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张九龄的荔枝赋并序古诗名句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张九龄的荔枝赋并序古诗名句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张九龄的荔枝赋并序古诗名句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张九龄的荔枝赋并序古诗名句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张九龄的经典古诗
在日常学*、工作和生活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古诗了吧,广义的古诗,泛指*战争以前*所有的诗歌,与*代从西方传来的现代新诗相对应。你知道什么样的'古诗才能算得上是好的古诗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张九龄的经典古诗,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望月怀远》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2、《晨坐斋中偶而成咏》
寒露洁秋空,遥山纷在瞩。
孤顶乍修耸,微云复相续。
人兹赏地偏,鸟亦爱林旭。
结念凭幽远,抚躬曷羁束。
仰霄谢逸翰,临路嗟疲足。
徂岁方暌携,归心亟踯躅。
休闲倘有素,岂负南山曲。
3、《呈耿广州》
惟昔迁乐土,迨今已重世。
阴庆荷先德,素风惭后裔。
唯益梓桑恭,岂禀山川丽。
于时初自勉,揆己无兼济。
瘠土资劳力,良书启蒙蔽。
一探石室文,再擢金门第。
既起南宫草,复掌西掖制。
过举及小人,便蕃在中岁。
4、《敕赐宁王池宴》
贤王有池馆,明主赐春游。
淑气林间发,恩光水上浮。
徒惭和鼎地,终谢巨川舟。
皇泽空如此,轻生莫可酬。
5、《酬宋使君见诒》
陟邻初禀训,献策幸逢时。
朝列且云忝,君恩复若兹。
庭闱际海曲,轺传荷天慈。
顾己欢乌鸟,闻君泣素丝。
才明应主召,福善岂神欺。
但愿白心在,终然涅不淄。
6、《酬宋使君见赠之作》
时来不自意,宿昔谬枢衡。
翊圣负明主,妨贤愧友生。
罢归犹右职,待罪尚南荆。
政有留棠旧,风因继组成。
高轩问疾苦,烝庶荷仁明。
衰废时所薄,只言僚故情。
7、《春江晚景》
江林多秀发,云日复相鲜。
征路那逢此,春心益渺然。
兴来祗自得,佳气莫能传。
薄暮津亭下,馀花满客船。
8、《奉和圣制度潼关口号》
嶙嶙故城垒,荒凉空戍楼。
在德不在险,方知王道休。
1、《望月怀远》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2、《晨坐斋中偶而成咏》
寒露洁秋空,遥山纷在瞩。
孤顶乍修耸,微云复相续。
人兹赏地偏,鸟亦爱林旭。
结念凭幽远,抚躬曷羁束。
仰霄谢逸翰,临路嗟疲足。
徂岁方暌携,归心亟踯躅。
休闲倘有素,岂负南山曲。
3、《呈耿广州》
惟昔迁乐土,迨今已重世。
阴庆荷先德,素风惭后裔。
唯益梓桑恭,岂禀山川丽。
于时初自勉,揆己无兼济。
瘠土资劳力,良书启蒙蔽。
一探石室文,再擢金门第。
既起南宫草,复掌西掖制。
过举及小人,便蕃在中岁。
4、《敕赐宁王池宴》
贤王有池馆,明主赐春游。
淑气林间发,恩光水上浮。
徒惭和鼎地,终谢巨川舟。
皇泽空如此,轻生莫可酬。
5、《酬宋使君见诒》
陟邻初禀训,献策幸逢时。
朝列且云忝,君恩复若兹。
庭闱际海曲,轺传荷天慈。
顾己欢乌鸟,闻君泣素丝。
才明应主召,福善岂神欺。
但愿白心在,终然涅不淄。
6、《酬宋使君见赠之作》
时来不自意,宿昔谬枢衡。
翊圣负明主,妨贤愧友生。
罢归犹右职,待罪尚南荆。
政有留棠旧,风因继组成。
高轩问疾苦,烝庶荷仁明。
衰废时所薄,只言僚故情。
7、《春江晚景》
江林多秀发,云日复相鲜。
征路那逢此,春心益渺然。
兴来祗自得,佳气莫能传。
薄暮津亭下,馀花满客船。
8、《奉和圣制度潼关口号》
嶙嶙故城垒,荒凉空戍楼。
在德不在险,方知王道休。
9、《奉和圣制过王濬墓》
汉王思钜鹿,晋将在弘农。
赋得自君之出矣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张九龄《望月怀远》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张九龄《望月怀远》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张九龄《望月怀远》
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张九龄《赋得自君之出矣》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张九龄《感遇·其一》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张九龄《感遇·其一》
孤云愁自远,一叶感何深。——张九龄《初秋忆金均两弟》
遥夜人何在,澄潭月里行。——张九龄《西江夜行》
念归林叶换,愁坐露华生。——张九龄《西江夜行》
松叶堪为酒,春来酿几多。——张九龄《答陆澧》
不辞山路远,踏雪也相过。——张九龄《答陆澧》
万丈红泉落,迢迢半紫氛。——张九龄《湖口望庐山瀑布泉》
日照虹霓似,天清风雨闻。——张九龄《湖口望庐山瀑布泉》
灵山多秀色,空水共氤氲。——张九龄《湖口望庐山瀑布泉》
侧见双翠鸟,巢在三珠树。——张九龄《感遇十二首·其四》
相知无远*,万里尚为邻。——张九龄《送韦城李少府》
野花看欲尽,林鸟听犹新。 ——张九龄《送韦城李少府》
月明看岭树,风静听溪流。——张九龄《耒阳溪夜行》
奔流下杂树,洒落出重云。——张九龄《湖口望庐山瀑布泉》
绝顶有悬泉,喧喧出烟杪。不知几时岁,但见无昏晓。——张九龄《入庐山仰望瀑布水》
函谷虽云险,黄河已复清。——张九龄《奉和圣制经函谷关作》
枕*夷三峡,关梁豁五湖。——张九龄《登荆州城楼》
远集长江静,高翔众鸟稀。 ——张九龄《郡中每晨兴辄见群鹤东飞至暮又行列而返…所羡遂赋以诗》
云间有数鹤,抚翼意无违。——张九龄《郡中每晨兴辄见群鹤东飞至暮又行列而返…所羡遂赋以诗》
朝发高山阿,夕济长江湄。——张九龄《夏日奉使南海在道中作》
庐山直阳浒,孤石当阴术。一水云际飞,数峰湖心出。——张九龄《彭蠡湖上》
古剑徒有气,幽兰只自薰。——张九龄《荆州作二首》
忽对林亭雪,瑶华处处开。今年迎气始,昨夜伴春回。——张九龄《立春日晨起对积雪》
玉润窗前竹,花繁院里梅。——张九龄《立春日晨起对积雪》
寒露洁秋空,遥山纷在瞩。——张九龄《晨坐斋中偶而成咏》
孤楫清川泊,征衣寒露滋。——张九龄《使还都湘东作》
潦收沙衍出,霜降天宇晶。——张九龄《秋晚登楼望南江入始兴郡路》
庭芜生白露,岁候感遐心。——张九龄《在郡秋怀二首》
美服患人指,高明逼神恶。——张九龄《感遇十二首·其四》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张九龄《感遇·其一》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张九龄《感遇·其一》
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张九龄《感遇·其二》
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张九龄《感遇·其二》
运命惟所遇,循环不可寻。——张九龄《感遇·其二》
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张九龄《感遇·其二》
清迥江城月,流光万里同。——张九龄《秋夕望月》
所思如梦里,相望在庭中。——张九龄《秋夕望月》
皎洁青苔露,萧条黄叶风。——张九龄《秋夕望月》
含情不得语,频使桂华同。——张九龄《秋夕望月》
一作江南守,江林三四春。——张九龄《戏题春意》
相鸣不及鸟,相乐喜关人。——张九龄《戏题春意》
日守朱丝直,年催华发新。——张九龄《戏题春意》
淮阳只有卧,持此度芳辰。——张九龄《戏题春意》
海燕何微眇,乘春亦暂来。——张九龄《咏燕》
绣户时双入,华轩日几回?——张九龄《咏燕》
无心与物竞,鹰隼莫相猜。——张九龄《咏燕》
读散文、小说,是对社会和生活的纵深探索;读诗词歌赋,是在诗人创造的意象里,对其生命做一次访问。这访问是驰骋想象链接八荒地拜谒,亦或是游走于红尘往事之旅的一次灵魂升华。拜读唐.开元名相、政治家、文学家、诗人张九龄的《感遇十二首》,在诗人营造的丰满诗意中,感受着诗人的仕途坎坷,也体感着诗人对于自励名节、洁身自好之品德的孜孜以求。
730年,张九龄再次*进京,接玄宗亲授中书令(宰相)之职。那时的唐朝正是开元盛世,安禄山表面奉迎,暗中却图谋不轨。张九龄看出了安禄山深藏祸心,曾上奏玄宗说:安禄山面有反相,请求皇上除之,以绝后患。玄宗不听谏言,放了安禄山一条生路,安回到藩地,便开始暗渡陈仓。开元晚期,玄宗被盛世繁华所迷惑,且沉迷酒色,喜听阿谀奉承之言,慢慢地对直言谏上的张九龄有所怠慢。李林甫一伙,见玄宗对直言敢谏的张九龄渐渐疏远。便趁势极尽谗言,鼓动玄宗罢免了张九龄。
唐玄宗开元二十五年(737年),张九龄由尚书丞相贬为荆州长史。晚年遭馋毁,忠而被贬。他每读韩非《孤愤》,便涕泣沾襟,遂作《感遇十二首》。
感遇其一: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兰叶”高雅美丽,“桂华”幽香淡远,深受人们喜爱,是植物中美好的象征。诗人以兰叶葳蕤,桂华皎洁,借物起兴,抒发孤芳自赏,气节高雅,而不求他人知的情感。其“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承接上两句,指出“兰”“桂”这种美好的植物,无论春或秋,都能够欣欣向荣,那是出于本真与自然,是自我的一种修为,借以赞美其不假外求,更不求人知的高洁品质。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谁知林栖者”突然一转,引出了居住于山林之中的隐者。隐者闻到了兰桂之芳香,因而爱慕之,“坐”而“相悦”。诗,从无人到有人的突转,诗情也波澜迭起。“闻风”二字出于《孟子·尽心篇》:“圣人百世之师也,伯夷*是也,故闻伯夷之风者,顽夫廉,懦夫有立志,闻*之风者,薄夫敦,鄙夫宽。奋乎百世之上,百世之下闻者莫不兴起也。”诗人化用这一典故,使诗意含蓄委婉、情意深厚。“林栖者”“闻风相悦”,那么,兰桂如若有知,应该很乐意接受隐者折花欣赏了!然而,兰逢春而葳蕤,桂遇秋而皎洁,本性使然,并非为了博得隐者(或任何人)的折取欣赏——“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美人——林栖者——隐者)”,以此来比喻贤人君子洁身自好,进德修业之风范,是做人的本分。诗人借写兰桂,来抒发自己虽然遭遇谗言被贬,却依然保持自励名节,洁身自好之品德。
荆州是屈原的故乡,屈原借《橘颂》赞美橘树不仅外形漂亮,且有着非常珍贵的内涵,它天生不可移植,只生长在南国,这是坚贞和忠诚的象征,它“深固难徙,廓其无求”“苏世独立,横而不流”,这使得它操守坚定,公正无私。最后作者表达了自己愿意以橘树为师,与之生死相交的愿望,以赞美坚贞不移的品格。想起屈原的《橘颂》,张九龄在《感遇》其二中写道:
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
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
可以荐嘉客,奈何阻重深。
运命唯所遇,循环不可寻。
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
在此,诗人以物喻人,或许自己正是那丹橘——“经冬犹绿林”,是因为本性耐寒,即使历经冬季寒风,也改变不了枝叶繁茂的本色。在此,诗人依然信心满满,想把自己的才华奉献给朝廷。然而,尽管自己不畏岁寒,怎奈路途阻隔,奸臣当道,故无可奈何啊!最后,诗人以“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以“桃李”被宠溺,“丹橘”被冷遇,而自比。进而为丹橘打抱不*。
《感遇十二首》多以芳草美人为意象,托物言志,抒发自己不会因为无人赏识而失去高雅名节之品行,风度与风骨。“感遇”其一、其二,被列为唐诗三百首之开篇,其影响可见一斑。
开元二十八年(740年),张九龄于荆州去世,终年六十八岁。张九龄去世后,唐玄宗对宰相推荐之士,总会问一句:“风度得如九龄否?”可见玄宗对张九龄的才干风度是欣赏和怀念的,若没有李林甫谗言诋毁,兴许就不会有被贬荆州之事,《感遇十二首》,也许就不会诞生。因之,逆境出诗人,悲愤出诗人,几乎就是颠扑不破的真理了。
张九龄五言古诗,除六朝绮靡诗风,诗风清淡,素练质朴,寄托深远。著有《曲江集》,誉为“岭南第一人”。
诗人是带着*前进的行者,以“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调也”的意志,砥砺节操;如“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的高雅品质。知兰桂之芬芳,识诗人之高洁。
名相张九龄解析
张九龄,*唐代著名的宰相和文学家,字子寿,韶州曲江人(今广东韶关),死后谥号文献,后世被人称为“张曲江”和“文献公”,他是唐朝名相,这位丞相,到底是怎样一个人呢?
一、个人简介
张九龄(673年~740年)字子寿,号博物,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市)人。唐朝开元名相、政治家、文学家、诗人,西汉留侯张良之后,西晋壮武郡公张华十四世孙。
聪明敏捷,善于属文。景龙初年,进士及第,授校书郎。唐玄宗即位,迁右补阙,得到宰相张说奖拔,拜中书舍人,迁中书侍郎、同*章事,迁中书令,开元盛世的最后名相。他举止优雅,风度不凡。富有胆识和远见,忠耿尽职,秉公守则,直言敢谏,选贤任能,不徇枉法,不附权贵,为“开元之治”作出了积极贡献。
开元二十八年(740年),去世,终年六十八岁,追赠司徒、荆州大都督,谥号文献。张九龄去世后,唐玄宗对宰相推荐之士,总问“风度得如九龄否?”因此,张九龄一直为后世人所崇敬、仰慕。
积极发展五言古诗,诗风清淡,以素练质朴的语言,寄托深远的人生慨望,对扫除唐初所沿*的六朝绮靡诗风,贡献尤大。著有《曲江集》,誉为“岭南第一人”。
二、人物生*
1、早年经历
官宦世家 少有才名
张九龄,字子寿,一名博物。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市)人。唐高宗咸亨四年(673年,另说仪凤三年即678年)出生于世代仕宦的家庭。曾祖父张君政,曾任韶州别驾;祖父张子虔出任过窦州(治所在今广东信宜县)录事参军;父亲张弘愈,曾为新州索卢县(今广东新兴县南部)丞。[2]
张九龄幼时聪明敏捷,擅长写文章。9岁知属文,[2]13岁能写出好文章,时用书信干求广州刺史王方庆,王方庆非常赞赏他,说: “这个人一定能有所作为。”[3]王方庆的赞叹,对鼓励他立下远大志向有积极作用。
崭露头角 任官唯贤
青年时期的张九龄,才智过人,勤奋好学,能诗善文。武则天长安二年(702年),登进士第。[4]长安三年,宰相张说因直言得罪了武则天的宠臣张昌宗,被流放到岭南,过韶州,得阅张九龄文章,夸奖他的文章“有如轻缣素练”,能“济时适用”,一见而厚遇之。张说博学多才,是当时文人的领袖,又是朝中多有建树的重臣,他的激励对刚刚走上人生道路的张九龄是很大的鼓舞。
神龙三年(707年),张九龄赴京应吏部试,才堪经邦科登第,授秘书省校书郎。神龙四年夏,奉使岭南,就便省亲。他当了几年秘书郎,得不到调迁,萌生归乡之念。正好太子李隆基有所作为,举天下文藻之士,亲自策问,九龄应试道侔伊吕科[50],对策优等,升为右拾遗。李隆基即位为玄宗,张九龄改任左拾遗。但是,张九龄与宰相姚崇的矛盾却越来越大。姚崇是唐玄宗所器重的大臣,执掌*大权。张九龄在唐玄宗上台的第二年,就上书姚崇,提醒他“远谄躁,进纯厚”。姚崇复书嘉纳其言,在选官用人中消除过去缘亲是举的流弊,坚持以才取人,整顿吏治。
先天元年(712年)12月,玄宗于东宫举文学士,张九龄名列前茅,授左拾遗;他曾上书唐玄宗李隆基,主张重视地方官人选,纠正重内轻外风气;选官应重贤能,不循资历。[5]
开大庾岭
然而,意见并不总是一致,过了三年,开元四年(716年)秋,张九龄又以“封章直言,不协时宰”,招致了姚崇不满,这年秋天,他以秩满为辞,去官归养。张九龄回到岭南,住了一年多时间。他并不闲居,而是想为家乡办点实事。甫到家中,便向朝廷状请开大庾岭路。张九龄出入岭南,也走过这必经之路,对大庾岭梅关“人苦峻极”的险阻深有感受。开元年间的唐王朝,经贞观以来*百年的励精图治,社会繁荣。岭南以沿海之利,海外贸易交通有了很大发展,广州已成为中外海上交通门户的大商港。在这种情况下,开凿梅关古道,改善南北交通显得非常迫切。张九龄的建议得到朝廷批准,于是他自任开路主管,趁着农闲征集民夫,开始开凿工程。张九龄亲自到现场踏勘,缘磴道,披灌丛,不辞劳苦,指挥施工。古道修通后,全长十几公里,路宽*17米,路两旁遍植松树。路修成之后,张九龄撰写了《开凿大庾岭路序》,记述大庾岭开凿后,公私贩运“转输不以告劳,高深为之失险。于是乎鐻耳贯胸之类,珠琛绝赆之人,有宿有息,如京如坻”。由于梅关古道的修通,南北交通大为改观。梅岭古道成了连接南北交通的主要孔道,后人誉之为“古代的京广线”,不仅为唐代南北交通作出巨大贡献,而且造福子孙后代。宋代大量移民南下,大庾岭路对他们来说是最快捷便当的通衢大道。张九龄居家时间,与曲江县尉王履震、韶州王司马来往密切,诗酒唱酬,结成知己。开元五年(717年)夏秋之间,他与王履震联袂来到广州,写下《与王六履震广州津亭晓望》诗。
2、为官之道
重出官场, 仕途波折
开元六年(718年)春,张九龄被召入京,返京时,王司马一直送到大庾岭上。到京后,因修大庚岭路有功,拜左补阙,主持吏部选拔人才。张九龄的才学与能干渐为大家所认识。吏部考试选拔人才,他与右拾遗赵冬曦四次奉命参与评定等第,都能公允服人。开元七年,改任礼部员外郎,开元八年,又升迁司勋员外郎。
开元九年(721年),张说入拜宰相。张说对张九龄早寄以厚望,见他果然文才出众,又和自己同姓,便与他论谱叙辈,夸奖张九龄“后出词人之冠也”。靠张说的赏识和提拔,张九龄提升为中书舍人内供奉。张九龄并不因为和张说关系密切而随声附和,他对张说的断然行事多有劝说,体现出办事公允和卓有预见。玄宗东巡泰山封禅,封禅之后有进阶行赏之事,张九龄因此提醒张说选择随行人员要注意选那些清流高品,以免引起非议。然而张说选定从行登山的官员,许多是官阶较低且己之所亲者,果然招致一片怨言。张说对玄宗所赏识的御史中丞宇文融奏事多压制不理,张九龄提醒他“不可不备”,张说没放在心上。
开元十年,多次升迁担任司勋员外郎。当时,张说担任中书令,他与张九龄同姓,(按年龄)排序结为宗族兄弟,张说特别亲*、看重他,张九龄很高兴(张说)了解自己,所以也(愿意)依傍跟从他。
开元十一年(723年),张九龄被任为中书舍人。
开元十三年,皇帝东巡,举行祭祀天地的大礼。张说亲自决定侍从皇帝登山的官员,他多推荐两省录事、主书和自己亲*的官员代理官职登山,于是(对他们)特别加以晋级,破格授予(他们)五品官职。当初,张说命令张九龄草拟诏书时,张九龄对张说说: “官爵是天下共用的器物,应该把道德名望高的人排在前面,有功劳的旧臣排在后面。如果颠倒了顺序,指责和批评就会产生。现在登山封禅,广施恩泽,这是千年—遇的大事。有名望和品德高尚的人,不能蒙受恩泽,官府中办理文书的小吏末流却先被加官晋爵,(我)只是担心制度出台之后,天下各地的人会感到失望。现在制订草表的时候,事情还可以更改,只是希望您仔细研究谋划这件事,不要留下悔恨。”张说说: “事情已经定下来, 荒唐无据的议论,哪里值得担心呢?”最终没有听从。等到制度出台时,朝廷内外的人对张说有很多指责。当时,御史中丞宇文融刚掌管田户租税的事情,每次向皇帝陈奏,张说多建议皇帝不要听从他,宇文融也因此对张说不满,张九龄劝张说对宇文融要有所防备,张说又不听从他的话。没过多久,张说果真被宇文融弹劾,罢掉了知政事的官职,张九龄也改为太常少卿,不久调出京师担任冀州代理刺史。后改授洪州(南昌)都督,不久又转授桂州都督,充岭南按察使。
开元十七年(729年),张说又被玄宗拜任尚书左丞相、集贤院学士。开元十八年,一病不起,终于病逝。他多次推荐张九龄做集贤院学士。
开元十八年(730年),张九龄转任桂州(治所今广西桂林)刺史、岭南道按察使、御史中丞。便道归省,与家人欢聚。开元十九年春,他从桂林乘船顺流巡行按察来到广州。
三度入京, 谏官本色
开元十九年(731年)三月,张九龄被召入京,擢秘书少监,兼集贤院学士副知院事。他奉旨代撰敕文,对御而作,不须草稿,援笔立成,深为玄宗倚重。在他的文集中,代皇帝起草的敕文多达114篇。两次升任他为中书侍郎。开元二十年二月转为工部侍郎,兼集贤院学士。八月,兼知制诰。张九龄时已55岁,屡乞归养。玄宗对他加以重用,并不批准,只是把他弟弟张九皋、张九章就*家乡封官,以便照顾老母。张九皋后官至广州都督兼五府节度经略使,张九章后官至岭南节度使、广州都督,都是统治岭南的封疆大吏。
开元二十一年(733年)五月,张九龄升任检校中书侍郎,十二月,授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章事(宰相)兼修国史。主理朝政。他建议于河南屯田,引水种稻,遂兼河南稻田使。[10]当时范阳节度使张守琏因为副将安禄山讨伐奚、契丹失败,捉拿护送他到京城,请求按照朝廷典章执行(死刑)。张九龄奏明皇上说:“张守琏的军令一定要执行,安禄山不应该免除死罪。”皇上特别赦免了他。张九龄上奏说: ‘安禄山狼子野心,面有谋反之相,请求皇上根据他的罪行杀掉他,希望断绝后患。”皇上说: “你不要因为王夷甫了解石勒这个旧例,误害了忠诚善良的人。”于是放安禄山回到藩地。[11]
九龄为中书令时,天长节百僚上寿,多献珍异,唯九龄进《金镜录》五卷,言前古兴废之道,上赏异之。又与中书侍郎严挺之、尚书左丞袁仁敬、右庶子梁升卿、御史中丞卢怡结交友善。挺之等有才干,而交道终始不渝,甚为当时之所称。
开元二十三年,加封为金紫光禄大夫,累官封他为始兴县伯(食邑四百户)。李林甫自己不学无术,因为张九龄的品行被皇帝赏识,心理非常妒忌他。于是推荐牛仙客担任知政事(“掌管政事”),张九龄多次说不行,皇上不高兴。[13]
唐玄宗被李林甫的谗言所惑,玄宗遂于开元二十四年迁九龄为尚书右丞相,免去了知政事。后来宰相每次推荐公卿时,皇上一定会问: “节操、品质、度量能够像张九龄吗?”旧例,(士大夫)者要把笏板插在腰带上,然后乘马,张九龄体弱,常派人拿着笏板,(朝廷)于是设立了笏囊。笏囊的设立,从张九龄开始。[14]罢相后,再因他荐举的监察御史周子谅弹劾牛仙客,触怒玄宗,坐“举非其人”,贬为荆州长史。
其时,唐朝处在全盛时期 ,但却又隐伏着种种社会危机。张九龄针对社会弊端,提出以“王道”替代“霸道”的从政之道,强调保民育人,反对穷兵黩武;主张省刑罚,薄征徭,扶持农桑;坚持革新吏治,选贤择能,以德才兼备之士任为地方官吏。他的施政方针,缓解了社会矛盾,对巩固中央集权,维护“开元盛世”起了重要的作用,因而被后世誉为“开元之世清贞任宰相”的三杰之一。
在主理朝政时敢于直言向皇帝进谏,多次规劝玄宗居安思危,整顿朝纲。玄宗的宠妃武惠妃,欲谋废太子李瑛而立己子时,命宫中官奴游说九龄,九龄叱退使者,及时据理力争,从而*息了宫廷内乱稳定了政局。而对安禄山、李林甫等奸佞所为,张九龄更痛斥其非,并竭力挫败其阴谋。
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安禄山任*卢将军,在讨伐契丹时失利,张守珪奏请朝廷斩首。之前,安禄山曾入京朝见,拜见过时任宰相的张九龄。张九龄颇有识人之道,明察秋毫,看出安禄山是奸诈之徒,断定日后此人必会作乱。宰相张九龄对侍中裴光庭说:“乱幽州者,必此胡也。”此次适逢安禄山干犯军法,被押送京城,奏请朝廷判决。张九龄毫不犹豫在奏文上批示,为严肃军纪,将安禄山斩首,奏文说:“穰苴出军,必斩庄贾;孙武行令,亦斩宫嫔。守珪军令若行,禄山不宜免死。”唐玄宗不明华夷之辨,看了批文后说:“卿岂以王夷甫识石勒,便臆断禄山难制耶?”唐玄宗没有最终批准,却为示皇恩,将安禄山释放。最终安禄山反叛,重演了西晋末年,羯族石勒反晋乱华的一幕。
开元二十四年八月五日千秋节(玄宗生日),张九龄送《千秋金鉴录》作贺仪,劝皇帝励精图治。
当初,张九龄担任宰相,举荐长安尉周子谅担任监察御史。开元二十五年(737年),周子谅因为胡乱讲吉凶,皇上亲自加以质问,命令在朝堂上判决杀掉他。张九龄因犯了举荐不称职的罪,降职担任荆州大都督府长史。
开元二十七年,张九龄被封为始兴开国伯,食邑五百户。
3、病逝曲江
开元二十八年(公元740年)春,他请求回乡拜扫先人之墓,当年农历二月(另说五月)因病去世,终年六十八岁(另说六十三岁),皇上赠封他为荆州大都督,谥号叫文献。
在他死后不久,曾被其断言“必反”的安禄山果然掀起了“安史之乱”,从而导致唐朝迅速从“全盛”走向没落。唐玄宗奔蜀,因追思张九龄的卓见而痛悔不已,遣使至曲江祭张九龄,追赠其为司徒。
三、政治主张
张九龄是开元时期的贤相之一,也是唐代唯一个由岭南书生出身的宰相。他耿直温雅,风仪甚整,时人誉为“曲江风度”。即使罢相后,如有人向玄宗举荐人才,玄宗辄问道:“其人风度得如九龄否?”开元末年,玄宗倦于理政,渐渐沉迷享乐,疏远贤人。在小人得志的凶险政情下,张九龄能守正嫉邪,刚直敢言,成为安史之乱前最后一位公忠体国、举足轻重的唐室大臣。他曾坚拒武惠妃的贿赂,粉碎了她危及太子的阴谋;他也曾反对任用奸佞的.李林甫、庸懦的牛仙客为相,以至屡忤玄宗意,终于罢相。他目光远大,曾言安禄山“貌有反相,不杀必为后患”,然而不为玄宗采纳。后来安史乱起,玄宗仓皇入蜀时,忆起九龄*生之言,痛哭之余,唯有遣使祭奠故人而已。
四、后世纪念
1、张九龄故居
张九龄故居位于始兴县隘子镇石头塘村,始建于唐上元二年(公元675年),是唐代贤相、岭南诗祖张九龄的父亲张宏愈迁始兴石头塘村时所建,故居内设宗祠,有张宏愈、张九龄父子牌位。
2、张九龄纪念馆
位于广东省韶关市曲江区马坝镇狮子岩风景区内。修葺一新后的张九龄故居保持了历史原貌的结构和风格,占地面积2000多*方米,建筑面积864*方米,由3栋雕梁画栋的青砖红木结构房屋组成,中心3间大厅为祠堂,祠堂边有12间厢房及2个庭院。
唐朝宰相张九龄是张氏群族中的杰出人物,至2013年,全球张氏宗亲超过1亿人,仅张九龄后裔就有两千多万人,遍布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当中不乏政界显要、商界巨子、社会名流等。“重修张九龄故居,是为了方便海内外九龄后裔到始兴寻根问祖,也希望世界各地的张氏宗亲能关注粤北小城始兴。”张茂生告诉记者,经张九龄后裔宗亲会商定,今后每年2月14日九龄公诞辰日,世界各地的宗亲代表都会齐聚张九龄故居祭拜祖先。
3、张九龄墓地
张九龄的后代
张九龄是广东人,出生于世代官宦之家。幼时便聪明敏捷,是远*闻名的小神童。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张九龄的后代,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张九龄的后代
白云区石井街张村,因聚居张氏一族而得名,目前全村一千五百左右人,都是有“岭南第一相”美称的唐朝宰相张九龄的后裔。
张德宏老先生是张村的退休村委*,他把一本发黄的《张氏文献公裔屯田使族谱》摆在记者面前说,来张村开基立业的是张九龄的第十二代孙,七百年前任广州屯田使时,因看中了张村的优美环境,任满之后没有离开广州,带领子孙在张村繁衍下来,时至今日,张氏一脉在张村枝繁叶茂,张村也因为张氏聚居而“姓”张。
张九龄又名博物,字子寿,谥文献。唐朝韶州曲江(今韶关)人,世称“张曲江”或“文献公”,唐玄宗曾誉他为“曲江风度”。张九龄虽未来过石井张村,但是张村中处处有他的影子,许多的街道、小巷或者牌坊都是以他的名、字、谥来命名的。比如风度路、文献里、风度牌坊、风度小学等等,都是跟张九龄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走在这些道路巷子,你会发觉,唐朝的张九龄离你并不遥远,仿佛就在身边。
张村人会背张九龄诗句,都以张九龄后人而自豪
张九龄是广东乃至岭南地区第一位出任宰相的人,作为唐朝开元贤相,他为政有远见卓识,为人忠耿率直,被誉“曲江风度”,遗风惠及后世。作为一代文宗,他的名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脍炙人口,后世人认为唐朝的诗歌中,张九龄上承陈子昂,下启孟浩然、王维、李白,首倡山水田园派。
张展雄老人今年七十多岁,原任张村的会计,对于张村七百多年深沉的文化历史底蕴尤为痴迷,他带着记者走遍张村的大街小巷如数家珍说:“每一个张村人都知道自己是张九龄的后人并以此自豪。张九龄为官廉正,做人耿直,文学成就高,是我们张家的骄傲,但凡父母,都要求儿女学*张九龄的诗文,继承张九龄的遗风!”
张九龄文化深化了白云的文化底蕴
白云区石井街张村经济联合社党支部*、主任张健盈说,张九龄的特殊身份为张村注入了深沉的历史文化底蕴,这是一份无价的瑰宝,张村人要好好去珍惜,好好去弘扬。除了张村的道路、小巷、牌坊、学校带有张九龄的印记之外,张村还有专门的丞相祠纪念张九龄,此外还兴建了面积达2.34万*方米的村级公园——张九龄纪念公园,这个公园是一个纪念性主题公园,里面有休闲观光区、老人活动区、儿童活动去、纪念区共四个功能区,其中纪念区是专门用来展示张九龄的生*事迹、诗歌,以及举办相关纪念活动的,总之,通过公园,让游人更*一步走*张九龄。
此外,还不定期举办或者支持以“张九龄”冠名的各种活动,诸如,石井街2007年“张村张九龄贺岁杯”足球赛就是我们村赞助的。通过一系列的努力,把张九龄文化打造成为张村乃至整个白云区的文化亮点。现在许多外地游客来广州旅游,知道张村有这么一道独特的风景线,都喜欢到张村来走一走,走在张村,感受张九龄文化的熏陶。
专家评说:张村是*宗族文化生生不息的活见证
广东省民俗文化研究会理事陈历明先生说,张村的张九龄文化是*宗族文化生生不息的活见证!唐朝的张九龄距离现代将*一千三百年,但是张村人通过族谱将这一千三百多年来的繁衍记录得一千二楚,使得后代人可以上溯渊源,寻根问祖,这是我们*传统文化的一种独特现象,在西方是看不到的。此外,张九龄是*历史一个突出的优秀人物,他距离我们这个时代已经很遥远,但通过张村,我们可以感觉其实他离我们很*!张村确立了以张九龄为官清正、做人正直、文采渊博为榜样,这对于引领整个社会好风气是起积极作用的。
拓展阅读:张九龄的典故——超凡天赋
唐代名相张九龄,自幼天资聪慧,才智过人,五六岁便能吟诗作对,一时人称神童。七岁那年春天,张九龄随家人游宝林寺。宝林寺是名刹,香火鼎盛,风景秀丽,游客如云。张九龄被迷住了,看得津津有味。忽报韶州府太守率州衙官员进香朝拜。殿前香客赶忙回避。张九龄把进寺前折的桃花藏于袖中,若无其事地看着太守随从摆弄供品,没有一点害怕的样子。太守见九龄活泼天真十分可爱,想试试他的才气如何。便问:“你莫非想吃供果?我出个对子,若对上,就给你供果吃。”张九龄信口道:“好呀。”太守早已看见九龄袖藏桃花,就出了个上联“白面书生袖里暗藏春色”。
张九龄接口应道:“黄堂太守胸中明察秋毫。”太守思忖,这小孩真是个神童,再考考他。又出一对“一位童子,攀龙攀凤攀丹桂”,张九龄猛一抬头,正对面前三尊大佛像,触景生情,便应“三尊大佛,坐狮坐象坐莲花。”太守与随从无不惊叹:此子日后定非等闲之辈。
张九龄拿着太守赏给的供果去后面玩,被一和尚看见,以为他偷吃供果。张九龄说是太守赏赐的,和尚不信:“凭什么说太守给你的?”张九龄诉说原委。和尚好生奇怪,便让张九龄说太守出的对子。张九龄念出太守上联,和尚又问“那你又是怎应对的。”张九龄灵机一动,便说我对的下联是:“满寺和尚,偷猪偷狗偷青菜。”和尚一听下联,心头一惊,便拔脚要追太守去说个明白。
张九龄简介
张九龄(678-740):唐开元尚书丞相,人。字子寿,一名博物,汉族,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市)人。长安年间进士。官至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章事。后罢相,为荆州长史。诗风清淡。有《曲江集》。他是一位有胆识、有远见的'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诗人、名相。他忠耿尽职,秉公守则,直言敢谏,选贤任能,不徇私枉法,不趋炎附势,敢与恶势力作斗争,为开元之治作出了积极贡献。他的五言古诗,以素练质朴的语言,寄托深远的人生慨望,对扫除唐初所沿*的六朝绮靡诗风,贡献尤大。誉为岭南第一人。
生*
张九龄出生于官宦世家。少聪慧能文,弱冠参加科举考试获中进士,为秘书省校书郎、右拾遗。又登道侔伊吕制科,为左拾遗。他曾上书,主张重视地方官人选,纠正重内轻外风气;选官应重贤能,不循资历。后因与主政者不合,一度辞官返回家乡。期间,主持修筑梅关古道上的大庾岭驿道,保障了南北交通要道的畅通。唐开元六年(718)返回京城,宰相重其文才,称为后出词人之冠。开元十一年(723)被任为中书舍人。及张说罢相,因受权力斗争风波的牵连而被调往外地任官。开元十九年,玄宗召为秘书少监、集贤院学士,再迁中书侍郎。由于他才学超群,风度亦甚佳,因而颇受玄宗的赞赏。开元二十一年,被任为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章事(丞相),主理朝政。他建议于河南屯田,引水种稻,遂兼河南稻田使。
其时,唐朝处在全盛时期,但却又隐伏着种种社会危机。张九龄针对社会弊端,提出以王道替代霸道的从政之道,强调保民育人,反对穷兵黩武;主张省刑罚,薄征徭,扶持农桑;坚持革新吏治,选贤择能,以德才兼备之士任为地方官吏。他的施政方针,缓解了社会矛盾,对巩固中央集权,维护开元盛世起了重要的作用,因而被后世誉为开元之世清贞任宰相的三杰之一。
在主理朝政时敢于直言向皇帝进谏,多次规劝玄宗居安思危,整顿朝纲。玄宗的宠妃武惠妃,欲谋废太子李瑛而立己子时,命宫中官奴游说九龄,九龄叱退使者,及时据理力争,从而*息了宫廷内乱稳定了政局。而对安禄山、等奸佞所为,张九龄更痛斥其非,并竭力挫败其阴谋。
玄宗欲以范阳(今北京)节度使张守珪为相,以朔方(今宁夏灵武南)节度使牛仙客为尚书,九龄都反对,玄宗不悦,唐玄宗被李林甫的谗言所惑,玄宗遂于开元二十四年迁九龄为尚书右丞相,罢知政事。罢相后不久又因他荐举的监察御史周子谅弹劾牛仙客,触怒玄宗,坐举非其人,贬为荆州长史。
开元二十八年(740),张九龄因病在韶州曲江逝世。初,安禄山讨奚、契丹,战败,被执送京师。九龄主张按军法处以极刑,玄宗不从。
在他死后,曾被其预断为必反的安禄山卒掀起了安史之乱,从而导致唐朝迅速从全盛走向没落。唐玄宗奔蜀,因追思张九龄的卓见而痛悔不已,遣使至曲江祭九龄。
成就
张九龄诗歌成就颇高,独具雅正冲淡的神韵,写出了不少留存后世的名诗,并对岭南诗派的开创起了启迪作用。九龄才思敏捷,文章高雅,诗意超逸,其《感遇》、《望月怀远》等更为千古传颂之诗。有《曲江集》二十卷传世。张九龄的诗早年词采清丽,情致深婉,为诗坛前辈张说所激赏。被贬后风格转趋朴素遒劲。
《感遇十二首》为唐朝大臣张九龄遭谗贬谪后所作的组诗。这组诗托物寓意,抒发了作者的身世感慨,表现了作者的理想操守,是其五言的代表作。
感遇十二首其一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感遇(其一)》注释】
1.感遇:古诗题,用于写心有所感,借物寓意之诗。
2.葳蕤:枝叶茂盛而纷披。
3.林栖者:指隐士。
4.坐:因而。
5.本心:天性。
6.美人:喻指理想中的同道者。
【《感遇(其一)》白话译文】
泽兰逢春茂盛芳馨,桂花遇秋皎洁清新。兰桂欣欣生机勃发,春秋自成佳节良辰。谁能领悟山中隐士,闻香深生仰慕之情?花卉流香原为天性,何求美人采撷扬名。
【《感遇(其一)》创作背景】
公元737年(唐玄宗开元二十五年),张九龄由尚书丞相贬为荆州长史。晚年遭馋毁,忠而被贬,“每读韩非《孤愤》,涕泣沾襟”(徐浩《张公神道碑》),遂作《感遇十二首》。
【《感遇(其一)》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谪居荆州时所作,含蓄蕴藉,寄托遥深,对扭转六朝以来的浮艳诗风起过积极的作用。历来受到评论家的重视。高在《品汇》里指出:“张曲江公《感遇》等作,雅正冲淡,体合《风》《骚》,骎骎乎盛唐矣。”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二句,互文见意:兰在春天,桂在秋季,它们的叶子多么繁茂,它们的花儿多么皎洁。这种互文,实际上是各各兼包花叶,概括全株而言。春兰用葳蕤来形容,具有茂盛而兼纷披之意。而“葳蕤”二字又点出兰草迎春勃发,具有无限的生机与活力。桂用皎洁来形容,桂叶深绿,桂花嫩黄,相映之下,自觉有皎洁明净的感觉。而“皎洁”二字,又十分精炼简要地点出了秋桂清雅的特征。
正因为写兰、桂都兼及花叶,所以第三句便以“欣欣此生意”加以总括,第四句又以“自尔为佳节”加以赞颂。这就巧妙地回应了起笔两句中的春秋,说明兰桂都各自在适当的季节而显示它们或葳蕤或皎洁的生命特点。一般选注本将三四两句解释为:“春兰秋桂欣欣向荣,因而使春秋成为美好的季节。”认为写兰只写叶,写桂只写花。这样的解释未必符合诗意。这大概是将“自尔为佳节”一句中的“自”理解为介词“从”,又转变为“因”,把“尔”理解为代词“你”或“你们”,用以指兰、桂。这样的解释值得商榷。首先,前二句尽管有“春”“秋”二字,但其主语分明是“兰叶”和“桂花”,怎能将“春”“秋”看成主语,说“春秋因兰桂而成为美好的季节”呢?其次,如果这样解释,便与下面的“谁知林栖者”二句无法贯通。再次,统观全诗,诗人着重强调的是一种不求人知的情趣,怎么会把兰、桂抬到“使春秋成为美好季节”的地步呢?根据诗人的创作意图,结合上下文意来看,“自尔为佳节”的“自”,与“卧柳自生枝”中的“自”为同一意义。至于“尔”,应该是副词而不是代词。与“卓尔”、“率尔”中的“尔”词性相同。“佳节”在这里也不能解释为“美好的季节”,而应该理解为“美好的节操”。诗人写了兰叶桂花的葳蕤、皎洁,接着说,兰叶桂花如此这般的生意盎然,欣欣向荣,自身就形成一种美好的节操。用“自尔”作“为”的状语,意在说明那“佳节”出于本然,出于自我修养,既不假外求,亦不求人知。这就自然而然地转入下文“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诗的前四句写兰桂而不及人,“谁知林栖者”一句突然一转,引出了居住于山林之中的美人。“谁知”两字对兰桂来说,大有出乎意料之感。美人由于闻到了兰桂的芳香,因而发生了爱慕之情。“坐”,犹深也,殊也。表示爱慕之深。诗从无人到有人,是一个突转,诗情也因之而起波澜。“闻风”二字本于《孟子·尽心篇》:“圣人百世之师也,伯夷*是也,故闻伯夷之风者,顽夫廉,懦夫有立志,闻*之风者,薄夫敦,鄙夫宽。奋乎百世之上,百世之下闻者莫不兴起也。”张九龄便运用这一典故,使诗意更为含蓄委婉、情意深厚。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又一转折,林栖者既然闻风相悦,那末,兰桂若有知觉,应该很乐意接受美人折花欣赏了。然而诗意却另辟蹊径,忽开新意。兰逢春而葳蕤,桂遇秋而皎洁,这是其本性,并非为了博得美人的折取欣赏。实际上,诗人以此来比喻贤人君子的洁身自好,进德修业,也只是尽他作为一个人的本份,而并非借此来博得外界的称誉提拔,以求富贵利达。当然,不求人知,并不等于拒绝人家赏识;不求人折,更不等于反对人家采择。从“何求美人折”的语气来看,从作者遭谗被贬的身世看,这正是针对不被人知、不被人折的情况而发的。“不以无人而不芳”,“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乃是全诗的命意之所在。全诗句句写兰桂,都没有写人,但从的完整意象里,读者便不难看见人,看到封建社会里某些自励名节、洁身自好之士的品德。
张九龄为张说所奖掖和拔擢,张说去世后,他又于开元二十一年辅佐玄宗为宰相。以下是小编分享的《浈阳峡》张九龄全诗赏析,欢迎大家阅读!
浈阳峡行舟傍越岑,窈窕越溪深。
水暗先秋冷,山晴当昼阴。
重林间五色,对壁耸千寻。
惜此生遐远,谁知造化心。
【赏析】
浈阳峡,是浈水中的一个峡谷,浈水源出江西省信丰县,流经张九龄的故乡曲江。
这首诗描写在故乡峡谷溪流中行舟的情景。首联写峡谷的狭窄、深邃。诗人驾着小船,曲曲折折地穿过峡谷,紧紧地挨着山壁前进。颔联两句,分别写峡谷的山和水。溪水那么绿,绿得昏暗发黑。尽管未到秋天,水面上沁出阵阵寒意。峡谷两面高山绵延,森林茂密,浓荫把日光遮蔽了,所以晴天也显得阴森森的。如果说颔联描写山水,是着重表现峡谷的清幽;那么颈联集中写山,则是旨在描绘峡谷的壮丽。峡谷内,千寻峭壁,相对屹立;山上层林尽染,五色缤纷。清幽而壮丽的自然景致,使诗人内心生出一种悠远的情思,惊喜地感叹天地、大自然创造孕育万物之心,真是深不可测。
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卷一中说:“唐初五言古渐趋于律,风格未进。陈正字(子昂)起衰而诗品始正,张曲江(九龄)继之,诗品乃醇。”张九龄继陈子昂之后,大量运用五言律诗描绘山水,语言省净,清新含蓄,*仄和谐,粘对合律。大多数山水诗都能创造出情景交融、清远浑成的艺术意境。作为盛唐诗坛上年岁较长的一位诗人,张九龄在致力于写陈子昂式的《感遇》诗的同时,精心创作了数量丰富的山水诗,成为、山水田园诗派的一位先导者。正如明人胡震亨所说:“张子寿(九龄)首创清淡之派,盛唐继起,孟浩然、王维、储光羲、常建、韦应物本曲江之清淡而益以风神者也。”张九龄的这首《浈阳峡》,就体现了他的山水诗景色清丽,文字洗练、意境清远这一个“清”的特色。
【作者介绍】
主要事迹
张九龄出生于官宦世家。少聪慧能文,弱冠参加科举考试获中进士,为秘书省校书郎、右拾遗。又登“道侔伊吕”制科,为左拾遗。他曾上书唐玄宗李隆基,主张重视地方官人选,纠正重内轻外风气;选官应重贤能,不循资历。后因与主政者不合,一度辞官返回家乡。期间,主持修筑梅关古道上的大庾岭驿道,保障了南北交通要道的畅通。唐开元六年(718)返回京城,宰相张说重其文才,称为“后出词人之冠”。开元十一年(723)被任为中书舍人。及张说罢相,因受权力斗争风波的牵连而被调往外地任官。开元十九年,玄宗召为秘书少监、集贤院学士,再迁中书侍郎。由于他才学超群,风度亦甚佳,因而颇受玄宗的赞赏。开元二十一年,被任为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章事(丞相),主理朝政。他建议于河南屯田,引水种稻,遂兼河南稻田使。
其时,唐朝处在全盛时期 ,但却又隐伏着种种社会危机。张九龄针对社会弊端,提出以“王道”替代“霸道”的从政之道,强调保民育人,反对穷兵黩武;主张省刑罚,薄征徭,扶持农桑;坚持革新吏治,选贤择能,以德才兼备之士任为地方官吏。他的施政方针,缓解了社会矛盾,对巩固中央集权,维护“开元盛世”起了重要的作用,因而被后世誉为“开元之世清贞任宰相”的三杰之一。
在主理朝政时敢于直言向皇帝进谏,多次规劝玄宗居安思危,整顿朝纲。玄宗的宠妃武惠妃,欲谋废太子李瑛而立己子时,命宫中官奴游说九龄,九龄叱退使者,及时据理力争,从而*息了宫廷内乱稳定了政局。而对安禄山、李林甫等奸佞所为,张九龄更痛斥其非,并竭力挫败其阴谋。
玄宗欲以范阳(今北京)节度使张守圭为相,以朔方(今宁夏灵武南)节度使牛仙客为尚书,九龄都反对,玄宗不悦,唐玄宗被李林甫的谗言所惑,玄宗遂于开元二十四年迁九龄为尚书右丞相,罢知政事。罢相后不久又因他荐举的监察御史周子谅弹劾牛仙客,触怒玄宗,坐“举非其人”,贬为荆州长史。
开元二十八年(740),张九龄因病在韶州曲江逝世。
初,安禄山讨奚、契丹,战败,被执送京师。九龄主张按军法处以极刑,玄宗不从。
开元二十四年(736),安禄山任*卢将军,在讨伐契丹时失利,张守珪奏请朝廷斩首。此前安禄山入朝奏事,宰相张九龄对侍中裴光庭说:“乱幽州者,必此胡也。”这次作战失利,他遂提笔批示奏文说:“穰苴出军,必斩庄贾;孙武行令,亦斩宫嫔。守珪军令若行,禄山不宜免死。”唐玄宗不明华夷之辨,看了批文后说:“卿岂以王夷甫识石勒,便臆断禄山难制耶?”终未准奏。
之前,安禄山曾入京朝见,拜见过时任宰相的张九龄。张九龄颇有识人之道,明察秋毫,看出安禄山是奸诈之徒,断定日后此人必会作乱。此次适逢安禄山干犯军法,被押送京城,奏请朝廷判决。张九龄毫不犹豫在奏文上批示,为严肃军纪,将安禄山斩首。可惜,唐玄宗没有最终批准,却为示皇恩,将安禄山释放。最终安禄山反叛,重演了西晋末年,羯族石勒反晋乱华的一幕。
在他死后不久,曾被其断言“必反”的安禄山果然掀起了“安史之乱”,从而导致唐朝迅速从“全盛”走向没落。唐玄宗奔蜀,因追思张九龄的卓见而痛悔不已,遣使至曲江祭九龄。
人物年谱
张九龄,字子寿,一名博物,唐朝仪凤三年(678年)生。
九龄七岁能文,三十岁擢进士第二,授校书郎;先天元年(712年)12月,玄宗于东宫举士,九龄名列前茅,授左拾遗;开元四年(716年)秋,九龄辞官归养,开大庾岭新路,沟通南,北陆路交通干线。
开元六年(718年)春,九龄被召入京拜左补阙,主持吏部选拔人才;开元七年,改任礼部员外郎;开元八年,迁任司勋员外郎;开元十年,宰相张说荐九龄为中书舍人;开元十三年,张说罢了宰相,九龄因此事改任太常少卿,出任冀州剌史,后改授洪州(南昌)都督,不久又转授桂州都督,充岭南按察使。开元十九年(731年)三月为秘书少监,集贤院学士,副知院士。开元二十年二月转为工部侍郎。
开元二十一年(733年)五月,九龄升任检校中书侍郎,十二月,授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章事(宰相)兼修国史。开元二十二年五月,九龄迁升中书令集贤院学士知院事修国史。开元二十三年三月,九龄进封为始兴开国子,食邑四百户。
开元二十四年八月五日千秋节(玄宗生日),九龄送《千秋金鉴录》作贺仪,劝皇帝励精图治。开元二十五年(737年),九龄因周子谅触犯玄宗一事受株连,贬为荆州长史。开元二十七年,九龄被封为始兴开国伯,食邑五百户。开元二十八年(740年)春,九龄归故乡扫墓,五月七日于韶关曲江病逝,享年六十三岁,被追封为荆州大都督,谥文献。
民间传说
民间现在还流传着这样一个:相传张九龄母亲卢氏在始兴已怀孕满十月仍未分娩。其父见妻身体粗大面黄体弱,疑是得了黄肿病。一日遇见一个看病兼算命的老先生,经诊断后,老先生告诉张九龄之父,“腹中胎儿乃非凡人物,因这个地方太小,容其不下,恐须到大地方出生。”听罢先生一言,张家只好迁到韶州。而张九龄据说就是在那里出生的。但张九龄出生后也曾返回始兴故里。始兴县民间流传的“捉鼠解朝廷”的故事就是来自张九龄年幼时在石头塘读书的经历。
超凡天赋
唐代名相张九龄,自幼天资聪慧,才智过人,五六岁便能吟诗作对,一时人称神童。七岁那年春天,张九龄随家人游宝林寺。宝林寺是名刹,香火鼎盛,风景秀丽,游客如云。张九龄被迷住了,看得津津有味。忽报韶州府太守率州衙官员进香朝拜。殿前香客赶忙回避。张九龄把进寺前折的桃花藏于袖中,若无其事地看着太守随从摆弄供品,没有一点害怕的样子。太守见九龄活泼天真十分可爱,想试试他的才气如何。便问:“你莫非想吃供果?我出个对子,若对上,就给你供果吃。”张九龄信口道:“好呀。”太守早已看见九龄袖藏桃花,就出了个上联“白面书生袖里暗藏春色”
九龄接口应道:“黄堂太守胸中明察秋毫。”太守思忖,这小孩真是个神童,再考考他。又出一对“一位童子,攀龙攀凤攀丹桂”,张九龄猛一抬头,正对面前三尊大佛像,触景生情,便应“三尊大佛,坐狮坐象坐莲花。”太守与随从无不惊叹:此子日后定非等闲之辈。
张九龄拿着太守赏给的供果去后面玩,被一和尚看见,以为他偷吃供果。九龄说是太守赏赐的,和尚不信:“凭什么说太守给你的?”九龄诉说原委。和尚好生奇怪,便让九龄说太守出的对子。九龄念出太守上联,和尚又问“那你又是怎应对的。”九龄灵机一动,便说我对的下联是:“满寺和尚,偷猪偷狗偷青菜。”和尚一听下联,心头一惊,便拔脚要追太守去说个明白。
动天墨砚
张九龄家住县城保安里,小时候在大鉴寺读书。他常用的墨有尺多长,墨砚有汤盆般大。有一回,墨砚被一只大老鼠拖走了,他很气愤,把老鼠捉来钉在木板上,并写上:“张九龄,解鼠上朝廷,若然解不到,山神土地不安宁。”然后把木板放于江中,说也奇怪,木板一下水,不是顺流南下,却是逆水北上。刹时,只闻锣鼓声在江中响起,又见木板去处旌旗飘飘,好象兵马在押鼠上京。有一年,韶州大旱,田地干裂,禾苗枯萎。人们从早到晚都去大鉴寺求雨。张九龄目睹惨状,倍感难受,问求雨的人:“你们这样就能求得到雨吗?”求雨人说:“求得多了,老天爷就会感动。”张九龄听后仍说,老天爷是靠不住的。求雨人见这个小孩说个不停,不耐烦地说:“有本事你降些雨来。”张九龄一听这话,不声不响地将他的墨砚放在地上,两手捧着墨磨了起来。求雨人奇怪,问他要干什么。九龄说:“我要写状子告老天爷。”大家以为小孩说气话,不作理会。谁知,墨砚里的清水越磨越黑,天也越来越黑,待把一整条墨磨完,天空已乌云密布,电闪雷鸣。这时,九龄猛然拿起墨砚往天上一泼,只听哗啦一声,那盘墨水即化作倾盘大雨落了下来。全城的人都从家里跑出来,让雨水淋个痛快。打这时候起,张九龄的名字就深深刻在曲江百姓心里。
智谏唐明皇
张九龄棋下得好,唐明皇便常找他下棋。唐明皇不是九龄对手,却总是不服输,天天都要张九龄陪他下棋,一心要与张九龄比个高低。九龄见唐明皇迷恋下棋不理国事,心里焦急。
一日对弈,厮杀正酣时,张九龄忍不住地对唐明皇说:“陛下,天天下棋不好。”“不要紧,”唐明皇一面回答,一面提了“车”来捉张九龄的“马”。“陛下,老这样下棋,朝廷大事你怎顾得了啊?”张九龄又说。“不要紧,”唐明皇把对方的“马”吃掉了。“现在内则官吏贪腐,外则异族侵境,如不富国强兵,国有难,百姓就难安居。”“不要紧,朝廷有文武百官料理,你快下棋吧。”唐明皇仍摆弄棋子。张九龄便不再说话,他一边下棋,一边想法让唐明皇把“车”腾了出来。唐明皇以为得势,拿起“车”横冲直撞,连扫几子后,又在中宫线上叫“将军”。张九龄没有起“仕”保“帅”,只上一步卒。唐明皇见走法奇怪便提醒九龄。“不要紧。”张九龄若无其事。“你不顾将军,吃帅你就输了,还说不要紧。”九龄此时大笑说:“陛下,下棋好比管理国家大事,如帅一动不动,与各子不齐心,各子也不保护他,这局棋当然输啰。下棋是娱乐,国事才要紧”一*话说得唐明皇面红耳热。
凉茶命名
唐玄宗开元四年(716年),由长安称病南归,返故里孝养其母。 相传,张九龄返故里不久所患瘴疠就是日喝两碗金银花、淡竹叶、罗汉果、甘草等药用植物熬制的凉茶得以见好。从此,人们为了表达张九龄对社会的巨大贡献,命此凉茶的为‘张九龄’凉茶。后者称之此凉茶为:中国最具历史文化底蕴凉茶。
古方记载:‘张九龄’凉茶 具有泻火解毒、凉血利咽的功效,适用于口舌生疮,咽喉肿痛,心烦。‘张九龄’凉茶具有独特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持久的扩张力。
张九龄的荔枝赋并序古诗名句
张九龄名句
张九龄的诗句
张九龄海的诗句
张九龄最出名的古诗
张九龄最有名的古诗
张九龄的五言古诗
写蝉的古诗张九龄
张九龄的古诗咏燕
张九龄的怀古诗
张九龄的中秋古诗
张九龄的思乡诗句
张九龄的古诗拼音
张九龄的繁体古诗
张九龄的思乡古诗
张九龄著名的古诗词
唐人张九龄的古诗
古诗张九龄的黛玉
张九龄思乡的诗句
播放古诗张九龄的
张九龄的古诗写景
张九龄竹下的古诗
张九龄的古诗带拼音
答陆澧唐张九龄的古诗
关于中秋的古诗张九龄
张九龄关于月亮的诗句
关于瀑布的古诗张九龄
张九龄的望月怀古诗
张九龄改编过的古诗
望月怀古诗张九龄的诗吗
迷你世界古诗的视频
关于赏月吃月饼的古诗
感恩惜福的古诗
想是第二个字的古诗
写冰心的古诗的背景图简单
辉煌70年的古诗
孩儿立志出关是谁写的古诗啊
一毛不拔的古诗
描写彷徨无助迷茫的古诗
**开天辟地的古诗短
带有萱字寓意好的古诗
最简单最有名的古诗
形容女子长成的古诗词
初中有关励志的古诗
带剑的古诗词
不尽职尽责的古诗
带有两个字意思相同的古诗
形容面食的古诗
查走月亮的古诗
苍松怪石图题诗古诗的朝代
领证发朋友圈的古诗
包含日水山的古诗
小学花的古诗词
秋雨秋风的古诗七律
咏鹅古诗中带颜色的词
古诗中精彩的动词
带误的古诗
描述月亮或者团圆的古诗
丁香结的古诗的作用
关于学校70周年庆的古诗
形容美的词的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