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科举考试的十首古诗词

关于长安科举考试的十首古诗词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长安科举考试的十首古诗词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长安科举考试的十首古诗词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长安科举考试的十首古诗词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7k+) 语录(154) 说说(394) 名言(9) 诗词(9k+) 祝福(329) 心语(3)

  • 古代科举考试童生试

  • 考试,古代,语文
  • 古代科举考试童生试

      科举制度是古代*及受*影响的日本、朝鲜、越南等国家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古代科举考试童生试,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童生试(tong sheng shi):明、清以两代取得生员(秀才)资格的考试。简称童试,亦称小考、小试。应考者称童生,亦作儒童、文童。

      童生试也叫“童试”。明、清两代以取得生员(秀才)资格的考试。简称童试,亦称小考、小试。应考者称童

      生,亦作儒童、文童。未被录取者虽至白首,不改童生之称,童生试包括县试、府(或直隶厅、州)试与院试三个阶段。每三年举行两次。丑、未、辰、戌年为岁考,寅、申、巳、亥年为科考。院试录取者为生员,送入府、县学宫,称入学。岁考、科考则为考核已入学的.生员的考试。《左忠毅公逸事》“及试,吏呼名至史公”,这里就是指童生试,在这次考试中左光斗录取史可法为生员(秀才),当时史可法二十岁。《促织》“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操童子业”是说正在准备参加童生试。

      分类

      童生试,是明清两代取得生员的入学考试,可分为县试、府试、院试,是读书士子的进身之始。

      县试

      多在二月举行,由知县主持,一般考五场,分别考八股文、试贴诗、经论、律赋、策论等。县试要求有4名村庄里的人和1名秀才保举,方可参加考试。

      府试

      多在四月举行,由知府(或直隶州知州、直隶厅同知)主持,县试已录取的士子得以参加,连考三场。府试要求5名村里的人和一名秀才保举,方可参加考试。府试通过者方可参加院试。

      通过县、府试的便可以称为“童生”,参加由各省学政或学道主持的院试。

      有些读书人要多次尝试才能通过最基本的县、府试成为童生。亦有人得到童生的身份后,院试多次落第,到了白发苍苍仍称童生者大不乏人。清道光年间广东曾经多次有百岁童生参加院试的纪录。

      院试

      是童试的最高一级,它由学政主持。院试要求有6名村里的人和2名秀才保举,方可参加考试。院试通过者才可进入官方学校,成为一个地方生员。

      清朝院试三年两试,一为岁试,一为科试。逢寅、审、巳、亥年举行“科试”,逢丑、未、戌、辰、年举行“岁试”。童生可在三年内参加一次科试和一次岁试。院试得到第一名的称为案首。

      院试录取者即可进入所在地、府、州、县学为生员,俗称“秀才”,算是有了“功名”,进入士大夫阶层;有免除差徭,见知县不跪、不能随便用刑等特权。

      生员分廪生、增生、附生三等。

      成绩最好的称“廪生”,可自公家领取廪米津贴,谓之廪保,又称廪膳生。其定额甚严,每年都要考列三等,通过考试才能保有食廪资格,故为诸生之首。在地方上有一定的地位,童子应试,必须由该县的廪生保送,乃得入场。

      其次称“增生”,“增广生员”的简称,是指定员以外增加的称增广生员,故称增生、增广生,不供给粮食,“廪生”和“增生”是有一定名额的。

      三是“附生”,“附学生员”的简称,增生外再增名额,为诸生之末,故称附学生。凡生员初入学,尚未取得廪生、增生资格的生员皆称附生。

    [阅读全文]...

2022-01-25 01:35:52
  • 清朝科举考试简介

  • 考试
  • 清朝科举考试简介

      文字像精灵,只要你用好它,它就会产生让你意想不到的效果。所以无论我们说话还是作文,都要运用好文字。只要你能准确灵活的用好它,它就会让你的语言焕发出活力和光彩。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清朝科举考试简介,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9世纪80年代后,随着西学的传播和洋务运动的发展,科举制度发生改变。1888年,清*准设算学科取士,首次将自然科学纳入考试内容。1898年,加设经济特科,荐举经时济变之才。同时,应康有为等建议,废八股改试策论,以时务策命题,严禁凭楷法优劣定高下。戊戌变法失败后,慈禧下令所有考试悉照旧制。

      1901年9月清廷实行“新政”后,各地封疆大吏纷纷上奏,重提改革科举,恢复经济特科,1904年,清廷颁布《奏定学堂章程》,此时,科举考试已改八股为策论,但尚未废除。因科举为利禄所在,人们趋之若鹜,新式学校难以发展,因此清廷诏准*、张之洞所奏,将育人、取才合于学校一途。至此,在*历史上延续了1300多年的科举制度最终被废除,科举取士与学校教育实现了彻底分离。

      1905年9月2日,*、张之洞奏请立停科举,以便推广学堂,咸趋实学。清廷诏准自1906年开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并令学务大臣迅速颁发各种教科书,责成各督抚实力通筹,严饬府厅州县赶紧于乡城各处遍设蒙小学堂。

      清人为了取得参加正式科举考试的资格,先要参加童试,参加童试的人称为儒生或童生,录取“入学”后称为生员(清代有府学、州学和县学,统称为儒学)。儒学和孔庙在一起,称为学宫。生员“入学”后即受教官(教授、学正、教谕、训导)的管教。清初生员尚在学宫肄业(有月课和季考,后来变成有名无实了),又称为生,俗称秀才。这是“功名”的起点。

      生员分为三种:成绩最好的是廪生,有一定名额,由公家发给粮食;其次是增生,也有一定名额;新“入学”的称为附生。每年由学政考试,按成绩等第依次升降。

      正式的科举考试分为三级:乡试,会试,殿试。

      乡试通常每三年在各省省城举行一次,又称为大比。由于是在秋季举行,所以又称为秋闱。参加乡试的是秀才(生),但是秀才在参加乡试之前先要通过本省学政巡回举行的科考,成绩优良的才能选送参加乡试。乡试考中后称为举人,第一名称为解元,第二名至第十名称“亚元”。

      会试在乡试后的第二年春天在礼部举行,所以会试又称为礼闱,又称为春闱。参加会试的是举人,取中后称为贡士,第一名称为会元。会试后一般要举行复试。

      清代的科举考试制度分两个阶段,一个是科举的初步考试,一个是科举的正式考试。科举的初步考试有这么三种,一种叫童试,一种叫岁试,一种叫科试。童试,一般又叫做“小考”。凡童子开始应初试的时候称做“童生”,童生经过一定的考试选拔,在县里面选拔了以后到督学进行考试,督学考试合格就可以称做“秀才”了。范进是多年的童生,最后终于考上秀才了。秀才每一年考一次,这也是一个选优的过程,这叫“岁试”。每三年还要参加一次大的考试,叫“科试”。每三年考一次,主要是为了推举举人考试的资格,通过这个考试的提名,便有资格参加举人的考试。范进刚好赶上童试这一年也是科试的同一年,他考上了童试的第一名秀才,自然就有资格参加举人的考试。这是科举的初步考试。

      接下来是科举的正式考试,它也有三种:乡试、会试、殿试。乡试每三年举行一次,即在子、卯、午、酉这四个年中的八月举行乡试。乡试考中了以后就称为举人,举人实际上是候补官员,有资格做官了。按清代的科举制度规定,举人可以到吏部注册,可以取得一定官职,可以当县官了。当然这个职位很少,每年大概就40人到130人的名额。举人的名额很少,那么举人当中候补做官的人就更少了,这样就往往有候补官。这是第一种乡试。接下来是会试。会试是紧接着乡试,在第二年的二月份举行。乡试是头年的八月份考完,第二年的二月是春天,到京城考试,叫“春试”,这就是会试。会试如果考中了,称为贡士,贡士每年的名额大概有300名左右。会试考完以后还要进行第三场考试殿试,在会试以后的第二个月,大概在4月份前后。殿试是皇帝在太和殿亲自考试,考中后就是钦定的进士,可以直接做官了。

      科举内容

      以上各种考试主要是考八股文和试帖诗等。八股文题目出自四书五经,略仿宋代的经义,但是措辞要用古人口气,所谓代圣贤立言。结构有一定的程式,字数有一定的限制,句法要求排偶,又称为八比文、时文、时艺、制艺。

      科举考试的内容主要是八股文。八股文主要测试的内容是经义,《诗》《书》《礼》《易》《春秋》,五经里选择一定的题目来进行写作。题目和写作的方式都是有一定格式的。八股文中有四个段落,每个段落都要有排比句,有排比的段落,叫四比,后来又叫八股。八股文在当时是非常重要的,它关系到一个人能不能升官,能不能科举考试中进士升官。所以在小说中说:“当今天子重文章,足下何须讲汉唐。”“汉”是指汉代的文章,“唐”指的是唐诗,汉代的文章也好,唐代的诗歌也好,都不如当今皇帝所看重的八股文,八股文在当时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当时的人们都一门心思地扑在八股文上,只有八股文章才能敲开科举考试的大门。

      殿试

      殿试是皇帝主试的考试,考策问。参加殿试的是贡士,取中后统称为进士。殿试分三甲录取。第一甲赐进士及第,第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第一甲录取三名,第一名俗称状元,第二名俗称榜眼,第三名俗称探花,合称为三鼎甲。第二甲第一名俗称传胪。

      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授翰林院编修。其余诸进士再参加朝考,考论诏奏议诗赋,选擅长文学书法的为庶吉士,其余分别授主事(各部职员)、知县等(实际上,要获得主事、知县等职,还须经过候选、候补,有终身不得官者)。庶吉士在翰林院内特设的'教*馆(亦名庶常馆)肄业三年期满举行“散馆”考试,成绩优良的分别授翰林院编修、翰林院检讨(原来是第二甲的授翰林院编修、原来是第三甲的授翰林院检讨),其余分发各部任主事,或分发到各省任知县。

      拓展:科举考试是哪个朝代

      科举萌发于南北朝时期,正式诞生于隋炀帝时期,科举真正成型是在唐朝。随着士族门阀的衰落和庶族地主的兴起,魏晋以来选官注重门第的九品中正制已无法继续下去。隋文帝即位以后,废除九品中正制。据史载,开皇三年正月,隋文帝曾下诏举“贤良”。应为开皇七年(587年),又令京官五品以上,总管、刺史,以“志行修谨”“清*干济”二科举人。隋炀帝大业三年四月,诏令文武官员有职事者,可以“孝悌有闻”“德行敦厚”“结义可称”“操履清洁”“强毅正直”“执宪不饶”“学业优敏”“文才秀美”“才堪将略”“膂力骄壮”等10科举人。进士二科,并以“试策”取士。进士一词初见于《礼记·王制》篇,其本义为可以进受爵禄之义。当时主要考时务策,叫试策。唐玄宗时礼部尚书沈既济对这个变化有过的评价:“前代选用,皆州郡察举……至于齐隋,不胜其弊……是以置州府之权而归于吏部。自隋罢外选,招天下之人,聚于京师春还秋住,乌聚云合。”

      对于科举的开创,史学界有异议。历史学家俞大纲、唐长孺、何忠礼、金铮等认为唐朝开创了科举。

      何忠礼《科举制起源辨析——兼论进士科首创于唐》否认隋代有进士和进士科之说,他的理由亦有二:一是遍考《隋书》和隋代文献,虽然记载了开皇和大业中所举的众多科名,却未见进士科之名,也未见进士科考试之实;二是在唐、五代文献中所载隋进士有房玄龄、温彦博、侯君素、孙伏伽、张损之、杨纂等6人,可是经过考证、除杨纂的进士身份,因文献阙如,无从查考外,其余5人不是查无实据,就是以时制比附古制,将隋代以秀才、明经科察举为官,比附成进士科登第,唐代虽有进士科开创于隋的记载,但也有进士科开创于唐的记载,所以他认为隋代实行的仍是察举制,进士科也起源于唐。

      俞大纲对隋置进士科一条颇有疑义,他说:“若谓察举对策之法,已为完形之考试制度,则当上溯两汉为权舆,若谓朝廷,开科待人,士子投牒自试,始可谓完形之考试制度,则当以唐为始,不可谓肇基于隋,确定于唐矣。”提出士人“投牒自试”是科举制度起源的主要标志这一极有价值的见解。唐长孺提出了与俞大纲相似的看法,他认为唐代科举制度的重要特点在于是否“准许怀牒自试”,而南北朝后期,已出现士人“怀牒自试”的个例,反映了当时科举制度正在萌芽之中。

      进入80年代,有学者著文指出:要确定科举制度起源于何时,首先要把握住它区别于其他选举制度的特殊本质,也就是解决什么是科举的问题。何忠礼在《科举制起源辨析——兼论进士科首创于唐》一文中提出,考察整个封建社会的科举制度,基本上可以概括出这样三个特点:“第一,士子应举,原则上允许‘投牒自进’,不必非得由公卿大臣或州郡长官特别推荐。这一点应是科举制最主要的特点,也是与察举制最根本的区别,第二,‘一切以程文为去留’,换言之,举人及第或黜落必须通过严格的考校才能决定,第三,以进士科为主要取士科目,士人定期赴试。”并通过多方面的论证,认为上述特点中的“投牒自进”和考试黜落法虽然在南北朝后期已露出了端倪,但正式出现却在唐代,隋代尽管废除了九品中正制,实行的仍然是察举制。至于史书所载隋代已有进士科的说法,也查无实据。因此,科举制度正式形成的时间不是在隋代而是在唐代。

      科举考试的发展

      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是创立完善科举的关键人物。在唐朝,考试科目分常科和制科两类。每年分期举行的称常科,由皇帝下诏临时举行的考试称制科。

      常设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五十多种。其中明法、明算、明字等科,不为人重视,秀才一科,在唐初要求很高,后来渐废。所以,明经、进士两科便成为唐代常科的主要科目(进士考时务策和诗赋、文章,明经考时务策与经义;前者难,后者易)。

      唐高宗以后进士科尤为时人所重。唐朝许多宰相大多是进士出身。常科的考生有两个来源,一个是生徒,一个是乡贡。由京师及州县学馆出身,而送往尚书省受试者叫生徒;不由学馆而先经州县考试,及第后再送尚书省应试者叫乡贡。由乡贡入京应试者通称举人。州县考试称为解试,尚书省的考试通称省试,或礼部试。礼部试都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闱也就是考场的意思。

      明经、进士两科,最初都只是试策,考试的内容为经义或时务。后来两种考试的科目虽有变化,但基本精神是进士重诗赋,明经重帖经、墨义。所谓帖经,就是将经书任揭一页,将左右两边蒙上,中间只开一行,再用纸帖盖三字,令试者填充。墨义是对经文的字句作简单的笔试。帖经与墨义,只要熟读经传和注释就可中试,诗赋则需要具有文学才能。进士科得第很难,所以当时流传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

      常科考试最初由吏部考功员外郎主持,后改由礼部侍郎主持,称“权知贡举”。进士及第称“登龙门”,第一名曰状元或状头。同榜人要凑钱举行庆贺活动,以同榜少年二人在名园探采名花,称探花使。要集体到杏园参加宴会,叫探花宴。宴会以后,同到慈恩寺的大雁塔下题名以显其荣耀,所以又把中进士称为“雁塔题名”。常科登第后,还要经吏部考试,叫选试。合格者,才能授予官职。唐代大家柳宗元进士及第后,以博学宏词,被即刻授予“集贤殿正字”。如果吏部考试落选,只能到节度使那儿去当幕僚,再得到正式的官职。韩愈在考中进士后,三次选试都未通过,不得不去担任节度使的幕僚,才踏进官场。

      唐太宗重视人才的培养和选拔。他即位后,大大扩充了学院的规模,扩建学舍,增加学员。

      武则天载初元年二月,女皇亲自“策问贡人于洛成殿”,这是科举中殿试的开始,但在唐代并没有形成永制。

      在唐代还产生了武举。武举开始于武则天长安二年,公元702年。应武举的考生来源于乡贡,由兵部主考。考试科目有马射、步射、*射、马枪、负重摔跤等。“高第者授以官,其次以类升”。而在唐代最著名的武状元便是郭子仪了。

      唐玄宗时,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他在位期间,曾在长安、洛阳宫殿八次亲自面试科举应试者,录取很多很有才学的人。

    [阅读全文]...

2022-05-05 13:52:55
  • 关于科举考试的古诗词有哪些 古诗词大全最新整理

  • 考试
  • 1.《登科后》唐朝

    孟郊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2.《出城》唐朝

    李贺

    雪下桂花稀,啼乌被弹归。关水乘驴影,秦风帽带垂。入乡诚可重,无印自堪悲。卿卿忍相问,镜中双泪姿。

    3.《送丘为落第归江东》唐朝

    王维

    怜君不得意,况复柳条春。为客黄金尽,还家白发新。五湖三亩宅,万里一归人。知祢不能荐,羞为献纳臣。

    4.《送沈亚之歌·并序》唐朝

    李贺

    文人沈亚之,元和七年以书不中第,返归于吴江。吾悲其行,无钱酒以劳,又感沈之勤请,乃歌一解以送之。吴兴才人怨春风,桃花满陌千里红。紫丝竹断骢马小,家住钱塘东复东。…

    5.《喜张沨及第》唐朝

    赵嘏

    春雪满空来,触处似花开。不知园里树,若个是真梅。

    6.《赠孙绮新及第》唐朝

    李商隐

    长乐遥听上苑钟,彩衣称庆桂香浓。陆机始拟夸文赋,不觉云间有士龙。

    7.《海上生明月·科试》唐朝

    李华

    皎皎秋中月,团团海上生。影开金镜满,轮抱玉壶清。渐出三山岊,将凌一汉横。素娥尝药去,乌鹊绕枝惊。照水光偏白,浮云色最明。此时尧砌下,蓂荚自将荣。

    8.《和主司王起 / 一作奉和主司王仆射答周侍郎贺放榜作》唐朝

    卢肇

    嵩高降德为时生,洪笔三题造化名。凤诏伫归专北极,骊珠搜得尽东瀛。褒衣已换金章贵,禁掖曾随玉树荣。明日定知同相印,青衿新列柳间营。

    9.《重登科》唐朝

    杜牧

    星汉离宫月出轮,满街含笑绮罗春。花前每被青蛾问,何事重来只一人。

    10.《登第报家人》宋朝

    董德元

    御笔封题墨未乾,君恩重许拜金銮。故乡若问登科事,便是当初老榜官。

    11.《送李亿东归》唐朝

    温庭筠

    黄山远隔秦树,紫禁斜通渭城。别路青青柳弱,前溪漠漠苔生。和风澹荡归客,落月殷勤早莺。灞上金樽未饮,宴歌已有馀声。

    12.《柳下暗记》唐朝

    李商隐

    无奈巴南柳,千条傍吹台。更将黄映白,拟作杏花媒。

    13.《考试局与孙元忠博士竹间对窗夜闻元忠通书声·屋山啼乌儿当归》宋朝

    黄庭坚

    屋山啼乌儿当归,玉钗罥蛛郎马嘶。去时灯火正月半,阶前雪消萱草齐。

    14.《考试局与孙元忠博士竹间对窗夜闻元忠通书声·勃姑夫妇喜相唤》宋朝

    黄庭坚

    勃姑夫妇喜相唤,街头雪泥即渐乾。已放游丝高百尺,不应桃李尚春寒。

    15.《考试局与孙元忠博士竹间对窗夜闻元忠诵书声》宋朝

    黄庭坚

    南窗读书声吾伊,北窗见月歌竹枝。我家白发问乌鹊,他家红妆占蛛丝。

    16.《考试毕登铨楼》宋朝

    梅尧臣

    春云浓淡日微光,双阙重门耸建章。不上楼来知几日,满城无算柳梢黄。

    17.《抚州吴茂荣挽诗·世已尊科举》宋朝

    项安世

    世已尊科举,人多失老成。行书周族党,身欠汉公卿。犹藉千年润,能傅万壑清。怆怀非一士,何恨不知名。

    [阅读全文]...

2022-03-27 17:29:35
  • 探讨诗词里的科举

  • 探讨诗词里的科举

      科举其实是作诗的好题材。考试本身当然比较枯燥,没有什么诗意,但科举给命运带来的大起大落、大喜大悲则使人心潮涌动,情绪满怀,不禁挥毫赋诗。“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这是登科者洋溢的喜悦。科举是出好诗的,可惜现代的文学史家很少从这个角度着眼。清代徐松的《登科记考》最后一卷辑录了不少吟咏科举的唐诗,细读中能体会当时科举的具体情形,堪作诗史。“诗”作为“史”的好处是不仅能纪事,还能保存当事人生动鲜活的情感。古人的情感也应该看作是一种珍贵的史料,一种真切的史证。

      科举确实有戏剧性甚至传奇性,充满奇迹,使人生骤然间根本改变,宛如童话,“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古语颇传其神。方干的诗写道:“半日功夫举世名。”“半日”与“举世”的对比使这种戏剧性非常强烈。薛逢诗曰:“正怜日暖云飘路,何处宴风满衣。”失意的徘徊迷茫与得志的精神抖擞就在瞬间切换。这些诗句渲染功名、饮宴之类的虚荣浮华当然不太好,但所折射出的人生变迁的强度却真实可感。这种变迁充满刺激,甚至可以说很激动人心,给社会生活注入了相当的活力。或许这正是科举制度长具魅力的一个重要原因。《唐语林》记载唐宣宗“羡进士”,见朝臣就问是不是科举出身,听见说是就高兴,会追问当时考的什么诗,考官是谁,并“尝于禁中题‘乡贡进士李道龙’”。连皇帝都“爱羡进士”,自己想当进士,说明科举实在是人生的一种高峰体验。

      科举不是简单的人生变迁,它还是一种社会流动。草根阶层能通过科举上升为政治精英,后来殿试常用的咨语“多士来自田间”并非虚言。岑参有送人擢第后回乡拜亲的诗:“橘怀三个去,桂折一枝将”;“江村人事少,时作捕鱼郎。”这个擢第者大约就是个农家子。钱起也有送人及第还家的诗:“借问还家何处好,玉人含笑下机迎。”这说的也是耕织之家。刘驾《送人及第东归》中有句:“归程不淹留,指期到田园。香醪四邻熟,霜橘千株繁。肯忆长安夜,论诗风雪寒。”荒村与都城、务农与论诗、乡邻与宫殿可以相通达,科举制度带来的政治局面是惊人的。这种社会流动不仅使朝廷能在辽阔的视野下真正选出贤才,能使底层社会的`知识与体验进入高层政治,同时也使大多数人都觉得有出路、有希望,心情*顺,不会有被抛弃感。这应当说是很有现代性的政治因素了。有史家论及“盛唐气象”时曾归因于其时“人的*”;“人的*”在当时当然只能是相对而言,但科举制确实可以看做是对人的一种*。

      唐代科举重寒门有时甚至有点矫枉过正,有“科第之选、宜与寒士”的理论,这使作为世家子弟的杜牧大为不*,他在《上宣州高大夫书》中严辞质问:“科第之设,圣祖神宗所以选贤才也,岂计子弟与寒士也?”这也说明科举在唐代是大有益于寒门仕进的。科举同时也促使世家子弟埋头向学,因为考试的竞争激烈而又严酷。刘禹锡的一首送考诗写道:“谁怜相门子,不语望秋山。生长绮纨内,辛勤笔砚间。”他的另一首诗也赞美备考的世家子弟:“童心便有爱书癖,手指今余把笔痕。”似乎可以不夸张地说,科举考试创造出了一个各阶层都不能自外的“学*型社会”。

      还是刘禹锡一首送人“赴制举”的诗说得到位:“古来才杰士,所嗟遭时难。一鸣从此始,相望青云端。”科举制解决了古来才杰之士不得伸张的政治难题,使社会生活为之一新。唐代科考应该说是比较公*的,大家好像也都服气。岑参贺人考中的古诗写道:“君不见三峰直上五千仞,见君文章亦如此。如君兄弟天下稀,雄辞健笔皆若飞。”读来觉得这是由衷之言。即使落第者也并不埋怨社会,并不迁怒于朝廷,虽然内心难免惆怅、悲伤。温庭筠的七律诗句“犹喜故人先折桂,自怜羁客尚飘蓬”,写的就是这种心态。崔涂的《喜友人及第》对自己的落第更显得达观,只是责备自己才学不够,丝毫不怨天尤人:“只应才自薄,岂是命难通。”总的来看科考失败者的心理是*衡的,没有魏晋南北朝时期士大夫常有的被压抑的悲愤。此时的国家即使万方多难也仍然元气充沛。“骑火高低影,街鼓参差声。可怜早朝者,相看意气生”:这是白居易的《早送举人入试》,让我们看到其时的政治与人生都是生机勃勃的。

      李书磊:学者,任教于中央党校。从事文化史、文化理论及城市研究,有专著与个人文集九种。

    [阅读全文]...

2022-01-03 04:32:29
  • 教师考试必背古诗词

  • 教师,考试
  • 教师考试必背古诗词

      导语:诗词是中文独有的一种文体,那么,教师考试必背古诗词都有哪些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江南 汉乐府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 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2、敕勒歌 北朝民歌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3、咏鹅 唐 骆宾王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4、风 唐

      李峤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5、咏柳 唐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6、凉州词 唐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7、登鹳雀楼 唐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8、春晓 唐 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声,花落知多少?

      9、凉州词 唐 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10、出塞 唐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11、芙蓉楼送辛渐 唐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12、鹿柴 唐 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13、送元二使安西 唐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14、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看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15、静夜思 唐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16、古朗月行 唐 李白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17、望庐山瀑布 唐 李白

      3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18、赠汪伦 唐 李白

    [阅读全文]...

2022-05-24 04:14:29
  • 古代科举制度的文学常识

  • 古代,文学
  • 古代科举制度的文学常识

      在充满活力,日益开放的今天,很多情况下我们都会接触到制度,制度是一种要求大家共同遵守的规章或准则。那么什么样的制度才是有效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古代科举制度的文学常识(精选6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1.科举制度概说

      科举制度是*历史上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一种基本制度。它创始于隋朝,确立于唐朝,完备于宋朝,兴盛于明、清两朝,废除于清朝末年,历时1300余年。

      从官制史角度看,科举制度的产生是历史的必然和巨大进步。它所坚持的是“自由报名,统一考试,*等竞争,择优录取,公开张榜”的原则,打破了血缘世袭关系和世族对政治的垄断,对我国古代社会的选官制度是一个直接有力的改革。它给中小地主阶级和*民百姓通过科举入仕提供了一个公*竞争的*台,使大批地位低下和出身寒微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科举考试的内容到明代以八股文为主,即“八股取士”。它逐步成为一种僵化的模式,特别是到晚清时已成为严重束缚知识分子的枷锁,暴露出种种弊端。1905年清*废除科举。

      2.科举前选拔官员

      【察举】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察举有考察、推举的意思,又叫荐举。由侯国、州郡的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察举的主要科目有孝廉、贤良文学、茂才等。

      【征辟】也是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征,是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辟,是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的官吏任用属吏,再向朝廷推荐。

      【孝廉】汉代察举制的科目之一。孝廉是孝顺父母、办事廉正的意思。

      3.科举制名称

      【科举】指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科举。

      【童试】也叫“童生试”;明代由提学官主持、清代由各省学政主持的地方科举考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院试合格后取得生员(秀才)资格,方能进入府、州、县学学*,所以又叫入学考试。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童生。

      【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秋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闱,考场)。主考官由皇帝委派。考后发布正、副榜,正榜所取的叫举人,第一名叫解(jiě)元。

      【会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考试由礼部主持,皇帝任命正、副总裁,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录取三百名为贡士,第一名叫会元。

      【殿试】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实际上皇帝有时委派大臣主管殿试,并不亲自策问。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称状元(鼎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二、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一、二、三甲统称进士。

      【及第】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应试未中的叫落第、下第。“登科”是及第的别称,即考中进士。

      【进士】参见“殿试”条。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考中进士,一甲即授官职,其余二甲参加翰林院考试,学*三年再授官职。

      【状元】参见“殿试”条。科举制度殿试第一名,又称殿元、鼎元,为科名中最高荣誉。

      【会元】参见“会试”条。举人参加会试,第一名称会元,其余考中的称贡士。

      【解元】参见“乡试”条。生员(秀才)参加乡试,第一名称解元,其余考中的称举人。

      【连中三元】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者为元,凡在乡、会、殿三试中连续获得第一名,被称为“连中三元”。据统计,历史上连中三元的至少有十六人

      【鼎甲】指殿试一甲三名:状元、榜眼、探花,如一鼎之三足,故称鼎甲。状元别称鼎元。

      【贡士】参见“会试”条。参加会试而被录取的称贡士。

      【举人】参见“乡试”条。参加乡试而被录取的称举人。举人可授知县官职。

      【生员】即秀才,参见“童生试”条。通过院试(童试)的可称为生员或秀才。

      【八股文】明清科举考试制度所规定的一种文体,也叫时文、制义、制艺、时艺、四书文、八比文。文体有固定的格式,规定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个部分组成。

      【金榜】古代科举制度殿试后录取进士,揭晓名次的布告,黄纸书写,故称黄甲、金榜,俗称皇榜。考中进士就称金榜题名。

      【同年】科举时代同榜录取的人互称同年。

      4.古代学校

      【校】夏代学校的名称,举行祭祀礼仪和教*射御、传授书数的场所。

      【庠xiáng】周代时代学校的名称。

      【序】殷商学校的名称

      【庠序】古人常以庠序称地方学校,或泛指学校或教育事业。

      【国学】先秦学校分为两大类:国学和乡学。国学为天子或诸侯所设,包括太学和小学两种。太学、小学教学内容都是“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为主,小学尤以书、数为主。

      【稷下学宫】战国时期齐国的高等学府,设于都城临淄稷下而得名。当时的儒、法、墨、道、阴阳等各学派都汇集于此,他们兴学论战、评论时政和传授生徒,是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重要园地。

      【太学】封建时代的教育行政机构和最高学府。魏晋至明清或设太学,或设国子学(监),或两者同时设立,名称不一,制度也有变化,都是教授王公贵族子弟的最高学府,生员皆称太学生、国子生。

      【乡学】与国学相对而言,泛指地方所设的学校。

      【国子监】参见“太学”条。

      【书院】唐宋至明清出现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是私人或官府所设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宋代著名的四大书院是: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湖南衡阳的石鼓书院和河南商丘的应天府书院。明代无锡有“东林书院”。

      【监生】国子监的学生。由学政考取或地方保送或皇帝特许,后成虚名,捐钱就能取得监生资格。

      【诸生】明清时期经考试录取而进入府、州、县各级学校学*的生员。

      5.古代学官

      【学官】古代主管学务的官员和官学教师的统称。如祭酒、博士、助教、提学、学政、教授和教*、教谕等。

      【祭酒】古代主管国子监或太学的教育行政长官。

      【博士】古为官名,现为学位名称。秦汉时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

      【司业】学官名。为国子监或太学副长官,相当于现在的副校长,协助祭酒主管教务训导之职。

      【学政】学官名。“提督学政”的简称,是由朝廷委派到各省主持院试,并督察各地学官的官员。学政一般由翰林院或进士出身的京官担任。

      【教授】原指传授知识、讲课授业,后为学官名。汉唐后学校均设教授,主管学校课试具体事务。

      【助教】学官名。是国子监或太学的学官,协助国子祭酒和国子博士教授生徒,又称国子助教。

      1、古代要进入府,州,县学*,必须要通过童试。童试包括县试、府试和乡试三个阶段。院试合格后取得生员资格。称为秀才。考试第一名叫案首。

    [阅读全文]...

2022-03-30 18:54:51
  • 古诗词试题及答案

  • 古诗词试题及答案

      古诗词鉴赏在语文科目占有很大的分量,因此在语文竞赛中古诗词也是重头戏。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古诗词试题及答案(通用11篇),希望大家喜欢。

      1.黑云翻( )未遮山,( )雨跳珠乱入船。

      ——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2.山外( )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林升《题临安邸》

      3.等闲识得东风雨,万( )千( )总是春。

      ——朱熹《春日》

      4.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 )丝绦。

      ——贺知章《咏柳》

      5.( )毛浮( )水,( )掌拨清波。

      ——骆宾王《咏鹅》

      6.( )日依山尽,( )河入海流。

      ——王之涣《登鹳雀楼》

      7.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 )橘( )时。

      ——苏轼《赠刘景文》

      8.千里( )云( )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高适《别董大》

      1.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 )。

      ——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2.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 )别样红。

      ——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3.人闲( )落,夜静春山空。

      ——王维《鸟鸣涧》

      4.借问( )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高适《塞上听吹笛》

      5.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 )开。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6.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 )相映红。

      ——崔护《题都城南庄》

      7.待到重阳日,还来就( )。

      ——孟浩然《过故人庄》

      8.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 )村。

      ——杜牧《清明》

      答案:

      墨、白

      青

      紫、红

      绿

      白、绿、红

      白、黄

      黄、绿

      黄、白

      杏花

      荷花

      桂花

      梅花

      梨花

      桃花

      菊花

      杏花

    [阅读全文]...

2021-12-21 23:20:35
  • 含有试字的古诗词 带试字的诗词名句

  • 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苏轼《望江南·超然台作》

    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贾岛《剑客 / 述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朱庆馀《*试上张籍水部 / *试上张水部 / 闺意献张水部》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白居易《放言五首·其三》

    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钱起《省试湘灵鼓瑟》

    鹏北海,凤朝阳。——辛弃疾《鹧鸪天·送廓之秋试》

    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辛弃疾《鹧鸪天·送廓之秋试》

    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苏轼《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李白《金陵酒肆留别》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朱庆馀《*试上张籍水部 / *试上张水部 / 闺意献张水部》

    星稀河影转,霜重月华孤。——张孝祥《临江仙·试问梅花何处好》

    又携书剑路茫茫。——辛弃疾《鹧鸪天·送廓之秋试》

    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苏轼《浣溪沙·细雨斜风作晓寒》

    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苏轼《望江南·超然台作》

    试问闲愁都几许?——贺铸《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

    木兰花在,山僧试问,知为谁开?——徐再思《人月圆·甘露怀古》

    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人狂。——刘禹锡《秋词二首》

    看试手,补天裂。——辛弃疾《贺新郎·同父见和再用韵答之》

    澹泊之守,须从秾艳场中试来;镇定之操,还向纷纭境上勘过。——《小窗幽记·集醒篇》

    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苏轼《望江南·超然台作》

    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苏轼《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

    试上高峰窥皓月,偶开天眼觑红尘。——王国维《浣溪沙·山寺微茫背夕曛》

    胸中磊落藏五兵,欲试无路空峥嵘。——陆游《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

    碧海年年,试问取、冰轮为谁圆缺?——纳兰性德《琵琶仙·中秋》

    试灯无意思,踏雪没心情。——李清照《临江仙·庭院深深深几许》

    行人日暮少,风雪乱山深。——孔*仲《寄内·试说途中景》

    梅似雪,柳如丝。试听别语慰相思。——辛弃疾《鹧鸪天·送欧阳国瑞入吴中》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春蚕食叶响回廊,禹门已准桃花浪,月殿先收桂子香。——辛弃疾《鹧鸪天·送廓之秋试》

    乍试夹衫金缕缝,山枕斜欹,枕损钗头凤。——李清照《蝶恋花·暖雨晴风初破冻》

    弄笔偎人久,描花试手初。——欧阳修《南歌子·凤髻金泥带》

    今朝试卷孤篷看,依旧青山绿树多。——朱熹《水口行舟二首》

    朝来嗔寂寞,不肯试新衣。——《喻世明言·卷一》

    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欧阳修《礼部贡院阅进士试》

    敲门试问野人家。——苏轼《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

    呵手试梅妆。——欧阳修《诉衷情·眉意》

    游子春衫已试单,桃花飞尽野梅酸。——吴涛《绝句·游子春衫已试单》

    宝奁明月不欺人,明日归来君试看。——严仁《玉楼春·春思》

    流水传潇浦,悲风过洞庭。——钱起《省试湘灵鼓瑟》

    雪后燕瑶池,人间第一枝。——赵令《菩萨蛮·春风试手先梅蕊》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沁园春·雪》

    相望试登高,心随雁飞灭。——孟浩然《秋登兰山寄张五》

    二客东南名胜,万卷诗书事业,尝试与君谋。——辛弃疾《水调歌头·舟次扬州和人韵》

    善鼓云和瑟,常闻帝子灵。——钱起《省试湘灵鼓瑟》

    昨日出东城,试探春情。——苏轼《浪淘沙·探春》

    试问春归谁得见?飞燕,来时相遇夕阳中。——辛弃疾《定风波·暮春漫兴》

    戏与山妻谈故事,试吟断送老头皮。——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二首》

    试浇桥下水,今夕到湘中。——陈与义《临江仙·高咏楚词酬午日》

    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朱敦儒《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

    春风试手先梅蕊,頩姿冷艳明沙水。——赵令《菩萨蛮·春风试手先梅蕊》

    [阅读全文]...

2022-02-19 01:19:50
  • 高考必背的古诗词

  • 高考
  • 高考必背的古诗词

      在日常学*、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收藏过自己喜欢的古诗吧,狭义的古诗,是指产生于唐代以前并和唐代新出现的*体诗(又名今体诗)相对的一种诗歌体裁。那么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高考必背的古诗词,欢迎大家分享。

      1.《论语》十六则

      子曰:“学而时*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

      曾子曰:“是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乎?”

      2.《鱼我所欲也》 (孟子)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4.曹刿论战 《左传》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5.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曰,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6.出师表 (诸葛亮)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得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之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付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甲兵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阅读全文]...

2022-04-03 17:14:05
长安科举考试的十首古诗词 - 句子
长安科举考试的十首古诗词 - 语录
长安科举考试的十首古诗词 - 说说
长安科举考试的十首古诗词 - 名言
长安科举考试的十首古诗词 - 诗词
长安科举考试的十首古诗词 - 祝福
长安科举考试的十首古诗词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