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衣与人的古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衣与人的古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衣与人的古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衣与人的古诗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南京乌衣巷
乌衣巷
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这首《乌衣巷》,是唐朝“诗豪”——刘禹锡的作品,其实是他《金陵五题》中的一首。金陵,就是今天的江苏南京,古代还称建业、建康,也叫过秣陵,是大名鼎鼎的六朝古都。
《金陵五题》自然是有关金陵的五首诗。第一首《石头城》,第二首《乌衣巷》,第三首《台城》,第四首《生公讲堂》,第五首《江令宅》。
关于这五首诗,刘禹锡有一个自序,大致意思是:我从小浪迹江南,却一直没有游览过金陵,总觉得很遗憾,后来当和州刺史,离金陵那么*,更是翘首眺望,正好有人给我看了他写的《金陵五题》,看了之后,忽然有了灵感,就也写了这《金陵五题》。
这篇序给大家一个重要的信息,刘禹锡根本没去过金陵,这组《金陵五题》,是凭空之作,是想像中的金陵。
刘禹锡没去过金陵,为什么能写《金陵五题》呢?因为金陵在古代的中国早已成为一个固定的意像——六朝如梦,金粉成灰。
首先看题目,乌衣巷是中国最著名的巷子,它在南京秦淮河的南岸,最早是个兵营,中国古代的士兵都穿黑色的衣服,所以叫乌衣巷。
后来少数民族南下,这里又成了王谢两大家族的居住地,王导、王曦之、王献之;谢安、谢灵运等都出自此。到了隋唐时代,随着金陵的没落,王谢两家气数已尽,乌衣巷也早就换了主人。
看前两句,“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朱雀桥对乌衣巷,两个都是地名,颜色一个红色,一个黑色,对得极妙。边和口,都指方位,浑然天成,毫不费力。野草花,中的“花”明显不是名词,而是动词开花,正好和夕阳斜对仗。
除了文字内容好,意境也美,朱雀桥是秦淮,河上二十四桥中最大的一座,也是金陵中心通往乌衣巷的必经之路,可惜的是往日繁华不再,只剩下人们都不去的长满杂草野花之地。
乌衣巷也不再是车水马龙,而只剩下夕阳的余辉照耀着古桥,夕阳本就有日落西山的落寞之意。
有了这两句的渲染铺垫,下面应该写人了吧?可是刘禹锡没写,借写燕子归来比喻,燕子是候鸟,飞回到以前的家中是自然现象,可是家中的主人早就不是原来的王家和谢家,早就换成了短衫布衣的寻常人家了。
王谢两大家族过了几百年也衰败了,那繁华的唐朝呢?那人生呢?刘禹锡只写了几处景物,几株野花草,一抹夕阳,几只飞回来的燕子,就让一切尽在不言中了。
今天和大家分享~千古名篇~《金缕衣》
全文如下: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惜取 一作:须取)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花开 一作:有花)
杜秋娘(约791—?),《资治通鉴》称杜仲阳,后世多称为“杜秋娘”,是唐代金陵人。15岁时成了李锜的侍妾。
元和二年(807年),李锜正式起兵造反。
后来李錡造反失败,杜秋被纳入宫中。后受到唐宪宗宠幸。
元和十五年(820年)唐穆宗即位,任命她为儿子李凑的傅姆。
后来李凑被废去漳王之位,杜秋娘赐归故乡。
杜牧经过金陵时,看见她又穷又老的景况,作了《杜秋娘诗》,其序简述了杜秋娘的身世。
诗歌赏析~
诗歌大意:
我劝你不要太注重追求功名利禄,要珍惜少年求学的最好时期。
花开可以折的时候就要尽快去折,不要等到花谢了时只能折了空枝。
诗的下联是比喻,也是对上句“须惜少年时”诗意的继续升华,用花来比青少年好时光,青春年华,用折花来比喻不要辜负大好青春,很形象的比喻,特别的合适。
人生苦短,岁月如梦,不能浪费青春,要及时把握工作和生活,不能浪费青春时光,要努力。
好了,这首励志诗歌赏析到此,谢谢大家支持。
古诗:无衣
朝代:
先秦
作者:
佚名
原文:
岂曰无衣七兮?不如子之衣,安且吉兮!
岂曰无衣六兮?不如子之衣,安且燠兮!
译文及注释
译文:
难道说我没衣服穿?我的衣服有七件。但都不如你亲手做的.,既舒适又美观。难道说我没衣服穿?我的衣服有六件。但都不如你亲手做的,既舒适又温暖。
注释:
①七:虚数,言衣之多;一说七章之衣,诸侯的服饰。②子:第二人称的尊称、敬称,此指制衣的人。③安:舒适。吉:美,善。④六:一说音路,六节衣...
鉴赏
此诗与《秦风·无衣》题目及首句皆相同,然思想内容与艺术风格却完全两样。从字面上看,似觉并无深意,但前人往往曲为之说,《毛诗序》云:“《无衣》,美晋武公也。武公始并晋国,其大夫为之*乎天子之使,而作是诗也。”朱熹《诗集传》云:“曲沃桓叔之孙武公伐晋,灭之,尽以其宝器赂周...
金缕衣
作者:杜秋娘
原文: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
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花开 一作:有花)
注解:
1、金缕衣:以金线制成的华丽衣裳。
2、堪:可。
3、直须:不必犹豫。
韵译:
我劝你不要顾惜华贵的金缕衣,
我劝你一定要珍惜青春少年时。
花开宜折的时候就要抓紧去折,
不要等到花谢时只折了个空枝。
赏析一:
此诗为中唐时期流行的一首配着曲调演奏弹唱的歌词,作者不详,《全唐诗》标无名氏,《乐府诗集》为李,《唐诗三百首》作杜秋娘。诗题一作《杂诗》,一作《金缕曲》,一作《金缕词》,一作《金缕衣》。据说元和时镇海节度使李酷爱此词,常命侍妾杜秋娘在酒宴上演唱。歌词的作者已不可考,故各本多以演唱者杜秋娘署名。
这是一首很有名的劝喻诗。从字面上看,是对青春和爱情的大胆歌颂,是热情奔放的坦诚流露。然而在字面的背后,是劝谏人们不要贪恋富贵荣华,而要珍惜少年美好时光。告诉人们青春难再,应该珍惜年华,抓住机遇积极进取。这首诗在简短的篇幅中,以浅显的语言、动人的形象、优美的韵律、形象贴切的比喻将这一人生哲理意味深长地传达出来。深情切切,余音缭绕,具有不可思议的艺术魅力。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两句以“劝君”领起,既赋又兴,引人注意。上句开门见山提出问题,金缕衣虽然华贵,但不值得珍惜。“莫惜”,指不要过于看重,言下之意有比其更为重要的东西。“金缕衣”,用金线刺绣的华美的服装,这里指代一切华贵的东西。白居易《秦中吟·议婚》有“红楼富家女,金缕绣罗襦”之句。“金缕衣”是华丽贵重之物,本属“须惜”,诗人却“劝君莫惜”,可见还有远比它更为珍贵的东西。诗人以物起情,这样开头就有一种引人入胜的力量。下句从正面说明需要珍惜青春的大好时光,补充上句。“惜取少年时”就是要珍惜少年时代大好时光,岳飞《满江红》中“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也属此意。这两句用赋体陈述,语义之间形成轻重、取舍的比较,诗人用否定与肯定的语气直陈己见,否定前者乃是为肯定后者,由此更突出后者的珍贵。
“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字面意思是当鲜花盛开的时候,要及时采摘,不要等到春残花落之时,去攀折那无花的空枝。本句以春日花开花落做比,一说时光易逝,美好的青春时光很快就会过去。一说要勇于把握时机、抓住机会,不要优柔寡断、拖泥带水,一旦时机错过,将一事无成,空余悔恨。所谓“机不可失,时不再来”,也是此意。前句的时光易逝,更突出了后句把握时机的重要性。两句一铺一宣,浑然一体,让人心悦诚服。
本诗新颖别致,形象生动,韵律优美,一唱三叹,颇有民歌的色彩,又极具哲理的意蕴。读后余音袅袅,思绪难收。
古诗词乌衣巷阅读鉴赏
乌衣巷
(唐诗)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
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
飞入寻常百姓家。
【注释】
朱雀:桥在金陵城外,乌衣巷在桥边。
乌衣:燕子,旧时王谢之家,庭多燕子。
王谢:王导、谢安,晋相,世家大族,贤才众多,皆居巷中,冠盖簪缨,为六朝(吴、东晋、宋齐梁陈先后建都于建康即今之南京)巨室。至唐时,则皆衰落不知其处。
【赏析】
这是刘禹锡怀古组诗《金陵五题》中的第二首。诗人通过对夕阳野草、燕子易主的描述,深刻地表现了今昔沧桑的巨变,隐含着对豪门大族的嘲讽和警告。
诗歌开头两句“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乌衣巷”在今南京市东南,秦淮河南岸。东晋时王导、谢安等豪门世族就居住在这里。“朱雀桥”在乌衣巷附*,是当时的交通要道。可以想见当年这里车水马龙热闹繁华的盛况。但而今桥边却只有“野草花”。一个“野”字,揭示了景象的衰败荒凉。而“乌衣巷”又处在夕阳斜照之中。“夕阳”之下,再加一“斜”字,有力地渲染出日薄西山的惨淡情景。诗歌开头用了工整的对偶句,写今日的衰败景象,它与昔日的繁荣盛况,形成强烈对照。
三、四两句“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燕子是一种候鸟,春来秋去。从前燕子飞来,总是在王、谢等豪门世族宽敞的宅子里筑巢。如今旧世族的楼台亭阁荡然无存,这里住着的.都是普通的百姓。燕子也只能“飞入寻常百姓家”了。诗人在第三句开头特地用“旧时”两字加以强调,巧妙地赋予燕子以历史证人的身份。在第四句中再以“寻常”两字,强调今昔居民截然不同,从而有力地表达了沧海桑田的巨变。晋代豪门世族的覆灭,暗示当代的新贵也必将蹈此覆辙。这首诗通篇写景,不加一字议论。诗人从侧面落笔,采用以小见大的艺术手法加以表现。语言含蓄,耐人寻味。
【诗人简介】
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唐贞元九年(793年)进士。其诗通俗清新,善用比兴手法寄托政治内容。《竹枝词》、《柳枝词》和《插田歌》等组诗,富有民歌特色,为唐诗中别开生面之作。他还继承了乐府诗的现实主义传统,注意反映民生疾苦和重大事件,风格刚健爽朗。他的一些怀古诗,也凝练含蓄,含不尽之意鉴于言外。有《刘梦得文集》。
今天就和大家就分享到这,祝各位愉快!
相关推荐:
高中古诗词阅读鉴赏:《早春》(韩愈)
高中古诗词阅读鉴赏:《北来人二首》
高中古诗词阅读鉴赏:《金陵望汉江》
《乌衣巷》教案
《乌衣巷》是唐代诗人刘禹锡的代表作之一。这是一首抚今吊古的诗篇是怀古组诗《金陵五题》中的第二首。
教学目标:
1、带着感情和诗意认读古诗,并准确背诵古诗。
2、引导幼儿初步了解古诗的创作背景,感悟作者创作时的.凄凉心情。
3、引导幼儿感悟诗意,培养幼儿的理解能力与表达能力。
重点难点:
1、认读古诗,并准确背诵古诗。
2、引导幼儿感悟诗意,培养幼儿的理解能力与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
语言表达书、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常规部分
1、儿歌律动《祖国祖国我们爱你》;
2、师生问好
二、导入部分
同学们,我们学过很多描写春天的诗,谁能说一说?
引导学生说一说描写春天的古诗:
赋得古原草送别
(唐)白居易
春晓
(唐)孟浩然
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描写春天的诗,看看它是怎样来展现春天的。(出示PPT课件)
三、新授部分
1、请幼儿翻开课本第7页,你从图片中看到了些什么?
生:诗人、燕子、房子、朱雀桥、树、野草花。
2、师泛读《乌衣巷》(请幼儿注意听老师泛读的语气及诗句如何停顿)。
朱雀桥边/野草花,
乌衣巷口/夕阳斜。
有关于寒衣节古诗
在生活、工作和学*中,大家都接触过很多优秀的古诗吧,古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又称古体诗或古风。那么问题来了,到底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有关于寒衣节古诗,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七绝·寒衣节
青烟日落更黄昏,路火千堆处处痕。
寄与亡魂焚币尽,冥途冷远念家尊。
七绝·黯神伤
新麻裁出锦衣妆,跪向西南黯神伤。
故人泉城且莫待,满把纸钱寄冥乡。
七绝·寒衣节
街头今夜送寒衣,亏欠亲情心自知。
忽忆人间房股事,聊将一并寄哀思。
七律·寒衣节
从来此节无关我,今岁奈何煎碎心。
十字街头西北望,三更露下梦魂侵。
星因朔气寒椿树,儿送棉衣并羽衾。
化去纸钱时绕我,依依应是两牵襟。
七律·思故人
人间万事阴阳隔,但能前知不会痴。
悲苦自当君自晓,欢欣可共故人思。
悲泪但随寒衣寄,冷雾惟怯纸箔湿。
莫诉人间凄苦状,惹得离人泉下哭。
七律·雪忧
鹅毛久见折天颜,鸿雁何曾过北关。
怎奈雪娥扬海浪,难为单橹破冰患。
寒衣可到孤门暖?赋象依然百树弯。
袖手大言争桂魄,襄王再莫恋巫山!
远寄寒衣·关汉卿
想张郎,空僝僽,缄书在手,写不尽绸缪。
修时节和泪修,嘱咐休忘旧。
寄去衣服牢收授,三般儿都有个因由:
这袜儿管束你胡行乱走,这衫儿穿的着皮肉,这裹肚常系在心头。
拟古 其九·陶渊明
种桑长江边,三年望当采。
枝条始欲茂,忽值山河改。
柯叶自摧折,根株浮沧海。
春蚕既无食,寒衣欲谁待!
本不植高原,今日复何悔。
秋夕旅怀·李白
凉风度秋海,吹我乡思飞。
连山去无际,流水何时归。
目极浮云色,心断明月晖。
芳草歇柔艳,白露催寒衣。
梦长银汉落,觉罢天星稀。
含悲想旧国,泣下谁能挥。
十二时·忆少年·朱敦儒
连云衰草,连天晚照,连山红叶。
西风正摇落,更前溪呜咽。
燕去鸿归音信绝。
问黄花、又共谁折。
征人最愁处,送寒衣时节。
七绝·读秦纪 刘克庄
古诗《清*调词云想衣裳花相容》赏析
语文课本中有很多经典的文学作品,在学*课文的过程中必须认真进行阅读,这样才能提高阅读水*,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古诗《清*调词云想衣裳花相容》赏析,欢迎阅读参考!
古诗清*调词云想衣裳花相容带拼音版
qīng píng diào yún xiǎng yī cháng huā xiāng róng
清*调词云想衣裳花相容
lǐ bái
李白
yún xiǎng yī cháng huā xiāng róng , chūn fēng fú jiàn lù huá nóng 。
云想衣裳花相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ruò fēi qún yù shān tóu jiàn , huì xiàng yáo tái yuè xià féng 。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古诗清*调词云想衣裳花相容翻译
云霞是她的衣裳,花儿是她的颜容;春风吹拂栏杆,露珠润泽花色更浓。
如此天姿国色,若不是在群玉山头见到了她,就是在瑶池的月光下来相逢!
古诗清*调词云想衣裳花相容赏析
此诗语语浓艳,字字流葩,读这首诗,如觉春风满纸,花光满眼,人面迷离,无须刻画,自然使人觉得这是牡丹,是美人玉色,而不是别的。首句以云霞比衣服,以花比容貌;二句写花受春风露华润泽,犹如妃子受君王宠幸;三句以仙女比贵妃;四句以嫦娥比贵妃。这样反复作比,塑造了艳丽有如牡丹的美人形象。然而,诗人采用云、花、露、玉山、瑶台、月色,一色素淡字眼,赞美了贵妃的丰满姿容,却不露痕迹。
拓展阅读:塞下曲李白赏析
塞下曲
作者: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注释斩楼兰:据《汉书·傅介子传》:“汉代地处西域的'楼兰国经常杀死汉朝使节,傅介子出使西域,楼兰王贪他所献金帛,被他诱至帐中杀死,遂持王首而还”。
译文
到了五月,天山依旧白雪皑皑,没有鲜花,只有地冻天寒。
虽然传来吹奏《折杨柳》的笛声,却依旧看不到一丝春色。
一早就随着战鼓声去搏战,到了夜晚也只能抱着马鞍打瞌睡。
希望能用我挎着的剑,像傅子介那样为国除害,消灭敌人。
赏析
首句言“五月天山雪”,已经扣紧题目。五月,在内地正值盛夏。韩愈说“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赵嘏说“和如春色净如秋,五月商山是胜游”。但是,李白所写五月却在塞下,在天山,自然,所见所感也就迥然有别。天山孤拔,常年被积雪覆盖。这种内地与塞下在同一季节的景物上的巨大反差,被人敏锐地捕捉,然而,他没有具体细致地进行客观描写,而以轻淡之笔徐徐道出自己内心的感受:“无花只有寒”。“寒”字,隐约透露出诗人心绪的波动,何况寒风之中又传来《折杨柳》的凄凉曲调呢!春天在边疆是看不到的,人们只能从笛曲之中去领受,去回味。《折杨柳》为乐府横吹曲,多写行客的愁苦。在这里,诗人写“闻折柳”,当亦包含着一层苍凉寒苦的情调。他是借听笛来渲染烘托这种气氛的。沈德潜评论《塞下曲》前四句说:“四语直下,从前未具此格。”又说:“一气直下,不就羁缚。”诗为五律,依惯例当于第二联作意思上的承转,但是李白却就首联顺势而下,不肯把苍凉情绪稍作收敛,这就突破了格律诗的羁绊,以气脉直行,豪纵不拘,语淡而雄浑为其特色了。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古代出征要敲击钲、鼓,用来节制士卒进退,五、六两句,写的正是这种情况。语意转折,已由苍凉变为雄壮。诗人设想:自己来到边塞,就在天山脚下,整日过着紧张的战斗生活。白天在钲、鼓声中行军作战,晚上就抱着马鞍子打盹儿。这里,“晓战”与“宵眠”相对应,当是作者有意在概括军中一日的生活,其军情之紧张急迫,跃然纸上。“随”字,摹状士卒的令行禁止。“抱”字,描绘士卒夜间警备的情况。二句写的是士卒的生活场景,而他们守边备战,人人奋勇,争为功先的心态则亦尽情流露出来。
尾联“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是借用傅介子慷慨复仇的故事,表现诗人甘愿赴身疆场,为国杀敌的雄心壮志。“直”与“愿”字呼应,语气斩截强烈,一派心声,喷涌而出,自有夺人心魄的艺术感召力。
乌衣巷古诗词原文、译文及赏析
在我们*凡的日常里,大家都对那些朗朗上口的古诗很是熟悉吧,古诗按内容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送别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怀古诗(咏史诗)、咏物诗等。你还在找寻优秀经典的古诗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乌衣巷古诗词原文、译文及赏析,欢迎大家分享。
乌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注解
1、乌衣巷:南京,晋朝王导、谢安两大家族居住此地,其弟子都穿乌衣,因此得名。
2、朱雀桥:今江苏省江宁县,横跨淮河。
译文
朱雀桥边冷落荒凉长满野草野花,
乌衣巷口断壁残垣正是夕阳西斜。
晋代时王导谢安两家的堂前紫燕,
而今筑巢却飞入寻常老百姓之家。
赏析一
这是一首怀古诗。凭吊东晋时南京秦淮河上朱雀桥和南岸的乌衣巷的繁华鼎盛,而今野草丛生,荒凉残照。感慨沧海桑田,人生多变。以燕栖旧巢唤起人们想象,含而不露;以“野草花”、“夕阳斜”涂抹背景,美而不俗。语虽极浅,味却无限。施补华的《岘佣说诗》评这首诗的三、四句时说:“若作燕子他去,便呆。盖燕子仍入此堂,王谢零落,已化作寻常百姓矣。如此则感慨无穷,用笔极曲。”
这首诗据说博得白居易“掉头苦吟,叹赏良久。”自有其深意所在。
赏析二
这是刘禹锡怀古组诗《金陵五题》中的第二首。诗人通过对夕阳野草、燕子易主的描述,深刻地表现了今昔沧桑的巨变,隐含着对豪门大族的嘲讽和警告。
诗歌开头两句“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乌衣巷”在今南京市东南,秦淮河南岸。东晋时王导、谢安等豪门世族就居住在这里。“朱雀桥”在乌衣巷附*,是当时的交通要道。可以想见当年这里车水马龙热闹繁华的盛况。但而今桥边却只有“野草花”。一个“野”字,揭示了景象的衰败荒凉。而“乌衣巷”又处在夕阳斜照之中。“夕阳”之下,再加一“斜”字,有力地渲染出日薄西山的惨淡情景。诗歌开头用了工整的对偶句,写今日的衰败景象,它与昔日的繁荣盛况,形成强烈对照。
三、四两句“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燕子是一种候鸟,春来秋去。从前燕子飞来,总是在王、谢等豪门世族宽敞的宅子里筑巢。如今旧世族的楼台亭阁荡然无存,这里住着的都是普通的百姓。燕子也只能“飞入寻常百姓家”了。诗人在第三句开头特地用“旧时”两字加以强调,巧妙地赋予燕子以历史证人的身份。在第四句中再以“寻常”两字,强调今昔居民截然不同,从而有力地表达了沧海桑田的巨变。晋代豪门世族的覆灭,暗示当代的新贵也必将蹈此覆辙。这首诗通篇写景,不加一字议论。诗人从侧面落笔,采用以小见大的艺术手法加以表现。语言含蓄,耐人寻味。
赏析三
《乌衣巷》这是唐朝诗人刘禹锡感慨藏而不露,寄物咏怀的名篇,是组诗《金陵五题》中的一篇。诗人此前尚未到过金陵,始终对这个六朝古都怀着憧憬,正好有友人将自己写的五首咏金陵古迹诗给他看,他便乘兴和了五首。乌衣巷原是六朝贵族居住的地方,最为繁华,如今有名的朱雀桥边竟长满野草,乌衣巷口也不见车马出入,只有夕阳斜照在昔日的深墙上。
首句“朱雀桥边野草花”,朱雀桥横跨南京秦淮河上,是由市中心通往乌衣巷的必经之路。桥同河南岸的乌衣巷,不仅地点相邻,历史上也有瓜葛。东晋时,乌衣巷是高门土族的聚居区,开国元勋王导和指挥淝水之战的谢安都住在这里。旧日桥上装饰着两只铜雀的重楼,就是谢安所建。在字面上,朱雀桥又同乌衣巷偶对天成。用朱雀桥来勾画乌衣巷的环境,既符合地理的真实,又能造成对仗的美感,还可以唤起有关的历史联想,是“一石三鸟”的选择。句中引人注目的是桥边丛生的野草和野花。草长花开,表明时当春季。“草花”前面按上一个“野”字,这就给景色增添了荒僻的气象。再加上这些野草野花是滋蔓在一向行旅繁忙的朱雀桥畔,这就使我们想到其中可能包含深意。
记得作者在“万户千门成野草”(《台城》)的诗句中,就曾用“野草”象征衰败。现在,在这首诗中,这样突出“野草花”,不正是表明,昔日车水马龙的朱雀桥,今天已经荒凉冷落了吗!
第二句“乌衣巷口夕阳斜”,表现出乌衣巷不仅是映衬在败落凄凉的古桥的背景之下,而且还呈现在斜阳的残照之中。句中作“斜照”解的“斜”字,同上句中作“开花”解的“花”字相对应,全用作动词,它们都写出了景物的动态。“夕阳”,这西下的落日,再点上一个“斜”字,便突出了日薄西山的惨淡情景。本来,鼎盛时代的乌衣巷口,应该是衣冠来往、车马喧阗的。而现在,作者却用一抹斜晖,使乌衣巷完全笼罩在寂寥、惨淡的氛围之中。
经过环境的烘托、气氛的渲染之后,按说,似乎该转入正面描写乌衣巷的变化,抒发作者的感慨了。但作者没有采用过于浅露的写法,诸如,“乌衣巷在何人住,回首令人忆谢家”(孙元宴《咏乌衣巷》)、“无处可寻王谢宅,落花啼鸟秣陵春”(无名氏)之类;而是继续借助对景物的描绘,写出了脍炙人口的名句:“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他出人意料地忽然把笔触转向了乌衣巷上空正在就巢的飞燕,让人们沿着燕子飞行的去向去辨认,如今的乌衣巷里已经居住着普通的`百姓人家了。
为了使读者明白无误地领会诗人的意图,作者特地指出,而今这些飞入普通老百姓家筑巢的燕子,以往却是栖息在王导、谢安两家权门高大厅堂的檐檩之上的旧燕。“旧时”两个字,赋予燕子以历史见证人的身份。“寻常”两个字,又特别强调了今日的老百姓是多么不同于往昔。从中,我们可以清晰地听到作者对这一变化发出的沧海桑田的无限感慨。飞燕形象的设计,好像信手拈来,实际上凝聚着作者的艺术匠心和丰富的想象力。晋傅咸《燕赋序》说:“有言燕今年巢在此,明年故复来者。其将逝,剪爪识之。其后果至焉。”当然生活中,即使是寿命极长的燕子也不可能是四百年前“王谢堂前”的老燕。但是作者抓住了燕子作为候鸟有栖息旧巢的特点,这就足以唤起读者的想象,暗示出乌衣巷昔日的繁荣,起到了突出今昔对比的作用。《乌衣巷》在艺术表现上集中描绘乌衣巷的现况;对它的过去,仅仅巧妙地略加暗示。诗人的感慨更是藏而不露,寄寓在景物描写之中。因此它虽然景物寻常,语言浅显,却有一种蕴藉含蓄之美,使人读起来余味无穷。
这首诗写诗人对盛衰兴败的深沉感慨。朱雀桥和乌衣巷依然如故,但野草丛生,夕阳已斜。荒凉的景象,已经暗含了诗人对荣枯兴衰的敏感体验。后二句藉燕子的栖巢,表达作者对世事沧桑、盛衰变化的慨叹,用笔尤为曲折。此诗为刘禹锡著名的咏史诗《金陵五题》中的第二首。
诗人简介
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唐贞元九年(793年)进士。其诗通俗清新,善用比兴手法寄托政治内容。《竹枝词》、《柳枝词》和《插田歌》等组诗,富有民歌特色,为唐诗中别开生面之作。他还继承了乐府诗的现实主义传统,注意反映民生疾苦和重大事件,风格刚健爽朗。他的一些怀古诗,也凝练含蓄,含不尽之意鉴于言外。有《刘梦得文集》。
1.《乌衣巷》唐朝
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2.《宋·乌衣巷》唐朝
孙元晏
古迹荒基好叹嗟,满川吟景只烟霞。乌衣巷在何人住,回首令人忆谢家。
3.《乌衣巷》元朝
陈孚
鳷鹊金波事已非,江山何限泪沾衣。台空凤去无人问,只说寻常燕子飞。
4.《金陵杂兴二百首·乌衣巷侧长干寺》宋朝
苏泂
乌衣巷侧长干寺,暇日闲来看一回。未觉六朝兴废迹,凄凉先傍眼边来。
5.《乌衣巷》五代
朱存
阀阅沦亡梐(木互)移,年年旧燕亦双归。茅檐苇箔无冠盖,不见乌衣见白衣。
6.《挽柳斋陈公四首·已老乌衣巷》宋朝
刘克庄
已老乌衣巷,何心虎节门。予宁无可毁,公尚有流言。客散翘材馆,樵窥独乐园。空留殿后者,头白赋招魂。
7.《乌衣巷》宋朝
曾极
吴兵曾驻黑云都,江左夷吾此卜居。休把乌衣轻马巷,悬鹑结驷总丘墟。
8.《咸淳元年乙丑冬同金陵制幕诸公游旧乌衣巷新》宋朝
陈著
王谢风流堕渺茫,黯然怀旧见新堂。山无多树夕阳远,梅始一花春意长。燕去有时来画屋,鹤飞何日到青冈。休言枉洒新亭泪,犹胜如今似醉乡。
9.《乌衣巷》宋朝
周弼
日落凭栏感慨频,长干桥畔冷残春。桑田芜没徒多事,兰玉丛生更几人。风暖影翻花外燕,雨多痕蚀草间麟。堪嗟群从成功后,不及钟山…
10.《乌衣巷》五代
朱存
人物风流往往非,空余陋巷作乌衣。旧时帘幕无从觅,只有年年社燕归。
11.《过乌衣巷故址·其二》清朝
朱为弼
夕照无言下水滨,故家池馆半荆榛。眼前多少山丘感,不独伤心为古人。
12.《题乌衣巷陌图》元朝
叶颙
千载乌衣巷,荒凉日易斜。昔年丞相宅,今代野人家。庭弛生枫树,阶芜长草花。春风无主燕,夜雨为官蛙。
13.《赋得乌衣巷送周使君之金陵》明朝
屠隆
春风深巷旧豪奢,骏马银鞍日未斜。朱第空梁曾海燕,白门垂柳自宫鸦。草香辇路销金粉,花发江城问酒家。君去定寻王谢宅,大帆明月向天涯。
14.《过乌衣巷》宋朝
李龏
王谢风流满晋书,东南一望可长吁。*芜隔水时飞燕,更有何人在此居。
15.《金陵览古·乌衣巷》五代
朱存
阀阅沦亡梐枑移,年年旧燕亦双归,茅檐苇箔无冠盖,不见乌衣裳见白衣。
16.《乌衣巷·关车暇日劳挥尘》宋朝
任希夷
关车暇日劳挥尘,玉树春风自满庭。欲问乌衣旧时事,静无秋燕有秋萤。
17.《乌衣巷》宋朝
罗必元
乌衣池馆一时新,晋宋齐梁旧主人。无处可寻王谢宅,落花啼鸟秣陵春。
描写寒衣节的诗句古诗大全
《辞洞斋华父二刘兄惠寒衣》*生爱读龚胜传,进退存亡断得明。范叔绨袍虽见意,大颠衣服莫留行。此时要看英雄样,好汉应无儿女情。只愿诸贤扶世教,饿夫含笑死犹生。
《七绝·寒衣节》青烟日落更黄昏,路火千堆处处痕。寄与亡魂焚币尽,冥途冷远念家尊。
《吊边人》杀声沈后野风悲,汉月高时望不归。白骨已枯沙上草,家人犹自寄寒衣。
《七律·思故人》人间万事阴阳隔,但能前知不会痴。悲苦自当君自晓,欢欣可共故人思。悲泪但随寒衣寄,冷雾惟怯纸箔湿。莫诉人间凄苦状,惹得离人泉下哭。
《七绝·黯神伤》新麻裁出锦衣妆,跪向西南黯神伤。故人泉城且莫待,满把纸钱寄冥乡。
《七绝·寄哀思》街头今夜送寒衣,亏欠亲情心自知。忽忆人间房股事,聊将一并寄哀思。
《五言·寒衣节》幽明隔两界,冷暖总凄凄。处处焚火纸,家家送寒衣。青烟升浩渺,别绪入云霓。旧貌应难忘,慿谁问老衢?
《七律·寒衣节(十月初一)》从来此节无关我,今岁奈何煎碎心。十字街头西北望,三更露下梦魂侵。星因朔气寒椿树,儿送棉衣并羽衾。化去纸钱时绕我,依依应是两牵襟。
关于寒衣节的诗句有哪些
1、寒来无处寄寒衣 唐方干 《君不来》
2、月明人自捣寒衣 唐冯延巳 《酒泉子·深院空帏》
3、不捣寒衣空捣药 唐白居易 《秋晚》
4、寒衣不要宽 唐白居易 《闺怨词三首》
5、独于客路授寒衣 唐杜牧 《中途寄友人》
6、寒衣徒自香 唐王勃 《杂曲歌辞·秋夜长》
7、谁家今夜捣寒衣 唐宋之问 《明河篇》
8、何处捣寒衣 唐刘长卿 《余干旅舍》
9、行客念寒衣 唐刘长卿 《桂阳西州晚泊古桥村住人》
10、白露催寒衣 唐李白 《秋夕旅怀》
11、霜叶是寒衣 唐包何 《江上田家》
12、衣寒衣湿披短蓑 唐王建 《水夫谣》
13、夜寒衣袂薄 宋叶梦得 《临江仙·不与群芳争绝艳》
14、送寒衣时节 宋朱敦儒 《十二时/忆少年》
15、宽尽寒衣销旧香 宋曾觌 《沁园春·更漏迢迢》
16、到家恰好整寒衣 宋吴潜 《鹧鸪天·去日春山淡翠眉》
17、寒衣俟蚕缲 唐柳宗元 《游南亭夜还叙志七十韵》
18、坐索寒衣托孟光 唐白居易 《冬至夜》
19、忆酒典寒衣 唐姚合 《秋日闲居二首》
20、不堪织寒衣 唐贾岛 《客喜》
21、发寒衣湿曲初罢 唐刘沧 《江楼月夜闻笛》
22、尽室未寒衣 唐皮日休 《贫居秋日》
23、至今犹自著寒衣 唐卢汝弼 《和李秀才边庭四时怨》
24、先脱寒衣送酒家 唐崔道融 《对早梅寄友人二首》
25、年年辛苦寄寒衣 唐陈陶 《水调词十首》
26、月明人自捣寒衣 唐冯延巳 《酒泉子·庭下花飞》
27、寒衣欲谁待 魏晋陶渊明 《拟古 其九》
28、当暑厌寒衣 魏晋陶渊明 《有会而作》
29、象床素手熨寒衣 宋苏轼 《四时词》
30、寒衣待橘洲 宋苏轼 《虔守霍大夫监郡许朝奉见和此诗复次前韵》
有衣的古诗
捣衣的古诗
缝衣的古诗
穿衣的古诗
除衣的古诗
授衣的古诗
有衣韵的古诗
衣字的古诗
金篓衣的古诗
红衣的古诗
衣与人的古诗
秋衣的古诗
含楚衣的古诗
金楼衣的古诗
沾衣的古诗
彩衣的古诗
为君添衣的古诗
蝶衣的古诗
古诗的衣服
棉衣的古诗
捣衣声的古诗
带月衣的古诗
以衣取人的古诗
含衣字的古诗
穿嫁衣的古诗
蓑衣的古诗
乌衣卷的古诗
带捣衣的古诗
含粗衣的古诗
寒衣节的古诗捣寒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