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类的古诗句加赏析

关于自然类的古诗句加赏析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自然类的古诗句加赏析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自然类的古诗句加赏析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自然类的古诗句加赏析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4k+) 语录(213) 说说(247) 名言(89) 诗词(8k+) 祝福(28) 心语(4)

  • 苏轼的古诗加赏析

  • 苏轼,诗人
  • 苏轼的古诗加赏析

      在生活、工作和学*中,大家一定没少看到经典的古诗吧,古诗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多种形式。你知道什么样的古诗才能算得上是好的古诗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苏轼的古诗加赏析,欢迎大家分享。

      海棠

      宋代:苏轼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译文

      袅袅的东风吹动了淡淡的云彩,露出了月亮,月光也是淡淡的。花朵的香气融在朦胧的雾里,而月亮已经移过了院中的回廊。

      由于只是害怕在这深夜时分,花儿就会睡去,因此燃着高高的蜡烛,不肯错过欣赏这海棠盛开的时机。

      注释

      ⑴东风:春风。袅袅:微风轻轻吹拂的样子。一作“渺渺”。泛:摇动。崇光:高贵华美的光泽,指正在增长的春光。

      ⑵空蒙:一作“霏霏”。

      ⑶夜深花睡去:暗引唐玄宗赞杨贵妃“海棠睡未足耳”的典故。史载,昔明皇召贵妃同宴,而妃宿酒未醒,帝曰:“海棠睡未足也。”

      ⑷故:于是。红妆:用美女比海棠。故烧高烛照红妆:一作“高烧银烛照红妆”。

      赏析

      此诗开头两句,并不拘限于正面描写。首句“东风袅袅”形容春风的吹拂之态,化用了《楚辞·九歌·湘夫人》中的“袅袅兮秋风”之句。着一“泛”字,活写出春意的暖融,这为海棠的盛开造势。次句侧写海棠,“香雾空蒙”写海棠阵阵幽香在氤氲的雾气中弥漫开来,然后沁人心脾。“月转廊”,月亮已转过回廊那边去了,照不到这海棠花;暗示夜已深,人无寐,从中还可读出一层隐喻:处江湖之僻远,不遇君王恩宠。这两句把读者带入一个空濛迷幻的境界,然后十分艳丽,然而略显幽寂。

      后两句,作者由花及人,生发奇想,深切巧妙地表达了爱花惜花之情。“只恐夜深花睡去”,这一句写得痴绝,是全诗的关键句。此句转折一笔,写赏花者的心态。然后当月华再也照不到海棠的芳容时,诗人顿生满心怜意:海棠如此芳华灿烂,不忍心让她独自栖身于昏昧幽暗之中。一个“恐”写出了作者不堪孤独寂寞的'煎熬而生出的担忧、惊怯之情,也暗藏了作者欲与花共度良宵的执著。一个“只”字极化了爱花人的痴情,此刻他满心里只有这花儿璀璨的笑靥,其余的种种不快都可暂且一笔勾销了:这是一种“忘我”、“无我”的超然境界。

      末句更进一层,将爱花的感情提升到一个极点。“故”照应上文的“只恐”二字,然后含有特意而为的意思,表现了诗人对海棠的情有独钟。宋释惠洪《冷斋夜话》记载:然后唐明皇登香亭,召太真妃,于时卯醉未醒,命高力士使待儿扶掖而至。然后妃子醉颜残妆,鬓乱钗横,不能再拜。明皇笑日:“岂妃子醉,直海棠睡未足耳!”此句运用唐玄宗以杨贵妃醉貌为“海棠睡未足”的典故,转而以花喻人,点化入咏,浑然无迹。

      “烧高烛”遥承上文的“月转廊”,这是一处精彩的对比,然后月光似乎也太嫉妒于这怒放的海棠的明艳了,那般刻薄寡恩,竟然不肯给她一方展现姿色的舞台。于是作者用高烧的红烛,为她驱除这长夜的黑暗。此处隐约可见诗人的侠义与厚道。然后“照红妆”呼应前句的“花睡去”三字,极写海棠的娇艳妩媚。“烧”“照”两字表面上都写作者对花的喜爱与呵护,其实也不禁流露出些许贬居生活的郁郁寡欢。他想在“玩物”(赏花)中获得对痛苦的超脱,然后哪怕这只是片刻的超脱也好。虽然花儿盛开了,就向衰败迈进了一步,然后尽管高蹈的精神之花毕竟远离了现实的土壤,但他想过这种我行我素、自得其乐的生活的积极心态,没有谁可以阻挠。

      全诗语言浅*而情意深永。写此诗时,诗人虽已过不惑之年,然后但此诗却没有给人以颓唐、萎靡之气,从“东风”“崇光”“香雾”“高烛”“红妆”这些明丽的意象中分明可以感触到诗人的达观、潇洒的胸襟。

      作者简介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一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1-3]、坡仙[91],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美食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

      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即位后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执政被贬惠州、儋州。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宋高宗时追赠太师;宋孝宗时追谥“文忠”。

      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5];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李志敏评价:“苏轼是全才式的艺术巨匠。”

      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枯木怪石图》等。

    [阅读全文]...

2022-06-14 18:42:42
  • 描写自然现象的诗句赏析

  • 自然
  • 描写自然现象的诗句赏析

      一、汉魏诗

      1、明月皎夜光

      明月皎夜光,促织鸣东壁。

      玉衡指孟冬,众星何历历。

      白露沾野草,时节忽复易。

      秋蝉鸣树间,玄鸟逝安适。

      昔我同门友,高举振六翮。

      不念携手好,弃我如遗迹。

      南箕北有斗,牵牛不负轭。

      良无盘石固,虚名复何益?

      2、听月诗

      听月楼头接太清,依楼听月最分明。

      摩天咿哑冰轮转,捣药叮咚*鸣。

      乐奏广寒声细细,斧柯丹桂响叮叮。

      偶然一阵香风起,吹落嫦娥笑语声。

      3、明月何皎皎

      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

      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

      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

      出户独彷徨,愁思当告谁!

      引领还入房,泪下沾裳衣。

      4、怨歌行

      新裂齐纨素,鲜洁如霜雪。

      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

      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

      常恐秋节至,凉飚夺炎热。

      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

      二、唐宋诗

      十五夜望月(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入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关山月(李白)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月下独酌(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阅读全文]...

2022-07-10 00:37:21
  • 夏天的古诗加赏析

  • 夏天
  •   春天随着落花走了,夏天披着一身的绿叶儿在暖风里蹦跳着走来了。

      《夏日田园杂兴》作者是宋朝家范成大。其全文如下: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

      【前言】

      《夏日田园杂兴》是南宋诗人范成大退居家乡后写的一组大型的田家诗《四时田园杂兴》的第三部分,共十二首。描写了农村夏天的景色和农民的生活,反映了农民遭受的剥削以及生活的困苦。

      【注释】

      ⑴梅子:梅树的果实,夏季成熟,可以吃。肥:指果肉肥厚。麦花:荞麦花。菜花:油菜花。篱落:中午篱笆的影子。惟有:只有。蛱(jiá)蝶:菜粉蝶。

      ⑵科斗:即蝌蚪。

      ⑶秋:收成。一作“收”。

      ⑷缲:同“缫”,抽茧出丝。

      ⑸耘田:除草。绩麻:把麻搓成线。各当家:每人担任一定的工作。未解:不懂。供:从事,参加。傍:靠*。

      ⑹浆:古代一种带酸味的饮料,这里比喻汗水浑浊。少住:稍稍停一会儿。侬:我。漱井香:用香甜的井水漱漱口。借与:让给。亭午:正午。

      ⑺芙蕖:荷花。

      ⑻蜩螗:蝉。

      【翻译】

      一树树梅子变得金黄,杏子也越长越大了;荞麦花一片雪白,油菜花倒显得稀稀落落。天长了,农民忙着在地里干活,中午也不回家,门前没有人走动;只有蜻蜓和蝴蝶绕着篱笆飞来飞去。

      【赏析】

      这首诗的大意是:梅子已经变成金电影,杏子也已长肥了。春天田野中金灿灿的菜花现在已经落去,只剩下稀稀落落的残朵;一眼望去,却是雪白的麦花。正午时分,太阳高高在上,篱笆影子随着太阳升高越来越短,没有人经过。四周静悄悄的,只有蜻蜓和蝴蝶飞过。

      这首诗写初夏江南的田园景色。诗中用梅子黄、杏子肥、麦花白、菜花稀,写出了夏季南方农村景物的特点,有花有果,有色有形。前两句写出梅黄杏肥,麦白菜稀,色彩鲜丽。诗的第三句,从侧面写出了农民劳动的情况:初夏农事正忙,农民早出晚归,所以白天很少见到行人。最后一句又以“惟有蜻蜓蛱蝶飞”来衬托村中的寂静,静中有动,显得更静。后两句写出昼长人稀,蜓飞蝶舞,以动衬静。

      《四时田园杂兴》作者是宋朝文学家范成大。其古诗全文如下:

      昼出耕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前言】

      《四时田园杂兴》是南宋诗人范成大退居家乡后写的一组大型的田园诗,分春日、晚春、夏日、秋日、冬日五部分,每部分各十二首,共六十首。诗歌描写了农村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景色和农民的生活,同时也反映了农民遭受的剥削以及生活的困苦。

      【注释】

      四时:四季。

      耘田:锄地。

      绩麻:把麻搓成绳,搓麻绳。

      儿:男人(农夫)。

      女:女人(农妇)。

      各当家:每人都负有专责,独当一面。

      童孙:幼童。

      供:从事参与。

      傍:靠*。

      【翻译】

      白天在田里锄草,夜晚在家中搓麻,村中男男女女各有各的家务劳动。小孩子虽然不会耕田织布,也在那桑树阴下学着种瓜。

      【鉴赏】

      这首诗描写农村夏日生活中的一个场景。首句“昼出耘田夜绩麻”是说:白天下田去除草,晚上搓麻线,“绩”是搓的意思。“耘田”即除草。初夏,水稻田里秧苗需要除草了。这是男人们干的活。“绩麻”是指妇女们在白天干完别的活后,晚上就搓麻线,再织成布。这句直接写劳动场面。次句“村庄儿女各当家”,“儿女”即男女,全诗用老农的口气,“儿女”也就是指年轻人。“当家”指男女都不得闲,各司其事,各管一行。第三句“童孙未解供耕织”,“童孙”指那些孩子们,他们不会耕也不会织,却也不闲着。他们从小耳濡目染,喜爱劳动,于是“也傍桑阴学种瓜”,也就在茂盛成阴的桑树底下学种瓜。这是农村中常见的现象,却颇有特色。结句表现了农村儿童的天真情趣,诗人用清新的笔调,对农村初夏时的紧张劳动气氛,作了较为细腻的描写,读来意趣横生。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作者是宋朝文学家杨万里。其古诗全文如下: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前言】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是南宋诗人杨万里的一首七言绝句。此诗通过描写六月西湖的美丽景色,曲折地表达对友人林子方的眷恋之情。首二句以“毕竟”二字领起,一气而下,既协调了*仄,又强调了内心在瞬间掠过的独特感受。然后顺理成章,具体描绘这使他为之倾倒与动情的特异风光,着力表现在一片无穷无尽的碧绿之中那红得“别样”、娇艳迷人的荷花,将六月西湖那迥异于*时的绮丽景色,写得十分传神。诗的后两句是互文,文义上交错互见,使既意韵生动,又凝练含蓄。

      【注释】

      ⑴晓出:太阳刚刚升起。净慈寺:全名“净慈报恩光孝禅寺”,与灵隐寺为杭州西湖南北山两大著名佛寺。林子方:作者的朋友,官居直阁秘书。

      ⑵毕竟: 到底。六月中:六月中旬。

      ⑶四时: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在这里指六月以外的其他时节。同:相同。

      ⑷接天:像与天空相接。无穷:无边无际。无穷碧:因莲叶面积很广,似与天相接,故呈现无穷的碧绿。

      ⑸映日:日红。别样:宋代俗语,特别,不一样。别样红:红得特别出色。

      【翻译】

    [阅读全文]...

2022-01-13 04:28:46
  • 描写大自然的古诗句

  • 大自然
  • 描写大自然的古诗句

      1、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李白《秋登宣城谢脁北楼》

      2、秋草六朝寒,花雨空坛。——朱彝尊《卖花声·雨花台》

      3、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王维《鸟鸣涧》

      4、看蓬门秋草,年年破巷,疏窗细雨,夜夜孤灯。——郑板桥《沁园春·恨》

      5、今年冷落江南夜,心事有谁知。——萨都剌《小阑干·去年人在凤凰池》

      6、新寒中酒敲窗雨,残香细袅秋情绪。——纳兰性德《菩萨蛮·新寒中酒敲窗雨》

      7、银汉无声转玉盘。——苏轼《阳关曲》

      8、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李白《上李邕》

      9、早是他乡值早秋,江亭明月带江流。——王勃《秋江送别二首》

      10、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11、珠帘四卷月当楼。——纳兰性德《浪淘沙·夜雨做成秋》

      12、我是清都山水郎。——朱敦儒《鹧鸪天·西都作》

      13、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辛弃疾《清*乐·独宿博山王氏庵》

      14、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出塞二首》

      15、九日悲秋不到心。——晏几道《鹧鸪天·九日悲秋不到心》

      16、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刘方*《夜月》

      17、明月青山夜,高天白露秋。——李峤《同赋山居七夕》

      18、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王维《少年行四首》

      19、悠悠岁月天涯醉。——张辑《疏帘淡月·寓桂枝香秋思》

      20、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杨万里《小池》

      21、白云海色曙,明月天门秋。——王世贞《登太白楼》

      22、盘心清露如铅水,又一夜、西风吹折。——张炎《疏影·咏荷叶》

      23、秋色从西来,苍然满关中。——岑参《与高适薛据同登慈恩寺浮图》

      24、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阴阴正可人。——秦观《三月晦日偶题》

      25、去此若俯仰,如何似九秋。——阮籍《咏怀八十二首·其三十二》

      26、故人老大,好襟怀,消减全无。——赵汝茪《汉宫春·着破荷衣》

      27、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李白《玉阶怨》

      28、恋恋青衫,犹染枯香,还叹鬓丝飘雪。——张炎《疏影·咏荷叶》

      29、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秋雨。——纳兰性德《蝶恋花·出塞》

      30、蚕无夏织桑充寨,田废春耕犊劳军。——杜荀鹤《题所居村舍》

      31、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林升《题临安邸》

      32、别后歌断云间,娇姿黯无语。——高观国《祝英台*·荷花》

      33、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其二》

      34、竹边荷外再相逢,又还是、浮云飞去。——赵以夫《鹊桥仙·富沙七夕为友人赋》

      35、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36、且莫思身外,长*尊前。——周邦彦《满庭芳·夏日溧水无想山作》

      37、东武望余杭,云海天涯两渺茫。——苏轼《南乡子·和杨元素时移守密州》

      38、且应记、临流凭阑干,便遥想,江南红酣千顷。——刘光祖《洞仙歌·荷花》

      39、道由白云尽,春与青溪长。——刘昚虚《阙题》

      40、绿荷相倚满池塘。——顾敻《虞美人·触帘风送景阳钟》

      41、长忆观潮,满郭人争江上望。——潘阆《酒泉子·长忆观潮》

      42、波面澄霞,兰艇采香去。——高观国《祝英台*·荷花》

      43、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温庭筠《商山早行》

      44、昊天出华月,茂林延疏光。——杜甫《夏夜叹》

      45、孔子云:何陋之有?。——刘禹锡《陋室铭》

      46、夜合花开香满庭,夜深微雨醉初醒。——窦叔向《夏夜宿表兄话旧》

      47、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王勃《滕王阁诗》

      48、自是幽情慵卷幌,不关春色恼人肠。——叶小鸾《浣溪沙·初夏》

      49、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李白《山中与幽人对酌》

      50、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王维《渭川田家》

    [阅读全文]...

2022-07-26 21:19:59
  • 描写大自然的古诗句

  • 大自然,文学
  • 描写大自然的古诗句

      自然界是客观存在的,它是我们人类即自然界的'产物本身赖以生长的基础。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描写大自然的古诗句,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1、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王维《鹿柴》

      2、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

      3、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4、桃花春水渌,水上鸳鸯浴。——韦庄《菩萨蛮》

      5、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骆宾王《咏鹅》

      6、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李白《关山月》

      7、到处皆诗境,随时有物华。——张道洽《岭梅》

      8、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柳宗元《江雪》

      9、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李清照《声声慢》

      10、春路雨添花,花动一山春色。——秦观《好事*》

      11、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然。——杜甫《绝句二首》

      12、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陶渊明《归园田居》

      13、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梁王籍《入若耶溪》

      14、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王之涣《登鹳雀楼》

      15、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李白《独坐敬亭山》

      16、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朱熹《春日》

      17、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朱熹《春日》

      18、残雪暗随冰笋滴,新春偷向柳梢归。——张来《春日》

      19、折得一枝香在手,人间应未有。——王安石《甘露歌》

      20、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绝句》

      21、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牧《山行》

      22、一春常是雨和风,风雨晴时春已空。——陆游《豆叶黄》

      23、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宋祁《玉楼春》

      24、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贺知章《咏柳》

      25、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渭城曲》

      26、野岛眠岸有闲意,老树着花无丑枝。——梅尧臣《东溪》

      27、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宵。——刘禹锡《秋词》

      28、江南二月多芳草,春在蒙蒙细雨中。——释仲殊《绝句》

      29、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朝元稹《菊花》

      30、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杨万里《小池》

      31、二月风光浓似酒,小楼新湿青红。——葛胜仲《临江仙》

      32、春风不解禁杨花,蒙蒙乱扑行人面。——晏殊《踏莎行》

      33、杨柳不遮春色断,一枝红杏出墙头。——陆游《马上作》

      34、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咏柳》

      35、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36、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浣溪沙》

      37、春色恼人眼不得,月移花影上栏杆。——王安石《春夜》

      38、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39、东风有信无人见,露微意,柳际花边。——苏轼《一丛花》

      40、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张志和《渔歌子》

      41、杨柳青青江水*,闻郎江上唱歌声。——刘禹锡《竹枝词》

      42、午睡渐多浓似酒,韶华已入东君手。——周邦彦《蝶恋花》

      43、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题西林壁》

      44、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杜甫《曲江二首》

      45、满眼不堪三月喜,举头已觉千山绿。——辛弃疾《满江红》

      46、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李白《望天门山》

      47、细听春山杜宇啼,一声声是送行诗。——辛弃疾《浣溪沙》

      48、一庭春色恼人来,满地落花红几片。——魏承班《玉楼春》

      49、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林逋《山园小梅》

    [阅读全文]...

2022-04-08 07:01:12
  • 古诗句赏析

  •   小儿垂钓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赏析】这首七绝写小儿垂钓别有情趣。稚子,小孩也。蓬头写其外貌,突出了小孩的幼稚顽皮,天真可爱。在垂钓时,侧坐姿态,草映其身,行为情景,如在目前。前两句叙述、描写,从外形着笔,是实写。当路人问道,稚子害怕应答惊鱼,从老远招手而不回答。这是从心理方面来刻划小孩,有心计,有韬略,机警聪明。后两句诗侧重神态来写。全诗从形神两方面刻划了垂钓小儿栩栩如生形象,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喜韩少府见访胡令能

      忽闻梅福来相访,笑著荷衣出草堂。

      儿童不惯见车马,走入芦花深处藏。

      【赏析】这是一首写迎接访者时心情的七绝,诗的生活气息很浓。题目中的喜字就透出了作者当时的欣喜心情,是全诗的文眼,为全诗定了基调。 诗的第一句,从忽闻写起,一个忽字写出了事情的突然,也写出了出乎意料的惊喜;第二句从情态、动作写,笑扣题目的喜字,穿衣迎接动作,透着一股乐不可支的心情。这两句诗从正面写见访情景。后两句写孩子们见官员车马而跑入芦苇丛中藏匿起的情景,一方面写出了*民家庭的孩子们没见过世面,胆小腼腆;一方面也写了当时的官员们的威势在孩子们心里的影响;再一方面也写出了诗人虽地位低下但有官员来访的欣喜心情,同时并写出了诗人在当时的声望和影响。儿童不惯见车马,走入芦花深处藏。这两句诗从侧面来写见访,委婉含蓄,而且最富于生活气息。

      观郑州崔郎中诸妓绣样胡令能

      日暮堂前花蕊娇,争拈小笔上床描。

      绣成安向春园里,引得黄莺下柳条。

      【赏析】这首七绝又名《咏绣障》,写妇女绣品巧夺天工。前两句写诸妇女绣花时的情景,她们坐在堂前凳上拈笔绣描,花蕊鲜艳,栩栩如生;当日暮降临,背景渐暗,所绣花品更加夺目。后两句通过想象、衬托从侧面生动含蓄地写所绣的巧夺天工。如果把这些绣花放到春天的花园里,就会把柳树上的黄莺吸引下来。不似春花胜似春花。用语巧妙,生动形象;诗的造诣工深,可见一斑。

      王昭君胡令能

      胡风似剑锼人骨,汉月如钩钓胃肠。

      魂梦不知身在路,夜来犹自到昭阳。

      【赏析】开头两句对偶写出王昭君来到漠北的感受和心理:胡风似剑镂人骨,是写环境,是写感受,也是写王昭君来到异地他乡的`心情;汉月如钩钓胃肠也用比的手法写王昭君对长安的思念,对故乡的撕心裂肺的怀想。第三句魂梦不知身在路就直接点出身在漠北路上,魂梦却在故乡;第四句夜来犹自到昭阳承着三句进一步写夜夜梦回长安,梦回昭阳宫,从而表达了王昭君的强烈爱家乡爱长安爱故国的思想。这是一首诗人借咏王昭君而表达爱国思想的诗。艺术上用比借代虽显露而不直白。

    [阅读全文]...

2022-03-04 16:46:03
  • 三杯通大道,一斗合自然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 自然,学生
  • 三杯通大道,一斗合自然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月下独酌四首》是唐代诗人李白的组诗作品。这四首诗写诗人在月夜花下独酌,无人亲*的冷落情景。诗意表明,诗人心中愁闷,遂以月为友,对酒当歌,及时行乐。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意思以及全诗赏析,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三杯通大道,一斗合自然”这两句是说,酒中有真趣,喝酒可以使人领略人生的大道理,可使人达到浑然忘我的境地——三杯酒喝下去,可通往美妙人生的大道;如喝一斗,可使人与大自然浑而为一。这时,李白供奉翰林,遭小人谗毁,君王见疏,思想极为苦闷,借酒销愁。本很烦恼,却写得若无其事,这是用反衬的艺术手法,以乐写愁,收意在言外之效。

      出自李白《月下独酌四首》之二

      天若不爱酒,酒星不在天。

      地若不爱酒,地应无酒泉。

      天地既爱酒,爱酒不愧天。

      已闻清比圣,复道浊如贤。

      贤圣既已饮,何必求神仙。

      三杯通大道,一斗合自然。

      但得酒中趣,勿为醒者传。

      参考译文

      天如果不爱酒,酒星就不能罗列在天。地如果不爱酒,就不应该地名有酒泉。天地既然都喜爱酒,那我爱酒就无愧于天。我先是听说酒清比作圣,又听说酒浊比作贤。既然圣贤都饮酒,又何必再去求神仙?三杯酒可通儒家的大道,一斗酒正合道家的自然。我只管得到醉中的趣味,这趣味不能向醒者相传!

      赏析

      这首诗约作于唐玄宗天宝三载(744年),时李白在长安,正处于官场失意之时。此诗题下,两宋本、缪本俱注“长安”二字,意谓这四首诗作于长安。当时李白政治理想不能实现,心情是孤寂苦闷的。但他面对黑暗现实,没有沉沦,没有同流合污,而是追求自由,向往光明,因有此作。

      诗通篇议论,堪称是一篇“爱酒辩”。开头从天地“爱酒”说起。以天上酒星、地上酒泉,说明天地也爱酒,再得出“天地既爱酒,爱酒不愧天”的结论。接着论人。人中有圣贤,圣贤也爱酒,则常人之爱酒自不在话下。这是李白为自己爱酒寻找借口,诗中说:“贤圣既已饮,何必求神仙。”又以贬低神仙来突出饮酒。从圣贤到神仙,结论是爱酒不但有理,而且有益。最后将饮酒提高到最高境界:通于大道,合乎自然,并且酒中之趣的不可言传的。此诗通篇说理,其实其宗旨不在明理,而在抒情,即以说理的'方式抒情。这不合逻辑的议论,恰恰十分有趣而深刻地抒发了诗人的情怀,诗人的爱酒,只是对政治上失意的自我排遣。他的“酒中趣”,正是这种难以言传的情怀。

    [阅读全文]...

2022-03-14 18:03:34
  • 课文燕子的第一自然段赏析

  • 自然,燕子,语文
  • 课文燕子的第一自然段赏析

      赏析,是一个汉语词汇,意思是欣赏并分析(诗文等),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课文燕子的第一自然段赏析,希望能帮到大家!

      课文《燕子》原文

      一身乌黑光亮的羽毛,一对俊俏轻快的翅膀,加上剪刀似的尾巴,凑成了活泼机灵的小燕子。

      才下过几阵蒙蒙的细雨。微风吹拂着千万条才展开带黄色的嫩叶的柳丝。青的草,绿的叶,各色鲜艳的花,都像赶集似的聚拢过来,形成了光彩夺目的春天。小燕子从南方赶来,为春光增添了许多生机。

      在微风中,在阳光中,燕子斜着身子在天空中掠过,唧唧地叫着,有的由这边的稻田上,一转眼飞到了那边的柳树下边;有的横掠过湖面,尾尖偶尔沾了一下水面,就看到波纹一圈一圈地荡漾开去。

      几对燕子飞倦了,落在电线上。蓝蓝的天空,电杆之间连着几痕细线,多么像五线谱啊,停着的燕子成了音符,谱出一支正待演奏的春天的赞歌。

      《燕子》第一自然段以优美的文字,讲了燕子的形象之美:乌黑光滑的羽毛俊俏轻快的翅膀剪刀似的尾巴凑成小燕子。一个凑字使燕子的整体形象跃然纸上,字里行间无一不流露出作者对燕子的喜爱和赞美。但这一自然段是用逗号隔开的一个长句子,而且没有完整地描绘燕子的形象。学生第一次碰到这么长的句子,很难接受,也很难理解。因此,我根据这一自然段的特点、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和学生的实际,在教学时作了如下设计:

      1、齐读第一自然段,思考、讨论(小小组进行):这一自然段有几句话?你是怎么想的?

      学生交流、说明理由后,师归纳:是一句话。

      2、学*学*提示,想想告诉我们什么?我们该怎么做?

      学生交流、反馈。

      3、按学*提示的方法来学*第一自然段。

      (1)、再读第一自然段,说说主要写什么?

      (2)、作者是从哪几个部分来写的?用划出。

      (3)、结合课后*题2(1)理解这个句子的意思。

      4、指导朗读。

      5、有感情地朗读第一自然段。

      在教学中,学生对课后*题2(1)的理解很有创意,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教学片段如下:

      师:我们知道了第一自然段写出了燕子的活泼可爱的外形,你认为作者写得怎么样?该怎样来读一读?

      (学生有感情的朗读)

      师:你认为这一自然段中哪个字用得特别好?好在哪里?

      (学生说了凑成,但不会回答好在哪里)

      师:为什么作者只写了一身乌黑光亮的羽毛,一对俊俏轻快的翅膀,加上剪刀似的尾巴就凑成了活泼机灵的小燕子,那燕子的头呢?肚子呢?你觉得作者这样写完整吗?(我故意设下悬念,以疑促思)

      (学生一楞,但立即有几只小手举起)

      学生张晓艳:我觉得这样写不完整。

      学生杨*:我认为应该改成一个小巧的头,一身乌黑光亮的羽毛,雪白的肚子,一对俊俏轻快的翅膀,加上剪刀式的尾巴,凑成了活泼机灵的小燕子这样才完整。

      学生李冬菊:那还有爪子呢?

      学生杨*:那再加上细小的爪子。(有学生笑)

      学生吴敏芳:我觉得这样写太罗嗦。

      师:那你们认为怎样写才好呢?

      (学生哑然)

      师:再读读第一自然段,想一想。(以读释疑)

      学生吴敏芳:还是课文里的好,因为作者抓住了燕子的'特点写,燕子的羽毛、翅膀、尾巴是最能体现燕子的特点的。(打破了问题的思维定势)

      学生俞*:我也这么认为,燕子小巧的头,细小的爪子和麻雀等许多鸟类都一样,不能体现燕子特点,可以略去不写。

      (学生通过探讨,自己明白答案,真正理解了写作方法)。

      学生路欢欢:那么,我们如果写人,也不是每个部位都要写的。

      (联系*时作文理解很好)

      师:那么,燕子的羽毛、翅膀、尾巴的特点各是怎样的?

      (学生很顺利地找到答案)

      师:你们说的真好,作者抓住了最能体现燕子特点的部位写,并没有面面俱到,什么都写。你能用这种写作方法写一种你喜欢的小动物吗?

      (一石激起千层浪,学以致用,举一反三,立刻有许多小手举了起来)

      学生楮伟斌:一顶红红的鸡冠,一个高高昂起的头,一身光彩夺目的羽毛,凑成了骄傲的大公鸡。

      学生戴月霞:一对长长的耳朵,一双红红的眼睛,一身雪白的毛,加上短短的尾巴,就成了一只活泼可爱的小白兔。

      学生钟晨杰:一对灵活的耳朵,一身光亮的毛,加上四条腿,这就是我家的小花猫。

      学生胡思怡:我觉得他没说出猫的特点,这样说也像在说狗,应该在四条腿前加上走路轻无声。

      (学生不仅利用写作方法会说,还会评,这真是一大进步。)

      学生徐晨佳:还可以再加上几根长长的胡须,因为猫的胡须也是其他动物少有的。

      (课堂气氛达到高潮)

      这一堂课,我自己觉得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我较充分地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在理解燕子的形象之美中凑这一字的作用时,我一开始故意质疑,设下悬念,让学生自己探索,最终明白答案。在学生遇到疑难的时候,我给予适当地点拨,为学生的思维

      搭桥引路,让他们既能通过自己的探究找到答案,又能打破思维定势归纳出写作的方法,真是一举两得。随后我又创设说话情境,让学生们运用写作方法学以致用,举一反三,让学生在和谐的气氛中投入听说训练中,从而学得更扎实,更灵活,不但锻炼了学生的创造思维,而且提高了他们的写作水*。

    [阅读全文]...

2022-03-04 16:40:21
  • 春晓孟浩然古诗赏析(春晓古诗鉴赏)

  • 孟浩然《春晓》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这首诗贴*生活, 通俗易懂, 充分展示了孟浩然诗歌“清淡”的特色。但“清淡”未必*淡, 整首诗前后起伏, 相互冲突, 在解读的过程中, 无论是表层含义, 还是内层深义, 可谓众说纷纭。

    第一句——春眠不觉晓。“晓”没有疑问, 解释为:破晓。“不觉”, 有人理解为“不知不觉”, 大脑有意识, 但未主动去“觉”;有人理解为“不知道”, 大脑无意识。前面“眠”字点明是在睡觉, 那么大脑肯定对“晓”没有意识, 所以应当解释为:不知道。《诗经》云:“鸡既鸣矣, 朝既盈矣。” 由此可知古人鸡鸣天亮即起, 诗人不知道天已破晓, 肯定是睡了懒觉, 因而大部分人将此句理解为“春天里很适合睡觉”, 这显然是有违逻辑的, 如果在春天里睡觉很香的话, 怎么会听到夜间的风雨呢?王士源称孟浩然“文不按古, 匠心独妙, 五言诗天下称其尽善”, 他肯定不会犯这种低级的逻辑错误。正确的逻辑应该是:昨晚的风雨交加之声使诗人没有睡好觉, 才使得今晨睡了一个大懒觉。错误的理解一是割裂了与第三句的联系, 二是将“春”字的概念扩大了, 这首诗是写特定的一天, “春”字不能指代整个春天, “春眠”不能理解为“春天里的睡眠”。这一句应当解释为:春天里某一个早晨睡了懒觉, 都不知道天已经破晓。

    第二句——处处闻啼鸟。“处处闻”解释为:到处听见。“啼鸟”有人解释为:“鸟啼之声” 。这里把“啼鸟”换成了“鸟啼”, 偷换了概念, 理解是错误的。对比孟浩然的《久滞越中, 贻谢南池、会稽贺少府》:“两见夏云起, 再闻春鸟啼”中的“鸟”与“啼”的位置, 《寒夜张明府宅宴》:“醉来方欲卧, 不觉晓鸡鸣。”中“鸡”与“鸣”的位置, 可知“啼鸟”的文本结构与“鸟啼”、“鸡鸣”不同, 含义当然也不一样。诗人把“鸟”放在“啼”的后面, 意在突出鸟, 声音是其次的, “啼”是修饰语, “鸟”才是中心语。纵览孟浩然同时期有关“啼鸟”的诗歌, 例如杜审言的“啼鸟惊残梦, 飞花搅独愁。”、杜牧的“日暮东风怨啼鸟, 落花犹似坠楼人。”和王维的“落花啼鸟纷纷乱”、“省中啼鸟吏人稀”等诗句, 从中可以看出用“啼”来形容“鸟”颇带有否定的意味。再联系第一句, 方知诗人厌烦“鸟”是因为它打扰了“春眠”, 所以这句应当解释为:醒来是因为到处有鸣噪的鸟。

    第四句——花落知多少。这一句明显是疑问句, 但很多注释都错误地把它当作感叹句, 例如“不知落了多少花” 、“不知道花儿被打落了多少” 等等。这样的理解把诗人疑问的对象抹杀了, 只剩下淡淡的感叹。联系第三句, 这句应当解释为:试问:被风雨打落的花有多少呢?

    对于《春晓》的主题, 最为普遍的观点是喜春, 此诗“写自己春晓时的感觉, 不经意的猜想中透漏出明媚宜人的大好春光, 似有惋惜之情, 却又无迹可寻。”但上述表层含义已经说明, 诗人并没有睡好觉, “啼”字也带有否定意味, 加之“风雨”的意象, 把诗的内涵理解为喜春显然不合情理。另一种观点认为是惜春, “此诗意在惜春。”这种观点主要依据的是“花落”的意象, 但这是以偏概全, 花不是春天所独有的, 不能见“花落”就把它理解为春天逝去的象征, 描写春天的惬意也用“花落”, 如李白的《横吹曲辞·白鼻騧》:“细雨春风花落时, 挥鞭且就胡姬饮。”《春晓》中的其他意象群体也都不是春天逝去的象征, 既然春天未去, 何惜之有?不论是喜春还是惜春, 都有不成立之处, 或说两者兼有, 岂不是自相矛盾, 错上加错。所以春天并不是《春晓》的主旨, 对“眠”、“鸟”和“花”三个意象的理解才是解开此诗隐喻的关键所在。

    “眠”字的表层含义是“睡觉”, 而“睡觉”这个意象在孟浩然的诗里含有隐居之情。限定“眠”的“春”, 乃四季之首, 有青春年少之意, 暗合孟浩然早年隐居鹿门山的经历, 由此可以合理推断出作者用“眠”喻隐居。

    既然“眠”代表隐居, 那么“醒”则代表出仕。前文提到诗人意在突出“鸟”, 而且是“鸟”把“眠”打断, 致使诗人“醒”了。换句话说, “鸟”是一种外在的力量, 迫使诗人从隐居走向仕途, 从孟浩然的生*来看, 这种推动力量正是孟浩然身边的朋友。开元十二年 (724) , 忘形之交卢僎任襄阳令;开元十四年 (726) 好友储光羲、崔国辅、綦毋潜、先后登进士第;开元十五年 (727) , 王昌龄登进士第, 授汜水尉。然而孟浩然仍然未被引荐和征召, 他的年纪比王昌龄大9岁, 比储光羲大17岁。在此之前, 他并不想通过考科出仕, 《田园作》云:“冲天羡鸿鹄, 争食羞鸡鹜。”在此之后, 好友的出仕无疑对孟浩然产生了压力, 在开元十五年 (727) , 年*四十的他上京赶考。再者, 孟浩然的诗作中有名有姓的官员达60人之多, 这些朋友显然会对孟浩然形成压力圈, 或许还有吸引力, 使他不得不争取出仕。“鸟”的意象在诗歌中经常用来暗喻他人, 例如张九龄的《感遇》:“侧见双翠鸟, 巢在三株树。”的“双翠鸟”暗指李林甫和牛仙客、杜荀鹤的《*怨》:“风暖鸟声碎, 日高花影重。”谓花鸟比其他宫人等等。因此, “鸟”应是对官场朋友的隐喻。

    孟浩然对“花”情有独钟, 因此“花”才是《春晓》的诗眼, “惜花”才是本诗的主旨, “春”只是在首句交代的背景而已。孟浩然非常看重自己的才能, 《书怀贻京邑同好》中云:“维先自邹鲁, 家世重儒风。诗礼袭遗训, 趋庭沾末躬。”但他终身布衣, 英雄无用武之地, 眼看自己的才能白白浪费, 也无量可计, 遂凄然叹问。“花”之于“春”犹如“才能”之于“青春”, 因此“花”隐喻时光。

    孟浩然的这一问如果要寻找提问的对象, 纵观全诗, “鸟”是唯一隐喻人的意象, 也是唯一能够回答提问的意象, 所以此问是在埋怨官场朋友不相助之举。开元二十一年 (733) 秋, 孟浩然又萌上长安求仕之心, 时作《府送郑十三还京兼寄之什》:“寄语朝廷当世人, 何时重见长安道?”、《送丁大风进士举》:“故人今在位, 岐路莫迟回。”可见其愿。开元二十二年 (734) , 孟浩然上京求荐于张九龄, 但因张九龄丁母忧未果, 又《闻裴侍御朏自襄州司户除豫州司户, 因以投寄》:“故人荆府掾, 尚有柏台威。”仍未果。张、裴都是孟浩然的至交好友, 却并不引荐他, 难免心情愤激, 离京前夕, 作《留别王侍御》云:“当路谁相假, 知音世所希。”埋怨之情可见一斑。

    “夜来风雨声”这句在表层含义里属于回忆的成分, 所隐喻的也应该是孟浩然的过去。孟浩然一生是个悲剧, 他在《还山贻湛法师》中也自叹:“心迹难以遂愿, 尘世坎坷不*。”不言而喻, “夜来风雨”是指诗人仕途坎坷的遭遇。

    孟浩然的一生是矛盾的, 一方面, 他适合隐居, 王维的《送孟六归襄阳》云:“杜门不复出, 久与世情疏。以此为良策, 劝君归旧庐。醉歌田舍酒, 笑读古人书。好是一生事, 无劳献《子虚》。”另一方面, 他想建功立业, 《洞庭湖赠张丞相》中云:“欲济无舟楫, 端居耻圣明。”性格和追求之间的不谐调是孟浩然出仕无门、退隐无果的原因, 诗歌成为他排解仕隐纠葛的特效剂, 正如闻一多先生所说:“许多诗是为了给生活的矛盾求统一, 求调和而产生的。孟浩然既免除了一部分矛盾, 对于他, 诗的需要便当减少了。”矛盾的诗人写出矛盾的诗歌, 抒发矛盾的情感, 是包括孟浩然在内的唐代诗人的普遍特征。

    [阅读全文]...

2022-01-04 15:48:37
  • 故都的秋句子赏析第3自然段35条

  • 自然,经典
  • 1.“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

    2.标题是文章的眼睛,看到《故都的秋》这个题目,你有何感受?

    3.秋意枣子图。初读《故都的秋》时很不明白,这篇以素淡凄冷为基调的散文为何著出这么红艳的一笔,等细细品过之后,便从中尝到了秋的真正滋味,枣子树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在“屋角墙头茅房边上灶房门口,它都会一株一株的长大起来”,这其实是作者心中那股郁积了好久的力量的写照。枣子由鲜绿到微黄,继而便是红艳艳,这红色是生命的象征,当这红艳艳的色彩涂抹在这整幅水墨画上时,凄冷中便透出一丝暖意,使人禁不住想起那“春天来了,冬天还会远吗”的诗句。正因为作者没有被这秋天的凄凉所淹没,所以作者笔下的秋才没有变态,才在冷色调中透出一股欣欣向荣的力量,从而在艺术鉴赏方面,使得这“枣子红”与前面几幅画的素淡在色彩上构成了鲜明的比较,也从而使得整幅水墨在变化之中显示出“红杏枝头春意闹”的意境。

    4.写故都秋之感。清静悲凉令人向往。

    5.秋蝉。在故都,家家户户都在蝉鸣,还是蝉衰弱的残声,一种生命的晚景就让人不胜唏嘘。与落蕊的落寞相似,作者看到的“悲凉”一脉相承。

    6.作者又是如何来描写“秋声”的呢?描写如此繁多的“秋声”,作者想表现故都之秋的什么特点?为什么这样写?(PPT)

    7.过程与方法:以课后“研练为思维起点,以展示交流完善预*书面作业为活动主线,以圈点勾画关键字词解读品析和美读为活动主体。

    8.知识与能力:①了解现代散文充分体现作者个性的特点,②体会并掌握一定的散文鉴赏方法:圈点批注解读品析想像美景法;抓住主观感受词语身临其境与作者心灵沟通法;反复朗读的“美读”法和留心观察体味生活景物法。

    9.从哪些句段中体察到"悲凉",如何看待"悲凉"?

    10.本文写故都的秋天,为何不详写故都秋天的风景?

    11.以学生书面预*作业为基础*台展开进一步的交流学*。组织中强调学生预*,在书面语言呈现上以预*书面作业为基础,以丰富完善预*书面作业为目标之一,并以此作为语文教学的常规和学生学*的通常形式,目的是充分使学生认识到自己是学*的主宰每天都有完成预*的责任(自责)感交流助人(被助)的幸福(感恩)感典型发言的成功感。强调学生书面预*又不完全依赖学生书面预*,互检不仅仅是硬梆梆的检查和斥责,增加交流和补充的环节是面向每一个学生的人文关怀,是一种合作学*,是学*上的一次升华。组织设计在每一个学*环节的引入进入收尾都强调学生的书面预*作业,使学生任何一个时候都不能忽略本文的学*目标,都处于检测自己目标到达度的自警自励状态。

    12.作品评价(允许学*者对作品提出自己见解和观点,讨论,不求一致,只求深入理解主题及发现理解文本主题的一般性规律)

    13.学生学*过程中,在哪些阶段和方面利用了信息技术?效果如何?

    14.本文题为“故都的秋”,文中却多次提到南国之秋,为什么?

    15.秋园小景:在北国,秋天的夜似乎比秋天的白日来得更清,来得更静,来得更悲凉,那高挂的残月,纷飞的芦花,飘荡的柳影,西山的虫唱,合着潭柘寺那清越的钟声,更给人一种凄冷的感觉,这幅秋夜小景的色调是素淡的,组合在一齐,展现出很强的立体感。整幅画,静中有动,以动衬静,尤其是那秋风里的钟声,隐隐约约,大有“夜半钟声到客船”的魅力。

    16.训练学*者利用公用网络资源自主学*的能力。

    17.“有些批评家说,中国的文人学士,尤其是诗人,都带着很浓厚的颓废色彩,所以中国的诗文里,颂赞秋的文字特别的多。”

    18.为什么作者要“租人家一椽破屋”来欣赏秋日风景?漂亮的新房不好吗?

    19.“著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都市闲人,咬着烟管,在雨后的斜桥影里,上桥头树底下去一立”。

    20.都市闲人。青布单衣的素色着装与前文牵牛花的颜色表现出同样的审美情趣。又是“闲人”,咬着烟杆,立在树下的姿态就更有一种闲趣。

    21.秋晨写生:月落下去了,东天漏出了几缕阳光。透过槐树叶底洒落下稀疏斑驳的影子,照在那缠绕着破墙壁的牵牛花上。人从那破屋里走出来,踏在那满地槐树的落蕊上,顿时添了几分秋意。作者从高处写到地处,从物写到人,从眼中景写到心中景,使得整幅画浑然一体而又层次分明,尤其是那蓝的或紫的牵牛花,更是惹人眼,看着它,在这秋意浓浓的早晨又怎能不生出几分凄凉呢?在这牵牛花底下那“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的确是这素雅的秋牛花的陪衬,使得这故都的秋味更浓,也更令人伤感。心绪郁闷的人儿,在这幅秋调里,显的是那般和谐那般匀称,那般有味。从而也使得这幅秋晨小景添了几分动感。观赏着这幅画,就仿佛喝了一杯味道不烈却很浓的醇酒,喝过之后芳香犹存,让人时不时的回味。

    22.故都的秋是什么样的(具有什么特点)?为何让郁达夫如此眷恋?

    23.“‘可不是吗?一层秋雨一层凉了!’北方人念阵字,总老像是层字,**仄仄起来,这念错的歧韵,倒来的正好。”

    24.学*者在学*本课前应具备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应具备的信息技术素质和具体的计算机操作能力等:

    25.了解郁达夫的思想和创作风格。学*以情显景以情驭景的表现手法。

    26.要体会文中这些*凡的景物人物中所融入的作者情感.不妨注意文中那些与我们通常的审美倾向不一致的细节。请以第段为例,找一找作者的欣赏趣味有什么特别之处?(PPT

    27.+N群文阅读教学拟成为我本学期定向教研的目标,温儒敏明确指出:部编本语文教材提倡阅读教学的“+X”,教材只能提供少量的课文,光教课文读课文,不拓展阅读量。 如何改变传统阅读教学~课时学一篇课文一学期教一本书的状况?一节课里能够读~篇,甚至更多的文章吗?课外阅读能在课内实施吗?学生的阅读方式和策略能更丰富一些吗?于是我采取了一篇课文为基础,为原点,选取与课文某一点相关的一系列文章作为拓展阅读,以拓展学生的眼界,达到培养高中语文核心素养的目标。

    28.教师在教学中敏锐灵活的教学策略;√

    29.体会作者在秋景中所寄托的感情。

    30.郁达夫喜欢“清”喜欢“静”可以理解,但觉得“悲凉”是一种美就有点奇怪了。从关于落蕊的描写中来想一想:作者在落蕊中体会到了什么呢?

    31.秋雨蒙蒙。太阳渐渐的高起来了,整个宇宙都亮堂起来,夜里清晨的那些寒意也渐渐远去,这似乎能叫人暂时忘却秋天的来临,然而这些情感瞬间便被那衰弱的蝉声消退了。听着那有气无力的叫声,人会怎样想呢?能不感到秋天的味道吗?更何况,随着一阵秋风吹过,秋雨便“息列索落的下起来了”。

    32.遣词美。《故都的秋》所以清新俊逸,语言美妙,这与作者精心选词用语是分不开的,描绘北国的秋天时,不用多说,只“清”“静”“悲凉”就足以淋漓尽致的写出秋天的韵味,更何况,作者赋予了“秋”以味道。“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来的理由,也但是要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多么形象的修辞啊!一个“尝”字便将作者那满盛秋天的情怀无疑的披露出来。说在南国的秋天里,“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其中的“味”“色”“意境”“姿态”自然不必论,单单是那个“饱”字便能够看出对南国秋天的失望,这其实还是写作者对北国的秋天的怀念与满足,只但是是从另一个角度来写而已。一

    33.作者选取了哪些景物,写出故都的秋怎样的特点?

    34.背景―主旨学*(主要通过考察文本创作的特定背景观照文本主旨)②语言表达学*(主要是让学*者从全文角度理清文本线索思路,鉴赏其表现手法以及通过阅读文本,理解句段的含义归纳总结语言特点)

    35.文中通过哪些景物描写来表现秋天色彩的?它们有什么共同特征?(PPT

    [阅读全文]...

2022-04-27 14:51:04
自然类的古诗句加赏析 - 句子
自然类的古诗句加赏析 - 语录
自然类的古诗句加赏析 - 说说
自然类的古诗句加赏析 - 名言
自然类的古诗句加赏析 - 诗词
自然类的古诗句加赏析 - 祝福
自然类的古诗句加赏析 - 心语