓。渠水又转弯往西流,在岩石边流入石隙里,最后像瀑布一样的流入北边的小潭中。小潭方圆还不足一百尺,潭水清澈、且较深,有许多快速游动的鱼。渠水又往北迂回绕行一些,斜着看好像没有尽头,就这样最终流入渴潭。潭的一边全是奇异的石头、怪异的树木、奇异的花草、美丽的小竹,人可以并列坐在那里休息。风吹动着树梢,悦耳的`声音在山崖和山谷间回荡。看它已经很宁静,它们被风吹动所发出的声音才在远处传播。
我跟随柳州太守发现它的,拨开阴郁的密林和腐烂的朽木,开掘和疏通淤土和乱石,把朽木乱草堆积起来烧掉,石渠里的渠水便很满。可惜从来都没有写它的人,所以我把它全都记写下来,留给匠人,刻写在潭南面的石头上,帮助以后喜好游历的人能较容易地看到它。
元和七年正月初八,从蠲渠疏通到大石。十月十九日,越过石头发现了石泓小潭,石渠的美因此就全都展示给游人了。
《石渠记》注释
⑴渴:指袁家渴(一条溪水的名字)。
⑵桥:架桥。
⑶幽幽然:流水幽静的样子。
⑷乍:连词,或者。
⑸或:有时。
⑹咫(zhǐ)尺:比喻很*的距离,古代称八寸为咫。
⑺倍尺:二尺。
⑻逾:越过。
⑼泓(hóng):深潭。水深而广。
⑽被:通“披”,覆盖。
⑾藓:苔藓。
⑿堕:落,流。
⒀纡(yū)馀:曲折伸延。纡,弯曲。馀,通“徐”。
⒁卒:最终
⒂箭:小竹。
⒃庥(xiū):同“休”,休息。
⒄酾(shī):分流,疏导。
⒅遗:留给
⒆蠲(juān):古同“涓”,清洁。
《石渠记》赏析/鉴赏
柳宗元因参加王叔革新运动,于唐宪宗元和元年(806年)被贬到永州担任司马。到永州后,其母病故,王叔文被处死,他自己也不断受到统治者的诽谤和攻击,心情压抑。永州山水幽奇雄险,许多地方还鲜为人知。柳宗元在这漫长的戴罪期间,便到处游览,搜奇探胜,借以开拓胸襟,得到精神上的慰藉。《永州八记》就是这种心态之下的游历结晶,这篇文章写于唐宪宗元和七年(812年)。
这篇文章上承《袁家渴记》,下启《石涧记》,是《永州八记》的第六篇,借写景抒发作者仕途不得志的忧郁之情。
作者所写的石渠在袁家渴西南不到一百步的地方,当地的老百姓在它上面架了一座桥。“有泉幽幽然,其鸣乍大乍细”句,从视觉上描绘了泉水细徽轻缓流动的样子,从听觉上描摹了它忽大忽小的鸣声,突出了石渠泉水的特点,石渠有的地方宽不到一尺,有的地方两尺来宽,长度大约十来步(古时一步五尺)。它的水流碰到大石,就从石下潜流出来。一个“伏”字,进一步突出了渠水“幽幽然”的特点。接着写渠水的流向及渠上的景色:过了大石,前边有石泓。石泓是比石渠水深的石洼。它的上面覆盖着菖蒲,四周环绕着苔藓,泉水折向西流去,旁边的水落入岩石下。北面堕入小潭中。潭的面积小不足百尺,潭水清而深、有许多白条鱼在水中游动。后又向北弯弯曲曲地流去,看起来好像没有尽头,然而终干流入渴中。它的旁边都是形态怪异的石头,诡怪的树木,奇异的草儿,美好的嫩竹,这里,人们可以并排坐下来休息,这一段描写,语言简洁,把“睨若无穷”的曲折的泉水写得一目了然,渠上的风光只用几个字就写出了特色,作者着重描写了石渠的风:它摇动着那些树木,花草、竹子的梢头,发出的声音在山谷里响动。眼看着它们已经静静地不动了,可它们被风吹动发出的声音却方才在远处回响。视觉上是“静”,听觉上却是“远”,构成了十分奇妙的意境。拿这篇的风同《袁家揭记》中的风比较,它们的“个性”特点是十分鲜明的:一个是“静远”,一个是“骇动”,这反映了作者善于细致观察自然、善于抓住其特点,并且用贴切的语言来再现它们。柳宗元的游记的确匠心独具,有其特殊的风格。
第二段写作者从州牧那里得到石渠加以整治的情况:把枯草朽木归敛成堆然后清除,疏通渠道,清除堵塞的土石,把已经堆积起来的枯草朽木烧掉,渠道既已疏通就注满了清泉。可惜还没有人传扬它,所以作者才完备地记下它周围所有的景物,留给那些喜爱山水的人,并把这些刻写在石渠的北面,使以后热心此事的人便于得到。这段记事简明扼要。文中一个“惜”字,反映了作者的心情。可以这样理解:既是“惜”石渠之未始传,也是惜自己的怀才不遇。
最后一段记下整修的时间:元和七年正月八日整修到大石边。十月十九日,走过大石发现了石泓小潭,至此石渠的美景才算到了尽头。这篇文章文字简洁,用词精炼确切,独具特色。
《石渠记》作者简介
柳宗元(公元773年—公元819年),字子厚,汉族,河东(现在山西芮城、运城一带)人,[1]世称“柳河东”“河东先生”,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为“韩柳”。与刘禹锡并称“刘柳”。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与唐代的韩愈、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和曾巩,并称为“唐宋八大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柳宗元一生留诗文作品达600余篇,其文的成就大于诗。骈文有*百篇,散文论说性强,笔锋犀利,讽刺辛辣。游记写景状物,多所寄托,有《河东先生集》,代表作《溪居》、《江雪》、《渔翁》。
石鼓歌古诗词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都接触过很多优秀的古诗吧,古诗可分为古体诗和*体诗两类。那么你有真正了解过古诗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石鼓歌古诗词,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石鼓歌》 作者:韩愈
张生手持石鼓文,劝我试作石鼓歌。
少陵无人谪仙死,才薄将奈石鼓何。
周纲凌迟四海沸,宣王愤起挥天戈。
大开明堂受朝贺,诸侯剑佩鸣相磨。
搜于岐阳骋雄俊,万里禽兽皆遮罗。
镌功勒成告万世,凿石作鼓隳嵯峨。
从臣才艺咸第一,拣选撰刻留山阿。
雨淋日炙野火燎,鬼物守护烦[扌为]呵。
公从何处得纸本,毫发尽备无差讹。
辞严义密读难晓,字体不类隶与蝌。
年深岂免有缺画,快剑砍断生蛟鼍。
鸾翔凤翥众仙下,珊瑚碧树交枝柯。
金绳铁索锁钮壮,古鼎跃水龙腾梭。
陋儒编诗不收入,二雅褊迫无委蛇。
孔子西行不到秦,掎摭星宿遗羲娥。
嗟余好古生苦晚,对此涕泪双滂沱。
忆昔初蒙博士征,其年始改称元和。
古人从军在右辅,为我度量掘臼科。
濯冠沐浴告祭酒,如此至宝存岂多。
毡包*裹可立致,十鼓只载数骆驼。
荐诸太庙比郜鼎,光价岂止百倍过。
圣恩若许留太学,诸生讲解得切磋。
观经鸿都尚填咽,坐见举国来奔波。
剜苔剔藓露节角,安置妥帖*不颇。
大厦深檐与覆盖,经历久远期无陀。
中朝大官老于事,讵肯感激徒媕婀。
牧童敲火牛砺角,谁复著手为摩挲。
日销月铄就埋没,六年西顾空吟哦。
羲之俗书趁姿媚,数纸尚可博白鹅。
继周八代争战罢,无人收拾理则那。
方今太*日无事,柄任儒术崇丘轲。
安能以此上论列,愿借辩口如悬河。
石鼓之歌止于此,呜呼吾意其蹉跎。
君至石头驿,寄书黄鹤楼。——李白《答裴侍御先行至石头驿以书见招期月满泛洞庭》
一夜空江烟水冷,石头明月雁声中。——刘翰《石头城》
六代绮罗成旧梦,石头城上月如钩。——鲁迅《无题二首》
万里长江天上来,石头却欲打江回。——杨万里《陪留守余处恭、总领钱进思、提刑傅景仁游清·万里长江天上来》
仙掌月明,石头城下,影摇寒水。——苏轼《水龙吟·雁》
石头巉岩如虎踞,凌波欲过沧江去。——李白《金陵歌送别范宣》
大江盘金陵,诸山横石头。——岑参《送许拾遗恩归江宁拜亲》
快活枕石头,天地任变改。——寒山《诗三百三首》
饥餐一粒伽陀药,心地调和倚石头。——寒山《诗三百三首》
正朔从江左,经营仅石头。——叶绍翁《石头感古》
夜火金陵城,春烟石头濑。——刘长卿《早春赠别赵居士还江左,时长卿下第归嵩阳旧居》
得麟角兮石头足,捋虎须兮林际颠。——释正觉《禅人并化主写真求赞·兀然而然》
玉颜送酒铜鞮歌,金管留人石头宿。——韩翃《送中兄典邵州》
雪岭同风当日事,石头束篾旧时麟。——释正觉《送从上人驰书至京西》
宾客追随白下里,莺花明媚石头城。——孙蕡《送高文质游杭州》
火云飞上支提峰,路上石头如火热。——白玉蟾《云游歌·云游难》
又记得江东夏热时,路上石头如火热,教我何处歇。——白玉蟾《云游歌·尝记得洞庭一夜雨》
蕉鹿呦呦栩栩,石头为枕苔为毡。——屠隆《韩蕲王花园老卒歌和吴渊颖》
战骨秋埋湖外草,捷书夜报石头城。——蓝智《赤壁》
李将军本穿杨手,误向南山射石头。——释法薰《送圭士庵归蜀》
若向沧洲犹笑傲,江山虚有石头城。——司空图《南北史感遇十首》
朝云暮雨镇相随,石头城下还相遇。——徐铉《月真歌》
枣巷风雨秋,石头烟水夕。——权德舆《奉和崔评事寄外甥刘同州…杨少尹、李侍御并见寄之作》
夜火人归富春郭,秋风鹤唳石头城。——王维《同崔傅答贤弟》
春天门崒嵂,*石壁立,石头钟阜龙虎东西分。——刘过《望幸金陵》
重入石头城下寺,南朝杉老未干燋。——贾岛《送崔约秀才》
窦融表已来关右,陶侃军宜次石头。——李商隐《重有感》
沧江石头下,沄沄泻天东。——梅尧臣《江宁李谏议》
下通坤轴深莫测,山根欲动石头冷。——谢榛《书客吴海归抚州为乃翁索题四山长歌》
一片暮云千里隔,石头城上望天台。——萨都剌《寄浙东聂经历》
忽忆绣衣人,乘船往石头。——李白《玩月金陵城西孙楚酒楼,达曙歌吹,日晚乘醉》
君家临秦淮,傍对石头城。——岑参《送许子擢第归江宁拜亲,因寄王大昌龄》
云暧淡竹岭,雨昏石头田。——方回《石头田》
免有诸徒弟,时来吊石头。——齐己《自遣》
虏沟桥边石头滑,飞锡径入明光宫。——陆文圭《送北禅释天泉长老入燕》
《竹石》是清代大家郑板桥的诗作。郑板桥是清朝官员、学者、书法家,“扬州八怪”之一。其诗、书、画均旷世独立,世称“三绝”。《竹石》全诗内容如下: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从字里行间中可以看出,这是一首咏物诗。诗中通过描写竹子生长环境的恶劣,表现了竹子那顽强而又执着的品质 。但是这不仅仅只是咏物诗,结合诗人的创作背景来看,这首诗表面上是写竹,实际上是写自己,托物言志,表达了作者自己的正直、刚正不阿、坚强不屈的性格,决不向任何*势力低头的高风傲骨,这首诗正是他不与世人同流合污的写照。
首先,分析作者是如何咏物的。
首句“咬定青山不放松”中,通过一个“咬”字,写出了竹子顽强的生命力和坚定的信念。
第二句“立根原在破岩中”中,通过一个“破”字,即表明了竹子生长环境的恶劣,也衬托出了竹子的坚韧和无畏的精神品质。
第三句“千磨万击还坚劲”中,“千磨万击”着重刻画竹子经历的磨难重重,然后通过一个“还”字,四两拨千斤般地体现出了竹子应对自如、从容自信的神态。
最后一句“任尔东西南北风”与第三句有异曲同工之妙,“东西南北风”也是“千磨万击”的一种,但是作者着一个“任”字,使这万般困难险阻在竹子面前变得不屑一顾,写出了竹子无所畏惧、慷慨潇洒、积极乐观的精神风貌。
其次,结合作者的生活背景来解读这首诗
郑板桥幼年家贫,早年丧母,生活困窘,以卖画为生。连自己读书科考的机会都是由朋友资助。在这样窘迫的生活条件下,作者依然在诗、书、画上取得了不俗的成就。这就是诗中“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作者将竹子对比自己的生活状况的真实写照。
后来通过科考,郑板桥终于进入仕途。做官期间,郑板桥鞭挞奸吏,刚正不阿,终究因为自己正直的性格嫉恶如仇、不畏强权而得罪*,被诬告罢官。这些经历就像诗中所言的“千磨万击”与“东西南北风”。面对这些,即便被罢官,郑板桥依然勇敢面对现实,不向*势力低头,不与奸佞同流合污,专心于诗、书、画的钻研上,乐观积极寻求生活乐趣。这就是“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所抒发的作者的高尚情操。
以上就是对《竹石》这首诗的解读,欢迎大家留言讨论。
◇寻石者
江河岸边的鹅卵石滩上
有那么多玩石爱好者
他们都在认真地寻找着
自己欣赏、最喜爱的奇形石
石头
在石友们眼里就是一种宝贝
倘若寻到那奇形的鹅卵石
是他们最大的收获
也是最开心的一刻
生形别致的奇怪石头
在玩石爱好者手里
有着沉甸甸的份量
是用金钱买不来的宝贝
石友们喜得如意奇石
心里自然乐不可支
如获至宝地带回家
通过精心打磨
再配上那美丽的石座
端端正正地放在客厅里
便成了供人观赏的艺术展品
再取个恰如其分的美妙石名
真是妙不可言,赏心悦目
◇“穿天石”和“穿天节”
在我国不少地方
每年的农历正月中旬
总要举行一次“穿天节”
在这天里
男女老少身着穿天节盛装
活跃在江河岸边的沙滩上
敲锣打鼓,载歌载舞
欢庆“穿天节”的盛大节日
“穿天石”和“穿天节”
都有个古老的神话传说
它是来自女娲补天的故事
当时女娲和兄长伏羲相婚
产生了而今天的人类种族
在欢庆“穿天节”这天
青年男女都用红线绳儿
穿系着有孔的小奇石头
配戴在自己的脖子胸前
以纪念爱情的神话传说
这有小孔的石头
《渔家傲·花底忽闻敲两桨》古诗词鉴赏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都接触过古诗吧,汉魏以后的古诗一般以五七言为基调,押韵、转韵有一定法式。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经典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渔家傲·花底忽闻敲两桨》古诗词鉴赏,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渔家傲】
花底忽闻敲两桨。逡巡女伴来寻访。
酒盏旋将荷叶当。莲舟荡。时时盏里生红浪。
花气酒香清厮酿,花腮酒面红相向。醉倚绿阴眠一饷。惊起望。船头阁在沙滩上。
诗词赏析:
此词以清新可爱而又富有生活情趣的语言,描写一群采莲姑娘荡舟采莲时喝酒逗乐的情景,塑造出活泼、大胆、清纯的水乡姑娘形象,给人以耳目一新的艺术享受。
首句“花底忽闻敲两桨”,“闻”字、“敲”字,不写人而人自现,“桨”字不写舟而舟自,用“花底”二字映衬出了敲桨之人,是一种烘托的手法,着墨不多而蕴藉有味。第二句“逡巡女伴来寻访”,方才点明了人和人的性别。“逡巡”,顷刻,显示水乡女子荡舟技巧的熟练与急欲并船相见的心情,人物出场写得颇有声势。“酒盏”句,是对姑娘们喝酒逗乐的描写,是一个倒装句,即“旋将荷叶当酒盏”的意思,倒文是为了协调*仄和押韵。这个“旋”二字,与上面的“忽”字、“逡巡”二字,汇成一连串快速的行动节奏,表现了姑娘们青春活泼、动作麻利的情态,惹人喜爱。
“酒盏”句写荷叶作杯。据说是把荷叶连茎摘下,叶心凹处,用针刺破,一手捧荷叶注酒凹处以当酒杯,于茎端吸饮之。隋殷英童《采莲曲》云“荷叶捧成杯”,唐戴叔伦《南野》云“酒吸荷杯绿”,白居易《酒熟忆皇甫十》云“寂寞荷叶杯”等,都是指此。荷香万柄、轻舟荡漾中间,几个天真烂漫的姑娘,用荷叶作杯,大家争着吮吸荷杯中的醇酒,好一幅生动而富有乡士气息的女儿行乐图!接着轻荡莲舟,碧水微波,而荷杯中的酒,也微微摇动起来,映入了荷花的红脸,也映入了姑娘们腮边的酒红,一似红浪时生。
下片第一、二二句“花气酒香清厮酿,花腮酒面红相向”,是从花、酒与人三方面作交错描述。花的清香和酒的清香相互混和,花的红晕和脸的红晕相互辉映。花也好,人也好,酒也好,都沉浸一片“香”与“红”之中了。这就把热闹的气氛,推向了*。
然而第三句“醉倚绿阴眠一饷”笔锋一转,热闹转为静止。又拈出一个“绿阴”的“绿”字来,使人视觉和听觉上产生一种强烈的色彩和音响的对比,从而构成了非凡的美感。下面两句笔锋又作一层转折,从“眠”到“醒”;由“静”再到“动”,用“惊起”二字作为转折的纽带。特别是这个“惊”字,则又是过渡到下文的纽带。姑娘们喝醉了酒,荷叶的绿阴中睡着了,而船因无人打桨随风飘流起来,结果沙滩上搁浅了。“惊起”是言醒来看到了这个令人尴尬的场面,这样既坐实一个“醉”字,又暗藏一个“醒”字。
这首词妙起、承、转、合脉络清晰;更妙其风格清新、言语含蓄而又设境秾艳,词风健康明朗、生动活泼,是少有的佳作。
渔家傲·花底忽闻敲两桨
花底忽闻敲两桨。逡巡女伴来寻访。酒盏旋将荷叶当。莲舟荡。时时盏里生红浪。
花气酒香清厮酿。花腮酒面红相向。醉倚绿阴眠一饷。惊起望。船头阁在沙滩上。
译文
荷花底下,忽听到双桨击水的声响,不一会,一群女友来把我寻访。摘下荷花当酒杯,采莲船在荷花池中荡漾。粉红色的荷花映酒中,杯里时时翻红浪。
清新的荷香、醇美的酒味,搅在一起;粉红的荷花、粉红的脸蛋,同映酒缸。绿色的荷叶丛中,醉了正好躺一躺。一觉醒来抬头望,船头搁浅在沙滩上。
注释
渔家傲:词牌名。此调原为北宋年间流行歌曲,始见于北宋晏殊,因词中有“神仙一曲渔家傲”句,便取“渔家傲”三字作词名。双调六十二字,上下片各四个七字句,一个三字句,每句用韵,声律谐婉。南北曲均有。
逡(qūn)巡:宋元俗语,犹顷刻,一会儿。指时间极短。
旋(xuàn):随时就地。当(dàng):当做,代替。
“时时”句:谓莲花映入酒杯,随舟荡漾,显出红色波纹。红浪:指人面莲花映在酒杯中显出的红色波纹。
清厮酿(niàng):清香之气混成一片。厮酿:相互融合。
花腮(sāi):指荷花。形容荷花像美人面颊的花容。酒面:饮酒后的.面色。宋梅尧臣《牡丹》诗:“时结游朋去寻玩,香吹酒面生红波。”
一饷(xiǎng):即一晌,片刻。《敦煌变文集·王昭君变文》:“若道一时一饷,犹可安排;岁久月深,如何可度。”蒋礼鸿通释:“一饷,就是吃一餐饭的时间。”
阁(gē):同“搁”,放置,此处指搁浅。一作“搁”。
赏析
此词以清新可爱而又富有生活情趣的语言,描写一群采莲姑娘荡舟采莲时喝酒逗乐的情景,塑造出活泼、大胆、清纯的水乡姑娘形象,给人以耳目一新的艺术享受。
首句“花底忽闻敲两桨”,“闻”字、“敲”字,不写人而人自现,“桨”字不写舟而舟自在,用“花底”二字映衬出了敲桨之人,是一种烘托的手法,着墨不多而蕴藉有味。第二句“逡巡女伴来寻访”,方才点明了人和人的性别。“逡巡”,顷刻,显示水乡女子荡舟技巧的熟练与急欲并船相见的心情,人物出场写得颇有声势。“酒盏”句,是对姑娘们喝酒逗乐的描写,是一个倒装句,即“旋将荷叶当酒盏”的意思,倒文是为了协调*仄和押韵。这个“旋”二字,与上面的“忽”字、“逡巡”二字,汇成一连串快速的行动节奏,表现了姑娘们青春活泼、动作麻利的情态,惹人喜爱。
“酒盏”句写荷叶作杯。据说是把荷叶连茎摘下,在叶心凹处,用针刺破,一手捧荷叶注酒凹处以当酒杯,于茎端吸饮之。隋殷英童《采莲曲》云“荷叶捧成杯”,唐戴叔伦《南野》云“酒吸荷杯绿”,白居易《酒熟忆皇甫十》云“寂寞荷叶杯”等,都是指此。在荷香万柄、轻舟荡漾中间,几个天真烂漫的姑娘,用荷叶作杯,大家争着吮吸荷杯中的醇酒,好一幅生动而富有乡士气息的女儿行乐图!接着轻荡莲舟,碧水微波,而荷杯中的酒,也微微摇动起来,映入了荷花的红脸,也映入了姑娘们腮边的酒红,一似红浪时生。
下片第一、二两句“花气酒香清厮酿,花腮酒面红相向”,是从花、酒与人三方面作交错描述。花的清香和酒的清香相互混和,花的红晕和脸的红晕相互辉映。花也好,人也好,酒也好,都沉浸在一片“香”与“红”之中了。这就把热闹的气氛,推向了*。
然而第三句“醉倚绿阴眠一饷”笔锋一转,热闹转为静止。又拈出一个“绿阴”的“绿”字来,使人在视觉和听觉上产生一种强烈的色彩和音响的对比,从而构成了非凡的美感。下面两句笔锋又作一层转折,从“眠”到“醒”;由“静”再到“动”,用“惊起”二字作为转折的纽带。特别是这个“惊”字,则又是过渡到下文的纽带。姑娘们喝醉了酒,在荷叶的绿阴中睡着了,而船因无人打桨随风飘流起来,结果在沙滩上搁浅了。“惊起”是言醒来看到了这个令人尴尬的场面,这样既坐实一个“醉”字,又暗藏一个“醒”字。
这首词妙在起、承、转、合脉络清晰;更妙在其风格清新、言语含蓄而又设境秾艳,词风健康明朗、生动活泼,是少有的佳作。
创作背景
欧阳修以《渔家傲》词调共作了六首采莲词,这首词即为其中之一。其具体创作时间未详。
敲石头的古诗词
描石头敲击之音的古诗词
山和石头的古诗词
关于石头的古诗词
石头和水的古诗词
石头城的古诗词
松树与石头的古诗词
大海石头的古诗词
古诗词中的石头城
有关石头的诗词
关于描写石头的古诗词
关于站立在石头的古诗词
描写石头的诗词
赞美石头的诗词
形容石头的诗词
古诗词中关于石头的描述
赞美石头相关的古诗词
描写石头外形的古诗词
说石头的古诗
扔石头的古诗
吹石头的古诗
赞石头的古诗
摘石头的古诗
石头墙的古诗
有关石头的石的古诗
石头玉石的古诗
描写水流冲击石头的古诗词
石头和玉的古诗
石头的古诗大全
水和石头的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